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2024-06-28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共9篇)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篇1

1 临床症状

某猪场存栏长白猪、F01系黑猪种猪 (经产和初产种猪) 331头、仔猪359头及大量中猪, 其所养猪只出现不同程度发病。

初期病猪厌食、喜饮, 体温40.5~41.5℃, 皮肤、眼结膜轻微发红, 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猪只食欲、体温反复。本病暴发期, 病猪高热稽留, 全身皮肤、双耳发红、蓝紫, 部分耐过猪皮肤、耳朵坏死甚至脱落, 特别是长白猪全身症状明显, F01系黑猪只有下腹部发红的症状。病猪大便燥结, 小便赤黄至棕红, 临死前呼吸加快, 死亡猪全身乌红、蓝紫, 口、鼻有血液或白色泡沫。病母猪流产、早产、死胎, 胎衣水肿、有白色干酪样物质。

2 病理变化

病猪皮下出血, 气管多痰, 有血色或白色泡沫;胸腔、腹腔积液, 纤维素增多, 部分肺部粘连, 肺肿大、间质极度增宽, 肺大面积充血、出血, 个别肺大叶表面和切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坏死结节;心包浆膜出血, 积清亮或浑浊液体, 心脏表面粗糙, 部分与心包粘连;肝脏肿大、黄染, 有出血点、坏死斑, 胆囊极度肿大, 充满浓稠或晶状的胆汁, 胆囊壁出血;肾肿大、黄染, 有白色坏死斑, 个别肾包膜下有凝血块, 肾皮质点状出血, 肾盂出血或有金黄色晶状、粉状沉淀;下颌淋巴、胸前淋巴肿大, 肠系膜淋巴呈串珠样肿大, 腹股沟淋巴极度肿大, 所有淋巴结呈灰白色或蜂窝状间质出血:胃黏膜充血、出血, 个别胃底出现黑红色溃疡灶;肠道充血、出血, 有多量点状滤泡, 结肠黏膜增厚, 部分病程长的回盲瓣有溃疡;膀胱黏膜充血、出血。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结合实验室检验, 确诊本例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并发感染猪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

4 防治

4.1 用药

症状严重的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噻呋钠+黄芪多糖、头孢拉定、恩诺沙星、VC、亚硒酸钠VE等药物按剂量交替肌肉注射, 体温超过41.5℃的可进行物理降温。

可同时辅以阿莫西林 (65 mg/L) 、黄芪多糖 (0.5 g/L) 、杆菌肽锌可溶性粉剂 (250 mg/L) 、电解多维 (220 mg/L) 等饮水投药, 支原净、强力霉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拌料投药, 或在饲料中添加甘草、鱼腥草、柴胡、大青叶、板蓝根等中草药粉剂。

4.2 紧急免疫全群猪只免疫进口副猪嗜血杆菌苗和猪链球菌多价灭活苗。

全群猪只紧急免疫自家苗, 2~4 m L/头+免疫增强剂1头份, 同时用早期康复猪血清对高热重症病猪进行注射, 10~15 m L/头。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篇2

春末夏初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更易多发。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也高。夏秋季多发,主要侵害母猪和仔猪,肥育猪也会发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短期内便可波及全群或邻近猪群。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便秘与腹泻交替,眼结膜炎,眼睑水肿,耳朵发红,呈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抽搐、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病理变化

可见肺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是确诊需做实验室诊断,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与鉴定为阳性,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为阳性则可确诊。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控制该病,防重于治,并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对症疗法。(1)做好猪场免疫预防。制定严格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适宜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购买正规厂家的疫苗,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等病的预防工作。(2)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3)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在接种疫苗前3d后4d添加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同时要求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4)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对受威胁的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紧急免疫。

(5)坚持“全进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策略探讨 篇3

【关键词】猪;养殖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途径;症状;防制

1 引言

近年来,养猪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安全而稳定的猪只养殖、生产和供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高致病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等)频发,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的研究。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感染性高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猪蓝耳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性猪疾病,首次发现于北美,后迅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1996年,我国研究学家首次分离出了猪蓝耳病的致病性病毒,确定了我国也有此类病毒的存在,此后猪蓝耳病逐渐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发生,成为了我国广泛存在的猪流行疾病之一。由于该流行猪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而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传播途径

2.1 流行病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区域性强、传播快、发病急等流行特点,发病率不会受年龄、性别以及猪品种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一般在湿度和热度较高的季节发病率会显著升高。猪蓝耳病难进行治疗,因此导致死亡率也相对较高,通常母猪的流产率大于30%,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到100%,死亡率也在50%以上。一般来说,杂交猪、本地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低于良种猪,鸡、鸭、牛等动物一般不会感染该疾病。若在染病后紧急免疫接种其他猪病疫苗,显著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某一猪群中发现病,会持续地在猪群中传播,该病也会病毒在猪群体中存在并循环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如流产等),以及各个年龄段猪(尤其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

2.2 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其要是传染源发病猪和带病毒猪,发病猪的病毒一般存在于猪的唾液、鼻腔分泌液、尿液以及母猪的乳分汁和公猪的精液中,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传播。养猪用具、猪的饮用水、饲料圈舍中的污泥等介质中病毒存在期较长,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空气传播、与病猪的接触传播也是猪蓝耳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养猪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大,该病的传播率就越高、猪就越容易染病。

3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会因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症状,但就大部分猪来说,染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一般会达到40℃以上,且死亡率高。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体温会高达41℃,食欲不振、嗜睡、呼吸困难、身体有些部位皮肤发紫;妊娠的母猪则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胎死腹中等病症。仔猪则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后肢瘫痪、肌肉震颤,同时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刚出生的仔猪虽然外表健康,但不久后就会发病,呈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而且死亡率很高,仔猪死后会出现眼结膜水肿等症状。

4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接触性传播很强,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因此,要根据其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传播途径等来研究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4.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苗免疫防制措施

不同阶段猪注射猪蓝耳病疫苗的剂量使用是不同的。对于母猪,须在猪生产的1个月前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剂量为4ml/头;对于种公猪,每头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4ml,每6个月免疫1次;对于23~25日龄仔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的注射剂量为2ml/头,在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会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4.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中药

猪群未发病时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急性期可以采用中药药剂进行治疗,目前研制出的中药方剂有清瘟败毒散、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等。清瘟败毒散的主要包括生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连翘、桔梗、甘草、淡竹叶等中药材料,将这些中药材粉碎后搅拌喂服,或者煎水滤渣后制成饮用试剂,供猪自由饮服,每次的服用量根据猪的体重来计算,以每千克体重用1g的药为宜,对于体重100kg以上的猪用药量要酢减,连续使用2周。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用药量要减少到一半。

4.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中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与该病无关的疫苗进,减少抓猪和注射次数,尽量使其静养;保证猪舍的清洁无菌,及时进行打扫,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蒸醋来对空气进行灭菌;注意通风,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在猪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正确处理死猪,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研究中,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征和传染特点进行相关防制措施的制定,尽可能地降低猪传染病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养猪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臧鹏伟,章熙霞,李凤玲.猪瘟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接种时间和先后顺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2(5).

[2]刘芳,高登慧,欧德渊.组胺受体拮抗剂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血液学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8).

如何防治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篇4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做好消毒工作。

要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和各种污染物, 并对猪舍进行无害化处理;增加对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次数;合理选用消毒药, 并轮换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药, 以此切断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传染途径。

2.提高动物营养水平, 加强保温工作。

冬季, 由于低温的影响, 猪群自身免疫能力普遍下降, 因此, 要提高饲料的能量及蛋白质水平, 保证猪群得到充足的营养和热量;要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 减少应激, 以增强猪群的自身免疫能力。3.

3.强化猪群免疫工作。

按照兽医行政部门的建议, 根据当地高致病性蓝耳病流行情况, 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依据免疫程序及时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接种应选用兽医行政防疫部门提供的疫苗, 不可乱用疫苗;接种时要规范注射操作, 防止免疫无效。强化免疫能有效减低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

4.利用药物保健进行预防。

在周围发生动物疫情时, 要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保健预防, 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预防猪群的细菌性感染,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5.对疑似高致病性蓝耳病病猪要科学处理。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5

1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 主要与母猪的妊娠有关。在种猪群中暴发时, 受害最严重的是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 死亡多数是继发感染所引起的。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液中均含有病毒, 不断向体外排毒。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精液以及粪便等多种途径传播, 还可通过胎盘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

呼吸加快、厌食、一过性发热、后肢麻痹、打喷嚏、好睡, 有的耳朵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紫, 死亡率高。

2.2 怀孕母猪

厌食、打喷嚏、咳嗽、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耳朵发紫、皮肤有红斑、阴部肿胀。母猪大批流产或早产, 产出死胎。

2.3 育肥猪

体温突然升高41℃左右, 厌食, 全身皮肤发红, 呼吸加快, 咳嗽, 流粘鼻液, 发病率高。

3 治疗

本病无特异治疗方法, 但可使用以下方法减少损失:

3.1 母猪分娩前20d连用3~5d阿司匹林 (产前7d停药) 等抗炎性药物, 以减少流产。

3.2 使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或抗病毒类药物, 以控制继发感染, 如黄芪多糖、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干扰素等。

3.3 初生仔猪补充电解质、葡萄糖和充足的初乳可降低死亡率。高抗体的初乳或抗血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预防

4.1 免疫接种

对健康的种猪和仔猪要进行免疫接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 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后备母猪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 间隔1个月二免, 用苗量要按照疫苗要求, 并保存好免疫记录。

4.2 尽量自繁自养

引进时必须隔离饲养1月以上。

4.3 严格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⑴场内环境要按时消毒。⑵产房和育肥猪舍要隔离。⑶争取全进全出。

4.4 空圈后猪舍要严格消毒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 篇6

1 流行病学

发病速度快, 感染速度快, 年龄、性别和品种不同的猪都会发病, 仔猪发病率高达100%, 死亡率可能超过50%, 可能造成高达30%的母猪流产率, 母猪和育成猪也可能染病死亡。杂交猪、本地猪的发病率、死亡率没有良种猪高, 如果紧急接种其他疫苗, 可能造成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一般不感染人、牛、鸡、鸭等其它动物, 发病时间不固定, 每年均可能发病。传播方式有人员传播、清洁工具传播和蚊虫传播等, 紧急宰杀、交易、运输都可能造成疾病快速传播。

导致疾病的病原是猪蓝耳病病毒, 传染源主要是带病毒猪和发病猪, 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 在病猪的尿液、精液、唾液以及鼻腔分泌物中都可能带有病毒, 在饲养环境中, 如饲料、污泥、污水、饮用水中也存在病毒, 病毒在污水和饮用水中会存活较长时间, 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染源。猪蓝耳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猪接触和空气传播, 简单来说, 饲养密度、饲养规模越大, 染病的可能性就越高。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 一般为40~42℃, 精神不振, 食欲下降, 呼吸有困难, 眼睑有水肿并出现结膜炎症状, 皮肤发红, 耳朵、四肢、腹下出现紫红色斑块或者发绀, 部分病猪全身无力, 站立困难, 尿液呈现浓茶色或者黄色, 发病持续时间为5~10 d左右, 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够达到100%和50%, 一般种猪和架子猪的发病特征为食欲不振或者高烧, 患病母猪可能出现死胎和流产问题, 流产率高达30%。

3 防治措施

3.1 做好卫生工作

养殖户要保证养猪栏和猪舍清洁, 定期消毒, 将猪舍的污物、粪便及时清理出去, 一般情况下每周需要消毒1次, 若出现病猪则每天消毒2次, 消毒剂可以选择2%戊二醛、2%氢氧化钠、3%漂白粉或者0.5%的过氧乙酸等, 均可以杀灭猪蓝耳病病毒。年龄不同的猪一定要分开饲养, 做好灭鼠工作, 及时杀灭吸血昆虫并驱逐鸟类, 将外来病原彻底隔绝。

3.2 科学免疫

我国目前研制出了传统灭活苗、弱毒苗和高致病性变异株灭活苗3种疫苗, 已经污染的仔猪和猪场可以使用弱毒苗, 出现猪蓝耳病的猪场可以将灭活苗和弱毒苗结合使用, 上述3种疫苗中高致病性变异株灭活苗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最有效。

3.3 做好饲养管理

3周龄猪应尽快断奶并进行隔离饲养, 注意猪舍的防暑降温和通风工作, 给猪供给足够的清洁饮用水, 猪舍要整洁干燥, 控制饲养密度, 严禁饲喂劣质饲料或者过期饲料, 确保饲养规范、标准、科学。

3.4 药物预防

对于母猪, 可以在150 kg饲料中加入100 g阿奇霉素粉, 连续饲喂14 d;对于育肥猪, 可以在1 t饲料中加入阿莫西林200 g和1.2 kg利高霉素, 连续饲喂14 d;在200 kg水中加入100 g头孢拉定粉;在1 t水中加入200 g阿莫西林, 并在1 t饲料中拌入120 g支原净和160 g强力霉素, 连续饲喂14 d。

3.5 治疗

摘要:我国的中南、华东地区自2006年夏季开始发生大范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然后向全国范围延伸,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呼吸急促、皮肤发红并且体温升高, 解剖病猪可以发现病猪有内脏出血或者肺炎等症状。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并且很难治愈, 给我国的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猪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展开探讨。

关键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夏伟, 袁远.高致病性蓝耳病临床案例分析与防治策略[J].养猪, 2014 (4) :89.

[2]陈玉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J].浙江畜牧兽医, 2014 (1) :5.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篇7

1 流行特点

此病仅感染猪, 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但以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染, 繁殖母猪及其仔猪和规模场猪感染率也较高。潜伏期短的通常为2~3周, 最长的可达6~12周。病毒可从鼻分泌物、粪尿等途径排出体外, 经多种途径 (如空气、接触) 传播, 也可经交配传播和胎盘垂直传播。

2 主要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高至41℃左右, 妊娠母猪初期表现为突然厌食、沉郁、嗜睡, 并伴有喷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产弱仔等症状;公猪表现为厌食、嗜睡、呼吸异常、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活力低;仔猪病情常常较重, 表现为呼吸急促, 流鼻涕, 有时可见呕吐、腹泻, 四肢划动, 平衡失调, 多发生关节炎, 后躯瘫痪, 生长缓慢;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发炎、眼周有眼屎, 并伴有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发病数日后少数猪的耳尖、外阴部、腹部、四肢尖端及口鼻皮肤发绀, 呈蓝紫色。中后期明显消瘦, 一般仔猪尖叫、倒地抽搐2~3次后死亡。

3 病理剖解变化

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粉红色泡沫状粘液;肺发生间质性肺炎, 肺小叶呈弥蔓性出血;肺门淋巴结肿大充盈;肝呈土黄色;脾有出血点, 略肿大, 并有米粒状梗死;肾略肿大, 有弥漫性针尖状出血或出血斑;心包有积液, 心肌有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有出血;脑膜有出血性斑点。

4 流行情况调查

最初的发病时间为2007年7月5日, 发病原因是仔猪贩运户从外省调入仔猪销售而引发该病。7月23日仅对程海镇发病的星湖村委会张家村自然村, 凤羽村委会的宋官、教基田、曹家自然村, 海腰村委会的南海腰自然村进行入户调查, 共调查889户, 发病141户, 发病户占调查户的15.9%;猪存栏3475头 (其中:仔猪1423头、母猪616头、公猪24头、育肥猪1403头) , 发病608头 (其中:仔猪314头、母猪113头、公猪2头、育肥猪179头) , 发病率为17.5% (其中:仔猪21.9%、母猪18.3%、公猪8.3%、育肥猪12.8%) , 死亡313头 (其中:仔猪207头、母猪36头、公猪2头、育肥猪68头) , 致死率为51.5% (其中:仔猪65.9%、母猪31.9%、公猪100%、育肥猪38%) 。此病仅感染猪, 且仔猪和繁殖母猪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料3份送省兽医防疫总站实验室诊断, 2份呈阳性, 从而确诊该病。

6 防治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篇8

1 猪蓝耳病流行病学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呈地方流行性, 高感染性是PRRS的一种标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只感染猪, 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 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 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 不同的传播途径所需的最小感染量差距也较大。从病猪的鼻腔、粪便拭子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持续性感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2 猪蓝耳病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 引入感染猪后易感猪群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的潜伏期, 最短为3d, 最长为37d。本病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 且受毒株、猪发育的不同阶段、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床症状的流行或者地方性流行, 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床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床型等。

3 猪蓝耳病病理变化

1) 大体病变不伴发继发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外, 肉眼变化不明显。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 有时有卡他性肺炎等。

2) 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肺呈红褐花斑状、不塌陷、淋巴结褐色肿大;生长育肥猪与哺乳仔猪类似, 但较轻;不伴发继发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的解剖症状无诊断意义。

4 猪蓝耳病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对本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赖实验室诊断技术, 包括病原检测、分离与鉴定, 血清学诊断等。

4.1 临诊诊断

母猪方面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分娩的活产仔数减少, 产弱仔、死胎、胎儿木乃伊化, 出现呼吸困难;母猪受胎率降低, 空怀率上升。新生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 高死亡率 (80~100%) 。

4.2 实验室诊断

采用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等检测病毒和抗体达到诊断的目的。

4.3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应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猪脑心肌炎、猪血凝性脑脊髓炎以及其他细菌性疾病进行区分。

5 猪蓝耳病防治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控制已是世界养猪业的一大难题。即使在美国这样养猪业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 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目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以持续感染、亚临诊感染、免疫抑制和易继发感染为流行特点, 给本病的防制带来困难。

5.1 加强管理, 以达到减少疫病发生的目的

1) 坚持自养自繁的原则, 建立稳定的种猪群, 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 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 此外, 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 阴性猪方可引入, 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 做好监测工作, 一般需隔离检疫3~4周, 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2) 规模化猪场应彻底实现全进全出, 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3) 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 用好料, 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 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5.2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以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1) 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 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人, 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 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机会。

2) 采用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方法或建立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的方法切断空气传播渠道以及在舍内采取降低空气微生物浓度以及物理灭活空气微生物的预防措施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5.3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以增加猪群抵抗力, 减少易感性

5.4 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 控制好其他疫病, 特别是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气喘病的控制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 应尽最大努力把猪瘟控制好, 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应竭力推行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 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5.5 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危害更多体现在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PRRSV感染猪群由于免疫功能的损害, 易引起一些细菌性的继发感染, 因此, 建议在妊娠母猪产前和产后阶段、哺乳仔猪断奶前和断奶后、转群等阶段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菌药物 (如泰妙菌素、土霉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利高霉素等) , 以防制猪群的细菌性 (如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等) 继发感染。

5.6 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 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

一般而言, 每季度监测一次, 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 用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监测, 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 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相反, 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 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 应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赵以云.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09) :20.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篇9

1 误区一免疫观念淡薄、免疫不合理

笔者走访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养殖户,调查其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免疫情况,发现很多养殖户都存在对本病免疫不到位的现象,其中有不少养殖户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本病的免疫。也有的养殖户即使进行了免疫,但也没有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只做了一次基础免疫,没有进行加强免疫,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

2 误区二混淆高致病性蓝耳病和普通蓝耳病

很多养殖户不了解高致病性蓝耳病,把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同于普通蓝耳病,而进行的是针对普通蓝耳病的免疫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普通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变异株与普通株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只能依靠与其相对应的疫苗进行免疫,用普通株蓝耳病疫苗对高致病性蓝耳病无效。很多农村养殖户由于对此专业知识了解不够,而一直沿用过去的防制蓝耳病的方法,采用普通株蓝耳病疫苗,虽然经过了多次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但对高致病性蓝耳病效果甚微。

3 误区三防制措施过于单一

不少养殖户过于夸大免疫接种的作用而忽视其它综合性防治措施。不少养殖户过于夸大了免疫预防的效果,认为只要打了疫苗猪就不会再得病,把预防针当成了“百病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管理。免疫接种只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综合性措施之一,只有在搞好饲养管理、防疫卫生、驱虫、灭鼠、消毒等基础上才能发挥出良好的预防效果。有的养殖户只是一味的强调打疫苗,而不注重其它方面的管理,猪舍简陋,环境差;夏季不能防暑降温,闷热潮湿,蚊虫肆虐;冬季不能保暖,通风不良;消毒不严格甚至不消毒;或者图便宜饲喂营养不全面的饲料或霉变劣质饲料等等。所有这些不足,都可以使猪群体质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能积极调动机体免疫功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即使按程序免疫了高致病性蓝耳病,效果也往往不理想。

4 误区四治疗措施不当

当猪群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时,很多养殖户在药物的选择上存在不当。往往采用大量的抗病毒药和干扰素,而忽视抗菌药物的使用。高致病性蓝耳病可使猪免疫功能受损,易引发细菌性继发感染。笔者在临床上对病死猪病理性剖检,大多数病死猪都继发大叶性肺炎。很多养殖户在治疗本病时只是一味地使用抗病毒药,而不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导致猪群由于继发肺炎、肠炎以及多系统功能衰竭而死亡。另外,养殖户为了给猪只解除高烧症状而使用大量的解热镇痛药,也是临床治疗高致病性蓝耳病当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误区。安基比林、安乃近可引起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安替比林可引起虚脱,产生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缺氧、发绀、粒性白细胞减少;因此,病程早中期不得使用安基比林、安乃近、安痛定退烧药物。

5 误区五病死猪处理不当

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养殖户只顾及自家的利益,发生疫情后不是采取封锁、隔离、消灭毒源、无害化处理,而是置疫情扩散于不顾,采取低价抛售的手段,降低了自家的损失,但却扩大了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的风险,给整体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增加了极大的困难。

上一篇:收费改革下一篇:证书认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