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改革

2024-06-28

收费改革(精选12篇)

收费改革 篇1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提出要"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探索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 以期通过医疗收费体制建设对经济改革形成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医疗收费体制建设对经济改革的促进作用, 提出了实现经济改革促进的医疗收费体制建设措施。

一、医疗收费体制建设对经济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 实施惠民价格政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医疗收费体制建设就是要实现价格的控制, 这种控制的结果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 因此说医疗收费体制建设就是一项惠民的价格控制政策, 而这种政策的直接影响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惠民价格的控制使得我国目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济措施得以实现, 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积极推进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 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 使之合理化、完善化, 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而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立足扩大消费调整结构, 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市场、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医疗价格改革符合扩大内需和稳定价格的要求, 这些转变必然会推进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另外, 医疗价格改革还能够尽快实现医疗系统的市场经济化发展, 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化调整。

(三) 发挥价格职能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价格虽然只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 但是因为关系千家万户, 涉及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所以国家或政府要对价格进行适度的干预。价格还是经济活动参与者相互沟通信息的方式;价格形成于市场, 又作为市场的指示器。因此, 医疗系统价格职能的作用, 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一方面避免医疗系统价格的垄断形成, 另一方面有防止了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 全面化地保证了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市场信息的对称。

二、实现经济改革促进的医疗收费体制建设措施

(一) 规范价格的相应控制

1. 规范医疗服务价格。

在通货膨胀冲击下, 医用商品价格上涨, 医疗服务成本提高, 部分医疗服务收费, 特别是技术劳务性收费标准没有及时调整。同时, 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收费偏高, 诱发了一些医疗机构不顾客观需要的情况发生。因此必须要规范医疗服务的价格, 规范和完善医疗服务项目, 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疗项目重新进行规范和调整, 降低大型设备检查和检验检测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把过去新增医疗服务项目谁报批谁适用的做法, 改为一家报批、全省适用, 有效地提高了审批效率。合理制定了部分医疗单位特需医疗服务价格。

2. 规范药品经营价格。

我国现行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可以看出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制存在的问题:药品定价方法不合理、药品价格监管难度大、“新药”泛滥和财政补贴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国外的药品经营价格的控制更多地依靠政府的价格干预, 从市场需求方面进行相应的价格控制, 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 实现药品定价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挂钩。我国必须要借鉴这种经营控制措施, 采取单病种收费改革, 创新价格管理方式, 加强对医药费用控制。单病种收费主要以临床路径为基础, 通过限定选定病种的最高收费额度而对医院收费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 推动医院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鼓励推进的收费制度改革。

(二) 建设市场竞争机制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 由于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垄断地位, 以及在追求更大经济利益的市场行为的驱动下, 有诱导患者需求的倾向。对于这种行为的调节以往常用的是行业道德约束和行政法规监督手段。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果医疗机构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利益动力, 那么其他的约束手段都是有限的。因此, 实现价格控制必须要依靠市场竞争机制的介入, 医院体制改革后, 营利性医院是相互竞争的, 通过竞争也会保证总体就医费用不会涨得太高, 否则就不会有更多的患者来就医。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 医术高明、费用低廉, 方可赢得广大患者的青睐。因此, 必须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控制医疗消费价格, 实现医院的市场价值定位和医疗系统内部的价格控制价值。

(三) 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医院物价管理中存在的控制问题必须要通过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来控制, 通过这些措施控制目前制度不健全, 收费透明度不高等问题。重视物价管理, 提高物价人员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物价管理及监督机制, 实行分类授权, 加强收费透明度。医疗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能够降低医疗费用, 减轻病人负担, 让患者享有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 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减少收费投诉, 改善医患关系, 树立良好医院形象。具体的控制内容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坚决杜绝巧立名目乱收费;不为患者做不必要的检查, 如确需检查要履行告知义务;不准重复收费;不准在量行立项收费;规范临床用血收费, 不准超标准收费。

综上所述, 经济改革促进的医疗收费体制建设措施要重视进行规范价格的相应控制, 建设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全面化的实现医院医疗收费的规范化管理。

摘要:经济改革促进的医疗收费体制建设措施要重视进行规范价格的相应控制, 建设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医疗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全面化的实现医院医疗收费的规范化管理。本文分析了医疗收费体制建设对经济改革的促进作用, 提出了实现经济改革促进的医疗收费体制建设措施。

关键词:医疗收费,经济改革,作用,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社.浅谈医院医疗收费规范管理[J].齐鲁珠坛, 2010, (01) :89-91.[1]刘社.浅谈医院医疗收费规范管理[J].齐鲁珠坛, 2010, (01) :89-91.

[2]阮圣陶.当前医院物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09, (03) :12-13.[2]阮圣陶.当前医院物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09, (03) :12-13.

[3]刘迪, 丰淑华.对公立医院物价管理的探讨[J].北方经贸, 2011, (10) :41-42.[3]刘迪, 丰淑华.对公立医院物价管理的探讨[J].北方经贸, 2011, (10) :41-42.

收费改革 篇2

并不能说从公费改成收费,研究生学习表现就一定能得到改善,科研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只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改革的一环,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需要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政策。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对外发布消息,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提高研究生生活补助,从过去每月200元至240元,增加至每月500元。这则消息,让这些天纠结于“考不考研”的王哲(化名),吃了颗定心丸。连续两年报考北京某名校的王哲屡考屡败,年初国务院作出研究生取消公费、实行收费的决定,一度让她产生放弃继续考研的想法。

自今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以来,各地各高校陆续出台落实意见或配套措施,研究生投入机制和收费政策逐渐走向明朗。这项酝酿多年的改革新政,将会产生怎样的政策效应,能否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为什么要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体现成本分担原则,打破公费自费“双轨制”

2月6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完善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财政拨款制度,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都要建立研究生生均 综合定额拨款;二是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三是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 “双轨制”,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此时推出全面的研究生收费改革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卫东教授对媒体表示,我国的研究生收费改革已经酝酿和试点了十几年的时间,其间既有理论、政策的深入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传播。有关方面对这项政策的推出非常慎重,政策的制定也相对完善。事实上,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实行本科生收费改革不久,社会上就年年流传着“读研全部要自费”的消息。2002年8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研究与建议报告(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研究生收费机制改革。“应该说,研究生教育收费是大势所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招生计划更是达到60.8万人,是2001年招生总数的3.8 倍,研究生扩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能够增加经费投入,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经 济与管理学院“非财政拨款研究生收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对北京5所理工科高校的调查、测算结果,2004至2006年,硕士研究生生均年培养成本为3.54 万元,博士研究生为4.72万元。2013年全国计划招收研

究生60.8万人,假设按照这个成本粗略估算,且培养成本全部由财政承担的话,财政投入将达到 数百亿元。

别敦荣表示:“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带有竞争性、选拔性的精英教育,应当由个人承担部分成本。”卢卫东也曾表示,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研 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样属于准公共产品,研究生教育成本最高,资源最为有限,受益者更加集中,更应当进行成本分担。“谁从研究生教育中受益,谁就应当负担 研究生教育的部分成本。”

近年来,现行的公费与自费并存的“双轨制”收费模式一直饱受质疑。由于公费生的名额有限,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如何确定自费生和公费生、其标准是否公平公正就成为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引发尖锐的冲突。别敦荣指出,收费制度改革能够有效地调整研究生教育收费“双轨制”的现状,在全面实行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通过助学金和奖学金激励学生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优化目前不尽合理的学科结构。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试点,试点最初从华中科大、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大3所高校开始,2007年扩至17所高校,2008年扩至56所高校。2009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中央部属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改革试点在部属高校全面推开。

据了解,试点高校均已取消公费和自费的差别,统一实行收费,大部分试点高校都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奖助学金一般可以冲抵全部或者部分学费。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相当于免除了学费”。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改革试点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学费为0.8万元。学校为学术型硕士生设立基本奖学金,覆盖面为100%。

北师大文学院2011级文艺学硕士吴健告诉记者:“学术型非定向硕士生还可申请基本助学金,由各院系所分等级设立,按年度动态评定和管理。一年级平均每生每年助学金3800元。从二年级开始,根据成绩每月发放420元、360元和300元不等的助学金。”

会不会将贫寒学子挡在研究生教育门外

奖助学金“救场”,确保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收费制度改革,会不会提高研究生入学的经济门槛,将贫寒学子挡在研究生教育门外?

这是令很多考研族,尤其是中西部考生感到担忧的问题。本来,浙江财经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学生婷婷(化名)准备考上海某财经院校的研究生,得知研究生全面实现收费的消息后,她打起了“退堂鼓”。

“现在本科生工作难找,原来打算考研,是想延迟毕业,作为寻找工作的缓冲期,现在要收费了,又得多花父母不少钱。”婷婷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研 究生3年,按照每年0.8万元学费计算,共需要学费2.4万元;上海物价水平较高,每个月生活费按1000元计算,3年下来共需3.6万元。生活费加学 费,合计6万元。相反倘若工作的话,按照浙江省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的标准,3年下来能够赚十多万元。

“相当于读个研究生,需要十几万元的成本,再加上研究生的工作也越来越难找了,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读研的价值。”婷婷说。

婷婷的考虑代表了一部分考研族的想法,也体现出研究生收费政策的调节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胡晓比较赞成收费的政策,他说:“以前那部分因逃避工作而读研或从众读研的学生,可能会放弃考研去找工作;这样也会相对减轻考研和研究生就业的压力。”

不过,婷婷也有存在误解的地方。据了解,实行全面收费制度后,国家还建立了研究生资助制度,将奖学金调整为助学金,面向所有计划内全日制研究生,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一万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这相当于冲抵了大部分学费。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以后,国家完善了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各项政策措施,尤其是建立多元的奖助政策体系,帮助研究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确保研究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事实上,从目前试点的一些高校来看,研究生求学成本是“明升暗降”,很多学校采取奖助学金制度,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其实自掏腰包读研究生的学生,非常非常少。大部分研究生都能拿到相当于学费全免的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试点高校普遍都实行了“导师资助制”以及“助学、助研、助管”制度,让导师从课题经费中拿出一小部分资助学生,学校设立“三助”岗位,使研究生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得到部分生活补助。在同济大学,80%以上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获得“三助”岗位及其津贴。

然而,记者也查阅了有关文献,当前研究生学费及生活经费的来源主体是“家庭支出”。北京大学教 育学院鲍威副教授2010年针对试点高校展开的一项调研显示,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依然是“家庭支出”,占53.2%,其次是奖助免收入(包括奖学 金、助学金、学费减免、“三助”岗位收入),另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依赖于助学贷款、校外勤工俭学收入,占到16.1%。

为此,也有学者担忧,研究生收费制度,可能将一部分有天赋、希望继续深造的优秀学子拒之门外。别敦荣告诉记者:“毕竟研究生收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事实上,此项政策推出后,已经有学生由于经济问题,正在考虑放弃考研。”

不过,卢卫东也提出:“当前优秀人才相对短缺,各校对于优秀的研究生生源还在积极争抢,加之高校研究生资助系统日益完善,如果一个西部孩子真的品学兼优、极具科研潜力,难道会有学校真的仅仅因为经济原因就将其拒之门外?我想即使是清华、北大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是否加剧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分化

地方高校吸引力将减弱,应调整定位办出特色

很多学者认为,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改革,有可能导致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之间的两极分化。

别敦荣告诉记者:“早在前几年,部属高校推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试点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担不了较高数额的学费,就会选择依然招 收公费生的非重点院校。但是全国一律取消公费生以后,非重点院校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会急剧下降。现在网络上已经出现‘我们为什么还要报考一般大学’的争 论,这可能导致非重点院校招生困难。”

记者了解到,公费确实成为部分非重点院校招揽生源的重要途径。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对计划外学生实行补贴,实现研究生全部公费,当年的报考人数上涨了30%。在专业调剂时,申请调剂到全公费专业的人数“爆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媒体表示,部属高校、重点高校集纳了较多的国家投入和优势的办学资源,在实行收费的同时,往往有能力建立奖助学金体系,优化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相比之下,普通高校、地方高校用奖助学金覆盖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有限,提供的资助机会和力度都会受到影响。

对此,曾在广西教育厅学位办工作过的百色学院副院长常军胜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除去东部个别地方高校,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生均事业经费拨款金额都严重低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也较差。这样的经费水平,恐难以保证地方高校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此外,地方高校也难以像部属高校那样,“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常军胜说,他曾经看过一份调查报告,中部地区某高校 2008年硕士生导师人均只有0.34个课题,相当于每3位硕士生导师中只有一位有科研课题。这样的情况,恐难以建立有效的导师资助制,让学生有效参与到 科研中来。

“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要适度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常军胜说,“这样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办出特色与水平。”还有学者认为,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可能会对冷门专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别敦荣提出,在“双轨制”阶段,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增加冷门学科专业的公 费

生比例,提升冷门专业的吸引力,而当这些专业取消公费以后,考生有可能失去报考动力,导致冷门愈冷的情况。“对某些学科,包括基础学科和高危艰苦行业相 关的专业,应该有所扶持,起到调节和平衡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作用。”而在卢卫东看来,研究生学费与资助政策改革,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化研究生学科结构的好机会。“以历史专业为例,现在历史学博士点太多,而信 息时代所需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点却太少。这项改革有利于淘汰那些就业率低、市场不需要而导致招生困难的专业,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教 育学科结构规模调节机制。”

能不能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有助于增强学生积极性,但仍需配套措施跟进

研究生收费改革,被很多学者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够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熊丙奇就曾指出:“奖学金机制完全可以产生‘鲇鱼效应’,盘活研究生教育。”

熊丙奇认为,学校根据学生的求学情况,动态评定奖学金,能激励学生努力求学,而不是在学校里混日子,这样能形成学生强、学校更强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研究生收费的改革确实打破了以往“吃大锅饭”的格局。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文艺学硕士吴健表示:“这是一件好事,提高了我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多出成果,改革的结果是‘能者多得’。”

陈铭泉(化名)是同济大学2009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只获得了二等奖学金3000元,个人还需要负担其余7000元学费。入学后,他严 格要求自己,不仅专业课上表现突出,还发表了一些学术成果。二年级时,陈铭泉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一万元。“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收费方式,确 实存在部分学生混日子的现象,也打击了那些刻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陈铭泉深有感触地说。

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导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鲍威副教授2009年的调研显示,在试点高校中,奖助力度对学生 学科成绩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奖助金体系对提升学生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成效;研究生获得资助的力度对导师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反映了奖助体系中对导师课题经费出资责任的强化,有效地促进了导师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视,激励了导师的科研指导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韩映雄副教授2010年对参加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院校和未参加院校进行了对照研究,调查发现,培养机制改革对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课外学习时间有显著影响,参加改革院校比未参加改革的院校研究生课堂参与意识强烈,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也显著增加,对学业成绩更为重视。

不过,两位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显示,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对学生科研和学术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韩映雄发现,参加改革院校与未参加改革院校在学生论文发表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鲍威也发现,收费制度的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

这一点,在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别敦荣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他感觉,改革前后,研究生的学业表现和科研创新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正相关的逻辑关系。”别敦荣指出,并不能说从公 费改成收费,研究生学习表现就一定能得到改善,科研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只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改革的一环,要提高研究生培 养质量,还需要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政策。配套政策的缺失会影响改革的推进。

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在2012年发布的《关于改革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报告》中也明确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 革的根本点是科教结合,将研究生的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和英国,给予学术型研究生的政府拨款主要整 合在其科研拨款体系中。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问卷调查 公费自费双轨制 奖助金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收费也相应地进行调整,先后经历了单一财政模式、自费公费双轨制模式及即将普及的奖助金制模式。

2007年,教育部率先在中央部委所属10所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试点改革,开始实行奖助金制。2009年,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将全面实行。日益庞大的研究生队伍也给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大至国家教育发展、社会安定和谐,小至研究生的家庭及其个人的学习观念、消费观念,甚至心理上所面临的压力。为了解四川省目前奖助金制实施的确切情况,为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模式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对四川省目前实施公费自费双轨制和奖助金制的高校分别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实施公费自费双轨制的院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样本181份,实施奖助金制的院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样本185份,问卷有效率分别达90.05%、 90.25%,调查数据可信度较高。此外,我们对两份问卷分别进行信度分析,得到两份问卷总体的 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605、0.647,均属于很可信的范围,保证了分析的问卷科学性。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实行公费自费双轨制高校特点

(1)基本信息

实行公费自费双轨制院校公费比例较高。性别角度看,女生的公费比例要稍高于男生,但差距不是很大。户籍角度看,城镇户籍的研究生公费比例要略高于农村户籍研究生公费比例。是否有工作经历角度看,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的公费比例要稍低于自费比例。整体上来说,性别、户籍及是否有过工作经历对公费与否并无显著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双轨制度的公平性。

(2)学习方面

①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时间方面公费生、自费生在每天学习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每天学习时间要普遍多于女生。②在学习时间安排满意度方面,多数研究生对自己学习时间安排不太滿意,公费生对自己学习时间安排满意度要高于自费生。③在学习计划安排及执行满意度方面,近六成研究生认为自己有学习计划但没有完全执行。公费生认为自己学习有计划但没有完全执行的比例略低于自费生,但公费生认为自己学习计划合理并且认真执行的比例要略高于自费生。④在选课是否考虑兴趣方面,近九成研究生在选课时会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公费生选择容易得学分或得高分课程的比例及考虑社会需求的比例均要高于自费生,而公费生完全依据自己兴趣爱好选课与自费生之间没有太大差异。⑤在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方面,公费研究生认为参加各项活动对自己很重要的比例要大于自费生。

(3)消费方面

①月总消费方面,公费生、自费生月平均总消费额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男、女生月平均总消费额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月平均总消费额要明显高于男生。②公费生、自费生在月平均娱乐花费、月平均购买衣服花费、月平均学习方面、月平均伙食花费、月平均交通及通讯花费这五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男生月平均娱乐花费、月平均学习花费高于女生,而女生月平均购买衣服费用要高于男生。③消费资金来源方面,目前研究生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父母。男生由父母提供消费资金来源的比例低于女生,大部分男生通过勤工助学或兼职等获得主要经济来源。④近六成研究生认为每月的生活费基本能够满足自己每月的消费需求。⑤消费观念方面,公费生在以经济实惠为主、尽量追求高标准、兼顾实惠和高标准三种态度的比例要稍高于自费生,表明公费生的消费观念较注重于实惠性和高标准的享受,主要由于消费时经济因素对公费生的影响稍小。

2.实行奖学金制高校特点

(1)基本信息

实行奖学金制院校奖学金的比例也较高。女生获得一、二等奖学金的比例为45.9%,男生为41.4%,而男生获得三等奖学金的比例为17.2%,女生为13.3%。获得一等奖学金的城镇户籍学生比例为7.9%,农村户籍为1.2%,而获得二、三等奖学金的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为60.3%,城镇户籍为49.5%。总体上看,性别、户籍均对是否获得奖学金并

无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奖学金制度实施的公平性。

(2)学习方面

①学习时间方面,每天学习时间在3-5个小时比重较高,7个小时以上比重较低。每天学习时间在7个小时以上学生中,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要高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表明获得奖学金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作保证,每天平均学习时间的长度与是否获得奖学金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②学习时间安排满意度方面,多数研究生对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安排还不是太满意。③学习计划安排及执行满意度方面,70%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有计划但是没有完全执行,而获得奖学金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计划合理并且认真执行的比例要略大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可见,奖学金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④选课方面,近90%研究生选课时会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大多数获得奖学金同学选课时完全依据自己兴趣,而未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在选课时除了考虑自己兴趣爱好外更多的考虑社会的需求。⑤获得奖学金同学更多关注自己的学习,而不太关注学校的各项活动,这可能与奖学金的评选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3)消费方面

①获得奖学金与未获得奖学金同学在每月总消费额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女生的月平均消费额明显要高于男生。②获得奖学金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在月平均娱乐花费、月平均购买衣服花费、月平均学习方面、月平均交通及通讯花费这五个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月平均伙食花费方面,获得奖学金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存在显著的差异。③消费资金仍主要由父母提供。获得奖学金与未获得奖学金的男生之间、女生之间在目前消费资金来源上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④近70%研究生认为每月的生活费基本能够满足自己每月的消费需求。在认为非常满足的研究生中,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的比例却略低于未获得奖学金同学的比例。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在消费时可能会大手大脚,考虑经济方面的限制要弱于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同学。⑤消费观念方面,近60%学生的消费观念以经济实惠为主,近35%的学生在消费时会兼顾实惠和高标准,而尽量追求高标准的比例只占2.2%。

二、制度对比结论

1.学习方面,奖助金制下研究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他们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奖助金的竞争上。同双轨制相比,奖助金制下研究生更倾向于发表论文,同时在参与课题、学术会议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奖助金制在科研方面更具有激励作用,而双轨制研究生更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2.消费方面,奖助金制下研究生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但他们在学习上的花费却高于双轨制研究生,而且,他们在经济上的自立能力也稍高。

3.压力方面,奖助金制下研究生在各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压力,使得奖助金的学生学习也更加刻苦,在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方面倾注更多的精力。

4.制度转变的满意度方面,公费自费双轨下的大多数同学表示赞成奖助金制的实施,而在实施奖助金制的学校,学会对奖助金实施的效果并不满意。诚然,从长远来看,奖助金制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术思想的而形成,但由此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形成的畸形的学术价值观也应该引起重视。据了解,有些学生为了争取获得奖助金,而不惜花重金买论文,因为在一些高校,发表论文是获得奖助金的硬性要求。由此可见,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当,奖助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该引起警觉。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看出大部分研究生对公费自费双轨制转为奖助金制持赞成态度,这表明奖助金制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一,实行奖助金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由于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和学校资金不足,学校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扩大计划外招生的名额大多要求研究生负担一定的培养费用,收费是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一种补偿。同时,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能否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收费制度,关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成败。

第二,實行奖助金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实施奖助金制以后,学校加大奖助金的奖励力度,良好的竞争机制将激励在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科研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此外,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以后,也有助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以增加更多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争取招收更多优秀生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实行奖助金制有助于建立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

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可以使招生和就业市场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系统,有利于合理地调节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学科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体。

三、相关建议

然而,奖助金制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看到其合理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个性化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产生浮躁现象,研究生发表论文时急功近利,导致难以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甚至学术造假。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奖助金的资格评定机制,尤其是研究生入学时的资格评定

学校应该合理看待保送生和全国统考生的奖助金评定问题,为提高所有研究生的积极性及其质量,我们认为在评定入学奖助金时,应以学生本科时的综合素质来全面考察,而不能仅仅以其是否是保送生或是统招生为依据。所谓的综合素质包括本科时的学习成绩、综合评定成绩、社会活动经验、才艺特长等。另外,奖助金的实施可能会暂时地加重农村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要针对贫困生群体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2.奖助金评定的不同阶段,考核标准应有所不同

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各有差异,因此奖助金评定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评定标准。通过对奖助金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奖助金的评定应该分为三次。第一次评定在研究生入学时,应以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本科综合素质等方面为评定依据;第二次评定在研究生一年级结束或二年级开学时,为鼓励学生掌握好基本学科知识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综合测评时应以学生的学生学习成绩为考核重点;第三次评定在研究生二年级结束或三年级开学时,在此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以做研究为主,奖助金评定时应以参与的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发表论文的质量为重点考核对象,但要避免单纯以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确定奖助金的等级。除此之外,不同类别学科之间的评定标准也应有相应的不同。

3.提高奖助金的额度及覆盖面,从而提高学生争先评优的积极性

高额的奖助金不仅能激励广大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能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和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整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

4.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奖助金评定制度,加强对评定过程的监督

奖助金评定标准的制定要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评定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争取做到考核信息的公开化,评定过程的透明化,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关部门,加强对奖助金评定过程的监督。

5.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相应配套措施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助金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第一,改进奖学金的管理方法,实行学校、院系、导师三级管理模式。第二,完善“三助”制度。通过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三助”岗位,从政策上鼓励、支持研究生参与“三助”工作。第三,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更加广泛地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降低商业银行放贷风险,简化贷款手续,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使国家助学贷款真正成为我国研究生资助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易丹辉.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雷钦礼.商务统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冯士雍.抽样调查——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梅锦萍.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共公经济学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7]赵玉珍.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公立医院收费方式改革的再思考 篇4

1 公立医院收费方式改革的主要原因

所谓公立医院收费方式改革,实际上是将公立医院的项目制收费方式转变为打包制收费方式。当前,“看病贵”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见表1),所以控制医疗费用必然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目标。按项目收费方式是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必须将项目制收费方式转变为打包制收费方式。那么,为什么项目制收费方式会推动医疗费用上涨,而打包制收费方式能抑制医疗费用上涨呢?这是因为,不同的收费方式让医疗机构形成不同的经营模式和行为模式。在项目制收费方式下,公立医院必然形成以“收入”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并形成以“过度医疗”为核心的行为模式,所以医疗费用上涨是必然的;但是在打包制收费方式下,公立医院必然形成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并形成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行为模式,所以医疗费用降低是必然的。

(单位:元)

数据来源:原国家卫生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2014)

可见,公立医院收费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将项目制的收费方式转变为打包制的收费方式。打包制的收费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按人头收费方式、按病种收费方式。按人头收费方式主要适配以提供门诊医疗服务为主的基层医疗机构,而按病种收费方式主要适配以提供住院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疗机构(公立医院)。因此,公立医院收费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将按项目收费方式转变为按病种收费方式。按病种收费方式对广大群众而言,是一个能减负的利好政策;但对医疗机构而言,是一个断财路的劣质政策。换言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公立医院不会主动采取按病种收费方式所以按病种收费方式必需由政府相关部门强制实施。只有政府对公立医院强制实施打包制收费方式,才能控制公立医院的乱收费行为,才能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病贵”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公立医院不会产生乱收费行为,也不会制造“看病贵”问题。这是因为,政府对公立医院采取财政养医体制和收支两条线制度:财政养医体制让公立医院“不必”乱收费,收支两条线让公立医院“不愿”乱收费。那么,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要采取按病种收费方式以控制公立医院的乱收费行为呢?这是因为,我国的公立医院不是完全的公立医院,而是相对的公立医院。所谓完全的公立医院,是指主要依靠财政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公立医院。所以,这种公立医院的运行体制是“财政养医”[5]。所谓相对的公立医院,是指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公立医院。所以,这种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是“收费养医”。这里讲的“收费养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也包括公立医院的“以医养医”,还包括公立医院的“以检养医”。公立医院是收费养医机制,民办医院也是收费养医机制,那么两类医疗机构有何异同呢?两者的“同”在于,相对公立医院与民办医院都具有趋利逐利的本质特征;两者的“异”在于,公立医院比民办医院多出了政府的行政管制,包括价格管制、人事管制等。可见,在我国公立医院与民办医院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公益和趋利之别,而在于管制和放任之别。换句话说,我国的公立医院只剩下公立医院的形式特征(行政管制),已经基本丧失公立医院的本质特征(公益性质)了。因此,我们常把相对公立医院称作“挂着羊皮的狼”,并把其趋利动机和逐利行为称作“挂羊头卖狗肉”。正是因为我国的公立医院是一种相对的公立医院,所以才会产生乱收费的医疗行为;也正是因为我国的公立医院是一种相对的公立医院,政府才需要对其采取收费方式改革(营利性的必然要求);也正是因为我国的公立医院是一种相对的公立医院,政府才能够对其采取收费方式改革(管制性的必然要求)。

2 按项目收费方式与按病种收费方式比较

2.1 收费的单位不同

按项目收费方式以“项目”为收费单位,所谓项目是指检查、诊断、处方、手术、护理等医疗服务项目。在按项目收费方式下,医疗服务项目本质上是一种收入:项目越多则收入越多、项目越贵则收入越多,所以医疗机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产生扩大项目数量和提升项目价格的道德风险,如在检查方面重复检查、在诊断方面诱导需求、在治疗方面小病大治。按病种收费方式以“病种”为收费单位,所谓病种不仅指病因比较明确、治疗手段比较成熟、治疗效果比较稳定的疾病分类,更重要的意思是指“一种病一口价”。在按病种收费方式下,医疗服务项目本质上是一种成本,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越多则越亏、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越贵则越亏,所以医疗机构必然通过减少医疗服务项目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的途径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2.2 收费标准的形成时间不同

在按项目收费方式下,公立医院向患者收多少钱是在医疗服务后才确定的,所以医院对患者的收费是一种“后收费”;在按病种收费方式下,公立医院向患者收多少钱在医疗服务前已确定,所以医院对患者的收费是一种“预收费”。(1)医院对患者的后收费,其对应概念是患者对医院的后付费。医疗服务的后付费本质上是一种医疗质量的监控机制。那么,为什么后付费机制可以监控医疗质量呢?这是因为,患者的后付费实际上是一种依据医疗质量高低予以付费的机制:如果患者认为医疗质量较高,则对医院采取“全付费”的激励措施;如果患者认为医疗质量较低,则对医院采取“差付费”的惩罚措施。那么,为什么需要后付费机制承担医疗质量的监控功能呢?这是因为,项目制收费方式兼备提升医疗效率的优势和诱发医疗风险的缺陷,所以需要后付费的机制以弥补项目制收费方式的缺陷。当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需求的低价格弹性,患者有效利用后付费的保质功能是非常困难的。(2)医院对患者的预收费,其对应概念是患者对医院的预付费。医疗服务的预付费本质上是一种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患者对医院的预付费与医院对患者的打包收费是一组对应概念,患者对医院的后付费与医院对患者的项目收费也是一组对应概念,两组概念的区别在于后付费与项目制是一个功能互补的制度组合,而预付费与打包制是一个功能趋同的制度组合。所谓功能趋同的制度组合,是指预付费与打包制均发挥医疗费用的控制功能,所以这个制度组合难以承担医疗质量的保障功能。因此,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方式具有控制医疗费用的优势,也具备诱发医疗风险的缺陷。这决定了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方式必须配备医疗质量的监控制度[6]。

2.3 收费方式的激励机制不同

公立医院收费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所以公立医院的收费方式改革本质上是公立医院的激励机制改革。(1)按项目收费方式对公立医院的激励机制是“量收挂钩”和“价收挂钩”。所谓量收挂钩,是指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越“多”,则医疗服务收入越多;所谓价收挂钩,是指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越“贵”,则医疗服务收入越多。按项目收费方式的量收挂钩机制必然激励公立医院扩大医疗服务数量,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按项目收费方式的价收挂钩机制必然激励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见,按项目收费方式可以扩大医疗服务,但难以控制医疗费用,所以虽有利于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但不利于解决群众的“看病贵”问题。另外,医疗服务有合理的医疗服务,也有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合理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患者健康,但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不利于患者健康,所以按项目收费方式有利于解决数量方面的“看病难”问题,但未必有利于解决质量方面的“看病难”问题。(2)按病种收费方式对公立医院的激励机制是“超支自负和结余归己”。所谓超支自负,是指当公立医院治病所产生的实际医疗费用超过病种收费标准时,医疗机构必需依据病种收费标准收费,而不能依据实际医疗费用收费。设置超支自负制度,是为了让医疗机构从抬高医疗费用中付出代价,从而让其产生控制医疗费用的压力。可见,超支自负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控费的压力机制。所谓结余归己,是指当公立医院治病所产生的实际医疗费用低于病种收费标准,那么医疗机构必须依据病种收费标准收费,而不能按照实际医疗费用收费。设置结余归己制度,是为了让医疗机构从控制医疗费用中获得好处,从而让其产生控制医疗费用的动力。因此,结余归己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控费的动力机制。

综上分析,无论是从预付制和打包制的主要特征上看,还是从超支自负和结余归己的激励机制上看,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方式都是一种医疗费用的控制机制。相反,无论是从后付制和项目制的主要特征上看,还是从量收挂钩和价收挂钩的激励机制上看,公立医院按项目收费方式都是一种医疗费用的抬升机制。

3 公立医院收费方式改革的辩证思考

3.1 客观看待公立医院按项目收费方式

对公立医院的按项目收费方式要客观看待:不能全盘否定而忽视其优点。公立医院按项目收费方式的缺点是推高医疗费用,而推高医疗费用必然导致“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按项目收费方式的优点是扩大医疗服务,即公立医院为了扩大医疗收入可能在提供合理性医疗服务的同时提供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合理性医疗服务有利于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而提供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不仅难以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而且还会导致群众的“看病贵”问题。因此,若让公立医院继续按项目收费方式,政府必需构建完备的配套制度。配套制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发挥按项目收费方式扩大服务的优势,二是抑制按项目收费方式抬高医疗费用的缺陷。具体办法:政府对公立医院提供合理性医疗服务的行为予以激励,政府对公立医院提供不合理医疗服务的行为予以惩戒。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权变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和角色的代理性,政府作为“局外人”区分医疗服务的合理和不合理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只有作为“局内人”的医疗机构和“当事人”的医务人员才能准确区分医疗服务是合理的医疗服务还是不合理的医疗服务。因此,要激励合理性医疗服务并约束不合理医疗服务的根本途径,是让公立医院“内控”医务人员和医务人员“自律”医疗行为,而不是政府“外控”公立医院的管理制度和“遥控”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让公立医院积极主动内控医务人员,并让医务人员自觉主动自律医疗行为呢?其根本的办法是要为公立医院构建“法人治理”机制。法人治理机制由“法人权利”和“治理机制”两部分构成。所谓法人权利,是指公立医院具备资源管理的权利和利益分配的权力。公立医院要具备法人权利,政府必须对其“放权让利”。政府对公立医院放权让利的关键是政府与公立医院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所谓治理机制,是指法人化公立医院的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医保的制约方式、供方的竞争机制、需方的选择机制、社会的监管机制。那么,法人权利和治理机制是什么关系呢?治理机制是法人权利的矫正制度。资源管理权和利益分配权是一把“双刃剑”,资源管理权既可以让公立医院具备为患者服务的能力,也可以让公立医院具备为自己谋利的条件;利益分配权既可以让公立医院产生为患者服务的动力,也可以让公立医院产生为自己谋利的动机。治理机制的根本意义在于发挥法人权利的“正面”效应,并矫正法人权利的“负面”效应。换句话说,只有具备治理机制,具有资源管理权的公立医院才能“权为民所用”,具有利益分配权的公立医院才能“利为民所谋”。总之,政府给公立医院下放法人权利是为了激励其提供合理性的医疗服务,政府为公立医院构建治理机制是为了约束其提供不合理的医疗服务。

综上分析,“按项目收费+行政管制”是一个“乌托邦[7]”(Utopia)式的医疗体制,难以解决群众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而“按项目收费+法人治理”却是一个“理想国[8]”(Republic)式的医疗体制,可以解决群众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

3.2 全面看待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方式

对公立医院的按病种收费方式要全面看待:不能全盘接受而忽略其缺点。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方式的优点是控制医疗费用,而控制医疗费用可以解决群众的“看病贵”问题。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方式的缺点是可能诱发医疗风险,即公立医院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而在减少了不必要医疗服务的同时又减少了必要性医疗服务。减少不必要医疗服务有利于解决群众的“看病贵”问题,而减少必要性医疗服务必然会制造或加重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可见,政府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将按项目收费转变为按病种收费方式,很可能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的同时诱发群众“看病难”。那么,政府如何才能让按病种收费方式既能解决“看病贵”,又不会诱发“看病难”呢?“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方法。一是“疏”的方法。所谓疏是指让公立医院“不想”减少必要性医疗服务的办法。那么,如何才能让公立医院不想减少必要性医疗服务呢?财政养医和收支管制是一个办法,但是这两种办法只适配医疗服务的按项目收费方式,但不适配医疗服务的按病种收费方式。与按病种收费方式适配的方法是优化按病种收费标准。按病种收费标准不仅是一种医疗服务的打包制价格,更是一种医疗成本的补偿机制和医疗行为的激励机制。如果按病种收费标准合理(如反映医疗价值),则可以激励医务人员提供必要性的医疗服务;如果按病种收费标准不合理(如背离医疗价值),则必然推动医务人员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或者减少必要性的医疗服务。因此,按病种收费标准的合理性对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堵”的方法。所谓堵是指让公立医院“不敢”减少必要性医疗服务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让公立医院不敢减少必要性医疗服务呢?临床路径是重要路径[9],但质量监管是根本途径。如前所述,我国公立医院不是完全的公立医院,而是相对的公立医院。趋利性是相对公立医院的本质特征。在按病种收费方式下,同样是降低医疗成本的途径,减少医疗服务的难度要比提高医疗质量的难度低,减少医疗服务的动力要比提高医疗质量的动力强,所以公立医院极易选择减少医疗服务的办法而舍弃提高医疗质量的办法。因此,政府必须在优化按病种付费标准的同时改革医疗质量的监管制度。

当然,政府对医疗质量的行政监管并非完美制度。一是因为政府监管医疗服务质量,是政府“为别人”监管医疗服务质量,而不是“为自己”监管医疗服务质量。这种“代理人”的监管角色,决定了政府未必有动力监管医疗服务质量。二是因为政府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实际上是“局外人”对“局内人”的监管,从而产生难以克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局外人”的监管角色,决定了政府未必有条件监管医疗服务质量。三是因为政府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实际上是“父亲”对“儿子”的监管,从而产生难以克服的监管不公正。这种父亲的监管角色,决定了政府未必是真心的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四是因为政府监管医疗服务质量,实际上是“多头监管”,而不是“一头监管”,从而产生难以克服的监管低效率。这种多头的监管角色,决定了政府未必有能力监管医疗服务质量。那么如何才能解决政府监管医疗服务质量的缺陷呢?切实有效的办法是政府将行政监管转变为治理机制。具体操作可以考虑4个方面。一是加快政府与公立医院的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让公立医院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让主管部门成为中立的监管主体。二是加快政府与各监管主体的职能和权力分工。医疗质量的监管主体可以分为行政监管主体和社会监管主体两类。行政监管应该主要负责医疗质量的监管制度,而将具体监管事务和权力交给社会监管主体。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监管主体,该主体作为广大参保人的经纪人,有责任监管医疗服务质量;该主体作为医保基金的管理者,有能力监管医疗服务质量;该主体作为医疗服务的购买者,有条件监管医疗服务质量。三是为了让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具备监管医疗质量的动力和能力,必需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改革:将管办合一的医保经办体制转变为管办分开的医保经办体制、将碎片化的医保经办机构转变为一体化的医保经办机构、将半专业化的医保经办人员转变为专业化的医保经办人员、将行政化的医保经办机制转变为法人化的医保经办机制[10]、将垄断性的医保经办体系转变为竞争性的医保经办体系[11]。四是通过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和引入社会资本办医的途径构建竞争性医疗服务体系,让医疗服务的竞争机制成为医疗质量的监管机制;同时以医疗服务的竞争机制强化参保患者的选择机制,让医疗服务的选择机制成为医疗质量的监管机制。

综合分析,只有将“行政监管”转变为“治理监管”,才能有效发挥按病种收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的优势,并弥补按病种收费方式诱发医疗风险的缺陷。换句话说,在治理监管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下,公立医院会积极“内控”诱发医疗质量风险的行为,医务人员会主动“自律”诱发医疗质量风险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文举.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按病种收费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4,(5):11-14.

[2]肖海翔,周帆.控制医疗服务费用过快增长的对策建议---基于转变收费方式的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33-34.

[3]李惠.单病种医疗服务定价机制与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4]赵云.按病种收费方式与按病种付费方式比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11):808-811.

[5]朱恒鹏.财政养医VS强激励[N].医药经济报,2012-04-16(011版).

[6]赵云,潘小炎.对公立医院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的反思[J].中国医疗管理,2013,33(9):6-9.

[7](英)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9]崔颍,邱家学.临床路径规范按病种收费[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148-149.

[10]赵云.以医疗质量保障为导向的社会医疗保险法人化经办机制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6,29(2):408-412.

收费改革 篇5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他这样说:“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是的,今天作为一个高速人我这样说:“我愿做一滴水,滋润着江苏的每一寸大地;我愿做一捧黄沙、一粒石子,把自己的血肉身躯与大地交织在一起;我愿做一颗最小的螺丝钉,用弱小的躯体,承托起巨龙的脊梁。”我们愿在公路事业的每一次腾飞中,挥洒我们辛勤的汗水。

高速公路的工作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时时处处都在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代表着收费站的形象,代表着公路人的形象。当我们从那些被我们帮助过的人手中接过一面面鲜艳的锦旗时,我们倍感自豪和光荣。正是这份光荣和自豪,促使我们百倍努力,忘我工作。

高速公路的工作又是琐碎和平凡的。十年前当我真正走近这份事业时,才理解付出的艰辛和价值;当我真正融入这个世界时,才懂得什么是奉献和敬业,从我踏上工作岗位,就无时无刻不被身边许多平凡人和平凡事感染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我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可我们从不埋怨,因为收好费是我们的事业,管好路是我们的理想。当你的汽车驰骋在这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上时,请一定不要忘记,炎炎烈日下,冰雪封路时,我们的养护队员们是怎样笑对艰辛、战酷暑、斗严寒,用汗水换来这坦途;当你的车轮轻轻划过一座座立交高架时,请一定不要忘记,是我们的路政队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昼夜巡查,用青春甚至生命守护着这坦途。我们愿做收费事业中的一只蜡烛,一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正是因为这种奉献,我们的工作才得以完成,我们的各项事业才得以进步。

收费工作更需要牺牲精神。寂静的深夜,当人们沉醉于甜美的梦乡时,我们与星辰为伍、蚊蝇为伴,守护着锡澄高速这条巨龙;当人们全家团圆举杯欢庆时,我们还奋战在这三尺岗亭,为每一位回家的司机送上祝福。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踏着月色回到家中,看到的是早已酣然入睡的孩子和挑灯夜等的年迈从亲,我们常常为父母替我们承担了本该由我们承担的家务而感到惭愧;我们也常常为节假日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而深感内疚。可工作总也放不下,干好工作更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收费事业、我们的公路事业才会无往不胜。

收费改革 篇6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全面收费 改革 资助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随着我国本科教育收费并轨的实施, 研究生招生收费改革在近几年来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收费的呼声很高, 另一方面大家对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后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表示担忧。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并设立国家助学金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由此可见,实行新政后,公费将彻底取消,而国家和高校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将会加大。

一、当前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现状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双轨制,即对于全日制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免收学费,并给予普通奖学金(常说的生活补助金),而向委培生、定向生、自筹经费研究生收取学费的模式,也就是公费自费并行模式。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双轨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培养经费的问题,满足了社会需要,但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双轨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公费生和自费生划分的问题上表现出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来看, 实行收费改革是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的现实选择, 具有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促进社会公正等重要意义。

二、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市场的形成使毕业生有了较大的择业自由,个人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研究生毕业以后可以凭借其高学历、高智能的优势挑选到条件较好的工作岗位,获得相对丰厚的报酬。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接受者分担部分培养成本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是解决教育不公问题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实行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双轨制,虽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性质造成影响,但在实際招生录取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和招生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实行研究生教育学费制度的改革,可以对上述弊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对研究生教育的规范管理。

再次,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是解决我国由于教育经费短缺而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要求。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困扰着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业务经费短缺;教学、科研设备老化;教师待遇偏低,优秀青年人才流逝等等。因此,增加高层次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改善高校的财政状况,既是当前教育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

进行全面的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说简单地定一个数额, 向研究生收费就可以了, 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使研究生教育更加符合固有的教育规律和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首先研究生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在实行收费制度以后, 会出现某些学生出于经济方面考虑而放弃读研或者某人因为有钱就读了研的现象。收费标准如何确定才能既有效地补偿教育成本,又不会成为阻碍入学者上研的原因。其次,可能会造成不正之风和有违公平的问题。取消公费研究生之后,奖助学金的评比、操作是不是规范,改革预期目标会不会实现,在收费制度初期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再次,目前进行研究生收费机制改革的院校大都是985、211高校,学校办学资源丰富,获得的国家投入也较多。现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全国普通高校,能否建立健全的奖助学金制度,就不好说了。所以,还应加大其他配套制度如招生制度、导师制度的改革。

四、对我国研究生资助策略的思考

无论收取多少学费贫困学生总是存在的,实施全面收费政策必然要求政府和高校等有关方面建立与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相协调的资助体系,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一)提高奖学金、助学金及其他补助

研究生群体是一个消费阶层, 对多数学生来讲, 在读期间不可能通过社会形式的工作来赚取足够的费用支持学业。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以后, 资助可以有这样几种形式:

1.充分考虑奖学金发放的数额与奖励面等各种因素

为保证有潜力与发展前途的研究生能够在高校中安心学习,优秀学生获得的学业奖学金应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付学费及生活费。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鼓励个性发展的单项奖学金,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专长。在国家层面上,应设立针对研究生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在优化奖学金管理方法上,应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参与研究生的奖学金管理工作之中。

2.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针对研究生教育特点,学校应努力完善“助教、助研、助管制度”。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需要,凡研究生能够担任的工作,设立研究生三助岗位,并在学校各系、部、所以及各有关部门为研究生兼职提供更多的实习范围和工作单位,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研究和教学当中, 有利于学业的完成, 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到社会上以纯赚取报酬为目的的打工现象大面积发生。

(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助学贷款类型

奖学金、助学金及其他补助由于其数额非常有限,难以有效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当前形势下,借助助学贷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助学贷款类型才是缓解学生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

1.向银行直接贷款

高等教育, 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是一种回报很高的教育投资。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以后, 能否有一个健全规范、操作简便的贷款制度将非常重要。不同地区的助学贷款发放比例以及对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分担比例应有所区别。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标准应随着物价的变化而调整可贷额度上限,扩大贷款对象的范围,通过建立动态的还贷机制,减轻学生毕业后最初几年的就业和生活压力。

2.与企业联盟

(1)向企业贷款

作为国家未来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未来的经济收益及其他收益都非常可观,具备短时期内还贷的可能性; 而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最终目的是获得收益,其自身资金的充足又保证了可以向研究生提供贷款。因此,国家可以允许部分企业参与助学贷款,并使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略高于银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

硕士研究生属于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为了解决其经济压力,可以采取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在合作工程中,企业为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提供经济资助; 研究生为其提供智力因素,以自己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投入科研开发中,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我国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收费改革 篇7

现阶段, 行政事业性收费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经过多年整顿与治理, 我国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体制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各种缺陷,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 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2 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收费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

我国明确规定财政部门的收费资金应该及时缴入国库, 随着我国逐渐实行财政收入支出两条线管理, 大部分部门基本能够按照收支两条线工作, 并及时的将资金上缴到地方国库。但是, 一些部门故意将收费资金的性质混淆, 把原本应该缴入国库的资金却缴入财政专户, 出现人为特意改变资金管理方法, 从而挤占预算内资金收入。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了财政部门管理工作不到位, 而且反映了收费单位规范制度不明确, 认为收费资金是单位的, 没意识到行政事业性收费资金就是财政资金, 不可任意支配和使用。

2.2 严重扭曲政府与市场、价格与税收的关系

这样既不利于各项事业发展, 又推动收费总体规模不断膨胀。所谓行政事业性收费, 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 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 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 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而现实中有的是为筹集建设资金而设立的收费, 一些社会公益服务收费也被长期当作行政事业性收费来进行管理。由于收费主体不明确, 同一收费主体存在多种性质收费, 加大了收费的管理难度。

2.3 存在乱收费现象

目前, 我国存在很多执收执罚部门, 并且存在种类繁多的收费项目, 收费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 并且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只能依靠对这些单位临时性或者年度性资金调查及群众举报来处理违规收费问题。同时, 管理部门在自己调查过程中, 如果检查出单位存在违规的现象, 但是这些单位往往会寻求上级领导的庇护, 使得管理部门实行处罚时困难重重, 从而不能有效遏制这种违规现象的发生, 导致乱收费现象一直存在。此外, 我国财政部门与物价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工作时往往缺乏及时的配合工作, 在进行检查工作时, 并不是相互通报协同工作, 导致缺乏有效地统一配合工作。

2.4 造成收费养人、养人收费的恶性循环

目前, 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不是以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双方构成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为依据, 而是单纯的从提供服务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使收费成为弥补管理经费、人员经费不足和创收的一种途径。在目前的收费项目中, 有一部分是国家人员经费, 有的单位收费收入多, 就要求增加编制人员。有的单位存在经费不够用的情况, 又要求提高收费标准, 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虽然许多收费项目需要经有权机关批准, 但主要用于养人, 虽具有合法性, 但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5 收费规模不断膨胀

长期以来, 行政事业性收费一直是以弥补办公经费不足出发, 把财政经费短缺作为收费立项依据, 从经济动因上导致国家机关采取各种方式来要求立项收费, 从而推动收费规模不断膨胀, 反过来致使税收流失, 从而削弱了国家经济再分配的能力。

3 深化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的措施

3.1 实行依法管理

为了更好的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 应该加快建立法制化进程, 并且制定明确的收费管理方案。同时, 加大收费标准制定与立项的审批流程, 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权集中到中央及省两级, 防止出现一些部门滥用权力的现象。并且需要取消一些部门自立收费的项目, 保证每个收费项目都是经过上级审批之后才能执行。此外, 当审批上报一些收费项目与标准时, 应该认真的对这些项目进行调查, 并且考虑社会的承受力, 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收费项目, 应该不予审批, 从而减小人民群众的负担与压力。

3.2 规范收费体制, 推进收费立项与财政经费余缺相分离

①为适应改革的需要, 应遵循收费管理本身运行的规律, 确定行政收费的立项和标准职能由价格部门承担, 而财政部门则承担资金的收入和使用的管理职责。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对收费行为的管理, 即该不该收, 按什么标准收费以及收费执行情况的管理与监督, 这属于“定价管理”范畴。②对收费资金的管理, 即资金的使用范围、管理方式及执行财务制度的管理与监督, 这属于“资金管理”范畴。从管理体制上避免国家机关经费不足存在立项收费, 从而确定以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双方构成对称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收费依据。行政机关提供公共服务, 应由财政提供全部经费, 不能再收费;行政机关提供非公共服务, 即使有财政经费保证也要收费。物价部门从收费行为上严格管理, 严格控制“收入”关, 规范和监督收费行为。财政部门从资金使用上严格管理, 严格控制“支出”关, 控制收费单位的资金使用, 进而建立起“定价管理”与“资金管理”相互制约的双重约束机制, 以提高管理效率。

3.3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收费执法监督体制是制止费款流失、加强收费资金管理、建立综合财政的前提, 也是有效地遏制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手段。必须首先加强收费规范化管理工作, 在加强征管体系建设的同时, 狠抓收费项目、收费票据和收费单位收费情况年度报告制度等的统一管理工作, 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有关收费及基金方面的法规, 推动收费等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只有这样, 才能依法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工作, 约束收费行为。在加强收费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同时, 必须注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多层次收费执法监督体系, 并采取日常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等形式, 依法加强收费执法监督工作, 实行以法保收、以法促管、依法治“乱”的目标, 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流失和乱收费等问题,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为建立综合财政奠定基础。

3.4 加快收费立法进程, 完善收费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

为有效地约束行政严格控制收费的不规范行为, 使收费管理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 应在总结归纳各地方性收费法规的基础上, 尽快修改、完善和制定一部适合新时期的具有全国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 明确收费的性质、原则、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等, 使各项收费逐步转向制度化和法制化, 以彻底解决收费膨胀问题。

3.5 加强收费资金管理

加强收费资金管理的关键, 必须要进一步明确资金性质, 实现两个“还权”到位:①还资金所有权, 因为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国家法规政策实施的行为, 体现的是政府行为, 收费资金理所应当为政府所有而不是部门、单位所有。②还资金管理权。因为收费资金属政府所有, 财政代政府行使管理资金职能, 所以收费资金管理必须纳入财政统一管理。收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之后, 将收费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去, 建立预算内、外资金“一元化”的综合财政预算, 将有限的预算内、外资金进行综合利用,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 结语

为了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 必须改进管理体制和提高资金的综合预算管理办法, 从而有效预防乱收费的现象。我国必须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明.发挥收费管理职能作用促进扩内需保增长安民生[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09 (12) :23~24.

[2]李志伟.浅析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度审验[J].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5 (1) :23~25.

收费改革 篇8

(一)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 我国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匀, 80%以上医院集中大城市, 而城市中80%的优质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 导致农村及基层医院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人才缺乏。

(二) 补偿机制不健全:实行“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政策, 导致医院的运行和发展严重依赖药品收入, 开大处方、多用药、用贵药现象的发生, 加重了看病就医的费用负担。

(三)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补偿不到位: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比例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大幅降低, 缺乏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把这些成本又转移给了患者, 出现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院负债越来越重。

(四) 医疗服务价格比价不合理:医疗定价不合理, 医疗技术价值的劳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 医生的诊疗价值得不到体现, 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务人员待遇低, 任务重, 工作要求高, 压力大, 易受利益驱动及人才流失。

(五) 医疗环境不断恶化, 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院信任度不断下降, 医患矛盾不断加剧, 医疗纠纷和投诉逐年上升趋势, 医闹现象层出, 影响恶劣, 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

(六) 运行机制市场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 公益性淡化等问题, 存在主要靠向就医患者收费维持医院发展的现状。

(七) 就医需求提高: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对医疗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以上现象导致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大处方、药价偏高、医疗费用偏高、人才流失、医院负担重、公益性弱化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改革目标

通过取消药品加成,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 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 使医疗费用水平得到合理控制, 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调动, 医疗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 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和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前后对比与效益分析

(一) 经测算, 2015年药品加成收入为1384.98万元, 药品加成收入的80%为1107.98万元, 调价后增加的收入1249.39万元, 调价后减少的收入379.79万元, 调价实际增加的收入为869.60万元, 调价增加的收入占药品加成比率为62.79%, 差额17.21% (80%-62.79%) 即238.38万不能通过调整服务价格补偿, 加上医院自行承担的部份 (10%) , 取消药品加成给医院造成376.88万元的损失, 同时给群众让利515.38万元 (1384.98*20%+238.38) 。

(二) 取消药品加成前药品比例37.56%, 改革后36.47%, 下降了1.09%, 降幅2.9%, 其中, 住院药比降幅8.55%;人均住院费用改革前6529元, 改革后6852元增加323元, 增幅4.9%, 其中, 住院人均药费下降了84元, 降幅4%;人均门诊费用109元, 与改革前基本持平;平均住院天数从10.2天下降至8.9天, 降幅11.18%。

经分析, 药品比例降幅以住院药比降幅更为明显;人均住院费用出现小幅上升, 主要原因有:我院下半年起投入新设备MRI, 前期投入使用以住院患者为主;另外近一年新开设科室有分泌内科、肿瘤科、骨伤二区、胸外乳腺外科等以手术为主的科室, 且业务发展迅速;以及医疗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展与推广, 如近期已开展多项外科微创手术等;使得住院手术人数大幅增加, 由此造成人均住院费用的增加。

(三) 职保病人住院自费率28.8%, 改革前后基本没有变化;职保病人门诊自费率实行零差率前35.28%, 零差率后33.57%, 下降1.71%;职保门诊人均药费由75.29元降为73.11元, 人均下降2.18元。

2013年城乡病人住院自费率为39.86%, 零差率后41.13%, 上升1.57%;城乡病人门诊自费率零差率前40.17%, 零差率后42.19%, 上升2.02%, 城乡门诊人均药占比77.38%, 零差率后76.77%, 下降0.61%。

原因分析:职保病人主要以门诊药品费下降为主, 根据我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 2013年县级报销起付线为300元, 报销比例为75%, 而2015年报销起付线为600元, 报销比例为70%, 即起付线上升了300元, 报销比例下降了5%。因起付线及报销比例均已调整, 故以上数据需要进一步调整才有一定的可比性。

按2013年的报销政策起付线300和报销比例75%来重新计算, 即2015年的自费率为45.03%[ (5800*39.86%+300) /5800], 2015年自费率实际比2013年下降了3.9% (45.03%-41.13%) 。

(四) 通过用派发调查问卷、现场访谈等方式、方法对患者和职工进行满意度调查, 患者综合满意度由89.6%上升到93.5%, 其中较满意的是药价下降和就医环境的改善, 较不满意的是医改后需要控制药比, 使部分慢性病患者对一些习惯性用药造成影响与不便;医务人员综合满意度为82%, 其中最为担忧的是工作自身安全环境得不到保障, 其次是工作的技术性及劳动强度与收入不成正比。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采集2015年的财务数据与2013年的数据对比, 经测算、分析改革后调整价格的总量并未达到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80%, “一减两调”极不平衡, 其差额缺口17.21%和医院自负的10%对医院财务结余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出现亏损风险, 损失给医院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药品比例、医保自费率的下降及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均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 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同时, 也给医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促进了医院进一步改革:重视成本控制降低运营成本, 开展平价医院切实做到便民惠民, 完善阳光用药制度加强药品监督, 重视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使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 群众的看病贵看病难得到一定缓解。

建议:

1.改革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总量还未达到政策预期比例, 仍有17.21%的差距, 建议继续调高改革方案的医疗服务价格, 或提高财政补偿幅度, 从而减少医院的损失。

2.取消药品加成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从药品比例下降、患者自费率下降, 可见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负担, 建议医保政策变动与医改同步, 如下降起付点或提高报销比例等, 或医改部门参与社保政策拟定。

3.完善财政补偿机制, 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建议大型设备的购置资金及高级专业人才引进的补偿资金, 应全部由财政补助, 从而体现医院的公益性, 促进医院改革稳步推进。

摘要:随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我院成为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医院, 于2013年10月起执行药品零差率政策, 实行“一减两调一补”的方案, 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 80%由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10%由财政补偿、10%由医院分担的办法解决。通过财务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 测算调整价格的总量是否达到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80%, “一减两调”是否平衡, 分析改革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和对社会效益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为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可行性数据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伍芳.鞍山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补偿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30 (9) .

[2]徐力新.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医疗价格机制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3 (11) .

收费改革 篇9

一、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通过对浙江、上海、江苏、湖南、重庆、四川、甘肃等省份在内的16所高校中的直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906名学生和150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针对有代表性的研究生招生工作, 如研究生招生管理结构、招生计划制定、招生选拔方式等问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分析“2014教育收费制度”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招生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 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紧缺日益严重

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造成的影响包括:生源数量减少, 报考人数明显下降, 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现象严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合格的调剂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

1. 生源数量减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 较2014年的171.4万人减少6.5万人, 降幅为3.8%, 是继2013年出台取消研究生教育公费政策以来报考人数的第二次明显下降。 (2) 这表明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有所降温, 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2. 优秀生源减少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 全国多个省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均出现招生计划未完成的现象, 部分高校反映, 可调剂复试的合格生源偏少, 生源质量下滑, 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式。 (3) 地方高校因其综合实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研究生生源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 地方高校研究生调剂生源多于第一志愿填报生源。在报考时, 优秀生源往往会选择重点大学, 导致申请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多为中等偏下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在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54%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认为自己所在地方高校2014年秋季优秀生源减少, 而仅24%的学生会考虑填报地方高校作为第一志愿。

(二) “冷热”专业报考两极分化更趋严重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冷热门专业报考两极分化, 冷门专业招生面临一定的压力, 有些专业甚至无人报考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 考生热衷于报考经管类专业, 对其表现出一如既往的热忱。此外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仍然被视为报考“热门”专业, 而历史学、文学等基础性专业则仍为报考“冷门”专业表现为报考持续走低的趋势。 (4)

(三) 不同硕士类型招生数量比例亟需调整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程度比起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2009年起, 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全日制培养, 并发放“双证”, 现在我国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政策, 并计划于2015年左右, 使我国专业性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 (5) 以期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以及战略调整。

二、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研招生出现生源危机的原因表现为对收费政策的认识存在误区、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发生改变、地方高校自身因素制约多等多方面。

(一) 对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错误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 56.3%的学生认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提高了研究生入学门槛, 增加了考研成本, 并且15.9%的学生在该政策出台后决定放弃考研, 但实际上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不仅是为了增加高校办学成本分担途径, 保证办学经费, 以提升办学质量;而且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以后, 研究生助学金额度会比原有额度有大幅度的增加, 这也为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提高了资金保障。该项政策还有提高研究生整体水平以及有利于教育公平公正等多项好处。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的变化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成本增大, 因而也就更加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考研过程中的种种选择。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39.4%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入学机会, 就读理想院校专业, 37.2%的学生希望研究生招生过程能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强化考试的选拔性。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公正公平的入学机会, 地方高校为了适应制度的变迁, 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保证生源的质量和数量, 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 教育收费政策引导报考理性回归

教育收费背景下, 研究生报考的理性回归也是影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实施, 考生将会重新审视关于自己考研的态度及相关事宜, 如正视考研的目的、考研的必要性、择校意向以及报考专业意向等。对于部分将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以及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加大就业砝码的学生来说, 会慎重的考虑考研相关事宜, 理性的看待考研, 进而可能会导致报考地方高校研究生的人数减少。第二, 出国留学机会的增多也是影响地方高校招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城市生源因为不能到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院校接受研究生教育而选择留学。

三、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教育全面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要想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顺应收费制度变迁的步伐, 做出满足学生利益诉求的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办学抉择, 如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完善自身管理、争取更大的招生自主权等多种改革措施。

(一) 争取政府招生政策倾斜

生源危机主要表现为生源数量尤其是优质生源数量紧缺, 研究生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就要解决好生源危机。生源危机倒逼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需要地方高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放宽政策, 二是需要地方高校加大推免力度以吸引优秀生源。

1. 积极争取招生自主权

高校在招生权限有限, 高等院校虽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制定招生计划, 自主对部分专业科目进行命题, 在复试的过程中享有操作权和决定权, (6) 但是, 高校的实际招生自主权却是较为有限, 如高校制定招生计划, 但其招生计划却是变动不大, 有完成硬性指标任务之嫌。

首先, 招生单位向政府争取灵活调整招生计划的权利。根据实际情况、市场需求等方面制定招生计划, 灵活调整招生计划, 在招生过程中灵活的设置有弹性的、应急的机制;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科研能力、经费情况等软硬实力, 结合国家和市场的需求, 科学客观的确定招生人数, 让招生单位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的条件, 达到“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协调作用。其次, 地方高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完善政策, 给予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法律和制度方面的保障。最后, 地方高校要严格要求自身, 遵守政府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规范自己的招生行为。

2. 积极争取增加推免指标

2015年是教育部实施推免生计划招生政策的第一年, 改革后关于推免的新政策为:“只要符合相关招生政策, 推免生可以不受限制对报考院校和专业进行选择;除某些特殊情况以外, 推荐名额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等”。 (7) 这一推免招生制度相较于往年而言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核心的一点是更加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地方高校可以以此为招生指导, 增加推免生招生计划, 以获得更多优质的生源。 (8)

第一, 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争取适当放宽推免留校的条件及名额。第二, 教育部门在调整推荐免试政策时可以适当的向地方高校倾斜, 如增加地方高校留校推荐免试的名额, 放宽留校限额以及推荐免试生的条件等, 变相扩大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自主权。第三, 地方高校改革自身招生制度的同时, 也需要完善自身内部招生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 改革招生配套资助机制

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 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硕士生招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各高校都在该项政策颁布后, 积极探寻各项改革自身的路径, 高校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都有意向改进自己所在招生单位的招生配套资助机制, 以吸引生源, 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关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助、贷多层次学业保障体系, 国内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学校的力量, 同时也应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1. 制定多元收费标准

多元收费标准在部分国家也成差异收费标准, 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性质、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校的办学质量等指标制定出研究生收费标准。目前世界上有些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 我国地方高校在制定研究生收费标准时, 既要立足自身, 同时要注意汲取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

高校可以实行差别收费, (9) 可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对于某些热门专业可以适量的多收, 对于部分基础学科可以给予一定的照顾;根据培养成本的不同而收取不同标准的学费, 对于培养成本高的专业可以适当多收, 培养成本低的专业其学费也相应的低些;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同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对于社会急需或紧缺的专业可以降低其学费标准, 对于社会需求达到饱和的专业可以适当的提高收费标准。 (10) 同时, 学校还需要将具体收费标准规范化, 并向社会公开, 对于有变动的专业的收费标准要及时更新等。

2.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提高硕士招生质量、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系列配套制度, 如奖助学金制度、教育筹资、“产学研”高效结合等多方面, 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地方高校解决由全面收费制度带来的招生危机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 地方高校应根据校情设立研究生资助体系。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研究生资助体系, 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研究生, 鼓励其再接再厉, 保证其更好的完成该阶段的学业;助学金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开支;增加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岗位, 提高相关津贴资助标准;

其次, 地方高校可以完善导师资助制度。地方高校可以将导师所得生源指标分配制度与资助学生挂钩, 根据专业情况、导师课题、科研经费等多项配套经费资助, 同时可以适当增大导师招生的自主权, 这既可以减轻培养研究生的成本, 还使得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更加理性合理, 并且对于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培养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三) 完善招生营销策略

教育收费背景下, 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逐渐深化, 地方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地方高校想要更好的生存、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则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改变曾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 需要地方高校立足自身, 准确灵活定位, 完善招生营销策略。

1. 提升办学软硬实力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地方高校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逐渐步入强校之列, 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最根本的方法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提高办学软硬实力以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高校综合实力包括区域优势、硬件设施、学科特色、名师效应、校园文化等方面。地方高校在综合实力方面有较弱于名牌老校的不足, 则需另辟蹊跷培养独属于自己的高校特色以吸引优秀生源。

首先, 将校园建设成环境宜人、底蕴丰厚、人文书香气息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学生学习生活在其中, 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其次, 可以凸显学科特色,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鲜明的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的立校之本,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 不仅可以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而且可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的报考。第三, 提高师资水平, 增强高校的软实力。高水平的师资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 名导师的影响力通常是学生报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 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第四, 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教导学生搞学术研究, 而非停留在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之后, 既可以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 又能为学生提供好的科研平台。

2. 构建柔性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是管理学的常用概念, 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将其引入教育学领域, 就是指在硕士招生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 采取非强制性方式,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性、潜力等。 (11) 招生工作柔性管理过程中, 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协作;高校为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等。弹性学制管理完全符合柔性管理机制的各项要素, 可以作为高校摆脱由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以及自身缺陷带来的硕士招生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育收费背景下, 学生认为考研成本增大了, 因而对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年限也有所要求, 因此,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弹性学制管理对于吸引生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为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学生可根据自身实情, 适量的要求提前或滞后毕业, 灵活收缩学习时间, 学习过程也可选择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 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更是多样性, 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硕士生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是以学生为本的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内在潜力以及地方高校招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实施弹性学制时也要完善其保障措施, 制定操作性强、实施度高的规章制度供师生参考, 保证其有效的实施, 保证其合法合理性, 对其操作方式和程序要制定一个可行的完整的标准, 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3.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随着研究生教育是日益蓬勃发展,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单位之间的竞争愈益激烈, 招生单位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这就要求各招生单位建立专门的招生宣传管理机构、发动所有能发动的力量, 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大对自己的宣传力度以达到吸引生源的目的。

第一, 建立专门负责高校招生宣传的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高校招生工作做整体规划、布局, 安排高校内部招生宣传相关事宜;同时, 发动全校以及已毕业的校友的力量, 全方位的为本校招生作宣传;高校招生宣传部对于各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要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第二, 加强对学校的概况宣传。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硬件设施、人文历史、重点建设专业或特色专业、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 以此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除了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以外, 学校自身也要加大建设力度, 使自身条件过硬。第三, 加强学校招生宣传, 如考试方案宣传、选拔录取宣传等。除了进行书面资料宣传以外, 高校还可以加大利用媒体视听等途径对高校的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 做到招考信息对公众公开, 招录过程公开透明, 尽可能的避免暗箱操作。最后, 招生工作要做到注重全面宣传、引导宣传以及有方向性的宣传, 以此避免宣传工作流于形式, 走走过程的问题。

注释

11杨乔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0) :22.

22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a1.shtml.

33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a1.shtml.

44考研热降温, 揭示了什么?[N].光明日报.2014 (12) .

55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b.shtml.

66宋丽.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实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01) :20.

77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4/info1237531257406764.htm.

88刘海峰.切实保障推免生自主选择的权利[N].中国教育报, 2014.08.15.

99安丰勇等.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探索4[J].本刊视点, 2013 (09) :2.

1010吴琼.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 :42.

收费改革 篇10

1.1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财政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 高校收费改革始于1989年。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政策上明确了这一改革方向。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1997年全国高校基本完成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 取消了自费生制, 实现统一的普遍收费上学的制度。高校收费改革自实施以来, 收费水平越来越高;居民处于子女教育目的的储蓄动机也日益增强。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居民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了89.8%。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主要体现在公立高等学校收费的增加和以学生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高校的发展。

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每一个家庭都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 居民消费从物质消费逐渐转变为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 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明显增长。大多数学者认为购买高等教育既是一种消费行为, 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并且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远远要高于长期储蓄的利率。这也是人们乐于投资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教育看作是一种消费品, 从而利用高等教育学杂费与居民储蓄数据, 建立消费—储蓄模型进行研究。

1.2 文献综述

绝大多数的学者以消费和储蓄理论以及相关实证研究为基础, 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高储蓄、低消费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及研究。宋铮 (1999) 以预防性储蓄假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并得出中国的居民存在着预防性储蓄的结论。对于中国居民储蓄快速增长的原因, 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影响我国人民储蓄的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课题组采用1978~1997年的年度数据, 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 得出居民收入与居民储蓄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施建淮、朱海婷 (2004) 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研究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张殊 (2005) 、潘海岚等 (2005) 和晏成步 (2011) 指出, 居民为子女上学所承担的费用远不只是上大学的开支。事实上, 从学龄前教育到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教育, 居民都承担了相当一部分费用, 这使得很多的家庭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为其积攒教育费用, 推动了其储蓄倾向的上升。易行健等 (2008) 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总结而言, 在对我国居民储蓄动机的现有研究中,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表明预防性储蓄现象的存在, 二是分析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强度。然而, 这些研究很少有从教育的收费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因此, 本文介绍了高校学杂费和居民处于子女教育目的的储蓄逐年上升的情况, 对分析居民储蓄动机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2 数据来源及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的特征事实

2.1 数据来源

教育即可以作为消费品又可以作为投资品。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后, 全国高校的平均学费以及学杂费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更加注重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因此, 处于对子女教育为目的的居民储蓄也在不断的增长。为此, 本文将全国高校学杂费居民的储蓄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 构建消费储蓄函数。根据研究需要, 本文处理的是1995~2011年度数据, 来源于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见表1) 。本文使用全国高校学杂费作为衡量高校收费制改革后教育费用的变化的指标;选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作为衡量居民储蓄变化的指标;同时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的指标。并对选取的变量, 利用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

2.2 高等教育收费制改革的特征事实

2.2.1 高校学杂费逐年上升。

并轨试行后, 全国高校平均学费逐年上升, 1996年, 高校学费越过了2000元, 1997年全面并轨后, 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但2000年的收费标准猛涨, 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左右, 有些地区高达20%, 学费超过了4000元 (具体见表2) 。尤其是, 2014年大学学费上涨是自2000年以来各省首次大规模调整高校学费标准。调整后的平均学费标准为6483元, 平均提高15.22%, 而个别工科类、医学类专业的本科学费将从3600元最高涨至6670元, 较现有的基准价上涨了85.28%。

目前, 虽然高校收费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但公办高等教育的经费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2000年至今, 国家规定收取学费的比例, 占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高等教育中, 政府拨款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相应的, 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团体组织和私人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不论是在投入的金额还是在投入的比例上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其中学生及其家庭所支出的比例增长较快, 尤其是高校收费改革后, 这种趋势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改革卸掉了财政教育支出的负担, 也推动了居民的教育储蓄。

1999年高等教育改革之后, 产生了两个最直接的后果, 即教育支出占每个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以及高校的招生比例大幅度上升。这二个比例的大幅度上升, 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深刻。一方面, 高等教育改革之后, 家庭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日益加大, 使得我国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将教育需求渐渐放在了生理需求之后;另一方面, 高校扩大招生影响了人民对家庭支出的预期, 同时也增加了居民为子女的未来教育支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总的来说, 1999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使得家庭的直接教育支出比例大幅度增加, 也使得家庭关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发生改变。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由1995年的9%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15%, 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由1995年的不足8%上升到2002年的12%。

2.2.2 居民出于子女教育的目的增加储蓄。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城乡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 导致储蓄存款大幅度上升。城乡居民储蓄率的上升, 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为子女教育而储蓄有关。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都曾多次对居民储蓄目的进行过调查, 在这些调查中, 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 超过住房与养老。例如, 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和小城市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2003年第一季度有20.2%的居民储蓄动机是“攒教育费”, 在居民储蓄动机中占第一位;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季度末的调查显示, “攒教育费”仍然是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 其次分别为养老、买房装修和预防意外, 比例分别为18.9%、14.1%、11.8%和10.7%。

3 模型的构建

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关系模型以居民储蓄量为研究对象, 从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出发, 引入高等教育收费中的学杂费和收入构建变量, 从而构建多元线性模型, 解释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由于教育既可以作为消费品又可以作为投资品, 因此, 本文将教育作为消费品, 从而通过上述描述, 可以构建消费函数, 具体模型如下: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要表现为招生规模扩大和收费上涨。虽然招生规模和招生收取的学杂费在1999年之前已经开始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 收取学杂费在1999年全面铺开。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杂费和居民处于对子女教育为目的的储蓄上升的情况, 分析高校学杂费的上升对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根据模型的需要, 选取1995~2011年全国高校教育经费中的学杂费 (FEE) , 代表教育费用的变化;选取1995~201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 (CK) , 代表城乡居民的储蓄变化;同时也选取了1995~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CZ) 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NC) , 代表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化。为了消除模型中异方差的影响, 增加模型检验的有效性, 对FEE、CK、CZ和NC的时间序列数据作对数变换, 新变量记为:LFEE、LCX、LCZ和LNC。

4.2 模型实证检验

4.2.1 ADF检验。

为确定模型的平稳性, 运用Eviews6.0软件, 对序列LFEE、LCK、LCZ和LNC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检验结果显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存在单位根, 即原序列是非平稳的, 而其五阶差分是平稳的。

4.2.2 协整检验。

本文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学杂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变量, 选取普通最小二乘法, 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作为回归分析的因变量。本文选取的数据时间跨度从1995年至2011年, 这样可以观测到从教育收费制改革之后,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费用之间的关系。各序列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对表3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如下结果, 见表5。

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中, FEE、CZ、NC变量的系数值均为正, 说明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会显著促进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并且, 回归方程的R20.9939, 说明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同时, 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模型的回归方程:

对回归方程 (3) 的残差序列ut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零阶平稳, 说明序列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即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对高等教育学杂费与城乡居民存款总额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检验结果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 对于LFEE不是LCK的格兰杰原因这个原假设, 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较小, 可以认为序列在LFEE和LCK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教育的学杂费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1999年, 以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学杂费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 使得我国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4倍, 居民教育支出上升了10倍, 这与同期全国低消费、高储蓄现象对比鲜明。其对我国居民的储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由此, 本文运用199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以高等教育改革对微观个体居民储蓄动机的影响为切入点, 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微观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杂费的增加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居民储蓄动机上升的重要因素, 并且, 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教育的高消费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 同时, 也是人们对教育消费的预期加大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对经济的启动作用。并且, 过高的储蓄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 进而成为阻碍消费增长,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 为改变高等教育收费过高, 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刺激消费, 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 加强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及收费行为监管。从长期看, 高等教育收费过高将会加剧贫富分化, 降低整体的消费倾向, 从而抑制消费。因此, 为了防止教育收费过高, 需要加强普通高中招生及收费行为的监管。各地要尽快出台普通高中生人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合理制定普通高中学费标准, 为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 清理规范教育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严格落实国家对教育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管理规定, 严禁越权设立教育收费项目, 严禁违规制定收费标准, 能有效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大力提高教育质量,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 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 减轻了居民的教育负担, 能够减少居民出于教育动机的储蓄, 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刺激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 1999 (6) :46-50.

[2]施建淮, 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经济研究, 2004 (10) :66-74.

[3]张殊.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收费问题[J].世纪中国, 200 (57) :1-3.

[4]潘海岚, 尹慧君.高等教育高已经抑制居民消费[J].中国物价, 2005 (5) :36-39.

[5]晏成步.关于高校收费问题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9) :8-13.

收费改革 篇11

【关键词】医疗收费;加强管理;规范收费;管理问题

0.前言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医疗收费上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随着国家经济及社会制度的发展,各方面的原因都会引起医疗费用的增长,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疾病谱改变、人口老龄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还有卫生用品、药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加价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收费结构也是直接导致医疗费用过高的原因。“以药养病”虽然补偿了医疗技术服务收费低水平的损失差,使医院的亏损得到了弥补,但同时也使医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提高了。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分析,医疗费用不可避免的会增长,因此我们要控制医疗费用使其增长速度放慢。一些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医疗人生也要致力于研究相关对策。现在,医疗费用管理和医疗收费行为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病员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医患矛盾的产生。所以,加强医疗收费管理,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在当前的工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1.医疗收费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体制也在不断的深入改革,如今“看病难、吃药贵”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了非常热的话题,同时医疗服务收费问题也成了人们最关心、最直接的焦点问题。几十年前,“一根针一把草药”的时代已经远去,如今,1台医疗设备都要上百万,医疗费用过高当然也是不出意料的。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价格的代表,人为地降低医疗收费的价格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医疗管理问题。目前,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医院都采取网络系统进行收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收费人员的负担,也就减少了人为的失误的发生,对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的费用纠纷问题,在进行物价检查时仍发现很多的问题存在,医院在收费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1.1收费系统项目不能及时更新,收费标准不能及时做出调整

随着国家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医疗技术以及医疗项目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然而医院内部人员对国家的物价政策法规不够了解,新项目不能及时申报,对一些没有根据的项目根据其他的项目进行收费,甚至自立项目进行收费,这不仅会违反现阶段的物价政策,还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医疗问题以及医疗纠纷。在成本上,医疗耗材的变化是随着采购的不同批次而发生的,如果采购材料的部门不能及时和医院的物价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就会造成医院不能及时调整电脑的收费标准,这种不合理、不正确的现象会对医院的患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当买的价格比卖出的价格低的时候,患者的利益就会受到伤害;反过来就会损失医院的利益。

1.2收费结构不合理,医疗成本增长过快

目前的医院在医疗收费上,看似有很高的收入,但是纯利润却非常少。一方面来说,在总收入上药品占了近45%,另一方面来说,高额耗材的比重太大了,这些都会使医院的成本过大。此外,在医院补助的补助上政府越来越削减,医院在基本的生存问题上都出现了危机,因此发展也就更加困难。医院为了能给职工发放工资,有些甚至出现了不正当的经营理念,因为只有多收费医院才能正常的生存下去,因此形成了一种歪理歪风。

1.3医院内部核算不规范

现在,很多医院采取的经营方式都是进行科室成本核算,他们把医院的业务收入作为各个科室的硬性指标,业务收入多少决定了科室主任的政绩和奖金的发放。在这种利益为上的思想指导下,医生的原则不再是以人为本,而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在病人身上创造自己的经济效益。

1.4医疗收费标准偏低

国家在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拨款补贴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近几年来,虽然全国的医疗服务价格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医疗成本上还是背离了30%,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还是比较低。医疗体制发生了改革以后,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实行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方式,必然会产生医院各工作人员的强烈的逐利冲动,他们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多收费、乱收费现象就会常常发生,以补偿医疗服务时产生的亏损。如果医院长期发展这种经营理念,不仅使医院以及病人不堪重负,也会使医院的经营进入恶性循环。

1.5服务意识没有根本的转变,业务操作不够规范

工作人员在进行收费时,仍然采用一些过去的收费行为,“被动服务”观念比较严重,医院工作人员不能主动地去帮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医疗上的问题和困难,服务态度太差,服务意识淡薄,因此造成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可以说,乱收费问题并不都是医院故意造成的,而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的业务不熟练造成的。

2.强化医疗收费管理及规范收费行为的措施

在医院管理中,医疗收费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医疗收费管理,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对每一个收费环节认真执行,完善和健全价格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法规,是对国家、对人们、对医院都有利的事情,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2.1完善计算机收费系统设置

在系统上设置自动控制收费准确性功能,使医护人员手工操作的过程尽量减少,手工录入的错误率也进行降低,充分发挥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医院管理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和好处,使收费管理更加科学性,更加先进。比如对级别护理费、住院诊查费、消毒隔离病区加收费进行电脑录入,对医嘱时间进行事前控制,以使对患者的收费按照患者的实际住院天数进行准确收费,对多收费或者少收费的现象尽量避免。

2.2完善医院内部的成本核算制度

奖金发放的依据不应该是成本核算。衡量医院的医疗消耗以及补偿的尺度就是成本,也是经营决策和职工获取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然而,如果把成本核算当成员工奖金发放的唯一根据,就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个别员工一味的追求个人的利益,在物价政策上钻空子,甚至对物价政策不管不顾,产生多记账或者超出记账范围或者重复记账的行为。所以,成本核算的准则必须是物价的标准,同时加强收费管理,制定一些制约措施和奖惩制度,不能单纯地为了增加收入或者谋取个人利益而违反物价政策,从而增加患者的负担。

2.3建立健全医疗收费管理制度

对医院内部的备案项目进行清理,对一些即将过期、需要重新申报的项目及时向物价部门进行报备,等相关的物价主管部门批复以后才能继续收费;新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颁布后,要停止执行那些已经作废的项目,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医疗物价收费标准。现在,我国的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的确定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医学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明确医疗服务内涵,医疗项目条目没有细分,价格成本的计算方式不够完善,技术难度、风险系数不能体现等。因此,医疗服务价格如何才能更加合理, 收费标准及时进行修订,是当前物价和卫生部门急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2.4建立健全医疗收费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收费管理制度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价格公示制度、价格管理奖惩制度、门诊及住院患者退费管理制度、费用清单制度、病历抽查制度、医院收费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报规定、医院物价管理培训制度、医疗价格政策文件档案管理制度等等。

2.5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

医院在物价收费的管理力度要进行加强,同时对医德医风的建设问题也要进行加强。医学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科学,医术和医德是决定医疗服务质量是否良好的两个重要决定因素。医术是行医的基础,医德是其保证。只有切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对国家的物价政策严格的进行执行,对于乱检查、乱收费的现象进行杜绝,使患者的利益能够得到维护,这样才能拓展医院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2.6加强医务人员规范收费知识的培训

对医务人员的规范收费行为进行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政府实行的价格文件以及查询价格文件,使他们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收费标准的项目内涵和说明,对各项医用材料收费规定进行熟悉的掌握,制定医院的物价管理制度,增加医疗服务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等等。

3.结语

总的来说,新的时期下医疗改革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只有建立健全医疗收费体制,完善医院人员的工作机制,确保医务人员的责任落实到位,对于物价局的各项收费规定和标准严格的执行,才能使医院的物价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以及科学的进行,全面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群众满意的良好医院形象,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军,张正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控制策略谫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

[2]康永军,张洪彬.当前医疗费用上升的原因和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

[3]王桂芳.治理医疗服务乱收费之我见[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4).

收费改革 篇12

一、对依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认定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上述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包括: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取的企业注册登记费。

(二)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发票工本费。

(三)海关部门收取的海关监管手续费。

(四)商务部门收取的装船证费、手工制品证书费、纺织品原产地证明书费。

(五)质检部门收取的签发一般原产地证书费、一般原产地证工本费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工本费。

(六)贸促会收取的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ATA单证册收费。

(七)国土资源部门收取的土地登记费。

(八)新闻出版部门收取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费。

(九)农业部门收取的农机监理费(含牌证工本费、安全技术检验费、驾驶许可考试费等)、新兽药审批费、《进口兽药许可证》审批费和已生产兽药品种注册登记费。

(十)林业部门收取的林权证工本费。

(十一)旅游部门收取的星级标牌(含星级证书)工本费、A级旅游景区标牌(含证书)工本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标牌(含证书)工本费。

(十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收取的清真食品认证费。

(十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批准设立的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三、免征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后,同级财政部门应统筹安排相关部门的经费预算,保证其正常履行职责。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督促本系统内相关收费单位认真落实本通知的规定,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的登记备案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使小型微型企业充分了解和享受收费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落实本通知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的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给予处罚,并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六、本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4年12月31日。

上一篇:增长性贫困下一篇:猪高致病性蓝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