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菌

2024-10-19

草莓灰霉病菌(共5篇)

草莓灰霉病菌 篇1

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 ryt i s ci nere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尤其在草莓开花结果期遇到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1]。该病主要危害草莓的花萼、果实、叶等部位,其中受害果初期有白色霉层,后期果实呈软腐状,受害叶呈倒“V”形。每年由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10%~30%,严重的可达89%[2]。生产上控制草莓灰霉病主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清除病残体、覆盖地膜、调控温湿度、选择通风透光的地块、适时安排种植期、化学防治等[3]。化学防治是控制草莓灰霉病快速有效的手段。目前,防治草莓灰霉病的化学药剂主要有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异菌脲、嘧霉胺等,但长期大量单一使用化学药剂容易导致草莓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4,5,6,7,8]。现在,不少地区发现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抗药性。在法国、希腊等国家早有灰霉病菌抗药性的报道[9,10]。在国内,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也有灰霉病菌抗药性的报道[8,11,12,13,14,15]。继续使用多菌灵、腐霉利、嘧霉胺、乙霉威等化学药剂,不仅会使防治效果降低,甚至无效,还会增加土壤污染的风险。

啶酰菌胺属于烟酰胺类新型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线粒体琥珀酸酯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使氨基酸和糖缺乏、能量减少,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该药剂可用于控制草莓灰霉病,而且与多菌灵、速克灵等药剂无交互抗药性[16]。氟啶胺属于取代苯胺类杀菌剂,对于灰葡萄孢引起的多种灰霉病有特效,而且该药剂也与市场上推广的药剂无交互抗药性[17]。虽然这两种药剂在生产上暂未发现抗药的病菌,但长期大量使用无疑会增加抗药性的风险,而且有关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复配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将这两种药剂复配可扩大抑菌谱,延缓病菌抗药性。该研究拟明确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复配是否具有增效作用,旨在为丰富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新药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

98.51%啶酰菌胺(Boscali d)原药,购自上海秦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9.51%氟啶胺(Fluazi nam)原药,购自上海秦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葡萄糖和丙酮、琼脂、吐温-80、Na OH、HCl等化学药剂均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购买。

1.1.2 供试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 000 ml。

1.1.3 供试菌株

采用单孢分离法从发生草莓灰霉病的典型病果上分离草莓灰霉病菌并进行纯化,分离纯化后的病菌接种在PDA斜面培养基上,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

1.1.4 供试仪器及耗材

LDZX-30E灭菌锅(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YJ-VS-2型超净工作台(无锡一净净化设备有限公司),MPJ-250型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ME204E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Eppendorf移液枪(艾本德中国有限公司),电炉(北京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以及量筒、玻璃棒、烧杯、三角瓶、直尺、铅笔、标签纸、封口膜、挑针、容量瓶、接种针、打孔器、培养皿、菜刀、纱布等。

1.2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药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取适量丙酮将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原药溶解,然后制备成浓度为100μg/ml的母液,将啶酰菌胺和氟啶胺按照1∶5、5∶1、3∶1、2∶3、3∶2、1∶3、1∶1、1∶2、2∶1的质量比混合,用无菌水进行系列稀释,按药液与培养基1:9的体积比配制成最终含药量为0.001、0.010、0.100、1.000、10.000μg/ml的含药平板。单剂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含药平板的含药量分别为0.001、0.010、0.100、1.000、10.000μg/ml和0.001、0.010、0.100、1.000、10.000μg/ml,同时设无药平板作对照。用打孔器在预培养48 h的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正面朝下接种到含药平板上,每处理重复3次,置于20℃培养箱中,黑暗培养72 h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浓度的抑制率,采用DPS软件,计算啶酰菌胺、氟啶胺及其混合物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和相关系数。采用Wadley法进行增效作用评价[18]。

注:a、b分别代表两种药剂在混剂中所占比例,ob为实际观察值,t h为理论值。SR>1.5为增效作用;SR在0.5~1.5为相加作用;SR<0.5为拮抗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氟啶胺的毒力高于啶酰菌胺,其EC50为0.13μg/ml,是啶酰菌胺的0.62倍。啶酰菌胺和氟啶胺质量比为1∶1、1∶5、5∶1、3∶1、2∶3时,其EC50介于0.15~0.32μg/ml,比单剂的EC50略高或相当,其增效系数分别为1.09、0.67、0.73、0.56、0.56,表现为相加作用;啶酰菌胺和氟啶胺质量比为1∶2、1∶3、2∶1、3∶2时,其EC50介于0.34~0.43μg/ml,比单剂的EC50高,其增效系数分别为0.44、0.42、0.41、0.48,表现为拮抗作用。从试验的结果分析,暂未发现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物。

3 结论与讨论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长期间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该病菌具有适合度高、变异性大、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可在草莓生长期间反复发病,防治起来十分困难[19,20]。生产上,单一使用化学药剂极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将两种农药复配不仅能扩大抑菌谱,提高防治效果,而且能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提高药剂的使用寿命,同时对控制草莓灰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在一定条件下复配能提高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控制效果,但复配比例不当则会降低对该病菌的控制效果。这一结果符合两种同类化合物复配具有相加作用的规律,但两种同类化合物也可能具有增效作用。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继续筛选增效作用的复配物,也可通过添加增效剂或其他助剂提高增效系数,但究竟效果如何,还需要今后的验证。该试验结果还提示今后在进行农药复配时应尽量选用作用机理不一致的化合物或两种不同类的化合物进行复配以提高增效系数,增加复配成功的机率。赵建江等研究认为啶酰菌胺和唑胺菌酯复配可以增强对灰葡萄孢菌细胞膜的损伤程度[21]。其次将该复配物用于检测其他植物病原真菌,如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辣椒炭疽病菌、辣椒疫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等,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当然,该研究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0.21和0.13μg/ml。啶酰菌胺的毒力效果比陈宏州等报道的效果好,但氟啶胺的毒力效果则比张国珍等报道的效果弱,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被测试的菌株不同有关[22,23]。

该研究暂未筛选到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物,至于出现拮抗作用的复配物,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如形成了沉淀,或者抑菌活性基团发生聚合等。另外,该研究仅进行了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复配物的室内毒力测定,有关田间防效还要考虑地势、品种、温度、湿度、施药浓度、施药时间、用药成本等。最后,该研究建议选用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复配物防治草莓灰霉病时,应选用具有相加作用的复配物,弃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复配物。

根除灰霉病菌赋予棚室作物新生 篇2

症状:灰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 该病危害果实, 病菌侵染后, 花和幼瓜蒂部呈水浸状, 褪色、变软、腐烂;湿度大时, 病部表面生灰褐色霉层。其发生适宜温度是16~23℃, 相对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极易发生。

发病原因:田间定植密度过大的田块, 群体郁闭, 通风透光差, 湿度增加, 易于发病。管理不及时, 未能打顶、打杈而造成枝叶茂盛、徒长型的植株, 其病害尤为严重。营养不良、脆弱的植株抗病力变差, 易受感染。温室作物长期处于弱光环境, 导致长势弱, 抗病性降低。

关键字:广谱杀菌

异菌脲是广谱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 同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到内吸作用, 可有效防治对苯并咪唑类内吸杀菌剂有抗性的真菌。

该药品是防治作物灰霉病害的首选药物, 而且对很多细菌病有特效, 异菌脲真的很强大。

注意事项

1. 不能与速克灵、农利灵等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用或轮用。

2.不能与强碱、强酸性药剂混用。

3.为预防抗性菌株的产生, 异菌脲在作物全生育期的施用次数要控制在3次以内, 在病害发生初期和高峰前使用, 可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字:

广谱防治多病害

甲基硫菌灵最初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研制开发, 对禾谷类、蔬菜类及果树的多种病害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防治疾病范围广, 适用作物种类多, 被农户们广泛使用。

注意事项

1.不能与碱性及无机铜制剂混用。长期单一使用易产生抗性并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有交互抗性, 应注意与其他药剂轮用。

2.施药时, 应戴口罩、手套, 穿胶鞋, 穿长衣长裤。用药时禁止吸烟和饮食, 施药完毕应用温肥皂水洗净手脸。药液溅入眼睛可用清水或2%苏打水冲洗。禁止在河塘等水源中清洗施药器具。

注意事项

1.不要与强碱性药物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混用, 也不要与有机磷农药混配。

2.防治病害应尽早用药, 最好在发病前, 最迟也要在发病初期使用。

3. 药剂应存放在阴暗、干燥、通风处。若不慎皮肤沾染药液或眼睛溅入药液, 应该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关键字:保护作用耐雨性

腐霉利的保护作用较为突出, 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喷洒后可以通过作物的叶和根迅速吸收, 即使没有直接接触药剂部位的病害也能被控制, 对已经侵入到植物体内深部的病菌也有效。腐霉利耐雨性好, 与常用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杀菌机理完全不同, 因此在苯并咪唑类药剂 (如多菌灵) 防治效果差的情况下, 使用腐霉利仍然可以获得较好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

1.樱桃树禁用, 温度高时不能用。应在早晚风小、气温低时用药。

2.贮存时不得与种子、食物、饮料混放。

3. 晴天上午8时至下午5时, 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时施用, 气温高于28℃时应停止施药。

关键字:高效耐低温

草莓灰霉病菌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供试生防菌:

枯草芽孢杆菌 (编号B01至B07) , 分离自吉林省抚松县, 人参根际土壤。

1.1.2供试病原菌:

人参灰霉病菌, 分离自吉林省吉安市人参种植基地, 人参灰霉病病株。

1.1.3培养基:

PDA培养基;NA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

1.1.4 生防菌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将生防菌株接种于NA培养基活化24h后, 取直径3mm的菌饼转接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于37℃、200r/min震荡培养72h, 离心后取上清液, 再用0.22μm微孔滤膜滤去上清液中残留菌体, 制得生防菌的无菌发酵液。

1.2 实验方法

1.2.1 生防菌平板内抑菌试验:

利用平板对峙法[2], 在PDA平板中央接种灰霉病菌 (直径6mm) , 在距其25mm处点接生防菌B01, 放入25℃恒温箱培养, 6d后观察抑菌效果, 并分别测量生防菌与抑菌圈的半径, 做3次重复, 最后比较各株生防菌抑菌能力大小。以只接种病原菌的PDA平板作为空白对照。菌株B02至B07的试验步骤参照B01 (下同) 。

1.2.2 生防菌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将7株生防菌株制成无菌发酵液, 备用。用无菌水配制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 浓度约为1×106cfu/m L。将生防菌无菌发酵液与等体积的灰霉病菌孢子悬浮液混合, 用载玻片悬滴法[3]于25℃培养, 以营养肉汤培养基与孢子悬浮液等体积混合物为对照, 24h后镜检孢子萌发情况, 并计算抑制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防菌平板内抑菌试验结果

经过6d的恒温培养, 观察发现, 菌株B01、B02、B04、B05、B06周围均形成透明抑菌圈, 且直径大小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初步表明以上5株生防菌对人参灰霉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B03周围没有抑菌圈, 且平板内灰霉病菌落生长正常, 表明菌株B06对灰霉病菌无抑制作用 (图1) 。进一步镜检发现, 所有抑菌圈周围菌丝生长受抑制严重, 表现为细胞壁受到破坏, 原生质体外泄, 发生溶菌现象 (图2) 。

经测量, 菌株B06的抑菌效果最强, R2/R1达到了5以上, 菌株B01、B02、B04、B07也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R2/R1值均达到4以上 (表1) 。

注:A–G分别代表B01–B07对人参灰霉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效果;H代表空白对照组人参灰霉病菌菌落的生长状态。

注:R1表示生防菌半径;R2表示抑菌圈半径;“++”表示R2/R1>4;“+”表示0

注:A代表正常菌丝;B代表畸形菌丝。

2.2 生防菌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过镜检发现, 菌株B01、B02、B04、B05、B06的无菌发酵液对人参灰霉病菌孢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菌株B06的抑制作用最强, 抑制率高达87.91%, 其次是菌株B07, 抑制率为87.29%, 菌株B01、B02、B04、B05的抑制率也均达到86%以上。菌株B03无菌发酵液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详细结果见表2。

注:抑制率= (对照组孢子萌发率-处理组孢子萌发率) /对照组孢子萌发率×100%。

3 讨论与结论

随着现代农业迅速发展, 一系列的弊端随之而来:森林减灭;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人畜健康受到危害。如任其继续下去, 将导致资源耗竭, 环境恶化。因而, 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日益突出, 可以说, 持续农业已是当代无法回避的问题[4], 为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利用有益微生物来防治病害必将成为植物保护的主要手段。

供试的7株生防菌是从200余个人参土壤根际菌中经过反复筛选后获得的抗菌谱较广的菌株。试验结果表明, 除菌株B03以外, 其余6株生防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表现为:6株供试菌株的活菌体能够良好地抑制人参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菌株的无菌发酵液能够有效地抑制灰霉病菌孢子的萌发。说明这6株生防菌具有被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但其防控效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试验来验证。

参考文献

[1]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251-252.

[2]李小俊, 成丽霞, 吴彦彬, 等.拮抗菌抗菌谱及发酵液拮抗能力测定的新方法[J].2007, 17 (1) :55.

[3]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152.

草莓灰霉病菌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灰霉病菌 (B.cinerea) 为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实验室保存菌株。

1.2 菌核准备

灰霉病菌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200 g, 蔗糖40 g, 琼脂20 g, 水1 000 m L, PSA) 于23℃进行活化和培养, 菌核形成和成熟后, 用镊子将菌核取出并晾干。挑选大小基本一致的干燥菌核用牛皮纸包裹, 每包10粒。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夏季在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试验地进行, 试验前1 d将田块浇透水。试验地分为覆盖地膜区和不覆盖地膜的对照区。每区域将包裹好的菌核放置3个位置, 分别为土壤表面、土下15 cm和土下30 cm, 每土层位置放菌核18包。菌核放置处摆放温度计, 每天读取其最高温度。

1.4 测定方法

1.4.1 取样。

每7 d从各处理土层取出灰霉病菌菌核3包 (3次重复) 。

1.4.2 消毒。

取回的菌核先用清水冲洗, 后用10%漂白粉液进行表面消毒3 min, 然后在无菌水中漂洗3次。将消毒的菌核放在灭菌的滤纸上, 待菌核表面的水珠吸干后, 用于萌发试验。

1.4.3菌核萌发指数和萌发率测定。

将菌核移至铺有一层PSA培养基的载玻片上, 放在灭菌培养皿内保湿, 23℃培养, 12 h后显微镜检查菌核萌发的菌丝数, 计算菌核萌发指数[7]。菌核萌发60 h后记录萌发菌核数并测量菌落直径, 计算萌发率和菌落直径的抑制率:

菌核萌发能力分为6级:0级, 菌丝数为零;1级, 菌丝数为1~20;2级, 菌丝数为21~50;3级, 菌丝数为51~80;4级, 菌丝数为81~140;5级, 菌丝数在141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看出, 覆膜处理的灰霉病病菌菌核的萌发指数、萌发率及菌落直径均明显小于不覆膜的对照处理, 这表明太阳能土壤消毒可以抑制该菌核的萌发与生长。处理7 d后, 覆膜菌核的萌发指数和萌发率与对照相比已经有了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 覆膜处理对菌核萌发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21 d后, 覆膜处理对土下30 cm处菌核萌发的抑制率达100.0%, 处理35 d后, 覆膜土表菌核不能萌发。

对于不同土层的菌核, 覆膜太阳能处理效果有一定差异。土下30 cm处菌核最易被抑制, 其次为土表菌核, 而土下15 cm处菌核抑制率较低, 如处理42 d, 萌发抑制率仅为49.8%。其原因可能是试验田块浇水后覆膜, 土下30 cm处温度较高 (平均最高温度34.2℃) , 水分不能蒸发导致湿度过大, 一些耐高温、喜高湿微生物活跃, 很快引起菌核腐烂, 因此土下30 cm的菌核首先死亡。对土表菌核的抑制则主要是温度作用, 土表平均最高温度为46.9℃, 菌核长期处于高温条件下会丧失萌发能力, 如42 d不覆膜的土表菌核与覆膜的一样都不能萌发。土下15 cm处, 温度不及土表高 (平均最高温度为34.6℃) , 湿度不如土下30 cm处大, 菌核较少腐烂, 覆膜的抑制效果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太阳能处理对灰霉病菌菌核有明显的抑制萌发和致死作用。抑制作用表现在推迟菌核萌发时间, 减慢菌丝生长速度, 从病害流行学角度上看有一定意义。为了保证处理效果, 应选择在夏季7—9月处理, 处理前浇透水,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 促进菌核腐烂, 土表最高温度平均值在46℃以上的覆膜时间不少于21 d。

地膜覆盖不仅能提高土壤温度, 抑制菌核萌发, 而且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促进土壤深层微生物活动。温度高的潮湿空气穿透能力较强, 易发挥温度的抑制作用;微生物活动可以直接导致病菌腐烂死亡, 不利于菌核越夏。这种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持土壤水分、控制土壤蒸发的作用, 与夏自强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长期高温处理可能对土壤理化性状 (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盐类积累等) 产生一些影响, 在处理结束后可以通过栽培管理措施 (如深耕、轮作、灌水等) 进行调节[9]。

注:A:土壤表面, B:土下15 cm, C:土下30 cm;最高温度为每7 d覆膜最高温度的平均值。

参考文献

[1]李明远, 李兴红, 严红, 等.蔬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2, 22 (1-2) :31-33, 37-39.

[2]陈利锋, 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KATAN J, DEVAY J E.Soilsolarization[M].Boca Raton, FL:CRC Press, 1990:267.

[4]GARIBALDI A, GULLINO M L.Focus on critical issues in soil and sub-strate disinfestation towards the year 2000[J].Acta Horticulturae, 1995, 382 (1) :21-36.

[5]胡学博, 曹坳程.太阳能消毒防治植物土传病害[J].世界农业, 2001, 265 (5) :44-47.

[6]KATAN J, GREENBERGER A, ALONH, et al.Solar heating by polyethy-lene mulching for the control of disease caused by soil-borne pathogens[J].Phytopathology, 1976 (66) :683-688.

[7]杨水英, 张学昆, 李加纳, 等.土壤拮抗细菌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1) :13-15.

[8]夏自强, 蒋洪庚, 李琼芳, 等.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及节水效益[J].河海大学学报, 1997, 25 (2) :39-45.

草莓灰霉病菌 篇5

一、草莓灰霉病的典型症状

灰霉病是一种危害草莓的真菌病害, 对北方的设施草莓栽培危害较大。发生严重时, 可使草莓经济产量锐减一半。灰霉病主要危害草莓的果实、花瓣、果梗、叶片。花期、果实近于成熟时为发病高峰, 花期初病时, 受害部位出现黄褐色斑点, 如油浸状, 随之病斑继续扩大, 病斑边缘呈棕褐色, 中央呈暗褐色, 病斑的周围亦呈明显的油浸状, 最后整个果实腐烂变软。因灰霉病发病部位的表面着生一层灰色霉状物, 故称灰霉病, 霉状物在湿度大的条件下, 还会产生白色絮状菌丝长出。茎、叶、花感染此病后, 患病部位呈褐色, 也为油浸状, 严重时, 发病部位腐烂。灰霉病的典型症状是在发病部位呈“V”字形病斑, 边缘发病时“V”字形病斑不明显, 则成灰霉状, 并逐渐长出霉状物。

二、发病规律与所致病原菌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霉菌。灰霉病以菌核或菌丝体、分生孢子在土壤疾病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灰霉菌在气温18~28℃及高湿的条件下发生严重, 尤其以22~25℃时的温度时, 湿度达到90%以上时, 即在低温、高湿、弱光的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病。易导致灰霉病大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持续的阴雨天气、地势低洼积水、园地灌溉水分过多或大水漫灌、覆盖的地膜上积水、草莓畦面上覆盖稻草、栽植密度过大、平畦卧式栽培、草莓植株贪青徒长或生长衰弱、通风不及时、进行农事操作不及时消毒等。

三、综合防治技术

1. 农业生态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推行合理密植, 适度施用氮肥, 及时清除老叶、枯叶、病叶, 采用高畦栽培, 进行地膜覆盖, 降低棚室内的空气湿度, 均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灰霉病的发生程度。一般选用欧美硬核系品种的抗病性强, 而软果系的品种抗病性较差, 比较易感病。弗杰利亚、戈雷拉、宝交早生的抗病性均较强, 而以弗杰利亚抗病行为最强。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滴灌设施进行灌溉, 以降低棚室内的空气湿度。另外, 上午放风要改成早晨短时间放湿气, 清晨尽可能早时间放风, 尽快进行湿度置换, 降湿提温有利于草莓的生长。与此同时, 育苗床要及时进行消毒和用药处理。苗床消毒用五氯硝基苯和代森锌混合液, 效果极好, 其配比是:每平方米用75%五氯硝基苯4克、代森锌5克, 混合后与12千克细土拌均施入土壤内即可。苗木定植后, 结合浇水每株浇灌1000倍“天达2116”混配96%天达恶霉灵药液20~30毫升, 也能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 促苗健壮、根系发达。

2. 化学药剂防治

上一篇:道教文化下一篇:流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