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

2024-09-20

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共12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 篇1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制度

一、针对承担监测任务的临床医生,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食源性疾病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临床医生的理论水平与报告意识。

二、内儿科、急诊科作为重点科室,要进行重点培训。

三、培训内容应覆盖监测方案,工作手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诊断、处置、报告知识、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诊断、处置、报告知识和数据报告系统等、疑似病例概念、诊断、报告、填卡、数据报告系统。

四、培训采取全院集中授课、科室组织,以及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

五、培训后要及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六、每年对全院临床医生进行一次食源性疾病技术相关知识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时达标;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标的人员,调离临床工作岗位。

七、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下临床科室。

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 篇2

1建设目标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视, 食品安全卫生现场监督、抽检、污染物监测及食源性疾病调查等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目前所有数据几乎全靠人工收集、统计, 工作量大, 处理速度慢, 不利于综合分析、利用和及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不能适应当前食源性疾病防制的需要。因此, 从本地区的需求出发, 努力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 可以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建立食源性疾病防制机制, 可以建立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数据库, 为科学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可以实现预警、评估的网络智能化分析系统, 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控制提供支持。

2建设内容

2.1信息收集系统

2.1.1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收集系统建立监测信息收集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县 (区) 、街道、乡镇、医院等基层单位, 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 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报告至市级疾控中心, 由市疾控中心完成资料数据的分析[2]。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报告信息收集:哨点医院确定相关科室作为哨点科室 (如肠道门诊) 。哨点科室的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 通过系统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报送至医院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对报告卡进行审核, 并参考《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向当地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⑵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 收集辖区内发生的重大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的详细调查报告以及已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中毒因素检测及分析报告等, 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⑶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的主动监测信息收集:采用电话调查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掌握居民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频次、引起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

2.1.2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网络, 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 有利于开展切合实际的危险性评估, 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无锡市从2001年起设置了20多个食品污染物监测点, 按照监测方案, 确定了重金属、农药残留、兽 (渔) 药残留、环境有害物质等50项食品污染物项目。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主要包括: (1) 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和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对指示性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 了解污染水平, 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 开展危险性评价。⑵食品中生物污染物监测与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建立致病菌的监测网络, 对重点食品实施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及时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 进行危险性评价。

2.1.3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包括两个部分:⑴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 具体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督信息、监测信息、量化分级等有关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 加强信息交换。在监督过程中有的放矢, 主要利用企业的量化分级信息, 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督管理。⑵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信息, 汇总各监督管理部门 (如药监、工商、技监、卫生监督等部门) 的监督检验的信息。信息来源于各监督部门以及各检验机构, 如:各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系统。

2.1.4气象信息收集系统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 因此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每年的5~10月份为高发月份。另外, 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蚊虫苍蝇滋生等情况, 因此, 通过对气象信息与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可以为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2.2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作为信息的处理部分, 是整合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核心。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也是一个平台, 从信息收集得到的信息资源在此平台整理, 达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它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是为决策提供各种支持信息的部分包括数据分析、趋势分析和状态评估等。通过数据的分析, 得到一个时间段各种食品中不同危害物的检测统计及地理分布信息, 帮助决策者掌握和分析食品安全情况, 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采用各种方案进行趋势分析, 以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给出分析结论, 帮助决策者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变化以及食源性疾病发生规律, 预测发展, 采取应对措施。运用数据开采和人工智能技术, 从数据仓库中挖掘知识, 并将其放入模型库的专家系统知识库中, 由专家系统得出定性分析以辅助决策[3]。

参考文献

[1]曹一鸥.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23[5]:607-609.

[2]戴月, 袁宝君.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 2005, 16[2]:61-63.

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 篇3

科室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3分)

1、食源性疾病病例是由 或 引起的 或 性的就诊病例。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食品或者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和 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常见食源性疾病分为 性、性、和 性食源性疾病四大类。

4、根本死亡原因ICD-10编码采用 位数编码。

5、《死亡医学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以及相关慢性病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二、选择题(每题5分)

1、坠积性肺炎1月、脑出血2年,根本死因是()

A、肺炎 B、脑出血

2、死者男,47岁.《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是()

A、尿毒症 B、糖尿病

3、死者男,41岁,《死亡医学证明书》致死的主要疾病填写肝硬化,调查记录中显示患慢性乙型肝炎多年。()

A、肝硬化 B、慢性乙肝

4、某患者因急病送到医院时已死亡,诊治医生()《死亡医学证明书》。

A、不应出具 B、应给予出具

5、死者患脑血管病是否需要写上时间.A、写上时间 B、不写时间

三、简答(每题9分)

1、我国死亡登记报告的用途? 答:

2、死亡登记报告的对象是? 答:

3、什么是食源性疾病病例? 答:)(《食源性疾病监测》、《死因监测与报告》

培训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

1、食品、怀疑由食品、感染性、中毒

2、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

3、微生物、化学、有毒动植物、寄生虫 4、4

5、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

二、选择题(每题5分)1-5 BBBBA

三、简答(每题9分)

1、是居民死亡的人口管理记录、是死因统计的原始资料记录、法律凭证、火化和注销户口凭证。

2、在辖区内死亡的本地户籍居民。

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 篇4

自2017年我院成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我院全年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病例、异常病例进行了监测,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并上报,按时完成了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任务。

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豫卫食品〔2016〕5号)对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

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某某 业务副院长 成 员:某某 公共卫生科科长 某某 网络报告员 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 组 长:某某

成 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科室 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

医院2018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18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4、填报流程与时限(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的,在诊断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公共卫生科。

公共卫生科对于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并及时予以网络报告;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于诊断后48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及医政科。

医政科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公共卫生科在必要时配合会诊并承担病例信息的上报工作。对于个例食源性异常病例,于16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在会诊后当天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对于2例及以上食源性异常病例,于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立即报告县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及时报送县疾控中心。

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 篇5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总称,这其中就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给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其主要的表现形势为散发。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监测目的为掌握 全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更好地保障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在全县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

全年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随机监测,包括收集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记录、临床检验结果、粪便和肛拭标本。

三、监测方法

(1)采样对象:由可疑饮食史引起的,具有一定感染或中毒性质,以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伴发热、呕吐或全身不适的就诊病人。监测(采样)对象以14岁以上人群为主(80%),同时兼顾14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婴幼儿(占全年总体采样监测对象的20%左右)。

(2)采样数量:全年任务数量为例。首诊医生对以腹泻为主的主诉就诊者

进行就诊日志登记,根据对上述采样对象确定的原则,随机对就诊者进行采样。内科门诊、急诊、内

1、内

2、儿科要求为每月各例,中医科每月例。2013年10月底完成。

(3)粪便采集要求:确立监测采样对象后,应嘱患者到指定的厕所解便,由

医务人员用无菌棉签采取患者没有受厕所污染的新鲜粪便(如有脓血,则取脓血部分)3-5克(约花生米大小)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对于无法解便的患者或儿童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肛拭采样,即用无菌盐水浸湿后的棉签,由肛门插入直肠3-5厘米处采取,将粘有粪便的棉签,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同时,由医护人员填写个案登记

表。采样后的保存液要置于急诊科专用冰箱内4-6℃保存。24小时内由院感管理人员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四)质量控制

(1)采样对象的确定要达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目标的要求。

(2)粪便采样部位及量的正确掌握。

(3)规范、准确填写采样登记表,试管标签要填写姓名。

(4)采样后24小时内要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食源性疾病监测训制度 篇6

资料与方法

所有监测病例信息来源于寿光市人民医院报告至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并经各级疾控审核的有效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寿光市公安局。

方法:将所有监测病例信息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按人群特征、时间分布、可疑食品种类、进食场所等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

人群特征:2015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309例,男156例,占50.49%(156/309),女153例,占49.51%(153/309);30岁以下人群报告病例数152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49.20%(152/309);监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可疑食品种类为乳及乳制品),年龄最大的87岁(可疑食品种类为菌类及其制品),两者均为女性,见表1。

时间分布:按季度监测病例报告统计:2015年第3季度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最多224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72.49%(224/309),见表2。

按月份监测病例报告统计:2015年7月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最多,98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31.72%(98/309),见表3。

可疑食品种类:2015年报告的309例病例中,病例报告了可疑食品种类共308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99.68%(308/309)。其中占前3位的分别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多种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分别占20.06%(62/309)、18.12%(56/309)和13.27%(41/309);监测病例报告中男性可疑食品分类占首位的是多种食品,23.08%(36/156),女性占首位的是水果类及其制品,23.53%(36/153),见表4、表5。

进食场所2015年全年报告的309例病例中,按进食场所统计发生在家庭中的居首位,占72.17%(223/309),其次为餐饮服务业和集体食堂均为10.68%(33/309),零售市场2.91%(9/309),其他场所3.56%(11/309)。

讨论

山东省2011年启动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寿光市成为首批开展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的县市区之一。笔者通过对该系统收录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能更好地掌握寿光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309例,男156例,女15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下人群报告病例数152例(49.20%),与相关报道一致[3,4];监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可疑食品种类为乳及乳制品),年龄最大的87岁(可疑食品种类为菌类及其制品),两者均为女性。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6-9月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累计报告267例,占全年报告总数的86.41%,与有关报道一致[5]。寿光市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细菌及蕈类植物生长,从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示应根据季节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由于2015年8月份我市多雨,发生了10起共37例因食用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40.54%(15/37);究其原因为夏秋季节野蘑菇生长旺盛,部分市民误把毒蘑菇当成可食蘑菇采摘食用引起。为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各相关部门应广泛宣传蘑菇中毒的危害性,不采不吃野蘑菇,尤其是老年人,应作为重点管理人群。

结果显示可疑食品种类占前3位的分别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多种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监测病例报告中男性可疑食品分类占首位的是多种食品,女性占首位的是水果类及其制品。从侧面反映出男女饮食习惯的不同,提示在食源性疾病预防中应针对不同性别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监测结果显示,寿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发生场所居首位的是家庭,占72.17%(223/309),说明家庭进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提示应加强家庭主妇等人群膳食指导和相关知识的培训。

寿光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目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情况,较为客观地达到监测的目的。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建议可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开展县、乡、村3级联动的监测模式,提高监测的规范化和数据的实用性,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寿光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现状,掌握其发病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寿光市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309例,30岁以下人群(49.20%);监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年龄最大的87岁,两者均为女性;6-9月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可疑食品种类占前3位的分别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多种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发生场所居首位的是家庭(72.17%)。结论:应根据季节特点针对性地对重点人群、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监测的规范化和数据的实用性。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监测,流行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第一百五十条,2015年4月24日.

[2]黄兆勇.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12,18(2):152-128.

[3]周洁,梅树江,蒋立新,等.深圳市福田区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20-123.

[4]沈婷,黄闽燕,沈利明,等.2013年-2014年杭州市西湖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22):3924-3926.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篇7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社区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迹清楚,住址写到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不得有缺项、漏项。

二、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以除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及时联系相关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四、每月对辖区内的门诊和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五、相关人员人员应根据《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对有关食源性疾病疫情按要求时限网上直报。

食源性疾病简报 篇8

第8期

交口县人民医院预保科

2013年12月

医院组织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

为加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013年11月20日,我院举办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由内科主任梁惠杰主讲,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参加。

培训重点学习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概况,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定义、报告范围、工作流程、报告卡的填写及注意事项、治疗措施、应急处置办法等内容。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篇9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

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

一、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

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

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二、监测对象

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8.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见附表2),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见附表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以根据附表2中规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或视食源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10.食源性疾病流程图(附表1)

1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附表2)

四、质量控制

1.提高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判断能力。由防保科组织全院职工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知识培训,加深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理解,提高发现和甄别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能力。增强报告意识,培训后进行相关知识考试,考试结果和考核挂勾。

2.院领导组及时收集国家发布的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信息,制定处置意见和下步工作方案,针对本院实际工作情况做及时调整。

3.防保科每天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收集,每周到各临床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迟报、瞒报、谎报现象,及时上报院领导,追究其责任。

4.各临床科室要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知识学习,并进行不定期测试,测试不合格要计入当月质量考核。

食源性监测方案 篇10

为支持我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构建“县乡村一体化”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切实做好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设置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长:靳东育

副组长:康广德

成 员:李杰 魏冬雪 张纪云 宋月清

信息网报员:韩雅峰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三、(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6、生物样本采集上送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区CDC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

(二)信息报送

水质监测实训报告 篇11

1一、实习目的:

本次校外实习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污水处理的整个流程,以及实验室的各项检测工作。认识水质常规监测的重要性,对管理工作有更深层的认识。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1.实习时间:2011年1月10日至14 日

2.实习地点:龙津净水有限责任公司

三、实习单位和部门概况:

龙岩市龙津净水有限公司:龙岩市龙津净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由龙岩市污水处理管理处转制。公司经营管理的龙岩污水处理厂为闽西首创引进西班牙政府混合贷款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目前闽西最大的环保项目。公司位于龙岩市铁山镇溪西村,占地94.76亩,服务面积38.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0多万人,日处理城市污水设计能力为10万吨。龙岩市污水处理厂于1996年5月建成并投入运营,采用先进的前置厌氧——好氧组合生物池工艺,成套引进西班牙得利满公司先进水处理技术和设备。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以来,运行安全、经济、稳定、出水水质各项目指标均达到并优于设计标准。龙岩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二期扩建工程项目,扩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万吨及配套管网长度约16公里,项目总投资概算13378万元,其中厂区8250万元,管网5128万元,工艺采用A2-O工艺。二期扩建项目于2010年6月底开工,整个二期项目计划在2011年元旦前实现通水试运行。

四、实习内容:

实习中我们分别掌握了水质中的六项常规检测,还学习了水样的采集方法。其中包括:总磷、氨氮、COD、BOD、SS、pH值的测定。同时,我也基本能独立完成标液的配置。对玻璃器皿的洗涤、样品的采集、基本操作规章都有了较好的认识

五、数据统计处理:

详见附表。

六、监测结果评价分析:

本次监测采的水样是龙岩市生活污水。在根据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以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标准。在监测污水中总磷、氨氮、COD、BOD、SS、pH,在每次处理都有达到各个标准。并且实验操作都是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的。

七、心得体会:

转眼间,短短五天的实习生涯很快就结束了,又是让人怀念的一刻。首先,我非常感谢龙岩龙津净水有限责任公司和化学工程系为我们提供如此宝贵的机会。还有,实习期间各个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悉心关照。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所学的强弱所在,认识到理论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差距。同时,对我国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监测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为自己的毕业环节提供了珍贵的经验,也为自己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让我进一步了解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增强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在这次实习中也让我认识到,各个监测站和污水处理厂化验室的实验方法跟操作步骤存在着差异。有时候监测站化验室所做的操作方法跟我们在学校老师讲的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也不忘自己的实验方法,对于他们的错误方法要加以改进。

总之,这次实习让我感慨很多,也留了很深刻的回忆。

实习总结:

结束区环保局监测站的实习生涯不久,我在龙津净水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周实习生涯也随之顺利画上句号了。这次的实习没有了上星期的紧张了,毕竟已经有过了一周的经验了。因此,对于龙津的工作环境熟悉的也比较快。

在短的五天里面,在各个指导老师的细心带领下,我学到了很多平时没接触过的知识。第一天过去,感觉自己都没学到什么,大部分是在看这老师操作,倾听老师的讲解。但是,正是有了第一天的理论知识注入,让我们第二天的实验有了如此大的成就。终于到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了,我们主要做的是氨氮和总磷的测定。通过我们自己配备标液→水样预处理→进行消解→添加试液→定容→测定吸光度等各项步骤,终于有了收获。老师夸奖我们组的实验做的很成功,r值及其标液浓度也都在允许偏差范围内,这让我们大家都很欣慰。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做了水样中COD的测定、悬浮物的测定、PH值的测定等六项常规监测。让我更熟练了滴定管的操作,以及过滤的方法,还有对PH计的使用更熟练了。这次实习,我还亲自参观并了解公司污水处理的整个流程配备,对于污水的处理有更深层的认识。虽说,在这次实习中学到了很多;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在有些熟练技师操作过程中的缺陷。就比如我看到老师在过滤过程中拿取烘干好的滤纸时都是直接用手去拿,直接右手把滤纸铺到漏斗的。还有,洗涤比色皿时并不是用实验室所写的擦镜纸去擦干光滑面,而是直接用滤纸。我觉得这些很轻微的实验细节都会给实验带来很大的误差的。我们总不能因为自己实验操作熟练了就疏忽了细节,这样会对我们以后的实验带来很大的严重后果的。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需要了解什么 篇12

下面的几个症状就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所需要了解的:

1.经常感到心慌、胸闷

2.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3.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卧

4.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臂部放射性的疼痛

5.早晨起床时,若一下子坐起,会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6.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的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7.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稍快即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8.胸部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即消失

9.爬楼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时感觉特别累,需歇好几次才能做完,且感觉胸闷、气喘

10.浑身乏力,不愿多说话。

上一篇:规范执勤秩序材料下一篇:拂晓中心小学2011年元旦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