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证明书管理制度

2024-06-27

疾病证明书管理制度(通用13篇)

疾病证明书管理制度 篇1

疾病诊断证明书管理制度

1、疾病诊断证明书由本院有执业资格的医师出具。

2、在我院门诊、住院就诊病人,医师要根据病情,实事求是的出具证明。

3、病情诊断必要的客观检查、化验、X线或其他特殊的检查结果要完整。

4、除严重创伤、肝炎等慢性疾病可适当放宽病假时间外,一般病假不能超过一周。

各专科医师只能为本科病种的病人出具证明书,且医师仅限对本人亲自诊治的病人出具证明书,出具证明书时必须签全名,字迹清楚,逐项填写内容、日期,并与门诊或住院病历记录相符。

5、门诊病人的疾病诊断证明书由门诊部盖章,住院病人证明书由医务科盖章。

疾病证明书管理制度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41 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说明书来自于课题组成员所在地区的医院和药店所用中成药, 其中非处方药24 份, 处方药17 份;口服药普通片剂10 份, 口服液1 份, 胶囊剂3 份, 丸剂16 份, 颗粒剂7份, 注射剂1 份, 外用药制剂1 份, 其他制剂2 份。

1.2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说明书进行整理和分析, 主要对药品名称等方面进行统计, 并用excel进行分析。

2 结果

通用名称、汉语拼音、成分、性状、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贮存、包装、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各项在所调查的说明书中没有缺失, 比较规范。多数药品说明书中, 虽然不良反应、禁忌少有空缺, 但大都以“尚不明确”、“请遵从医生嘱托用药”来进行表述, 说明药品生产企业对这两项研究不够。核准日期、特殊人群用药 (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用药) , 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缺失较为严重 (表1) 。

3 讨论

3.1 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问题

3.1.1 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药品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和停药反应等。调查结果显示92.7%的中成药的说明书中涉及药品不良反应, 但仅有19.5%的药品说明书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一定描述, 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未对不良反应进行研究, 在说明书对不良反应的描述仅是“尚不明确”。目前, 仍有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成药制剂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但事实证明, 近些年来中成药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鱼腥草注射液和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1]、壮骨关节丸引起的肝损害、龙胆泻肝丸致肾损害[2]等就是例证。建议厂家应加强对中成药, 特别是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收集工作, 重视中成药新药上市后的再评价和持续的质量改进, 这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1.2 禁忌

禁忌须注明禁忌范围, 如不宜服用的疾病、症状、既往史、家族史和体质等, 尤其是按中医药理论属于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或其他禁忌事宜。被调查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虽然90.4%的说明书包含此项, 但是只有53.7%的药品说明书对此项进行了一定描述, 其余仅描述为“尚不明确”。如此多的药品说明书中禁忌项目缺失或内容不详, 说明生产企业对药品禁忌研究不够, 势必给临床用药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建议生产企业完善此方面药物信息。

3.1.3 特殊人群用药

孕期、哺乳期妇女, 儿童和老年人是三类特殊的人群, 因其各自特殊的生理特征, 体内药物处置也有别于青壮年。调查研究表明仅有17.1%的药品说明书中包括特殊人群用药的内容, 而只有9.8%对该内容进行了一定描述。2006 年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在《关于印发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说明书格式内容书写要求及撰写指导原则的通知》中指出, 如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用药未进行过相关研究, 可不列该项[3]。但如此众多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的说明书均无相关研究, 必然导致临床无法对特殊人群安全用药进行保护, 严重影响中成药使用的安全性。笔者认为, SFDA应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中成药特殊人群适用性研究, 加强中成药的安全性管理。

3.1.4 药物相互作用

在所调查的中成药说明书中, 65.9%的说明书包含此项, 小部分包含此项的说明书通常简单的注明“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在所调查的中成药说明书中, 仅有48.8%的说明书描述比较详实, 建议生产企业加强信息收集工作。

3.1.5核准日期、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

所调查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 仅有22.0%包含核准日期项目, 17.1%包含药理毒理项目, 0%包含药代动力学项目。药理毒理的缺失与药品有效成分模糊、种类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直接相关, 相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可能因此难以展开。在此种情况下, 医务人员临床使用中成药品种时, 对药效出现时间、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都不能十分确定, 从而不能从药品说明书中直接获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信息。

3.2 建议

3.2.1 药监部门

SFDA应加强管理, 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的说明书的审核及审批要严格, 对药品说明书中核准日期、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要进行重点检查。对于相同药品的说明书国家应作统一规定, 不断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督促药品生产企业及时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及完善。

3.2.2 生产企业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的生产企业应加强药品知识的学习, 确保药品说明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中成药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与否不仅体现在药品的质量上, 药品说明书的撰写也非常重要。药品生产企业应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完善药品说明书缺失和不详尽的相关内容, 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对本企业生产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材料进行定期汇总分析, 及时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修改说明书。

3.2.3 信息反馈

医务人员及消费者应在使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成药时遇到问题应提出合理化建议。医务人员和患者是直接接触药品说明书的群体, 说明书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指导用药和患者的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和患者最易发现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的问题, 最能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应加强医务人员、患者与药监部门、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沟通, 对完善、规范药品说明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霞, 陈建玉, 宋成.341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06, 3 (4) :232.

[2]李忠芬.药品说明书与安全用药[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 (1) :30.

绩效管理说明书 篇3

第一部分:绩效管理基本操作流程

当地政府部门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财政部门沟通协商,确立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

当地政府组织部门单位召开绩效管理工作布置会,下发绩效管理通知,让部门单位理解和熟悉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

对部门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财政部门相关科室进行培训;

财政部门按照布置会的要求组织部门单位申报材料。财政部门相应主管科室对预算单位申报的绩效预算报告进行形式要件把关,对不符合要件要求的报告予以退回;

申报材料齐备后由财政部门进行汇总分类;

财政部门与绩效管理机构(如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等)签订委托工作协议,提出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绩效管理机构接收材料,对材料按照评价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类,并根据支出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配备专业对应的专家;

绩效管理机构与财政部门联合一同召开专家评价工作布置会,与专家签订委托工作协议,明确评价工作的要求、评价标准及评价时间安排,并对专家进行绩效管理相应知识的培训;

专家进入独立评价阶段,三个专家个人独立评价相同项目,并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打分,书写评价意见,评价意见包括对项目的总体判断,项目支出和项目单位在资金使用和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向绩效管理机构提交评价意见;

绩效管理机构按照事前确定的时间,组织专家前往当地政府部门所在地,进行小组集中评价,由评价小组进行讨论,并到部门单位进行项目的实地了解,与项目负责人开展绩效面谈,进一步深入了解项目和单位情况,并与项目单位进行沟通,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小组评价意见;

绩效管理机构将收集的小组评价意见提交财政部门,并根据每次评价项目的总体情况完成评价总报告,针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建议后,与专家小组评价意见一并提交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将意见和建议作为预算分配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提交当地政府领导,同时将专家评价意见和建议反馈部门单位,作为工作中的参考标准;

每年度评价工作结束后,绩效管理部门完成当地绩效管理年度工作报告,对当地开展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情况,所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来年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建议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下一循环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

第二部分:绩效管理模拟时间表

绩效管理的预算申报环节:时间一般为每年的8-11月份。

整个绩效预算申报评价与部门预算工作同步进行,在正常部门预算的“一上”之后,业务主管科室不直接提交到预算部门,而是直接转移到绩效管理部门(绩效科、处),绩效管理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之后,再把结果一起上报预算部门,预算部门以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再确定一个总预算盘子反馈到各项目部门。实际上就是在“一上”和“一下”中间增加了一道程序。

绩效管理的追踪反馈环节:中间过程管理。时间在每年的年中或者项目实施周期中间,根据项目不同可灵活考虑。

基于“政府资金的使用绩效来源于项目部门单位的工作绩效”这一认识,因此在绩效工作的实施中有必要增加中间过程管理。现在我国政府(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均缺乏有效的中间过程管理,造成大量的在预算下拨之后项目单位的“文不对题”。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年初在制定项目目标时,附带项目阶段性目标,在项目实施进度过半时(时间由项目提出方自定)按照阶段性项目目标向财政部门报告资金使用和工作完成的进度情况,并由财政部门以通报形式上报主管领导。从而通过这一过程管理模式将总体绩效目标分解落实到过程的具体管理之中,是项目单位强化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的过程。

绩效管理的绩效检验环节:支出实现后的绩效评价,广东现行评价时间在预算年度结束后的每年6-8月,建议逐步提早到3-6月。

预算年度结束后,支出项目完成并进行决算后,要进行绩效评价。开展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要检验资金使用后的实际效果以及部门单位工作改进效果。基本方法是以绩效预算申报的四个要素,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和参照系,主要从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效益性、项目管理水平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基本流程如下:

首先由财政部门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分配,项目单位开展自评,填报自评报告表,并按照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以自评报告表的附件形式报送给财政部门,就预算申报环节的几个要素的落实情况进行阐述。之后由财政部门委托绩效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具体流程参照上文提到的绩效预算申报评价程序。

需要说明的是,该环节的评价并非重新设计评价指标,而是参照当初部门申报项目中承诺的各项措施的量化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并参照当初专家指出的问题建议的整改情况。评价结果提交政府部门,同时也会反馈到项目所在单位,改部门“自评价”为“自承诺”。财政部门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并非站在项目部门的对立面或更高处对其进行评判。

绩效管理的结果应用环节:绩效问责及未来的绩效审计,时间在绩效检验环节后。

为了使绩效管理工作达成一种良性循环,在绩效检验环节完成之后,应继续通过绩效问责甚至绩效审计来强化结果应用。具体操作模式为:从参加过绩效管理的部门单位中,从符合条件的所有支出项目中随机挑选一些项目,通过重点评价,把资金使用效果、支出的合法合规性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出来,并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组成问责小组,采取现场问答的方式,进一步强化部门单位的用款责任,以外部约束机制促进部门单位使用政府资金时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因此,绩效的结果应用与问责是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化,可以与绩效预算、追踪、检验工作形成有效的闭合流程环,如果再加上成形的绩效审计机制,完整的绩效管理全过程将覆盖政府预算资金的全部使用环节,形成有效的、法治的、科学的、民主的政府绩效管理体制。

门诊疾病休息、诊断证明盖章制度 篇4

一、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师,并在我院注册后方有资格开具“病假单”,其他人员无权开具。

二、医生对门诊病人进行诊疗后,根据病情和病人需求开具“病假单”,病人不需要可以不开“病假单”,但必须告知病人“病假单”不能后补。休假期限急诊疾病不超过3天,普通慢性疾病不超过1周,特殊情况需要长休者须经科主任同意并签字盖章,最长不超过1月,门诊办公室核实无误方可盖公章。

三、我院“病假单”实行网络化管理。进入门诊医生工作站后,在左侧导航栏最下面“疾病证明书”,点击打开后即可填写,要求项目填写齐全,信息真实准确,打印后由医生签字并盖章,病人持“病假单”到门诊办公室盖门诊诊断专用章。医生须同时在门诊病历中详细记录。

四、临床医师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科学严谨,在填写资料时做到项目齐全,字迹清晰,医学术语规范,诊断权限仅限于本专业范围内,力求做到准确无误。病休起始日指从患者就诊之日或就诊次日开始,不允许补假,不允许代人开假,不可超范围诊断及开假。

五、门诊疾病诊断休假证明书仅代表本次就诊的门诊疾病诊断和休假证明,不作为疾病鉴定或伤残证明。医生未经亲自诊查、调查及相应辅助检查,不得开具“病假单”,更不能出具假“病假单”。

六、医生开具“病假单”如违反上述规定,门诊办公室有权拒绝盖章,引发的后果由医生本人负责,并对当事人进行处罚考核,按照规定每次罚款200元,并通报批评,严重者取消医生开具“病假单”权利。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护理管理 篇5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1-02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进行的专项检查,以发现和筛查出一些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疾病,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发展后对重要脏器造成的不可逆性损伤,减少智力底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的发生率,是重要的母婴保健技术。[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结合《云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实施细则》;昆明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展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对本机构出生的活产新生儿按规定及要求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通过一年多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实践,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性、健康宣教、血标本采集、血标本贮存、传递、检测结果及对阳性或可疑阳性者电话通知复检,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等工作进行交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8月起至2013年9月底在我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有3010例,筛查3010例

1.2 方法

1.2.1 血标本采集

1、采血人员清洗双手并佩带手套;

2、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75%酒精消毒皮肤;

3、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或外侧,深度小于3毫米,用干棉球拭去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

4、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自然渗透,滤纸正反血斑一致,直径大于8㎜血斑三个,血斑无污染;

5、手持消毒棉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

6、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避免阳光或紫外线照射,自然晾干呈深褐色;

7、将检查合格的滤纸血片晾干(2-3小时),置于塑料袋内,密封好,放入2-8℃冰箱保存;

8、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每一个血标本按采血卡号顺序填写《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信息卡》和《云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基本信息登记台账》,在5天内和血标本一起邮递到规定的筛查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2 筛查项目

昆明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常规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三种疾病。

3 结果

2012年8月起至2013年9月底在我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共有3010例,筛查3010例,筛查率达到100%,筛查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可疑阳性12例,确诊3例;苯丙酮尿症(PKU)可疑阳性14,确诊0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可疑阳性42例,确诊24例。

4讨论

4.1 首先,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国家法定的一项神圣而又严肃的工作,必须保质保量完成,参与人员要符合要求,必须接受过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培训内容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原则,方法及网络运行;血样标本采集,保存,递送的相关知识; 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信息,结果登记和档案管理。

4.2其次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宣教工作(告知)

4.2.1 必须在每月的孕妇课堂设置相应课程,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相关知识,使准妈妈和准爸爸们对新生儿疾 病筛查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协助完成此项工作;

4.2.2产妇入院时,通过入院宣教,必须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知识及内容,同意筛查,并签署新生 儿疾病筛查知情同意书;

4.3相对固定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产妇分娩后,根据新生儿出生时间,按要求登记,以备必要时 取得联系;

4.4 对于新生儿的采血时间应在其出生后的72小时,保证新生儿进行6次以上正常哺乳,而最迟的采血时间不应该 超过出生后20小时,采血时间是对疾病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进行严格控制[2],

4.5 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确保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畅通,并告知产妇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家长查询系统查询结果 ;

4.6 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及可疑阳性结果复检,马上电话通知产妇,尽早对新生儿进行复检,并追踪随访,明 确诊断,进行治疗,定期随访,并建立《可疑阳性及阳性患儿情况登记本》。

4.7 筛查中心实验室参加卫生部新生儿筛查疾病专项质控;

4.8 要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

总之,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法定的利国利民的大事,关系到中华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从产前宣教 入院时告知, 同意筛查,签知情同意书 产后72小时采血 血标本贮存和邮递 检查结果反馈 阳性及可疑阳性复查 明确诊断等一系列程序,并注重每一个程序质量,保证100%筛查率,保质保量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潘昌会,周朝霞,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方法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36

诊断证明书管理规定 篇6

诊断证明书是具有一定法律效用的医疗文件,是作为司法鉴定、因病退休、工伤、残疾鉴定、保险索赔等重要依据之一。为做好此项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特作如下规定。

l.每名医生要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开具诊断证明书和病休证明书,其内容应与病历记载一致。

2.医生不得开具非本专科疾病的诊断证明书。

3.对开具特殊诊断证明书,如涉及司法办案需要、因病退休、残疾等情况的,应与医院医教科联系,由医教科指定专门人员开具,并盖医教科章。

4.对学术上有争议的诊断,需开诊断证明书者,应由医院组织会诊,经过讨论后,慎重开出诊断证明书。

5.病休证明书只证明患者需要病休和休息时间,不具有诊断证明书的效力。

6.医师开具病休证明书的时间限定。病房:

(1)一级医师不得超过半个月;

(2)二级医师不得超过1个月;

(3)三级医师不得超过3个月,超过3个月应由医教科审批。门诊:

(1)医师不得超过1周,科主任不得超过1个月;

(2)门诊病假累计超过3个月,由相关专业科主任开具病假,并报医教科,盖医教科章。

医学诊断证明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是具有等同病历效力的医疗法律文件,是当事人休假、索赔等重要的依据。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使用登记制度 篇7

一、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卫生部,公安部制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三、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四、医务科及各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3.死亡证明审核制度【死亡病例自查与奖惩制度】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县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2、出现死亡病例拒不填报或屡次迟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五、对违反《统计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

1、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3、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

4、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5、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6、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5.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1、医学证明书编号:由公安和卫生部门统一编号。

2、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3、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

4、性别:填男或女。

5、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6、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7、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8、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9、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10、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11、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12、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13、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14、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15、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6.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1、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第I部分:是《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①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

②)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③(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

④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⑤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根据情况可增加填写(e)、(f)等行。⑥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等。

第II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进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①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I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②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

2、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3、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4、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5、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

6、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7、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8、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7.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

(1)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2)发病时间;

(3)诊断单位;

(4)诊断依据;

(5)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

3、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

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

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

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凋查时间。

8.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编码

1、根本死亡原因ICD编码:指ICD—10,采用4位数编码;

2、统计分类号:指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总表的分类号(如卫统8表)

9.死因登记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院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院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临床科室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临床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死亡个案的填报

凡在院内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10.资料保存与管理

1.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11.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

我院收到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后。

3.死亡证明审核制度【死亡病例自查与奖惩制度】

一、我院死亡证明的开具、上报、统计工作是在死因管理领导小组领导下的院、科两级负责制。

二、各职能责任部门负责全院死亡证明开具、上报、统计的检查、监督工作,每月检查各个职能科室一次并不定期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督促改正;临床各科科主任本人或指派专人负责本科死亡证明开具、填报、上报、登记的检查、监督工作;信息管理网络直报人员负责网络直报及统计工作,定期与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联系。

三、对在死亡医学证明书填报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奖励。

四、凡有下列行为之一,医院及市、区卫生局应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虚假、瞒报、伪造、篡改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健康管理 篇8

【关键词】 健康管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8-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又无有效治疗方式的疾患[1]。如果只是简单的在病情出现后再进行治疗,那么不但患者病情难以痊愈,并且很可能因此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治疗上。所以,将健康管理概念纳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显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多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多是因为不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特别是饮食营养方面,如果社会个体不认真对待食品安全以及饮食营养等方面的问题,很可能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演变、年龄结构以及对生活的危害

自我国建国以来,将传染性疾病整治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传染性疾病对我国民众的危害已经控制到了一个安全范围内。但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已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而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甚至因此担负很大的生活压力。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可称为老龄化国家[2-3]。由于我国本来人口基数庞大,加上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和我国人民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人口老年化的问题显得日益严重,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止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首要问题,如何构建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围和健康管理知识推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也随之带来很多健康问题。不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人民开始慢慢变得暴饮暴食,饮食习惯零碎化,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据相关研究表明:全国目前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人数1.6亿,我国居民每周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1/3,以30-49岁的人群锻炼最少[4]。烟草生产与消耗占全球1/3,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侵蚀人类的生存能力,大部分罹患这些病的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至是因此给生活带来巨大负担。就目前我国医疗状况而言,如果某个城镇居民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后所负担的医疗费用接近其一年的工资收入,而如果是农村居民这一支出接近其年收入的两到三倍。有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80%的医疗支出用在了那些可预防的疾病上,因此,在及时发现治疗疾病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用以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患的发生。

2 关于预防的几点问题

慢性传染性疾病大多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暴饮暴食、营养不佳、抽烟喝酒所导致的,80%以上的该类疾病都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健康管理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防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

2.1 健康管理基本概念 健康管理概念是由美国人所创立的,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疾病又不断演变,美国政府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投入医疗费用,為了应付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政府开始构思健康管理的措施,不断加大健康预防的投入,最后构筑成这一被世界模仿的健康预防机制。所谓健康管理就是调动社会个体和社会整体的积极性,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健康保障作用。健康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指:根据个人的身体特征、年龄、文化水平建立合理的健康预防机制,并帮助促使其发挥健康管理作用。

2.2 健康管理实施 健康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提前干预。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烟酒史等。健康管理的实施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迫使个人改变不良生活作息习惯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生活以及精神的压力。改变单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在病情恶变之前加入干预措施,不但减轻患者病情痛苦还可以减轻患者生活负担。所以,健康管理实施应着重于体力活动、均衡饮食以及强调戒烟限酒等进行非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3 健康管理建议

健康管理是一项复杂、多程序的卫生预防机制,需要多部门之间配合以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建设,所以应该构建良好的社会健康管理氛围,而不是单纯依靠卫生工作者进行宣传投入。政府应该要颁布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性体检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到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止工作来,一方面可以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社会氛围,使更多个人和机构投入精力到这一范畴中来。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只有让老百姓吃的安全,那才有健康管理实施的必要,如果连基本的食品安全都做不到,那么健康管理也在是一个空谈。作为社会个体,也要注意学习培养营养全面、安排合理的生活习惯。如果只是单纯的生病了再来医院进行治疗,就好比是环境遭受破坏才想起保护环境的重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习惯。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状况而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深度和广度已经深深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方式,加剧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压力,所以,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到健康管理的实施中。

参考文献

[1] 林晓嵩.健康管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9(21):110-112.

[2] 殷晓梅,徐斐,王青平.南京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1,14(2):236-238.

[3] 赵文华,翟屹.保持健康体重应成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一项公共卫生策略[J].首都公共卫生,2010,11(1):158-160.

诊断证明管理制度 篇9

(一)、诊断证明是重要的医疗文件,必须认真负责,诊断书的使用,只限于本院有处方权的门诊及住院医师开具。

(二)、门诊病人诊断证明只限在门诊就医者,门诊病历必须记载完整,病情诊断确切,指征明确,有检验报告单,B超放射检查报告,诊断书填写完整准确。门诊医师严格按照门诊病人的实际病情出具真实的医疗诊断证明,诊断证明要与门诊日志、门诊病历相符,任何医师不得伪造与实际不相符的诊断证明。

(三)、住院病人诊断证明书,必须是住院患者。出院时,先结账,后到医务科盖诊断证明章。

(四)、诊断证明休息时间从诊断书开出日期计算。

(五)、所有的诊断证明都要在医务科进行登记盖章后方可有效。医务科人员必须对每张诊断证明的病人情况、诊断医师的姓名、科室进行详细登记,做到每张诊断证明有记录可查。

(六)、下列情况不能开具诊断证明书:

1、不得开具非本科病人的诊断证明书

2、未见到病人,只在门诊取药者,一律不开证明。

3、无执业资格医师不具备出具诊断证明的资格。

《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篇10

一、空白证件领发保管制度

(一)签发机构应明确《出生医学证明》空白证件管理责任人,配备空白证件储存室和储存柜,实行专人、专柜、专室管理,确保空白证件不遗失、不损毁、不失盗。

(二)签发机构应于每年12月20日前,按本单位本接生的活产婴儿数加5%的损耗,将下的空白证件需要数量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委托管理机构,临时需要增加计划时,应专题书面报告并详细说明原因。

(三)建立《出生医学证明》空白证件管理台账,详细记录空白证件入库、出库、库存数量、号段和首发、补发、换发、废证数量,每个月月底对库存空白证件进行一次盘底,并核对空白证件编号。

(四)严格空白证件领发手续,空白证件入库、出库要有登记、签收、审核手续,详细记录入库、出库时间、出入库数量、起止编号和库存数量,经手人和审核人分别签字。

(五)所有签发人员均应经过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熟悉《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法规、规章、规范,签发人员调整岗位必须做好交接,并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委托管理机构备案。

(六)签发机构撤销、合并,或注销、停止助产技术服务项目的,应于6个月后清理盘底未签发完的《出生医学证明》空白证件,并上交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委托管理机构。

二、《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制度

(一)签发机构应设立《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窗口,并在签发窗口公示《出生医学证明》签发流程、需要提交的材料、签发责任人员、联系电话,方便群众办理《出生医学证明》。

(二)签发机构在对孕妇进行产前保健和对待产孕妇进行产时保健过程中,应以书面的方式,向新生儿父母或监护人明确告知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必要性及办理流程、需要提交资料和注意事项。

(三)签发人员应指导新生儿父母或监护人填写《<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申请表》,认真审查其提交的相关资料,发现疑问及时澄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弄虚作假,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四)采录、上传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孕周、体重、身长等信息时,应严格依据产房或病房接生人员填写《新生儿出生医学记录》,新生儿姓名及父母信息应严格依据并查对《<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申请表》。

(五)《出生医学证明》必须采用电脑打印机打印,一律不得手写《出生医学证明》。

(六)证件打印后,应指导领证人反复核对《出生医学证明》的所有信息,并要求领证人在《出生医学证明》领发登记表上签名领取。

三、《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使用制度

(一)签发机构应安排专人分别负责《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和盖印,实现证件签发与印章使用分开。

(二)《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应做到专人管理、专柜储存,杜绝私自用印、乱盖印章。

(三)《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只能用于《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和换发,不得作为其他用途。

(四)《出生医学证明》正页、副页和存根上分别加盖《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使用红色印泥,清晰端正,不得涂抹,不得用其他印章代替或盖骑缝章,严禁在空白证件或其他纸张上盖章。

(五)设立印章使用登记簿,每次使用印章均应详细记录用印时间、新生儿及其母亲姓名、《出生医学证明》编号、领证人姓名。

(六)使用印章时应认真审查打印的《出生医学证明》信息与《新生儿出生医学记录》和《<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申请表》的信息一致。

(七)《出生医学证明》印章使用人员岗位调整应进行岗前培训,并做好印章交接工作。

四、废证管理制度

(一)《出生医学证明》废证是指在运输、储存、打印、发放过程中毁损、遗失的未签发的空白证件。签发机构应加强废证管理,严格控制废证率不超过1%。

(二)签发机构应设立废证登记簿,详细记录废证编号、作废原因、登记日期信息等,确保废证有据可查、有源可溯。

(三)作废的证件应在正页、副页和存根上分别加盖“废证”印章或书写“作废”字样,防止废证重新使用。

(四)所有废证均应将废证编号录入“湖南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予以销号。

(五)所有废证均应按照“打印错误”、“遗失”和“其他原因”分类统计,并于每年年底前上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委托管理机构。

(六)换证后原《出生医学证明》正页、副页应加盖“废证”印章或书写“作废”字样,与新证存根及相关换证资料一起存档,其他废证均应于每年年底上交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委托管理机构,集中到市州销毁。

五、档案管理及保密制度

(一)签发机构是《出生医学证明》相关档案资料管理归档的责任主体,应根据档案管理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负责对本单位产生的《出生医学证明》档案资料进行归档管理。

(二)签发机构应确定《出生医学证明》档案资料管理归档的责任人,设立《出生医学证明》档案室、档案柜,配备档案夹、卷宗盒及档案归档工用具,做到防盗、防火、防虫、防潮、防尘、防高温。

(三)首次签发《出生医学证明》存档资料包括:(1)产房或病房接生人员填写的《新生儿出生医学记录》;(2)新生儿父母或监护人签字的《<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申请表》;(3)新生儿父母或监护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含外籍人员护照翻译件)。其他应按规定提交的资料应归档的。

(四)换发《出生医学证明》存档资料包括:(1)婴儿父母或监护人居民身份证或护照、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2)婴儿父母或监护人出具的《亲子关系声明》;(3)原签发的《出生医学证明》正页、副页原件。其他应按规定提交的资料应归档的。

(五)《出生医学证明》归档资料按内容分为管理类资料和签发类资料,并按首次签发、换发分类归档,永久保存。

(六)签发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因管理、签发《出生医学证明》而掌握的新生儿父母和监护人提供的个人信息,应予以保密,未经当事人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或泄露。

六、信息管理制度

(一)签发机构是《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统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应确定信息管理责任人,负责相关工作的信息统计报告工作。

(二)签发机构应采用计算机联网管理,及时将《出生医学证明》空白证件入库、出库、库存数量、号段和首发、补发、换发、废证数量及《出生医学证明》签发信息录入、存储、上传至《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系统。

疾病证明书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利用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对业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业务开展过程中对成果的利用价值,这些档案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研究而汇聚的成果,所以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很强的利用价值。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中,对于档案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档案管理包含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立卷到保管利用整个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并且做好明确的分工,由此才能够确保档案资料的齐全,并且发挥出档案的最大价值,为卫生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疾控中心业务档案两级管理原则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主要有两大类,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文件资料,另一方面是在各个科室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都需要汇总成档案进行管理,对于疾控中心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疾控档案管理中主要实行两级管理原则,即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站级、科级的两级管理。在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体系下,将业务档案划分为中心和科两个层次,然后分别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和保管利用。两级管理制度可以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职能范围,并且能够提高业务档案的管理利用价值。

二、中心级、科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中心级档案和科级档案各有其划分的范围和界限,中心级档案的划分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级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档案: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单;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测的总结分析;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等材料;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科级档案的划分范围大致有以下几种:中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直接形成服务对象的档案,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科保存更为便利;常规性卫生监测材料:包括所辖地区和监测点或直管单位公共卫生监测材料、监测记录、记事、监测小结、控制结果、监测报告等材料;一般性违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材料,包括个案调查表、现场调查笔录、人员录访记录,检验结果及处理报告等;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包括体检表、检验单、统计表、培训计划、教材及小结等。

三、实施两级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业务档案的管理效率

在疾控中心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档案资料,其中一部分档案资料具有很大的保管和利用价值,这就需要与一般性质的档案分开存放,便于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查找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实行两级管理也会提高工作效率,将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减少因为分散而造成丢失的情况,各个科室在查找利用档案时会更加快速便捷。实施两级管理更加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范围,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并且对于业务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更大的价值。

(二)中心级档案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中心级的档案管理中,都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且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整个中心的工作全貌和水平,具有很强的总结性,所以通过中心级的档案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疾控中心的防疫工作水平。由于中心级档案的范围界定,各科室的业务人员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标准有所提升,在进行业务研讨时,会对监测资料进行更加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从而加工整理出分析性更深的报告,对于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因为中心级档案能够全面的反应出整个疾控中心的现状,所以便于领导对疾控业务动态的掌控,从而对疾控中心的发展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

(三)科级管理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

防疫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的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因此,科级管理就要及时满足卫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四、加强新时期疾控档案工作

(一)加大疾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要通过建立疾控档案信息化中心为龙头,切实提高资源体系的信息化程度。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快信息化资金投入,实现疾控档案数字化加工,真正把疾控综合档案室建设成为疾控中心信息保管和利用中心。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疾控档案管理体制。针对疾控档案种类多、利用率高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领导组织,制订符合实际的档案归档范围和分类方案,要加大疾控档案业务指导力度,科学标示,科学保管,切实提高疾控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三)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总要求,加强对专兼职档案干部的配备、管理和继续教育,提高档案业务技能和水平。要积极开展业务协作组交流机制,学先进,比创新,重实绩。要关心爱护档案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疾控中心档案实行两级管理是我国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对于疾控中心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两级管理模式能够更加明确的划分各自的职能范围,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于业务档案的开发利用,最大程度的挖掘档案的价值,是促进疾控中心业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对疾控中心档案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是提升疾控中心业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我国卫生防疫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建业.档案管理对促进疾病防控的意义[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2]许鹏.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年08期.

医疗证明管理制度大全 篇12

生效日期:1997年5月18日 修订日期: 2011年8月6日

一、医疗证明包括疾病诊断证明、门诊病假证明单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开具疾病诊断证明和门诊病假证明具体要求如下:

(一)本院执业医师。

(二)进修、实行、轮转医师开具的证明须有上级医师审核并签字;各科医师限开本人执业范围内的证明,并按照病情诊断如实填写,所写内容必须有客观依据,不可推论。

(三)原则上疾病诊断证明书必须由被证明人本人前来办理,特殊情况可由被证明人直系亲属代领。

(四)涉及刑事案件、交通事故、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诊断证明,必须持相关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否则不予受理。

(五)病假证明按疾病诊断的性质来确定假期时间的长短,门诊医师开具病假证明的权限范围:急症病人一般为3-5天,最长为7天;住院医师权限为3-7天;主治医师7-14天;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时限为30天。

(六)门诊病假证明单盖章必须持患者本人就诊一卡通及门诊病历且病历具有就诊日期盖章、就诊记录、医师签字及休假天数;超期、过期等不符合规范病假证明不予受理。

(七)对于患者要求补办的证明书,主管医师须凭本院原始病历及有关部门证明才可办理,并经门诊部批准盖章。

《出生医学证明》补发管理制度 篇13

一、《出生医学证明》因遗失、被盗等丧失原始凭证的情况要求补发的,取得原签发单位有关出生医学记录证明材料后,向所在地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申请补发。

二、补发《出生医学证明》只适用于19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儿。凡1996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人口,一律不予签发《出生医学证明》。补发新证后找回原证的,应当将原证交回补发机构。

三、申请补发者需提交如下材料:(一)出生医学证明补发申请表;

(二)原《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单位提供的新生儿出生医学记录及原《出生医学证明》编号的证明;

(三)父母双方户口簿及身份证;

(四)未办理户籍手续前遗失《出生医学证明》的,申领人需提供父、母双方户籍所在地公安户籍部门出具未落户证明。审核后补发《出生医学证明》正、副页;已办理户籍手续后遗失的,只补发《出生医学证明》正本;

(五)在当地报纸刊登的《出生医学证明》丢失声明复印件。

四、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到申请后,情况属实的给予补发《出生医学证明》并加盖出生医学证明补发专用章。

上一篇:重阳节尊老敬老宣传标语下一篇:稀有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