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疾病

2024-10-16

发热疾病(精选6篇)

发热疾病 篇1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 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因此, 如何能够迅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以2007年2月-2009年2月医院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患者56例为例, 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56例, 其中男31例 (55.36%) , 女25例 (44.64%) , 最小年龄14, 最大年龄87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d~1年, 平均14.91±35.11d;住院时间3~54d。

1.2 诊断过程

本组56例患者中有22例 (39.29%) 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而有23例 (41.07%) 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共有3例 (5.36%) 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 其中有2例 (3.57%) 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 (14.29%) 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 结果

2.1 病情分布

本组56例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患者中非感染性疾病5例, 8.93% (间质性肺炎3例, 5.35%;肺癌2例, 3.58%) ;感染性疾病51例, 91.07% (肺炎26例, 50.98%;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 17.64%;支气管扩张4例, 7.84%;肺结核3例, 5.88%;结核性胸膜炎3例, 5.88%;肺脓肿2例, 3.92%;脓胸1例, 1.9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 3.92%;COPD急性加重期1例, 1.96%) 。

2.2 治疗结果

存活18例, 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 其中7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 11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8例中感染性疾病8例 (44.44%) 、肿瘤1例 (5.56%) 、非感染性疾病5例 (27.78%) 、其它疾病4例 (22.22%) 。住院期间死亡38例, 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

3 讨论

3.1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与入院前发热时间及程度的探讨

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短, 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6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31例 (55.36%) 。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 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 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 病程超过2周的有3例 (60%) 。需要特别指出, 结核病 (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 其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

3.2 血常规检查对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意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一般认为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提示感染性疾病。本组51例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有34例、正常14例、减低3例, 而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有3例、正常1例、减低1例。对比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血常规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同, 发现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血常规对于鉴别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意义不大。

3.3 试验治疗的意义

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 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 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6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6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 根据临床经验, 除化脓性肺炎外, 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 2-3周 (不超过1个月) 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 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 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 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 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 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 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 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

3.4 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的相关原因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 正常成人每24h吸入空气约10000L, 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 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摘要:目的对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驻地医院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呼吸系统疾病伴发热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显示;结果感染性疾病51例, 91.07%, 非感染性疾病5例, 8.93%;结论呼吸系统伴发热的主要病因是感染性疾病, 这对于准确且迅速的诊断和治疗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呼吸系统,发热

参考文献

[1]戎军, 刘志远.伴有呼吸系统症状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荟萃杂志, 2004, 1 (2) :20-22.

[2]叶任高, 陆在英, 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10.

发热疾病 篇2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2.降低肾素活性最强的药物是

A.可乐定

B.卡托普利

C.普萘洛尔

D.硝苯地平

E.肼屈嗪

正确答案:C

3.土壤有机物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不能称为

A.无害化过程 B.无机化过程

C.自净过程

D.腐殖质化过程

E.生物氧化过程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腐殖质是有机物。是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又重新合成的一种新的有机物

4.下列哪项属于概率抽样(B)

A 偶遇抽样 B 系统抽样 C 立意抽样 D 雪球抽样

5.出厂水采样进行全分析每年至少(b)。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6.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7.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是:(D)

A 生理状态 B 心理状态 C 社会交往及主观满意度 D以上都包括

8.DNA复制时,不需要

A.DNA连接酶

B.DNA聚合酶

C.拓扑异物酶

D.引物酶

E.限制性内切酶

9.原形从肾脏排泄率最高的喹诺酮类药物是

A.诺氧沙星

B.环丙沙星

C.氟罗沙星

D.氧氟沙星

E.依诺沙星

正确答案:D

10.关于万古霉素,描述错误的是

A.可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B.可引起伪膜性肠炎

C.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D.属于快速杀菌药

E.与其他抗生素间无交叉耐药性

正确答案:B

11.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宜选用

A.头孢唑林

B.头孢他啶

C.拉氧头孢

D.克拉维酸

E.氨曲南

正确答案:E

12.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物是

A.诺氟沙星

B.氧氟沙星

C.环丙沙星

D.洛美沙星

E.司帕沙星

正确答案:C

13.以下哪项不是定量研究的特点(C)

A 标准化程度较高 B 可检验性强 C 对研究问题的深层次探索性好 D 精确化较高

14.关于随机应答技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随机应答技术通常是涉及隐私性问题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

B 通过随机化处理可以估计出所有被调查者中属于某种情况的比例

C 随机化装置中的黑白球的比例要正好等于1:1

D 它是根据概率理论进行推算的15.生命质量评价目前主要应用的领域不包括(D)

A、人群健康状况的测定与评价

B、慢性病患者健康评价与治疗决策

C、药效评价和卫生管理决策

D、基础病理研究

16.关于DNA聚合酶Ⅲ的性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起催化作用的酶

B.a,ε,0组成该酶的核心酶

C.含有Klenow大片段

D.ε亚基是复制保真性必需的

E.b亚基起夹稳模板链并使酶沿模板链滑动的作用

17.观察法的缺点或局限性在于它的(D):

A 有效性 B 可靠性 C 说服力 D 时间弹性

18.调查水体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进行医学检查时,被查人群应该是

A.年幼人群

B.年老人群

C.残疾人群

D.敏感人群

E.病人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要了解居民健康是否受到环境影响,则被调查对象应该选敏感人群。因为敏感人群出现健康影响比较早,表现也比较明显。

19.下列哪项不是卫生费用的评价指标(D)

20.伴有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宜用

A.硝苯地平

B.维拉帕米

C.尼莫地平

D.尼群地平

E.非洛地平

正确答案:C

21.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的

A.二氢叶酸合成酶

B.四氢叶酸合成酶

C.二氢叶酸还原酶

D.DNA回旋酶

E.RNA聚合酶

正确答案:C

22.下列哪项不是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B)

A 潜伏期长 B 敏感性弱 C 联合作用 D 广泛存在23.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治疗心绞痛共同的药理学基础是

A.扩张血管

B.防止反射性心率加快

C.抑制心肌收缩力

D.降低心肌耗氧量

E.减小心室容积

正确答案:D

24.硝酸酯类药物主要通过产生哪种物质发挥舒张血管的药理作用

A.前列腺素

B.缓激肽

C.氢离子

D.一氧化氮

E.组胺

正确答案:D

25.生命质量评价目前主要应用的领域不包括(D)

A、人群健康状况的测定与评价

B、慢性病患者健康评价与治疗决策

C、药效评价和卫生管理决策

D、基础病理研究

26.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

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

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

2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叙述正确的是(B)

A 在实际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

B 定量研究资料可以用统计方法处理和分析,定性研究资料则不能

C 定量研究适用于大样本,定性研究适用于小样本

D 定量研究适用于任何研究,而定性研究只适用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

28.可引起致死性肺毒性和肝毒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A.普萘洛尔

B.胺碘酮

C.维拉帕米

D.奎尼丁

E.利多卡因

正确答案:B

29.关于DNA指导的RNA合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RNA聚合酶只有在DNA存在时,才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

B.转录过程也需要引物

C.RNA的延长方向是5’-3’

D.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条DNA链充当模板

E.转录形成的RNA分子总是嘌呤核昔酸处于5’端

答案:ADCDE ACEBB

二、突发公卫事件

30.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31.伴有心绞痛的高血压宜选用

A.甲基多巴

B.可乐定

C.硝苯地平

D.哌唑嗪

E.硝普钠

正确答案:C

32.非概率抽样包括(D)

A 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分层抽样

B 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系统抽样

C 方便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分层抽样

D 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33.下列哪项不是妇幼保健服务利用的指标(B)

A 产前检查覆盖率 B 住院率 C 住院分娩率 D 儿童有接种卡率

34.以下哪种现场调查是最为常用的方式(B)

A 面谈法 B 信函调查法 C 电话调查法 D 集中调查法

35.下列哪种强心苷在静脉给药时起效最快

A.地高辛

B.洋地黄毒苷

C.铃兰毒苷

D.毛花苷C

E.毒毛花苷K

正确答案:E

36.下列哪项不是定性研究的特点(A)

A 定性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概率统计分析 B 定性研究需要较长时间与研究对象接触

C 定性研究注重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D 定性研究结果一般不能外推

37.对区域全市性大气进行监测时,一般常采用的指标是(b)。

A.Pb、CO、NO2

B.SO2、IP、TSP

C.SO2、NOX、CO

D.SO2、BaP、NOX

E.CI、SO2、BaP

38.关于健康危险因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 健康危险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中对人群健康不利的因素

B 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慢性病自然史的第三个阶段即致病因素出现时进行干预的

C 人们一般就医的习惯是在慢性病自然史的第四个阶段即症状出现

D 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价一般只用于对个体进行评价

39.下列几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d)。

A.土壤成分仅能吸附重金属和农药

B.污染土壤的所有有机物都最终变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C.进入土壤的所有病原体由于环境不利,全部很快死亡

D.土壤有机物的腐殖质化是土壤自净的重要过程

E.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后都很局限,不致影响周围环境

40.下列关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叙述正确的是(D)

A 信度不高,效度不一定不高 B 信度高,效度也高

C 效度不高,信度也不高 D 效度高,信度也高

4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人群健康

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

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2.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43.主要用于疟疾病因性预防的药物是

A.乙胺嘧啶

B.奎宁

C.氯喹

D.青蒿素

E.伯氨喹

正确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抗疟药的临床应用。乙胺嘧啶对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是病因性预防首选药

44.关于概率抽样方法的误差大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C)

A 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B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C 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

D 分层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45.目前认为,不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是(E)

A.冠心病

B.支气管哮喘

C.溃疡病

D.恶性肿瘤

E.病毒性肝炎

46.硝酸甘油控制心绞痛急性发作的给药方法

A.口服给药

B.肌内注射

C.舌下含服

D.静脉注射

E.皮下注射

正确答案:C

47.根据收集资料时具体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问卷访谈法和自填问卷法。在自填法中,最常用的是(B)

A 面谈法 B 信函调查法 C 电话调查法 D 集中调查法

48.能干扰DNA拓扑异构酶I的活性,从而抑制DNA合成的药物是

A.长春碱

B.喜树碱 C.丝裂霉素

D.羟基脲

E.阿糖胞苷

正确答案:B

49.环磷酰胺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血压升高

B.恶心、呕吐

C.脱发

D.骨髓抑制

E.出血性膀胱炎

正确答案:A

50.下列何种抗高血压药久用突然停药,可出现血压反跳现象

A.肼屈嗪

B.可乐定

C.甲基多巴

D.利舍平

E.引达帕胺

发热疾病 篇3

【关键词】 小柴胡汤;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热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8.010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治疗少阳证的主方,由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组成。《伤寒杂病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证提纲,小柴胡汤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4大主症。临床用小柴胡汤疏解少阳、调理枢机治疗各种发热多有报道[1-3],其中不乏与女性月经周期明显相关之发热[4-5]。笔者跟随导师王玉明教授临床学习,通过观察王玉明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风湿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对小柴胡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通过2个验案谈谈体会。

1 病案举例

【病案1】 患者,女,27岁,主因反复发热1年,于2014年9月2日就诊。患者自2013年9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午后高热,Tmax 39~39.2 ℃,约3周发作1次,持续约1~2周,严重时可持续3周,后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自2014年1月夜间发热,Tmax 37.5~38.7 ℃,晨起降至正常。发热前均有恶寒,伴有多关节疼痛,口腔溃疡、下肢结节红斑。发热及口腔溃疡于月经前加重。无咳嗽、无关节肿胀。平素急躁易怒,嗜食肥甘。曾多次查血常规、感染指标(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免疫指标(类风湿因子、补体、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系列、ANCA)、肿瘤标志物均未见异常。ESR 44~52 mm·h-1,CRP 21~30 mg·L-1。首次发热查子宫B超提示不全流产可能。多家医院会诊,除外肺部感染、结核、肿瘤及妇科疾病引起发热,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运用多种抗生素及解热镇痛药治疗无效,因患者拒绝用糖皮质激素,特来求中医诊治。刻下症见:情绪抑郁,双下肢结节红斑并关节串痛,口腔溃疡,乏力,多汗,头晕,眠差,口苦,纳差,大便质黏,1~2 d一行。月经后错,色暗红有血块,行经腹痛。查体:关节无红肿,无压痛,活动正常,下肢散在少许结节红斑,色鲜红,口腔溃疡2处。舌暗红,苔薄黄略腻,脉弦细。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证属邪郁少阳,气阴两虚,瘀血内阻,湿热蕴结。治宜和解少阳,益气活血兼清热化湿。给予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5 g、黄芩15 g、党参15 g、法半夏10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金银花15 g、连翘30 g、白花蛇舌草20 g、蒲公英30 g、当归10 g、赤芍10 g、生黄芪20 g、茵陈10 g、炒栀子5 g、大黄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4年9月9日二诊,服药期间,T 36.9~37.2 ℃,关节疼痛减轻,乏力感减轻,舌脉较前无明显变化,辨证同前,继服上方30剂。

2014年10月10日三诊,服药期间体温偶有轻微波动,T 37~37.4℃,12~24 h恢复正常。口腔溃疡逐渐愈合,无新发结节红斑,纳少,眠可,大便稀,每日3~4次。月经来潮,量多色暗,少量血块,痛经。舌淡暗,苔薄白,左脉弦滑,右脉弦细。复查ESR 25 mm·h-1,CRP 8.84 mg·L-1,较前明显下降,余理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上方去栀子、蒲公英,加生黄芪50 g、山药20 g、煅牡蛎15 g,14剂。后随诊体温未出现异常波动,继服上方汤剂1个月,复查ESR、CRP正常,停药。随访5个月,体温正常。

【病案2】 患者,女,35岁,因多关节肿痛伴发热8个月余于2014年7月30日就诊。患者自2013年11月无诱因出现多关节疼痛,累及双手指、腕、膝、踝,无肿胀、无活动受限,2周后出现恶寒,发热,Tmax 37.5~38 ℃,以夜间发热为主,每月发作2~4次,每次持续约3~5 d,就诊于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多次行感染、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筛查,结果:抗核抗体1∶320(颗粒型),ESR 60~70 mm·h-1,CRP 13~35 mg·L-1,余相关理化检查均正常。当地三甲医院诊断为结缔组织病,予柳氮磺吡啶、消炎止痛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体温升高,Tmax 39.4 ℃,改用甲泼尼龙24 mg,每日1次;甲氨蝶呤15 mg,每周

1次。关节疼痛减轻,Tmax 可下降至37.5~38 ℃,但仍间断发热,性质同前,后甲泼尼龙规律减量至4 mg、每周1次维持,停服甲氨蝶呤。就诊前曾于外院查RF、ASO、免疫球蛋白、补体、抗CCP抗体、ESR、CRP等均阴性,抗ANA抗体1∶320(颗粒型),抗非组蛋白抗体(-)。甲状腺功能正常。刻下症见:发热,T 37.8 ℃;手、腕关节轻痛不肿,面色晦暗,口苦咽痛,头晕乏力,心烦急躁,纳少眠差,溲黄便干,月经量少色暗,经前期小腹冷痛,经后期腹部发热。查体:舌淡暗,苔薄黄,脉弦涩。西医诊断:结缔组织病。中医诊断:发热,证属邪郁少阳,瘀血内阻,气血互结。治宜和解少阳,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清热。给予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10 g、黄芩15 g、半夏10 g、党参10 g、大枣10 g、生姜10 g、炙甘草10 g、当归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桃仁5 g、桂枝10 g、茯苓30 g、白花蛇舌草20 g、茵陈10 g、连翘15 g、蒲公英10 g、生黄芪30 g。14剂,水煎服,每日

1剂,早、晚分服。

2014年8月14日二诊,服药期间于经期发热1次,T 38.0 ℃,持续1 d自行降至正常,其余时间无发热,关节无肿痛,面色较前略红润,仍有咽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于某医院再次行ESR、CRP、RF、抗CCP抗体等相关检查未见异常,ANA 1∶320(颗粒型)。维持其激素用量,上方去大枣,加金银花15 g,继服30剂。

nlc202309011437

2014年9月18日三诊,服药期间未再发热,T 36.5~37 ℃,面色红润,时有咽痛,月经色暗,有少量血块,纳可,眠安,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略涩。上方去桂枝,加泽兰30 g,14剂,隔日1剂巩固疗效。激素逐渐减量,1个月后停用。随访5个月,未再发热及关节痛,除ANA阳性外,余指标正常。

2 体 会

中医发热首辨外感、内伤。外感发热多由于外感六淫邪气而致病,发病急,病程短,初起常伴恶寒等症状;内伤发热是由于气血阴阳亏虚,病因病机相对复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郁、湿阻、瘀血、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发热。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多属于“内伤发热”范畴,亦可由外感引发,往往是多种病机互相交织,不断转换,寒热虚实错杂,故治疗困难[6]。王玉明教授强调,风湿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应从寒热、虚实、气血入手,分清标本主次,并结合脏腑进行辨证,针对主要病机选用主方。

分析2案的共同特点:①均为女性,长期间断发热;②均有口苦、头晕、乏力、纳少、大便异常;③均有情志异常[7];④均有发热与月经相关。且上述2案中患者皆是发热初起伴恶寒,故考虑发病应有外邪入侵,但由于误治或延治,病邪入里留伏于少阳半表半里[8]。正邪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出现间断发热。邪郁少阳,胆火上炎则口苦、头晕,《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肝胆气机不畅,则情志不舒,心烦、急躁、失眠;木横克土,脾胃功能失常则纳少、大便异常。气病日久必有血瘀,气血郁结。上述病案均为女性,发热皆与经期相关,此发热病属气血,位在少阳。

风湿免疫性疾病多为慢性病变,病程长,邪郁日久生热化毒伤正。病案1患者病情复杂,反复发热,初起以午后高热为主,后病情迁延不愈,以夜间低热为主,同时存在口腔溃疡、结节红斑、痛经等症,病情复杂。王玉明教授于治疗过程中主次分明,攻补兼施,以小柴胡为君疏解少阳,配以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为臣清热解毒祛邪,佐以当归、赤芍、生黄芪,活血祛瘀、益气扶正,使以茵陈蒿汤清肝胆郁热,目标明确,收效较快。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容易反复难以治愈的疾病。准确的辨证,正确的选方用药可以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医门法律·虚劳论》曰:“血瘀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妇人以血为本,王玉明教授分析病案2患者间断发热,以夜间发热为主,邪郁少阳,瘀血内阻明显,故以小柴胡汤为君,以桂枝茯苓丸[9]为臣,佐以清热解毒之品祛邪;又因发热日久者,伤津耗气,正虚郁热不除,故以李东垣“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为据,重用生黄芪益气扶正。病机析明,气血并重,在原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同时加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疗效理想。

3 小 结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慢性疾病,病情复杂容易复发,临床多需免疫抑制剂长期治疗,单纯中药治疗很难完全控制病情复发和进展。本文仅作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风湿性疾病发热症状的个案介绍,尚不具有普遍意义,因随访时间较短,是否能控制病情反复尚不清楚,需要观察总结更多的病例,更长时间随访。

4 参考文献

[1]陈永春.小柴胡汤退热举隅[J].光明中医,2011,26(1):142.

[2]何乃峰,陈宪海,林霞.小柴胡汤治疗气郁发热验案二则[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1):66-67.

[3]胡东鹏,薛燕星.小柴胡汤变方八法疗发热[J].世界中医药,2014,9(1):51-53.

[4]李素那,武冰,钱丽旗,等.小柴胡颗粒治疗经期外感3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1):1694-1695.

[5]周丽蓉,曹玲仙.经行发热和解为要——曹玲仙证治经验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6):26-27.

[6]刘红艳,李满意.风湿病发热症状的护理和健康指导[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74.

[7]丁德正.小柴胡汤在精神疾病中的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8):1765-1767.

[8]田晶晶,袁红霞.袁红霞教授谈小柴胡汤之妙用[J].四川中医,2012,30(11):14-15.

[9]吴修红,杨恩龙,何录文,等.桂枝茯苓丸治疗血瘀证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1(5):133-135.

收稿日期:2015-02-26;修回日期:2015-05-20

发热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二级医院2007~2008年除外感染病灶明确的内科和外科发热病例560例,其中男345例,女215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6±3.48)岁。平均住院时间(11.72±2.75)d,最长住院时间29 d。

1.2 调查内容

1.2.1 使用抗菌药物前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560例患者自入院前或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为37.5~41.2℃,平均38.7℃,热程2.5~14 d,均无明显畏寒及寒战,精神及食欲较佳;全部患者血、尿、大便常规均无异常。384例血细菌培养均阴性,349例咽拭子查霉菌均为阴性。476例胸片检查均无异常。

1.2.2 出院诊断疾病

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病因见表1。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本组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患者治疗中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219例(39.11%),使用抗菌药物者341例(60.89%)。560例中体温≥40℃者共145例,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100.00%),体温为38~39℃者共310例,151例使用抗菌药物(48.70%),体温为37.4~37.9℃者共105例,39例使用抗菌药物(37.14%)。

2.2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

在341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涉及到的抗菌药物共6大类13个品种,其中静脉使用10个品种,口服使用3个品种;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者223例(65.4%),单用一种抗菌药物者118例(34.6%),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共233例次,其中,188例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80.67%),其他抗菌药物依次为喹诺酮类药物94例次、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53例次、抗结核药物41例次、氨基糖苷类15例次、美他环素12例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最长达17 d,最短为3 d。

3 讨论

笔者通过对某基层医院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中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可以看出,该二级医院存在抗菌药物明显不合理使用的状况,表现为,(1)本组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341例(60.89%),超过50%病例均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示某基层医院在发热性疾病处理中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征掌握较差。(2)本组341例应用的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13个品种,且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为223例(65.4%),显示出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掌握较差。(3)本组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最多,其中188例(80.6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显示了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基层医院已广泛使用,说明基层医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的指征掌握较差。(4)本组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发热程度密切相关,145例体温≥40℃者(100%)均采用了抗菌素治疗,似有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退热治疗措施来对待的思想。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不规范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日愈突出[1],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株大量出现[2],确实成为临床处理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感染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在我国基层医院面临的人群数量巨大,因此认真抓好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实在必行[3]。为了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笔者认为,当前仍有必要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开展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教育、宣传与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的监测和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检查工作,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力求降低临床治疗以“大包围”滥用抗菌素的医疗风气。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基层医院在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二级医院2007~2008年除外感染明确的内科和外科发热性病例560例,调查每例发热患者及相关辅助检查,出院诊断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本组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患者治疗中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219例(39.11%),使用抗菌药物者341例(60.89%)。560例中体温≥40℃者共145例,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100.00%),涉及使用的抗菌药物共6大类13个品种,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其他依次为喹诺酮类抗菌素、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抗结核药、氨基糖苷类抗菌素和美他环素。结论:该基层医院对非抗染性发热性疾病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较为突出,建议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抗菌素药物合理使用的教育、宣传与管理工作,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发热,非感染性疾病,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毛菊秀,张俭,夏晓黎,等.金昌市5所医院2005年临床分离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4):338-342.

[2]宫珍,余大真.医院感染常见细菌耐药现状及预防对策[J].齐鲁药事,2004,23(9):38-40.

发热疾病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感冒发热患儿1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75例。对照组中男38例, 女37例;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 (4.3±3.2) 岁;病程1~2 d。观察组中男36例, 女39例;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 (4.7±3.3) 岁;病程1~2 d。患儿均不同程度出现头痛发热、流涕、咳嗽、扁桃体发炎等症状。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华润三九 (北京) 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2051]口服, 1~3岁0.5~1.0袋/次;4~6岁1.0~1.5袋/次;7~9岁1.5~2.0袋/次;10~12岁2.0~2.5袋/次;3次/d, 3 d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的同时, 给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湖北襄阳隆中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20050716]口服, 1~3岁1.0袋/次, 4~6岁1.5袋/次;7~12岁2.0袋/次;4次/d, 3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改善情况, 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并做好记录。

1.3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体温恢复正常, 发热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3) 有效:体温有明显下降, 症状有所好转, 但没有恢复正常水平; (4) 无效:发热等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咳嗽、退热、喷嚏等症状明显改善, 对照组治疗前的平均体温为 (39.2±0.5) ℃, 4 h后为 (37.6±0.8) ℃;观察组治疗前的平均体温为 (39.2±0.5) ℃, 4 h后为 (36.8±0.4) ℃;观察组4 h后平均体温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对照组治愈28例, 显效23例, 有效1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85.33%。观察组治愈41例, 显效19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96.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 (P<0.05) 。两组患儿服药后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病, 多由外感热邪、风寒化热、阴虚生内热、积滞生热等引起, 现代医学认为90%以上为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本病在气候变化及冬春季节更易发病, 小儿免疫力较成人低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为复方制剂, 主要成分为乙酰氨基酚, 马来酸氯苯那敏, 人工牛黄等。乙酰氨基酚可解热镇痛,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 同时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神经冲动, 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 增加皮肤血流、出汗及热散失而产生解热作用, 使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患儿服药后发热、扁桃体或咽喉疼痛明显减轻, 减少哭闹情况, 更易安睡, 易于病期护理。马来酸氯苯那敏是组胺受体阻断剂, 同时又是经典的抗过敏药物, 其抗组胺作用可有效缓解呼吸道痉挛, 减少分泌物, 减轻过敏症状, 从根本上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人工牛黄具有镇痛镇惊、解热等功效, 与以上两种成分相互配合, 更利于缓解相关症状, 对治疗产生惊厥的患儿更有针对性。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为纯中药制剂, 作用温和, 具有发汗解表, 清里退热的功效。常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症见发热, 头身痛, 咽红, 口渴, 流涕等。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主要成份包括由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柴胡、桂枝为君药, 柴胡可清虚热, 主治发热及寒热往来,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散寒止痛;葛根、黄芩为臣药, 葛根可解表退热, 生津, 升阳止泻, 黄芩可清热;葛根与柴胡配伍可用于表热证, 配芍药、桂枝用于风寒表证, 再佐以蝉蜕、浮萍、白芍用于清热解毒、柔肝止痛, 可治疗流涕、口渴、头身痛等外感表证。诸药合用可达到发汗解表、清里退热的效果。全方药物配伍严谨, 寒热兼顾, 组方严密,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可减少抗菌素的使用, 避免临床耐药菌株的出现, 有效缓解感冒引发的临床症状, 缩短发热病程,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恢复较快, 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单用感冒药疗效单一, 应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体现了中药的优越性, 可减少抗菌素的使用, 和西药联合使用在控制体温的同时可有效缓解头痛、发热、鼻塞流涕等各种临床症状, 避免高烧。

综上所述,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儿童感冒发热药效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儿童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感冒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5例。对照组采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 观察组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5.33% (P<0.05) 。结论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儿童感冒发热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感冒发热,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参考文献

[1]韩在刚, 段大航.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 17 (8) :63-63.

发热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18例患有不同发热性疾病的儿童患者, 发热时间>2w, 其中男61例、女57例, 年龄1.0~7.5岁, 根据血培养和病原学测定结果分为观察组 (细菌感染组) 和治疗组 (非细菌感染组) :观察组68例, 男39例, 女29例;治疗组50例, 男31例, 女19例;对照组58例, 同期健康儿童, 男33例, 女2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及试剂

血清PCT的检测应用罗氏-Cobase601检测仪,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 应用的试剂产自罗氏公司 (德国) 。血清PA的检测定应用全自动性生化分析仪 (OLYMPUSAU-2700) 进行, 应用试剂产自北京利德生化公司。应用全自动培养、鉴定分析仪 (产自法国梅里埃公司) 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所有操作严格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

1.3 方法及评断标准

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儿在入院时抽取晨起静脉血进行检测及细血菌培养。判断标准:PCT≥0.5μg/L为阳性 (正常值<0.10μg/L) , PA<180mg/L为阳性 (正常范围180~390mg/L) 。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应用方差齐性检验, 应用SNK方法采取Q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PCT的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PCT水平显著升高, 与治疗组及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PCT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三组PA的检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PA水平显著下降, 与治疗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P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PA水平低于正常范围,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前体, 在正常人体内的含量较低, 由于释放细菌毒素可促使PCT水平升高。PCT是一种急性时相相关反应糖蛋白, 为炎性介质, 半衰期25~30h, 因其在体内外有较好的稳定性, 成为一种判断炎症的较敏感指标。PCT在发生全身性的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 而PCT在病毒感染时多正常或仅小幅度的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PCT值3.16±0.55μg/L显著高于治疗组及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PCT值在正常范围内,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PCT水平对于鉴别细菌感染和其他感染很重要意义。目前认为PCT<0.25μg/L, 不主张应用抗生素治疗, PCT值在0.25~0.5μg/L时, 有细菌性感染的可能, 主张应用抗生素治疗, 而PCT>0.5μg/L时, 细菌感染的几率极大, 主张一定应用抗生素治疗。因此, 在临床上进行血清PCT检测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对减少抗生素滥用, 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有很大意义[3]。

PA是一种由肝脏细胞合成的急性负时相相关反应蛋白, 其半衰期为1.9d, 在临床上多用于评价婴幼儿的营养情况及肝细胞合成功能[4]。PA在急性细菌感染时显著降低, 而在病毒感染时降低不明显, 当应用抗生素有效时, 在感染得到控制后, 血清PA逐渐升高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由于PA是一种负性时相相关蛋白, 不但可评判抗菌药物疗效, 且可鉴别儿童早期感染的类型[5]。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PA值 (127.5±41.75) mg/L较治疗组 (248.6±70.58) 及对照组 (273.9±88.91) 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PA水平低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PA水平可以鉴别细菌感染和其他感染并做好早期诊断。

总之, 鉴别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在发热性疾病中非常重要, 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查指标有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等,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不够高, 而进行细菌培养的时间较长, 不能在早期的临床诊断中提供依据。本研究PCT及PA可较好地鉴别细菌和非细菌感染的类型。在发生细菌性感染时, PCT水平升高, 而PA水平降低。在临床上PCT特异性及敏感性比PA高, 但检测的费用较高, 在多数的基层医院检测不宜开展, 而PA检测的费用较低, 但特异性较低, 操作性强, 两者相结合可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早期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类型, 及时为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在临床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摘要: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18例患有不同发热性疾病的儿童为研究对象, 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分为观察组 (细菌感染68例) 和治疗组 (非细菌感染50例) , 同期健康儿童58例作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并分析3组患者血清PCT、PA含量及在儿童发热性疾病的意义。结果观察组PC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治疗组PCT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P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治疗组PA水平低于正常范围,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PCT与PA联合检测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有助于鉴别感染类型, 可作为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发热性疾病,血清降钙素原,前白蛋白

参考文献

[1]陈巧彬, 陈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儿童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意义[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1, 7 (6) :534-536.

[2]蒙晶, 陈路.海南省海口市2003年4~6月份儿童发热性疾病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6, 12 (1) :50-51.

[3]吴国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4) :450-451.

[4]张建毅, 李玉芝, 魏虹, 等.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儿童急性血吸虫感染时的临床价值[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0 (1) :7-8.

上一篇:血清丙型肝炎病毒下一篇:体育教育中的拓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