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理模式

2024-08-08

疾病管理模式(共12篇)

疾病管理模式 篇1

在大多数奶牛场, 犊牛死亡主要是由疾病和寄生虫引起, 下面按类型和种类简要介绍。

1 传染性犊牛腹泻

1.1 症状

症状有许多种。犊牛出生后几小时内由正常突然处于休克状态, 之后出现某种症状之前猝死或者死亡, 之前或伴有恶性腹泻, 这时虽然并不见发烧, 但能发现体温有逐渐下降的症状。

1.2 治疗

初见症状时, 要与当地兽医联系, 通过兽医的诊断, 了解发病原因, 并确定治疗方法。为防止出现脱水症状, 应注射体液和电解质。

1.3 预防

1.3.1 清理分娩舍

牛舍内或周围, 受污染的牛粪, 母牛的腹部、乳房等都有可能是传染源, 犊牛刚开始吮乳时易通过这些途径传染。如果可能, 分娩室应设置在远离家畜的位置。分娩室内用洗涤剂清洗消毒, 分娩架也要清洗后消毒。

1.3.2 清洁母牛

母牛的乳房和乳头用无刺激的消毒剂清洗, 使犊牛吮乳时不受传染。

1.3.3 消毒肚脐

犊牛出生后立刻把脐带缠至5~10cm, 切断之后用5%碘酊溶液消毒切断部位。

1.4 实施预防接种

腹泻问题严重时, 对干乳牛进行预防接种。即使进行了彻底的防疫, 也有可能出现腹泻, 这是因为出生前已经受到感染的缘故。这种犊牛出生后非常虚弱, 自己无法站立, 大概24~36h以内便死亡。感染腹泻的奶牛, 一般伴有胎衣不下, 不孕, 受精率低等病症。

2 牛副伤寒

2.1 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 发病后体温升至40.5~42℃, 第二天降到39.4℃, 并开始腹泻, 第三天开始出现脱水、虚弱、食欲减退等症状, 严重时其粪便呈带血粥样性, 一般情况下开始呈水样性, 逐渐变为粘液性极强的黄白色粪便。经过实验室检验完全可以区别球虫和大肠杆菌, 大概持续3~7d后便有较高的死亡率。

2.2 治疗

为了完全治疗, 应分离培养沙门氏杆菌, 并进行药敏实验之后, 选择有效的抗生剂。为防止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注射电解质及葡萄糖制剂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3 内寄生虫

3.1 症状

胃或肠被寄生虫感染, 一般出现消化器官障碍, 由于胃内感染寄生虫出现严重的腹泻, 或者出现间歇性便秘, 之后逐渐出现体重减少, 虚弱、皮肤粗糙, 食欲减退等症状, 为了诊断这一疾病, 应用显微镜观察粪便内的寄生虫卵。

3.2 治疗

4个月龄时驱虫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3.3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内部寄生虫的主要手段之一。传染途径与牧草状态、饲养规模及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潮气大的地区寄生虫较多, 因此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犊牛避免在潮气大的草地或泥泞地中饲养, 育成牛选择在没有饲养过奶牛的干净的草地上放牧。

4 球虫病

4.1 症状

一般性症状是排泄带有血和粘液的严重的腹泻。在畜群中一旦出现这种症状, 表明已深度感染。通常在3周龄至6月龄的犊牛中发病, 而有时不分年龄在所有犊牛中出现。有的犊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有的站立不稳, 走路摇晃或痉挛。有些牛的臀部会粘粪便。

4.2 诊断

取典型症状犊牛新鲜粪便,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涂片镜检, 发现大量球虫卵囊。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犊牛感染了球虫病。

4.3 治疗

(1) 每千克牛体重用氯苯胍10mg, 加入奶、水、饲料中给牛饮用和采食, 每天1次, 连用2周;

(2) 每头牛用磺胺噻唑、鞣酸蛋白各1g, 混合加水灌服, 每天3次, 连用4天;

(3) 每千克牛体重用0.1g复方磺胺嘧啶钠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用3~5d;

(4) 每头牛每天给服氨丙啉20~25mg, 连用1周;

(5) 有脱水症状的犊牛, 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复方氯化钠溶液250ml、5%碳酸氢钠溶液150ml、10%维生素C10ml、维生素B110ml,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4.4 预防

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正确的饲养管理, 避免密集饲养和在生土上饲养。已感染的犊牛应隔离起来, 以免污染牧草和其它牛舍。球虫病较严重的区域, 应移动或间隔牛舍, 把牛转移到干净的地方为好。给犊牛注射抗生素可以预防或治疗球虫病。

疾病管理模式 篇2

一、聘用方式和待遇

(一)聘用方式:

1、确定招聘计划:根据各科室工作需要确定招聘计划。

2、确定任职资格:根据招聘计划确定招聘对象岗位职责。

3、采取外部招聘方式:出现职位空缺需对外招聘人才时,科室上报招聘计划至中心委员会及中心支部委员会进行讨论,讨论通过后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经上级部门审批通过从社会中选拔人员。

4、招聘方式可采用公开招聘、个人推荐等方式进行。

5、入职培训:新员工入职后,由办公室协助用人科室安排入职前培训,使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6、转正:试用期满xx个月考核合格者,经中心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正式聘用并签订劳动合同。

(二)待遇:

1、聘用人员聘用期为三年一聘用,实行年度考核,三年考核合格可续聘。

2、聘用人员的待遇按聘用年限、岗位性质和绩效情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

3、所有聘用人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签订劳动合同后,按照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共同交纳的方式交纳“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4、所有聘用人员加入本单位工会成为会员,享受在编在岗人员同等福利待遇。

5、所有聘用人员在本单位工作满xx年以上(含xx年),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且考核合格者,经中心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享受同岗同酬(等同于单位新进在编人员)待遇。

二、范围和对象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聘用人员的考核和薪资管理。

三、薪酬结构

聘用人员实行岗位绩效薪酬制度。岗位绩效薪酬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学历工资、职称工资、奖金和其他津补贴(即降温费和烤火费)六部分组成。

1、基本工资:聘用人员均实行一定期限的试用期。试用期限原则上为xx个月。聘用人员试用期满后,经考核合格予以正式聘用,试用期工资每月xxx元(其中包含卫生费即妇女费、学历工资、职称工资以及防疫津贴),适用期满合格,签订劳动合同后办理的“五险一金”,该费用包括在工资中。

2、工龄工资:工龄工资主要体现临时聘用人员的工作年限积累,以进入单位工作当月起计算。具体标准为:试用期满后,每年考核合格,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的劳动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业绩,按每年增加xx元的标准加薪直到满xx年。对在单位特殊岗位的聘用人员,经中心委员会研究另行确定。

3、学历工资:中专学历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加薪xxx元;第一学历为中专学历,后经考试获得大专学历且官方认可,并能提供官方认可的证明,将证书复印件及证明材料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xxx元;第一学历为中专或大专学历,后经考试获得本科学历且官方认可,并能提供官方认可的证明,将证书复印件及证明材料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xxx元。

4、职称工资:取得初级(士级)职称的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加薪xxx元;经考试获得师级职称并将证书复印件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xxx元;经考试获得中级职称并将证书复印件交至办公室核查通过,在基础工资上加薪400元。

5、奖金:奖金主要体现临时聘用人员岗位贡献。奖金一般体现为年终奖金,由本单位中心委员会研究讨论决定。

6、其他津补贴:试用期满,参照国家及妇联相关规定发放烤火费、降温费及妇女费。

四、工作纪律

请假程序:所有人员请假须写请假条,假条报办公室保存并登记备案,1天以内(含1天)由科主任批准,假条报办公室登记备案;3天之内(含3天)由分管领导任批准,假条报办公室登记备案;3天以上报书记、主任批准(科室安排好工作),假条报办公室登记备案。事、病假期及其他特殊情况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执行。请假人员假期结束后,上班时必须到办公室进行销假登记。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以电话形式请假,如有突发情况来不及请假,请假人员可电话联系科主任/分管领导/本单位主要领导口头请假,当天由同事按请假程序代请假,并将请假单交至办公室存档备案。员工若无特殊情况,以电话方式请假视为无效请假,按旷工处理。

产假:根据《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相关规定,对符合规定生育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增加产假xx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xx日,符合江西省相关规定生育的女性将至少可休xx日产假。

年休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x年不满x年的,年休假x天;已满x年不满2年的,年休假x天;已满xx年的,年休假x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节假日因工作需要安排临时加班或值班,按国家规定予以补休。特殊情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五、聘用人员职责

应用预防医学等相关理论、技术,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履行职务,完成指定的具体业务工作,制定和执行计划,进行工作总结。

六、聘用人员考核

1、根据“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用人科室必须承担本科室聘人员的教育、管理、使用、培训等责任,加强聘用人员的日常考勤、考核等工作。

2、聘用人员实行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管科室负责对聘用人员进行工作指导、培训、考核及日常管理,并对该同志年度履行职责和遵守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办公室负责聘用人员总体日常考核、纪律监督。

4、所有聘用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制度,每年由分管科所室队负责人依据履行职责和遵守规章制度情况做出综合评价,交由办公室汇总后统一交主要领导审核签字,以此作为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

5、聘用人员每年病假期间的工资支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七、聘用人员解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江西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相关内容及本单位工作实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解除劳动合同: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本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4、劳动者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违反规定、损害单位形象或造成重大影响的。

5、劳动者不服从单位领导或科所室队负责人工作安排的。

6、劳动者恣意制造内部矛盾,影响单位团结,不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的。

7、劳动者月累计迟到(早退)xx次或不履行请假手续、当月累计旷工7天者,无特殊情况一年内病事假累计超过xx天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

9、劳动者因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受到处分的。

凡出现上述情形之一者,单位可无条件予以解聘。

肉鸡常见疾病防治与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肉鸡疾病;预防;方法

1 肉鸡常见几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1.1 鸡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但以春秋季节多发,夏冬季节较少。

(1)病症。精神沉郁、鸡冠及肉髯呈暗红或暗紫色、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后期排蛋清样的粪便、个别肉鸡出现神经症状。(2)治疗原则。35日以内的肉鸡发病,首先把病鸡隔离,健康鸡用克隆30疫苗,4.5倍饮水,紧急接种;坚持抗体监测制度,大型现代化养鸡场,通过鸡新城疫血清学监测手段,及时了解抗体水平,以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小型鸡场可参考供鸡场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和方法进行。当鸡发病时,应马上将病鸡隔离、淘汰,注射蛋黄液抗体,同时马上对全群鸡作紧急接种。

1.2 传染性法氏囊 传染性法氏囊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的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6、7月份发病较多。

(1)病症。病鸡排白色奶油状粪便,食欲减退,饮水增加;羽毛逆立、无光泽,嘴插入羽毛中,严重的卧地不动;个别病鸡有啄肛现象,胫爪脱水干瘪。(2)治疗原则。给病鸡施以适当温度,严格消毒,对6-12天的鸡群进行法氏囊弱毒疫苗饮水;饮水中加5%葡萄糖、0.1%维生素C 和食盐;对发病鸡群提高鸡舍温度2-3摄氏度;并注射高免蛋黄1ml/只。

1.3 禽流感 (1)病症。禽流感是由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因难,咳嗽、打喷嚏为主要特征的高热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夏秋季节较少。流泪、肿头、肿睑,点头,肠道淋巴滤泡肿胀、出血,肾脏肿胀,胰脏边缘出血,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缩颈、排黄绿色的粪便、眼肿胀流泪、头部和颜面肿胀、鸡冠、肉髯肿大发紫,个别出现抽搐、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腿脚鳞片出血。灰白色坏死灶等流感症状。在诊断疾病时要细心、注重细节。流感和其他病毒病的主要区别。胰脏的症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区分其他疾病的依据。(2)治疗原则:辨证施治,利用清热解毒、宣肺燥湿、镇咳平喘、抗菌、抗炎中药、天然药物来帮助机体耐过。

1.4 大肠杆菌病 肉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类疾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夏季节多发。饲养环境不卫生、通风不良、舍内氨气浓度过高、温度过低或过高、过冷过热或温度骤降、温差过大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1)病症。主要的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乱,消瘦,排绿色或黄绿色稀便,有时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头颈震颤、角弓反张,呈阵发性。(2)治疗原则。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最多、最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为了防止发病,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配合适当的药物预防还可以用当地的分离菌株制成多价油苗在肉鸡7-10日进行免疫注射。

1.5 球虫病 该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比较常见的主要是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两种。

(1)病症。病鸡精神沉郁、羽毛逆立、贫血、鸡冠苍白、食欲废绝、排水样稀薄带血或含未消化的饲料的粪便。(2)治疗原则防控措施。选用抗球虫药物,如地克株利、球痢灵、马杜拉霉素、盐霉素、甲基三嗪酮等药物治疗。肉鸡发生球虫病时,往往伴发坏死性肠炎或大肠杆菌病,治疗时要注意联合用药。

2 肉鸡疾病的防治工作的管理

2.1 加强卫生消毒 在鸡病防治工作中,要始终把消毒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三个环节,即雏鸡入舍前,整个饲养期间、卖鸡后的消毒工作。

雏鸡入舍前,鸡舍及器具应严格冲洗,消毒(鸡舍内应反复消毒三次以上);整个饲养期间要掌握三个要点:鸡舍门口要设消毒池,并经常更换消毒水。喂鸡前,要更换工作服并注意手和鞋的消毒。平时要坚持对鸡舍内外实行定期消毒,一般冬春季每周2次,鸡群发病时增加消毒次数;卖鸡后要及时清理鸡舍内外的鸡粪,对鸡舍内外器具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

2.2 正确接种疫苗 养殖户应根据适合当地疫情的免疫程序,严格接种好疫苗。正确接种疫苗须注意如下问题:疫苗品种应与鸡群日龄相符;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滴眼、滴鼻、注射、刺种等)都有其严格规定,应按照说明去做;疫苗的稀释一般用专用稀释液或蒸馏水,稀释好疫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每只鸡都应接种好疫苗;注意疫苗的存放;进行滴眼、滴鼻免疫接种前后24小时不要进行喷雾和饮水消毒。

2.3 加强饲养管理 舒适的环境不仅能使鸡产生最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温度是育雏阶段主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可以发挥饲料的最大效益。温度过低易引起鸡发生呼吸道病和打堆死亡。判断方法有:一是把温度计悬挂在与鸡同一高度处测温,春季育雏第一周一般控制在35℃~36℃,以后每周降低2℃~3℃,二是根据鸡的反应,这也是养殖户最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温度过低时鸡只尖叫聚堆,温度过高时鸡只则分散并有喘息,温度合适鸡只分布均匀。也可采取温度计和感官相结合判断温度是否适合。

鸡舍空气新鲜,可以避免呼吸道病的发生。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灰尘都能影响鸡的健康,甚至引起死亡。鸡舍中厌氧菌分解粪便和含氮有机物产生氨气,鸡舍内氨气浓度在15×10-6时,人就感到不适,加上利用煤炉进行保温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所以应在不降低正常室温的前提下通风,减少鸡舍内有害气体和灰尘的含量。

农村疾病监测预警模式探讨 篇4

1 历史及现状

1.1 概况

2003年SARS暴发, 暴露出了我国疾病监测报告信息严重滞后的问题, 畅通的疾病监测信息网络成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建设的当务之急。2004年初, 以现代网络传输技术为依托, 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连接全国各地为原则, 以统一、高效、快速、准确传递信息为目标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已具雏形。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等子系统启动后, 2005年结核病、艾滋病等单病/专病报告子系统启动, 2006年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子系统启动。目前针对敏感的重点传染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正在建设中[1]。

1.2 农村疾病预防系统现状

基层卫生防疫组织形式决定了疾病预防监控体系。基层疾控中心 (卫生防疫站) 一般设立在县级。国家的卫生防疫资金也大多投入到各级疾控中心。乡镇级疾控工作主要依托卫生院, 在卫生院设立预防部门或防保中心, 资金由疾控中心差额拨付, 由卫生院统一调整安排或独立核算, 再由卫生院下辖的预防部门将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由于疾病预防监测机构是非营利机构, 基层防疫的这种组织形式, 使得疾病预防工作在基层很难落到实处。

现行的疾病预防监控网络直报系统, 其基层填报人员最低在在卫生院设立预防部门, 数据来自于临床医疗诊断或医学检验诊断, 即便前文“敏感的重点传染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也属于数据挖掘范畴。

2 疾病监测预警的基本模式

预警是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缺乏充分的剂量———反应关系证据的情况下, 促进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环境威胁产生之前即采取措施的一种方法[2、3]。疾病监测预警模式的建立应该首先从监测信息做起, 然后观察、汇总信息, 对比、分析信息, 预警、发布信息, 最后是掌握、控制信息。纵观国内外的监测预警体系, 其基本组成框架为信息收集、预警分析、信息发布及预警反应系统四部分。完善的预警体系应同时具备及时性、敏感性、简便性及科学性等特征, 预警指标应根据不同的监测信息涵盖直接预警、定性预警、定量预警、长期预警等指标[4]。欧美等国家目前正致力于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 并提出其应具备高效的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应具有快速识别疾病暴发, 高效的数据传输及分析速度, 信息共享, 提供协助疾病暴发调查的细节信息,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帮助确定危险因素暴露地点, 帮助提供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医学应对措施, 评估疾病控制及缓解情况, 在基线对照及长期跟踪管理中提供历史及趋势数据等一系列功能。

目前我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正逐步向疾病监测预警方向发展。我国各地卫生工作者也正在探索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及技术手段, 并初步探讨了疾病监测综合预警模式的建立[3,4], 甚至分析了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前景[5]。赵新华提出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提请审定或召开专题论证会, 然后形成正式预测报告的监测预警模式[6]。疾病监测预警体系应包含疾病控制综合数据库、疫情信息采集系统、疫情预警预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地图显示系统、调度指挥系统等子系统。

3 疾病监测预警模式的新进展

疾病监测预防系统是集前端的数据采集与后台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性数据处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GIS空间分析、影像、适时定位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疾病监测预警模式将逐渐被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疾病监测预警模式所取代。欧美等国家不断完善的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框架模式对我国疾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表明,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监测预警工作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其所提供的地理信息可以进行传染病的分布和定位, 可以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 有利于卫生资源有效利用, 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决策等。因此它将成为今后我国疾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的主要技术支撑。很明显, 我国疾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收集疾病监测相关信息, 应用GIS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确定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 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提供完整的应急处置措施。近年来,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已逐渐被应用到疾病预防控制领域, 并成为卫生研究、监测预警的一个工具。

4 问题与探讨

4.1 建立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

目前的疾病监测预防网络直报系统的输入数据是临床诊断和医学检验诊断数据, 也是准确的数据。也就是说, 患者必须是已经发病, 并且至少在乡镇级医院确诊后, 数据才得以上报。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 其设立的宗旨是至少能让乡村级医生提前发现疑似疫情, 然后有目的的进行甄别、预防。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的前端可以是计算机, 也可是手机等便携式系统, 数据可以是有一定格式的数据, 也可以是无格式数据, 可以是由乡村医生提供的基础诊断数据, 也可以由聘用的经过简单培训的兼职疾病预防工作的村民提供。系统将收集到的不确切的疾病监测信息加以分析, 反馈到基层疾控部门, 由其派出疾控人员开展目标明确的疾病监测预工作。

4.2 基层数据网点的建立

首先涉及基层乡村 (卫生所) 医生, 他们一般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能力, 服务于方圆几十平方公里一般不仅有自己的医院 (卫生所) , 还经常上门出诊。部分人员还应具有一般的流行病学知识, 一般已是疾病监测预防系统成员, 是理想的预分析系统数据采集人员。其次可以聘用具有一定文化层次和活动能力的村民作兼职人员, 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偿。对于基层网点的工作人员, 要定期进行针对性的流行病学知识的培训。

4.3 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的简单工作流程

⑴系统接受来自基层网点的数据, 并进行分析甄别, 对于非格式数据需要人工修正。⑵如果是相似案例并且来自同一地区, 则可以派疾控人员跟进调查;如果数据来自基层兼职人员, 可以由基层 (乡村) 跟进调查;如果数据来自基层 (乡村) 医生, 一般派疾控人员跟进调查。⑶疾病监测预防预分析系统提供的是前期预警数据, 从预警数据到真正的疾病监测数据, 还要进行一系列复杂工作, 数据的甄别方法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还需要专家进行细致研究与设计。

参考文献

[1]鹿凤苓, 杨其法, 张宝津, 等.国内外疾病监测预警模式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4) :343.

[2]洪荣涛, 许龙善, 严延生, 等.试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1) :106-108.

[3]舒彬, 廖巧红, 聂绍发, 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建设现状[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6) :623-626.

[4]董继锋, 韩作胜, 李华峰,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控机构监测预警系统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2) :38-39.

[5]林涛, 姜庆五.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遥测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 (6) :424-426.

小学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控制度 篇5

一、建立学生卫生健康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和教学的领导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全面负责学生卫生健康工作。

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落实健康教育课的正常教学;利用晨会、班会、体育课、活动课适时进行健康教育或开展相应的活动;督促学生养成开窗通风,勤洗手、勤剪指甲,认真用餐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做好天气变化、季节变换时易发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督促学生适时增减衣服,调节户外活动运动量。

四、做好健康信息记录通报工作和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对有特殊体质、特殊疾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状况有异常的学生,校医室要做好记录,并与有关教师、家长作好沟通,以免意外情况发生。

五、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身体状况,加强晨检,发现身体异常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值班领导和校医;校医室要加强对教学区的巡视,做好各班出缺勤情况的统计和疫情记载,发现疫情传播扩大的苗头,须及时做好上报、消杀、治疗工作;卫生保健工作小组要高度重视防疫工作,发动全体教师,采取切实措施严控疫情流传。

六、加强与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指导和帮助,以利学校防病工作的开展。

呼吸疾病为何成为慢病管理短板 篇6

对慢性呼吸疾病关注不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一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性疾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相较于其他三大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这5个指标上都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12.32%,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5.75%。

“当很多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都出现下降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五个指标同时急剧上升的情况非常罕见。”在王辰看来,我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偏低是导致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一直呼吁对各类疾病都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但是大家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度始终不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为例对此进行解释,“由于大家缺乏对慢阻肺的认知,所以人们通常是在咳嗽得很厉害,出现严重气喘等症状后才去医院就医,而这个时候患者的肺功能已经下降了接近50%,治疗难度也大了很多。”

钟南山告诉本刊记者,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慢阻肺患者会主动去医院诊断,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

除了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之外,王辰认为,政府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投入与关注也存在不足。“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都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呼吸系统疾病却始终未能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王辰说,“目前老百姓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也都知道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和血糖来关注相关指数,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阻肺应被纳入大病医保

为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状况,近日国际非营利性健康培训组织——世界健康基金会携手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共同宣布成立中国呼吸疾病联盟。

世界健康基金会全球执行副总裁琳达·海兹曼(Linda Heitzman)对本刊记者表示,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上的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

早在15年前,欧美国家就开始加大对于相关疾病的防治,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意识则相对欠缺。钟南山介绍,“我们必须把医学医护专家,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专家﹑公共卫生政策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和生产企业团结在一起,从研究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普及肺功能检测等方面入手,在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对以慢阻肺和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王辰表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对慢阻肺、哮喘等相关疾病缺乏科学的诊断与治疗,且医保体系也未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纳入最重要的覆盖范围。

“以慢阻肺为例,政府在医保政策上也应该对慢阻肺的诊断、治疗和用药给予一定保障。我几年前就大力呼吁慢阻肺应该纳入到大病保障里面来,这种高发疾病如果没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是很难承担的。”王辰说。

吸烟与污染也是祸因

除了在预防和保健体系上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管理之外,在社会环境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区别。

王辰表示,对于吸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

“我国不但吸烟率极高,而且在吸烟的行为方式上也有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在公共场合抽烟会造成大量被动吸二手烟的人群;另外我们在无烟区的设置上也有一些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是只要建筑里有人抽烟就是有烟区,而我们只是简单划一个有烟区或无烟区的范围。”王辰指出,要想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就必须对控烟加以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表示,美国加州大学曾经作过香烟与疾病对国家收支状况的计算,结果发现,尽管香烟会为国家带来一定收入,但是吸烟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是高于这项收入的。“我们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作过一项研究,由于我国的烟草消费量巨大,所以一包烟在当时每增加一毛钱的税,这笔钱就可以建立起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个办法现在仍然适用。”

除了吸烟问题之外,在钟南山看来,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他表示,尽管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空气污染会引起慢阻肺,但是已有数据证明空气污染会加剧慢阻肺的急性发作。“我国2007年的数据显示:PM2.5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医院的住院率会上升3.1%;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住院率会增加2.5%。”

人畜共患疾病的管理 篇7

人畜共患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一类传染病, 发生范围遍及全世界。2003年以来, 2种传染病震撼了全球, 一是SARS (“非典”) , 另一是禽流感, 都属于人畜共患病, SARS是新病种, 禽流感则早在19世纪就已发现了。SARS与禽流感的暴发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公共卫生, 以及应急处理体系、机制、能力、水平都是一大挑战和考验。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突变速度的加快而且复杂多样, 使防治工作面临更多困难。以现有科技水平与手段绝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消灭某一种疾病, 人们不得不冷静思考一些面临的新问题。关注人畜共患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时探讨如何重视与防范人畜共患疾病, 是当前事关国家安全体系与经济协调发展和民生的大事[1]。

1 人畜共患疾病的危害

人畜共患疾病在我市部分县比较严重, 患病率较高。人类与传染病生死大战由来已久, 这是一个自然、历史的长期过程。病原微生物的出现远比人类要早, 病毒的生命史达4亿年。据统计, 危害动物和人生命的病原体有500多种, 能够引起发病的有250多种,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公布的人畜共患疾病有90多种。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人畜共患传染病大流行, 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狂犬病是最早记载的人畜共患病, 可追溯至公元前;鼠疫又叫“黑死病”危害最严重, 曾发生过3次大流行, 公元520-565年流行, 死亡1亿人, 1346-1665年流行死亡2500万人, 1894年到20世纪中叶累及亚、欧、美、非洲等60多个国家, 仅印度就死亡1200多万人;1976年, 初现于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 数次暴发显现出巨大杀伤力, 全球死于该病的人已有1万人。另外, 人畜共患疾病发生时也给有关家畜家禽带来毁灭性打击。疯牛病、李斯特病使英、法乃至整个欧洲的传统养牛业一蹶不振;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禽流感, 被宰杀处理的鸡数以百万计;2005年我国四川省发生猪链球菌病, 215人感染发病, 死亡39人, 农民养猪损失达1000亿元;2004-2006年全球因禽流感造成损失超过6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发生禽流感, 被宰杀的鸡更是不计其数, 使众多规模养鸡专业户破产。

2 人畜共患疾病的管理

同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家畜家禽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由各级政府兽医部门负责。同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 未经当地或者接收地政府畜牧兽医部门检疫, 禁止出售或运输。

狂犬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由各级政府畜牧兽医、卫生、公安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分工负责。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包虫病、黑热病等。

人畜共患疾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传染病一旦发生极可能造成大规模流行和蔓延,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影响和损失。我国政府对传染病防治极为重视。控制传染病流行, 尽可能减小减少危害和损失程度的最好办法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所谓的“五早”, 这样可以采取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疾病和消除其流行的任务十分繁重,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实行分类指导, 坚持不懈。根据人畜共患疾病不同, 发生或流行的特点也不同, 进行分类, 平时预防工作和发生疫情时的工作相结合;根据各人畜共患疾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特征, 分别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控措施;在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具体实施上, 要求卫生、农业、畜牧兽医、公安、交通、民政、林业等多部门密切合作, 分段把守, 齐抓共管, 全民参与, 即所谓“大卫生观”。

3 预防

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要具备3个环节, 那么预防人畜共患疾病也是针对这3个环节采取措施, 控制住任何一个环节就不会发生流行。

3.1 管理传染源

主要是携带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身上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未发病叫病原携带者, 这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无人知道他们 (它们) 身上带着病原体, 可以四处活动, 接触更多的人或动物, 把病原体传播散开。

对患者是传染源的办法就是隔离、积极治疗, 不让他与其他的人接触, 减少传播的机会;对病原携带者也进行治疗、调换工作岗位;对密切接触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医学观察;此外, 还要做好国境卫生检疫和国内疫区检疫, 防止外来人畜共患疾病传入进来。

3.2 切断传播途径

人畜共患疾病的种类、性质不同, 传播途径各有差异, 要采取适宜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消毒、杀虫、灭鼠等。对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来说, 消毒是很有效的预防措施;杀灭蚊子、苍蝇、白蛉、蟑螂、蜱、螨、虱子、跳蚤等节肢动物, 是预防虫媒传染病重要的措施;鼠类是许多人畜共患疾病传染源或病原携带者, 因此灭鼠是预防这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3.3 保护易感宿主

对某种病原体无抵抗力的人或动物就是容易被感染的宿主。对易感的人一方面要通过锻炼身体、加强营养等方式来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对疾病的一般抵抗力;一方面可以进行免疫接种就是俗话说的打预防针, 使人体内产生针对某一种疾病的专门抵抗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圈舍条件、及时清理排泄物等方法,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还可以对动物实行预防接种提高对某一种疾病的抵抗力。

3.4 综合预防措施[2]

人畜共患疾病就得“人畜共防”, 政府高度重视, 统一领导和组织, 卫生、畜牧兽医、农业、林业、民政、公安等部门“一齐上”, 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 卫生部门经常向群众宣传介绍卫生防病知识, 让人们了解人畜共患疾病的知识, 掌握自我保护技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克服不良的风俗习俗特别是陋习, 是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人畜共患疾病,传染病,病原体,流行病

参考文献

[1] 王海森.农村常见传染病防治[M].保定市: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0.

《黄帝内经》的疾病解释模式 篇8

关键词:病因,疾病解释模式,《黄帝内经》

医学上有两类解释颇为重要。第一类解释是当一个出现一系列症状的患者前来就诊时,医生做出能够解释这些症状的疾病诊断。例如,一个患者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和流鼻涕,医生诊断这个患者可能患了流感,以此来解释上述症状。第二类解释与其说属于临床实践范畴,不如说属于医学研究范畴,即要求解释患者为什么会患这种疾病的问题。基于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医学在这两类解释方面与西医学截然不同。笔者拟通过阐发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疾病解释模式,探讨中医学的疾病认识方式和思维方法。

1 何谓疾病解释模式

疾病解释模式,见于加拿大哲学家保罗·萨加德所著的《病因何在》一书中。解释模式,即提供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而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解释目标。研究表明,针对“为什么患者会患某种具有相应症状的疾病?”这一解释目标,西医学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模式,他们详细说明了各类疾病的病因。如希波克拉底的病因理论可归纳为下列疾病解释模式:“患者的身体包含四种体液成分: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营养和环境因素导致体液失衡。体液失衡引起了疾病和症状。”而巴斯德建立的病菌学说的解释模式则是:“该患者受到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这种微生物引起了疾病和症状。”目前对于癌症的解释模式是:“该患者的有些细胞内存在着来自于病毒感染或由于原癌基因突变产生的活跃的癌基因。这些细胞同时具有突变的肿瘤抑制基因。这种肿瘤抑制基因无法阻止由癌基因刺激导致的细胞增生,于是导致该患者癌症的产生。”总而言之,疾病解释模式提供了与疾病及其相应症状有关的因果关系模式。

2《黄帝内经》的疾病解释模式

基于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医学疾病解释方面与西医学截然不同。两千年来,所有中医书籍在理论方面都是以《黄帝内经》作为根据。在解释“为什么患者会患某种具有相应症状的疾病?”这一问题时,《黄帝内经》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2.1 违反天地阴阳变化模式

违反天地阴阳变化的解释模式是:“人应顺从天地阴阳的变化而行动,否则就会生病”。这种疾病解释模式在《黄帝内经》中比较多见,有代表性的论述是《四气调神大论》所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天时运转,阴阳消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热温凉,依次递变。“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时序运转中的阴阳变化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因此,人的生命活动应与自然界保持同步协调,生活起居、精神情志、饮食均须顺应生长收藏之规律,才能五脏协调,生克正常,生命健康,否则就会疾病丛生。这一疾病解释模式在解释特定疾病时往往与四时阴阳相对应的脏腑的损伤来解释。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逆之则伤心,秋为痰疟,奉收者少。秋之月,此谓容平……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逆之则伤肾,春为痪厥,奉生者少。”

2.2 生病起于过用模式

在《黄帝内经》中还有一种体现“执中、适中、中和、不偏不倚”等中庸思想的疾病解释方法。这种疾病解释方法认为,尽管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但其关键都离不开“过用失中”这一环节,是超过常度所致。如果七情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饮食大饥大饱或食过寒过热之品太甚,过度劳伤、过度安逸等,超过机体能力所及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即是“过用”,过用则筋骨肌肉气血损伤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再如《灵枢·本神》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百病始生》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等。这种解释模式强调“失中”和不能“执中”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中庸思想在这里强有力地发挥了它的影响力。见于《素问·经脉别论篇》的“生病起于过用”,概括了这种解释模式。在解释特定疾病时,这种解释模式往往以机体气、血、精、骨、筋等的变化来说明。如《素问·痿论篇》曰:“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2.3 邪气伤人模式

在《黄帝内经》诸多篇章中都能看到某种气(如寒气、湿气等)“客于”、“入”、“伤”机体(如皮肤、肠外等),或机体“伤于”、“遇”、“中”、“中于”、“感于”某种气(如湿气、风寒、风等)的论述。这正是邪气伤人的解释模式的具体体现。邪气伤人的解释模式是:“邪气侵犯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贼风》云“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可以说是对这种解释模式的概括性论述。而“机体遭受不同邪气的侵犯;邪气侵犯机体的部位不同”,是这种模式解答特定疾病发生的方法。如《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指出不同邪气导致不同的病症;《灵枢·五邪》则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病,寒热……邪在肝,则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指出邪在不同脏腑时的疾病和症状。

3 中医学疾病解释模式探讨

《内经》中运用三种疾病解释模式回答了“为什么患者会患某种具有相应症状的疾病?”这一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的疾病认识方式和思维方法,并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虽然《内经》中少有这种模式的论述,但依据《内经》明确的疾病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实际上这三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简化成为涵盖所有疾病的单一疾病解释模式。即“患者的人事违反了天地的阴阳变化,或超过了机体能力所及,导致机体的正气削弱。因而生病,或因此受邪气侵扰而生病”。这里的正气可以看作是机体的抗病御病能力,邪气则是各种致病因子。正气削弱,并非简单的机体抗病能力的下降,而是其功能的失调,以中医用语来说即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目前,中医学界普遍运用的就是这种解释模式。相对于外部因素,它更强调患者自身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注重发挥个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铜仁启动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 篇9

日前, 贵州省铜仁市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铜仁分公司签署了《协议》, 标志着该市合作医疗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补偿正式启动。

为减轻参合农民大病医疗费用负担, 2013年铜仁市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以3999万元合医基金为全市351.21万名参合农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医疗保险。参合农民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因患重特大疾病累计医疗总费用达到10万元以上 (含10万元) , 可获得市级合医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补偿, 补偿比例为80%。补偿不受医疗机构级别、性质、药品和诊疗目录等限制, 补偿金额不封顶。如参合农民经济困难, 经本人申请, 经合管机构同意后, 还可实行医疗费用预付制。

据了解, 铜仁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合市级重特大疾病保险管理。这一办法的实施, 进一步提高了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和参合农民的受益面, 将有效避免参合农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使群众的健康保障网更加健全完善。

仔猪培育阶段的管理与疾病防控 篇10

同时, 由于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 从饮食到生存环境得不到改善和保证, 很容易导致这个阶段的仔猪死亡率上升。因此, 这一阶段的仔猪培育是十分关键的。

1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保证每头仔猪初生后及时吃到足够的初乳。采用优质铁剂在仔猪出生第2天进行补铁, 肌肉注射1m L/头;为预防腹泻采用“3针保健计划”, 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在仔猪出生第2、7、21d分别肌肉注射0.5m L、0.5m L、1m L/头。也可以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在仔猪腹泻开始之前2~3d使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5m L, 间隔5~7d再注射1次, 断奶前1d每头仔猪注射1m L。

训练仔猪早开食, 刺激仔猪胃肠发育和分泌机能的完善, 保证仔猪断奶后能减少断奶的影响。仔猪应在第3~5d开始诱食, 使用优质的教槽料, 在保温箱内撒上少许, 几天后可改用料槽, 料槽必须每次清洁消毒后再用。

2 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

断奶后的前2星期必须使用全价优质饲料 (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 。

在断奶后由采食母乳突然改变到采食固体饲料, 造成很大的应激, 所以在此时饲养应注意给料的形态, 可以使用湿拌料 (用2份水拌1份饲料) , 料中可加入优质的乳猪用奶粉、葡萄糖、多种维生素等, 并且少量多餐, 每天饲喂5~6次, 可以缓解断奶应激, 增加仔猪的采食;从而在此阶段获得更大的增重。

3 加强通风与保温

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 仍然对温度的要求较高, 一般刚断奶仔猪要求30℃的温度, 以后每周降3~4℃, 直至降到22~24℃。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 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在保温时应当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影响的热源, 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保温设备, 尽量不使用碳、煤等对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热源。

降低饲养密度, 使每头保育仔猪有0.3~0.4m2的空间。许多猪场在猪价高的时候迅速补栏, 造成密度大, 空气质量差, 呼吸道疾病多发。

加强通风, 降低舍内NH3、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减少对仔猪呼吸道的刺激物质, 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多清理猪粪, 清扫猪舍, 减少冲洗的次数, 使舍内空气湿度控制在60%~70%;湿度过大会造成腹泻、皮肤病的发生, 而湿度过小造成舍内粉尘增多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4 药物预防保健与驱虫

饮水投药保健。断奶仔猪一般采食量较小, 甚至有些小猪前几天根本不采食饲料, 所以在饲料中加药物保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饮水投药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保育第1周每吨水可以加入“支原净” (泰妙菌素) 60g, 多种维生素500g, 葡萄糖1kg, 能够有效的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密切注视猪群发病的时间, 总结发病的规律, 提前进行药物预防。在疾病发生之前1周使用药物预防, 可以使用“支原净”125g+阿莫西林200g+金霉素300g+“利福乎” (利福霉素) 200g等药物预防均有良好的效果。

在注射疫苗期间, 饲料中加入优质的多种维生素,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激。

在断奶后3周左右, 应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5 规范免疫程序

疫苗接种的应激不仅表现在注射上, 还可以明显的降低仔猪的采食量, 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发育, 过多的疫苗注射甚至会抑制免疫应答, 所以在保育舍应尽量减少疫苗的注射, 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疫苗的使用。

6 严格消毒

6.1 空栏的消毒

栏内猪只转出后, 对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进行喷洒消毒。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 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在所有用具都干燥后, 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空置1周, 再转入断奶猪。

6.2 带猪消毒

消毒当天将猪舍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 包括猪粪、灰尘、蜘蛛网等。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进行彻底的消毒。

强化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强化 疾病控制 机构 档案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23-02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机密性较强的工作,也是疾病预防机构业务开展的基础所在。提升疾病预防机构档案管理水平,不仅是疾病控制机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需求,同时,也是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应该明确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找寻目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良问题,通过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促进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从而为疾病控制机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强化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疾病控制档案是在疾病控制机构各项业务开展中形成的,具有较高保存价值的信息内容,信息载体是以多元化形式呈现的,其中包括了文字、图表、影像等等。疾病控制档案可以反映出疾病控制机构工作落实实际情况,是疾病控制机构工作经验的总结,可以为疾病控制机构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依据。疾病控制档案是疾病控制机构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基础和关键,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素材。只有不断强化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才能使得疾病控制机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疾病控制服务,将疾病控制机构存在的重要意义充分展现出来。所以,疾病控制機构需要融合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档案管理模式改革,不断挖掘疾病档案潜在价值,为疾病控制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

2 现阶段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疾病控制档案管理重视程度较差

疾病控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疾病控制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严重偏差。认为疾病控制档案管理就是简单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保管,并不是疾病控制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并不能为机构带来直接可观效益,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思想上弱化了疾病控制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水平过于落后的现状。若想要提升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水平,必须要得到领导人员的重视与支持。

2.2 疾病控制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疾病控制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着较高需求。但实际调查发现,很多疾病控制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灵活应对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良影响。众多疾病档案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性的培训,对疾病控制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归档处理要求、档案装订标准等内容了解程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与核对,档案收集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而且,很多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投入较多精力。日常工作中只是将材料放置于档案袋中,没有对档案信息进行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只是注重了档案信息的保管,没有注重档案信息的应用,导致疾病控制档案利用效率较低。一些档案信息不能及时地进行归档处理,限制了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水平提升[2]。

2.3 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开展主要依据,起到了约束和规范作用。但目前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没有依据机构档案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补充。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缺失,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不良问题后不能直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推卸责任情况也普遍存在。缺失了激励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工作中存在消极情绪,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不能得到良好保障。一些疾病控制机构虽然对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有所重视,但各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实际落实,制度如同“一纸文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档案处理工作,文件资料积压严重;档案信息收集不完整,重要信息丢失严重;很多档案在个人手中停留时间较长,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对档案进行归还;个人对档案保管不够重视,档案丢失情况普遍存在。

2.4 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较差

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力度较差,并没有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使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沿用以往老旧的档案管理模式,手工完成档案信息录入,档案管理效率较差,出错率较高。档案信息承载媒介为纸张,档案借阅频繁,纸张破损严重,记录信息模糊不清,疾病控制档案应用价值受到严重损害。而且,没有引入先进的扫描仪器,进行电子档案转化,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库,档案查询、保管模式过于落后。

3 提升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3.1 提升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重视程度

促进医院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离不开领导人员的支持。疾病控制机构领导人员需要明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机构全体人员树立良好档案管理意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档案管理宣传力度,其中包括会议强调、宣传板设置等等。还要定期对疾病控制机构领导人员进行培训,提升领导人员的法规意识,将档案管理工作融入到疾病控制机构年度考核中去,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只有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一定支持,并加强监督力度,才能够使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档案管理工作开展。

3.2 对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水平提升有着较深影响。只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并且具有丰富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才能深入到档案管理岗位中去。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落实岗位培训,定期对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仅需要注重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热爱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可以聘请外界权威人士到疾病控制机构开办讲座,将外界先进的档案管理方式、理念引入疾病控制机构中去。派遣工作态度积极、学习能力较强的档案管理人员到外界进行学习,创建一支高素质档案管理工作队伍。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在平台上发布培训视频,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在闲余时间观看。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一些有关档案管理的经验与心得。还可以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对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找寻档案管理人员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

3.3 对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要不断对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将管理制度具有的约束、规范作用充分展现出来。需要对以往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控制档案检查核对、保管保密等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不仅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对制度的实际落实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将责任制度与激励制度落实到实处,从而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定期召开会议对档案管理成效进行汇报,了解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将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到桌面上解决。

3.4 加强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将信息技术与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进行有效融合,可以促进档案传递速度的提升,对提升档案管理成效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建设检索工具与数字化档案信息库。相关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时,只需要在检索工具上输入关键词,便可以快速得到想要查询的内容,实现档案的动态化管理,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还有就是对容易破损的档案资料,应用扫描仪器进行数字化转变,形成电子档案信息,增强档案保管的安全性。

4 结语

档案管理是疾病控制机构的重要工作,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需要对以往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升档案管理重视程度,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加强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从而将疾病控制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周小微.浅谈如何加强疾病控制机构卫生档案的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2):12-13.

[2]刘忠俊.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现状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5(7):245-246.

疾病管理模式 篇12

关键词: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血糖控制,疾病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近30年来, 我国糖尿患者病率明显增加, 糖尿病的防治形势严峻。目前, 国内外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都遵循着“五架马车”的原则, 即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1]。糖尿病教育一直以来是公认的有效管理糖尿病的基石[2]。然而, 多数糖尿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常常难以理解和接受, 使糖尿病教育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有研究表明, 向家庭成员寻求帮助是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本研究根据患者的生活实际, 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模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同时进行个体化教育指导, 以检验该种教育较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糖尿病主要控制指标 (糖代谢指标、血压、血脂、体重指数) 的影响, 从而为糖尿病综合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本院内分泌科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 所有患者活动自如, 理解能力正常, 无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患者此次入院的目的为严格控制血糖并系统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模式, 由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前3 d将所有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全部宣教给患者, 教育的时间、内容、步骤不作统一规定;发放相关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患者有疑问时管床医生或责任护士给予解答;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

1.2.2 试验组

首先主要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模式, 入院后由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分时段对患者及其亲属进行下列相关健康教育[4]:为患者建立档案, 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 制订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2)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 并进行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3) 宣教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低血糖相关知识及处理方法; (4) 宣教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 胰岛素的种类与保存方法, 演示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5) 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步骤与方法, 教会患者记录测定的血糖结果。 (6) 口腔护理、足部护理、皮肤护理的具体技巧; (7)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及效果追踪; (8) 出院当天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结合提问式教育方式来加深患者对宣教过的糖尿病知识进行巩固。分别于患者出院后1周内、出院后2~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 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入院、出院当日、出院3个月时检测空腹血糖 (FPG) 及早餐后2 h血糖 (2h PG) ;于入院及出院3个月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三酰甘油 (TG) , 测量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身高、体重, 并计算出体重指数BMI (kg/m2)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随访次数、检查费用、向医务人员咨询的时间 (以分钟为单位)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 (性别) 用频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 自身前后比较时应用配对t检验法, 组间比较用两样本均数差别的t检验法。非正态分布资料进行数据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 则用t检验法;如仍不符合正态分布, 则用非参数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 试验组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为 (53.34±11.05) 岁, 糖尿病病程为 (5.16±4.78) 年;对照组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为 (54.20±10.61) 岁, 糖尿病病程为 (5.08±4.92) 年。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BMI、SBP、DBP、TC、TG、HDL-C、LDL-C、FPG、2h PG及Hb A1c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2 血糖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后, 出院时的FPG及2h PG较入院时明显降低, 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的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表示各组出院时与教育前比较★P<0.05;表示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P<0.05

2.3 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 FPG、2h PG、Hb A1c、BMI、TC、TG及LDL-C较教育前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DL-C较教育前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SBP、DBP较教育前均有所下降, 但对照组教育前后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 试验组出院后3个月时血压明显下降 (P<0.05) 。出院后3个月时, 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的FPG、2h PG、Hb A1c、SBP及LDL-C均下降更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表示各组出院后3个月与教育前比较★P<0.05;表示组间比较相同时间点▲P<0.05

2.4 其他指标

其他指标比较发现, 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 试验组的随访次数、检查费用及向医务人员咨询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 在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后, 糖尿病主要控制指标 (糖代谢指标、血压、血脂、体重指数) 均较教育前明显改善, 但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各指标的控制效果是有差异的。本研究中试验组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模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同时进行个体化教育指导后, 与实行传统教育的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下降得更明显,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同时表明, 试验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随访次数、检查费用及向医务人员咨询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提示患者经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后能更主动积极寻求疾病健康指导, 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表明本研究中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较传统教育模式更有效, 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实行糖尿病自我管理。

一项为期12个月对2型糖尿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表明, 有配偶陪同接受教育的患者在受教育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单独接受教育的患者, 研究表明对糖尿患者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后, 使家属对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知识有了更多了解, 家属的鼓励和支持可以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同时家属的支持也使患者能保持情绪、心理上的稳定, 更容易坚持良好的行为, 有效地提高糖尿患者生活质量[5]。本研究中, 试验组不仅对患者, 而且同时对患者的家属尤其是近亲属进行糖尿病教育, 可以使患者日后获得更多来自家庭的鼓励与支持, 尤其当患者坚持一段时间后出现懈怠时, 其家属的适时提醒与帮助, 对患者疾病的长期管理大有裨益。

通过这种分阶段、有重点、实践体验性强的糖尿病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流程的实施, 结合提问式教育方法, 可以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行动, 变被动为主动,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患者通过有效学习, 切身体会到的益处将对学习的行为起正性激励作用, 从而进一步调动了患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主动自觉地接受及寻求相关的科学指导。同时, 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后, 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多更长期的鼓励与支持, 对糖尿病这类慢性病的长期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本研究中的健康教育模式比传统教育模式临床效果更明显。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80-780.

[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Educators.Standards for outcomes measurement of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J].Diabetes Educ, 2003, 29 (5) :804-816.

[3]Samuel-Hodge, C.D., A.H.Skelly, et al.Familial roles of older AfricanAmerican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testing of a new multiple caregiving measure[J].Ethn Dis, 2005, 15 (3) :436-443.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2-14.

上一篇:学校机房的管理与研究下一篇:企业如何做好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