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

2024-05-27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精选5篇)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 篇1

低钾血症在临床中属于多发病, 其常常容易漏诊和误诊[1]。低钾血症疾病的诱因比较多, 其中常见于一些内分泌疾病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与代谢失调, 影响体内血钾水平, 从而导致低钾血症。但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人们对此类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此类疾病临床的诊治手段与技术水平也有了所的突破和提升。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了88例低钾血症患者, 本文对此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低钾血症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 其一般资料具体如下:60例男性患者, 28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最小为17岁、最高为77岁, 平均年龄 (42±5) 岁。患者血钾浓度最低为2.2mmol/L、最高为3.5mmol/L;其中46例患者为轻度低钾, 其血钾浓度范围为3.0≤K+<3.5mmol/L;25例患者为中度低钾, 其血钾浓度范围为2.5mmol/L≤K+<3.0mmol/L;17例患者为重度低钾, 其浓度范围为K+<2.5mmol/L。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发病诱因、发病至就诊时间、肢体肌力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入院后给予患者监测血压、血钾、补钾及恢复情况以及尿p H值、血气分析、血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甲状监腺功能、免疫球蛋白及抗体、肾上腺CT、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相关检查。

1.3 症状、体征

本组88例低钾血症患者中, 有40例患者具有下肢或四肢软弱无力的临床表现, 但是程度不同;25例患者有明显的发病诱因, 大多数为劳累、剧烈运动;10例患者具有腹泻、发热及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余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1.4 病因诊断

本组88例低钾血症患者具有不同的病因, 具体病因详见表1。

2 讨论

低钾血症属于电解质紊乱疾病, 在临床上此病的诊断难度不大。目前, 一些医师对此病的治疗存在误区:认为通过补钾可以使血钾恢复快, 一旦此病的症状得到缓解, 就认为此病在临床已经治愈。其实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 有些患者虽然从表征上看已经治愈, 但只是治标不能治本, 低钾血症可能还会发作。正确的诊断方法是通过诊断查出病因从而对症给予治疗。

在本组临床资料中, 经过分析可知, 由内分泌代谢相关疾病直接导致低钾血症要引起重视。导致低钾血症的内分泌疾病因素很多, 但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甲亢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是低钾血症的常见的致病因素。目前, 对甲亢合并低钾的机理研究的比较多, 大部分学者认为其机制主要是细胞膜上Na-K-ATP酶受到甲状腺刺激而活性增加, B受体数目也不断增加, 从而让钾从细胞外转移至细胞内, 同时醛固酮和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加[2]。针对甲亢合并低钾血症的临床治疗一般应避免诱发因素, 从控制甲亢为着力点, 迅速且及时给患者补钾, 此症状则恢复较快。

高血压伴低钾血症、低肾素活性、高浓度的血浆、高浓度的尿液醛固酮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表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般由多种病理 (比如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腺癌等) 引起的。高血压、低血钾是由高血浆醛固酮促使肾小管远端重吸收钠、排出钾而致。高血压、低血钾伴随血浆游离钙逐渐减少, 患者肢体麻木甚至手足抽搐。值得一提的是, 自发性低钾血症多发生于原醛中晚期, 大部分原醛早期并无低钾血症。一般而言, 常规的补钾是难以纠正和治愈低血钾症, 目前临床最为有效可以根治的方法给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国内学者董叶静等[3]则报道了醛固酮分泌瘤患者进行手术后效果不满意, 但是口服醛固酮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给患者治疗, 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肾小管对钠离子或氯离子转运有缺陷, 同时肾脏合成前列腺素增多, 肾脏丢失钠过多, 引起继发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亢进, 导致低血钾[3], 这是Bartt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给患者口服消炎痛、保钾利尿剂及口服钾进行治疗, 可纠正高醛固酮血症, 但不能完全将低血钾纠正。

肾小管酸中毒是由于肾脏功能不完全从而产生代谢性酸中毒。Ⅰ型RTA、Ⅱ型RT、RTA 1V型是临床上肾小管酸中毒常见的三种主要类型。Ⅰ型RTA在成年患者中一般为散发性疾病, 在儿童患者中则为家族性疾病。前者有原发的 (几乎都发生在女性) 也有继发性, 往往为低钾性麻痹或者伴有骨病以及消化道等多种症状。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有些基层医院的医生对原发性Ⅰ型RTA认识不到位, 没有意识到导致低钾的因素非常多, 要求患者长期坚持口服枸橼酸钠或枸橼酸钾。这种治疗方法不科学, 仅从血钾低的角度给予补氯化钾, 治疗结果往往不够理想, 原因在于氯化钾补的越多, 则高氯性酸中毒就会越来越严重, 导致低钾性麻痹。

恶性肿瘤异源性分泌ACTH综合征, 简称异源ACTH综合征。患有此症的患者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体内比正常人分泌的更多。此病多见于男性患者, 具有起病比较突然、病情发展比较快、常伴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等显著特点[4]。血ACTH水平在短期内可升高很快, 患者的皮肤色素沉着比较严重。异源ACTH综合征患者低钾血症在临床中比较多见, 原因在于患者血浆浓度高于正常标准, 同时肾上腺不断产生皮质酮和脱氧皮质酮等类盐皮质醇激素物质, 且大多数是严重碱中毒。本组有1例56岁男性患者患有异源ACTH综合征, 此位患者重度低血钾和碱中毒, 伴有“两高一低”即高血压、高血糖、低血钙, 在临床中笔者对这位患者进行积极补钾和纠正碱中毒, 但是这种方法疗效不好, 患者的症状反复发作。为此, 笔者对这位患者进行胸部CT及MRI检查之后, 发现这位患者可能患有肺癌。

总之, 要明确内分泌疾病相关性低钾血症的诊断思路, 注意影响患者血钾水平的因素很多, 比如患者体内的激素出现紊乱、钾在患者体内分布出现异常等。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症治疗, 切记不能盲目给患者补钾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Kaplan NM.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aldoster-onism[J].Expert Rew Cardiovasc Ther, 2010, 8 (11) :1527-1530.

[3]董叶静, 樊继援.内分泌性低钾血症25例分析[J].临床荟萃, 2004, 19 (9) :523.

[4]Sanndem DG.Group interventions for men who matter:a summary of program descriptions and research[J].Vidence, 2008, 23 (2) :156-172.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 篇2

[摘要]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已确诊为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的患者只坚持使用调控血糖的药物,不进行饮食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患者在坚持使用降血糖药物的同时进行饮食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且无并发症的发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可使他们了解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有利于控制血糖。

[关键词]糖尿病 老年 饮食护理、老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但多数患者只是依赖于药物治疗,而忽视了饮食疗法,或饮食治疗不得当,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其实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已经开始药物治疗的患者,饮食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调控血糖,从而加强降糖药物的疗效。我科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已确诊为老年糖尿病的患者,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2岁。

1.2方法:对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认知,文化程度,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均衡可比性。对照组的患者坚持使用降糖药物,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进食,不给予干预;对观察组的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的同时,发放“糖尿病患者食谱”进行饮食指导,给予饮食干预。

1.3糖尿病饮食疗法: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管属于那种类型,也不论病情轻重,都需要饮食控制。病情较轻者,经饮食治疗病情可以改善,甚至不需用药即可控制病情。饮食治疗除有益于血糖控制以外,还有助于减肥、降低血压及血脂。

糠尿病的饮食治疗包括选择何种饮食以及进食多少的问题。后者属于营养计算,能在许多书上找到,这里只谈糖尿病患者宜选择哪些食物。

食品应该选择糙米、粗杂粮,因为粗杂粮(如莜麦面、荞麦面、燕麦面、玉米面等)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可收到降低血糖、血脂的效果。蛋白质应首先选择瘦肉、鱼虾、禽蛋类及不含糖的乳品;其次为豆类及各种豆制品,再次为小部分为米面类。脂肪应选择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茶油等。此外,还要吃一些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果皮、麦麸、玉米麸、海藻等,由于人类没有粗纤维的消化酶,因此进食后不被消化吸收,不产生热量。研究证明,粗纤维能改善病情,有利于降血糖、降血脂、改善便秘,对冠心病及结肠癌有预防作用。食欲亢进的糖尿病患者,进食后有饱腹感,有助于消除饥饿感。另外,苦瓜、洋葱、香菇、柚子、蕹菜、南瓜等有肯定的辅助降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食物。

相对禁忌的食品是高脂食品及高胆固醇类食品。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脂血症,这是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基础,因此必须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人量。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有动物油、黄油、奶油、肥肉、动物内脏及脑髓、蛋黄、松花蛋等。绝对禁忌的食品是指含大量简单糖(如葡萄糖、蔗糖)的食物,因为含有大量的糖分,直接影响血糖,对病情非常不利。如,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各种果汁、甜饮料、冰淇淋、甜饼干、蛋糕、果酱、甜面包以及糖制的各种糕点等。1.4糖尿病饮食治疗规则

(1)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必须做到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实践证实有规律的生活可以使机体新陈代谢保持在最佳状态,是糖尿病控制病情的首要条件,建立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加强体育运动可以起到类似胰岛素作用,有助于降糖、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提高免疫功能。

(2)戒烟忌酒:长期饮酒会使糖尿病难以控制,病情加重,酒中的过量乙醇能直接损坏胰腺,使原本受损害的胰腺功能再受打击,难以恢复。香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可使血糖升高,使血小板粘着性增加,促使动脉硬化。吸烟的糖尿病人,肾病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2倍,可见烟酒对糖尿病患者百害而无益,应严格戒烟忌酒。

(3)稳定情绪: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糖尿病病人在疲劳、焦虑、失望、情绪激动时,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性增强,激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血糖升高。

(4)糖尿病患者不会影响其获得美满的婚姻与家庭。糖尿病患者性功能减退或阳痿,见于长期病情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可望在血糖得到控制后或适当治疗得到恢复,切忌滥服壮阳药物,耗伤津液,助火劫阴,加速糖尿病的进展。

2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如下:观察组良好32例(64%),一般11例(22%),不良6例(12%);对照组良好7例(14%),一般13例(26%),不良25例(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1,P<0.05)。3讨论

3.1食谱制定:根据患者标准体重制定食谱,嘱患者按食谱合理膳食,尽可能照顾到原来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大的变动,以免引起营养不良。强调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禁食反复熬过的粥,油炸食品,坚果和含糖饮料。

3.2饮食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过程中,饮食治疗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膳食中存在困惑,要求在饮食教育时评估老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灵敏性,孤独和抑郁程度,牙齿情况,经济来源,提倡对患者家属及患者进行饮食教育,有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及增加运动[2],坚持饮食治疗,应尊重老人的权利(包括生活习惯),在协商的基础上,逐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应带病规律生活与积极配合治疗。

3.3减轻体重:总热量每千克标准体重104.6~125.5kJ(25~30 kCal);肥胖者适当减少,消瘦者适当增多,目标维持标准体重,以利于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短期的体重减轻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加强运动,当体重下降达到一定水平后,体重下降的速度减慢或不再下降。在维持能量负平衡的条件下,体力活动或运动能维持静息代谢率(RMR)不降低或降低较少,能消耗更多的脂肪,并能保留肌肉等。去脂体脂(FFM)又称瘦体重,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有利于长期保持减重后体重不反弹。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饮食,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坚持运动治疗,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维持正常体重。

3.4尽量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桂皮等,不吃油炸,烧烤,烟熏的食品,戒烟限酒,吸烟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酒类,主要含酒精,产热高,而其他营养素含量很少,故不饮为宜。

3.5其他:嘱老年糖尿病患者进食时八分饱即可,在餐桌上进食专心吃,细嚼慢咽,够量即停,不打扫剩菜剩饭,少食零食,用餐后立即漱口,刷牙,指导患者保持身心愉快,生活规律,适当运动锻炼,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6护理:老年糖尿病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及家庭的具体情况等原因,使其长时间坚持饮食疗法多有困难。但要给予患者出院指导,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严格控制饮食。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不必过分限制,必须保证足够的营养,否则营养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应当引起临床医护工作者的重视。

4小结:总之,应当让老年人的饮食计划方案个体化,简单易执行。做好出院指导:因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故老年糖尿病人必须长期服用降糖药和控制饮食。要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严重性,知道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过程结束,出院后的治疗起着提高和巩固疗效的作用。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病人因未按照出院指导的方法去治疗和控制饮食,病情反复发作而多次住院怡疗,而且一次比一次发病严重,并出现白内障、酮症酸中毒、肾功能衰蝎、脑梗塞甚至出现死亡等,这对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做好老年糖尿病人的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定期随访来实现控制血糖的目的。应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的本质,掌握糖尿病的控制方法,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增进健康,延年益寿。5参考文献

家禽营养代谢疾病的原因及防治 篇3

1 家禽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病因

1.1 营养摄入不足

饲料配比不合理, 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蛋白质含量不足;长时间投料不足, 家禽得不到需要的营养;在各种应激条件下如发生疾病、接种疫苗、惊吓过度、气温异常、湿度过大, 家禽食欲下降, 采食量明显减少, 若时间过长, 也会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

1.2 营养消耗过多

家禽在生长旺盛期和生殖高峰期, 蛋白质和钙的需要量明显增加, 若不及时增加饲料配方中蛋白质和钙的含量, 就会导致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家禽在发生热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性疾病、慢性传染病时, 营养消耗也会大量增加, 从而引发营养代谢性疾病。

1.3 消化吸收不良

家禽在发生消化道疾病如嗉囊阻塞、坏死性肠炎、病毒性肝炎时, 不但营养消耗增加, 而且消化、吸收、代谢都出现障碍,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 容易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特别是感染传染性腺胃炎, 鸡只生长受阻, 选择调整肠道菌群的药品, 促进鸡只生长。

1.4 物质代谢失调

家禽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十分复杂, 除了各营养物质独特的作用外, 还可以通过转化、协同、拮抗等作用相互调节, 维持平衡。如钙、磷、镁的吸收, 必须有维生素D的参与, 缺少了维生素D, 即使饲料中不缺乏钙、磷、镁, 肌体也会因难以被吸收、转化而造成无机盐缺乏;磷和钙之间相互制约, 磷过少, 钙就难以沉积, 若钙过多, 就会影响铜、锰、锌、镁的吸收和利用。

1.5 饲养方式改变

与传统的饲养方式相比, 笼养鸡不能从青绿饲料中获得维生素K, 若不注意补充, 笼养鸡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为了控制家禽的球虫病, 有些养禽户在其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球虫药物, 这必然会影响其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使合成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的有益菌受到抑制或被杀死, 导致相应的营养代谢病发生。

1.6 营养搭配不合理

用大量的动物内脏, 肉屑, 鱼粉, 豌豆等富含蛋白质和核蛋白的饲料喂家禽, 代谢产生的过多的尿酸盐会沉积在内脏器官, 引起痛风症;长期饲喂高能量饲料, 能量摄入过多, 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沉积过多, 会引起产蛋禽脂肪肝综合症;青年家禽脂肪沉积过多, 会引起脂肪肝肾综合征。在养殖过程中, 特别是肉鸡, 生长速度快, 吸收能量、蛋白高, 建议每隔十天, 投服保肝健肾药物进行鸡体保健。

2 家禽营养代谢病的特点

家禽营养代谢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 需要我们通过其发病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 并在实际的生产中, 能够更加科学的控制发病率, 该病的临床诊断方面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家禽营养代谢病具有发病慢, 病程较长的特点, 从病因作用到家禽表现临床症状, 通常要经过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

2) 家禽营养代谢病多为群发性, 这与其的饲养管理方面有关, 因为家禽是群体饲养, 很难说进行单一饲养, 如果在饲养管理方面有疏忽的话, 则会造成家禽营养代谢病的集体病发, 因此该病的发病率高, 但群发特点不明显。该病与传染病的明显区别也在于在鸡群之间不发生接触性传染。

3) 该病发病早期不太容易诊断出来, 且治疗时间长, 家禽营养代谢疾病虽有特征性血液或尿液生化指标的改变, 或者有关联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 而临床症状的表现却不明显, 使该病的诊断难度加大。

4) 在饲养管理中, 饲料、土壤、水质都可能造成家禽营养代谢疾病, 而通过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也可查明该病病因, 并且针对致病因素进行饲养方面的调整, 加强治疗, 就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3 家禽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1) 饲养人员要对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及时的分析, 要根据鸡群的品种、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性和生产性能等具体要求进行饲料的科学搭配, 保证营养物质的满足。要关注并掌握饲料营养成分的水平及比例等方面的资料, 这也会给家禽营养代谢病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帮助。

2) 要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 时刻监测日粮中的维生素, 微量元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否缺乏, 以及日粮是否发霉变质。同时也要对饲养环境内的水进行分析。

3) 对于流行病, 要能够及时的对其作出反应, 以避免因流行疾病从而影响到鸡群对营养物质的摄取以及消化吸收, 从而造成家禽以昂扬代谢病的病发。

4 总结

家禽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 对于家禽营养代谢疾病, 工作人员要及时分析其病因和相应特点, 并及时作出治疗。家禽是我们日常所食用的肉类之一, 家禽的健康也关系我们的健康, 因此, 我们必须对家禽营养代谢疾病提高重视, 将该病的发病率尽可能降低并进行控制。

摘要:家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需要从饲料中摄取适当数量和质量的营养。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量和代谢失常, 均可造成机体内某些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的障碍, 由此而引起的疾病, 称为营养代谢病。

关键词:家禽,营养代谢,疾病

参考文献

[1]贾崇瑞, 贾崇伟.畜禽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9) :43.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AECOPD患者24例, 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 选择同时期24例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患者及24例身体健康者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 (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对照1组, 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2组) 。实验组:男女比例14∶10, 年龄45~76岁, 平均 (63.2±2.5) 岁, 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严重疾病;对照组1组:男女比例13∶11, 年龄46~77岁, 平均 (63.3±2.6) 岁, 入选前4周病情稳定, 无其他严重疾病;对照组2组:男女比例13∶11, 年龄45~75岁, 平均 (63.1±2.4) 岁, 无吸烟史, 无心肝肺等内分泌疾病, 比较各组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 存在可比性 (P>0.05) 。

1.2 一般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清晨6:00空腹抽取全部病例静脉血2 m L, 注入100g/L、30μ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及120μL抑肽酶, 混匀, 4℃保存, 离心, 吸取血浆置于离心管中, 冷藏待检。餐后2 h后再次采血, 检测2 h PBG水平。

1.2.2 临床测定。

(1) 炎性因子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hsCRP、TNF-α、IL-6和LEP水平; (2) 糖代谢水平:应用Sure Step稳步型血糖检测仪检测FBG、2 h PBG水平; (3) HOMA-IR计算:应用免疫分析法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 HOMA-IR=空腹胰岛素×FBG/22.5。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 t检验, 以 (±s) 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hs-CRP、TNF-α、IL-6和LEP水平及FBG、2 h PBG和HOMA-IR显著高于对照1组、2组 (P<0.05) , 对照1组以上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入选病例炎性因子水平及糖代谢状态比较, 见表1、2。

3 讨论

COPD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其发生、发展与气道炎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急性炎症和低氧血症是AECOPD患者的常有症状, 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受刺激的情况下, 应激状态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水平上升, 最终增加血糖激素分泌, 干扰糖代谢[2], 本研究结果显示, COPD稳定期患者hs-CRP、HOMA-IR高于健康者, AECOPD患者hsCRP、HOMA-IR水平高于, COPD稳定期患者。

TNF-α是一种炎性因子, 由活化的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在炎性反应中可损伤组织及各个脏器, IL-6是一种分子量为26 k D的蛋白质, 能促进原始骨髓源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裂解功能, LEP属于促炎细胞因子, 与胰岛素抵抗以及机体的能量代谢相关, 可在稳定期COPD患者的痰液中监测到, TNF-α、IL-6、LEP与COPD急性发作密切相关, 本研究中, COPD及AECOPD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 TNF-α、IL-6、LEP均有上升, 且AECOPD患者上升更为明显;有报道指出[3], LEP可促进脂肪分解, 升高游离脂肪酸水平, 还能增加交感神经活性的肢解作用, 缓解胰岛素抵抗, 本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FBG、2 h PB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近似于相关研究成果[4,5]。

注:a表示与对照1组比较, P<0.05;b表示与对照2组比较, P<0.05

注:a表示与对照1组比较, P<0.05;b表示与对照2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了解不同时期COPD患者及身体健康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糖代谢状态, 可明确炎性因子、糖代谢异常与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关系, 对判断AECOPD预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AE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探讨其糖代谢状态。方法 选取AECOPD患者24例, 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 选择同时期24例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患者及24例身体健康者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 监测各组研究对象的炎性因子水平及糖代谢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hs-CRP、TNF-α、IL-6和LEP水平分别为 (149.21±11.65) mg/L、 (32.14±7.56) ng/L、 (40.21±5.62) ng/L、 (28.45±6.51) μg/L, FBG、2h PBG、HOMA-IR分别为 (7.22±2.14) mmol/L、 (8.01±2.55) mmol/L、 (2.25±0.41) , 以上数据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及身体健康者。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炎性因子水平,糖代谢状态

参考文献

[1]张鸿, 兰映霞, 杨志伟,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糖代谢状态[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6 (4) :312-314.

[2]姜国伟, 臧敏.小青龙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 2013, 9 (11) :788-790.

[3]肖学平, 周世新, 谭金, 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 9 (2) :23-26.

[4]李郝, 周红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降钙素原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8 (3) :347-349.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对象均为2006年在职的教职工, 共计3532人, 其中男1985人 (占总检人数的56.20%) , 女1547人 (占总检人数的43.80%) , 男∶女=1.28∶1, 年龄分布范围21~76岁, 平均 (46±3.8) 岁。

1.2 方法

对3532名在职教职工进行体检, 内容包括病史询问、查体、身高、体重、腰围、血压、三大常规、肝功、肾功、血生化、血脂、血糖、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B超、心脏B超、心电图、胸部透视等。并对其体检后的常见心血管及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例或百分率 (n或%) 表示, 并行x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3532名教职工进行体检发现, 本组调查对象以30~39、40~49岁年龄段患病居多 (分别为26.67%和48.66%) , 其常见心血管及代谢相关性疾病发病情况主要为肥胖938例 (26.56%) 、高血脂903例 (25.57%) 、脂肪肝794例 (22.48%) 、高血压434例 (12.29%) 、动脉粥样硬化393例 (11.13%) 、心电图异常367例 (10.39%) 、风湿病168例 (4.76%) 、糖尿病88例 (2.49%) 、冠心病64例 (1.81%) 、痛风及高尿酸31例 (0.87%) , 本组男女比较冠心病无显著差异、心电图异常和风湿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痛风及高尿酸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详细结果见表1, 2, 3。

3 讨论

高校教师不仅要求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 而且还要熟练地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当今世界各门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能力, 而这些对高校教师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创新[1], 这无疑也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强大的压力[2]。此外, 来自职称、岗位的竞争和家庭方面的各种责任和负担, 也是许多长期不可避免的压力, 这些都促使其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疲劳或过度疲劳的状态, 严重地“透支”着他们的体力、精力和情感。这无疑会威胁着高校教工的身体健康, 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湖大3532名在职教职工的常见心血管及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说明, 高校在职教职工由于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其身体健康明显受到影响, 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发病率较高, 这与赵敏琴[3]的调查结果相似。本次调查从性别分析: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从年龄层次分析:30~39、40~4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较高, 这可能与男性和这一年龄段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多[4]、家庭责任和负担相对较重有关, 同时也因以上原因导致缺少锻炼、吸烟增加、生活不规律等, 这些均可能导致或加重常见心血管及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因此, 我们认为高校在职教职工的健康越来越令人担忧, 这不仅是高校教职工个人健康的隐患, 也是一种社会隐患, 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应加强针对性的防治, 并适当增加高校在职教职工预防保健方面的经济投入。

注:体重指数>24为肥胖

注:体重指数>24为肥胖

参考文献

[1]陈亚华, 郭海健, 喻丽.南京地区高校教工亚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学, 2006, 34 (4) :272~275.

[2]郑全美, 王德艳.某大学教师与后勤工人健康体检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2, 19 (3) :189~190.

[3]赵敏琴.中老年教师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康复, 1998, 2 (10) :26.

上一篇:汉语拼音教学反思下一篇:新课改下的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