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新馆

2024-09-12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精选9篇)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 篇1

摘要:简要介绍了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概况,着重从几方面分析和论述了新馆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积累了图书馆建筑设计经验,从而使图书馆设计更加合理、完善。

关键词:图书馆,设计优点,设计缺陷

作为挂牌不久的山西大同大学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学校图书馆新馆已于2008年10月15日正式对本校师生开放,开始服务广大读者,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图书情报、信息基地和学术交流的作用。新馆占地面积8 707 m2,总建筑面积37 083 m2,主体分五个区(命名为A,B,C,D,E五大区域),主楼7层,其余分别为2层,3层,5层,新馆有多个阅览室、5 000余个阅览座位和设施先进的学术报告厅等。该建筑呈双弧线形外廓,坐西向东,南北长约78 m,东西长约211 m,高度为23.95 m,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极富动态效果、充满现代气息,是山西省的一项重点工程。经历了两年多的新馆使用体验,作为该馆工作人员之一的笔者对这座新馆建筑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加深,再加上职业责任感的因素,引发了对这座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本文将着重对新馆建筑设计的特色优点和设计缺陷两个方面发表些粗浅议论。

1 新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特色及优点

1)作为新校区重要标志性之一的新图书馆建筑,它在选址及建筑造型设计的特殊性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a.在选址方面: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坐落在整个校区中心区的核心位置,处于新校区中轴线的西部,东面通过校园喷泉广场与艺术学院大楼遥相呼应;北面为又一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新校区主楼(办公教学综合大楼),图书馆新楼似乎为它的一只右臂;后面隔着一条道路与一个幽静典雅的园林景区相邻。总的来说,新馆选址基本符合既是高校三大支柱的重要部门又为新校区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的选址原则:位置适中,建在校园的教学区,远离生活区和运动场等喧嚣的场所,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等。b.作为新校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新馆建筑在视觉效果的设计表现上突出体现了其标志性:从远处看它就像一册直立的充分打开的书本,经过艺术化设计高低错落有序,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极富动态效果,充满现代气息;外墙色彩采用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宫墙红,充满着知识殿堂所特有的神秘魅力,再配以墨绿色的玻璃幕墙,加上图书馆周围的绿树花丛衬托,显得高雅、宁静和大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新校区中心区域主要建筑大都以灰白色为主,新图书馆独特的色彩与双弧线形外廓与周边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进一步突出其标志性,并与周边各个景观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2)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学校发展的趋势,在体现“藏阅合一”的布局时,尽量扩大阅览区域,改变了以往“藏大于阅”的旧模式。阅览区域的加大,便于新图书馆进行大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超市式的藏书布局,给广大师生阅览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使每一位入馆读者都可以真正体会到遨游知识海洋的乐趣,新馆现共设5 000余个阅览座位,可接待读者日均近万人。

3)新馆在内部功能设计上采用了“图书馆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图书馆理念,网线端口遍及馆内各角落,共有网络端口750个,供读者使用的电脑500台,实现了图书馆局域网与INTERNET校园网的连接。

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统一、大开间”模式设计理念已成为图书馆设计的主流理念,许多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建筑都实现了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也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即将图书馆内部划分为不同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分别实现相对的“三统一”,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5)新馆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方面着实下了番功夫:a.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优美高雅的室外建筑环境。新馆背后是大区域的园林景区,为读者提供了宁静典雅的学习环境和休闲之地;前面是宽阔的新校区广场,广场上鲜花盛开,绿树环绕,特别称道的是在广场建有一个规模极大的音乐喷泉景观,伴随着优美欢快的音乐节奏,喷涌出形态各异强劲的水柱,寓意为“知识之泉常涌,知识创造着美好世界”。b.在室内建筑环境设计方面:走进新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气派的大厅,分为上下两层,位于大厅中央的设计独特的半旋转式楼梯将两层相连,使读者感到清新爽朗。为适应休闲社会的到来,宽敞的大厅可设置一些休闲区域,可摆放相应的休闲座椅,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放松紧张心情和开展自由讨论的空间,体现出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2 新馆建筑设计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1)新馆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模式,没有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流行的“大开间、无间隔”图书馆建筑设计方式,各层特别是阅览区域还是由多个阅览室组成(C区阅览区域每层有四个阅览室),数量多空间小,各层没有通透扩展的大平面阅览区域,不适合实现藏、阅、借一体化的新管理模式。再者就是我馆阅览室开放时间每天长达14 h,需三个班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如此数量的阅览室设置势必增加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造成人力资源上的浪费。

2)新馆设计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回音嘈杂声大:从新馆使用至今,上至校领导下到普通读者,反映最多的意见就是图书馆不安静,特别嘈杂,显得秩序很乱。尽管图书馆对此问题非常重视,并加大管理力度进行整顿,效果也不太明显,究其根源就是图书馆建筑内部没有使用任何吸音材料,没有采取任何消音措施,造成回声分贝大、传播距离远,在同一个阅览区的同一层,一个人在一端打手机,声音可传至52 m远的另一端,甚至到其他楼层。新馆每天要接待近万名读者,喧嚣声就可想而知了。

3)《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为了保证这些特殊读者的学习权利,图书馆在建设中应做到无障碍规范设计。大同大学新图书馆设计在这方面的做法上,尽管在大门楼梯两侧设有残疾人通道可进入图书馆,但只能通过货梯进入A区的所有楼层,却无法进入E区和C区三层以上楼层区域。再有就是运书通道不畅:处于A区的采编部如果想将加工好的图书运往C区和E区,只有二层有平行通道,到其他层就需要人工通过楼梯搬运,工作任务繁重且工作效率低。

4)通风不畅。新馆窗户采用的是玻璃幕墙,打开时只能从下部外推,敞开不大的一条通风窗口,通风效果极差,每到夏季高温季节,在现阶段暂时未安装空调的情况下,阅览室如同蒸笼,读者挥汗发奋苦读,学习环境极其糟糕。

5)自然采光效果差。由于坐西朝东的新馆双弧线形外廓的独特外形,阅览室窗户朝向基本为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自然光线不好。再有就是绝大部分阅览室的窗户都是采用墨绿色的玻璃幕墙,外表华丽,但进入室内发现自然采光效果很差,大白天也常常需要灯光照明,造成能源上的浪费,与当今提倡的节能环保要求不符。

6)空间利用率低。在几大阅览区域没有采用大空间设计理念,依旧沿用传统房屋布局即中间为狭长的通道(约2 m),两边为间隔开的阅览室,狭长通道无形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公用面积,降低了空间利用率。还有狭长通道的自然采光很差,也需要长明灯提供光亮,长此以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7)新馆设计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方面尚有一些不足,未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为读者和工作人员考虑,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和问题,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如家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如全馆未设计一个开水间,造成了读者和工作人员饮水困难,人们意见很大,难免使得图书馆“一切为了读者”的努力无形打了折扣,这不能不说是新馆设计的一个不小的败笔。

8)新馆在设计论证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没有图书馆的使用者参与进来,也没有真正尊重和听取图书馆的意见,之前针对新馆现存的一些问题,图书馆曾经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可在具体实施中基本没有落实,因此到了新建筑竣工交付使用后,作为新馆的使用者,只能根据原有的设计和现存的结构布局来考虑如何使用,而不是之前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去设计,以至于出现的建筑设计不足之处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的被动局面,值得反思,也是今后其他图书馆在建新馆时需要借鉴和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家声,朱塞鸿.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2]崔爱军.图书馆新馆建设——以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158-160.

[3]梁玲芳.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3):36-37.

[4]宋丹辉.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3):83-86.

[5]黄红卫.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53-55.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 篇2

国家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令人关注的大型文化设施——国家图书馆新馆历时4年终于落成,并于9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现有老馆旁边,新馆外立面与附近建筑物构成一条直线,以树木、草坪相隔,特有的建筑风格使其在喧嚣的闹市中独具魅力。这座国家斥巨资兴建的工程由德国卡斯帕建筑设师事务所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中铁建工集团总承包施工。

新馆是一座现代化的8层建筑(地下3层和地上5层),卡斯帕设计所成功地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图书馆设计实现在这一建筑上。从外观上看,新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水平结构,整个楼体分为基座、屋面和屋顶三部分,分别象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沉稳的基座部分和由以玻璃为主的四面及形似漂移物般的屋项钢结构部分浑然一体,给人庄重、通透而又大气的感觉。馆内设计也与外观相一致,整个构思围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这是新馆设计的灵魂-自下而上的中央大厅贯穿了整个建筑的上下,而且由于细部设计合理,做到了通透始终。大楼内三个平面区很好地诠释了过去、现在、未来的设计理念:位于底层和地下一层是图书馆最珍贵的部分,展示过去,为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四库全书藏书区。这里的四库全书藏书阁是一个位于图书馆正中的晶莹的玻璃立方体,双层的玻璃墙内设有发光物体,可变换颜色。中间玻璃幕墙交接段展示现在,最高位于悬浮屋顶处的数字图书馆代表未来。不同的层面饰以不同的颜色,同样烘托过去、现在、未来的设计构思。同时,在中央大厅四周不同层面的阅览室、休息室等应有尽有,极为方便,区域空间可任意分隔。馆内藏书1400万册,读者席位2900个,日接待能力8000人次。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 篇3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志愿者在为学校和广大师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挥洒了奉献的汗水,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和管理者,也可以说是图书馆乃至学校的一张名片。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馆运行后,目前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已达3500多人,因此,如何解决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问题,从而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第二课堂”,便成为我们目前所要探讨的重点课题。

一、新馆运行后图书馆对大学生志愿者有效培养的意义

(一)快乐志愿,快乐奉献

“我志愿,我快乐”是我馆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一直遵循的原则。如果在服务中感受不到快乐,就会产生倦怠心理。志愿者如果惰于工作、畏于奉献,会影响老师工作的效率,而老师的效率低下会导致志愿者工作积极性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图书馆运转的不协调。因此,要想办法利用各方资源、创造各种条件来提高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凝聚志愿者服务力量,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从而为图书馆高速高效的运转提供保障,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出众的服务。

(二)通过志愿服务培育出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高校大学生

一般高校的新馆都建在郊外,地处偏远,但又是学校主校区,如何让众多的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相信也是各高校最为关注的问题。图书馆新馆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志愿者协会为各学院学生提供了最佳的实践与成长的平台。志愿服务让90后的孩子们走出宿舍和班级,在宽广的服务圈中学会交流,学会适应,学会团结与奉献,在收获更多的师生情谊的同时,也塑造了其日后走向社会的习惯、性格和品格。而图书馆精心策划的各项大型活动与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其内在的潜能,也让他们身心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其对学校、集体和身边师生的热爱。

二、我馆志愿者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志愿者起步于2007年,当时只有十几人,随着规模的壮大,为了更好地管理志愿者,于2009年4月成立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志愿者协会。选出了有老师担任的会长,副会长;由学生担任秘书长、各部部长等,协会下成立了秘书处、宣传部、外联部、监察部,制定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志愿者协会章程》《山师图书馆志愿者招募办法》《山师图书馆志愿者工作守则》《山师图书馆志愿者工作内容》等。秘书处、宣传部、外联部、监察部制定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因为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在图书馆各对外服务口(书库、阅览室)协助工作人员整理图书、指导读者文明借阅,参与各服务口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所以,将志愿者分成若干小组,选定各自的组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志愿服务。为了打造我馆志愿者服务品牌,协会还征集选定了山东师范大学志愿者协会会徽,制作了志愿者会旗,定制了志愿者胸牌,要求志愿者都挂牌上岗。自协会成立以来,来自各学院的志愿者们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活动,使得图书馆的工作得以合理有序运行。在2015年,山师图书馆志愿者协会荣获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获得山东省第二届青年项目大赛银奖。但随着影响力和队伍的扩大,尤其新馆运行后,大学生志愿者人数的剧烈猛增,一些问题就突出明显起来。

(一)参与志愿工作的惰性问题

新馆招募的志愿者数量较多,新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学院多,尽管经过笔试、面试择优录取,但总还会有同学在服务时间、服务态度等方面达不到志愿服务的要求,而且平凡而单调的工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志愿者活动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下降,队伍出现流失现象。因此,如何让志愿者保持奉献的热情和服务的快乐至关重要。

(二)就业形势严峻,志愿服务与创新创业如何融合的问题

大学生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在毕业时为自己增加就业的机会,也是志愿者同学最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很多高校开始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鼓励学生在上学期间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图书馆应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帮志愿者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志愿者的培养和长久发展。

(三)与时俱进,志愿服务中新媒体的利用问题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几乎成了大学生的必备品,使用互联网学习和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在志愿服务中利用好新媒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能力,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志愿服务的激情与团体凝聚力的保持问题

在大学期间各学院作息时间不一致,志愿者又分布在图书馆各楼层,除非一个小组,志愿者之间互相交流不多,搞集体活动又受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尽管志愿者之间要求相互交流的愿望很迫切。我们也举办过志愿者元旦晚会、志愿者茶话会、辩论赛等多种活动,但是确实志愿者的活动激情和相互间的凝聚力都有下降。

(五)志愿者的奉献与服务被学校和院系认可、激励的问题

虽然一些志愿者同学可能没有在班级、学院学校中担任要职,但他们在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默默地奉献了自身的时间和精力。学校是否能给予优秀志愿者同院级、校级乃至省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同等的鼓励和嘉奖?对于在图书馆志愿服务中有重要贡献的志愿者,是否可以酌情增加德育分,并制定合理统一的加分标准?另外,志愿者在图书馆负责地完成工作,也是个人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操的体现,在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时,是否应把优秀志愿者纳入优先考虑范围?这些问题也日益突出。

(六)志愿者合法权利的保障问题

新馆运行后,随着志愿人数的逐年增多,日常活动的经费和志愿者外出活动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培养机制完善的对策

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有规律化的工作,如何使活动搞得丰富多彩,不单调,不乏味,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使志愿者能保持激情,全身心投入志愿活动,使志愿活动持续发展?尤其新馆运行后,随着人数的增加,如何使这么多的学生在服务奉献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继续建立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养机制。

(一)创设“家”文化,促使志愿者快乐奉献、快乐志愿,达成成员与组织的“双赢”

“双赢”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对成员能力提升所提供的激励、训练及资源上,包括为志愿者开辟专门的学习空间,为志愿者开设电子资源的培训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家庭化”的气氛或者称之为“组织文化”带给成员的心灵滋养上,包括图书馆要求每一个馆员老师都有责任去培养图书馆的志愿者们,给予志愿者爱的关怀和家的温暖,帮他们疏导情绪,排忧解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等。双管齐下,以使成员达到“快乐志愿,快乐奉献”这一理想状态,自然提升其工作投入程度,从而提高组织运转效率,达成最终管理目标,实现“双赢”。“双赢”为志愿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成长平台,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循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在志愿服务中产生倦怠。

(二)为志愿者提供自主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为志愿者未来就业搭建好实践的平台

在图书馆创建“爱心图书漂流岛”,以书会友,传递文化,让书香溢满校园;开辟“志愿者服务基地”,锻炼志愿者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图书馆的创客空间、书店和咖啡厅等,都可以让志愿者参与其中或者自主管理,图书馆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而且图书馆的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年级,更容易组合成超有力的团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前打好基础。

(三)为志愿者搭建新媒体的平台,在其自主运营中,培养科技信息的人才

与时俱进,开发和运营新媒体,在创新志愿服务新模式的同时,提升“互联网+”下志愿者的信息掌控能力。山师大图书馆的志愿者公众号和“抒声茶馆”微信直播平台的相继运营,很好地为志愿者搭建了“互联网+”服务实践的平台。

(四)寻求多方合作,开展大型公益活动,激发志愿者参与的热情

积极与本校及其他高校的各个学院和其社团、学生处等单位的学生组织建立联系,尽可能多地举办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形式丰富、意义深刻的活动来促进志愿者乃至高校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譬如,一直在做的省政协和市图的志愿服务,帮助整理两会提案,以及像“关爱英烈、寻访慰问金门战役老兵”这样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联合济南各大高校的“跬步公益跑”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公益活动等。让志愿者在这些大型公益活动中激发出青春与奉献的热忱,在团结协作中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五)要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务工作的光荣,有被肯定的满足感

我馆的志愿服务近几年尝试过多种奖励办法,除了给表现突出者颁发表彰证书、奖品,还有给志愿者发放免费电子阅览室上机证,免费名人讲坛听课票,对优秀志愿者赠送图书,联合企业对家庭困难、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了助学基金奖励等。但志愿者更应受到学校和院系的认可和激励。比如:表现优秀者可以在院系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困难补助、申请奖学金、推优入党等;由图书馆开具志愿者服务证明书,提请所在学院作为其学期鉴定、评优表彰、就业推荐及免试推研的重要参考条件或给予奖励;提高志愿者借阅图书数量的上限或延长借书时间或有优先借阅权;优秀志愿者毕业后可享有免费进馆学习、免费借阅和使用电子资源的权利等。

(六)健全志愿者合法权利的保障机制

图书馆应该拨出专门用于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经费,例如活动经费补贴、电话补贴等,特殊情况工作时应发放工作餐费或提供免费餐,以保障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顺利进行。另外,在必要时为志愿者提供特殊保险经费,以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不仅要服务教学和助力师生的科研,更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好教育职能。随着新馆的运行,高校图书馆的志愿服务迫切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图书馆只有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创造多维的发展空间、给予更大范围的认可和合法权利的保障,才能使志愿者这个队伍效率更高、凝聚更强,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第二课堂”,以此为学校培养出更多的模范榜样,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摘要:介绍了目前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工作状态,阐释了新馆运行后对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有效培养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志愿者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图书馆志愿者培养机制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吴谦.高职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践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1):101-103.

[2]费晓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5):72-74.

[3]王晖,杨爱华,梁武.协同整合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精神培养机制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0):152-154.

[4]王天秀,黄娉婷,黄妹.医师职业精神培养机制研究——志愿者行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04):439-441.

[5]吴迪,张鹏.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志愿者培养机制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2):9-11.

晏勤同 技馆新馆有感 篇4

南里岳中学 晏勤同

今年9月14日中午,我在曲周县教育局组织下参观中国科技馆新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对科技馆陈列的各种科技发明产生了很大兴趣,更感慨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中的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

中国科技馆新馆位于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南侧距“鸟巢”一箭之遥,其常设展览包括“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和公共空间展示区,还有宇宙剧场、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

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国科技馆新馆是一座集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的科普场所,可以说是一个主题突出、功能完善、形象完整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科技馆。

中国科技馆新馆的整体外形呈现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理念,也寓意科学的众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此时,我深刻地体会到,这样的设计形式,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所蕴涵的深刻内涵,使现代人不得不佩服古代中国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

走进常设展览厅——华夏之光,可以看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曾经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它

波兰航空博物馆新馆 篇5

航空博物館新館的競標于2005年展開,這是自波蘭加入歐盟之後首次建築師的設計競賽,最終來自德國的建築師中標。

航展公園

在室外,沿着從前的滑行跑道,各式飛機并排展示,逼真程度讓參觀者會忘記這衹是一次展覽。機場旁的8座老建築和機庫内展出着從前的珍貴物件,每個建築根據不同的航空史階段分主題布展。借助大型混凝土板,展覽延伸至室外,并爲其他户外展示提供了空間。

這座占地6hm2的規劃方案由德國柏林ST raum a事務所完成。設計在原有街路的基礎上,通過增添新路的方式將新老建築連接起來,爲們提供了一條充分了解航空發展史的參觀路綫。連接各建築的步道貫穿公園,使參觀者有時間體味參觀感受。

博物館新館

航空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融會飛天的夢想、場所的精神以及機場的結構,塑造了一座極富表現力和象徵性的建築。

舊機庫爲新建築限定了占地60m×60m、限高12m的模塊尺寸。通過對模塊進行切割、折叠等處理,一座造型仿若紙飛機的建築的三翼雖爲混凝土結構,形態却如風車葉片般輕盈,規模及朝嚮不同,功能也各异。

新館3層的使用面積共4 500m2,彼此連通的空間爲參觀者提供了良好的導嚮性。參觀者進入建築内,可以選擇進入設有大型3D影院的航空教育區,或者直接進入飛機展區。建築各翼朝嚮各個方面設有開口,立面玻璃的使用使空間更爲通透,由此建立了展廳與周邊景觀的視覺聯系,并使人們在建築内可一覽停機坪及户外展出的飛機。新館北冀内的飛機看起來并非完全隔離在室内,而仿佛停于機房内隨時進入跑道起飛的感覺。

建築二層配有可容納150人的會議室、圖書館、多媒體展區以及附設酒吧的餐廳。行政辦公室位于建築三層,可盡覽航展公園内的展區景觀,或穿過圓窗俯瞰老機場風貌。

新館絶非一座普通的房屋,而是一尊細節周到、功能卓越、極富表現力的建築雕塑。

節能理念—基于簡約與降耗的可持續設計

不同温區的劃分、自然通風的設計以及自然光的大量運用能够從根本上减低建築的能耗,天然材料、耐久材料的使用不但環保而且節約後期維護成本。節約能耗的設計理念在基于自然通風的新館三翼得到充分體現。僅影院和禮堂需要借助一部熱交换機通過地下進行管道送風、排風,以實現室内温度冬暖夏凉。

建築三翼根據不同功能實行分區控温:辦公區20℃,航空教育區18℃,主展區15℃。與統一控温于20℃相比,這種方式爲這座高10m、建築容積達10 250m�的新館節約了40%的能耗。同時,混凝土墻體較强的熱存儲能力以及自然通風設計確保新館在夏季的夜晚氣温凉爽。朝北并配有200m2的巨門,使主展區能够在夏季始終保持自然通風,無需使用空調設備。

除了通過立面和天窗充分利用自然光外,整座建築還使用了一套高效節能的照明系統,其中包括光控整流器以及裝有運動傳感器的節能燈組。奥雅納(Arup International)的克拉科夫分公司承擔了項目的機電設計及結構設計等任務。

The Muzeum Lotnictwa is one of the largest museums of aviation in the world.It is located in historically preserved buildings and hangars of the former historic airfield of Rakowice-Cyzyny in Cracow,the first airfield on polish terrain,build in 1912 for the air fleet no.7 of the Austrian-Hungarian Empire.

In 2005 a competition was launched for the new main building-the first pan-European competition for architects,after the accession of Poland to the EU,to be won and realised by a German architect.

Aviation Park

Air planes are presente d si d e by si d e on th e outside along the former taxiway up to the runway.The authenticity nearly makes one forget that those are'just'exhibits.Beside the airfield are eight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hangars in which the exhibition of precious objects takes place.Episodes and themes of aviation are summed up in each building.Their exhibition is expanded to the outside with big concrete patches,giving space for additional openair presentatio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s from ST raum a,Berlin,planned this six hectares large aviation exhibition park.The design connects the new buildings with the existing buildings through the completion of old alleys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park paths.A tour through the history of aviation is developed.The path between houses through the park gives the visitors time to process the accumulated impressions and then resume to take in new ones.

New Buiding of the Museum

The idea of flying,the spirit of the place,the structure of the historic airfield–the new building for the Museum of Aviation takes up these references intellectually and synthesises them into an expressive and emblematic structure.

The old hangars set the modular scale for the footprint(60x60m)and the height(12m)for the new building.Developed from this modular scale-cut out and folded,as if made like a paper airplane,a large structure has arisen–triangular wings made of concrete and yet as light as a wind-vane or propeller.Siz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wings got developed out of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s.

4 5 0 0 s q m u s a b l e a r e a o n t h r e e f l o o r s i s f o r disposition now.Intertwining spaces provide good orientation for the visitor.

Entering th e b ui l d ing one has th e choi ce to go into the education wing with a voluminous 3D-cinema or directly into the exhibition area with the planes.The wings are generously glazed,opening in all directions.The exhibition thus links visually with the landscape around it and offers a view to the apron and the planes on display outdoors.The a i r p l a n e s i n th e Nor th w i n g s e e m b y no m e a ns enclosed,but rather having been placed in shelter,ready to roll out onto the runway at any time.

The first floor is occupied with the conference room seating 150 people,a bibliotheca,a multimedia section and a restaurant with bar over viewing the exhibition.The offices for administration are in the second floor offering views towards the park,into the exhibition or through bull’s eye windows onto the former airfield.

The new museum for aviation appears not as a"house"-it yields a subtle functionally expressive architectural sculpture.

Energy Concept:Sustainability through Simplicity and Reduction

Different temperature zones,natural ventil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daylight minimize the need of energy at its source-the use of natural and well patinating and ageing materials reduces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future maintenance costs.The concept is based on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ll three wings.Only the cinema and the auditorium will get supply air and exhaust air by means of a heat exchanger with air supply from an earth channel.This allows for warm supply air in winter and cool air in summer.The wings are heated differently,depending on their use:20°C the offices,18°C the Education Wing and 15°C the Main Exhibition Wing.Compared to an all-around 20°C room temperature,40%of the energy is conserved for heating these10 m in high and up to 10,250m³volumns.The big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concrete walls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provide cooling during the night in the summer.Directed to the north and with a 200m²big door,the exhibition is always throughout naturally ventilated during the summer and of no need for air conditioning.

Besides the generous use of daylight through the fa ca d e and big sk ylights,an energy-e f ficient light system is realized throughout the building.This includes light directing commutator sections and the use of energy saving lamps in combination with motion detectors.Arup International in Cracow planned the M&E and as well the structural services for the project.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波兰航空博物馆新馆

建设地点:Jana Pawla II 39,30-969 Krakow,Poland

业 主:Muzeum Lotnictwa Polskiego

投资商:Urzad Marszalkowski Wojewodztwa Malopolskiego

设计单位:Pysall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负责:Pysall.Ruge Architekten withBartlomiej Kisielewski

设计团队:Justus Pysall,Peter Ruge,BartlomiejKisielewski,Katarzyna Ratajczak,Mateusz Rataj,Alicja Kepka-Guerrero

结构设计:Arup International,Krakow

电气设备:Arup International,Krakow

景观设计:ST raum a,Berlin

建筑面积:4 500m2

建设周期:2008年3月~2010年9月

摄影:Jakub Pierzchala Marcin Przybylko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 篇6

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图书馆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由于和城市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往往受到普遍关注,成为人们心目中城市的文化地标。一座成功的城市图书馆的落成,不仅能完善城市机能,为市民提供文化场所,同时也为其所在的街区和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城市图书馆作为一个运作体系,是城市的配套设施,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桂林图书馆新馆建设情况

1.1 新馆建设背景

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名城,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我市提出了建设“一院两馆”项目的设想,并于2008年将其列为桂林市重点建设项目。2009年1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结合“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一院两馆”定点在临桂新区,项目建设的前期启动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项目占地176亩,其中,桂林大剧院规划面积19000平方米,广西桂林图书馆规划面积31300平方米,桂林博物馆规划面积31500平方米。本着节约土地、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具有民族特点的精神,经过专家和领导3次评审后,现在的设计方案继承了桂北民居特有的汉唐遗韵,同时展示具有现代气息的时代风貌,提升了桂林的文化品位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建设周期预计为两年,建成后的“一院两馆”将成为桂林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2]

“一院两馆”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联合体设计的2号方案被评为第一推荐候选设计方案。一是方案的整体性较强,与桂林城市规划的整体空间意图较吻合。二是方案采用流线型的曲面造型,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标志性,较突出地体现了桂林“山、水、云”的地域性特征。三是方案中的露天剧场构思较独特,对公共空间与城市文艺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指出了方案还需考虑的地方,一是方案对连续曲线屋面所带来的经济性应深入评估。二是建筑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水系的保留。三是入口、人流组织方式及其他功能等问题应进一步优化,保证使用上合理。[3]

1.2 新馆建设的总体概况

根据国家新近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要求,结合我馆情况,我馆建议,桂林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为3.13万平方米,分为藏书区、借阅区、咨询服务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业务区、行政办公区、技术设备区及后勤保障区。[4]

2 桂林图书馆新馆建设服务功能设计与空间布局规划

新图书馆设计不再局限于藏、借、阅的简单功能分区与组合,而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创造出更具灵活性、多样性的功能形式。

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单一而固定,藏书空间、借书空间、阅览空间彼此分开,各成一体。书库的功能就是用来藏书,阅览室的功能就是供读者用来学习和阅览。

桂林图书馆新馆的室内空间丰富多样、组织有序、动静分区、流线清晰,能满足多重使用功能。其结构布局和楼层安排如下:一层:接待大厅,位于与公众口相邻,设有出纳台。大厅外是24小时自助借还机,方便读者借还。少儿阅览室、低幼活动室、文学外借处、接待室、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无障碍阅览室、主题活动室、Hi-Fi视听室、采编部、读者餐厅、休闲自修区(咖啡、茶吧)、厨房工作用间等。二层:电子阅览室、现刊现报阅览室、过报阅览室、报库、期刊库、过刊阅览室、开放式展厅、科技部等。三层:基藏书库(密集架)、中文流通书库(全开架)、旅游阅览室、非遗阅览室、精品展厅。四层:是桂林图书馆的重点区,包括:古籍修复室(含古籍扫描、拍照)、名人赠书地方人士成果陈列室、抗战历史图片展及读者自修区、古籍书库、四库全书、古籍阅览室、民国图书库、民国图书阅览室、地方文献书库等。五层:主要是活动室、外文书库、外文阅览室及行政办公区。六层:贵宾接待室。(图1,新馆首层平面图)

与一般的图书馆功能构成相比,新建图书馆功能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在入口区与主体藏阅区之间增加了一个公共活动区,也就是接待大厅。首层不单只报告厅、多媒体教室、主题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读者餐厅等公共活动的大空间,而是融合了各种辅助功能,便于使用者咨询、休闲、交流的广场性空间。这个公共活动区往往与入口结合在一起,位于建筑的首层,与城市空间紧密相连。

图书馆首层应具备图书借还、证件办理、人流聚散、导向、馆藏资源检索等功能要求,在整个图书馆服务空间组合体中起到核心纽带的作用。[5]

2.2 桂林图书馆新馆二、三层实行借、阅、藏一体,分层管理的服务模式,开架供读者自助借阅报纸、期刊、图书和调配库的图书都集中在这两层,打破了以前图书阅览室的管理模式。二、三层的文献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并配备有开放式展厅,供读者免费参观欣赏。

2.3 桂林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桂林图书馆藏资源丰富,具有地方特色。有馆藏书刊文献二百三十余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旧文献和地方历史文献收藏丰富,抗战时期桂林出版物也是馆藏一大特色。抗战时期,桂林作为大后方,各省文人名士云集,文化出版事业十分活跃,我馆亦成为图书文献收藏和利用的重要场所,藏书达30万余册,以其“藏书之丰富,设备之完善,在西南各省首屈一指”。1944年,桂林沦陷,我馆将部分藏书转移到广西昭平县,馆舍及其余藏书毁于兵灾,劫后余书7万多册,其中包括广西地方历史文献和抗战时期桂林出版物等[6]。桂林图书馆新馆四层为特色馆藏,包括地方文献书库、古籍书库、民国图书库、四库全书、古籍修复室、抗战历史图片展及读者自修区等。

2.4 细节设置以人为本

新馆在很多细节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比如,盲人视听区的设计,其位置在一层,方便视障人士进出;在设施上,除各种盲人借阅设备外还在室内铺设专用盲道,方便安全。新馆十分重视少年儿童服务,少儿阅览室设在一层,吸引孩子们阅读、探索神秘的书海世界,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借阅环境,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

人性化服务理念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针对服务活动采取富于人情味的服务方式,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读者、关心读者、与读者沟通合作,建立一种亲切、平等、相容的关系,体现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文化气氛[8]。人性化服务是一种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图书馆所提供的一切服务是通过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全体馆员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的,读者感受到的人性化服务体现在具体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中[7]。

3.1 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实施

在读者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不能只把服务停留在举止和蔼上,而是要把服务内涵大大地延伸,关注到被服务者的所想、所需,讲究个性化服务,人文化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全方位的开放服务,包括环境、设施、语言、服务,使读者感到亲切、舒适、方便。

3.1.1 强调馆员与读者的心理沟通

读者的需要包括文献需要和心理需要,这两种需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对于前者,比较客观和容易理解,客易受到重视;而后者则隐藏在整个服务过程之中,容易被人忽略,图书馆人员的外部表现、语言表达及知识结构方面都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心理。

3.1.2 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仅体现在借阅服务与资料查询,还应具有保存人类文化知识、传播知识信息、进行文化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终身学习和娱乐的功能。为读者营造极具人文意蕴的阅读氛围,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自己的家一样,让读者能够在轻松、自由又安全的环境里尽情地享受知识的甘露。

3.1.3 服务功能人性化

尽量减少对读者的限制,从细微处方便读者,贴近读者。图书馆应用RFID无线识别自动借还系统,像银行的ATM机那样,方便地为读者提供书目检索、查询以及24小时全天候自助续借还书服务,读者再也不用担心错过还书、续借书的时间。图书馆实行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图书、免费参观展览、免费听讲座等多项免费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好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方便读者,用人性化服务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享受快乐阅读。

3.1.4 服务方式多样化

对读者的服务方式,有简单的借还,咨询及文献检索、课题调研、科技查新及外文检索等多种服务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要求。

3.1.5 服务设施方便性

图书馆的服务设施要方便读者,要让读者感觉在图书馆中方便无处不在,对特殊读者如初次来图书馆借阅的,不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图书馆应采取各种手段,从服务设施,设备及服务方式上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帮助他们能正常地利用图书馆。

3.1.6 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

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知识库服务以及各种在线信息服务,针对性地为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服务。兼顾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服务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增强了图书馆服务的能力。

3.2 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的中间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保证服务质量是必不可少的。”[8]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人,即制造能够利用人的知识能力和智力培养的发展空间,使馆员与图书馆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激发馆员的良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每个人处于自动运转状态。

3.2.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需要建立一个融洽祥和、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应强调领导与馆员、馆员与馆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人际沟通,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中,图书馆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会得到提升,有助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2.2 营造满意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馆员心理环境的感应点,为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办公环境、办公设备和休息场所,可使馆员保持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情绪,这是让他们赢得读者满意的心理前提。理想的工作环境本质上就应该表现为工作要求,技术要求、人的要求的平衡。假如图书馆环境过多地反映了工作要求、技术要求,很可能忽视馆员的要求。尽管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很难满足馆员的要求,但在改善的过程中充分凸显人文韵味的观念不可缺失。使每位馆员在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工作效率最大化,在“馆员满意”的基础上。实现“读者满意”之目的。

3.2.3 合理安排人员结构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为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图书馆科学地设置工作流程。根据馆员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做到各尽所能,实现各种专业结构和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图书馆应营造一种以“尊重职工、信任职工”为基准的人性化环境,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奖励机制,以关注职工的发展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在强调“以人为本”管理原则和服务理念时,不是将对图书馆馆员自身的关注与对读者的关注相对立,而是强调两者的内在一致性。图书馆的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尽力达到“读者满意”是其最终目的。在图书馆的一切活动中,馆员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也是实现“读者满意”的一个重要支撑点,馆员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读者满意”。因而,要想达到读者满意,必先使“馆员满意”。

新馆开馆在即,桂林图书馆将借“一院两馆”建设的东风,将给图书馆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将新馆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建设理念,努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充分尊重读者人格,温馨的、平等的文化环境,从而使新馆的服务、管理、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付瑶,主编.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桂林“一院两馆”项目在临桂新区开工[EB/OL].(2012-03-28).http://www.gl.chinanews.com/news/glyaowen/2010/0202/42143.html.

[3]田远进.临桂新区“一院两馆”设计方案评出第一推荐方案[N].桂林日报,2009-6-8(01).

[4]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EB/OL].(2012-03-28).http://wenku.baidu.com/view/201a4b40be1e650e52ea991d.html.

[5]陈虹涛,武联.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构成及设计特点初探[J].山西建筑,2007(8):17-18.

[6]桂林图书馆历史沿革[EB/OL].(2012-03-28).http://www.gll-gx.org.cn/test/About_lsgg.asp

[7]钟惠燕,程慧荣.网络时代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5,3(4):43.

[8]张炳常.试论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5,6(20):25.

芬兰塞伊奈约基新市立图书馆新馆 篇7

业主:塞伊奈约基政府

建设地点:Alvar Aallon katu 14, Sein�joki, Finland

建筑面积:4 430 m2

设计单位:JKMM建筑事务所

建筑层数:2层

建筑结构:混凝土

建筑材料:铜质表皮, 混凝土

项目负责人:Asmo Jaaksi (architect SAFA)

设计团队:Teemu Kurkela, Samuli Miettinen, Juha M�ki-Jyllil�, Aaro Martikainen Teemu Toivio, Harri Lindberg, P�ivi Meuronen

结构设计:Eero Pekkari (Magnus Malmberg Oy)

暖通设计:Pekka Nyk�nen (Ylitalo Oy)

电气设计:Lauri Levo (Satakunnan Insin��rikeskus Oy)

设计时间:2009年

建成时间:2012年

图纸版权:JKMM建筑事务所

The civic centre of Seinäjoki is a uniform building complex designed by Alvar Aalto.The building complex showcases Aalto's exquisite touch from the details of door handles to the scale of urban planning.The centre is a masterpie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a highly valuable cultural environment.The library was completed as part of the civic centre in 1965.An example of Aalto's famous series of library designs, it served well as the town's main library for over four decades.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town and evolution of library activities, however, it was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oday's demands.As a solution, the town decided to co-locate a modern building with the current library, so that the resulting two buildings would merge into a single functional complex.An architectural competition was organised for its design in 2008, in which the winning entry was our proposal titled"Apila" ("Clover") .

The key point of reference for the new library design was its location in the valuable environment of the civic centre created by Aalto.The aim was to initiate a dialogue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part.The new building must respect the protected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le making a bold statement as a pie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in other words, find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being conciliatory and challenging.The building's design reference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alto's architecture, however strictly avoiding direct quotations or imitation of themes.

Another important challenge for the designers was the changing content of library activities.The role of the library is undergoing a trans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rapid social change and new modes of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is easily accessible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other electronic media.It is thus conceivable that once looking for actual information no longer plays a central rol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brary as a place for interacting with information will be highlighted.Its key mission is to provide a setting for encounters, meetings and events.Encouraging the users to be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ly receiving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is also important.In other words, the library has to be a versatil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public space.To attract visitors, a well-functioning library must provide experiences.In Seinäjoki,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focused on the col ection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hich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younger user groups.

新老建筑间的对话 (摄影:Mika Huisman)

Dividing the new building into three sculpture-like sections was an important insight that helped to reconcile its large volume with the scale of the civic centre.The building thus relates to its surroundings, and a different statuesque aspect of it is revealed from each direction.On the other hand, the new building discreetly keeps its distance from the outlines and materials of the old civic centre.With liberal generosity, it was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lawns, as though a building in a park.The dark copper of the facades stands out from the whiteness of the surrounding Aalto buildings, the contrast helping to detach the new from the old.A distinctive copper cladding material was designed for the facades that gives the building a unique lively texture.

At the core of the new building's interior design is a large central reading terrace, a venue for events and a place for spending time, which leads the visitor to the collections downstairs and, through a subterranean passage, to the old library.The terrace underlines two important themes of the interior:the significance of providing a place for encounters, and a functional link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building.The gradually descending, interlinked spaces are a connection with the sunken areas typical of libraries designed by Aalto–the purpose of which was to give visitors an unobstructed view over the bookcases.The overall form also has distant echoes of the fan-shaped library main halls designed by Aalto and the central location of the customer service desk.The multifarious interior spaces merge into each other in an open plan, opening up carefully designed views.The view through the large window of the high main hall is dominated by local landmarks:the clock tower of Lakeuden Risti church and the fan-shaped facade of the old library.From the main entrance and the newspaper reading room, visitors can see a section of the civic centre plaza past the theatre.The new and the old library are thus opposites in their rel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m–with its emphasis on indirect natural light, the windows of the library designed by Aalto offer limited views of the outside.

The building comprises a cast-in-place concrete structure that lent itself to the sculpture-like design.The panoramic, unobstructed views across the interiors were achieved by using challenging long-span beams similar to those used in bridge structures.The visual look is dominated by cast concrete surfaces aiming for an unfussy, rough feel produced by using uneven plank moulds and by leaving the surfaces unfinished after casting.Building maintenance technology was integrated in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meaning that the vaulted ceilings and other internal surfaces could be kept free of technical installations.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sign solutions.The high-quality building materials have a long life span.The compact overall shape, good thermal insulation values of the shell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heat recovery guarantee that the building has a high energy efficiency value.In order to minimise the need for cooling, all large windows face north, minimising thermal loading from the sun.

The civic centre of Seinäjoki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townscape that did not require infill development.However, the expansion of the library sparked by functional needs now comprises a visible new element in the town.Rather than disturb the discreet architectural balance of the area, the design of the new building wishes to be experienced as an interesting new layer.In any case, the services of the renewed library now attract new visitors and vibrancy into the area–to the benefit of the entire urban centre.

塞伊奈约基市民中心是由阿尔瓦·阿尔托 (Alvar Aalto) 设计的一组统一建筑群, 从小到门把手的细节大到城市规划的尺度, 均展示了阿尔托的精致手法, 是现代建筑的杰出之作, 同时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环境。作为市民中心一部分的图书馆于1965年落成, 是阿尔托著名的图书馆系列作品的其中一个, 作为该市主要图书馆已良好地服务了40多年。然而,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图书馆活动的演变, 它已不再能够满足当今的需要。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该市决定在现有图书馆旁设计一座现代化的建筑, 这样两个图书馆将融合为一个单一功能的建筑群。在2008年组织的一场建筑设计竞赛中, 我们以“三叶草” (Aplia) 为标题的设计提案获得优胜奖。

新图书馆设计中最关键的一个参考点便是其所处的位置——位于阿尔托设计的市民中心这一宝贵环境中。目标在于发起新老建筑之间的对话。新建筑必须尊重受保护的文化环境, 同时有力地表明自身作为当代建筑的身份, 即必须在主动融合与发起挑战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新建筑的设计参考了阿尔托建筑的独特特点, 但严格避免主题的直接照搬或模仿。

对设计者来讲, 另一个重要的挑战在于图书馆活动内容的改变。由于快速的社会变迁和新的交流方式的出现, 图书馆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轻松获得信息, 因此可以想象, 一旦寻求实际信息不再扮演重要角色时, 图书馆作为与信息互动之地的重要性将应被凸显。图书馆的关键任务也因此演变为提供会面、集会及活动所需的环境。鼓励使用者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和服务也同样非常重要。也就是说, 图书馆必须成为一个通用、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公共空间。为了吸引读者前来, 一个功能完备的图书馆必须能提供良好的体验。在塞伊奈约基, 基于吸引更年轻用户群的角度, 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藏书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将新建筑分为3个雕塑状部分的重要之处在于使其巨大体量得以与市民中心的尺度相协调。因此, 建筑与其周边环境产生关联, 并且在每一个角度呈现出不同的优美的一面。此外, 新建筑在外形及材料方面谨慎地与古老的市民中心保持着距离。它坐落于草坪中央, 犹如处于公园中的一栋建筑。古铜的立面从四周的阿尔托的白色建筑中凸显出来, 这一对比也有助于区分新老建筑。独特的铜质表皮材料赋予了建筑独一无二的生动质感。

新馆室内核心位置设计有一个巨大的中央阅读台阶, 同时也可作为活动及消磨时光的场所, 读者可在此经由台阶去往楼下的藏书区, 或通过地下通道前往老馆。大台阶强调了室内两个重要的主题——提供会面场所的意义和新老建筑间的功能性连接。逐渐降低、相互连通的空间与阿尔托设计的图书馆所具有的典型的下沉式空间产生关联, 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高于书架的一览无余的视野。整体布局形式也是对阿尔托设计的扇形图书馆主厅和位于中心位置的顾客服务台的远距离呼应。各种空间在一个开放的平面中相互融合, 展现出被精心设计的视野。透过高大的主厅的大窗, 视野所及的是当地的地标建筑——Lakeuden Risti教堂的钟塔和老图书馆的扇形立面。读者从主入口和报纸阅览室处可以看到经过剧院市民中心广场的一部分。新老图书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截然不同, 着重于非直射自然光环境的营造, 阿尔托设计的老馆窗户只能提供有限的外部视野。

建筑应用了现浇混凝土结构, 借以实现雕塑般的设计。通过挑战性地使用与桥梁结构相似的大跨度梁, 建筑室内获得了全景、无障碍的视野。建筑室内可见部分以混凝土的浇筑表面为主导, 施工中使用不平的板模并在浇筑后未处理以形成不那么刻意的粗糙感。建筑的维护技术集成于建筑解决方案中, 这意味着拱形天花和其他内表面上不会有技术装置。

设计方案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予以认真思考:高品质的建筑材料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紧凑的整体造型、壳体良好的绝缘性能以及可热回收的空调系统保证了建筑具有较高的节能效果。为了减少对制冷的需求, 所有大窗面向北侧, 以减少来自太阳的热负荷。

塞伊奈约基市民中心是城市景观中的一个完整部分, 并不需要填充式的发展。然而, 基于功能性需求而进行的图书馆扩建构成了城市中一个可见的新元素。设计没有破坏区域内精心建立起的建筑平衡, 而是希望新建筑提供一个有趣的新层次被体验。总之, 更新后的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现在已经吸引新的读者, 并为区域以至于整个城市中心注入活力。

通透的阅览空间 (摄影:Tuomas Uusheimo)

塑感十足的建筑造型 (摄影:Mika Huisman)

铜质表皮 (摄影:Tuomas Uusheimo)

藏书区 (摄影:Tuomas Uusheimo)

阅览台阶 (摄影:Tuomas Uusheimo)

一层平面

儿童阅览区 (摄影:Tuomas Uusheimo)

三层平面

剖面

交流区 (摄影:Tuomas Uusheimo)

游戏区 (摄影:Tuomas Uusheimo)

新闻中心 (摄影:Tuomas Uusheimo)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 篇8

在《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要培养专业型讲解员》一文中, 我们提到新馆建成后要培养专业型讲解员, 对专业型讲解员的定位、讲解工作的重要性、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和特定要求, 都作了阐述。因此, 如何提高并丰富讲解工作, 实现讲解工作的创新, 实现我们新馆的综合效益, 普及宣传自然科学常识是自然博物馆实现其科普教育职责的重要课题之一。

1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

随着自然博物馆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新馆的设计理念、传播功能、标本征集、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 新建的自然博物馆重新定位, 除传统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职能外, 还注重发挥休闲、娱乐的功能。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展示内容的设计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以“地球·生物·人类”总主题, 以六大陈列板块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 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俱强的自然陈列。主要展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重庆的壮丽山川等, 重点揭示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采用馆园结合模式, 在主展馆群外设自然博物主题公园, 利用地形、地物条件, 设置动、植物观察区、恐龙生态园、儿童乐园等项目, 以达到让人们“体验自然、学习自然、发现自然”的目的。现在参观自然博物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讲解工作除了要讲解展馆里展示的内容外, 还要引导参观群体从获取自然科普知识教育后, 逐渐过渡到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自然博物主题公园进行活动。这就给我们的讲解工作带来了生机和创新。

2 讲解员具有的综合素质

讲解员是自然博物馆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队伍, 是沟通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始终活跃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一线, 其言行举止代表着一个自然博物馆的形象, 同时也反映一个馆, 一个岗位的文明程度。因此自然博物馆要培养一批合格优秀的专业型讲解员, 使他们在讲解岗位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讲解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讲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讲解员必须要加强学习。如果文化底子薄, 在讲解过程中, 就会受知识面的局限, 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 而且遇到观众的提问也不能敏锐正确地回答。知识越广, 讲解就更生动、更具深度。这就要求讲解员多读多看, 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听一些专家讲座, 不断学习积累, 只有培养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打下扎实的业务基础, 才能在讲解的岗位上做观众真正的老师和导师,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的需要。

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西部科学院, 已建馆8O多年, 在这段发展的历程中有着很多的故事, 作为讲解员也必须了解这个馆的发展历程、相关人物、区域面积、展示的主题内容、展览的路线以及建新馆的时代背景和现在这个城市的发展状况。虽然这些未必在每次讲解都能用上, 但了解越多, 越详实, 讲解就会从容不迫, 大方自信, 收放自如。讲解员要有较好的阅读习惯, 空余时间多阅读, 做好笔记。拥有自己的小资料库, 看完书以后, 多练习写作, 谈谈自己的心得, 观后感。自己撰写讲解词, 编写讲解词也是讲解员知识积累的过程, 熟悉了自己要讲的讲解内容, 以自己的语言编写通俗易懂适合自己表达的讲解词。在每一次编写讲解词的过程, 就是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和升华的过程。

3 讲解工作的创新

语言礼仪的创新:首先要善于使用开场白的技巧, “两分钟”时代, 一分钟面带微笑展示你是谁, 另一分钟吸引展示你的亲和力, 迅速拉近你与观众的距离, 让观众喜欢你, 能够跟着你的讲解顺序参观。其次, 心里素质也很重要。面对众多的参观者, 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不仅要有自信心, 还要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不卑不亢沉稳大气以及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讲解内容, 讲解员自然的真情流露, 讲解时自然的面部整体表情有助于讲解内容的情感表达, 适当地把握分寸才能达到良好的讲解效果。

工作服饰的创新:统一着装, 整洁干净, 个人角色要符合所在岗位的工作规范。女士宜淡装, 去掉私人首饰, 束起长发, 不要穿跟太高的鞋。男士每天刮脸, 发型大方得体, 上班前不要吃带异味的东西。同样一个人, 穿着打扮不同, 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完全不同, 讲解员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接待对象展示出不同的气质。要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工作服, 如夏季接待领导可以着正装, 接待普通观众可以着统一工作T恤, 这样可以消除和观众的距离感, 显得更随和。总之,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解说员在工作服饰方面要展示出一个一流大馆应有的风采。

肢体语言使用的创新:站姿礼仪, 面带微笑, 双肩下沉。在讲解过程中, 眼神作为讲解的形体语言是与观众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学会四十五度角巡回扫视法, 最大限度地和观众进行眼神交流, 关注其心理感受。其次用手势和激光笔来配合讲解内容, 起到提示性和指示性的作用, 还要学会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 科学、准确、适度地运用讲解手势。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的创新: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 给自然博物馆的开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不只满足于看看展览、听听讲解。要参与、要娱乐, 已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尤其是青少年, 活泼好动, 接受力强, 更是博物馆对外开放不可忽视的群体。为了适应人们的这些需求心理。要提供一些可参与互动, 又寓教于乐的项目。譬如:触摸屏、手工制作、模拟考古等。为了让讲解更生动有趣, 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 通过提前制作一些3D网像, 或者一系列的动画, 把展示标本的年代、背景与自然的关系展示出来, 通过直观的画面.可以让观众感到更生动。再配合讲解员的生动的解说.能够表达展示标本的内涵与意义.更好地实现宣传教育的效果。

总之,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普及场所对社会开放, 讲解工作的主要目的十分明确, 即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一个好的讲解员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完善, 逐步提高讲解水平。在讲解工作的创新过程中, 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讲解员脱颖而出。

摘要: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 面临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讲解工作, 讲解工作不仅是博物馆对外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 它还是联系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新的自然博物馆讲解工作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真正的做好讲解工作,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和努力。

关键词: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讲解工作创新,讲解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渝芳李小英,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后要培养专业型讲解员.科学咨询.2012, 4.总第278期7-8

[2]葛琳关于自然博物馆展示定位的思考文博论坛211—212

[3]张万利浅谈博物馆讲解工作文博论坛211—212

[4]屠盈盈略析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发展与创新青春岁月2011年 (8) :326

[5]董庆鹏浅析博物馆讲解工作创新的必要性神州 (下旬刊) 2011年 (1) :1

[6]侯江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现状与趋势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 (4) :2553—2556

湖南农业大学新馆 篇9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位于济南市燕山立交以东、经十东路以北、毗邻二环东路的近郊区域,建设总投资11.25亿元,占地153 334 m2,建筑面积8万m2。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地下防水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辅以卷材柔性防水层的全包防水体系,防水等级为1级。本工程共分为3个标段,二标段的底板、侧墙采用双层3 mm厚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外防外贴,内防采用≥0.8 mm厚PCC-5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以下简称CCCW);顶板采用双层3 mm厚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外防外贴。防水施工面积共约25 000 m2。

2 材料介绍

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以下简称自粘防水卷材)是以聚酯纤维无纺布为胎基,掺有增粘材料的聚合物改性沥青为浸涂材料,聚乙烯膜、细砂或隔离膜作为卷材上表面隔离层,附可剥离的涂硅隔离膜或隔离纸作为防粘隔离材料制成的一种增强自粘防水卷材。

该产品执行JC 898—2002《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标准,具有以下特点:(1)冷施工不动用明火,不使用粘结剂,对环境无污染,属于环保型产品;(2)抗拉强度高,并具较大延伸率,对基层伸缩或开裂变形的适应性强;(3)可形成高强度防水层,对压力水抵抗能力强;(4)该卷材采用聚酯纤维毡作胎基,抗疲劳性、抗穿刺、耐腐蚀性好;(5)整体全自粘沥青涂层具有优异的低温柔韧性;(6)粘结性能好,并具有自愈功能。

3 基础底板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3.1 施工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防水加强层处理→弹线→大面积铺贴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排气压实(钢辊滚压)→压实搭接缝(辅助热熔),边缘密封→立面卷材收头固定,密封胶封闭→检查验收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弹线→铺贴第2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排气压实(钢辊滚压)→压实搭接缝(辅助热熔),边缘密封→立面卷材收头固定,密封胶封闭→防水层验收→成品保护。

3.2 施工要点

卷材长边搭接宽度100 mm,短边搭接宽度100mm,搭接缝密实。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且上下两层卷材的接缝应错开,长边错开1/3~1/2幅宽卷材,短边错开至少1.5 m,详见图1。

1)基层清理:将基层上的杂物等清理干净,做到清洁、平整、无明水。

2)对阴阳角、桩头、集水坑等细部作加强处理。

3)弹线:在已清理好的基层表面,按照所选卷材的宽度留出搭接缝尺寸,再将铺贴卷材的基准线弹好,以便按此基准线进行卷材铺贴施工。

4)大面铺设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将整卷卷材置于铺贴起始端,对准基层上已弹好的粉线滚展卷材约1 m,与此同时调整好卷材的铺贴方向,边撕去下层表面隔离纸、边进行卷材的铺设。

5)搭接缝处必须采用手持小压辊,密实重叠排压,以保证接缝的密闭防水功能。

6)立面卷材固定处理:采用钉子固定,并在钉子四周涂刷改性沥青涂料进行密封处理。

7)检查验收:铺贴时边铺边检查,搭接缝的检查采用螺丝刀检查接口,发现滚压不实之处及时重新压实,大面粘结不实之处应及时重新压实。现场施工员必须跟班检查,特别要注意平立面交接处、转角处、阴阳角部位的做法是否正确,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8)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验收合格后,弹线铺设第2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操作方法同第1层自粘卷材铺设。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上下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且上下两层卷材的接缝应错开,长边错开1/3~1/2幅宽卷材,短边错开至少1.5 m。

9)特别注意事项:所有搭接接缝处的卷材聚乙烯(PE)面在粘贴前,必须采用干净的纯棉抹布擦干净。

4 基础侧墙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基础侧墙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同底板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5 桩头防水处理方法

5.1 桩头防水施工工序:

钢筋混凝土桩头清除干净→湿润基面→涂刷CCCW→潮湿养护。

5.2 操作要点及技术要求:

用专用毛刷将涂料均匀刷在基层表面,应多遍涂刷,一般涂刷3遍,每遍涂刷都要进行养护。第1遍养护完成,固化并具强度后方可涂刷第2遍。涂料的用量为1.5 kg/m2,涂层厚度>0.8 mm。涂层要均匀,不得有漏涂,一般采用喷雾状水养护,养护时间≥24 h,避免涂层破坏,做法见图2。

6 细部节点防水施工技术

6.1 底板后浇带的防水施工非常关键,在防水施工中应设置必要的防水加强层,做法见图3。

6.2 底板变形缝的防水施工要做重点处理,做法详见图4。

6.3 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做成均匀一致、平整光滑的圆角,圆弧半径不小于50 mm,并增设500 mm宽的卷材加强层,铺设在卷材防水层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底板之间,做法见图5。

6.4 侧墙与顶板交接处卷材铺设在钢筋混凝土外墙,用聚苯板进行保护,并增设500 mm宽的卷材加强层,做法见图6。

6.5 穿出底板管道防水增设卷材加强层,采用柔性做法见图7。

6.6 电梯井、集水坑防水增设卷材加强层,做法见图8。

7 结语

本工程严格按照“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以混凝土结构主体自防水为主,附加柔性卷材为辅的严密的防水措施;所选用的防水材料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防水性能优异,完全满足本工程高标准的防水要求,工程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介绍了山东博物馆新馆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方案和选用的主要防水材料,对基础底板、基础侧墙、桩头以及细部节点的防水施工工艺做了详细阐述。

上一篇:教学资源下远程教育下一篇:种类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