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农业政策

2024-10-24

欧盟农业政策(精选8篇)

欧盟农业政策 篇1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是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为关税同盟)。它由一整套规则和机制所组成,是欧盟最重要的共同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用来规范欧盟内部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加工。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

建立:早在1956年进行的欧共体谈判中,法国就坚决主张农产品也应该包含在关税同盟中。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自由贸易效益可使德国制造商获益,建立CAP对法国农民也有同样的效果。法国、意大利、荷兰是CAP的积极支持者。CAP 最早由《罗马条约》提出,1960 年欧委会正式提出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方案,1962年欧共体六国通过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衷协议》,这个协议成为CAP的最初框架。

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 :

1、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tipped, and we seem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work for our sense of self.我并不认为这种社区概念的变

2、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合理的生活水平。

3、稳定农产品市场,保证供应的可靠性。

4、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保证食品安全。

5、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原则

欧共体为了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制定了三条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一、共同体市场统一原则,即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实现共同体内部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协调成员国之间防疫和兽医等条例;制定共同的经营法则和竞争法则等。

二、共同体优先原则,即实行进口征税、出口补贴的双重体制。当产品进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进口征税;当产品出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价格补贴,控制从共同体外部进口,避免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价格和预算统一原则,即制定统一的农产品价格和财政预算,由各成员国交纳一定的费用建立农业指导金和保证基金,用以进行补贴和支持欧盟的农业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机制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共同农业政策运行机制的核心。共同农业政策的价格机制有三部分组成:目标价格、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目标价格是价格机制的中心,是根据一种农产品在共同体内部最供不应求的地区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而确定的,是农民有望在公开市场上得到的价格。干预价格也叫保护价格或保证价格,是低于目标价格的共同体农产品的最低保证价格。一旦共用体内的市场价格降到目标价格以下某一点时,共同体就用干预价格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门槛价格是对欧共体之外的国家设立的,是第三国农产品进入欧共体的最低进口价。门槛价格的目的在于为了保证欧共体进口农产品的价格能与欧共体的目标价格一致。门槛价格与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之差作为关税收入(差价关税:共同农业政策的过渡措施,已于1968年停止征收)。

2、货币补偿金机制由于欧共体成立之初没有统一的货币,当各国货币汇率出现频繁波动时,会对共同价格体系的稳定造成很大威胁,为了维持农产品的共同价格,1969年,欧共体又创立了货币补偿金制度,对货币升值国的出口和进口农产品分别按其货币升值幅度提供补贴或征税,对货币贬值国则按价值幅度对其出口进行征税,进口给予补贴。

3、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 分为两个部分: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和用于农业结构改革的指导部分。保证部分主要开支项目为:为支持农产品出口而发放的出口补贴;农产品市场的干预费用;因货币汇率波动引起的货币补偿金。指导部分主要用于欧共体在农业结构政策范围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理事会决定的特别开支及改进生产设施和农产品销售工程。

4、共同市场组织(COM)是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机制,因不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变化。有以下四种类型: 1)、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者提供的直接资助。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有谷物、油菜籽、蛋白质作物、绵羊肉和牛肉。2)、根据生产水平的一定比例提供资助,主要涉及橄榄油、烟草、棉花、某些被处理过的水果和蔬菜,还包括葡萄酒。3)、对成本主要由消费者承担的产品提供支持,主要涉及奶制品和糖类。4)、允许市场自身调节供求波动而只有极少的干预,主要涉及水果蔬菜、高档葡萄酒、猪肉、家禽等。

CAP实施的意义

CAP实施以来,不仅对促进欧洲农业发展、稳定农产品市场,也对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迅速提高了成员国的农产品质量,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的供给。1983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糖料供给国和奶制品的主要供给国。到1984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牛肉净出口国。

2、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极大地刺激了各成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居优势的成员国竭力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较多的价格支持费用。农业居劣势的成员竭力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以减少从其他成员国进口农产品,不仅节省外汇支出,也增加了其农产品在共同体市场上的竞争力。

3、统一对外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壁垒保护了内部农产品市场,使得内部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贸易大幅增长。自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一直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的农产品出口市场。1958年,欧共体中的一些国家共进口谷物1180万吨,其中只有8%是从成员国购买的。从1961年到1974年,内部农产品贸易额从34亿美元剧增到204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CAP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问题:共同农业政策在实施额发挥作用的同时,自身隐藏着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补贴,导致农业产出增长超过市场对农产品的吸收能力。在1973—1988年间,欧共体的农业产量年均增长2%,而内部消费年均增长只有0.5%。1984—1985年度,欧共体主要农畜产品过剩严重,在过剩消费能力中小麦为24%,大麦为20%,糖料为34%,奶粉及奶制品达到242%。

2、巨大开支给成员国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的负担。1980年,欧共体农业政策开支占总支出比例的73%。

3、增加了大农户的收入,却不能增加小农户的收入。由于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和产量挂钩,大量的补贴被大农场主享受,大量的中小家庭农场则获益不多。

4、成员国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如德国虽然承担了总体预算的29.2%,却只能从欧共体得到14.8%的回报。

5、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影响了世界农产品价格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剧了欧共体同其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在农产品出口领域的摩擦和纠纷。

二、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进程CAP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

1、20世纪60年代重组农业结构的改革CAP 建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应对战后食品供应的短缺,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产量。为此,当时的欧洲委员会于1968 年公布了以欧委会副主席曼斯霍尔特命名的《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备忘录》即“曼斯霍尔特计划”,并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鼓励兼并小农场以形成大农场,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生产;让老年生产者退出生产等。由于改革过于激进,给大量家庭农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措施最终未能付诸于实践。

2、20世纪70年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1972 年CAP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实现欧洲农业的现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推进农业职业培训,鼓励青年从事农业生产,让年老农民提前退休以更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975 年又推行了“贫困地区计划”,向生产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如山区农民提供补贴。此后,欧洲一些农产品生产部门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为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

支持,从而又产生了财政预算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下一阶段CAP 改革的重点。

3、20世纪80年代解决农产品过剩及预算制度的改革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欧洲委员会于1985 年颁布了《共同农业政策展望》绿皮书,分析了CAP 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了削减生产的新方法,其实在这之前政府就已经开始针对过剩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1979 年建立“共同责任税”,要求奶制品部门生产严重过剩的农民必须支付罚金;1981 年规定食糖生产者应该承担全部出口费用;1984 年为控制牛奶产量建立了牛奶生产配额制等。为了解决财政预算问题,1988 年欧洲理事会通过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农业开支指导”原则。通过限定欧共体农业支出的最高额度,规定主要农产品的最高产量以获得补贴支付等措施,CAP 预算支出在总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开始下降。如1985 年,这一比重为75%,到80 年代末下降到了65%的水平。

总结:综观90年代以前CAP的改革,从最初的“曼斯霍尔特计划”到80年代末的一揽子改革措施,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农产品过剩以及削减CAP预算开支,但这些改革方案涉及的内容有限,取得的成效也不甚明显。

4、1992年的麦克萨里改革背景:20世纪的80年代,严重的农产品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开支一直居高不下。即将到来的90年代CAP还将面临诸如新成员国的加入、协调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立场等问题,因此,CAP的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1992年,当时负责农业问题的欧盟委员会委员麦克萨里提出了一项基础性的改革措施,并于1992年5月21日由欧洲理事会通过。主要内容包括:1)降低支持价格水平、控制生产。它包括:粮食和牛肉的价格3 年内降到接近国际市场的水平(例如,谷类价格降低29 %,牛肉价格降低15 %);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冻结15 %的谷物耕种面积。2)收入支持,对农场主进行直接补贴。它包括:对那些冻结了耕种面积的农业生产者,根据种植面积给予补贴。3)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它包括:通过建立基金,鼓励保护环境;对55 岁以上农业生产者实行提前退休制度,以便安置青年;扶持山区和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

此次的CAP改革是第一次由外部力量推动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是一次较为系统的改革。欧盟在解决农产品过剩和财政负担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改革使共同农业政策从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不再单纯依靠价格来支持农民收入,缓和了欧共体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

5、《欧盟2000议程》

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WTO提出了新一轮农产品贸易谈判要求,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压力也在增大。欧盟东扩后,中东欧国家农业比重较高,届时欧盟的CAP预算负担将更加不堪重负。在此形势下,1999年欧盟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决定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

改革措施:(1)确定将2000年—2006年的农业预算支出保持在420亿欧元的水平。(2)降低价格支持,鼓励竞争。(3)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提高直接收入补偿农民因降低价格支持遭受的损失。(4)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5)建立新的农村发展计划,以支付酬金或创建农场贷款利息补贴的方法支持青年农民创建农场、提供培训、提前退休,鼓励农业环境保护。《2000年议程》是CAP最为全面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几乎涵盖了CAP所有的功能,包括经济、环境、农村发展等,既促进欧盟农业经济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又为新成员的加入创造了有利局面。

6、2003年改革新方案 这次的改革其实是对《2000年议程》的一个中期考察, 但却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改革,主要措施即采取与产量脱钩的农场单一支付。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CAP 向农民进行补贴的方式,从而满足了WTO关于农业补贴的规定,使农业生产及贸易更趋向于市场化;为了给农村发展政策提供资金,这次的改革还减少了向大农场支付的直接补贴;

7、2007年CAP“健康检查”CAP“健康检查“就是继续采用2003 年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基于2003 年改革以来总结的经验,使CAP 能更好的适应一个拥有27 个成员国的欧盟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关心的主要问题有:怎样才能使直接补贴机制更有效率,更简单化;怎样使那些一开始为一个仅拥有6 个成员国的共同体所设置的市场支持工具适应当前情况;怎样面对来自环境变化、生物燃料、水资源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新挑战。

8、2008 年欧盟农业补贴政策改革2008 年7 月2 日永久性结束自1992 年开始实行的休耕政策,目的在于应对食品价格飙升。11 月20 日,欧盟成员国就农业补贴等共同农业政策问题达成妥协。此次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即是不再依产量多少来决定农户领取的补贴数额,并综合考虑环保、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等因素。虽然在2003 年的改革中欧盟就已经提出了农业补贴与产量脱钩,但当时的改革并不彻底,这次达成的妥协意味着欧盟在农业补贴上的政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将有利于欧盟农业生产更好的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此次改革节约下来的本来用于补贴的资金将被用于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9、2011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2011年10月12日欧委会公布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法律草案,草案包括直接支付、单一共同市场组织、农村发展和监督管理等四大要素。草案要求自2019年始,所有成员国将在国家或区域一级实施统一标准的直接支付。

总的来说,CAP到目前为止的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稳定了农产品市场,保障了农产品的正常供给,使农业从业人口的收入免受世界市场的波动,使欧盟的农业政策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三、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1.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的影响

四十多年来,由于CAP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而倍受欧洲内外的广泛关注。首先,共同农业政策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强劲驱动力。战后初期,西欧被美国作为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的主力军。美国借助《马歇尔条约》、《布鲁塞尔条约》积极推动欧洲国家在各方面的联合。而此时西欧各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农业收入水平也低,很多西欧国家的食品供应严重不足。因此,保障食品安全、确保国内食品的供应是当时西欧各国在磋商联合议题时必须优先考虑的目标。出于现实的政治、经济考虑,欧共体首先在农业部门确立了共同政策。罗马条约第38条很清楚的阐明了共同市场必须包括农业和农产品贸易。鉴于当时欧共体各创始国的国内政策中没有把农业部门纳入市场经济,罗马条约还特别强调了共同市场在建立的同时应该考虑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对别的经济部门却没有提及共同政策的制定。CAP最早由《罗马条约》提出,1960年6月30日欧委会又正式提出了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方案,并于1962年起逐步予以实施。正如委员会首任主席哈尔斯坦所说,共同体对共同农业政策目标的权衡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决定。而CAP日后一些重要改革的直接动因也是出于维系、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需要。从CAP的发展历程来看,欧洲共同体的诞生催生了共同农业政策,而共同农业政策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进程。

第二,欧共体的其他政策曾长期受到共同农业政策的制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共同体内部剩余农产品的增加,大量的资金不得不用于补贴向国外销售的农产品,共同农业政策的开支逐年攀升,预算费用急剧增加,共同农业政策支出在共同体总预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欧共体整个财政预算都受到了共同农业政策的牵制,成员国之间由于共同体预算的增加所导致的利益和负担的分配都和共同农业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歧,也往往需要在共同农业政策中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三,共同农业政策导致的利益转移是各成员国关注的焦点。最显著的例子是20世纪后期的关于货币补偿数量体系(Monetary Compensatory Amounts)的争议。由于德国是一个主要的工业品出口国,需要从一个自由的贸易体系中获得机会,而德国长期以来在CAP中一直扮演净出资国的角色。以1999年为例,德国在EAGGF(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中的出资是100亿欧元,消费却只占了57亿欧元,净出资43亿欧元。所以,德国希望削减CAP开支,是这一体系的坚决拥护者;而其他国家如丹麦、西班牙、希腊、法国、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由于从CAP中的获利大于支出,是净受益国,所以都不愿意实施该体系。因此形成利益对立的两派。共同体各成员国在共同农业政策实施中的资源分配与利益得失还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其他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

第四,共同农业政策为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变迁及欧盟的扩大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欧共体成立以来,经济一体化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表现之

一是成员国不断增加。长时间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共同农业政策变革的动力和压力是来自于新成员国的不断加入,而共同农业政策也为候选国进入欧盟提供了必要的缓冲。例如,为了帮助十个中东欧国家平稳过渡到2004年,欧盟根据《2000议程》的框架,制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援助计划(SAPARD,Special Accession Program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在这份计划中,为候选国在过渡期制定了年度预算,用于结构和农村发展项目,包括对农业的投资、农村加工业和营销业的发展、鼓励农村经济多样化、改善和控制动植物的健康等。现在欧盟的农业已成为一个资本集约化的部门,农业生产活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1960-1990年间,欧共体成员国的农业、渔业部门劳动力减少了2/3。到2004年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这种以“无震荡”方式在欧洲实现的社会变革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政策为成员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及社会变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共同农业政策倍受世界关注。由于欧盟在世界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共同农业政策实施的出口补贴导致了严重扭曲世界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结果,遭到所有主要农业出口国家对共同农业政策的抱怨,常常引发欧盟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贸易冲突,欧盟与美国及凯恩斯集团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也纠纷不断。多年的事实表明,共同农业政策的调整、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同时,共同农业政策长期以来的改革也受到外部世界的高度关注。2003年6月欧盟农业部长最终达成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案中,提出了要废除过去某些传统的农业补贴的做法,世界贸易组织立即对此作出反应,表示欢迎。

2.未来的挑战

共同农业政策作为欧洲——体化的基石,在促进欧共体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进入21世纪后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及欧盟内部环境也使共同农业政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农业政策与环境问题、竞争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它们都将置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控之下。当前,CAP改革的外部压力主要来源于WTO谈判所达成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欧盟在1994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的农业协议中,做出了若干承诺,其中的一些部分是现在正在或才开始逐步实施。如何协调各成员国的步伐,以及协调在新一轮世界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立场,是共同农业政策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欧盟内部存在的问题来看,有一些将是影响共同农业政策演变的重要决定因素。一个是环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欧盟的农业发生了巨变,但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质的严重下降,过度的使用土地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地下水被农业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污染,由于农业生产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自然物种的消失以及生物多样化的减少等等。所以,如何使欧盟的农业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维持现有的环境以及保护现有的自然遗产,在共同农业政策中纳入对环境有利的规章制度,是未来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一问题是由欧盟再次东扩引出的新老成员国的利益协调。2003年1月欧盟提出CAP改革方案。6月,农业部长会议经过多次讨论,对该方案最终达成了一致。这个方案突出了三个优先,即把农业生产的质量放在优先地位;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把农业食品安全放在优先地位。此次欧盟农业改革步骤将在2005年起分阶段推进。但是具体实施起来会有不少困难。2004年5月起,东欧十国已成为欧盟的新成员,从最初的六个创始国到2004年的25个成员国,欧盟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次东扩是欧盟的第5次扩大,对欧盟来

讲意义非凡,欧盟成员国从15国增加为25国,领土面积扩大23%,总人口增加7500万,达到4.5亿。但是,此次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中多数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较低。欧盟的农业人口和农村面积因此而扩大,农村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农民的收入将会受到影响。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欧盟东扩对现有成员国将产生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方面,现有成员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将下降10%-15%;另一方面,对新成员国的净预算转移每年约为50-100亿欧元。从目前来看,农业对于中东欧国家而言要比原欧盟成员国重要得多,这些新成员国将会对农业补贴提出各种要求。在欧盟扩大的初期,相比老成员国,新成员国获得的利益或许会更多些。欧盟原成员国的农民及农业利益集团很可能会因为农业补贴这个“蛋糕”被瓜分而产生抵触情绪,而将中东欧国家统一到欧盟现在的价格水平也是一笔不小开支。对于CAP来讲,面对2004年以后的欧盟,不仅仅是考虑人口、耕种面积的几何增加,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成员国之间在市场、体制和利益方面的整合协调,使共同农业政策的规则更加有效地运作。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盟共同农业政策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预示着它的未来改革之路将如它曾经历过的那样风风雨雨伴征程。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一)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二)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

(三)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

(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 病虫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

无机农业(inorganic agriculture):又称石油农业,高能农业。主要靠输入农业以外的无机能量和无机物质,以推动农业生产中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来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其特点是:以石油、煤等作为能源和原料,大量生产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及机电动力。无机农业对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作用。但如果使用化肥、农药过量,忽视有机肥料,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并易造成土壤,大气、水源和农产品的污染,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坏,危害人畜健康,并对水土保持、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造成不良后果,所以一些学者强调,无机农业要与有机农业相结合。

集约农业是农业中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同粗放农业相对应,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称“集约农业”。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其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 “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要求中国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欧盟农业政策 篇2

在欧盟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速度增长,据预测,欧盟有机食品市场增长率大致在25%~30%,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到2010年,欧洲有机农场将达到农场总数的10%~20%。有机农业在欧盟国家的快速发展,取决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欧盟国家在立法、政策、经济和市场等方面对有机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农业与环境项目上。本文试对欧盟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背景、支持政策进行分析比较,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欧洲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欧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密集型、高投入(农药、化肥、能源)、单一作物的高产农业系统,忽视了农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至21世纪,农作物丧失了75%的遗传多样性,目前仅有约150种农作物被耕作,其中3种主要作物提供了约60%的能量来源。尤其是杀虫剂的使用,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加,使人类的生活受到威胁。据估计,到2002年,世界范围内约有300万人受杀虫剂毒害,大约22万人导致死亡,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施用化肥过量,使蔬菜等植物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引起的疾病不断增加,如可能导致肿瘤病的增加。

为了改变以上这些情况,欧盟很多国家在农业实践上采取了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克服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有机农业就是在以上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如水土保持;增加植物与动物生产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减少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同时,由于不使用化肥与农药,有机食品的营养与健康性也增强。有机农场的多样性生产还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了乡村经济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991年,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有机农业的生产法规(EC, 1992/91)。这个法规规范了统一的框架,明确了进行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具体要求,并规定了哪些物质不能用于有机生产。这个法规目的是指导和促进有机农业的生产以及明确有机食品标签的需求,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避免其受到欺诈。所有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有机产品必须符合欧盟规则,从而防止农产品的不公正竞争。

非欧盟国家的有机产品要想在欧盟国家销售,只有符合欧盟标准或有对等的相关法律标准,才能被允许。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有机农业在欧盟国家间普遍得到认同,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2 欧盟各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比较

为促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有机生产方式转化,欧盟各国针对各自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支持政策。特别是从1994年起,欧盟的农业与环境项目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农业—环境项目的目标是取得农业发展与环境发展政策的一致,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项目支持下,各国纷纷采取对以有机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者给予补贴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有机农业在欧盟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环境的改善。从各国收到的农业环境项目的最后评价报告均证实了有机农业对土壤、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由于有机生产方式需要掌握较多的作物、病虫害防治、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农场主掌握起来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农场的转换。实践证明,单一实行对个体有机农场的补贴,还不足以刺激农场的有机转化,而且也不能保证有机生产方法的长期应用,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行动计划来促进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为此,欧盟委员会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总体行动计划,以尽可能地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2001年5月,“欧盟有机食品合作与促进”会议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以制定进一步促进欧盟有机食品发展的规划。丹麦食品与农业部组织了此次会议,各国农业部、IFOAM、欧洲农场主联盟的代表、欧洲消费者联盟代表以及欧洲环境署共同签署了哥本哈根会议声明,并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覆盖有机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分析了有机生产的壁垒与潜力,制定进一步的行动计划;

2) 分析有机产品加工与市场的推广,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策略;

3) 建立健全有机生产的资料存档;

4) 强化有机生产的研究与学习;

5)加强对有机农业的促进宣传。农业杂志增加了对有机农业信息宣传的文章,使有机产品的销售量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有机产品走入了超市,有机生产和销售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欧盟委员会还邀请与有机农业相关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网上提交反馈。在反馈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步骤。

在欧盟发展有机农业的总体计划与援助下,各国都纷纷行动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各自特色的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行动计划,采取了一系列补贴与援助措施。

2.1 德国

德国是目前世界有机农业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与德国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1989年开始,有机农场就得到政府的财政支助;1994年后,遵照欧盟有机生产法规进行有机生产的,均可得到财政支助。其不仅对处于有机农业转换期的农场实施补贴,对转换期后现存的有机农场也给予补贴。对耕地及草坪的补贴额为每年每公顷125欧元(已转化的有机农场100欧元);对果园等永久性作物,转换期的补贴额为600欧元(转换后的有机农场500欧元)。此外,由于德国的各联邦政府都有自己的专门机构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按照各地情况的不同,各个州可在以上补贴基础上降低补贴额20%或提高补贴额40%。这些补贴政策使德国有机农场的数目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升很快,有机农产品的供应量也显著上升。

除了直接对农场主给予补贴外,在2002年修订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推广手册”中规定,有机农产品可以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出售,确保了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市场推广者都可以得到较高的市场回报。

为提高有机农场的发展,德联邦政府还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行动计划。在计划中,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与有机生产链相关的各个部分,有机生产和加工、贸易、市场、消费者、技术的开发与转化、研究与推广等各个环节均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完成此联邦计划,2003年的预算大约为3 500万 欧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有机发展中心的国际互联网入口;提供有机农业教育材料;制定未来对有机农业的培训费用;召开有机畜牧发展兽医等的研讨会;召开有机生产农场主的研讨会;有机示范农场的网络建设;有机农场的宣传材料;农产品有机加工的培训材料;召开加工中涉及到的有机产品的信息研讨会等。

2.2 丹麦

1995年,丹麦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发展委员会向农副渔业部提出了65条有机农业推广行动计划,以推动有机农业在丹麦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加强政策引导工作。另外,也包括市场推广、研究工作和有机农场的发展。

在早期有机农业推广行动计划中,约2/3的资金用于:为有机农场主提供财政补贴;有机农业的教育和展览;有机示范农场的建立;有机农产品推广等活动,为更多的有机农场的转换提供了基础。

1999年,发展有机农业的第二个行动计划提出了,新的行动计划主要集中在为以下方面提供支持:消费与销售的研究;初级产品的加工;质量与健康的宣传;有机标准的调整;有机产品的出口;有机农业与环境保护;畜禽的健康与福利等方面,以规划有机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3 西班牙

西班牙联邦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开始于1995年,在欧盟国家中是较迟的。这也影响了有机农业在其国内的发展。1995年,西班牙将国内的有机农业立法与欧盟有机农业法规(EC,2078/92)结合,促进了保护环境的有机农业生产方法的发展。

最初实行补贴的几年,西班牙有机农场的农场主获得补贴的限制较多。补贴额随地区和生产作物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处于转换期的第一年,有机农场主可以收到全额的补贴,第二年只能收到全额补贴的80%,在随后的3年中,收到全额补贴的60%。当前,有机农场主每年收到固定的补贴额,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欧盟的其他国家低,每公顷大约为350欧元左右。从2001年起,西班牙农场主从欧盟有机农业指导委员会的保证金中获得大部分的有机生产补贴,加速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2.4 法国

法国计划在2005~2010年成为欧盟有机农业发达国家。2005年,计划将有100万hm2土地、25 000家农场转换为有机农场。同时规定,只有处于有机农业转换期的有机农场才能享受财政补贴。转换后的有机农场得不到任何补贴。转换期的有机农场转换期的补贴上限为50万法郎(75 770欧元)。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机农业在欧盟的快速发展。

2.5 意大利

在意大利,新加入和现存的有机农场都能得到补贴。但许多农场转换成有机农场的最大动力不是获得补贴,而是有机产品能够获得较高的价格。同时,欧盟法规的实施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确保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在市场中均能获得较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在国家、地区水平上政府还在财政预算上对有机农业的研究、实验、培训、市场促进等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3 欧盟有机农业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农产品品种资源丰富,农民有较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特别是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农药、化肥使用少,污染轻,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力需求,这为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较大的商机,特别是那些需求量大、我国具有较大生产优势的产品,如茶叶、柑橘、蔬菜等产品,有较大的有机产品市场需求。此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日渐增强,使有机食品消费拥有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

欧盟各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政府必须以有机农业生产法规为指导,对采用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农场主给予各种财政支持,以鼓励和引导常规生产方式向有机生产方式的转换,弥补在有机转换期由于产量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但是,仅有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制定全面、长期的发展规划,对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应涵盖与有机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有关的各类人员,以建立消费者、农场主、生产者、零售商、研究者和其他相关人员之间密切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有机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1 加强政府部门对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扶持

世界上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表明,发展有机农业,必须依赖政府的大力支持。欧盟各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均依赖于20世纪90代中期以来欧盟各国在经济、市场、立法和政策等方面对有机农业的支持。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应充分利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多从政策上扶植和引导农业生产者进行有机生产,研究制定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从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支持农民和企业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对处于有机生产转换期的,还应给予农业补贴以弥补其经济损失。对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应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中去。

3.2 加强对有机农业的科研、推广的投入

有机农业的发展,还依赖于与有机农业相关的农业技术支持。应建立有机农业的研究、培训机构,才能更好地发展有机农业。

加强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有机生产品种、种植模式、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目前中国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上还不十分成熟,很多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种类、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有机农业的需要。发展有机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组织科技攻关,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品种、加工、储藏、运输和贸易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加强有机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我国应充分发挥农协、技术推广站等部门的作用,对有机生产者进行技术咨询和各种培训等服务,将有机生产管理、认证标准等知识传输给有机农业生产者,让其真正掌握有机农产品生产实用技术、形成良好的生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

3.3 建立有机生产者联盟

由于有机农场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市场较小和单一农场进行认证价格难以承受的问题,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为方便有机农业生产者交流知识,推动行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有机生产者普遍建立有机生产者联盟,定期进行交流,以提高有机生产者的商业意识和有机生产技能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组织起来共同进行产品认证,降低了认证成本。我国也应建立类似的组织,除了交流有机生产知识外,还可协调农户、 生产与市场间的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销售优势,共同申请国内外有效认证,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扩大国际及国内市场。

3.4 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的认识

由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产品及市场有别于传统农业,为发展有机农业及市场,有机农业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生产者、科研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以建立社会群体对有机农业的信任度,如欧盟的地中海国家建立了地中海有机农业网(www.organicmedit.org),加强有机生产者了解有机农业知识的同时,还加强社会大众对有机农业在环境及社会发展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

3.5 健全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的法律标准体系

扩大有机食品的市场是发展有机农业最有效的方法。有机食品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针对国内市场,2004年我国制定并完善了有机农业生产法规,按照此法规进行生产并通过认证的,可在国内按有机食品出售。但若要出口到国外,还必须符合出口国的有机生产法规并通过其认证。从促进出口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我国应不断研究国外有机生产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有机生产规范,使之与国外法规接轨,促进有机产品的出口和贸易。

摘要:近年来,欧盟各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而其支持政策对欧盟各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发展我国有机农业,分析比较了欧盟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背景以及在立法、政策、经济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从政策方面为发展我国有机农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欧盟,有机农业,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1]高振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J].农村生态环境,2001(2):1-4.

[2]李志芳.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1):43-44.

[3]李滨.用有机食品击穿“绿色壁垒”[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1(7):18.

[4]刘桂玲.浅谈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山东农业,2002(5):29.

[5]吴卫华.我国有机农业和食品标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标准化,2001(3):18,47.

[6]于天颖,蔡忠杰.我国有机农业和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J].农业经济,2002(8):11.

[7]Yussefi,M.,willer,H.(Eds).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2003statistic and Future prospects[M].[s.l.]:IFOAM publication,2003:130.

欧盟农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篇3

日前,“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办,欧洲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司长泽西·普莱瓦(Jerzy Plewa)出席了此次峰会。普莱瓦负责欧盟农业发展政策相关的工作,《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围绕欧盟的农业发展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价值对他进行了专访。

中国经济报告:你怎么看中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泽西·普莱瓦:欧洲市场上有很多中国食品,如茶叶、食品和蔬菜等,中国的食品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欧洲市场的消费者更青睐高品质且多样化的食品,因此中国可以针对需求提供食品。我们也会促进双方食品贸易发展。

中国经济报告:欧盟的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产品生产有哪些启示?

泽西·普莱瓦:中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与中国的交流也很频繁,与中国政府和农业领域科学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欧盟,我们有好的土地、农民和农场主,农业发展潜力大。但我们不只关注产量,更关注质量。我们必须遵守欧盟设立的产品质量政策。

欧盟有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保护特定地域的传统产品。所以我们也在和中国协商关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协议,包括红酒、肉类和奶酪等产品。在欧洲,我们已经建立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双方共同约定项目,涵盖更多产品。在双方市场上出售的这类产品都注有特殊标志,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的农业及贸易发展。在高品质食品地理标志制度方面,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比如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签订了包含地理标志保护和产品质量条款的产品保护协议。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也可以借鉴这些合作模式。

中国经济报告:基于欧盟经验,你认为中国应如何解决食品和粮食安全问题?

泽西·普莱瓦:这些问题本身很难解决,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了G20农业部长会议。因此我们采纳了中国的倡议,举办关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峰会,与农业大国共同探讨焦点问题和行动计划。这样可以加强各方合作,推动国际化目标和标准的设立。欧盟在这方面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乐意与其他国家分享。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农业发展目前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泽西·普莱瓦:欧盟多年前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些年来,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经过不断改进,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欧盟农业政策 篇4

有机农业采用与环境高度协调的生产方式,对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明显优势。有机农业生产和流通必须符合欧盟有机农业的基本规程,并纳入“监控操作程序”。

1、有机农业的生产规程。

《欧洲有机法案》规定有机农业植物和植物源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生产规程并进行有效监控。有机农业生产规程:只允许使用收录在《欧洲有机法案》特定的农用物资和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仅使用有机农业的种子和植物繁殖材料,种子的母本和植物繁殖材料的亲本植物未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至少一代实施了有机农业生产规程,多年生栽培植物需经历两个生长周期;有机农业植物营养措施有:在轮作制中适度安排固氮植物、绿肥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种植、有机农业动物源经济肥和其它有机物质需先堆肥腐熟再翻埋、企业整体使用的肥料量“每公顷农用土地每年不允许超过170公斤氮素”、矿物质肥料等仅允许作为补充品使用;必须优先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治理病虫草害,只有栽培植物存在着某种直接威胁,才允许使用《欧洲有机法案》中规定的产品。

2、有机农业“监控操作程序”的界定

有机农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必须纳入“监控操作程序”,纳入欧盟有机农业“监控操作程序”的企业和监控机构必须承担义务,严格遵守和实施“监控操作程序”的一般规程和不同来源产品的特殊规程。

2.1有机农业企业承担的义务

从事有机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或者进口的企业承担下列义务:应该保证向成员国“具体负责的政府机构”登记所从事的活动、企业的名字和地址、实施有关活动的位置及具体田块、产业链环节的类型和产品类型、标签和生产规程及进口的相应措施、在所涉田块上最后一次使用未收录在《欧洲有机法案》产品的日期;提供相关监控机构名字;声明所从事活动在“监控操作程序”的规范范围内。

2.2 “监控操作程序”的实施机构

成员国确定的“具体负责的政府机构”对私立的“质量检查认证机构”实施许可和监察制度,“负责检查的政府机构”或“质量检查认证机构”(以下简称监控机构)实施“监控操作程序”,对纳入此“监控操作程序”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进口企业实施监控;欧盟成员国采取措施,使企业遵守《欧洲有机法案》的规定、缴纳因检查措施产生的费用和纳入此“监控操作程序”;“监控操作程序”至少包括最低检查要求和措施。

2.3 “监控操作程序”实施机构承担的义务

监控机构必须保证“监控企业至少实施了监控操作程序的检查措施以及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质量检查认证机构”必须保证向“具体负责的政府机构”开放业务活动的场所、设施,提供条件和方便,有回答询问和支持工作的义务;“质量检查认证机构”最迟在每年1月31日向“具体负责的政府机构”呈交在上年末处于其监控的企业目录,提交年终报告;监控机构在标签、生产规程和实施“监控操作程序”过程中,确定了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必须取消所涉“分装货物”或所涉全部产品采用“有机标志”;在确定“明显的违规”或“产生长效的违规”后,与“具体负责的政府机构”商定一个有效期限,在此期限前,取消所涉企业“有机标志”产品的市场销售。

3、有机农业监控操作程序的一般规程

3.1最低检查要求

《欧洲有机法案》最低检查要求需和成员国措施一致,且要保证各层次产品的可回溯性和《欧洲有机法案》的实施。

3.2首次检查准备

监控机构进行首次检查前,纳入“监控操作程序”的企业首先必须完成下列事宜:完整提

供对生产单元、生产设施及生产活动的“描述性报告”;明确所有“具体措施”,以保证在生产单元和设施、产业链各个层次执行《欧洲有机法案》的规定:签署一份“声明书”,描述性报告和具体措施必须属于“声明书”的一部分;“声明书”中该企业还必须保证实施标签、生产规程、监控操作程序和产品进口规定的措施,声明同意:在违反规定或非常情况下,必须取消所涉分装货物或所涉全部产品的“有机标志”和纳入“监控操作程序”的标志;书面通知产品购买者,确保所涉及批次所有产品“有机标志”的取消。企业签署的声明书必须由监控机构审核并出具“报告书”,指出声明书中的非完善性和非一致性。企业必须在报告上署名,并采取所有要求的改进措施。

3.3呈报

“描述性报告”、“具体措施”、有机农业监控操作程序不同来源产品“特殊规程”中的“首次检查”要求发生任何改变,所涉企业都必须按规定时间呈报监控机构。

3.4检查监察

监控机构对生产单元、加工单元或其它工场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督察检查。为了检查《欧洲有机法案》不允许使用的物品或工艺,监控机构可以采样检测。在怀疑使用此类物品的情况下,必须采样检测。每次检查应当出具检查报告,并由被检查单元的负责人或代表署名。监控机构可随机地、无需事先告知地进行检查。可能发生某种危险的企业和环节、非有机产品的可能污染和混淆是检查重点。

3.5造册登记

在生产单元或设施内应当保证建立台帐制度,设有“物品登记帐册”和“财务记帐册”,企业、监控机构能从帐册中了解到下述情况;送货者、产品销售者、产品出口者;向某单元提供的有机农产品种类、数量,所有买进的物品及其使用:所有有机产品在离开单元或第一收货人的记录,包括产品种类、数量、收货人和购买者;监控机构认为对监控有用的其它信息。帐册内容必须附票据材料。从帐册中必须能得出投入和产出产品之间的关系。

3.6产品包装和产品在加工环节中的运输

有机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企业应负责仅在有合适的包装、容器或其它工具的情况下进行运输,产品的密封方式能够保证所含物质不被混淆,标牌应包含企业的名称和地址、产品所有权人或出售人的名称和地址、符合“有机标志”规定的商品名称、相关监控机构的名称及代码、可能的批次货登记号,上述信息也可登记在“随货单”上,依据“随货单”能够有序地、毫无疑问地安排产品包装、产品容器或其它运输工具,“随货单”必须包括关于供货人及运输企业的信息资料。对密闭封装不作要求的情况有:产品在纳入监控操作程序的企业间运输,产品伴有详细信息的“随货单”,向发货人和收货人的监控机构都做了呈报并得到许可的运输。

3.7产品仓贮

产品的仓贮管理应当保证:可以明确认定贮存的批次货,可以避免非有机农产品和食品的混淆或污染。

3.8可疑产品的处理

如果某企业认为或怀疑:由它生产的、加工的、进口的或由另一企业引进的某一产品没有满足《欧洲有机法案》要求,应撤除所涉产品的“有机标志”,或另外归类并做相应标识。如果有关产品不再标有“有机标志”可进入市场流通。只有排除了怀疑,该企业才可对它们进行加工、包装、标有“有机标志”投放市场。在有怀疑的情况下,该企业应立即通知监控机构。如果监控机构有理由怀疑,某企业故意把不符合《欧洲有机法案》要求的产品标以“有机标志”投放市场,可对该企业发出“标有有机标志的产品暂时不准投放市场”的指令。如果怀疑得到确认,监控机构可责成企业撤除所有该产品的“有机标志”。如果怀疑得不到确认,在监控机构确定的期限内将取消上述指令。在澄清事实的过程中,该企业需向监控机构提供所要

求的所有支持与帮助。

3.9进入设施的权利

为了实施有效监控,企业保证监控机构能进入和检查所有的部位、设施、企业帐册及相关票据材料的权利;企业回答和监控有关的所有咨询:应要求,企业应提供“自愿实施的自我检查结果和取样程序”。进口商和第一收货人必须呈报“进口许可证明”和“第三国进口有机标志产品监控证明”。

3.10情报信息的交换

如果某企业和其子企业由不同的监控机构监控,那么必须以该企业和其子企业的名义在签署“声明书”时同意“不同的监控机构可以交换关于监控的信息”及信息交换方式。

4、有机农业植物和植物源产品监控操作程序的特殊规程

此处涉及未经加工的植物和植物源产品生产的单元,“生产”即为农业生产实体中实施的工作过程,涉及种植、包装和有机农产品的首次标签过程。从事有机农业植物和植物源产品生产的单元和其它非有机农业单元应清楚地分开,如:生产工场、田块以及用于植物、植物源产品、原料、生产资料的仓贮场所等。可对自产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和投放市场,直接向终端消费者销售的产品数量必须每天登记造册。原则上只允许保存《欧洲有机法案》允许使用的农用资料和有机农业的种子和植物繁殖材料。

4.1首次检查准备

在有机农业监控操作程序的一般规程中,关于完整提供单元的“描述性报告”还包括以下内容:完整的植物采收“描述性报告”;仓贮场所、生产工场、田块、采集地点、可能加工与包装地点的说明;在所涉田块上最后一次使用不符合《欧洲有机法案》规定产品的日期。

4.2汇报

生产者必须每年向监控机构呈交“田块种植计划”,具体时间由后者确定。

4.3多个生产单元的运作

如果某一企业在同一范围内同时经营多个生产单元,那么生产非有机农产品的植物、植物产品的单元和用于肥料、农药、种苗的仓贮场所,也同样需符合有机农业监控操作程序的“一般规程”,不允许在单元内生产相互难分辨易混淆的产品。可以允许以下特例情况:a)满足下述条件多年生植物(生产可食果实的树木、葡萄、啤酒花)的土地:①生产纳入了某“转型”计划,生产者承担实施“转型”计划的义务,并预计“在尽可能短的限期(最多5年)内非有机农业土地向有机农业转型”:②采取预防措施,确保“来自不同生产单元的产品相互分开保存”;③在每一批所涉产品收获前至少48小时通知监控机构;④收获结束后,生产者立即告知监控机构:所涉生产单元的详细收获情况、可确认收获产品的所有特定特征(如质量、颜色、平均重量等),并确认“保证收获产品分开保存的预防措施”都得以落实;⑤转型计划和符合“一般规程”最低检查要求和首次检查措施,得到了监控机构的批准,根据“转型计划”的实际实施情况必须每年重新确认相关批准。

b)由成员国“具体负责的政府机构”批准用于农业科研的土地、种子和植物繁殖材料生产的土地,需满足上述字母a)中条目②、③和④的条件以及⑤的相关条件。特例还有,仅用于动物喂养的牧场地。

5、加工单元监控操作程序的特殊规程

加工单元监控操作程序的特殊规程也涉及植物和植物源产品的加工单元,以及由植物源和动物源产品生产的组成食品加工单元。“加工”包括有机农产品保鲜、处理的工作过程、产品标牌及重新标牌。

5.1首次检查

有机农业监控操作程序的一般规程中关于完整提供单元的“描述性报告”还应包括以下内容:加工各环节前后的农产品收货、加工、包装、标牌、仓贮、产品运输情况。

5.2造册登记

据一般规程应当保证建立台帐制度,设“物品登记帐册”和“财务记帐册”,企业、监控机构能从帐册了解到详细情况,还包括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查。

5.3同时进行非有机农业产品加工的单元

在加工单元里,如果同时进行非有机农业产品加工、包装或仓贮,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在加工环节前后,在仓贮工场内,必须保证拥有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开的领域,以贮存有机农业产品;对整批货物(批次货物)的加工环节必须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必须在空间上或时间上与非有机农业产品的同样加工环节相互分开;如果无规律或仅在某特定日期进行加工,必须在与监控机构协商确定的期限内登记;应当保证实施所有要求措施,正确确认整批货物(批次货物),避免和非有机农业产品的混淆或替换;生产设施清洁处理后应保证检查和标识,只有清洁处理后才允许加工有机农产品。

5.4对其它加工单元产品的接受

在接受符合有机农业产品时,企业应根据规定检查产品包装或容器的密闭封装状况,以及一般规程所涉的资料。据一般规程写在标牌上的资料和随货单的资料企业应当进行对照,结果应明确地记录在帐册上。

6、结束语

欧盟标准 篇5

EN 13501/BS 476/NF P 92/DIN 53438等欧盟建筑结构的阻燃检测

EN 13501/BS 476/NF P 92/DIN 53438等欧盟建筑结构的阻燃检测欧盟的建筑制品指令(CPD)规定了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建筑制品范围[1]。这些建筑制品是指在建筑结构或其它土木结构里长期使用的制品。建筑结构包括多层住宅、医院、学校、商店、俱乐部、休闲中心、体育馆、工厂、车站、机场、隧道和码头等。欧盟的主要燃烧试验方法及应用范围如表1所示。其中EN 13501-1和EN 13501-2分别是欧盟建筑制品燃烧性能统一分级体系和欧盟建筑制品耐火性能统一分级体系。随着欧盟统一分级新体系的颁布,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分级体系及燃烧试验方法最终将被统一分级体系取代,因此表1中仅列举了英国的国家燃烧试验方法以供参考。表1 欧盟建筑制品的主要燃烧试验方法及应用范围

标准燃烧试验方法 合成材料应用范围 欧盟 英国 ISO EN 13501-1 EN 13823(SBI)EN ISO 11925(小火焰)EN ISO 9239-1(铺地材料)EN 13501-2 EN 1363(一般要求)EN 1364(非承重构件)EN 1365(承重构件)BS 476-6 BS 476-7(火焰传播)BS 476-21(承重构件)BS 476-22(非承重构件)BS 476-23(吊顶保护)BS 476-24(风管)BS 8414-1(非承重外墙系统)欧盟大多数的耐火试验采用ISO 834-1规定的温度-时间炉内温控曲线.屋顶材料和屋顶灯具(散射等)、梁、分隔件、铺地材料、覆层材料、门、窗户框架、混泥土制品、柱、桥梁(包括加固型金属桥架)、信号架和防风墙等。欧盟的CPD及其关于火灾安全的重要要求是各成员国规范制定机构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国的建筑防火规范根据CPD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纳入新的EN 试验方法来评价建筑制品的火灾行为。例如英国的建筑规范编制机构副首相办公室(ODPM)已颁布了修订文件2002对建筑规范的认可文件B(火灾安全)进行了修订,并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另外,英国的建筑火灾规范并没有对铺地材料以及烟密度和火灾烟气毒性作要求。在欧盟地区,生命安全是防火规范制定的主要目的,而财产损失则是保险公司关注的重点,风险安全规范制定机构如LPCB、LR、DNV、FM和UL等对合成材料的燃烧性能有具体要求。例如在英国,隔热三明治板系统的生产商必须符合风险防范委员会标准LPS 1181(1996年3月2日发布)。1 交通工具用制品的燃烧试验方法及有关防火规范 1.1 道路交通工具 在欧盟地区,汽车工业是合成材料的主要应用市场,合成材料在轿车、公交车、旅游客车、卡车及油罐车上的应用随处可见,包括车内和车外应用。随着汽车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也有汽车的引擎盖使用合成材料。欧盟的汽车用材料标准燃烧试验方法主要采用美国的联邦汽车安全标准(FMVSS)以及一些欧盟国家标准。对于整个汽车工业,燃烧试验方法采用的有FMVSS 302,该标准方法是一个小型的水平火焰传播试验方法,用于确定车内组件的火焰传播速率,如果材料或组件的火焰传播速率不超过4in/min(101.6mm/min), 则认为该材料通过试验。从测试参数的角度考虑,该试验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试验,主要用于易燃车用材料的筛选目的。另外,法国标准NF P 92-505(滴落试验)也是一个小型火焰传播试验,类似于EN ISO 11925-2。它在某些汽车应用领域作为FMVSS 302的补充试验方法,例如欧盟地区的旅游客车用装修材料,另外,旅游客车的窗帘材料还必须符合ISO 6940标准。对于油罐车,英国石油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etroleum)有一个针对油罐车的挡泥板的燃烧标准,规定挡泥板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不应超过50KW。对于车体结构,德国标准DIN 53438第3部分的燃烧器试验用于测试塑料制作的车体及其部件。该试验主要用于确保塑料车体不被小火焰燃烧源(如火柴和香烟)引燃。欧盟自1972年引入美国高速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制定的FMVSS 302,直到今天该标准方法仍是欧盟各国道路交通部门的唯一燃烧试验方法。同时该方法也是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均采用的试验程序。FMVSS 302不能反应汽车部件的实际火灾危害,因此不能用于预测实际火灾特性。ISO /TC22/SC16也制定了汽车部件的可燃性试验标准ISO 3795(BS AU 169A),其中的试验程序和FMVSS 302完全相同,但不包括具体要求。2004年英国发生了几起隧道内的汽车火灾事故,英国的相关防火规范正考虑进行必要的修改,特别是对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和旅游客车用材料的燃烧产物作出限制。合成材料在汽车工业的典型应用有:卡车驾驶室、卡车和油罐车挡泥板、公交车和旅游汽车面板、发动机罩、缓冲器、门翼、后挡板和头灯外壳等。1.2 轨道交通工具 基于轨道交通工具的载客数量多,火灾风险大等特点,欧盟国家对轨道交通工具的火灾特性有严格的标准要求。这里的轨道交通工具包括列车(地表或地下)、有轨电车和轻轨列车。针对轨道交通工具,欧盟和其成员国的主要燃烧试验方法如表2所示。欧盟的CEN/TC 256和CENELEC/TC 9X目前正在制定将来在欧盟地区行使的轨道交通工具的统一分级方法,目前发布的分级标准草案prEN 45545包括7个部分,其中prEN 45545-2是轨道列车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另外,欧盟铁路规范部门采用EN 285-5&6来测试列车用材料燃烧性能。英国的载客列车构造制品及设计用防火规范(BS 6853)规定了用于控制客运列车用材料火灾特性的分级方法和主要燃烧试验方法,BS 6853根据列车运行环境将其分为2类,1类(地下列车)和2类(地表列车(在地表运输占主要时间))。其中1类列车又细分为1a类(在地下运输占主要时间的列车或无工作人员的列车)和1b(在隧道运输占主要时间的列车),由于地下列车存在更高的火灾风险,对于1类列车用材料,BS 6853规定了更为严格的判据。另外,英国铁路安全标准委员会(RSSB)也制定了关于铁路工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CP-DDE-101(执行规范)、GM/RT0080、GM/RT2120(燃烧性能要求)和GM/RT2125/GM/TT0116(燃烧性能要求)等。法国在规范NF F 16-101中规定了用于选取轨道交通工具用材料的分级方法和燃烧试验方法,德国的铁路规范部门采用DIN 5510对列车用材料的燃烧性能进行规范,而美国采用联邦铁路管理局规范49第283部分和美国消防协会标准NFPA 130对列车材料的燃烧性能进行规定和试验。表2 欧盟轨道交通工具用材料的主要燃烧试验方法及应用范围 标准燃烧试验方法 合成材料 应用范围 欧盟(prEN 45545)英国(BS 6853)法国(NF F 16-101)ISO 5658-2(火焰传播); ISO 5660-1(热释放); EN ISO 5659-2(烟密度&气体分析); EN ISO 4589-2(氧指数); ISO 9705-2(家具量热计); EN ISO 9239-1(铺地材料)。BS 476-6; BS 476-7; BS 476-15(锥形量热计); BS 476-20,22(非承重构件); BS ISO 9239-1(铺地材料); BS 4066-3(电缆); BS 5438(纺织物燃烧性能); BS 6387(电缆); BS EN ISO 4589-2(氧指数); BS EN ISO 4589-3附录A(燃烧温度); BS EN ISO 5659-2(烟密度&气体分析); NF X 70-100(管式炉); IEC 1034(3m3房间试验,测烟密度)。NF C 20-455(Glow Wire); NF T 071(氧指数); NF X 10-702(烟箱累积法测烟密度); NF X 70-100(管式炉&气体分析)。座椅架、列车头、车外面板、车内墙面板和门板、铺地材料、驾驶控制车厢、弧形分隔、通风管道和电缆槽。注:三明治板在新型火车上的应用量呈上升趋势。4 船用制品的燃烧试验方法及有关防火规范 合成材料因其具有较高的强度重度比,先进的复合生产科技和较强的耐腐蚀性能,因而在各类船舶上有着广泛应用,如渡船、游轮、快艇、游艇、货船以及高速艇等。船用合成材料的火灾危害如火焰传播和烟气毒性等是船舶安全的重要方面,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标准规范对控制船舶的火灾危害起着重要作用。海上人命公约(SOLAS)章节Ⅱ-2和燃烧试验程序使用规范(FTPC)中引用了ISO标准燃烧试验方法来测试材料船用材料的燃烧行为。表3中列举了这些试验方法。表3 船用材料(包括合成材料)的燃烧试验方法及其应用范围 标准试验方法 判据 合成材料 应用范围 ISO 1182(不燃性试验)(FTPC 第1部分)-平均炉内温生不超过30℃;-平均表面温升不超过30℃;-平均持续燃烧时间不超过10s;-平均质量损失率不超过50%。船体、甲板、分隔、舱面船室、推进器、舱壁。ISO 1716(燃烧热值试验)(FTPC 第5部分附加要求)SOLAS规范Ⅱ-2/5.3.2.2规定了船舱壁和吊顶的某些表面材料的最大燃烧热值为45MJ/m2。ISO 5658-2(横向火焰传播试验)(FTPC 第5部分)该方法是ISO/TC 92/SC1根据IMO决议A.653(16)制定。该试验结果主要用于评价舱壁、吊顶和甲板装饰物的表面燃烧性能。FTPC 第6部分针对主甲板覆盖物。另外,在IMO程序中将通过测量测量烟气温升的方式来测量制品的热释放速率。ISO 5659-2(烟密度和烟气毒性试验)ISO/TC 61/SC4制定的累积烟密度试验方法(塑料燃烧性能)。FTPC第2部分规定了附加程序。ISO 5660 FTPC 第10部分,热释放,动态产烟量和质量损失率。ISO 9705 IMO决议MSC 40(64)(高速艇)SOLAS章节Ⅱ-2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可燃材料如聚合物材料的使用。IMO和海事安全委员会(MSC)通过的由MSC的火灾保护分委员会制定的燃烧试验程序目前用作船旗国和船级社(如Lioyds Register, DNV,ABS,BV等)的推荐标准程序。全球的检测实验室采用国际燃烧试验程序规范(FTP)用于测试和评价船用制品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性能。该程序已被船舶设计机构、制品生产商、船级社及其主管部门等广泛采用。欧盟的船用设备指令(MED)96/98/EC于1999年1月1日正式生效,该指令覆盖了注册欧盟成员国国旗的所有船舶,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船用设备符合SOLAS的要求和欧盟的安全性能标准。随着MED的正式实施,一个成员国的认可证书可被欧盟其它成员国接受,并将符合MED要求的制品贴上舵轮标志。2 结语 由于合成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因而在各类建筑场所和交通工具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由于大多数合成材料可燃,合成材料的火灾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从标准规范的角度看,直接针对合成材料燃烧性能的标准较少,建筑和交通部门的规范覆盖了所有的使用材料,包括合成材料。在合成材料的某些应用行业,如汽车和机车行业,对材料特性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机械特性或其它物理特性要求,因而相关规范并没有对材料的燃烧特性进行系统的规定。然而,当考虑生命财产的安全风险时,火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增加合成材料燃烧特性的思维角度,制定具体的标准规范,从而筛选更安全的合成材料在上述交通工具的应用。

欧盟考察整改报告 篇6

沂源海达食品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2日)

淄博检验检疫局领导:

2009年10月29日由欧盟官员2人组成的考察团,在国家农业部、认监委、食品局和山东CIQ、淄博CIQ、淄博市畜牧局、沂源县政府、畜牧局的陪同下,对沂源海达食品有限公司肉兔加工厂和海达公司第六养殖场进行现场考核,经过欧盟专家组7个小时的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评估,总体评价是可以接受的,在企业没有发现直接对公众健康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但有一些小的地方需要改进,这些不足有些是建筑物质量方面的问题,有些是维修保养方面的问题,针对欧盟检查团提出的问题,检查完成后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有关人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以下整改措施和整改计划:

一、关于包装材料间存放的包装材料,一些作废的包装、废弃物、下脚料等无严格区分的问题。

整改措施:我们已对包装材料库进行整理,对存放的废旧物品、下脚料和作废的包装全部清理,设废弃物品专用仓库;对加工厂所有包装材料严格安照统一卫生标准要求进行整理,设置内外包装材料专用库,不得存放其他杂物,符合相关卫生要求,并且制定了包装材料管理制度详细规定包装材料的存放要求,目前已整改完毕。

二、关于速冻库的保养情况有待改进,速冻库墙体的材料很难彻底清洁,而且容易滋生细菌的问题。

整改措施:公司已计划有专业人员进行速冻库墙体的材料的考察,同时还要根据专家会谈后的建议,确定材料性质进行整改。但由于目前国内速冻冷库所用材料均为现在所使用的保温材料,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理想的材料进行彻底改造,对此速冻库的改造我们将选择与生产不冲突的时间尽快进行,保证改造后的冷库墙体能够做到彻底清洁和避免细菌的滋生。

三、关于车间支架上生锈、有霉菌,部分墙壁本身与地面的交接处有裂缝,一些废水没有直接和排水沟连接,不能及时排出,回空链条只是用凉水冲洗的问题。

整改措施:

1.对于链条支架上的锈迹和霉菌,公司已经对支架上的锈迹进行彻底除锈处理;对发霉产有霉菌的部分进行清洗和消毒,另外对所有的支架加强清理维护工作;对于墙体和地面交接的裂缝我们已经安排人员进行修补和处理,同时加大修补维护工作。

2.对于废水没有直接的和排水沟连接的问题,我们增加了排水软管,使之所产生的污水能直接引流到排水沟内。

3.对于回空链条只是用凉水冲洗是不够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加工过程中用冷水冲洗,班后还要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

4.上述问题目前公司已整改到位。

四、关于成品库内,成品外包装上只有条形码是不够的,应该有储存条件、保质期等内容的问题。

整改措施:公司现有的的条形码(产品追溯码)能够体现注册厂号、备案养殖场号和生产日期,根据此条形码也能显示出入库日期,另外库内的标识牌,明确标明产品名称、数量、重量、规格。根据欧盟专家的建议,公司在最终产品出口时确保每一件货物都能充分在包装上显示上述内容外,还在标识上还增设了储存条件、保质期等内容。

五、关于屠宰现场水冲洗胴体兔的卫生情况,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整改措施:我们将根据专家的建议,在合适的环节确立胴体的清洗工作,目前已调整完毕,避兔在宰后检验前用清水冲洗胴体,以达到满足宰后检验需要。

六、关于进入车间时严格的卫生要求,应有所侧重,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进行关键控制的问题。

整改措施:我们将根据车间卫生标准的卫生要求对车间各环节风险评估,在关键岗位设置专职质检员进行管理,同时将加强对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食品安

全知识,通过工人良好卫生习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目前措施已到位。

七、关于对麻电效果的检查,麻电效果非常不理想,兔子在麻电后5秒钟就恢复知觉,靠沥血来杀死不太可能,并且从时间上不能满足1500只/小时的问题。

整改措施:我们派专业人员到其他兔肉加工企业进行考察,通过对电流、电压的多次调试,发现因兔子本身的差异电压固定在70伏是不可能将不同体质的兔子麻电致相同的晕迷状态,个别兔子电压达到90伏、通电3秒才能有效致其晕迷,因此,对现在使用的麻电器进行改进,部分部件进行了必要的更换,选择了最合适的麻电导电手柄。现在电麻设备已调整使用 0.75安的电流、70-90伏的电压,而且通电时间控制在3秒钟以内。实验证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电麻效果,满足1500只/小时的要求。同时我们将加强对该环节的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麻电效果符合要求。

浅析欧盟文化政策的困境 篇7

一、欧盟在文化领域需遵循辅助性原则

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赋予欧盟管理欧洲文化的职能。其中第6条规定“欧盟有权采取行动支持、协调或补充成员国的行动, 此类行动领域包括文化和教育, 职业培训、青年和体育运动。从这一规定中可以看出, 欧盟在文化事项上主要是为成员国的行动提供支持和补充, 实行“辅助性原则”, 文化政策依然是成员国内部的事务。“这就意味着由于文化问题的敏感性, 欧盟的文化政策只起到“辅助性”作用。在文化领域, 欧盟层面做出的任何决定不能直接适用于各成员国, 必须经过成员国国内立法转化后才能应用;做出的决定对成员国没有法律约束力, 只有道义上的约束力;没有强制执行权。” (1) 欧盟的辅助性原则这一点体现在欧盟文化政策的许多方面, 如“万花筒”计划 (Kaleidoscope, 1996-1999) “亚丽安娜”计划 (Arian, 1996-1999) 和“拉斐尔”计划 (Raphael, 1997-2000) 等。第128条“文化条款”规定“共同体应协助促进成员国文化繁荣, 在尊重成员国民族和地区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同时突出共同文化传统”。可以看出欧盟文化政策主要的目标是保障欧洲文化的多样性, 维护各国与各区域的文化自主性等。因此欧盟的文化政策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支持, 很难形成一种如同国家层面的统一的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由于文化政策是主权国家内部事务, 欧盟各成员国既需要在国际舞台上维持同一的身份, 又要保证自身文化的特殊性, 因此, 欧盟层面的文化政策只能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维持一种最低程度的协调和行动统一。 (2)

2009年里斯本条约在文化条款上并无重大改变, 文化权限依旧属于会员国, 欧盟在文化政策领域只有透过支持、协调或辅助措施进行。

二、欧盟文化政策可能沦为工具性用途

2007年5月10日, 欧洲委员会通过了题为《世界全球化中的欧洲文化战略》的文件, 正式提出“文化议程” (An Agenda for Culture) 计划。欧洲文化战略的三个主要目标是:促进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加强文化对提高创造力、发展和就业所发挥的促进作用;促进文化成为欧盟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从这三项策略目标可以看到欧盟除了维持原本的文化政策方向之外, 增加了文化创意经济以及对外文化政策的面向, 而这两个面向基本上都是将文化做为工具性用途, 前者是为了增加经济成长、就业、创新与竞争力, 后者是为了增加欧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欧洲议会在通过这项议程时, 就指出欧洲文化议程多半是将文化做为经济、社会与政治上的工具, 而较少着眼于文化与艺术本身的价值。

以欧洲文化首都 (1999年之前被称为“欧洲文化之城”) 活动为例, 其创立的初衷是纯粹的文化因素。1983年由希腊文化部长梅利纳·梅尔库里 (Melina Mercouri) 提出, 她认为, 文化并没有如同政治和经济那样受到足够的关注, 因此需要各成员国联合开展一项计划用来宣传欧洲丰富多彩的文化。随着该项活动的发展, 欧盟文化首都在的投入总体上在不断加大的, 但欧盟投入的比例越来越小, 成员国、城市及其它资助 (主要是企业和社会资助) 占出资的绝大部分, 这就决定了文化首都的活动形式趋于商业化, 成为成员国所在城市的经济“驱动器”。成员国借由“欧洲文化首都”活动的举办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经济驱动因素逐渐地成为了主办国和举办城市的主要出发点, 如1993年的安特卫普, 1999年的格拉斯哥, 2001年的鹿特丹和2004年的里尔, 这些城市相对来讲没有太深的文化内涵, 它们通过“欧洲文化首都” (“欧洲文化城市”) 活动实现了后工业时代的转型。2004年的里尔在为期一年的“文化首都”活动中, 吸引了900万游客前来参观, 受到广泛的媒体关注, 使里尔成为法国和西北欧重要的文化热点地区。

近年来全球化的挑战、金融、财政以及欧元的危机, 导致欧盟在文化政策上更偏重文化创意经济的面向, 企图透过文化创意经济的政策达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增加创新与竞争力的多重目标。虽然文化政策逐渐成为欧盟不能忽略的政策领域, 但是却又面临成为工具性的角色的危机。

三、结语

由于欧盟在文化领域实行“辅助性原则”, 因此欧盟在文化政策上的主要精神与目标只是一种支持成员国的性质, 而非共同体本身积极主动的政策主张。欧盟的文化政策已然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政策领域, 但是未来欧盟的文化政策是否能在不违背文化条款的主轴下, 逐渐发展具有欧洲性质的文化政策, 并且不沦为其它政策的工具性角色, 显然也是欧盟在文化政策领域需要面对的挑战。

摘要:《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制定及日后文化行动的落实, 使欧盟文化政策逐渐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 欧盟文化政策也面临困难和挑战。欧盟在文化领域的“辅助性原则”使欧盟只能维持一种最低程度的协调和行动统一。而且, 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 欧盟文化政策有成为其他政策工具性角色的危机。

关键词:欧盟,文化政策,辅助性原则,工具性

参考文献

[1]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 (2010—2011)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出版.

[2]刘红叶.欧盟文化政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 2013年.

[3]陈亚芸.欧盟文化政策解析.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10.

[4]郭灵凤.“欧洲文化体制”.《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实战指南》, 2011.

[5]闫磊.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河北师范大学, 2004年.

欧盟粮食支持政策演变及趋势 篇8

一、欧盟粮食管理体制的概况

欧盟对农业实行统一的政策和管理。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许多重要领域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食物的目的。

欧盟在各成员国设有相应的粮食补贴执行机构,其主要的职能:一是组织欧盟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对农户申请补贴进行监督检查。二是组织最低干预价收购活动,选择储粮点。三是实施粮食市场供应、监控和调节。四是进行粮食统计和信息发布。五是审批粮食入市资格、对粮食品质进行监管、负责粮食出口许可等。

二、欧盟粮食政策的演变发展

从欧盟粮食政策的演变来看,欧盟粮食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时期。

(一)1992年前,价格支持政策为主。欧盟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农产品几乎都是净进口,因此,欧共体农业和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刺激农民生产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积极性,增加生产总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的粮食和主要农牧产品实现自给,并相继过剩,财政补贴的负担开始加重。为减轻对粮食等农牧产品补贴的重负,欧盟补贴政策的重点目标转向促进和支持扩大粮食等农牧产品出口领域。

(二)从1992—2002年,价格支持与收入支持双轨制。1992年,CAP(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称之为“ MacSharry改革”。这一项改革在1992改革年达成一致意见,并于1995/1996年度全面实施。改革的实施使得价格支持的规模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对农户的直接支付力度,鼓励农民增加环境友好发展的投入,对降低保护价格、恢复欧盟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通过的《欧盟2000年议程》,对农村发展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将环保纳入农业支持政策范畴。

(三)从2003—2007年,收入支持为主价格支持为辅。2003年,CAP削减与生产直接相关的补贴,向对农民的收入支持转变。改革引入了与谷物生产面积补贴脱钩的方式,新的单一农场补助与其承担的环保、公共健康和动物福利条件和良好农业规范的义务相结合。根据农民的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标准情况,给予农户收入不同标准的支持补助。

2004年5月,欧盟扩大为25国,新成员的农业补贴实施压力成为欧盟统一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在内外压力之下,欧盟调整价格补贴政策,在价格支持政策发挥作用的同时,建立了对生产者直接补贴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大幅度降低干预价格水平,将粮食价格用3年时间降低29%,接近国际市场水平。二是控制生产规模,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冻结15%的粮食种植面积,对冻结的土地实行休耕补贴,补贴标准与面积补贴基本相同。三是收入支持,对冻结15%耕地面积的农业生产者,以不同地区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基础,根据种植面积给予补贴。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例如以补贴鼓励保护环境,对35~45岁的青年到山区和条件差的地区从事农业开发项目给予补贴等。

(四)2007年以后,增大脱钩的收入补贴与生态环境补贴比重。由MacSharry改革出台的强制“休耕”政策自2008/2009年废除,2011年提出了新的CAP改革方案,目的是寻求增强农业部门竞争力、促进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和对就业和农村地区发展的支持。

2014—2020年,将启动新的支持条款,主要是鼓励农民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以及增加闲耕面积的支持等措施。如新支持条款对于欧盟每年给予德国45亿欧元的农业补贴,逐步取消传统经营性补贴,转向生态保护补贴。从2014年起,还将取消每公顷300欧元的补贴条款,改为所有农民必须种植7%—8%的有机农作物才给予补贴。

此外,欧盟对于农场主投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筑费用,农民自己承担75%,政府补贴25%。

三、欧盟谷物市场干预的主要政策工具

(一)内部市场的公共干预措施。欧盟公共干预的目的是要支持内部市场价格。几年前,公共干预措施允许以固定价格购进大量谷物,没有范围的限制。现在若出现严重市场波动,采用固定价格购进谷物,充当食品安全保护网,但是范围是有限的。具体措施包括:

1.公共干预的范围限定在少数几个粮食品种。干预范围最初是欧盟国家收货的固定价格且没有数量限制的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大麦、黑麦、玉米和高粱,现在已逐步收窄。从2010/2011年开始,干预期间只自动开启对普通小麦的干预。尽管硬粒小麦、大麦、玉米和高粱没有从干预的范围中删除,但其定量限值设置为零。实施干预的时间,最初是通过各成员国的收获季节来定。从2010/2011年起,所有成员国公共干预的时期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

2.干预价格从固定价格转为限量的固定价格。从2001/2002年起,所有符合条件的谷物(它们是普通麦、硬质麦、玉米、大麦和高粱)的干预价格被定为每吨 101.31欧元。在单一公共市场组织条例中,干预价格成为了参考价格。但从2010/2011销售年度开始,启动了新的干预价格系统,即:以固定参考价买进只在普通小麦上有可操作性,而且普通小麦最大数量为每个销售年份300万吨,如超过此上限需通过自动投标程序;对于硬质小麦、玉米、大麦和高粱的购买,最高限额为零。有需要时,委员会在单一公共市场组织的支持下可决定通过招标程序打破零极限的公共干预政策。在特殊情况下,根据记录的平均市场价格,可在个别成员国或成员国的一些地区进行招标活动。

3.干预库存必须顺价销售。经过招标,只有当价格高于或等于参考价格时才能在国内市场出售,否则不允许销售,以避免削弱当地市场价格。另外,干预库存粮食只能以对第三世界国家以援助方式出售。但是,由于干预库存涉及到出口补贴问题,近年来使用减少(如,2011年援助出口为279万吨,2012年援助出口仅16.2万吨)。

4.制定详细的谷物干预实施细则。明确谷物的购进和卖出,确定谷物质量的分析方法。对于普通小麦,同品质小麦的持有者如果在联盟内的收获量小于80吨,则有权利在干预期内向干预机构提供普通小麦。然而,成员国干预机构可能会制定一个更高的最小吨位。如果申请是可以受理的,干预机构会通知经营者尽快将储粮点的谷物被接管及交付时间。如果申请不能受理,干预机构必须在五个工作日内告知经营者。

5.启动特殊的市场保障措施。如果市场情形发生重大变化,可以对任何谷物采取特殊干预措施。在联盟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如果市场价格下跌或者下跌到干预价格以下(每吨101.31欧元),特殊干预措施可能会被欧盟委员会采纳,接受并遵循对于商品进行销售或其他处理方式的条件与流程。

(二)与第三世界国家贸易的主要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进出口工具进行干预和调控,以避免欧盟市场上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出现。进口方面主要使用进口许可、进口关税、关税配额等手段进行调控和干预。出口方面主要使用出口许可、出口退税、出口管制等手段。

进入欧盟市场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谷物进口需颁发进出口许可。在此基础上,对于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进口实行固定关税,同时规定了主要谷物产品(普通小麦、硬质小麦、大麦、玉米、黑麦以及高粱)包括关税在内的进口价格应不低于干预价格(上限体系)的155%。同时,欧盟每天都会记录所需的内容以计算表中各种谷物产品的代表性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进口价格。委员会一般每隔两个星期修订一次进口关税额,通常在每个月的15日及最后一个工作日。在关税应用期间,如果计算出的平均进口关税与固定数额相差5欧元或以上,则需对其作出相应调整。

此外,为了应对从独立国家共同体进口的大量大麦和低中优质小麦, 2003年开始采用关税配额。欧盟对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采用固定关税进口配额方式,这些关税是在较高的欧盟价格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谷物可以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欧盟市场。

在出口方面,现在谷物补贴的最高出口数量是2520万吨(补贴是23.4亿欧元),其中包括1440万吨的小麦和小麦粉(补贴是12.9亿欧元)及1080万吨的粗粮(补贴是10.5亿欧元)。继一系列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欧盟干预价格逐渐回落,日益与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一致,其出口越来越少依赖出口补贴。自2006年9月起,谷物没有了出口退税;自2007年11月起,谷物加工产品被授权了出口退税。

(三)谷物部门的欧盟农业担保基金财务开支。自2006/2007年起,对农民的直接支付与生产已经脱钩,而这不能再归因为特定的部门。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仍有大量的财务开支用于出口退税,近年来这类财务开支已经被清除,只保留了特殊谷物的公共存储(干预)财务开支。

公共存储的财务开支在减少,在2007及2008年,这一开支甚至是负数,原因是谷物供应紧张、价格较高以及干预存储以比购买时更高的价格卖出。

四、欧盟粮食政策的发展趋势

欧盟粮食政策改革,一方面,通过减少市场干预,采用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安全网”,减少与扭曲贸易方面的出口补贴。欧盟对谷物的扶持干预政策一直在延续,目前欧盟农业补贴较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前下降了50%,支持和干预水平和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从面积补贴向特定作物补贴,增加粮食质量安全的补贴政策转变,干预的范围、方式和条件更加有限。总体来看,粮食政策更加市场化是欧盟粮食政策长期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提速农商对接助推农业产业化下一篇:“灰姑娘”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