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2024-10-07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汪恭礼

“这下好了,咱农民种田也不用担心天灾、虫害了,以后这日子就更有奔头了!”,农民许乾华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增收。然而,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型产业,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破坏,往往导致农民“多年增收,遇灾返贫”。为充分发挥保险功能,稳定农业生产,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过积极争取,2008年宣州区被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单位。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和养殖能繁母猪和奶牛,可以自愿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国家给予保费补贴,让宣州农民告别“告天收”。

农业呼唤防范网

农业是典型的风险行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最大, “多年致富、一灾致贫”,农民一旦遇上重大自然灾害,血本无归,往往也从此一蹶不振。宣州区是农业大区,也是农业灾害频发的地区,由于农业风险保障比较脆弱,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广大农民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999年,宣州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区共溃破千亩以上圩口19个,其中万亩以上大圩2个,致使全区36.32万人遭受大灾,面临口粮短缺。灾情发生后,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筹集款、物,及时下拨到灾区。但由于灾情突然,灾害严重,受灾人口众多,为解决灾民吃饭问题,政府研究决定,由粮食部门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购买粮食借给灾民,全区灾民共借大米12542吨,确保灾民在大灾之年渡过了难关。当年借粮时,镇乡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干部都向灾民说清,借粮必还、逐年还清的政策,并履行了借粮的相关手续。大灾过后的几年,宣州区未遭受过大的自然灾害,政府对农民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支持政策,粮食价格逐年上涨,国家又推

行了税费改革,制止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农业税一减再减到取消,农民负担也越来越轻直至零负担。区政府曾下发文件,并在有关会议上专门安排部署过还粮工作。按所借粮1斤还0.81斤,或以0.63元/斤折合钱款偿还。一些乡镇也曾动脑筋、下力气着手开展过此项工作,农民按期还粮的却了了无几,让财力吃紧的区政府背上了2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质是创新抗灾救灾机制,变灾后救助为事前参保资助,变部分补贴为保险投入,有效提高抗灾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防范农业灾害长效机制建设。农户如果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如宣州区约67万农业人口,早、中、晚稻种植面积100万亩,保费1500万元,中央财政补贴35%,计525万元,省财政补贴25%、计375万元,市财政补贴2%、30万元,县级财政补贴18%、计270万元,农民20%、计300万元。区政府与农民共承担保费570万元,但如果出现1999年那样的特大洪涝灾害,赔付资金30000万元,完全可以保证灾民在大灾之年渡过难关。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资金投入比较大,使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风险,迫切需要为农业生产建立一道风险防范网。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保障农业预期收益稳定,提高农户贷款偿还能力,增强金融资信地位,有效解决农业资金投入的瓶颈制约。在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还能够进一步帮助农民提高抗灾自救的防范能力与信心,有力地推动农民在农业上更多的投资和敢于采用新技术。这些效果都是政府直接救济所不能达到的。”宣州区区长张黎勇说。宣州区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对农民来说,更头疼的问题来自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多年致富抵不过一次天灾”,许多农户表示,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如果没有农业保险,农民在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进行投资和采用新的先进技术改进生产结构的过程中,也都蕴含着巨大风险。在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一旦灾害降临,意味着农民的损失更大,一些农民很难恢复生产功能,就难以维持和发展。

农户一亩田需交3元保费,如农户一亩田的成熟期水稻当年受灾损失率超过80%(损失率80%以上视为绝收),即可获得每亩田300元的赔偿,其金额相当于该农户一亩田100年交纳的保费额。如果农户投保的水稻因灾损失率在30%-80%之间时,保险经办机构将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不同生长期的最高赔偿标准×(损失率-15%)×受损面积,农户也会及时获得相应的赔偿。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有利于创新支农方式,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稳固农业生产与供应,有利于稳定粮价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政府支农方式,通过保费补贴推动建立市场化的新型防灾减灾机制,培育农民市场意识,让农民以较少的投入获得稳定的经济保障,有利于维护农村和谐与稳定。

农业保险面临的困境

“目前,许多农户都在外地打工,户主及主劳力甚至连春节也不回家,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和小孩,上门收保费,他们做不了主。”沈村镇镇长魏先贵说。这么好的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缴涉及千家万户,收缴时都要镇乡、村干部一起上门,多次做工作。一方面,农民受传统“靠天吃饭”思维束缚,保险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家庭农业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经济总值不高,保险额度又低,农民自觉交纳的,占的比重很小;村组干部、党员本人以身作则带头交的,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还依靠镇乡、村组干部凭着与一些农民的感情或者是本身的人格威望,做好亲朋好友思想工作而交纳的。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找不到保费收缴对象,有时征收成本比保费还高。保费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迫使部分乡镇、村放弃了保费收缴。少数乡村为完成任务,由乡村垫付,使一些贫困乡村两级产生了新债务。

“根据以往经验,农民认为今年我们这儿风调雨顺,不会出现大的旱涝灾情,缴保费是白缴的。”杨柳镇党委书记兼镇长王家明说。大多数农户对这一农业保

险的了解还不深,对种植业保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旱涝灾的认识层面上。有的农户认为,自己的区位地理条件相对比较优越,旱涝灾的风险不大,买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不高,所以很多农户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我们军塘村400多亩圩田,一下雨就出现内涝,好在今年雨前都参加了政策农业保险,我们报灾后,保险公司当天就核了灾。按规定,保险公司要赔120000多元。”养贤乡副乡长陈祥贵说。一些农户在知道宣州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后,主动上门要求投保,但这些农户只愿意为地势低洼、年年受灾的部分农田投保,由于费率低、保费收入少,自然风险频繁、赔付金额多,逆向选择问题十分突出。如养贤乡种植面积59963.78亩,仅有8368亩投保,收缴保费25104元,加上中、省以及市县补贴100416元,总共125520元,仅仅够军塘村的赔付。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基础上,没有任何行政推动统保的情况下,不能强行收取,不允许用国家各项补贴资金代扣代缴。政府与保险经办机构不可能背离,不得不承保这些影响持续经营发展的高风险业务。对农民来说,尽管有政府政策扶持,也不愿意按既定的保费将相对风险较小的农田进行投保。

“我们养鸡风险太大,一旦受灾,几年缓不过来。如果能参加政策性保险,就能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坚定我们发展养鸡的信心。”宣城市山蒂禽业有限公司张忠平说。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8]42号),仅仅将种植业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和养殖的能繁母猪和奶牛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保险范围太窄,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宣州区家禽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传统养殖大区,养禽业成为宣州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底全区存栏种禽157万套,年产苗禽近1亿羽,年出栏商品肉禽4000多万羽,存栏商品肉禽900多万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迅猛,已达42个,每年给农民带来收入6000多万元。安徽省还没有将家禽养殖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宣州区是全省最大的产烟县(区),今年烟叶生产实栽面积突破4.3万亩。产业化发展已初成规模,户均种植面积达到

20.8亩。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增大了烟叶种植的风险,但烟叶也没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为降低烟叶生产风险,增强烟叶生产抵御灾害的能力,宣州区政府不得不设立烟叶生产灾害保障资金。

“理赔做不好,以后农业保险工作就很难开展。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草鼠害等,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均是理赔范围。损害程度没有标准,损害程度难以认定。”市农保办副主任张春平说。宣州区种植早中稻643502亩,涉及26个乡镇办事处。农民一旦受到灾情报灾,农业保险公司就得核灾。出现大面积灾情,农业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短时间内不可能一户一户地核实、一块田一块田地计算和认定。农作物定损和核实不得不依赖于乡村干部。而乡村干部一般都从农民角度出发,往往夸大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让农业保险公司多赔。农业保险公司一旦经营失败出现亏损,难以维持自身经营的稳定性,放弃农业保险业务,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失败。攻艰克难,为农筑起防范网

“参加7月24日区政府试点工作动员会后,我感到压力很大,及时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安排这项工作,保费虽然不多,但要一家一家上门收,大家都感到有点为难。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后的又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为难归为难,这项利民的好政策我们还要不折不扣地落实。7月30日,我们召开了全体镇干部战前动员大会,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关政策、意义等。通过战前动员,效果很明显,按时完成了任务。”洪林镇党委书记兼镇长钟良胜说。洪林镇有山、有圩、有湖、有水库,典型的丘陵地势,镇内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有农业人口41400多人,其中有12000多人常在外打工。该镇采取镇党政领导分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层层负责。战前动员大会后,各村及时召开了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工作落实会,充分发挥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带头示范作用。村民组长在收缴保费过程,讲解和发《致农民朋友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和途径,重点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讲清

责任和利益,使农民群众认识到农业保险是花小钱、保大安的一件好事;对外出务工户通过电话告之,动员他们也参与。通过努力,不到半个月完成保费114830.1元,占应保数的85.66%。

“农业保险是惠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实事,但搞强制命令是行不通的,要让农民真正理解、自觉接受和积极参与,严禁组织‘小分队’上门强制收取保费,或违背群众意愿强行抵扣农民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宣州区区长张黎勇在动员会上强调。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一项纵伸千家万户、横跨多个部门的工作,是“三农”新政策,工作难度大,时间紧,保费收缴任务十分繁重,困难重重。宣州区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继续列入乡镇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定期核查各镇推进目标完成情况,对各地工作进度、参保比例及完成时间等方面的核查考核,并将核查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今年的农业保险工作按时推进到位。各乡镇纷纷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村书记主任宣传发动会。乡村干部走村串户宣传,把道理向农民讲通,把政策向农民讲明,把好处向农民讲清,引导和教育农民自觉投保。洪林镇、沈村镇、狸桥镇等乡镇迎难而上,纷纷按时完成任务。仅仅在一个月时间内,水稻保费共收缴790769.3 元,完成了水稻申报面积保费总额的75.31%,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为农筑起一道风险防范网。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财政局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2

1.1 湖南省农业保险工作试点情况

湖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由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公司 (以下简称人保财险省公司) 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公司 (以下简称中华联保财险湖南公司) 为承保经办机构, 配合协调单位有财政、农业、畜牧等部门。2007年全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县 (市、区) 56个, 险种有水稻、棉花、能繁母猪三项;2008年农业保险试点县 (市、区) 扩大到99个, 险种在2007年基础上扩大到水稻、棉花、油菜、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六项。2007—2008年全省共投保水稻8015.59万亩, 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63.92 %;投保棉花 375.64 万亩, 占全省棉花种植面积的80.26%;能繁母猪投保868.51万头, 投保率97%, 投保奶牛、育肥猪分别为2.17万头、22.3万头。2007—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保费补贴142529万元, 其中种植业与养殖业财政保费补贴投入分别为100475万元和42054万元。

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 凸显成效

(1) 农业保险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已初步建立。

为全面推进湖南省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 省政府设立了省农业保险试点联席工作办公室, 被重点调查的五县也建立了以县长 (副县长) 为组长以及财政、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2) 农业风险的防范意识初步形成。

首先通过当地政府及保险公司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广泛宣传, 使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实施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据对五县166户农户的调查问卷分析, 49%的农户认为农业保险有利于风险防范, 53%的农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保险。其次, 通过保险公司理赔款项到户和对农户灾后生产的及时恢复, 农民对农业风险的防范意识有所增强, 主动要求投保的农户逐年增多, 特别是在能繁母猪等养殖业保险方面农户的参保积极性较高。如南县能繁母猪保险2007年采取的是上门收取保费, 到2008年则已有60%左右的农户主动要求投保。

(3)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对五个县的调查发现, 两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促进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

一是农业保险规模逐年扩大, 保费收入增加。据调查统计, 全省种植业保险面积2008年达6256.06万亩, 较2007年增长103%;养殖业保险仅能繁母猪一项2008年达489.04万头, 较2007年增长了73.19%。二是带动了其他经济作物和整个农村商业保险。如五县保险公司在商业森林保险、农房保险、烤烟保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开创了农村商业保险的途径。

2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政策思考

2.1 法律依据不足以及制度设置不尽合理

(1) “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协同推进”基本原则的实施难度较大。

据调查分析, 处于试点阶段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由于农民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农村地域的广泛性以及农业保险的季节性要求等特点, 实施过程中基本原则贯彻难度较大, 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仍需政府的强力推进和保险公司的努力。

(2) 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转工作不够协调。

湖南省在2007年、2008年的农业保险实施方案中对保险经营公司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作了一些相应规定, 但这些规定不够具体, 特别是在相关部门的责、权、利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 协调工作体制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据对五县的调查了解, 某些职能部门从各自的工作职责与经济利益出发, 强调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不是其法定的职责范围, 同时以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来源以及人力资源不足为由, 相互推诿。

(3) 投保指标控制与“广覆盖”原则相矛盾。

根据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五县的调查统计, 2008年种植水稻面积为609.01万亩, 同期省下达的水稻投保控制指标为417.06万亩, 投保率66.8%。这一规定不符合省关于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广覆盖”原则。控制投保指标不仅使要求投保的县域无法达到能保尽量保, 国家惠农政策也无法惠及所有的农户。如某县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76万亩, 省下达投保指标控制为101.5万亩, 承保率57.67%, 尚有43.33%面积为74.5万亩的水稻想投保而不能。

(4) 查勘、定损规程操作性不强。

2007年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证券办、湖南保监局出台了关于《湖南省农业保险水稻和棉花自然灾害现场查勘定损规程 (试行) 》的通知。据调查了解, 该规程的技术性较强, 但由于该规程的实际操作性不强以及农作物的动态性特点, 特别是面对大范围的灾害事故的查勘、定损的繁重工作量无法按规程操作。调查中发现五县种植业查勘、定损办法主要是组织专家根据乡 (镇) 汇总上报受灾数据抽查1~2个村来核定该乡 (镇) 受损比例。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农户自缴保费收缴难度大

(1)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 具体反映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范围及品种有限, 且补贴金额比例偏低, 有些地方财政补贴资金结算程序繁杂, 资金划拨迟缓拖欠。据调查, 湖南2007—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险种为种植业的水稻、棉花和油菜, 养殖业为能繁母猪及奶牛。在保费补贴方面如种植业,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及 (市) 县财政分别补贴35%、25%及10%, 其余30%由农户支付。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由于前述原因, 中央、省级财政补贴存在到位不及时现象, 特别是市、县级财政补贴拖欠未到位的情况较严重。据对调查的五县统计, 2007—2008年县级应补贴保费2501万元, 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实际补贴到位为1779万元, 未到位补贴为722万元。

(2) 农户自觉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自缴保费收缴难度大。据调查, 一方面由于农民靠天吃饭、靠政府救济, 抵御风险意识重于保险意识, 对开展农业保险有效降低农业风险、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自觉投保的积极性不高。如对166户农户的调查统计, 有80%农户认为农业风险防御靠政府, 47%农户不愿投保。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农业灾害存在侥幸心理, 同时考虑缴纳了保费而没有理赔则增加了付出, 即使受灾理赔也无法弥补实际投入的物化成本, 甚至担心支付的保费都无法收回。

2.3 受灾农户利益保障不够

据调查了解, 被调查五县2007—2008年保险公司赔付种植业保险理赔款11571万元, 扣除代办机构垫付保费4833万元, 农户应得理赔款6738万元, 实际理赔受灾农户资金只有4240万元, 其余均被相关职能部门挤占或被乡 (镇) 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支出。

3 强化制度建设, 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实施

3.1 加速农业保险立法建设, 通过法律建立农业保险的长效机制和维护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进与发展需要法律支持, 特别是对农业保险的法律定位、经营范围、原则、经营主体、组织实施、协调部门、经营机构等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因此, 加速农业保险立法建设是当务之急。而在《农业保险法》难于及时出台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可在全面总结当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试行地方性农业保险暂行条例, 使农业保险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 确保农业保险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2 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与制度

一是鉴于投保指标控制带来的弊端和确保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 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宜实行投保指标控制, 而应做到能保尽保。同时为避免先出险, 后签保单的不正常现象, 年度农业保险工作的启动要适应农作物的季节性要求。二是根据县级财政状况和两年试点中县级财政保费难以到位和向农户收取保费难等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予取消县级财政保费补贴的规定和适当降低农户应缴保费的标准。同时在做到公开透明和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的基础上将涉及农户的粮食直补、牲猪补贴等惠农政策与农业保险保费的收取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由于现行的查勘、定损规程操作程序复杂, 无法按规程实施操作, 同时为避免或减少以及由此产生的定损、理赔纠纷, 有关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大灾”查勘、定损办法。四是鉴于目前理赔标准与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实际物化成本的差异情况, 建议在适当提高保费收取标准的前提下提高保险理赔水平, 理赔标准应以实际投入的物化成本为标准来确定。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保障受灾农户的利益不受侵犯。五是进一步拓宽农业保险工作领域, 加快对果树、烤烟、油茶、蔬菜、鱼类等方面试点步伐, 同时农业保险应重点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及大型种养殖户方面倾斜, 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3.3 进一步理顺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3

2007年,财政部选择吉林等6个省(区)进行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08年,黑龙江省根据农业生产特色和参与各方意愿、能力,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能繁母猪、奶牛等6个品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马铃薯、甜菜、森林、育肥猪等4个品种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开展。

几年来,黑龙江省财政部门立足自身职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农业保险制度建设、补贴资金筹集、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种植业保险规模从2008年的2419万亩扩大到2012年的4733万亩,年均增长21%,累计完成14743万亩。2013年预计规模6230万亩,同比增长31.6%,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1%。能繁母猪保险422.78万头、奶牛保险48.85万头。保险经办机构保费总收入26.2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保费补贴20.89亿元(包括:中央财政10.45亿元、省财政6.46亿元、县级财政3.98亿元)、农户负担5.39亿元;共为354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69亿元;为142万农户支付灾害理赔款18.6亿元。

二、主要问题

(一)种植业保险保障程度低,保险作用和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黑龙江省种植业保险金额仍然执行2008年确定的水平,玉米、水稻、大豆、小麦4险种保障金额每亩分别为145元、200元、120元和125元,平均保障金额148元/亩、平均保险费率10.6%,保费15元/亩。依据省物价局公布的2011年农作物物化成本数据玉米414元、水稻667元、大豆293元、小麦326元测算,4个险种保障金额分别占其实际物化成本的35%、30%、41%和38%,与全国平均比例63%、47%、61%、95%相比较,分别低29、17、20和57个百分点,玉米、大豆和小麦每亩保障金额列全国最末位。

(二)农业保险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有待于完善。为推动农业保险顺利开展,黑龙江省建立了农业保险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委下属事业单位省农业经济管理总站,主要负责制定农业保险规划、牵头组织协调有关工作。省财政厅、畜牧局和保监局为办公室成员单位。人民财产保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简称“省人保”)和阳光相互农业财产保险公司(简称“阳光农保”)为省保监局批准的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保险经办机构大多委托各基层农经站作为具体办理业务的代办机构。农经站自身工作量巨大,代为行使农业保险行政管理职能时,协调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已显不足。同时,各基层农经站接受保险公司委托、代办农业保险、成为保险公司服务网点,收取保险公司代理费用作为其收入来源,在农业保险工作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在具体负责引导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签订保险合同、收取保费、查勘定损和理赔等具体保险业务过程中,没有机构和组织对其代办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指导,保险公司作为弱势一方,难以真正监督指导强势代办机构出现的违规问题。农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三)保险公司展业能力不足。农业保险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市场运作原则”,即政府投入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根据保险机构展业能力合理规划保险业务量。全省农业保险每年涉及几十万农户,目前阳光农保县级支公司平均经办人员为3至4人,省人保县级支公司农险部平均经办人员为1至2人。两家保险经办机构均不具备经办目前每年2500万至3000万亩农业保险的能力。同时,两家机构存在着严重缺乏“知农事、懂农情、晓农意”的复合型农业保险人才;人手不足,缺乏对代办机构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跟踪检查工作不到位。

(四)保险业务真实性缺乏基础保障。确保保险业务真实是开展保险的基础,也是财政资金安全的保障。从省内调研情况看,虽然省级农业保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不断规范保险行为,但在基层仍然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在承保方面存在保险标的真实性难于准确确定,“五公开”、“三到户”规定落实不到位;在理赔查勘定损方面存在着虚构灾情资料,虚假理赔,套取财政补贴等问题。

(五)保险市场秩序有待规范。一是市场竞争秩序有待理顺。目前,我省各县(市)政府对农业保险规模和具体经办机构采取一年一确定方式。两家保险机构业务区域不稳定,规模确定缺乏依据,一些经办机构存在着跑关系抢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既加大了承保成本,又带来保险机构不愿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我省农业保险深入开展。二是农业保险服务有待规范。一方面,我省两家保险公司种植业保险合同内容不统一,存在多处差异,特别是关于30%免赔条款不同,省人保是从30%以上部分起赔,阳光农保是损失超过30%以后全部赔付,同一地域的农户享受不同理赔服务。另一方面,保险办理程序不规范。在省内调研中发现,承保管理软件与系统功能不完善、核查核对困难;保险档案管理不规范、档案基础资料不全等问题大量存在。

(六)养殖业承保数量呈逐年大幅萎缩趋势。2007年中央财政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之后,养殖业保险发展迅速,但从2009年起养殖业保险大幅萎缩。到2012年末,全省承保能繁母猪46万头,与2008年的167万头相比,下降了73%。奶牛承保6.8万头,与2008年的20.2万头相比,下降了66%。养殖业保险规模与种植业承保面不断扩大形成较大反差,黑龙江省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发展出现了结构性严重失衡。

(七)监督检查力度明显不足。政府部门、保险行业监管部门对保险经办行为监督不够。保险机构受自身业务能力所限,从承保、收取保费、签订合同、查勘定损到理赔的全部业务,都需要依靠并求助于县(区)农经分站代办,然而却无法也无力监管和规范强势代办机构的代办行为,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等等。

三、建议

(一)建议合理确定农业保险金额和费率,适当提高保障程度,研究解决全省种植业保险保障金额低、费率高问题。农业保险金额、保费、费率是农业保险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农业保险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按照3个原则,兼顾3个关系调整现行保险金额、保费和费率,提高保障金额,相对降低费率。即“低保费、保成本、广覆盖”原则、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符合“大数法则”原则和政策性保险微利原则。兼顾我省种植业物化成本和农民缴费能力的关系,兼顾保险公司风险防范和稳健经营的关系,兼顾企业利润水平和政府负担的关系,适当缩小保险公司利润空间,在广泛调研和科学厘定的前提下,充分听取省财政、农业等部门和农民代表意见后确定。

(二)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作用,加强保险展业能力建设。农业保险具有较大季节性特点,面对农户多、耕地面积广、分布较分散现状,任何一家保险经办机构都要考虑成本因素,无法设立与其业务相适应的机构和网络。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必须依靠地方政府。我国此次颁布的《条例》,也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提供补贴之外的职责还包括:一是省级政府确定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具体包括:制定农业保险制度方案、组建协调管理机构、选择市场主体,确定保险保障范围、标的种类和支持力度,设计农业保险大灾风险管理制度,对保险条款和费率提出意见等。二是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本地农业保险工作,这是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第一个责任和义务。三是宣传、组织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可在基层财政所、税务所、农经站、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农信社中选择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机构负责基层农业保险推进工作,弥补完善保险展业能力问题。

(三)建议从内部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从外部建立多层面多维度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保险真实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管理环节复杂、查勘定损时限紧,因此,需建立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从保险业内部规范保险业务各环节行为。同时建立多层面多维度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对农业保险参与各方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监督考核。对利用农业保险牟取不正当利益,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的单位和部门、经办机构、代办机构或个人,依据相关规定加大惩处力度,加大违法成本,从制度上保证不能违纪,从监督上保证不敢违纪,确保农业保险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四)建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险机构应按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金,逐年滚存。5年来,省内两家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70.9亿元(含农垦),巨灾风险准备金余额4.7亿元(其中阳光农业保险公司4.6亿元、人保财险公司770万元),仅占保费收入的7%,比有关规定少计提13亿元,一旦出现大灾,广大参保农户的切身利益将受到严重影响。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4

[2009]6号)和太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太政办秘[2009]47号《关于印发太湖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着力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㈡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发挥政府组织推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加保险,促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2、市场运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保险机构风险控制优势,建立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

3、自主自愿。农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主自愿参加农业保险试点。

4、协同推进。将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与农业信贷以及其他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发挥各项支农政策的综合效应。各级政府和财政、农业、宣传、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应协力推进试点工作,并对保险经办机构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各项工作给予积极支持。

二、试点主要内容

㈠试点品种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8]42号)和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我市政策性农业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宜政办发[2009]6号)的要求,种植业保险品种确定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养殖业保险品种确定为能繁母猪。

㈡保险责任

1、种植业保险责任为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草鼠害等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种植面积不在承保之列。

2、养殖业保险责任为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强制捕杀所导致的投保个体直接死亡。包括:

重大病害。能繁母猪:猪丹毒、猪肺疫、猪水泡病、猪链球菌、猪乙型脑炎、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副伤寒、猪圆环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魏氏梭菌病,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强制免疫副反应。奶牛: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牛焦虫病、炭疽、伪狂犬病、副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出血性败血病、日本血吸虫病。

自然灾害。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风灾、雷击、地震、冰雹、冻灾。

意外事故。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

强制捕杀。当发生高传染性疫病政府实施强制捕杀时,经办保险机构应赔偿投保户保险金额与政府支付捕杀补贴的差额部分。

㈢保险金额及费率

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补贴险种按照“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确定保障水平,以保障投保户灾后恢复生产为出发

点。确定种植业保险金额的依据为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耕和地膜成本),暂定种植业保险金额及费率分别为:水稻300元/亩,费率5%;玉米240元/亩,费率5%;小麦260元/亩,费率4%;油菜260元/亩,费率4%;棉花300元/亩,费率5%;大豆的保险金额、保险费率,省正在规划审定中,待确定后按省统一规定执行。确定养殖业保险金额的依据为投保个体的生理价值(包括购买成本和饲养成本),暂定能繁母猪1000元/头,费率6%。

㈣保费补贴

按照省财政厅《关于2009年民生工程资金筹措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08]1718号文件)的规定,种植业品种保险保费中央和省级财政各补贴35%,县级财政补贴10%,种植场(户)承担20%。养殖业的能繁母猪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省级财政补贴25%,县级财政补贴5%,养殖场(户)承担20%。

㈤保险期限

种植业按生长周期确定,能繁母猪按年确定,由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并在保险单上载明。

㈥保险模式

种植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模式,经营风险由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共担。养殖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自营”模式,保险公司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㈦保险经办机构的选择

根据宜政办发[2009]6号文件规定,种植业保险选择国元农业保险太湖服务部经办,养殖业保险选择人保财险太湖支公司经办。

㈧保险资金管理

种植业保险资金按照《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管理

暂行办法》实行“专户储存、单独核算、封闭运作、财政监督”的管理办法;养殖业保险资金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有关规定管理。

保险经办机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单独建账,分险种核算,并自觉接受财政部门对其农业保险保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㈨资金实行市级统筹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财政厅有关文件要求,对保费资金的结算实行市级统筹,以试点市为单位分险种核算。

㈩保险赔付责任

发生灾害赔付时,各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规定保险金额,及时足额赔付,以切实保护投保农户的利益。

三、试点方法步骤

1、成立组织,明确责任

镇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农业保险方案,领导、组织和协调农业保险工作,落实农业保险相关惠农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财政分局),具体负责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日常工作。

各村委会和有关部门应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财政分局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各项政策、办法的起草制订以及保费资金的筹集、管理与监督,农技站、兽医站负责各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核实和能繁母猪资料的收集与核实,协助做好承保、理赔工作,并指导农户做好农作物、家畜的防灾防病,水利、民政部门负责农业灾害预测、预警、防灾减损和灾情评估等工作。保险承办机构要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业务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农业保险、宣传、咨询、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保险服务。

2、总体要求

种植业按2008年实际种植面积应保尽保,能繁母猪实行应保尽保,投保率要求达到100%。

3、摸底测算,上报清册

各村委会要以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重点,参照良种补贴面积、粮食综合直补面积等,以村为单位,准确核实投保品种和面积,制定分户清册。

4、保费的收取

根据编制的投保清册,由村民委员会一次性测算收取投保农户各季节、各品种的保费,农户交纳标准为水稻3元/亩,小麦2.08元/亩,玉米2.4元/亩,棉花3元/亩,油菜2.08元/亩,能繁母猪12元/头。实际投保时,据实结算,并于5月1日前将保费和清册一并上交镇财政分局。

四、试点工作要求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作,省政府已将该项工作列入今年的省级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1、强化领导。镇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镇政策性保险试点各项工作,各村委会要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相应组织,负责本行政村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推进工作,并将机构、人员名单报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广泛宣传。各村委会和镇直相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和国家扶持政策,鼓励广大农户自愿参加保险,为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加强协作。各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间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5

各市财政局、农险办,省农垦集团,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保财险安徽省分公司: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我省农业保险政策规定,省农险办决定对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专项检查。现将《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检查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我省农业保险政策规定,省农险办决定对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专项检查,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查目的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党和政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本次专项检查,是为了全面掌握农业保险试点政策落实情况,以检查、抓规范、促发展,保障农业保险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检查范围

各试点单位、各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分支机构2010年以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如有必要,可以追溯以前年度。

三、检查内容

本次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基层农业保险的职责分工、网点建设、业务操作、资金管理的合法、合规性。具体包括:

1.职责分工。检查县乡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职责分工是否合规,基层组织、保险经办机构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有无越位、缺位等现象。

2.站点建设。检查乡、村农业保险服务站(点)建设情况,是否做到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有经费;检查保险经办机构与协保员是否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检查协保员是否持证上岗。

3.展业承保。检查承保是否执行“见费出单”制度,向投保人开具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印制的票据。集中投保的,检查保险单证是否落实到被保险人、载明规定信息、附分户投保清单,并在行政村张榜公示。检查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否做到直接投保。检查是否存在强制投保、代垫保费、代扣补贴、抵扣赔款等违反农业保险政策规定的行为。检查有无虚构保险标的、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4.查勘定损。检查出险接报案管理,是否做到及时办理登记。检查查勘定损时效,是否做到及时调度派工,确保第一现场查勘率。检查查勘报告是否内容真实、项目完整,有无受灾农户(或农户认可的村民代表)签字确认。检查定损是否科学合理,有无随意更改理赔标准。

5.保险理赔。检查保险经办机构是否严格履行保险合同义务,有无拖赔、惜赔和无理拒赔现象。检查理赔结果是否在行政村张榜公示;检查赔款是否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对索赔材料齐全的赔案,检查是否做到在规定时限内支付赔款。检查有无编造虚假赔案、套取保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6.资金管理。检查市县财政保费补贴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检查保费补贴是否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无转移、挤占、挪用现象。检查对种植业保险资金是否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作,有无违规使用种植业保险资金行为。检查农业保险工作费用分配、支付是否合规。

四、检查安排

由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农委、安徽保监局抽调人员组成若干检查组,自2011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采取听取汇报、随机抽查、查阅资料、检查账薄、走访农户等方式开展专项检查。

五、检查依据

1.省政府《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8]42号)。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意见的意见》(皖政办[2009]12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0]31号)。

3.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金[2008]456号)、《关于印发〈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金[2008]457号)。

4.省农险办《关于印发〈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管理办法〉的通知》(农险办[2008]11号)、《关于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农险办[2009]8号)。

5.其他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的文件规定。

六、工作要求

1.各检查组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方法、程序,认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检查结果客观公正,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6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楚州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楚州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养老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苏政发〔2009〕155号)和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0〕68号)的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具有本区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按照本办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

第三条 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保障水平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则,有利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的原则,建立新农保制度。

第四条 新农保由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并列入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全区新农保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新农保办法的实施和基金征缴、发放管理,以及每年对各乡(镇)进行考核;区财政部门负责新农保的基金管理和政府补贴资金的筹集;区审计部门负责新农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区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处(以下简称“农保处”)负责新农保保险费的收缴、养老金的给付和个人账户的管理工作;区委农工部、区公安、残联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相关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实施新农保工作的主体,负责本辖区新农保工作的政策宣传、扩面和保险费的征缴。

第五条 新农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得重复参保、重复享受养老待遇。

第六条 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执行。

第二章 养老保险费的筹集

第七条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参保人按规定的缴费档次,采取货币形式按年缴纳。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及以上八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缴费,多缴多得。以后根据国家要求以及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等情况区政府可实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区财政共同承担。

区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年30—50元,对选择1—6档缴费档次的补贴30元,选择7档的补贴40元,选择8档的补贴50元。

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区财政为每人每年代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

本办法实施时,凡距领取养老金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可按缴费档次补缴,累计缴费不得超过15年,补缴部分区财政不予补贴;凡距领取养老金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得少于15年。

第八条 新农保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一)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计息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息,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年老时的养老金,不得提前支取。

(二)社会统筹账户。政府需全额支付的基础老金计入社会统筹基金账户。社会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到龄人员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用完后继续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按政策规定的其他支出。社会统筹基金不足支付时由区财政兜底。

(三)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基金分户管理,社会统筹基金不得占用个人账户基金。

第九条 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应按规定办理参保手续,并到指定银行新农保基金专户缴费,由农保处通过指定银行发给《新农保专用存折》。养老保险费必须以现金形式缴费并不得减免。

被判刑收监执行或劳动教养期间的人员,暂停参保缴费。

第十条 区财政对参保人缴费补贴资金根据参保人实际缴费情况由区财政部门及时足额划拨至专户,由区农保处记入个人账户,按规定每年对个人账户储存额结息一次。

第三章 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 凡参加新农保、按规定缴费的农村居民,年满60周岁时按月领取养老金。

第十二条 新农保养老待遇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一)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二)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目前暂定每人每月60元。

根据国家要求以及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标准,调整方案经区人民政府确定后,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按规定参保。

第十四条 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可以依法继承。

第十五条 养老金由区农保处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对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应每年由乡镇进行领取资格认定,报农保处核后续领。

第十六条 参保人员在被判处拘役及其以上刑罚或劳动教养期间,达到本办法规定的领取养老金条件的,暂缓办理领取养老待遇手续,待服刑期满或劳动教养期满释放后再予办理,并从次月起开始享受待遇。

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员,在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或被劳动教养期间,其养老待遇停止发放,待服刑期满或劳动教养期满按原标准开始发放。

第十七条 参保人员出现出国(境)定居等情况的,应终止新农保关系、进行注销登记,并结算其除政府补贴外个人账户余额。

第十八条 凡已参加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在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基础上,可再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将老农保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到龄领取养老金。

第四章 基金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单独记账、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截留和侵占保险基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保险基金直接投资、放贷、抵押或进行其他形式的担保。

第二十条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新农保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使用、管理、运营情况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区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金收支情况的监督和财政专户的管理,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新农保人员参保、基金缴纳、业务核算、待遇支付、查询服务等全部纳入计算机系统。

第二十二条 新农保的工作经费按每年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每人3元的标准于次年初及时划拨,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列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区劳动保障部门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管理权限,对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任何人以伪造有关证件或者其它手段多领、冒领养老待遇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协同相关部门负责追回。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从2010年5月1日起实施。

关于印发楚州区2010农村造林绿化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楚政发〔2010〕3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各有关部门:

《楚州区2010农村造林绿化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三日

楚州区2010农村造林绿化工作实施意见

为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楚州”,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2010年农村造林绿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淮政办发〔2009〕17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2010全区农村造林绿化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主题,围绕森林覆盖率小康指标,深挖造林潜力,调优林业结构,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力打造具有鲜明楚州特色的绿化城乡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区规划成片造林8000亩,其中国债防护林4000亩、高效林业2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5万亩,新植四旁树200万株,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1个,创建省级绿化合格村54个。全区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净增1个百分点。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

三、工作重点

2010年全区农村造林绿化重点实施九项工程:

一是国债防护林建设工程。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增长的机遇,在流均、泾口、施河、南闸、白马湖、范集、车桥、林集、建淮、顺河、博里、城东、仇桥、宋集、钦工、茭陵、苏嘴、三堡、河道湖泊管理所等19个乡镇(所)堆堤的宜林地,新建防护林人工造林面积4000亩(有关任务见附1),在主栽杨树基础上,部分小班还要适当混交苏柳等树种。

二是高效园艺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引种和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果,积极拓展高档花卉苗木,全区规划新增果树花木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其中:宋集400亩、溪河200亩、上河150亩、席桥250亩。

三是绿色村庄建设工程。对照省绿色村庄建设标准,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色村庄建设,2010年全区着力抓好1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和54个省级绿化合格村建设(名单见附1),突出提升绿化档次和水平。新建绿色村庄要做到“三有一达标”:即村庄的主次干道要有行道树,每户门前要有统一规划的花、果、绿,村庄四周要有15米宽的围村林,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四是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5万亩(任务见附1),原则上每乡镇要新建2-3个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林网。新建林网是指1个网格(200亩)三边皆为新植树木,且要连续5个网格以上。对缺株断垄的林网,要完善补植,保证网格达标。

五是绿色通道推进工程。进一步抓好宿淮盐、京沪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景观林带交接后的管养工作。对绿色通道全线的经济林带要查苗补植,确保不缺株断垄,界沟完好畅通。要落实好绿色通道土地租金和养护经费,明确管护主体,强化管护责任,提升管护水平。

六是林下复合经营工程。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大力推广林农、林经、林药、林牧等立体化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全区规划新扩林下复合经营示范基地600亩,其中林集150亩、苏嘴150亩、区河道所200亩、白马湖100亩。

七是林木病虫害防治工程。实行早期预防和综合治理,推广无公害防治,以主要骨干道路绿色通道及成片林、林网为重点,扎实抓好草履蚧、天牛、杨小舟蛾食叶害虫、杨树新造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等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渠南、渠北和运西片分别建立1个防治示范点。

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乡镇确保在2010年底前全部完成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的主体改革任务。

九是沟渠堆堤路绿化工程。新疏浚的县乡河道、干支渠堆堤要全面造林绿化,涉及水利工程建设的乡、村、组要逐级落实责任,做好造林经营机制落实工作;对其它堆堤路,查漏补缺,尤其是支渠、中沟以上堆堤;电力线路下可栽植果树、三条等矮杆林木,或育苗、花卉生产;采伐迹地须在采伐后2年内,恢复更新造林。

四、工作措施

(一)抓组织领导,突出责任落实。森林覆盖率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考核指标,各乡镇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关心林业发展,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今年春季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按照“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主要责任人”的要求,设定2月25日-3月25日为造林绿化突击月,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重点重抓,村居书记、主任也要重抓绿化工作一个月,乡、村领导班子要全员参与,帮助解决问题,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绿化造林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当前,要突出抓好整地、树塘开挖和重点工程地段优质良种苗木供应等工作。

(二)抓造林质量,突出科技兴林。质量管理是林业生产的生命线。一要认真落实好品种和苗源,做到起苗、运输、浸泡有专人负责,严禁用病苗、弱苗、失水苗造林。二是大力推广杨树“三大一深”造林技术以及生根粉、保水剂等高新科技产品的应用与推广,保证造林质量。三要全面推广机械化打塘,以解决树塘开挖缺乏劳动力的问题,同时提高树塘开挖质量,降低打塘成本。

(三)抓造林机制创新,突出增强活力。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三荒”、“四旁”等宜林地造林经营权的拍卖、承包等经营机制,规范流转林地林木资源,稳步扩大林地林木抵押贷款规模,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科学整合涉林项目,合理利用财政引导资金,进一步拓宽造林绿化的投入渠道。把造林绿化和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土地复垦、道路建设、城镇建设、环境整治结合起来,通过项目捆绑、绩效共享的办法,进一步拓展造林绿化的发展空间。各乡镇要抓紧做好宜林堆堤、滩地、埂圩造林经营权的拍卖、租赁、承包等机制落实工作,确保在工程实施前将经营机制落实到单位、地块,管护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头,增强造林活力。

(四)抓重点工程,突出示范带动。继续开展区领导挂帅林业重点工程活动,4个重点工程分别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挂帅负责(见附2),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也要挂钩负责一项乡镇级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区林业部门要认真抓好“五个一”林业示范工程,发挥科技示范带头作用。

(五)抓宣传发动,突出督查考核。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新楚州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造林绿化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各乡镇要做好宣传发动和群众思想工作,营造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风尚。狠抓督查考核,由区政府办、区督查办、林牧渔业局等关部门组成督查考核组,对各乡镇进行分期督查,凡是完成任务、质量标准高、造林效果好的,根据考核分值,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不能完成任务的,在全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关于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 篇7

试点工作开展五年来, 年均承保3057万亩森林、185万亩水稻、670万间农房、6.5万名渔工、4971艘渔船和48.17万头能繁母猪, 其中:森林火灾、农村住房保险的参保率均为100%, 渔工责任、渔船安全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85%和91.2%, 水稻种植、能繁母猪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45.58%和69.91%;六个险种的简单赔付率达到74.5%,

二、制约的因素

(一) 农户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不少农户存在“靠天吃饭”和“凭运气生产”的传统观念, 认为“投保后若无灾损, 则在经济上吃了亏”, 怀有“很久未发生灾害, 现在不一定会发生;去年发生的灾害, 今年不一定会发生”的侥幸心理, 因而主动参保的意愿不强, 造成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 保险保障水平低,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

第一, 承保品种较少。目前, 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对象只限于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工责任、渔船安全、能繁母猪六个险种, 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养殖及茶叶、水果、花卉种植等优势产业却未列入保险范围, 农户期盼增加承保险种的呼声强烈。第二, 责任范围较窄。森林火灾保险, 仅限定为“火灾”, 而因雨雪冰冻受灾的林木无法投保;渔船安全保险, 仅限定为“60匹马力以上‘三证齐全’渔业船舶的全损险”, 而渔民要求扩大为一切险, 并将渔业辅助船也列入保险范围。第三, 赔付标准较低。据统计, 每亩水稻的种植投入在300—400元之间 (其中:化肥120元/亩, 农药120元/亩, 种子60元/亩) , 而每亩200元的保额不足以弥补付出的直接物化成本, 农户在遭受损失时只能“望险兴叹”。

(三) 勘灾定损难, 不能适应农业保险的业务拓展

一方面, 灾害损失难以确定。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产业, 参保对象品种搭配多、分布范围广、生产季节散、核保限制严, 因而一旦发生灾情, 通过抽查或估算又不能客观反映受灾的范围和程度, 不像其他险种那样容易定损。另一方面, 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生产的空间分散性、时间季节性和定损复杂性, 要求从事农业保险理赔人员同时掌握娴熟的保险营销知识和广泛的农业科技知识。

(四) 专项法律规章的缺失, 影响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规条例提供法律支撑, 《保险法》和《农业法》均未对农业保险作出明确的规定, 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依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 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模式、业务范围、管理机制、费率厘定、赔付标准以及优惠政策等诸多问题的法律真空, 这是农业保险发展陷入困境最根本的制度原因。

三、改进的建议

(一) 完善农业保险的制度体系

1. 健全农业保险业务规范制度

修订《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业务经营规范》和《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服务规程》, 严格宣传发动、组织投保、承保受理、核保处理、收取保费、签发保单的承保流程以及理赔报案、现场勘查、立案处理、核定损失、理算核赔、张榜公布、结案处理、支付赔款的理赔流程, 防范虚假承保理赔行为的发生, 保证农业保险赔款及时、足额支付到户, 不断提升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经营的服务水平。

2. 健全农业保险运行保障制度

制定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制度、农业保险信息上报制度和农业保险稽核审计制度, 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补贴标准、操作程序及信息报送、专项审计、监督检查等事项, 实现农业保险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 逐步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 营造农业保险的组织架构

1. 推进政府部门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省、市、县级政府农业保险常设管理机构, 规范机构职能、内设岗位和人员编制, 明确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员的职责, 确保农业保险持续健康的运行。

2. 推进保险公司运营机构建设

一方面,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部门, 配备足额既懂农业生产、又懂保险知识的业务人员, 确保农业保险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利用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组织资源, 建立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和协保员队伍, 给予基层保险服务机构一定的经办费用补贴。

(三) 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1. 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统颁条款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 考虑农户风险防范需求、灾害变化特点、农产品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变化等因素, 修订统颁条款的保险险种、保险对象、保险责任、保险费率以及保险金额等内容, 细化保险期限的设定, 切实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能力。

2. 稳步增加农业保险险种项目

立足福建的省域特点, 探索水产养殖和茶叶、水果、花卉种植保险及农机具、农产品成本价格、区域产量以及气象指数保险等险种, 开发适合农村的商业性农业保险险种, 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与商业性农业保险业务、补贴险种与非补贴险种的有效结合, 努力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有效全面的风险保障服务。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的基础产业, 长期面临源于自然、技术、市场和体制等各类风险的威胁。福建是一个台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 稳步、规范、扎实、有序的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至关重要。本文在立足福建“三农”发展的实际, 系统总结了试点的经验, 深入研究了制约的因素, 着重探讨了完善的思路。

关键词: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黄英君.机制、创新与规范——中国农业保险机制设计与发展创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上一篇:青春无悔的作文下一篇:支队党委承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