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

2024-10-01

张掖市甘州区(共8篇)

张掖市甘州区 篇1

一、甘州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张掖市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黑河中游, 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区。全区辖18个乡 (镇) , 243个行政村, 1956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50.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人, 农村劳动力19.29万人。耕地95万亩, 曾以占全省5%的耕地, 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 是甘肃省确定的蔬菜优势区和重点发展区域, 《全国新增1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确定的甘肃省7个粮食生产县 (区) 之一, 是我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基地, “西菜东调”基地, 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甘肃省肉牛养殖大县, 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一熟制地区先进行列, 素有“金张掖”和“塞上江南”之美誉。但是, 如何把生产基地变成增效增值的高地, 如何克服“丰收不一定就是增收”的困惑, 如何协助千千万万小农融入市场经济大潮, 如何引领传统农区踏上现代农业的路途, 成为新时期的重大战略课题和深度挑战。

二、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水利、路、林、电、通信、农机等部分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企业或经营组织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特别是缺乏具有世界和全国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 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

2.农业产业链条短, 高端及终端产品少, 科技含量不高, 附加值低。

3.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服务产业发育不全, 大宗农产品加工流通渠道不畅, 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

4.农民素质及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㈢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甘州区农村经济农业产值比重过大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 制约了二三产业发展。

㈣农业投入比重偏低, 底气不足从全区社会总投资来看, 投资水平虽然有所回升, 但对农业的投入仍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的投入水平。由于资金缺乏、投入不足, 导致基础设施及高新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和普及推广, 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㈠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上, 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 把农业问题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盘考虑, 跳出农业抓农业。切实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 促进城乡要素互补、产业联动及市场对接, 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来抓。

㈡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争取国家财政切实增加“三农”投入, 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热情, 广泛采用工业化成果, 加快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和设施配套, 以机械化设施化武装农业, 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 努力促进现代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㈢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 以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为核心, 不断推动科技进步, 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按照节约型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 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 调整农业科技开发方向, 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变, 从增加产量向提值增效转变。整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培训资源, 为农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

㈣用先进的经营主体经营农业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 必须要有先进的经营主体来经营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 增强农业主体的创造力, 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调节生产与市场、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使分散的农户组成一个整体去面对市场。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 采取品牌战略、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㈤用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需要法制的有效保障。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加强对农民负担监管, 遏制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使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体系, 编制农业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着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安全。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

㈠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管理现代农业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 建立健全调水补水网络, 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和节水机具, 夯实防汛抗旱的设施保障。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和“沃土工程”项目, 全面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地农业技术。修建通村社公路, 提高里程和等级, 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交通条件。

2.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确立主导产业。确立草畜、制种、蔬菜、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 打造优质生产基地。大幅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 积极发展品牌农业。按照平川地区、冷凉灌区两大板块的格局,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平川区重点发展玉米制种、日光温室和瓜类蔬菜精深加工;冷凉灌区加快发展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3.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企业, 提高当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政府按照区位优势, 确定主导产业, 产业与市场与企业结合,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重点围绕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等优势产业领域, 进行科技创新和品牌打造, 大力整合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4.推进专业化分工, 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专业合作, 是发达国家发展专业生产的普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 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脱节的矛盾。大力规范各类合作组织的组建, 提升服务水平和带动能力。

5.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快建设农业标准体系。要瞄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高起点建设甘州区农业的地方标准体系, 不断把先进实用技术和成熟管理规程组装配套成新的农业标准, 转化成为广大农户的自觉行为。同时,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检验检测体系, 强化农业标准监管, 把各项农业标准切实落到实处。

㈡走出农村繁荣农村

1.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点抓好农业生物制剂、标准化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生物农艺节水、污染防治、农村清洁能源等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 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沙漠化治理, 大面积推广优质、高效、低毒的现代农业投入品, 通过农业新技术推广,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2.抓好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 着重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 摒弃陋习。全区要把几个新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 增强农民生活环境意识, 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3.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加快实现连锁经营, 物流统一配送, 使农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商业的服务, 同时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潜力,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构筑现代农村消费环境。

4.构建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整合涉农信息, 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大量发布农业政策、科技、价格、供求、气象等信息, 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指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手段播发农用信息, 努力扩大信息覆盖面, 营造农村现代网络信息环境。

5.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总之, 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㈢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1.培育新型农民,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 形成全方位、多途径、长期化培育农民的工作格局, 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 在农村发展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 造就一批经营大户, 带动广大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技能, 提高增收致富的本领。

2.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进一步消除户籍制度、用工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取消农民定居城市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制度, 妥善解决农民进城后享有与其他市民同等的就业、公共卫生、文化和受教育的机会,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 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真正使转移的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好。

3.做优做强劳务经济。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 努力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向计划紧密的有序流动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就业转变。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 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出台政策鼓励打工能人回家创业,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张掖甘州丝路张开的国之臂掖 篇2

丝路之心

山河两千里,沧桑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星火点亮了炉窑中的彩陶,夏商周时期,羌、戎在此生息;春秋至秦代,乌孙、月氏迁徙至此繁衍;汉代前期为匈奴居地。由于匈奴的大肆掠地,阻断了汉朝的西进要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匈奴驱赶至玉门关外,打通并畅通西域之路。

甘州的山川形胜决定了它在河西走廊中的原点地位,古人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选址原则,甘州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山、合黎山,东屏焉支山与武威和金昌市为邻,西与酒泉和嘉峪关相望。祁连山雄伟高峻、山体宽厚,山巅终年积雪,是天然的“高山水库”,润物细无声的融雪在谷地形成露头水源,水系发育,水源丰富。酒泉初选甘州之地就是因为“城下有泉,其水若酒”,在西北半干旱的环境中,有如此甘美的水源,自然是聚落首选。甘州得名也是因为甘峻山下甘泉流淌,在城内形成天然水泽,芦苇茂盛,芦花飞舞,素有“甘州不干水池塘,甘州不干水连天”之说。千年之后,依然保留“半城芦苇半城庙,三面杨柳一面湖”的独特景观,民国时期著名诗人罗家伦禁不住抒怀甘州:“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甘泉晚照”和“苇溆秋风”构成甘州八景的代表,是塞上江南的蒹葭水月。

在古代匈奴人心中,祁连山沟通天地,是父亲之山;焉支山孕育绿洲,是母亲之山。战火无情,西迁的匈奴人离别时悲怆的低吟:“忘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远去的匈奴把背影留给大漠,却在罗马帝国的征战中面朝大海。300年后,在匈奴后裔首领阿拉提的率领下,再次在欧亚大陆的牧场上恣意纵横,以“上帝之鞭”的气势,发动对西罗马帝国的进攻并促使其灭亡。甘州,在历史的进退之间,承转启合为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犹如上帝的调色盘,将飞舞的丝绸印记成汉风唐颂的张掖地景、斑斓丹霞。

甘州是丝绸之路之心,三条古道三三归一。南线自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兴平、务工、宝鸡进入甘肃境内至秦安,向西南到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在大河家附近渡黄河后,再向东北过青海的民和、乐都到西宁,由西宁向北过大同、门源、俄博,出扁都口经民乐至甘州。北线沿泾河向西北行,经礼泉、乾县、彬县、长武到甘肃的泾川至平凉,经宁夏的固原、海原,绕到甘肃靖远,从靖远过黄河至景泰、武威、水昌、山丹至甘州。中线是在南线的基础上开辟的,从长安出发到临洮后不到青海西宁,而是到兰州,经永登,过乌鞘岭、古浪、武威、永昌、山丹至甘州。

远去了战争的商业繁荣,使甘州充满着异域风情,西域诸国纷纷带着自己的“奇物”,向汉唐王朝进贡,华美的丝绸、瓷器等中国珍品征服了古罗马的权贵,汉人、蒙古人、粟特人、裕固族、回族、藏族以及众多的宗教艺术,在甘州共生为“和而不同”的人间乐园。由于甘州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上奏《谏武后疏》,认为“甘州山川乃河西之咽喉”,提出“河西之命系于甘州”,更加奠定了甘州河西首位的地位,“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梦敦煌”,美誉习之,名不虚传。

甘肃之源

甘州是甘肃行省之源,宋元之际,西夏崛起,吐蕃北望,蒙古南征,中原风雨,甘州的军事地位更加复杂多变,堪称西北建瓴的“十字路口”。西夏统治河西时,取甘州和肃州(酒泉)的字首,设甘肃军司,最早出现甘肃之名。钓鱼城之战蒙哥阵亡后,忽必烈不仅要率军攻打南宋,还要与兄弟阿不里哥争夺汗位,同时对付窝阔台之孙海都的叛乱,在西北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体制至关重要。元朝是中国建立完善的行省制度的肇始。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全省军政大事。甘州处于蒙古四大汗国中察合台和窝阔台汗国的前沿阵地,面对海都强大的军事实力,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在甘州设甘肃路总管府,总管河西各处;至元二十三年(1286),成立甘肃行省,是为甘肃省的起源。甘州行政地位的提升为忽必烈提供了坚实的军事和经济基础,7年之后,元军对海都发动大规模攻势,将叛军逐出阿尔泰以外,“漠北危机”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中国版图混元一体的天下化成中,甘州功不可没。

甘州为长城九边首镇,在明代继续扮演着军镇的重要角色,在长城“九边重镇”体系中,按建置时间排序,分别建立了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蓟州镇、延绥镇、陕西镇和山西镇。甘州作为九边首建之镇,地域范围东自松疆阿坝岭起,临洮双墩子界,西至嘉峪关,边长一千八百余里,不仅是地理形势之要求,而且是内外形势所主张。乾隆《甘州府志》记载:“东有金城之固,西有玉关之严,南有祈连之屏翰,北有合黎之拱卫。”甘州不仅担负抵御蒙古、防守边地的重任,且肩负抚恤当地少数民族的责任,可谓“威控三边,襟带四维”。从汉代屯田戍边到唐代丝路鼎盛,从元代行省甘肃到明代九边首镇,甘州不愧为“近而藩垣四镇,远而纲领九边,通王帛于天方,列氈庐于疆场,际天极地,巍然一大镇也”。

nlc202309081939

甘美张掖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州不仅有桃花源般的诗意栖居,更演绎了人文化成的活水源头。一泓清泉竟然分为两翼,流淌为文流武派,后建池会合后建坊,题额“文武一道”,在全国所有的古城规划中独树一帜。苍茫西北,塞上江南,明代张掖文人张联元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在《北城旷览》中,写尽甘州一脉:“山光水色翠相连,万里云尽万里天;黎岭氛消兵气散,戊楼尘满月华妍;耕深健读桃花雨,卧饱龙骊碧树烟;羌笛无声边塞远,鸣蛙低伴水潺潺。”

城固一方,心渡无界。甘州古城将城郭之固和内心之宁完美展现,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的镇远楼,位于东南西北四正方位的“天心十道”,即古正晷方中之义,与四方城门构成卫君守民的气魄;四面门洞上各有“镇远”“旭日”“迎薰”“贾城”牌额,楼上四面有匾额4块,东“金城春雨”,西“玉晓春关”,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向四面展开的4条大街,笔直宽敞,直达4个城门楼,东楼曰弱水东来,西楼曰西被流沙,南楼曰祁连南耸,北楼曰长城北环。城市轴线向外呼应着山水之势,向内则布列有序,长街短巷古院落,遍及全城。城内设有官仓、草场、神机库、军器局、火药房、演武场等,虽然古城墙已是断垣残壁,但古城结构依然架构,战时镇远守御,平常钟鼓齐鸣,边关鼓角与礼乐之门的启合之间,了然于心。

多民族共处的甘州,风俗不同、习惯各异,宗教成了社会安宁的精神纽带,人们在各自的朝拜中得到慰藉,也遵守着行为的约束准则。今天甘州城东西格局上,佛祖西至,紫气东来,西南的大佛寺、西来寺和木塔构成佛教中心;东北的老君庵、大马神庙和镇定塔,则供奉着本土神灵;甘州还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原理,在城内外建五塔连环,相生相克,护佑着城市和人伦的吉祥,与华夏政治的五岳五镇、佛教时空的五方五佛、道教天地的九宫八卦,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韬之,武略之,时空经纬铺就了甘州的城格,蒙古草原文化与青藏高原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西域多元文化,山水绿洲与大漠长城,裹挟着历史的烟云,汇聚成芬芳的丝路,甘美张掖,甘美西北。

【责任编辑】王 凯

张掖市甘州区 篇3

一、现状

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进, 农村土地流转需求日益增长, 呈现出流转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形式多样的特点。至目前, 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3万hm2, 共涉及17个乡镇、198个行政村、1196个合作社、26242户农户, 签订土地流转合同52484份。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0.88万hm2, 以农民自己开垦的荒地和集体农场占绝大多数, 规模经营流转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面积0.42万hm2, 涉及6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庭农场流转面积0.25万hm2。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高原夏菜、大棚蔬菜、制种玉米、中草药和养殖。流转形式有转包、互换、出租、转让、股份合作、代耕代种, 其中出租和代耕代种方式流转占大多数。全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基本建立, 全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土地流转正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二、制约因素

㈠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镇、村、社干部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谈到土地流转就希望来一个“大金主”投入“大资金”, 一下子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而对于一些实力不够雄厚但又想适度规模经营的投资者重视不够;有的寄希望于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 “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部分群众“恋地”情节严重,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积极;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报有过高的期望, 要价偏高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

㈡土地流转层次较低 从流转规模来看, 我区流转土地总量不足耕地总面积的两成, 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仍是当前土地生产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从流转方式来看, 目前全区已经流转的土地, 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主体转入的0.87万hm2, 占流转面积的61%;其余都是农户私底下通过互相协商、朋友介绍等方式转入转出, 规模小, 随意性大, 自发性特点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 由于城郊乡镇土地少, 农民打工就业门路多, 市场灵敏度高, 土地流转发展较快, 运作成熟、效益显著的土地流转典型事例, 几乎都集中在城郊新墩、梁家墩、长安、党寨、三闸、小满、沙井等乡镇;边远乡镇因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差, 土地流转发展相对较慢。

㈢管理服务不够到位 目前承担全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职能的主要是区农经局和乡镇农业发展中心, 乡镇内部机构改革后, 农经干部编制被严重挤占, 各乡镇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 土地流转管理和指导方式比较粗放的问题。土地流转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㈣流转经营风险较大 农业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质产业, 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收成, 另一方面种子、农药、化肥价格及人工工资不断上涨而农副产品价格长期偏低, 导致农业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低、回报周期长, 民间农业开发投资非常慎重。在实际运行中, 当市场行情好于流转定价时, 农民往往惜售不卖、另寻高价, 在市场价格低于流转定价时, 业主往往抬高标准、压级压价转嫁风险, 诚信缺失为土地流转蒙上阴影。目前土地仍是农村最大的“社保”, 在养老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以前, 农民特别是年龄偏大、家庭供养能力弱的农户, 基于对未来的担心而死守土地, 低水平经营, 增加了土地流转连片规划、集中推进的难度,

三、对策及建议

㈠深化农村土地流转认识, 坚持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一要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流转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农民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 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 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要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的政策法规, 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知法、懂法、用法。二要通过典型示范, 让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可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用实实在在的实际利益,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加快土地流转。三要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在形式上不搞“一刀切”, 在规模上不下硬指标, 一切按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四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户意愿,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 不搞强迫命令等违反农民意愿的硬性流转行为。

㈡完善土地流转服务管理机制, 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服务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编列土地流转分项, 制定土地规模经营补助标准, 按不同的规模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加强体系建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配足配强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 不断强化区、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体系, 加强土地流转监管, 简化办事手续, 靠前提供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指导。三是强化仲裁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仲裁员业务知识培训, 强化仲裁员业务考核, 做到持证上岗, 不断提升仲裁水平, 促进土地纠纷仲裁依法开展。

㈢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增强对流转土地的承接能力 一是培育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以特色农业板块建设为契机, 通过村委会协调、农户自愿协商相结合的办法, 将农户经营的地块互换集中, 发展规模特色农业。鼓励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逐步培养种植专业大户。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探索“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既发展松散型的农村专业协会, 又鼓励发展紧密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㈣夯实土地流转物质基础, 增强土地流转的承接能力 抓住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 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渠系、机井、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 夯实我区农业发展基础, 形成有吸引力的土地流转条件。对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业主或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 政府可将农发项目建设资金打捆集中使用, 优先搞好流转土地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甘州区农业担保公司, 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融资难的问题;设立区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金, 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在政府投入的同时, 拓宽投入渠道, 注重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采取政府提供贷款贴息、减免相关税费等措施, 共同加强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张掖市甘州区 篇4

师生人人“会玩”, 校园充满活力

“玩去喽!”每当大课间铃声一响, 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的学生就纷纷走进活动场地“玩”了起来。3月7日上午, 记者在该校采访时看到初中部学生在七年级同学张倩的领舞下欢快地跳着锅庄:他们时而弯腰时而伸展手臂, 动作娴熟流畅。在小学部的游戏区, 三年级二班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王雪梅的带领下跳皮筋。其他班级的学生, 有的玩篮球, 有的打乒乓球, 有的滚铁环……

每天大课间, 全校同学一起“玩”, 这已成为该校的惯例。八年级的学生张倩告诉记者, 她从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跳锅庄舞了, 现在已是学校的“领舞者”。在采访中, 王雪梅老师也向记者表示:“玩, 让孩子变得更机灵了。”

不光孩子们爱玩, 老师们也爱玩。罗建宝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老师。作为数学老师, 他玩篮球上了“瘾”, 并把“快乐篮球”与“乡土游戏”结合起来, 在班级开展了“比比谁最会玩篮球”的亲子活动。就这样, 他玩出了“魅力教师”的殊荣。

“会玩的教师才能带好学生。”朱双喜老师告诉记者, 他凭着小时候玩陀螺的回忆自己动手制作陀螺, 并先后五次改进, 如今, 他成为了学校最会玩陀螺的老师。

在甘州, 老师课堂上是教师, 课堂外则变成了运动员、教练员。阳光体育运动在当地的开展并不如想象般一帆风顺, 它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体育老师郭海军告诉记者:“以前, 小学生一周上3-4节体育课, 中学生上3节体育课, 有的学生一上体育课就请假。”学校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占到50%, 其中女生占35%。

针对孩子“不会玩”、“不爱玩”的现象, 该区开始探索让孩子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我们整理了200多种体育项目和乡土游戏, 内容涉及走、跑、跳、攀爬等。每种游戏都有详细的玩法。”该校校长李春新说, “每一个老师都要掌握这些玩法。”

学生家长吴桂芳曾经担心学校组织太多的游戏会耽误孩子学习, 但慢慢地她发现, 孩子不怎么上网了, 并且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 也开始写游戏日记了。她由此尝到了甜头。

区内学校阳光体育的良性发展, 与甘州教育整体改革战略密不可分。2007年秋, 该区启动了校园阳光体育运动, 出台了《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育局倡导各中小学根据实际, 以“民间体育、乡土游戏”为突破口, 为学生提供童趣化、多样化的运动菜单, 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同时还将学生的体育成绩按3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 并成立了区域体育质量监测中心, 建立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阳光体育运行机制, 鼓励社区组建“家校合育活动中心”。

谈起发展阳光体育的初衷, 甘州区教育局局长秦福伟告诉记者:“玩是孩子的天性, 学校重视体育就是让学生能玩、会玩、乐玩。让孩子在玩耍中积蓄智力光芒, 在玩耍中凝聚团队精神, 在玩耍中创造激情、点燃激情。”

学校“玩”出水平, 教育更有内涵

甘州区党寨镇中心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按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兴趣爱好, 分年级、分层次开发了乡土游戏、球类、健身等20多种运动项目。

每年3月, “放飞希望”风筝比赛便拉开帷幕, 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老鹰”、“蝴蝶”、“金鱼”、“娃娃脸”全部飞上蓝天, 成了党寨镇天空最美的风景。彭校长告诉记者, 这些风筝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制作出来的。

校长彭肃告诉记者, 学校的理念是“十个美美地”, 即让学生美美地玩、美美地笑、美美地学、美美地说等。他们还成立了足球队、腰鼓队、球类、舞蹈、说唱等十多个体育艺术社团, 鼓励学生玩出花样、玩出水平、玩出规则、玩出智慧。

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 (以下简称马小) 是一所以体育立校的名校。学校没有标准操场, 校园就是运动场, 地上画着各种游戏标示图, 连休闲的长椅上也刻着各类棋盘。在仅7000平方米的校园里, 篮球架、排球网、足球网等大型体育器械一应俱全。

在马小的教学楼大厅, 记者看到两块大黑板上面写满了各种体育活动项目:打篮球、下棋、踢足球, 做游戏……“这是快乐体育大课表。”该校校长马建国介绍说, “让体育项目上课表, 就是要保证课程内容落实到班级。”

“如果不实施快乐体育发展策略, 学校就不会有现在的发展!”校长马建国对此感慨万千。

学校发展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轨迹呢?

1999年3月, 马小被列为张掖市城区薄弱学校之一。“当时学校只有280名学生, 学校也是城区场地最小、条件最差的。”处在危难关头的学校瞄准了快乐体育。他们的基本理念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玩”是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需要。2004年, 学校着眼于民间体育和乡土游戏校本课程开发, 整理快乐游戏20项、球类游戏40余项, 编写了“快乐篮球”、“乡土游戏”两本校本教材。学校体育不再是“无根的树、无源的水”。

“玩”吸引着学生, 也成就了学生。经过几年时间, 马小在校学生达到1500余名。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何晓明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每天安排30分钟课间操, 每周80分钟课外活动时间, 2周举办一次年级活动展示。还开设了体育健康教育课和体育欣赏课。”并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班级考核内容, 实行日检查, 月评比。

好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甘州区提出, 快乐每一个孩子、温馨每一个家庭、和谐每一片社区, 带动区域全民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策略。在采访过程中, 该区的校长们都在强调:“知识的不足可以补上, 而身体不好会耽搁学生的一生。”

2011年, 甘州区在全面推进传统体育游戏进校园的基础上, 推出“221项目”, 即每个学生参加2个体育运动社团或俱乐部, 掌握2项运动技能, 具备1项艺术特长。他们的愿望是建立有效的学生体质监测与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体系, 推动素质教育回归“人”的发展上。

学生体质有保障, 学习不再是“苦差”

“以前升国旗, 总有一两个学生会忽然晕厥。”在甘州区北街小学, 校长张立海告诉记者, “学生磕磕撞撞, 就容易骨折, 大多数孩子体质差, 经常感冒。”而现在“感冒的少了, 骨折的少了, 晕厥的更是没有了。”

在学校门口, 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张曼莉对记者说:“孩子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动作协调性好了, 病也少了, 从开学到现在一天假也没请过。”

据甘州区2011年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 学生的近视率、发病率、肥胖率都降低了。小学没有大面积近视的现象发生, 且近视率逐年下降, 2011年全区近视学生占20.13%, 2011年下降至9.29%。

“我以前不爱玩, 是快乐游戏打开了我童年的小窗口, 让我感受到了快乐。”这是南关学校四年级一班的张六六在全区“童年”征文中表达的真切感受。“我每天渴望回到学校, 开心地扔沙包、踢毽子、抓杏核。”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是马神庙街小学六年级学生唐宁最快乐的时光。淘气、看电视、不按时完成作业……几年前, 他身上的“坏毛病”一抓一大把。自从唐宁参加了班级篮球活动后, 他从班里的“小人物”一跃成为“运动明星”, 以前的那些“坏毛病”不知不觉“溜”走了。

体育运动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正能量”, 学习不再是苦差事。“现在学生上课精力很集中, 打瞌睡的少了。”甘州区北街小学教科室主任刘建英告诉记者, “孩子的自主意识、团队意识、动手能力也强了。”

甘州区龙渠乡中心学校杨吉儒校长对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深有感触。他说, 阳光体育活动正在改变着师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 还改变了家长的生活方式。“在农村, 吃完饭家长打牌, 孩子做作业, 是过去的定律。”家长王志刚告诉记者, “自从参加‘阳光体育亲子’活动后, 晚上他便和孩子一起做毽子、缝沙包, 从孩子那儿学会了许多没有玩过的游戏。”

张掖市甘州区 篇5

㈠地理位置优势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上游, 地处东经100°06′~100°54′、北纬38°32′~39°24′, 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 南依祁连山, 北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东连镍都金昌, 西接古郡酒泉。国道312线、227线、兰新铁路横贯区内, 乡村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农业用地128万亩, 其中:已种熟地96万亩, 其他三荒地32万亩, 地势较平坦, 属祁连山山前洪冲积平原, 境内农田多属灌漠土, 结构良好, 有机质含量高, 土地肥沃, 质地均一, 是栽培各类农作物的理想土壤类型, 是全省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区。甘州区地形地势多样, 海拔高差大, 沿山区海拔最高3600米, 最低1670米, 平原区海拔最高2230米, 最低1410米。既可以满足不同种类蔬菜的同期生产, 又有利于夏菜的分期播种和分批上市, 产品种类丰富;既可种植平原蔬菜, 还能种植高原蔬菜, 并且生产的高原夏菜品质相对较好。

㈡水资源优势

黑河、山丹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等河流贯穿而过, 年径流量24亿立方米, 水能蕴藏量达2.2亿千瓦, 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农业生产区域地势平坦, 农田河水灌溉和地下水井灌体系配套完善。

㈢气候优势

甘州区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 春季多风少雨, 冬季较为寒冷。年平均降水量在113~120毫米, 年蒸发量为2291毫米。空气干燥, 蔬菜生产中病虫害发生很少, 部分蔬菜在露地生产中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 为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玉米种子正常条件下贮藏4年, 发芽率仍达90%以上, 因而甘州区是国家救灾种子贮备基地。甘州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106小时, 六七月份日照时数达八九小时。年太阳辐射148.12卡/平方米, 年平均气温7.0℃, 最低气温-27.8℃, 最高气温38.5℃, ≥10℃的活动积温3234.3℃, 无霜期138~179天。春、夏、秋三季均能进行露地蔬菜生产。昼夜温差大, 甘州区日温差为14~17℃, 白天气温较高, 光合速率高, 夜间气温较低, 呼吸消耗少, 有利于同化产物的积累, 瓜果蔬菜含糖量高, 品质优。

㈣环境条件优势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 区内人口密度小, 城市面积较小, 没有大的工业区, 工业污染相对较小, 且祁连山和荒漠戈壁滩形成了天然屏障, 该区空气、水、土壤等农业生产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境内的绝大部分耕地农业生态环境良好, 都可以作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发展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二、甘州区发展蔬菜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㈠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甘州区年蔬菜种植面积在18万亩左右, 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3万亩, 露地高原夏菜面积12.7万亩。设施蔬菜中日光温室27673座, 面积2.8万亩, 钢架大棚3809座, 面积近0.3万亩。高原夏菜中露地保鲜贮运蔬菜面积3万亩, 脱水蔬菜2.5万亩, 加工番茄2.5万亩, 加工马铃薯2.5万亩, 制种蔬菜及其他2.2万亩。全区年蔬菜总产量达65万吨, 总产值达4.2亿元, 其中设施蔬菜总产量20万吨, 总产值2.2亿元。露地高原夏菜总产量45万吨, 总产值2亿元。以新墩、长安、梁家墩、上秦、党寨、三闸及乌江、小满等8个乡镇为重点, 形成了5万多亩的设施瓜菜生产基地;以党寨、长安、大满、小满、和平等乡镇和农林场为主, 形成了3万亩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以碱滩、上秦、党寨、三闸、乌江、沙井、明永等7乡镇为主, 形成了3万亩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以长安、梁家墩、上秦、党寨等乡镇为主, 形成了4万亩的保鲜贮运蔬菜生产基地;以南部山区的安阳、花寨和龙渠、大满、小满、党寨、碱滩等7个乡镇为主, 形成了3万亩加工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蔬菜生产基地共成立蔬菜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20多个, 目前运行良好的主要有前进村的长绿蔬菜协会、新墩镇的金源韭菜协会等, 大多数蔬菜协会正处于起步发展时期, 组织带动蔬菜生产的能力还比较弱。

近年来, 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 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 使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菜农的安全生产意识明显加强, 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甘州区基地和市场的蔬菜产品经农业部抽样检测和该区自检均没有出现硝酸盐、重金属、农残超标样品。目前, 已被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品有14种, 分别是黄瓜、辣椒、西红柿、甜椒、茄子、甘蓝、菜花、青笋、韭菜、西兰花、洋葱、胡萝卜、马铃薯、大白菜。经营无公害食品的意识和动力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品牌经营意识加强, 由被动逐步转向主动。在认定的14个无公害产品中, 以品牌经营的品种占了50%, 其中“碧绿仙”牌的甘蓝、菜花、青笋、西兰花、辣椒, 占35.7%;“金丰源”牌的韭菜, 占7%;“甘绿”牌的加工原料甜椒, 占7%。现有各类蔬菜加工贮运企业30多家, 其中脱水加工企业20多家, 蔬菜保鲜贮运企业主要有2家, 蔬菜批发市场2家, 番茄加工企业1家。屯河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分公司、甘绿脱水蔬菜集团、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加工厂、嘉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陇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和新墩镇金源韭菜批发市场等是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和运销组织以及个体运销大户, 蔬菜脱水企业每年加工蔬菜近10万吨, 蔬菜保鲜贮运企业年可向外地销售蔬菜近15万吨, 市场和运销组织等向外地销售蔬菜20万吨, 本地居民蔬菜消费20万吨。脱水蔬菜和番茄酱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鲜菜主要销往周边省区及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省区市场。

㈡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甘州区的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还很脆弱,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 老蔬菜基地基础生产设施急待维护改造, 新蔬菜基地的基础生产设施需要加强建设, 农户缺乏生产建设资金。因此要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兴修水利, 保持水土。抓好城乡道路建设, 疏通运输渠道, 打通并扩展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蔬菜设施建造的资金扶持力度。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适度扩大扶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 逐步提高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的标准。重视生态系统建设, 为长期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

2. 实施种苗工程, 提高种子 (种苗) 质量。

一是在扶持区内现有的陇兴公司、五号村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发展的基础上, 再按照蔬菜种植区域, 建设两三个工厂化育苗中心, 充分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鼓励区内种子企业和科研院所, 利用该区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积极开展蔬菜品种选育, 在该区建立蔬菜种子繁育基地, 面向区内外市场需要, 培育蔬菜新品种, 提高种子质量, 为该区的蔬菜生产服务, 夯实产业基础。

3. 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搞好生产组织管理。

建立基地合作经济组织, 明确生产管理主体。甘州区要组织蔬菜生产的农户在自愿和民主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组成各种蔬菜专业合作社, 作为组织生产主体, 再由合作社通过合同形式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市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合作组织一方面向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提高农民经营地位和经营效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和控制生产各个环节的, 确保食品安全, 实现标准化生产。给基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生产、管理、流动资金, 扶持其快速发展壮大, 发挥对基地蔬菜生产组织管理的重要作用。

4. 配套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逐步建立区、乡 (镇)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合理布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设立县执法检验机构, 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农贸市场和超市要设立检测点, 并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一两名。批发市场要配备使用快速检测仪, 辅助使用快速检测液;农贸市场和超市以速测液检测为主, 有条件配备速测仪, 确保蔬菜产品质量。

5. 建立科技推广体系, 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水平。

一是建立甘州区高科技示范园。依托示范园开展设施蔬菜生产、高效栽培、无土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特菜生产、专业化生产等, 逐步形成区有示范园、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蔬菜科技示范体系。二是充实和稳定蔬菜科技推广队伍。各级农业科技人员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区上要努力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推广机构, 充实乡镇蔬菜技术人员, 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 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适宜该区蔬菜栽培品种、栽培模式等方面, 加强与国家、省市蔬菜科研所等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逐步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大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不断提高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通过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寻求智力帮助。五是强化技术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蔬菜技术人员和菜农进行培训, 力争在两三年内, 使每个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带头人, 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

6.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产业化经营。

重点是再引进四五个规模较大的蔬菜保鲜贮运企业, 扩大冷藏贮运加工能力, 使区内的年冷藏贮运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对中小型脱水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配套完善南关蔬菜批发市场设施, 充分发挥好兴梁、金源两个专业批发市场的作用, 增强市场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培育蔬菜运销大户, 发展一批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队伍。把“龙头”和农户结成有福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蔬菜, 推进蔬菜产业化、工业化。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在蔬菜销量较大的青海、新疆及东南等省区建立窗口市场, 积极开拓前苏联独联体国家的国际市场, 扩大外销。依靠较多的规模企业不断开拓区外鲜食蔬菜市场, 扩大生产需要量, 发展订单生产, 在区内首先形成有效的产品生产竞争体系, 通过规范生产、收购、销售秩序, 逐步使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生产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 使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摘要:本文分析了张掖市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对于指导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掖市甘州区 篇6

1 全产业链的概念

全产业链是指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饲料原料、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以畜牧业为例,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构成包括饲草饲料种植及加工产业, 畜禽养殖产业, 畜禽屠宰、精深加工、冷储保鲜产业, 物流配送产业, 养殖屠宰加工废弃物处理产业以及卫生防疫保健等。

首先全产业链模式仅仅是一种企业经营思想和理念, 作为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既要积极引导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又要充分考虑全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尤其是目前现有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经营理念。

第二, 全产业链模式的选择与实施应因时因地因企施策, 必须更多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决避免盲目跟风图大而搞拉郎配式的简单兼并收购。

第三, 要明确“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的发展方向, 围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主线, 立足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支撑点, 以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 科学规划、稳步实施, 扎实推进畜牧业产业链转型升级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第四, 既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又要做好对产业发展起决定作用但较弱势环节 (比如肉牛产业最前端的母牛-犊牛繁育) 的支持和保护, 着力研究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让产业从业者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收益。

2 甘州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甘州区畜牧业持续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畜产品的消费需求, 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2013年畜禽饲养量达到1 420万头, 同比增长4.4%, 全区畜牧业总产值14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达到33.5%, 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2 370元, 人均增长282元。

甘州区畜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生产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以党寨、梁家墩、长安、上秦等乡镇为主要区域的商品猪板块, 以甘浚、沙井、大满、小满、龙渠、党寨等乡镇为主的肉牛产业板块, 以三闸、碱滩、靖安、平山湖等乡镇为主的北部肉羊产业板块, 以上秦、和平等乡镇为主的蛋肉鸡板块和以前进牧业、下寨奶牛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奶源基地板块已初步形成。二是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速发展。全区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4.349万户、规模养殖场达到835个, 至2013年共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 (肉牛、奶牛、生猪个1个) , 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 (肉牛2个, 奶牛1个, 生猪1个) , 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3个 (肉牛13个, 肉羊3个, 生猪6个, 蛋鸡1个) 。三是畜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全区已注册建成畜禽养殖企业17家 (肉牛10家, 肉羊2家、生猪5家) , 畜禽全价或预混饲料生产企业18家, 畜禽屠宰及畜产品加工企业4家 (建成肉牛肉羊屠宰线3条, 生猪1条、肉鸡1条) , 草产品加工企业2家, 登记注册的畜牧专业合作社75个, 合作社成员总数1 365人。

综合分析, 尽管甘州区的畜牧业这几年的提升速度很快, 但是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除奶牛、猪、禽外, 肉牛肉羊养殖中犊牛羔羊生产繁育、架子牛培育、肉牛肉羊育肥生产还没有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二是处于产业链最高层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牛羊猪只是进行简单屠宰处理, 以热鲜肉供应本地消费市场, 大多以活体畜禽向外销售输出, 产业效益低。

3 甘州区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抓好品种改良

在肉牛产业方面, 充分整合甘州区关于母牛补贴、全省现代肉牛资金等政策和项目, 采取“见犊补母”的政策对能繁母牛养殖户进行母牛养殖和配种补贴, 调动养殖户养殖母牛和利用优良肉牛品种进行人工授配的积极性;在肉羊产业方面, 积极支持肉羊养殖大户引进优良肉羊品种, 开展肉羊人工授精, 扩大良种覆盖面;在生猪产业方面, 积极扶持全区已经取得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进一步引进培育优良种猪, 加大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点建设力度, 大力推广生猪常温精液人工授精技术。

3.2 着力解决资金和用地矛盾, 助推规模养殖

目前, 影响畜禽规模养殖的因素, 除了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效益难以完全显现外, 资金和土地也是很重要的限制因素。关于资金缺乏的问题, 政府除了整合产业项目资金、出台鼓励奖励扶持政策外,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用好国家、省上关于促进发展畜牧业的有关政策 (如养殖业贴息贷款、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等) , 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 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执行程序, 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畜牧业的发展。关于规模养殖用地的问题, 一个是用地紧张, 由于受基本农田红线限制, 发展规模养殖用地量大, 土地审批困难。二是尽管按照规定养殖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用地紧张, 但是这一政策规定也同时限制了养殖企业利用土地及场房等资产进行抵押担保融资。所以, 建议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现状, 充分利用新一轮改革和国家政策, 认真研究, 积极制定出台解决规模养殖用地问题的新政策, 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快速提升。

3.3 提升整合现有龙头企业, 构建畜牧全产业链

目前, 前进牧业作为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龙头企业, 沅博牧业作为肉牛肉羊养殖、屠宰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中天肉业作为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 在奶牛、肉牛、肉羊和生猪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带动能力,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业效益, 笔者认为应从硬软件两个方面着手。

在硬件方面, 就是要整合盘活资产要素, 改造更新生产设备, 研发升级产品工艺, 具体到各类龙头企业。前进牧业等奶牛养殖企业要在奶牛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上下工夫。为了成功引进蒙牛、伊利等大型奶制品生产加工企业, 在尽快扩大养殖规模的情况下, 更要注重奶牛培育、疫病控制、生鲜奶生产质量检测等工作;在肉牛肉羊屠宰加工方面, 目前建成的屠宰线有4条, 其中中天肉业肉牛肉羊屠宰线建成后一直闲置, 牧沅清真屠宰线由于周转资金等原因处于停运状态, 沅博正在安装调试设备, 只有双华清真肉牛肉羊屠宰线勉强运行。为了盘活生产要素, 促进产业发展, 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在尊重市场竞争及企业意愿的基础上, 根据生产条件及经营策略, 按照大众和清真共存, 高档加工和初级屠宰共存的原则, 引导以上4家企业进行谈判整合重组, 组团发展, 专业发展。同时, 扶持龙头企业改进生产条件和工艺,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的产品, 按照“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的要求和方向发展, 确保产品安全和产品档次, 实现“农超对接”, 进而拓宽销售市场和渠道, 提高经济效益。

在软件方面, 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 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 选择适合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同时培养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在发展模式方面, 中天牧业和沅博牧业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基地, 虽然都采取“公司+基地+育肥户 (企业) ”的模式, 但是由于企业基地规模小, 不能满足屠宰加工需求, 加之公司与育肥户 (企业) 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合作关系松散, 在市场波动下很难均衡生产。为此, 政府应通过项目 (畜牧业贴息贷款、养殖业保险与补贴、小额贷款等) 向龙头企业倾斜等特殊政策, 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对养殖户 (企业) 的利益分享、科技服务力度, 实施订单畜牧业, 建立相互信任、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让广大育肥大户 (企业) 成为龙头企业产业链上的一个生产车间, 只有这样, 龙头企业就可以通过服务农户和饲料生产企业紧密联系, 从而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关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培训, 主要是政府牵线搭桥,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培训的办法, 使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以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4 加大饲草饲料开发力度, 提高秸秆饲料化率

一是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 积极引导农户种植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现有玉米秸秆等饲草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农机具补贴倾斜政策, 引导青贮农机专业户为养殖大户青贮进行有偿服务, 鼓励发展青贮专业户 (企业) 收购秸秆, 调制加工青贮饲草, 推广“青贮草银行”的商业运作模式, 最大限度提高现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

3.5 强化技术服务和监管能力, 为畜牧产业保驾护航

在技术服务发面, 一是加大对畜牧兽医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尤其是增大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必需的办公设施 (冷链设施、实验仪器设备) 的投入, 提高基层技术装备水平, 健全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 保障畜牧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加大对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投入, 重点是将支农项目资金倾斜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帮助其壮大自身实力。三是加大对组建畜产品信息平台的投入, 建立完善畜产品信息平台, 引导农户与市场对接, 规避风险、增强其免疫力。在监管方面, 一是做好饲草料生产、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销售等在整个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 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做好整个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监管, 确保生态安全。

摘要:张掖市甘州区的畜牧业这几年的提升速度很快, 但是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全产业链的概念。从张掖市甘州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对全区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掖市甘州区 篇7

张掖市甘州区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区供水总量的90%以上, 灌溉水有效利用率48%, 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社会进步、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激增, 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已成为实现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高新节水技术是目前农业节水灌溉中公认的应用较广、效益较明显的节水技术之一, 在农业节水乃至整个社会节水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张掖市甘州区高新节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张掖市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地处黑河中游, 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 人口51万人, 设计灌溉面积9.133万公顷。全区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 一直是全区的用水大户, 其节水潜力巨大。1975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 甘州区开始有计划地试验、示范、推广喷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概括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 试验示范阶段。主要以试验为主, 推广为辅, 在探索中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采用先试验后推广的方式, 小面积试验, 重点以经济作物喷滴灌为主。首次于1975年在新墩白塔村进行喷灌试验, 取得了省水、省电、省地, 增产的效果。经试验测定, 喷灌比漫灌增加地表墒情, 提高地温, 有利于叶面光合作用, 生长发育快, 土壤不板结, 作物不倒伏, 冬小麦喷灌6次, 漫灌1次, 共用水146立方米, 比漫灌地省水1455立方米/公顷, 增产28.6%。春小麦喷灌7次, 漫灌1次, 省水8475立方米/公顷, 增产14.2%, 复种谷子喷灌7次, 省水1962立方米/公顷, 增产50.2%, 白萝卜喷灌6次, 省水1335立方米/公顷, 增产26.5%。复种菠菜省水6975立方米/公顷, 增产29%。

第二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 徘徊质疑阶段。这一阶段喷滴灌技术推广速度放缓, 面积甚至有些萎缩。主要原因:一是对喷滴灌技术灌溉认识上产生误区。人们对节水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对喷滴灌技术是否真节水以及喷灌受区域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是否适用等产生质疑, 制约了喷滴灌技术的推广。二是投资的影响。在此期间国家投资少, 地方农民自筹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十分有限, 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喷滴灌技术的发展。三是喷滴灌技术水平、设备及管理的影响。喷滴灌设备方面, 设备生产原料供不应求, 其设备的设计也跟不上实际需要, 造成器材浪费, 滴水不均, 增加了运行成本;管理方面, 由于没有实行统一种植, 统一管理, 喷滴灌工程很难充分发挥效益。

第三阶段 (上世纪90年代至今) , 喷滴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我区高新节水技术大致经过两部分:一是以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为主, 完成高新节水面积0.061万公顷, 其中喷灌0.019万公顷, 滴灌0.042万公顷。二是从2001年~2010年实施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和日协贷款节水灌溉项目, 完成喷灌0.1万公顷, 滴灌0.567万公顷。期间就资金、工程布局、配套措施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 大大推进了节水农业及高新节水技术的发展, 将高新节水技术纳入年度规划计划。

二、张掖市甘州区高新节水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张掖市甘州区高新节水技术自引进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 虽然经历了摸索、徘徊、稳定发展及提高等阶段, 但其发展速度及推广程度还相当有限。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区累计发展高新节水技术面积0.729万公顷, 能正常运行的仅0.273万公顷, 其中喷灌0.014万公顷, 滴灌0.259万公顷, 仅占实灌面积3.7%,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100%的水平。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投资短缺是喷滴灌技术推广较慢的根本原因甘州区有河灌区、井灌区、水库灌区, 水源类型复杂, 土地分散, 主要农作物大多以带田玉米、经济作物为主, 用水量大, 且沿山灌区土地不平整, 采用常规的地面灌溉方法效果较差。而喷滴灌技术能因地制宜地发挥其节水、保水、保肥、增效等作用, 是解决全区农业灌溉缺水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 因其直接经济效益不易较快显示, 还本时间较长, 近几年国家在高新节水技术推广方面投资较少, 而区内用水户收入相对不高, 筹资困难, 从而限制了喷滴灌技术的推广。

㈡小规模农村种植管理模式制约了喷滴灌发展及推广目前, 甘州区喷滴灌溉用水户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国有或集体农场;二是农村个体种植户;三是农村分散用户大田灌溉区。农场和个体种植户利于统一管理, 轮灌制度有保障, 喷滴灌效果较易突出, 易于推广。然而, 那些大量分散经营的种植户自身面积小, 种植区域凌乱, 种植作物不统一, 相互不协调, 喷滴灌技术推广使用困难较大。

㈢喷滴灌理论及设备研制的瓶颈阻碍了其推广的进度近几十年来, 随着国家对喷滴灌技术的重视, 在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基础上, 喷滴灌理论及其设备研究日渐深入,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尚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喷灌强度研究、管网优化设计、喷头堵塞、滴灌均匀度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喷滴灌技术的推广。

㈣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的缺乏弱化了高新技术推广的力度甘州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工业起步晚, 发展速度较慢, 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 规模较小, 资金较少, 特别是生产节水灌溉设备的企业更少, 难以在较快的时间内走向标准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致使使用和生产节水灌溉设备成本居高不下, 影响了以喷滴灌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良性发展。

㈤系统中部分设备的维修、更换等二次投入也制约了高新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喷滴灌部分设备使用年限在3年至8年, 与种植作物模式、管护方法等息息相关, 特别是滴灌管的投入, 没有形成规范的投入机制, 导致已建成的部分喷滴灌工程不能正常运行。

三、黑河节水工程实施高新节水技术经验启示

工程投入的运行, 农作物长势普遍优于大田漫灌, 折合灌水定额由1200立方米/公顷减少为450立方米/公顷, 节水45%以上, 节省肥料50%, 节电40度~50度, 增产18%~30%。

总结甘州区在黑河节水工程项目实施中推广高新技术的成功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引导宣传喷滴灌技术的推广。黑河节水工程项目下达后, 建管处及受益灌区紧紧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灌溉, 合理用水”的要求, 宣传喷滴灌技术节水、节肥、节能、增效、省工、省地等一系列好处,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优化设计, 降低成本, 并在政策、资金、管理上对涉及节水灌溉的个人或单位予以倾斜。二是要使工程真正发挥经济效益。在满足作物需水量的前提下, 达到节水、节能、节劳、增产的目的, 成功的运行管理起决定性作用。系统运行初期, 工程技术人员在负责运行管理的同时, 积极培训、指导项目实施农场相关技术人员, 使他们通过实际操作, 熟悉系统工作原理、设备性能和工作状况并且能够按照拟定的灌溉制度定时、定量实行灌溉。三是喷滴灌工程的设施和设备是节水灌溉系统的物质基础, 设施和设备的完好是实现灌溉目标的根本保证。管好设施是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也是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财产交接手续, 建立设施、设备材料台账, 表明所有者权属及价值量, 并签订设施维护协议。

四、发展建议

高新节水技术是一项综合节水、节能、节劳、节地及增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 具有良好的市场潜质。结合当前高新节水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借鉴甘州区在黑节工程项目中实施的经验和做法, 提出今后进一步推广的建议。

㈠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大力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是科技兴农、科技兴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促进稳产高产。水利部门要把发展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增强农业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在资金、原材料、能源、管理上实行倾斜、扶持政策, 以现有示范点的成功经验为基础, 扩大影响, 推动全面发展。

㈡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要与作物种植技术、高效农业技术融合应用并推广实践证明, 滴灌在该区适用范围较广, 经济效益显著, 可因地制宜考虑大面积推广。

㈢建立高新节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张掖农场的滴灌工程实施规模大, 管理上水平, 工程效益好, 其中管理发挥了主要作用。村社结合工程特点, 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达到了种植、施肥、灌水、管理、收费五统一。

从整体上来看, 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社会效益最大, 为避免单个用水户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给群众积极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引进高新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 使企业朝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既实行规模化生产, 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 促进高新节水设备上档次、上规模、增产、增效。只有不断的降低节水灌溉设备的生产成本, 才能促进高新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摘要:结合甘州区高新节水技术发展的历史, 分析总结该技术在甘州区农业灌溉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以黑河流域节水项目实施中高新节水技术的成功经验为启发, 提出了在全区进一步推广的建议。

张掖市甘州区 篇8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 甘州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合作社推动、产业带动、农户联动”的发展思路, 围绕蔬菜、制种、草畜、轻工原料主导产业, 采取多种方式, 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今年上半年, 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01个。其中:从事种植业的783个, 占52.2%;从事养殖业的654个, 占43.6%;农机服务合作社62个, 占4.2%, 农资服务合作社1个, 运输服务合作社1个。合作社成员达到13692人, 其中工商登记在册成员8471人, 带动农户2.96万户, 占全区总农户的44%。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63514.3万元, 流动资产57947.6万元。合作社成员较非成员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 已有30个合作社成功创建“紫家寨”“杰灵”“金丰源”“清凉寺”“平山湖”“金元八”等30个农产品品牌。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内部运行更加规范、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合作社在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㈠合作社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内部管理尚不规范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规范的组织章程、制度, 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合作社数量上虽大量增加, 但实力强、经营规模大的合作社比较少, 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 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

㈡合作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人才缺乏

合作社负责人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管理水平低, 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且绝大部分合作社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对信息获取的平台, 技术、先进设备掌握了解不够, 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

㈢合作社经济实力弱, 贷款难,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合作社自身信用建设不足、运作不规范、可抵押资产缺乏等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部分发展较好、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蔬菜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贷款, 但由于贷款期限只有一年, 无法满足合作社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等资金投入需求, 较大的限制了合作社发展壮大。

㈣发展质量和层次不高

开展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少, 大部分合作社服务都比较单一, 基本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绝大多数合作社规模小, 合作层次低, 竞争力不强, 经济效益较低, 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 远不能适应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㈤利益联结机制较松散

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没有实行二次返利, 没有与成员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多数合作社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 与成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合作社尽管与农户签订了合同或契约, 确定了最低保护价, 但由于缺乏规范性, 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双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对合作社今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㈠推行现代经营理念, 激发合作社发展活力

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执行。不断强化民主管理, 探索推行合作股份制, 分配上实行按交易量 (额) 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对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分红, 合作社内部则按实际交易额返还利润, 从劳资合作的具体操作方式上解决合作社融资难和资金大户入社发展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㈡培育壮大经济实体, 加快合作社发展步伐

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建设, 加大力度创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土壤空间。鼓励和引导种植能人、运销大户等经营主体牵头从事农产品生产与销售, 形成群体优势, 构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进一步壮大合作社实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引导农户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带动基地上规模、增效益。

㈢加强骨干队伍建设, 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示范作用, 着重加大合作社领办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切实提高合作社领办人的办社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强化合作社在服务中凝聚人才、联系专家培养人才、在学习中发展人才、在实践中锻练人才。在采取请进来讲的同时, 还要组织合作社相关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 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并进一步加大合作社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不断提高成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㈣强化典型示范引领, 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

在已创建国家、省、市级示范社的基础上, 继续抓紧培育一批让农民可看、可学, 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利益联结比较紧密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引导, 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 激发农民的合作意向。同时及时总结推广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经验, 通过表彰奖励, 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实现以点带面, 带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

㈤引导发展专业联合社, 打造农业地方品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打造地域经济优势的载体和有效手段。继续加大引导宣传, 长期坚持培育、壮大联合社。在已引导成立甘州区前进奶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5个联合社的基础上, 大力宣传、引导同行业、跨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横向、纵向联合, 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并积极组织、引导专业联合社通过整合产业资源, 建立产业规范、开展基地认证、创建地域商标, 打造甘州品牌, 使其成为未来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甘州地域特色、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㈥强化人才支持力度,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从新招录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中按志愿及专业分配到区内运行规范、发展较好、影响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2年~3年, 参与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二是有侧重的调剂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农业技术和经济作物推广中心, 强化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技术指导及推广服务力量, 更好的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指导服务需求。三是适当调剂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机构的人员编制, 选配精通农民专业合作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合作社指导员队伍中, 具体指导、规范、服务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㈦加强对接协调, 最大限度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衔接, 在现有金融政策的条件下, 探索开发金融服务新产品, 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创造条件, 将涉农贷款期限从目前的1年期延长至2年~3年, 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服务和便利。

摘要:通过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介绍, 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依法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湖北自学考试下一篇:国库服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