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024-06-17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1

玉米不仅仅是人类的粮食, 而且还大量用于牲畜饲料, 此外还广泛用于造纸、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世界上玉米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三位。如何提高玉米单产, 增加总产对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也是广大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 分布也很广。具体到忻州市, 玉米种植在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当地的第一大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达到350余万亩, 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和产量的85%以上, 在全市的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1. 从玉米品种利用角度分析

品种布局狭窄, 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缺乏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 品种布局结构性风险增加;良种与良法不配套, 不能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水平的最大化;品种单一化与多乱杂并存;不同品质品种混种混收, 商品质量一致性差。

2. 从玉米生产技术层面分析

(1) 夏玉米播种质量差, 缺苗断垄严重。机械麦收、玉米机播大面积应用后, 玉米播种质量普遍下降, 突出表现为:缺苗断垄, 整齐度降低。据2009年调查, 全市平均缺苗18.7%, 整齐度下降23%。主要原因有:机械性能较差, 影响玉米机播质量;机械麦收留茬过高影响播种质量;免耕硬茬机播深浅不一;小麦畦宽与行间距和玉米种植方式不配套;玉米播种期间土壤墒情差或不匀影响玉米出苗整齐度。

(2) 水肥投入不合理, 肥料利用率低。肥料以氮肥为主, 磷钾及微肥施用少, 施入养分不平衡;氮肥利用率低, 容易引起环境污染;水分灌溉不及时, 尤其是忽略后期灌水。

(3) 玉米收获偏早。一般比正常成熟提早收获7~10天, 直接减产10%左右。

3. 从耕作技术层面分析

耕作技术落后, 土壤理化性状差;土壤耕层浅, 容重高。据2008年调查, 土壤耕层普遍为20厘米左右, 0~20厘米土层容重1.43克/立方厘米, 20~40厘米土层容重1.57克/立方厘米, 大大高于玉米生长适宜容重1.2~1.3克/立方厘米, 造成玉米生长空间小, 根系分布浅。

4. 从管理质量层面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规模化扩张, 农村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 部分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 不愿在土地上多投入, 认为“投工不如打工”, 致使玉米生产传统的精耕细作管理逐渐丧失, 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造成管理水平很不均衡, 而新型的现代玉米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玉米管理日益粗放, 主要表现为:技术到位率逐步降低;分次施肥被“一炮轰”所代替;化肥深施变成了表面撒施;丰产水变成了救命水, 灌浆水不旱不浇;定苗晚甚至不定苗。

5. 从技术推广层面分析

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低, 知识更新慢;待遇低, 不安于现状;闲杂事务多, 技术推广时间少;设备落后, 推广形式单一, 效果差。

6. 从气候状况分析

灾害发生频繁, 玉米稳产性差。病虫害、旱涝、阴雨寡照、风雹等灾害时有发生。初夏旱、伏旱、花期阴雨是主要自然灾害, 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从长期发展看, 干旱对玉米的影响将日趋严重。

二、玉米增产途径

1.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玉米持续增产的战略措施。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是深耕, 降低土壤容重, 加深耕层。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是秸秆还田。小麦播前结合整地深耕30厘米, 较常规耕作20厘米, 不仅可以使小麦增产4.5%, 而且可以使玉米增产10.2%~14.3%。

2. 因地制宜选用耐密品种, 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因地制宜选择紧凑耐密型玉米新品种, 充分挖掘良种增产潜力, 淘汰松散型玉米品种, 是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种植紧凑耐密型玉米良种, 可以增加株数、穗数, 有利于高产。目前, 重点推广的紧凑耐密型品种有浚单20、郑单958、登海602、先玉335等。

3. 提高播种质量

小麦收割后所留的高麦茬及长麦秸缠绕播种机具, 加上土壤表层坚硬, 往往影响播种质量。因此, 麦茬处理方式成为影响机播质量的重要因素。小麦收获后, 对所留的高长 (20厘米左右) 麦茬切碎至3~5厘米并均匀抛撒, 不仅可以解决麦茬对播种机具的缠绕堵塞问题, 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覆盖保墒的效果。

小麦、玉米种植方式相配套, 实现玉米种植规范化。小麦宽窄行为15厘米∶25厘米, 玉米在宽行播种形成80厘米∶40厘米的宽窄行, 既有利于提高玉米播种质量, 又有利于两季增产。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蒙头水”, 结合喷施除草剂喷洒农药杀灭小麦秸秆上残存虫卵及幼虫。

4. 科学水肥管理

(1) 科学施肥。玉米施肥掌握“前轻中重后补充”的原则, 大力推广玉米分次施肥技术。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特点, 玉米一生要追施4次肥, 按照施肥总量的10%、20%、50%、20%, 分别追施在播种、拔节 (播后25天) 、大喇叭口期 (播后45天) 、穗期 (播后60天) 4个时期, 称之为种肥、苗肥、穗肥、粒肥。追肥重点要放在穗期, 壮秆促穗、争取穗大粒多。注意追施粒肥, 保持绿叶面积, 防止脱肥早衰, 延长灌浆时间。施肥的同时要注意土壤墒情及天气状况, 必要时结合灌水, 采用穴施或条施方法深施, 不要表面撒施。在实际生产中, 可采用2~3次追肥:2次追肥可按施肥总量的30%、70%分别追施在拔节与大喇叭口期;3次追肥可按施肥总量的30%、50%、20%分别追施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穗期。全部磷肥、钾肥、有机肥和锌肥可在苗期一次性施入。磷肥一定要深施, 施入深度15厘米左右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

(2) 科学灌溉。玉米一生要浇好三水:“蒙头水”在播种后浇, 要保证浇匀、浇足, 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和均匀度, 而且对封闭型除草剂喷施效果好;“抽雄水”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浇, 这是玉米一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为玉米需水临界期, 此时干旱易造成“卡脖旱”“灌浆水”在穗期浇, 是玉米需水的第2个关键时期, 此期干旱将导致严重减产。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2

近年来博乐市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迅速扩大,秸秆还田面积也随之迅速扩大。2010年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21万亩,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90%,是2009年的3.5倍。2010年玉米秸秆还田工作即将开始,为使今年玉米秸秆还田质量不断提高。我将在近几年来乡、镇农业技术指导工作中,对了解和调查到的在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归结如下:

一、秸秆翻压入土浅

在今年播种时大部分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耙地后,地里玉米秸杆、玉米根茬遍地都是,划烂地膜现象严重,影响播种质量。主要原因是秸秆翻压入土浅,没有用大马力翻耕机作业,翻耕深度浅。

二、秸秆在翻压时扎堆影响犁地质量

大部分用机械收获玉米地块,秸秆粉碎后直接抛撒在地里。由于个别地方粉碎后的秸秆抛撒较厚,在犁地时秸秆扎堆影响犁地质量。

三、土壤较干的地块没有进行秋灌

部分地块较干的地块,玉米收获后没有进行秋灌就开始犁地翻压玉米秸秆。若遇到秋季降雨量少,来年玉米秸秆腐烂不完全。因为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若土壤过干,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所以,对于部分土壤较干的地块在翻压前一定要先秋灌,然后在犁地翻压,确保玉米秸秆充分腐烂。

四、秸秆还田后没有补充氮肥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早春玉米;地膜覆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8-33-2

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山区丘陵过渡渐次地带,地形地势条件复杂,气候现象多变,总的气候特点为早春气温回升缓慢,夏季炎热,而秋季气温下降迅速。全年境内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两月,其余月份降雨偏少,呈现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的典型干旱特点。玉米作为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27万亩左右,产量12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25%,其中早春玉米播种面积占75%以上,产量占80%以上。早春玉米生产由于受独特气候条件制约,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是影响剑阁县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经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地膜覆盖在提高剑阁县早春玉米产量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有效避免早春不利气候影响,特别是干旱天气的影响,而且通过地膜覆盖还可起到提早播种,保证苗齐苗全苗壮的作用;同时在增温保湿,加速生育进程,提墒保水,改善土壤环境,排渍防洪,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具有良好作用,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品质明显改善。但近年来由于受到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影响,农村劳动力减少,特别是青壮劳动力明显不足,早春玉米生产水平持续下降,地膜覆盖在早春玉米生产上不仅数量急减,而且覆盖质量大大降低,严重影响着剑阁县玉米生产。

1 早春玉米生产中地膜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

剑阁县早春玉米地膜覆盖主要采用两段覆膜栽培,即育苗盖膜和移栽后大田盖膜,在这两段覆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育苗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苗床选择不合理 早春由于气温低且回升缓慢,所以苗床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的地块,而许多玉米种植农户只考虑到早春气温低的特点,故而在苗床地的选择上只注重了向阳而忽视了背风,多将苗床地选择在挡风向阳之处,往往一有风就将所覆盖的膜揭走,使幼苗损坏。

1.1.2 使用的地膜质量普遍较差 由于受经济能力和产出投入比值不高的制约,部分玉米种植农户使用多年的破旧薄膜,根本不能达到预期覆膜的效果,同时种子极易为鼠类和其他野生小动物危害。此外,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地膜厚薄不匀,保温保湿效果不均匀,致使早春玉米生长不整齐,进而影响产量。

1.1.3 覆膜方式不合理 在苗床覆膜方式上,早春玉米种植农户多采用起拱15~20厘米的高盖方式,这样既不利于苗床地温的提高,若管理不当,反而容易造成出苗后烧苗。

1.2 玉米本田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春玉米生产前期由于气温较低,玉米生活力较弱,因此其抗寒、抗旱、抗病、抗涝等抗性较弱,故而在玉米生产上,地膜覆盖与未覆膜的差距显著,早春玉米种植农民在本田覆膜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2.1 覆膜时间把握不准确 大多早春玉米种植农户不能根据当地当年的实际情况及时和适时覆膜,几乎所有农户不管什么天气,也不管土壤墒情如何,都在移栽后立即覆膜。这样往往是在土壤墒情较差情况下覆膜而又使以后降雨土壤得不到水分补充。

1.2.2 覆膜技术不规范 由于覆盖不规范,四周压土不严,引苗处未盖土等,往往未起到应有的保湿增温效果。

1.2.3 忽视揭膜操作程序 适时揭膜是广大早春玉米种植农民根本没有注意的,往往一盖到底。如果不适时揭膜在后期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后期由于气温较高,雨水较多,不适时揭膜覆膜玉米比未覆膜玉米更易感病。

2 早春玉米生产中地膜覆盖技术改进措施

为了保证地膜覆盖在剑阁县早春玉米生产上真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多年生产实践,作者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几项技术措施。

2.1 苗床地的选择

必须选择背风向阳和地势平坦的地块作床地,这样既利于光照同所覆盖的薄膜不易被吹风揭走。

2.2 苗床盖膜

过去一般是起拱15~20厘米高,这种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苗床地温,反而容易造成出苗后高温天气烧苗,现在根据多年的实践,一律要求覆盖平膜,这样既有利于地温的提高,同时不易烧苗,要求在出苗后大太阳天在膜上盖一些作物秸秆到一叶一心;过了一叶一心要午揭晚盖,在二叶一心时即可移栽,在未栽前,如遇寒潮、降雨要及时盖膜,保证苗子不受损失。

2.3 本田盖膜

根据剑阁县十年九旱、早春气温回升缓慢的特点,盖膜在前期主要作用是保湿增温,而保墒作用更为重要,所以必须采取提前做厢,等雨盖膜,打孔移栽这一技术。提前做厢,就是在播期未下雨之前把有预留行和冬闲地按窄行0.5米,宽行1米做好厢;等雨盖膜,剑阁是春旱之年,早春、雨水少,所以下了雨立即将地膜覆盖上,将水份保存下来。使土壤保持良好的墒情。这样可以减少后期移栽时用水,同时在缺水的地方,能保证及时移栽覆膜,膜边用细土埋严压实,膜与地面要紧密接触,尽量减少空隙,而且要保持膜面干净。打孔移栽,苗子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期间选壮苗移栽,要求要双行错窝放苗,选苗要分级定向,土壤干燥时应浇定根水,移栽后膜孔用细土封严。

2.4 适时揭膜

地膜覆盖在玉米生长后期,往往由于降雨量大,气温高,给玉米生长造成一个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玉米各种病害的发生,特别是玉米纹枯病,根、茎腐病的发生,造成玉米减产。为此,适时揭膜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剑阁县地膜覆盖玉米,根据多年实践,在降雨气候都比较正常年份应在玉米12~13叶时揭膜,因为此时气温正常,水份充足,覆膜的作用几乎不存在,而玉米此时以能抵抗较重的干旱。但特殊年份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提前至9~10叶或推迟至抽雄前后揭膜。

2.5 地膜玉米施肥

玉米是一种需肥量较大的作物,每个生长时期玉米需要养分比例不同。玉米从出苗到拔节,吸收氮2.5%、有效磷1.12%、有效钾3%;从拔节到开花,吸收氮素51.15%、有效磷63.81%、有效钾97%;从开花到成熟,吸收氮46.35%、有效磷35.07%、有效钾0%。玉米营养临界期:玉米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玉米氮素临界期则比磷稍后,通常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临界期对养分需求并不大,但养分要全面,比例要适宜。这个时期营养元素过多过少或者不平衡,对玉米生长发育都将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而且以后无论怎样补充缺乏的营养元素都无济于事。根据地膜玉米的技术要求,总的施肥原则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重底早追。其具体施肥方法是:

2.5.1 基肥 2000~3000公斤有机肥、全部磷肥、1/3氮肥、全部的钾肥做基肥或种肥,可结合犁离地起垄一次施入播种沟内,使肥料施到10~15厘米的耕层中。所有的化肥都可做基肥。

2.5.2 种肥 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种肥的施用方法多种,如:拌种、浸种、条施、穴施。拌种可选用腐殖酸、生物肥以及微肥,将肥料溶解,喷洒在玉米种子上,边喷边拌,使肥料溶液均匀地沾在种子表面,阴干后播种。浸种:将肥料溶解配成一定浓度,肥种子放入溶液中浸泡12小时,阴干后随即播种。条施、穴施:化肥适宜条施、穴施,做种肥化肥用量2~5公斤。但肥料一定与种子隔开;深施肥更好,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氯化钾不宜做种肥。

2.5.3 追肥 剩下2/3氮肥做追肥。追肥分苗肥、秆肥、穗肥和粒肥四种追肥时期,并将以下两个时期作为重点。秆肥:拔节后10天内追施,有促进茎生长和促进幼穗分化作用。将追肥中氮肥的1/3做拔节肥,结合中耕,肥与苗的距离5~7厘米。穗肥:剩下的氮肥玉米抽雄前10~15天大喇叭口期施入,能有促进穗大粒多,并对后期籽粒灌浆效果良好。

总之,地膜覆盖在剑阁县早春玉米生产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只要把握好地膜覆盖过程中各环节的技术要领,就一定能使早春玉米生产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取得较高产量。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4

1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市场混乱,品种杂乱

通过调查统计,铁岭地区市场上销售的品种多达几百个,但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较少,老百姓选种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品种布局结构性风险大,种植习惯差异性大,老百姓不按照自己的地形、地块特点选择适宜品种。个别企业打着品种试验示范的名义,私下经营未经审定品种,品种单一化与多乱杂并存。

1.2种植密度不合理,栽培技术不配套

目前,铁岭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已由以往的晚熟、高秆、稀植大穗型转向紧凑耐密型中晚熟品种。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按照以往的种植习惯进行定苗,由于种植密度低、群体规模小、光能利用率低,导致产量很难有大的突破;相反,有一些老百姓一味增加密度,没有采用相应的配套技术管理措施,出现空秆倒伏现象。

1.3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化扩张,农村青壮年都进城务工,种地务农的农民人数急剧减少。老百姓种地积极性降低,不愿在土地上多投入,一切管理从简,能省就省,致使玉米生产传统的精耕细作管理逐渐丧失。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造成管理水平很不均衡,而新型的现代玉米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玉米耕作日常管理粗放。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实施,规模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在玉米生产中很难实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1.4农业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

铁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在旱田的投入上比较少,相对比较落后,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机制不健全,旱涝、阴雨、风雹、虫灾等天灾时有发生。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玉米稳产性差,而且日趋严重,影响玉米总产量。

1.5科技知识和品种有效宣传不够

科技知识和品种的普及与宣传不够,导致农民观念落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较困难。对新时期玉米生产和密植品种的认识不足,对生产企业和市场上主栽的玉米品种了解不够,粮食市场优质优价的引导作用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解决玉米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强化市场管理,加强市场引导力度

种子管理部门应配合有关单位加大打假力度,对于未审先推、套包、换包的品种坚决予以制止,对于制假贩假的生产企业和个人给予处罚,情节严重者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管理部门应加强适合铁岭地区种植品种的筛选工作,对于即将审定和已经审定的品种在铁岭找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品种比较,最后综合各种数据,选出较适合铁岭地区种植的品种,引导农民合理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

2.2合理密植,完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首先加强玉米密植概念,针对农民长期形成的稀植种植习惯,在推广时强化品种密植概念,使农民改变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杜绝种植密度不够的现象发生。因地制宜选择紧凑耐密型玉米新品种,充分挖掘良种增产潜力,淘汰松散型晚熟玉米品种,这是玉米大面积增产、高产的关键。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如铁研919、铁研58、良玉99、先玉029等品种,进行合理密植,完善栽培措施,可以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发挥群体效应,增加产量。

2.3走专业合作化道路,让玉米种植更专业、高效

通过经理人,联合当地玉米种植大户和玉米运销户等共同成立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一家一户小而分散的经营形式,转变成有组织、有分工,高度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形式,获得农村经济建设项目,享受减免税收等国家扶持政策。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一群人共同去做一件事,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从而有利于推广应用玉米种植新品种、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让农民增收增效。

2.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加大铁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国家政策,在中部平原地区和西部干旱地区多打井、多修渠,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做到旱涝保收。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报机制建设,让老百姓及早防治,做到心中有数。对铁岭地区常年发生的玉米螟要做到群防群治。

2.5加大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等的宣传和市场引导

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通过大量发放玉米种植技术资料、试验种子,种植展示田和示范田,组织农民参观,进行现场指导,通过技术咨询排忧解难。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5

【摘要】甘州区是玉米制种大区,制种玉米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5-55%,也是甘州区的主导产业,为全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甘州区制种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为甘州区制种玉米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主题词】浅析

制种

玉米

机械化

甘肃是我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武威为主产区,而张掖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在甘肃“独大”。甘州区是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兰新铁路、国道312、227线及G30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青海、内蒙、新疆的交通枢纽;属于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具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年最高气温37.4℃,最低气温—27.8℃,年平均降水量125mm,日照时数2900——3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47.99卡/平方米,系太阳辐射高质区,无霜期153天,位于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上游,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发展制种玉米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全区总面积42.4万hm2,总耕地面积6.4万hm2。玉米

制种面积每年约3.7万hm2左右,年产玉米种子20万吨以上,玉米制种产业是甘州区的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全国种业50强的中种集团、北京奥瑞金、德农种业、山西屯玉、辽宁东亚等11家繁制种企业都在甘州建立了稳定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

一、甘州区制种玉米机械化现状。

止2013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1,4万KW,拥有各种拖拉机17264台,拥有各种农机具43138台(件),其中:玉米生产耕机械14589台(套),播种铺膜机械5855台,中耕植保机械1102台(套),联合收获机48台;全区玉米种植面积4.3万hm2,其中制种玉米种植面积3.63万hm2,玉米机耕面积4.2万hm2,机播面积3.85万hm2,机收面积2.07万hm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玉米种植及中耕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机械为全区制种玉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玉米抽雄、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水平还相当低。随着近年来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尽快提高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整体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二、甘州区制种玉米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甘州区的农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制种玉米机械化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目前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耕整地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环节复式作业机械虽已推广应用但还没有普及,(半机械铺膜点播)依然很普遍;中耕植保环节的机动喷雾器作业只有农场、土地流转耕地和一些农业示范园区等面积较大的地方应用,其它基本上靠人力手动喷雾器作业,作业环境条件差,质量低,即浪费农药又污染环境;收获环节基本上采用分段式机械化作业和半机械化或手工作业;抽雄和摘穗作业完全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作业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制种玉米产业的发展。

2、农机作业硬环境较差,农机投入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原有的机耕路严重损毁,所剩无几,机械进不了田间,望田兴叹,二是作业地块小,一般地块就1—2亩大小,大部分机械不能满足小田块作业,严重影响机械作业的发挥,制约着农机作业水平。

3、农机具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四多四少”。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常规耕作机械多,性能先进的高性能机械少;耕整地作业机械多,其他作物作业机械少;单一作业机械多,复式作业机械少。

4、收获机械的地域适应性差,不能满足地方需求。一是甘州区是全国百万头肉牛育肥基地,玉米秸秆成了发展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来源,绝大部分玉米秸秆加工后用于青贮、氨化和铡切饲喂牲畜,目前市场上研发设计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均是将秸秆切碎后直接撒落地表,不易收集青贮、氨化,反而造成饲草浪费,不受农民欢迎;二是制种玉米种植模式不同,行距、株距差异较大,加之制种玉米品种繁多,玉米果穗在秸秆上所处位置以及秸秆粗细、高矮都影响着机械作业;三是联合收获机械存在籽粒破损和撒漏多的问题,尤其是对制种玉米种子胚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关键的技术性能指标对收获制种玉米是最大的障碍。

三、对甘州区制种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建议。

当前,面对中央对农村的诸多好政策,就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技术相融合,解决制种玉米机械化生产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机械作业效率。当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领域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流转规模扩大,特别是制种业通过一些制种公司的土地流转,制种玉米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进一步提高我区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在此形势下政府应整合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涉农资金,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平整和连片,预留机耕道等必要的机械化作业设施,以便于应用新式大型农业机械充分发挥效率和农机收益。

2、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政策倾钭,优先配套玉米生产

机械。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优先解决玉米生产中急需的农业机械,特别是重点环节的生产机械。

3、农机部门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适应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目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制种玉米机械化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农机部门在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方面要充分行使职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适用、新型的农业机械进行地域性特点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适用于制种玉米产业的作业机械。

4、重培育,抓示范,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坚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市场引导、指导培育等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农机大户、农机协会、作业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将农机合作社营业用房、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按生产性建设用地审批,优先享受国家惠农政策,鼓励合作社率先购置玉米作业机械,推进制种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

5、加强制种玉米生产机械的研发和适应性改进,着力解决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鉴于玉米种植模式的复杂性和生产习惯不同,加之地块相对小的因素,机具选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新疆牧神系列和中收开拓者BH4146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接近我区实际,但车身长,体积大,造型上应以中型较为理想。因此,企业在设计机型

时要瞄准市场目标,首先解决好地区适应性问题,最好改造成一种以摘穗、剥皮、秸秆切碎收集为一体的中型联合收割机。同时,要通过可调、液压、电子等装置解决不对行收割及其它一些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以适应较为复杂的玉米种植模式。二是以新疆牧神系列和中收开拓者BH4146型玉米联合收割机为例,厂家在总体设计中要注重解决秸秆收集的问题,设计时考虑将集草箱、集穗箱应同时配置,可适当缩小集穗箱尺寸,同时设置集草箱升降的液压装置及预留集草箱安装位置,由农户自制简易集草箱,这样可降低成本,减少农民投入;根据我区实际,集草箱容量可设置在1.5T-2T之间,集穗箱容量可设置在0.5T左右,即可适应本区大田玉米收获作业。三是针对收获中籽粒被挤压过重,影响种籽胚芽发育的问题,生产厂家必须在摘穗、剥皮、秸秆切碎收集、输送等主要装置上进行技术改进,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四是我区由于地块相对小,地边空行较少,目前大部分玉米收获机从结构看,摘穗、集穗、集草等装置造成车身过长,致使整机转弯不灵活,作业难度大,浪费工作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厂家应针对此问题在机组的平衡、使用方便等方面考虑,最终达到摘穗、集穗、秸秆切碎收集单机一次性完成收获。

【许吉明】,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农机工程师,1986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1992年考入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农机化分院进

玉米生产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篇6

1.1购种时,要看种子的发 芽率、纯度、净度、含水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国家规定的标准良种是:发芽率≥85%,纯度≥96%,净度≥98%,含水量≤15%。

1.2看种子包装袋上品种标准代码是否齐全,一般包装定量为25kg或5kg,少量有2.5kg。

1.3看品种成熟期及有效积温是否适宜,当地的气侯条件特点,不能购买超出本地区无霜期的品种及越区种植的品种。

1.4所购买的种子必须通过吉林省审定或国家审定的品种,没有审定的品种不能购买。

1.5种子包装袋是否有防伪点及防伪电话,是否有种子标签和二次缝口。

2.种植密度不合理

密度过大时,植株通风、透光性差,个体间争肥、争水、争光严重,导致个体发育不良,出现空秆、秃尖、小穗、百粒重降低、倒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如果遇到干旱或雨水过大的年分,会使作物萎蔫,病虫害严重,大面积倒伏等,影响产量。密度过大,还会使作物贪青晚熟。因此,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关键的一环。每个玉米品种都有自己适宜种植的密度范围,千万不要随意增加密度,一定要根据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合理密植,确保提高玉米产量。

3.施肥不科学

3.1大多数农民忽视了农肥的使用。连续多年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保肥、保水能力差,化肥利用率低。

3.2农民只重视化肥使用的总数量,不重视化肥中纯养分的总含量。而使作物造成某种元素的缺乏,使作物生长不健壮,而造成减产。

3.3氮、磷、鉀配比不合理。因为作物产量受最小养分规律的制约,单一养分过多,会影响植株对其它养分的吸收。如果单一过多施用氮肥,营养生长过盛,抵制了生殖生长,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对磷钾的吸收。

3.4合理施用氮、磷、钾,配施锌、锰等微肥。在播种前,深施氮肥应分期追施,在大喇叭口期,每ha垄沟深施肥尿素400~500kg,50%硫酸钾40~50kg。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玉米,生产,问题,对策

目前, 玉米已成为山西省芮城县主要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逐年扩大, 由前几年的1.67×104hm2上升到目前的2.67×104hm2, 在粮食生产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2.8×108kg, 其中玉米1.7×108kg, 玉米已逐步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 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选择适宜品种, 应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玉米单产水平, 实现高产稳产, 以及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已成为全县玉米产业亟待研究的课题。

1 芮城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 (1) 土壤肥力基础与种植密度不适应; (2) 品种选择与种植密度不匹配; (3) 除草剂使用的有效与安全; (4) 水肥使用与生育期的匹配; (5) 收获日期与下茬作物的安排; (6) 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用药与施用时间; (7) 各项技术的衔接与配合。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效益。

2 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2.1 土壤肥力基础与种植密度不相适应

近年来,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扩大, 土壤的肥力状况应该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土肥站的土壤普查结果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生产中, 玉米大田出现“一块绿一块黄”, 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花花牛犊现象。原因是: (1) 近年来随着无机农业的发展, 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在不断提高, 但是土壤中大量元素, 尤其是微量元素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恢复, 可以说是掠夺式生产。 (2)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升, 尤其是大型农机具的大面积应用, 应该说土壤的耕作深度在加深、耕层在加厚。但实际情况是土壤耕层深度只有10~15 cm, 有个别田块只有8~10 cm。 (3) 农民种植玉米的密度在盲目加大, 不考虑土壤肥力状况的承载能力, 加之施用的肥料数量又不能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 因此很难实现玉米高产。

土壤培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商品有机肥的面市, 为培肥土壤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因此建议增施有机肥, 适度控制种植密度。

2.2 品种选择与种植密度不匹配

目前市场推广的品种中, 有一些是稀植大穗型品种, 种植时如果盲目扩大密度, 会造成空秆和秃尖而影响产量, 因此种子经销商一定要明确告诉农民朋友。此外, 要加大玉米精播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来控制播种密度。

2.3 除草剂的有效使用与安全问题

近年来, 除草剂作为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被广大农民采用,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 尤其是在目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劳动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 生产中使用除草剂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 农民不甚了解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每年因为除草剂使用出现的问题相当多。例如, 村里有一户农民喷打除草剂, 把0.8 hm2麦子全部喷死。像这样的情况, 过去在玉米生产上也出现过不少, 有些喷打除草剂后玉米抽不出叶子, 有的使玉米停止生长。这些问题是待解的新课题。

2.4 水肥使用与生育期的匹配问题

玉米大喇叭口前后40 d是需水需肥高峰期, 也是水肥高效期。但是在生产中有不少农民在这个时期没有把足够的肥料和水提供给玉米。而且目前的种植密度大, 营养和水分需要量是很大的, 所以要针对生产实际, 科学施肥、浇水。

2.5 收获日期与下茬作物的安排

玉米适期晚收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据介绍可增产10%~15%。实际生产中的收获原则就是不要耽搁下茬小麦播种。这个问题随着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应用可迎刃而解, 要让农民明白小麦可以适期晚播, 而玉米可以适期晚收。

2.6 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用药与施用时间问题

目前, 农民生产中的用药量大, 而且还存在农药混用现象。因此, 要加强科学用药培训, 使农民有针对性地施药来防治病虫害。

2.7 各项技术的衔接与配合问题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8

1 长治县玉米生产现状

1.1 面积趋于稳定、覆盖面广、旱地面积大

近几年来, 长治县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1.733万hm2以上, 分布在全县11个乡镇2个园区、254个行政村的7.8万个农户中, 占乡村总农户数的94%左右。其中保浇水地达0.33万hm2左右, 旱地玉米种植面积达1.403万hm2左右, 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属典型的雨养农业。

1.2 单产波动性较大, 很不稳定

由于玉米大部分种植在旱地, 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容易造受春旱、伏旱和秋旱等灾害天气的影响, 产量不稳, 详见长治县2000~2011年玉米生产情况表。2009年全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春旱和伏秋严重干旱, 导致玉米植株营养生长不良, 植株矮小, 玉米抽穗开花期形成卡脖子旱, 花期不遇和花粉和花丝因干旱丧失生活力, 产生空秆、严重秃尖缺粒现象, 每0.0 667 hm2产量只有287.8kg, 比历史最高年的1999年每0.0 667 hm2产599.3 kg, 减产311.5 kg, 减产52%, 降到了最低。2011年春旱严重, 3、4月两月降水只有10.8mm, 比历年同期降水48 mm减少77.5%, 导致玉米不能按时播种, 播期推迟10天左右, 有的即使早播也因干旱不能及时出苗, 出苗迟, 缺苗现象普遍。中期遇高温多雨天气, 玉米大斑病发生较重, 玉米每0.0 667 hm2产量为448.9kg, 比2010年每0.0 667 hm2产477.4kg, 减6%。

单位:万hm2、kg/0.067 hm2、

1.3 秸秆还田面积加大, 土壤肥力水平提高, 但不平衡

近年来, 我县重点实施了部级和省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项目、玉米丰产方建设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 (免耕整秸秆覆盖) 项目和粮食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 加大了对玉米田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县政府出台了机械粉碎还田0.0667hm2补助10元的优惠政策, 随着长治县玉米秸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 到目前为止, 全县玉米还田面积达到了1.47万hm2左右, 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其中:机械粉碎还田面积达到了0.8万hm2, 占玉米面积的45%左右;整秸秆覆盖面积达0.67万hm2, 占玉米面积的38%左右。2008年至2010年, 全县对5 210个土壤样点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8.95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24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2.2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59mg/kg。与1982年长治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7.65g/kg;全氮增加0.13g/kg;有效磷增加2.5mg/kg;速效钾增加86mg/kg。土壤肥力水平有所提高, 但不平衡, 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总体表现缺磷, 氮、钾不平衡现象。

1.4 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大

优种包衣推广应用率达100%;精量播种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除草剂应用率达50%左右;密植栽培技术推广率达80%以上;氮磷钾复合肥应用率达70%以上;机械化推广应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中:机耕面积达到了60%以上, 机播面积达到了50%, 机械化秸秆直接粉碎还田面积达到了45%左右, 实现了农机农艺相配套。全县玉米农业科技应用率达到了50%以上。

2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多、乱、杂现象严重、套牌品种繁多

根据近几年调查, 全县种子经营户达400多家, 每年销售的玉米品种在100个以上。目前, 市场上销售的假种子很少, 但套牌种子越来越多, 出现了同种不同名现象;同时, 由于种子市场的开放, 不少经营商以暴利为目的, 在品种引进时, 不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的适应性, 盲目引种, 越区引种, 造成品种抗逆性下降;销售中发现没有审定的品种和审定的品种同时销售;农民在品种选择上, 只求新, 存在盲目选种现象和选种难的问题。

2.2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严重

2.2.1 连年覆盖。

秸秆覆盖和粉碎还田地块, 由于感病植株没有及时拔除深埋, 大量病源菌寄生在土壤和秸秆中越冬, 第二年连种导致菌源增多, 发病严重。

2.2.2 播种偏早。

苗期遇低温, 种子出苗缓慢, 病菌侵染种子, 造成玉米丝黑病的大面积发生。

2.2.3 选用感病品种。

主要选用了像运单19号、大丰5号和沈单系列等易感丝黑穗病的玉米品质, 导致发生偏重。

2.2.4 常年连作。

连年种植玉米, 土壤中病菌日积月累, 菌量大大增加, 增加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机会。

2.3 耕作措施不合理、整地质量差

玉米生产中出现了重春耕轻秋耕、重旋耕轻深耕或深松、耕层浅、现种现旋、耕后不及时整地等不合理耕作现象, 整地质量较差, 严重影响了玉米播种质量、出苗整齐度和出苗率等。特别是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的玉米地块近年来表现十分明显, 因整地不精细, 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缺苗率达20%以上。

2.4 秸秆机械粉碎还田配套技术不到位, 农民认识上存在偏差

2.4.1粉碎不及时。玉米收获后, 没有及时进行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延误了最佳粉碎时机, 它的腐熟分解受到了影响, 培肥效果不明显。

2.4.2粉碎质量差, 不彻底。表现在秸秆粉碎过长, 有的还长在田间, 这样不利于秸秆耕翻入土腐熟分解。

2.4.3秸秆割倒后粉碎, 覆盖不均匀, 保水效果差。

2.4.4粉碎后不及时耕旋现象普遍。秸秆粉碎后, 大部分地块不及时深翻和旋耕整地, 这样秸秆暴露在地面, 冬季遇风刮后造成覆盖不匀, 保水性差;同时粉碎秸秆不及时与土壤均匀混合, 也不利于秸秆的腐烂。

2.4.5农民对机械粉碎还田作用认识不到位, 出现了粉碎后再烧秸秆现象。近年来, 部分农户由于对秸秆还田认识不到位, 存在粉碎后再焚烧秸秆现象。尤其在享受每0.06667hm230元的玉米丰产方和县财政10元补助的农户中发生较多, 他们自己不愿花钱, 村委集体组织将秸秆粉碎, 秋冬季不再深耕旋耕作业, 春季整地时把粉碎秸秆搂在一起, 全部焚烧。这不仅增加了成本, 而且还起不到培肥地力的作用, 反而污染了环境。

2.5 干旱成为玉米高产的主要制约因子

近几年来, 长治县玉米生产遭受了春旱、伏旱和秋旱等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 使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受阻, 出现了玉米缺苗断垄、出苗不整齐、出苗率偏低;玉米卡脖子旱;开花授粉授精不良和灌浆不饱满等现象, 导致植株矮小、穗小、粒少, 粒瘪, 空秆、秃尖缺粒, 产量偏低且不稳定。

2.6 施肥存在不合理现象

目前生产上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追肥轻底肥, 重前期追肥轻后期追肥, 氮、磷、钾肥比例不合理现象。

2.7 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缓慢, 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

长治县每年生产的玉米在1.2亿kg左右, 20%用于畜牧业发展, 30%用于口粮, 50%用于外销, 深加工转化能力很低, 增值效应不明显, 辐射带动力不强。

2.8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长治县人多地少, 人均玉米地只有0.08 hm2, 且不集中连片, 丘陵山地种植玉米面积比较大, 大型机械难以进行操作作业, 给全县机械化的普及和推广带来很多不便。

3 发展对策

3.1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政府要采取措施, 加大玉米田的基本水利建设投入, 充分利用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建设资金以及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 建设高标准的水浇农田, 做到旱涝保丰收, 减轻自然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3.2 把好种子质量关、审批关和市场管理关

种子管理部门要把好管理关, 加强种子市场管理, 严格种子审批程序, 坚决杜绝套牌种子、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销售;对种子经营农户定期进行培训, 掌握引种技术和种子经营销售等有关知识,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自身业务素质, 合法经营, 真正让老百姓买到放心种。种子繁育部门在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上要有创新, 有新突破, 筛选出抗病虫、抗倒伏、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稳定性好的高产优质高效品种。

3.3 加强农机作业户培训, 保证秸秆还田质量和效果

农机部门要对农机作业大户定期进行培训, 提高农机作业户的素质, 把好秸秆粉碎还田质量关, 做到及时粉碎、粉碎彻底、覆盖均匀, 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粉碎还田的好处, 自觉推广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培肥地力,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

3.4 推广合理的耕作技术, 精细整地

建立翻耕与深松结合, 深耕与浅耕结合, 少免耕与不耕相结合的合理的轮耕技术体系。每两三年对玉米地要进行深耕或深松作业一次, 克服只旋不深耕的耕作模式, 深耕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 疏松土壤, 打破犁底层, 促根下扎, 增强玉米抗旱性和抗倒伏能力, 减轻病虫草危害。耕后及时耙耱、镇压土壤, 踏实土壤, 播前精细整地, 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无明显根茬和坷圪, 保证玉米苗全苗齐苗壮, 要积极推广秋耕翻, 春免耕, 早春及早旋耕整地技术, 充分踏实土壤, 为玉米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5 搞好玉米丝黑穗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

3.5.1 积极选育和推广高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

3.5.2减少初侵染源。主要采取轮作倒茬、深耕作业和及时清除病株等方法。清除病株时应分阶段进行, 不同阶段清除病株的要求和方法有所不同。玉米苗期淘汰剔除可疑苗;喇叭口期显现症状明显时就地砍除病株和不正常株;后期当病穗变黑, 病菌成熟孢子尚未散落前, 将病穗轻摘装袋中带出田外深埋。

3.5.3 适期播种。适期播种, 可减轻低温影响, 降低侵入机会。

3.5.4 选用具有防丝黑穗病的专用种衣剂足量包衣, 提高防病效果。

3.6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 提高肥效

根据玉米目标产量、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和玉米需肥水平, 增加有机肥, 合理施用氮、磷和钾肥。磷、钾肥全部底施, 氮肥分期施用, 底肥占30%, 追肥占70%, 采取前轻后重, 氮肥后移的施肥方法。

3.7 实行土地合理流转

建议政府部门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种植大户合理流转承包土地, 实行土地的集约化种植, 大力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提高工效, 让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从事第二、三产业, 增加收入。

3.8 实现玉米产业化经营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9

一、玉米生产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1. 种植模式单一

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玉米连茬在10年以上的土地占70%左右, 随着播种面积逐年扩大, 农民不能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 致使大量土地长期种植单一作物, 导致土壤养分缺乏, 严重制约了玉米的单产。

2. 品种、密度选用不合理

(1) 长期种植单一品种, 尤其是一些老品种。有些品种种了十多年, 有些甚至长达二、三十年, 品种更新滞后。加之有些乡村由于常年制种, 品种来源较混乱, 不考虑品种在本地区的适应性, 更不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 致使部分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现象。

(2) 目前, 玉米种植密度偏低, 通常在3000~3500株/亩左右。尤其是不管选用什么品种, 总是应用同一密度。通过密度试验表明, 密度小收获的籽粒饱满, 光泽度好, 单株产量较高, 但亩产低;而密度大收获的籽粒秕瘦, 光泽度差, 果穗秃顶严重, 单株产量低, 产量同样不能提高。

3. 管理简单、粗放

(1) 不注重农家肥的投入, 土壤沙化严重。榆林常年降雨量少, 平均每年在400毫米左右, 主要分布在7、8、9月份, 正值雨热同季。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主要依靠人工灌水来维持玉米生长, 但对于沙质土壤而言, 增加灌水次数会造成土壤养分大量流失, 降低肥料利用率。

(2) 肥料使用不合理。过去的榆林曾是“缺氮、少磷、钾丰富”, 但由于长年连茬而又不及时补充, 导致土壤中磷、钾养分含量大量降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只是增加投入氮肥, 或者少量的磷肥, 忽视钾肥, 而微量元素更是不补充, 致使出现投入加大而收入减少的不良现象。

(3) 施肥方式不科学。现在农村追肥方式普遍为撒施或者点施, 有些区域农民在追肥时利用灌水, 将肥料溶化在水沟里, 随水流入地块, 这样使肥料分布不均匀, 而且极易挥发, 造成肥料养分的浪费。

(4) 忽视中耕锄草的作用。除草剂的使用, 有效扼制了杂草的生长, 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除草剂, 大大减少了中耕锄草的次数。有句农谚说“锄头上有火, 锄头上有水”意思是在地温低的时候, 加强中耕锄草能够疏松土壤, 提高土壤保温能力。在干旱的时候,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分蒸发, 改善墒情。

二、解决措施及对策

1. 合理轮作倒茬, 使用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不断向技术部门咨询, 更新种植品种。

2.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 采用适宜的密度。

3. 加大农家肥的施用量, 培肥土壤, 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4. 使用长效肥料, 合理增施磷、钾肥, 补充锌、硼等微量元素。

5. 加强田间管理, 改变传统施肥方式, 采用穴施或沟施的方式。同时进行中耕锄草, 防止土壤板结。

6. 适时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有效控制灾害疫情对生产的影响。

摘要:玉米是榆阳区主要粮食作物, 位于榆阳区各种作物之首。近年来,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玉米生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但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玉米生产, 使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通过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中不断调查、探索, 总结出一些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 并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提高玉米单产,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10

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技术在甘肃较露地种植稳产高产, 以可增产30%以上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 甘肃省年均玉米种植面积100万hm2 (1 500万亩) , 其中90%以上采用全膜双垄沟种植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40和70 cm大小垄相间、全膜覆盖、垄面集雨和垄沟种植, 具有保墒蓄墒、雨水富集、就地入渗、提高地温和稳产增产的效果, 促进了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全膜双垄沟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整地、开沟、施肥 (药) 、起垄、整形、覆膜、覆土、点播、管理、收获和运输等多道工序。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 全膜双垄沟玉米机械化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整地、铺膜和点播生产的初步机械化。由省内外多家农机企业生产的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机械能够将开沟、施肥 (药) 、起垄、整形、覆膜和覆土等工序一次性完成, 有些机具还将滚筒式点播机与起垄铺膜机挂接, 实现了铺膜点播联合作业。目前, 甘肃省玉米机播水平平均达到37.5%, 玉米拔节期的除草追肥、病虫害喷药防治等作业, 由于当地地块面积偏小, 主要用液体追肥枪追肥和喷雾器喷药防治。

甘肃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地带, 气候冷凉, 日照时间短, 积温偏低, 玉米种植模式为初春播种、秋末收获、一年一熟, 除了饲用玉米和甜玉米收获较早外, 大部分玉米收获时茎秆和谷穗含水率较低, 茎秆较为柔韧, 对收获机具性能要求较高, 目前河西地区机收水平在38%左右, 东部黄土沟壑丘陵地区不足10%。

2 存在的问题

甘肃各地气候和海拔不同导致日照时数、温度变化和降雨量差异较大, 使铺膜和播种时间要求不一致。各地农艺方面对亩株数的要求差异导致各地株距变化值太大, 从而使现有玉米全膜双垄沟种植机的铺膜、播种、追肥和喷药功能仍以分段作业或人工作业为主, 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或联合作业。

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播种机行距不统一, 宽窄行距差值太大, 虽然其宽行达70 cm, 便于农民追肥除草喷药等田间管理工作, 但传统的玉米收获机是对行收获, 玉米种植的行距必须与机械行距对应, 玉米收获机组才能正常作业, 现有种植农艺要求无法满足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使用。

玉米人工收获需要经过摘穗、伐秆、清理及运输等工序, 劳动量占到总生产过程的50%以上。全膜双垄沟种植的宽窄行模式给收获机械的使用增加了难度, 降低了机械作业性能的发挥, 增加了人工劳动强度。一是给玉米收获机的使用带来了困难。二是增加了农民进地次数和劳动量, 延误农时并降低生产效率。三是增加生产成本而使经济效益降低。四是给玉米生产机械化带来了不便, 不利于玉米的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因此, 有必要开展农机农艺融合, 在保证各地亩株数不变的情况下, 为全膜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确定统一的等行距种植标准, 为扩大机具适用范围, 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和效益, 促进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3 应采取的对策

3.1 规范玉米种植农艺标准

甘肃省全膜双垄沟玉米机械化生产适宜推广区域为全省14个市 (州) 中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的10个市 (州) 50个县 (区) 的年降雨量300~400 mm的乡镇。而按有关农艺要求, 此降雨量范围内玉米株数以4.5万~6.0万株 /hm2 (3 000~4 000株 / 亩) 为宜, 取中间值5.25万株 /hm2 (3 500株 / 亩) 为代表值, 采用行距为500 mm时, 株距为380 mm, 行距株距比为1.32。在充分考虑目前主流拖拉机动力保有量和机型参数、现有玉米收获机最佳设计参数, 地膜规格、农民习惯以及当地玉米种植基本亩株数 (与产量变化关系最密切) 等因素的情况下, 确定全省统一的地膜玉米等行距种植农艺标准, 为研制和改进相关机具奠定基础。相比较, 500 mm行距既能保证现有动力机的轮距要求, 又能够保证玉米行间的追肥和喷药等管理措施的空间需要, 对应玉米株距也有充足的通风和光照, 能够兼顾和满足大多数地区不同降雨量、不同海拔地区的玉米亩株数和株距的农艺要求。

3.2 加大系列机具的研制推广

在制定统一的玉米等行距农艺标准的前提下, 为了加快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要大力扶持相关科研院所和农机生产厂家研制系列化机具并进行对比试验, 选择性能优秀的机具大面积示范推广, 促进玉米生产机具的跨区作业, 延长机器作业时间周期, 发挥新型机具使用效率, 尽量缩短投资回收周期。加大等行距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系列机具的研制推广力度, 全面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

3.3 创新地膜玉米收获技术

一是要提升现有地膜的技术标准, 增加地膜厚度和塑性指标, 增强地膜多次利用的性能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护地膜不受毁坏, 实现一膜两用甚至三用, 降低废膜捡拾的成本和工作量, 减轻废膜对土地的污染。二是加大废旧地膜捡拾回收利用政策和财税支持力度, 加大对废旧农膜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技术创新, 大力扶持废旧地膜收集和加工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可降解地膜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力宣传地膜污染的危害性, 引导农民主动选用可降解地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做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4 突破玉米不对行直接收获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农机基础工业实力水平的逐渐增强, 玉米收获装备技术发展不断加速。但就现阶段实际情况分析, 目前较迫切需要突破的是玉米不对行直接收获技术。相对于玉米其他收获方式, 玉米不对行直接收获技术具备适应性广、收获效率高和无后续脱粒环节等优点。高效的收获方式, 便于玉米种植的规模化经营。

3.5 加快土地流转和整理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各家各户的家庭经营方式和地块分散的种植模式, 制约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速土地流转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 加大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水平和实施范围, 加强农田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有资金、技术优势的企业、种植大户, 加快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激发出市场对玉米生产作业机械的需求, 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3.6 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篇11

关键词:玉米;生产;问题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69-1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玉米生长带的核心区,在国内玉米生产中居于首位。作为我国玉米的主要生产基地,吉林省土质肥沃,光热、水资源作物与生育期同步,玉米的播种面积和产量过去曾居全国之首。尤其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特别是重视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直接、最有力、最果断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吉林省玉米生产情况良好,投入增长比较快。近几年来吉林省玉米生产情况良好,形势喜人;玉米产量一般达到180-210亿kg,当然,近年生产中比较普遍存在着单产水平较低、商品品质欠佳、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方面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对提高玉米总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玉米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速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 玉米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1 市场上品种偏多,越区种植现象仍然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中应用的玉米品种有200多个,很大一部分品种不能种在适宜区内,在一定的区域内很难形成主推品种和搭配品种组成的优良品种群,品种筛选只能在生产中去淘汰,这样必然牺牲农民的利益,据估算,因品种不适宜造成的产量损失每年在10%以上。另外,吉林省种植玉米品种有生育期越来越长、面积越来越大的趋势。据统计,一般年份不能安全成熟的品种在“十一五”初期种植总面积的20-30%。结果是产量表现为一般年份产量并不高,低温早霜年份减产,秋粮出售时水分高达30-35%,商品品质明显下降,成熟度不好的品种折合成标准水产量并不高。

1.2 土壤肥力下降

近些年農家肥使用量出现急剧下降,秸秆还田的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农田的有机质含量由20年前的3-4%降到2%以下。以小四轮为主的耕作方法,致使耕层厚度明显变薄,由十几年前的18-20cm下降到目前的13-15cm。土壤保肥、保水性降低,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同等条件下低肥力农田比高肥力农田产量低15-20%。而且当今,还存在施肥的比例、数量、时间不合理,如地表撒肥等引起大量挥发和流失。这些施肥方法上的不合理,势必会严重影响产量。

1.3 病虫鼠危害严重

春玉米区对产量影响大的有病害(丝黑穗病、茎腐病、丛生苗和叶斑病)、虫害(玉米螟、地下害虫)和鼠害,生产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由于防治技术不到位,一般减产幅度在10%左右。

1.4 耕作技术相对落后

在东北雨养农业区春旱发生频率较高,中部地区部分农田由于耕种粗放或种子质量不好造成出苗不齐,缺苗、三类苗,对产量影响较大,由此造成产量损失通常为4-6%。西部地区部分生产田没有达到适宜种植密度,据调查,有很大比例的田块每公顷收获的株数不足4万株,品种的产量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生产中可见密度范围内,产量最大相差可达5-8%。上述两方面造成的减产损失,是不容易被察觉出来的。

1.5 机械化水平不高

吉林省虽然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生产上多以小四轮和畜力为主,机具配套程度低,播种多数用小四轮或畜力牵引的单体播种机,整体播种质量差。中耕和收获的机械化程度差,劳动效率低,影响秋整地工作。

1.6 玉米生长期田间管理欠缺

及时铲趟、防除杂草,是玉米生产增产的关键。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利用农闲时间打工,疏于在玉米生长期内的田间管理,不及时清除杂草,甚至从玉米苗期开始就漠不关心,任其自由生长,或到时只顾加大药量打除草剂,不科学管理田间,不适时收获,致使生产受到损失。

1.7 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差

由于种植户知识文化层次低,农民预防低温冷害的意识淡薄,而且,受灾后的救治措施欠缺,2010年,部分地区玉米过水后,部分农民不懂得如何保产,减轻灾害损失。

2 玉米生产的几点建议

2.1 推广并研制专用品种

利用好吉林省现存的竞争优势,加快实施玉米种子工程,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全面优化玉米品种结构。突出抓好良种繁育工作,通过现代育种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品种的耐密植、抗倒伏和产量潜力,不断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抗性和稳产性,选育推广生产安全低风险的优良品种。适应市场的多样性需求,开发专用玉米品种,实行品种分类种植、订单生产,加速玉米由口粮型产业向工业原料型产业转变。

2.2 提高种植科技化

加强玉米生产基础性研究,深入开展粮食丰产工程和玉米高产创建活动。通过秸秆还田、深松改土、增施有机肥、化肥深施等措施不断培肥地力,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地力水平,为玉米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加快科技入户、现代农民培训等科技普及活动,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技能,积极引导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提高出苗和群体整齐度。变“三分种、七分管”为“七分种、三分管”;大力推广合理密植、免(少)耕、旱作节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积极推进重大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

2.3 提升资源利用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化粮田,改善生产条件。充分利用中低产田土地资源,针对高产限制因素进行专项研究,并集成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栽培耕作等各学科的增产成果,逐步建立完善的中低产区抗逆增产技术体系,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2.4 推广种收机械化

加快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瓶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研究和推广以机械化为核心的简化栽培,实施精量播种技术、侧深施肥技术、机械化收获等技术,稳步发展玉米播种和田间管理机械化,实现粮食主产县玉米种、耕、收主要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

沈丘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2

1、缺苗现象严重:

造成缺苗现象的原因较多, 主要有:干旱、播种质量差、地下害虫、品种内在原因等。

(1) 播种质量差

据田间调查:部分农户为图省力, 顺沟丢种, 导致播种深浅不一致。播种深的达10~15cm, 造成种芽无力拱土, 播种浅的, 因土壤缺墒, 种子含水量少难出土, 造成出苗不整齐。

(2) 干旱影响

进入六月份, 天气多变, 雨水不均。干旱是引起缺苗断拢的重要原因, 当土壤含水量不足时, 抢墒播种易造成缺苗断拢。部分农民造墒播种不主动, 而是靠天等雨, 结果玉米播种推迟, 产量下降。

(3) 地下害虫危害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种子部分没有包衣, 农民在播种玉米时又没药剂拌种的习惯, 造成地下害虫危害严重, 出现缺苗断拢现象。

(4) 品种原因

生产上供应的品种, 有的发芽势弱, 芽软顶土能力差;有的籽粒较小, 供种子萌发的营养物质少。当土壤墒情不足、土质粘重、土壤板结时, 就会出现出苗不整, 导致田间缺苗。

2、密度不合理

密度在绝大多说农户心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他们不管买什么品种, 都按同一密度种植。购种时只要高产品种。除不知高产品种需要有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实现高产, 紧凑型品种, 只有通过增加密度才能增产, 中间型和平展型品种只有通过减少密度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3、施肥不科学, 管理不到位

农民买肥料时, 只问价格, 不管肥料含量。施肥时, 图省事采取“一炮轰”。更有个别农户, 雨前随意撒施, 这样做不仅浪费肥料, 增加成本, 灼伤玉米叶片, 而且造成土壤板结, 污染环境。由于缺乏有效管理, 植株生长受阻,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发育不协调, 不能正常授粉, 导致玉米减产。

4、耕层浅, 易倒伏

近几年来, 由于旋耕机的普通运用, 耕作层变浅, 土壤保水供肥能力不足, 玉米扎根浅, 常造成大面积倒伏而减产。据农技中心田间调查, 因倒伏而造成的损失在10%~30%左右, 个别地块甚至超过40%。

5、收获过早

玉米收获过早, 是当前玉米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忙于外出早藤茬, 早备播, 收获过晚怕遭人为损失, 所以各地出现了你收我也收的坏习惯。根据县农技中心多点试验, 玉米早收产量损失在5%~10%左右。

二、防范策略

1、提高播种质量, 促壮苗早发

种子播种前要提前晒种2-3天。通过晒种促进种子后熟, 增强种子发芽力, 提早出苗1-2天, 同时晒种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播种时严格掌握播种深度, 一般在4-5cm, 沙地可适当深些, 但最深不要超过10cm, 每穴播双粒, 芽率高的品种也可采用“一、二、一”的点播方式。

适墒播种, 当土壤含水量过多或过少时不可勉强播种, 墒情不足要及时造墒抢播。等雨播种, 玉米因晚播, 生育期推迟, 后期温度低而减产。因此要提高认识, 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 及时造墒播种。

2、合理密植

要依据品种、土壤、肥力、种植方式等合理密植。一般紧凑型品种播种密度为4000-4500株/667㎡, 个别品种如郑单958、浚单18可增加到5000株/667㎡, 其它中间型品种一般在3000-4000株/667㎡.土壤肥力高适当密植, 低肥力地块适当稀植。同一品种春播宜稀, 夏播宜密。

3、科学施肥、合理浇水

玉米喜肥喜水, 要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 科学施肥, 合理浇水。夏玉米生育期短, 生长速度快, 生产管理要及早动手, 做到早追提苗肥, 重施孕穗肥, 补施攻粒肥。苗期应多施有机肥, 以弥补底肥不足的问题, 化肥以复合肥最好, 每667㎡施肥量20kg。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 应重施氮肥, 每667㎡施尿素40㎏。开花前要补施攻粒肥, 每667㎡施尿素40㎏, 施肥时要根据土壤墒情合理浇水。开花授粉期是玉米需水的高峰期, 此期一定不能缺水, 各地试验表明, 此期缺水玉米减产30%以上。

4、及时防治病虫害

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有:玉米暝、粘虫、棉铃虫。在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或呋喃丹颗粒剂丢心防效较好。粘虫、棉铃虫可用1605或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

主要病害有锈病、大小斑病。可用多菌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5、深耕土壤

小麦拌种前要适当深耕, 改旋耕 (浅耕) 为深耕, 通过深耕增强土壤保水供肥能力, 促进根系下扎, 提高玉米抗灾能力。

6、适当晚收

上一篇:国防建设工程监督发展下一篇: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