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存在问题(共7篇)
棉花生产存在问题 篇1
摘要:总结了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现状、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为提高棉花生产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生产技术,问题,对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 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 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依托棉花科技进步, 棉花生产快速发展, 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首位, 已建成国家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1.1 棉花种植已成规模, 产量水平大幅提高
“九五”以来, 新疆棉花生产围绕“稳定面积, 优化布局, 主攻质量, 提高单产, 节本增效”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43.52万hm2发展到2006年的128.67万hm2, 增长了1.96倍, 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8%;总产量由46.9万t增加到218.0万t, 增长了3.65倍, 占全国的32.4%;皮棉产量水平由1 080 kg/hm2提高到1 695 kg/hm2, 增长了56.9%, 较全国平均产量高出36%, 也高出其他两大棉区56%, 创造出长绒棉皮棉1 950 kg/hm2和陆地棉皮棉3 300 kg/hm2的高产示范田。2007年全区棉花播种面积136.09万hm2, 其中地方85.23万hm2。
1.2 高产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九五”和“十五”期间根据国家棉花产业安全和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重点推广了以“高密度栽培+滴灌节水技术”为核心, 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控、科学灌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项技术集成配套, 开展了大面积2 250 kg/hm2高产攻关等工作。2006年, 新疆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达108.6万hm2, 占总播种面积的87.4%;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面积45.33万hm2, 占总播种面积的35%。各项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为新疆棉花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民植棉收益的稳步增加, 提供了基本保障。
1.3 棉花品种质量有了一定提高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原棉质量要求, 新疆通过优质棉基地建设, 狠抓品种优化工程建设, 棉花的整体品质普遍得到提高。在巩固纤维长度、细度、色泽、马克隆值等原有优势的情况下, 令力平均提高了0.5~1.0 CN/tex。2006年累计调出的商品棉中一、二级棉比例近90%, 较2000年提高5%。棉花引育种工作的较大突破和棉花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 改善了新疆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状况, 2006年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 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 使新疆棉花产业逐步走向高产、优质、特色健康发展, 初步形成了优质陆地棉、长绒棉和彩色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4 地方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逐步提高, 棉花在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由于棉花较其他农产品具备宜存储、抗市场风险能力强、受益稳定性好等特点, 已成为新疆最大宗的经济作物, 现有160个县 (市) 、团 (场) 种植棉花是新疆自治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棉花原棉产值达到300亿元左右, 比2001年的97.69亿元增加202.31亿元, 增幅207.1%, 占当年新疆农业总产值30%左右, 全区财政收入约15%来自于棉花及其相关产业。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 618元增加到2005年的2 475元, 增幅53%, 其中棉花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8%, 在南疆棉花主产县 (市) , 棉花收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70%。
2 新疆棉花生产技术现状
2.1 种植面积大, 产量高
新疆棉花在大面积高产和小面积超高产处于世界领先新疆常年植棉面积逾100万hm2, 占全国棉田面积25%左右, 皮棉产量1 500 kg/hm2, 居全国之首, 总产150万t, 占全国棉花总产35%左右, 产量年均比内地高300~375 kg/hm2。形成新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和“世界棉花看中国, 中国棉花看新疆”的态势。目前, 国际上棉花皮棉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和澳大利亚, 分别为1 897.5、1 380.0 kg/hm2, 它们的面积为2.9万hm2。而新疆平均产量1 500 kg/hm2, 超过澳大利亚;产量2 025 kg/hm2的面积6.67万hm2以上, 超过以色列。
2.2 初步形成了新疆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九五”、“十五”期间, 在国家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新疆各类科技项目的支持下, 涌现出一大批产皮棉2 250~2 700 kg/hm2的高产典型, 并使新疆120万hm2棉花平均产量达到1 800 kg/hm2, 充分表明新疆棉花生产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随着新疆棉花种的选育及其品种引进, 高产品种成为新疆棉花的主栽品种, 相应在栽培技术方面形成了棉花高密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完成了皮棉2 250 kg/hm2的生产技术规程, 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对新疆棉田养分缺素情况和障碍因子进行了广泛调查, 制定了典型棉区平衡施肥方案, 研制了棉花专用肥和滴灌专用肥等新型肥料, 开发了多个“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信息系统”。研究了新疆棉花主要害虫包括棉铃虫、蚜虫等发生规律和控制对策, 引进、研制了印楝素、阿维菌素和多杀菌素等生物源农药和选择性化学农药, 开发出棉花种衣剂、田间隐蔽性施药、经济阈值等速效化学农药无害化应用技术, 研究推广了棉花害虫生态控制技术, 建设了天敌昆虫人工繁殖研究中心, 大面积推广了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技术。对棉花害虫的防治, 国内外均采用综合治理技术。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为了保护自然天敌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近年来各地已研究提出了可持续控制技术。围绕新疆棉花机械化, 研制了多种型号覆膜精量播种机、残膜回收机、3 m幅宽型动力耙等, 已基本完成静电喷雾机具的关键部件“气力式静电喷头”的研究, 并对“新型棉田静电喷雾机”整机研究形成了较完整的思路, 研制了4MZ-3型、4M2-5型采棉机。
2.3 研究划分了棉花生态区, 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
新疆4个棉花生态区的划分, 为发展多类型、多用途棉花品种的布局和栽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专用棉标准化生产技术方面, 新疆围绕中长绒棉、长绒棉、机采棉等开展了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 制定了长绒棉国家标准和中长绒棉质量、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机械化植棉技术, 实现技术管理标准化。以节本增效为目标, 研制出精细施肥技术规程。覆膜植棉科学节水, 完善了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以保益控害为主体, 向增益控害方面发展, 组建节本降耗综合防治体系。
2.4 形成了一支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团队
通过“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 围绕棉花生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 培养和锻炼形成了一支人才队伍。一是利用优质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联合攻关, 加大了区内外科研、教学专业技术人员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造就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 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研发团队;二是通过基地建设中的栽培、植保、施肥、节水等新技术的推广实践, 造就了一支懂棉花生产技术的组织管理队伍;三是利用棉花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造就了一支面向生产第一线, 深入农村的科技服务队伍。
3 存在的主要生产技术问题
在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继续投资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的情况下, 如何针对新疆干旱半干旱生态区特点, 进一步强化多类型棉育种技术创新和高新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 为新疆棉花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支撑;如何在特殊的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实施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治和重大检疫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优化棉田环境, 为新疆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如何在大规模棉花生产和考虑技术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条件下, 探索和研究新的中低产田改造、耕作与水肥高效利用技术, 实现有效的轮作和棉田的稳产高产;如何在不同棉花种植区域配套组装相应的品种、栽培、机械、管理技术体系, 全面提高新疆棉花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大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就成为今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总体看新疆棉花近缺乏高产稳产机理支撑、棉花生产技术在集成和标准化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在大规模技术推广模式和机制上还不成熟等。
3.1 棉花品种选育方面
3.1.1 新疆棉存在着纤维类型单一问题。
即纤维长、细、强不协调的问题。在长度、长度整齐度、色泽、等级、杂质含量、叶屑面积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但棉花纤维强度在20.0~21.0 gf/tex, 平均值为20.6 gf/tex, 略低于全国平均21.03 gf/tex的水平, 新疆棉花纤维类型单一也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薄弱因素, 据有关资料反映, 新疆生产的棉花中28.0~29.0 mm长度类型占棉花总量的93%~95%, 如果再扣除4%~5%的长绒棉, 则所生产的棉花几乎为28.0~29.0 mm类型。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纺织品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 原棉纤维类型单一和强力低等品质问题愈力口突出。据农业部棉花纤维品质抽样结果显示, 新疆棉花一直存在着强力偏低、陆地棉纤维长度稍短等问题。
3.1.2 棉花抗性育种有待加强的问题。
枯萎病、黄萎病是新疆棉区的主要病害, 由于长期的集中连片种植和连作, 造成了枯黄萎病的发展蔓延和危害加剧, 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和隐患。目前, 新疆自育推广的棉花品种抗性较差, 新育成的品种虽在抗病性上有所突破, 但在综合性状上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次, 新疆棉田蚜虫、棉叶螨和棉铃虫等虫害危害不断加重, 虽然我国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并已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但多抗型合适, 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抗虫棉花新品种的创新与选育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此外, 在棉花耐涝、耐旱、耐高温、耐冷害、耐盐碱等新品种抗性选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滞后, 不利于棉花生产的稳定与安全, 也是影响棉花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3.1.3 南、北疆棉区缺少过硬的主栽品种。
新疆棉区地域广阔, 生态条件特殊多样, 无霜期短, 春季升温慢, 波动大, 秋季降温快, 枯霜期不稳定, 这就要求品种要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稳产性。各地主栽的品种“多、乱”的问题较突出, 还有未经审 (认) 定的抗虫棉等品种 (系) , 个别县 (市) 的栽培品种就达到10个左右, 品种混杂退化也比较严重。一些地区引进种植的中棉、冀棉等系列品种, 由于适应性的问题, 特殊年份风险大, 被迫频繁更换品种, 对植棉技术体系和良繁体系的建立以及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均造成不利影响。
3.2 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方面
3.2.1 实现持续高产和超高产的栽培技术体系尚不成熟。
国家“九五”与“十五”棉花基地建设和棉花科技攻关项目在新疆的实施, 取得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与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近10年的生产实践中, 棉花生产者不断创造出高产和超高产典型, 但年际间重复性较差, 表明新疆现已出现的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技术还不完善, 其关键技术, 特别是实现持续高产和超高产的栽培技术体系尚不成熟。通过对新疆近年来超高产典型棉田的土壤、气候、生产条件等基本要素分析, 新疆有逾20万hm2棉田具备超高产生产潜力, 但由于技术缺位, 在正常年份只有约6.67万hm2棉田能实现较高产量, 其中连续2年以上获得超高产棉田仅占超高产棉田比例的20%左右, 新疆超高产棉田重演性差和超高产棉田潜力挖掘不到位的问题突现, 并已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 因而有必要在“九五”与“十五”的研究基础上, 继续开展持续超高产栽培技术以及超高产棉田栽培技术研究, 从而完善已有超高产棉田技术体系, 确保新疆超高产棉田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进而提高新疆高产棉田的种植效益和原棉品质。
3.2.2 中低产棉田占有相当比例, 影响了新疆棉花的整体水平。
新疆还有30%~40%的棉田皮棉产量不足1 500 kg/hm2, 除有一小部分分布在风险棉区外, 形成低产的原因各不相同, 通过对新疆不同棉区棉花产量低的成因调查和研究分析, 主要成因有土 (土壤盐渍化、土壤沙化) 、肥 (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瘠薄) 、水 (灌溉水资源不足) 、技 (管理技术不到位) 。近年来的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 只要技术措施适宜、针对性强, 通过土壤改良、提高种植密度、增加必要的物质投入, 加强技术实施力度, 大部分棉田的生产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研究解决提升新疆低产棉田产量的栽培技术, 对提高新疆棉花整体效益、实现均衡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益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2.3 高密度模式、节水灌溉棉田持续高产机理尚不明确等问题。
新疆现有46.67万hm2以上棉田采用高密度栽培技术, 有26.67万hm2以上棉田推广应用了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高密度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成为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新技术, 但其增产机理不清楚、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 在生产实际中出现了水肥运筹不当、调控管理技术不规范、高产棉田群体株型控制不到位等具体问题, 造成棉田空果率高、有效果节数下降, 最终造成增产不明显;特别是滴灌棉田持续高产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已出现了一定面积的滴灌棉田不但不增产, 反而减产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
3.2.4 大面积滴灌棉田及潜在性重大害虫种群动态及防治对策研究有待加强。
近年来, 新疆出现了大面积滴灌棉田和达到3 000 kg/hm2的超高产棉田, 对滴灌棉田害虫演替规律治理对策及超高产棉田。铃虫成灾规律和经济阈值尚无人研究报道。因此, 在高产棉花重大害虫、潜在性害虫和大面积滴灌棉田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研究及治理对策等方面还需要进行研究突破。
3.3 区域化布局和高效生产方面
3.3.1 生态布局不合理, 霜后花问题突出。
新疆自治区种子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 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大, 但也致使新品种种植范围的扩大化, 有些品种都跨了几个生态区, 造成了对生态条件的不适应, 霜后花偏高, 成熟度不好, 尤其是南疆中早熟大量种植黄河流域棉花品种, 导致品质下降。
3.3.2 棉花生产资源消耗量大, 生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矛盾突现。
棉花生产大量使用灌溉水、化肥、地膜、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其中灌溉水、化肥的利用率较低, 导致新疆棉花生产成本增加。地膜的使用使棉田残膜达到45 kg/hm2以上, 造成土壤耕作和作物生长环境进一步恶化。缺水和生态条件恶化已经成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4 提高棉花生产技术水平采取的主要对策
从现代农业对棉花科技的重大需求分析, 一是要选育高产的新品种或新组合, 力争在抗病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研究集约化和规模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三是要研究两熟多熟种植双高产和盐碱旱地抗逆高产栽培技术, 突破防早衰的技术和措施。四是要提升病虫害生物生态和化防的综合技术, 攻克“两萎病”的防治难点。力争重大技术取得新突破, 形成一批专利产品, 加快棉花现代化生产的进程提供技术支持。
4.1 积极开展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协作攻关
新疆棉花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问题, 新疆棉花生产具有生态环境多样、生产模式多样、栽培品种类型多样和产量基础高等特点, 使进一步研究提高棉花产量、品质、效益的难度加大, 通过实施国家“十一五”棉花重大科技项目, 针对新疆棉花生产中高密度和节水等新技术大面积应用出现的新问题, 加强栽培技术的、成熟配套、水肥协调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重大检疫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棉田环境优化等技术的研究[1], 探索和研究植棉新技术的有效性、适用性与经济性、探索和研究中低产田改造、耕作制度、连作棉田的稳产高产, 并针对不同棉花种植区域研究、配套、集成相应的品种、栽培、机械、管理技术, 构建新疆干旱半干旱生态区棉花生产技术体系, 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棉花生产技术之间的差距, 支撑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十一五”期间由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新疆农科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共同承担的“棉花持续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课题 (杜伟研究员为首席专家) 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新疆自治区“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给予课题配套支持, 本课题主要针对以下技术难点进行协作攻关。一是棉花超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皮棉3 000 kg/hm2超高产棉田形成机理的研究涉及学科多, 理论指导下的定向培育超高产棉田难度加大, 阐明棉花超高产生理机理、揭示高产棉花优质成铃规律。二是水肥高效利用调控管理技术。水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理复杂, 又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 迄今为止生产中棉花灌水和施肥的研究和管理大多数是孤立进行的, 缺乏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 调控技术不配套, 尤其是地面灌溉条件下水分胁迫和养分吸收的矛盾, 使水肥耦合效应及调控技术研究成为难点[2]。三是重大虫害防治技术。化学防治与保护自然天敌的矛盾, 干旱环境对赤眼蜂棉影响, 以及赤眼蜂在田间存活时间较短, 寄生率低等。四是全程机械化技术。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体系建立技术环节多, 棉花栽培密度大、加大了机械配套作业和技术应用的难度;专用棉品质标准化研究方面, 在分散的小生产条件下, 既要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品质, 又要通过农艺技术措施形成的棉花生产品质, 还要保持棉花流通与加工过程的加工品质, 使其成为集成和生产的主要难点。
4.2加强棉花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配套及示范推广力度
从当前棉花生产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分析:一是品种的科学利用问题, 针对品种数量“多”、布局“乱”和种植“杂”的问题突出, 农民对众多的新品种应接不暇, 选种遇到新问题。通过评价帮助农民科学选种, 选好品种和种子。二是种植密度问题, 科学上应切实解决合理密植夺高产问题。三是有效控制“三丝”, 制定可操作方案, 切实解决原棉外来有害杂物的污染问题。四是信息化服务, 满足棉花产品市场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需求, 解决农业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精准农业、工厂化和机械化育苗移栽等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又包括5项:针对不同的生态区, 筛选应用丰产性好、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积极推广精准植棉技术体系。实施精准种子, 精准播种, 精准施肥, 精准灌溉, 精准田间生态环境监控等技术;逐步实现植棉装备现代化, 棉田作业机械化, 推广精量播种机、残膜回收机, 研制开发打顶机等;积极推广灌溉设施化, 逐步采用微滴灌设备, 节水灌溉;逐步推广应用棉花生长模拟系统, 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计算机管理技术, 实现棉田栽培管理科学化。
4.3加强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建立完善的棉花技术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推广的建设, 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 以棉花“三虫两病”为防治中心, 完善病虫测报网络体系。建立土壤养分监测和平衡施肥推荐服务体系。建立棉花质量监测服务体系。建立棉花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4.4 选育优良品种, 严把种子质量关
加强棉花良种的育繁及生产加工工作, 强化适宜品种的选择和区域布局, 保证种子质量, 防止品种的混杂退化等[3]。
4.5 创造有利条件进行棉花可持续发展
一是根据新疆4个棉花生态区的生态气候条件, 科学规划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面积比例、栽培技术, 主攻产量, 提高品质, 降低成本, 增加效益。二是用养结合,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地力建设, 合理轮作, 棉区发展一定面积的优质牧草, 支持畜牧业发展, 增加有机肥源, 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加快节水工程建设, 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4]。四是保护和科学利用生物资源。推广棉花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保护天敌和土壤微生物资源, 达到保益控害、增益控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银梅, 哈力量, 巴哈提古丽.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5) :131, 135.
[2]马玄, 金山.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4 (S1) :21-24.
[3]王延琴, 杨伟华, 许红霞, 等.中国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4) :86-90.
[4]朱玉国, 张巨松, 辛涛.新疆棉花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途径[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5) :46-47.
棉花生产存在问题 篇2
忧!]加快棉花产业发展对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我县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5家,其中棉纺企业6家,预计年产值近4亿元,棉花生产、营销和加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是:
——面积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明显。棉花是我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高的大宗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10.8万亩,占农田种植总面积的32,是2002年4.2万亩的2.57倍。其中铜闸、运漕两地种植面积达7.5万亩,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70。据了解,棉花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县棉田平均亩产籽棉230公斤左右,按目前棉花收购价2.55元/斤计算,亩产值1170元,每亩纯收入比水稻增收近500元。经测算,在运漕、铜闸等镇,农民从棉田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
——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棉花市场蓬勃发展。目前,我县45家加工企业年加工籽棉10万吨,年产值4亿元,棉花经纪人4000多人,他们的足迹到了新疆、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年采购籽棉5万吨。每到棉花收购季节,从外地调进的棉花车辆络绎不绝,交易市场火爆。随着棉花市场的蓬勃发展,棉花企业税收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05年,运漕镇棉花加工企业就实现税收200多万元,棉花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经销赚钱、企业发展、政府增税”的“四赢”局面。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初具雏形。从1995年___创办首家棉花企业(裕丰轧花厂)以来,经过10年发展,棉花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2005年已发展到53家,其中还新上了6家棉纺企业,实现了从轧花到棉纺的跨越。振华棉业于2005年投资1200万元新上了气流纺生产线,佳诚纺织投资2000万元建成环绽纺生产线,实现了从轧花到纺织的产业升级。振华棉业2004年、2005年分别实现产值3200万元、42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5000万元,并跻身于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裕丰棉业、佳诚纺织也都跻身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这批骨干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经营趋于理性,如振华棉业在今年开秤收购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推迟收购,待价格跌至2.6元/斤再行收购,较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目前的管理技术骨干都为市内本行业内的精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棉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长期存在并且日趋加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认真研究。
从棉花种植情况来看,规模小、棉种杂、质量低。我县棉花种植都是由小农生产为主,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地,生产规模小,种植零散,形不成规模。同时,棉种市场混乱、棉花品质不高。目前我县棉种市场品种繁杂,棉种价格每斤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造成质量差异很大。加之我县众多棉花企业在收购季节纷纷抢购,忽视对收购棉花的质量要求,甚至出现混装、混级、优劣参半,造成收购的棉花品质不高,也很难生产出上等级的皮棉。
从棉花加工情况来看,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39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可实际只能加工40—50万担,仅占加工能力的30。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同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收购证和加工证两证齐全的仅8家,无证照经营问题非常普遍,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据统计,全县拥有200吨打包机的棉花企业只有11家,其它都是60—80吨的小企业,无一家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400吨打包机的标准。同时,这些无证企业大部分设备不符合棉花加工标准,许多还在使用土打包机和小轧花机加工棉花,棉花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也严重。另外,许多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企业做大做强显得办法不多,大多数企业还是家庭式管理,管理水平低。所谓的股份制,也就是几个人各拿几万元凑在一起合办的企业,凭感情和关系维系企业,管理松散,难以发展壮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由于棉花交易的季节性、集中性的特点,特别是棉花价格高的时候,银行放贷风险加大,不敢轻易放贷,棉纺企业收购资金严重不足。调研时,所有棉花加工企业都反映在流
动资金上存在困难,银行贷款“门槛”太高,要求凭土地证等不动产作抵押,而我县新建的棉花加工企业用地都无法办理土地证。许多企业在没有领到土地证的情况下,提出用机器设备、厂房等作抵押,银行也不认可。棉花加工企业只能将解决流动资金的出路放在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上。来源没有保障不说,而且成本也高,融资难使轧花企业无力库存籽棉加工,纺织企业无力
库存皮棉生产,企业只能生产半年、停产半年,开工不足极为普遍。
三、推进棉花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当前,国际国内的棉花市场为棉花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空间。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承诺2006年至2013年全部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国内与国际棉花价差将缩小,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三是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矛盾有加剧趋势。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纺织业仍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供不应求趋势将长期存在。面对机遇,我们要在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棉花生产规模化、棉花加工集约化和棉花流通网络化。
(一)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棉花向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当前要着力从农业标准化方面着手,推广优质棉品种,扩大间作套种,推进规模化生产、推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种棉综合效益和示范作用。要选育并推广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正确引导棉农发展优质棉,杜绝棉花新品种乱引、乱种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棉花品种“多、乱、杂”;要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花产量;要积极推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二)以培育大企业集团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棉花产业整体水平。随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小企业在市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退出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如2005年,全县共有53家棉花加工企业,由于当年棉花企业普遍亏损(亏损面达80),今年已有8家企业停产或倒闭,未来5年,这种小的棉花企业退出市场的趋势还将继续。当前,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立足现有棉花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组改造步伐,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对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轧企业,在目前加工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不仅不能鼓励发展,还且还要控制发展,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实现我县棉花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三)以技术革新为核心,培育精细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专家测算,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300,织成布又可增值50-100,印染加工制成成衣可增值100-300,再进入流通领域销售,还有10-50的增值空间。我们要利用纺织品出口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促进传统粗放加工向中、深度加工升级,提高棉花产业的加工增值水平。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棉花企业基础,新上纺织、印染、服装等棉花深加工项目,实现由生产皮棉等初级产品向纺纱、织布、服装等方向迈进,改变棉花加工企业半年生产半年闲的浪费状况,实现棉花产业的最大收益。
棉花生产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九江棉区;棉花生产;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1-0040-03
0 引言
九江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南岸,属中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温度16℃~17℃,年降雨量1300~1600 ml,且40﹪ 以上的降水集中在第二季度,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雾日在16天以下,很适宜棉花生长。 九江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整合传统优势农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方兴未艾[1]。现在九江是以棉花、油菜、水产品三大产业被农业部划为长江中下游优势产区。棉花是九江传统的优势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九江市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江西全省植棉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九江县被列为全国重点产棉县[2]。2010年九江植棉面积近65000 hm2,创历史新高,但受国内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大气候影响(全国2013年下降6.7﹪,为近10年来最低),九江棉花产业也出现萎缩,棉花产业的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近几年来九江棉花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严重下滑,与快速增长的纺织需求形成强烈反差[3]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了一些稳定棉花生产的建议,供同仁参考。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比较效益低
九江当前的棉花生产模式,使种植棉花投入成本大,2013年植棉平均投资为13’084.5元/hm2,高的达18’000元/hm2,属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上涨(比2012年同期)为840元/hm2;但棉花销售价格不涨而落,如2012年为8.4元/kg,而2013年8.15元/kg。2013年的植棉收益虽然与种粮收益基本持平,但棉花生产周期长、花工多,纯收益就与种粮差别较大,甚至出现负效益。
1.2 生产效率低
1.2.1棉农素质偏弱 由于种棉不挣钱,棉区青壮年劳力弃棉出外打工,留下“老龄化、兼职化、妇女化”人员从事棉花生产。这群人员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新兴事物难以接受,遇到稍微复杂繁琐的活干不了,他们抱着“有就收无就丢”的思想植棉,从而影响棉花生产的提高。
1.2.2 生产设备落后 如今,九江棉区绝大多数棉农还是靠一把锄头一张楸,一个背包一套药等这些原始工具来从事棉花生产。同时,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有的地方无法进行抗旱排涝。下面两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棉花生产中,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以来,各家各户棉田在“东一旮旯西一块”,分布的零散使在路上要花掉许多干活时间;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常用牛耕翻土地,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棉农养牛耕田非常困难,而实行免耕制,这样土地长期不翻耕致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差,病虫害增多。
1.2.3科技创新缓慢 当地棉农习惯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实行人工点籽、手工栽苗和背包喷药等沉重而古老的劳动方法进行棉花生产,而对于机器播种、轻简育苗、机械移栽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接受。如棉花专用配方肥推广近10年还只有部分棉农在使用,大多数棉农依然习惯于用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钾、过磷酸钙、复合肥等单一肥料对棉花施肥。
2.3自然灾害频繁
九江棉区的棉花生产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涝病虫等灾害的影响,给棉农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当地棉农有“三年两灾”之说。如2012年5月上旬受大风暴雨袭击,部分棉花苗床被水浸泡,棉苗发病严重;2013年7月份降雨明显减少,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78﹪,而且从7月22日到7月底一直处于烈日炙烤下,日平均温度达35℃,最高气温达到38.2℃,连续多日高温无雨,直到8月9日。
2稳定与发展九江棉花生产的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有效间作套种
九江棉区随着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大面积普及后,棉花种植密度越来越低[4],笔者认为单纯棉花种植密度应确保在27000株/hm2 以上才产量较稳,但套种可稀些。单纯种植一季棉花对棉农收入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棉农收入,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棉田冬闲的间作套种。目前间作(套种)经济效益较佳的有以下几种模式,如油菜与棉花、蚕豆与棉花、棉花与蔬菜(大白菜、洋葱、大蒜、荷兰豆、包菜)的两季套作,西瓜、棉花、蔬菜的三季间套作。
2.2进行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
自农村分田到户以来,农民将土地视为私有,地里同季作物是“五花八门”的种植,给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带来不便,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机械化的要求强烈,农村土地流转迫在眉睫。只有流转土地,实现集约化种植与管理,机械化生产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降低成本,提供工效,增加收入与效益。
2.3发展棉花专业合作社,实行购、产、销一条龙服务
棉花专业合作社是组织棉花生产、经营和加工的主体,是物资筹备、技术支撑及与纺织企业合作的团体,是提高棉花产量,增加棉农收入,发挥棉农生产积极性,稳定种植面积的重要平台[5]。
2.3.1统一采购物资,统一生产模式,降低成本 一个合作社最好种植一个适应本地区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的棉花新品种,合作社可组织社员统一物资和生产技术,这样有利于棉花生产统一管理,也利于良种开发,更利于纺织企业的加工。常言道:“量大从优”,生产资料(如农膜、遮阳网、农药、化肥等)由合作社直接从市、县级生资公司批发给棉农,减少销售环节,可节约生产成本投资20﹪左右。
nlc202309012310
2.3.2专业化管理,为棉农排忧解难 合作社有利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发现问题,走家串户解决问题,做到适时施肥,有病早治,有虫早防,遇涝急排,受旱早灌等,让棉花生长不受到任何影响,解决棉农田间遇事如何操作,何时操作的后顾之忧。
2.3.3标准化生产,增加效益 合作社组织社员根据国家农业生产标准,结合本社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排除以前地块横七竖八、畦沟宽窄不等、作物五颜六色、 沟深浅不一、密度稀密不均等现象。便于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机械化运行,以增加棉花生产效益,减轻棉农劳动强度。
2.3.4规模化销售,提高棉农收入 由合作社根据市场分析,联系纺织部门,组织棉农集中售棉,减少贩子“压级压价”收购这一环节,棉农才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2.4 相信科学,充分利用新技术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更需要科学技术,要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棉花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逐渐被轻简育苗所代替,机械栽苗已成现实,配方专用肥已大面积推广,机械采收棉花已示范成功。棉农应相信科学、相信组织的引导,积极配合土地流转,走合作社之路,才能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奔向小康生活。
2.5政府扶持与政策倾斜
棉花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物资和储备性物资。棉花产业直接牵涉到千百万人员就业、生存和发展问题[6],这些年来国家对农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很好的政策,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跟粮食生产区相比而言,棉花生产不太显著,种植棉花还处于弱势。只有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棉花技术现代化,种植规模化,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2.6加强培训,提高棉农植棉水平
近些年来,由于棉花价格低,种棉收入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下植棉的是男55岁、女45岁以上的弱劳力,他们读书少,文化低,因此,科技人员应深入田间地头对棉农培训,告诉他们新品种特征特性、新技术如何运用、各生育期的管理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科学技术迅速转为生产力。
2.7兴修农田水利,健全排灌设施
九江棉区的水利设施大多数始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现已老化失修,甚至严重损坏,形成了棉花生产“靠天帮忙”现象,因此,兴修农田水利,健全排灌设施,做到有水能排,干旱能灌,是促使农业稳产高产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练炼,袁东来. 九江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N]. 江西日报,2007-07-16.
[2] 戴学潮,徐水平. 九江县棉花发展简史[J]. 江西棉花,1989,10(4):3-7.
[3] 李艳荣,石明建. 棉花生产波动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 种业导刊,2010(8):12-14.
[4] 徐海林, 刘新稳,等. 江西省九江县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江西棉花,2011,33(S1):92-93.
[5] 刘焕银,张灿. 发展专业合作社对棉花产业进步的作用探讨[J]. 江西棉花,2011,33(2):37-38.
[6] 胡庆文,翼洪策. 浅谈影响植棉积极性的主要因素[J]. 江西棉花,2011,33(2):41-42.
棉花机械采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我国棉花的机械化采收起步比较晚, 我国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新疆、山东、河南等省市, 其中, 新疆是我们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 新疆地区因为日照充足, 所以更加适合大规模的种植棉花, 而且种植棉花的经济效益明显要大于其他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因此棉花的机械化采收也最主要是集中在新疆地区。
虽然我国在棉花业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我国棉花品质不优, 不能达到国际上需要的品质;机械化程度低, 使得种植棉花的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棉花产量低下等现状问题。
2 棉花机械采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的棉花机械化采收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但是我们自身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制约着机械化采收的发展。
2.1 种植棉花的品种
近年来, 我国各个地区种植的棉花品种不统一。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少, 直接的结果是品种多而杂, 不同品种所需要的机械化采收质量也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 部分棉花品种的果实高度达不到机械采收的要求, (2) 部分棉花品种的棉铃容易夹壳, 增加了落地棉和挂枝棉, 从而影响了机械化采棉的采净率。
2.2 棉花种植的行距问题
棉花的机械化采收, 必须有着固定的行距, 否则就不能有效的采摘或者效率就会变得很低下。但是在实际的栽种过程中, 很多人觉得间距过宽, 而肆意改变株距。
2.3 化调对机械采收的影响
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 常出现棉花化调过早和过重, 造成果枝节的高度太低;如果中后期的化调掌握得不好, 将会造成棉株每节间的长度不均匀, 有时还可能出现棉株过高或过矮的情况产生, 从而会影响棉花的采净率。
2.4 喷施落叶剂和采摘时间、顺序问题
在机械采收棉花之前必须喷施棉果催熟剂和落叶剂, 而药品的选择、喷药的时间、药剂量的大小等都会对落叶质量和棉花产量产生影响。在实际生活中, 会发现机械采收棉花存在着采摘的顺序和开采的时间的不当问题: (1) 前期采收的棉株上青果过多; (2) 未按照喷施落叶剂顺序进行采收, 影响了棉花的采净率。
2.5 棉田问题
在机械化采收时, 一般对棉田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特别是采棉机在棉田转弯的地方, 必须给采棉机留够足够的转弯空间, 否则采棉机在作业时就会碾压棉株, 也会弄掉棉花,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6 机械化采棉的拉运和装卸问题
在采收完棉花之后, 就会有装卸和拉运的环节, 这两个环节也至关重要。在装卸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装卸棉花的场地大小以及装卸棉花快慢的问题, 这也将会影响到采棉机的工作进度。另外, 有时棉花的加工厂在晚间不会卸棉花的, 以致使车厢棉花积压, 也会耽误第二天的正常采摘工作。在采摘完棉花后的拉运工作中,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拉运棉花车的车厢比较短, 每车的运量很小, 而且车厢内的棉花又踩踏不紧实, 很占有空间, 因此很耽搁采摘棉花的进度。同时还存在个别拉运车把棉花装得过高, 因此在拉运的途中常常出现道路两旁树枝挂棉花甚至一边走一边掉花的现象。
2.7 消防和安全问题
在机械采棉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就是采棉机驾驶员在采棉机的驾驶室内吸烟、采棉机的采摘头上站人或坐人, 在高压线下装卸棉花等。这些都会影响棉花机械化采收的安全。
2.8 采棉机自身存在问题
采棉机自身也有一些问题, 是我们不能避免的, 但是也会影响到采棉的正常进行。比如压茎板间隙的调整问题, 如果间隙过大, 就会造成挂枝棉增多, 采净率不高, 如果间隙调整的过小, 又易磨损摘锭和容易打火, 发生危险。除此之外, 采棉机也极易失火, 因此每台采棉机都要配备一台消防水车, 但是也会经常出现消防车不能及时跟随采棉机作业和消防水泵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
3 棉花机械采收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和改进各项农艺与管理措施
加强对农业的研发力度, 集中资金和专家, 根据我国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栽培模式培育新的具有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
3.2 按采棉机采收要求播种
严格采棉机的行距进行播种, 把误差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3.3 合理调化, 要掌握好喷药时间和用药量
3.4 按照合理的采摘期和采摘顺序来进行采收
应在棉株叶片基本干枯脱落时进行机采, 既可以不影响采摘的质量, 又可以延长棉花的采摘期。采摘的顺序要按照喷洒落叶剂的顺序采摘, 可以提高采棉机的采摘进度和工作效率。
3.5 棉田可以设立采棉机的转弯带, 减少棉花因采棉机转弯造成的损失
3.6 在装运棉花时, 必须将棉花踩实压紧;在运输棉花时, 棉花上面最好是用遮盖篷布, 避免在路上掉花
3.7 采棉机的调整
在保证高的采净率的前提下, 将压茎板间隔要调整适当, 减少打火和磨损。同时要配置充足并能够正常使用的消防设备。消防水车要跟随在采棉机左右, 做好随时应对突发火灾, 还要经常检查消防水泵等消防其他设备, 确保都能正常的工作。
3.8 消防和安全的具体措施
采棉机在工作时, 一律禁止在采摘头上有坐人或站人的情况发生, 同时也严禁采棉机的驾驶员在采棉机驾驶室内吸烟, 最好也不要在高压线下装卸棉花, 注意自身的安全。
摘要:棉花机械化采收技术的推广是做大和做强棉花产业的必经之路, 可以增强本土棉花对外的竞争力, 也能提高棉花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虽然我国目前的棉花机械采收技术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机械化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我国棉花机械采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棉花产业,机械采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刚.新疆兵团棉花机械采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棉花, 2010.
[2]徐红.新疆机采棉发展的系统分析与思考[C].国际棉花棉纺织高层论坛暨供需洽谈会会刊.2008.
[3]王序俭, 曹肆林, 刘向新, 孟祥金.新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望[C].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
棉花病虫草害防治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5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药用法不科学
1.1.1%%%%超量用药有些农民在喷施农药时不能够做到适量用药, 足量用水, 存在惜水不惜药的现象, 造成用药不匀, 产生不良现象。如在棉田使用氟乐灵浓度过大, 造成棉花的主根基部形成肿瘤、根量小、子叶厚而深绿, 生长慢等现象。
1.1.2 农药用法、用量不科学
农民在棉田用药时, 为了高效, 往往把多种农药混在一起。如复配农药, 但仍混配其它农药, 也有的农民对所购买农药的组成不清楚, 盲目混用后造成药害或降低药效。
1.2%%病虫害防治
1.2.1 防治不及时
无论防病还是防虫, 都应经常到田间观察, 注意病虫发生动态, 不能在病虫爆发时再采取措施。1) 在棉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上, 农民往往在棉花虫害相当严重时, 也就是严重超过防治指标时才进行防治。而此时防治既贻误时机, 又造成蕾铃脱落, 降低产量。2) 在农民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时, 绝大部分农民在病情较严重时才着手进行防治, 此时防治已晚。在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上, 必须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选种抗耐枯黄萎病棉花品种的基础上, 采取“预防为主”, 把病害控制在发生危害之前。防治枯黄萎病必须在发生前进行防治, 防患于未然,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在6月上旬和7月中旬, 在棉花出现症状前对棉花枯黄萎病进行提早预防, 可喷施乙蒜素、棉枯净、克菌、速效治萎灵、多菌灵等农药, 并加上适量叶面肥, 如磷酸二氢钾、鱼蛋白有机肥、氨基酸微肥、垦易有机肥等, 每次喷药间隔5~7天, 连喷2~3遍。可增强棉株的抗病力, 降低发病程度, 有效预防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流行, 减轻病情。若遇降雨偏多年份, 酌情增加喷药次数, 可有效的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蔓延。
1.2.2 病虫害防治观念落后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还存在见病虫再治的思想, 不能做到“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棉田冬耕, 是棉花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一项重要环节。冬耕后棉田可蓄水保墒, 降低病虫害越冬基数, 为明年病虫害防治争取主动, 耕翻后经过冬冻春融可活化土壤, 改善土质。可是农民在棉花生产上对此环节一直不够重视。
1.2重虫轻病
在棉田病虫防治上, 农民对棉铃虫、棉蚜、棉绿盲蝽等害虫非常重视, 而对棉花病害防治有些轻视。在棉花铃病的防治上棉农往往不够重视。棉花烂铃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可是棉农往往对铃病不采取措施, 任其危害, 造成损失。棉花铃病发生的原因有密度大, 氮素化肥施用过多, 造成棉株徒长, 田间荫蔽, 棉田小气候透光性差, 如遇天气潮湿, 利于病菌侵染, 发生铃病。因此在棉花种植上应根据品种合理密植, 及时化控, 整枝打杈, 如遇天气潮湿, 在铃病发生初期及时推株并垄, 摘除空果枝、老叶, 拔掉空株, 改善棉田透光通风条件, 注意排水, 营造合理棉田小气候, 如有烂铃应该及时摘收, 并在发病初期喷施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对准棉株中下部棉铃喷雾。这些措施均可减轻铃病发生。
2 产生问题的原因
2.1%%农民整体科技素质偏低
近几年, 通过各级部门的“三下乡”活动和农民的自身积累, 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随着壮劳力进城打工的增多, 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责任逐渐落在妇女和老人的身上。以前只是作为帮手, 现在要靠自己, 只好到农药门市或其它人处求教, 这些人对病虫认识不清, 难以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这些人的农业技术知识需进一步提高, 从而实现农民进城打工和农村留守人员种地两不误。
2.2 药害仍有发生
1) 有一些农药广告虚假宣传多, 标签不规范, 随意扩大防治范围, 降低含量, 从而使农民对一些复混配农药制剂成份不够了解, 在使用时随意加大用药量, 或是对药效不够放心, 又加配其它药剂, 时常造成药量过大, 产生药害。2) 在小麦田使用除草剂后, 喷雾器未冲净或不易冲净, 在棉花上使用造成药害。或在玉米田除草时由于有风, 气温高, 化学除草飘移到棉花上, 使其产生药害。这些药害的发生造成棉花严重减产和农民纠纷, 应值得引起农民关注。
3 对策
3.1 加大执法力度, 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
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和《河北省植物保护条例》净化农药市场, 严厉打击坑农、害农不法行为。植保部门和农药经销商应多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环保型农药。
3.2 健全植保技术服务体系, 大力宣传植保新技术
结合建立科技进村服务站, 发展植保科技示范户, 健全植保技术服务体系, 搞好植保新技术、新农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1) 结合农村实际, 利用科技下乡、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黑板报等多种手段, 搞好技术宣传, 把农民在防治棉花病虫草害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以及科学安全施药技术详细讲解给农民, 提高农民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水平。2) 在植保技术的宣传推广中, 也要充分在搞好筛选、试验、示范的基础上, 再把好的经验以点带面地进行推广, 切不可盲目推广。3) 在植保技术的宣传上, 一定要引导农民树立“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病虫的防治上要做到病虫兼重, 克服重虫轻病观念, 勤观察病虫发生动态, 以便做到早动手, 及时防治, 避免病虫严重发生时再下猛药防治, 既造成了损失, 效果又不理想。4) 随着农业信息网在村里的普及, 要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的长处, 把植保新技术、新农药推广给农民。5) 对一些不易掌握的植保新技术, 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到村到户指导, 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使其尽快掌握。
3.3 规范农药商品名称命名
复混配制剂如是同一组成是否可规定为一个名称, 如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农药无论哪个农药厂家产品名称一样, 或在商品使用说明中用中文醒目注明成份和含量。并把其使用方法等写清, 以避免棉农使用时盲目混配, 产生药害, 也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对真假药的鉴别能力。
3.4 安全使用除草剂
除草剂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 选择无风天时使用。如农药本次或今年未使用完, 一定要妥善保存, 遗失标签的要及时做好标记, 以避免事后用错产生药害。喷施除草剂药械最好专用, 不能专用的一定按使用说明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后, 方可用于其它作物。
3.5 建立健全农药连锁经营网络
棉花生产存在问题 篇6
关键词:检验,检疫,进口棉花
近年来, 质检总局一直将进口棉花检验监管工作作为全局重点工作来抓, 对输入中国大陆的境外棉花供货企业实施信用评估管理, 加强对境外棉花供货企业的监管。国家质检总局通过颁布《进口棉花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检总局第151号令) 进一步完善进口棉花检验监管制度, 重点对棉花检验监管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提高, 以保证棉花检验监管工作真正的得以落实。通过逐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使进口棉花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进而确保了我国用棉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纺织行业的经济安全。
信用评估管理制度的实施促使境外企业强化供棉质量控制和管理, 从源头上提高棉花质量;促进境外企业诚实守信的经营, 打击或约束不法经营企业的行为, 规范贸易秩序。目前我国进口棉花总体质量水平稳步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进口棉花的质量问题将是一种“新常态”, 需要检验检疫部门密切关注。下面我就泉州地区历年来进口棉花的质量情况、不合格原因、企业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 泉州辖区2012~2014年近三年进口棉花基本情况
2012年进口棉花210批、数量50127包、重量11435.5吨和货值2617.0万美元, 其中品质不合格16批, 品质索赔金额2.44万美元;重量鉴定不合格18批, 短重合计47583磅, 重量索赔金额4.86万美元。短重批次率为90%, 同比增长了10%。
2013年进口棉花94批、数量34420包、重量7746.4吨, 货值1496.1万美元, 其中品质不合格26批, 品质索赔金额10.8万美元;重量鉴定不合格50批, 短重合计63681磅, 重量索赔金额5.7万美元。短重批次率为74.1%, 同比下降了15.9%。
2014年进口棉花20批、数量27326包、重量6079.7吨, 货值1285.8万美元, 其中品质不合格16批, 品质索赔金额4.0万美元;重量鉴定不合格20批, 短重共计101295磅, 重量索赔金额9.6万美元。总体平均短重率为:0.76%, 短重批次率为100%, 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了0.39%、75.3%。
2 进口棉花不合格原因分析
2.1 品质方面
美棉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颜色偏灰、偏黄, 光泽差、长度偏短、叶屑较多、轧工差、马克隆值偏粗或偏细, 有些批次棉花的强度差等造成降级;印度棉的质量整体上较差, 存在含水量过高、掺杂掺假现象, 今年很多用户都以美棉等级标准签订合同, 这种方式造成印度棉花大比例降级;澳大利亚棉花的品质一向优良而且棉花一致性程度较好, 但是其新棉在到货后品级很多不符合规定,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雨水影响造成的光泽暗淡, 颜色灰白;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由于颜色发灰、杂质多、轧工质量差造成降级。
2.2 重量方面
进口棉花出现缺斤短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行为因素影响形成的贸易惯例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短期内很难做到;除此之外, 故意少装、弄虚作假, 回潮率变化等因素也会造成短重现象出现。
2.3 其他方面
一是包装方面。美棉仍存在使用塑料编织袋包装的问题;印度棉包装不标准, 相应的棉花信息材料不全, 经常出现破包、散包造成棉花受到污染。二是棉花中混有非棉质纤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加工生产。比如印度棉在种植、收割、加工过程中的不规范, 常常混入绳索、化纤丝等杂质, 企业在加工时不得不采用人工挑拣,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而且还有可能造成成纱质量下降, 甚至生产设备损坏, 给企业带来损失。三是疫情情况。进口棉花疫情检出率较低, 多为一般性疫情。检出疫情的棉花主要来自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存储、港口条件较差, 检疫水平较低, 致使这些国家的货物携带疫病疫情的概率较大。
3 建议
3.1 用棉企业应建立风险防范措施
1) 建议用棉企业选择境外供货企业时最好选择在质检总局登记备案、信誉良好的企业, 在签约时要订明进口棉花的各项技术条款, 并约定以CIQ检验检疫证书为最终结算和索赔依据, 并尽量采用“中棉协”条款与外方签订合同,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棉花存在问题时, 境外供货企业的不及时赔付或者扯皮现象, 有力保证了企业的经济利益。2) 建议各用棉企业增加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及关注, 尤其是质检总局或当地检验检疫部门发布的公告或警示, 从而对棉花质量及供货方信誉做到充分把握。3) 当发现品质不符合要求和短重时, 应立即向供应商索赔, 以免超过索赔期, 在第一时间通知境外供货企业棉花存在质量问题的同时, 还要对棉花暂停使用或封存, 以保留有效的证据为将来索赔提供保障。4) 不要迷信“绿卡”棉, 应根据产品要求和用途进口合适的棉花。美国“绿卡”棉的质量评定是美国农业部根据美国的棉花标准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证书的。在国际贸易中的最终结算是根据双方协议和惯例以美国农业部原始检验结果为依据的, 这种方式限制了进口方在进口后对棉花品质的质疑和索赔。事实上, 绿卡棉在检验中也经常发生品质不符的情况, 因此国内企业如果盲目的相信绿卡面的质量, 那么在其出现质量问题时往往会造成无法索赔的情况出现。
3.2 境外供货企业应加强棉花包装和质量的控制
进口棉包装不规范往往会出现破包、烂包的问题, 进而造成棉花污染、霉变, 影响使用。建议境外供货企业统一包装、唛头标记要清晰, 对棉花的包装重视程度要加强。
3.3 监管部门
1) 建议加强对出口国棉花检验标准标样收集工作。随着进口乌兹别克斯坦、印度、非州等国家和地区棉花逐年增多, 参照美国棉花实物标准和交货小样的检验方式, 不利于对这些国家进行分级, 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对出口棉花国家的标准和品级实物标准进行收集, 从而使检验工作进一步规范, 避免今后出现评定依据不足的情况。2) 建议建立面向社会的进口棉花信息公开服务平台, 提供有关进口棉花政策、进口棉花境外供货企业质量信用评估层级及调整、公开通报预警等信息, 便于企业查询, 引导企业避开高风险供应商, 降低质量风险, 同时也给境外供货企业以媒体压力。
参考文献
[1]连素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进口棉花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和执法水平[J].中国纤检, 2004.
棉花生产存在问题 篇7
关键词:新疆,膜下滴灌技术,分析,问题
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节肥、便于机械化操作等优点, 近年来普遍应用于新疆棉花种植中。随着滴灌面积的不断扩大, 诸如棉花根系分布浅且总量少等导致棉花苗早衰、抗性弱等问题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棉花产量, 加强上述问题研究, 进而找出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1 膜下滴灌技术应用现状
1.1 苗孔裸露影响棉花出苗率
新疆地区盐碱土质广阔, 该类土质具有透气性差、易于板结、土壤空隙下等特点。另外, 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容易出现寒潮、大风等恶劣天气, 加大了棉花种植难度。因此, 为降低上述因素的干扰, 新疆地区多采用膜下打孔点播方式种植棉花。该种植方式播种深度在3cm左右, 种子上覆盖1cm的覆土。由于覆土处在地膜之上, 容易因受到降雨、大风等因素影响而板结, 使苗无法顶破覆土而坏死, 严重影响棉花出苗率。部分幼苗虽能成功破土, 但也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1.2 地膜污染严重
棉花种植时利用地膜进行覆盖能达到较好的保墒、增温效果, 但是随着新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 地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且其强度小, 厚度薄不利于回收, 导致大量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些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由于其自身的阻隔作用, 会降低土壤的容重和空隙度, 进而破坏土壤结构, 增加棉花种子的畸变和腐烂率。同时, 导致阻碍水分的进一步下渗, 加重了盐碱化程度, 给棉花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不良影响。
1.3 膜下滴灌影响棉花根系发育
和常规棉花灌溉相比膜下滴灌时棉花蹲苗时间缩短, 根系发育较差, 同时膜下滴灌频率较高导致棉花根系分布浅且生长量小, 据相关资料显示膜下滴灌模式下超过80%的棉花幼苗根系处在0~40cm土层中, 不利于棉花吸收土壤的养分。另外, 棉花根冠生长和发育也受到影响。受到盐渍化的干扰影响根系对钾元素的吸收, 进而影响棉花蕾铃期的发育。此时如管理不善极易导致棉花植株出现早衰现象, 导致大量蕾铃脱落, 严重影响棉花产量。
2 滴灌技术问题
针对新疆棉花种植膜下滴灌存在的问题, 应积极寻找针对性措施以保证棉花的正常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2.1 运用双膜覆盖技术
新疆地区棉花种植时可采取双膜覆盖技术, 即在传统单层膜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膜。覆盖上层膜时即可和下层膜保持相同宽度亦可小于下层膜宽度。实践证明使用双层膜覆盖技术和单层膜相比优势较为明显,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和单层膜相比保温效果更为显著, 经测定在地表5cm处单层膜平均气温低于双层膜1.4℃;使用双层膜能有效避免覆土板结状况, 可将棉花出苗率提高到90%以上, 并大大提前棉花的生育期, 提高单株结铃数量, 改善棉花品质和产量。另外, 使用双层膜覆盖技术虽增加施工和地膜成本, 但是采用该技术能显著提高棉花出苗率, 降低播种量, 因此, 从长远来看具有增产的效益。
2.2 使用可降解地膜
采取单层膜种植棉花时往往造成白色污染, 如使用双层膜技术污染会更严重, 因此, 为避免地膜污染土壤给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可使用可降解地膜。经试验论证可降解地膜能够达到和普通地膜相同的保墒、保温效果, 而且对作物生产的负面影响较小。当前, 可降解地膜类型很多, 例如光-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光降解等, 不同类型的可降解地膜性能有所区别, 其中生物降解地膜降解速度最快, 不会给土壤造成污染, 不过其强度较差;光-生物降解地膜降解速度稍次, 不过其成本较低;光降解地膜只要接受紫外线就可降解, 但是受农作物种类、地理环境以及紫外线强度影响较大。因此, 使用可降解地膜时应综合考虑可降解地膜的价格、性能等多种因素, 进而选择合理的地膜类型以达到降低地膜成本, 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
2.3 适当采用地下滴灌技术
针对膜下滴灌技术存在的问题, 棉花种植可适当采用地下滴灌技术, 以达到提高棉花植株抗逆性、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目的。与膜下滴灌技术不同地下滴灌技术主要借助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 将水肥混合液缓慢的供给棉花根区土壤, 不仅能减少了水分的损失, 还有助于棉花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使用地下滴灌技术时为降低投入成本, 延长地下滴灌系统使用寿命, 应选择质量优质的地埋毛管, 同时为避免其给耕种造成影响, 应将其埋至地面以下30~35cm位置处。另外, 滴灌存在的弊端是棉花苗期进行灌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需要配合使用其他灌溉技术。同时, 受到土质的影响, 需要对地下滴灌系统进行定期养护, 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3 总结
综上所示,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棉花出苗率但仍存在较多问题, 因此, 要保证新疆地区棉花的正常生长, 应综合分析膜下滴灌存在的弊端, 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为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富进.优化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及其发展[J].北京农业, 2013, (15) :263.
[2]岳俊玉.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思考[J].北京农业, 2012, (18) :25.
【棉花生产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棉花生产08-26
安全生产工作存在问题08-31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08-30
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06-17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8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7-25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08-19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10-06
兵团棉花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