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直接穿刺

2024-10-10

桡动脉直接穿刺(共7篇)

桡动脉直接穿刺 篇1

血液透析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的必要条件,目前临时性血液通路最广泛的是深静脉插管,长期性血液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首选。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快速建立血管通路,而采用动脉穿刺建立血液净化迅速有效,一次穿刺仅需2~3 min,经济高效而又安全,患者及家属普遍接受。它适合于急诊血液净化,内瘘尚没成熟的或者内瘘手术失败而需规范透析的患者,经济困难需要透析的患者,肾脏移植前透析患者,心血管系统不稳定不宜行内瘘手术患者[1]。但在穿刺时患者较痛苦,偶有血流量不足、穿刺局部血肿、易渗血、假性动脉瘤、穿刺处动脉闭锁、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所以在临床操作中,要做好预防和护理,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

1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2004年11月至2007年6月对76例患者选择直接动脉穿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769例次,其中男43例,女33例。其中桡动脉穿刺685例次,足背动脉穿刺84例次。

2结果

对769例次患者直接动脉穿刺,能满足血流量(150~250 ml/min)745例次,不能满足血流量33例次。有12例常规透析患者,经动脉直接穿刺维持血透达1年以上,最长1例1年半透析155例次。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1血流量不足的预防和护理

3.1.1穿刺前宣教,特别是首次透析时向患者讲明透析的目的及意义,解释直接动脉穿刺在透析中的重要性,可能出现的疼痛和并发症,如何配合,消除紧张情绪,防止血管痉挛等。

3.1.2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采用定人操作,做到一针见血。反复穿刺易导致血管损伤、血肿、局部肿胀、疼痛,造成穿刺失败。穿刺成功后用2.5 cm的透明胶布固定,防止针头移动,减少针头对血管的刺激。针头穿刺点用创可贴贴上,再盖上无菌治疗巾,既可防止感染又可防止针头移位。

3.1.3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如果血流量<150 ml/min,要及时处理。

3.1.3.1动脉穿刺针脱出血管或针斜面紧贴血管壁,可将纱布棉球垫在穿刺针翼下,调整穿刺针位置,缓慢增加血流量,调整肢体位置。必要时可暂回血,停止透析,让患者休息,瞩患者深呼吸,闭目养神,消除紧张情绪。因为疼痛和紧张常可导致交感神经的张力增高,动脉血管发生挛缩,血流量不足[2]。

3.1.3.2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会引起血量不足。立即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病情,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1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血压上升血流量自会改善。

3.1.3.3心力衰竭等心输出量不足,易出现血流量不足,应做好心电监测和强心利尿处理,暂停透析,待心功能改善后,根据病情,再行透析。

3.1.4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手法,能有效减轻疼痛,防止血流量不足。

3.1.4.1静脉穿刺法能减轻患者疼痛,穿刺针与皮肤大约成30°~40°角沿动脉方向斜行进入能使疼痛感明显降低,疼痛持续时间短。

3.1.4.2直接进针法比间接进针法疼痛感明显降低,因为直接进针法针头直接进入动脉,针头在皮下组织行进距离短。对组织的切割和损伤轻,所以许多患者只感到进针的轻微疼痛,能有效缓解疼痛引起的动脉痉挛和不自主的肢体抽动,减少血流量不足、血肿发生。

3.2皮下血肿预防与护理

3.2.1穿刺成功后出现皮下血肿,如搏动性好回血好,应立即引血,局部用纱布按压,防止血肿扩大,但应注意针头妥善固定,防止针头移位、脱出而导致血流量不足。

3.2.2尽量避免针孔处重叠穿刺,防止出现针孔处渗血,如透析过程中穿刺点渗血,用消毒大棉球压迫止血。

3.2.3尽量少用足背动脉,因患者要行走,易引起血液回流不畅,使已经血肿的脚更加肿胀。笔者所在科室1例患者因足背动脉穿刺使已有血肿,加上透析后回家因脚冷用热水泡脚导致脚肿胀明显并有亮泡。先用无菌纱布在95%的酒精里浸湿,然后覆盖在肿胀的脚上,2~3 d,再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1周后患者脚肿胀消退。最后该患者改用桡动脉穿刺,透析效果满意。

3.3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

3.3.1不采取定点穿刺,多采用两次穿刺点的距离在1~2 cm左右,尽量避开前两次的穿刺点,这样可防止假性动脉瘤的过早出现,有利于穿刺部位的重复穿刺,防止形成大的假性动脉瘤。

3.3.2加强按压。动脉穿刺部位较深,压力要足,以拇指指腹或四个手指指腹同时按压纱布,力量要足,以不出血又能摸到动脉搏动为度,按压时间20~30 min。根据患者血压及肝素化程度调整按压时间,对于凝血时间延长、高血压、老年患者按压时间延长到40 min至1 h,能明显减少动脉瘤的发生。

3.3.3止血后用弹力护带加压包扎,包扎时间2~3 h,包扎力度以能止血又不影响血液循环,并指导患者摘除弹力护带时应先观察,发现有渗血现象及时按压,再次加压包扎。

3.3.4做好24 h冷敷,24 h后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敷完后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有血肿的应加强按摩次数。

3.4穿刺处动脉闭锁的护理

3.4.1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透析后穿刺动脉处护理的重要性。

3.4.2指导患者血透24 h后要定时按摩穿刺处动脉,并湿热敷。同时指导患者用生土豆片敷动脉穿刺处使穿刺处动脉血管软化。

3.5感染的预防和护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穿刺局部感染,消毒范围大于5 cm×8 cm。及时清除针孔处的血迹污染。如针孔处的渗血,拔针后,未能正确压迫针孔处的出血,均应重新揭掉创可贴,消毒皮肤后,再重新贴上创可贴。在透析后24~30 h内,针孔处不能清洗,更不能洗浴。揭开弹力绷带和纱布后,观察针孔处仍有少量出血,可揭去创可贴。再次消毒后更换创可贴,创可贴可在透析结束后30~48 h揭去,可有效减少穿刺点的污染和渗血。

3.6血液净化后的护理血液净化结束后24 h内要做好穿刺部位的动态观察,发现出血应及时处理,48 h内穿刺肢体禁止测血压、扎止血带、静脉滴注。住院患者做好床头交接班,门诊患者下机后观察半小时后,确定无出血方可离去,保持电话联系。

关键词:血液净化,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肖娓珠,苏宝珍,刘丽红.直接动-静脉穿刺在血液净化中并发症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1):136-137.

[2]蒙云英,赵德纯,左娜,等.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1800次的体会.四川医学,2003,24(4):430-431.

桡动脉直接穿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行肱动脉直接穿刺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共计180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67例,年龄39~67岁,平均46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90例,分别给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穿刺方法

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者穿刺部位,首先选择同侧的静脉如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双下肢的大隐静脉作为静脉回路,手指于肘窝附近触摸了解肱动脉的走向以及深浅,选择脉搏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治疗巾,选择16号穿刺针,与皮肤呈45°角,向心性直接进针,立即胶布固定接管路进行治疗。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上述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常规的护理。

1.2.2 干预组治疗方法

干预组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于穿刺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解释穿刺的意义、目的以及方法等,讲解其对于治疗的必要性,强调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的心理,减少不良情绪对穿刺的影响,同时加强透析过程中的巡视,观察血流量,同时根据情况调整针头,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有无肿胀、渗血等,其次透析结束后加强观察力度,适当给予相应的护理。

1.3 疗效观察

统计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于出院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成功率比较

采用护理干预组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95.56%,与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86.67%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干预组比较,χ2=4.39,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干预组发生血肿、感染、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分别占4.44%、2.22%、1.11%,与对照组的14.44%、10.00%、8.89%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干预组比较,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干预组的患者护理满意率达到93.33%,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76.67%,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与干预组比较,χ2=9.80,P<0.01

3 讨论

与中心静脉置管术、动静脉造瘘术比较,直接穿刺法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等优点[3],且肱动脉较粗大,穿刺较容易,血流量较为充足,无再循环,能够迅速的建立血管通路。然而若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血肿、穿刺失败、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熟练地掌握操作技巧,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必要条件。

首先要正确的掌握肱动脉的解剖位置,只有熟练地掌握肱动脉的解剖位置,同时具备精湛的穿刺技术,才能够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其次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4],提前告知患者穿刺目的、意义以及操作的方法,治疗的必要性,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舒缓患者的情绪,减少其紧张、焦虑、惶恐的情绪,使患者以一个较好的状态来配合穿刺的进行。第三,穿刺时应当注意观察血管的状况,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破裂,同时观察有无血肿、渗血等[5]。第四,在治疗中随时巡视血流状况,有无血肿、渗血,穿刺针头固定情况,若出现血流不足可以调整针头的位置,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状态。第五,拔针时应当注意对穿刺点的加压包扎,应当对其加压包扎3h后方可松开绷带[6],同时应当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于治疗后24h对穿刺部位可进行热敷。

干预组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其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95.56%,高于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86.67%,干预组发生血肿、感染、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分别占4.44%、2.22%、1.11%,低于对照组的14.44%、10.00%、8.89%。由此可以看书,有效地护理措施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所有患者于出院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干预组护理满意率达到93.33%,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76.67%。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更加配合穿刺的进行,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而熟练地技巧,细心地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肱动脉直接穿刺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方法。方法 我院收治的180例行肱动脉直接穿刺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穿刺透析治疗,干预组同时于治疗前后给予心理护理、透析中加强护理、结束后注意观察患者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情况、穿刺后并发症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 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达到95.56%,与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86.67%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发生血肿、感染、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分别占4.44%、2.22%、1.11%,与对照组的14.44%、10.00%、8.89%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护理满意率达到93.33%,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76.67%,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效地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感染及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肱动脉,血液净化,直接穿刺,护理

参考文献

[1]Cirillo PG,Petrillo GL,D'Ascoli,et al.Successful use of the Cardiva Boomerang vascular closure device to close a brachial artery puncture site after emergency PTCA[J].Heart Vessels,2010.25(6):565-568.

[2]吴新莲,唐业莹,杨慧,等.肱动脉直接穿刺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和护理[J].内科,2011,6(4):387-388.

[3]Thalhammer CM,Aschwanden A,Jaco B.Intravascular displac-ement of a StarClose device after brachial artery puncture[J].Ultraschall Med,2008,29(Suppl5):S215-S217.

[4]温小姣.直接动静脉穿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7):82-83.

[5]刘振香,刘娟.肱动脉穿刺血液透析6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1):2143.

静脉直接穿刺法应用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06年8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 日均18例次, 男女比例4∶1, 年龄8岁~70岁。随机分组, 分别采用静脉直刺法和斜刺法进行观察, 部位为手背, 足背, 上、下肢浅表静脉, 选择静脉从远端开始。步骤:止血带一般扎在穿刺上方6 cm左右, 嘱咐患者微微握拳, 左手拇指沿静脉走向固定血管, 护士右手持针, 针尖斜面向上, 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进针角度, 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根手指, 直接快速、连贯入血管同时将针梗送入2/3并加以固定。斜刺法由静脉旁0.5 cm~0.8 cm处刺入皮下潜行0.5 cm~0.8 cm, 从静脉侧方刺入血管。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疼痛减轻

直刺法让患者的疼痛感觉明显减轻, 人体皮肤痛觉神径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 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 静脉穿刺时患者对疼痛非常敏感, 直刺法因护士直观性强, 进针速度加快, 使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则疼痛明显减轻。

3.2 血管损伤减少

直刺法减少血管组织损伤, 提高了血管的利用率。而斜刺法针头进入皮下要潜行0.5 cm~0.8 cm, 增加了对皮下组织的损伤, 对神径末梢的刺激增强, 所以患者疼痛明显, 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思想负担。

3.3 穿刺成功率提高

直刺法使穿刺成功率显著增高进而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 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而娴熟的静脉穿刺,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增进了护患间的感情, 患者再也不会因为穿刺带来的疼痛, 点名选择护士, 和谐了医患关系。直刺法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也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工作效率, 减少了医院经济开支。

3.4 拔针后局部损伤减小

静脉直刺法因直接进入血管, 所以拔针后, 按压点明显, 易于按压止血, 减少了拔针后局部瘀血。而斜刺法因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 拔针后按压点不明显, 极易造成局部瘀血, 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心理, 也给护士再次静脉穿刺带来了影响。

3.5 静脉直刺法技术易掌握

静脉直刺法因直接刺入血管, 刺入血管更加直观, 免去了皮下潜行一段距离的困难, 从而使护理人员更易掌握, 也减轻了怕穿刺失败的思想负担。

4 体会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 护理模式的转变和全球卫生形势的发展, 使临床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全新的护理理念, 全面的、现代化的、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丰富护理学的人文底蕴。总而言之,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护理人员必须打破传统的护理观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变对任务负责、对领导负责为对患者负责。护理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患者的各种感受和心理反应, 把人文关怀切实体现在我们的言语、行动中, 让患者真真切切感受到对其无微不至的照护,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稳、准、快、好地将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 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从量变到质变, 不断有质的飞跃。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的同时, 还要注意医患沟通, 给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穿刺前后给患者解释静脉输液的必要性, 消除其恐惧心理, 穿刺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 分散其注意力, 合理保护使用静脉, 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 推广直接穿刺法, 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真正是急患者所急, 想患者所想。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 以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满意率,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别采用直刺法和斜刺法对58例住院患者进行静脉穿刺, 观察受试对象的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损伤变化。结果直刺法与斜刺法相比疼痛程度、血管周围瘀血明显减轻,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满意率提高, 液体渗漏, 针孔堵塞减少, 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结论直刺法对皮肤血管的损伤小,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满意率。

桡动脉直接穿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采集血液标本的小儿, 男125例, 女75例, 足月新生儿102例, 早产儿33例, 0.1~1岁35例, 1~3岁30例。败血症50例, 小儿肺炎45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5例, 小儿肠炎40例。随机进行分组, 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120例患儿运用桡动脉采血, 对照组80例患儿进行股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 (1) 股静脉采血: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操作前护士需穿戴整齐, 洗手和戴口罩。准备用物, 准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5 ml 1~2个, 0.5%安尔碘消毒液、棉签、放在治疗盘内, 同时护士依据医生的医嘱准备抗凝管、干燥管等。准备好用物, 放置在治疗车上, 此时护士将治疗车推进患儿病房, 护士核对患儿姓名等核对信息, 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做到三查七对, 护士首先向家长和患儿做出详细的解释, 以减轻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护士的帮助下, 使得患儿取仰卧位, 将患儿大腿外旋, 轻微外展, 小腿屈膝90°, 使穿刺部位充分暴露, 随之用0.5%安尔碘消毒皮肤, 用左手食指固定在腹股沟韧带中部, 触及准股动脉搏动, 将持注射器的右手与皮肤呈现出直角快速刺入股动脉内侧0.5 cm, 然后见到注射器乳头处有暗红色回血波动, 表示注射器已经在股静脉内, 护士需立刻给予固定, 根据医嘱需要采取血液量。如果未见回血, 护士应当控制进针速度, 边进针边试探性回抽是否有回血, 在抽取所需血量后立即拔针, 随之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超过5 min, 不出血为标准, 护士将针头取下, 并把血液缓慢的沿着管壁注入。 (2) 桡动脉采血:护士协助患儿去仰卧位, 并且让患儿的手掌朝上, 绷紧患儿的皮肤同时将患儿的拇指按住, 使得桡动脉充分的显露在护士面前, 穿刺点位于桡侧腕横纹肌上约2 cm处, 此时护士将右手碰触患儿桡动脉最明显的搏动作为穿刺点, 护士进行常规的消毒, 然后用右手拿着事先接好注射器的5号半头皮针, 以30°角快速地刺入, 随之放平针柄随着血管走向缓慢向前推行, 将针头的1/2~2/3进入桡动脉时, 没有看到回血, 继而护士应稍微调动针柄的刺入的深度和方向, 见有回血后代表成功穿刺, 用针筒抽血至所需要的血液量, 之后快速拔针, 并用消毒棉签在穿刺点处给予按压5 min以上, 不出血即可。 (3) 护理注意要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该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术能力, 以达到减轻患儿痛苦和恐惧的心理。在操作前, 安抚患儿情绪的同时并跟家长进行交流, 护患双方建立信任关系, 以达到家长协助护士工作, 帮助患儿消除内心的恐惧、不安, 以免患儿哭闹, 耽误护士操作进度, 加重病情。在给予患儿操作过程中, 护士不应带有沉重的心态, 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 利于提高护士自身在穿刺过程中的穿刺成功率。在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情况下, 对采血禁忌证时刻掌握, 同时要懂得凝血功能障碍者禁止采血。操作后密切观察患儿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无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采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21.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采血时间情况相比较

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 (3.82±0.48) min, 对照组患儿采血时间 (6.67±1.48)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5.83% (115/120) , 明显高于对照组78.75% (63/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红肿、血肿、血标本溶血、凝血情况比较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采血情况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儿优于对照组患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得到广泛使用[2]。股静脉在收肌腱裂孔处续腘静脉, 行经收肌管, 至股三角尖时位于股动脉后方, 往上渐斜向, 随之位于股动脉的内侧, 并包在股鞘内[3]。在给予小儿股静脉采血过程中, 由于股静脉位置深, 在触及股静脉时, 首先需要扪及股动脉的搏动, 找到股动脉的基础上, 继而就可以触及股静脉, 由于股动脉搏动大, 不易确定血管走向, 且股静脉易受患儿体位而发生变化, 即使股静脉穿刺成功, 但是患儿的体位变化易导致血管破损, 所以穿刺时要注意血管的走向, 以免伤及血管、神经组织及误刺入股动脉。由于股静脉涉及面积大, 易散热, 所以操作时应当脱去患儿部分衣物, 此时患儿容易感冒, 导致体温下降和增加内心恐慌感, 小儿股静脉位置较深, 血管易滑动, 不易被固定, 与此同时患儿的哭闹和躁动导致护士一次性穿刺失败且操作时间延长。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使穿刺部位充分表露出来, 在常规消毒的范围内, 穿刺部位严格消毒的范围要大。穿刺时, 针头应穿刺浅显, 以免伤及腹腔脏器[4,5,6]。护士协助患儿把腿外翻时取得适宜体位和操作带来的疼痛, 容易导致患儿哭闹不停、应激性的反应也容易污染消毒部位。严重时会引起来感染。护士应做到随时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貌, 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现象, 如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一次穿刺没有成功, 医护人员不宜反复进行多次穿刺, 易造成血栓, 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和体温, 造成血肿和局部出血等状况, 指导患儿正确的按压方法。同时患儿股静脉靠近会阴处, 应注意卫生及防止患儿排尿时污染从而造成感染, 因此应加强消毒、巡视并密切观察。

桡动脉是首先通过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 随之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向下行走, 绕桡骨茎突至手背, 穿过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 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建成掌深弓, 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 在临床应用上是触摸脉搏搏动的部位[7]。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简单, 浅表血管清晰可见, 护士在患儿腕部随时可以触动血管搏动, 并加以容易固定, 不会随着患者的变换体位而改变, 护士能够简单的掌握并且一人完成操作[8]。在穿刺采血时, 在保护好采血过程的基础上, 消毒局部皮肤, 采用5号半针头头皮针进行操作, 利于降低患儿损伤度, 缩短按压时间。而股静脉穿刺需进针深, 注射器选用7号针头, 对患儿血管损伤程度加大。两者相比较, 桡动脉穿刺采血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也避免了患儿生理疼痛的加重。

由此可见,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小儿桡动脉穿刺法有效的降低患儿生理疼痛和皮肤损伤度,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护士提高操作技能, 家长也愿意接受, 值得在医学领域中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内采集血液标本的200例小儿进行随机分组, 120例小儿为观察组, 另80例小儿为对照组。在观察组120例小儿中运用桡动脉穿刺采血, 在另80例对照组小儿中运用股静脉穿刺采血, 将两组小儿的一次性穿刺率、操作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采血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 (P<0.05) 。结论:在医学领域中, 小儿桡动脉穿刺方法损伤率低, 操作时间短,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桡动脉穿刺采血,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素娟.新生儿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0) :1647-1648.

[2]石金彩.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7) :1000-1001.

[3]陈伟霞.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对比研究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5) :108-110.

[4]焦茜, 王莉.新生儿经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 :36-37.

[5]刘国珍.新生儿两种采血方法的护理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29, 33.

[6]袁小静.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与护理措施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00-101.

[7]张淑珠.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吉林医学, 2009, 30 (16) :1782-1783.

冠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穿刺的护理 篇5

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 吉林市中心医院采用该方法诊治冠心病患者37例, 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 吉林市中心医院采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诊断治疗冠心病患者37例, 其中男25例, 女12例, 年龄27~84岁, 平均56岁, 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其中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12例,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5例, 置入支架32枚。

1.2 方法

患者仰卧在导管床上, 用臂托将上肢托起, 手腕处于过度伸展的姿势以利于穿刺;右手臂自然平伸外展30°左右, 常规消毒铺巾, 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1%利多卡因1 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在桡骨茎突上1.5~2.0 cm处桡动脉搏动最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进针, 用尖刀切开穿刺点皮肤, 穿刺针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行一致, 以30°~45°的角度缓慢进针, 当血液从针蕊喷出后, 放入导丝, 沿导引钢丝插入5F或6F桡动脉扩张鞘管, 并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鞘管, 然后将穿刺侧手臂平行贴近患侧躯干。

2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易于接受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但对能否成功还存有顾虑。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如果桡动脉条件好, 采用桡动脉穿刺, 不会影响术侧手的功能, 还可以减少穿刺并发症, 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一样可以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有效治疗, 不会影响疗效。经过医护人员的解释, 患者普遍情绪平稳, 同意经桡动脉穿刺行介人治疗。

2.1.2 术前准备

手掌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于桡动脉和尺动脉, 它们相互吻合形成掌浅弓和掌深弓。经桡动脉穿刺要求:①桡动脉粗直、弹性好;②尺动脉功能好。因为鞘管置入会影响到桡动脉血流, 所以一定要考虑到尺动脉的代偿功能, 术前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护血管, 避免在右上肢腕部穿刺。术区皮肤准备, 右侧手掌与腕关节清洁备皮, 汗毛稀疏者可不备皮, 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 腹股沟区也应备皮。

2.2 术后护理

2.2.1 拔除鞘管的护理

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压力低, 穿刺后出血机会少, 一般术后即可拔除鞘管。拔管前准备弹力绷带、无菌纱布, 局部消毒后, 用多层无菌纱布按压在穿刺点上方1~2 cm 处, 拔除鞘管后在无菌纱布外层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一圈。包扎后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手指活动情况。如果患者诉手部发麻, 手指颜色发紫, 提示压迫过紧, 影响静脉血液循环, 应及时调整。如穿刺局部出血渗血, 提示加压过松或者位置不正确, 必须重新加压包扎。桡动脉穿刺患者穿刺侧上肢在24 h内严禁加压。术后侧量血压和静脉穿刺等操作应避免在患侧进行。

2.2.2 局部血液循环观察

根据指体的色泽、温度、手指活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指腹张力情况等综合分析判断, 以便更好的观察血液循环情况。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 说明处于缺血状态;指腹张力明显增高, 无毛细血管充盈现象, 说明指体静脉回流障碍。因此对穿刺侧手部血液循环观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检查处理。6 h后可解除包扎, 用美敷贴于患处即可。

2.2.3 出院指导

术后3 d内, 应保持局部的干燥、清洁, 穿刺侧肢体6个月内不要提取重物, 防止出血, 局部有异常时应立即就医。按时服用抗凝药物, 定期门诊复查, 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3讨论

桡动脉直接穿刺 篇6

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循环功能状态及酸碱平衡的可靠方法, 常用来指导氧疗及作为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的判定依据。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较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方便, 创伤较小, 在临床上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股动脉采集法。但因桡动脉血管解剖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特点, 增加了穿刺成功的难度和穿刺时病人的痛苦[1]。按常规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低, 有时反复试探进针穿刺, 造成病人紧张痛苦, 引起桡动脉痉挛, 导致穿刺失败。为了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穿刺成功率, 我们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利用体表坐标法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 提高了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的穿刺成功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社区服务中心43例病人, 采集血气分析标本123例次, 按交替法分为对照组62例次 (触摸采血法) 和观察组61例次 (坐标采血法) ,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种和桡动脉条件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采血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 熟练掌握桡动脉采血方法。

1.2 方法

1.2.1 桡动脉采血法

①触摸法:对照组病人以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 病人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 常规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处及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操作者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操作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沿桡骨头端摸动脉;中指置搏动最明显处, 抬起中指以食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进针; 右手持含肝素的注射器呈45°角斜刺入桡动脉, 见鲜红色血液回至注射器所需量时, 迅速拔针, 用无菌棉签加压止血5 min~10 min。将注射器针头斜面斜刺入软木塞或胶塞内, 以隔绝空气, 并轻轻搓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 立即送检。②体表坐标法:观察组病人采血的上肢外展放松, 将病人手掌自然下压, 使之背屈, 以桡腕关节最高点为基点, 向尺侧移0.7 cm~0.8 cm 处常规消毒, 15°~ 30°进针采血, 注射器乳头见回血后即停止刺入, 待采集够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针, 将采集的动脉血隔绝空气, 立即送检。

1.2.2 穿刺成功率

判定标准:一针成功 (一次性刺中血管完成采集) ;多次穿刺成功 (在皮肤内试探穿刺2次以上才采集到血标本) ;失败 (没有采集到血标本) [2]。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描述及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桡动脉采血成功率比较, χ2=6.03,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体表坐标法采血成功率高于传统采血法。

3 讨论

3.1 利用桡腕关节最高点为体表坐标采集血标本的优点

临床上常选用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做血气分析, 因其自肱动脉分出, 与桡骨平行下降, 其下部位置较浅, 表面仅附以皮肤和筋膜,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桡动脉的搏动。因此, 采血进针点以操作者的感觉来确定, 但由于桡动脉较细, 搏动点为条索状, 在较长一段均能触及搏动, 采血位置误差较大, 且操作者个人感觉、经验不同, 易造成感觉搏动位置不清, 再者, 由于病人年龄幼小、体质虚弱、病情危重等原因造成桡动脉触摸不清晰现象多见, 易造成穿刺失败[3]。有的病人桡动脉搏动不易触及, 而骨性标志是不易变动的, 我们利用桡腕关节最高点为基点采集桡动脉血标本, 避免了桡动脉搏动不明显时盲目穿刺的缺点,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3.2 体表坐标法采集动脉血的注意事项

以穿刺点为中心, 消毒范围4 cm~6 cm, 术者用左手将病人穿刺部位手背屈曲40°~45°, 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 向心方向, 并保持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进针。桡动脉穿刺时, 针头进入动脉后会引起血管收缩, 往往不能马上见到回血, 需稍等片刻可见血液涌出, 因此, 穿刺后如未见回血, 不可急于进退针头, 以免造成穿刺失误[4]。本组病人穿刺中, 有4次穿刺未马上见回血, 等待15 s~30 s后回血。穿刺成功后正确按压动脉穿刺点, 并观察病人局部是否出现出血、肿胀及瘀青等, 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给予处理。标本应密闭, 防止空气及气泡进入, 并立即检验, 如不能及时检验则应放入冰箱保存, 但不能超过30 min, 以防血液细胞变性而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3 局部硬结的预防与护理

有的病人需要反复多次进行血气分析, 在同一穿刺部位穿刺次数过多, 易发生硬结[5]。在反复穿刺桡动脉留取血气分析标本时应注意左右手交替选择, 穿刺后充分按压, 以预防硬结的发生。本组1例病人多次穿刺后出现硬结, 给予局部热敷和硫酸镁湿敷每日2次或3次, 同时注意保护局部皮肤, 防止受压、摩擦, 2 d后硬结消失。

4 小结

临床护理工作中, 传统桡动脉采血法一次成功率较低, 反复多次的穿刺不仅给病人增加痛苦, 还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桡腕关节最高点为体表坐标采血法定位误差在最低限度, 穿刺成功率提高, 优于传统凭感觉的采血法。

参考文献

[1]刘淑芬, 单丽萍, 张娟.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法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7) :762.

[2]冯海霞, 孔贺利.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穿刺方法探讨[J].吉林医学, 2005 (11) :1175.

[3]谢稚梅, 蒋晓春, 叶丽华.连线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技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08, 8 (11) :84-85.

[4]郝素文, 侯丽敏.介绍一种桡动脉采血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7) :510.

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的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300例。入选病例均排除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慢性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者。其中男162例, 女138例;年龄37~72 (58±11) 岁。全部病例经ALLEN实验均为阳性, 确认其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有良好的侧肢循环, 以判断术后有无缺血性损伤和坏死的危险[3]。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男79例, 女71例;年龄 (59±9) 岁;对照组男83例, 女67例;年龄 (57±10)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由统一标准方法培训的同一手术组, 且具有资职的成员完成。

1.2.1 观察组:

采用弹力加压型止血器止血方法。术毕操作者将动脉鞘退出至1~2cm时, 将压迫止血器置于穿刺外口的近侧, 以保证压住内口, 在鞘管完全退出的瞬间左手拇指将压迫器中点加压穿刺处, 右手将弹力带分别套于压迫板两端凹槽即可。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纱布绷带止血方法。术毕护士协助术者在退出鞘管2~3cm时, 在穿刺部位上方覆盖厚度为5cm的小纱布一块, 再在纱布上方置一除去内活塞和乳头的无菌5ml注射器, 用宽6cm, 长15cm的自粘弹力绷带3条分别叠缠在注射器上方加压止血。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舒适度、手掌肿胀程度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再次包扎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舒适度、手掌肿胀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再次包扎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表3、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由于桡动脉内径适合大多数行冠状动脉治疗的要求, 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具有压迫准确, 力度适当, 容易止血, 出血发生率低, 便于操作等优点, 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及依从性。以往常规采用弹力粘贴固定绷带加一次性5ml注射器对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止血存在以下缺点: (1) 松紧度不易控制, 影响静脉回流, 从而引起肢端麻木, 肿胀不适; (2) 不易准确压迫止血点, 有渗血情况; (3) 护士不容易有效观察到穿刺点是否出血; (4) 护士在定时松解绷带时, 松紧很难掌握, 易造成二次出血; (5) 患者感觉痛苦, 手掌肢端易出现肿胀, 因为绷带在压迫穿刺点的同时, 压迫了周围血管; (6) 压迫时间长达8~10h; (7) 压迫穿刺点周围易出现水泡、淤斑; (8) 操作不方便, 费时[4]。而弹力压迫止血器具有以下优势: (1) 止血器凹陷型设计不会移位, 作用力直接作用于穿刺点, 压迫范围小, 止血效果好, 不易引起周围皮肤出现水泡, 不易导致指端肿胀、麻木、疼痛。压迫板的设计符合血管解剖生理, 尺动脉无明显受压, 血流正常, 患者舒适感增加[5]。 (2) 质地柔软, 不宜滑脱, 可直视穿刺点, 松紧可随意调节, 护士容易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情况。 (3) 护士定时松解时, 操作简便, 不会造成二次出血。 (4) 手术中使用方便, 省时省力。 (5) 压迫时间仅需6h, 患者活动方便[6]。

综上所述, 随着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 穿刺点止血措施逐日改进, 弹力加压桡动脉止血器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桡动脉穿刺部位两种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住院患者30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使用弹力压迫止血器对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对照组采用传统纱布绷带对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加压止血。比较2组舒适度、手掌肿胀程度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再次包扎率。结果 观察组在舒适度、手掌肿胀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再次包扎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压迫止血, 操作简便省时, 并发症少。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桡动脉止血器,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丽宁, 刘磊明.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8) :98-99.

[2] 徐青.桡动脉压迫型止血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3) :1415.

[3] 赵学霞, 季梅华, 康卫红.PCI术后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使用不同压力止血器效果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 (11) :1031-1033.

[4] 张存, 魏国芬.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止血的研究进展[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 20 (3) :402-404.

[5] 李晓微, 麻薇.改良动脉止血器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4, 35 (24) :5391.

上一篇:基因品质下一篇:关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