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

2024-06-01

经桡动脉(通用10篇)

经桡动脉 篇1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 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的冠脉介入治疗通常经股动脉入径进行, 其优点是:股动脉粗、易穿刺、插管操作难度小, 路径短, 手术容易做, 时间短, 医生受射线照射量少;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股动脉相对位置深, 术后需要压迫20~30 min, 患者必须绝对平卧18~24 h防止股动脉出血, 在此期间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腰痛、排尿困难、全身疲惫等不适, 这是患者做这项手术的最大痛苦, 甚至部分患者不能忍受, 而且易出现出血及血管并发症。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 加压固定3~6 h即可, 术后患者可以自己起来下手术台走回病房, 完全改善了患者长时间平卧带来的痛苦, 大大减少了并发症。从解剖结构上看, 桡动脉附近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因此, 经此途径的介入治疗不易造成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而且, 手掌为双重供血, 即使该治疗使桡动脉闭塞, 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

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 吉林市中心医院采用该方法诊治冠心病患者37例, 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 吉林市中心医院采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诊断治疗冠心病患者37例, 其中男25例, 女12例, 年龄27~84岁, 平均56岁, 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其中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12例,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5例, 置入支架32枚。

1.2 方法

患者仰卧在导管床上, 用臂托将上肢托起, 手腕处于过度伸展的姿势以利于穿刺;右手臂自然平伸外展30°左右, 常规消毒铺巾, 消毒区域为手掌至肘关节。1%利多卡因1 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在桡骨茎突上1.5~2.0 cm处桡动脉搏动最强处采用穿透法穿刺进针, 用尖刀切开穿刺点皮肤, 穿刺针进针方向与桡动脉走行一致, 以30°~45°的角度缓慢进针, 当血液从针蕊喷出后, 放入导丝, 沿导引钢丝插入5F或6F桡动脉扩张鞘管, 并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鞘管, 然后将穿刺侧手臂平行贴近患侧躯干。

2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易于接受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但对能否成功还存有顾虑。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如果桡动脉条件好, 采用桡动脉穿刺, 不会影响术侧手的功能, 还可以减少穿刺并发症, 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一样可以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有效治疗, 不会影响疗效。经过医护人员的解释, 患者普遍情绪平稳, 同意经桡动脉穿刺行介人治疗。

2.1.2 术前准备

手掌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于桡动脉和尺动脉, 它们相互吻合形成掌浅弓和掌深弓。经桡动脉穿刺要求:①桡动脉粗直、弹性好;②尺动脉功能好。因为鞘管置入会影响到桡动脉血流, 所以一定要考虑到尺动脉的代偿功能, 术前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护血管, 避免在右上肢腕部穿刺。术区皮肤准备, 右侧手掌与腕关节清洁备皮, 汗毛稀疏者可不备皮, 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 腹股沟区也应备皮。

2.2 术后护理

2.2.1 拔除鞘管的护理

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压力低, 穿刺后出血机会少, 一般术后即可拔除鞘管。拔管前准备弹力绷带、无菌纱布, 局部消毒后, 用多层无菌纱布按压在穿刺点上方1~2 cm 处, 拔除鞘管后在无菌纱布外层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一圈。包扎后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手指活动情况。如果患者诉手部发麻, 手指颜色发紫, 提示压迫过紧, 影响静脉血液循环, 应及时调整。如穿刺局部出血渗血, 提示加压过松或者位置不正确, 必须重新加压包扎。桡动脉穿刺患者穿刺侧上肢在24 h内严禁加压。术后侧量血压和静脉穿刺等操作应避免在患侧进行。

2.2.2 局部血液循环观察

根据指体的色泽、温度、手指活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指腹张力情况等综合分析判断, 以便更好的观察血液循环情况。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 说明处于缺血状态;指腹张力明显增高, 无毛细血管充盈现象, 说明指体静脉回流障碍。因此对穿刺侧手部血液循环观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检查处理。6 h后可解除包扎, 用美敷贴于患处即可。

2.2.3 出院指导

术后3 d内, 应保持局部的干燥、清洁, 穿刺侧肢体6个月内不要提取重物, 防止出血, 局部有异常时应立即就医。按时服用抗凝药物, 定期门诊复查, 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3讨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显著减少出血等并发症, 大多数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不需要暴露阴部, 明显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但治疗受患者手部血管条件限制, 术后如治疗和护理不当, 也会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 严重者可能引起手部缺血性坏死。因此选择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介人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术后要做好拔鞘管配合工作, 密切观察手部血液循环情况, 防止并发症发生。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54-02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范围,还可以通过指出受损害血管数及受损心肌的范围,准确地判断预后[1]。医学界称其为“金标准”。 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已成为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的重要方法[2,3]。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活动不受严格限制等优点。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床位周转率。减少护理工作量。先将我院对78例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9~83岁,平均年龄55.32岁。其中还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其他疾病9例。均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穿刺部位为右侧桡动脉。

1.2 方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将导管经上肢桡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造影结束后立即拔除动脉鞘管,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天津怡美公司生产的一次性灭菌用品)壓迫穿刺处止血。腕部制动4-6小时,术后患者即可步行或轮椅返回病房。 术后为患者提供全方面的护理。

2 结果

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完善的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措施,取得可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本组患者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认识,不了解诊疗程序,思想负担重,害怕手术痛苦及严重并发症等。容易产生紧张、恐惧与焦虑情绪,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解释,为患者讲解造影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请术后康复患者现身说教,让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指导患者调节情绪配合手术。

3.1.2 术前准备: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做抗生素和碘过敏试验。术前一天做好双侧手掌至腕关节10cm处清洁、备皮,于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术前日晚保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可口服安定,术前禁食4~6小时,配合医生行ALLen试验[4],即术者用双手同时压迫患者的桡动脉和尺动脉后,嘱患者做握拳和放松动作10次至手掌变苍白,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掌颜色变化,若10s之内手掌颜色恢复正常,为试验阳性,是桡动脉穿刺的适应证。注意的是患者松拳时不要过度松开,以免影响血循环的观察。跟换床单元,由平车送入导管室。

3.2术后护理

3.2.1术后患者取平卧位休息,12小时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氧饱和度情况。止血过程中患者术侧上肢略抬高,避免剧烈活动。术后腕部平直制动4-6小时。,48小时禁止术肢测血压、采血、静脉输液。观察穿刺处有无疼痛,渗血,出血,皮下血肿。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和术侧肢端皮温,色泽,感觉,甲床颜色,手指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措施。对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效果和生命体征,重视个体化指导,对防止术后出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5]。 可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协助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除

3.2.2 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术后2 h 后,未见出血及皮下血肿松解螺旋手柄半圈, 以后每2 h后再次 松解螺旋手柄一次,以不出血或出现血肿为原则,一般6小时后确定局部无出血征象可拆除动脉压迫止血器。如在松解过程中发生渗血情况,可拧紧螺旋手柄从新加压止血,对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可给予低压维持压迫止血, 6h~12 h 后解除止血器,予无菌纱布保护创面,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2.3 心理护理:由于术侧肢体有肿胀疼痛等原因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从而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把握好技巧和时机进行心理疏导。

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 桡动脉狭窄或闭塞预防和护理:该并发症是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严重并发症之一[6]。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术中血栓及术后止血时用力不当,压迫止血时尽量缩短完全阻断血流的时间,尽早使桡动脉血流再开通,可能有助于降低桡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7]。因此应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按时松取动脉压迫止血器,密切观桡动脉搏动情况和术侧肢端皮温,色泽,感觉,甲床颜色,手指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措施。

4.2 心脏并发症:冠状动脉痉挛,急性闭塞,冠状动脉夹层等。由于导管在冠状动脉内刺激引起。因此应密切观察心电示波上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注意间期及P波与R波的形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4.3 出血及皮下血肿:由于术中血管损伤,抗凝药物使用,术后压迫时间不够或动脉压迫止血器压力及压迫位置不正却所致,因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正确合理松解动脉压迫止血器。

5 术后宣教

对于冠状动脉无病变患者,可以在造影的次日上午出院回家。确诊冠心病患者,指导患者应积极遵医进行合理治疗,尽量保持良好心情,改善生活方式,注意生活细节,促进身心休息,合理选择饮食,坚持低盐、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禁油炸、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以选择低胆固醇食物,蔬菜水果,少食多餐为原则。避免易发因素,戒烟,戒酒,避免寒冷,情绪激动,饱餐,过度劳累等。

参考文献:

[1] 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

[2] Louvayd Y,Pezzano M. Coronary angiography by a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easibility learning curve one operators experience. Arch Mal Coeur Vaiss,1998,91(2):209-215.

[3] Campeau L.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Cathet Cardiovase Diagn,1999,16(1):3-7.

[4] 乔树宾,高润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支架术[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增):63-64

[5] 罗旭芬.马柳英.屈平英.3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华夏医学,2008,21(4):819-820.

[6] 虞准,罗颖,廖志勇,等. 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260例.实用医学杂志, 2006, (17):165-16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 篇3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其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50%左右[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 安全, 成功率高等优点, 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经桡动脉穿刺因其安全、并发症少、易压迫、术后患者活动方便, 更易为手术医生及患者接受。我院自2003年始实施冠脉介入术。2007年度共实施84例, 其中经桡动脉穿刺37例。现将有关护理体会临床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冠心病患者中, 男21例, 女16例。年龄42~78岁。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期8例, 稳定和不稳定心绞痛15例, 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14例, 其中CAG10例, 支架植入27例。

1.2 治疗方法

在局麻下经桡动脉穿刺, 行冠状动脉照影后, 根据照影结果, 选择性支架治疗。

1.3 结果

37例病人均穿刺成功, 术中顺利。2例术后因压迫器压迫过紧, 病人出现手掌发麻, 青紫。经重新压迫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低血压, 经紧急处理后血压恢复正常。无1例穿刺部位血肿形成。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1) 术前知识宣教。术前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消除病人思想顾虑, 协助医生对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的优越性、目的及意义, 操作过程, 配合要点, 介绍我科的技术力量。同时也要告知此手术花费较大及有一定比例的再狭窄率等弊端, 以赢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必要时请做过此类手术的患者讲述亲身经历, 以增强患者信心。协助患者卧位做深吸气-屏气-咳嗽动作练习。深吸气-屏气的目的是为造影时降低膈肌。用力咳嗽是为了加快造影剂从冠脉排泄。要领是用胸腔用力咳嗽, 而非用咽部。 (2) ①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心脏彩超。②手术野皮肤准备, 包括股动脉手术野的皮肤准备。③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给病人更衣。 (3) 术前用药。①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一般为拜阿司匹林0.1g qd, 术前晚予以波立维300㎎口服。②抗心绞痛药物, 包括硝酸酯类及钙离子拮抗剂。③手术前晚如精神紧张患者可考虑用镇静剂, 保证足够的睡眠。④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 为术中及术后做好充分准备。

2.2 术后护理

(1)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随时记录心率、血压及呼吸变化,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2)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 使用压迫器时随时观察松紧度, 查看皮肤有无青紫及血肿。 (3) 随时复查心电图并与术前比较, 监测血清心肌损害标志物, 心肌酶, 肌红蛋白, 肌钙蛋白等。 (4)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①迷走反射的预防及护理, 消除病人紧张状态, 补充血容量。如出现心率减慢或血压下降等, 可通过阿托品、适当快速补液等处理使其恢复。②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术前了解基础血压, 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压, 并备好升压药物, 必要时予以多巴胺静滴。③出血及皮下血肿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压迫止血, 并使用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4h, 术侧肢体严禁提拉重物及大幅度运动。④经桡动脉穿刺术后即可下床活动, 故长时间卧床导致腰背部酸痛及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微乎其微。文献报道, 股动脉插管后血肿的发生率为5~9%, 而经桡动脉穿刺则远远低于此数据。这也是受广大患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⑤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现象, 注意监测体温。操作时加强无菌观念,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⑥心功能不全的预防及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合理制定活动计划, 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一切因素, 备好急救药品及用物。⑦观察药物副作用, 比如应用肝素抗凝后有无全身出血现象, 如皮肤青紫、血尿、黑便及颅内出血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

2.3 出院指导

告知冠状动脉照影结果, 治疗血管部位及PCI方式, 置入支架的名称、大小、数目, 抗血栓药物的应用, 并指导患者自行观察副作用。建议到手术医生或专科门诊复查。并提供咨询电话。改良生活方式, 戒烟、适当饮酒、饮食清淡, 低脂。适当参加体力活动, 避免劳累, 积极治疗高血压, 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疾病, 长期规范用药。

参考文献

[1]傅江媛, 李薇, 陈哲.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2种方法的对比性研究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2A) :56-57

经桡动脉 篇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1-02

经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又一理想穿刺途径,具有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动,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1],节省了医疗费用,不影响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但也有桡动脉穿刺操作比较困难,其管腔小,较易发生血管痉挛等,部分患者肘部血管弯曲或变异,操作不慎可能造成血管损伤[2]等缺点。本文针对临床实际将其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为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选择收治诊断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标准,被拟诊断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经介入检查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70岁。

1.2病人选择。能接受经桡动脉成型术的患者应具备:①桡动脉搏动好。②ALLEN试验阳性,说明桡、尺动脉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方法:双手同时压迫病人一侧的桡、尺动脉,手随后变苍白,放开尺动脉压迫后,若10s内颜色恢复正常,即为ALLEN实验阳性[3]。

1.3观察结果。①经桡动脉穿刺33例病人无伤口出血,仅1例有轻度伤口处皮下渗血。②34例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与术前无差异。③33例术后右上肢皮温色均正常,仅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④术后无发生腰酸、腹胀、排尿困难。平均住院天数4-5d。

1.4患者血管的选择。选择穿刺处无疤痕无炎症,桡动脉搏动良好,尺动脉代偿功能良好。为了防止术后手部缺血。操作前患者应作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方法是操作者用双手同时压迫患者的尺、桡动脉,然后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7次至手掌变白,然后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挠动脉,观察手掌的颜色变化。如手掌颜色在10s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表明尺动脉和挠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枝循环,既ALkn试验阳性,可经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一旦挠动脉发生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相反若10秒手掌颜色仍为苍白,ALLEN阴性。表明手掌侧枝循环不良,不应选择挠动脉介入治疗。

1.5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手臂自然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将腕部踮垫起有利于穿刺,常规消毒包括整个手掌和肘关节,同时消毒腹股沟部备用。穿刺前先摸清挠动脉的走行,选择桡骨茎突进心端处。以减少屈肌韧带穿孔和穿刺到橈动脉的表浅分支,也可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用1%-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成功后,送入导丝,植入桡动脉鞘,鞘内给硝酸甘油200ug、肝素5000ILl,用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需行PTCA及支架植入者,再行导引导管及导引导丝操纵、球囊推送和支架释放技术。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优点及成功的病例,以及主治医生的经验及护理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及紧张的绪,让患者配合手术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1.2术前准备。备皮,将右前臂和手腕部的体毛刮净。腹股沟同时备皮以备用。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治疗所用药品、氧气等。

2.2术中配合。适时稳定患者情绪,密切医护配合。患者进入导管室,护士应热情接待,主动介绍,帮其尽快适应环境,讲解手术过程及需要时间,询问有无不适,适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信心,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力。协助患者正确摆放体位,迅速连接多导生理记录仪及测压仪,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并及时给予肝素、三酰甘油、合贝爽等术中常规用药,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及时调整显示屏位置,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尽量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本组患者中有1例在进行冠脉造影术中,突然出现窦性停搏,立即给予重复电击除颤,心肺复苏,无创性呼吸机的使用等措施抢救。

2.3术后护理。

2.3.1给予心电监护,做好心理安慰,关心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可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嘱患者多饮水(或静脉补液1500m1),心功能较差者适当减少入量。加速造影剂的排出,密切观察患者的小便情况。单纯冠脉造影者可下床活动,行PTCA或支架植入者,术后4小时下床活动,入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得病人则需卧床休息24小时。

2.3.2穿刺肢体的护理:术后抬高上肢,20—30度,腕部制动,桡动脉博动情况及指端手指的颜色、温度、疼痛情况,有无渗血、肿胀。如指端手指颜色青紫、胀痛,可适当予减压包扎。缓解症状。2小时予稍减压包扎,瞩穿刺上肢勿用力甩动,负重。保持穿刺处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右侧上臂出现皮下血肿,予冰袋冷敷后未出现严重后果。

2.3.3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患者返回病房后要尽快使用抗生素,最好在2小时以内,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感染的效果。

2.3.4应用抗凝药物治疗:术后氯吡咯雷75mg口服,每天一次,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便血、黑便等情况,如果出现上述状况需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小结

冠心病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常见病之一。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以其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而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之一。然而其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因此要求专业护理人员须具备完整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理论知识,全面了解介入治疗术的操作规程,掌握术后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而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丽莉.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术后护理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0):799

[2]阚静,刘玲玲,常芸等.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8-739

经桡动脉 篇5

关键词:介入治疗,护理,优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的治疗手段, 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疗方法之一, 它具有安全、创伤小、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的优点[1]。介入途径目前主要分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介入2种, 经桡动脉介入与经股动脉介入相比较, 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尤其是术后不需停用肝素抗凝治疗等诸多优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患者63例, 男38例, 女25例, 年龄33~85岁, 平均62.1岁, 经密切护理配合, 手术顺利, 均获成功。

造影方法:采用桡动脉穿刺术。患者仰卧, 上肢外展50°~70°于手术延长板上, 手掌向上, 置于腕部充分伸展垫上以便穿刺。常规消毒铺巾, 用1%利多卡因局麻后经桡动脉穿刺, 成功后从鞘管内注入肝素钠2 500 U+硝酸甘油100μg+维拉帕米1.25 mg。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 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2]。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可行性,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 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介入手术, 从而达到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术前准备:术前做好相关检验、检查、药物过敏试验, 医护人员组织术前讨论, 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用药情况。所有接受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检查桡动脉搏动, 配合医生进行Allen实验, 判断手部尺动脉及桡动脉形成的掌深弓与掌浅弓是否通畅。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导管室, 护士协助其上手术台, 并予以心电监护、吸氧, 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以备术中用药, 告知患者如有胸闷、胸痛等不适主动告知医生。床旁备除颤仪、临时起搏器、临时起搏电极、微量泵、吸引器、抢救车等。

协助医生铺无菌单, 穿手术衣, 穿刺成功后调节心电压力检测仪上的压力基线至零点, 遵医嘱静脉注射肝素钠, 保持全身肝素化。

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 经常询问有无不适, 注意观察心电图变化、面色、呼吸、血压、意识、血氧饱和度及有无出汗等, 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并根据医嘱及时用药[3]。

术中并发症及护理:心绞痛时给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窦性心动过缓时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或放置临时起搏电极;低血压时给予多巴胺静脉推注或泵入;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发生室颤时应立即行电除颤复律, 同时药物救治;对急性血管闭塞者在行复律及药物救治时, 配合医师继续手术开通冠脉;当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应及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术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做好记录。术后给予桡动脉加压止血器加压止血, 注意观察手部皮肤颜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 术后2 h根据伤口情况开始给伤口减压, 以后每隔2 h逐渐增加放松程度, 直至完全解压[4]。术后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3 d内保持局部干燥、清洁。穿刺侧上肢在半年内不提10~15 kg的重物, 如手部感觉异常、肿胀及时就医[5]。在医生指导下继续药物治疗, 巩固介入治疗效果, 不随意停服或漏服药物, 定期门诊复查。

参考文献

[1]毕美娟, 田华利, 樊雪燕.经皮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10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5) .

[2]李艳花, 李宏, 杨美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4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2) .

[3]李晓光, 杨宁, 潘杰, 等.经桡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 (1) .

[4]边小清, 边旭娜.气囊压迫止血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 (3) :29-30.

经桡动脉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265例病人, 其中男性180例, 女性85例。年龄36~85例, 平均年龄52.5岁。合并高血压210例, 糖尿病170例。其中19例有心肌梗死病史。检查正常34例, 外科搭桥32例, 由于经济原因保守治疗66例。PTCA 110例, 植入支架133个, 其中1例因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 其余病例均获得成功, 病人安返病房。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述手术目的、过程和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讲述桡动脉穿刺的优越性, 介绍成功病例, 说明术中需要的配合, 如有效的咳嗽、吸气、呼气和屏气、使手术顺利进行成功完成。

2.1.2 术前病人准备:

(1) 桡动脉准备, 桡动脉搏动好, 选择“ALLEN”实验阳性者, 说明桡、尺动脉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 方法是双手同时压迫病人一侧的桡、尺动脉, 手随后将变苍白, 放开桡尺动脉压迫后, 若10s内颜色恢复正常, 即为实验阳性。 (2)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血生化等。 (3) 术前1d做碘过敏试验, 术前0.5h肌注安定10mg。 (4) 常规备皮。 (5) 术前排空大小便。

2.1.3 术前导管室准备:

(1) 抢救仪器的准备: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等。 (2) 急救药品的准备:如地塞米松、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吸入空针备用。肝素钠、硝酸甘油。心脏复苏药、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等放置抢救车内固定位置备用。 (3) 导管器械准备:备齐各种型号的动脉鞘、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2 术中护理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心电监护。

由于术中导管尖对血管壁、心房、心室壁及室间隔的刺激而易引起心律失常, 应及时对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出现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室颤、心源性休克, 应立即组织抢救并给予电除颤尽可能挽回病人生命。如果由于导管刺激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ST段压低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立即导管内注入硝酸甘油100~200mg, 疼痛剧烈遵医嘱静推吗啡3mg。

2.2.2 肝素的应用:

行PTCA/STENT时, 病人必须处于全身肝素化状态, 肝素首次剂量为3 000IU, 每持续1h追加肝素1 000IU, 准确记录注入时间和剂量, 提醒台上医生按时给药, 并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 以便及时处理。

2.2.3 造影剂的观察:

造影剂反应表现为: (1) 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与所用剂量无关。本组发生1例过敏性休克, 病人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 支架植入顺利, 手术过程30min, 使用造影剂80ml, 突发过敏性休克, 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呼吸急促, 心率加快、血压下降, 心电监护很快出现室颤律, 虽积极抢救但病情进展凶险抢救无效而死亡。因此, 对病人的最初30min的观察尤为重要[2]。 (2) 毒性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发热等。与造影剂用量有关。

2.3 术后护理

2.3.1 术侧上肢护理:

桡动脉较股动脉血管细, 压力低、出血机会少, 故术后可立即拔管。穿刺处用无菌纱布敷盖, 外用桡动脉压迫止血气囊加压包扎, 充入13~18ml气体.每1h放气1次, 每次2~3ml, 4h后解除止血气囊。在包扎过程中, 嘱病人腕部制动, 肢体可随身体采取舒适体位。术后注意观察术肢指端的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等。1周内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本组无皮下血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2.3.2 出血观察:

支架植入术常规服用抗凝药以防血栓形成。如术前晚服用氯吡格雷300mg, 术后75mg/d服用1~3个月, 肠溶阿司匹林100mg/d长期服用。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大小便颜色, 定期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2.3.3 健康指导: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清淡饮食, 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戒烟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过劳及情绪激动, 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 充足睡眠, 遵医嘱坚持服药, 定期门诊复查。

参考文献

[1]刘春花, 郭志萍, 等.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配合 (J) .中西医结合心脏血管杂志, 2004, 2 (12) :735.

经桡动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90例, 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3例, 男52例, 女41例;年龄 (38~77) 岁, 平均 (51.46±8.38)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2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9例, 不稳定心绞痛24例, 心功能不全18例。观察组97例, 男54例, 女41例;年龄 (37~79) 岁, 平均 (51.83±8.23) 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41例, 不稳定心绞痛25例, 心功能不全19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接受介入治疗, 意识清醒, 且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种类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积极协助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 特别说明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点, 从而最大程度的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3]。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措施。与患者进行沟通, 一方面了解患者的不适, 另一方面向患者传达力量和安慰,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但是无需绝对卧床, 患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调整卧位。对于没有拔除鞘管的患者应局部制动右手腕, 保持其伸直状态, 且抬高 (30~40) °, 不可使其屈曲或者受压。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渗血, 及时进行换药。鞘管拔除后使用无菌敷料进行覆盖, 并进行2层加压包扎, 嘱患者每 (5~10) min进行一次握拳, 从而促进血液回流。在进行加压爆炸期间对穿刺侧皮肤温度、颜色进行仔细观察, 注意有无肿胀。可于包扎4h和6h后分别去掉两层加压包扎绷带, 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 并覆盖输液贴,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三天内避免手术侧肢体输液穿刺、测量血压以及提取中午, 避免腕关节过度剧烈运动[4]。给予患者必要的饮食指导。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于患者出院前通过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并请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常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穿刺途径包括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两种, 但是前者需要较长时间加压包扎, 穿刺部位容易发生出血, 穿刺侧肢体需要保持伸直制动位较长时间, 从而增加患者的不适感[5]。因此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方法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及家属多由于对手术缺乏了解而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主动的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 并在日常接触中以诚恳的态度、和善的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6], 取得患者的信任, 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 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反应相对较少, 但是由于术前需要较长时间进食, 加上患者术中的紧张情绪大量出汗容易促使迷走反射增强[7]。此外拔管过程中对血管的牵拉以及拔管后加压包扎过紧均有可能对迷走神经造成刺激, 因此拔管前可鼓励患者多饮水或吃当补充血容量, 拔管动作应轻柔。术后再患者无胃肠道不适的情况下可以立即鼓励患者适当进食, 但是避免产气性食物的社区, 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加速对比剂的排出。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对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9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93例, 观察组97例, 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对两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通过SAS和SDS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请两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9.63±8.71) h和 (2.15±1.14) d, 均明显少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 (19.12±3.36) 分和 (37.71±4.93) 分,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分别为54.64%和94.85%,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护患关系。

关键词: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丽姿, 姚翠萍, 朱莲香, 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腕部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8) :10.

[2]杨省利, 吕安林, 蔚虎文, 等.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5, 20 (1) :21.

[3]杜思哲, 郑星宇, 林亚洲.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中医症型的研究[J].中国现代中医, 2006, 8 (2) :20.

[4]莫衬南, 林爱玲, 蔡伟英.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预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3) :101.

[5]常莉, 郑燕.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3) :4890-4892.

[6]焦辉.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心理护理程序的效果[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7, 2 (3) :265.

经桡动脉 篇8

经桡动脉行PCI术的优点:损伤小, 操作简便,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患者依从性高, 无需卧床, 无体位限制, 患者舒适, 且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少了医疗费用, 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它不仅是介入治疗入路的改变, 而且更加符合医学微创化和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然而并发症是任何有创操作都无法回避的难题。

我科自2008年11月引入高端技术人才后, 就逐渐开展了经桡动脉行PCI术。现将我科1年多来126例经桡动脉行PCI术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患者, 男80例, 女46例, 年龄27岁~84岁, 平均年龄55.5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77例, 急性心肌梗死15例。合并糖尿病5例, 心力衰竭7例, 心律失常5例, 均经桡动脉行PCI术。

2 结果

本组126例中行单纯性冠状动脉造影术89例, 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支架置入术37例;其中并发迷走神经反射1例, 皮肤瘀斑3例, 局部血肿1例, 术肢肿痛9例, 穿刺部位水疱形成者2例, 水疱形成+皮肤坏死者1例。

3 并发症的防护

3.1 迷走神经反射本组发生率为0.

79%.在拔鞘过程中出现, 患者出现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经给生理盐水快速静脉输入后, 上述症状改善。

3.2 皮肤瘀斑, 皮下血肿本组发生率为2.

4%.多与穿刺不当, 操作粗暴, 反复穿刺或拔管时压迫不当, 加压敷料松动, 肢体活动过早等因素有关。可于术后24 h给50%硫酸镁湿热敷, 或用新鲜土豆片外敷, 1 d 2次, 每次1 h.其中1例前臂血肿者给予局部加压包扎, 24 h后血肿消失, 然后用50%硫酸镁湿热敷与新鲜土豆片外敷交替。

3.3 术肢肿痛本组发生率为7.

1%.多因加压包扎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或术肢活动过多引起。术后用绷带将术肢垂吊于胸前, 按时减压。术后2 h内避免做曲腕动作, 2 h后开始做握拳动作3~5次/h, 每次30 s~60 s.一般于拆除绷带后肿痛很快消失。

3.4 穿刺部位水疱+皮肤坏死本组发生率为2.

38%.多因使用日本制造的一次性充气式止血绷带后未及时减压, 观察不及时, 且患者多偏瘦, 而充气式止血绷带的充气囊与皮肤接触面积小, 压力大, 造成2例水疱形成, 大小约0.5 cm×0.8 cm.1例较严重, 中间1个大水疱, 周围有多个小水疱, 大水疱约1.5 cm×2 cm, 水疱下皮肤发黑。小水疱一般无需处理, 可自行吸收。大水疱每日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内渗出液, 并涂美宝湿润烧伤膏2~3次/d.上药时要求手法要轻, 每次上药前将前1次的药轻轻擦掉, 并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局部暴露, 病房内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经上述处理后1个月余, 患者逐渐痊愈。

4 结论

经桡动脉 篇9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介入手术 可行途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016

2008年1月~2011年9月,共完成了对447例患者冠心病诊治的介入手术,经桡动脉途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手术病例447例,完全靠桡动脉途径完成手术444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组165例,男134例,女31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中282例,其中男181例,女101例。

入选条件:术前血液动力学正常,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验符合手术要求,甲状腺功能无异常;术前完善头颅、胸部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完善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心脏结构、室避运动、射血分数均符合要求;术前对双侧桡动脉行Allen试验检查,提示桡动脉搏动良好。

方法:采用强生桡动脉穿刺针或TERUMO桡动脉穿刺套件,嘱患者右上肢稍外展,其下垫以臂托,右手腕下垫一大小合适纱布绷带,腕部垫起,使手腕稍后伸;常规选右手掌横纹上3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常规给予桡动脉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角入针,不穿透血管后壁,见到喷血后,引入导丝,退针,在补充少量麻药侵润桡动脉,顺导丝用手术刀片划开约3mm皮肤,顺导丝送入6F动脉鞘管,鞘管侧孔推注肝素2000U,硝酸甘油100μg,用直径0.035cm、长145cm造影钢丝穿入JR、JL造影管,在大C臂射线透视指引下,从留置在桡动脉中的鞘管尾端,将造影钢丝连同造影管缓慢推送,造影钢丝先行并达到主动脉窦后,接着缓慢推送造影管到位后进行冠脉造影,完成单纯冠脉造影;PTCA或冠脉内支架术时,术前另外补充肝素5000U,根据不同病变的需要,选用不同指引导管和指引导丝,完成PCI手术。术后在射线透视指引下缓慢抽出造影管或指引导管,制作好压迫绷带,擦拭干净穿刺针眼血迹并干燥后,嘱患者深吸气,观察心电监护心率,缓慢拔出穿刺鞘管并用绷带压迫住针眼,用胶布固定,制动手腕4小时,6~12后逐渐松解绷带,手术后不用限制患者体位,可以下床解小便等活动。

结 果

本组完成冠心病诊治手术总共病例447例,桡动脉途径444例,股动脉途径3例,年龄32~86岁,男315例,女13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或PTCA)165例中,男134例,女31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282例,其中男181例,女101例,其中1例因双侧桡动脉均迂曲改为股动脉途径完成单纯冠脉造影。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手术42例,均经过桡动脉途径完成,有2例为左主干病变,有1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而猝死,考虑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排除与桡动脉途径的相关性;稳定性冠心病择期PCI手术100例,2例因病变坚硬复杂,改行股动脉途径完成;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全由桡动脉途径完成,其中有1例术后桡动脉少量渗血,经过加压包扎冷敷后,皮肤无瘀血,康复出院。无腕管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发生。447例患者中单纯靠桡动脉途径完成手术444例,桡动脉途径成功率99.32%;对单纯冠脉造影组中,有1例改行股动脉入路,桡动脉途径成功率为99.64%;PCI组中,有2例改行股动脉途径,桡动脉途径成功率为98.78%,有2例左主干病变全靠桡动脉途径成功手术,PCI组中有1例发生术后桡动脉渗血,右前皮下少许瘀斑,经过加压包扎冷敷,康复出院,这个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占总病例数仅仅0.0022%,占PCI组的仅仅0.006%。在本组总病例数中,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15±11.2分;经桡动脉完成单纯冠脉造影时间15±7.1分,术后需要卧床:2±1.4小时;术后未发生包括穿刺部位的严重血肿、动静脉瘘等并发症。

讨 论

一直以来,股动脉途径作为冠心病诊治介入手术的首选方案,认为在设备、人员、技术力量受到约束的基层医院,股动脉途径比桡动脉途径安全可行;认为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速度快,股动脉血管直径宽便于操作穿刺手术器件,便于处理需要强支撑的慢性闭塞病变等。但是此途径经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损伤神经、严重血肿、腹膜后血肿、肺栓塞、股动脉栓塞等,这已经被大家认知,故需要寻找一种能够逐渐替代此途径的穿刺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各种介入技术的不断探索发展,冠心病诊治介入手术指南已经逐渐主张把桡动脉途径作为冠心病诊治介入手术的穿刺入路,但是仍然有不少基层医院仍然在使用股动脉途径为主的冠心病诊治介入手术。经过笔者的病例分析,笔者的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改进、不断训练学习、紧跟指南步伐,在基层医院开展冠心病诊治介入手术中,将桡动脉穿刺途径作为首选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高炜,朱国英.冠心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

2 李占全,金元哲.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8.

3 马长生.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技术与策略[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

经桡动脉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我科自2004年7月~2009年6月近5年来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支架植入术)老年患者(60岁以上)共1 658例。男性1 286例,女性372例,年龄60~82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 089例,稳定型心绞痛136例,心肌梗死152例(急性心肌梗死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

1.2 手术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适应证主要以冠心病的确诊及其鉴别诊断、冠心病介入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复查为主,术前无须特殊准备及用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适应证以中华医学会冠脉介入指南为标准。术前准备及用药:氯吡格雷75 mg,1次/d,阿司匹林100~150 mg,1次/d,至少连服3 d;急诊手术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600mg,阿司匹林0.3 g。常规口服他汀类药物及其他相关治疗药物。

手术操作:按PCI操作规程,对左主干(LM)及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等血管的主干病变球囊预扩张,再选择植入相应尺寸的支架;对于狭窄<90%的病变也可采用直接支架植入术。对LAD、LCX及RCA远段血管,若直径<2.5 mm以及分支血管,低压能够扩张且PTCA术后无血管夹层,残余狭窄小于20.0%者不植入支架。分叉病变处理根据主支与边支的血管直径、所成角度的不同以及边支血管的供血范围、边支血管开口处有无斑块负荷,分别采用边支PTCA+主支植入支架技术。所选择支架直径2.5~5.0 mm,单个支架长度15~36 mm,支架类型包括裸金属支架、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加压扩张次数1~3次,释放压力10~18 atm。若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支架植入后有残存狭窄或支架贴壁不完全时,应用后扩张球囊于支架内局部扩张整形,扩张压力15~28 atm。

桡动脉途径禁忌证:Allen试验侧支循环异常;有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预计需要大号指引导管(≥7F);有雷诺病;Buerger病;桡动脉为CABG和透析备用血管。另外,复杂的分叉病变若需采用crush技术、Culotte技术及T支架等技术,或需强大支撑力的CTO病变等手术,也不能经桡动脉入路完成。

1.3 疗效判断

PTCA及裸金属支架植入的PCI术血管造影成功:残余狭窄<20.0%,且获得TIMI 3级血流;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的PCI术血管造影成功:无残余狭窄且获得TIMI 3级血流。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及急诊CABG)视为手术成功。

1.4 术中、术后并发症

包括手术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死亡、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心包填塞、外周血管局部血肿及手术入路动脉损伤出血。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1 658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328例,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1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 115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可分类为LM 46例、LAD 1 024例、LCX597例、RCA742例。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2例,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16例。冠状动脉血管漏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36例,其中LAD 31例、LCX 5例。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成功率98.5%。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1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1 137处,共支架植入1 215枚。其中,左主干8处(支架植入8枚),前降支516处(PTCA48例,支架植入687枚),回旋支264处(PTCA22例,支架植入307枚),右冠状动脉349处(PTCA31例,支架植入454枚)。治疗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先对“罪犯”血管行PTCA和/或支架植入,2周后再处理其他病变血管;其中5例因“罪犯”血管内大量血栓形成而用“替罗非班”抗血栓治疗,1~2周后再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共处理冠状动脉“罪犯”病变120处,其中,左主干1处(支架植入1枚),前降支68处(PTCA2例,支架植入78枚),回旋支16处(PTCA 1例,支架植入23枚),右冠状动脉35处(PTCA 2例,支架植入41枚)。对复杂的多支血管病变、高龄及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及心功能不全患者,先处理主要病变血管,3~5 d后再处理其他病变。对于CTO病变,先处理CTO病变血管,3~5 d后再处理其他病变。处理CTO病变32处,其中前降支12处(PTCA1例,支架植入15枚),回旋支8处(PTCA 0例,支架植入8枚),右冠状动脉12处(PTCA1例,支架植入16枚)。处理三叉病变边支PTCA主支植入支架67例。

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因应急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2例;冠脉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无再流5例,经使用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后1周复查恢复正常,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CTO病变因导丝导致冠脉穿孔急性心包填塞而急诊冠脉搭桥1例;桡动脉入路致动脉损伤出血上肢青紫肿胀12例;发生桡动脉严重痉挛5例;4例导管内使用硝酸甘油;1例使用维那帕米后好转。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21例,使用心脏临时起搏器19例,室速、室颤33例,使用除颤器电除颤28例,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31例。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发症:急性左心衰(冠脉严重病变、术中输液、造影剂)11例,急性右心衰(急性右室心肌梗死)19例,心源性休克13例,其中使用IABP治疗6例。

3 讨论

1993年KIEMENEI等首次开展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TRI)[1]。TRI有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不限制体位、住院时间短及住院费用低等优点[2]。老年患者多同时患腰椎间盘突出、前列腺增生及心功能不全等疾病而难以耐受长时间平卧,股动脉血管封堵器又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80.0%患者桡动脉内径经超声测量大于0.2 cm,足以容纳6F动脉鞘。所以,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特别适合在无禁忌征的老年患者中开展。本研究观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检查及治疗安全有效,同时避免了股动脉血管鞘拔出时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避免了老年患者卧床下肢制动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由于住院天数的缩短,低并发症的出现,使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住院费用低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者,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TRI失败的常见原因是血管痉挛、迂曲。桡动脉为肌性血管,操作时特别是较粗导管进行长时间操作时,易刺激血管引起痉挛。操作动作轻柔,术中使用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等多可预防。老年患者血管脆性较高、迂曲明显,术中操作稍有粗暴即有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肿胀,术中操作轻柔,及时X光透视调节导丝走向是避免的关键。本组资料中的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均与反复血管穿刺、导管操作粗暴及术中发现异常情况不及时X光透视有关。桡动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若第1次穿刺失败,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再次穿刺,中间等待时间越长血管痉挛会越重;若已发生痉挛,可在痉挛的血管周围注射少量硝酸甘油,有助于改善痉挛;若仍不能成功可以改左上肢的桡动脉进行手术。另有1.0%~10.0%的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其中40.0%的患者可在术后1个月内自发再通,若桡、尺动脉间的侧支循环良好,即使发生闭塞也不会有临床症状。

本组病例中PCI术主要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为防止药物洗脱支架两端的“肩部”病变,防止多次反复扩张导致的血管夹层、斑块物质脱落,选择药物洗脱支架要求全程覆盖血管病变部位,同时球囊低压预扩张以及直接支架植入术在临床广泛采用;为防止药物洗脱支架的亚急性血栓形成,对支架的完全贴壁提出了较高要求,随之支架的高压释放技术、高压球囊后扩张技术得到应用[3,4]。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要考虑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病变的位置、病变的程度以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及供血范围等因素。主支支架+分支扩张是处理分叉病变最简单、应用最多的方法,本组资料中的病例采用该术式处理分叉病变,均能通过桡动脉途径完成。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血管闭塞时间、闭塞段长度、闭塞段血管形态、闭塞血管附近是否存在分支血管以及是否形成桥侧支血管等影响着介入治疗的成功率[5]。本组资料中选择有合适支撑力的指引导管;选择合适硬度的导丝;应用平行导丝技术和“跷跷板”导丝技术;微导管增加导丝支撑力技术通过桡动脉手术入路完成了大量的CTO病变。国人桡动脉直径偏小,常规只能使用6F指引导管,在复杂病变需使用多导丝双球囊操作时困难较大。本组资料多采用Medtronic公司的EBU、XB及XBRCA指引导管,该类导管支撑力较强,管壁薄、内腔较大,能完成双导丝、双球囊或单支架加单球囊的对吻操作,为TRI广泛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器械保障。

PCI围手术期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多数研究及临床报告相近。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室颤的发生与心电生理不稳定及再灌注损伤,导管嵌顿、造影剂推注时间过长及球囊或支架阻塞严重狭窄的冠脉时间过长等有关,迅速电除颤多能立即恢复。冠状动脉穿孔引起的心包填塞早期发现及时穿刺引流大多可好转避免急诊CABG。无复流现象多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GPIIb/IIIa拮抗剂可明显改善,而早期临床应用的肝素、尿激酶冠脉内注射效果并不明显。

本组资料提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检查及治疗安全有效,还可避免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给老年患者带来的不便,避免股动脉血管鞘拔出时迷走神经反射,避免老年患者下肢制动诱发静脉血栓的可能性。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介入治疗包括分叉病变、CTO病变等较复杂的术式均可由桡动脉途径完成,将会有更多的老年患者从中获益。

摘要: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统计该科2004年7月~2009年6月的1658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做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1658例,成功率98.5%。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13例,成功率97.5%。围手术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14例,6.9%。结论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关键词:冠心病,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参考文献

[1]KIEMENEIJ F,LAARMAN GJ.Percutaneous trans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J].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3,30(2):173-178.

[2]YANG YJ,XU B,CHEN JL,et al.Comparison of immediate and followup results between transradial and transfemoral ap-proach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rue bifurcational lesions[J].Chin Med J(Engl),2007,120(7):539-544.

[3]ONUMA Y,KUKREJA N,DAEMEN J,et al.Impact of sex on3-year outcom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using bare-metal and drug-eluting stents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and T-SEARCH Registries[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9,2(7):603-610.

[4]HANNAN EL,RACZ M,WALFORD G,et al.Drug-eluting ver-sus bare-metal st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08,1(2):129-135.

上一篇:供水管网的维护技术下一篇:免费医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