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行PCI

2024-10-12

经桡动脉行PCI(精选10篇)

经桡动脉行PCI 篇1

摘要: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 具有很大的优势, 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但是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 血管条件差, 且患有多种疾病, 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 如若处理不当, 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在全面掌握病情的基础上, 熟练掌握常见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给予细致有效的观察和护理。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护理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PCI) 技术, 具有损伤小、止血方便、周围血管并发症少、术后使用抗凝剂或溶栓剂不受影响等优点, 患者术后活动不受限制, 避免了因卧床制动带来的不适, 增加了患者舒适度, 降低了术后并发肺栓塞的危险, 且便于观察, 简化了术后护理, 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但是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 血管条件差, 且患有多种疾病, 如若处理不当, 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我院在诊疗过程中遇到一例术后桡动脉自发性出血致前臂肿胀的患者, 经及时的治疗护理, 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老年男性, 84岁, 因阵发性胸痛3年, 加重3h入院。查体:神志清, 精神可, T36.20C, P64次/min, R19次/min, BP140/69mm 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律齐, ST-T改变;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50余年, “肺气肿”20余年, “多发性脑梗死”10余年,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术前ALLEN试验正常。经桡动脉穿刺为患者行PCI术, 术中置入冠状动脉支架2枚, 治疗结束保留动脉鞘管, 返回病房。病房护士接诊时发现患者术侧上肢前臂明显肿胀, 患者诉疼痛明显, 穿刺处留有动脉鞘管, 无渗血渗液, 桡动脉搏动良好, BP170/85mm Hg, 患者较紧张。立即报告医生, 口服降压药物处理后, 再次返回导管室, 经桡动脉鞘管注入造影剂, 造影提示:桡动脉小分支远端自发性出血。给予局部按压, 配合局部冷敷。2h后患者诉疼痛减轻, 术侧前臂张力明显减轻。给予50%硫酸镁局部湿敷, 肿胀逐渐消退, 观察48h后出院。

2护理

1.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简要介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大致的手术过程, 介绍导管室的医护人员, 以及术中、术后配合的注意事项,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避免因高度紧张、焦虑造成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失调和抵抗力下降。 (2) 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做好备皮、碘过敏试验, 按医嘱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指导床上使用便器, 术晨进半量饮食, 进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

1.2 术后护理

1.2.1 心理与饮食

(1) 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 疼痛明显, 精神较紧张, 血压较高, 应注意卧床休息, 给予心理安慰, 保持情绪稳定, 有利于保持血压平稳和止血。 (2) 指导患者分次适量饮水, 避免饮水过快过热, 多排尿, 促进造影剂从尿中排出;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避免进食易产气的食物, 以免引起腹胀。

1.2.2 肢体的护理

(1) 肢体制动, 根据桡动脉造影给予局部压迫止血30min, 配合局部冷敷, 使血管收缩, 减少渗出。处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桡动脉搏动和手指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 采取防护措施, 防止冻伤。2h后患者诉疼痛减轻, 术侧前臂张力减轻。 (2) 适当抬高患肢, 给予50%硫酸镁局部湿敷, 起到镇痛、收敛、利于静脉回流的作用, 使肿胀逐渐消退。 (3) 术后4h配合医生将桡动脉鞘管拔出, 拔管前充分补液, 拔管前后监测血压, 防止发生迷走神经反射。穿刺处给予TR-Band桡动脉止血带压迫止血, 注意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及桡动脉搏动情况, 观察手部有无肿胀、手指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 指导患者腕部制动6h, 做手指屈伸活动, 促进手部静脉回流。桡动脉止血带每2小时放气减压1次 (2m L) , 6h后慢慢放尽余气, 观察30min无出血, 将桡动脉止血带撤除。

3 小结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 具有很大的优势。由于桡动脉细小、解剖变异较多, 易痉挛、操作器械较困难, 尤其老年冠心病患者, 常合并多种疾病, 血管脆性和渗透性增加, 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该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分支自发性出血, 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会使腕部和前臂的神经、肌肉发生缺血坏死, 导致严重后果。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在全面掌握病情的基础上, 熟练掌握常见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给予细致有效的观察和护理, 以降低对患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清玉, 吕丹.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2B) :46.

[2]王美君.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和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2) :1530.

经桡动脉行PCI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病例共6例,4例为心内科住院患者,2例为急诊病人,确诊为AMI均为男性,年龄50-63岁,下壁AMI4例,广泛前臂心肌梗死2例。

1.2 方法

患者经确认为AMI后,行常规术前护理立即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治疗术(PCI)穿刺途径为桡动脉穿刺。

2 结果

2.1 6例病人中,5例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80%,胸痛缓解时间为20-80min。

2.2 血管再通中的2例出现严重窦缓,Ⅱ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

2.3 血管未通1例,于术中出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为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形成,冠脉痉挛所致,所至死亡。

3 术后护理

3.1 常规护理

3.1.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最好入住CCU病房,待病情稳定后返回普通病房。监测的内容包括:①心电图:要求患者返回CCU后立即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1次,并与术前心电图对照,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时随时复测心电图以行对照。②心率、心律:以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尤其在术后12小时以内多见,与迷走反射有关。③血压:1小时内每15分钟测血压1次,如血压稳定,可1小时测血压1次。④神智及肢体活动能力的观察,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合并脑血管意外。

3.1.2 严密观察尿量:造影剂最终由肾脏排泄出体外,使用造影剂会对肾脏有一定的影响,应注意观察手术的尿量情况。

3.1.3 饮食:患者回病房无须绝对卧床,可正常进食,但避免过饱,以免腹腔压力的突然改变诱发迷走神经反射。

3.1.4 活动:桡动脉穿刺途径术后患者不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为避免其他并发症及便于观察病情,建议患者卧床休息,穿刺侧上肢抬高,术侧腕关节要求制动12小时左右,避免用力握拳,但肘关节可随意活动。

3.1.5 桡动脉穿刺途径患者需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如患者诉手胀痛、术侧手较对侧手皮温明显下降、颜色苍白,可能为包扎过紧所致,应立即通知医生重新包扎。

3.1.6 手术对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情况对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首先应向患者讲解监护室的环境、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真正了解其重要性,并帮助患者解决可能造成的不适及不便,其次应与医生沟通,及时了解检查结果,并及时告知患者,同时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消除患者的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3.2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3.2.1 预防措施:①良好的术前心理护理;②术后指导患者进食适量食物;③患者主诉疼痛时要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关护理措施;④术后鼓励患者在最初6-8小时内饮水1000-2000ml,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护理措施:①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心电监护的变化以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②及时整理床单位,保持床单位的清洁与舒适。

3.2.2 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桡动脉穿刺途径较股动脉穿刺途径而言,具有患者痛苦少,易于止血,患者术后不需绝对卧床等优势。其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皮下血肿、挤压综合征等。

主要原因在于术后加压包扎部位不当,弹力绷带松动,患者腕关节未按要求制动或用力握拳等。

护理措施:①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患者有无诉前臂疼痛,尤其是老年患者,应注重对照观察两侧前臂是否大小对称。②一旦出现出血或皮下血肿,立即予以撤除弹力绷带,指压伤口近心端桡动脉15-30分钟左右后,重新加压包扎伤口。前臂血肿的患者应注意手指末端的血供,避免挤压综合征,如出现前臂因血肿引起挤压综合征应立即手术切开减压。

3.2.3 造影剂迟发过敏反应:多于术后6小时内出现,一旦确诊,应立即予以对症处理。

经桡动脉行PCI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冠心病病人406例, 其中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86例, 男63例, 女23例;年龄41岁~8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 不稳定心绞痛60例, 稳定型心绞痛3例。

1.2 方法

术前签署经桡动脉行PCI的手术同意书, 选择桡动脉搏动好, 且右手Allen试验阳性者作为入选对象。通常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右上臂自然外展至50°, 常规消毒铺巾后按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 穿刺成功后置入6F动脉鞘, 选用5F多功能造影导管, 行冠状动脉造影后选择合适的指引导管行支架植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使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 一般2h后开始放松一圈, 以后每小时放松1次, 6h后完全放松, 或者根据病人穿刺点有无渗血情况调节放松的时间, 12h后拆除止血器。

2 结果

本组发生各种并发症9例, 其中桡动脉痉挛5例, 穿刺点出血2例, 穿刺点周围血肿1例, 桡动脉闭塞1例。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桡动脉痉挛的预防及护理

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报告差异较大。陈安芳等[1]报告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为3.5%, 本组病人发生率为5.8%。引起桡动脉痉挛的主要因素包括病人的情绪、多次穿刺、反复导丝、导管刺激血管。

3.1.1 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前Allen试验, 通过Allen试验判断手部血液循环情况, 以免术后发生缺血性损伤或死亡[2]。选择Allen试验阳性者进行手术。向病人讲解手术的过程, 让病人对手术有正确认识, 以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指导病人配合医生手术, 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 术前常规给予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完成相关的检查, 术前备皮, 对手腕部位体毛浓密者, 备皮范围为手背至腕关节上方10cm。同时还需行双侧腹股沟备皮, 以备桡动脉穿刺失败时改行股动脉途径穿刺。术前排大小便, 做好碘过敏试验。

3.1.2 熟练的术中护理

提高穿刺技术及轻柔的操作是预防桡动脉痉挛最有效的方法。护士应该熟悉手术过程及各种器械、导管的性能。熟练配合医生操作, 准备好各种用药, 如硝酸甘油、肝素、抗心律失常药等, 备好临时起搏器、心脏除颤仪、心内穿刺包等抢救器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术中要询问病人的自我感受, 避免因精神紧张引起动脉痉挛, 影响操作。密切观察动脉内压力、心率、心律变化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本组桡动脉痉挛5例, 其中3例经过分散注意力或静脉注射地西泮, 痉挛消失, 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诊治。1例经过处理后痉挛仍然明显改为股动脉途径。1例发生在手术结束拔鞘管时病人自诉穿刺口疼痛异常, 造成拔管困难。经安抚病人情绪, 休息半小时后予拔出鞘管。

3.2 伤口出血或血肿的预防及护理

发生的原因与压迫方法不当、观察不仔细有关。本组病人出现2例穿刺口渗血和1例血肿。经过重新压迫止血, 合理护理后痊愈。经桡动脉PCI术后即可拔除鞘管, 拔除鞘管后用无菌纱布折叠后按压在穿刺点上方1cm~2cm处, 用止血器局部加压包扎6h。为了防止术后伤口出血和血肿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应密切观察桡动脉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 皮肤温度、颜色以及动脉搏动情况。第1小时内每隔15min观察1次, 正常者每小时1次至压迫止血器撤除。嘱病人抬高患肢, 腕部制动, 保持腕关节伸直, 预防上肢肿胀。避免术后患侧测量血压和静脉穿刺等操作。如病人诉手部发麻、手指颜色发绀, 提示压迫过紧, 影响静脉血液循环, 应及时调整, 如果穿刺局部有出血、渗血, 提示加压过松或位置不正确, 必须重新加压包扎。本组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水肿和发绀, 经解除加压包扎后逐渐恢复正常。本组有3例病人出现手指麻木、疼痛明显, 采用定时减压止血法, 2h松开1次, 每次放松1 min~2 min, 6h后完全放松, 处理后病人的症状均得到缓解。

3.3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最严重的并发症, 当前臂血肿快速进展引起骨筋膜腔内压力增高至一定程度时常会导致桡、尺动脉受压, 进而引发手部的缺血甚至坏死[3]。尽管本组未出现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但是由于该综合征预后凶险, 作为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严密观察, 及时发现异常, 积极采取治疗护理措施, 避免该综合征的发生。

3.3.1 临床表现

表现为前臂掌侧肿胀、剧烈疼痛, 继而手指感觉减退, 屈指力量减弱, 被动伸腕、伸指加剧, 早期脉搏尚可存在。严重者如治疗不及时手腕部因神经受压、缺血引起功能障碍, 病人甚至需截肢治疗。

3.3.2 预防及护理措施

及时处理前臂血肿, 减少血液在筋膜腔的积聚。血肿形成部位予弹力绷带重新压迫止血, 制动, 避免活动引起再出血;冰袋或50%硫酸镁持续冷敷, 抬高患肢;遵医嘱使用脱水剂, 根据病情停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穿刺处及前臂有无血肿和活动情况、肢端皮肤温度, 重视病人主诉, 加强交接班。如前臂张力过高、皮肤温度下降或有手部缺血的迹象, 尽快请外科会诊, 进行紧急的筋膜切开术和血肿清除术,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3.4 桡动脉闭塞的预防及护理

引起桡动脉闭塞或手部缺血的原因考虑有血栓、夹层、严重痉挛、延长手术压迫时间、抗凝不充分等因素。预防:选择桡动脉、尺动脉供应均较好的病人行桡动脉冠脉介入术, 故术前Allen试验非常重要。并需改善桡动脉穿刺、导管操作及压迫方式等技术。有1例女性病人术后第2天出现桡动脉无脉现象, 经手术医生用间断压迫尺动脉的方法, 使桡动脉侧血流加速, 增加血流对损伤桡动脉闭塞处的冲击, 使穿刺桡动脉恢复正常脉搏。鉴于第2天穿刺侧脉搏较穿刺前明显减弱和无脉的发生率在女性更多见[1], 因此对桡动脉偏细的女性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术后24h内, 尤其要注意严密观察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灵活掌握止血器的放松时间, 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以免发生不可逆的桡动脉闭塞。

4 讨论

本次对86例经桡动脉穿刺行PCI的病人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护理, 发生并发症9例, 其中桡动脉痉挛5例, 伤口出血2例, 血肿1例, 桡动脉闭塞1例, 经对症处理后都能痊愈, 无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根据Chen等[4]报告, 如果术前不用药物 (只使用肝素3 000U) 预防动脉痉挛, 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是20.4%, 如果使用肝素 (3 000U) 、硝酸甘油 (100μg) 或者联合维拉帕米 (1.25mg) 预防, 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是4%左右。经小直径的桡动脉行介入手术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达50%。本组病人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 (5.8%) , 略高于国内的一些学者报告, 可能与我院开展这项技术的时间不长以及病例数偏少有关。根据田军等[5]的报告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0.075%, 桡动脉搏动减弱发生率7.035%。桡动脉搏动减弱经过处理, 98.93%的病人都能恢复正常的桡动脉搏动。所以, 术后应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搏动情况, 在没有完全闭塞前及时处理可以减少桡动脉闭塞的发生[6,7,8]。伤口出血与血肿的形成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 通过严密观察, 及时处理, 可以减少和避免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严谨的术中配合、严密周到的病情观察、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 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医疗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并发症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86例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 制订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86例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 发生并发症9例, 其中桡动脉痉挛5例, 伤口出血2例, 血肿1例, 桡动脉闭塞1例, 经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和精心的护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桡动脉,并发症,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安芳, 李成玲, 姜荣泸, 等.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J].四川医学, 2011, 32 (2) :198-200.

[2]潘邦霞, 何贵蓉.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介入诊断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4C) :691-692.

[3]杨冰, 梁晓芹, 张明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 8 (8B) :2197-2198.

[4]Chen CW, Lin CL, Lin TK, et al.A simple and effective regimen for preven tion of radial artery spasm during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J].Cardio logy, 2006, 105 (1) :43-47.

[5]田军, 储毓舜, 王俊娥, 等.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及防止闭塞的方法[J].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6 (4) :260-261.

[6]谢静, 祝鹏, 马晶晶, 等.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13, 27 (8A) :2376-2377.

[7]王慧, 陈琪尔, 谭坚铃.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13, 27 (6B) :1689-1691.

经桡动脉行PCI 篇4

【关键词】冠心病;桡动脉;介入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59-01

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急重症之一,如果早期处理得当,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临床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式医学护理模式[1],在这种模式下,护士不再盲目的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使服务流程得到优化,及早识别病情变化,有效降低并发症,减少康复延迟,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质量。本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开始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經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260例,男189例,女71例;年龄38~75岁,平均62.18±10.31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96例,心功能不全46例,高血压病34例。

操作方法:①桡动脉穿刺前,行Allen试验:检查者同时按压患者桡、尺动脉,令患者握拳5~10秒后松拳,松开尺动脉,如10 秒内拳心和手指的颜色恢复正常,则说明尺、桡动脉之间有良好的侧支,可行桡动脉穿刺。②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将腕部垫起以便穿刺。常规消毒肘关节以下前臂和整个手掌,同时消毒腹股沟部备用,铺无菌巾。在桡动脉穿刺部位用2%利多卡因3~4ml充分浸润麻醉后,用桡动脉穿刺包,穿刺成功后,插入导丝,退出针头,沿导丝插入5~6F桡动脉鞘管,常规经鞘内予硝酸甘油200μg及肝素5000U注入,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需行PTCA及支架置入者,行PTCA前追加肝素2000~5000IU,根据不同的部位选用适合的指引导丝、导管,球囊和支架。

2 结果

287例均顺利通过手术,274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手术成功,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因右桡动脉严重扭曲而致穿刺失败,改同侧肘动脉穿刺成功,4例桡动脉血管严重痉挛术中改股动脉穿刺成功。术后出现桡动脉穿刺点渗血5例,手部肿胀明显3例,上肢血肿1例,护士及时发现给予加压抱扎24小时后好转,无肢体栓塞、手部缺血及术后桡动脉搏动消失病例。

3 护理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不了解检查治疗过程,加上手术费用高,担心手术能否成功,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由此可导致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及文化背景等特点,讲解手术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必要性、安全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与之交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并嘱其充分休息,在身心两方面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更好地配合手术。②术前准备:协助完善各项常规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出凝血时间、血常规等检查,做碘过敏试验;常规右侧手掌和腕关节上10cm处清洁备皮,为防止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穿刺,腹股沟区也应备皮;更换清洁床单被服;训练患者有效的咳嗽、吸气、呼气和屏气动作,解释术中造影完毕应立即用力咳嗽,以促使冠状动脉内的造影剂尽快排空,恢复心肌供血;术前禁食4~6小时;拟行PTCA+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前常规服用抗凝药物波力维150mg/日,阿司匹林120mg/日,以防术后形成血栓;术前给予镇静剂有助于防止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地西泮10mg);进入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

术中护理:①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摆好术侧上肢位置,给予心电监护。备好桡、股动脉鞘穿刺鞘、导丝、导管、局麻药、肝素、造影剂等,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操作。备好除颤器、呼吸机及各种抢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异博定等。必要时可持续低流量吸氧1.5L/分。②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变化;注意穿刺肢体有无肿胀、如有肿胀则提示血管出血的可能,立即拔除鞘管、导丝,停止手术,迅速加压包扎肿胀部位,另选择股动脉穿刺手术;观察穿刺侧指和掌部有无疼痛及温度、颜色的变化,若有疼痛或手指温度降低、颜色苍白,提示肢体远端缺血,可给予硝酸甘油或利多卡因鞘内注射,待症状消失再继续手术;充分麻醉,防止因疼痛而反射性引起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加快或减慢及桡动脉痉挛。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③拔除鞘管的护理: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压力低,穿刺后出血机会少,一般手术结束后即可拔除鞘管,拔管须在心电监护下进行,防止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引起心率下降;护士协助术者将鞘管缓慢拔出,压迫止血30分钟后用绷带加压抱扎,注意局部有无渗血,并嘱患者手指活动。如患者上肢、手指颜色发紫,并诉手部发麻,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适当放松。如局部渗血,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需再加压止血。④术肢护理:注意穿刺肢体略高勿下垂。术后第1小时每15分钟观察1次指体的色泽、指温、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等;术后2小时内避免做屈腕动作,腕关节制动4~6小时,可活动手指;术后4小时拆除绷带以利静脉回流,手背轻度水肿者应抬高患肢;24小时内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皮肤温度及色泽的改变;1~3天禁止术肢测血压及输液等,并保持干燥、清洁;护士注意观察有无皮下瘀点、瘀斑,肿胀或感觉异常,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行进一步的血管超声。

出院健康指导:嘱患者在3天内保持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穿刺侧上肢在半年内不能提取过10~15kg重物以防出血,如手部感觉异常,肿胀,及时就医,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继续服用抗凝、降脂药物,定期门诊复查,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4 讨论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治的主要方法。以往多选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卧床需要24小时且采取被迫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1]。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大的优点具有卧床时间短,创伤小、容易压迫止血、术后无尿潴留、腹胀、腹痛、腰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2]。尤其适合下肢动脉病变或老年人股动脉逆行径路迂曲、狭窄、斑块等病变患者,易被患者接受,而且方便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3]。因此,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术后观察桡动脉搏动,加强术侧肢体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防止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万强,薛成相,张红宾,等.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国急救医学,2010,24:59-60.

[2] 雷琼琼,刘绍辉,刘正纯.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11,20:23-24.

经桡动脉行PCI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330例首选桡动脉入路组分组为:PCI成功组300例、失败组分为导丝操作困难组20例、导管操作困难组10例。统计患者基础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血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身高、体质量指数、脉压、腕周径、运动次数。术前常规给予拜阿司匹林300 mg, 嚼服;氯吡格雷300 mg, 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 口服。入选标准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有以下3条中的2条者: (1) 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症状, 持续胸痛≥2 h; (2) 心电图ST段损伤性抬高, 且伴动态演变; (3) 心肌梗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高血脂: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吸烟:每日吸烟超过20支;饮酒:经常饮白酒 (每周超过3次) , 每次超过3两;运动:每周运动次数 (每次超过30 min) , 经常运动为每周超过3次。排除标准: (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2) 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 (3) 给予溶栓的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30例首选桡动脉入路组分组为:PCI成功组300例、失败组分为导丝操作困难组20例、导管操作困难组10例、统计患者基础临床资料比较组间性别、年龄、血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身高、体质量指数、脉压、腕周径、运动对经桡动脉入路PCI术的相关性分析及统计学意义。 (1) Allen's试验术前常规行桡侧Allen's试验和尺侧Allen's试验。两侧Allen's试验均阳性, 选择桡动脉为穿刺血管。 (2) 穿刺方法患者的右手臂自然平伸外展置于手臂托上, 将腕部垫起以有利于穿刺, 常规选择右前臂桡骨茎突近端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或距腕横纹2 cm处。常规消毒皮肤、铺巾, 选用日本Teromo公司桡动脉专用穿刺套装以改良Seldi nger法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鞘管, 随后鞘内予以肝素5000 u抗凝。 (3) 导管及导丝的选择:导丝导管技术和术式均按照患者的解剖特点和病变特点进行选择[1]。选用6F多功能导管, 6F Judkins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 6FJudkins, EBU、XB、AMPLZA指引导管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规选用BMW导丝或PILOT导丝。术后拔除动脉鞘管, 用TR-Band止血气囊包扎, 术后4~6 h逐渐撤除止血气囊。

注:ŷ=0.641+0.270 x8+0.223 x9+0.073 x11+0.065 x13-0.006 x4-0.135 x5-0.218 x6-0.071 x7-0.213 x10

1.3 观察指标

入选患者基础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血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身高、体质量指数、脉压、腕周径、运动次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元线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桡动脉入路PCI组为应变量 (y) , 性别、年龄、血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身高、体质量指数、脉压、腕周径、运动为自变量 (x1-x13) 。P<0.05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桡动脉失败组 (导丝操作困难组、导管操作困难组) 与成功组比较:性别、年龄、血型、腕周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身高、体质量指数、脉压、运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导丝操作困难组与导管操作困难组, 比较两组间影响因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多元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血型、腕周径与桡动脉入路成功无相关关系, 饮酒、身高、脉压、运动有正相关关系,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体质量指数、有负相关关系。

3 讨论

从1989年Campeau[2]首先报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来。Kiemenei又于1994年将其应用于PTCA及支架的植入, 使心脏介入进入新的纪元[3], 之后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操作的安全与可行性。随着经桡动脉介入器械的改进及术者操作技术的熟练, 其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出血并发症少、无须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患者易于接受、痛苦少等优点。桡动脉解剖位置表浅, 穿刺部位无较大的血管及神经伴行, 且易于压迫止血。业已证明经桡动脉途径不仅穿刺局部并发症少, 而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因此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逐渐被临床介入治疗医师采用。

本研究发现桡动脉失败组 (导丝操作困难组、导管操作困难组) 与成功组比较:性别、年龄、血型、腕周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身高、体质量指数、脉压、运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导丝操作困难组与导管操作困难组, 比较两组间影响因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元回归分析:年龄、性别、血型、腕周径与桡动脉入路成功无相关关系, 饮酒、身高、脉压、运动有正相关关系,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体质量指数、有负相关关系。

我们相信随着术者操作技术的熟练和介入器械的发展与更新, 经桡动脉途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会逐渐成为临床介入医师的首选治疗途径.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及应用。根据本研究结果, 在首选桡动脉入路PCI患者操作困难时, 具体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可为术者决策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周玉杰编.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6-293.

[2]Campeau L.Perco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89, 16 (1) :3-7.

经桡动脉行PCI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09年10月106例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且适宜经桡动脉PCI治疗。所有病例术前均未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排除慢性闭塞病变、累计左主干及分叉病变、多只血管病变的血管病变特征的患者。根据使用导引导管的不同分为5 F组或6 F组。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是在标准抗血小板和肝素抗凝下进行PCI操作。桡动脉穿刺、置鞘等方法均一致,以5 F JL/JR3.5/4.0或共用型造影管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术中选择导引导管构型种类相似,介入操作同常规PCI方法。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加压包扎穿刺点,右上肢制动2 h,4~6 h解除绷带。手术前后抗凝等用药治疗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一般临床情况、诊断、术中干预靶血管、应用支架数量、规格及局部血管或全身并发症等情况、术后桡动脉搏动情况(搏动消失者须经超声证实有无闭塞)。

1.4 统计学方法

建立SPSS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分析。采用χ2检验(包括多个构成比的比较或确切概率法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经桡动脉进行一般病变PCI的106例患者中,使用5 F导引导管完成39例,约占全部经桡动脉PCI的36.8%;经6F导引导管完成6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见表1。经比较,5 F组女性所占比例、年龄明显高于6 F组;手术也以择期为主。6F组急症手术的患者占很高比例。

2.2术中对于靶血管的处理,5 F组多以干预右冠较多。6 F组则以左冠为主,病变相对较复杂,且置入支架数、直径和长度明显大于5 F组。见表2。

2.3术后并发症方面,5F组术中前臂疼痛、桡动脉痉挛、血管迷走反射、术后桡动脉闭塞等的发生率均少于6F组。总的发生率差别明显;但分别经确切概率法对比,无明显差别。见表3。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经桡动脉途径PCI因为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无需卧床,活动不受限制,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因而已成为主要途径;目前PCI中使用的导引导管规格主要以6 F导引导管为主[1]。我们在熟悉掌握经桡动脉PCI技术后,适时地根据患者和靶病变血管情况选择更细小的5 F导引导管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通过初期经验的积累,认为只要选择合适,充分评估手术入路的可能因素,对部分患者使用5 F导引导管进行PCI是完全可行的。当然年龄、性别、靶血管的病变特点可能是影响5 F导引导管使用的主要因素。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对于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上肢动脉较细,病变血管为右冠,分叉少且相对较为简单,对导引导管的支撑力要求不高等是较适合5F导引导管的选择。另外多数为先前完成造影再择期介入治疗,可以充分考虑手术中的各种可能情况。

对于急诊PCI本身在术中可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故在选择时须特别谨慎。一般直接选用6F桡动脉鞘和导引导管,如果顾及上肢血管的承受能力,部分病人直接经股动脉进行急诊手术。只有使用5 F导引导管进行急诊手术的2例病例,均是典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女性,一般情况稳定,且是经5 F动脉鞘造影证实相对简单的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使用较大外径的桡动脉鞘、女性、糖尿病等是经桡动脉PCI术后桡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2,3]。笔者对比分析中,尽管5 F鞘组有较高的女性比例,但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相对对照组有减少的可能,也证实选择较小外径的动脉鞘等材料有助于减少血管的损伤。同时与6 F导引导管对比,相对术中血管痉挛等反应少、舒适性好,术后的血管并发症也有减少。相信随器械的进一步改良、操作技巧的提高,经桡动脉途径选择5 F导引导管会渐成为PCI的主要方式之一。

摘要: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途径使用5 F导引导管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处理一般病变的经验。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09年10月106例经桡动脉途径分别利用5 F或6 F导引导管完成PC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分组(5 F组和6 F组)对比分析临床一般情况、靶血管的特点、血管并发症等。结果 106例患者中,使用5 F导引导管完成39例,占36.8%;5 F组女性所占比例、平均年龄高于6 F组;急症手术明显低于6 F组。术中对于处理靶血管的处理,以右冠为主,且植入支架数量、直径和长度明显小于6 F组;总的血管并发症也少于6 F组。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使用5F导引导管进行PCI是可行的。年龄、性别、靶血管的病变特点是影响5 F导引导管使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经皮,经腔,桡动脉,导引导管

参考文献

[1]王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协作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注册登记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5): 406-408.

[2]周玉杰,赵迎新,曹政,等.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急性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2).

经桡动脉行PCI 篇7

自1977年Gruntzig首次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ey,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治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开展逐渐增多,已成为冠状动脉诊疗术的主要路径之一。国内也开展了此项新技术,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术较经股动脉途径具有以下优点:卧床时间缩短,术后无腰痛、尿潴留及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易于止血且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易于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1]。笔者对2007年6月~2009年5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6例患者护理常规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6月~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56例,其中男性94例,女性62例,年龄31~76岁,均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2 方法

一般选用非优势手臂桡动脉。患者穿刺侧手臂外展70度,手腕下垫一圆垫,以便于穿刺。常规消毒肘关节以下前臂和整个手掌,同时消毒腹股沟部备用,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按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桡动脉鞘注入硝酸甘油0.2~0.5 mg,地尔硫卓100μg及肝素5000 IU。术毕拨除桡动脉鞘,加压包扎。

2 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93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手术成功,术后4例穿刺处出血,经处理后未再出血,2例前臂皮下淤斑,无桡动脉闭塞、手部缺血、低血压、栓塞等并发症;5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经股动脉行PCI成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理解、同情患者的感受,鼓励患者说出恐惧、焦虑的原因,耐心倾听;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地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及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全过程。与家属做好心理沟通。

3.1.2

备皮双上肢,股动脉备皮备用;碘过敏试验;配血、血生化及18导心电图等常规检查。训练患者有效的咳嗽、深呼吸、屏气,便于术中配合医生操作。

3.1.3 术前掌握Allen's实验及标记

约10%左右的患者掌深弓和掌浅弓的侧支循环不良,一旦发生桡动脉闭塞有可能导致手部缺血坏死,故这些患者不适合经桡动脉PCI。因此,所有患者术前必须进行Allen's试验。方法是先将患者手臂抬高,术前双手拇指分别压迫桡动脉、尺动脉,阻断血流,嘱患者做3次握拳和放松动作至手部发白,然后放低手臂,解除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部转红时间。转红时间小于5~7 s为正常,0~7 s表示血循环良好,8~15 s为可疑,大于15s系供血不足,大于7为Allen's阴性,不宜选用桡动脉穿刺,可改用股动脉穿刺[2]。

3.2 术中护理

嘱患者排尿后,协助上手术台,摆好术侧上肢位置,做好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并认真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准备好各种药品及抢救器械如除颤仪、氧气等。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桡动脉穿刺插管、手术及拔管等各项操作的顺利进行。桡动脉富含肾上腺能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时如紧张、疼痛及血管的直接刺激易发生痉挛。因此对心情比较紧张、害怕疼痛的患者,术前给予安定10 mg肌注。术中适当给予安慰,不时与患者保持交谈以分散患者注意力。特别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的刺激,手术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术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有无动脉痉挛发生,护士在术中询问患者的感受,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密切观察术侧肢体有无疼痛。若患者出现臂部疼痛、麻木、手指发凉、颜色苍白,术者导管的操作阻力增大时,提示痉挛,此时应及时提醒医生暂停操作,并向血管内注射硝酸甘油100μg,以解除痉挛[3]。

3.3 术后护理

3.3.1 拔除鞘管后的护理

因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低,出血机会少,术后即可拔除鞘管,加压包扎。包扎后应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如包扎位置遮住桡动脉搏动点,可测拇指动脉搏动。注意局部有无渗血,并嘱患者手指活动,以判断包扎松紧。如患者手指颜色发紫,并诉手部发麻,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如局部渗血,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需要重新压迫。4 h后拆除绷带,以利于静脉回流。穿刺侧上肢在24 h内严禁加压,如需要检测血压可在对侧上肢肱动脉测压。

3.3.2 全身护理

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鼓励患者进清淡饮食并多饮水,以补充术前禁食水引起的血容量不足,还可加速造影剂的排出,应用肝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潜在出血倾向。

总之,由于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而且手掌为双重供血,即使桡动脉闭塞也不易发生手部缺血。所以经桡动脉途径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术后不需严格卧床,恢复快、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连续使用,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减少的优点。而经股动脉途径术后需严格卧床与肢体制动,易引起腰背痛、腹胀;术前护士虽然对择期介入患者指导进行床上练习大小便,但因各种原因仍不能平卧排大小便,常需留置尿管,易造成黏膜损伤及感染。而桡动脉途径无上述现象。另外,术后采取正确的观察与护理技术有助于防止并发症和促进康复[4]。

参考文献

[1]Campau.Ipercutaneous radial 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89,16;3 -7.

[2]阈静,刘玲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8-739.

[3]张振香.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50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20(8B):19-20.

经桡动脉行PCI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11月我院采用TRA-pPCL5例, 男3例, 女2例, 年龄35岁~64岁, 平均年龄 (47.8±8.56) 岁。急性心肌梗死1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 稳定型心绞痛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或支架置入术。

1.2 方法

患者右手臂自然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 将腕部垫起以便于穿刺。常规消毒肘关节以下前臂和整个手掌, 同时消毒腹股沟备用, 铺无菌巾。在桡动脉穿刺局部用1%利多卡因麻醉后, 应用穿刺针做桡动脉穿刺, 成功后置放6F动脉鞘, 常规经鞘予以硝酸甘油0.5~1.0 mg及肝素3 000 U注入。在行支架置入前追加克赛0.5 mg/kg, 根据不同病变选用不同引导钢丝、球囊和支架。术毕立即拔除桡动脉鞘, 并予以弹力绷带适度加压包扎, 包扎后注意桡动脉搏动情况, 术后2 h~4 h后逐渐松开, 12 h完全解除绷带。

1.3 结果

5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刺成功4例, 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后, 改穿同侧股动脉成功。术后1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 1例出现皮下瘀血, 无桡动脉闭塞、手部缺血、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做Allen试验

约10%患者掌深弓和掌浅弓的侧支循环不完全, 一旦发生桡动脉的闭塞, 有可能导致手部缺血, 故这些患者不适合经桡动脉PCL[2]。因此, 所有患者术前必须进行Allen试验, 选择Allen试验正常者, 即手掌侧支循环良好者进行手术。方法:先将患者手臂抬高, 术者双手拇指分别摸到桡动脉搏动后, 嘱患者做3次握拳和放松动作, 接着压迫阻断桡尺动脉血流至手臂发白, 然后放低手臂, 解除对尺动脉压迫, 观察手部转红时间:<5 s~7s属正常, 0 s~7s表示血液循环良好, 8 s~15 s属可疑, >15 s系血供不足。>7 s为阴性, 不宜选用桡动脉可改用股动脉[2]。本组患者术前进行Allen试验手部转红时间在0 s~5 s。本组无上肢畸形、关节病变, 术前不在上肢腕部进行静动脉穿刺或皮试, 保护血管。

2.1.2 术前指导

系统的术前教育和详细的术前指导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 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我们向患者说明桡动脉穿刺并发症, 不会影响术后上肢的活动, 避免绝对卧床带来的不便, 并详细介绍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局部的疼痛, 导致经过上肢血管偶有轻微不适, 如麻木、触电等感觉, 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必要时可由已接受过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教, 效果会更好。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低, 出血机会少, 一般术后即拔除鞘管。术后穿刺点止血采用了定时减压止血法, 在压迫止血过程中, 应将施术前臂置于软枕上或用绷带吊于胸前, 以保持静脉回流的通畅。为避免穿刺部位压迫过紧, 应注意观察患者肢端是否有发绀、感觉麻木等不适, 一旦出现上述现象, 应及时告诉术者并立即松解弹力绷带直到上述现象缓解为宜。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掌部发绀、肿胀, 即明显的静脉回流障碍, 立即报告术者予以松解绷带后转为红润, 肿胀消退, 未发生动、静脉栓塞与闭塞。尽管桡动脉压力低, 出血机会少, 且容易止血, 但仍需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的发生, 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 由于血管压力大, 脆性高, 容易发生渗血, 故护理时更应多加注意。

2.2.2 术后指肢血流的观察

国外报道TRA-pPCI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约5%~10%, 其中40%~60%可在1个月后自发再通[3], 罕见手部缺血事件发生。因此, 做好指肢血流的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术后第1个小时每15 min观察1次指体的色泽、指温, 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等;第2个小时每30 min观察1次, 后改为1次/h, 至术后12 h解除绷带压迫为止。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 说明处于缺血状态, 可由于动脉痉挛及闭塞引起, 指体由红润变成暗紫色, 指温升高, 而后指温下降, 但仍有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 且反应迅速, 说明肢体静脉回流大部分障碍, 仍有少量回流;指腹张力明显增高, 无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 证明指体静脉回流障碍[4]。护士应观察及正确判断血液循环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必要时行进一步的血管超声检查。本组1例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护士及时发现, 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未造成不良并发症。

2.2.3 全身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鼓励患者进清淡饮食并多饮水, 遵医嘱静脉补液,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出。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2.2.4 术后指导

术后腕部应制动, 手指可稍活动, 以避免出现手指酸胀麻木。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体位或活动方式。3 d内勿在穿刺部位行穿刺、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 1周内勿揉穿刺点, 并保持干燥、清洁。6个月内穿刺侧肢体勿提重物, 并嘱患者注意有无皮下瘀点、瘀斑, 肿胀或感觉异常, 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胡方斌, 加腾修, 中村茂.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0, 28 (6) :430 ̄432

[2]魏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J].海南医学, 2002, 13 (12) :46

[3]Nagai S, Abe S Sato T, et al.Ultrasoic assessment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coronary angiogroaphy and angioplasty after trans approach[J].Am J Cardial, 1999, 8 (3) :180 ̄186

经桡动脉行PCI 篇9

【摘要】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病人进行积极治疗与护理。[结果]20例病人出现的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护理可防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发生严重并发症,有效地缓解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护理

自1989年Campeau首次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和1993年Kiemeneij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s,TCI)[2]以来,因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优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亦有其特有的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广泛开展TCI以来,出现20例外周血管并发症,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病人均顺利康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病人均为经冠脉造影确诊后行支架术的择期手术病人,男12例,女8例;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时间为术后4 h~8 h,其中2例为术后4 h诉术侧手臂疼痛明显,体查发现前臂至肘关节上5 cm肿胀、变硬;1例术后5 h发现右侧胸部以乳头为中心局部10 cm×8 cm肿胀,右肩部及腋下皮下淤血,无疼痛,3例术后8 h诉右上臂疼痛明显,体查发现肘关节上6 cm的右上臂和右肩部肿胀、变硬;另14例为术后5 h~8 h出现前臂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随后逐渐进展为出现皮下淤血。

1.2 结果

经过严密观察,及时处理,1例病人形成皮下血肿,经50%硫酸镁溶液湿敷加频谱照射5 d后痊愈;20例病人出现的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经桡动脉支架术病人由介入室返回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后,除严密观察术口有无渗血、指端血液循环等外,还要注意整个右上肢的情况,特别是病人主诉术侧上肢疼痛或不适时应及时查看,一旦发现局部肿胀、皮下淤血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报告医生。严密加强观察局部肿胀、皮下淤血程度,使用油性笔标志其范围,并使用皮尺測量以进行客观有效观察。如前臂掌侧肿胀、剧烈疼痛,继而手指感觉减退,屈指力量减弱,被动伸腕、伸指加剧疼痛,提示并发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2 早期及时处理

①局部压迫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右侧胸部出现的局部肿胀,可使用砂袋进行局部压迫。手臂肿胀面积较大者,可采用绷带加压包扎,外敷冰袋,抬高患肢,制动 6 h~7 h;关键是早发现、早压迫。有报道,透视下在出血部位人工压迫 5 min~10 min,常能使出血停止。②卧位时以枕头垫高患肢 45°~90°,若坐位让病人自行抬高或用绷带绑住腕部吊于输液架上,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上,并据病人主观感觉,1 h~2 h 放平患肢5 min~10 min。③一旦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即停用辛维宁,如局部肿胀、皮下淤血仍进行性加重,则需要停用达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一般不需停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监测凝血功能。④在局部肿胀、皮下淤血进展期,疼痛明显者,为缓解疼痛和减少病人焦虑,常需使用止痛剂,比如曲马朵。

2.3 后期促进康复

皮下血肿轻者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吸收,皮下血肿较大形成皮下硬结并导致疼痛时,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加频谱照射。

3 讨论

3.1 桡动脉远端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常用的穿刺部位

该段动脉口径细,为2.22 mm±0.08 mm,迷走神经分布相对较少,不易引起迷走反射。该部位易加压包扎止血,无需制动,术后即可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时间的卧床所带来的诸如腰背痛、尿潴留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的不适和痛苦。但经桡动脉途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桡动脉痉挛,上肢血管破损致上臂血肿,颈动脉分支血管损伤致动脉夹层、出血致局部颈部、纵隔血肿甚至压迫大血管至死亡。

3.2 上肢血肿形成的原因与临床表现

上肢血管分支、变异多。TCI 时为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常选用0.089 cm(0.035英寸) “超滑导丝”,其 “见缝就钻” 的特性,使其很容易进入到分支血管,并且此时阻力感不明显,若继续用力推送导丝,就很容易使分支血管破裂出血。另外,因介入治疗时一般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等,更使病人发生上肢血肿的机会增加。当较大的血管破裂时,病人通常会立刻感觉血管破裂处疼痛,并在相应部位会出现明显肿胀、发红,并且进行性加重。也有个别病人延迟性出现血肿。

3.3 50%硫酸镁湿敷

50%硫酸镁湿敷是利用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血肿消退,此外,镁离子还具有抗炎、扩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消炎、止痛、消肿的目的;频谱照射利用热可增强50%硫酸镁的临床作用,促进皮下血肿的吸收。TCI因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优点,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亦有其特有的并发症,只要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护理能防止严重并发症,很好地缓解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吕树铮,陈韵岱.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经桡动脉行PCI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性765例, 女性264例;年龄28~82岁, 平均年龄 (55) 岁。所有患者经“Allen”试验均呈阳性, 即无桡动脉穿刺禁忌症。1020例患者中, 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582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38例, 植入支架648枚。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于手术台上, 穿刺侧上臂置于臂托上并自然向外伸展30°~45°。穿刺部位行常规消毒。以1%~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以Seldinger法行桡动脉穿刺, 成功后置入6F桡动脉鞘。先注射100~250μg硝酸甘油, 再常规注射4000-5000U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狭窄>70%者进一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一般对于自身疾病和手术的认识上存在缺陷, 心里压力往往较大, 易表现出恐惧、焦虑、孤独甚至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 对于手术的安全性、术中疼痛是否剧烈、手术效果及术后后遗症等认识不足以及担心手术费用过于昂贵, 患者也会出现不配合手术等反应, 给手术进行带来困难。因此, 首先, 医护人员要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以保证患者能有充足的休息, 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其次, 术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以平和的口气耐心讲解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 告诉他们采取的治疗方案、该方案的优点以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列举采用此方法治疗痊愈的病例, 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费用的相关情况, 消除患者各方面的心理负担, 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2) 术前准备护理:帮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常规检查;手术前排空膀胱内尿液;完成手臂及股沟区备皮;准备好动脉鞘、肝素、麻醉药、呼吸机、导管及多巴胺、硝酸甘油、阿托品等急救药品。

1.3.2 术中护理干预

(1) 术中的监护:术中建立静脉通路, 连接好血压和心电检测仪, 配合医师手术的同时严密观测血压、心电仪的变化以及患者的呼吸、脉搏、心率变化, 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时刻注意患者的感受, 如出现不适感, 及时向医师反映, 协助医师进行处理。 (2) 紧急情况的预防及处理:由于患者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 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急剧升高, 术中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迷走反射等情况,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术中与患者的交流, 尽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一旦出现类似并发症, 可给予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进行急救。此外, 由于采用桡动脉穿刺, 而桡动脉容易随着交感神经的兴奋而出现痉挛的情况, 进而造成患者行手术侧的肢体产生剧烈疼痛[4]。此时, 医护人员要及时安慰病人, 消除紧张心理, 同时注射150~200μg的硝酸甘油, 以消除痉挛, 帮助手术顺利进行。

1.3.3 术后护理干预

(1) 术后拔管的护理:对于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 术后可将桡动脉鞘管立即拔出。拔管前应给予硝酸甘油150μg左右经鞘管注入, 防止痉挛。拔管后30min内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等变化, 防止迷走反射的发生。 (2) 术后伤口的护理:术中由于硝酸甘油、肝素的使用, 容易造成伤口出血和血肿。术后1.5h左右松开1次弹力绷带, 术后8h左右完全松开, 解除绷带压迫。如出现少量渗血, 则予以重新加压包扎处理。 (3) 穿刺创口的观察护理:对患者桡动脉的搏动、皮肤的温度、颜色等进行密切观察, 时刻注意穿刺口的出血、敷料的包扎、上臂有无血肿、手指末端血供等情况。 (4) 术后的监护护理:术后要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电、血压、心律等的变化, 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感受, 如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应立即向医师反应, 及时采取预防治疗措施。 (5)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 嘱咐其及其家属多饮水, 戒烟、禁酒, 多食水果蔬菜, 主食以低盐食物为主, 一周内避免使用穿刺侧肢进行体力劳动, 适时进行一些体育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 睡眠充足,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此外, 对于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物应予以指导, 避免患者因错服药物而造成出血。

2 结果

经上述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0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582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38例, 植入支架648枚。术中18例患者出现桡动脉痉挛, 经注射硝酸甘油后痉挛消失。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 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效果较满意。

3 讨论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 心血管类疾病是目前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心血管类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类心脏病且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因桡动脉穿刺具有动脉表浅、出血后易于压迫止血、出血少、血肿的发生率低等优点[6], 且通过临床治疗实例发现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不影响患者活动、住院时间短、安全等优点。目前,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

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对1020例患者的护理可见, 以上所提供的护理方法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减轻患者的疼痛,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等,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并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 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1020例来我院接受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并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10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成功率100%。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的病发症。结论 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使手术顺利进行, 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储红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9) :67-68.

[2]王青, 赵玉红, 曹文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J].交通医学, 2007, 21 (2) :222-223.

[3]李田, 廖腊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的护理配合[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5) :440-441.

[4]杨丽萍, 何国平, 蔡高军, 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 :404-405.

[5]刘海舟, 郑伟民.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00例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8) :215-216.

[6]任宗芝, 赵荣荣.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65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24) :26-27.

上一篇:重度牙周病下一篇:职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