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2024-09-01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共3篇)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篇1

摘要: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IVCS) 是一种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并发症较多, 且具有危重性。现阶段,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上多行CT、超声、DSA等影像学检查诊断, 诊断方法多样, 但诊断效果各异。本文着重分析总结了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影像学诊断研究新进展, 为其临床诊断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髂静脉,综合征,超声检查,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又称为Cockett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 临床观察发现,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多发于左下肢, 少数发生于右下肢[1,2]。研究证实,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发病与解剖学因素有直接关系。左右两侧的髂静脉于L5平面部位汇合, 该部位正位于骶骨岬前凸部位, 左侧髂静脉受压严重, 更易发生腔内粘连与内膜增生, 最终形成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3]。临床上参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演变状况将其病程分为3大阶段, 分别为单纯髂总静脉机械性压迫、髂总静脉受损加重、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各阶段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 早期确诊难度较大, 待血栓形成会危及患者生命[4]。近年来, 各种影像学技术不断推广应用, 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诊断提供了多样化方法。本文基于近年来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影像学诊断研究结果就其临床诊断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现分析如下。

1 超声检查与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超声诊断对数字化、灵敏度、分辨率等要求较高, 还需要医师操作熟练, 熟知生理病理知识等。下肢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超声检查方法具体包括多普勒、彩超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技术等, 其中因脉冲多普勒仪器使用笔式探头, 无法深入腹部深处的血管进行探查, 诊断率较低, 于髂静脉病灶诊断中应用较少[5]。临床研究发现, 髂静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体表现为3种征象特点:髂静脉受压出现狭窄症状, 受腹腔压力影响, 彩超下可见血流减小, 血流频谱明显变直, 管壁明显增厚;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症状时, 彩超可见静脉管腔中有条状实质性低回声, 有血栓管腔因受压未变扁平, 静脉出现扩张, 未见彩色血流信号;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发展为慢性髂静脉闭塞时行彩超检查会发现髂静脉区域无血流信号, 盆腔影像可见侧支循环血流信号。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超声诊断中血管超声检查为有创性, 可深入病变深层进行探查, 管腔内粘连结构、血管间位置变化及管壁组织等征象特点明显[6]。

超声检查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可提供系统的征象特点, 但是因疾病具有变化性, 且髂静脉位置较深, 极易受盆腔气体等因素干扰, 对检查医师技术要求较高, 且血管内超声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 直接影响超声技术的应用[7]。

2 CT技术应用

近年来, CT技术于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临床诊断中不断推广应用, 且临床作用备受关注。实践证明,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CT检查可清晰显示髂静脉受压状况、髂静脉与周围组织关系, 为医生了解髂静脉病变发生原因提供参考[8]。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CT诊断征象具体表现为:髂静脉出现狭窄症状时, CT影像可见受压的髂静脉前后径明显缩小, 横径明显变宽, 周围侧支循环出现异常;CT检查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检出率高于超声诊断, 继发性髂静脉血栓征象表现为在周围高密度对比剂衬托下, 管腔内可见缺损的血栓影像;髂静脉出现完全闭合症时CT检查可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髂静脉侧支血供明显充盈, 并见明显的静脉曲张[9]。

临床研究发现, CT检查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笔者总结影响髂静脉CT成像的因素包括对比剂延迟时间选取、图像后期处理方式及重建层厚度选取等。有文献报道, 对比剂延迟时间控制在180~240s最佳, 选取1.25mm层厚进行重建处理图像更为清晰, MPR、MIP重建技术应用最为广泛[10]。但是基于多年临床研究经验, 笔者认为CT检查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不适用于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群体, 且征象无法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 对髂静脉腔内粘连结构显示也不够充分。

3 血管内超声检查

血管内超声检查 (IVUS) 能够清晰地区分各种类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粘连结构, 对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相关病变情况进行清晰地造影显示 (例如机化血栓、粘连血栓等) , 并对患者髂静脉受压部位血管中回声明显增强的血管壁进行明确显示[11]。同时, 在检查过程中, IVUS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患者髂静脉的管腔因腔内强回声而导致的多个管道的图像情况, 并对其静脉管径的大小进行测量[12]。

4 MRA检查

MRA将二维时间飞越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融合起来, 具有无辐射损伤等优势, 且无需使用对比剂, 血流信号较强, 成像范围广泛, 背景抑制效果较佳。MRA技术不仅可显示静脉受压形态, 还可直观显示受压髂静脉情况, 征象显示更为明确[13]。

临床研究发现, MR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也存在一定不足, 如髂静脉受压过大时, 管腔狭窄部位血流信号会出现明显加快、体元内流动失相位、MR信号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临床误诊率较高, 进而导致髂静脉受压状况明显加重;下肢髂静脉MRA检查诊断时间过长, 过程繁琐;扫描检查空间分辨率较低, 无法安全、清晰地显示静脉瓣膜结构层[14], 髂静脉瓣膜功能病变检查不全。

5 DSA诊断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DSA检查可全面显示小腿深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等图像, 还可采集髂静脉图像, 指导判断髂静脉瓣膜功能。有文献报道,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DSA检查征象更为直观、系统、整体性强, 但是受盆腔脏器干扰与髂静脉血流速度过快等因素影响, 影像无法清楚地显示股总静脉状况, 且其对髂静脉瓣膜功能方面的检查具有不可逆性, 应用价值有限[15]。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行DSA检查分为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如受压段血管横径增宽、局部区域暗影密度下降、受压部位形成粘连带且伴有点状或条状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如周围侧支循环逐渐建立等[16]。

6 各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分析

笔者基于多年临床研究经验, 认为针对一般情况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可直接行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检查, 检查过程中可适当选取其他穿刺方法加强造影检查;造影常规检查后可借助CT、MRA技术来明确区分不同原因引起的髂静脉受压;针对髂静脉穿刺难度较大患者可行CT、MRA检查, 必要时可联合MIP、MPR、VR等重建技术加强检查。此外, 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孕妇、儿童等可行超声检查, 以免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 影响血流动力学, 造成管腔变化, 影响临床诊断工作开展。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的腔内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6月一2015年1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45例髂静脉受压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5.24±3.40)岁;40例患者左下肢肿胀,35例患者右下壁浅静脉曲张,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性疾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1.2 方法

首先给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处理,然后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左股总静脉,测量髂静脉压力,利用超滑导丝软头通过病变位置,如果不成功改用右冠导管实施造影证实后,利用导丝进入患者下腔静脉。如果患者左髂静脉闭塞,应该首先用导丝硬头穿通闭塞部位,然后再实施导管处理。做好以上步骤后引入球囊扩张管,首先将球囊置于狭窄部位,而后注入造影剂,并使球囊维持在完全充气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维持时间为30-60s,扩张压力为1.5-3.0Pa,并重复2-3此次动作。球囊直径8-20mm。如果有弹性回缩存在,选择置入支架,并将支架沿导丝送人,再次实施血管造影,测量患者髂静脉压力,确定髂静脉是否恢复正常,病变段恢复情况和盆腔侧枝变化情况。

1.3 术后随访

术后对患者生或死1-12个月的随访,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如果有需要可以实施深静脉顺行造影处理。对患者实施的随访内容包含患者髂静脉通畅情况,溃疡、肢体肿胀缓解情况以及腔内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情况等。

2 结果

通过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手术死亡,45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并行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手术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局部形成血肿,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的情况,然后对患者实施积极抗休克等保守治疗,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对于合并股浅静脉瓣膜腔外修复术,或有明显静脉曲张患者机型二期大静脉高位结扎处理。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肢体肿胀现象明显缓解,溃疡和静脉曲张愈合良好;15例皮肤色素消失,3例减退,4例患者仍伴有轻度肿胀,通过循环驱动袜实施治疗,取得较高的效果。

3 讨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症主要临床症状:静脉性坡行、浅静脉曲张、小腿出现色素沉着以及溃疡等,甚至会形成血栓,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髂静脉受压综合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受压静脉内膜粘连、增生形成的内膜损伤,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高度狭窄闭塞。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当患者的髂静脉狭窄大于或等于正常静脉直径时容易形成静脉血栓[3]。所以临床上比较重视此病的治疗,过去临床一般使用抗凝栓或手术进行治疗,但是髂静脉内腔纤维结构比较特殊,容易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血栓,影响治疗效果。传统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衬垫减压术、人工血管移植等,但是患者病变段即有位于前方的动脉和后方的腰骶椎压迫,同时又存在异常纤维组织,故其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这些都给传统手术带来较大的困难,很难满足对治疗的要求,而且传统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等[4]。

近几年,临床中采用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段,支持静脉腔治疗,很好的避免患者腰骶椎压迫,同时能够扩张管腔,消除腔内异常结构多导致的狭窄。腔内介入治疗的优势:操作简单、安全,对患者的创伤较小,降低手术危险性,而且减少术后并发症。该手术在进行造影检查的同时进行治疗,术后造影能够评价髂静脉支架疏通和压力的变化情况,从而起到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通过治疗和随访,发现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有1例手术过程中穿通左髂静脉壁。局部形成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肢体肿胀现象明显缓解,溃疡和静脉曲张愈合良好;15例皮肤色素消失,3例减退;提示腔内治疗应用于髂静脉受压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血管通畅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冉,朱化刚,高涌.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腔内介人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11,9(05):692-694.

[2]张玉超,李维敏,黄英,陆信武,黄新天,陆民,蒋米尔.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5(01):35-37+50.

[3]赵文军,王青,张锐利,章园,胡国华,邱振明,卢永明,唐慧琳,王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04):403-405.

[4]卢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IVCS并发DVT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下肢静脉彩超或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排除抗凝、溶栓治疗禁忌患者及心、肝、肾、脑等严重器官功能性障碍患者;造影剂存在严重过敏反应患者予以排除, 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不予纳入。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25例, 男10例, 女15例;年龄31~78岁, 平均 (56.7±5.3) 岁;病程1~30天, 平均 (7.4±2.2) 天。对照组:25例, 男9例, 女16例;年龄28~86岁, 平均 (57.2±5.1) 岁;病程1~35天, 平均 (7.8±2.4) 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性别构成及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治疗、药物抗凝治疗及导管溶栓治疗。 (1) 一般治疗措施:开展积极抗凝治疗, 嘱咐并要求患者注意保障卧床休息时间和时长, 向其说明卧床休息时应当抬高患肢避免按摩挤压, 从而规避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下床活动当穿上弹力袜, 以便加快组织消肿, 改善症状; (2) 药物抗凝治疗:均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 2次/日, 给药标准为100U/kg;同时给予华法林药物抗凝治疗, 首日给药2次, 标准为200U/kg, 后续药量减半。待国际标准化比值持续维持于2.0~3.0, 停止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但继续依据个人回复情况使用华法林。 (3) 导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于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经小隐静脉穿刺置管, 术中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学图像将多侧孔溶栓导管首端置入下腔静脉, 其余灌注段完全包埋于血栓内。续后几经导管行静脉造影, 密切观察溶栓效果, 根据出现情况选择是否停止溶栓治疗。

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对于髂静脉造影结果显示患侧髂静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采取进一步手术治疗, 主要方式为球囊导管扩张成形介入手术及支架植入介入手术。根据病变远端髂静脉直径大小确定球囊导管的大小, 续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髂静脉狭窄闭塞段, 把造影剂抽取至球囊中, 确保其充盈, 维持25秒左右, 如此重复1~2次后。再次造影观察患侧髂静脉狭窄程度, 若仍然≥50%, 则换用较之于先前更大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 或者直接采用支架植入介入手术。以髂总静脉开口处近端3~5mm处选定支架定位点, 选取其直径稍大于病变远端髂静脉直径的支架, 其长度应当比狭窄病变段长15mm左右, 从而保证髂静脉病变段被完全覆盖。

1.3 临床疗效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多普勒超声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髂静脉及下肢深静脉无显著狭窄或栓塞, 血流通畅。行支架植入介入手术患者未见支架移位、变形、穿孔等不良表现; (2) 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 多普勒超声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髂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存在低密度充盈缺损, 管腔轻度狭窄; (3) 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患者病情较之于治疗前有恶化趋势的。

术后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随访, 以观察其是否出现血管闭塞。以此作为预后疗效的比较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统计结果显示: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抗凝治疗及导管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9例、无效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成形介入手术及支架植入介入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治愈23例、好转1例、无效1例;经检验, 两组差异明显, 且 (P=0.0013, χ²=10.2921) 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 (表1) 。

2.2 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 观察组并无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症状, 对照组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出现肢体肿胀症状, 给予抗凝消肿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 并逐步恢复, 未见血管闭塞表现。两者术后随访结局比较, 并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²=1.010, P=0.315) 。

3 讨论

IVCS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疾病, 由右髂总动脉与第五腰椎压迫左髂总静脉形成, 以下肢静脉曲张、肿胀, 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为临床症状, 属于继发DVT的主要因素, 也是DVT好发于左下肢的潜在主要因素[4,5]。IVCS合并DVT多见于中老年群体, 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疾病, 较之于单发DVT临床症状并无显著区别, 明确诊断需借助影像学检查[6,7]。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该病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风险。

既往临床针对DVT病症, 主要于一般治疗基础上积极采用抗凝治疗及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 旨在于通过维持抗凝改善病情或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8]。本次研究过程中, 对照组主要采取该种治疗措施。虽如上所言, 单发DVT临床症状同IVCS合并DVT临床症状并无区别, 但是随着IVCS病变程度加深, 深静脉功能受其影响也更为显著。故而, 目前医学临床针对IVCS合并DVT病症, 髂静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 采取对照组治疗方案, 对于髂静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 采取手术干预治疗, 以避免血栓复发, 降低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现阶段, 髂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术形及支架植入术为IVCS合并DVT诊疗临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术式[9,10]。本次研究观察组也是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这两种术式。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好转率不及后者, 无效率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一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提示说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于一般治疗、药物抗凝治疗及导管溶栓治疗基础上采用介入手术治疗, 即杂交手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术后随访显示观察组并无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症状, 对照组出现1例, 随访结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杂交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可预防血栓复发。

综上所述, 杂交手术治疗IVCS并发DVT, 疗效佳, 预后好, 安全系数高, 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希全, 崔佳佳, 王义平, 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腔内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6) :785-790.

[2]张春光, 罗文军.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9) :2946-2948.

[3]卢辉俊, 刘辉, 原野, 等.外周途径置管溶栓治疗左髂静脉压迫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 22 (5) :605-609.

[4]余立权, 高涌, 谢胜学, 等.腹部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7) :1081-1084.

[5]葛世堂, 潘晓琳, 张希全, 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 29 (7) :692-694.

[6]陈魁, 史吏, 高涌.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研究及诊疗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2) :284-285, 323.

[7]张希全, 王义平, 朱伟, 等.微创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髂静脉严重狭窄及闭塞[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20 (4) :412-417.

[8]张希全, 潘晶晶, 王义平, 等.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11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 (35) :70-77.

[9]孙辉红, 陈群林, 林征宇, 等.直接法多层螺旋CT髂静脉成像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9) :1792-1795.

上一篇:发展尚需时日下一篇:写景状物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