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2024-07-03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怎样让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加强课堂整体设计, 保持教学基调的统一。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新认识整体入手的问题, 正如一些小学语文专家所说:初读课文, 重点是熟读全文。为什么要强调熟读全文, 目的在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我们来看看有位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第四自然段的一个片断, 首先教师在委婉的音乐声中提问:多年后, 阿炳又来到二泉边, 他听到什么?为什么成年后的阿炳能够在二泉边有不一样的感受?接着教师出示一组想象题:场景一:冬天, 大雪纷飞, 寒风刺骨, 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二:夏天, 骄阳似火, 烈日炎炎, 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三:一天, 阿炳生病了, 烧到39、40度, 浑身发抖, 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 想象一下。分析这一片断的设计, 我们不难看出前面是对文本的理解, 后面是一个语言训练, 但与上文中的设计不同的是, 这两个部分联系的非常紧密,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语文训练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突出主人翁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整体把握文章的设计基调, 是为了营造阅读的意境, 保持理解的连贯性和情意语境的一致性。不搞那种花捎的教学, 学生与文本沟通, 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语言。

二、抓住情感纽带, 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习语文,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换一句话说:就是喜欢学习语文。这是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 学生喜欢不喜欢不是老师说了算的, 这种情感态度来源于学生自身, 所以说阅读是一种审美愉悦。这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的情感的最高级的宣泄。语文学习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否则语文就陷入了纯工具性的泥潭。重视情感的领悟, 重视情感的传递, 是语文从一般层次向精神享受的过渡, 是使语文充满生机活力的必经之路。

三、重视语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草船借箭》有这样一个片断:师:同学们, 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 只有一处有提示语, 而且是个“笑”字, 请你联系课文, 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请联系刚才咱们的讨论好好想想。 (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后交流)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 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 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 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 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 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 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 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 诸葛亮这一“笑”, “笑”出了他的本事, 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说——生: (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 我真不如他!”师:那么,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 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 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 周瑜心胸狭窄, 嫉贤妒能, 而诸葛亮宽厚待人, 善于把握全局。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 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读了这样的案例, 我们对语文的美感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语文的神奇魅力有了更深的领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我看还是需要文学教育的。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2

推荐作品如下:

童话:《小王子》

《小王子》是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的著名法国儿童文学作品。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

作品通过这个小王子的经历,阐述了对社会上不同类型的大人的看法和批评,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作者特别借小王子之口赞颂了情谊和友爱,希望人们要发展友情,相互热爱。在作者看来,爱就要像小王子住的星球上的火山一样炽热,友情就要像小王子那样兢兢业业为玫瑰花铲除恶草。

在这部作品里,也流露出—些伤感情绪。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并没有处于压倒地位。故事到了高潮,这丝伤感很快在欣喜中消溶了。小王子向他的朋友赠送了临别的礼物: “你会有许多会笑的星星。”地球上的这位飞行员将会听见他那喜爱的小宝贝在星海中的一颗星星上的笑声,于是,他就会听见所有的星星都在笑。就这样,作品中的伤感失去了分量,死亡失去了它的恐怖性。

《小王子》这部童话情节别致而曲折,行文富于诗情和哲理,它采用倒叙的手法,语言明白晓畅,可读性很强。由于作者以情爱贯穿全篇,所以法国评论界认为它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童话,是作者对友情的眷念。希望学生阅读后,相互热爱,发展友情。

儿童小说:《我要做好孩子》

这是一部适合少年儿童和家长、老师共同阅读的长篇小说。小学六年级学生金铃,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为了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作了种种努力,并为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和家长、老师作了许多“抗争”。最后,她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的考场。

小说艺术地展示了一个小学毕业生的学校、家庭生活,成功地塑造了金铃、于胖儿、尚海、杨小丽等小学生和妈妈、爸爸、邢老师等大人的形象,情节生动,情感真切,语言流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并能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希望学生阅读后,学会做真正的好孩子,充满信心的向前走。

儿童科学文艺:《昆虫记》

它熔合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以及特征的描述等。《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本书还被鲁迅称为“写昆虫生活的楷模”。《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

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

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希望学生阅读后,充满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对万物的赞美之情。

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儿童科学文艺:《海底两万里》

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或:鹦鹉螺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赛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跟随尼摩 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3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小学阶段的学习者,他们的年龄在7~12岁左右,是标准的少年儿童,那么儿童文学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因为儿童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而且它还再现了属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历程,它会因其固有的特点而深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揭示儿童内心的奥秘,这便使它得以作为儿童心灵发展的历史,以其特定的内容去印证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成长。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这一特性而占据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发挥其潜存的能量。

正如教育专家谈凤梁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那种潜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一脉贯穿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一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中就像粮食一样,它会让儿童在不断吸取营养的过程中慢慢长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各个学年段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占到了全部课文的80%;学生的课外阅读体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儿歌、浅近的古诗、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等,这就意味着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要内容;再加上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选本”“读本”,说明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分量。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的内容。当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的时候,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结,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儿童文学与小学生

小学生生理、心理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要了解未知的世界,而在他们学习了文字,会阅读、会写作之后,这种求知的需要变得更为强烈。在探求新知识方面,他们比幼儿进了一步,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性,即他们除了靠直接的感觉外,还能凭借具有无限潜力的手段——阅读,去间接地认识世界。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作用依次为: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具有这样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着教育对象——儿童,面对着教学内容——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取决于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因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以适应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部分,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提到的儿歌、浅近的古诗、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一篇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儿歌《小小的船》、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言《狼和小羊》、儿童故事《蓝树叶》、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童科学文艺《蝌蚪找妈妈》、儿童小说《最后一课》……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我们以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有68篇,童话寓言有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有92篇,儿童科普文艺有19篇。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合起来,占课文总数的80%以上,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同时,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又都体现着鲜明的儿童文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应该表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学特色来,那就是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语文学习的特殊规律。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里,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使青少年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孩子们的业余生活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经常性的被动接受,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为了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这种副作用,家长、老师和学校就应该把孩子从沉迷于视听文化的歧途上,引导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来,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在阅读的思考中获得乐趣并在阅读与生活的积累中获得发现,从而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读儿童诗,能大大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把握诗歌的节奏;读英雄故事,可以满足儿童天生崇拜英雄的情结;读儿童小说,可以使他们习得语言,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读科学幻想作品,能够激发小读者们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强烈愿望;读散文,可以学习优美的语言,并满足他们开拓视野的要求:读童话和寓言,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理解生活,在寻找乐趣中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并且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所以,为了使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就要充分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让儿童完整感知

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直觉形象性,所以,他们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时,常常注意作品的声音、形状和色彩,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却没兴趣。如果语文教师明确了儿童欣赏的这种特性,在阅读教学时就不会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就不会把生动的课文肢解得只剩几根“筋”,让作品的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索然无味。

让儿童亲身感受

儿童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感知的直观性几乎成了他们欣赏心理的定势。他们特别喜欢感知那些具体鲜明的形象,感知的过程也主要采用从形象到形象的联想方式,感知的结果常是具体的。在欣赏过程中,儿童还会表现出超越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将艺术虚拟的现象当成现实来接受。了解儿童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语文教师这时就无需充当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应该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全方位地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并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让语文教学蒙上高尚的美学色彩。

教出儿童情趣来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它是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为的情调趣味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它是儿童文学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包蕾的童话《猪八戒吃西瓜》,写猪八戒在荒山野岭发现一个西瓜后,原不想独吞,也已经准备“你一块、我一块”地平均分给四人享用,他先是吃了自己的那一块,又忍不住接连吃了分配给孙悟空和沙和尚的西瓜,每吃—块就有一次精彩的心理活动,最后捧起剩下的那块西瓜说:“师父,师父,不是老猪不留给你吃。一则老猪实在渴,二则一块西瓜也交不了账,让老猪代你吃了吧。”语言的口吻、心理、行动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将明白事理但又管不住自己的儿童心理,充满情趣地揭示出来,使得这篇童话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而教师在教学时,尤其应该认真体会、琢磨儿童情趣,认真体察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课堂文学创意与语文文学教育 篇4

一.课堂文学创意的含义

课堂文学创意, 就是指在课堂上, 师生讨论的共同对象是策划创意中的文本, 具体地说, 课堂教学文学创意的生成, 是指打破课文固有的文本样式, 引进雕塑、绘画、摄影、影视、戏剧、小品等新旧艺术形式, 丰富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氛围,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效果。

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在具体场合中, 它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 有待于读者阅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雕塑、绘画、摄影、影视、戏剧、小品等已经纳入文学创意的范畴, 且构成策划创意的主流。“文学创意”最恰当地诠释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虚拟是其生成的心理诱因, 新媒体时代的虚拟,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给人以酷肖逼真的虚拟场景, 使观者沉浸其间, 来体验虚拟的现实, 它用图像媒介为观众提供了感觉的选择和知识转换的融合。一句话, 文学创意的本质在于文本结构的演化和与时俱新, 课堂文学创意则是提升文学教育的新形式。

有感于此, 文学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 可以引进文学创意的思维及其形式, 以求有新的突破。

二.语文课堂文学创意的生成

课堂的文学创意多样化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诱发学生多样的体验, 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1. 戏剧元素的课堂生成

戏剧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历经古今而不衰退, 源于它永远不老的艺术形式, 人物语言台词化、课本情节剧本化以及课本故事小品化等是优化文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几种有效的手段。

人物语言台词化

台词是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 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 刻画人物, 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一些课本对话描写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诵, 让学生进入课本创设的情境, 揣摩人物的心理。学生在过足“戏瘾”的同时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例如教授《娜塔莎》时作如下设计:

娜塔莎与索尼亚的对话描写———

“我觉得, 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 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你不会懂得这个的。”

“我一看见他, 我就觉得, 他是我的主人, 我是他的奴隶, 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 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 我便做什么。”

“为什么他不直接来向你求婚呢?要知道安德来公爵给了你完全的自由, 假使是如此;但我不相信这个。娜塔莎, 你想过没有能有些什么样的秘密的原因吗?”

这些对话描写突出娜塔莎和索尼亚对待阿那托尔的态度, 又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请简要说明她们的个性特点, 并分角色朗诵出来。此题的设计旨在借助戏剧这种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揣摩人物的心理,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次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征, 借助联想和想象编写台词。首先台词必须性格化, 即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 突出人物的语言特征。其次台词要口语化, 要明白浅显、通俗易懂, 使观众清楚明了地看懂剧情, 理解人物。

课本情节剧本化

编写课本剧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形式。课本情节剧本化,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丰富学生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分场景编写课本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高潮部分“邹忌进谏”编写得十分成功。现节录如下:

第二幕邹忌进谏

人物:齐威王邹忌大臣

时间:上朝之时

地点:齐王宫殿

(齐威王坐在龙椅上, 大臣立在一旁, 邹忌上)

邹忌 (行君臣之礼) :启禀大王, 臣邹忌有事启奏!

威王: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

邹忌 (站起身来) :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 我的爱妾怕我怪罪, 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威王 (倚在龙椅上, 大笑) :呵呵!寡人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 (神态严肃, 上前一步) :不, 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 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威王 (从龙椅上站起, 诧异) :哦, 寡人洗耳恭听, 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 (正色) :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 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嫔妃及侍从, 没有谁不偏爱大王, 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 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 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

威王 (频频点头) :好!好!好!爱卿言之有理!

威王 (拟写诏书) :来啊, 传寡人旨意———从今日起, 无论大臣、差吏、百姓, 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 授予上等的奖赏;能够上书谏寡人的, 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 让寡人听到的, 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 (鞠躬) :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威王 (喜笑颜开) :众爱卿平身!退朝! (众人下场)

这幕课本剧, 故事情节完整, 戏剧形式完备, 人物性格鲜明, 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课本故事小品化

小品是近几年来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80年代初, 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 形态自然, 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借助小品这种形式, 可让学生对一些讽刺类课文进行改编, 提高文学素养, 并进行表演,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欧也妮·葛朗台》等。

2. 广告元素的课堂生成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 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近几年全国高考很多地方都用广告的形式来考查语言简明得体, 这也是高考很有特色的题目之一。它将成为高考语言表达部分可能出现的重点题型之一。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广告因素, 让学生就课文某些细节编写公益广告词, 能够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如教授《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让学生编写“关爱他人”公益广告, 如“送出一份爱心, 收获明媚阳光”、“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时代在变, 时间在变, 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等, 使得学生在爱的课堂氛围中接受道德情操教育。

3. 对联元素的课堂生成

对联, 又叫楹联, 俗称对子,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流传至今,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据使用的目的和场所的不同, 对联分为寿联、挽联、婚联、装饰联、行业联等等, 因此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联格律, 概括起来, 有六大要素, 又叫“六相”, 一是字数相等, 二是词性相当, 三是结构相称, 四是节奏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六是内容相关。全国高考拟写对联的题目, 被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 贴近现实生活的最优秀的题目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文的导入, 背景及作者的介绍, 主旨思想的理解, 课本内容的拓展延伸等, 均可融入对联这种形式。具体有以下途径:

一是借用已有的名家名联, 如在教授《滕王阁诗并序》时, 在介绍过滕王阁兴衰历程及创作背景之后, 给学生展示历代文人所作对联:

我辈复登临, 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 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帝王长洲, 仙人旧馆;将军武库, 学生词宗。

依然极浦遥天, 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 送来江山才人。

滕王何在, 剩高阁千秋, 剧怜画栋珠帘, 都化作空潭云影;阁公能传, 使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 莫看轻过路才人。

海宇庆澄清, 百渚皆兴, 依旧飞阁流丹, 突兀云霄雄杰势;江天开旷达, 群山如拱, 愿共凭栏浮白, 评量风景古今秋。

通过以上对联的介绍解读, 加深学生对滕王阁文化内涵的理解, 并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是教师给出或拟定上联, 学生对下联, 在教授《蜀相》时, 给出成都武侯祠上联,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让学生结合诸葛亮生平事迹对出下联。在教授李清照作品的时候, 给出郭沫若题济南李清照纪念堂上联,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让学生联系李清照创作成就或思想经历编写下联。

三是让学生自己编写对联, 运用对联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如学习《琵琶行》一文时学生就写出了“琵琶一曲弹出满腹心酸, 长句一首歌尽一世沧桑”、“一弹一作道愁闷, 此声此语感人心”和“琵琶女琵琶行琵琶弦上琵琶语, 青衫客青衫人青衫司马青衫湿”这样的好对联。

4. 影视元素的课堂生成

所谓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 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 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影视剧是一种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综合性艺术。它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 把内在的情感外在化,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

课堂教学影视元素的引入, 有两种途径:

一是影视剧的渗透。有不少课文都有与之相关的影视剧, 可截取相关片段, 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播放。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时, 我播放了8分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剪辑, 让同学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 认识到他们爱情的坚贞。在上《祝福》一文时, 我就播放了祥林嫂在风雪中艰难挣扎的电影剪辑片断, 引起学生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无限同情。影视剧的课堂渗透, 其意义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 增加课堂容量, 为教学注入更多的艺术因素, 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是影视手法的借用。在电影制作中, 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 分别拍成许多镜头, 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 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 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 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 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 就叫蒙太奇。这种手法亦可用于写作教学及课本剧的改编上来。如广东考生作文《不能忘记过去》就是成功地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一篇佳作。文章以“六十年前, 法国, 诺曼底”、“六十年前, 苏联, 斯大林格勒”、“六十年前, 中国, 东北”三个历史瞬间镜头展开, 辅之前后对比的手法,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 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5. 音乐元素的课堂生成

巧用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诱导学生的情感因素, 以便引起情感方面的共鸣。在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 可播放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那颗要扼住命运咽喉、不甘沉沦的心, 为课文的主题作烘托陪衬。在上《鸿门宴》时, 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项羽这一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英雄, 除了补充相关资料外, 可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让学生认识到项羽侠骨柔情的一面。

三.把握好课堂文学创意的“度”

课堂文学创意的引入固然是一种新鲜的创意,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如果过分追求形式的新奇多样, 就有可能偏离教学的本质, 舍本逐末, 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1.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 忽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课堂上声、色、光等多媒体一味直观刺激, 学生懒得自己思考, 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2.任意“恶搞”课本人物, 远离原文主旨。当前网络上流行“恶搞”, 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 许多学生不知不觉之间也受到了影响。他们在编写课本剧时, 为了迎合部分同学的猎奇心理, 便加上了许多和主题不相干的情节和对白, 任意曲解人物性格。

3.片面追求个性化教育, 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培养。文学创意能够给一些特长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但一些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技能都不具备, 个别学生的“创意行为”, 使得课堂秩序混乱, 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5

主题: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探讨选录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法等;结合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有针对性地讨论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和儿童散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标题:

1.教科书选录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

2.对教材选录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

3.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状况如何?

4.儿童诗歌的教学现状和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

5.童话的教学现状及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

6.寓言的教学现状及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理念

古典文学作为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古典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殿堂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文学描写和古人表达思想时的细腻与丰富。要让中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需要当代初中语文教师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传统古典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一、学会正确认识古典文学

1.现如今的中学生都很惧怕古典文学

许多中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普遍都具有排斥和厌烦心理。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晦涩难懂的。而且年代也十分久远,没有必要进行学习。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古典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恒星,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

2.转变中学生错误的观点,加深对古典文化的认知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灿烂多姿。一直都是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精神港湾。正因为这种古典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和新鲜的思想,却早已将古典文化忘在脑后。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从平时的初中语文古典文化教学中将这种“追根”的思想调动起来,认识到进行古典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古典文学的学习本身就比较难理解

如果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把本身就让学生难以接受的古典文化课堂便得更加不愿接受。所以只有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才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习的激情和学习的动力。

2.教师在进行古典文学的教授时,要有一颗不畏艰难险阻的心

教师强硬的知识水平是基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是引导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制胜法宝。只有教师将枯燥的课本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

三、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理念相结合

对于初次接受古典文学的初中生来说,古典文学还是很陌生、很枯燥的。尤其是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让课堂中的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來。这时就需要教师以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古典文学与现代化相结合。让学生对古典文学不再感到陌生和难懂。比如在进行文言文的讲述时,可以先把文章的背景和涉及的人物事件做一个小小的规划,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方式制作教学课件,生动地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文,方便学生的学习。这样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兴趣,这才是今后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动力。

古典文学虽然意蕴深厚,但是让学生理解起来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在古典文学的学习中,也要具有现代的创新精神。比如说可以让学生模拟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和说话腔调,真实地再现古代的一草一木,加深印象,丰富知识。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新思想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再觉得古典文学那么久远而觉得不具有真实性。只有加入现代化元素去理解学习古典文学,学生才会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总而言之,古典文学始终是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应该加深这种文化的积淀。将古典文化加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再让古典文学结合现代文学理念,以一个合理有效的方式教授学生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不断地充实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7

一、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表现与教学要求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大语文教育”, 即把文、史、哲、经合为一体, 使语文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经典哲学教育、政治历史教育等相融汇。古人在重“道”轻“文”的认识基础上, 采取以“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说法突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性, “道”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而“文”则是用来阐释及传播“道”, 重“道”轻“文”长期是语文教学所提倡的。当然, 近代随着学科门类的不断分支和细化, 重“道”轻“文”的认识已成为语文教学发展的障碍。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目标, 它只能在给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通过教材内容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 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冲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因此,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文道并存, 文为主、道为辅”。语文是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科学化发展, 是改变语文教学走单一化的思想性、文学性、政治性、工具性、知识性的倾向, 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就要认真深入地钻研好教材;因为教材的思想性是内在的, 深层次的。如:在教古诗《题西林壁》时, 教师可经过反复钻研, 抓住了课文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而且加以拓宽。在这首诗中, 诗人以大气包举的手笔, 勾画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的画面。头两句写看山, 第三句承上启下, 总括前句复加强调, 旨在引起读者思考;左看右看, 看来看去, 为何总不识“庐山的真面目”看不到庐山的真正容貌呢?接着摆出答案,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为自己始终还没有离开庐山的范围啊!诗人慨叹一声, 戛然而止。眼前之景与物外之理水乳交融, 难道诗人仅仅要寓理于山吗?显然不是。这时教师要去理解作者的心——写作的主旨, 内含德育的真谛:普天下山山岭岭, 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 山势各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足点有别, 观察结果各异呢!对一切事物, 如果只限于其圈子里, 就会不见全局, 不明真相, 惟有客观地调查研究其各个方面, 坚持全面地辨证地看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获得真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

二、语文教学文学性表现与教学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是由语言表现的艺术性、生活性和情感活动的丰富性所决定的。文学性是指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 曲折的情节, 以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语文无论是指语言文字或是指语言文学, 其教学都必须突出文学性。理由是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 顾名思义, 就是文学的作品, 其显著特色也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不是文学作品, 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但这些课文大都含有文学因素, 有语言形象生动之处, 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也完全有可能突出其文学性。令人遗憾的是, 现在尚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停留在分析课文的字句文法、篇章结构等层面上, 尽管这样的分析也有必要, 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或许, 这也是一些学生重理轻文的原因之一吧!语文教学, 突出文学性, 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寓教于“文” (课文之文学性) , 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为此, 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 “教之无‘文’, 行而不远”。

三、初中语文教学体现思想性与文学性统一

1、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长期来, 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评议与效果, 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素养。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教师素养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语文教学突出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语文教师就必然需要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学素养。很难想象, 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突出语文教学的思性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师提高自身语言文学素养的途径, 主要是“三多”: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 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 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多写出自己的作品, 包括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多走出校门, 到现实生活中去, 到群众中去, 把握时代的脉搏, 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

2、强化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长期来过于强调以本为本, 也即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 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 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 照本宣科, 不敢越雷池一步, 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 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 只能造成思想性与文学生动性的“缺席”, 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也产生不了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创造性需要语文教师做到“三新”:教学理念新、教学语言新、教学方法新。

3、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

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 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语文教学体系, 强化语文活动, 优化语文环境, 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 增强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 增强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与文学性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 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科的特点, 进行思想与文学性的教育。

4、将思想性作为文学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人文性的表述中, 把思想性作为人文性的核心内容表述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所以,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 这是人文性的题中固有之意。《辞海》的解释是,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 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但毋庸讳言, 思想性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内容, 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核心教育内容。

5、让课堂生活化与综合化。

语文要做到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就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到亲切, 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应当从心理、品德、法律等方面进行扩展, 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性, 这样, 语文教学的活动, 才有思想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结合空间。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8

一、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的四大误区

1.孤立课文。《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目标都只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揽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某篇课文,只钻研这一篇课文,把课文孤立了,岂不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浮舟? 其目标准确率能有多高?

2.肢解课文。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 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做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等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只是为学生注入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说不上培养能力, 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

3.忽视阅读。汉语有很强的音乐美 ,单就理解文意来说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非常必要。有的教师总认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不如讲解来得快,所以对课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一遇到课本外的阅读材料便觉得无从下笔。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太少。

4.题海战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 ,一时不能完全抹去应试教育的影子。比如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化为经验之谈。这种“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从长远角度看,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一个死胡同。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模糊不清,更无兴趣可谈,即使再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也难以奏效。

二、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1.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固然是笨办法,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为了防止学生重复阅读的厌烦性和盲目性,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读、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的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之外,还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以后,有表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轮读,既能避免学生产生厌读情绪,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2.理清思路的条理性。每一篇课文 ,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以《藤野先生》为例,题目写藤野先生,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明白写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是作者到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其中蕴涵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感情与全文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弄清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做到高屋建瓴,这为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3.把握目标的系统性。从系统性角度说 ,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融汇于母系统之中。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大纲,统览教材体系,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目标,这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首要一环。

4.欣赏作品的文学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那动人的画面、精彩的修辞、鲜明的感情、个性化的人物等,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初中大纲明确规定: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关系到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个人气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用生动活泼的教法和感染学生的气质教读文学作品。有一位教师在教《春》一文时,一边用配乐的范度、生动的讲解,一边用板书画了一副“孔雀开屏图”,课文的结构层次全都反映在板书上。这节课,不仅给学生以视听的美感,还激发学生欣赏课文的热情。

三、加强初中作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与文学性

作文训练中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模糊不清;国外的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 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训练, 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总之,语文教学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一向重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在当今的语文教坛上,许多教师已在这方面作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须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工夫。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忽略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予学生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本文针对语文教学的误区提出了对策。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的问题与策略 篇9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 必须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留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 应凸显其主体地位。二是导学性原则。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 要做到目标明确, 流程清晰, 要求具体, 操作方法明了、实用。三是探究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 要逐步深化, 体现阶梯形。四是创新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学情, 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 具有创新性, 切忌千篇一律, 照抄照搬。

一、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案“习题化”

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 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 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 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 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 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 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 大搞题海战术, 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 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 死记硬背教学内容, 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试题, 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 根本无法实现学案教学的优势。所以, 学案绝不是单纯的的练习作业,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

筅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张松元

导方案, 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习题集”, 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 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拓展练习是必需的, 但是, 它不同于同步练习。在学案设计中, 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问题的探究, 同时, 更要重视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感悟、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2. 学案“教材化”

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 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 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 把学案变成“教材”, 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 完全是讲解学案, 不是“用教材教”, 而是教“学案”。语文课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 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语文学案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 进行有效的生本、生生、师生多重对话。语文学案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 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 而不是让学生放下书本, 拿起学案, 这是本末倒置。不要把语文学案“教材化”, 语文学案只是语文学习的素材之一, 一种语文课堂学习资源, 一个凭借, 只是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或操作流程。

3. 学案“问题化”

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 缺乏思考的力度, 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 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 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式, 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当然我们认为问题是导学的核心,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在学案教学中, 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笔者认为, 教学中一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提, 由学生提出,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在学案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主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导学价值。

4. 学案“整齐化”

不少学案忽略了学生的层次差异, 缺少阶梯性和递进梯度, 要求更多地体现的是整齐划一, 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学案教学要面向全体, 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实施分层教学, 关注生情, 关注学情。学案应从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设计成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使优秀学生能从学案的提升中感到满足, 一般学生能从中受到激励, 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 借助学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发挥学案应有的价值。

5. 学案“程式化”

一些教师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 过分拘泥于学案设计的要求和内容, 固定、僵死的固守预设的学案, 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 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 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学案成了一种固有程式, 一种束缚框架。其实学案也是一种预设, 并非一成不变, 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 学案应该有生成性变化。语文学案教学并不排斥生成, 如果学案教学中缺乏灵活性, 排斥具体有效的生成内容, 那学案就将成为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创新灵性迸发的僵死模式。这不是学案教学所希望的。因此, 要树立学案为课堂服务、为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意识, 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案, 补充和完善学案, 让学案在生成和完善中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媒介。因此, 学案教学中强调精心的预设, 更期待精彩的生成。

6. 教师“虚设化”

以前教师大多不敢放手, 担心过多, 把自己当成主角, 自导自讲, 学生则是听众。但现在语文学案教学中, 教师全身“隐退”, 地位“虚设”, 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 课堂成了无主题变奏, 如脚踏西瓜皮, 滑到哪教到哪。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只是用“对”、“很好”、“有创意”等赞语, 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殊不知, 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 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这样, 在学案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恰恰相反, 教师要立足主导地位, 肩负“导演”的责任。学是主线, 导是关键, 所以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教师必须定好自己的位置。在语文学案教学中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是“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分析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拓展思路, 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引导和思维启示中, 还要担当起整个学习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学生学习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解决语文学案教学问题的策略

1. 学法指导

学案教学关键在于学法指导, 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老师要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 变教学为导学, 教师要真正领会“导学”的真谛, 深入学生, 指导学法。如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 正确的做法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好学案, 教给预习的方法, 如何进行字词摘抄、如何进行搜集作者资料、如何进行质疑等。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2. 分层递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 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 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以提高教学效率。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作业的设计, 对于同一篇课文内容, 可针对基础题、能力题、提高题、拓展题等分层次进行练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细读文本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基于新课程标准, 把教材当作素材、范例、凭借, 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依托学案,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材”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应该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情感与情感的互动。解读文本, 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文本细读, 让读者能够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 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 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 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 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 就意味着“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通过学案得以充分彰显。

借助学案和学生预习的问题, 进行深入地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学有所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进行思维的碰撞, 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升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潜滋暗长起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4. 注重生成

课堂要想不断有动态生成的精彩, 一是需要有高质量的预设, 学案编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根据年级情况进行精心预设:创新学案的形式, 不要模式化, 力求新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学法指导, 跳一跳摘桃子, 预设生成的空间。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 是让学生更多自主思考时间的课堂, 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引导, 在引导中感悟。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 在同伴的合作、点评、质疑中, 才会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是活生生的人, 师生之间要实现教学相长, 建立密切的教学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挑战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的被动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组织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 更要想方设法, 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巧设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习惯,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 学案要以全体学生为核心, 以“主体”的“自动”为前提, 以演讲、辩论、笔练等为活动的基本方式。一要创设生动、充实、热烈的课堂气氛;二要注重师生平等和谐对话;三要语文活动有新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人人有愿望, 人人有兴致, 人人在思考, 人人在活动, 不仅有利于激发程度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在既充满智力挑战又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不断否定自我, 超越自我;同时, 又从羡慕他人, 到追赶他人, 形成“别人能, 我也能”的活动气场。

6. 及时批改

学案中的反馈部分, 如课前预习部分以及课堂总结检测部分, 需要任课教师两次收集起来, 去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它是语文学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学案的完善情况, 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 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 并在学案上写出来。学案有发必收, 有收必批, 有批必评, 有评必纠。如果不批改学案, 老师就会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不能调节教学方案, 课堂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而学生初步完成学案中预习部分后由学科代表收齐上交, 教师进行第一次批阅, 从中了解学情并确定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调整课堂学习方案, 这样具有针对性, 又有实效性, 在上课前将学案发下来;课堂上, 学生结合学案研读文本, 拓展文本, 小结感悟, 训练巩固, 学生要在课下进一步完善、整理、订正, 完成后收齐上交课代表, 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批阅。

两次批改,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案补充完善情况加以了解和评价, 教师尤其要针对学生在预习阶段出错的题目进行批阅, 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两次批改, 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 做题方法技巧的点拨, 对于解题方法和规律及时补充, 切实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10

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 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 在周作人看来, 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 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 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 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 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教材与教授, 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 其次才是效果, 如读书的趣味, 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 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 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 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 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 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 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 (1) 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2) 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 (3) 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 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 幼儿前期 (3~6岁) 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 (6~10岁) 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 (动物故事) ;少年期 (10~15岁) 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 没有正当的理解, 又因为偏重文学, 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 实在绝无仅有, 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 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 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 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 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 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 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然后编辑成册, 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以上可以看出, 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 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 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 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 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 是非常深刻的。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 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 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 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 体验各种道德情感, 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 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 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 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20世纪30年代写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 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 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也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因此, 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 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 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 以善为美, 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 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 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 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 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 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照射人类, 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 “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 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 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 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 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 然而绝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 然而绝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 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 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 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 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

这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 学校教育的直接需要。这就是他们对儿童文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后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直延续到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现, 为小学语文教育开辟出了一个新的资源纲。

(贵港市贵糖学校)

摘要:儿童文学是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体系的一个类别, 这两者听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 但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服务对象——儿童与学生, 同时它们都起着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客观上促进了早期儿童文学的创作, 而儿童文学也为语文教育的课程提供了丰富资源。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价值和意义;方式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听、说、写、读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完成这些基础性目的之后,再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的传授。儿童和文学在我国的语言文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中国语言文学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分支,在小学教学中拥有特殊的地位,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方式。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应用的地位以及作用

1.儿童文学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小学语文课堂引起面对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就与初高中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在对授课的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作为依据进行挑选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文学突显出了它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创作概念本身就是以儿童作为受众主体进行创作的,所以,儿童文学在创作的过程中,里面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所运用的语言均是儿童能够较为容易接受的,对于培养儿童接受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有利于使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得到加强。

2.儿童文学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儿童文学的作用,在将其引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上之后就会逐渐显示出其与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同之处,二者之间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小学生一旦发现其与传统课程之间的区别时,就会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改变,自动的将二者之间进行对比。这种情况发生之后, 在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就会形成一种对语文知识体系进行冲击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的开发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骆宾王《鹅》就是一个游历的例证,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小孩子对实物比较感兴趣,骆宾王的父亲洞悉了自己孩子的想法,就叫家里的下人端了一碗汤过来,并说明只要他能够以院子池塘里的鹅为题写出一首诗,就让骆宾王吃东西,于是骆宾王仔细对池塘中的鹅的样子以及动作形态进行观察,最终作出了诗。

3.让儿童文学有利于让小学生保持童真童趣

儿童文学虽然是由成年作家进行创作的,但是确是创作给儿童看的,因此对事物的看法均是站在儿童的视角上所进行的。但是成年人作为儿童创作的主体,不可能完全摈弃成年人的世界观以及生活中的经验和经历造就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所以儿童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童心的世界观以乐趣和色彩,都是经过成年人思考之后所创作出来的,故事性强,逻辑也适合儿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内在思考,坚定自身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保持一颗童真的心。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发挥方式

1.大量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基础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大量的进行阅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儿童文学作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创作技巧还是对儿童心理的认知程度都在不停的进步,再加上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引进、儿童文学连环画以及绘本的面世,让我国的儿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孩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得到加强,以及从优秀的儿童文学中得到更多的人生哲理以及思考,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加强引导,让孩子形成自主阅读的意识。同时,在孩子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找准合适的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对孩子学习的自主性进行尊重

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让作品具有启发性,同时将作品的说教性进行淡化。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更多的让孩子自己进行学习,用自己的思维对文学作品当中的含义进行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含义,唯有孩子自己所理解到的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不论儿童在该作品中有着怎样的理解,获得怎样的阅读结果,只要是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思考之后得到的,就是有效的阅读,而该作品也达到了自身的目的,完成了创作者所赋予的使命。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儿童才是学习的主体,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主体,所以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对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进行充分的关注,课堂上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拒绝呆板僵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可以在教学的时候根据所学习的知识设置情境教学,以活动的方式让儿童参与进来,解放儿童的天性,提升儿童的思想境界。

3.对儿童文学的作品选择以及作品的编排能力进提升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非常的多,但并不是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都适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尽管它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因此,在对语文课堂上所需要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其是否符合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是否适合作为素材。为了让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保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收获,应该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以及编排的方面做出合理的设计,让所选择的内容与儿童的阶段性心理相适应。例如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引进传统的文学作品(诗歌之类的)之外,还可以对图书作品进行引进,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可以引进注音版的连环画。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色彩鲜艳的图案非常感兴趣,可以利用颜色鲜艳的图案的吸引力引导儿童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除此之外,图案有对文字进行解释说明的作用,若是简洁短小的语言使儿童在阅读理解时发生了障碍,那么儿童还可以借助图案对其进行理解。图画书不仅可以让儿童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更能够激发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为以后进行更好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仅限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进行阅读学习。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范围不断变大,改革的深度也在不停的推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自从儿童文学进入了小学语文课堂,不论是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来说,都有了巨大的改观,为课堂现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的主体特征受到应该有的尊重,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以及编排也不可大意,需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编排,如此才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种方法不论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将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值得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李远. 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卫三强. 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文学性与语文课堂教学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情境,价值与对策

一、运用多媒体构建文学情境的重要价值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心理是脑的机能,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必须从实际出发, 懂得他们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心理特征, 就能很好地对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着手从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由于基础阶段学生们还处在认知发展阶段, 对许多新生事物不能完全客观理智地认识分析, 其反映问题的机能仍然在发育过程中, 再加上他们本身的生活经历有限, 对事物的认识侧重于潜意识的表现和直观印象。在阅读作品时, 他们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对待一切, 想象极其丰富, 但多以美好的幻想认知一切, 而事实证明, 好的文学作品, 都是正确的眼光观察生活, 以健康的心理去思考生活, 以精彩的语言去表现生活。所以教师选取的文学作品要以同学们所熟悉的生活内容和人生体验为主, 有声有色地描绘学生天真烂漫, 纯真美好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为主进行文学启蒙和教育教学指导。在增强学生的趣味感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教育, 老师也可以进一步教导学生正确客观地分析这些现象的好坏, 把知识形象化。没有敏锐的艺术感觉, 没有纯真的爱心, 就不能做到这一点, 爱心需要历练, 激情需要培养。教师需要懂得学生的心理需求, 适时把握认知特点, 构建学生们感兴趣的阅读世界与人文环境。结合同学们成长的环境, 把蕴含在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真理, 通过最浅显易懂的有趣的文学作品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教师应有的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倡导的文学修养理念, 其根本所要也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量, 进一步切合同学们的心理特征, 展现文学情趣的重要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文学形象的感召力

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机制尚不够成熟, 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像成人具有深刻性, 全面性, 对事物的看法只在于表面, 偏远直观。在阅读中对文学形象的认识不能准确判断。不能抛弃好的就绝对好, 坏的就绝对坏的模式。所以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显出了很大的一个特征。在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中, 大多数是叙事作品, 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进一步达到教育的目的, 给读者鲜明的烙印。人物形象的塑造, 要增强时代的特色, 也要塑造出能鼓舞青少年学生奋发向上形象。人物形象, 不是靠静止的描述来完成的, 也不是通过冗长的心理刻画来展现的, 而是通过生动有趣, 曲折奇特的情节, 细致逼真描写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来塑造的。在各种各样的任务形象描写当中, 应该有鲜明的个性。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 但是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每个人都有个别性, 具体性和生动性。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 但是它不是靠生硬的说教来表达的。要想在娱乐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文学体裁形式就要别具匠心, 不但要读者熟悉了解这些形式, 还要利用这些形式陶冶同学们的情感, 在开发智力, 发展形象思维, 愉悦身心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优秀文学作品的体裁就像是初中生身体发育必需的种种营养,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 使兴趣与求知相关, 让文学价值与教学任务联系, 自然而然地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另外寓教于乐还包括接受的语言和扣动学生心弦的艺术境界, 富有学生情趣的艺术构思和意境, 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鲜艳夺目, 令人向往, 令人陶醉。寓教于生动的意境之中的优秀作品, 格调明快不但体现在内容形式上, 还要体现在语言上, 通俗枯燥的语言不能吸引学生对文学的阅读兴趣。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还体现在语言的轻松活泼, 读得朗朗上口, 自然流畅, 如沐浴春风一样清新爽朗, 像盛开的花朵一样质朴。另外所选文学作品的语言通俗流畅浅显易懂, 而且极具幽默感, 既有思想价值又要有艺术魅力, 同时还要关注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三、多媒体技术支持下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 学生自制力差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 不同阶段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制力各不相同, 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学习与活动的耐心相对不足, 他们大多喜欢活动和变化着的事物, 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 是要经过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不断修养锻炼才能达到的结果。所以给他们提供的阅读, 欣赏的文学作品应该生动, 紧凑, 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生动情节的安排是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关键之处, 教师利用文学故事的情节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指导阅读的文学故事如果缺少了生动的情节, 只用枯燥的说教语言对学生进行介绍那必然会引起他们的烦恼和拒绝, 难以引起阅读兴趣。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召下, 才能从情感深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环扣一环地不间断地阅读下去。其间既有波澜起伏, 又有紧密联系, 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有能恰当地展示作品的主题, 使读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 体会到人物形象的机智, 勇敢, 受到教育的鼓舞。文学作品的生动性也是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欣赏水平的主要方式, 由于幼儿阶段的学生认识事物比较直观和表象化, 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从具体形象的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结束语:

上一篇:防水粘结技术下一篇:生态文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