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分析

2024-11-27

注射分析(精选11篇)

注射分析 篇1

不含任何附加剂供药用的水, 在《中国药典》中收载的有3种:纯化水 (Purified water) 、注射用水 (Water for Injection) 和灭菌注射用水 (Sterile water for Injection) 。纯化水为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供药用的, 不含任何附加剂的水;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灭菌注射用水为注射用水照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备所得的水。这3种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 其质量必须符合《中国药典》现行版的规定, 才能供药用。

1 性状

纯化水为无色的澄清液体, 无臭、无味;注射用水为无色的澄清液体, 无臭、无味;灭菌注射用水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无臭、无味。

2 检查

2.1 纯化水

2.1.1 酸碱度检查

取本品10ml, 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 不得显红色;另取10ml, 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5滴, 不得显蓝色。

检查原理:以甲基红指示液 (pH值4.2~6.3) 和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 (pH值6.0~7.6) 的变色来控制酸碱度限量。因此, 纯化水酸碱度限量pH值应为4.2~7.6。

2.1.2 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检查

取本品, 分别置3支试管中, 每管各50ml。第一管中加硝酸5滴与硝酸银试液1ml, 第二管中加氯化钡试液2ml, 第三管中加草酸铵试液2ml, 均不得发生浑浊。

检查原理:采用灵敏度检查法检查纯化水中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第一管检查氯化物, 要求不得出现氯化银的白色浑浊;第二管检查硫酸盐, 要求不得出现硫酸钡的白色浑浊;第三管检查钙盐, 要求不得出现的草酸钙的白色浑浊。

2.1.3 硝酸盐检查

取本品5ml置试管中, 于冰浴中冷却, 加10%氯化钾溶液0.4ml与0.1%二苯胺硫酸溶液0.1ml, 摇匀, 缓慢滴加硫酸5ml, 摇匀, 将试管于50℃水浴中加热15分钟, 溶液产生的蓝色与标准硝酸盐溶液[取硝酸钾0.163g, 加水溶解稀释至100ml, 摇匀, 精密量取1ml, 加水稀释成100ml, 再精密量取10ml, 加水稀释成100ml, 摇匀, 即得 (每1ml相当于1μgNO3) ]0.3ml, 加无硝酸盐的水4.7ml, 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 不得更深。

检查原理:在酸性条件下硝酸盐将二苯胺氧化成有色化合物, 再与标准管比较不得更深, 采用限量检查法中的比色法控制纯化水中硝酸盐的限量。杂质限量为0.000 006%。

2.1.4 亚硝酸盐检查

取本品10ml, 置纳氏管中, 加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稀盐酸溶液 (1→100) 1ml及盐酸萘乙二胺溶液 (0.1→100) 1ml, 产生的粉红色与标准亚硝酸盐溶液[取亚硝酸钠0.750g (按干燥品计算) , 加水溶解稀释至100ml, 摇匀, 精密量取1ml, 加水稀释成100ml, 摇匀, 再精密量取1ml, 加水稀释成50ml, 摇匀, 即得 (每1ml相当于1μgNO2) ]0.2ml, 加无亚硝酸盐的水9.8ml, 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 不得更深。

检查原理:亚硝盐在酸性条件下与具有芳香第一胺结构的对氨基苯磺酰胺反应生成重氮盐, 重氮盐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显色。再与标准管比较不得更深, 采用限量检查法中的比色法控制纯化水中亚硝酸盐的限量。杂质限量为0.000 002%。

2.1.5 氨检查

取本品50ml, 加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 放置15分钟;若显色, 与氯化铵溶液 (取氯化铵31.5mg, 加无氨水适量使溶解稀释成1 000ml) 1.5ml, 加无氨水48ml与碱性碘化汞钾试液2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 不得更深。

检查原理:利用氨与碱性碘化钾反应显色, 若纯化水中有铵离子存在, 溶液即显黄色或橙色, 再与标准管比较不得更深, 采用限量检查法中比色法控制纯化水中氨的限量。杂质限量为0.000 03%。

2.1.6 二氧化碳检查

取本品25ml, 置50ml具塞量筒中, 加氢氧化钙试液25ml, 密塞振摇后放置, 1小时内不得发生浑浊。

检查原理: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钙混浊进行检查。检查时为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 应将容器密闭放置。

2.1.7 易氧化物检查

取本品100ml, 加稀硫酸10ml, 煮沸后加高锰酸钾滴定液 (0.02mol/L) 0.10ml, 再煮沸10分钟, 粉红色不得完全消失。

检查原理:易氧化物是指纯化水中易被氧化的杂质。是利用易氧化的杂质在酸性条件下能被高锰酸钾氧化, 通过限制高锰酸钾的用量来控制水中易氯化物的限量。

2.1.8 不挥发物检查

取本品100ml, 置105℃恒重的蒸发皿中, 在水浴上蒸干, 并在105℃干燥至恒重, 遗留残渣不得超过1mg。

检查原理:不挥发物是指纯化水中的无机盐类杂质, 如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氯化物和硫酸盐等。采用重量法进行检查。

2.1.9 重金属检查

取本品50ml, 加水18.5ml, 蒸发至20ml, 放冷, 加醋酸盐缓冲液 (pH值3.5) 2ml与水适量共25ml, 加硫代乙酰胺试液2ml, 摇匀, 放置2分钟, 与标准铅溶液1.5ml加水18.5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 不得更深。

检查原理:利用重金属离子在醋酸盐缓冲液 (pH值3.5) 中与硫代乙酰胺试液显色, 再与标准管比较不得更深, 采用限量检查法中比色法控制纯化水中重金属的限量。杂质限量为0.00003%。

2.1.1 0 微生物检查

取本品, 采用薄膜过滤法处理后, 依法检查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ⅪJ) ,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ml不得超过100个。

检查原理:薄膜过滤法无菌检查用的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μm, 直径约为50mm。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湿滤膜。

2.2 注射用水

2.2.1 与纯化水检查相同点

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 硝酸盐, 亚硝酸盐, 二氧化碳, 易氧化物, 不挥发物与重金属皆对照纯化水项下的方法检查, 应符合规定。

2.2.2 与纯化水检查不同点

(1) pH值应为5.0~7.0。

(2) 氨:对照纯化水项下的方法检查, 但对照用氯化铵溶液取量改为1.0ml。杂质限量为0.000 02%, 要求比纯化水更严格。

(3) 微生物限度:取本品至少200ml, 采用薄膜过滤法处理后, 依法检查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ⅪJ) ,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每100ml不得超过10个。

(4) 细菌内毒素:取本品, 依法检查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ⅪE) , 每1ml中含内毒素量应小于0.25EU。

2.3 灭菌注射用水

2.3.1 与注射用水检查相同点

pH值, 氯化物, 硫酸盐与钙盐,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氨, 二氧化碳, 易氧化物, 不挥发物, 重金属与细菌内毒素皆对照注射用水项下的方法检查, 应符合规定。

2.3.2 与注射用水检查不同点

(1) 应符合注射剂项下的有关规定: (1) 溶液型注射液应澄明; (2) 注射剂所用溶剂必须安全无害; (3) 注射剂常用容器有玻璃安瓿、玻璃瓶、塑料安瓿、塑料瓶 (袋) 等; (4) 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缩短注射剂的配制时间, 防止微生物与热原的污染及药物变质; (5) 灌装标示量为不大于50ml的注射剂, 应按要求适当增加装量; (6) 熔封或严封后, 应选用适宜的方法灭菌。 (《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ⅠB) 。

(2) 不再检查微生物限度。

3 类别及用途

纯化水属溶剂、稀释剂;注射用水属溶剂;灭菌注射用水属溶剂、冲洗剂。

纯化水常用于药物分析中的试验用水、药品生产工艺中用水和制备注射用水的水源;注射用水常用于临床用水、药品生产工艺中用水和制备灭菌注射用水的水源;灭菌注射用水常用于临床用水。

4 贮藏

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皆应密闭保存。密闭是指将容器密闭, 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5 比较 (见表1)

只有质量合格的纯化水才能用于制备注射用水, 同样, 只有质量合格的注射用水才能用于制备灭菌注射用水。这3种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 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 对这3种水的质量检查和控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注射分析 篇2

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641000)辜书琼

摘 要:本文通过对注射室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注射疼痛、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其导致的潜在问题、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切合护理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注射 护理 问题 分析 对策

Key words:inject nursing problem analyse countermeasure

注射室是医院的服务窗口,护理人员直接和患者接触,也是护理纠纷的好发环节。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地处市中心,患者相对集中,病员层次较为复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如何满足患者的需求,在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又要注重自我规范与保护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我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针对注射室的常见问题采取了相应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此与同行们交流探讨如下:

1、注射疼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在注射室的护理工作中,注射疼痛是护患双方必须面对的常见问题。如何针对疼痛产生的不同原因,正确应用操作技能技巧,帮助病人避免疼痛、减轻疼痛是护理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1 操作人员未掌握无痛注射技巧

1.1.1 严格按照‘两快一慢’的原则进行注射 进针和拔针要 快,推药要慢,对不合作的患者尽量在注射前先把患者固定好,避免因患者在注射时挣扎而快速推药造成患者疼痛。

1.1.2 采用按压穴位注射 臀部有一环跳穴,位置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在臀部肌肉注射操作过程中,用左手拇指采用适中的指力按压环跳穴的同时进行肌肉注射,可以显著地减轻患者对注射部位的疼痛感。实践证明,按压环跳穴减轻注射疼痛这一方法对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1.1.3 使用改良的皮内注射方法 多种药物使用前都需要做皮内注射试验,而皮内注射是所有注射中患者感觉最为疼痛的一种。我们应用改良后的皮内注射方法后,患者反映疼痛大大减轻。改良后的皮内注射方法如下:选择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三横指中点处(以患者自己的食、中、无名三指为准),按常规消毒皮肤抽取药液,驱尽注射器内空气,左手轻握患者手臂,左手拇指放于消毒范围下端,不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贴紧,几乎呈平行状,维持姿势不动,左手拇指轻轻向下拉紧皮肤,随着皮肤弹性,针尖斜面刺入皮内,放松左手拇指的同时,右手顺势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注入药液0.1ml,使局部隆起一圆形皮丘,隆起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这种方法可以减轻了患者在接受皮内注射时的疼痛强度。1.2患者紧张,导致局部肌肉收缩,增加注射时的疼痛 部分患者肌注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导致局部肌肉收缩,引起进针难,增加注射时的疼痛。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减少注射时的疼痛。针对不同年龄的患者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待听不懂成人话语的婴幼儿,采用以婴幼儿感兴趣的玩具、饰物、食品在旁边逗孩子;对待能听懂成人语言的孩子,则采用夸奖、激励及握手阿姨等方法,与患儿建立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儿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消除紧张情绪;对待成人则采用与患者谈 2 话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谈话的内容要以患者感兴趣为原则,并且还可以同时把健康宣教的工作完成,取得了一举两得效果。

1.3部分药物由于其特性导致注射疼痛加重 如25%的硫酸镁、胸腺肽等药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维生素D3、黄体酮等油剂类的药物不宜吸收,都会导致较显著的疼痛。在注射这类药物时,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血管大神经较远的部位,还要特别注意注射深度。如果注射过浅,药物在脂肪层内,不但药物吸收差,特别是油剂类药物还会导致脂肪液化等严重不良反应【1】。合适的部位和适宜的深度,才能在使药物迅速达到治疗作用的同时减少这类药品给患者带来的疼痛。

1.4 同时注射多种药物 同时注射多种药物、剂量较大,药物集中在一起,不但影响药物吸收效果,还易造成局部硬结,引起局部疼痛,特别是婴幼儿,肌肉层薄,更易产生此种情况。对待此种情况,我们通常采用分药物,分部位注射,这样注射到局部的药量少了,不但避免了硬结的产生,还避免了潜在和少见的药物配伍禁忌。

2、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其造成的潜在问题

由于患者注射时间无规律性,而且护理人员存在着缺编的问题,容易出现患者排队等待注射的高峰期。如果让患者久等,一是耽误治疗,二是往往容易导致患者滋生烦躁、无助、不满情绪,而这些负性往往又是导致深层次护患冲突、纠纷的潜在因素。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不增加科室人员编制的情况下,采用了弹性排班,在患者前来注射的高峰期增派一至二人,缓解了患者拥挤、等待情况;同时,护理人员的微笑服务、和风细雨般的语言也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

3、注射室常见的法律问题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3 与医疗服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例如今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医疗诉讼实行部分举证倒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如何用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成为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结合注射室护理工作的具体性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在以往的工作中,注射室护士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履行了健康宣教和告知义务,却未留下相关的护理记录,连注射证往往都是有患者保管,容易造成一些隐患,特别是纠纷发生后举证困难。例如,对皮试患者,皮试后,护士都会要求患者在观察皮试反应及结果期间不离开注射室并阐明原因,但少数患者仍会自行离开注射室,导致发生过敏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的可能;另一种情况是患者注射后护士会对患者说明,注射后要在注射室休息30分钟后由护士观察注射后的反应及注射部位方可离开,但少数患者擅自离开,导致出现注射部位出血、血肿及更严重的不良后果。而一旦发生医疗纠纷,面对患方提出的护士卫履行告知义务、未保护患者知情权的指责难以举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在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后让患者签字的方法,对皮试后的患者使用专门的记录本写明:病员同志,为了您的生命安全,皮试后20分钟内(即观察皮试结果及反应期间),请不要离开注射室,谢谢配合;对肌肉注射的患者使用专门的记录本写明:病员同志,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肌肉注射后30分钟内,请不要离开注射室,由护士观察药物反应及注射部位后方可离开,谢谢配合!然后由患者签字,对患儿则采用由家长先写上患儿名字再写明签字人与患儿的关系。这样既减少了不良后果的发生,又避免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肌肉注射药物与局部硬结的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R758.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19-01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法,但可产生硬结,引起疼痛,甚至造成局部坏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为此,研究探讨肌肉注射药物引起硬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是很重要的。

一注射技术不佳引起的硬结

药物肌肉注射后吸收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注射部位血管的分布,当患者皮下脂肪较厚,注射时进针深度不够。特别是孕妇(脂肪层在3cm以上)。7~8号针头较难达到肌层深部。[1] 由于脂肪层血管少,注入脂肪层中的药物弥散受到影响,药液吸收缓慢,又因连续注射或多种药物交替于同一部位,注射时间间隔短,尚未吸收的多种药物聚集一处而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使结缔组织增生。促进硬结的形成。如长期注射尿崩停。胰岛素等药物易产生硬结。

二由于药物的剂型因素引起的硬结

通常药物分子量愈大,吸收愈慢,分子量大的药物在通过毛细血管壁细孔或实质部分均有困难,因而淋巴系统成为药物主要吸收途径,致使药物吸收减少。药物还可以与高分子溶剂形成结合物或阻滞体内酶作用而使药物吸收减少。亲脂性药物可直接透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因此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非脂溶性药物进入血流主要靠穿过内皮细胞膜上的细孔扩散入毛细血管,而这些膜孔的面积仅为毛细血管总面积的2%,因此非脂性药物吸收较慢。另外,药物油水分配系数降低时,药物的吸收也降低。[2]临床使用的某些油溶剂、乳剂和混悬型药物,如丙酸睾丸素、黄体酮、氯霉素、维生素A、D、E、普鲁卡因混悬青霉素、鸦胆子油(O/W型)等药物,难溶于组织间隙,就不能很快地渗入毛细血管被吸收,造成硬结的形成,注射这些药物时应注意进针深度,疗程不易过长。

三药物的强刺激性引起的硬结

药物的PH值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酸碱度过高或过底,距生理情况越远,易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疼痛和硬结。如安定、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据报道,由2%苯甲醇作青霉至素G溶媒,形成硬结十分普遍。[3]临床上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钾盐、钙盐、维生素C、止血芳酸、碳酸氢钠,去甲肾上腺素等,注射后不仅能产生剧烈疼痛和硬结,甚至能引起肌肉缺血性坏死,应避免肌肉注射给药。

四微粒与硬结

近年来静脉输液的微粒污染问题研究的较多,肌肉注射药物过程中也可带进的微粒,如玻璃屑、橡皮粒、纤维、蜡粒等。这些小于针孔的微粒随药物注射到组织中后,药物可以逐步被吸收,两微粒不仅被吸收,相反作为异物刺激机体的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较小的微粒可由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较大些颗粒则由多核巨细胞附着或包围,形成局部肉芽组织将异物与健康组织隔离,巨细胞的寿命为几日或几月,死亡的肉芽组织变为结缔组织,将异物包裹其中,形成硬结。

五中草药注射液与硬结

肌肉注射中草药制剂后产生疼痛和硬结,主要是与药物中所合的刺激成分和杂质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中草药制剂有效成分本身就具有刺激性如某些酚类、黄酮类、皂甙类、蒽醌类、黄芩素、大蒜素等中草药提取物。另外中草药注射剂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和未除尽的水溶性色素,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疼痛,同时造成无菌性炎症,直至硬结产生。中草药针剂在制备过程中很难除尽其中的鞣质和酸性树脂等杂质。据报道目前中草药针剂中鞣质含量超过0.5%。[4]这些杂质进入体内后可与组织中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鞣酸蛋白。

六防止硬结的措施

对外周循环差的患者,肌肉注射药物后要给予及时的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周围的深部血管扩张,加速药物的吸收;注射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作深部注射;研制长效缓释制剂,取代频繁给药;长期给药的患者,应注意更换注射部位,注射时应避免微粒污染。对强刺激性和浑浊的注射剂应禁止肌肉注射给药。改善中草药制剂的工艺流程,減少制剂中杂质。对于已形成的硬结,可采用654-2 [5] 或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促进硬结软化。

参考文献

[1]赵静娴.实用护理杂志1990;6:30[2]奚念朱等.药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 414[3]鲁志强.中国药学杂志1989; 7: 425

[4]陈兰英.首都医院制剂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670。

注射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 均为女性, 均在门诊治疗。年龄19~73岁, 平均 (42.34±10.32) 岁。病程6个月~30年, 平均 (12.25±6.84) 年。已婚经产妇158例, 未婚2例。直肠前突陷窝深浅度:2 cm者72例, 3 cm者38例, 4 cm者50例。结肠纤维镜检查, 均患有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或直肠溃疡。

1.2 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排便不净感, 下坠不适, 肛门口阻塞感, 排便时肛门处压力分散感, 排气不畅感, 或有左下腹憋胀感。 (2) 直肠指诊:肛管下端直肠前臂可扪及凹陷的薄弱区, 用力排便时凹陷加深。 (3) 直肠镜下视诊:令患者屏气做排便运动, 可见一半球状“蛤蟆鼓” (如蛤蟆鼓叫时之腮处膨大状) 。 (4) 排粪造影:壶腹部远端囊状突向前方, 可显示其前突的深度与宽度。 (5) 肛门肌电图正常。

1.3 治疗指征

(1)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2) 排粪造影有典型的X线表现; (3) 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4) 肛门舒缩功能正常, 肠道传导时间正常或稍延长。

1.4 方法

常规灌肠。侧卧位, 常规消毒, 铺洞巾, 1%利多卡因10 ml局部麻醉, 松弛肛门。在喇叭肛镜下, 嘱患者反复2次作“排便-收肛”运动, 此时可根据“蛤蟆鼓”出现和消失部位, 以确定注射进针点。接着用卵园钳钳夹直肠前突上方松弛黏膜 (即“蛤蟆鼓”部分) 提起, 继用大号齿弯钳沿直肠纵轴方向充分钳紧直肠前璧肌层之上松弛之黏膜及黏膜下层, 在弯钳平面上方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作自下而上的条状注射, 视钳上组织全部变黑为足量, 合并Ⅱ期内痔者可一次注射, 痔全息总量一般不超过1.2 ml。注射完毕肠腔内放置油纱条引流, 外敷纱布, 胶布Y型固定。

1.5 术后处理

按肛肠科常规护理, 进流质食物3 d, 控制大便1~2 d, 青霉素类及甲硝唑类药物静脉联合给药5~7 d, 口服止血药10~12 d。术后2~3周内禁止重体力劳动和长途奔走, 忌入厕时久蹲或挣努。对老年患者或脑血栓患者治疗剂量应酌减。若一次治疗不理想者, 可行第2次注射 (间隔1个月以上) 。治疗期间禁服活血化瘀药物, 并适当给予润肠通便药。3周内排便时可带有少量鲜血或血性分泌物, 为正常现象。

1.6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排粪造影显示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排粪造影显示直肠前突深度变小。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排粪造影仍显示异常。无效:临床症状及排粪造影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术后1个月~3年随访, 经一次注射治疗, 痊愈122例, 占76.25%;显效20例, 占12.5%;好转12例, 占7.5%;无效6例, 占3.75%。总有效率为96.25%。平均治疗时间 (24.40±5.32) d, 术后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3 结论

直肠前突是导致出口阻塞症便秘的常见疾病。多见于长期便秘致腹压增高的女性患者、多产妇、排便习惯不良者, 以及老年女性会阴松弛者, 男性患者亦不少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 便不净感, 排便时间过长、费力, 肛门下坠不适感等。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除去松弛之囊袋, 修补并消灭薄弱区域, 重建牢固的直肠阴道壁, 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目前国内多采取手术修补, 由于病变部位高, 显露不佳, 操作不便, 远期疗效欠佳;而硬化注射法注射治疗不仅用药量大且易复发。笔者采用痔全息注射治疗, 由于该药是一种高效速效的组织坏死剂, 不扩散不吸收, 无毒性, 具有枯痔、止血、杀菌等多种功效。应用痔全息注射治疗直肠前突是一种“药物切除”方法, 注射后可使松弛之黏膜及黏膜下层迅速坏死干枯, 并于6~8 d脱落, 3周左右创面完全愈合。本疗法在以下4个方面优于手术及硬化注射疗法: (1) 可以在高位置操作, 比较彻底地去除直肠前突之黏膜及黏膜下层。 (2) 在去除直肠前突的松弛组织时, 由于不缝合伤口, 只要正确操作对直肠的肌肉层几乎不造成损伤, 因而术后不会影响直肠功能。 (3) 通过创面愈合, 在直肠前壁形成一个长的条索状疤痕, 藉以加固直肠阴道壁, 故不易复发。 (4) 用药量很少 (仅是硬化剂的1/20~1/15量) , 操作方便, 术后易于护理。

综上所述, 本疗法是一种将枯痔法安全地扩展到治疗直肠前突的新疗法, 操作方便, 痛苦小, 值得推广。其不足之处是对男性直肠前突和直肠黏膜内套叠的治疗效果欠佳, 是否同男性的前列腺组织有关, 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蒋绍芬, 黄晓琴.康复新液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 16 (5) :39-40.

[2]杨里颖.痔全息系列疗法[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0:163.

[3]杨里颖.杨里颖治疗痔瘘枯脱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4-18.

[4]周翎.结肠血管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5) :54.

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15例分析 篇5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过敏反应 分析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2004年2月~2007年2月15例均为在我站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其中鱼腥草5例,炎琥宁2例,复方丹参注射液4例,刺五加注射液3例,参脉注射液1例。患者年龄:2~10岁3例,10~50岁2例,50~80岁10例。患者性别:男7例,女8例。过敏反应表现:皮疹11例,全身瘙痒2例,咽部干痒3例,呼吸困难1例。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用药10~20分钟9例,用药后1~3天6例。

治疗经过:在患者出现皮疹、全身瘙痒、咽部干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时,立即停用该药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地塞米松、比特力、维生素C等抗过敏对症处理。15例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均痊愈。

例:患者,女,69岁,因“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肿痛3天”前来我站就诊。3天前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在家自服“利君沙、康必得、急支糖浆”,效逊,遂来我站就诊。查体:T36.5℃,P78次/分,R16次/分,BP130/75mmHg,神清,咽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HR7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

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NS100ml+克林霉素磷酸酯0.6g, 5%GS100ml+炎琥宁0.2g”静脉滴注,每天上午1次,共用药3次,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在3天治疗过程中,患者未感不适。

第3天下午患者感双下肢瘙痒,接着出现少量皮疹,自涂“无极膏”,症状稍好转。约1小时后患者突感咽部紧缩,呼吸困难,急诊至我站,立即给予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查体:T36.4℃,P90次/分,R20次/分,BP132/70mmHg,神清,急性病容,扶入诊室,口唇微紫,张口呼吸,咽稍充血,两肺呼吸音稍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余未检。

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再结合此次治疗的用药史,确定为炎琥宁过敏(患者曾多次用过克林霉素,未出现过不良反应,此次炎琥宁为首次使用)。遂给予10%GS、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抗过敏对症处理,10分钟左右患者症状好转,约20分钟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情绪趋于稳定。

讨 论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或者物质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床使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者浓溶液的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急病重症的作用。

但是,强劲的研发热潮却掩盖不住中药注射剂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化学成分复杂、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标准欠缺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隐患。

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于其他中药制剂。2005年报道的逾17万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病例数仅占全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病例总数的14%,但75%的中药不良反应与中药注射剂有关。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药注射剂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很多,从往年各类医学期刊所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来看,中药制剂占了大半[1]。中药注射液之所以易出现一些过敏反应,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中药注射剂自身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这与中药本身的特殊性成分复杂多样性有关。再加上有的中药注射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不够完善,致使质量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就增大了。

中药成分在进入机体后与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反应而变成了具有抗原性质的变应原,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诱导变应原特异性IgE类抗体应答,处于对该变应原致敏状态的抗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敏反应[2]。所以有的患者刚开始用药时没有发生过敏,而是在后面的治疗过程中再出現过敏反应。

追问病史,这15例患者中都有本人或家族过敏史。如出现呼吸困难的那例病人,就曾有过“青霉素”、“氨基酸”过敏史。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差异[2]。我们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做好处理过敏反应的准备,以免发生过敏反应时措手不及。对于过敏体质的病人,我们更要提高警惕,注意应用中药注射剂时的过敏反应。

15例患者中,多数为老人和儿童,这可能与这部分人群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力相对较差,故易出现过敏反应。在为这部分人群做诊疗时,我们要尽量考虑周全。

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中医中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能尽量克服中药制剂存在的一些缺陷,再加上我们应用时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其过敏反应(不但要注意其早期/即刻反应,还要注意其晚期反应),就能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正确及时地做出过敏反应判断,抓住抢救和治疗最佳时机,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刘士敬.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07,23(5):19-20.

痛点封闭注射方法与疗效分析 篇6

关键词:痛点封闭,注射,疼痛,疗效

痛点封闭疗法指将药物注射入组织内, 达到治疗局部疼痛的方法。将25 mg/mL泼尼松龙和2%利多卡因混合后1 mL~5 mL进行穴位注射, 利用抗感染作用, 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抑制炎症反应, 减轻致痛因子对机体的损伤, 治疗各种疼痛[1]。不同的痛点封闭注射方法对疗效有一定影响。现介绍6种痛点封闭注射方法。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9月—2008年9月, 注射封闭12 325例, 男5 215例, 女7 110例, 疗效达95%, 不同痛点封闭进针的角度、深度、药物注入的方向, 对疗效有较明显的影响。临床表现为病人四肢关节、肩周、肩胛、腱鞘、筋膜等部位有电击样刺痛, 酸、麻、胀、痛针感, 无法明确哪一点疼痛, 经X线检查示骨及骨关节无损害。医生给予封闭治疗。封闭治疗适用于身体某一局部疼痛, 药物作用在局部, 量小、安全性大、毒副反应小, 若有细菌及病毒感染、肿瘤等不能使用封闭疗法。

2 痛点封闭注射方法与疗效分析

2.1 直刺痛点注射法

按病人主诉的痛点, 进针时直刺压痛点, 病人有酸、麻、胀针感, 注入药物, 按压针眼拔针。适用于四肢关节、肩等无重要脏器且痛点明确部位具体可描述, 无放射痛的痛点, 进针深度根据酸、麻、胀、痛针感而定, 消炎镇痛效果显著。

2.2 腱鞘痛点注射法

痛点深、部位不明确、周围有疼痛, 活动受限, 此法按病人主诉痛点结合腱鞘解剖部位确定进针点, 以45°~60°进针, 深度达腱鞘为宜, 注入一半药物后, 将针往外退, 边退边注药, 使药物作用于腱鞘最近的局部, 可有较强烈的针感。适用于肱二头肌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腓骨肌腱鞘炎、胫骨肌腱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

2.3 滑囊痛点注射法

痛点与活动方向有关, 但无法明确指出确切的部位, 压痛点因活动可游走, 药物注射达到滑囊内才能起效。穿刺点定位应根据病人抬手、梳头、反手触摸肩胛、前伸、外展等活动确定, 肥胖者进针宜深, 消瘦者不宜进针太深, 达滑囊向不同方向注入药物, 如肩周炎在一痛点进针, 注射一半药物后向外退针到皮下再根据疼痛方向刺入注射另一半药物, 使药液充分在滑囊内作用。适用于肩峰下滑囊炎、鹰嘴滑囊炎等。滑囊是人体活动较多之处, 常见反复发作, 建议疼痛症状消失, 再注射1次或2次, 复发率明显减少, 治疗期内减少局部活动, 效果明显。

2.4 肌筋膜痛点注射法

活动时感觉牵扯痛, 触摸、压痛不明显, 无明确压痛点, 牵扯范围宽难以确定穿刺点, 如肋胸膜、胸、背部肌筋膜等部位覆盖下有心、肺、肝、脾重要脏器, 进针过深可刺破胸膜导致气胸、脏器出血。因此肥胖者选择6号针头进针深度达1/2, 消瘦者可选择皮试针头。如肩胛下肌筋膜疼痛, 手臂活动受限不能高举, 注射时用手固定, 嘱病人屏住呼吸, 不要讲话, 掌握进针深度, 以环形方向推药, 使药物尽可能作用范围宽, 拔针后按压针眼轻轻按摩局部, 使药物充分渗透肌筋膜。疼痛范围较宽者, 隔3 d~5 d再次注射时从旁边进针, 使药物作用范围更准确。

2.5 坐骨神经痛点注射法

下肢酸、痛、胀、行走无力, 部分病因是腰椎疾病引起, 封闭只能暂时缓解, 无椎管疾病仅由于坐骨神经炎引起的封闭效果较满意, 因坐骨神经行经臀大肌, 肌肉丰厚, 需选择长7号、9号封闭针。直刺臀部压痛点, 病人有强烈麻、痛放射至大小腿, 针感强烈、疼痛难忍, 病人容易晕针, 因此注射前解释注射后不适并告知注意事项, 如病人有晕针或紧张过度, 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和对症处理。应无菌操作, 应用长7号、9号封闭针戴无菌手套持针刺入, 注射后休息15 mim~30 min才能行走。

2.6 关节腔内注射法

将药物注入关节腔内, 达到分离组织粘连和治疗无菌性炎症为目的。多用于肩关节腔和膝关节腔粘连性功能障碍, 上、下楼梯膝关节疼痛明显, 肩关节活动受限, 除常用的利多卡因加泼尼松龙, 临床应用玻璃酸酶注射液, 穿刺点在膝关节以髌骨下缘、膝韧带旁按压病人感觉胀、痛明显处进针。如果回抽见血是因为刺伤骨膜, 拔针后需按压针眼10 mim~15 min, 暂时减少活动, 如果有肿胀不可热敷, 血肿可自行吸收。

3 体会

痛点封闭注射是一项创伤性的操作, 熟练掌握局部解剖部位, 准确选择穿刺点, 避免反复在皮下穿刺寻找针感 (胀、痛感) 损伤血管及重要脏器, 穿刺部位不准确影响疗效。

参考文献

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利用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 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销售统计分析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销售金额、数量、单价等。

1.2方法

同一名称不同规格、厂家的药品折算后归入该药品的总销售数量。限定日剂量DDD值采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用药频度(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

2结果

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见表1;注射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及分布情况见表2;以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排序见表3;以DDDs排序见表4。

3讨论

由表1可知,我院3年来抗菌药物的销售额随西药销售金额的大幅增长,也随之增长,所占比例稳定并略有下降。销售金额的增长与来院患者增多密切相关。注射用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绝大部分,分别占到了95.9%、97.4%、96.0%。说明我院在应用抗菌药物中,以注射用抗菌药物为主,并所占比例相对稳定,这与需要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多为急、重患者为主有关。

由表2可知,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逐年增多,应用比较多的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制剂为主。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效,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体内分布广,组织通透性好[1]。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活性,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联合应用,可发挥抑酶保护增效作用。使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酶抵制剂联合使用时发挥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1]。氨基糖苷类为广谱抗生素,临床用来控制阴性杆菌及绿杆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常用抗生素。正是因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特点,使其二类药物成为临床有较多应用品种的抗菌药物。

由表3及表4可知,在DDDs排名前10位的注射用抗菌药物中,有β-内酰胺类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硝基咪唑类。有五种药品分别是头孢唑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氟罗沙星、克林霉素、奥硝唑和左氧氟沙星,在三年中均进入了前10位中。在三年中我院注射用抗菌药DDDs的排序在前10位的,除个别品种因价格因素外,其在每年销售金额的排名也基本排在前10位。这说明我院抗菌药物DDDs的大小与其销售金额基本成正比,没有贵重药品滥用现象。对比DDDs前三名发现均为β-内酰胺类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说明这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作用强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青睐。每年DDDs的排序变化体现了我院每年都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用药的变化及特点实际情况,调整和指导临床用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销售金额占到全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绝大部分,分别为89.3%、88.9%和79.2%,DDDs排序前三名的药品,三者销售金额之和分别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39.8%、45.6%和45.4%,这说明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存在应用品种比较狭窄,这和临床医师用药习惯及喜好有关。如头孢孟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比较强,不良反应少而受临床医师的青睐,在2011年其DDDs值和销售金额均排在第1位,而且其销售金额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注射抗菌药物。报文献报道,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非发酵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头孢孟多作为一个二代头孢菌素中应用最早的品种,它对对某些阴性杆菌产生的酶并不稳定,其价格也并不便宜。临床的大量使用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体来说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稳定,应用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应用品种起点高,个别品种费用高、用量大等问题,我院今后将继续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要求,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水平。

摘要:对我院2009年至2011年度的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促进合理用药。对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销售金额和DDD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的绝大部分, 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问题, 应进一步向临床加强宣传合理作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抗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95-668.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篇8

1典型病例

1.1 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溶血[1]

患者, 男, 72岁。因脑动脉硬化、脑梗死于1999年1月11日入院, 12日开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500mg, 每天1次, 静脉滴注, 1月23日停药3d, 1月26日继续给药, 用法用量同前, 从2月2日开始, 患者自诉乏力, 头晕加重, 食欲差, 小便浓茶样, 查体:皮肤、巩膜黄染, 肝脾未触及;2月3日急查肝功示总胆红素 (TBiL) 36.5μmol/L, 间接胆红素 (IBiL) 30.5μmol/L, 总胆酸 (TBA) 15μmol/L;血常规 (RBC) 2.11×1012/L, 血红蛋白 (Hb) 73g/L, 考虑药物引起溶血, 即停药, 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口服碳酸氢钠, 并嘱多饮水, 患者症状渐改善。2月24日 (停药3周后) 复查血常规:RBC 3.36×1012/L, Hb 125g/L肝功能正常。对老年体弱患者, 应注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方面监测, 并注意疗程不宜过长。

1.2 双黄连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2]

患者因染发头皮瘙痒、红肿、糜烂3d就诊, 用双黄连注射液4.2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 约2min患者感到心悸、腹痛、双手腹部麻木、额头出汗、脸色苍白、血压低、心率快, 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即停药, 给氧、抗过敏、抗休克抢救, 30min恢复正常。

1.3 莲必治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患者, 男, 29岁。因急性肠炎给予莲必治注射液0.6g静脉滴注, 滴注1次后, 患者自觉双侧腰部酸痛, 辅助检查提示, 肾功能:尿素氮8.7mmol/L, 血清肌酐424μmol/L;尿常规:尿蛋白 (++) ;24h尿量1600~2700ml;肾穿刺活检:肾小管间质炎, 临床诊断为急性肾衰竭, 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痊愈。莲必治应避免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 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肾脏疾患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1.4华蟾素致药物热[3]

患者, 男, 60岁。因原发性肝癌伴淋巴转移给予华蟾素注射液20ml, 加生理盐水溶液200ml中, 静脉滴注, 用药第3天后, 患者体温升高至39℃, 出现持续4h高热, 给予吲哚美辛口服后体温降至36.5℃, 停药后第4天体温36.6℃, 次日继续使用华蟾素注射液0.5h, 患者体温再次升高, 立即停药, 改用PAF方案, 无体温升高。

1.5 莪术油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1988-2004年7月,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莪术油注射液的病例报告221例, 病例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 占62.4%;用药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主要不良反应表现有过敏样反应64例 (21%) , 皮疹45例 (15%) , 此外呼吸困难17例 (6%) , 过敏性休克12例 (4%) , 死亡1例, 鉴于莪术油注射液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证, 用药过程中避免给药速度过快, 禁忌与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呋塞米配合使用。

2临床表现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多种多样, 蒋三员等[4]对369例不良反应分析显示: (1) 不良反应有10种类型, 其中: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4%;全身损害占44.44%, 呼吸系统损害占7.32%, 循环系统损害占5.42%, 消化系统损害占3.52%, 血液系统损害占2.17%, 泌尿系统损害占1.89%;肝胆系统损害占1.35%;神经系统损害占0.81%。 (2) 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数秒至60min256例占70%。 (3) 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327例占88.62%。 (4) 不良反应数量较高的前五个品种依次是葛根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和清开灵注射液。 (5) 经停药和对症治疗, 恢复正常365例占98.92%, 死亡4例占1.08%。

3原因分析

3.1 与患者体质有关

统计显示过敏体质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较无过敏史的患者高出4~10倍, 属于不良反应高危人群, 用药时当特别注意。

3.2 与有效成分有关

某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含有效成分相关, 如在双黄连、清开灵、鱼腥艹卓、茵桅黄等品种中, 均主含绿原酸且是此类药物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 而研究证实, 绿原酸具有半抗原性质, 与人类血清蛋白的结合产物具有高度致敏活性。

3.3 与所含辅料有关

如鱼腥草注射剂中的吐温80, 穿琥宁注射剂的辅料琥珀酸盐和莲必治注射剂辅料亚硫酸盐均具有致过敏性, 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变态反应等。

3.4 与所含他物有关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其中可能会有某些大分子物质甚至杂质, 与治疗无关的物质进入机体后, 可成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3.5 与临床应用有关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 采用现代制剂方法研制的中药注射剂仍保留了传统中药特点,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中的药证不符现象, 也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3.6 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相关

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 虽然理论上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关系不大, 但药物引起的抗体滴度变化, 内生致热源释放, 血细胞破坏等仍与血液中药物浓度密切要关。

3.7 与合并用药有关

研究表明, 某些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可产生浑浊、沉淀、变色等现象。临床应用中对相关的配伍禁忌应加以注意。

3.8 与药品贮藏有关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提纯工艺有待提高。某些中药注射剂性质不稳定, 在贮藏过程中会产生浑浊, 甚至沉淀, 如不注意观察立即给患者输入, 极易引起有害反应。

4对策与思考

首先, 在研制方面要审慎立项, 提高质量。严格上市前安全评价。加强辅料的安全性研究。其次, 在使用上, 要增强预防意识, 恪守合理用药。最后要加强上市后再评价, 开展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 为深入揭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还要应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深层次数据分析, 经过广大医药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国的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邓培媛, 李群娜, 朱玉玲, 等, 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4 (1) :18-20.

[2]熊奇.双黄连粉针剂的不良反应[J].医药导报, 2002, 5:145.

[3]李新芳, 杨青.静滴华蟾素注射液致药物热反应1例[J].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 (9) :575.

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篇9

1 不良反应

1.1 药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例1, 患者, 女, 60岁, 诊断为冠心病, 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 1次/d;辛伐他汀10mg, 每晚1次。在此基础上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 静脉滴注, 1次/d。静脉滴注, 5min后患者感到心悸、胸闷、针眼处刺痛, 手臂皮肤见红色皮疹, 立即停药, 约30min后患者无胸闷、心悸, 症状缓解。

例2, 患者, 男, 56岁, 临床诊断为闭塞性脑血管病, 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约50 ml时, 患者感到心悸、胸闷、手臂皮肤见红色皮疹, 立即停药, 约30min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

1.2 寒颤、发抖等全身性反应

例1, 患者, 女, 55岁, 因头晕、头痛、四肢无力入院。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静脉滴注, 滴注10min后寒颤、发抖反应, 测量体温36.7℃, 非那更25mg肌肉注射后好转。

例2, 患者, 男, 80岁, 因脑动脉供血不足就诊, 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约5min后寒颤、发抖反应, 立即停药观察30min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

例3, 患者, 女, 52岁, 因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陈旧性腔隙脑梗死入院。入院当日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 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静脉滴注, 输入5min后患者开始感觉畏寒, 随后出现寒战20min后开始发热, 体温38.2℃, 给予苯海拉明肌肉注射后症状开始缓解, 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1.3 过敏性休克

患者, 男, 60岁, 因足部溃疡、高血糖入院。经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足, 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约50ml时, 患者即诉皮肤瘙痒、头晕、胸闷、心慌, 随之面色苍白, 意识模糊, 测血压60/40mmHg (1mmHg=0.133kPa) , 立即停药, 鼻导管吸氧, 给予0.1%肾上腺素注射液0.5ml肌肉注射, 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 多巴胺注射液40mg加0.9%氯化钠溶液500ml静脉滴注, 经综合抢救约15min后, 患者意识恢复, 血压升至110/70mmHg, 脸色开始红润, 呼吸平稳, 观察1h, 患者意识清楚, 无头晕、头痛症状。

1.4 剧烈头痛

例1, 患者, 女, 40岁, 因临床诊断冠心病入院。患者自觉胸闷、气短, 经常出现胸前区不适, 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约200ml时, 出现头晕、轻度头痛。由于尚能忍受, 减慢速度后将液体全部输完。用药结束30min后头晕、头痛症状消失。

例2, 患者, 女, 55岁, 因脑动脉硬化就诊, 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在滴入20min后时患者感觉头痛呈进行性加重, 不能忍受, 立即停止输液, 30min后头痛缓解, 改用血栓通治疗无头痛症状发生。

1.5 泌尿系统反应

例1, 患者, 女, 53岁, 因脑动脉硬化就诊, 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静脉滴注, 1次/d, 输注2次后, 尿液呈洗肉水样。复诊尿常规:白细胞 ( -) , 红细胞 (+) , 自述未用其他药物, 嘱停药, 并继续予以对症等治疗, 3d后, 血尿消失, 1周后, 尿常规正常。

例2, 患者, 男, 45岁, 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来院就诊, 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 静脉滴注, 1次/d, 输液2d后, 尿液减少且有血, 腰部疼痛, 停用后症状完全消失。

1.6 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患者, 男, 42岁, 因脑动脉供血不足, 2型糖尿病就诊。入院后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 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第3天诉左眼胀痛、视力下降, 经过检查睫状充血, 角膜雾状混浊, 左眼眼压高于右眼眼压, 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暂停红花注射液, 给予匹罗卡品眼液滴左眼, 眼压降至正常。

1.7 循环系统反应

患者, 男, 65岁, 因脉管炎来院就诊。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约100ml时, 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心率减慢、心律不齐。立即停止输液, 吸氧, 经对症处理后, 上述症状于2h后逐渐消退。

2 讨论

2.1 12例不良反应中, 男性和女性各占50%, 数据显示男女比例无差异, 表示性别差异不大。大多数的反应是在用药过程中的前30min内发生。表明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多在短期内发生, 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点观察用药过程中前30min内的临床反应, 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因红花注射液为纯中药制剂, 成分较复杂, 溶液中含有红花黄色素和红花苷等大分子, 部分大分子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直接进入血液, 易引起变态反应;另外, 因存在特异性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药物致敏原敏感性高, 故更易引起变态反应[3]。诱发头痛的机制则与红花注射液有显著扩张血管作用, 导致颅内压升高有关[4]。红花注射液为活血功能较强的药物, 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使血管渗透性增强, 睫状体充血水肿, 使房水生成增多, 从而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5]。

2.3 红花注射液系中药红花提取的灭菌水溶液, 疗效肯定, 但在应用该制剂前, 应仔细了解患者既往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情况,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也应密切注意观察,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 须及时处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的分析, 目的在于发现和探讨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花,不良反应,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裴永娜.红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1 (2) :60-62.

[2]时明.红花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5) :124-126.

[3]杨学智, 白天龙.滴注红花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J].齐鲁药事, 2008, 27 (12) :758.

[4]张鲜利, 崔敏, 杨威.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后出现剧烈头痛2例[J].中国新药杂志, 2004, 13 (5) :469.

注射分析 篇10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15-01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改变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提取、分离、精制等步骤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的水溶液、乳状液或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灭菌制剂[1]。因其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等优点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有关中药注射剂ADR的报道也不断增加,其ADR会损害多个系统及器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性,本文笔者就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①药材质量:因受产地、采收季节及生产环境的影响,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毒性也有所不同,加之生产工艺不规范、药物提纯度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不同厂家的注射剂成分含量不同,而导致批间差异。②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因成分复杂,很多是复方剂,其中许多成分的药理作用不明显;在提取制备过程中受到生产工艺及提纯水平的限制,一些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物质会与有效成分同时保留在注射剂中;由于部分品种缺乏原料标准,有些品种因成分含量低,导致质量标准的不完善,致使部分厂家相关物质未达标,有可能引起ADR。③附加成分:在配制注射液时,为了提高药物的浓度和稳定性,按照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附加剂,如助溶剂、稳定剂等,这些附加剂进入人体后,也可能会和机体产生反应[2]。

1.2 患者自身因素 因个体遗传基因不同及免疫系统的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老年人因各系统、器官功能的衰退,药品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往往会发生改变,故ADR反应发生率較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临床疗效的前提下,老年人应慎用。

1.3 临床使用不当 ①辨证施治: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应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临床中若不辨证或辨证不准确,则易发生ADR。②配伍不当: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每种中药注射剂对溶剂都有不同的要求,合并用药可致液pH值发生改变,从而使某些成分发生氧化、水解、缩合等反应,当人体输入液体后会产生热原样反应,易出现寒战、发热等现象;而接瓶时残留在输液管的溶液与中药注射剂不能相邻使用,针对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溶媒,若选择不当,不但会影响疗效,还增加药物的毒性。③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肌肉注射给药,因此,应尽量避免静脉滴注;尤其是儿童,因儿童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一定要慎用。④输注速度:中药注射剂的滴速、浓度和剂量都是造成输液反应的原因。⑤使用剂量、疗程不规范: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剂量和疗程,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的浓度与其所含微粒呈正比,随意加大使用剂量则会使单位时间内进入机体的微粒数过多,进而导致静脉炎、热源样反应、局部血管堵塞等不良反应。

2 中药注射剂ADR的防范

2.1 加强质量控制 确保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及储存条件符合要求,严格把好质量关;大力提高中药生产制剂的工艺水平,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研究和控制,进一步明确其成分及含量,必须在GMP的要求下严格质量控制。

2.2 合理应用 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并掌握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②因中药注射剂中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以过敏居多,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根据其体质用药,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因其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完善,应尽量少用。③使用前仔细检查中药注射剂的外观性状、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等质量信息;若药液变色,浑浊,出现絮状物或沉淀等现象必须停止使用。④配药时根据医嘱正确选择溶媒制剂,以减少不溶性微粒;尽量单独给药,不同药物不能使用同一注射器配置,一个疗程内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产品;液体做到现用现配。配药结束后仔细观察有无明显变质现象,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合格用于临床。⑤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滴速及配液的浓度,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因为肌肉注射与静脉用药的质量要求不同;其次要控制好静滴速度,不宜过快。⑥用药时加强用药监护,严格按照药品适用范围使用;静脉滴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要有相应的救治措施。还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防止两种或多种液体在血液中混合发生化学反应;合并用药是引起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病情确需,切莫误认为多用药有好处而盲目合并用药[3]。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要求医护人员要正确认识其不良反应的危害,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其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林育华.中药注射剂若干问题争议[J].中国现代中药,2006,8(9):4.

[2] 林洪生.张英.中药注射剂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及对策[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18):1701-1704.

注射分析 篇11

关键词: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缺血性眼肌麻痹

眼肌麻痹也称眼球运动障碍, 可由眼外肌本身病变所致 (如重症肌无力) , 也可由支配眼外肌的脑神经病变引起。眼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 多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交相引发, 在多因素的基础上, 加上应激反应的精神创伤诱因 (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外伤等) ,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使自主神经调整脉络膜血管运动功能失调。为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眼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眼肌麻痹患者66例, 采取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眼肌麻痹, 取得良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中男性36例, 女性30例;年龄10~71岁, 平均 (50.5±2.7) 岁;病程3~29 d。所有患者均为后天性眼肌麻痹, 且均为单眼患病。其中13例为滑车神经麻痹, 18例为动眼神经麻痹, 27例为外展神经麻痹, 8例为复合神经麻痹。同时排除肌源性麻痹、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眶内肿瘤等。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选用20 mL的血塞通注射液与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充分融合后进行静脉滴注 (糖尿病患者除外) , 连续用药10 d, 2 mL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于太阳穴颞浅动脉旁进行皮下注射, 1次/d, 20 d为1疗程, 连续用药1~2个疗程, 同时给予维生素B1、B12肌内注射。对照组给予20 mL的血塞通注射液与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充分融合后进行静脉滴注 (糖尿病患者除外) , 连续用药10 d, 0.5 mL的曲克芦丁注射液与2.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充分融合后于球后推注完成, 隔日1次, 20 d/疗程, 同时行维生素B1、B12肌内注射, 均连续用药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按疗效标准[1]将疗效划分为以下3个等级: (1)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眼肌功能恢复, 复视症状消失, 同视机检查圆周度读数在3°以下, 眼位正。 (2) 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 眼肌功能有所恢复, 复视症状缓解, 同视机检查圆周度读数低于7°。 (3) 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同视机检查圆周度读数在7°以上。

1.4 统计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64%,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9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支配眼外肌的脑神经包括:动眼神经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协同支配眼球运动, 动眼神经还发出副交感纤维分布于眼内肌, 即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调节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使晶体变厚。眼肌麻痹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通睛”, “神球将反”或“偏视”等。由正气不足、卫外失调、风邪袭目, 客于目筋目系;或头目外伤、络脉损伤、气滞血瘀而成。宜行刺血疗法以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

复方樟柳碱 (compound anisodine, CA) 是樟柳碱的复方制剂。樟柳碱是我国发明的 (宋琛是樟柳碱发明人之一) 抗胆碱新药, 主要成分为樟柳碱和普鲁卡因。樟柳碱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 是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具有中枢镇静、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抗过敏等作用[1]。普鲁卡因则具有调整大脑皮质、抗衰老、降低自由基 (抗氧化剂) 的作用[2]。复方樟柳碱是二者合理比值和安全有效剂量的复方产品。复方樟柳碱通过中枢调整血管舒缩功能, 缓解血管痉挛, 改善眼的微循环, 改善视神经的供血。作用于门主神经系统, 是M-胆碱能受体阻断剂;有散瞳、抑制唾液分泌、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及抗有机磷中毒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前、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枕叶、视放线脑梗死 (视中枢缺血) 即后部视系统缺血性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分支动脉痉挛和阻塞;中浆、中渗、脉络膜多灶性缺血性病变;外伤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睫状肌痉挛、眼外肌麻痹、玻璃体浑浊等。术前应用为软化瘢痕, 术后应用为预防和治疗纤维化, 并促进上皮形成[3]。复方樟柳碱 (CA) 是迄今惟一的调整自主神经系统、调整皮质, 改善血管运动功能, 增加血流量, 为临床广泛应用治疗缺血性眼病的一种无不良反应的新药。由于它的独特药理作用的要求, 必须选自主神经网络丰富的部位, 直接应用才效果显著[4]。伴颞浅动脉的是交感神经网;伴面神经颧颞支的是副交感神经 (v真P能神经) 。颞浅动脉是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交通支, 颈内动脉是眼球血供的来源, 在颞部皮下注射CA可调整脉络膜自主神经活动 (脉络膜大、中、毛细血管层均有丰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网络) , 改善脉络膜血管运动功能, 增加脉络膜血流量, 改善眼供血。

CA不是扩血管药, 不扩张血管, 也无散瞳作用, 它调整自主神经系统、调整大脑皮质, 缓解血管痉挛, 改善供血, 改善睡眠, 消除疼痛症状。其调节作用都是双向的, 如动物实验证实:经复方樟柳碱治疗的脉络膜组织, 不论原发性或继发性眼缺血, 其扩血管活性物质和缩血管活性物质总是调节到正常范围。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外惟一的治疗缺血性眼病的西药, 由于它的独创性有效性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批准的非职务发明专利。复方樟柳碱作为治疗缺血性眼底病的特效药物, 填补了国内外针对缺血性眼底病变的空白。为广大眼科医师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眼肌麻痹, 起效迅速, 效果明确,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晓岚, 张文雅.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眼肌麻痹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9) :136

[2]仪垂民, 于怀宇, 张玲, 等.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眼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40 (1) :31-34.

[3]张巍巍, 袁士仿, 顾灵玲, 等.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眼肌麻痹7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17 (6) :510.

上一篇:机械概论下一篇:检定测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