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英语论文

2024-11-24

中药英语论文(共10篇)

中药英语论文 篇1

一、中药英语的特征

中药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分支, 会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上有着科技英语的特征。比如, 在用词上, 讲究准确、规范、专业术语性强等;在语法上, 更倾向于对表述内容上多使用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或被动语态, 这是因为科技文章往往叙述的都是客观事实或现象, 可是又不涉及与此相关联的人, 避免读者产生“主观专断”的感觉。

二、中药英语特有的词汇特点

中药英语因其特色而将其运用在特定领域, 具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中药专有的术语, 可使用异化法翻译, 保持中药英语的特色。中药文化蕴含着华夏文化, 其思想、观点等都有着独特性, 与西方文化不同, 这些思想观点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词语, 这时我们就应该采取异化法对其进行翻译。如:阴阳:yin and yang、心火:heart fire等都是中药领域的特有词汇, 通常这类词汇具有特定的中华内涵特点。

二是对病名的翻译, 西医与中医的翻译大多是一致的, 采用直译的方式是最为适合的。如:

中文:头痛, 英文headache;

中文:疟疾, 英文malaria;

中文:便秘, 英文constipation;

中文:白虎汤, 英文baihu decoction。

三是关于方剂名称的翻译, 应使用“药物成分+for+药物功效”的结构。如:

方剂:黄连解毒散应译作:Rhizoma Coptidis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Toxin

四是关于中药名称的翻译。如:白虎汤可以被译为“Bai Hu Tang”或者是“White Tiger Decoction”, 但直译会产生歧义, 所以可以译为“Bai Hu Decoction”更恰当。

三、中药英语在句式上的特点

(一) 中药英语大量利用定语从句

如:With the function of ultra violet rays on the skin, there are some material that absorbed in skin would come into blood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es of metabolism about different organs of body.

译文:在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下, 皮肤产生的物质将进入血液里, 进而对人体内各个器官的代谢功能发挥促进作用。

(二) 中药英语中大量利用长句

事实上, 即使有的英语句子比较长, 却都是由基本结构得来的, 无论如何复杂的长句在语法上一定有规律可循。长句首先有清晰的句子构造, 可以寻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 即主语和谓语, 然后会有宾语、状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等, 最后可根据句子成分懂得主语和各个从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如:She recalled with an ecstasy of pain, the strong odor of chloroform, a stupor that deadened her sensation, and found a little new life to which she had given being when she awake, which added to the great unnumbered multitude of life that arrive.

注:这句长句构造比较复杂, 谓语动词recalled后有四个宾语, 第三个宾语又含有一个定语从句, 第四个宾语包含两个定语从句:to which she…和added to…。

译文:她回想起那时非常的痛楚, 想起了浓烈的三氯甲烷镇痛剂的气味;她记得自己失去了知觉昏过去了, 而醒来时发现自己又为芸芸众生增添了一条小小的新生命。

(三) 中药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运用

在进行中药英语翻译时, 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使用名词化结构, 这样可以将行文简练、表达客观、侧重实际的医学问题表达的更加贴切。

例: (1) The molecules of material are moving without stopping all the time.

(2) The molecules of material are in a continual motion.

例 (1) 和例 (2) 在句子含义方面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 但是例 (2) 中, 我们选用了“motion”一词, 在这个句子结构中, 用“motion”这一个名词代表了例 (1) 中的动词“moving”所表达的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 “motion”的应用在使句子变得简洁的同时又强调了“motion”这一实际情况。

总之, 中药英语包含大量的术语, 并且专业性、科学性很强。对于大多数翻译者而言, 对中药进行英语翻译确实有很大难度, 不过只要翻译者可以很好地分析并根据句式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然后在进行充分理解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处理,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那么, 无论一个句子有多难都可以得到准确完整的表达。

摘要:中药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 长句利用频率很高。长句的汉译英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一向是难点, 从中药英语文献中长句特征这一方面来进行研究, 有助于对中药英语文献中长句的正确翻译。

关键词:中药,科技英语,翻译

参考文献

[1]罗枫.中医术语翻译的“异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6 (02) :62-67.

[2]张登峰.中医病症名称的英译方法[J].中国中西医杂志, 2006, 26 (09) :855-857.

论中药煎煮方法与中药有效成分 篇2

【关键词】中药;煎煮;有效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69-01

由中药煎煮得到的汤剂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剂型,此种药物剂型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进行加减,且具有吸收较快,药物起效快,制备较为简单等优点,以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中及患者的认可。而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与药物有效成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现代中医逐渐对煎煮过程引起了重要的重视,且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改进。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煎药器具

由于煎煮器具的选择对于药液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煎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应将化学性质不稳定的铁作为煎药的器械,原因是此种器械可在煎煮过程中能够使得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包括香豆素、生物碱、油脂等,从而影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1]。另外,采用铜器煎煮药物所得出的药液中可检测中铜离子,甚至可产生碳酸铜等物质,这对于药物有效成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采用银器煎煮药物虽可取得保证稳定的药物化学性质,但此种器械较为昂贵,应用范围小,且不耐高温,这就使得中药有效成分破坏的较多。因此,最佳的煎煮药物应以瓷器瓦罐为主。

2煎药用水

研究表明,煎煮药物所采用的水也应引起重视,据《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用来煎煮药物的水包括几十种类别,包括井水、雪水、雨水及江河水等,而现临床上用来煎煮药物的水多为井水、自来水、应用水等[2]。而经现代研究表明,水中所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与药物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包括生物碱、鞣酸、苷类等,从而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造成影响。因此,在选择药物煎煮用水时需要注意下面几个原则:一是矿物质少,二是金属离子含量较少。

3药物浸泡方法

临床上采用的中药饮片大多数均为干品,这就导致了药物中有效成分的细胞壁受到破坏,使得细胞液流失较多,导致有效成分洁净。另外由于某些药材表面含有蛋白质及淀粉,对其若不事先采用冷水浸泡,直接用火进行煎煮,这就使得药物外层组织细胞在高热状态下可出现立即紧缩的状态,阻碍了水分渗入到药物中,造成了药物有效成分无法溶出,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效果[3]。因此,在对药物进行浸泡时需注意将浸泡的时间与温度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同时注意季节对药物成分性质的影响。而对于较为复发的药物处方来说,应对绝大多数药物的性质给予重视,以采用冷水浸泡的方式充分达到临床疗效。

4药物加水量

中药汤剂的煎煮均将水作为媒介,而有大量研究表明,加水量的多少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最佳的加水量应以高出锅内药物3cm为宜。由于煎煮1剂的药物大多需要采用2次用水,这就需要将煎煮液的总量控制在300至400ml作用。若煎煮量过大,不但可影响药物的有效使用剂量,同时还可增加胃的负担[4]。另外,对于一些由特殊药物组成的方剂,则需对加水量引起格外重视,例如对于具有芳香挥发性的药物时,只需保证用水刚淹没药物即可。此外,由于药材质地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对于处方药物进行煎煮时应注意其煎煮时间及火候等,以此保证最佳煎煮效果。

5药物煎煮时间

现代研究认为,对于中药煎煮所采用的煎煮时间主要将文火煎煮的时间作为标准,一般是根据药物所加入的溶媒量及煎取量来控制煎药时间,其中部分方剂还需根据药方中的某些药物成分的煎煮程度来对煎药时间进行控制[5]。目前所采用的砂锅煎煮时间也是根据上述观点所推测。而对于机械煎药所维持的煎煮时间长短则与砂锅煎煮存在着明显差异,例如采用加压煎药方式时,需在单位时间内将饮片的提取效率进行提升,相比于砂锅煎药时间则需明显缩短。根据实际操作我们可知,对于一般的解表药物煎煮时间常控制在20min左右,对于一般性的药物煎煮时间常控制在30min左右,而对于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常控制在40min左右。

6药物煎煮次数

在煎煮药物时我们发现,药物的有效成分需先溶解于药物组织的水分中,在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使得药物内外液的浓度达到平衡,而当渗透压得到平衡后,这就使得药物有效成分无法再次溶出了。此时,只有当药液再次滤出时对其进行重新的药物煎煮,才可以使得药物有效成分再次溶出。而从现代中医角度来说,药物煎煮次数不应过多,一方面是节约能源,另一方面是对煎煮时对药物进行加压,容易使得药物的成分发生变化。因此,在对药物煎煮时最多行1次煎煮[6]。此外,对于药物汤剂质量的影响因素除了包含药物煎煮时间、药物煎煮次数、药物加水量外,还需要关注药物汤剂的煎煮方法。

参考文献

[1]任崇静, 刘昊雯, 韩 涛. 如何正确制备中药汤剂[J]. 吉林中医药, 2007, 27(9) : 51 -52.

[2]梁维安, 张 淼.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改进的探析[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6, 8(2) : 106-107.

[3]郑六平. 刍议煎煮法对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8(4) : 76 -77.

[4]王秀英,丛江,刘玉爱.中药煎服方法浅谈[J].齐鲁医学杂志,2004,19(2):101-102.

[5]徐央丽.中药煎煮基本原则及操作规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1(5):624-625.

[6]卢柏震.浅谈中药质量[J].中草药,2004,35(7):54-55.

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的比较 篇3

1 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

1.1 中药的配方颗粒的制作工艺

中药的配方颗粒是单味的中药饮片经过提取和浓缩之后配制而成。这种药物在国内称作是中药浓缩颗粒剂, 在民间的称呼也复杂多样, 如新饮片、饮料饮片、中药饮片、科学饮片等。这种中药颗粒是用中药饮片作为原料加工的, 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和干燥, 最后通过制粒完成工序。这种药物需要统一的规格, 其剂量和质量标准也是统一的。这种新型的药物在加工前需要经过煎煮、过滤浓缩、喷雾干燥, 病人用药时, 每单味药合而冲之, 即冲即服[1]。2011年4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命名为中药配方颗粒。在2011年的11月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已经对这种药物暂停了其管理规定, 将其纳入了中药饮片的管理, 并且把这种药物的配方质量标准的研究技术确立了其合法的低位[2]。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

近年来, 配方颗粒应用于临床, 给患者带来便利, 也非常符合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包装小, 携带方便, 易于冲水服用。每1剂的量也好控制, 避免了汤剂的煎煮程序体积大、不易携带的缺点, 患者易于接受。特别是对一些经常外出的患者, 既不耽误工作, 也可以遵医服药。对于中药调剂工作带来很大改进和提高。在应用方面, 其使用方便卫生, 省地、省时, 工作效率非常高, 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1.3 中药配方颗粒的缺点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配方颗粒已与国际化接轨, 日本、韩国的中药复方配方颗粒很先进, 品种很多, 中国在这方面很欠缺, 有待开发, 研制, 提高。随着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一定会有所突破。因为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 早在唐朝, 汉朝, 中国的中医药事业世界领先。中国最早的伤寒论在日本很多大师级已是案边共枕, 特别是明代的本草纲目的完成把中医药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很值得后世学者探讨和挖掘。中药配方颗粒有待于应用和普及。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造价也很高。它的费用高于一般中药饮片的1.5倍, 因为它是中药材应用于现代化学技术, 浸提, 粉碎, 煎煮, 提取干燥, 制作工艺很复杂。在安全性方面, 其复合煎药的解毒性能, 仅靠单纯的化学成分来判定疗效, 显然达不到临床方剂的传统疗效。在中药配方颗粒的起源上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 还有我国的台湾以及西方的一些国家[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医临床事业的不断发展, 以上问题将逐一解决。

2 中药汤剂的现状

2.1 中药汤剂的制作工艺

中药汤剂是将中药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 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3]。汤剂亦称“汤液”。以药材粗粒与水共煮, 去渣取汁的液体药剂又称为“煮散”。以沸水浸泡药物, 服用量与时间不定或以冷饮着又称为"饮"。汤剂主要供内服, 也有煮汤供洗浴、熏蒸、含嗽等外用者, 分别称为浴剂、熏蒸剂及含嗽剂等。汤剂的制备质量受药材品种、饮片炮制、药材粒径、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煮用水、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有关, 还有特殊中药的处理也就是中医方剂的脚注用法。

2.2 中药汤剂煎煮的优点

(1) 成分增溶而增效。煎煮时当成分增加时这种药物的疗效就会大大增加, 就如当归承气汤煎液中磷脂含量不同对大黄蒽醌的溶出率也是不一样的。结果表明, 当归的用量增加时, 磷脂的含量就会增加, 当磷脂浓度达到520μg/ml会使总蒽醌的融入率增加到一倍左右。 (2)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通过煎煮可以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比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配伍合煎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还可以改变附子单用引起的异位心律, 单用附子的毒性比四逆汤中附子的毒性大4.1倍且甘草单用并没有强心作用, 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有很大的强心作用。如果四逆汤中的每味药单煎无论次序如何都没有四逆汤的这种疗效。再比如生脉饮中三药合煎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明显高于三药单煎。

2.3 中药汤剂煎煮的缺点

成分挥发或沉淀而减效。含有挥发油的或其他挥发性的药材, 在煎煮过程中易挥发损失, 如柴胡桂枝汤中的桂皮醛的煎出量通常为原药材含量的5%以下, 但若采用回流煎煮, 含量可达54%, 说明回流煎煮可以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汤剂需临用新制, 久置易霉变, 不便携带, 直接服用容积大, 特别是儿童难以服用:脂溶性成分和难溶性成分以水煎煮, 不易提取完全等。

3 中药配方颗粒和汤剂的应用前景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以假冲好的现象很多主要是有效化学成分相同就可以包装应用, 没有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 所以这个问题应给予统一。一般的药物必须经过四期临床以后方可应用, 所以安全性不可靠。目前按中药饮片进行管理, 它是一种新型制剂。按饮片管理不规范。中药配方颗粒实质上就是药剂的“单味药浸膏颗粒”, 它应该是不仅可供配方用, 也可单独使用。如果限定中药配方颗粒, 就应该做一下颗粒和饮片之间的药效学和毒性的对比试验。不然不能说明两者的差异。所以鉴于上述原因, 我们应该认为这是中药浸膏颗粒而不是中药配方颗粒, 在学术上来说, 更加的科学严谨, 实际上, 这能够提供配方还能够作成中药的原料, 能够配制成很多的药剂而单独的使用[4]。应该按中药的简略注册的要求去研制。所以应该对这种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提倡。这种药物会有很多的优点, 不仅能够临时煎煮还可以提供急诊快速的中药。还能够适应国际市场, 所以附加值很高。但是中药颗粒还应深入研究, 不断完善。如今汤剂剂型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 比如袋泡剂的产生, 已改变了传统汤剂的单一形式, 正在被多种变异形式所取代。汤剂剂改研究, 必须坚持中医药理论特点, 加强对复方群药合煎液的化学成分研究和药效考察, 为汤剂剂型改革提供组方理论, 制备原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科学依据, 也有利于启迪和创制新药。

综上所述, 中药配方颗粒和汤剂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配方颗粒的工艺方式给服药者带来很多方便, 和汤剂相比还有很多缺点, 相信随着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 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的改革将会更加符合患者的需要。

摘要:配方颗粒的造价较高, 工艺复杂, 但相比汤剂便捷, 患者满意度高, 临床价值值得肯定。中药配方颗粒给服药者带来很多方便, 但和汤剂相比还有很多缺点, 相信随着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 配方颗粒和中药汤剂将会更加符合患者的需要。

关键词:配方颗粒,汤剂,中药

参考文献

[1]杨晓光.十字路口上的中药配方颗粒[J].首都医药, 2001, 8 (10) :9-12.

[2]焦广明.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使用概况[J].江苏中医药, 2002, 23 (3) :42.

[3]谭伯森, 谭大刚.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的成本及效果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 2010, 18 (5) :516-517.

中药英语论文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32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人选自本院2006~2008年在我院妇科门诊经检查及B超检查以及宫腔镜检查,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明确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192例。包括子宫内膜炎47例,输卵管卵巢炎89例,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42例,及炎性包块14例。192例中,年龄23~48岁,平均32.4岁;已婚181例,未婚11例;病程3个月~14年,平均2.9年。随机分为治疗组 141例,对照组 5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金银花30g,蒲公英30g,丹参20g,赤芍15g,木香10g,桃仁10g,制延胡索10g,丹皮10g,生地10g,桂枝15g,党参、黄芪15g。1剂/日,水煎服,15日为1疗程,下次月经过后可再用1疗程。同时用马齿苋 30g,败酱草 30g,忍冬藤20g,制乳没各l5g,生大黄l0g,赤芍15g,棱莪术各l5g,红花l0g,用纱布包煎,煎至150ml左右,水温50℃左右,装入空生理盐水瓶内,加瓶塞后插入输液器,剪去前端穿刺针及过滤网段,石腊油润滑输液器前端l5~20cm,病人排干净大便,取右侧卧位将输液器前端插入肛门 l5~20cm,调节滴速40~50滴,灌注完毕后取出输液器,侧卧 10分钟,然后平卧,1小时内避免排大便,1次/日,l5天为1疗程。下次月经过后可再用1疗程。对照组口服先锋霉素Ⅵ号0.5g, 4次/日;替硝唑0.5g,2次/日。2周为 1疗程。下次月经过后可再用1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及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③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所减轻;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等无改善。

结 果

治疗组141例,痊愈108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51例,痊愈15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4例。经Ridit分析,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 论

慢性盆腔炎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盆腔腹膜炎以及炎性包块。其盆腔疼痛的特点为:下腹部持续性钝痛及隐痛,也可表现为下腹部胀痛、坠痛或腰骶部坠痛,劳累或月经期疼痛加重,常伴有白带增多,月经过多或痛经等症状。长期患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精神萎靡、失眠、纳差乃至消瘦。当患者抵抗力差时,可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由于长期炎症刺激,盆腔周围组织粘连增厚,抗炎症药物难以吸收,西药不易根治。

祖国医学认为,妇人以血为先,以调血、活血通络而言,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症瘕》首案载述:“张,久痛在络,营中之气,结聚成瘕,始而夜发,继而昼夜俱痛,阴阳两伤,遍阅医书,未尝说及络病。叶氏辨属”营络气 聚结瘕“,施以系辛润通络之法。而治某妇人”右胁攻痛作胀,应时而发,是浊阴气聚成瘕,络脉病也,宜温通营络。同书《调经》篇云:“经水涩少,渐闭,由气滞渐至血结。左右隧道不行。大便坚秘不爽,当与理气活血通络。而该病多由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外感湿热毒邪乘虚而入,日久与冲任气血相搏结成瘀。因久病气血受损,或素体正气不足,难以逐邪外出,遂致绵绵难愈。该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气不足是其本,湿热瘀阻是其标。本方中丹参、赤芍、桃仁、丹皮行气、活血通络;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党参、黄芪益气扶正以固本;制延胡索、木香、桂枝温经行气止痛。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共奏扶正固本、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之功,具有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之特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蒲公英、金银花、桂枝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菌或抑菌作用;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药能改善机体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且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利于盆腔炎渗出的吸收、纤维组织的软化及粘连的松解。

浅析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 篇5

1 两者制备工艺与质量比较

中药的制备工艺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中药炮制的相关记载。而汉代及之后的几个时期, 炮制方法已有很多, 包括蒸、炒、炮、炙、烧、酒煎、水飞等[2], 相当一部分炮制方法在临床中仍广泛应用。目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药炮制方法已逐步实现机械自动化, 如滚动式洗药机、切片机、电动煎药锅等。但是由于中药成分较复杂, 制备工艺相对粗糙, 且没有严格的制备标准, 致使制备饮片耗时、耗力, 成本较高。中药配方颗粒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包括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步骤。其单位质量的有效成分比中药饮片高出若干倍以上, 且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 疗效确切稳定[3]。

2 两者临床有效成分与利用率比较

传统的中药饮片因是手工调配, 有3%左右的剂量误差;再者, 其对火候要求较高, 常不易把握, 只能煎煮出50%~70%的有效成分, 致使药材资源造成大量隐性浪费, 无形中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成本[4]。中药配方颗粒可以根据单味中药的生物学特性, 在不同温度、湿度、时间、p H值等条件下提取浓缩其有效成分, 且生产过程中的加水量、得膏率等都有严格控制标准。如加工有挥发成分的中药时, 应将挥发油再还原到中药配方颗粒中, 为了保留药材原有气味, 使之在临床发挥更显著作用, 常用铝塑料复合膜进行包装。而一些价格昂贵的药材如人参、冬虫夏草、龟板等, 如为中药饮片则需久煎, 如作为配方颗粒, 由于工艺不同可减少剂量, 既避免浪费药材, 又节省了患者费用, 而药效与中药饮片相同[5]。

3 两者制备与服用方法比较

中药饮片使用前要进行清洗浸泡再煎煮, 砂锅最佳, 铁锅禁忌, 因铁会与中药中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有害物质。其根据药性及处方采取先下、后方、包煎、烊化等方法, 有温服、冷服、饭前或饭后服用等要求。若煎煮过程中先后次序不当, 会导致煎熬工艺不达标, 对药物疗效造成很大影响。某些挥发性强或含有不耐热成分的中药, 如菊花、砂仁、荆芥等, 要在煎毕前15分钟左右下药, 以避免药物损耗。另外, 某些中药在共煎的过程中会增强药物疗效及口感, 甚至降低毒性, 如黄檗、黄连与大黄、甘草合煎可减轻小檗碱类药物的苦味;附子单独使用时, 强心作用不显著甚至有毒性, 但与干姜、炙甘草合煎后毒性会低于单味附子若干倍。中药饮片煎熬后味道极苦, 口感不佳, 多数人难以下咽。另煎煳的药是绝对不可以服用的[6]。中药配方颗粒不需煎煮, 经科学方法制成颗粒小袋, 避免了中药饮片煎煮过程中的烦琐, 且包装袋有标明详细剂量、用药频次。一般将每天需服用的药物混合在一起, 先用少量温水浸润1~2min, 再用适量开水冲服、搅拌、调匀后密封2min, 充分溶解后分2次服用。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大部分为全成分提取的分子状态,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剂量小, 易服用, 口感较佳[7]。

4 两者携带保存方法比较

中药饮片往往体积较大, 携带运输不便, 且对储存环境要求较高, 会因温度、湿度、p H值及空气流通不畅等因素而导致变色、潮解、风化等变质腐败, 或易遭虫咬影响药物疗效[8]。如天冬、红花、瓜蒌、地龙等在加工时很难处理干净, 易附着霉菌孢子, 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菌丝会出现霉变。而像含脂肪油或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 如苦杏仁、肉桂、胡桃仁、桑葚等, 受潮后表面会呈现油样物质变化 (中医称之为“走油”) , 手触较黏, 闻之有蛤气味或糖味。某些易风化的含结晶水化合物及盐类中药, 如明矾、芒硝等, 因长期干燥或被风吹表面会产生粉末样变化, 称之为“风化”。中药配方颗粒多为小袋包装, 密封良好, 保质期长达1~2年或以上, 很少出现变质, 且体积较小, 便于携带[9]。

5 两者存在的不足比较

中药饮片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 可能会有沉淀和新物质产生, 对药材疗效造成不良影响。此外, 中药含杂质, 平均每公斤中药饮片可挑出1g以上杂质, 耗损率高于0.1%[10]。中药配方颗粒因是单味药加工炮制, 保证了单药成分质量的合理控制, 但药物合煎的效果不如中药饮片合煎明显。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但中药配方颗粒是按明确剂量包装的, 不能适应临床用量的灵活变动。另外, 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制作成本的投入加大, 导致其价格比中药饮片高许多, 有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经济压力可能不易接受[11,12]。

6 小结

中药饮片临床用药以汤剂为主要剂型, 且用药灵活、辨证施治是主要特点。中药配方颗粒剂型稳定, 疗效确切, 既保留了传统中药饮片的优点, 又提高了药物质量, 临床应用更普遍。

摘要:通过比较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质量要求、服用方法、储存方法、不足等方面内容, 表明中药饮片临床用药以汤剂为主要剂型, 且用药灵活、辨证施治是主要特点;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中药饮片同样疗效确切, 且剂型稳定、简便易用、携带方便, 临床应用更普遍。

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

参考文献

[1]温宝良.浅谈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J].中医杂志, 2010, 51 (S1) :67.

[2]李文琼.中药配方颗粒及中药饮片的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10 (1) :3038.

[3]陈惠.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优劣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9) :141.

[4]赵叶东, 叶宏军.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药效学等效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11) :227.

[5]孙源源, 施萍.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J].中草药, 2013, 44 (8) :929.

[6]刘克敬.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11) :106.

[7]庞祥源.中药饮片与中药免煎颗粒在临床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4) :96.

[8]叶殷殷, 曾元儿, 曹骋, 等.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5) :807.

[9]王永慧, 叶方, 杜士明.中药免煎剂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11, 30 (6) :773.

[10]王绍龄.浅析中药饮片与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的优缺点[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2, 29 (4) :477.

[11]马春琳.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优势及不足[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1 (7) :251.

中药及中药专业的发展前景 篇6

日前国家注重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制定“中药十二五”规划等相关前瞻性计划大力促进中药的发展。在全国各地投设中药现代化研究基地和重点科研项目, 具体而深入地从药材、有效成分、药效以及新药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

中药材的种植是对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源头性保障,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 从绿色、高效、可持续方面保证中药药材的质量。首先在药材的资源方面, 因为我国比较特殊的地形地势, 药材的分布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其种类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北至西南由少增多, 但药材的蕴藏量则以北方最多, 向南逐渐减少。从产地上讲为GAP基地的选址提供了参考。GAP的标准操作规程对中药材生产是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适应范围、引用标准、环境条件、种类特征、种子、栽培管理、采收加工、药材质量标准测定以及包装运输储存环环都必须严格把关[1]。

比如用GAP质控下栽培的中药丹参作为重金属内控标准物, 研究其制备和表征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丹参内控标准重金属含量的数据准确可靠, 稳定性好, 可作为丹参中药材重金属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 也可作为其他中药GAP规范管理中有毒元素的内部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2]。再比如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养生之宝人参, 利用HPLC及其他分析法, 得出人参花蕾 (果实) 在各时期均以人参皂苷Re含量为最高, 不同时期其人参皂苷含量波动;得出抚松县无公害栽培人参基地六年生人参于9月1日至9月11日采收, 加工的人参产量高, 质量好;得出对五年生栽培人参留种田进行留外方二圈花蕾, 中间全部摘除的疏蕾方法是可行的大田留种操作方法。这些操作结果为确定人参的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我们知道, WTO对于中国来讲, 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讲究的是药材的真实、优质、稳定、可控。在这样的环境下, 实施GAP的优越性就非常明显, 第一它从中药生产的第一关——种植入手, 各个影响因素均有严格的监控;第二它很好地保护了有限的中药资源;第三对药材规模化种植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基于GA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仍然有许多地方亟待被改建完善。主要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较难实现社会共享、未能迅速推广认证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生产技术;增加了GAP的实施难度和准入门槛;国家的投入未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对通过认证的产品缺乏标识, 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的建议是SFDA需完善现行GAP法规;SFDA组织研究、发布各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发放GAP认证标识[3]。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是在中药种植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热点, 通过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更精确地确定道地药材的质量, 普通药材的质量等级和真伪优劣药材的鉴别等。目前, 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一种中药理论研究和新药开发的模式和方法, 是中药化现代关键问题之一。中药引入指纹图谱的手段是因为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鉴别手段, 指纹具有唯一性, 这是由指纹的遗传物质本身的唯一性决定的。按应用对象来分类, 可分为中药材 (原料药材) 指纹图谱、中药原料药 (包括饮片、配伍颗粒) 指纹图谱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按测定手段分类可分为中药化学 (成分) 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由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技术难度较大, 客观困难较多, 需要不断地探讨与交流。那么指纹图谱质控技术对现代制药学的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 此技术可以保证中成药的功效。此外, 它也是带动当前中药工业的现代化技术, 是牵动中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纽带, 是实现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保证。

那么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又有哪些建立原则呢?一个理想的指纹图谱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物质基础的相对显示, 而应该将测定的参数通过一定的数据相关性比较, 并联系药物, 从原材料到最终制成品整体过程的质量特性, 对中药进行整体相关性、有效性的控制。指纹图谱的建立应该针对分析样本的特性。另外, 实际测定中, 影响一个方法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从样品来源、组成、供试样制备、不同仪器、测定条件等等, 都会对结果有所影响, 所以测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可变性, 也是指纹图谱测定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指纹图谱研究在现代制药研究产业的应用。比如中药白芨, 中药白芨的化学成分复杂, 但白芨水浸液荧光光谱图中只出现两种组分的荧光峰, 实验条件一定时, 两种组分荧光强度都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可以作为两种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再比如枸杞, 可以用到DNA指纹图和化学指纹图谱法来对枸杞子的质量进行测定。由于其具有应用范围广, 分析结果准确、快速、重现性好等众多优点, 日益受到重视, 非常适合构建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的创制过程中, 指纹图谱学体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利用数学和化学统计学手段、依托计算机科学进行综合整理和评判, 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生物学信息而服务于生命科学。中药指纹图谱学的核心就是依托中药指纹图谱信息学技术手段获得关于中药的全面物质信息和中药作用于生命体的生物信息, 最终目的就是弄清中药的作用机理、代谢规律, 实现药效的最优化和毒性的最小化, 生产出优秀的新型中药, 即实现中药指纹药剂学的目标。

运用现代化仪器比如高效液相色谱, 超声波浸提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多项技术对中药中主要药效成分进行提取、精制和含量测定, 比如地笋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 我们主要研究其挥发油是否有增强纤溶的作用, 我们联合了GC-MS法以及化学计量学等其它的分辨方法, 为其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参数。蒲桃茎、叶和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 我们毛细管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方法分析鉴定了其化学成分, 比较了不同部位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异同及物性, 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蒲桃资源提供参考。另外在超临界CO2技术分离提纯青蒿挥发油及成分这一实验中, 我们则是结合了SFE和GC-MS二者的优越性。

克服传统煎煮费时, 有效成分被消耗的缺点, 去除余质的干扰, 更大程度地利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跨越中药饮片加工的阶段, 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根据化学持性制成不同的剂型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这些技术在很好的保留了传统中药炮制精髓的同时, 也显示出非常强大的优越性。比如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 技术, 在萃取率、保留药物有效成分和生产周期等方面均有较为理想的水平[1]。再比如超微粉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药物利用率的问题。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省时、节能和获率高等优点。超声波辅助提取有温度低, 溶剂使用量少, 节约能源等优点。近年来这两种辅助提取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并在天然产物提取中得到了应用。近年来, 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新制剂的开发研究取得很大成绩。所涉及的新药剂型包括口服液、冲剂、软胶囊以及一些新工艺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进行中的新药研究和“二次开发”。目前中药作为新药研究领域一个新的方面拥有着庞大的药源基础和开阔的前景。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 我国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 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品种有待发现和研究。并且采用包含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缓释控释技术以及脂质体制备技术等多项现代化技术将中药制成不同剂型用于临床, 对于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某些程度上优于化学药, 甚至在某些常见病的治疗上与化学药等效或者更具安全性。这对于我国新药研究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国内知名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合作, 利用中药抵抗传染性疾病 (禽流感) 的研发平台, 建立一个抗禽流感H5N1病毒中药筛选平台。实验证明效果良好, 这也是全球首次通过实验室证明中药对治疗人感染禽流感有效。就抗病毒颗粒治疗禽流感的处方、工艺、用途申请了2项中国发明专利, 先后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中药的新药研究开发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国内, 对国际市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内外市场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都将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如此, 在新药研究发展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市场竞争压力, 中药新药研究中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不力, 中药新药研究人才培养能力欠缺, 经济实力不强, 重基础 (药学、药理、毒理) 轻临床现象较普遍, 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对中药新药研究部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中药新药研究的主导思想应当是创新中药, 走从研究到开发的高速公路。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 其中一类新药占11.5%, 二类占6.5%, 三、四类各占40%, 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 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永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和思考。自我国加入WTO组织后, 我国中药发展面临以下三大机遇:一是加快发展的机遇, 二是政策扶持的机遇, 三是合资合作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医药工业面临着新的调整和变化以及“洋中药”对我国中药市场的冲击。因此, 发展必须破解四大危机:一是理论传承危机, 二是种质资源危机, 三是产品创新滞后危机, 四是国际竞争加剧的危机。并且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中药新产品, 改变我国目前以资源输出为主的中药外贸格局, 这对加速中药走向世界的进程意义十分重大[1]。

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解决了中药在人体中药理作用发挥的不明确性和难解释性, 使中药更好地被科学公众认可, 拓宽中药国际国内市场。

在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的趋势下, 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也在蓬勃的开设和发展, 中药专业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 专业性、系统性地培养中医药人才, 掌握中药传统知识技能和现代化发展的最新信息技术, 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 以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中药带着极其深厚的医学理论积累和文化品质, 以平和而谦逊的姿态, 行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仿佛是一位微笑不语的老者, 又仿佛是一位朝之蓬勃的年轻人在传统医学理论和先进科技的碰撞下, 厚积薄发, 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向光亮的明天。

摘要: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中重要部分, 目前其发展前景也是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关注。本文从GAP种植、中药指纹图谱和中药新药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中药专业的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当前各个领域的研究形势, 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GAP种植,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新药研究

参考文献

[1]魏志华, 阎红敏, 王新民, 等.中药远志GAP标准操作规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7) :85.

[2]黄志勇, 庄峙厦, 王小如.GAP质控下栽培丹参重金属内控标准物的制备和表征[J].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 (9) :808.

中药房中药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篇7

关键词:中药房,中药,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中药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医学文化, 主要通过处方配伍对疾病起到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作用, 伴随着临床医学的逐渐进步, 当前中药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占据了重要地位[1]。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 在购置、储备及应用过程中会经常发生质量下降等问题, 影响到用药疗效[2]。本文通过对我院中药房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总结, 分析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以及合理的改善措施, 旨在为病患提供更佳的用药保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中药房2012年6月—2014年6月所配伍的2 398份中药制剂, 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质量影响的相关因素, 行针对性措施分析。

1.2 方法

详细记录该阶段的中药质量不合理事件, 并统计相应的影响因素, 通过中药房档案建立来归纳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 再采用统计学软件划分为关键性、决定性与主要性因素类别。

2 结果

本文中2 398份中药制剂中不合理事件共176份, 其中关键因素为中药原材料, 共存在不合理事件71份占40.3%;决定因素为处方配伍, 共发生不合理事件52份占29.5%;主要因素分别为质量检验、储存保管与人员素质。见表1。

3 讨论

3.1 中药房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我院中药房内2 398份中药制剂的质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处方配伍、质量检验、储存保管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其中关键性因素为中药原材料, 在不合理事件中约占40.3%。药品采购与品种选择中均会由于规范性不足而引发中药质量下降, 特别是采购对象的资质不全情况是中药质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处方配伍是中药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中29.5%的不合理事件均为该种情况。多由于中药房工作人员的配伍处理不当而引发, 使得药物作用降低, 无法满足取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之需要。中药房中储存保管与质量检验均属养护措施, 由于药品缺乏定期检查, 药房储存环境欠缺也会对中药质量形成不当影响。另外, 中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到中药质量管理, 上述3项因素在研究中也均有发生。

3.2 中药房质量管理的改善措施分析

3.2.1 原材料

(1) 中药采购:严格把控中药材的采购过程, 积极主动检查供货商资质, 院内针对采购流程开展密切监督, 避免采购过程中存在偏差, 为中药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2) 中药品种选择:依据国家中药材标准进行选择, 严格监督药品品种, 防止发生药品错放、混淆等相关问题[3], 抑制中药间的毒性作用。

3.2.2 处方配伍

中药房配伍过程中均需严格遵循处方、调配、复核等具体流程, 特别需要关注中药材的同名异物等情况[4], 确保药品配伍的合理剂量, 在调配过程中反复进行复查与审方, 杜绝调配不合理情况的发生。

3.2.3 质量管理

中药房内的质量检验管理措施是确保中药制剂良好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中药入库阶段进行严密的核对审查, 保证药品类、数量、日期等情况的准确性, 并在药品保养阶段定期复查药品的日期与质量, 保证药品质量无误, 促进不良情况的降低。

3.2.4 储存保管

在中药房内创造良好的储存环境, 在确保环境干燥、整洁、通风的同时严防霉变与虫蛀等相关问题[5]。定期开展药品养护措施, 并依据不同药品的特性给予个体化保护处理。

3.2.5 人员管理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督促依据操作规范完成日常工作, 提高中药师的责任意识。在发生用药不合理情况后给予一定的惩处, 防止由于工作倦怠而引发药品质量降低等事件。

综上所述, 中药房的中药质量管理不但与医院的工作质量存在密切关联, 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中药房需在各环节中均保证合理的控制措施, 减少质量下降与用药不当等不良事件, 才能充分保证中医药治疗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梅.中药制药过程中GMP管理体系建设[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2) :2-3.

[2]文乾映, 龙芳, 杨华, 等.中药质量控制中一测多评法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 2014, 25 (23) :2185-2188.

[3]蔡女煌.影响中药质量十大因素的初步探讨[J].海峡药学, 2014, 26 (3) :43-44.

[4]王国强, 房吉祥, 马艳芹, 等.影响中药饮片质量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 2012, 14 (12) :56-58.

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篇8

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 在我国医学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的中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药也不再是简单的药材、膏、汤、丸、散等概念。现在大量的中成药出现在生活中, 使中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药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 现已将中药分为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 (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 以后还会有更多中药相关的新概念涌现出来。全面、科学、准确地定义和把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对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对中药的一些概念及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作一简要的概叙。现报道如下。

1 中药的一些概念

要了解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就需认识中药的一些概念。中药发展到今天, 虽不同时期给中药下了不同的定义, 但目前尚无一个详细的完整的概念, 均是中医药学者、专家根据医书、经验和民间用药给出的专业概括, 现就根据上述及具体情况给中药的一些概念定义如下。

1.1 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1]。包括了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草药及其制品, 民族药及其制品, 中草药提取物, 进口中药和植物药及其制品, 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部位及其制品、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及其制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等。

1.1.1 传统中药:传统中药是指收载于中医药典籍, 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 加工炮制成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的总称[2]。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制剂主要以生药粉入药制成的膏、丹、丸、散、汤等。

1.1.2 现代中药:现代中药是传统中药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现实需要做出功能上的适应中药[2]。

1.1.2.1 近现代中药:近现代中药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2]。多以粗提物入药, 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

1.1.2.2 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中药指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 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或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水飞蓟制剂, 优秀的日本汉方制剂, 国内的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苦参素注射液、杏灵颗粒、青蒿素、靛玉红、川芎嗪、亚砷酸、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Rg3、小檗碱、麻黄素、三尖杉酯碱、长春花减、紫杉醇、石杉碱、芦丁、延胡索乙素、斑蝥素、五味子素、葛根素、雷公藤甲素、山莨菪碱、灯盏花素、天麻素、士的宁、水蛭素、熊去氧胆酸、齐墩果酸、甘草甜素、葫芦素、黄芩苷、绞股蓝总皂苷等。

1.1.2.3 后现代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 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 属性 (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 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包括: (1) 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 (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 、联苯双酯 (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 、双环醇 (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 , 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小檗碱、麻黄素、伪麻黄碱等; (2) 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 (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 ; (3) 人工化学调配药材 (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 ; (4) 药材代用品:塞龙骨 (代虎骨) 、水牛角 (代犀角) 、虫草菌丝粉 (代冬虫夏草) 等; (5) 转基因药用动植物: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2 区别与联系

传统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躁、配伍反畏、功能、主治和配伍 (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内涵为特点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以传统中药为基础, 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制备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两者既有区别有又联系。

2.1 区别

2.1.1 用药部位:

传统中药用药部位以原生药材入药, 不讲究药材中的具体成分, 或以药材直接服用, 或以药材煎煮入药, 或以药材粉末制成的粗糙剂入药。而现代中药的用药部位比较讲究, 对药材的成分有了一定的认识, 多数中药入药均需弄清楚其有效成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为哪一类。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已从有效成分发展到了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效部位指有效成分含量占整个入药浸膏50%以上的那一类化合物, 如紫草素含量超过紫草提取物50%以上, 那么紫草素就为有效部位。有效单体指单体成分含量占提取物90%以上的单一成分, 如左旋紫草素在紫草提取物中的含量超过90%, 那么提取物中的左旋紫草素则为有效单体, 有效单体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点方向。现代中药与传统中药药用部位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其有效成分是否清楚。

2.1.2 药物剂型及制备方法:

传统中药制剂主要以膏、汤、散、丸等入药, 而现代中药制剂则在汤、散、丸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如今中药制剂已与西药制剂相差无几, 如片剂, 胶囊剂, 软膏剂, 凝胶制剂, 速溶制剂, 缓控释制剂, 脂质体, 注射剂等等。在制备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仅以煎煮、粉碎过筛加以适当的辅材制成相应的膏、汤、散、丸等粗糙制剂。现代中药制剂则应用先进的科技, 以科学合理的制备方法制得安全, 有效, 质量可控的制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方法的创新, 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加先进的技术, 科学合理的方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中。

2.1.3 药物质量:

传统中药的质量往往以有效无效作为评价标准, 未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使其稳定性, 毒副作用难以判断。人们常在用药中发现:同样的配方及其制剂,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服药, 疗效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这均是由于传统中药质量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现代中药的质量从药材一开始就得进行质量控制 (指纹图谱) , 质量不合格的药材不得药用。对整个制剂的研究开发也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对制备的制剂还得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和国家的其他标准, 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制剂不能作为药品在临床上使用。从上述可看出, 两者在质量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是否有质量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4 理论基础:

由于我国的历史社会原因和民族文化背景, 传统中药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 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现代中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 中药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 吸收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制剂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实现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的融合。在整体观的指导下, 对每味中药的成分、含量、药理及作用于人体的过程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与传统中药的理论相区别开。

2.1.5 给药方式:

在给药方式上, 传统中药以口服和外用为主, 外用仅以敷、洗、搽等方式给药。给药方式局限性很大, 对一些急救患者不能立刻起效。现代中药给药方式则灵活方便, 除以上方式外, 还可注射、喷雾、腔道、皮下等多种给药方式, 基本能满足患者各种疾病给药需求。两者给药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中药给药不局限于某一种给药方式, 药效从慢到快显示出灵活多变性。

2.2 联系

2.2.1 药材来源:

药材的来源不外乎均来自于野生或种植, 不论产地如何, 只要药材的质量符合质量要求, 均可入药。中药材虽有地道之称, 但也仅仅是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所以从药材来源的角度说,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无实质的区别。

2.2.2 物质基础:

作为药品应用于临床, 不论是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 其主要是看其是否能治病救人、起效的物质基础、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是否一致, 临床上延胡索应用于止痛, 其中起效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这是公认的事实。为了证实这一事实, 曾经有学者将延胡索乙素从延胡索中提取出来, 采用热板法进行小鼠的镇痛试验, 并以延胡索药材及提取延胡索乙素后的药渣作对照。结果显示, 延胡索和延胡索乙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而药渣则无镇痛作用。这说明延胡索中起作用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与现代延胡索提取物的有效成分是一致的。现阶段很多研究结果也显示,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是一致的。

2.2.3 配伍禁忌:

传统中药的应用一定要注意配伍, 其中的十八反, 十九畏, 说的就是一些中药的配伍禁忌。这些配伍禁忌以前只知道这样配伍会产生毒副作用, 疗效降低, 但并未说明这样配伍出现毒副作用, 疗效降低的物质是什么。现代中药的配伍对传统中药配伍禁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是由于配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了物理化学变化或毒性成分相叠加而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和疗效降低。因此, 不管是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的配伍, 从实质上说, 都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后, 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而产生的不同效应, 是无本质区别的, 是相互联系的。

2.2.4 提取工艺:

在提取工艺上, 也是相互联系的, 传统中药的提取工艺虽说简单, 还是考虑到如何提取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比如汤剂的煎煮, 有文火、武火之分, 煎煮次数、煎煮时间也有规定, 这样做也是有依据的。按现代工艺的理解, 就是依据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尽量提取出药材中有效成分, 使有效成分不易破坏。现代中药提取工艺也是根据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采用一定的现代提取工艺进行提取, 以最优合理的方法获得最大量稳定有效的成分。两者的提取基础都是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2.2.5 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为药品, 最大的特点是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在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疗效方面, 现代中药基本是在传统中药疗效确切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通过现代方法制得疗效更优的产品。所以说现代中药和传统中药的疗效是一脉相承的。安全性上, 以前的认识是中药为无毒安全的药品。但通过现代研究表明,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中药的成分复杂, 含量低, 传统中药不易发现其毒副作用, 在长期用药后才会发现部分毒副作用。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 中药中很多毒性成分被分离出来, 在现代药理毒理研究中显现出来, 以前很多认为很安全、有效的中药, 现在也发现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 在疗效和毒副作用方面, 两者也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3 小 结

近年来中药的发展迅速, 特别是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后, 中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中药现代化尚无重大突破。这就要药学人员努力从不同方面去分清楚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从中药的资源管理, 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现代化。使中药的现代化升华出一套现代中药理论, 让现代化中药早日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肖小河, 黄璐琦, 马小军.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 (3) :282-284.

中药英语论文 篇9

[关键词] 中药品种保护;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62-02

Discussions about promotive effect of protection system for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WEI Xiaoyu  CHEN Guangyao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t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uide the indu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through protectiv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system for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Methods Review of related recommend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and primarily making clear the way of merging into the management on protec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Results Implementing primarily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within certain ranges,and provid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ated policy and regulation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Conclusion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 of protec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with regard to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Key words] Protec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诞生于全国中成药整顿背景的《条例》实施后,有效遏制了中药市场品种混乱的情况,规范了中药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了中药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推动了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在第三十六条也明确了“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为适应当前中药行业发展的新形势,鼓励创新,促进提高,保护先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2月发布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保护申请的相关要求,提高了技术门槛,突出保护先进以带动行业发展的理念。中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中药品种保护向来关注的问题。《条例》第六条明确了“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可以申请一级保护[1],《指导原则》说明此类品种包括“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药材的人工制成品”和“目前虽属于二级保护物种,但其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药材的人工制成品”[2]。《条例》第七条则明确了二级保护品种的范围[1],而《指导原则》进一步说明了《条例》第七条中“对特定疾病有显著疗效”的含义,即“能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理法特色,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优势,或对主治的疾病、证候或症状的疗效优于同类品种”[2]。笔者认为,临床疗效、安全性、资源利用、药物经济学、临床用药顺应性等方面具有的优势,都应属于“临床应用优势”的范畴,即除在疗效方面具有优势的品种外,在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品种也可申请二级保护。

1 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医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提高,中药材资源问题也日益被关注。根据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我国有中药资源共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3]。因80%的中药材依赖于野生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掠夺式采挖使得多种野生中药材面临濒危灭绝的境地,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60%~70%属药用植物[4]。關于如何改变我国目前中药材资源匮乏的境况,并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1.1 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中药材资源监管体系

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但执行未见明显成效,且20多年来由于中药材资源、生态环境及中药产业的变化和发展,该条例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应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但因实施主体不明确等,目前此项工作尚未完成。此外由于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各部委局职能相互交叉,造成实际管理缺位[5]。为保护日渐枯竭的中药材资源,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的中药材资源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药材资源监管体系,以适应当前野生药材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切实保护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1.2 加强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更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以来,尚未完成新的资源普查,而这20多年来又是中药材资源变化最大的时期,中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因此应开展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在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中药材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发布中药材资源形势状况公告,引导合理使用。根据普查结果加强种质种源收集保存,保护中药资源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借鉴休渔、封山育林的成功经验,在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物种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区,实施区域性封闭养护,限制采挖或渔猎,促进资源恢复[6]。建立紧缺野生药材及道地药材繁育基地,进一步做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人工抚育和人工驯化,促进资源修复和增长更新,实现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开辟中药材生产的生态产业模式,做好家种家养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全面实施并完善GAP认证制度,以提升药材品质,满足中药产业发展的需求。

1.3 提高中药材资源的利用率

受中药行业生产及科研水平所限,中药材资源的利用率仍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例如可通过研究比较,适当提高药材提取率,减少多步提取,同时提取多种成分等。有研究者提出复合提取技术,即在经一次生产提取后的药材中再次提取一种或多种以上的有效部位,获取的活性物质作为其他药用原料[7]。此外,扩大药用部位、药渣综合利用、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等也是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并实践。

1.4 寻找新资源与代用品

由于现有资源的有限性,很多学者考虑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历代本草等古籍、民族药、地方用药材及海洋资源等挖掘新的药用资源,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品种,利用组织培养和发酵等技术提高活性成分,寻找老药和有毒药材的新作用等。新资源及代用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现有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过度滥用,也是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鼓励开展中药材资源相关基础研究工作

上述4个方面都离不开资源利用的基础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支持。通过基础研究,保护濒危和现有中药材资源,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质量并促进其合理利用,同时寻找新的资源和代用品,扭转中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肖培根[8]院士等认为,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中药材生产规模与中药资源储存量的现代调查与监控技术,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药用植物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产地适宜性分析区划,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生产或替代,中药材良种选育、种子标准化繁育加工技术,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研究,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等。此外,提高中药生产水平的相关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例如药物资源化学研究、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等也应通过相关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

2 加强中药品种保护,促进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药产业是资源依赖性产业,而我国目前在中药材资源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仍属薄弱环节,与达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旨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突出中医药特色,保护先进,鼓励创新,促进提高,以带动中药产业发展。2009年发布的《指导原则》进一步提高了技术门槛,体现中药品种保护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应充分利用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加入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基础研究等相关工作中,由此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中药材资源基础研究水平,带动中药行业实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2.1 将资源优势品种纳入中药品种保护

中药品种保护属于行政保护,即对具有优势的中药品种给予一定的市場保护。中药品种保护的审评工作除关注品种的疗效优势外,为体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导向,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对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的品种也可获得保护。关于品种资源利用优势的确定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可给予考虑:工艺过程与常规工艺过程比较,能显著提高中药材利用率的;申请企业通过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完成处方中珍稀濒危药材的规模化养殖并用于产品生产的品种;经申请企业研究,处方中使用民族药、地方药材或其他新的药材资源等作为合理代用的;扩大了处方中野生药材药用部位的;完成了大处方中濒危药材的替代的。逐步通过中药品种保护平台建立“谁投入,谁受益”的激励机制,切实保护投入资源研究的企业的根本利益,鼓励资源利用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工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良性循环及渐进式发展。

2.2 引导濒危野生药材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合理利用

对于申报中药品种保护的品种,如果处方中使用濒危野生药材,除评价品种的临床优势外,还应综合考虑其临床价值及药物经济学效益。同时,对于处方中含有濒危药材的品种,明确要求保护企业开展此药材的资源研究工作,并把是否在第1个保护期内完成濒危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做为能否延长保护期的硬性指标。通过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切实做到既保护,又促进发展的目的,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可根据中药材资源调查情况,建立相应的需关注的野生药材数据库且不断更新,以便在品种审评过程进行相应的资源评估。

2.3 结合资源利用情况评价品种质量

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对申报中药品种保护品种的质量评价,药材方面除《指导原则》中提到的药材基原及产地相关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品种处方中药材的资源利用状况,资源丰富、来源稳定可靠的药材是品种质量稳定均一的基础。

2.4 通过“改进意见与有关要求”引导中药材资源方面研究和提高

“改进意见与有关要求”是中药品种保护审批件的附件,所有被批准保护的品种,都应在保护期内针对品种特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中药品种保护的动态保护理念。受保护企业获益于中药材资源及一定的市场保护,有义务进行资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审评过程中从品种资源利用角度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鼓励发展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药材替代研究、提高药材利用率研究等,通过保护品种的研究工作带动整个行业资源方面的研究水平,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3 结语

为落实《指导原则》的精神,适应当前中药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进一步明确中药品种保护纳入资源利用优势品种的标准,通过技术门槛引导濒危野生药材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合理利用,将资源利用的评价作为中药品种保护审评的重要内容,对保护品种提出资源利用方面的改进意见与要求,促进中药行业在中药材资源研究和合理利用方面的提高。通过中药品种保护在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宽中药品种保护管理工作思路,初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中药材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濒危物种,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到中药材资源研究开发的相关工作中。同时也可从中积累管理经验,为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品种保护系例[S].1993:1-3.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品种保护指导原则的通知[S].北京:2009,9.

[3] 胡彬.为全国中药资源“摸清家底”-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洪魁[N].中国中医药报,2011-6-23(3).

[4] 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8(7):4.

[5]周润健.专家:我国应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Z].中国药材市场,http://www.zgycsc.com/readinfo-htm-ifid-31391.htm,2009-12-03.

[6] 周福成.保护药材资源引导产业发展―对中药民族药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的建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6):43.

[7] 陈杨胜,刘雪松,栾连军,等.中药复合提取技术与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401.

[8] 肖培根,陈士林.中药资源研究战略构架[J].中国天然药物,2009,7(5):321.

中药材质量对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 篇10

1 药材品种

药材品种不同, 所产生的临床疗效不同。常常有药材为源不同所含化学成份不同, 疗效不同, 但却叫同一药名而当同一种中药使用者。例如白头翁有十几种的不同植物来源, 其正品应为毛莨科, 其中含皂甙类成份, 临床对阿米巴痢疾有效, 而其它科及种作白头翁者则无此作用。另外中药材中同物异名的现象也很多, 如中药七叶一枝花, 草河车, 它们均为百合科植物的重要根茎。再有不同品种化学成份含量差异也很大, 如黄芩中黄酮含量相差可达2~3倍。所以必须加强中药品种鉴定, 选用药材的正品, 以保证中药临床药理作用于的发挥。

2 药用部位

同一植物因为不同部位不仅会同一成分的含量有差异, 而且可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份, 从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如麻黄茎中含有麻黄碱及挥发油, 用于平喘发汗, 而根中主含伪麻碱, 却有利尿止汗功能。荷叶、荷梗等含少量生物碱及多种黄酮, 可清热理气, 而藕节主含鞣质、天冬酰胺等, 可消淤止血。

3 药材的采收

药材的适时采收是十分重要的, 因中药中化学成份受季节及气候的影响很大。如草麻黄在春天其体内的生物碱含量低, 到了夏天含量达到最高峰, 随后又明显降低。中草药中的化学成份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无规律性, 所以中药的采收多根据传统经验, 可根据药材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消失规律进行采收。如根茎类, 一般在秋后春前, 即地上枝叶开始枯萎到翌年刚发芽时采收, 这时药材生长相对静止, 营养物质贮藏丰富, 药材质量好。但也有例外, 如柴胡, 在春天采收好, 半夏在夏天采收好。

4 药材生长年限

一般而言, 中药材的含量会随生长年限而增高, 但不一定成直线关系, 有时还会逐年下降, 如5 0年生的峨嵋野连与几年生的峨嵋野连中的小蘖碱的百分含量相差无几。人参中皂甙含量也是如此。

5 药材产地

同一品种的中药, 在不同的地区生长,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 其有效成份含量有很大的差别。如山西黄芪与山东黄芪虽缘相近, 但它们在药物作用强度上有显著差异。一般情况, 中药中挥发油含量越向南越高, 蛋白质越向北越高。

6 药材的贮藏

上一篇:口语自主学习下一篇:主蒸汽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