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栽技术

2024-09-28

地栽技术(精选7篇)

地栽技术 篇1

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 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牡丹王国。其在我国拥有着非常多的品种, 并且其栽培历史悠久, 很多的名人大家都作过有关于牡丹的诗句。而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其栽种养护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1 浇水

1.1 春水

在牡丹花的地栽养护过程中, 开春浇的第一茬水特别重要, 这主要是根据牡丹新芽的生长情况来确定, 也就是在牡丹新芽的叶子开始展开时进行透水。主要是因为当其新芽的叶子开始舒展时, 表明其内部的输导组织已经开始活动, 将其所需要的营养及水分不断地向上方输送, 并且地下的根系也已经有新根喷出, 这时对其浇水会加速牡丹的生长。如果在牡丹的根系还没有喷发出来就对其进行浇水, 会降低根系的温度, 而且因为水分的增加, 还会降低土壤的疏松程度, 导致土壤通透性极差[1]。这样便会导致其活动时间推迟, 对其正常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如果浇水时间比较晚, 就会导致植物出现生理干旱, 因为新发的根系缺乏水分, 进而影响到根系的生长, 同时也会抑制新芽的生长, 不利于营养的输送, 严重的会导致其新芽的死亡, 对花朵的质量与数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夏水

夏季要注重牡丹栽培管理的排水工作, 避免因为雨水过多而使牡丹的根部发生腐烂。

1.3 冻水

掌握好浇冻水的时间对于牡丹的生长也极其重要, 大多是在11月中下旬进行。但是, 需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来定。最好的浇冻水时间是晚上土壤的冻结深度在1 cm, 白天其又能够融化。选择这一时间段主要是因为土壤能够对水分做到充分的吸收, 当晚上土壤冻结后又能够保存水分, 防止蒸发。如果浇水时间过早, 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而造成蒸发;时间过晚, 有可能因为土壤结冰而不能够良好地吸收水分。

2 施肥

在培育牡丹的过程中要对其做好施肥工作, 其吸收的营养如何, 直接影响着其生长状况, 而肥料则是其非常重要的养分来源。因此, 需要对牡丹的施肥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 保证其能够良好生长。通常对牡丹进行施肥的方式主要是叶面施肥、沟施及穴施等。在这些方法当中, 环状沟施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这是因为牡丹的吸收根大多数都是在株冠的垂直阴影下进行分布的, 其分布的深度大约为10 cm。而采用环状沟施, 可以使肥料渗透到40 cm的位置[2], 可以使牡丹的根部有效地吸收养分。

3 病虫害防治

牡丹所患的病虫害多为白粉病、褐斑病及地下害虫等。褐斑病的侵染源一般是叶片, 所以需要在秋冬季节将叶片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处理;还可以对牡丹叶喷洒600~800倍百菌清来有效预防;下过雨后, 要对土壤及时进行翻松, 使其保持干燥。对于白粉病的防治, 则需要合理规划牡丹的种植行距, 确保良好的通风透光性;雨季做好排水工作, 冬季剪掉患病枝叶;患病初期可以喷洒2 000倍浓度为20%的三唑酮乳油防治。对牡丹造成威胁的还有金龟子幼虫, 可将30%的呋喃丹颗粒按照4 kg/667 m2的用量施撒在土壤中进行防治;施肥时使用的有机肥一定要事先腐熟;还可以安装黑光灯来对成虫进行诱杀。

4 结语

要想保证牡丹花的质量与数量, 就必须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在浇水时, 分为春水、夏水及冻水3种, 掌握好其浇水的时间来有效地保证牡丹花的质量。同时, 要掌握好施肥时间、位置和施肥量, 并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 才能够培育出高质量的牡丹花。

参考文献

[1]李文凯.地栽牡丹养护中关键技术的探讨[J].北京园林, 2016 (1) :52-55.

[2]屠晔.牡丹花的栽培与养护技术[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016 (7) :00094.

地栽技术 篇2

山茶花的繁殖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日常培育中大多用扦插繁殖。在5―6月份选当年生嫩枝条作插条,长10cm,剥去基部叶片,留下顶部两片叶。关键是要注意扦插前的插条处理,方法是将插条的基部放在蔡乙酸溶液中浸10h左右,这样可以促使插条生根。插后要及时喷水并进行遮荫,不能让强光暴晒,空气湿度保持在85%~95%,周围温度为25~30℃,扦插后30d左右,待插穗基部生出新根,这时就要减少遮阴逐渐增加光照。山茶花苗长到50~80cm时,就可以移至花盆栽植。

地栽技术 篇3

关键词:牡丹;花芽;盆栽;地栽;生理生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 S685.11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20-0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中国的传统名贵花卉,因其花大色艳、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1-3]。盆栽牡丹一直为牡丹销售主体,牡丹在盆栽过程中经常出现生长不良、花蕾败育、开花率低的现象,其中花蕾敗育主要是因为不良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根系营养的缺乏[4-5]。

目前,研究者对地栽和盆栽牡丹生理生化特性开展了一些研究,研究结果对牡丹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侯小改等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盆栽牡丹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1,6],张锋等对逐渐干旱对牡丹叶片光合和荧光特性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7],翟敏等对盆栽和地栽牡丹叶片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8]。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以叶片和花对象[1,9-10],对牡丹花芽年周期内生理生化动态变化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栽培方式下牡丹花芽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盆栽牡丹管理技术和培育优质盆栽牡丹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四年年生株龄的洛阳红植株,来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国家牡丹基因库。选取植株健壮、长势均一的洛阳红盆栽苗和地栽苗各10株。盆栽牡丹每盆1株,塑料盆直径为35 cm,地栽牡丹株行距为80 cm×100 cm。取材时间为2009年6月至11月,平均每15 d取样1次。

1.2 试验方法

CAT活性的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11];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脯氨酸含量的测定采用酸性茚三酮法;氨基酸总量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MDA含量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12]。

1.3 数据处理

数据计算与作图采用Excel 2003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花芽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花芽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增强后逐渐减弱的趋势(图1)。6月6日,盆栽和地栽牡丹花芽的CAT活最弱,分别为127.53、135.72 U/(g·min),然后活性逐渐增强。8月1日,二者活性均最强,此时地栽比盆栽强1445%,盆栽和地栽分别为193.57、221.55 U/(g·min),分别比6月6日上升51.78%、63.24%,然后均逐渐减弱。11月8日,盆栽和地栽分别比最高值弱13.57%、16.71%。地栽CAT活性一直比盆栽强,平均强12.21%。

2.2 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花芽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盆栽和地栽牡丹花芽中可溶性糖含量先逐渐上升后下降(图2)。6月6日,盆栽和地栽牡丹花芽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分别为36.74、35.23 mg/g。然后逐渐上升,10月1日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2.28、59.17 mg/g,分别上升了67.95%、42.30%,地栽比盆栽高13.18%。6月18日至11月8日,地栽可溶性糖含量均比盆栽高,平均高9.41%。

2.3 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花芽中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花芽中脯氨酸含量表现出相似性,均呈现降低—上升—降低—上升趋势(图3)。6月6日,盆栽和地栽花芽中脯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8.54、14.33 μg/g。7月15日,盆栽牡丹脯氨酸含量下降到4.76 μg/g,降幅为74.33%;随后逐渐上升,至8月22日增加到10.78 μg/g;接着逐渐下降,到10月1日时降到的2.61 μg/g;11月8日上升至 9.21 μg/g。而地栽牡丹在7月7日下降到10.78 μg/g,降幅为24.77%;随后逐渐升高,到8月1日时增加到 19.44 μg/g,上升了80.33%;之后逐渐下降,到9月16日时降到5.91 μg/g,降幅为69.60%;随后逐渐上升,到10月1日时升到11.52 μg/g。

2.4 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花芽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盆栽和地栽牡丹花芽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图4)。6月6日,盆栽和地栽牡丹花芽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927、1.108 mg/g,地栽牡丹比盆栽牡丹高16.34%。然后两者均逐渐下降,8月22日和9月8日比较接近;11月8日,盆栽和地栽牡丹花芽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0.698、0.649 mg/g,比6月6日分别降低了2470%、41.43%。6月6日到8月22日,地栽比盆栽平均高7.19%。

2.5 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花芽中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

2种栽培方式下,丙二醛含量呈现先逐渐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图5)。6月6日,盆栽和地栽牡丹花芽中丙二醛含量比较接近,分别为9.16、8.97 μmol/g。随后均逐渐下降,7月15日时分别为7.68、6.65 μmol/g,分别下降16.16%、25.86%。随后逐渐上升,11月8日时丙二醛含量最高,分别为16.19、13.81 μmol/g,分别为6月6日时的1.77、1.54倍。盆栽丙二醛含量几乎均高于地栽,平均高15.97%。

3 结论与讨论

CAT是植物细胞内抵御活性氧毒害的重要保护酶,SOD能催化毒性较强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毒性较弱的H2O2和氧分子,而H2O2由POD和CAT这2种酶清除[13-14]。盆栽牡丹CAT活性均低于地栽牡丹,抗氧化酶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牡丹的抗逆性,盆栽方式可能降低了牡丹适应逆境能力和抗衰老能力。

nlc202309011025

可溶性糖主要指能溶于水和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9]。可溶性糖既是高等植物的主要光合产物,又是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暂时贮藏的主要形式[15]。未进入秋季时,牡丹碳氮化合物代谢以植株各器官的生长为中心;而进入秋季后,牡丹碳氮化合物代谢转变为以贮存为中心;此时碳氮化合物积累以根系和花芽2个器官为主[5]。地栽牡丹花芽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盆栽,可能是因为地栽牡丹光合速率较高,花芽中光合作用产物积累较多。

脯氨酸是牡丹蛋白质的重要组分,可以游离状态广泛存在于牡丹体内[16]。牡丹在干旱、盐渍等逆境胁迫条件下,体内脯氨酸会积累[17]。脯氨酸不但是细胞质内渗透调节物质,而且在稳定生物大分子结构、降低细胞酸性、解除氨毒及作为能量库调节细胞氧化还原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18-20]。地栽牡丹花芽中脯氨酸含量一般高于盆栽牡丹,说明在逆境胁迫下,地栽牡丹花芽中能够积累更多的脯氨酸来减少细胞受到的伤害。

氨基酸是氮化物的主要存在方式和运输形式[21]。盆栽和地栽牡丹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相似。花芽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可能是因为在氨基酸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转化为蛋白质,储存在花芽中。地栽牡丹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较快,自9月8日地栽牡丹开始低于盆栽牡丹,可能是由于盆栽牡丹的根系生长受到容器限制[5],根系主动吸收的游离氨基酸运输至花芽后转化为蛋白质速率较慢,而地栽转化较快。

逆境胁迫能引起活性氧的积累,从而造成细胞膜脂过氧化,丙二醛是主要产物[22]。丙二醛对细胞膜系统和许多生物功能分子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其含量是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和细胞膜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13-14]。地栽牡丹花芽中丙二醛含量几乎均低于盆栽牡丹,说明地栽牡丹在逆境胁迫下保护酶系统能够更好地清除活性氧,减少对细胞的伤害,更好地保护细胞。

本试验通过研究地栽与盆栽牡丹花芽中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2种栽培方式对花芽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盆栽牡丹管理技术和培育优质盆栽牡丹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侯小改,段春燕,刘素云,等.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牡丹的生理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7,22(3):80-83.

[2]李永华,翟 敏,李颖旭,等. 干旱胁迫下牡丹叶片光合作用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J]. 河南农业科学,2007(5):91-93.

[3]邵小斌,朱朋波,陈翠竹,等. 牡丹温室内催花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8(6):150-151.

[4]张新勇,张丹丹,马海燕. 盆栽和地栽牡丹各部位大量元素年周期变化的研究[J]. 河南科学,2012,30(4):436-439.

[5]刘志敏,孔德政,李永华,等. 盆栽和地栽‘洛阳红’牡丹根系的碳氮代谢动态[J]. 林业科学,2008,44(9):162-164.

[6]侯小改,段春燕,刘改秀,等. 土壤含水量对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6,21(2):91-94.

[7]张 锋,孔祥生,范志业,等. 逐渐干旱对牡丹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251-255.

[8]翟 敏,李永華,杨秋生. 盆栽和地栽牡丹光合特性的比较[J]. 园艺学报,2008,35(2):251-256.

[9]左 敏,高素萍,王岑涅,等. 干旱胁迫对天彭牡丹生理生化和观赏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4):1290-1293.

[10]逯久幸,李 闯,李永华,等. 逐渐干旱对牡丹实生苗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125-127.

[11]Tanida M. Catalase activity of rice seed embryo and its relation to germination rate at a low temperature[J]. Breeding Science,1996,46:23-27.

[12]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0-261.

[13]李 明,王根轩. 干旱胁迫对甘草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2,22(4):503-507.

[14]杜润峰,郝文芳,王龙飞. 达乌里胡枝子抗氧化保护系统及膜脂过氧化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动态响应[J]. 草业学报,2012,21(2):51-61.

[15]刘浩荣,宋海星,刘代平,等. 油菜茎叶可溶性糖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J].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1):123-126.

[16]王 丹,宣继萍,郭海林,等. 结缕草的抗寒性与体内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季节动态变化的关系[J]. 草业学报,2011,20(4):98-107.

[17]卢少云,陈斯平,陈斯曼,等. 三种暖季型草坪草在干旱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 园艺学报,2003,30(3):303-306.

[18]戚冰洁,曹月阳,张珮琪,等. 外源氯对甘薯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1):80-86.

[19]刘世鹏,刘济明,陈宗礼,等. 模拟干旱胁迫对枣树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9):1781-1787.

[20]马沛勤. 硫酸镁、复合盐胁迫下抗虫棉幼苗抗氧化生理反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59-61.

[21]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等. 不同施肥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地上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3):417-421.

[22]张 静,朱为民. 低温胁迫对番茄幼苗叶绿素和丙二醛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2012,28(3):74-77.姜宗庆,李成忠,刘 行,等. 不同温度对凤丹种子上胚轴休眠解除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23-225.

冷凉地区香菇地栽技术 篇4

关键词:香菇,冷凉地区,地栽技术

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们对食用菌的认识和需求量越来越高, 对摄入的食物越来越重视营养和保健作用。香菇是食用菌的一类品种, 营养丰富, 含有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30多种酶、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1,2]。香菇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 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主要由于其含有抑制肿瘤的香菇多糖、降血压和降胆固醇的腺嘌呤衍生物、抗病毒的干扰素诱导剂等。在北方地区非常适宜地栽香菇生产, 也是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香菇生产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对地栽香菇在辽宁东部山区桓仁县的生产研究, 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 形成一系列栽培管理模式。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时间

为确保香菇在6—9月正常出菇, 应在当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制袋。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之间播种, 播种时气温不低于5℃、不超过15℃即可。

2 选地

为实现香菇的无公害栽培, 要求选择生态条件良好, 空气、水体、土壤条件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 周围300 m范围内不存在各种污染源, 光照条件充足, 地势平坦, 交通条件便利, 昼夜温差大, 排灌方便的有山垄田[3]。最好用山泉水或水库存水作为灌溉水源。

3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优质、高产、抗高温、抗逆性强的品种, 如L937、L1363、C26、如香66等[4]。

4 培养料配制、灭菌

代料地栽香菇的培养基配方有很多。配方1:硬杂木锯末80%、麦麸10%、稻糠7%、石膏粉1%、豆饼粉2%, 另加入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0.1%~0.2%;配方2:花生壳85%、麦麸10%、豆饼粉2%、石膏粉1%、玉米面2%, 另加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0.1%~0.2%。培养料pH值5.5~6.0。把料干拌均匀后使含水量达到60%~65%, 然后灭菌。在灭菌锅内铺上帘子和屉布, 然后大火加热, 待温度达到98~100℃时计时, 保持大火快烧1.5~2.0 h。

5 接种与菌丝培养

5.1 接种

要求在清洁、干燥的环境条件下接种, 并进行消毒处理[5]。待料温冷却至28℃以下时, 放入接种箱或无菌室内, 并放入适量的气雾消毒剂。密闭熏蒸1次, 约30 min后接种, 每袋栽培种可接种20~30袋栽培袋[3,4,5], 宜在短时间内接完。

5.2 菌丝培养

要求在清洁、暗光、干燥、通风的培养室培养菌丝, 并应该经常进行消毒。发菌室温度控制在22~25℃, 相对湿度65%~70%[4]。为使发菌室处基本黑暗条件下, 可用草帘遮光。培养期间使发菌室保持空气新鲜, 应适时开窗门进行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不良菌袋。经过50~60 d的培养, 菌丝基本可以长满菌袋。继续进行培养, 则菌丝逐渐生长变浓密, 白点状的菌膜会在局部区域内形成, 基质表面开始发皱并收缩, 并分泌出浅黄色的液体[5,6]。此时菌袋基本成熟, 可以移栽到菇棚。

6 地栽管理

6.1 脱袋

按东西方向做畦, 地势较高的田块或坡地应做低畦, 地势低洼的田块宜做平畦或高畦。覆土地栽香菇在菌袋培养90~110 d可进行脱袋。用锋利的刀片划割菌袋, 先剥去菌袋两端, 再将菌袋剥离, 随即平铺于畦面。

6.2 菇畦消毒

将菇畦清理干净后, 除去上面的覆盖物或坷垃, 按1 000袋畦面喷洒漂白粉6 kg或石灰水50 kg, 2~3 d后于畦面喷洒硫酸铜2 kg, 覆盖好薄膜, 消毒3 d, 然后揭膜, 畦面铺盖厚度为2 cm的细沙, 再用高锰酸钾50 kg对水70 kg洒于畦面。

6.3 转色

将菌袋整齐排于畦面后及时盖薄膜, 做到边脱袋边排筒。在第4天必须将薄膜揭除, 此时发现杂菌要及时清理, 清理后撒上石灰粉, 第5天早晚各加强1次通风[3]。以后转色期控制温度在18~22℃, 一般转色至成熟需要20~30 d。

6.4 覆土

宜选用表土覆盖菌筒, 选30 cm土层以下的砂质土, 在烈日下曝晒2 d, 去除散碎的杂物[5]。拌入10%石灰粉或草木灰, 待菌筒80%~90%转色, 停止浇水, 填入配制好的覆盖土, 稍加压实, 厚度以覆盖菌筒为主。一般只在晚间盖膜, 增加浇水次数, 于田间畦沟内引灌水源, 保持每天换1次沟水。在雨天需盖膜, 以防渗入过多的水分[4]。

7 出菇管理

7.1 前期管理

覆土的地栽香菇大都采用反季节栽培, 一般在5月至6月上旬出第1批菇。此期气温逐渐升高, 但昼夜温差大, 应加强通风, 有利于子实体的分化。当采收完第1批香菇后, 停止浇水, 排去畦内的沟水, 降低菇床的湿度, 使菌丝恢复生长, 促进积累养分[4]。待采菇凹陷处的菌丝已恢复长白, 可灌畦沟水并加强浇水, 以使下一批子实体的迅速形成。

7.2 中期管理

5月下旬至7月下旬期间气温较高, 出菇较少, 香菇均靠自然生长。结合人为调控, 中期管理以降低菇床的温度为主, 加大水的流动量, 为防止高温烧菌筒, 应增加通风[6]。

7.3 后期管理

8 月下旬至9月底, 菌筒的大部分营养已经在出菇前期、中期被消耗, 菌丝不如前期的长势旺盛。因此, 该阶段的管理重点是防止烂筒和烂菇[7]。

8 采收

当香菇子实体长到六七成熟时, 边缘仍向内卷曲, 菌盖尚未完全展开, 选晴天及时采摘。采菇时不要连根拔下, 以免带下成块的菌丝体[6]。一般要求香菇5分开左右, 即菌幕尚未完全破裂时采收, 并尽量保持菌盖上的鳞, 以免菌盖上有擦伤的痕迹, 保持鲜菇外观的清洁[5]。

参考文献

[1]辛孝贵, 蔡石勋, 白仁洙, 等.植物学[M].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丁湖广, 丁荣辉.香菇速生高效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5.

[3]牟水元.香菇地栽生产技术[J].北京农业, 2006 (1) :20.

[4]陈广先.无公害反季节覆土地栽香菇[J].食用菌, 2005, 27 (5) :26-27.

[5]爽文.地栽香菇的技术要点[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 2010 (1) :20-21.

[6]牛贞福, 国淑梅, 崔长玲.夏季林地香菇地栽技术[J].食用菌, 2010 (4) :45-46.

地栽技术 篇5

1 场地选择

栽培场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有水源、排水良好、空气新鲜无污染地块, 农舍房前屋后的空地也可, 但一定要避开风口和低湿地。选好地块后, 将地面整平, 挖好排水沟, 并在地面撒石灰粉消毒, 喷洒杀虫剂防虫灭虫。

2 整地做床

2.1 地上式

地势较低、排水不便、土质黏重的地块, 要做成距地面高8~10cm、宽100~150cm、长度不限、步道宽40cm的床, 床与床之间设排水沟。

2.2 地下式

排水好的沙壤土或较干的地块, 可向地下挖深8~10cm、宽100~150cm的浅沟, 以利于保湿, 留40cm宽的步道。

2.3 平地式

旱涝适宜的地块, 一般不抬高或降低床面, 菌袋平摆。

3 床面处理

3.1 浇水

床面要浇透水, 使地表水与地下水相连。

3.2 病虫预防

为避免杂菌污染和虫害, 应进行药剂处理。杀菌可用石灰500g/m2, 杀虫剂可用辛硫磷或敌百虫。

3.3 防泥沙

用稻草或遮阴网覆盖床面, 以喷水溅起的泥沙不污染耳片为原则。最好不用地膜覆盖床面, 因其反光大, 会降低环境湿度, 影响催耳效果。

4 划口时间及方法

4.1 划口时间

待菌丝长满栽培袋后, 将菌袋从培养架上取下, 有条件的栽培户, 可以把菌袋放在比培养室温度低6~8℃的场所困菌10d左右, 使菌丝生命力更强, 之后开口。没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开口。开口时间以气温一般稳定在10℃左右为宜, 牡丹江地区大约在4月中旬至5月初。

4.2 划口方法

将培养好的菌袋, 逐个取下棉塞, 折叠后扎好以防止进水。在0.5%高锰酸钾溶液或1%的石灰水溶液中, 消毒0.5min后取出, 待消毒液稍干时, 用消毒刀在每个菌袋表面划12~15个“V”形口或“L”形口, 品字形均匀分布。“V”形口的两角边长1.5~2.0cm, 角度45°左右, “L”形口长2cm。开口时用刀划破菌体深0.5cm, 以增加对菌体的刺激。

5 催耳

5.1 基本环境条件要求

黑木耳催耳需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光照刺激, 光照强度在2500lx以上。第二要有温差刺激, 温差至少要达到10℃, 实践表明, 15℃以上的温差比10℃的温差出耳速度快5~8d。第三要有保湿条件, 不保湿, 开口易风干, 不易出耳, 且易染绿色霉菌, 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 催耳期不可以浇水, 否则感染杂菌, 而且不利于出芽。第四对温度和氧气也有一定的要求, 温度应控制在8~20℃, 如果高于20℃, 应注意降温, 为满足氧气需要要做好通风, 春季栽培 (4月中旬至5月初) , 温度比较适宜耳基形成, 自然条件下氧气也基本够用, 温度和氧气条件可不必考虑。

5.2 室内催耳

有条件的栽培户, 在栽培数量不大的情况下, 栽培袋开口后可以在室内催耳, 以利于早出耳基;开口以后的栽培袋, 按2~3cm的间距摆放, 去掉培养室遮光的棉被、纸壳、塑料布等, 让光能散射到室内, 增加光照刺激和室温, 晚间开窗降温, 加大温差刺激, 利于早出耳基。催耳处理一般为10~15d, 耳基形成在开口处出现黑线时, 催耳阶段结束。

5.3 室外催耳

没有条件, 房间比较紧张、栽培数量大的情况下, 可以野外露地催耳。将田间做好的床浇足低水, 撒上一层白灰, 每间隔5cm摆放一个开过口的栽培袋, 在栽培袋的上面覆上一层草帘子, 为了增加光照刺激, 草帘子不要盖得特别严, 在草帘子上盖上一层塑料膜。催耳的时机是春季气温稳定在13℃, 牡丹江地区大约在4月15日左右。一般第1周不需打开塑料膜, 但要注意温度, 床内温度不能超过20℃, 否则应揭开塑料膜通风降温。第2周以后每天至少要打开一次塑料膜通风换气, 利于早出耳基。这个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左右, 湿度过高应揭开塑料膜通风降湿。5月份催耳, 不要盖塑料膜, 只盖草帘子, 防止温度过高, 造成高温烧菌。

6 分床、晒袋

6.1 分床

催耳处理结束后, 将催耳处理的菌袋按15cm的间距摆放, 每床摆放宽度为100~150cm, 一般每平方米摆放15个栽培袋。分床的适宜温度是白天气温13~20℃, 牡丹江地区大约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 这个时期最有利于黑木耳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 菌丝的抗杂菌侵染能力也强。如果气温超过25℃, 出耳明显变慢, 耳片薄, 菌体抗杂菌能力弱, 非常容易被绿霉、链孢霉等杂菌侵染。

6.2 晒袋

晒袋是提高产量和控制污染的一个重要措施。晒袋的目的就是将催耳阶段, 由于温度不适、湿度过大等原因所产生的霉菌杀死, 促进菌丝体复壮增殖。分床以后, 将出现黑线的栽培袋全光管理5~7d, 不浇水、不遮阳, 但温度不易超过28℃, 待黑褐色原基封住划口时, 进入生长管理。

7 生长管理

7.1 环境条件要求

主要是控制水分、温度和光照, 以满足木耳生长发育的需要。水分状况做到干湿交替:湿时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有利于耳片吸水, 停水标志为耳片展开;干时以木耳卷缩为标志, 有利于控制霉菌繁殖。温度控制在25℃以下, 高于25℃, 要注意通风换气, 以降低温湿度, 防止高温高湿导致菌丝生长衰弱, 产生病害。一定量的光照有利于耳片色素形成, 且对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丝、木耳、杂菌与温湿度的关系是“高温低湿长菌丝, 低温高湿长木耳, 高温高湿长杂菌”, 所以在整个生长管理时期, 必须实施“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管理方法, 应掌握“前干后湿”, 形成的耳芽要保持“干干湿湿, 干湿交替”。

7.2 前期

经过晒袋以后, 开始浇水一次, 水量要少。一般用微喷管浇水, 水量控制在早晨浇水15~30min, 晚上浇水15~30min。如果用降雨器浇水, 水量控制在地表稍微有积水为止。

7.3 中期

黑木耳向外突出有枣核状大小时, 浇水控制在早晚各浇两次, 每次浇水有一定间隔期。判断浇水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就是看地表是否稍微有积水, 一旦出现积水就停水, 待积水消失后再开始浇水。

7.4 后期

黑木耳向外展片时, 浇水以干湿交替为特征。湿时耳片要吸饱水, 耳片表现为膨胀, 外观发亮, 耳片伸展, 待耳片伸展发亮充分膨胀时为停水信号, 耳片不能长时间膨胀, 长时间膨胀会导致耳片红根烂耳。浇水必须注意高温时不能浇水, 否则易诱导霉菌发生。如遇到高温, 晚上多喷水, 早晨少喷水, 避免水分过大, 造成高温流耳。耳片成熟前应减少喷水量。

8 采收

采收不可过于追求产量, 而忽视了木耳的品质。要采七八成熟的木耳, 做到宁早勿晚, 采大留小, 分期分批。采收前先停水晒袋2d, 采后去根加工, 高台纱网晾晒。第1茬木耳如果没能出透, 采收以后, 应停水, 在全光下晒2~3d, 待采收留下的耳基干缩, 开始恢复浇水, 继续进行生长管理。

9 二、三茬耳管理

地栽技术 篇6

关键词:地栽木耳,栽培,失败,五种原因及对策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自1999年开始栽培地栽木耳。由于工作原因,走访接触菌农较多,有很多菌农因正确使用地栽木耳技术而发家致富,也有很多菌农因没有掌握地栽木耳技术,导致栽培失败,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使更多的菌农能够利用地栽木耳技术,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我在很多菌农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地栽木耳生产过程中易导致栽培失败的五种原因及对策,希望能对新从事地栽木耳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菌种引种不当,导致栽培失败。

由于个别菌农没有到有实力的正规研究单位引种,随意引种,引得菌种带杂菌或菌种老化,造成栽培失败和经济损失。每年的地栽木耳生产中,都有这样的失败个案。正确的引种方法是必须到正规的研究单位引种,按自己的生产计划提前预约菌种。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优质的栽培菌袋,为提高地栽木耳产量打下基础。

二、灭菌不彻底,导致栽培失败。

造成灭菌不彻底的原因有很多:灭菌锅设计不合理;菌袋在灭菌锅内摆放过密,使四周的蒸汽不能流动;灭菌达到100℃后,温度又掉到100℃以下等。特别是地栽木耳生产头一锅灭菌,灭菌锅温度必须在一个小时内迅速达到100℃,否则时间过长易滋生杂菌,导致栽培失败。解决的方法是在生产之前,先把灭菌锅预烧一次,以烧干锅灶为标准,确保正式生产时能在一小时内烧开锅。灭菌不彻底发现较晚,具体表现是在养菌过程中菌袋杂菌感染率偏高,大于10%,甚至全部感染。对策是规范灭菌(菌袋四周能流动蒸汽,保证温度100℃以上,不间断八个小时的灭菌时间),杂菌感染阶段,只能把感染的菌袋重新生产,减少损失,别无他法。

三、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栽培失败。

如拌料不均;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袋装袋过紧或过松;养菌上架时没拿袋身,空气压力把杂菌吹到菌袋内;养菌室过干或过湿等都可以导致栽培失败。具体表现是地栽木耳减产,甚至绝收。对策是规范操作,从拌料均匀开始;使栽培袋内基质含水65%为标准;上架养菌时拿袋身;保持养菌室温度、湿度,适时通气。

四、下地管理不当,导致栽培失败。

由于选地不当,加之现今极端天气多,暴雨灾害使排水不畅,甚至洪水卷走栽培袋也时有发生,造成菌农的巨大经济损失。(散射)光、温度、水分管理不当,导致栽培袋感染杂菌。对策是选地要地势较高、交通方便、排水通畅、水源近的地块。栽培过程中最好先集中催耳芽,可大大缩短管理时间,早上市。(散射)光、温度、水分三者不能长期处于不利于地栽木耳生长的状态,尽可能想办法调整使(散射)光、温度、水分向有利于地栽木耳生长的方向,提高栽培成功率。

五、市场销售原因,导致栽培失败。

地栽技术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黑木耳子实体在生长温度为10~25℃, 温度低于10℃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超过30℃子实体自溶溃烂。根据嘉荫县夏季高温多雨、日照充足, 秋季雨水较少、气温偏低的特点, 选择在农田上进行摆放, 采用南北方向排列, 南北所成的水平角为22°, 且排水沟是南北方向的, 这样便于防涝害通风, 使自然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

1.2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选取质量较好的黑29小袋装的黑木耳菌袋3 000袋, 每袋重260 g左右。

1.3 栽培管理

1.3.1 摆袋前的准备。

一是编制草帘。用稻草和麦草编制长2 m、宽1.25 m、厚3 cm的草帘, 用麻绳或鱼网线打6~8道径, 要求编制紧密[1]。二是耳床准备。采用浅地沟出耳床, 要求床面平整, 土壤密实, 深浅一致, 地沟宽1.10 m、深25~30 cm。耳床做好后, 浇重水1次。为了防治地下害虫, 用40%辛硫磷滴施, 待到床面不陷脚时, 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洒床面消毒。

1.3.2 划口摆袋, 集中催耳。

划口在耳床附近进行, 刀片保持清洁, 倒立划“V”形口, 口的角度为45~60°, 角的斜线长2.0~2.5 cm, 划口深度0.5 cm左右, 每袋分2~3层, 每层4个口, 共划8个口, 呈“品”字形排列。划口应做到“六不划”, 即袋料分离严重处不划口, 无木耳菌丝处不划口, 杂菌污染处不划口, 原基形成过多处不划口, 菌丝细弱处不划口, 雨天不划口。边划口、边摆袋、边盖草帘。集中催耳期保证床内湿度80%以上, 床内温度在15~25℃之间, 早晚揭开草帘适当采光。当原基上分化出锯齿状曲线耳芽时, 疏散菌袋, 袋与袋之间间隔8~10 cm, 摆放25袋/m2左右, 呈“品”字形排列, 在地沟上每隔50 cm搭一木杆或纵向拉2道铁丝, 将草帘盖在上面, 进行分床管理[2,3]。

1.3.3 科学管理。

在管理期间派专人负责相应事物, 并定期进行割除木耳地的草, 给黑木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本满足黑木耳生长所需的湿度80%~90%、温度10~25℃的范围。在耳片没有达到1 cm时禁止向袋直接浇水, 而是向摆放的草地浇水, 当耳片达到1 cm以上时, 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 促进耳片迅速生长。在浇水3~4 d后停止浇水3 d左右, 使木耳“干长菌丝, 湿长木耳”的生长规律得到利用[4]。

1.3.4适时采摘。

根据实际情况, 在耳片生长到10 cm左右时进行采摘[5,6], 此时耳片肥厚、黑亮。

2 结果与分析

此次试验共有菌袋3 000袋, 共采集优质木耳44 kg, 其中第1次采摘9.505 kg, 第2次采摘14.15 kg, 第3次采摘12.55 kg, 最后一次采摘6.295 kg。按照理论产量0.017 5 kg/袋计算, 此次试验3 000袋菌袋理论产量为52.5 kg, 实际产量为44 kg, 实际产量为理论产量的83.8%, 对于当年的气候条件来说, 产量相对较高, 但与理想产量仍有一定的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产量是计算出来的理想化的产量, 是在各种生产条件完全满足某种作物生长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产出, 是对某一个体而言的。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某些个体不可能达到理论产值, 这是减产的主要原因。二是由于试验当年气候条件恶劣, 7—9月气温相对较低而多雨, 日照较少, 因此使木耳的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在采摘时为了保证木耳的品质优良, 对劣质木耳进行了剔除, 此部分未记入产量, 这也是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差别大的原因。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3 000袋菌袋共采收优质木耳44 kg, 为理论产量52.5 kg的83.8%。此次试验, 木耳产量较高, 由此表明嘉荫县气候条件适合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生长。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嘉荫县应大力推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产业对于发展县域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影, 姚方杰, 刘桂娟, 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的注意事项和建议[J].中国食用菌, 2010 (2) :55-58.

[2]苏启苞.木薯秆 (渣) 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J].食用菌, 2008 (3) :36-38.

[3]李楠, 李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菌物研究, 2008 (3) :183-186.

[4]王延锋, 戴元平, 徐连堂, 等.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J].中国食用菌, 2014 (1) :30-33.

[5]李永镇, 李春花.延边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发展史[J].食用菌, 2011 (2) :1-2.

上一篇: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下一篇:河谷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