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

2024-10-26

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通用12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 篇1

数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下, 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如何让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变成走进学生心理的课堂, 变成和谐的课堂, 这是很多教师面临的等待解决的问题.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 并且保持他的注意.”我们应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关注学生的数学未来.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等很多不同的心理, 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情况, 运用合适的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堂心理调控, 使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不良状态, 有效地形成数学学习的“生态场”, 真正实现“教育应走在学生发展之前, 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理互动的主要场所, 是一种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在数学课堂进行心理调控的内容:

1. 创设情境, 引发求知

在学习勾股定理时, 谈到华罗庚先生提议, 以后不同的星球通讯应该把符合勾股定理的图传送过去, 看对方能不能解开这个谜, 对方如果有一定的智力, 他应该知道勾股定理是什么意思的.可见, 我们说勾股定理不但是有趣的, 而且是有用的, 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 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力保证.

2. 合理疏导, 调整焦虑

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情感具有情境性,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每一节课上, 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 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 主动地参与学习.平时我总是以平等、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 真心为学生喝彩, 表达自己的赞叹与欣赏.

同时我还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 把我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 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我的动作……传递给学生,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热情的我, 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愉快的岁月!在课堂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赛、男女生竞赛等, 即使那些平时有依赖思想的学生, 也都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去, 在思考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于平时胆小的学生可以暗中点拨学生思维, 助其成功;或进行班中的师徒结对活动, 让较好的同学帮助较差的同学,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使在课堂中轻松的学生紧张起来, 紧张的学生稍微放松点, 那么学生的情绪就会平稳点.

3. 把握落差, 满足探究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数学学习需要依赖更多的理性来完成.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不能只靠趣味性来支持, 我们更应该欣赏的是顽强的学习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给予肯定, 使学生的学习由浮躁走向沉静、由感性走向理性、由表面走向本质, 才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布置了几道题, 有的学生课堂上没能做完, 下课时我说:“算了, 出去玩吧.”大多数学生都跑出去了, 但邹俊鹏却坚持做完所有的题, 还送给我看.当时我非常感动, 摸着他的头说:“老师也要向你学习.”我看到学生的眼睛亮晶晶的.从此这名学生不管其他学生怎样嘲笑, 总是很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坚持做完每一次练习, 他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的, 但是感动着班上的每一名学生.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 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来探究新的知识, 寻找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因为新旧知识的落差不是很大, 所以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比较浓厚.在勾股定理的证明时, 让学生了解证明思路以割、补、拼等方法时, 让他们利用拼图等探究更多方法, 学生的思维也是活跃的.

4. 打破常规, 拓展期待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课的开始, 播放一首Flash歌曲《悲伤的双曲线》 (用双曲线的性质刻画悲伤的爱情故事) , 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之余, 感受用数学名词填写的歌词里蕴含的意义, 并感受双曲线性质在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 更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很想学反比例函数及其性质.

5. 利用“最近发展区”, 维持探求

突破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必须强调在每一个象限内如, 在y=xk (k≠0) 中, 当y1≥y2时, x1和x2应满足什么关系? (思考几分钟, 先让学生搞清楚题意) (1) 在学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 应该特别注意的内容是什么? (在每个象限内) (2) 如何分类讨论呢? (在同一象限, 在不同象限) (3) 在同一象限和不同象限时的大小关系在表达的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如上根据教学要求, 编制出一系列实用的问题作为台阶, 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使每一个问题难度都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维持学生的探究心理,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 设计空白, 激发创造

在镶嵌教学时, 让学生在设计图案时, 让学生自己思考, 教师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时, 教师提问后留一段空白时间,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给学生留有余地, 能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心理共鸣与思维共识, 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成为新方法、新技能的探求者, 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上得到和谐发展.

数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 调控学生课堂心理, 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于探究的氛围, 使学生乐学,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 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几个因素如何协调相处, 使之和谐, 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和谐, 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 更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 篇2

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万庙中心小学魏爱蓉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参与学习是课程整合、预设生成理念的有效体现,是一种教学艺术的追求。《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启动,这些先进的理念,犹如缕缕春风,为我们沉闷呆滞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上师生之间富有情趣的教学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快乐的学习数学,同时也能够让老师品尝到课堂教学的欢乐。可见,课堂的和谐有效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营造数学课堂的和谐气氛,构建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生间要有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促进“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会使学生生发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

引导中,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只有在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会对自己所教的课,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担任的角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结果就是学生回报以同样的热情,而正是师生间的这种共同热情使数学课堂充满和谐,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亲其师,必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师生关系的和谐极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恰当的给学生思考,尝试提供一个舞台,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课堂中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基本确立。为提高教育质量,探求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多维立体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制作教具、多媒体课件等增强说理的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启迪,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目标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斗志,激发学生情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艺术的效应,用语言艺术来调动、调整学生的注意

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说话要幽默、诙谐。一个得体的手势、一句赞扬的话语、一脸灿烂的微笑,会使课堂熠熠生辉,使学生赏心悦目。学生会因为教师充满智慧、活力的形象而深深喜爱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了期待,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和谐的学生心理

人人都渴望成功,争取成功。成功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促使学生永远乐观向上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探索、实验、尝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必然会经受挫折或失败。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折射中才显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练下才更有价值。教学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廉价的表扬不能起到真正的被激励的作用,相反会助长学生浮躁的学风,会给学生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同,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老师,从不吝啬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便批评,且批评有方,有理有据。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使学生为乐知而知,为乐学而学,为乐做而做,但也允许学

生“犯错”,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经受挫折的考验,化错误为经验,从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心理的和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彰显特色。

四、促进和谐的学生发展

和谐的数学课堂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的共鸣,这既是以人为本的反映,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积极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课堂氛围,尊重每个人身上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源泉,帮助每个人认识自我,使他们看见理解,感受到自豪感的火花。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这种“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评价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的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对于差生,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就应该进行肯定性的评价。正确的评价会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使之产生尊师、乐学的情感,从而促进课堂气氛的和谐。人的精神生命确实需要各种知识,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就是被赏识。赏识是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课堂即人生,教师不应忽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更应成为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教师要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让他们身心得到发展,最大程度的锻炼自已,铸造自己,感受学习的成功

追求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3

一、在课程整合中寻求和谐

(一)在数学和生活的整合中寻求和谐。我们的数学课堂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增强他们“使用数学”的愿望,让数学在生活中“生存”,在“整合”中提升。

(二)在数学和人文的整合中寻求和谐。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和追求,把数学学习简单地理解或等同于“解题”,缺乏社会理想。“挖掘人文价值,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在预设生成中寻求和谐

(一)充分预设为和谐课堂埋下伏笔

1.给学生思维的机会。新课程引领下的课堂,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给学生“思维的机会”: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决不“心存担忧”,应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

2.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这里的已有知识包括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

(二)动态生成促进了课堂的和谐。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如果说更好的“预设”是为了“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课堂和谐的教学艺术”。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4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 首先, 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要有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 广博的知识, 良好的形象, 优雅的举止, 因为这些是学生喜欢一位老师的基本条件。

其次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关系, 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预设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 是很难令人满意的。但预设并不是为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字斟句酌、滴水不漏的剧本, 而应该着力于形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充分交流,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问题、新思路、新见解的一种极具包容性和成长力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 是在预设的基础上, 但也不能过分强调预设, 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 要更高层次地把握好教材并用好教材, 预测学生可能生成的状态, 讲究教学策略, 时刻关注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及时准确地“预设”, 并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 把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向纵深,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 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教师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 让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 近似长方体的高和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讨论了之后, 根据预设,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分组探索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并说明理由。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面积×高) 等于圆柱体的体积,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用字母表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然而, 意外出现了, 教师正准备出示例题, 突然一个声音响起:“老师, 我还有一种推导方法。”“还有?” (教师有点惊讶, 犹豫是继续按教学预设讲解还是让他说) 此时, 教师灵机一动, 笑着说:“好, 你说说看。”

学生拿出学具说:“我是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平躺’放, 这时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 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 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因此圆柱体的体积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 同样最后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底面积乘高”。

师: (带头鼓掌) “你真棒, 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另外的推导方法, 老师一开始还没想到呢。现在, 我们再来讨论, 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小组再次合作研究, 出现第三种方法。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竖起来 (即以近似长方体中由圆柱体切割而成的扇形面为底面) , 这时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高×底面半径, 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底面周长的一半, 同样也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底面积乘高。

这一过程, 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的情况及时调整教案, 让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不断“生成”中得到充分张扬,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三、过程与结果的和谐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在矛盾中彼此对立, 但并非孤立地存在,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数学教学既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与以往的“过程教学”相比, 现在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认识活动, 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数学结论, 只能“知其然”, 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必须提供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组织、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锥性, 主动探究, 暴露思维,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在过程之中深入思考, 在愤徘之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 篇5

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角色地位,往往居高临下,搞“一言堂”,容易使学生产生权威心理,这样,学生的知识接受就具有一种强迫性和压抑性,教学效果自然就不理想,甚至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传统的数学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又使这种学习方式变为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看到学生丰富的个性,这种以共性代替个别的“一刀切”式的教学,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培养。而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更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所以,教学生会学,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现代教学论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它对于教学的成败、学生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和谐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教学是根据身心和谐、大脑两半球和谐、教与学配合和谐,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提出来的[2]。它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改背景下,本人尝试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旨在克服把课堂当讲堂,教学“填鸭式”,“满堂灌”等弊病。本人在高中数学课中实施和谐教学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外,一个是课内。课内主要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心得,建立学习小组,让成绩好的同学带动成绩差的同学。

课外主要是让学生把平常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联合起来,建议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点点滴滴,并且每星期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彼此交流数学日记心得,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锻炼他们知识运用的能力,课堂无疑在这种气氛中变得逐步和谐,学生也爱动脑筋,知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经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明显,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期末考试中,以前不及格的同学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数学渐渐有了兴趣。本人将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本文分别了论述高中数学课中实施和谐教学法的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仅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等信息的传授交往,更重要的是心理交流、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和交往,久而久之便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内化为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遵循法则。

教师要注重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沐浴着老师的爱。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有活力和生机,一切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都总是给人以呆板和死气沉沉之感。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动作因素和非动作因素的动作性和动势被高度的反复的强化,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动作场。这个场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生动之美在化静为动这种形式中的最高表现,因为这个场不仅自身是一种强有力的运动形式,是股躁动的、沸腾的、澎湃激荡的强大的无形暗流,而且它还极具暗示性和影响力,任何一个置身于这个场中的人,都会身不由己的根据它的暗示和影响而有所行动,至少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积极心态。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变化语言的句式、板书的方式、读书的方式、练习方式、甚至变化上课的地方和情景等等。

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篇6

一、教师的仪表

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既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款式奇特,在课堂上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必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长衣大袖邋遢,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懒散,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

二、教师的语言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练。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要准确的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得意思。语言简练,就是教学语言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公式本来就是精练,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的讲解。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有力的逻辑论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教师运用语言声调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言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启发式教学重创设问题的情景。通过置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的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同时,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个别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使学生顺利开展思维活动。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数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工夫,暴露思维过程。

3.多给学生思考,不草草收兵。要照顾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提问要重视提问的作用,切忌问题提得过深、过全、过多。

4.教师应自觉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启发式教学未按原定方向进行时,教师应沉着、冷静,做到顺水推舟,不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兴趣,和谐课堂,民主与平等,激励性评价

兴趣是人类社会中主观世界的一种认知现象。让学生对数学形成兴趣则是学生在和谐数学课堂中追求探究某些问题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心理倾向,也是教师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意志、学有价值数学的人文教学。这种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而逐步形成且培养出来的。

陶行知说: “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 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对儿童如此,对中学学生也是一样。同时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且列为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可见,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健康向上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使数学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有机结合,努力为学生创建学习的乐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建构起和谐的数学新课堂,才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的乐园中,真正诗意地栖居在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之奇,感受到数学之趣,领悟到数学之妙,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活动。

一、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

陶行知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首先,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真正亲近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生活、学习和经历,使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亲的,是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我总以为: 只要教好书,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耐心辅导学生,这就是好教师的标准。但是,我深感困惑的是,有的老师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对学生一点也不严肃,教学成绩反而很好,学生很喜欢他。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我与学生个别谈心,下课后也常常与学生聊聊天,哪个学生的情绪不对头了,我主动询问,与他拉家常,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学生沟通上。慢慢地,学生与我的关系亲近了,有什么话也愿意跟我讲了,我与学生成为好朋友,令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开始慢慢喜欢这门课,学习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可见,教师与学生心理距离的缩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也让我感受到了陶老先生的话语所蕴涵的真谛“没有深而广的知识储备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而有了深而广的知识,可能成为学者,但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好教师,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二、激励性评价是“和谐课堂”的催化剂

“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加入到学生里去开发、解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造成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乐园’。”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进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经常鼓励、赞美学生。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人们常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教学中,我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绩,我都及时表扬。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

三、激趣与情感关注是实现“和谐课堂”的途径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可能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巧用故事导课,创设平等互助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知。巧设趣味游戏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常言道: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上课时,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最佳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真切地体验情感。在讲解解析几何的内容时,我给他们介绍了解析几何上的两位大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介绍了他们两位一个是贵族,一个是平民,但都成了伟大的数学家,并介绍了笛卡儿经典的凄美爱情故事和故事中的玫瑰线和心形线,学生不禁被这两条美丽的数学曲线所折服,并对解析几何产生了一些兴趣。每一个几何图形,好像都能从中读到故事一样的。抽象的图形被赋予故事之后,数学的形象也随之变得饱满。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影响人的艺术,我们数学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关爱、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和谐的数学课堂,建立儿童学习的乐园,“进一步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从而激活数学课堂。

数学是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光彩照人的。它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数学家或数学史的故事,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 数学问题生活化,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问题的解决会教会学生很多思维方式……在和谐的数学课堂里,我们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不仅爱老师,爱同学,爱数学活动,更爱数学本身。

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 篇8

一、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和谐原理的必要性

“和谐课堂”即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是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构建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 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社会要求.

1.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 其强调“个性充分和谐地发展”

只有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转化成“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才能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就要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落到实处.

2. 从有效教学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来看, 它们都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本导向的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达到情感与认识的和谐统一, 包括分析智能、发散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和谐统一,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智力正常的青少年都有可观的心理潜能和成才可能, 只要教育措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 激活其心理状态, 就能发挥其潜能.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主动参与, 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 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应用和谐原理, 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师生和环境产生愉悦的“心理磁场”,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状态.

3. 从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来看, 教育不是要人消

极不为、无所作为, 而是要激发主动性, 培养独立性, 使人自我塑造, 自我形成, 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

我们追求的和谐课堂, 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以及与教师平等的进行交流, 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健康的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 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 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课程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留下太多的阴影, 从而造成学生“消极”的心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 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协调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理想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欢畅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 从而通过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这方面讲, “和谐课堂”的创设也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和谐原理的基本策略

创设和谐课堂需要教学过程张弛有度, 老师态度和蔼可亲, 教学形式新颖多样, 讲解具体生动, 学生思维活跃, 情绪稳定, 师生互动默契.那么, 怎样才能创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 构建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正如莱纳所言:知识是无法传递的, 传递的只是信息,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业已存在的差距,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教师以“亲和”的态度、“商量”的口气、“帮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讨论,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于不知不觉之中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畅所欲言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 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 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 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 恰当地组织教学, 灵活地选择方式, 通过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 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动力,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讨论起问题来毫无疑虑,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

2. 创设理解、尊重、赞赏的师生关系

常言说得好:理解是最高的奖赏、最大的鼓舞.一个人的激励力量与其所体验到的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理解程度一般是成正比的, 理解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尊重智育发展迟缓的学生, 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 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学生, 赞赏每一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赞赏每一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赞赏每一名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质疑和自我的超越……教师只有理解、尊重、赞赏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样, 学生只有尊敬教师, 才能虚心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实践证明, 当教与学的关系和谐时, 教与学的效果也最为突出.

3. 创设形象、直观、易懂的认知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这就是说,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数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 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 充满着学生易于接受的、乐于接触的认知内容.对中学数学学习来说, 每节新课有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和知识难点, 借助形象与直观促进学生理解, 达到课堂的整体和谐, 可以说是被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普遍接受的策略之一.由于直观形象反映了学生熟悉的事物联系, 因此教师通过图形、图像或图表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一些抽象的、概括的或难以理解的数学结论或问题, 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表示有时会变得一目了然, 更容易理解.

4. 创设合作、探究、交流的数学活动

合作、探究学习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主动地发现知识, 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主动构建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另外, 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一些高层次的结论, 如数学思想、规律、定律、法则、公式等, 否则只是“表面繁荣”, 不是真正的和谐课堂.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和谐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但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实际、教学环境的软硬设施等条件精心设计, 灵活驾驭.在教学过程中, 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都是体现和谐原理的教学策略.

三、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和谐原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命题都不是孤立的, 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 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 学习过程中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好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常常是前面的知识没弄懂, 就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这样日积月累, 不懂的内容越来越多, 最后达到不能继续学习的地步, 以至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由此可见, 教师在选取教材内容时, 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授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 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以强大的动力来推动、促进、调节数学的学习活动, 切实做到让学生稳步前进.

2. 面向全体原则

和谐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是使每一名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际上,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志趣等方面上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经常研究每一名学生的学况, 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 真正做到: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分层提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特别予以关心, 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达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或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 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学习与身心不断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教师应及时调整学生层次, 让所有学生时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要鼓励同层次学生相互竞争, 不断从低层进入高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享成功;同时, 在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要允许有不和谐的声音的合理释放.教学和谐并不意味着教师为了达到表面的一团和气而扼杀所有个性的体现, 那种以“牺牲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的教学法与“以人为本, 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 因此这样的数学课堂也并非是和谐的.

3. 激励创新原则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多方面的功能, 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 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运用适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纵横驰骋”.教师的公开批评、阴沉的脸色、讥讽训斥等态度, 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流露出紧张的神色, 很难想象, 缺乏鼓励的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的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进入抑止状态的教学, 是怎样的一个“和谐”的教学?

和谐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施“和谐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初中数学老师, 应该努力使和谐的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理想家园, 一个充满信任与呵护的温暖天堂, 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平台.

摘要:和谐原理是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一条普遍规律, 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人工系统, 都应呈现和谐的特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显然应体现和谐性.本文从应用和谐原理的必要性、基本策略及必须遵循的原则三方面阐述了和谐原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和谐原理,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俞剑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中学数学杂志, 2007 (4) .

构建数学课堂的和谐氛围 篇9

一、激发学习内驱力,内化和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目的性不强,这时我们就要在课堂教育中注意配合身边的点滴细节,让学生们从身边不起眼的地方出发,发现数学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案例1星期天,数学张老师提着篮子(篮子重0.5斤)去集市买10斤鸡蛋,当张老师往篮子里拾鸡蛋时,发觉比过去买10斤鸡蛋个数少很多,于是她将鸡蛋装进篮子再让摊主一起称,共称得10.55斤,即刻她要求摊主退一斤鸡蛋的钱.她是怎样知道摊主少称了大约一斤鸡蛋的?此题可用方程的方法求解,但是,一个人能在集市里列方程检验吗?显然不能.那么张老师是怎样感觉到“少称大约一斤鸡蛋”呢?首先她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发觉少了”,进一步估算:原本0.5斤的篮子,称的时候却变成了0.55斤,就相当于0.5斤的鸡蛋里面多称了0.05斤,即1斤里就多称了0.1斤,那么称9斤鸡蛋就能称9.9斤,这样就估算出摊主少称了大约一斤鸡蛋.

这个案例使学生感悟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学好数学不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更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备好课堂教学大餐,共享和谐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每一节课,更应备好每个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尤其要注重课堂上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处理,让课堂上的每个人能享受和谐带来的快乐.

数学学科有许多内容要动手操作,老师有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和他们一起动手,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机械的记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

案例2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新课程》)七年级第六章第3节“感受100万”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读一读“从1数到100万”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问题1从1数到100万需要多少时间?是几个小时、一天、两天、三天,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请同学们估一估,猜一猜.

问题2怎样才能计算(估计)出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猜想、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计算,得出“从1数到100万大约需要12天时间”,这个结果令学生感到十分意外,引发了学生的直觉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理解了“100万”的大小.

备课过程中我们注意设置开展社会活动,把问题交给学生,变“独角戏”为“大家唱”,化“一言堂”为“群言堂”.

三、注重实验教学,延伸和谐

数学实验室走进数学教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数学实验有许多教学功能,其中数学实验对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作业中的错误纠正了,过不了多久又有同学再次重犯.如(2a) n=2an是学生常犯的错误,这是受到乘法分配律2 (a+b)=2a+2b的思维影响所造成的.(1)把一张A4打印纸对折5次后,观察它的厚度是多少?(2)把2张A4打印纸对折5次后,观察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个实验可以使他们加深对公式(ab) n=anbn的理解,自主纠正错误.

通过数学实验设计,使学生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系统的分析力、全面的归纳力,又增强了学生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

四、渗透学法指导,升华和谐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和“反思”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其实很多.

其次学会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时代是人生的花季,只有当我们重视课堂中的和谐教育,在课堂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实施和谐战略,处处以和谐的角度去观察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不断激励,教育,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充分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2]教育司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

[3]张玉明.透析中考题中的数感题[J].理科考试研究, 2007 (3) .

小学数学和谐课堂的构建 篇10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小学生模仿的榜样,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构和谐课堂的关键。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 学生才愿意“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愉悦情绪和热情鼓励传送给学生。如此一来, 和谐课堂的建构才不是空话。

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以学生为本, 对学生一视同仁, 真正和学生平等相处。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刻苦学习, 虚心求教, 尊敬师长。只有这样,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才能教学相长。赏识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和快乐, 才能有效地实现师生关系的融洽、课堂氛围的和谐。

以义务教育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该单元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来发展空间观念, 提高数学推理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 因此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接受效果, 有的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强, 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容易掌握, 但是也有的学生对公式特征的理解不透。这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发现学生的长处加以表扬, 发现其不足耐心引导, 而不是一味批评与指责, 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并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建构和谐课堂时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课堂、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品质, 通过自主探索收获自信和喜悦。数学课堂的生命力来源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不断追问, 来源于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 数学和谐课堂的建构更是需要这种生命力的支撑。所以, 教师在建构数学和谐课堂时要积极营造参与氛围, 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设条件, 为和谐课堂的发展注入生机。

以义务教育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学生正确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要对其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讲解。教学时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纸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某些棱将其剪开、铺平, 并将其展开图的6个面画下来, 如图1所示。

如此一来, 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便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告诉学生这6 个面的总面积便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继而引出如何求它们表面积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表扬,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测量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中6个面的长和宽, 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待学生完成之后,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计算公式。这样建构的数学和谐课堂, 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轻松习得新知识。

建造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11

一、激发兴趣,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引导,不能在向过去那样把知识死板硬套的灌输给孩子们。要根据这时期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课堂。

1.把握好开端,创设生活化课堂

好的开端,是每一节课的关键。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孩子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要费一番功夫。只有开始吸引了孩子们,利用好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参与其中。在此时,教师还要把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以重点,好的教学情境能为孩子们提供积极地数学活动机会,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堂。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象,去理解、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要根据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而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教学“统计”时,我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小朋友们,在马路上行驶着许多的车辆,你能说出有哪些出車吗?来随我去看一看”。然后出示动态的情景:马路上有自行车,小轿车,电动车,公交车,货车。使人眼花缭乱,数不胜数。这是我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帮老师知道这一时间段过往车辆的种类和数量?这一问便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向高潮,他们跃跃欲试,要帮整理数据,有序地统计参加各项目的人数,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这些都是学生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们容易理解。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每一位学生的好胜心比较明显。从实际出发在课堂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渗透些竞争意识,可以培养他们健康公平的竞争素质。竞赛的活动形式可以消除学生的枯燥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口算时用开火车和接龙比赛,即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集中精神倾听的习惯,最主要是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二、自主提问,引导课堂

实施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创设些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顺着这条路快乐的奔跑、积极地思考。那么如何提问呢?

要想让孩子们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给他们创设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钟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常见到,你能说说你平时回家是几点吗?学生都积极回答。我又出示钟表模型设疑:从8:00到9:00点短针走了多少,其他的真呢?带着真个问题,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教师并引导回答?有的学生此时带着好奇心提问:短针(时针)走一格,那么短针(分针)走几圈,细针(秒针)走几圈呢?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课堂气氛进入到高潮,激起了其他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此时的学生年龄比较小,看点多数有大人告知,或只是粗略的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没有细心观察。通过自己的活动同学们对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创造性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弄懂概念,进率和时间的换算方法。创设性提问要掌握丝丝入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最后揭示问题的本质。

三、师生加强双边活动的互动

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而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和谐气氛的创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双边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双边活动的基本条件是:首先,要建立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给学生关爱和赞美,同时以自己的良好情绪感染学生,还要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抓住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高涨气氛才能经久不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

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篇12

一、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改制下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是主体, 是课堂的主人。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尊重、信任、愉悦、和谐, 通过师生之间心灵、情感的沟通, 萌动学生自身内需,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创造这种和谐。

1. 尊重赞赏。

尊重和赞赏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 课堂教学中, 有时不妨少讲一些, 多积极看, 多积极听, 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积极鼓励学生责疑问难, 允许出错, 允许改正, 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当学生学习灰心时, 要用话语温暖他们, 用情感感化他们, 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自信, 让教学充满人文气息。例如, 我专门让学生准备了一本“纠错本”, 这也是一本师生情感交流的日记, 教师的许多悄悄话都潜移默化地起着鼓励学生的作用。尊重学生, 还意味着绝对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 教师手中的“考分”“名次”是学生自尊的最大杀手。

2. 宽松环境。

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课堂要注意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 师生才能平等对话,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培育起探索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和谐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 也需要生生互动, 这种互动就是和谐, 就是以生为本, 就是有效的教学。生生和谐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机制实现的,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 共同讨论、辩论、合作收集资料等方式进行, 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共识。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为此, 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教师做适当的小组成员的调配, 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 实行组长负责制, 制定奖励措施, 激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竞争, 使每一个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教师可以大胆地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小组完成,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生成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讲课艺术是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方面, 它是学生对老师教学技术评价与自身学习动力是否增强的重要指标。教师站到讲台上, 犹如一位演员站到舞台上, 演员的演技是否精湛, 是决定一位演员是否成功, 观众是否喜欢的重要因素。现在的数学课堂, 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才能在驾驭课堂时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使学生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 使语言生动鲜明, 逻辑条理清楚, 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 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有时可以举一些科学家学数学的例子, 使课堂气氛活跃,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 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中来。作为教师, 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艺术的效应, 用语言艺术来调动、调整学生的注意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说话要幽默、诙谐。从细节上看, 教师一个得体的手势、一句赞扬的话语、一脸灿烂的微笑, 会使课堂熠熠生辉, 使学生赏心悦目。学生会因为教师充满智慧、活力的形象而深深喜爱数学, 对数学学习充满了期待, 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为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应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

教师幽默的语言艺术,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还能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幽默诙谐的语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感觉, 保持大脑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上, 几句幽默的开场白能使课堂气氛立刻轻松起来, 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 教师可以形象地给它取名为“听诊器”, 因为听诊器不用动手术就能听到肚子里的病, 不用解方程就能判断方程根的情况, 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判别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幽默语言的使用, 不仅是兴奋剂, 还是催化剂, 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 使学生具有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师, 都应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找准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 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和谐的课堂中掌握知识、发展自己。

四、注重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 如果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 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 把教学内容提升得过高过深, 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失去师生的共鸣, 即使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无法形成教与学的和谐, 根本谈不上和谐课堂, 更不要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所以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设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要让学生有话说。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 如果有整合好的教学内容, 没有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没有为教学内容服务,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和谐, 课堂气氛似死水一潭, 那么要构建和谐的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南宋时期的朱熹说过:“事必有法, 然后能成。”所以教师应重视教法研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 求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同一种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而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 正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总之, 和谐的课堂是和谐教育的主阵地, 和谐的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我们教师重视上述几个方面和谐关系的构建, 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课堂中自由的“呼吸、成长”。

摘要:成功的数学课堂, 应该是和谐的数学课堂;真正的学生发展, 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协调, 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主体意识、学习意志、体验创新优化的培养过程, 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玻璃钢化粪池下一篇:各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