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肝炎护理论文

2024-06-23

老年肝炎护理论文(精选11篇)

老年肝炎护理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根据老年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 探讨老年肝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老年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2例患者中治愈102例, 好转136例, 死亡44例。结论:老年肝炎患者的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起病隐匿、死亡率高, 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要做到细心观察, 尽早发现并发症, 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肝炎患者,护理要点,临床特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老年肝炎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传染病中居于首位。因老年患者的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特别是机体免疫和代偿功能的减退, 肝细胞的再生、修复能力降低, 故老年肝炎患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 需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笔者将老年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2例患者中, 男201例, 女81例, 平均年龄65.6岁。根据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 诊断不同程度肝硬化126例, 急性肝炎81例, 慢性肝炎23例, 重症肝炎32例, 淤胆型肝炎20例。

1.2 临床特点

有资料显示, 乙型肝炎占老年肝炎首位 (53.8%) , 隐源性肝炎占老年肝炎第2位 (31.45%) [1], 易慢性化和重症化, 且极易发生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肾衰竭等并发症。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免疫器官衰老, 免疫功能降低, 抵抗力弱, 免疫应答低下, 导致血清抗体呈现阴性, 妨碍疾病的诊断;其次, 老年人肝脏细胞减少, 肝血流量明显下降, 再生、修复能力减退, 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致使病情发展缓慢, 易演变成重型肝炎及病程迁延的特点;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 机体储备功能下降, 内环境调节功能差及各器官易受损害等因素[2], 致使并发症发生率高且多, 故呈现出病死率明显增高、预后差等特点。

1.3 护理要点

1.3.1 善于观察, 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①黄疸的观察:黄疸的深浅与肝脏功能损害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 细心观察患者的尿色、巩膜、软腭、皮肤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可依次评估病情的变化。随着黄疸的出现及加深, 尿色会由淡黄色变为深黄色, 进而发展为浓茶色甚至酱油色, 同时会出现巩膜、软腭、皮肤黄染, 颜色深说明病情加重;②二便的观察:小便的观察包括尿液颜色的观察和24h尿量的测定, 尿色的观察是黄疸加深与减轻的重要指标, 尿量是监测肾脏功能的临床常用指标, 通常是先出现尿量减少, 随后出现血生化的改变, 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时易引起肾衰竭[3], 因此需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并及时报告医生;大便的观察包括大便的颜色、性状及次数, 若重症肝病患者伴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堵塞时大便会呈陶土色, 若上消化道出血则大便为柏油状, 如受止酸药物影响时, 由于胃酸的抑制, 大便可呈暗红色血便;若大便次数增多, 呈泡沫样稀水便, 或豆腐样稀便, 则提示有肠道菌群失调或肠道细菌感染;因老年人活动减少、肠蠕动慢会致便秘, 需及时通知医师并给予相应的处理;③生命体征监测及神志的观察: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 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 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在病理情况下, 其变化极其敏感, 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 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 并尽早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 争取早期治疗、及时抢救;注意精神、神经症状, 如患者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反常、情绪异常、烦躁不安时, 提示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先兆, 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1.3.2 做好基础护理

①休息:病情较重、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待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后, 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以不感到疲惫为宜。待肝功能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 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及重体力劳动;②饮食护理:老年肝炎患者饮食应有规律, 3~5餐/d, 患者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差时可少食多餐, 采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急性患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脂、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蛋白质以1~1.5 g/ (kg·d) 为宜, 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热量;慢性患者应给予适当的热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蛋白质以1.5~2.0 g/ (kg·d) 为宜;重型患者应给予低脂、低盐、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蛋白质应少于0.5 g/ (kg·d) 。如并发肝性脑病时应无蛋白质饮食;如并发腹水、少尿者, 应低盐或无盐饮食;如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时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食, 出血停止后改为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的半流质软食, 且患者应细嚼慢咽以防再次出血;若患者病情重且无法进食或进食不足时, 可给予静脉营养;③口腔护理: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 易合并感染。因此, 对有自理能力的患者, 每次进餐后需给予冷开水漱口;病情重不能自理者, 则应遵医嘱给予口腔护理2次/d;有假牙者, 餐后需取下假牙, 刷洗干净后浸泡在冷开水中;④皮肤护理:保持床褥整洁干燥, 定时更换床单被罩, 患者需穿宽松棉质内衣, 每天用温水擦拭, 瘙痒明显者应避免搔抓, 可局部涂擦止痒剂。对病重消瘦的患者应坚持每2h翻身1次, 建立翻身卡, 骨突处给予垫上气圈或将患者置于气垫床上, 每日定时进行骨突处按摩, 以协助患者肢体活动, 防止褥疮发生;⑤用药护理:护理工作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认真执行, 应注意药物的用法、剂量、疗程及毒副作用, 发现患者出现副作用时应及时通知医师, 停药观察,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提高操作技术, 减轻病人痛苦。

1.3.3 加强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①肝性脑病的护理:a.避免诱因, 如停用利尿剂、禁止高蛋白饮食、控制消化道出血、消除肠内积食、积血, 避免大量放腹水、控制感染等, 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 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b.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精神、神经症状, 如有性格改变、意识错乱、行为失常、烦躁不安等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并给予相应处理;c.加强巡视, 对烦躁不安者可给予约束带或加用床档, 以防患者坠床,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以防误吸及继发性肺炎;d.给予氧气吸入和留置导尿管, 注意观察导尿管是否通畅, 并记录尿量;e.定时更换体位, 以防褥疮发生;②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a.少量出血者应卧床休息, 大出血者绝对卧床休息, 取平卧位并适当抬高下肢, 以保证脑部供血;b.病室保持安静, 注意保暖, 治疗和护理工作应有计划集中进行;c.做好口腔护理, 呕血后协助患者用温水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d.呕吐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以避免误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e.大量出血患者须禁食, 立即建立两路静脉通道[4], 积极补充血容量;f.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出血情况, 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g.准确执行医嘱, 尽早应用止血药, 必要时给予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③肾衰竭的护理:a.严格记录出入水量, 监测尿常规、尿相对密度、血尿素氮、肌酐、血清钾钠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医生;b.避免应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 避免引起血容量急剧降低的各种因素, 如消化道大量出血、大量利尿、大量多次放腹水等;c.发生肾衰竭时应给予相应的护理, 必要时给予血液透析。

1.3.4 重视心理沟通和护理

老年肝炎患者的病情重、疗程长、并发症多, 这些特点使老年人心理负担较重, 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影响疾病的治疗, 致使病情加重, 因此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尊重老年患者, 多与其沟通, 态度要和蔼可亲, 体会患者的痛苦和顾虑, 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消除其紧张、焦虑、悲观情绪, 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以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2 结果

通过对282例老年肝炎患者的积极治疗和有效护理, 治愈102例, 好转136例, 死亡44例。

3 讨论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因老年肝病有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起病隐匿、死亡率高的特点,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更应重视护理的作用, 通过认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以随时掌握疾病的动态信息, 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减轻组织损害程度, 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通过落实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以改善疾病症状,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锁才, 翟德芳, 谈维安, 等.461例老年肝炎临床特点[J].海南医学, 2003, 14 (11) :45-46.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60-470.

[3]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09-310.

[4]王召芳, 任淑萍.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05, 29 (6) :462-463.

老年肝炎护理论文 篇2

大豆及豆制品: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维生素以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可有效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此外肝炎患者因食欲较差易发生膳食失衡现象,所以肝炎患者的饮食中应多用些植物蛋白类食物,以保证膳食均衡。

牛奶及奶制品:牛奶中不但含有人体易吸收的乳糖与乳脂,而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优质蛋白,食用后不仅可以帮助消化、吸收,而且还可很大程度的提高肝炎患者的免疫力,促使机体战胜病邪,所以肝炎患者的饮食应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

肝炎患者的饮食可以多吃鱼,鸡蛋,蜂蜜,大枣,蘑菇,西瓜等。它们分别有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保证机体营养充足,增进损伤组织再生与修复以及兴奋造血的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癌细胞生长,辅助降压、降黄疸的作用,因此这些食物对肝炎的护理都有很大的帮助。

老年性肝炎的调养与食疗 篇3

青壮年人患急性黄疸性肝炎时,黄疸多在2~4周消退,老年人则需要1~2个月才会消退。老年性肝炎的症状较重,重型肝炎发病率高,据国外报道显示可达20%~40%。并发其他脏器感染的几率也高,约占50%,如肺、泌尿系、胃肠道感染,并发症可使病情加重。转成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者也多,一般急性转为慢性的比例为45%以上,转为肝硬化者占25%左右,并且死亡率高,愈后效果较差。

进入老年以后,人体各脏器的功能相应减退,人老肝也老。首先是肝血流量减少,60岁时肝内血流量约比20岁时减少40%~50%;其次是肝重量下降,60岁以后肝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减少,肝细胞也出现变性老化现象,并趋于硬化,90岁老人肝脏的平均重量只有30岁左右青年人肝脏重量的51.8%。因此,老年人的肝脏功能比青年人要明显减退,对脂肪、蛋白质、糖的代谢能力和解毒功能平均下降40%以上,肝脏吞噬异物和微生物的能力平均下降67%。

老年性肝炎饮食有原则

脂肪 患肝炎的老年人,脂肪摄入不要过量,每天不应超过60克。特别是动物油脂不可过多食用。应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花生油、豆油、玉米油、香油等,对减轻肝脏代谢负荷有好处。

蛋白质 老年人的蛋白质合成量减少,如果摄入不足,患肝炎后容易出现老年性贫血症状。因此,蛋白质总摄入量不能低于成年人,适宜量为每千克体重每天1.0~1.5克,即每天60~70克或更多些。又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吸收能力较差,因此膳食蛋白质中应有一半为优质蛋白质,即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如牛奶、脱脂乳制品、瘦肉、鸡、鱼、虾等,以及煮烂的黄豆及其制品。不吃生蛋、干炒的整粒黄豆或油炸的豆类等。

维生素 肝炎患者应多摄入维生素,饮食摄入不足的部分可以用维生素制剂来补充。

水和膳食纤维 老年人容易便秘,因此应摄入足量的水和食物纤维。一般每天的饮水量应为2 000毫升左右。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蔬菜和水果,以及粗粮和豆类。每天应吃蔬菜350~500克,宜切细煮软,尽量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

另外,老年人还应注意饮食规律的合理,一日三餐为主,三餐比例为早餐占25%~30%,午餐占40%~45%,晚餐占30%。每餐要荤素搭配适宜,或粮、豆、菜混食,以保证饮食营养平衡。

老年性肝炎药膳食疗方

清肝聪耳李实脯 罗布麻叶10克,李子果实1 000克,蜂蜜适量。将李子果实沸水烫软,剥皮去核,把果肉放入砂锅中,倒入事先已煎去渣的罗布麻叶汁液,用小火熬至汤汁将尽时,加入蜂蜜适量,随熬随搅拌,停火汁冷后食用。

健脑粥 粳米60克,核桃仁25克,干百合10克,黑芝麻20克。将粳米淘洗干净,与其他材料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熟即可。

益寿鸽蛋汤 枸杞子、桂圆肉、制黄精各10克,鸽蛋4个,冰糖50克(砸碎)。将枸杞子、桂圆肉、制黄精洗净切碎,入锅内加清水约750毫升,烧沸后约15分钟,再逐个磕入鸽蛋,同时放入碎冰糖煮熟即成。空腹食用,每天1次,连用7天。

老年性肝炎的心理护理 篇4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05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住院老年性肝炎患者48例, 男31例, 女17例;年龄60~79岁, 中位年龄66岁;急性肝炎5例, 亚急性肝炎3例, 慢性乙型肝炎13例, 慢性丙型肝炎3例, 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4例, 甲、乙型肝炎重叠感染2例, 戊、乙型肝炎重叠感染6例, 肝炎性肝硬化12例。

2心理护理

老年性肝炎由于病程长、病情迁延难愈、并发症多, 且易复发, 使部分患者由此而引发一些列心理和行为反应, 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孤独、郁闷、悲观、绝望, 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均不利于疾病的控制[1]。

2.1 焦虑、恐惧心理护理

以首次发病者多见, 患病后总认为难以治愈, 担心预后差等不良想法。医护人员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乐观平静的心态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 讲解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患者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从心理上减轻其负担, 让患者首先要了解到自己的疾病与治疗信息, 目前虽无特效药根治, 并非不能控制, 从而使患者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现实, 同时要知道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以良好的心态充分调动机体的潜能, 以增强抗病能力。

2.2 孤独、郁闷心理护理

老年人因患肝炎住院以后, 许多亲属、朋友甚至有少数家庭怕传染, 不敢或不愿看望, 也不愿陪护, 即使探望也往往敷衍几句就走, 不愿与患者多交流。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护理人员首先要善于观察, 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 在做好耐心疏导的同时, 并与子女做好桥梁联系作用, 鼓励患者亲人可通过发短信、通电话等形式来消除患者被抛弃、无助之感, 多陪伴老人, 带一些老人喜欢食用的食品、谈谈家事等, 转移或其分散注意力。同时给患者积极创造一个安静、整洁卫生的修养环境, 设立活动室, 内有图书、报刊、杂志、电视、音乐等, 并适当做些户外活动, 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创造家的感觉, 使患者能得到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2.3 悲观、绝望心理护理

有些患者尤其是女性老人 (因肝炎多数为垂直传播) , 其子女往往有病毒携带, 加至久病需长期维持治疗, 常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首先要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患者的感情与心理需求, 并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 做好感情上的理解和沟通, 要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去关心、体贴患者的痛苦, 求得在感情上的融洽, 从而使患者悲观、绝望的心理, 积极转化为乐观、自信的心态。

3体会

现代医学证明, 忧虑、压抑、悲观、惊恐等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垂体活动, 抑制某些激素分泌, 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可致一系列的病情变化[1]。反之, 良好的心理因素能促进垂体激素分泌。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针对患者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反应, 及时调整心态, 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鼓励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对于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至关重要。通过临床实际证明, 开展心理护理活动, 对于建立护患关系有着良好的作用, 并能帮助患者转化消极情绪, 鼓励积极情绪, 使之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起着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肝炎, 老年性,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浅谈重症肝炎患者护理体会 篇5

【摘要】目的:运用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和消除其诱发因素,控制重症肝炎的发生发展。方法: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的方式。结果:运用各种有效护理措施,有效地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复发率。结论:加强护理,可以尽可能地控制重症肝炎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护理干预重症肝炎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29-01

重症肝炎发病急,发展快,黄疸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并出现肝臭,肝性脑病、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临床表现,本病病死率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临床上对于重症肝炎仍无特效药物。为此我们运用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和消除其诱发因素,尽可能地控制重症肝炎的发生发展。现将我院96例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96例,男72例,女24例,年龄22~78岁,平均44.5岁。其中急性重症肝炎68例,亚急性重症肝炎28例。转归:临床缓解76例,死亡15例,转院5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仅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重症肝炎常常有明显食欲减退、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水等,而且因疾病的传染性需要隔离,造成患者孤独、紧张、忧虑、自卑等心理,所以我们对病人要多加鼓励,给予同情、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使其消除顾虑,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生活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因直立体位时肝脏血流量减少40%,运动时肝脏血流量减少80%~85%,而平卧时肝脏血流量增加约4%,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并可减少生理和病理消耗,减少肝脏负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3~4次,随时用温水擦洗病人的身体,保持皮肤、的清洁,勤换内衣和被单,保持床单的平整和干燥。昏迷病人及大量腹水患者要勤翻身,建立翻身卡,受压部位要加冲气圈,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加强护理,以减少感染的 发生机会。

2.3饮食护理给予清淡可口易消化食物,食欲好转后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要有充足的热量、适量的蛋白质(主要是植物蛋白如大豆、大豆制品、可食植物的根茎块等),适当地补充维生素B和C,不能进食者可经静脉补充葡萄糖;有水肿、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昏迷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2.4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4.1出血倾向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有无牙龈、皮肤出血等现象,仔细观察大便的颜色、量,病人如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肠鸣音亢进、腹胀加重、心慌、头昏气短、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均应警惕消化道大出血的 发生。出血期间应禁食,每次呕血后用盐水漱口。护士应沉着冷静,尽快清除血迹,给脑垂体静滴时,速度不宜过快。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出血停止后,注意给无渣流质饮食,口服片剂磨碎后吸用。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静脉充盈情况,皮肤、指甲色泽、肢体是否温暖等。

2.4.2肝性脑病的护理患者昏迷前常出现行为异常及性格改变,如嗜睡、兴奋、定向力或理解力下降,对时间、地点、人物及周围环境的概念模糊,言语不清等,护士应及时发现,为临床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对已经昏迷的病人,应注意昏迷的程度,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产生和吸收。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防止发生坠床等意外。并加强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的护理,防止感染和褥疮的发生。

2.4.3继发感染的护理治疗和护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病室环境应定时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观察体温情况,如病人出现不规则发热、腹痛,应考虑为腹膜炎的可能;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并经常给予檫浴,保持皮肤清洁;昏迷病人应勤翻身,保留导尿管,保持大便通畅及床铺的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发生。

2.4.4肝肾综合征的护理重症肝炎患者应注意及时补充血浆、白蛋白,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以减少钠水潴留,应用利尿剂以联合、交替、间歇为原则,详细记录出入量,防止发生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定时检查肝肾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进食蛋白质非常重要。

2.5出院护理指导重症肝炎患者基本上都是非甲型肝炎的肝炎病毒携带者,临床上虽然好转,但仍然存在危险因素,随时都可能复发,因此我们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作详细的出院指导,着对降低本病的复发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方面给以指导:①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随意用药,特别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②坚持合理饮食,戒烟忌酒。③避免劳累和过度的活动,注意劳逸结合,一年内不得从事重体力劳动。④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频率,防止感冒发烧等。⑤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切勿暴躁,要保持良好的心态。⑥定期去医院复查肝功能等情况(每月一次),如出现上腹部不适或呕吐、黑便等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

3结语

通过护理人员不失时机的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需求,实施并发症先兆观察护理和正确有效的出院指导,及时向主治医师反馈病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遵医行为教育,从而增进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疾病,消除患者不良新年里反应,减轻心理压力,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96例患者,除15例死亡外,由于采取了及时有计划的护理措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复发率,使患者恐惧感减轻或消失,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梅,檀末平.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10)

[2]李丹,易巧云.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5,(01)

[3]谭妹莲.静脉留置针在肝病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01)

[4]曾选飞,龚红辉.静脉留置针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08)

[5]蔡银科,姚爱东,黎婉斌,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08)

[6]唐竹英,尚春丽,黄淑梅.血浆置换治疗肝病出现并发症的循证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07)

[7]郑琴仙,余焱.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0)

[8]黄清珠,王翠玉,谢彩丽,等.重型肝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1)

老年肝炎护理论文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老年患者均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均在1年以上,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4例, 年龄60~78岁, 诊断符合2000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 (西安) 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其中轻度18例, 中度10例, 重度4例, 住院时间15~68d。

1.2 临床特点

1.2.1 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组32例慢性肝炎患者, 极度疲乏22例, 皮肤瘙痒18例, 失眠11例, 有自悲感14例, 黄疸8例, 腹水2例。

1.2.2 实验室检查

ALT≥正常值上限1.5倍以上, HBs Ag、HBe Ag和HBVDNA均显阳性。

1.2.3 合并症

合并肝糖原性糖尿病5例, 高血压8例, 心脏病2例。

1.3 治疗方法和结果

以一般护肝药物和支持疗法为主, 辅以降酶、免疫调控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及中医中药治疗。对重症患者给予促肝细胞再生、修复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有黄疸者给予退黄药物治疗;有腹水者, 限制水纳摄入, 使用利尿剂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肝区疼痛者给予止痛药物。同时注重合并症治疗, 如合并糖尿病, 可将10%葡萄糖更换为生理盐水;合并心脏病控制输液量和速度等。32例乙型肝炎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 极度乏力、腹水、黄疸、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31例好转出院, 1例转院。

2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2.1 老年乙型肝炎患者的特点

老年人患者生理功能相应减退、肝重量下降、肝血流减少、免疫力低下、肝细胞受损严重, 肝细胞再生能力锐减、肝脏解毒功能及合成糖原、白蛋白的能力低下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有慢性疾病及合并症等因素, 致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年龄组不同。本组资料显示, 老年患者起病隐匿, 病情发展缓慢, 自觉症状轻, 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极度乏力现象普遍, 病程迁延, 预后较差, 心理问题复杂。8例黄疸型, 黄疸程度较深, 持续时间为1~2个月, 皮肤瘙痒较甚, 迁延不愈, 致睡眠紊乱。有些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故住院时间较长。因此不管入院时病情如何, 都应按重型肝炎对待。

2.2 护理

2.2.1 病情观察

老年患者由于抵抗力低下, 反应迟钝, 多不能及时准确反应自身病情的变化, 如本组有8例患者, 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 黄疸持续升高, 丙氨酸转移酶及凝血酶原活动度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不明显, 不能准确提供病情变化信息, 故病情观察十分重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我们应密切观察此类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 观察消化道症状及进食情况, 动态检测肝功能, 如黄疸, 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红蛋白指标,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乏力症状是否持续加重, 以便及时了解患者有无向重型肝炎发展的趋势。

2.2.2 合并症的护理

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 应加强血压、血糖、心律、心率的检测, 以抓住早期治疗的机会, 防止病情恶化。本组合并肝糖原性糖尿病5例, 血糖异常由是肝病引起的, 缺少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糖尿病症状而主要以肝病症状为主, 仅能从实验室检查发现血糖升高, 如肝功能改善, 血糖也随之降低, 治疗上一般不给予降糖口服药, 只给予胰岛素治疗。因此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发展, 发现血糖降低, 应立即服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是糖饮料, 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本组合并高血压患者8例, 老年人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 降压药物应尽可能口服, 服药剂量遵医嘱执行, 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 逐步降压, 防止血压骤降而产生心、脑、肾的供血不足, 用降压药时剂量不宜过大, 一般为常用量的1/2或1/3, 忌乱用药及不按时按量服药, 注意用药后血压变化的观察, 嘱患者起床前动作缓慢, 防止位置性低血压。本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控制基本稳定。

2例合并心脏病患者中有1例因为情绪不稳突发心绞痛, 为此, 我们立即给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 氧气吸入, 心电监护, 从而缓解了心绞痛症状。

2.2.3 心理护理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预后较差, 患者对疾病的治疗缺乏足够的信心, 存在自悲、畏惧、忧虑、烦躁、绝望等复杂心理, 因此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使用老人易于接受的礼貌用语和沟通方式, 取得患者信任。本组有1例68岁的孤寡患者, 身边无亲人照顾, 黄疸及消化道症状较重, 生活自理困难, 曾有放弃治疗想法, 当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 我们提供专人照料患者日常生活, 给予心理安慰和疏导, 使其安心住院治疗。

2.2.4 饮食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减弱, 疾病影响使消化道症状明显, 致白蛋白指标明显降低, 因此, 在保证足够热量的基础上, 给予蛋白质1~1.2g/ (kg·d) , 进食困难者, 鼓励两餐之间喝一些果汁、蛋白粉等, 促进蛋白质吸收。对合并糖尿病患者, 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 以25kcal/ (kg·d) 为宜, 在此基础上增加蛋白质饮食, 对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则根据需要调整食盐和脂肪的摄入量, 对伴有腹水者, 低盐或无盐饮食, 并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对极度消瘦患者, 注意食物的色、味、香, 刺激患者食欲。

2.2.5 乏力的护理

乏力作为一种主观感受, 是很复杂的症状, 患者往往很难准确描述乏力的程度, 影响病情观察, 因此, 准确有效的评估乏力的程度至关重要, 有助于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选择。对本组22例乏力患者, 我们运用了自行设计的0~10评分法了解乏力的程度, 0分表示无乏力症状, 10表示极度乏力, 中间数字表示不同程度的乏力, 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 描述乏力的程度, 护士随时记录, 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提供依据。如对极度疲乏患者, 我们给予专人看护, 给予舒适卧位及按摩护理, 协助洗漱、打饭、如厕、轮椅接送患者做各项检查, 以减轻体力消耗, 给患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护理环境。

2.2.6 失眠护理

王晶等[2]调查发现, 84.7%老年人因基础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 导致睡眠障碍。本组有11例失眠患者, 均有不同程度的遭受皮肤瘙痒、肝区不适, 长期卧床、腹胀等因素影响, 我们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消除不适症状。如我们尽量避免在患者睡眠时间实施治疗与护理, 减少病房呼叫器、电话铃声、监护仪报警声等不良刺激, 室内温湿度适宜,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2.7 加强皮肤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

本组18例患者有皮肤瘙痒症状, 这与老年患者肝脏损伤明显, 肝脏生理功能低下, 胆汁排泄能力下降, 引起皮肤胆盐、胆汁淤积, 刺激皮肤引起, 因此在病因治疗的同时, 做好皮肤护理工作: (1) 指导患者改变挠痒方法, 对瘙痒处不用手抓, 而用手拍打, 或用止痒水涂擦, 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 防止皮肤被抓破而引起感染; (2) 鉴于皮温高时痒感加重, 皮温低则有助于消除瘙痒[3]。所以应适当增减衣服和被褥, 居室温度适宜, 避免冷热刺激; (3) 穿纯棉内衣, 宽松舒适, 避免摩擦, 洗澡时不要过于揉搓皮肤, 不用碱性肥皂等。对于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 更应注意保护皮肤的完整性, 防止因肝病合并糖尿病造成抵抗力低下发生感染[4]。18例患者经过护理后, 无因皮肤瘙痒抓伤而引起感染。

2.2.8 腹水护理

腹水患者尽量取平卧位, 严重者可取半卧位, 利于呼吸, 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引起腹内压升高因素。因1g盐可潴留200m L水分, 所以应限制水钠摄入, 使用利尿剂时注意测量患者体质量及腹围变化, 记录24h出入量, 及时测量水电解质水平, 腹水放液患者放腹水前排空膀胱, 术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术后注意穿刺点有无渗液。平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神志、性格、行为的变化, 尽早发现肝性脑病的先兆症状以便及早处理。

老年乙型肝炎患者病程长, 自觉症状轻, 病情重, 黄疸程度深, 肝功能损伤严重, 并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预后差。因此,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 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症护理,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消除不良心理反应, 增强治疗信心,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特点,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学会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王晶, 马莉冰, 扬品.163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 2005, 11 (7) :510-511.

[3]吴铁锋.皮肤病症状鉴别诊断与治疗[M].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 1999:655-656.

老年肝炎护理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85例, 其中男45例, 女40例, 年龄60~78岁, 平均 (69.5±0.3) 岁, 病程4~11年, 平均 (7.5±2.0)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尿黄、腹胀。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入院后, 所有患者均口服恩替卡韦片抗病毒, 1次/d, 连续用药, 并给予保肝治疗;同时75例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 7例口服降糖药物, 3例调控饮食以控制血糖水平。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循证护理, 具体如下。

1.2.1 统计循证护理问题

以临床实践为出发点, 归类总结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如患者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情绪波动, 且多数表现为焦虑、抑郁, 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 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并进行讨论分析,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2.2 查阅文献资料

针对上述问题,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分别以“肝硬化”“糖尿病”“护理”“感染”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并进行学习以及探讨。

1.2.3 循证护理实践

针对上述循证资料,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1) 预防院内感染。糖尿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 多为泌尿系统感染。研究表明, 其感染直接受血糖水平影响, 呈正相关。因肝脏功能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抵抗病原菌能力明显下降, 且长期糖尿病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营养失衡、电解质紊乱, 长期应用抗生素, 患者会出现耐受性, 为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针对这种情况, 在循证护理实施中, 首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应嘱患者遵医嘱用药,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时间, 并对饮食进行干预, 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其次, 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 注意空气流通, 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控制探视次数以及人员出入, 预防感染发生。为了预防尿路感染, 留置引流管患者应做好外阴清洁工作, 尿道口进行消毒, 尿管出口处应放置消毒海绵, 预防留置尿管发生感染, 同时嘱患者多饮水, 保持尿量, 也可有效预防感染;最后应注意患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否则会出现耐药性, 增加感染发生率。 (2) 糖尿病便秘护理。排便为复杂的神经反射运动, 若患者长期高血糖, 可能会出现神经病变, 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胃张力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蠕动减缓, 进而出现便秘, 且老年患者较多见。应鼓励患者在身体允许情况下进行适量运动, 以改善胃肠蠕动能力以及血糖水平, 减少便秘发生。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多食粗纤维食物, 并指导其正确排便。 (3) 心理护理。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丧失治疗信心, 相较于单纯糖尿病或肝病患者, 其烦躁、焦虑、恐惧心理更为严重。对于肝硬化严重患者, 需调整胰岛素给药剂量, 因其肝功能受损, 长期使用胰岛素使其在患者体内蓄积, 导致低血糖现象明显增加;且肝功能异常, 肝火旺盛, 患者多会表现为暴躁、偏执, 可严重影响后期的治疗。因此, 需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以形式多样、浅显易懂的方式实施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同时在护理中, 针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 并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 以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的顺利实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肝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肝功能:比较护理前、护理后6个月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2]情况, 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清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 各项评分均为1~3分, 总分5~15分, 依据总分划分肝脏储备能力级, A级:总分5~6分, 手术危险小, 预后良好;B级:7~9分, 手术危险中度;C级:>10分, 手术风险大, 预后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护理效果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比较

干预前, 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7例, B级36例, C级42例;干预后, A级14例, B级44例, C级27例;干预后肝功能Child-pugh A级及B级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干预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8.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mmol/L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护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主要特征为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糖代谢的重要器官为肝脏, 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糖异生为肝脏调节血糖的主要方法[3,4]。一旦出现肝脏疾病, 均会影响糖代谢, 出现糖耐量异常。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预后不良, 尤其是老年患者。循证护理是随着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 以实践为出发点, 搜集相关问题, 综合研究一种更有效的护理方法, 可提高临床疗效[5]。循证护理实施过程中应遵循3个步骤, 分别为提出问题、寻找理论支撑、在临床中实施, 对后期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搜集本研究患者资料, 显示患者情绪波动较大, 多有焦虑、抑郁不良情绪, 具有较高的感染发生率, 有糖尿病便秘并发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寻找相应的理论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并在临床中实施。本研究给予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循证护理后, Child-pugh分级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护理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下降, 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控制目标比例显著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对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改善肝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吉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 在相应治疗的同时实施循证护理,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肝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干预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及B级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干预前;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8.0、糖化血红蛋白<7.0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护理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对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 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改善肝功能。

关键词:循证护理,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赵丽芹, 余利娜.循证护理对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5) :1032-1034.

[2]陈占军, 周莉, 孙晓玲,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乙肝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9) :12-14.

[3]邱红梅, 邓辛香, 彭忠田.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2) :1999-2001.

[4]朱碧华.心理护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32) :120-121.

老年人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的老年HE患者(年龄≥60岁)共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60~89岁,平均(68.5±7.3)岁。同期收治住院的非老年HE患者(年龄<60岁)共137例,随机抽取其中46例作为对照,男28例,女18例,年龄20~59岁,平均(47.2±8.6)岁。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老年HE患者(老年组)和46例非老年HE患者(非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重叠感染、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并发症和转归等,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点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的HE患者共196例,其中老年HE患者59例,占30.1%。59例老年HE为全年散发病例,其中1~4月份病例数较多,共27例(45.8%);发病前2~9周有明确进食海鲜史或经常外出就餐史者19例(32.2%)。

2.2 重叠感染

老年组重叠感染11例(18.6%),其中重叠慢性乙型肝炎9例,重叠慢性丙型肝炎2例;非老年组重叠感染8例(17.4%),其中重叠甲型肝炎1例,重叠慢性乙型肝炎7例。重叠感染率在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3 临床分型

老年组急性黄疸型肝炎43例(72.9%),急性无黄疸型肝炎6例(10.2%),重型肝炎10例(16.9%);非老年组急性黄疸型肝炎35例(76.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0例(21.7%),重型肝炎1例(2.2%)。老年组重型肝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

2.4 临床表现

2组患者均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黄疸、皮肤瘙痒、粪色变浅、肝肿大、脾肿大、肝区压痛等症状和体征,以乏力、食欲减退、黄疸最为常见。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发热症状少见(P<0.05),而黄疸、皮肤瘙痒、粪色变浅多见(P<0.05或P<0.01)。见表1。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P<0.01

2.5 实验室检查

老年组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1),总胆红素(TBIL)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P<0.01

2.6 合并症和并发症

老年组有合并症者48例(81.4%),合并症以慢性支气管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囊结石多见;有并发症者12例(20.3%),并发症以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胆道感染、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多见。非老年组有合并症者18例(39.1%),有并发症者4例(8.7%)。老年组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7 转归

老年组死亡2例(3.4%),均为重型肝炎患者,非老年组无1例死亡。老年组住院时间为(31.2±10.8)d,较非老年组住院时间(21.7±9.1)d明显延长(P<0.01)。

3 讨论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污染的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常引起HE的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散发[4]。HEV是老年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可能与HEV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可再次感染有关[5,6]。对662例老年人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发现HEV占56.2%[7]。本研究显示老年HE患者占HE患者的30.1%,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感染HEV机会多有关[1]。人口老龄化、户外活动增多、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可能是老年人HE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老年HE常重叠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本研究中,老年HE患者的重叠感染率为18.6%,略高于赵平等[8]报道的17.32%;重叠感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可能与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高发有关。有学者通过肝脏病理学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后肝细胞坏死更严重[9]。本研究中,老年组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为16.9%,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对145例老年H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为20%[10]。年龄和重叠感染是HE重型化的危险因素[11],国外研究还表明HEV基因型和慢性肝病、肝硬化也是HE重型化的危险因素[12,13,14,15]。

老年HE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发热较少见,而乏力、食欲减退明显,肝内淤胆发生率较高,常因中、重度黄疸,皮肤瘙痒,粪色变浅易被误诊为梗阻性黄疸而延误治疗。这可能与老年人肝细胞胆红素代谢功能低下、胆汁排泄功能异常有关。对部分HE患者进行肝活检发现,HE肝组织的病理学特点有别于其他病毒性肝炎,其主要改变是门脉区炎症、Kupffer细胞增生、细胞气球样变和形成双核、胞质和毛细胆管胆汁淤积[16]。

老年HE患者肝功能损害重,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可能与老年人肝脏代偿能力差,肝细胞发生炎症时坏死的程度较大而再生、修复的速度较慢有关[17]。老年人肝脏质量减轻、血流量减少,肝细胞数量减少、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肝脏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免疫、解毒功能降低[18],因此老年重型HE患者易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导致部分老年患者预后凶险。另外,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各脏器功能下降,对各种治疗反应较差,易发生不良反应,可进一步加重病情。本研究中,老年HE的病死率为3.4%。

老年肝炎护理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年龄≥60岁的老年急性肝炎患者共78例作为AH组, 老年亚急性肝炎患者共92例作为S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发病至入院时间、受教育程度等基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对于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4]。

1.2 调查方法

该文调查方法具体如下: (1) 所有资料通过查阅患者完整病历获得; (2) 调查内容包括:老年急性肝炎 (AH) 组与老年亚急性肝炎 (SH) 组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 (年龄、性别、凝血功能、胆红素) 以及预后情况。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1.1 性别分布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可得, 两组患者均为男性多于女性, AH组主要为60~70岁年龄段, SH组主要为71~80年龄段, 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1.2 凝血功能特征

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可得, AH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与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与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1.3 胆红素特征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平均水平可得, AH组患者平均为 (281.0±260.8) μmol/L, SH组患者平均为 (176.8±162.5) μmol/L,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74 6, P=0.011 3<0.05) 。

2.2 病因

对两组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可得, AH组与SH组患者的病因基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与预后

两组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见表3。

3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严重, 老年急性肝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加之老年患者的恢复能力差、基础疾病多、使用的药物种类多, 药物性肝损害所占比重较高, 且更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老年急性肝炎患者的预后情况与青少年相比明显更差, 死亡率也高[5]。相关研究中显示[6], 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均有发展为重症肝炎的可能, 但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对于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进行正确的特点分析, 能够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与临床疗效[7]。

根据该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患者的性别分布主要为“男多女少”, 该研究认为主要原因为男性生活习惯规律性较女性更差, 合并基础疾病类型较多, 机体免疫力不足, 可能和男女免疫系统差异有关。老年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60~70岁, 而亚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71~80岁。目前临床上关于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年龄分布的相关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认为若想获得更为准确的年龄分布情况, 需增加样本量进行研究。通过以上资料分析, 该院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患者病因, 以药物性损害为主, 考虑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 所用药物种类较多, 且部分老年人更迷信中药“土方、秘方”疗效, 而老年患者肝脏再生及解毒能力较差, 更易致肝衰竭, 故老年人药物性肝脏损伤应更引起重视。

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患者比较,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AH组患者的PT值明显长于SH组, 而PTA值则明显低于SH组。而凝血酶原时间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均为反应肝脏损害严重程度的灵敏指标, 因此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发症的发生与急性或亚急性肝炎患者肝功能衰竭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AH组的最常见并发症为电解质紊乱、感染、胸腹腔积液以及肝性脑病, SH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电解质紊乱、胸腹腔积液、感染及肝性脑病。老年肝炎患者均常并发电解质紊乱及胸腹腔积液, 但急性肝炎患者出现危重并发症如严重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均比老年亚急性肝炎发病率更高。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医生应当根据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特点进行针对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 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其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 根据两种疾病不同的临床特点与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 并针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性治疗, 是改善患者预后质量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2006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肝炎患者共78例作为AH (Acute Hepatitis) 组, 老年亚急性肝炎患者共92例作为SH (Subacute Hepatitis) 组,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了解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患者性别分布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与亚急性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总胆红素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者病因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急性肝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以及脑水肿, 而亚急性肝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前3位分别为肝腹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肝性脑病。两组患者发生不同并发症后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急性肝炎与亚急性肝炎在年龄分布、凝血功能、总胆红素水平等临床特点以及并发症类型、死亡率等预后方面的差异性较大, 应作为两种独立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急性肝炎,亚急性肝炎,临床特点,病因,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谈逸云, 申惠国, 黄燕, 等.不同型别急性肝炎临床特征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 2008, 15 (3) :374-376.

[2]张健, 金晓华, 张有涛.动态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肝病及其治疗过程中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4982-4983.

[3]朱洪怡, 楚毅, 霍继荣.46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病因学及其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9) :130-131.

[4]王宁, 常丽丽, 张静, 等.急性肝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7) :2856-2858.

[5]钟石英, 曾伟强, 叶宏英.老年人急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0, 2 (10) :161-162.

[6]张强, 孙凤霞.急性、亚急性肝衰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2 (2) :165-167.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0

[关键词] 心里活动分析 心理需要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所具备的心理素质 预防

谈起传染病,人们如同谈虎色变,从过去的天花到今天的艾滋病,以及目前要谈的肝炎疾病,人们总是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包括病人也是如此。实际上,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你能正确掌握它们各自的传播途径和独特的疾病特点,就可以避免传染病侵袭及向外传播和蔓延,从而达到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

至今,人们对传染病的知识还很淡薄,所以,要想彻底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就需要更多的人来了解传染病的知识,掌握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及传染病如何进行预防的这门学科。

对于病毒性肝炎(以下称肝炎)病人来说,由于病程长,人们不能长期坚持住院治疗,所以对传染源的控制还很难,造成现在肝炎病人的直线上升。有的患者到处活动,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把体内的病原体肆虐的传播出去,还有的患者仍然从事饮食、饮水、托幼机构的工作,造成肝炎在预防上的困难,因此,我们呼吁在社会上活动的这些患者,不要害怕治疗,不要拒绝治疗。因为,及时的治疗,不仅可以让病人及早恢复健康,而且对家人、他人、社会的危害也会降到最低点,同时对传染病的控制也极有利。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本病,不仅延误疾病的治疗,还可能演变为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直至肝癌。最终,不仅给家人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终身遗憾,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上所有健康的人群,不要歧视肝炎病人,更不要远离肝炎病人,让这个群体在社会上感受到家的温暖。因为,他们需要人们的理解,人们的关心,人们的尊重。所以,我们尽最大的能力让患者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轻松的心态,去战胜肝炎疾病,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因此,笔者在此谈一谈肝炎病人的心理活动,心理需要,心理护理,及护理人员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及人们如何去预防本病。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长,治疗困难,慢性病人居多,且可以有家庭聚集现象,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病人持有特殊的恐惧心理,使肝炎病人除有一般人的心理外,还具有特殊的心理变化,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传染病科的护理人员接触的大多是急慢性肝炎病人。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肝炎病人的心理分析

1.1急性病人的心理:急性期病人由于初次患病,往往没有真正认识到肝炎疾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性。隔离治疗虽然对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恐惧感,但大多数病人自我感觉较好,自信心很强,他们在情绪上表现较为稳定,行为上比较乐观,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所接受的治疗有信心。

1.2肝功能长期异常或反复波动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人的心理:这类型的病人与急性肝炎病人的反应相反,他们每次重新人院,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也就增加一次,不管肝功能正常与否,临床表现如何,始终摆脱不了病人的角色,把自己的想的很重,并会将自已与同病区或同病室其他危重病人相比较。由此而来大部分病人表现情绪低落,忧虑悲观,缺少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将形成恶性循环。

2.肝炎病人的心理需要

2.1希望得到欢迎:多次住院的慢性肝炎病人,往往产生自卑感。因此,每一次人院其原因: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家人,担心病情加重而耽误治疗。但住院的经验又会在心理产生一种不安感觉,这种心理将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再次适应“新”环境为止。

2.2希望得到理解:肝炎病人肝郁气滞,肝胸上亢,因此,很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经常无缘无故的发火。加上长期肝功异常,较长时间的隔离,与亲朋好友感情上的交流明显减少,而引起病人性格上的改变,这些病人可以为一件小事与医护人员发生争吵,但事后很后悔,有一种歉意感。为此,他们非常希望医院的医护人员能理解疾病带给他们的痛苦,同时也不要介意他们这种不能控制的行为。

2.3希望得到尊重:肝炎病人,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会有“自渐形秽”的心理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成可来自于家庭和工作单位。一旦入院,十分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以维护一种精神上的“平衡”。

2.4由于疾病的原因,病人希望获得更多信息,他们非常希望得到一些有关治疗肝病的信息资料,希望医护人员耐心地与他们进行信息交流。但同时也希望医护人员认真地告诫患者,无论是多好的治肝良药,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精选使用,不要盲目的用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影响疾病的治疗。

3.由于病人对本病知识的缺乏感到疾病对他的威胁,办此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所以要注意心理护理

3.1多与病人沟通,获取他们信任,鼓励病人及家属说出所关心的事并提出问题,如疾病能否治愈,是否转为慢性,是否传给亲人,经济有无困难等。针对具体情况对病人进行有关指导。

3.2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病性与治疗护理安排,以便消除顾虑,配合治疗与护理。

3.3动员亲友为病人提供帮助。

3.4尽可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及时解除病人的不适,如腹胀、恶心、肝痛等。

4.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4.1要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作为一个传染病区的护士,每天接触的是各种传染病患者,特别是护理危重病人时,病人的呕吐物、分泌物常溅到身上,尽管如此,我们在治疗护理中决不能流露出一丝反感甚至歧视的态度。因为,护理人员是实施治疗的主体,而病人则是客体,这种关系不能颠倒。

要注意语言修养、和蔼的态度对病人心理治疗起到一定作用。只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才能细心观察病性和提高护理质量。

4.2要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对于危重病人,我们要做好床头护理,保持口腔皮肤粘膜的清洁。定时翻身进行按摩以免并发褥疮,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4.3护理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传染病区的护班人员,因天天接触的都是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所以要做好自我防护的工作,如: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橡皮手套或换隔离鞋,如有条件的话换一次性护理服,以免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不得影响。

5.如何预防

5.1要想彻底消灭传染病,必须管理好传染源:首先要做好疫情报告及各类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特殊行业人员定期体检,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慢性病人暂停原工作。托幼机构中发现甲,戊型肝炎者应立即隔离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45天。献血前应进行体检,HBsAg或抗—HCV阳 性者不得献血。

5.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管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做好“三管一灭”和环境卫生,以切断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防止医源性传播,注射器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医疗器诫及用具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提高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血污染品的消毒处理。加强母婴传播的阻断工作。加强血制品的管理,做好血制品_HBsAg和抗—HCV检测,阳性者的血不得出售和使用。以切断经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肝炎。

5.3保护好易感群: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易感儿有一定保护作用,应于接触后14天内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也可用于HBV以外暴露着,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运用可提高预防效果。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程序是0、1、6月方案,肌内注射3次,有效免疫力可维持3—5年。

重症肝炎护理体会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16例重症肝炎患者,其中1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35~68岁,平均48岁,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

2 病情观察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通过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可发现重症肝炎先兆前驱症状。如果出现发热,黄疸加深,可能是肝细胞坏死严重;体温不高,但黄疸加深、白细胞增高,可能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反应性差,但存在感染;脉搏细速,提示有心肌损害;血压下降,说明可能有出血;血压升高,伴头痛、视物模糊、呕吐,提示多有脑积水;尿量减少,伴有肝肾综合征,应及时复查肝肾功能。

2.2 意识的观察

特别注意患者表情、行为、睡眠的观察。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性格改变及言语失常、表情淡漠,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减退,反应迟钝、扑翼样震颤、睡眠颠倒,提示早期肝性脑病[3],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2.3 出血观察

病人如有皮肤发绀、瘀斑、牙龈自发性出血或鼻出血等提示已有凝血机制障碍,应及时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并及早使用维生素K1等。病人如出现上腹部灼热、恶心、心悸、口渴等则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应做好抢救准备。

2.4 黄疸的观察

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的程度和尿液颜色的深浅变化,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高于171μmol/L,伴酶胆分离,并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腹胀加重,提示病情恶化,应及早采取措施[3]。

2.5 腹腔积液和腹胀的观察

每天测量体重和腹围,观察腹腔积液消退情况。如腹胀加重、乏力,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腹胀伴腹痛可能有腹膜炎;腹胀伴无尿、少尿、血尿素氮升高,可能存在肝肾综合症。

3 护理措施

3.1 绝对卧床休息

临床证明,站立与卧床时肝脏血流之比为1∶14,卧床休息可减少体力消耗,增加肝脏供血量,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利于疾病的康复。

3.2 饮食护理

合理足够的营养可促进肝脏组织的修复,但饮食不当也会造成病情恶化[5]。急性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欲好转后逐渐增加饮食,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有水肿的病人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2g以内,以水果、蔬菜、瘦肉、米粥等饮食为主,限制脂肪摄入量。肝性脑病先兆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30~40g,以植物蛋白为主。

3.3 皮肤护理

患者由于抵抗力低,黄疸、水肿等多种因素,因此做好皮肤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协助病人勤翻身,翻身时动作轻柔,以防擦伤皮肤及褥疮的发生,每天温水擦浴一次,更换清洁衣被。应避免使用碱性皂液及热水擦洗。由黄疸引起皮肤瘙痒者,避免抓挠,可用拍打、抚摸等方式减轻痒感,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3.4 口腔护理

神志清醒的患者督促早、晚刷牙,饭前、饭后漱口;神志不清、极度虚弱的患者早晚各做一次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

3.5 心理护理

重型肝炎由于并发症多,病情重而复杂,部分患者预后不佳,患者往往情绪低落,焦虑,特别是在出现较严重并发症的时候,患者会有极度恐惧心理[6]。护理人员应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耐心细致地进行开导,举实例说服,在生活上关心、体贴、照顾,用爱心感染病人,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现实,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树立信心,战胜疾病,收到较好的效果。

3.6 肝性脑病护理

肝性脑病是重型肝炎的严重并发症,要注意观察神经症状的改变,早期发现肝性脑病的前驱期症状如:性格和行为的改变、睡眠倒错、情绪反常、随地大小便等表现。发现上述症状,及时向医生汇报。对昏迷的患者,观察其昏迷程度,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措施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产生和吸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并口服乳果糖或者给予30%食醋灌肠,以保持肠道酸性环境。如有躁动不安者加用床栏保护,防止坠床而发生意外。

3.7 继发感染护理

由于长期的肝脏慢性活动炎症过程对机体抗感染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剩余的肝脏储备能力差,易发生内源性感染,而频繁接受医疗操作又增加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治疗与护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病室环境应定时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陪护和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3.8 出血倾向护理

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注意针眼处渗血、皮肤淤斑等。注意观察静脉充盈情况,皮肤、指甲色泽,肢体是否温暖等。若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肠呜音亢进、腹胀加重、心悸、头昏、气短、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均应警惕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

3.9 肝肾综合征护理

重症肝炎患者应注意及时补充血浆、清蛋白,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以减少水钠潴留,应用利尿剂以联合、交替、间歇为原则。防止发生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定时检查肾功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食蛋白质。

重型肝炎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护理质量的好坏对患者的预后常常起关键的作用。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对于重症肝炎患者非常重要,因此在护理上必须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有无出血倾向,加强对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机制的监测,为尽早确定最科学的治疗、护理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和心理护理。对静脉的保护也非常重要,可维持静脉通路畅通,保证治疗,必要时可早期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良好的遵医行为与预后的好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护理人员在进行观察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疾病的进程及治疗护理要点,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对于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0.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分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3]李长英.72例肝性脑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5):23-24.

[4]罗玲.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9,49(8):8.

[5]邵彩霞.对重症肝炎患者饮食护理的探讨[J].新医学导刊,2008,7(3):98-99.

上一篇:内部审计体系下一篇:信息化服务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