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方法

2024-09-16

音乐学习方法(共11篇)

音乐学习方法 篇1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是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的分析, 阐述如何从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入手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1.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是兴趣与好奇心

儿童心理学分析, 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的就学, 不喜欢的就不学, 或不爱学, 即使你强迫他学, 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儿童时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思维和判断, 也不会像成年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只是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从而产生一种好奇心, 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带动下去学习, 而且这种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 有可能逐步淡化。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与之相仿, 因此, 要使学生真正用心去学习音乐,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从好奇心的角度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成绩的提升也会较为明显。

2.感性认识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的理解能力较成年人差, 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一旦儿童对一项活动有了好奇心, 他们便会用心去模仿, 包括教师的口型、面部表情以及手足动作, 他们都会尽力去使自己模仿得比教师还要“潇洒”。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儿童的感性认识, 从而促进理性认识的提高, 较快地促进儿童对知识的掌握。

3.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先天而来的个性, 儿童也是如此,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儿童的个性特征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兴趣会越来越丰富。例如: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 而中原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豫剧, 这和地域熏陶是分不开的。所以儿童如果在生活中经常受音乐的熏陶, 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 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从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入手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 以音乐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比如以优美的歌声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 从而激发学生也想歌唱的愿望;以熟练的技巧为学生演奏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 学生们就会迫切地也想要学。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 引导学生探索音乐,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起始于对声音的探索。第一节课就要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 如我们的敲门声、脚步声等都蕴涵着节奏和旋律。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 它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通过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课的学习要通过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 这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要把学生的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 就需要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 让学生听的目的明确, 在聆听中就会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 在音乐中找到答案,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 。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音乐。如一曲优美的儿歌给我们带来欢乐;一首口琴曲让学生成为一名小小演奏家。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体验到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 享受成功的喜悦。

3.根据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儿童发散思维, 拓展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儿童的发散思维不够丰富, 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可以拓宽他们思维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加强, 从而使他们逐步具备独创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进一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

(2) 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创新, 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

要使学生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 必须引导学生多参加音乐方面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把实践和自己的想象相结合, 使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从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出发, 掌握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发掘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音乐,音乐教育,心理,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勃.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精神因素方面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5) .

[2]傅丽娜.幼师舞蹈教学创新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

音乐学习方法 篇2

【摘要】: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它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

【关键字】:音乐游戏、兴趣、儿童

生活中的欢乐,言之不尽,则歌以咏之;歌咏之不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诗歌、歌曲、舞蹈等艺术门类产生于生活,是精神生活的精髓。我们应让音乐语言生活化,让游戏走进课堂,让学生的灵感得到释放,身心得到解放,内心得到开放。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就是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游戏和教学相互融合,使孩子们在愉快游戏的同时,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不仅使人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它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让每位学生变成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

对于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个体和事物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从儿童好玩、好动的特征来看,音乐游戏是唱游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音乐游戏与儿童生活的关系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儿童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满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动性格。纵观我国各民族儿童民歌,游戏歌占据了大部分,而且大部分游戏歌的内容都是儿童生活感兴趣的事物。可见,游戏与儿童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把游戏注入儿童的音乐生活,那么必定将在儿童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儿童音乐教育的观点看,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这些由儿童的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决定。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尽可能从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音乐游戏,拨动学生兴趣之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探索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把音乐课上成听歌唱歌课,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游戏有效地打破了音乐学习的空间,将知识在愉快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进行一些节奏训练、听音训练时,利用先进的教学用具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练习时,磁性线谱板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节奏型或听音练习题,可让学生进行听辨练习。老师拍出一条节奏题,就让学生在磁性线谱板上摆出教师所拍出的节奏,或找到老师弹奏的那个音高。这样,利用游戏,使抽象的节奏训练、听音训练变成了可见的高、低、长、短。教师还可及时反馈信息,控制教学节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导入过程的游戏,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儿童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具有典型性和趣味性,短小精悍。要让学生在短小有趣的游戏中迅速进入音乐课的角色,感觉游戏似乎太短,从而激发学生以高昂的情绪进入课堂。如:新歌教学中可以以听强弱找位置、击鼓传花等小游戏引入主题。

三、音乐游戏,培养儿童良好的音乐习惯。音乐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进作用。在生活常规的培养中,小学生对老师的指令有时不能很好地接受,但是音乐却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要让小学生坐好时,可以用《拍手点头》的音乐; 让学生排队时,可以用《开火车》的音乐。通过训练,在以后的活动中,儿童就能根据音乐的要求来做,而不再需要老师大声说,从而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音乐游戏,拨动学生创造之弦

创造是人的本质,是生命力和灵性的自由洋溢。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游戏,具有开发儿童“自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音乐游戏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去创编音乐、发展音乐。正如廖乃雄所说:“在音乐课堂中,游戏性和音乐性必然原而有之,这样,作为音乐游戏,方才能成为一种再好不过的,生动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学生的音乐听觉表象。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比如,当学生学完了“do、re、mi、fa、so、la、si”七个音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尝试着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如,我让七个学生来扮演七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的头上戴着一顶小帽子,帽子上写有七个音的唱名和节奏,让学生尝试着搬动小帽子,编织自己喜欢的旋律,再把排列好的旋律唱出来,然后发挥想象给它配上歌词,也可以根据歌词让学生选择旋律。通过这种愉快生动的游戏,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得到发展,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有趣的音乐游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力。所以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创设一个自由轻松、生动有趣且富有个性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游戏化的音乐课堂中展示并感受生活的乐趣,扬起理想的风帆。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中,更好地发挥课堂游戏的作用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音乐新课程标准》

【3】《轻松游戏,快乐学习》知网论文期刊

浅析初中二年级音乐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感知音乐;音符;方法

一、学会感知

感知对于学习所有人文学科以及部分自然科学来说,都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不会感知,那么在学习音乐、美术时则会丧失最基本的洞察力。所谓感知,就是指用自己的身体器官去感受、了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共鸣,了解作者的“此时此心”。音乐本身就是听觉的艺术与享受,我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听觉系统作为中介,进而将声音信号传输到大脑,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那么,在这个将声音信号转化为享受的过程中,感知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由于我们有感知能力,才能听出音乐本身之外的内容。对于不同知识结构、学术背景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是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关注点的。音乐家听到音乐,会着重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表达的含义与感情;词曲创作家听到音乐,则会更加关注词曲的谱写是否可以更加完美;而社会学家听到音乐,则可能会更加注意该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社会意义,甚至揭示出的历史知识等。那么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认真能力也有待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许还只是停留在“好听”阶段,所以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增加自己对音乐的感知,逐渐提高自己对音乐的感知与把握能力。尽管学生日后可能并不会继续深入学习音乐专业,但是最基本的感知音乐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应该有所掌握与了解,同时这也是对个人素质、个人修养的有力补充。

二、注重音符构成

音符是音乐构成的基本元素,作曲家创作一首曲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音符表达,将各个高低不同的音符进行罗列,然后再将其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以使得曲子动听入耳。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比较初级而又系统地了解音乐,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音符。正如去武术学校学习武术、功夫的人们,师傅让其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扎马步;一心报效祖国,想要上阵杀敌的士兵们,进入军营后的第一件事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往往是进行各种训练。以上例子只是为说明一个道理,世间万物万事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需要人为、主动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如果想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完整地学习。所以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首先要对音符有一定的了解,明白音符的分类、数量以及构成方式等。可以说,熟悉了音符的构成,便可以进行一定的、相对比较简单的音乐创作,这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如果学生的“作品”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那么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愿意进行创作。

三、时常练习

以上阐述了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指导理念,既要学会感知,提高感知音乐的能力,又要掌握对于音符构成的基本规则。文章在该部分要探讨的就是练习的作用。在英语中有这样两句谚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if you want to succeed in doing sth,just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实际上,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谚语,如“熟能生巧”等,意思说是,练习对于某项技能或者掌握知识熟悉程度的意义。练习往往通过不断重复,来加深人们的印象,同时,在重复的过程中产生思考,进而探索出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重复并不是机械的重复,那样的重复意义并不大,只会增加熟练的程度,不会让人学到实质性的知识。这里的重复是指掺杂思考与辨证的重复,也就是说在不断重复进行的过程中反复尝试,进行思考,进而不断总结,以获得能力的提升,这也是练习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所在。

总之,初中二年级的音乐学习可以大有所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音乐的感知,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同时,还要了解音乐的最基本构成元素的知识,也就是音符的学习,要做到比较完整地了解、学习一门学科,从而获得全面的认识。最后,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还要多加练习,提升自己的兴趣,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进而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音乐学习方法 篇4

一、研究队伍之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 研究队伍是由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构成。

古代没有专门的音乐研究机构, 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主要由音乐管理机构协调。

周代“春官”;秦、汉及其之后的“奉常” (“太常”) 、“乐府”;曹魏的“清商署”, 唐、宋、

元、明的“教坊”;唐代及之后的“梨园”;宋代的“大晟署”;清代的“南府”等。近现代民间逐渐出现一些行会性、学术性的组织, 也兼职研究相关音乐。如清末的“光裕社”;本世纪2 0年代的“大同乐会”、“国乐改进社”等。

2 0世纪前, 基本没有专职的研究人员, 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由乐人、乐官、或一般文人兼职。他们都有丰富的音乐实践阅历。如:远古的夔;先秦的孔子、公孙尼子、荀子、墨子、老子、两汉的京房、李延年、刘德、杜夔、桓谭、董仲舒;魏晋南北朝的钱乐之、何承天、嵇康、阮籍;隋唐的郑译、万宝常、祖孝孙、杜佑、白居易;宋代的周敦颐、沈括、张知白、房庶、陈旸、王灼、郑樵、朱熹、蔡元定、朱长文、张炎;元代的燕南之庵;明代的朱载堉、魏良辅、汤显祖;清代的李光地、凌延堪;近现代的王国维、杨宗稷等等。

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中, 最早指的是非西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究其源, 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而真正发展成独立学科, 则是在1 9世纪8 0年代之后。1 9世纪末至2 0世纪初, 比较音乐学在德国、美国和日本逐步占据了重要地位, 形成了所谓比较音乐学的中心。

在德国, 比较音乐学的主要学者有:奠基人施通普夫、亚伯拉罕、霍恩波斯特尔、赫尔左格、C萨克斯等等。德国学者专注于声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力图揭示不同调律体制、音阶的乐器学原理, 根据“文化圈”理论去推到出许多思辩性的理论。

美国的学者在2 0世纪初, 当德国的比较音乐学研究已进入纯理性思考的阶段时, 美国的研究还处在实践和描述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学者有:菲克斯、吉尔曼、弗朗西斯·登斯莫尔、海伦·罗伯茨、劳拉·波尔顿等。美国比较音乐学者, 以研究本国和美洲音乐为主。

同期, 日本在东西音乐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形成了学术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有:田边尚雄、岸边成雄、小泉文夫等。日本学者把比较音乐学及其后来的民族音乐学译为“音乐人类学”, 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上述三方面学者的共同之点是:都强调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之差异

中国音乐传统研究方法中的资料来源, 往往是音乐实践经验的积累;历朝历代音乐机构的采风所获;前人论著资料和考古文物几个部分构成。案头工作主要分为梳理资料;分流归类;设定课题;专题研究 (拟定调查提纲、写作论文) 这几个部分。

而早期的比较研究音乐学主要是非欧洲音乐与欧洲音乐的比较研究, 其研究方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实地考察阶段

非欧洲音乐大多存活于民间、口头、用以比较研究的资料的收集只能实地考察。其考察不仅是录音, 还必须对文化体现者所具有的音乐意识、音乐用语、分类概念、分析概念进行采集, 弄清音乐跟其他各种艺术的联系及社会文化的背景。

2实验室工作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记谱, 即音乐本身的记录, 要反复审听, 尽可能使用“音乐描写器”或“记谱仪”, 务必求其准确无误;

二是对音乐本体的逐项分析, 这种分析应包括织体、曲式、分句、旋律轮廓、终止式、旋律型、调式、调性、音阶、核心音、框子结构、节奏型、速度、力度和乐器的形制、定律、音区、音域、音色、音质、运律轨迹、演奏技法等等方面。

三是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有关音乐资料 (含背景材料) 的整理与分析, 这种整理与分析应包括概念行为 (音乐史什么、音乐的意义、社会作用、与各种艺术的联系) 、学习行为 (承传方式、传统继承、唱音口诀、记谱或记忆办法、流派及传习制度) 、社会行为 (音乐家和乐器制造者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音乐的社会化、文化组织) 、身体行为 (演奏演唱时的口、手、脚等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3案头工作

实验室工作中对音乐的内部构造 (音) 和外部构造 (背景) 进行逐项分析后, 即可以人类共同体 (村庄) 、地方、民族、国家为单位, 按实验室工作的第二、第三方面的分析逐项进行比较研究, 从而结论。

三、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及目的之比较

中国音乐传统的研究对象包括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及新音乐。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 (二)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三) 中国传统音乐史学、 (四) 中国传统音乐乐种学、 (五)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 (六) 中国传统音乐乐器学、 (七)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等。

而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 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 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 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 7世纪就开始了, 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 8 8 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 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至1 9世纪6 0—7 0年代, 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兴起, Enthnology一词1830年首先由法国人让·雅克·昂佩勒提出, 3 0-7 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先后在法、美、英、德和意大利建立起来。比较音乐学则是在民族音乐学进入8 0—9 0年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应运而生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异国音乐文化是相对于当时殖民者的主体文化而言的, 也是相对于起初参与比较音乐学研究的这些欧洲学者自身的文化体系而言的。相对于其原本欧洲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未知领域就成了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异国音乐文化=非欧洲音乐文化, 即形成了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城市艺术音乐文化相对于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以欧洲整体作为一个中心以欧洲大民族为立场而进行的研究。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 整个人类文化研究的进步和不同种族的非欧洲国家的学者对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参与, 比较音乐学的研究环境和立场出现了变化和拓展, 其研究方向和对象也出现了扩大和性质的变化, 最初的比较音乐学的名称被民族音乐学所代替。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法的传统模式, 简言之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乐官、文人、乐人为主的研究模式。他们虽然也注意了采风、也有不少是音乐实践经验的总结, 但更多的是从文献到文献, 加之实际音响的缺乏、记谱法的特殊, 因而其成果 (除乐律学外) , 多是对音乐外部结构和风格特征的描述, 仍然还是文献。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上就更注重实地考察及第一手音乐材料的获取, 有助于人们从音乐本体、音乐内部形态更好的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更加系统, 详细, 此研究方法的引入从而也开启了中西方音乐比较研究的大门。▲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 人民音乐出版社

学习一门音乐“母语” 篇5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音乐“母语”,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语言。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有哪些语言的“工具”。

民乐种类大搜索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器乐的种类也很多,—般将它们分为四大类:

拉弦乐器:二胡、板胡、马头琴等。

弹弦及打弦乐器:琵琶、柳琴、三弦、古筝、古琴、扬琴等。

吹管乐器:笛、箫、管、葫芦丝等。

打击乐器:鼓、梆、锣等。

TIPS:

一般来说,古筝在孩子四五岁就可以开始学习了,琵琶、二胡、柳琴、扬琴6岁左右开始学比较合适。而很多管乐如笙、笛、管等,需要一定的肺活量,对口型、牙齿也有一些要求,要上小学以后才能学。

细说民族乐器

古筝

古筝是一种弹弦乐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筝按五声音阶定弦。

音质特点:古筝发音婉转清丽,如流水琮琮,美丽动听。

学习的难点:

古筝在初学时很容易上手,最初学习时一般只用中指、大拇指、食指弹奏,而且不需要太大的力度,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也能学,通常学习两三个月以后就能够弹奏小乐曲了。对于小孩子来说,比较容易产生兴趣。

另一个方面,古筝触弦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勾、挑、抹、摇、按、颤、揉、滑等,这些技巧是小朋友初学古筝的—个难点。另外,古筝作品特别讲究一个“韵”字,每个音符的分寸感都要把握到位,这也是中国音乐所独具的细腻特征。

古筝经典曲目:《渔舟唱晚》、《汉宫秋月》、《寒鸦戏水》、《浏阳河》、《战台风》。

二胡

胡琴是我国广泛流传的拉弦乐器,二胡因有两根弦而得名,是胡琴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演奏二胡时,由左手按弦,右手拉弓,弓弦振动摩擦传给皮膜,在音箱内引起共鸣发音。

音质特点:二胡发音悠扬,声音可连绵不断,富于歌唱性。另外它的强弱变化很自然,具有非常强的音乐表现力,常常能深深地打动、震撼人的心灵。

学习的难点:

学习二胡难在音准。由于二胡没有固定的明确界定音高位置的标准,而是要靠手指把音“摸”出来,因此需要孩子具备良好的听觉概念。在操琴时强调“把位”固定和基本的指距感。如果条件允许,在学习二胡之前可以先给孩子进行一些试唱练耳的训练,使孩子逐步建立良好的音高、音色变化、节奏节拍等听觉习惯。初学的孩子上小型集体课比较好,这样既可提高兴趣又可进行小小的竞争,以后再逐渐改为—对一的授课形式。

TIPS:

二胡选购指南

高档二胡用红木或紫檀木制成,中档二胡用乌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成,低档二胡用新红木或柴木制成。乌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音色也比较有保证,而且价格适中,可以给初学的孩子选用这种二胡。

二胡经典曲目:《二泉映月》、《良宵》、《光明行》、《江河水》、《红梅随想曲》。

琵琶与柳琴

琵琶和柳琴都是抱弹的弹弦乐器,琵琶的名称由“批”“把”演变而来。柳琴因使用柳木制作、外形也类似柳叶而得名。

音质特点:琵琶和柳琴都是同一体系的民乐,它们的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颗粒性是指在弹奏一个长音时,它的音不是连绵的一个长音,比如二胡拉出的一个长音,而是由很多个小短音连成的,就像一个个小颗粒连成一长串。)

学习的难点:

学习琵琶不太容易上手,有人说:“十年的琵琶百天的筝”。虽然夸张,但也能反映出学习琵琶不容易。与琵琶相比,柳琴的型号要小些,指距相对要窄些,而且柳琴用拨片弹弦,技巧比琵琶相对要单纯,这也是很多老师建议孩子学习柳琴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柳琴的音乐表现力不如琵琶丰富,而且,如果掌握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再去学习柳琴会觉得比较容易。

TIPS:

琵琶选购指南

琵琶的型号有大、小之分,初学的小朋友可选用小型号的琵琶。当然,型号虽小,演奏技巧还是一样的。音量强而洪亮并富有金石音色的琵琶是购买者的首选。

琵琶经典曲目:《十面埋伏》、《浔阳琵琶》、《彝族舞曲》、《送我一枝玫瑰花》。

柳琴经典曲目:《春到沂河》、《欢腾的天山》。

好碟推荐:《刘德海琵琶教学心血篇》(VCD)、《中国柳琴名家名曲》(VCD)(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

扬琴

扬琴是一件外来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扬琴属于打弦乐器,双手持一副竹制的琴键敲击琴弦发音。

音质特点:扬琴音域较宽,音色刚柔并济,有人把它称作中国的钢琴。

学习的难点:

初学时,小朋友会很喜欢它,因为上手不是很难,在琴弦上敲敲打打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让孩子感到很有意思。但另—方面,扬琴有100多根弦、上百个键位,要做到脑、眼、手相互协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一点的孩子,不容易打准码子的位置,造成错音或不好的音色。另外,扬琴是多弦乐器,调弦也是一个难点。

扬琴经典曲目:《天山诗画》、《金蛇独舞》、《苗岭的早晨》、《雨打芭蕉》。

来自妈妈的经验选一种方便携带的乐器

音乐学习方法 篇6

一、从“声”、“形”情动于中到情感潜移默化融于动作

“情动于中”, 一切艺术应始发于内心。我们平时常常说音乐中的心中要有谱, 美术中的胸有成竹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音乐与舞蹈都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需要, 是人类的内心情感的显现。虽然“歌主声, 舞主形”, 但在表现性和抒情性上, 音乐和舞蹈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从事音乐编舞法创作的编导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在深入聆听体会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总有某些莫名的东西触碰我们的内心, 使其为之感动。在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而这种印象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舞蹈作品创作的一个元素、一个点、一个雏形——“动机”。“动机”是一个作品的创作灵魂, 在音乐编舞法中“动机”启发舞蹈主题动作, 继而主题动作就像“酵母”发酵一样展开充实, 发展变化为主题下的舞蹈动作。由此音乐的选择在音乐编舞法中的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舞蹈是流动的人体动作造型艺术, 他对音乐有着自己的趋向选择。正如美国舞蹈家多丽丝.韩芙莉在《舞蹈创作艺术》中说道:并非所有的音乐都适宜舞蹈, 音乐的选择取决于舞蹈艺术的局限性和特点。在音乐编舞中舞蹈要对音乐选择的同时也是编导内心情感寻找“触碰”的过程。艺术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需要, 与其说舞蹈在选择音乐, 还不如说人的内心情感在选择音乐的融合抒发, 并以动作造型的时空流动呈现人类情感, 形成舞蹈这一艺术形式。音乐编舞法中有“触碰”的音乐在情绪旋律起伏变化过程中都会给编导或舞者的内心产生不同的变化, 从而进一步激发舞蹈者内心情感, 情感积聚在编导和舞者内心通过舞蹈来表达, 同时迅速的潜移默化的启发着舞蹈主题动作产生发展及变化, 并与之表现特定氛围相吻合于情感中, 情感无不融合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舞蹈动作作为一个个舞蹈单词在情感的融合串联下形成特定的舞蹈语言情感系统, 最终符合舞蹈创作者对整体艺术效果的追求, 达到舞蹈作品的完美。音乐编舞使音乐舞蹈潜移默化的融合于动作本身 (舞蹈本体) , 启发舞蹈动作的产生变化, 人体动作在时空流动的境界里抒发人类思想情感, 给以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动作在音乐中流动满足人视觉、听觉、生命律动的艺术审美需求与享受。推理:音乐与舞蹈都是抒情性表现性的艺术, 他们因为情感的同一性在音乐编舞法中音乐通过情感的触动启发舞蹈动作, 并将情感融于舞蹈本体 (舞蹈动作) 中。

二、音乐旋律启发舞蹈动作“歌唱”

音乐和舞蹈都是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音乐作为舞蹈的无形伴侣在音乐编舞中音乐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等要素帮助舞蹈在整个编创过程中烘托主题气氛、启发主题动作、促使动作流动, 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是通过人体律动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 而音乐主要通过节奏、旋律与和声三大基本要素来表达, 恰好人最能感受到的音乐特征也是节奏、旋律与和声。旋律是指音乐的连续进行, 由音符的高低、长短、快慢和强弱组合而成。音乐编舞法中音乐与舞蹈合作, 音乐旋律与舞蹈动作就相对应, 旋律便成为舞蹈的灵魂, 舞蹈编导和舞者的舞蹈动作是在音乐旋律的启发下进行的, 它会启发舞蹈动作的展开、流动、调度并融合于音乐旋律中趋于和谐统一, 直至使人觉得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从舞者飘动着的舞姿动作中流淌出来的, 继而舞蹈动作又像由舞者自身“歌唱”出来的一串串飘落于乐谱中的音符一样在跳动。推理:舞蹈动作在音乐旋律流动中启发, 在启发中旋律化而充满歌唱性, 好像音乐此时变成可视的了。旋律就是这样启发人体动作在旋律演绎下产生生动感人的舞蹈艺术形象。

三、“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节奏与舞蹈动作的交融

音乐中旋律以力度、速度等表现手段为基础进行, 音符的连续是节奏让它成为音乐。节奏是指音乐的抑扬缓急, 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而人的动作如跑、跳、行走等都具有节奏感。实践表明, 节奏是观众最易于感知的特征之一。正因为如此,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节拍、节奏型的音乐会形成不同的动作节奏风格, 继而导致舞蹈形成各自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可见只有特定的节奏才能决定一连串音符的轻重强弱、快慢长短、断续延绵去表现舞蹈动作性的情感因素:喜、怒、哀、乐, 和表达人的思想意境。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音乐与舞蹈, 都是以抒发感情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那么情感的表达就是音乐和舞蹈的主要关联点, 而节奏就是他们的同一性。人体在运动和非运动过程中都受到本身自然生命节奏影响, 这种节奏我们可以暂且称为“自然节奏”。而我们更知道舞蹈动作本身也有动作节奏, 加之音乐表现的抑扬缓急的特定节奏就形成了宇宙自然节奏、舞蹈动作节奏、音乐特定节奏三种。在音乐编舞法中节奏好比舞蹈的“骨架”支撑着舞蹈动作在旋律中流淌运动一样。不同的特定节奏型“骨架”会引起动作语言的特征定性, 继而形成风格各异的舞蹈, 例如在不同节奏下的藏、蒙、维、鲜的地域性的民族舞蹈。上述不难看出舞蹈和音乐都以节拍、节奏贯穿始终, 节奏是他们结合的自然基础。在舞蹈编创中舞蹈的韵味要与动作相协调, 那么一定要是宇宙自然节奏、舞蹈动作节奏、音乐特定节奏三种节奏的融合统一于动作之中。他们各自让舞蹈动作合符人体自然规律、合符舞蹈运动规律以及艺术风格规律, 用舞蹈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人的情感、生命。各种特定音乐节奏风格的舞蹈, 通过舞蹈动作, 抒发人内心的感受, 都可以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节奏性的运动中去, 就像闻一多所说“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一样。

四、结语

音乐与舞蹈是相生相伴、融为一体, 它对舞蹈创作中舞蹈的形体造型及动作都起着重要的启发推动作用。本文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着手初探了音乐编舞法中音乐启发舞蹈动作方法, 探究出只有理解并充分利用富于变化的音乐, 寻找音乐舞蹈共同的情感“触动”, “情动于中”的舞蹈主题动作, 在旋律的律动与节奏的融合, 互相渗透, 巧妙地结合, 才能创作出“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的舞蹈作品。音乐编舞法作为最普遍广泛的舞蹈编创技法, 探究和掌握其方法, 将对音乐编舞, 乃至舞蹈编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舞蹈与音乐在艺术诞生的滥觞期就有了天然的联系, 掌握并充分合理利用他们的关系原理将会有力促进舞蹈创作。本文从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开始入手, 从“情动于中”、到“生命律动”初探了音乐编舞法中音乐启发舞蹈动作方法。

关键词:音乐编舞法,音乐,舞蹈,动作,启发,方法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人民出版社, 2011.

[2][美]多丽丝·韩芙莉, 著.舞蹈创作艺术[M].郭明达, 江东, 译.中国舞蹈出版社, 1990.

[3]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出版社, 2003.

音乐学习方法 篇7

新课程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老师怎么说, 学生怎么做”的现象普遍存在;欣赏课往往是通过老师解说来取代学生感受;律动全是跟着老师做到底;演唱歌曲的艺术处理都是在老师统一处理下完成的, 等等。总之, 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单一、机械, 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被动的“学会音乐”。为了使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 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行为, 由注重“教”转为注重“学”, 有效促成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从“学会音乐”到“会学音乐”。

一、突出学生主体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自主学习都是主动、积极的, 感染力强。“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在音乐课堂中, 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 试着扮演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 将教育重点放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上, 倡导和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上。变老师是演员为导演, 变学生是观众为演员, 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的习惯。因此, 创造愉快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 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具体的音乐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其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用体验的方式学习音乐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在实际操作中, 应注意两点:

1. 重视体验的独特性。

同样一段音乐, 不同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不同见解。如:在欣赏《梁祝》的化蝶部分时, 首先提出再现部为何又出现“引子”的音乐素材, 是作品曲式结构需要而再现?还是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产生情感联想。学生的联想则不是千篇一律, 有的认为“引子”的再现是把我们带入神话的意境, 为梁祝忠贞爱情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 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 用于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一对彩蝶翩翩起舞, 飞向蓝天, 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有的同学提出, 梁祝的反抗精神让人同情和理解, 不要化蝶再现, 悲剧给人留下遗憾, 遗憾给人的震撼力更大。这种联想也是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后说出的感受。所以, 教师尽可能不要拿出所谓“正确答案”, 任何急性的“仲裁”都会束缚学生的手脚, 熄灭想象创造的火花, 通过学生体验后得到的理解, 比按照教师的指令, 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所取得的东西更有价值, 因为想象创造的欲望是生命最有亮度的颜色。

2. 重视体验的过程。

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 尤其是情感体验。在课堂上, 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音乐的内涵。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主动地去探寻、领悟、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才会成为可能。如:我在学生唱会《阳关三叠》后, 为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表现的离别场景, 特意编排了音乐剧《送别》, 真实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他们深深地被剧中人物所打动, 以情带声, 圆满地完成了对歌曲的演唱。

三、促成有效合作学习, 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 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气象。合作学习顺应音乐新课标的理念精髓,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成了新课改背景之下一种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 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 发现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正泛滥于音乐课堂教学中。

镜头一:在一次观摩课上, 老师就“小鼓有哪些演奏方法?”组织了合作学习, 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过几分钟, , 学生讨论热情正浓时, 老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 打断了学生的讨论, 进入了下一步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二:小组长在小组中俨然像个小老师, 占有多数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其他组员有的“趁机”偷懒、被动“倾听”他的意见, 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 把合作讨论当作于己无关的事。在小组交流展现中, 小组长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代表着他个人的意见, 并非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晶。

以上这些情境现象, 集中体现了音乐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问题。可见,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关注, 探寻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更是刻不容缓。在教学实践中, 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把握有效合作的五个要素, 组建合作小组

根据有效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点,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 每组学生合理搭配, 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组别。

2. 营造合作的时空环境, 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座位安排方面跳出传统的“秧田式”结构, 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 可以是半圆形, “U”字形、圆形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这样, 既体现音乐课的美感又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 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此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辩论表现的时间,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音乐的方式, 这样远比教师终断学生的合作讨论, 由老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要强得多。

3. 注意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协调合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参与其中, 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 有时还可直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这对于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突出。久而久之, 组内学生对于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互相影响, 每个组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 合作、探究的兴趣也会愈来愈浓厚。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 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行为, 由注重“教”转为注重“学”, 有效促成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学生,音乐教学,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则平, 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长沙文艺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音乐学习方法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心灵净化

在人类表达情感的各种方式中, 音乐是不容忽视的一种, 我们应该善于通过音乐来装点和丰富生活, 以缓解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从而起到美化人生的效果。高中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享受为目的,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 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因考试而受到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 音乐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其情感促进之效果。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应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策略, 突出音乐课堂的特点, 以净化学生心灵, 缓解其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切知识皆以兴趣为本源, 一旦离开兴趣, 知识的学习就变得低效而被动, 而兴趣通常又离不开情境。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 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富有韵律美, 容易触动学生内心, 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舒缓压力。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讲授其中的章节《草原牧歌》时, 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蒙古草原风情、民俗特色及其他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 再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讲解暴风雪中龙梅和玉容这两个蒙古族少年奋勇保护公社羊群的英勇事迹。学生对乐章的音乐内涵有了整体感知和深度理解, 就很容易产生内心共鸣, 其学习热情也随之提升。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高亢的西北腔》教学为例, 教师可选出几首西北风格浓郁的歌曲, 例如《信天游》《黄土高坡》及崔健的《一无所有》等, 这些歌曲具有相似的旋律和曲风特点, 是西北原生态风情的真实写照。学生在高亢、自由而辽阔的旋律中深深地沉醉了, 也会不由自主地对西北民歌生发出仰慕和喜爱之情。

二、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高中学生受到青春期性格的影响, 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与参与意识, 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并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 高考压力也导致学生不得不在文化课学习中投入大量精力, 还有的教师认为高中学生逐渐趋于成人化, 对于自我表现不再像小学或初中学生那样积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够重视, 甚至表现出畏难情绪, 心生抵触。然而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音乐活动, 其对音乐内涵才有更透彻、更深入的理解, 才能被音乐打动而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研究音乐活动,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在《独特的民族风》章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民歌比赛, 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同时在课下让学生收集耳熟能详的各族民歌, 例如藏族民歌《神奇的西藏》《走进西藏》《天路》《天堂》《鸿雁》, 维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和彝族的《情深意长》, 中原民歌《牧羊曲》《沂蒙山小调》, 南方民歌《小河淌水》等, 这些民歌无不优美动听, 婉转多情。通过歌曲介绍和让学生亲身演唱, 学生对歌曲内涵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各民族歌曲的曲风特点也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从而对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心生敬佩和赞叹之情。

三、利用流行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启迪学生智慧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历来备受争论, 高中音乐教师对此也展开了深入探究。流行音乐大多节奏欢快、旋律简单, 且蕴涵了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其中不乏表现同窗友谊、咏叹生活、表达内心情感与感伤的歌曲, 学生听后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将一部分流行音乐元素有选择性地引入音乐课堂, 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 同时也为音乐课堂活动提供了情感切入点, 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正向、积极的情感, 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

流行音乐大多与学生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流行歌曲应尽量积极向上, 富有教育意义且感情真挚。例如《听妈妈的话》《妈妈我爱你》《栀子花开》《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 这些歌曲或感恩母爱之伟大, 或珍惜同窗之友情, 还有一些更为早期的歌曲, 如《从头再来》《相信自己》等励志歌曲, 有利于激励学生, 壮其心志, 使其勇于对抗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努力拼搏。

四、结语

音乐直击人的灵魂深处, 我们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音乐固有的情感渗透效果, 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与高尚的情操, 获取关于真、善、美的人生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赵洁.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B版, 2014 (6) :218.

[2]刘占朝.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J].吉林画报 (教育百家A) , 2014 (5) :131-132.

[3]田祖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4 (7) :256-257.

音乐学习方法 篇9

一、扣紧主旋律

扣紧主旋律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让学生先掌握乐曲的主旋律, 然后再顺水推舟, 组织学生进行其他欣赏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在让学生欣赏小合奏《花儿与少年》时, 我先让学生会唱《花儿与少年》这首歌, 然后再让他们听这首器乐曲, 学生很自然地分辨出哪里是引子, 哪里是主题, 哪里是副主题, 并能将这些部分的节奏跟主旋律的节奏相比较, 得出乐曲各个部分的节奏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再加以细致诱导, 让学生分辨连续演奏的相同主题的不同之处, 学生也能轻松地听出演奏乐器的差别和旋律上的变奏。一部结构复杂的作品中的许多难点要点, 就在这样的欣赏教学法中迎刃而解了, 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获得了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较为有效地掌握了学习的重点知识。

二、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法是教师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为欣赏教学服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 对提高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欣赏《牧歌》时辅以蒙古大草原的美景;欣赏《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时, 辅以该电影中犹太人惨遭杀害, 尸体遍地, 血流成河的录像资料, 学生的视觉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很容易体会出该主旋律是犹太人从心底里发出的痛苦呻吟。这样, 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 学生只是单一地听磁带录音, 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而利用多煤体进行欣赏教学则可以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极大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音乐的意境之中, 对教学活动的深入十分有利。用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打击乐器演奏

打击乐起源于民间, 乐器种类繁多、音响色彩丰富、演奏形式多样。这种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作品的节奏深入欣赏。例如我在让学生欣赏《闲聊波尔卡》时, 先展示给学生一张打击乐器演奏谱, 让学生先练习演奏。然后用该节奏为《闲聊波尔卡》伴奏, 这样反复几次, 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 快速熟悉了旋律;最后, 我再组织他们分析结构,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析乐句旋律特点……将优秀的打击乐合奏作品引入音乐教育,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综合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建立更开阔的世界观。

四、体验表演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声音的艺术。蔡元培曾说:“我们在听了一支美妙的乐曲后, 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 生活多么甜蜜, 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体验表演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声, 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 能联想到清晨的山谷等。体验表演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脑思维, 动口演唱,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表演。如在《大进行曲》欣赏中, 我先让学生反复听辨乐曲中的结构, 熟悉乐曲的主题, 理解乐曲表现的是军队在接受检阅时, 展现出来的那种豪迈雄壮的军威和一往无前的强大战斗力。接着我让学生分几个小组, 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学生们受到了感染, 表演得十分投入, 轻松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创作法

在音乐教学改革活动如火如荼的今天, 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 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出来, 以发展其创造力。例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时, 我先让学生视唱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根据主题表现出来的情绪, 为其填词。于是有学生的作品为:“苗岭美来苗岭俏, 苗族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你飞歌来我舞蹈, 踏歌起舞家乡真富饶!”我选出比较好的作品, 在全班教唱, 这既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欲望, 激发其再次创作的热情, 同时也让全班同学更深刻地掌握了主题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为更进一步组织欣赏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 引导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起着促进作用。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在这里,他特别提到了“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兴趣”及其作用。

一、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习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一步,是指教学中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引导学习兴趣重在“新”,旨在“引”。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以“新”、“异”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再是教师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兴趣来引导学生对音乐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对音乐学习产生间接兴趣。这样,以直接兴趣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间接兴趣辅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小学生爱唱、爱跳、好表现的天性来引导学习兴趣。

1.创设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

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一个突出主题的音乐视听环境,能够诱发学生对音乐和音乐学习的极大兴趣,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如《孔雀舞》一课伊始,配以欢快优美活泼的音乐,学生边欣赏边走进教室,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美丽的西双版纳,接着我不露声色地在钢琴上弹出优美抒情的《金孔雀轻轻跳》旋律,学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样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们,为他们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了兴趣。

2.注重新课导人,抓住学生心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根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我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导入方法:(1)舞蹈导人。有的歌曲,内容节奏宜载歌载舞,如《金孔雀轻轻跳》、《乃哟乃》等,我就把它们编成简单的舞蹈,以歌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学生作为欣赏者,兴趣盎然,有的甚至跟着老师手舞足蹈。(2)故事导入。如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首先让学生听故事,然后将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引导到乐曲上来。(3)图画导人。用简笔画、投影等揭示音乐主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总之,导人的方法很多,既要精心设计,又要因人因课而异。

二、灵活运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灵活运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随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识而激发起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上的短时兴趣容易丧失其效能,当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后,如何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这种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灵活运用课件,激发兴趣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稳定性与强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平,使学习时间更为持久,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1.直观激发兴趣

教师利用图片、影像等直观教具课件,结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学生欣赏《小青蛙》,觉得“好听”。这种欣赏仅是一种直觉的、感性的反映。要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作品的内涵,得到美的享受,就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随着音乐起伏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在欣赏轻松活泼的乐曲第一段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小青蛙的活动环毙——荷塘,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小青蛙在干什么?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说小青蛙在唱歌,有的说小青蛙在游泳……随着学生的精彩描述,各种形态的小青蛙“跃”上大屏幕,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学生欣赏得津津有味,充分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后来在欣赏与第一段相似的第三段时,我又把学生欣赏第一段时想象的各种青蛙形象以动画显示。欢快的音乐结合生动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在通过听觉感受乐曲旋律美的同时。又通过视觉感受到乐曲的动态美。这样循序渐进、直观形象的处理,不仅一次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感受。

2.表演激发兴趣

教学中我还经常利用唱、奏表演及形体表演等形式来激趣,如:在唱歌课的巩固教学中,采用部分学生演唱,另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或一部分学生演唱,另一部分学生伴舞的形式等,这样的课堂气氛总比那种全班反复齐唱的课堂要活跃。又如欣赏《草原小骑兵》第二段,在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组自由组合,表演“暴风雪中的小骑兵”。学生们兴致很高,积极参与,灵感也随之进发,有的用铃鼓晃动表现风声,有的用沙球表现下雪声,还有的仿佛自己就成了小羊、小马,在草原里蹦来蹦去……此时的课堂充满着自由、愉快的气氛,师生共同享受着音乐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类表演活动一般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又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讲究教学方法,强化音乐学科特点来引导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方法,强化音乐学科特点来引导学习兴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所产生的广泛而又稳定的兴趣。要想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得乐”,教师就要把培养学生兴趣摆到一个显要位置来认识,在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中,着力培养他们对音乐课的稳定兴趣。这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活跃、见多识广。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兴趣间的转化、强化音乐学科特点来引导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要抓好以下两方面的结合。

1.“生活”与“情境”结合

教学中,我通过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增强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闪烁的小星》时,在前一天我给学生留作业:要求学生晚上观察星星,让学生发现星星的各种形态,激发学生热爱美、表达美的能力。在音乐课听歌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的夜空景色,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教师朗读“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学会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星星的印象进行绘画,创造《星空图》。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作品,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还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造”与“评价”结合

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推陈出新的能力。如按节奏编曲,曲调创编接龙,歌词创作比赛等都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的每个阶段和具体环节,我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都及时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时我用录音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品味自己的歌声中,师生共同进行点评,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又如在《草原小骑兵》一课的分组合作表演活动中,我对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予以“参与奖”,对合作最好的小组又予以“合作奖”。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中情绪高涨,产生了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兴趣水平的不断提高。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在各个环节和步骤中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因素都考虑进去,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就会爱学,爱学就能学好。

音乐学习方法 篇11

一、3D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 3D音乐技术的特色

3D音乐技术具有特色的定位音效与回声音效, 其中的定位音效 (A3D) 是采用一组喇叭或者耳机, 就可以发出逼真的立体音效, 这种音效产生的结果是给使用者定位身边所有的不同位置的音源。回声音效就是音波的反射, 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产生更加逼真的立体感2。3D音乐技术还具有高清的音质、独有的立体感以及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特色使3D音乐电影如2011年五月天推出的第一部3D音乐电影《五月天D3NA》火爆全国, 另外, 3D音乐技术在游戏中如CS或者是QUAKE 3得到了广泛应用3。

(二) 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不足

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的不足, 在教学模式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 老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成为被动的一方,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潜力的挖掘。在教学内容方面, 存在内容守旧、没有创新, 也对国外先进的音乐知识缺少引进和吸收。由于音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实践, 同时在音乐设备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对于专业性的试音棚大多高校都不具备。学生不能准确感受到自己的发声音质并且存在的问题都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欠缺的地方也得不到及时的训练。

(三) 3D音乐技术与高校音乐教学的结合

通过对上述3D音乐的特色分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3D音乐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立体感的听觉反馈,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训练学生的演唱功底。在3D音乐技术效果的影响下, 学生的全身血液被带动, 灵感可随时促发。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中的艺术, 需要不断地开拓更需要不断地尝试, 3D音乐技术给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平台, 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提供了空间。同时3D音乐技术也有利于学校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以及促进学校和谐文化的发展, 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壮大。

二、3D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 3D音乐技术提供教学新理念、思路及方法

3D音乐技术提供的教学新理念是“创作与创新”, 这是该技术本身具有的逼真的立体感所决定的4。3D音乐技术提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 高质音效的回声与准确定位的立体化, 给学生创造音乐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能够捕捉到每个跳动音符的细节, 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以往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3D音乐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音乐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的事物与活力”, 3D音乐技术作为一种新事物, 给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灵感, 也为学生日后音乐的发展提供创作思路。

(二) 3D音乐技术让音乐变得立体化、生动化

3D音乐技术让捕捉不到的声音变得立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让体验3D音乐技术的学生仿佛自身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热情鼓舞与创新的激发。学生不再因为上课的枯燥乏味而逃课、不听课, 巨大的听觉冲击感, 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生命力”, 并且为之动容。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 而是学习的创造者, 音乐需要执着的人, 同时音乐也需要懂它的人, 3D音乐技术提供给学生真正了解每个音符的机会, 同时感受音乐无尽的力量。“音乐净化人的心灵”“音乐是心灵的鸡汤”等, 在3D音乐技术里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同时音乐又可以塑造人的品格, 让学生在增加音乐才能的同时, 也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与魅力。

(三) 3D音乐技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潜能

以前的高校音乐教学, 尤其是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 大多数都是对音乐的赏析, 或者听音乐教师的讲解, 自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3D音乐技术采用立体感的听觉效果, 让学生在立体化、生动化的空间里演唱与创作, 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3D空间里展现出了对音乐即兴创造的潜力与灵感, 让音乐艺术变得更加丰满与多样化。同时3D音乐技术所提供的仿若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的空旷感, 也给学生带来了心灵的启迪与净化, 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方法。3D音乐技术带来的是听觉的盛宴, 同时在徜徉音乐的空间里, 也有个人情感的体现及人生的感悟, 这些作用不仅是3D音乐技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是音乐本身力量的体。

三、结语

3D音乐技术是信息化、科技化与智能化时代的产物, 它独有的立体音效感使该技术成为培养学生创作热情与自我声音反馈的重要媒介。在高校音乐教育模式中, 3D音乐技术作为一种新事物, 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 同时也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将3D音乐技术与高校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训练学生的演唱功底。在3D音乐技术效果的影响下, 学生的全身血液被带动, 灵感可随时促发。因此, 3D音乐技术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法。

注释

11 .田正铁.浅析电脑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的广泛运用[J].群文天地, 2011.24:47.

22 .赵世兰.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洛阳大学学报, 2003.01:121-123.

33 .陈晨.电脑音乐技术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下一篇:设备运行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