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合作学习

2024-10-15

音乐教学合作学习(精选12篇)

音乐教学合作学习 篇1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能力、观点和素养双向交流、发展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其学习活动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群体性过程。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培养探究和创新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是一种共同的, 开放的, 包容的学习, 它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主体特性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尤为突出。它改变了过去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发挥了学生潜能, 凸显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增强了学生间的信息“共享”, 使学生“我要学”、“我乐学”成为现实,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 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教学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操作难度大, 难组织,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效能不高等现象。因此,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利用有效教学资源, 开展“事半功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成为探究和深思的课题。本人现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针对学生“不愿”合作心理, 创设融洽教学情境, 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标准, 组织学习开展合作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但由于学生, 特别是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特殊阶段, 在学习活动中易受外在因素制约, 存在“不愿”合作学习的畏惧心理, 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现象, 合作学习效能显著低下。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 要在做好学习小组“归类”的前提下, 找准学生“不愿合作学习”的情感实际, 一方面采用激励、引导等方式手段,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 一方面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征, 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 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产生能动情感,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点时, 教师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实际, 利用数学生活性特点, 设置了“小明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 他不小心将玻璃的一角打碎了,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 如果他现在知道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他一定能划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生活性问题, 此时,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此时好奇心得到有效调动, 探究情感得到渲染, 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 使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成为内在要求。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得出了“不一定能划一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的正确结论。

二、针对学生“不会”合作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教学, 使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

在实际合作学习活动中, 经常出现学生合作学习“气氛浓烈”, 但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 部分学生未能领会和掌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要领。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第一要义”, 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学生的探知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并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 引导学生开展探知活动, 并对他们活动进行概括、升华, 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 使学生领悟探知的要领和解题的要诀, 为学生有效合作学习打下方法基础。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时, 教师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一次函数图像”问题时, 不能对图像性质进行准确、正确的分析, 导致小组探究效能低下。此时, 教师根据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内容, 借助数学问题概括性特征, 设置了“一次函数”问题, 向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活动中, 教师将重心放在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上, 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法进行一次函数图像的探究, 教师向学生一次函数y=kx+b (k≠0) , 当k>0且b=0, b<0, b>0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以及当k<0, b=0, b<0, b>0此时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这样, 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对上述问题合作探究“游刃有余”, “水到渠成”。

三、针对学生“不高”合作效率, 重视合作探究训练, 使学生善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归宿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学习品质就会更加高尚, 学习素养就会更加深厚。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综合性问题特性, 设置囊括多个知识点、包含多个解题思想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进行过分析、讨论、辨析和总结等环节, 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为有效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抛物线y=ax2-2ax+m经过点P (4, 5) , 与x轴交于A (x1, 0) , B (x2, 0) 两点, x1<x2, 且S△PAB=10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AQ和△PBQ的面积相等?若存在, 求出Q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该问题是一道有关“二次函数”的数学综合性问题案例, 该问题条件中隐含着“二次函数”、“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知识点, 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运用到“数形结合”、“函数和方程”等解题思想。此类问题案例运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整体性、分析逻辑性和解题方法性,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明显。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 并结合教学纲要内容, 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音乐教学合作学习 篇2

山东 胶南市实验小学 陈 菲

去年在四年级二班上音乐课时,我像往常一样带好录音机走进教室,一到门口就有几个同学围上来:“老师,我们六个人一起为歌曲《郊游》创编了一个舞蹈,请你给我们看看吧。”我当时很吃惊,因为这里面有三个学生是在音乐课上表现非常差的同学,从来没见他们表现过自己,能行吗?带着疑问看完舞蹈,我震惊了:这是我的孩子们跳的吗?他们的舞姿那么优美,他们的编排那么符合歌曲内容。事后我得知这个舞蹈是他们六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创编的,每个人在创编过程中各抒己见,经过多次修改,集结每个孩子的智慧终于编创出了优秀的作品。于是我深深地反思: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每个孩子在音乐方面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要能让孩子展现出亮点,就需要我们老师为每个孩子搭建成长的平台,是否可以尝试一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呢?于是我开始在音乐课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尝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将我的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情况,均衡分组

首先,全面了解班内每个学生音乐课上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责任感、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分成四大类:学习态度积极主动,责任心强的同学为A类,并担任组长,稍差一点的可以担任副组长为B类,其次把那些学习好但责任心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作为C类,最后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为D类。

其次,按照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的原则,全班学生分成四类,其中,A和C、D分别组合两个组,B和C、D分别组合两个组,这样六十多个学生的班级就分成了四大类,十多个小组,这样就容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小组凝聚力,大大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益。

最后,小组桌椅的摆放由学生商讨后决定,圆形的、方形的、马蹄形的、椭圆形的……这些摆好的图形都是根据他们所需展示的内容确定的,由此可见每个小组都有着丰富的想象与独特的见解。

二、合理分工,发扬个性

小组分好后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给组内每个成员确定相对应的任务,比如:唱歌好的同学负责歌曲表演,节奏好的同学负责节奏创编,舞蹈好的同学负责舞蹈创编,让每一个学生各负其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这样又避免了因为分组给C、D类同学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就是小组的主人,组荣我荣,努力为小组增光添彩。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根据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锻炼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课的快乐。例如:在唱完歌曲《打花巴掌》以后,先让每个小组进行一次唱歌比赛,然后推一名唱歌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参加班内的比赛,这需要组内每个成员大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集思广益。只见他们认真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设想,然后制定歌曲的演出方案,有的为歌曲创编舞蹈,有的为歌曲加入打击乐伴奏,有的加入解说词,忙得不亦乐乎,我不由感叹:原来通过合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音乐家。编排结束后每个小组都到前面进行才艺展示,增强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意识,也让每一位学生在与同等水平学生的对比中进行评价,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三、关注小组内的后进生

在音乐课上,所谓的后进生就是不愿表现自己,唱歌跑调的同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首要的,组内每一个同学的表现直接影响整个小组的水平,因此老师要引导在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主动帮助音乐课上有困难的同学。例如:在学完《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后,我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练习歌谱的试唱,只见小组内每个成员先试唱一遍,找出唱得不好的同学,全组同学齐心协力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同学及时对差生进行鼓励“你真棒!”“加油!”有的借助柯达伊音阶手势帮助学生找准音高,有的同学借助图形谱帮助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变化,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后进生找到了自信心,快速成长进步,使小组成员意识到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才能在比赛中取胜。

四、及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

反馈是音乐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的作用在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小组根据成员的表现及时作出整改计划。我在日常的音乐课教学中,每四周举行一次音乐会,曲目编排形式全部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全班同学认真观看,做好记录,音乐会后写好音乐会收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畅谈音乐会的感想。班级内定期进行评比,才艺展示优胜的小组奖励一颗金星,优秀个人奖励一朵红花,进步大、提高快的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真正实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音乐理念。

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 合作学习 作文教学 作文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作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为审题、选材、布局、谋篇乃至用词、造句和修辞能力都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得的,这就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了条件。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模仿,作文选无疑成为他们学习写作的最好帮手。教师如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就会生搬硬套,整篇照抄,就会与“课标”提出的写作理念背道而驰,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利用作文选指导作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指导学生扩大阅读,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强化写作内容与形式,丰富作文内涵,提炼文章主旨,提升文章技巧,使学生快速、有效写好作文,提高作文水平。

一、开好作文阅读课,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的经验,是很有道理的,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生活是作文题材的源泉,但中学生生活阅历浅,不善于发现、积累素材,这就需要借鉴、模仿别人的文章,特别是同龄人的文章。如果在阅读中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的合作交流,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就会不全,达不到促进写作水平提高的目的,因此开展作文阅读课是很有必要的。

作文阅读课的教学有两种形式:合作泛读和集体精读。

(一)合作泛读指教师不限定作文选的文章,包括文章数量、内容、题材、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上作文课时间进行阅读,增强学生对优秀作文的感性认识,培养爱阅读作文的好习惯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泛读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三结合一列”:“读与思”相结合(阅读与思考);“读与记”相结合(阅读过程中将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读与论”相结合(阅读过程中将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便于课后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讨论);“一列”是指依据作文内容编写阅读提纲,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构思的巧妙,选材的典型,语言的准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做好“三结合一列”后,交流泛读心得,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集体精读指教师统一选择、印发作文选上的一篇优秀作文,在规定时间内精读,开展集体讨论,合作交流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合作泛读的进一步提高,比泛读的要求更高,促进作用更大。课前,教师选印好作文,并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泛读,做好“三结合一列”。课堂精读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赏析。要求学生将合作泛读时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奉献给大家,并做简要赏析。这一环节既检验了泛读阶段的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2.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各个层面,包括标题、构思、选材、组材、结构、表达、语言等,挖掘出为自己所用的东西,并结合个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做到“议有根据、议有目的、议有所用”。如对作文《童年趣事》的标题展开讨论,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眼(“趣事”);接下来要求对题目中的各个信息元素进行推敲,是“童年”而非“少年”“青年”,是“趣事”非“趣人”,等等,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审题的好习惯。

3.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拿自己的文章同范文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在阅读中经常有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文中的材料在我们生活中也发生过,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文中的语言这么优美,我怎么就表达不出呢?等等。学生通过比较学会了积累材料,学会了运用写作技巧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存异的创新思维。

4.求异。作文贵在出新,要求学生将范文中的材料换个角度来思考,看看是否有新意,做到“老瓶装新酒”,“换药不换汤”。如范文《论“滥竽充数”》的论题是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得出“瞒和骗是不能持久的”、“人应该有真才实学”。换一个角度看看如何呢?从齐宣王角度立论,可以得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原因”的论题;而从齐缗王的角度立论,可以得出“大锅饭该废除”的论题。只有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你的文章才会从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5.改换。看看范文中是否可以换上更好、更典型的材料,能否重新选材、组材,结构上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式。如将记叙文中记人文章的事例,看看能否用到记事的文章中,因为记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入和事,只是文体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如果改换得当,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改换练习,对写作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体验。只有亲自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体味范文后,自己构思,“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列出写作提纲,组织好材料,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让同学品评,找出差距,弥补不足。

二、成立课外阅读小组,延伸拓展课内教学

课堂作文阅读在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交流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要延伸拓展课内作文阅读教学到课外,加强阅读的实效。每班成立3—6人为一个课外阅读小组,实行每周定量阅读,定时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作文阅读,循序渐进,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加以正确的引导,用好学生手中的作文资源,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合作学习 篇4

有效实施教学案教学, 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角色位置, 注意角色位置的转换,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一、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有效组织分组学习

合作学习有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最深受教师的青睐。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组织引导调控好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 选择分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适时调控教学策略, 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学会协作, 学会分享。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认真设计, 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每次合作都要有一定的内涵, 要明确对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有帮助, 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及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分组, 以此来保证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内成员的搭配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干, 而且都干“正事”, 如组长、副组长、书写员、组织员、表达员、检查记录员、补充发言人等, 防止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与词不达意, 还要防止有的学生一言不发, 有的滔滔不绝, 说个不停,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互不相干, 或者两个人一起随便谈谈, 说的内容与讨论的问题并无关联。要做到这些, 不能完全依赖学生, 教师的首席作用必须要有体现。

二、教师的首席作用体现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是华而不实的。通过独立思考, 学生会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再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到新的境界。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合作学习。课堂上, 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沉下来阅读, 沉下心来思考;让学生静思默想, 默默读书、默默品味,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 加深体验和理解, 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 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时上公开课, 为了眩目、热闹,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 收集相关的资料, 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手段, 让学生说、学、板、画, 耳目一新, 平时则涛声依旧。这种教学流程是“规范”化的, 时间安排“规定”化的教学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另外,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讨论交流的时间, 不能刚刚进入到合作学习的情境就匆匆收场, 这样的合作学习也达不到合作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首席作用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首席作用还体现在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引领者、参与者。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教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参与者, 教师可以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当中, 俯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探讨, 以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和相互融合的和谐关系, 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有时还可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等, 在相互学习、平等对话中实现锁定的教学目标, 共同体验学习过程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我在教学案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上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不当之处愿与大家交流。

摘要:有效实施教学案教学, 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角色位置, 注意角色位置的转换,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5

桃村中学孙谭华

从松山听课回来以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近日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要不要将外出学习的课堂照搬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呢?这是不是适合我们的课、我们的学生呢?下面是我在近一段时间在历史课任务分配、问题讨论及新授课讲课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想法。

1、历史课任务分配实践。我们可以将一节课的历史内容分解成与小组数相同的几个问题,每组一个或两个问题,可以教师指派,也可抽签分派,看哪个组答得最快最准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将问题列在黑板上,学生看书、讨论归纳后派代表到黑板上将答案板书出来,其他小组到黑板上修改补充,然后教师讲评;第二种是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看书、讨论,将答案整理归纳,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后教师讲评。

2、合作学习的讨论实践。我们可以将每节课中最重要最难理解的问题,让所有的组都一起讨论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将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或者小组自己选择;二是各组讨论归纳答案,一个组先答,其他组补充、纠错。通过实践,前一种方式更容易操作,也容易腾出时间来讲评。

3、(想法)合作学习中讲新授课。我们在上新授课时可以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与小组数目相当的部分,让各组自由选择,或者抽签决定某组讲哪一部分内容。任务接受之后,各个小组成员首先要自主学习,然后讨论决定采用的讲课方式。讲课方式可以是推荐某一个人代表全组讲课,小组同学给讲课者提供自己的建议,讲课者在有任务时,可以让各小组同学分别去完成,讲完之后,学生分组进行评议,给出一个分数,并陈述理由,讲课者自行评价,最后老师总评。

以上看法仅是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创新阅读教学 探究学习合作 篇6

一、重视个性评价导向,让学生敢于合作探究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读同一篇课文,因学生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分析能力的差异等,他们对文章的感悟也会多种多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点也不错。我们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他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好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评价要格外慎重,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才敢于探究,不怕出现错误和闹笑话。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基础比较差、合作探究时又心不在焉的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或答非所问,这会招来其他同学的嘲笑。这时,我们老师一定要给他以鼓励,保护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多鼓励,少批评,学生才敢于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善于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不仅指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这必须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阅读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而一篇篇文情并茂的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巧借生活之“情”,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巧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为合作探究铺下基石。妙借情境之“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濯清涟而不妖”联想到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谚语和莲花的品质,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展开辩论。这就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达到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合作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现阶段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为核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本人在阅读教学中,避免以往教学经验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合作探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合作探究带来的愉悦。

1.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在新课程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实现了由承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发展”的主体的角色的转变,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如果教师事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仍把学生能否出色回答好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热的情感,养成發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2.合作探究,适时指导

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向导,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本人先让学生合作探究疏通课文,然后就内容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靠他们自己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负主要责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几名尖子生围绕老师的提问作一番“应答”,而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有时也提醒学生换一换思考的角度。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

“学无定法”,教学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创阅读教学崭新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走进语文新课程。

(作者单位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职教中心)

运用合作学习优化音乐教学 篇7

1.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其实是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之一。因为学生具有与其他人交往、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等方面的需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他们创设生生交往的机会, 共同组成集体网络, 以求产生学习中的“共生效应”。如在七年级 (上) 第三单元《故乡的云》的“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中, 我让学生自行寻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完成教学任务, 要求自选自编, 形式多样, 朗诵、演唱、演奏、舞蹈等均可, 人数不限, 动作不限, 这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从而使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

在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做到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 不强迫学生去学习, 而是给他们权利自主地学习。

在小组合作中, 每个学生都是小组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小组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他们之间相互依赖, 每个人都会作出贡献, 教师应适时鼓励, 使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地增强, 合作使他们更为团结,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相关心和互助的人际关系。

2. 将合作者合理分组, 并为各组的参与和表演公平记分, 相互竞争,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调整分组, 平衡各组的人数, 并把一些音乐特长生平均分配给各组, 以逐步形成各组的表演特色, 在小组互评后给出公正得分, 计入组员的音乐平时成绩, 并于学期末计算出累记得分, 评出优胜组, 给予相应奖励。从而促使每组成员在每次音乐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作设计, 相互讨论, 相互补充, 合作表演, 争创本组佳绩。

3. 课前预习就开始合作, 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

预习是语、数这类主科应做好的工作, 他们也许会根本不重视教师布置的这一任务。我竭力提倡音乐也要预习, 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三是为了在课上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有道是“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一个人的力量太小, 可是集体的力量却是无法估计的, 你不会的我会, 我不会的他会……学生分组开展合作预习后,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明确合作内容, 提高合作效率

各小组应充分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 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创作设计, 开展活动, 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例如我在《让世界充满爱》这节课的“爱心创作”活动设计中, 精心为四个小组准备了四种活动任务, 分别是:A、选择一首“爱心”歌曲演唱并能综合其他形式表演。 (老师提供相关歌词) B、按老师提供的道具编一段爱心情景剧。 (给两个情景供选择:学习互助、盲人过马路, 发给具体的情节内容) C、集思广益为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填上第三段歌词并演唱。D、为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编排动作并表演。这四个创作任务分别由各小组长选择“爱心礼盒”来领取, 然后各组在音乐声中展开活动, 十分钟后各组汇报表演并相互评价。有了明确的活动思路指导, 学生在发挥创作潜能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5. 合作学习应与独立思考有机结合

在合作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 通常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体, 甚至以自己的观点垄断小组的思想, 而另一部分学生也懒得自己思考, 对小组产生依赖性, 坐等答案。所以要先提倡自己独立思考, 然后相互交换意见,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能, 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 篇8

一、开好作文阅读课, 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的经验, 是很有道理的, 说明了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生活是作文题材的源泉, 但中学生生活阅历浅, 不善于发现、积累素材, 这就需要借鉴、模仿别人的文章, 特别是同龄人的文章。如果在阅读中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同学的合作交流, 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就会不全, 达不到促进写作水平提高的目的, 因此开展作文阅读课是很有必要的。

作文阅读课的教学有两种形式:合作泛读和集体精读。

(一) 合作泛读指教师不限定作文选的文章, 包括文

章数量、内容、题材、特点等, 要求学生在上作文课时间进行阅读, 增强学生对优秀作文的感性认识, 培养爱阅读作文的好习惯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泛读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三结合一列”:“读与思”相结合 (阅读与思考) ;“读与记”相结合 (阅读过程中将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读与论”相结合 (阅读过程中将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便于课后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讨论) ;“一列”是指依据作文内容编写阅读提纲, 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构思的巧妙, 选材的典型, 语言的准确等。同时要求学生在做好“三结合一列”后, 交流泛读心得, 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 集体精读指教师统一选择、印发作文选上的一

篇优秀作文, 在规定时间内精读, 开展集体讨论, 合作交流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合作泛读的进一步提高, 比泛读的要求更高, 促进作用更大。课前, 教师选印好作文, 并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泛读, 做好“三结合一列”。课堂精读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 赏析。

要求学生将合作泛读时自己认为是妙笔精华的词句奉献给大家, 并做简要赏析。这一环节既检验了泛读阶段的成果, 又锻炼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2. 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文章的各个层面, 包括标题、构思、选材、组材、结构、表达、语言等, 挖掘出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并结合个人实际,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做到“议有根据、议有目的、议有所用”。如对作文《童年趣事》的标题展开讨论,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 找出题眼 (“趣事”) ;接下来要求对题目中的各个信息元素进行推敲, 是“童年”而非“少年”“青年”, 是“趣事”非“趣人”, 等等,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审题的好习惯。

3. 比较。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拿自己的文章同范文比较, 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在阅读中经常有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文中的材料在我们生活中也发生过, 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文中的语言这么优美, 我怎么就表达不出呢?等等。学生通过比较学会了积累材料, 学会了运用写作技巧等,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存异的创新思维。

4. 求异。

作文贵在出新, 要求学生将范文中的材料换个角度来思考, 看看是否有新意, 做到“老瓶装新酒”, “换药不换汤”。如范文《论“滥竽充数”》的论题是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得出“瞒和骗是不能持久的”、“人应该有真才实学”。换一个角度看看如何呢?从齐宣王角度立论, 可以得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原因”的论题;而从齐缗王的角度立论, 可以得出“大锅饭该废除”的论题。只有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 你的文章才会从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 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5. 改换。

看看范文中是否可以换上更好、更典型的材料, 能否重新选材、组材, 结构上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式。如将记叙文中记人文章的事例, 看看能否用到记事的文章中, 因为记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入和事, 只是文体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如果改换得当, 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改换练习, 对写作的提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体验。

只有亲自下水, 才能学会游泳。体味范文后, 自己构思, “依葫芦画瓢”, “照猫画虎”, 列出写作提纲, 组织好材料, 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 让同学品评, 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

二、成立课外阅读小组, 延伸拓展课内教学

课堂作文阅读在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交流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要延伸拓展课内作文阅读教学到课外, 加强阅读的实效。每班成立3—6人为一个课外阅读小组, 实行每周定量阅读, 定时交流,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作文阅读, 循序渐进, 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 加以正确的引导, 用好学生手中的作文资源,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摘要: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教师的主导下, 群体协作, 研讨交流, 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是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模仿, 作文选无疑成为他们学习写作的最好帮手。教师应在构建好合作学习的平台上,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作文选,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增强语文素养。

音乐教学合作学习 篇9

1、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 混合编成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相互扶持, 彼此指导, 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 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 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为完成共同任务, 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1、课文表演

根据所学课文, 教师对课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编排, 然后教师进行导演, 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

2、集体讨论

教师可借鉴汉语课本阅读的教学方法, 就所学知识引申、展开讨论。这是合作学习的中药方式。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一是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二是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三是课文句子。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 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四是就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 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3、书面表达

前两个环节都是重阅读、重表演、重参与, 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一个环节是重在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开始时向学生讲明主题, 然后开展小组讨论, 使全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同该主题有关的讨论活动, 感知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 学生就有了较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 从单纯的再现到大幅度的扩展。再到脱离原语篇的自由表达, 最后学生能够写出书面英语作文。

三、合作学习操作要求

1、学会分组

一是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 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 无需调整座次, 分出层次, 因此,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二是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发挥教师作用

一是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二是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 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 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三是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 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 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 四是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间有着相互依靠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 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3、明确学生责任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 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 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 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 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的责任。

经过这一系列补充措施, 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了, 学生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探究中学习成绩、兴趣和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

1、英语合作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方向性的革命。只有通过合作学习, 师生才能在一个英语环境内进行互动, 学生只有在英语合作学习的环境中, 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这个作用是其他任何学习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音乐教学合作学习 篇10

八年级第一学期的《角色游戏》一课, 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面具, 然后进行面具表演, 最后进行集体展示。这是一堂基于合作背景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课, 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 分工合作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其中需要学生运用美术、音乐、劳技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 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面具”节目。在整个活动中, 每位学生按分工进行设计、寻找制作材料、制作面具、美化装饰、整体调整等工作。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分歧, 学生要协商地解决。对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小组成员要分头寻找解决的办法。完成作品后, 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合作学习”给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怎么分组

我一开始按小组分, 这样一来人数太多, 学生在面具的选材、制作的方法等方面容易产生分歧, 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如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 而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甚至因不同的意见而产生矛盾, 影响面具的制作进度, 最后被迫停止合作学习, 可见这样的分组是不科学的。而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因为在合作中我发现每一组或者每一次不同的活动都会有一两个相对弱势的学生, 其他学生对他们排斥、冷漠。我想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弱势学生的存在, 教育学生从学习体谅他们开始, 让弱势学生从体谅中感受温暖。这样当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够友善地接受异质的同伴时, 才能在小组中真正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团结的关系。成员之间有了这样的关系, 才能以诚相待, 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 成功的分组应以4~6人为宜。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组别。应对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符合靳玉乐《合作学习》理论中的“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

一开始, 我担心合作过程会花费过多的时间, 而拖延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在“合作学习”之前, 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中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美术的方法, 这样远比教师中断学生的合作讨论, 由教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效果好, 学生获得的对美术的体验, 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也将截然不同。例如:在制作面具时, 有的学生为了使制作的面具新颖, 想了很多方法, 多次进行制作不同面具的尝试。经过反复酝酿, 他们制作的面具很有创意———如根据京剧中变脸的启示创作的《人生成长三部曲》 (如下图所示) , 少女———充满活力, 中年妇女———成熟稳重, 老年妇女———安详慈爱。可见给予一定的时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三、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不要参与其中

实践中我发现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较普遍。为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师非常有必要参与其中, 以期了解情况,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及时改变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 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记得有一个小组在制作面具时, 原想做一个眼睛突出的夸张的面具, 他们用了很多种方法, 可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 我直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指导他们可以用一些突出的球形物品。后来, 他们中有人想到用乒乓球来做眼睛, 结果制作的面具很夸张、生动。还有的组在剪面具时不小心剪坏了, 我就指导他们根据形状巧妙地设计成葫芦形等夸张变形的脸形, 这样反而使面具个性鲜明。可见用巧妙的构思来弥补制作中的失误, 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还发现生活中人们的惊奇表情, 同龄人夸张的照片, 都是理解夸张的好材料。这样久而久之组内学生对美术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相互影响, 每个组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 合作、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实践中, 我感到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老师要做学生的“参谋”, 不做“管家”。

四、“合作学习”会不会扰乱课堂秩序

我在教学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在教学中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在我刚开始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上课的时候, 学生由于很新奇, 在兴致勃勃的学习过程中, 一下把纪律等要求抛到了九霄云外。还有, 开始制作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混乱”的时候。比如, 我在一个班上课时, 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让各组去选择面具制作材料的时候, 他们担心抢不到好的材料, 这样, 有的学生甚至就产生不管对自己的面具制作有用还是没用, 先抢过来再说的想法。这一局面的产生, 真使人想到商店里哄抢购物时的情景。有的学生因意见不同而产生争吵等。分析原因, 我认为“合作学习”要形成一定的制度, 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产生高效、有序的效果。因此,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养成做事先计划好, 然后再行动的习惯;三是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养成遵守课堂纪律和遵守合作规则的习惯,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在以后的“合作学习”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在小组内设立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共同取一个名字, 编一个口号, 以增强凝聚力。这样, 他们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相互依赖、体谅, 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我还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实践证明, 引导得法, 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不但不会扰乱课堂秩序, 反而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另外,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我坚持在组间巡视, 适当参与小组活动, 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和能力, 并注意观察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如:及时制止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话语霸权、沉默寡言等。

总之, 通过实践探索, 我认识到“合作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合作”。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合作, 主动探究合作, 友好地合作, 真正明白合作的意义。同时, “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指出, 就美术课程而言, 就是要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模仿、训练的被动练技法的状态, 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通过美术活动“学会学习”。学生学会合作, 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 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才能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 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进行新的创造。而美术课堂, 正是给“合作学习”提供了这一大舞台。互助、互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这是高效合作学习的保证。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面具的认识, 增强了学生创编、想象、表演、交流的综合能力,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予人玫瑰手可留香”的快乐。

摘要:“合作学习”给美术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给予一定的时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引导得法、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不但不会扰乱课堂秩序, 反而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王大根.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案例.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浅析初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下面,笔者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结合本人理解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新课程实践的产物。它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它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或团队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学习方法。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人格的培养。

二、适时分组,获取最佳学习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应把握好分组的时机。在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因此,把握好分组的时机尤为重要!

1、当任务繁重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新教材要求同学们的知识学习不局限于课本,课堂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高效。

2、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参与者。特别是一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更是心不在焉,不愿去动脑,动口,动手,造成差生面不断扩大,即使是学习态度好的学生面对如此单调的课堂,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都能集中精神听课,他们也需在课后花大量时间去复习、做题才能保证一定的效果,进而造成物理课堂教学效益差。为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我们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大胆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来唱主角,教师甘当配角。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思考和探索。

3、当方法多样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一组串联的彩灯(如图),当闭合开关后灯都不亮,已知其中1盏灯的灯丝烧断,请大家判断是哪盏灯坏了?所需器材自选。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用电压表检验,有小组提出用电流表检验,有的小组提出再用一只完好的灯泡分别代替电路中的每一只灯泡,有的小组提出用一根导线来检验等。

三、合理分组,相互合作相互竞争

1、分组时应兼顾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差异应包括学生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比如在前面安排同学们去多方面搜集生活生产中各式各样杠杆的信息时,就要考虑到同学家庭的差异,否则同组的学生可能搜集到许多重复的信息,就不能很好的进行组内交流。同时还要考虑学生能力,比如,让爱好电脑的学生去上网搜集资料,就不可以把班级内电脑“高手”都分在同一组。“组内异质”除了可以更好的发挥每位同学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学习。

2、分组还应做到“组组同质”。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如果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综合能力较弱的小组,就会失去兴趣,那么这样的竞争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他们再次去争取成功的信心。同时为了同一个目标还能促进组内成员之间更好的合作。

总之,人们常说“物理难学、物理难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物理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导致物理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的、个体化的活动。物理学习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赋予学生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力,为物理教学带来生机。合作学习无疑是一个好的平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初探 篇12

一、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 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应避免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在七年级上册《图案的设计》这一节课中, 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组含有数学规律的图案。学生每人设计一副图案后, 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转变教师角色

首先,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由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由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 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 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 甚至行动, 努力当学生的顾问, 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三、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

众所周知,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 为此, 我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 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 (这个评定对学生保密) , 把学生按四人一个小组, 四人角色按学习能力的大小分别为甲、乙、丙和丁四级, 同级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其次, 我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采用学生双向选择与教师适当调配相结合的方法, 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在合作中, 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 如组织者、讲解者和检查者等, 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不定期轮换,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

四、“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这里主要是教师能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得到全面的发展, “问题解决是思维的动力”, 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合理地提出问题, 就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 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而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 在教学“圆的确定”时, 若提出问题:“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学生会不需思考便回答出来, 这样就不能起到鼓励学生参与、不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缺少思维的“量”和灵活性的问题, 就不是教育上合理的问题, 不是有价值的问题。若把问题改为:“过三点可以作几个圆?”情况就不同了, 它会促使学生先对三点的可能位置关系进行研究和作出结论, 然后再分别就各种不同位置关系下能画几个圆进行研究, 得出准确答案。因而这个问题就起到鼓励学生参与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因而是“教育上合理”的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为实现师生合作,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和课中设置的问题, 都要是“教育上合理”的问题, 即要是学生可接受的、有一定思维量的、具有灵活性 (或开放性) 的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五、评价、激励机制不可少

不管是课内合作还是课外合作, 评价、激励机制都至关重要。有评价、激励机制才有动力, 学生会更有积极性, 才会在更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 是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 (比如说看小组平均分) 。只要小组成员认真参与合作, 基本完成任务, 就能评为好;能提出建设性、突破性的建议或亮点问题, 小组可评为很好, 为更好调动积极性, 每次大考 (期中和期末) , 以平均分为标准, 平均分最高的和进步最大的两个组将受到奖励。奖品开始是文具, 后来干脆与我一起共进早餐!当然是我买单, 一个早餐, 也就是几元钱, 但学生兴致高涨, 很是兴奋。

上一篇:亲社会价值取向下一篇:英语教材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