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环境

2024-06-05

音乐学习环境(共12篇)

音乐学习环境 篇1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已普遍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介入更为音乐合作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和途径。本文以《走进音乐世界》第8册第二课《妈妈的歌》中歌曲《游子吟》的教学为例,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小学音乐合作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和途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技能,挖掘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平台作用,激发学生音乐合作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质提升。下面以《走进音乐世界》第8册第二课《妈妈的歌》中歌曲《游子吟》的教学为例,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与探索。

一、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门艺术,要深入领会音乐艺术魅力,需要借助生动的音乐情境,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情境创设将极大地改变传统情境创设方式,使创设出的音乐情境更加生动,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唤醒,就能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歌曲《游子吟》是一首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歌曲,它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创作而成。作品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体现母亲的慈爱之情。为了帮助小学生进入情境,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学生合作学习奠定基础。我先播放了一节《游子吟》微课视频。该视频是一段朗诵表演视频,由本班朗诵与表演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共同创作,一名学生扮演游子,一名学生扮演慈母。

由于是本班两名学生合作表演的视频,更容易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学生在情境刺激下,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受到两位学生合作表演情境的感染,合作学习意识被唤醒,为歌曲《游子吟》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信息技术的运用也突破传统情境创设的局限性,提前录制大大节省了课堂学习时间,而且也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

二、信息技术搭建合作平台,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现代学习理念强调资源意识,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能够大大地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现代教育资源的运用离不开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学习中的优势,提升小学生合作学习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学习平台能够将教师从传统领唱者的角色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等,优化教师教学“主导”效能。

为了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我先根据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一组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然后引导学生从网络平台搜索歌曲《游子吟》演唱作品。学生选择的音乐视频类型各不相同,有单纯音乐演唱,有MV演唱视频,有指导学唱的视频等。根据教学的需要,最终选定学唱指导的MV视频。

学生根据MV视频展开合作学习,重点研究换气点、高位置混声演唱、情绪上自然起伏、弱起演唱等,如:慈母手中线(换气),游子身上衣(换气),临行密密缝(换气),意恐迟迟归(换气)。谁言寸草心(换气),报得三春晖!引导学生用高位置混声合作演唱《游子吟》,提醒学生音色要圆润,歌曲中每一句演唱都要有情绪上的自然起伏,大连线要唱得连贯流畅。演唱时注意弱起演唱,体验弱起小节的美感,最后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

在此基础上,小组内进行合作分工,分成两组,唱二部合唱,拍唱结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唱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录音设备将学唱实况录制下来,再通过回听进行自我检视,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措施,教师进行适当的巡视指导,最后评选出最佳的学习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强化学习的重难点,提升学生合作学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拓展,培养学生学习创新意识

音乐与其他表演艺术不是孤立的,为了进一步提升音乐表演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意识,在学生学唱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各小组进行网络搜索,了解并借鉴网络上歌唱表演的形式,借鉴某一种表现艺术,以“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结合“说、唱、演”等,将歌曲《游子吟》表现出来,各小组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自由地进行适度创新,并录制下来,把它作为一份礼物献给自己的妈妈。

学生对于这一合作学习任务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各小组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利用网络学习音乐表现的艺术,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不少小组不仅充分展示了“唱功”,也结合说、演等表现形式,穿插抒情性的说白,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意外的是一个小组在“说白”阶段,每一名组员都用一句台词表达了对妈妈的真挚情感,使课堂成为情感宣泄的舞台,在音乐学习中极大地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创新能力也颇让人惊讶。

如果把小学音乐课堂比作一个大舞台,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这个舞台的主旋律,信息技术则是让这个舞台变得灵动、炫目的魔术师,教师则是这一台艺术表演的导演。信息技术时代,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然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凸显学生主体,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乘着音乐的翅膀腾飞。

参考文献

[1]甘玮陈、增照.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 4.8

[2]茅巍立.优化合作,提高实效——浅谈优化小学音乐合作学习的途径[J].北方音乐.201 5.1 1

音乐学习环境 篇2

一、指导思想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强调以教育为本,环境教育作为

贯彻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围绕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进行环境教育渗透,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音乐教育成为渗透环境教育的有利手段,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把环境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中

在音乐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可有针对

性地选择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唱一些赞美祖国山河的歌曲,聆听和自然有关的乐曲。有条件的话,还可进行户外教学,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欲望。

三、实施途径

1、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与《环境知识》,找出其中的联系与相通之处。加强课

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标准。

2、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一是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二是教师以情施教,以情感人;三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进行环保意识的可靠保证。

3、挖掘教材内涵的环保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设计情

趣,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坚持学科渗透,深化环保教育。

5、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或演出活动中,从选题到服装道具的设计制作整个过程,大

音乐学习环境 篇3

一、澳门的音乐发展简述

作为亚洲一个最早接受西方音乐艺术熏陶的城市,澳门有着她独特的音乐文化历史背景。早在公元1553年,随着葡萄牙人租居澳门并在此定居,方便了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Matteo Ricci,1552—1610)抵达澳门后,带来了风琴和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又称“楔锤钢琴”)等西洋乐器。1594年葡萄牙人在澳门设立圣保禄学院,内设音乐科。1839年,马礼逊在澳门开办了马礼逊教育会。以后,在陆续设立的教会学校中,不少都设有音乐课程,这使得西方音乐文化和欧洲的键盘乐器技术能够传授给本土居民。

澳门有着独特的美丽海湾景致,在上述中西交融的音乐文化历史背景影响下,使得澳门早在20世纪初期已孕育了不少音乐家。如萧友梅(1884—1940)、冼星海(1905—1945)、区斯达神父(C. Aureo 1917—1993)、林乐培(1927—)、叶惠康(1930—)、刘志明神父(1938—)等。50年代以后出生的如蔡崇力(1951—)、林品晶女士(1954—)、梁剑英女士(1954—)、梁以信(1959—)和梁晓鸣(1961—)等。这些中年一代的音乐家和老师们,正在为促进和发展本澳的音乐教育事业而努力,他们的优秀教学成绩和有建设性的音乐培养工程促使澳门近年来的音乐教育水平很快提高,同时亦使澳门的音乐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澳门近年较突出的音乐青少年范例

2001年出生于澳门的苏飞雅四岁学习小提琴和钢琴,2006年以最小年龄破格录取为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学生。以后,她在每隔一年由澳门政府文化局主办的小提琴高级组或钢琴中级组比赛中屡获冠军。2008年在全国少年儿童音乐艺术大赛上,更夺得小提琴学前组金奖。2009年于第27届澳门青年钢琴音乐比赛中以最高分数获最具潜质奖。小小年纪的她能有如此成就,实在是与她的音乐世家背景分不开的。她的双亲是十年前由大陆移民来澳的音乐家,分别是澳门西乐团以及中乐团的首席乐师,她的钢琴老师亦是上述回流澳门的音乐家,小提琴老师是大陆移民澳门的澳门乐团乐师。

再如,近年获得第六届意大利马诺波利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的廖国敏,他幼年时在澳门的一间琴行接受音乐启蒙教育,并很早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而他16岁的弟弟廖国玮,9岁时获澳门文化局颁发的奖学金前往香港演艺学院学习,于 2005年日本举办的第六届亚洲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在不设年龄限制的公开组勇夺金奖。

80后的青年音乐家中更是人才济济,如林盈盈曾在第8—11届澳门青年音乐比赛中屡获冠军,她15岁前往香港演艺学院学唱习,后获澳门东方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获钢琴演奏和音乐理论博士学位;又如马步萌,在澳门演艺学院学习小提琴,曾经在第12—18届澳门青年音乐比赛中获得冠军,后获澳门文化局奖学金到香港演艺学院和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修读,现成为澳门首位小提琴演奏专业硕士。还有获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大提琴演奏硕士学位的洪思敏;曾在第15—20届澳门青年音乐比赛中屡获冠军,后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专业的梁迪嘉;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已获钢琴演奏硕士和小提琴演奏硕士学位、现正修读指挥的黄晓婷以及尚在外国求学的青年乐手如梁乐鸣(管乐、指挥)、孙仲佳(小提琴)、高佩群(单簧管)、龙绮欣(钢琴)、Igor Amarel(钢琴)、胡翊婷(钢琴)、卢卓琳(钢琴)、潘皓雪(钢琴)、王舒容(钢琴)等等。若这些乐坛新秀完成国外的学业后回流澳门发展,那么,未来澳门的城市音乐氛围将因为他们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繁盛。

三、分析现时的优秀音乐少年与上一代音乐家的不同

据上所述,考虑上一代音乐家的出生年份,大概都是从20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左右,当中具有国际水平的极优秀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而国际水平级的演奏家却很少。笔者认为,这是要成为器乐演奏家,需要从小就接受很严格和正规的乐器技术培训,而囿于当时社会较缺乏此类师资。上一代的音乐家少年时代只能在澳门接受西方音乐的启蒙和熏陶,到国外留学后,除了语言障碍和音乐基础比外国同学落后外,还要常常担心经济上的窘迫问题等。因此,这些音乐家学习音乐的过程远比现在的青少年艰辛,他们所获的成就,可以说是年纪稍长后靠自己在外国刻苦学习积聚而来的。而现时的儿童学习情况和上一代很不同,他们能够较早地接受音乐专业培训,老师们是上一代回流或由国内外移民澳门的音乐家,使得他们的乐器演奏技术或音乐理论在少年时代就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加上现今的澳门社会经济实力雄厚,市民的生活水平较回归前富裕,音乐学习的气氛较浓厚,而这样优越的音乐学习环境是上一代所没有的。因此,就造成优秀儿童产生的机会比较多,而且还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向。

有才能的音乐儿童,在今日的中国大陆或邻近的香港固然有很多,因为中国有13亿的人口,香港有700万人口,按此比例推算,优秀儿童的产生机率也应该较大。若优秀儿童仅产生在一个只有27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的现代小城市,而且时段只在近十多年内,则可见有其独特可探讨之原因。

四、澳门现时的音乐环境对

培养音乐人才的影响

澳门回归祖国后,多间娱乐场的兴建,博彩业的逢勃发展,加上澳门成为“世遗”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来澳,促使澳门多元经济迅速增长。澳门政府除了由学校普及音乐教育开始,更有规模地发展政府辖下的中西专业乐团,使之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以及多方面支持民间音乐团体和私人音乐机构等。造成良好的音乐环境大约有下列六方面的因素:

(一)普及音乐教育

澳门现有中、小学校约80间,音乐课被编排在幼儿园或中、小学里。音乐课内容包含有一般的唱游、基础乐理、敲击乐、牧童笛、合唱等。这些必修的基础音乐课,普及到每位学童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青少年接触音乐、认识音乐的最方便途径。若青少年经常有很多机会接触音乐,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也有更大可能引起他专业学习的愿望。所以音乐的普及是提高一个地区音乐教育的最基本和必需的途径。

(二)澳门市民学习音乐的其它途径

1.澳门现时唯一颁授音乐学士学位的公立高等学府是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该校于 1977 年开设音乐教育课程,由2009年9月起扩展为音乐表演和教育两个本科专业。音乐学系目前有兼职老师20人,全职老师6人,学生78人。每年毕业的音乐教育本科生成为中小学音乐老师的主力,为澳门音乐普及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澳门演艺学院是一所澳门政府文化局管辖的音乐表演艺术综合学院,成立于1989年,内设音乐、舞蹈和戏剧学校,是一般中、小学生业余学习音乐的学府。院内共有老师一百多位,学生一千八百多名。最近,他们成立了五年的“少儿合唱团”在全国27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最高荣誉的“小百灵”奖。由于近年演艺学院不断培训了很多青少年演艺人才,因此三年前获澳门政府批准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合办,在澳门开设了全日制舞蹈中学, 2009年9月开设全日制音乐中学。以培养专业的演艺人才为办学的宗旨。

3.圣庇护十世音乐学院是一所已有40年历史的音乐学院,由天主教会主办,也是第一所受政府资助的私立业余音乐学院,内设器乐和乐理课程。培养对象是中、小学生,有较为严密和系统的教学安排,过去几十年也栽培了不少人才。

4.由于收生条件宽松,学习时间自由,因此,私人经营的琴行或音乐中心成为澳门大部份青少年课余学习音乐的地方,他们的师资和教学模式影响了大部分澳门青少年的音乐学习。澳门现有琴行约40间,但仍有增加的趋势,证明了学音乐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5.由于学音乐的学生越来越多,私人老师授课也是很受欢迎的,他们的教学方式不受学校条例限制,上课时间由老师与学生间商量并自由处理,亦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三)特区政府主办的音乐活动和音乐团体

1.政府主办的音乐会和比赛:除了拜师学艺之外,青少年还需要有观摩学习以及参与表演的机会。因此,大量的音乐会和音乐活动促成了优良的音乐观摩学习和表演实践机会。由于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澳门现时的音乐活动很多,包括今年已经是第23届的澳门国际音乐节,共25台节目分别在澳门文化中心、“世遗”建筑物等场馆上演。这些国际水平的音乐盛会,不仅提高了本土市民的音乐生活质素,也大大地开拓了青少年在音乐方面的知识、视野和高层次的品味。

每年由政府文化局主办的青年音乐比赛,今年已经是第27届了,参加的青少年有一千多人次,而每年的学校合唱比赛和儿童歌唱比赛,更成为每间学校的重要活动。这些音乐会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以及家长和学校的支持,而历届青年音乐比赛的大奖得奖者,很多都因为获取丰厚的奖学金而决定前往国外深造,走上音乐专业学习的道路。

2.代表城市音乐文化的乐团:澳门政府现拥有水平颇高的中、西两大乐团,乐手是从全世界各地经过严格考核招聘的,而这两大乐团资深的乐师同时又成为演艺学院和理工学院聘请的老师,他们的加盟加强了澳门音乐教育师资的阵容。

(四)民间主办的音乐活动

由于澳门特区政府对音乐文化事业的经济支持,民办的音乐团体也很多。去年暑假,澳门青年交响乐团被邀请前往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成为澳门青少年乐手的骄傲。2009年7月乐团又前往东莞、深圳、河南、武汉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国内专家乐手们的好评。在这个团体里,不仅培养了大量青少年乐手,也加强了青少年普遍学习器乐的风气。2009年澳门又成立了两个钢琴协会,为年轻的钢琴好手增加了钢琴演奏交流、上大师班和听讲座等机会。今年底,澳门钢琴协会将举办一个中国钢琴作品作曲比赛,参赛作品来自全世界的中国作曲家。除了政府辖下的乐团,还有民间的中西乐团、管乐团、天主教合唱团、民歌合唱团、南音协会、道教音乐协会和粤曲学会等。也有为发掘本土歌唱明星的流行歌曲卡拉OK歌手选拔赛,全澳精英粤曲卡拉OK大赛等。澳门文化艺术教育中心还经常举办很多音乐表演晚会。民办团体近年成就较大,例如澳门少儿艺术团(古琴研究会),他们将应邀参加2009年天津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等。

(五)音乐考级、考试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是过去三十年在澳门颇具影响力的考试。很多琴行已把“英国皇家考试”的考试内容作为教材授予学生,并以她的评级来评核学生或老师的音乐程度,所以这个考试为澳门的音乐学习起了规范和标杆作用。由于每年吸引了大量学生投考“英国皇家考试”,除着考试的成绩鼓励了青少年学习音乐,也同时使器乐学习更加普及化。

(六)澳门政府对私人音乐学习的支持

澳门特区政府成立的东方基金会,不单提供了上述民间文化活动的经费资助,也帮助了不少年青人达成到外国学习音乐的梦想。最近澳门教育暨青年局颁布一个消息:凡是登记受该局管辖的琴行,每周工作时数25小时以上的老师,政府会另外津贴4,000元。这种做法,增加了琴行老师薪俸,而琴行亦不必增加学生学费来维持经营成本,这使得大量市民可以享受学习音乐的优惠,除了增加学生学音乐的机会,也间接优化了澳门社会的音乐环境。

总结

澳门是一个很早就接触到西方音乐文化的社会,在中西音乐融合的环境下,不仅为有才能的音乐学子提供了良好的音乐艺术学习平台,而且还在上个世纪里产生了不少中外著名的音乐大师。加上近年,澳门特区政府对音乐文化事业的特别重视和支持,充实了社会上各类型的音乐团体和音乐活动,使得澳门市民愈来愈富于艺术精神。从以上乐坛新秀的脱颖而出,正说明了近十年来澳门音乐文化教育由于继承传统,再加上中、老年一辈的本土音乐家又成为目前澳门音乐老师的主力,才是现时音乐天才儿童出现的关键所在。况且现时澳门音乐活动的普及,加强了整个社会的音乐氛围,使得青少年有很多机会接触音乐并发展所长,造就了比以前较多、更年轻的青少年音乐人才的成长。他们主办的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和音乐活动不单在澳门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发展,为自己的音乐事业打下基础;同时令澳门的市民增加很多欣赏音乐的机会,助长了澳门美好的音乐环境的形成,也为栽培未来的音乐新秀提供了更适合的土壤。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下,笔者期望政府或音乐学府懂得珍惜本土青年音乐家,给予他们优先的工作机会,藉此吸引他们回流发展;同时放宽大陆音乐家来澳教学的居留手续,使得他们与本澳的音乐家们共同努力,为推动澳门音乐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积极培养下一代作出更大贡献,在迈向中西音乐文化融合典范之路上不断进取,并且取得令世人嘱目的成就。

参考书目

1.戴定澄《音乐创作在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2.戴定澄《音乐教育在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3.戴定澄《音乐表演在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4.徐凯、宋柏年、徐万民《杰出历史人物与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5.夏滟洲《中国近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6.刘羡冰《澳门教育史》,澳门出版协会,2007年版。

梁剑英 澳门理工学院音乐课程主任

数字音乐环境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 篇4

关键词:数字技术,音乐,环境,高校,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音乐因其具有的易修改性、传统乐器及乐队无法达到的声音效果以及优良的音质和宽动态等特点,数字化技术在音乐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高校音乐专业花费巨资建立了MIDI制作室、音频工作站、电子钢琴教室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相关设备器材教授学生学习作曲、和声、录音制作和乐谱打印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音乐制作,用于《歌曲创作》、《和声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还可以拓展应用于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视唱练耳》、《器乐》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中。

一、数字音乐环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练耳以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在教学中往往造成了一系列的非良性循环——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学生实际需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保证。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与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视唱曲与练耳内容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视唱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地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而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社会竞争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吸取。

二、数字音乐环境下的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引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拓展了声乐教学的领域,并且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省时省力、节约师资等优势。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可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和老师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各项要素。做法是:教师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歌唱状态。

数字化技术对学生进行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对学生进行咬字、吐字和音准的纠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可以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

三、数字音乐环境下的器乐课程教学

《管弦乐队乐器法》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管弦乐队配器法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管弦乐队各种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音色特点、乐器性能以及演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运用数字化技术后,教材不再是一本书,而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光盘。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集于一体的数字化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既可以看到文字、谱例,又可以听到演奏录音,还可以观察演奏技术,教师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引导和指导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免除了教师上课前寻找谱例、录音、录像或约请演奏员的烦恼,也免除了教师上课时板书、画图的尴尬以及交换操作各种媒体播放器之繁琐。数字化的信息也可由学生任意提取,反复研习,加上足量、生动的练习,及时、正确的评判,学生可自行控制进度,人机交互方便可靠等等,满足了学生个别化学习的要求。

四、结语

当然,数字音乐环境下的音乐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我们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站在传统音乐教学所铺垫的基石上,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音乐教学中优势,充分利用数字音乐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桑潇.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48-150.

音乐学习环境 篇5

平定县巨城联校 刘文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利用网络技术,应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很难停留在呆板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中,网络教学可以使得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使课堂真正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习变得充满趣味,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我的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通过QQ群组、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不仅使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我的学生发自内心得爱上音乐学习,爱上网络课堂。

一、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于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的监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将网络技术与音乐课程内容加以结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网络技术、网络环境下音乐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成为平等的发言主体,照本宣科的“宣讲”模式可以变为公平积极的“对话”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多元结构。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应用平台,学生会形成一个个网上学习的群体,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和探讨,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提出问题,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模式在有些时候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控制,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通过网络技术,利用网络环境的新教学课堂突破了传动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视野、开发学生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获取已经变得越来容易,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里获取信息,课堂的知识都可以储存在网络中,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在课堂上一遍遍地重复知识,但是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没有时间限制的获取知识、重复知识、巩固知识,通过网络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每一个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看待问题角度的差异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二、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开展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建音乐情境。

创建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唤起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喜爱。当语言走到了尽头,音乐变产生了,音乐是动听的是美好的,学生不爱上音乐课,不是音乐的错,而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创建一个愉悦的音乐审美环境,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使音乐教学课堂更加能吸引学生,更加能抓住学生好奇心,更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

例如:《种太阳》是四年级课程中的一首歌曲,教学目标是通过歌曲《种太阳》的学唱,知道自己长大后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树立美好的理想。根据这首歌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新奇开放性思维为主的教学方案,首先在课堂教学前我在班级QQ群里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大家开展想象,说说大家都有什么美好新奇的愿望呢?”,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大胆美好的愿望,课堂上首先我和学生分享了种种新奇的愿望,从而引出有个小朋友的愿望是“种太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种太阳》的动画视频,动画里一个可爱的孩子怀着美好和新奇的愿望,他想播种太阳,然后结出一个个太阳,一个送给南极,一个送给北冰洋,一个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活泼生动、想象丰富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学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这一积极的情绪,随即进入《种太阳》课程的学习,开始了《种太阳》的课程教学,《种太阳》的音乐课堂收到了充满热情、积极生动的教学效果。

又如,《春天在哪里》是二年级课程中一首欢快的歌曲,教学目标是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感受歌曲中表现的欢快节奏和活泼的情绪,根据音乐和歌词内容,创造性地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对歌曲的感受。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春天的摄影作品和春天美景的记录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一进入课堂便通过图片和视频进入到春天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美好情境之中,多媒体动画分别展现了春天里青翠的山林、歌唱的黄鹂、明镜的湖水,给学生们呈现出一片春天动人的景色,之后我向学生提出“大家有哪些对春天美好的记忆呢?”学生们说,春天里有潺潺的流水、发芽的小草、歌唱的小鸟。之后《春天在哪里》这首欢快的音乐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的旋律表现出欢快的身体动作,跟着音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课堂教学结束后,我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去拍摄春天的美景,上传到班级QQ群,在QQ群里我发起了投票活动,让学生选择最喜爱的春天美景,给拍摄最美春天美景的学生一个奖励。通过课堂,通过课堂后的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2)借助网络延伸课堂知识,拓展学习视野

网络上的知识内容丰富,课堂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延伸,学生学习的视野也可以通过网络拓展,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等搜索软件搜索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查看网络上对相关课程不同的理解,挖掘教学素材,把课堂内容真正丰富起来,把学生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铃儿响叮当》是五年级课程的一首歌曲,这首歌其实是一首美国儿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圣诞歌曲。借助网络搜索,我找到英文版的《铃儿响叮当》,也就是《Jingle Bells》,让学生聆听原版歌曲,给学生介绍这首经典儿歌的创作过程,同时把圣诞节这一西方传统节日的来历给学生作了一个简单的讲解。同时我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圣诞节的图片,学生看后对西方世界、对圣诞节有了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首儿歌的理解。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我们获取信息变得简单快捷,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利用好网络,丰富课堂,把课本知识进行更广的延伸,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学习视野。

(3)借助网络应用平台,教师和学生实现更好的互动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移动终端的时代,QQ空间,QQ群组,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把人们变成了一个个低头族,其实这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这个时代是app、网络应用平台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果不能利用网络应用平台,那就是和这个时代脱节,同时也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在我的教学中,我创建了QQ群组,QQ群组可以把课件,课堂知识,延伸内容传到QQ群组的群空间中,方便学生浏览查看,在QQ群组里我会分享音乐知识、音乐作品、音乐视频,在QQ群组里让学生比赛唱歌、器乐、摄影等,使他们真正热爱音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现在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最主要的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已经面向用户,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知识的接口,也是交流知识分享经验的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我会不定期的分享美文,分享音乐知识,鼓励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世界的美好。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学生会提出问题,我会找到相关文章分享给他们。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和学生实现了课堂之外的互动,也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更加丰富。

网络应用平台不仅是一种教学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更快捷的从课堂到课外的互动交流方式。借助网络应用平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丰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密切,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变得更加充满趣味。

三、总结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更加灵活、更加自主。针对同一首歌曲,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而不只是依靠教师设计好的单一的方式来学习。借助网络,教师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手段,学生也拓展了学习的视野,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和教师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与教师分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享自己的经验,这种相互促进的模式促使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这个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学生更希望获取课堂之外种种新奇的知识,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快捷高效,但网络不仅是一个新奇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去积极引导,带领学生获取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知识。

总而言之,网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不断掌握新的平台应用方式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新时代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学习,教师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教育随着教师的不断提高才会更加先进,更加优越,更加呈现出教学效果。

当然,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既要严肃认真,也要生动活泼。网络技术,网络平台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应该脱离教学的本质,不应该错误的引导学生认为借助网络就是学习,通过网络就能提高能力,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外通过网络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 篇6

新艺术课程强调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学习艺术的人,学习艺术是为领取通向生活的通行证,她保证艺术课程成为一种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的课程;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艺术课程本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具有信息量大、广的特点,而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广域性,也具有信息量大,信息范围广的特点,这为艺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下面一个实例就是我利用学校网络教室,尝试用网络来教学的《京剧泰斗梅兰芳》的一个实例。

一、确定课件的组织形式

我已经很熟悉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课件的教学形式,制作一个用PowerPoint或Flash等制作的课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切身体会到它带来的好处和不足。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仍停留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级阶段,学生在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前,接受教师的“灌输”。从某种意义上说,设备仅是提供给老师一个新的便利的教具,学生仍被动接受知识。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飞跃。在网络教室中,学生面对可以登录英特网的计算机,开展他们自主的学习,甚至协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整个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自己查找资料。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引导,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我为自己的设计思路而振奋,于是确定主题、收集材料、寻求技术支持、制作专题网站……繁忙的生活从此开始。

先确定网络课件的组织形式,初步确定,教师上课演示仍沿用PowerPoint引导学生思维,然后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如新浪、Google等著名的搜索引擎来搜索相应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与梅兰芳相应的材料,充分利用网络上现有的资源。但与网管商量发现也存在一定的敝端,因为网络具有广域性,网络上各种资源分散、重复,且有大量的死链接,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相应的内容比较困难,且学生也较容易走题,学生看到其它感兴趣的内容,易去点相应的链接,教师控制较困难,可能收不到预期良好的效果,所以这种想法虽然很好,但少符合实际,被否定了。而改用建立自己的专题网站,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在专题网站上找到相应的内容,易进入正题,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体现现行新课程要求“信息量大、广”的特点,又可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艺术课程本身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二、搜集素材、建立专题网站

确定好课件的组织形式以后,我就上网搜索了大量国内外梅兰芳资源网站,下载了大量有关梅兰芳的素材,有文字材料,有图片,有动画,有视频。当看着“梅兰芳”文件夹日益丰富,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就着手分门别类,将收集到的材料,建立成学生便于浏览的“梅兰芳”网站,网站结构如下:

首页:主要简单介绍“梅兰芳”的大致生平,让学生先大致了解梅兰芳的生平情况,主要代表作等情况,激发学生去思考梅兰芳一生是怎样度过的(生平)?他一生表演了多少作品(戏剧表演)?作为梅派艺术的创立人,他有什么独到的表演手段(梅派指法、梅派立式)?使学生产生听一听他的唱腔,看一看他的表演的想法(梅剧欣赏),作为一个“艺术使节”他走访过多少国家(对外交流)?使学生能窥一页而知梅兰芳的一生,又能使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空间,去思考、探索大师梅兰芳的一生,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接下来的“大师生平、戏剧表演、梅剧欣赏、梅派指法、梅派立式、对外交流”等几个栏目就是为学生准备的相应的素材,从梅兰芳的幼年,介绍到晚年,从梅兰芳以继承传统为主,到学习昆派艺术独创梅派艺术,到晚年著书立识,总结艺术经验,欣赏梅兰芳的表演,模仿梅派指法、立式,使学生能真正走近一代大师的身傍。

相关链接:主要收集网上介绍大师梅兰芳的站点,让想更进一步想了解梅兰芳的学生去继续深入研究梅兰芳的艺术人生。

三、穿针引线、制作幻灯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一盘散沙,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功能,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所以我又制作了一个教师端课件,引导学生思路,这个用传统的演示课件即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课件流程图如下:

环境音乐及其教育学思考 篇7

关键词:音乐,环境,鉴赏,教育

对环境音乐概念的描述, 存在环境音乐、背景音乐、氛围音乐、陈设音乐、背景噪音等相似称谓。一般而言, 它是指那种间接作用于主体意识的非鉴赏性音乐。环境音乐在我国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家庭、学校和广泛的社会环境, 人们也在有意或无意地应用、感受和评价。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应用相当普遍, 如交通运输、商店宾馆、休闲场所等社会环境。一方面, 由于这些场所在取材与播放方面依赖于经营者自身的判断, 缺乏科学考量, 容易产生环境失调、前景与背景音响环境错位等负面效果;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环境音乐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 不能满足市场对环境音乐消费的需求。加强环境音乐的教学与研究, 势在必行。

一、环境音乐研究与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1、国外环境音乐研究与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国外系统研究环境音乐, 始于二战期间美国战时工厂的车间环境音乐播放, 其后产生了缪查克 (Music) 全球音乐配给公司, 并引发系列环境音乐的影响问题研究。就研究成果而言, 较有代表性的有日本音乐学专家服部正主持的环境音乐课题组, 他们结合日本环境音乐应用实例, 借鉴美、法等国研究成果, 出版了专著《环境音乐美学》 (1966年) ;法国作曲家米约、音乐社会学专家凯吉、音乐政治学家阿达利, 分别称环境音乐为“陈设音乐”、“气氛音乐”、“背景噪音”;美国传播学博士乔纳森·斯特恩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前景性”和“背景性”环境音乐。目前, 韩国已经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 合理应用环境音乐能使水稻产量提高7%左右。显然, 环境音乐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多方向的综合性研究趋势, 并已经走进了大学的课堂, 进入了教学、普及和应用的阶段。

2、中国环境音乐研究与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国内环境音乐的研究主要分为专业性和功能性环境音乐研究两大类。专业性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宋瑾教授, 在他的《西方后现代音乐》 (2003年) 一书中认为, 广义的环境音乐是指社会环境中的音乐现象, 狭义的环境音乐属于创作性的后现代音乐, 是音乐从图形退化为背景, 与概念音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类同。

环境音乐的功能性是大多数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主要体现为环境音乐与环保、生产的关系及其分类等方面。不少学者认为先民劳动的歌声是环境音乐的萌芽, 中国的园林戏曲、街头音乐均属于环境音乐范畴。北京大学物理系龚镇雄教授把环境音乐应用场所分为休闲、娱乐、工作和学习、社交、购物、影视、宗教、礼仪音乐、养生治疗和生态十类音乐环境。此外, 部分学者还从音乐环境心理学、氛围音乐、松弛音乐、环境音乐与广播及影视、环境音乐与酒店大堂、环境音乐与旅游及现代旅游饭店、校园环境音乐、图书馆背景音乐、背景音乐与学习、背景音乐与消防等角度开展环境音乐的功能及应用研究。

环境音乐现象作为技术美学的典型代表, 虽然在我国已经开始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的重视, 在一些大学甚至还有环境音乐硕士论文的发表。然而, 我国音乐学界还只是从商业性场所音响背景及音乐对人的关照维度去研究环境音乐, 而鲜有从事业性、生产性场所的音响背景及音乐对物的作用等角度, 去看待和研究环境音乐;教育学界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 尚未正式步入大学课堂, 进入全面教学和普及阶段。这说明加强对环境音乐知识的大学教育和研究, 在我国已经迫在眉睫, 亟待加强。

二、对环境音乐的教育学思考

如何科学地组织我国环境音乐研究团队?如何借助高等学校, 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交叉人才众多的优势, 开展环境音乐的深入教学与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创业型大学形成的社会环境开展环境音乐的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研究与实践?如何吸引更多的自然科学学生关注环境音乐的产业化、生态化、职业化发展?这些困惑既关系到应用音乐学学科的发展, 也关系到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要从根本上回答这些问题, 在高校广泛开展环境音乐的课程化教学与交叉性研究, 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 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对作为教育对象的环境音乐的主体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

环境音乐高等教育的主体, 包括师资力量的组成与教育对象的选择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的多学科构建、创新性共识、身份的互补性, 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素质要求, 都至关重要。

1、教师:

究竟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人才更适合研究环境音乐呢?什么样的教师更适合承担环境音乐课程教学的重任呢?笔者在研究当代中国环境音乐这一课题时, 经常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由于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牵涉到建筑声学、测控、电子、降噪、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需要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构成团队, 进行针对性综合研究。单纯学科出身的研究者和个人的单打独斗, 都无法完成这一极具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特征的课题研究。正是意识到环境音乐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日本音乐学专家服部正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组织了建筑声学、音乐学、市场学、传播学专家, 成立环境音乐课题组。就我国现阶段环境音乐而言, 高等院校, 尤其是有条件的多学科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广泛开展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责无旁贷。

2、学生:

就就业角度而言, 音乐学专业学生应该成为环境音乐专业化与课程化教学的主要对象;就创业角度而言, 非音乐专业学生更应该成为环境音乐普及化与课堂化教学的主要对象。

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 目前主要集中在表演、教育、传播与研究领域, 而直接用音乐与生态、产业等联系生成的新的就业渠道,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孕育。这些毕业生可以通过成立环境音乐配给公司, 以创设实体和开办网站的形式输出多样化音乐服务。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可以通过全校任选课的形式, 接受环境音乐教育。尤其是环境科学、声学、力学、生物学、光学、农学等专业的学生, 通过学习与市场调研, 可以创设出更多交叉研究方向, 挖掘诸如环境音乐对于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治、微生物繁殖、水质保护等方面的创业途径。在大学生就业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 这无疑是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和渠道。

三、加强对环境音乐的教学与研究

环境音乐是环境与音乐的复合词, 是音乐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对音乐的接受。它可以分为以创作理念为标志的专业性和以环境应用为代表的功能性两种类型。就专业性看来, 它属于概念音乐范畴;就功能性环境音乐而言, 它又以“前景音乐”及“背景音乐”两种方式体现功能差异, 主体注意的选择与分配变化引起前景与背景的位移。环境音乐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非人的生命体, 主体保留对音乐鉴赏性的自由选择。

人们在关注环境音乐作用于人的同时, 也不应该忽视环境音乐对于诸如农作物、森林、其他动物、外太空等客体可能性影响研究。这些研究工作更多的是从事脚踏实地的田野作业, 既需要经过实地勘察、测控、计算、验证等时空环节的探求, 也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更需要高等学校开设环境音乐课程, 普及环境音乐文明意识, 并以此作为重要保障。而这正是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具体实践, 是音乐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 环境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现象, 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环境音乐的集中研究与广泛应用阶段。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 对环境音乐的研究有利于缓解企业员工工作压力、提高企事业单位工作效率, 优化部门形象、促进社会和谐。虽然我国相关研究的理论工作已经开始, 针对环境音乐的产业化、课程化研究, 尤其是针对中国国情、民情、行情的田野作业还存在大量的研究空间。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加强对环境音乐这方面教学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对它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音乐学习环境 篇8

一、建立音乐资源库, 为教育教学服务

小学音乐教材内容只能选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当然, 这也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利用学校、家庭、社区、Internet等丰富的学习资源, 建立音乐资源库。资源库建立的目标是: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

音乐资源库的建设不能仅靠教师单兵作战, 应当采取师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的方式来进行。首先, 我们以一位教师的网页为基础, 设立:“音乐中心” (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交响音乐、民族器乐、儿童歌曲、歌剧、舞剧、戏曲、曲艺、歌唱家、民歌) 、“知识讲座” (音乐知识、声乐知识、综合知识、民族器乐、外国器乐、我国音乐家、外国音乐家、歌剧舞剧、戏剧曲艺、音乐动态) 、“师生交流” (感想心得、心动一刻) 、“下载中心” (主要指各类软件下载) 、“友情链接” (指一些相关的音乐网站) 等栏目。然后,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如上网、上图书馆、访谈、音像资料、摘抄等等, 并要求把这些资料进行相应加工、处理, 上传到教师网页的相应栏目。上网收集资料前, 我们也对上网学习作了一些要求和说明, 比如如何进行上网查找资料、如何下载、如何保存、如何上传资料等。通过师生近一年的共同协作、辛勤劳动, 现在音乐信息资源库内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乐曲总量等十分丰富, 上网进库浏览的人数也超过了二万人次。

音乐资料库建立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学会了自主合作学习和相互协作, 学生进入一种新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习的内容丰富了, 视野当然也就拓宽了, 知识增长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在资料库的建设中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内容, 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加强, 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效率得到提高。资源库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作为教师备课的材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 初步实现了建库的最初理想。

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新世纪的学生来说, 其“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 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在学习中我们创设一个教学情境, 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 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比如, 在小学六年级音乐唱歌课河北民歌《小放牛》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内容, 如:河北的地理环境、河北地区相关的音乐文化、音像资料, 以及不同类别的音乐曲目等。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 学生通过相互协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己的学习方式, 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在汇报与交流信息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 获得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开放性。当然, 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 既了解了祖国的音乐文化, 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又获得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

三、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实现教学互动

教师网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师生间可以相互交流的学习平台, 也是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如果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可以上传到相关栏目, 师生一起来讨论。既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又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体的资源与师生共享、交流, 避免了以往教育教学中信息单向交流的弊端, 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如在戏剧类学习时, 我给学生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老年人很喜欢, 而青年人却不太喜欢呢?学生开始仅依靠自己的表象知识来回答。后来, 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 请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 看是否能在青年人中进行继承和发扬?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分析后, 发现戏曲这个古老的音乐文化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 各地的戏曲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语言、唱腔、伴奏乐器也各具特色, 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学习中,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当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把我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戏剧文化相比较后, 这种民族的自豪感更加浓厚了!一时掀起了学习戏剧的热潮!教师通过校园电视和电教媒体的运用,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的讨论, 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 而这正是讨论的教育价值所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了主体精神, 其认知能力、欣赏水平、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加强。

四、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 对许多现象、问题喜欢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讨论。由于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表现特征等的差异, 学生对不同的内容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兴趣。

我们采取了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进行帮助和引导,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实物、音像等资料进行问题研究。例如:五年级学生沈申易同学对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非常感兴趣, 于是, 我就邀请信息技术老师共同来辅导他进行专题网页的制作。协商后, 确立了以小约翰·施特劳斯 (1825-1899) 和老约翰·施特劳斯 (1840-1849) 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历史, 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和在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中的地位等。在这个师生相互协作的过程中, 师生对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在网页制作中对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加工、创新, 当然其信息素养和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由于丰富的软件资源为学生尝试音乐创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我们积极利用电脑软件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 培养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 在学习《生日快乐》这首歌曲时, 我们利用《音乐大师》作曲软件让学生先把歌曲的旋律输入电脑, 进行试听;教师讲解伴奏音乐运用的技巧后, 让学生给乐曲配上伴奏音乐, 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完成了学习。当学生欣赏自己的成果时, 那种兴奋劲就别提了, 即使不喜欢音乐的学生, 此刻也兴致勃勃。因此,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形象思维及创新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社交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网络的交互性, 为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 使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 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 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以提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如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信息,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教学互动,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音乐学习环境 篇9

流行音乐对中国当代大众的文化生活, 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 为什么至今仍倍受争议。

什么是“流行音乐”?什么是“通俗音乐”?什么是“轻音乐”?他们是同一种音乐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种叫法呢?

……

王思琦对这个领域的研究, 其实从硕士阶段已经开始。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文化学研究》曾获2 0 0 2年“双福杯”中国音乐试论文评选硕士生组一等奖第一名。《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一书, 是在他2 0 0 5年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的增补修订版。作者在这一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耕坛, 相继发表了数篇流行音乐方面的著述, 终于在这个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完成了这部专著。修海林先生在为这本书做序时评价:这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领域的第一篇博士论文, 还评价它是迄今为止文献资料掌握最为全面、且取得远胜于同类研究的学术成果。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一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在前五个章节里, 作者就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及其特点, 结合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和分析。最后两章是在前五章“描述”、“归纳”基础上的“解释”与“演绎”。[1]这两章是本书的重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 对流行音乐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学术界定, 对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提出“三个影响”、“两层关系”、“一个重点”的理论模式。

拜读了这部著作后, 我的心情无比喜悦。我为有机会看到这样一本开创性的著作感到喜悦, 为自己有幸成为作者的学生感到喜悦, 为从这本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感到喜悦。接下来, 我就谈谈对这本书的几方面感触, 希望和广大读者们有一个交流:

一、最具学术规范化的史料系统的建立:—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马克思说:“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作者遵循这一原则, 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之前, 先做了一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史料梳理工作。为使这一学术体系更具系统化、学术规范性质, 王思琪博士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大量期刊、杂志报刊资料进行当代流行音乐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此外, 还重点查阅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重镇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晚报自2 0世纪8 0年代以来刊载的所有流行音乐活动资料。“其工作量之大, 经常导致指关节僵硬无法自然弯曲、颈椎疼痛。这些晚报叠加起来相当于十几层楼高, 其阅读的艰辛程度令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之动容。”功夫不负有心人, 作者在这一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耕坛, 终使得这部著作成为迄今为止文献资料掌握最为全面、且取得远胜于同类研究的学术成果, 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作者科学、踏实、严谨和执着的治学精神使我深感敬佩!

二、自成体系的理论系统:创新

王思琦博士在该项课题研究中, 有多项理论创新之处:新的文献史料系统的初步建立、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方法的结合、集中从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提出“”三个影响、“两层关系”和“一个重点”的理论模式等。可以说,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 是王思琦博士潜心研究的结果。该书自成体系的理论系统, 全面的阐述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方方面面, 这些新的理论成果观点新颖、独树一帜, 给我我对流行音乐的存在、发展及特点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让我对流行音乐有了更加全面、客观、全新 (新的文献史料系统、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的认识。

三、最佳的研究视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0世纪7 0年代末,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兴音乐形式传入中国大陆, 短短3 0年, 流行音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发展、崛起, 逐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音乐生活中“人气最高”、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样式。这期间, 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倍受争议到逐渐被认可, 再到今天的被大众热捧;从最初的低迷、不稳定, 到日趋成熟, 再到今天的表演模式、音乐风格多样化, 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和复杂的。流行音乐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生活, 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 至今仍倍受争议。作者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 努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提出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 就不是孤立的, 它的形成、发展就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研究流行音乐, 就必须将流行音乐置身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 才能取得较为完整的结论。在这篇著作中, 作者就是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 作为其研究的切入点。

最后, 我再谈谈这本书的缺憾之处。全书构架新颖别致, 清晰流畅。但有一处缺憾, 就是该书中关于欧美流行音乐对我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的论述不够深入全面。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仅在第五章《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 (1 9 9 7-2 0 0 3年) 》第五节《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中针对新时期流行音乐与国际交流的简单论述。

本人认为, 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广、影响意义之重大, 应在本书前五章对史料梳理工作中有所描述与归纳, 或者至少有个章节对这一领域做一个较为详尽的补充论述。因为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流行音乐在上海的传播, 到五六十年代对港台的影响, 七八十年代港台音乐在内地的传播, 再到中国流行音乐不断融合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并未停止过。例如, 在九十年代, 欢快的拉丁乐以及重金属乐, 都相继在中国落下了脚;欧美流行音乐的演唱代表——迈克尔·杰克逊、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顿等演唱的歌曲, 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听众的心;庾澄庆的爵士风格作品《老实情歌》, 拉丁风格的《我最摇摆》, 蓝调风格的《似水年华》, 乡村风格《情非得已》;杜德伟的《钟爱一生》、《天旋地转》等专集曲风节奏明快, 以劲歌狂舞风靡大陆。进入2 1世纪后, 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进一步影响, 使中国当代流行乐坛涌现出了许多实力派歌手和乐团。例如, 爵士乐的演唱代表:内地的谷峰、台湾的“蟑螂合唱团” (注重和声的运用, 他们演唱的曲调风格与8 0年代的欧美合唱团的演唱风格类似) 和R B风格的代表:阿杜、王珏、杨昆等。以上都充分体现了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刻, 之久远。因此, 我认为此书中未对这一领域做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实乃遗憾。

但毋庸置疑, 王思琦博士的这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开篇”之作, 堪称当代流行音乐著作中的典范, 在这一领域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理论意义。

摘要:由王思琦撰写的《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以来, 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已有不少书评相继发表。拜读之后, 受益匪浅。纵观全书, 构架新颖别致, 清晰流畅, 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研究方法, 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拜读之后, 笔者对此书的特点做了以下总结, 望与学界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国当代,王思琦,书评

参考文献

[1].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3)

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 篇10

1音乐的教育功能

1.1娱乐调节功能

健康有益, 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 不仅能够直接愉悦学生的身心, 焕发精神,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消除疲劳、恢复脑力、促进学习, 还能通过点滴渗透, 潜移默化使学生在长期欢娱的氛围中, 收到审美, 益智, 陶冶情操的效果,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使学生把“读书苦”变成了“读书乐”, 起到寓教于乐作用。

1.2育人功能

音乐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中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校园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娱活动, 如“祖国颂”国庆大合唱比赛等, 一方面可以增添思想政治工作输出的艺术性, 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娱活动, 优化育人环境。

2.1注重思想性和娱乐性并重, 为学生的成才服务

学校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兴趣热点, 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 把校园音乐活动与学校美育紧紧捆在一起, 伸张外延, 丰富内涵。强化美育教育的形象思维, 扩展学校教育的美育效果。“以美导真”、“以乐引善”, 达到思想伦理教育的目的。

2.2注重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优化学生的智力结构

文娱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的发展, 它本身也是审美活动, 学生经常适度地参加文娱活动, 既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提高, 也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 丰富想象, 提高文化学习的感受力、领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学生在音乐世界里不仅得到精神愉悦, 而且增长了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使综合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

2.3引导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既应注重主旋律, 有计划有目的进行, 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因此音乐教育应有意识的开拓新领域,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把校园文娱活动与校外文娱活动相结合, 学习期间业余、小型、多样的音乐活动与假期集中大型的音乐活动相结合, 多渠道地交叉进行, 拓宽音乐教育的途径。

2.4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相结合,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

当前, 第一课堂内容呆板, 不能落实学生全面成长, 发展个性的需要, 他们对学校提供的“食谱”往往“厌食”, 但对内容丰富, 有助于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 如音乐、美术等则十分渴求。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学生要求改善自身智能结构, 以适应未来社会客观要求的呼声。学生的这种要求必将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使非课堂教育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 而且将促进非课堂教育向课堂教育的转化。

摘要:音乐, 是一项高层次的艺术, 同时又具备娱乐调节功能、育人功能、美育功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生活化环境促进幼儿音乐欣赏能力 篇11

用声音增强敏锐性

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可以提高孩子们对声音的敏锐性。每一种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大自然里鸟儿的叫声清脆明亮。同样,生活中的声音非常丰富,非常美妙。走进美丽的幼儿园时,有孩子唱歌的声音,教师讲课的声音;走进教室时,有孩子们讨论的声音,窃窃的聊天声,还有画画的沙沙声,教室里的声音悦耳动听;走进操场时,有跑步的声音,各种球类的蹦蹦声,也有大哥哥大姐姐接力跑的呐喊声,操场是欢乐的海洋;走进动物园时,猴子上窜下跳的蹭蹭声,水鸟和鸭子的嘎嘎声,狮子吼叫的声音,狼的嗥叫和乌鸦并不算美妙的歌声,都各有特色,动物园里单单品味每种声音就乐趣无穷;走进树林时,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歌,小虫子在草丛中啾啾地鸣叫,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树林里静中有动;走进彩色的花园时,五彩缤纷的花丛中,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花朵的磬香在空气中飘荡,小朋友跑来跑去捉蝴蝶,欢快地做着游戏,花园里五彩缤纷……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如果用心去听,你就会觉得它们很悦耳、很生动。通过寻找声音,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兴趣浓了,时不时听见幼儿轻轻地说:“我听见××声音喽!”经常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声音,能使幼儿对声音非常敏感。

巧选材提高分辨力

在生活中领略情境,能够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应该是幼儿可接受的、生活化的音乐。在进行唱歌《小雨沙沙》教学时,笔者利用大自然的环境,让幼儿边感受边学习,孩子们听到了轰隆隆的雷声,呼呼的风声和沙沙的雨声,伴随着音乐的明快、柔美,笔者再出示了种子破土而出、生长全过程,如此,让孩子们真实的感知歌曲所呈现的优美。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另一方可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审美性。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创机会激发表现力

借助生活展现自我,可以提高幼儿的表现力。幼儿不仅乐意看别人表演,也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动作和表情可以展现乐曲的丰富内涵,也可以让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比如,学习《包粽子》时,教师根据孩子们的经验来模拟包饺子的情景,并配合小道具让孩子们自己表演、自己尝试,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乐趣,加强对音乐的审美性的意识。

在节日里,教师会鼓励家长给幼儿多提供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参加公众的表演秀节目,让孩子给爸爸妈妈的朋友表演节目等,锻炼孩子。笔者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去参加模特表演秀活动,她表现得非常大方,还得了一等奖。这和她妈妈平时多鼓励她、多带她出去表现是有密切关系的。

设情景提升感受力

创设生活化的表演情景、生活场景、游戏情景,能够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通过实境的观察、情感的迁移、实践的尝试以及语言的暗示,让幼儿学会欣赏音乐,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首先是表演情景的创设。如创设温馨的娃娃家场景,让幼儿在《扮家家》的音乐中玩娃娃家的游戏,幼儿一边操作着各种玩具,一边和家庭成员交流,对儿歌中的爸爸妈妈一起炒小菜,照顾宝宝的情景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还能随着音乐节奏一起表演。

其次,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理解音乐。生活场景的创设,将生活中的实景,引入到音乐活动中,使幼儿在再现的生活场景中感受音乐。例如,幼儿将爸爸妈妈的衣服、奶奶的老花镜、娃娃的自行车放在娃娃家中,让幼儿置身于实境中理解音乐的内容。

再次,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快乐玩耍中体验音乐。游戏情境的创设,就是以幼儿为主体,借助情景化的语言创设富有趣味的音乐游戏。例如,《拔萝卜》《母鸭带小鸭》《毛毛虫》《刷牙歌》等,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景中,再次提高对音乐的感受。

结束语

教师必须发挥欣赏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用音乐艺术作品去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开发智力,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所必需的。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相应的音乐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促进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对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的思考 篇12

笔者走访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郑州大学等几所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据调查, 那些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宁愿改行也不愿意再回去, 就是回到农村任教, 也是暂时的, 希望有一天往县市调动。因为他们当初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要跳出“农”门, 脱离贫困。城市户口的毕业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更不愿去农村工作。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教师地位低下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得知, 很多学校的主管领导仍然存在着“主科”和“副科”的偏见, 认为音乐课与美术、体育课都是“副科”, 戏称“小三门”, 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导致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经常受到其他文化课的冲击, 音乐课常被当作自习课来完成文化课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音乐教师在校地位之低下更是可想而知了。有很多学校往往把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安排在所谓的“副科”教学岗位, 让他们兼代如音乐课这样的一些与升学无关的科目。在所调查的农村学校中, 87.5%的音乐教师是兼职教师 (主要教文化课, 兼带音乐课) 。而在评优等方面, 基本上与这些所谓的“副科”老师无缘, 近93%的教师反映不能享受和其他学科相同的课时费、奖金等待遇, 严重挫伤了音乐老师的积极性。此外, 家长和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学生读书是为了升学, 跳出农门”“学习音乐没有用, 不当吃不当穿、不正经、不务正业”等观念。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受到的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 工作倦怠,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 76.9%的教师改弦易辙, 骨干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从而影响了音乐学科的正常教学。

2. 教学设施简陋

据调查, 有97%的农村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 只能在上文化课教室里上音乐课。由于教学班集中, 其中一个班级上音乐课, 整个学校都知道了上课内容。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2%!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问题百出的脚踏风琴, 但年代久远一般都不能用, 条件稍好的就用录音机辅助或录音机直接教唱歌。至于说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

很多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课桌椅更换、实验室建设、运动设备器材购置等, 较少考虑音乐设施方面。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少之又少, 以前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考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纵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 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工资福利待遇差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发展滞后, 交通、通讯不发达, 教育经费不足。在广大农村, 除了有编制的教师工资是县财政拨款外, 还有一部分是非在编的教师 (被称为“民办教师”) , 他们的工资由村支部拨款, 几年都不发工资, 教师工资严重拖欠, 其他方面的福利津贴更无可提及。

2011年8月28日, 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温家宝总理深刻指出:没有农村教师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农村音乐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 要留住优秀教师, 引进优秀教师, 应全力加强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1.加强思想建设, 牢固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

心态决定状态。要想真正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各级教育应革新旧的教育观念, 尤其是校领导的观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学校, 首先要评论他们的校长。合格的校长必需懂得美育, 只有在校长科学而民主的决策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因而,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经常开办校长培训班, 从宏观长远的角度科学全面认识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把思想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真正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加大资金设入, 确保农村音乐教育的基本需要

政府应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农村教育投资体制的监管,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在农村学校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是要探索建立教师工资、待遇的中央、省 (市区) 、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制度: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 把实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 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 使其安心乐教;切实保障农村教师能享受到与当地公务员同样标准的医疗与养老保险等待遇。并对长期献身于农村教育的教师进行奖励, 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安心执教。

二是要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首先学校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 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尤为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 “唱”需要乐器辅助定调, “创造表现”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简单的乐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配备音乐教室。同时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此外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总之, 在崇尚人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的今天, 我们也应该给予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农村音乐教师更多的关注, 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音乐教育事业中来, 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贯彻落实国家农村音乐教育政策, 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使用形式下一篇:赏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