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精选12篇)
音乐学习 篇1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要想大有成就,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开阔的思路,就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就必须有不循常规的见识和勇气,就必须在必要的环节跳出逻辑思维的束缚,用创造性思维取代复制性思维。这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学生最薄弱、最缺乏的素质,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音乐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生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它是一门主要开发人的右脑功能的学科。相比语、数、英等其他自然学科来说,音乐学科虽然没有它们那么富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概念性,但要完美地表达出种种变化无穷的音阶组合,是需要天赋和灵感的,这种天赋可以表现为一个人有在某种形式上用音乐作为个人欣赏和放松的愿望,以及他是否与音乐的表达产生共鸣,并依据音乐的特点来判断音乐两个方面。可以说这两方面就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具备音乐素质。这种素质是音乐所特需的,没有这两方面素质的人一定搞不好音乐,但是没有这种素质的人可能会在语、数、英等方面出类拔萃。这就是音乐学科对于音乐人才需求的独特性。然而并不是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就不能搞音乐,音乐是大众的,是民族的,除了高雅的,还有通俗的。音乐可以作为调节人身心的一种工具,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很实用的。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学是为培养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也是为了舒缓学生学习后疲惫的身心,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自己,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其次,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的智商和情商都是很高的。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位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其作用甚至超过智力水平。而人与人之间的情商最初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有关。音乐教育就在这种后天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学校历年的优等生的考察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的优秀学生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的。其中上届毕业生中学习成绩第一的那位同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吃住在校,而是住在家里,也没有完全遵循学校的作息制度,没有上过早晚自习,每天只是到学校正常上白天的课,但是成绩优异。在走访其家长后得知,这名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音乐、舞蹈、绘画等多门小科,并且成绩优秀。在升入初中后,每天在繁重的多门学科的学习之后,还要坚持练琴、跳舞、绘画,从不懈怠。学生的家长也直言其孩子并非天分很高,而是能够合理地运用音乐、绘画等手段缓释学习压力,从而调节自己,其情商、智商等因素也就在长久的音乐、绘画练习中得到了提高,最终能轻松地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也就是老师和家长在称赞某个优秀学生时所说的“会学习”。
再次,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器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种器官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加强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音乐是一门节奏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授过程中,学生最易感受到的便是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尤其是在敲打乐、摇滚乐中。这时,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并运用到乐理中,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有无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地与自然、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音乐有利于改善校园气氛及提高社会生活质量。音乐可为“乐在其中”的青年学生提供发挥才华的机会。音乐可使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活泼有趣,充满生机,从而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其他知识。音乐可使欣赏者获得更有序的思维方式和技巧。音乐训练可赋予人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音乐创造、演奏和欣赏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活动。音乐有助于人的敏感性的提高。音乐训练有助于知觉运动能力的发育。音乐有助于团体协作精神的发展及凝聚力的增强。音乐训练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音乐教育有助于参与者“自我价值观”的提高。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和纪律性。音乐是成功与喜悦的无穷源泉。音乐可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稳固的学习模式。音乐是人类医治精神创伤的突破口。音乐有助于人类其他领域智力的发展。音乐有助于在学习的其他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音乐活动可使学生懂得:事物的每一方面并非都是确定的,主观上的参与同样很重要。
音乐学习 篇2
一、静下心听音乐
为避免浮躁,我课前播放轻音乐或他们熟悉的流行音乐,孩子可以在走廊上听,也可以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对于一些充满好奇的孩子,我可以随时回答他们关于音乐的小问题,遇到大家都模棱两可的问题时,我不介意在孩子们面前承认我不会,我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把问题交给在座的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和我一起借助电脑或身边的智者去得到答案,不少孩子还会用邮件把答案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建议他们把答案放在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里,作为资源共享。
有了那么多人的共同关注,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相互间可以交流的话题,谁也不愿意在共同的话题中没有发言权。
二、边听边动学音乐
音乐课上可以动,但在习惯没有培养好之前,我建议小动。学习1234567时,我把乐音写在了孩子坐的椅子上,学到哪个乐音坐哪个椅子的孩子听到后就要站起来,位置会按照游戏的需要不停地转换。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快,孩子们掌握乐音的熟练度也提高了。
最有趣的莫过于脚趾游戏,我建议孩子们给自己的其中七个脚指头分别写好乐音名字,然后用小棒敲击,比如在学唱《两只老虎》时,就可以按照乐音的顺序依次敲击1231,1231……通过游戏,学生很乐意接受传统音乐。
三、边听边想折音乐
音乐课需要感知各种节奏,而节奏不外乎体验快慢疏密的特征。我课前需要发给每位孩子几张大小相等的纸条,告诉他们每张纸条代表着一个四分音符。然后我讲自己编的这个音符的故事,故事中描述着音符的特征。孩子边听边回答提问,认识音符。
折纸,一件和音乐有关的事情,但借用故事让孩子们边听边想边折,就很轻易地让孩子理解了音符的特征,随后就可以开始听琴学课本上相应的歌曲啦。
不光是课本上的儿童歌曲的节奏可以拿来折一折,甚至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只要找到歌谱,遇到这样的节奏也可以拿来折一折,自己消化复杂的节奏。真正让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四、边唱边找认清音乐
随着年级升高,歌曲中的音符越来越丰富,乐音的高低也很丰富,教学中一般惯用听唱的方法学唱高低不同的乐音,但我选择游戏。先在地上画上一些线,线分三种颜色,中间7条为白色,从低到高依次代表1234567,往上7条线为红色,从低到高依次代表1234567,不同的是每个乐音头上都有一个小圆点。而在白色线下面我画了7条蓝色的线,从高到低分别代表7654321,不同的是每个乐音脚低下也都有一个小圆点。游戏中,孩子们边唱边跳到那个相应的乐音线上,无形中他们结合钢琴声理解了这些乐音是有高低之分的。然后我再借助故事,告诉孩子们乐音头上的那个小圆点叫高音点,高音点越多这个音就越高。乐音脚下的那个小圆点叫低音点,低音点越多这个音就越低。而带低音点、不带点、带高音点三者的关系,孩子们早在游戏中就发现高低排列了。
有了对音高音低的概念,再听琴的时候孩子们会更加仔细,听辨乐音的高低更加用心。
五、边唱边演探讨音乐
高年级有一些作品可以通过表演来探讨甚至延伸,我曾经在一次活动中借助孩子熟悉的儿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要求孩子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对作品的理解。活动中我运用了速度的变化轻而易举地演绎了不同感受的歌曲效果,孩子们发现原来每一首歌曲不一样的表现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听觉感受。课后他们就开始关注起对一些课堂上学过的歌曲的重新演绎,一些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孩子还大胆地添加了RAP。
六、边找边交流理解音乐
高年级有很多欣赏,如李叔同的作品,如果不课外添加教材,学生最多只是熟悉《春游》和《送别》两部音乐作品,而李叔同本人绝对不仅仅只是在歌曲方面颇有造诣的人,所以,课后我请孩子们借助电脑搜集李叔同的相关背景及生平,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这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孩子们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可以直接将搜集的内容存放在上面,方便自己的好友阅览和交流,起到了我课堂上看不到的作用。
学习一门音乐“母语” 篇3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音乐“母语”,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语言。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有哪些语言的“工具”。
民乐种类大搜索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器乐的种类也很多,—般将它们分为四大类:
拉弦乐器:二胡、板胡、马头琴等。
弹弦及打弦乐器:琵琶、柳琴、三弦、古筝、古琴、扬琴等。
吹管乐器:笛、箫、管、葫芦丝等。
打击乐器:鼓、梆、锣等。
TIPS:
一般来说,古筝在孩子四五岁就可以开始学习了,琵琶、二胡、柳琴、扬琴6岁左右开始学比较合适。而很多管乐如笙、笛、管等,需要一定的肺活量,对口型、牙齿也有一些要求,要上小学以后才能学。
细说民族乐器
古筝
古筝是一种弹弦乐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筝按五声音阶定弦。
音质特点:古筝发音婉转清丽,如流水琮琮,美丽动听。
学习的难点:
古筝在初学时很容易上手,最初学习时一般只用中指、大拇指、食指弹奏,而且不需要太大的力度,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也能学,通常学习两三个月以后就能够弹奏小乐曲了。对于小孩子来说,比较容易产生兴趣。
另一个方面,古筝触弦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勾、挑、抹、摇、按、颤、揉、滑等,这些技巧是小朋友初学古筝的—个难点。另外,古筝作品特别讲究一个“韵”字,每个音符的分寸感都要把握到位,这也是中国音乐所独具的细腻特征。
古筝经典曲目:《渔舟唱晚》、《汉宫秋月》、《寒鸦戏水》、《浏阳河》、《战台风》。
二胡
胡琴是我国广泛流传的拉弦乐器,二胡因有两根弦而得名,是胡琴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演奏二胡时,由左手按弦,右手拉弓,弓弦振动摩擦传给皮膜,在音箱内引起共鸣发音。
音质特点:二胡发音悠扬,声音可连绵不断,富于歌唱性。另外它的强弱变化很自然,具有非常强的音乐表现力,常常能深深地打动、震撼人的心灵。
学习的难点:
学习二胡难在音准。由于二胡没有固定的明确界定音高位置的标准,而是要靠手指把音“摸”出来,因此需要孩子具备良好的听觉概念。在操琴时强调“把位”固定和基本的指距感。如果条件允许,在学习二胡之前可以先给孩子进行一些试唱练耳的训练,使孩子逐步建立良好的音高、音色变化、节奏节拍等听觉习惯。初学的孩子上小型集体课比较好,这样既可提高兴趣又可进行小小的竞争,以后再逐渐改为—对一的授课形式。
TIPS:
二胡选购指南
高档二胡用红木或紫檀木制成,中档二胡用乌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成,低档二胡用新红木或柴木制成。乌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音色也比较有保证,而且价格适中,可以给初学的孩子选用这种二胡。
二胡经典曲目:《二泉映月》、《良宵》、《光明行》、《江河水》、《红梅随想曲》。
琵琶与柳琴
琵琶和柳琴都是抱弹的弹弦乐器,琵琶的名称由“批”“把”演变而来。柳琴因使用柳木制作、外形也类似柳叶而得名。
音质特点:琵琶和柳琴都是同一体系的民乐,它们的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颗粒性是指在弹奏一个长音时,它的音不是连绵的一个长音,比如二胡拉出的一个长音,而是由很多个小短音连成的,就像一个个小颗粒连成一长串。)
学习的难点:
学习琵琶不太容易上手,有人说:“十年的琵琶百天的筝”。虽然夸张,但也能反映出学习琵琶不容易。与琵琶相比,柳琴的型号要小些,指距相对要窄些,而且柳琴用拨片弹弦,技巧比琵琶相对要单纯,这也是很多老师建议孩子学习柳琴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柳琴的音乐表现力不如琵琶丰富,而且,如果掌握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再去学习柳琴会觉得比较容易。
TIPS:
琵琶选购指南
琵琶的型号有大、小之分,初学的小朋友可选用小型号的琵琶。当然,型号虽小,演奏技巧还是一样的。音量强而洪亮并富有金石音色的琵琶是购买者的首选。
琵琶经典曲目:《十面埋伏》、《浔阳琵琶》、《彝族舞曲》、《送我一枝玫瑰花》。
柳琴经典曲目:《春到沂河》、《欢腾的天山》。
好碟推荐:《刘德海琵琶教学心血篇》(VCD)、《中国柳琴名家名曲》(VCD)(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
扬琴
扬琴是一件外来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扬琴属于打弦乐器,双手持一副竹制的琴键敲击琴弦发音。
音质特点:扬琴音域较宽,音色刚柔并济,有人把它称作中国的钢琴。
学习的难点:
初学时,小朋友会很喜欢它,因为上手不是很难,在琴弦上敲敲打打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这让孩子感到很有意思。但另—方面,扬琴有100多根弦、上百个键位,要做到脑、眼、手相互协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一点的孩子,不容易打准码子的位置,造成错音或不好的音色。另外,扬琴是多弦乐器,调弦也是一个难点。
扬琴经典曲目:《天山诗画》、《金蛇独舞》、《苗岭的早晨》、《雨打芭蕉》。
来自妈妈的经验选一种方便携带的乐器
音乐学习 篇4
新课程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老师怎么说, 学生怎么做”的现象普遍存在;欣赏课往往是通过老师解说来取代学生感受;律动全是跟着老师做到底;演唱歌曲的艺术处理都是在老师统一处理下完成的, 等等。总之, 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单一、机械, 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被动的“学会音乐”。为了使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 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行为, 由注重“教”转为注重“学”, 有效促成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从“学会音乐”到“会学音乐”。
一、突出学生主体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自主学习都是主动、积极的, 感染力强。“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因而在音乐课堂中, 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 试着扮演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 将教育重点放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上, 倡导和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上。变老师是演员为导演, 变学生是观众为演员, 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一听到底的习惯。因此, 创造愉快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前提, 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具体的音乐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其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用体验的方式学习音乐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在实际操作中, 应注意两点:
1. 重视体验的独特性。
同样一段音乐, 不同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不同见解。如:在欣赏《梁祝》的化蝶部分时, 首先提出再现部为何又出现“引子”的音乐素材, 是作品曲式结构需要而再现?还是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产生情感联想。学生的联想则不是千篇一律, 有的认为“引子”的再现是把我们带入神话的意境, 为梁祝忠贞爱情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 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 用于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一对彩蝶翩翩起舞, 飞向蓝天, 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有的同学提出, 梁祝的反抗精神让人同情和理解, 不要化蝶再现, 悲剧给人留下遗憾, 遗憾给人的震撼力更大。这种联想也是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后说出的感受。所以, 教师尽可能不要拿出所谓“正确答案”, 任何急性的“仲裁”都会束缚学生的手脚, 熄灭想象创造的火花, 通过学生体验后得到的理解, 比按照教师的指令, 逐渐形成条件反射所取得的东西更有价值, 因为想象创造的欲望是生命最有亮度的颜色。
2. 重视体验的过程。
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 尤其是情感体验。在课堂上, 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音乐的内涵。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主动地去探寻、领悟、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才会成为可能。如:我在学生唱会《阳关三叠》后, 为让学生感受歌曲中表现的离别场景, 特意编排了音乐剧《送别》, 真实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他们深深地被剧中人物所打动, 以情带声, 圆满地完成了对歌曲的演唱。
三、促成有效合作学习, 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 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崭新的气象。合作学习顺应音乐新课标的理念精髓,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成了新课改背景之下一种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 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 发现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正泛滥于音乐课堂教学中。
镜头一:在一次观摩课上, 老师就“小鼓有哪些演奏方法?”组织了合作学习, 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没过几分钟, , 学生讨论热情正浓时, 老师担心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 打断了学生的讨论, 进入了下一步的教学。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二:小组长在小组中俨然像个小老师, 占有多数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其他组员有的“趁机”偷懒、被动“倾听”他的意见, 有的干脆思想开小差, 把合作讨论当作于己无关的事。在小组交流展现中, 小组长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代表着他个人的意见, 并非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晶。
以上这些情境现象, 集中体现了音乐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效性问题。可见,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关注, 探寻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更是刻不容缓。在教学实践中, 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把握有效合作的五个要素, 组建合作小组
根据有效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点,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 每组学生合理搭配, 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组别。
2. 营造合作的时空环境, 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座位安排方面跳出传统的“秧田式”结构, 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 可以是半圆形, “U”字形、圆形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这样, 既体现音乐课的美感又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
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 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功”。此时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辩论表现的时间,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音乐的方式, 这样远比教师终断学生的合作讨论, 由老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要强得多。
3. 注意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协调合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参与其中, 及时扭转小组内学生参与不均衡和小组长说了算的局面, 有时还可直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这对于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突出。久而久之, 组内学生对于音乐的见解、个性、思维方式会互相影响, 每个组员也会越来越感到自身的价值, 合作、探究的兴趣也会愈来愈浓厚。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能得到充分发展, 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行为, 由注重“教”转为注重“学”, 有效促成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学生,音乐教学,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朱则平, 廖应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长沙文艺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如何学习音乐简谱 篇5
2、音的长短:除了音的高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长短。音的高低和长短的标住决定了该首曲子有别于另外的曲子,因此成为构成音乐的最重要的基础元素。
3、音的力度:音乐的力度很容易理解,也叫强度。一首音乐作品总会有一些音符的力度比较强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而力度的变化是音乐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因素之一。
4、音质:也可以称音色。也就是发出音乐的乐器或人声。同样的旋律音高男生和女声唱就不一样的音色;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就不一样。
中学音乐自主学习刍议 篇6
笔者常常被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吸引着,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倒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笔者始终把奥尔夫的这些指导思想用在教学中。在课堂上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游戏、主动创编舞蹈动作、主动学习歌谱、主动寻找歌曲中的难点……这样做,不但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促进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的深切体会。
一、给学生充分的表演空间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音乐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试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依然是围绕老师指挥棒运转的“皮影儿”,学生学习音乐的满足感也只能在课堂最后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因此,改革音乐课堂的教学结构,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和活跃气氛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实践的全过程,满足孩子的表演欲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全方位发展,满足学生的“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潜在愿望。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搭成让学生自主表演的舞台,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才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的音乐教学形式。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歌曲《大家一起来》,这首歌学生都比较熟悉,而且也很有律动感,所以采用了他们喜欢的学歌方法,自主地学唱歌曲。在唱歌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动起来了,于是索性就给他们看了这首歌曲的MTV,然后分成组学舞蹈动作。笔者不会手把手来教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从影像资料中学习,可以自主创作,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和形式。在这样自主选择表现的环境中,孩子们有的在一侧转,有的两侧转,有的面对面转……动作十分丰富,一个组的同学的动作就能组成一个舞蹈,孩子们深深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对于能力特别弱的孩子,笔者经常鼓励他们选自己喜欢的动作学一学,这样他们也不会有自主的苦恼了。
二、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挖掘他们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自主学习与交流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文化与知识技能已不是学习的终端结果,而收集、实践、交流与探索这一自主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课程改革以前,专题欣赏课通常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策略,学习时空局限在课堂45分钟内,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了与家庭、社会隔绝的“孤岛”。而自主学习策略使音乐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音乐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紧紧围绕着“充实主体经验、交流主体经验、拓展与迁移、深化主体理解”一步步展开。
如八年级上册的《走进非洲》一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等。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学生对非洲音乐了解甚少,可以说,那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所以在上课前一周,老师与学生共同做了如下准备:①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渠道(互联网、书籍、报刊、传播媒体、音响等)收集关于非洲音乐的材料;②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并把学生收集的交流材料做成简单的课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补充;③教师根据材料的收集情况将学生分为非洲乐曲、非洲鼓、非洲舞蹈三组,以方便进行交流和活动。
上课这一天,学生的座位被自然地分成了三组,每一小组自觉地推选出了小组长。每一组学生的脸上都充满了跃跃欲试的表情,第一组带来一首音乐《非洲的节日》,第二组学生结合网上找到的资料介绍了非洲鼓,第三组学生为大家播放了电影《我是谁》中的非洲舞蹈片断,以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非洲舞蹈。整节课学生的感受是放松、随意、无拘无束。就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孤立地自学。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既贯穿于学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等整个学习的自主过程,也渗透在学生与教师、同伴,乃至与学校之外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之中。
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会选择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尤其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运用自主学习的教与学的策略。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生能选择尝试、尝试能成功、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上的。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收集、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以苏教版八年级《草原放歌》一课为例,讲到内蒙古的生产、生活特点时,教师可以说:“你想了解蒙古牧民的哪一方面,请你们阅读课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当你们提出问题后,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请你们自愿选择。”如此,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对于采用什么方式学习,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于是经过阅读、思考、交流之后,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我想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点。”有的说:“我想了解蒙古族人的饮食特点。”有的说:“我想了解蒙古包与草原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有的说:“我想了解草原上的人们有哪些交通工具?”有的说:“我想听老师讲。”有的说:“我想自己找到答案。”有的说:“我想与同学讨论、合作、交流。”……
整节课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尊重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也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智慧。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每一位社会成员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促进自身知识、技能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生涯的一个片段,学校教育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自主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音乐学习 篇7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音乐课程由《音乐欣赏》转变为《音乐鉴赏》,并且成为必修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转变到理性认识,能够通过所学的音乐知识来分析和鉴赏音乐。然而,能让听惯了快餐式流行音乐的学生主动去对严肃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也决非易事。
我们知道,音乐要素主要就是: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织体等等,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主动运用这些要素来提高对音乐曲目的分析能力呢?
开学初,给学生上了第一单元的课程。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兴趣不是很高,更谈不上对音乐的理解和辨别了。当时我心里产生很大的困惑:难道我们的学生音乐素质如此差吗?难道我们的学生不喜欢交响乐吗?
冷静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学生不喜欢音乐,也不是学生不愿意去理解课本上的音乐内涵,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曲目学生们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听当然更无从去分析!学生的兴趣与曲目的选择有直接的联系。目前,学生的歌曲曲目选择过于狭窄。除了被认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长久不变的教科书上指定曲目外,就是老师和家长认为适合青春期中学生特点的歌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特定的对象群体,基本上没有扩展的空间。以上两类歌曲的教学不能说没有必要,但现代的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学生接受的外来信息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如果只停滞在固定的程式化的一些传统曲目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兴趣减弱、审美疲劳。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态。我们必须要换位思考、拓展空间,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尝试一种反串的心理暗示和期待,在曲目选择上寻求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突破。在接下来的一节课,我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而是让学生给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这堂音乐课不但解决了我先前的疑惑,并且为以后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听的音乐,让他们自己来分析所喜欢的音乐,就这样,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开始了。在这节课里,我听到了以前没有听过的带着时尚音乐色彩的轻音乐、韩国歌曲、欧美歌曲、在国内素有“低音炮”之称赵鹏的歌曲,还有著名的“海豚高音”Vitas的歌曲。学生们之所以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它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这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不谋而合。课堂上,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地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热情洋溢地进行着点评:喜欢传统的轻音乐加入摇滚节奏;喜欢韩国歌曲的优美抒情,喜欢欧美歌曲配器,喜欢赵鹏磁性的低音,喜欢Vitas高音的华丽色彩,等等。
整堂课下来的效果非常好。从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学生不是音乐素质低,而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得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一堂学生给老师上的音乐课,使学生找到了音乐鉴赏的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喜爱的音乐风格。同时,通过创造宽松、民主的音乐气氛和环境,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以《新课标》为准绳,我又尝试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内容,扩充视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通俗音乐的分析,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织体这些音乐概念,学生很快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理解概念后再回头分析教材中的曲目,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
音乐学习 篇8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 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 故乡》欣赏完后, 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 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 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 男生齐唱三、四乐句, 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 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教室变为舞台, 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 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准确的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和挖掘作品, 对全曲展开分析, 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 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 能够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 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 《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 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的多, 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 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 因为歌词是诗歌, 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的好, 更加的融为一体, 朗朗上口。在德语中, 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 歌词带有一定得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一般情况下, 乐句和文学的分句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原文的程度有限,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尽量要求他们认真的把语言演唱的靠近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了。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 仔细的研究, 结合合理的换气, 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 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 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的动听, 更加富有韵味。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 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 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 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 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 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 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 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 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 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笔者认为, 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 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 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 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 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 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 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五、结语
总之, 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 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 有了这种成功体验, 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 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 便会不自觉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 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 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 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论述, 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高中音乐
参考文献
[1]江舟.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06)
[2]张婉侠.由“音乐能力的培养”引起的思考——当前我国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讨[J].音乐天地, 2007, (06)
[3]吕欣.培养学生处理音乐的能力[J].艺术教育, 2006, (02)
音乐学习兴趣培养方法初探 篇9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音乐感受,激发其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也就是迎合学生对音乐的心理需要。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网络以及音像制品大多数以流行音乐为主。对于心理从幼稚日趋成熟,情绪、情感日益丰富,有激情、易冲动的青少年,情感表达直接、热烈的流行音乐更符合他们的需要,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与喜爱。黑格尔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1]对于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我认为“堵”不如“疏”,“‘堵’则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则可将流行音乐的音乐效应为我所用。”[2]教师可以在肯定流行音乐的优点、魅力所在的同时采取引导的方法,借助流行音乐的节奏,情绪及背景的分析与其他的音乐作品相联系与比较,使学生明确“时代特征影响音乐特点”这一规律,感受其他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眼光,开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音乐作品,他们在喜爱着流行音乐同时也意识到艺术音乐有着流行音乐不可代替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由于青少年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有优于他人的愿望,也有得到肯定、赞许的愿望。一句表扬与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采取表扬鼓励的手段用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就很有必要了。上课的时候,教师需要适时的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肯定,如:在学生声音不够优美的时候,可以注意他的音高、节奏是不是准确,感情是不是符合歌曲的需要,或者表现力是不是比较强……教师要学会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讲究语言艺术,在对学生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他薄弱方面加以提高,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乐于展示自己,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求。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强烈。而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对孩子的思维起到引导作用,并且是力求正确的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喜闻乐见,学得轻松自如,学有所获;方法不当,学生就会觉得无从着手,认为学习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从而丧失兴趣及信心,甚至会有负重感。现实生活中,很多音乐课都是这样一种情景……例如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教师大可不必生硬的向学生介绍什么叫交响童话,因为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个事物的学生来说,规范化的语言并不是那么让人容易理解。相反,教师可以先向同学们分别介绍作品中的人物、动物形象以及所有出现的乐器,鼓励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有关各种乐器的知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这些音乐形象与乐器一一对应起来,并说明理由做完这项工作之后,再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想法来欣赏整首作品,对照他们自己与作者的想法是否符合,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因为有很大的趣味性变得更加深刻。等到学生充分喜欢上这部由普洛科菲耶夫创作的闻名于世的作品之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交响童话的概念——交响童话就是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或叙事、抒情功能的戏剧性的管弦乐曲体裁,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学生对照这部有具体形象的音乐作品再去理解这个概念就是很容易做到的了。另外,我想,一个有心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尽情展开想象画出来,“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3],通过审美“通感”将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将音乐与美术统一起来,相信这样会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能把学生头脑中直观的形象变成心灵中最感兴趣、最富有感情的事物,这便在无形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其有可能产生情感因素,展开想象的翅膀,接受音乐,享受参与音乐、理解音乐的快感。
三、利用课堂游戏或拓展教学内容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游戏不仅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利用好的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游戏来传授知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4],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好的掌握知识要点,同时由于身心上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达到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一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
另外,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与教学要点有关知识点也是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兴趣,实际上就是要延伸,他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5]。例如老师在试图教授《保卫黄河》这首歌曲时,眼光不必局限在这一首歌上,而是可以放眼所有与黄河有关的歌曲。为了让同学们对黄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黄河以及黄河流经的省份,再让同学们收集各省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戏剧、歌曲等,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查资料,不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了解黄河文化,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四、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往往都争强好胜,各自心中都是憋着鼓劲儿的在相互较量,所以根据这一点,教师完全可以采用“竞争”或“比赛”的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方法,单纯的学习会变得更为活泼,目标也更为清晰可见,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比赛后,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的表现,充分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哪儿做得好,哪儿还不够好,这些都要提到。说他好的地方,这是“正面刺激”,指出缺点及问题,则可理解为“负面刺激”。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既有正面刺激,值得肯定的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也有负面刺激,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身的价值,同时又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待日后加以克服改正,比赛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经过长此以往的比赛与锻炼,相信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进步,心理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满足。这种因进步而获得的身心愉悦和满足,就应当归列到我们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间接兴趣”这一范畴,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从对学习本身的“直接兴趣”转移到这种“间接兴趣”上来。因为有着促进学生学习的好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兴趣的转移无疑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提高。只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都是可以大胆一试的。
在运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这样一个道理:比赛不是关键,成败不是关键,比赛只是手段,究其目的是要通过比赛使同学们更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查缺补漏,从而有所提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倘若教师引导得不够好,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过于注重结果,相互嫉妒,从而造成本末倒置的尴尬局面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商务印书馆, 1979:268.
[2]易希平, 陈文佩.从心理学角度谈培养音乐兴趣[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3 (8) :105.
[3]尹红.音乐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4]赵易山, 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23.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篇10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所以, 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 只要上课, 就要忘记所有的烦恼, 使自己的角色归位, 在课堂上我就是一名教师, 我就有义务尽最大努力的去教学生,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用引导的方式间接地提示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这样的方式, 才不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 也感受到了教师传递给他们的快乐情绪。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上课, 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能让学生的身心都感觉到愉快, 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我们的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今年寒假开学的第一堂音乐课, 由于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 同学之间又好长时间不见, 彼此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情绪高涨。所以一上课, 纪律问题成了上好这节课的“绊脚石”, 要想他们马上收心上课是很困难的。本来想严厉呵斥他们, 但转念一想, 如果我呵斥他们, 纪律是好了, 那这堂课岂不是死气沉沉, 学生还会感到快乐吗?于是, 我调整好心态, 带着快乐的情绪面带微笑走进教室, 主动热情洋溢地向学生问新年好时, 得到了学生整齐的回应“老师新年好!”这时, 学生很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浓厚的兴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前提, 小学英语必须坚持愉悦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
一、用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教学法, 但更加强调“双主”作用。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恰当运用体态语, 便能使教学更丰富、深刻。
比如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歌谣:
A cat, a cat,
Is it thin or fat?
It’s fat, fat, fat…
教师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让学生跟着学, 如两只手五指尽量分开, 放在嘴角两边, 分别向两边按节拍平拉, 表示小猫;手掌平放, 手心向下, 上下起伏, 做蛇行走的动作;手掌横立起来, 划出曲线表示鱼儿在游;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竖立在头顶两侧表示小兔子等等。再比如, 让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模拟小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边说边表演,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 学生就会在游戏结束后仍觉得意犹未尽, 他们便渴望下一次的英语学习。
教师在教句型“I like this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露出微笑, 并且手指向近处, 教句型“I don’t like that sweater/shirt/jacket/coat/scarf…”时, 皱着眉头, 并且手指远处, 便能使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like”“don’t like”和“this”“that”的用法。
二、营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启发学生的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学习Merry Christmas一课时, 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背着背包, 用“Merry Christmas”与学生打招呼, 并启发大家说“Merry Christmas”, 用此问候语与同学互相打招呼;放下背包, (作出带来许多礼物的沉重状) 让学生猜其中的礼物……教师本人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制作精美的教学用具和实物, 将学生带到了特定的“圣诞节”情景中,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投身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在学习Go Shopping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有关购物的情景, 分别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 课堂就成为了小商店, 购物的情景也就应运而生。一张家庭的“全家福”可以用来介绍我的家庭成员。这样的情景设计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 容易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的需要和英语的运用与切身生活息息相关且其乐无穷。
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学习情境, 如在讲“Animals”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置动物的声音和动物园的场景, 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学生仔细观察动物, 教师再引出句型, 学生会读了以后, 自己使用句型说出其他动物的特征, 继而让学生通过粘贴句子, 为动物园里的动物作英文简介。这一过程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新的句型。
三、让学生通过短剧表演、编故事的方法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高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 教师在学完每单元之后, 可根据每单元涉及到的单词、句型及文化内容, 精心准备一篇小短剧,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并能积极主动地表演好自己的角色, 从中也巩固了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故事,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能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每一次的story-time, 我总喜欢给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小故事。比如《狐狸和乌鸦》, 我要求学生用英语把故事情节编出来, 规定时间是六分钟。随着他们的提问, 我把相关的生词写在黑板上。因为他们急于把生词应用到故事中去, 竟然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掌握了十多个单词, 故事情节也在他们的热烈讨论中产生: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fox.He was very hungry…接下来我便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述这个小故事, 然后开始放录音, 并且让他们模仿录音, 故事内容再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最后我便让他们以第一人称分角色复述, 并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节上的拓展。这样学生会把故事编成不同的结局、不同的背景并把它表演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兴致盎然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乐于接触英语, 敢于用英语表达, 积极与他人合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音乐课到底应该怎样上?这是很多音乐教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让学生从不喜欢上音乐课到喜欢上音乐课, 这也是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思考并且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我觉得, 音乐课就应该让学生上得轻松, 学得愉快。本来音乐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让学生上音乐课时感受到一种美的感觉, 特别放松、陶醉的感觉, 真正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音乐学习 篇11
关键词:音乐 兴趣 逐步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们获得身体、智慧、情感、个性、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古人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音乐艺术给人的教育是春雨润物无声、厚积而薄发,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渗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净化人格。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经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少数伟人、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由此更进一步说明,音乐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恰当选材,让孩子喜爱音乐
小学生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的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故此,教师必须在选材及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放到首位,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内容作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如:在学歌曲《闪烁的小星》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天生活泼、好动、坐不住,而且唱起歌来"连轴转",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我抓住他们这一特点,采用念儿歌的形式加上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内容,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成他们喜欢念、愿意做的事情,一会儿就记住了,而且不易忘记,尤其是很自然地解决了“连轴转”的现象。这样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既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获得了心理、生理上的满足。在欢乐、自如、轻松的气氛中,渐进地步入音乐殿堂。
二、感受音乐,调动孩子的参与意识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儿童生来都具有潜能,不过需要诱发培养。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将音乐活动作为重要手段,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愉快、自豪、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可以使孩子们学得快乐,学有所得,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由此而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艺术地将每个学生推向音乐“舞台”,使他们自然的对音乐产生“爱意”、产生“情感”,尤其是喜欢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细心观察,让孩子体验成功喜悦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轻松、欢快、和谐的气氛中,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着它们内心的感受,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有的学生歌声优美,还伴有丰富的表情和优美的动作;有的学生唱歌的声音却时有时无,他们不是因为没有学会而不会唱,而是会唱,但因胆小害羞不敢唱。例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教的低年龄段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很特别的学生,名叫乐乐。在入学一个月内,上音乐课时,他不说不唱也不看老师。甚至有两天他哭着对家长说:不上音乐课。针对此情,我经常在组织多种形式的唱歌活动时,细心观察那些特殊学生的表现,一有机会就鼓励那些胆小的、害羞的孩子来表演。先让他们结对子与同伴一起参与,然后逐步演变成自己表演,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在众人面前给予肯定与表扬。这样使他们消除胆怯的心理,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慢慢产生信心,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及表现的欲望。此外,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机会,既能满足他们表演的欲望,也培养了他们自愿参与的意识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位特殊的学生,不仅成为班里的文艺骨干,而且参加了由我辅导的校级舞蹈队,并成功地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杯比赛演出以及市教育局举办的联合校比赛演出,荣获一、二等奖,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综上所述,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样,音乐课才会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学科。
学习音乐的源动力 篇12
一、科学的音乐教学目标应从兴趣出发
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降低知识难度, 照顾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层教学, 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 提问时应从简单直观的问题问起, 并找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要肯定学生的丰富联想。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主阵地
音乐教学过程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实践结合统一的过程, 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我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并实施多种有趣的音乐教学方法。
1. 开展“我能行”课前才艺展示
我在每节音乐课前的五分钟都由班级里两个学生做才艺展示。这样就搭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梦想剧场”, 它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创建趣味性的学习情境
(1) 舞蹈表演抒情法
在歌词教学中, 先将歌词改成口语对白, 再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些舞蹈动作。如《游击队之歌》的教学中, 加上骑马、瞄准等动作, 以舞代词, 让学生边读边演, 有时歌词忘了, 但动作的连贯又促使他想起来, 不仅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而且也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2) 音画结合联想法
在教学中, 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瑰丽的电声》这一课, 先让学生细看插图了解电声乐器, 然后引出音乐视频《夜莺》。于是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想象紫荆城上空夜莺们的喧闹和夜莺妈妈对小夜莺的想念之情, 很快就理解了乐曲表达的内涵, 学生还有意犹未尽的感受。
(3) 配乐朗读激情法
音乐课需要一定的“情境设计”, 配乐朗诵即是一种创设意境, 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想象, 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如《黄河大合唱》一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一段优美、激昂的乐曲声中, 徐徐朗读“黄河颂选段”, 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 仿佛身临其境, 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 学生很快学会了歌曲。
(4) 韵律活动愉快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 制造快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拉起手》时, 我在课前请几位学生自编了一个有关歌词的表演节目, 在教学课堂中创编, 按照歌词内容做动作, 朗读歌词, 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气氛中进行, 每一个学生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 在表演中学习了歌词, 为下一步教学开了个好头。
三、鼓励的评价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目标就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怎样才能使“差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通过实践发现“鼓励”才是最好的良方。例如在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时, 一个平时上课经常捣乱的学生很认真地在为歌曲伴奏, 当然节奏都是错误的, 把整体的效果都打乱了, 在结束之后我并没有批评他, 而是表扬了他的认真态度, 不但鼓励他继续努力不要气馁, 还发给他一枚“努力上进”的奖章。他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和自豪, 从此以后他在每节音乐课上都有良好的表现, 对音乐也产生了很大兴趣, 成为了音乐课上的活跃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