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2024-10-02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精选11篇)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1

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肝) , 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发病区,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1%[1]。慢性病乙肝病毒携带者往往预后不良, 并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状况[2]。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 特别是针对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报告报表中的2138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疫苗接种与否分为乙肝疫苗接种组和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每组1069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一经确定资料完整正确性, 根据具体情况门诊静脉取血3ml, 分离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法按照相关操作要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 Ag) 、抗体 (抗-HBs) 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HB c) , 分别记录两组结果, 并统计分析各组别的抗-HBs阳性率、H B s A g阳性率及H B V流行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 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 B s Ag阳性率、抗-H B s阳性率情况 (表1)

由表1可见, 乙肝疫苗接种组乙型肝炎病毒HBs Ag感染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而抗-HBs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5.06、796.05, P均<0.0 1) 。说明注射乙肝疫苗能大大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 并同时提高对暴露人群的保护作用。

2.2 两组HBV流行统计情况

乙肝疫苗接种组中HBV阳性率4.7% (50/1069) , 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的44.2% (47 2/1 06 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 5 1.3 6, P<0.0 1) 。

3 讨论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幼儿乙肝疫苗的接种, 全程接种3针, 按照0、1、6个月的程序[3]。特别是21世纪初期以来, 中国已实施新生儿国家免疫规划, 乙肝疫苗成为免费且强制性接种的疫苗之一。本研究中抽取疾病防疫部门关于乙肝疫情统计报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按乙肝疫苗接种与否分成两组, 每组各1069例。门诊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采血检测HBs Ag、抗-HBs及抗-HBc。本文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接种组的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进一步统计计算两组间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情况, 发现乙肝疫苗接种组中HBV阳性率明显低于乙肝疫苗非接种组, 说明乙肝疫苗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及相关肝病的发生率。可见, 积极有效推广乙肝疫苗的注射能够降低乙肝病毒的流行率, 改变本地区的乙肝流行趋势。因此, 我们应积极地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注射工作, 并同时扩大乙肝疫苗的接种范围, 提高接种率。

参考文献

[1]慕静宇, 黄玲玲, 毛剑英.青年学生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效果分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 :23-24.

[2]黄熊熊.预防围生期乙型肝炎病毒家庭传播计划的效果评价[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3) :67-68.

[3]陈衡平, 周爱明, 王仁元, 等.宁波市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后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 2001, 22 (6) :184-186.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2

樱桃谷肉鸭超早期接种禽流感(H5N1)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

樱桃谷肉鸭的超早期接种禽流感(H5N1)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第7天和第12天进行禽流感疫苗注射,检测肉鸭的母源抗体和免疫后的抗体变化,母源抗体对鸭体有9~10d的保护期,通过早期免疫,在32d都能产生出合格的抗体.因此,开展超快速型肉鸭禽流感疫苗超早期免疫有一定的意义.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1)分类号:S834关键词:樱桃谷肉鸭 禽流感疫苗 早期接种 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3

【摘要】目的:分析我市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被检查学生平均分为两组,A组为小学新生组, B组为大学新生组,每组各1000名,全部应用静脉血酶联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肝功能。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学生和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6%、2.2%,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9%、9.0%,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发现小学生慢性乙肝2例,大学生慢性乙肝14例。结论:接种乙肝疫苗能显著降低HBsAg阳性率,提高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对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乙肝病毒;疫苗接种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传播,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可达9.09%。 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能使HBsAg的阳性率明显降低,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1~3]。为了解我市学生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乙肝苗的预防接种效果,我中心于2008年8~9月间,对我市两所小学和一所大学的新生开展HBsAg阳性率和乙肝疫苗接种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将所有学生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我市某小学6~7岁新生组,平均年龄 8.53±0.34岁,其中男646人,女354人,有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980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20人。B组为某大学新生组,平均年龄18.29±1.86岁,共1000人,其中男684人、女316人;有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164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836人。

1.2 调查方法:首先将调查情况制作成表格,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医院、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表面抗原情况、ALT升高情况。所有学生全部采用静脉血2~3ml,A、B两组均抽查血标本1000份。采用酶联法分别进行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A、B两组中不同医院人出生率、疫苗接种率、HBsAg(+)率、ALT升高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

A、B两组中出生医院、乙肝疫苗接种及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开始对乙肝疫苗实行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已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按要求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从此以来,全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有了明显下降[4~5]。本研究发现,我市儿童HBsAg阳性率只有1.9%,明显低于大学新生9.0%的阳性率,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计划免疫管理在我市已初见成效,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我市91.5%的小学生都出生在市、县一级医院,出生在乡卫生院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8.5%。由于市、县级医院都有详尽的计划免疫预防措施,大部分儿童都能定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因此,城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普及率较高,从而获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3.2 贫困偏远地区仍然是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重点:尽管我市小学生乙型肝炎计划免疫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贫困偏远地区群众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着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盲区。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率仅为2.2%,远低于小学生组中98.6%的接种率,从而导致HBsAg阳性率升高,尽管两组之间ALT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相当多的HBsAg携带者可能成为未来乙型肝炎的潜在患病者,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本观察组出生在乡卫生院的大学新生高达30.4%,有不少学生甚至出生在村卫生所,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计划免疫措施不完善,成为大学新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偏远地区的乙型肝炎预防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大学新生中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对在校大学生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尽量降低大学生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尽量提高偏远、贫穷地区群众的乙肝预防接种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个别儿童,进行筛查后,应重新进行预防接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Kes P, Slavicek J, Jankovi? 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and vaccination of hemodialysis health personnel against hepatitis B. Acta Med Croatica. 2005, 59(5):479-82. Croatian

[2] Kretzschmar M, Mangen MJ, van de Laar M, et al. Model based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strategies in the Netherlands . Vaccine. 2009, 27(8):1254-1260

[3] Zhou YH, Wu C, Zhuang H. Vaccin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the Chinese experience. Chin Med J (Engl). 2009, 122(1):98-102

[4] 李保站, 赵德峰, 周璇等. 武汉市实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效果分析.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 18(6):97-98

[5] 徐枫, 袁家麟, 陆璐等. 上海市卢湾区乙肝疫苗接种现状和乙肝危险因素调查. 上海预防医学. 2007, 19(11):548-549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莱芜市莱城区鲁中矿社区于我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0~6岁儿童860例, 其中男434例, 女426例;平均年龄为3.7岁, 0~0.5岁者75例, 0.5~1岁78例, 1~1.5岁81例, 1.5~2岁85例, 2~4岁278例, 4~6岁263例。

1.2 方法

接种的疫苗是规格为5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型) , 按正规0-1-6、5μg-5μg-5μg的程序进行接种, 在完成接种1个月后抽静脉血检查, 对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进行定量测定。抗体浓度在0~10mIU/L之间为无免疫应答, 结果在10~100mIU/L之间为低免疫应答, ≥100mIU/L为高免疫应答, 抗原在0~0.5ng/L之间为正常[2]。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均数分析采用u检验, 构成比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接种免疫抗体应答结果

860例患者产生免疫应答的有730例, 应答率为84.88%, 高应答的有370例, 高应答率为43.02%, 无应答的有130例, 无应答率为15.12%。结果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免疫接种结果

0~0.5岁年龄段有免疫应答者71例, 免疫应答率为94.67%, 0.5~1岁有免疫应答者73例, 应答率为93.59%, 1~1.5岁有免疫应答者75例, 应答率为92.59%, 1.5~2岁免疫应答者74例, 应答率为87.06%, 2~4岁有免疫应答者236例, 应答率为84.89%, 4~6岁有免疫应答者221例, 应答率为84.03%。统计结果见表2。

注:*为构成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表中可以看出, 应答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并且以1.5岁前后的应答率下降较明显。

2.3 不同性别的接种抗体应答结果

男性434例中有免疫应答者368例, 应答率为84.79%, 女性426例中有免疫应答者362例, 应答率为84.98%, 经统计学分析, 两者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接种抗原结果

接受接种的860例儿童者, 无1例发现抗原阳性结果。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由于其具有难以治愈和传染性强的特点,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携带率可达10%。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3]。本文资料中, 免疫应答率为84.88%, 未发现抗原阳性结果, 说明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型) 进行免疫接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高免疫应答时才产生了有效浓度的保护性抗体, 高免疫应答率仅为43.02%, 仍然有56.98%的儿童没有产生足够浓度的保护性抗体, 这部分儿童仍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者。

引起免疫应答失败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免疫应答异常、遗传因素、疫苗的接种量和疫苗佐剂有关, 个体的免疫应答异常和遗传因素无法进行干预, 但是疫苗的接种量和佐剂属人为因素, 可以进行控制[4]。对于免疫接种失败的儿童, 可以通过提高接种剂量, 尤其是初种第一针的量, 使免疫应答率增加。也可以改变疫苗的佐剂, 把常用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型) 的氢氧化铝佐剂, 用广泛刺激各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CpG-OPN (细菌CPG-寡脱氧核苷酸) 代替, 以提高应答率。

本文资料显示,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免疫应答率不同, 并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接种疫苗1.5~2年后, 抗体浓度会出现明显下降, 所以每隔2年左右应对儿童进行抗体的定量检测, 并给予1剂乙型肝炎疫苗强化免疫。

总之,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安全有效的, 国家提供免费疫苗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 临床上计划免疫工作是在幼儿完成3针乙型肝炎疫苗的初种, 但是由于抗体浓度随年龄而下降, 所以定期检测乙型肝炎抗体的浓度, 对抗体浓度不合格者给予再免疫和加强免疫, 可以提高有效抗体浓度。另外分、对于年龄超过1.5岁进行初始接种的儿童应加大疫苗的剂量或改变疫苗佐剂, 以提高应答率。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860例学龄前儿童的效果进行分析, 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860例患者产生免疫应答的有730例 (84.88%) , 高应答的有370例 (43.02%) , 无应答的有130例 (15.12%) 。且抗体浓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1.5岁后下降较明显, 不同性别之间接种效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安全有效的, 但抗体浓度岁年龄增加而下降, 故年龄超过1.5岁进行接种的儿童应加大疫苗的剂量或改变疫苗佐剂, 以提高应答率, 并且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应进行定期抗体浓度测定及加强免疫。

关键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平, 蒲秀君, 肖刚.1412名免费乙肝疫苗接种幼儿免疫效果观察及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8) :1449-1450.

[2]梁万年, 常文虎.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 (卫生部)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74.

[3]古梅.河西区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7, 4 (2) :67-80.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5

关键词 60μg 乙肝疫苗 接种

乙肝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疾病。我国有7~8亿人曾被乙肝病毒感染,其中有1.2亿人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病毒相关的疾病[1]。我院使用60μg乙肝疫苗用于无应答人群的接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1年7月将经常规剂量和程序接种3剂乙肝疫苗后,查血无乙肝表面抗体产生的无应答人群病例6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将上1年同期56例无应答人群病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既往接种乙肝疫苗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纳入标准:年龄16~60岁,既往至少有过1次20μg剂量以下1~6程序的乙肝疫苗接种史且从未产生过抗体、经采血确认HBsAb≤10mIU/ml、近6个月内未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无急性疾病和严重慢性疾病、无发热。

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60μg,肌肉注射,每支1.0ml,含HBsAg 60μg,接种1次,于接种后1个月后进行血HBsAb检测,HBsAb≤10mIU/ml者加种第2剂,再1个月后进行血HBsAb检测,免疫程序完成。对照组使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20μg,肌肉注射,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20μg,接种3次,全程接种后1个月进行血HBsAb检测。观察两组病例在接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免疫检测HBsAb采用酶标(ELISA)法,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HBsAb采用双抗原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10mIU/ml为阳性;诊断试剂盒(IFM法)由苏州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阳转率统计采用X2检验,两组间HBsAg平均滴度及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见表1。

不良反应:接种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出现接种部位局部红肿,未予处理,2天后自行消退;对照组有1例出现发热,1天后自行恢复正常。

讨 论

我国从1981年开始应用血源性疫苗,到现在已有近30年,乙肝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了广泛证实。但临床显示,在接种完3针后仍有部分接种者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保护,有5%~10%为无应答者,有10%~27%为低、无应答者,而这部分人群仍是乙肝病毒的易感人群。随着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乙肝感染年龄的后移,无应答者的乙肝疫苗免疫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中,男性、肥胖者、吸烟者、>40岁人群,以及某些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严重肾脏疾病患者及服用免疫抑制剂者的无应答率较高。对于这样的人群可直接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让其产生抗体保护。HBsAb是乙肝的保护性抗体,故HBsAb阳性率可以代表人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水平[2]。

目前在国际上,高剂量、低针次是乙肝疫苗的发展趋势。该疫苗采用60μg/1.0ml/支的制剂规格,其推荐免疫程序是于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一般无应答者接种1剂,就能让其乙肝抗体阳转,受到保护,而极少数无应答者则需接种两针。如经采血确认其抗体水平仍未达到阳转者,则再考虑接种第2剂,两剂间隔应至少在4周以上。60μg乙肝疫苗于无应答人群接种的疗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庄辉.提高乙型肝炎预防和诊治水平 [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3):245.

2 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寿光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稻田、侯镇、古城3个乡镇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20岁以上的居民, 筛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 均阴性, 且无乙肝疫苗接种史、无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的505人为研究对象, 分为2个组, 分别按0-1-6方案接种10μg不同品种的乙肝疫苗。

1.2 疫苗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华北牌重组 (CHO细胞) 乙型肝炎疫苗, 批号200708A3205, 200709A 3102, 200712A3105。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 (汉逊酵母) 乙型肝炎疫苗, 批号2007060202, 2007100405。剂量均为10μg。

1.3 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

采用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试纸条和乙肝表面抗体胶体金试纸条进行免前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依说明书判断。免疫后血样采用北京北方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 (放射免疫法) 批号20081220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为西安核仪厂XH6020型伽马计数仪。抗-HBs滴度>10MIU/ml判为阳性。

1.4 数据分析资料收集整理后,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种类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阳转率和GMT

本次观察接种CHO乙肝疫苗的238人, 接种汉逊酵母疫苗的267人。全程免疫后1个月, CHO乙肝疫苗阳转率为96.2% (229/238) ,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 为414.2 m IU/ml;汉逊乙肝疫苗阳转率为95.9% (256/267) , GMT为383.3 m IU/ml。CHO乙肝疫苗的阳转率 (x2=0.0379, P=0.8457) 和GMT (F=0.363, P=0.547) 均略高于汉逊疫苗, 没有统计学意义。

2.2 年龄对接种后免疫效果的影响

本次观察中, 接种CHO乙肝疫苗的人群年龄分布在20~74岁, 平均年龄为44.8岁;接种汉逊酵母的人群年龄分布在20~53岁, 平均年龄为36.9。在20~岁组中, 两种乙肝疫苗免疫后的阳转率均为100%, 30~岁和40~岁年龄组中, CHO细胞的阳转率高于汉逊酵母疫苗, 但无统计学差异 (30~岁组P=0.2165, 40~岁组P=0.3356) ;50~岁人群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94.44%, 汉逊在此年龄组只检测了3人, 不具有比较意义。60岁以上的人群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87.00%。 (表1)

年龄越小, 抗-HBs GMT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大, 两种疫苗抗-HBs GMT均依次下降。在20~岁、30~岁和40~岁年龄组中, CHO细胞的抗-HBs GMT高于汉逊酵母疫苗, 但无统计学差异 (20~岁组P=0.1858, 30~岁组P=0.33, 40~岁组P=0.195) ;50~岁人群接种CHO乙肝疫苗后抗-HBs GMT为355.8 m IU/ml, 60岁以上的人群接种CHO乙肝疫苗后抗-HBs GMT GMT达到385.9 m IU/ml。 (表2)

3 讨论

在开展大面积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时如何筛查一直是基层工作面临的问题。本次接种前采用胶体金试纸条对HB-s Ag、抗-HBs进行了检测, 从免疫后定量检测的结果来看, 没有出现表面抗原假阴性, 并且使用方便, 快速, 价格便宜。可在大规模接种中使用试纸条检测[3]。

本研究中10μg乙肝疫苗对成人免疫原性良好, 华北牌CHO乙肝疫苗的阳转率和抗体滴度略高于大连汉逊乙肝疫苗, 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同等剂量免疫效果基本一致[4]。

年龄对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和抗-HBs GMT均有影响[5,6]。在本次乙肝疫苗群体免疫效果的观察中, CHO疫苗组年龄普遍偏大, 在这种情况下, CHO疫苗组仍表现出较高的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 那么在同等年龄分布中群体的免疫效果是否有更明显的优势, 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 且预防保健意识也在增强, 高年龄人群同样有接种的意识和必要性, 但多年来很少研究高龄组的免疫后效果。本此观察接种者的最高年龄达74岁, 使用CHO乙肝疫苗注射后阳转率86.96%, 抗-HBs GMT 385.9 m IU/ml, 可能与CHO乙肝疫苗由哺乳动物细胞表达, 结构均一, 抗原决定簇与天然抗原相似有关[7]。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免疫的应答能力在下降。10μg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 GMT在355.8m IU/ml-551.1 m IU/ml之间, 显著低于龚晓红报道的使用20μg乙肝疫苗免疫成人后的抗-HBs GMT高达5973.84m I-U/ml[4]。基于免疫持久性的考虑, 成人是否需接种大剂量乙肝疫苗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2]卫生部.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徐秀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试纸条测定法与ELISA法比较[J].职业与健康, 2003, 19 (11) :56-57.

[4]龚晓红, 王富珍.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4) :316-318.

[5]金立杰, 侯鹏远.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J].疾病监测, 2001, 08:320-321.

[6]章一丰, 陈奇峰.成人20微克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6) :4-8.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7

关键词:狂犬疫苗,全程接种,流程管理

狂犬病的主要致病源为狂犬病毒, 病毒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侵犯而引发的急性人与动物共患传染性疾病。患病动物咬伤人后将疾病传染给人, 狂犬病的病死率极高, 几乎为100%[1]。狂犬病能够预防但无法治疗, 所以在被动物咬伤后患者通常都应及时就诊, 但由于接种狂犬疫苗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 可能导致无法完成全程接种。为了提高患者全程接种狂犬疫苗的依从性以及接种率, 就必须对全程接种的流程进行优化。我院针对狂犬疫苗接种中的问题, 优化了接种流程及管理, 下面对优化流程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4 年3 月~2014 年8 月在我院急诊治疗的1074 例患者中, 其中男628 例, 女446 例, 年龄9 个月~70 岁, 平均年龄21.9 岁, 犬咬伤946 例, 猫咬伤或抓伤45 例, 其它动物咬伤83 例。被动物损伤后于当日 (24 h内) 就诊, 按要求处理伤口后, 给予全程注射狂犬疫苗。以2014 年3 月~2014 年5 月 (优化管理前) 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529 例为对照组, 2014 年6 月~2014 年8 月 (优化管理后) 接种狂犬疫苗的患者545 例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按常规程序给予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 并给予健康宣教;观察组采用如下优化流程工作方式进行管理:

1.2.1 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狂犬病疫苗均采用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 (Vero细胞) 。免疫程序为2-1-1, 具体为:一般咬伤者于0 天 (第1 天, 当天) 在左右上臂三角肌肌内各注射一剂 (共两剂) , 幼儿可在左右大腿前外侧区肌内各注射一剂 (共两剂) , 7 天 (第8 天, 以下类推) 、21 天各注射本疫苗1 剂, 全程免疫共注射4 剂, 儿童用量相同。

1.2.2 传统接种管理按要求处理伤口后, 给每位患者制订治疗方案, 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狂犬病知识宣教, 签订狂犬病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嘱患者按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交费到药房排队取药, 注射室登记注射, 狂犬病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付联交由患者管理, 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及下次注射时间。

1.2.3 优化管理方法 ①急诊注射护士进行专题培训, 全面掌握狂犬病暴露的预防与处置规范、科普知识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 取得狂犬疫苗接种证。②重视健康宣教, 注射护士接种前对患者进行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 讲解全程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加强心理护理, 鼓励和安慰患者及家属, 减轻心理负担,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在急诊科注射室门口将狂犬病疫苗接种须知上墙, 内容包括:狂犬疫苗的作用、应用人群、接种时限、程序 (接种针次、剂量、时间) 、注射部位、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利用观察时间进一步掌握接种须知内容。③设立狂犬疫苗和狂犬患者免疫球蛋白使用知情同意书二联单, 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按程序接种的针次和对应日期、实际接种日期、疫苗生产厂家及批号、接种者签名、暴露级别及部位、受伤方式及伤口处理情况, 狂犬病的相关知识、不良反应、接种注意事项、咨询电话等。急诊注射室、患者各持1 份, 以方便患者按时间接种疫苗和接种后门急诊的交接工作。④改进疫苗储存。狂犬疫苗统一在我科冰箱冷藏保存, 保证疫苗储存条件及质量, 患者诊病后凭着就诊卡到药房打出注射条码, 到注射室交护士登记签名, 第二、第三次注射凭着知情同意书二联单直接到注射室登记注射即可。⑤电话通知随访。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联系方式等登记在狂犬病疫苗接种本及知情同意书上, 每天十五时左右由护士统计今日需接种疫苗者而未接种的人员名单, 并逐一联系其前来接种并了解注射后情况。对拒绝注射患者了解拒绝注射原因, 再次宣传教育有关狂犬病知识、接种狂犬疫苗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全程接种狂犬疫苗的目的和意义。⑥改进注射方法。统一采用1 ml注射器在三角肌于垂直皮下注射法注射狂犬疫苗, 减轻患者局部疼痛和恐惧感。

1.3 观察评价 ①对两组患者全程接种狂犬疫苗的例数详细记录并进行对比。②发放满意率调查表,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率。我院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 患者填写完由专人负责回收, 调查内容分为3 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非常满意+满意=满意率, 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包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 χ2检验;以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病人狂犬疫苗全程接种占96.7%, 高于对照组的87.5%,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9.6%高于对照组的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3.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疾病, 被动物咬伤后必须及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根据相关文献[2], 我国自2003~2007 年大约平均每年因狂犬病而死亡的人数达到2000 人, 而只有30%被动物咬伤后接种狂犬病疫苗。可以看出人们对狂犬病的预防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患者对狂犬病认知程度缺乏, 护理人员没有做到有效地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护理管理及护患沟通, 使得部分患者按时或全程接种疫苗的依从性差, 免疫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狂犬病的发作埋下隐患[3]。调查发现, 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对狂犬病的宣传力度不足, 缺乏对狂犬病的认识, 对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了解甚少也是主要的原因, 会导致患者及家属未得到足够重视, 认为无必要全程注射。观察组患者接种狂犬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所引起的不适、狂犬病知识的缺乏、对疫苗安全性的怀疑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从而拒绝继续接种疫苗, 甚至产生医疗纠纷。大多数上班族及学生, 因工作、学习及升学等原因, 常常无法按照规定时间就诊, 从而导致接种不及时或停止接种。

3.2 从本组护理实践看出, 观察组狂犬疫苗接种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通过对接种流程的优化管理, 让患者充分了解狂犬病相关知识, 接种狂犬疫苗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全程接种狂犬疫苗的目的和意义。有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犬伤暴露后的处理。24 h电话温馨提示, 使患者能够及时的完成接种。我院使用2-1-1 免疫程序在0 d、7 d、21 d进行四针免疫接种, 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和费用;科室统一冰箱管理疫苗, 减少繁琐的就诊程序, 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 得到患者极大的信任;不少患者因为注射时疼痛而产生紧张、害怕心理, 甚至对护士的注射技术不满意, 我们通过统一采用1 ml注射器注射狂犬疫苗, 减轻患者局部疼痛和恐惧感, 减少护理纠纷和投诉, 提高患者满意率。

3.3 总之, 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动物咬伤的患者接种狂犬疫苗的依从性, 但通过我院流程改造后, 患者能认识到狂犬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降低狂犬病的发生率。有效地提高狂犬疫苗全程接种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增进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72.

[2]陈日暖, 林卫光, 陈佩贞, 等.2095例狂犬病暴露者疫苗接种依从性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1, 11 (9) :1076-1077.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8

关键词:乙肝疫苗接种,儿童乙肝感染,效果

乙肝疫苗是一种临床中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主要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浆中进行抗原分离[1],并且将其进一步经过实验室处理后形成的乙肝疫苗。在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保证机体不会感染乙肝疾病,改善了身体健康状况。本文选取了本院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儿童进行抽血检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进行接种的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0.4~7岁,平均年龄(5.22±3.35)岁。本次进行接种研究的所有儿童都没有出现皮肤性疾病、发烧感冒症状等其他不良病症,符合乙肝疫苗的接种要求[2]。

1.2 研究方法

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本次选用的乙肝疫苗为重组乙肝疫苗,属于酵母类型,在接种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接种要求和接种程序完成接种工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所有儿童进行抽血检查,根据年龄不同分为≤2岁、≤4岁、>4岁3个年龄段。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分析。其检测结果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结果判断,同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熟练且科学正确[3]。

1.3 检验标准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100 mIU/L[4],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了有效浓度的保护性抗体,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明显增强,属于高免疫应答。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为10~100 mIU/L,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较少,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不是很强,属于低免疫应答。

儿童的检测抗体结果<10 mIU/L,同时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生的保护性抗体非常少甚至没有产生,患者对于乙肝病情的预防能力非常弱,属于无免疫应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高免疫应答占49.00%,低免疫应答占40.00%,无免疫应答占11.00%,有效免疫应答率为89.00%。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免疫应答率出现下降趋势,而儿童的低免疫应答和无免疫应答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增长情况。3个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三个不同年龄段高免疫应答比较,P<0.05

3 小结

本文选取了本院进行接种的100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对其全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操作,在接种1个月后对儿童进行抽血检查,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免疫应答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情况分别是57.50%、48.57%以及36.00%。而儿童的低免疫应答和无免疫应答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增长情况。与此同时,3个不同年龄段的高免疫应答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免疫应答率开始下降,很容易造成乙肝感染情况,因此一定要针对此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这样才能够降低乙肝感染发生率,更好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陆建辉.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效果分析.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8):467.

[2]刘文武,刘宗林,邱小兵,等.遂宁市乙肝疫苗接种控制儿童乙肝感染效果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9):774-777.

[3]倪红霞.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病毒变异规律与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第二军医大学,2013.

某市儿童水痘疫苗的接种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观察对象为疫苗接种前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新荣区四区15岁以下儿童。所有病例数据和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资料以及国家传染病监测网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录人资料。

1.2 接种方法

采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 疫苗中每毫升病毒含量不少于2000蚀斑形成单位。以0.5mL生理盐水稀释后, 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疫苗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判定方法

根据小儿水痘的诊断标准, 患儿具有轻、中度发热、疲乏无力、头痛、咽痛、流鼻涕、打喷嚏、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数日后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 并经实验室检查确诊者。学校1周内发生10例以上病例, 即判定为水痘暴发流行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录入国家传染病监测网。对比疫苗接种前 (2010年) 和疫苗接种后 (2012年) 大同地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儿童水痘发病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和Excel 2003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的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疫苗接种前2010年大同市共上报10例以上水痘暴发疫情31起, 发病人数1040人, 共波及26987人, 发病率为3.9%;疫苗接种后2012年共上报9起, 发病人数179人, 共波及11361人, 发病率为1.6%。疫苗接种前后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注:*与接种后相比, P<0.05

3 讨论

水痘是一种呈全球分布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传播。水痘感染潜伏期为12~21d, 平均14d, 自发病前2~5d至结痂干燥均具有感染性。一旦在易感人群的群体中出现1例水痘患儿, 就很难预防水痘在该群体中的暴发。且水痘患儿有2%~3%的概率发生并发症, 疱疹破损可导致继发感染, 不仅留下瘢痕, 还可能引起败血症, 而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伴发肝性脑病称Reye综合征, 病情严重, 病死率可高达80%。国内外实践证明, 预防水痘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2]。但水痘疫苗为二类疫苗, 国家未将水痘疫苗纳人国家免疫规划, 很多家长忽视了水痘疫苗的接种, 以致儿童群体水痘的发病一直不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 2010年大同市共报告10例以上水痘疫情31起, 总发病人数1040人, 波及人数26987人, 发病率3.9%。其中幼儿园报告3起, 发病人数164人, 波及1513人, 发病率10.8%;小学报告21起, 发病人数739人, 波及16856人, 发病率4.4%;中学报告7起, 发病人数137人, 波及8578人, 发病率1.6%。可见发病以小学生人数最多, 涉及的班级和学校也多, 但在幼儿园内发病率最高, 一旦有患儿发生水痘, 其扩散速度最快, 这与国内专家对小学和幼儿园内水痘暴发的报道结论一致。由于我国尚未将水痘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范畴, 集体儿童中若发生疫情, 往往得不到有效隔离与及时上报, 水痘患儿在传染期继续与其他同学一起上课, 一起玩耍活动, 易感儿童密切接触患者的飞沫和分泌物, 增加了传播的机会, 从而使疫情不断扩散。

国外有研究表明, 接种水痘疫苗后对严重疾病的预防达到100%, 对水痘的发病的保护力也达86%。由于本次观察均采用统一的疫苗, 且接种剂量一致, 避免了因疫苗的品种和剂量所导致的结论偏倚。从疫苗接种效果上看, 全市儿童疫苗补充接种以后, 2012年共报告10例以上水痘疫情9起, 总发病人数179人, 波及人数11361人, 发病率1.6%。其中幼儿园报告2起, 发病人数43人, 波及1361人, 发病率3.2%;小学报告6起, 发病人数125人, 波及9114人, 发病率1.4%;中学报告1起, 发病人数11人, 波及886人, 发病率1.2%。与接种前2010年相比, 各项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防效果。

水痘虽然不是烈性传染病, 但极易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引起流行。本研究初步肯定了疫苗接种的效果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对儿童群体水痘的预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此外对水痘的控制并不能仅依赖疫苗接种, 还应充分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对疫情的检测和管理工作, 改善校舍通风条件, 在学校中增设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和增强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们的免疫力等, 以减少水痘的发病率[3]。

摘要:目的 观察山西大同市儿童水痘疫苗接种效果, 为水痘疫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大同市四个区疫苗接种前 (2010年) 和疫苗接种后 (2012年) 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15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观察, 比较疫苗接种前后差异。结果 疫苗接种前共上报疫情31起, 发病人数1040人, 共波及26987人, 发病率为3.9%;疫苗接种后共上报9起, 发病人数179人, 共波及11361人, 发病率为1.6%, 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本疫苗接种对儿童群体水痘的预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具有良好的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小儿,水痘,疫苗,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国军, 李丽华.新生儿水痘九例临床治疗分析[J].云南医药, 2011, 32 (5) :562-562.

[2]肖国光, 邓建军, 舒敏, 等.82例水痘患儿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9) :3930-3931.

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篇10

关键词:7价肺炎疫苗; PCV-7; 免疫; 监测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22-01

肺炎球菌是婴幼儿主要致病菌,每年约有18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球菌疾病[1]。肺炎球菌能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比如: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肺炎、菌血症和脑膜炎等。因此,使用有效疫苗来预防肺炎球菌疾病势在必行。由美国惠氏公司生产的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7)是一种主要用于预防5岁以下婴幼儿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疫苗,它含有血清型4、6B、9V、14、18C、19F、23F荚膜多糖的交叉反应物质,能有效预防婴幼儿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但是由于PCV-7是蛋白结合疫苗,对机体而言是异体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容易让机体产生接种反应,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湖南航天医院预防接种中心2010年10月~2013年2月接种了226剂次PCV7,现将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3年2月共接种226剂次,接种对象均为2个月~5岁的婴幼儿,男43人,女37人,共80人,疫苗均来自区疾控中心,冷链管理符合要求。

1.2接种前准备

接种前先告知家长:接种前一定要祥细阅读当天接种疫苗的基本资料,了解PCV-7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充分做到知情同意,并自愿接种。接种前仔细询问幼儿的健康状况,严格控制适应症,如有不适匀暂缓接种,PCV-7均采取单独接种,不与其它疫苗同时接种。

1.3疫苗接种方法

疫苗的注射方法严格遵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PCV-7产品说明书,在婴幼儿的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PCV-7,免疫程序依据欧洲药品使用说明书,在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在12~15月龄时进行1次加强免疫,24月龄~5岁接种1剂。

1.4不良反应调查方法

幼儿接种后30min内由接种门诊医生进行观察和记录,接种30min后至72 h的不良反应由门诊医生电话询问或儿童家长主动报告。如幼儿出现皮疹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随访;向儿童家长发放统一体温计和卡尺,并由门诊医生进行简单培训,统一测量标准,由家长填写不良反应记录单,并交给门诊医生。门诊医生对每次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记录单进行质控,所有数据录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接种PCV-7的226剂次均采取主动电话追踪监测,3d内开始电话随访直至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为止。17人次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以发热为主, 其中出现发热15人,出现轻微皮疹1人,食欲不振2人,伴有腹泻2人,伴有哭闹2人。所有症状经对症治疗后5~7d内消失。

80名婴幼儿接种PCV-7以后,婴幼儿的抗生耐药性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仅有2名幼儿与接种后患过肺炎,其他婴幼儿达到或超过保护性抗体水平。

3. 讨 论

3.1接种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必要性

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肺炎是导致全球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死于肺炎的儿童人数占全球儿童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远超过因艾滋病、 疟疾和麻疹死亡儿童人数的总和。而其中98%以上的儿童肺炎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有资料显示:美国自2000年起对婴幼儿实施PCV-7常规接种,婴幼儿的抗生耐药性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发病率下降98%。全球疫苗免疫联盟表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儿童预防肺炎的最有效方式。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考虑将PCV-7疫苗纳入国家免疫接种计划中。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9年PCV-7在我国上市使用,目前使用效果良好。

3.2 接种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对象、方法与禁忌症

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主要用于预防5岁以下健康无接种禁忌的婴幼儿。在使用前先充分摇匀,通常在儿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3~6月龄婴幼儿基础免疫3剂,首剂接种在3月龄,免疫程序为3、4、5月龄各一剂,每次接种至少间隔1个月,在12~15月龄接种第4剂。7~11月龄婴幼儿基础免疫2剂,每次接种间隔一个月。12月龄以后接种第3剂,与第2次接种至少间隔2个月、12~23月龄婴幼儿接种2剂,每次至少间隔2个月,24月龄~5岁接种1剂。目前,在我国不推荐PCV-7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PCV-7含有血清型4、6B、9V、14、18C、19F、23F荚膜多糖的交叉反应物质,对这些成分过敏者,或者对白喉类霉素过敏者禁用。

肺炎球菌性疾病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非常常见,因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不成熟阶段,特别是多糖抗原不能在2岁以下婴幼儿机体中产生良好的预防效果。而PCV-7能通过结合蛋白与多糖抗原相结合,可以在2岁以下婴幼儿机体中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由于肺炎球菌疾病严重威胁着婴幼儿的健康和生命,接种PCV-7能有效保护儿童,降低疾病负担。

参考文献:

[1]付丹凤.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及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5).

[2]陈倩.7价肺炎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推广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6).

[3]李荣成,李凤祥,李艳萍.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用于健康中国儿童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26).

[4]姚开虎,杨永弘.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疾病研究回顾[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6).

[5]权力,徐敏钢,黄瑾,华瑞珏,蒋懿.上海市闸北区7价肺炎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J].2011,23(06).

作者简介:

水痘疫苗接种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170名1~14岁的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并且无水痘病史接种的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接种组与对照组。首先, 通过均衡性实验, 证明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各方面条件基本均衡。于2011年5月中旬为接种组儿童进行痘苗注射。

1.2 疫苗选择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安慰剂为上海生产, 不含水痘疫苗病毒, 其他成分均与疫苗一致, 接种在儿童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 每人注射1剂, 每剂0.5ml。

1.3 检测方法

疫苗免疫前与后14、30、40、85d分别由静脉采血分离血清, 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IgG定量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抗体检测。有效标准为OD值为0.85, 空白OD<0.25, 阴性血清OD值<0.23。血清加100μl, 效价确定为0.224IU/ml。

1.4 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作为有显著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观察170名儿童, 接种前20%有水痘病史, 40%有水痘疫苗接种史 (按接种证、接种卡及校接种记录等数字资料为据) , 无水痘疫苗接种史者40%, 20%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史不详, 12.94%的儿童水痘病史不详。总而言之, 对水痘有免疫力的学生比例为60%。

2.2 免疫效果观察

连续观察12个月, 两组儿童中均无水痘爆发流行。比较两组儿童水痘发病情况, 计算各组的发病率和疫苗的保护率。见表1。接种水痘疫苗组发病率P1=0.97%, 对照组水痘发病率P2=10.21%, P2>P1, 两组发病率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50.26, P<0.01) , 保护率达90.76%, 说明水痘疫苗接种有效。通过调查发现, 170名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后局部出现红肿者1名, 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率较低。

2.3 抗体几何均数分布

抗体几何均数呈偏态分布, 其中P25=40.185mIU/ml, P50=96.42mIU/ml, P75=290.82mIU/ml, 各年龄组抗体对数值波动在 (2.021±0.691) mIU/ml (95%C1∶1.967~2.075) 。

2.4 接种疫苗组效果影响因素

(1)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组水痘IgG抗体几何均数分布不同, 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F=3.933, P=0.002) ;6个年龄组间经LSD法两两比较发现, <2岁组显著低于8~10岁组, 4~6岁组显著低于除2岁以下各组, 其他各年龄组间未见统计学显著差异, 见表2。 (2) 初种年龄:经过对自12月、1年、2年和4年起开始接种儿童的分析, 接种初始年龄对抗体几何均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P=4.891, P=0.299) 。 (3) 地区因素: 抗体阳性率为68.82%, 本地户籍儿童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外来儿童 (93%∶82%, χ2=3.21。P=0.047) 。

3 讨论

水痘病毒疫苗已广泛开展应用, 尤其是儿童。提高并保持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 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策略和措施[1]。疫苗的全程、及时接种是保证机体产生高抗体滴度的前提, 接种及时率的提高可使接种对象在短期内产生更持久的免疫能力, 使易感人群获得高滴度的抗体保护率, 可以更好地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及流行[3]。

水痘疫苗对接触者起到完全保护率可达到85%~95%, 抗体持续1~6年, 为94%~100%。本次研究的结果与我国其他地方 (如北京、 大连、 广州等) 报告的人群流行率趋势相一致[4]。0~6岁幼儿为水痘易感者, 儿童抗体保护水平和阳性率按疫苗接种年限呈U形分布, 在接种后第4年降到最低, 转折点在接种4年后。意味着“突破性”水痘在接种后第4年较易发生, 说明在距接种4年内对适龄儿童加强第2剂疫苗可有效提高保护效果。因此1~4岁儿童是疫苗免疫的首选对象。本研究初步肯定了疫苗应急接种的效果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一剂水痘疫苗 (vafv) 免疫持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初探加强免疫方案。方法:采集≤14岁接种一剂水痘疫苗的健康儿童手指末梢血170份, 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水痘lgG抗体, 同时调查接种记录, 随访水痘患病率。结果:儿童水痘lgG抗体几何均呈偏态分布, 抗体对数值为 (2.021±0.691) mIU/ml。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域儿童接种疫苗, 对抗体几何均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痘疫苗接种后4年如抗体几何均数降到最低点, 易受水痘感染。水痘疫苗接种后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发生率低, 反应轻微,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关键词:水痘疫苗,接种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徐敏钢, 黄瑾, 汤素文, 等.水痘疫苗接种儿童水痘IgG水平的横断面研究 (J) .上海预防医学, 2011, 23 (3) :97-99.

[2]张万标.4起学校水痘暴发流行引发的防控措施商榷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20) :3945-3946.

[3]赵瑞霞.济南市历城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 .济南:山东大学, 2009.

上一篇:土壤重金属污染下一篇:电视购物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