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肝病毒药物(共10篇)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1
1乙肝患者现状及其危害
慢性乙肝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原发性肝癌, 而其中多达80%的原发性肝癌是由慢性乙肝引起的。在4亿慢性乙肝患者中, 有75%生活在亚洲, 而我国是乙肝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HBV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总数的1/3以上, 据估计, 我国大概有1.2亿~1.3亿HBV携带者, 可见其用药市场空间巨大。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 , 基因组长约3.2kb, 为部分双链环状DNA。依据病毒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包括病毒携带状态、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1]。 乙肝流行面广, 传染性强, 人一旦感染该病, 肝脏就会发生炎性病变, 肝细胞受损, 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一, 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酸 (DNA) 病毒, 这种病毒不同于一般的致病细菌, 它有着一层质地坚硬的外核, 这种外核对病毒本身有着保护作用, 它可以在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下生存, 生命力极其顽强, 在常温下可以生存六个月, 20度时可以存活15年。 它可以随着患者排出体外的各种体液传染给其他的健康人, 在患者尿液, 唾液, 乳汁, 羊水, 月经, 阴道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肝炎病毒, 标志物 (也就是HBsAg) 表面抗原, 正常人接触这些分泌物, 通过血液或溃疡面极易感染。
第二, 乙肝具有难治愈性。
现在肝炎药品市场药品繁多, 但是真正治愈肝病的特效药很少, 治疗肝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规范治疗。
第三, 乙肝具有恶变性。
统计资料证明[2]: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将有31.6%~60.1%转化成慢性肝炎, 20.8%~56.3%的慢性肝炎患者将恶化成肝硬化, 肝腹水, 65.5%~51.1%的肝硬化患者将癌变, 得了肝癌等于走到了生命的边缘。
第四, 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经过调查许多肝病患者, 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 在有乙肝病史的家庭内得病概率比普通家庭多25.2%, 我国患乙肝的幼儿中有22~50%的母体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的垂直传染成为攻克肝炎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第五, 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 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当外界条件成熟, 可突然爆发, 而且具有不可抑制性[10]。
2拟定适应证的治疗现状及常用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学界一般按功效把正规的乙肝用药进行分类, 大致可分为:抗病毒药物、护肝和恢复肝功能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中成药等各大类。
2.1 抗病毒类及其不良反应
抗病毒类药主要用于轻中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指标 (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呈阳性者, 一般不宜用于治疗病毒携带者、重型肝炎及晚期肝硬化患者。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和关键内容, 也是治疗乙肝的难点所在, 它是一块“硬骨头”, 目前还未“啃”下来。我国应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主要是:α-干扰素为代表的常规干扰素和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似物, 但绝大多数的抗病毒西药只是“昙花一现”。
干扰素治疗乙肝是通过机体免疫起作用, 有疗效持久, 疗程明确, 可提高生存率, 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病率等效果。20世纪90年代, 干扰素被隆重推荐给国人, 当时曾被视为乙肝克星, 盛行了将近6~7年, 目前仍是乙肝用药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但应用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 应用中要密切观察, 如常见的流感样综合症状, 白血球, 血小板下降, 如有甲状腺病、糖尿病、心律不整、 中毒性肾病、视网膜炎、精神抑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使用干扰素可使其病情加重或显露, 儿童长期应用会影响生长发育等。
拉米夫定相对于其他西药来说, 拉米夫定有不少优势, 诸如价格相对便宜、副作用小, 口服方便, 抑制病毒迅速, 从短期的疗效来看, 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DNA) 转阴率可达90%以上, 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 的阴转率也在40%以上等, 故而风靡一时[3]。但是, 拉米夫定并非神药, 它并未完全解决乙肝的难题, 诸如停药后的“反弹”、疗程的遥遥无期、病毒在药物压力下的变异、远期疗效尚无定论等等。特别是拉米夫定的病毒变异率 (1年17%, 2年41%, 3年53%) , 更使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时受到限制。因此, 拉米夫定是治疗乙肝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药物, 但决不是治疗乙肝的终点。拉米夫定病例报告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如皮疹、瘙痒、斑丘疹、剥脱性皮炎等;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谷丙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HBV-DNA升高、胃肠胀气、胃肠道反应等;肌肉骨骼系统:如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关节痛等;神经系统:如头晕、头痛、失眠等;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如全身性损害:如无力、过敏样反应、发热等[5]。
405份报告有关肌肉骨骼系统和代谢损害情况中, 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病例报告19例次, 其中肌痛报告10例次, 其次是关节痛5例次, 肌酸激酶升高4例次 (均高于正常值10倍) 。截至2010年4月30日, 共检索到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替比夫定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27例次, 不良反应表现也是以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为主, 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基本一致。其中横纹肌溶解2例次, 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31例次, 其中肌酸磷酸激酶升高11例次、肌痛7例次、肌病7例次、关节痛1例次、肌无力1例次、肌炎1例次、关节炎1例次。
阿德福韦是腺苷单磷酸的非环核苷酸类似物[4], 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转染的人类肝细胞有抗病毒活性, 能够抑制HBV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活性。阿德福韦抑制50%病毒DNA合成的浓度 (IC50) 是0.2 ~2.5μm。由于阿德福韦的磷酸酯基带负电荷, 口服后前药部分迅速被酯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阿德福韦进入门静脉和全身循环。现已发现, 阿德福韦不但能够有效抑制野生型HBV, 还能够抑制拉米夫定耐药性HBV突变株, 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变。
一项480例中国HBeAg阳性的代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为期52周的研究, 经研究者评估认为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 :疲乏、胃肠道反应 (腹部不适、上腹痛、腹泻、恶心、胃部不适) 、鼻咽炎、头晕、皮疹、脱发、肝区痛、自发流产、失眠、实验室检查异常 (ALT、CPK和ALP升高、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减少) , 偶有报告低血磷性骨软化症 (与拉米夫定合用) , 严重急性胰腺炎, 肾功能损害的报告。
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是从植物苦豆子中提取的生物碱。 在体外试验中应用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能分泌HBV抗原和HBV-DNA经加OM 50~200 ng/ml时皆可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氧化苦参碱具有直接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抑制胶原活动度和防治肝纤维化, 可阻断肝细胞异常凋亡, 治疗慢性肝炎取得良好疗效, 不良反应轻微。过去由于该品只限于肌内注射, 每次6 ml和必须每日注射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目前国内已有口服制剂替代。
80年代曾进行试验的阿糖腺苷、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齐多夫定因疗效不佳, 毒性反应大, 在国外已不再用于治疗乙肝[6][7]。
2.2 护肝和恢复肝功能类
护肝药物包括多种维生素、肝得健、肝泰乐等[14], 适用于各型肝炎及肝硬化, 但是仅可起到辅助及间接作用。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再生, 但并不是治疗乙肝的主要药物。
而肝功能修复药物研究时间最长, 疗效明确, 使用较广, 价格也相对低廉, 此类药包括护肝降酶、护肝降黄及护肝改善蛋白代谢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各型肝炎、肝硬化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或白蛋白降低、蛋白比值倒置等情况, 其中护肝降酶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最为突出的一类药物, 如五味子、甘草制剂。因为临床上的乙肝患者, 几乎都伴随有转氨酶升高这一现象, 一般情况下, 使用护肝降酶药物都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药物虽降酶迅速, 但不能突然停药, 否则转氨酶会迅速“反弹”, 须逐渐减量, 维持一两年[2]。
2.3 免疫调节剂类
免疫调节剂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 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另外, 一些中药制剂也有其功效。客观地说, 免疫制剂仍然属于乙肝的辅助治疗药, 但是, 这项辅助治疗的代价太高, 价格昂贵的程度已经超过了抗病毒药物, 这让人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瘀胆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重症肝炎。
2.4 抗病毒中药类:
不良反应较小 中药制剂中多为冲剂、片剂和胶囊, 包括藏药、傣药和蒙医药等。这些药物虽然组成不同, 各有特点, 但是都难以独当一面, 有时只能成为某一治疗阶段的“亮点”, 一闪而过。中药制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 但是, 相对西药来说, 抗病毒的效力不够, 作用机理不明确, 因此, 尚难以单独承担乙肝的“主打角色”。目前基本限于国内使用, 尚无一种药物得到国际同行和权威机构的认可, 因此仅处于临床试用阶段, 疗效尚难确定[8]。
目前, 我国所产的抗乙肝病毒的中药, 毒副作用少, 主要围绕保肝护肝, 清热解湿, 活血化瘀等, 起一些辅助治疗的效果[9][13]。
综上所述, 在乙肝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抗病毒治疗是关键。长期应用核苷类似药物抗病毒治疗是目前切实可行的主流用药之一。随着新的核苷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 等的上市, 这一类药物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慢性乙型肝炎宿主对HBV 的免疫应答减弱, 如利用拉米夫定 (lamivudine) 或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 使血中HBsAg消失, HBsAg抗体出现, 转氨酶值恢复正常, 将此定义为HBV 感染临床治愈标准, 则很少有病例能够达到这种治愈标准[11]。而且, 即使是达到了这种治愈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肝脏内仍持续HBV感染, 并且HBsAg被清除后经过较长时间, 仍可以从所有肝脏组织中检测出含HBV增殖中间体即共价闭合环状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ccc) HBV DNA的HBV。另外, 在HBsAg被清除后的较长时间, 也可以从血中间断地检测102~105 copy/ml的HBV[12]。
且其不良反应不断被发现:建议生产企业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及不良反应的跟踪监测工作, 并确保产品风险信息能及时传达给医务人员和患者。建议药品生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程度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建议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时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权衡利弊, 并将可能的用药风险告知患者, 在患者持续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变化, 以及肝、肾功能等化验指标,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弥漫性肌肉疼痛、肌肉触痛、肌无力、关节痛等症状时, 应考虑药物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 立即停药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旦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症, 可能会引起危及患者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摘要:对市面上各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阐述了新近发现的不良反应报告病例, 并综合不良反应中心的建议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及用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权衡利弊, 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不良反应,乙肝病毒,拉米夫定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2
我们主张积极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药物分两大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关于抗病毒治疗,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用药疗程、停药时机和药物疗效。下面分别阐述。
抗病毒治疗的用药疗程,首先要看患者e抗原的情况。E抗原阳性者(HBeAg +)疗程明确,E抗原阴性者(HBeAg -)疗程不确切,疗程长于阳性者。
干扰素类(以派罗欣为例)
核苷类似物(以拉米夫定为例)
HBeAg(+)患者
主张1年
治疗1年后,再复查2次(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仍保持疗效者
HBeAg(-)患者
主张1年以上
主张2年以上
以上是目前临床上对抗病毒治疗用药疗程的共识,具体到每个个体是否可以停药,还要看是否达到了停药的时机。
E抗原血清学转换
HBV DNA
转氨酶水平
HBeAg(+)患者
(+)→(-)
低于1000拷贝/毫升
正常
HBeAg(-)患者
本身就阴性,无法评价
低于10拷贝/毫升
正常
在治疗中,由于对治疗效果的错误判断和对疗程以及停药指征的认识不足,以及经济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因素,乙肝患者常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发展和反复,太可惜了。建议患者与主治医师充分讨论病情和经济状况。最好能在初始治疗时,选中符合个人情况的药物,并坚持下去。
除了对用药疗程和停药时机的关心外,患者还关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用药疗效。在评价药物疗效前,先介绍两个评价的术语。一是“持续反应”,一是“维持疗效”。先说说“持续反应”。干扰素类药物在正常停药后,乙肝患者的病情通常可在较长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工作生活不受影响,临床上称之为“持续反应”,干扰素的治疗已有20多年的使用经验,明确证实可以有效预防肝硬化和肝癌。在干扰素类药物中有短效和长效2类,长效的干扰素保证了1周注射1次,而且由于更稳定的血药浓度,因此疗效较普通干扰素提高一倍以上,目前的长效干扰素中只有派罗欣获得乙肝适应症的批准。
再谈谈“维持疗效”。主要指的是在服用核苷类似物的过程中,患者HBV DNA低于1000拷贝/毫升,转氨酶水平正常。这个疗效的前提是在用药状态下,另外需要警惕病毒变异的发生,停药后,患者各项指标容易“反弹”。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3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抗乙肝病毒药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引言
目前,乙型肝炎是我国比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并且因为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很多乙型肝炎患者会向肝硬化甚至肝癌转化,极度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以及抗病毒为主,但是在治疗效果上不太理想。因此为了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选取在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与恩替卡韦(ETV)治疗的对比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在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31—55岁之间,平均年龄41.5岁。以上50例患者均经过慢性乙型肝炎标准的检查并被确诊,而且所有病例排出了合并肝硬化、肝癌以及严重的病毒感染等情况,均符合本次试验研究的标准。我院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行恩替卡韦(ETV)的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
对于观察组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院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按照每周一次,每次180μg的标准对以上患者皮下注射PEG—IFNα—2a。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恩替卡韦的治疗,按照每天一次,每次0.5mg的标准口服恩替卡韦。以上治疗6—7个月为一个疗程,并在治疗前和治疗一个疗程后分别检测患者的HbeAg血清转化率。
3、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在一个治疗疗程后血清转换率来判断,以患者HbeAg血清转化率提高10%以上的为明显有效,提高0%—10%之间的为有效,血清转化率没有提高的为无效[1]。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并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明显有效的有8例,有效的12例,无效的5例,总的有效率达到80%,而对照组患者中明显有效的6例,有效的8例,无效的12例,总的有效率只有56%,两组患者在有效率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的关键取决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而在抗病毒治疗中,药物治疗必须根据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以及宿主等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中,有不少患者由于短期内没有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就会更换药物甚至放弃治疗。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如何快速明显的取得治疗效果,坚定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会对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HbeAg血清转化率是否提高上,并且相对于常规的抗乙肝病毒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短期疗效不明显,必须坚持半年以上的长期治疗才会有显著疗效[2]。所以为了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选取在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与恩替卡韦(ETV)治疗的对比研究,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明显有效的有8例,有效的12例,无效的5例,总的有效率达到80%,而对照组患者中明显有效的6例,有效的8例,无效的12例,总的有效率只有56%,两组患者在有效率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因此本次分析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其他抗乙肝病毒药物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的研究,在结果上基本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谢志伟,周福元,周元平.干扰素α和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因素[J].临床研究,2013,16(19):878-888.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4
【摘要】目的观察乙肝携带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应用替比夫定进行预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10例乙肝携带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AB两组,A组60例抗结核治疗时应用7HR/2HRES方案,并应用水飞蓟宾进行护肝治疗以及替比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B组50例抗結核治疗时也应用7HR/2HRES方案,并且仅应用水飞蓟宾进行护肝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与DNA-HBV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其中A组患者治疗中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B组相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AB两组在治疗前其肝功能与DNA-HBV的变化情况不具差异(P>0.05);A组患者经治疗后其DNA-HBV的水平仅(3.57±1.15),同治疗前水平(6.63±2.16)与B组治疗后水平(6.46±2.43)相较,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B组在治疗后的ALT与AST均增高,同治疗前以及A组治疗后相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乙肝携带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应用替比夫定进行预防,能够有效抑制HBV进行复制,能够预防肝功能的损害,能够支持化疗的顺利进行,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关键词】替比夫定;药物性肝炎;携带者;乙肝病毒;肺结核
知母宁抗乙肝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细胞、动物
2.2.15细胞由广州空军医院提供;1日龄华南麻鸭, 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2 药品与试剂
Chinonin (三九药业生化研究所提供) ;DMEM (GIBCO) ;胎牛血清 (GIBCO) , G418 (GIBCO) , HEPES;MTT (SIGMA) ;DMSO (广州新港化工厂生产) ;HBe Ag, Hbs Ag检测试剂盒 (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DHBV质粒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所生产) ;缺口翻译药盒 (promega公司生产) ;α-32P-d CTP (北京亚辉公司生产) ;DHBV阳性血清。
1.1.3 实验仪器
细胞培养瓶、96W培养板、CO2培养箱 (NAPCO 5410) 、酶标仪 (BIO-RAD:3550) 、96孔杂交点样器 (美国Bio-rad公司生产) 。
1.2 实验方法
1.2.1 2.2.15细胞培养
2.2.15细胞复苏后, 以DMEM培养基培养于细胞瓶中, 长满后, 用0.06%的胰蛋白酶消化2min~3min, 弃消化液, 加少量DMEM培养液轻轻吹打, 制成3×105/m L单个细胞悬液, 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 每孔0.1m L, 37℃, 5%CO2, 48h, 细胞贴壁后用于实验。
1.2.2 HBe Ag和HBs Ag测定
将Chinonin配成多个浓度 (从16mg/m L浓度开始倍比稀释) , 加于已滴有2.2.15细胞的96孔细胞板中, 0.1m L/孔, 每浓度4孔;设无药细胞对照组4孔及空白对照组4孔, 每孔加入0.1m L2%DMEM。加药培养10d后, 吸取培养液于另一96孔板中, 即行HBe Ag和HBs Ag测定, 用酶标仪以450nm波长测定OD值 (了解抗原的分泌情况) 。原96孔板中用MTT染色, 每孔加0.4g/L MTT 0.1 m L, 37℃, 5%CO2孵育4 h, 弃上清后加DMSO 0.1 m L溶解, 然后以490 nm波长比色测定OD值 (了解细胞存活情况) 。
1.2.3 鸭乙肝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1d龄华南麻鸭, 足静脉注射DHBV阳性血清, 每只0.2m L, 1w后足静脉取血, 检测DHBV-DNA阳性者进行实验。将鸭随机分3组, 模型组、Chinonin高剂量组 (200mg/kg灌胃) 、Chinonin低剂量组 (100mg/kg灌胃) 。
1.2.4 DHBV-DNA检测
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5d、10d, 停药后3d, 用斑点杂交法检测DHBV-DNA。 (1) 探针的标记:DHBV-DNA探针标记采用缺口平移法, 按Promego药盒说明书稍加改动进行。 (2) 斑点杂交: (1) 点样:将硝酸纤维素膜用去离子水和10×SSC溶液各浸泡30min, 室温晾干后点膜, 40μL/样, 真空抽滤; (2) 变性:将膜分别置于变性液I10min, 变性液II 10 min, 变性液III 10 min, 将变性后的膜室温晾干, 置80℃烤箱中2h, 烤干; (3) 预杂交:将膜置3×SSC-0.1%SDS10m L中, 65℃, 30min, 换10×Dendhart-0.1%SDS10m L中, 65℃, 4h或过夜; (4) 杂交:弃预杂交液, 于杂交袋中加入杂交液, 封口后42℃, 36h~48h; (5) 洗膜, 用医用X线胶片, -70℃感光5d后显影、定影。
1.2.5
计算公式及统计方法数据结果以 (x±s) 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以SPSS9.0统计软件处理, 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Chinonin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Chinonin浓度在16mg/m L、8mg/m L时对细胞的毒性较大, 破坏率均>50%, 而4mg/m L时毒性明显减弱, 破坏率为24.03%, 且破坏率随浓度的下降而下降。经计算, Chinonin的半数毒性浓度 (TC50) 为6.318。为排除药物对HBe Ag、HB-s Ag的抑制作用是由于对细胞的毒性所致, 故选择TC50以下的浓度来评价药效。当Chinonin浓度为4mg/m L、2mg/m L、1mg/m L、0.5mg/m L时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提示这4个浓度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2.2 Chinonin对抗原的抑制作用
Chinonin在浓度为16mg/m L、8mg/m L、4mg/m L、2mg/m L时对HBe Ag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与细胞对照组比较, P<0.05。经计算, 半数有效浓度 (IC50) =3.322。而对于HBs Ag, Chinonin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难以观察到药物浓度梯度与抑制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2.3 Chinonin的治疗指数 (TI)
Chinonin对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 (TC50) =6.318, 抑制抗原分泌HBe Ag的半数有效浓度 (IC50) =3.322, 其治疗指数 (TI) =1.902。
2.4 Chinonin对鸭乙肝模型DHBV-DNA的抑制作用
鸭乙肝模型经Chinonin治疗后, DHBV-D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Chinonin高剂量组在治疗10 d后, DHBV-DNA OD值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0.05, 停药3d后, 即使DHBV-DNAOD值有上升, 但与模型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Chinonin低剂量组DHBV-DNAOD值也有降低的趋势。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的2.2.15细胞模型及鸭乙肝模型均是研究抗肝炎病毒药物常用的方法。2.2.15细胞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转染的人肝癌细胞Hep G2系, 其染色体内整合有HBV全基因, 可表达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 (HBs Ag) 及e抗原 (HBe Ag) , 并可分泌有感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 故2.2.15细胞常用作抗HBV药物最初的体外筛选模型。鸭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属嗜肝病毒科, 两者在毒粒形态、结构、基因组成、复制及传播方式等方面均很相似。DHBV是研究HBV复制机制及筛选抗肝炎病毒药物的常用模型。本实验结合体内外实验来观察Chinonin的抗乙肝药效及作用机理, 实验结果显示, Chinonin对2.2.15细胞分泌的HBe Ag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对DHBV-DNA也有清除作用。这提示Chinonin抑制抗原的分泌可能是通过抑制HBV-DNA的复制和病毒的表达来起作用的。
实验中TI可用来评价药物临床应用前景, 其中TI>2为有效低毒, 1<TI<2为低效, TI<1为毒性作用。实验结果Chinonin的TI为1.902, 处于低效的上限;而且Chinonin抑制HBe Ag的浓度为2mg/m L以上, 从提取物来说, 似乎有量大低效的不足, 这可能与提取物纯化不够有关。
此外, 实验中Chinonin对HBe Ag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而对HBs Ag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临床为何HBe Ag的阴转较HBs Ag的阴转容易, 这是由于两抗原的表达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 至于其具体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3.
[2]黄华艺, 钟鸣, 孟刚, 等.芒果甙对大鼠血液过氧化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9, 6 (2) :133-135.
[3]郑民实, 陆仲毅.芒果甙与异芒果甙的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 1989, 10 (1) :85-90.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按照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按《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临床诊断为肝郁脾虚湿热证;临床检测HBV-DNA>105;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不超过2倍;年龄在18~60 岁之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患者。
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均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门诊患者, 按随机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20~60岁, 平均 (34.3±7.7) 岁;病程2~5.5 年, 平均 (4.2±2.9) 年;对照组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17~60 岁, 平均 (32.0±6.1) 岁;病程2.5~6.3 年, 平均 (3.7±2.5)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情况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逍遥散加味 (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组成。加减:纳呆者, 加焦三仙各6 g;便溏者, 加白扁豆30 g、生薏仁30 g;失眠者, 加酸枣仁30 g;胁痛者, 加香附15 g) 加苦参15 g、乌梅15 g, 水煎服, 1剂/d。对照组口服逍遥散加味 (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组成, 加减同治疗组) , 水煎服, 1剂/d。6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乙肝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的HBV-DNA。HBV-DNA 采用PCR 法。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l0.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暂定为显效、有效、无效作为疗效判断标准。显效:HBV-DNA定量下降>103 copies/ml。有效:HBV-DNA定量<103 copies/ml, >101 copies/ml。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2.2 两组总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按要求完成治疗后, 治疗组显效16例 (46.7%) , 有效12 例 (40.0%) , 无效4例 (13.3%) , 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20例 (33.3%) , 有效11例 (36.7%) , 无效9例 (30%) , 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对病毒标志物的影响
治疗前后两组HBV-DNA定量检测见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之间HBV-DNA定量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随着抗病毒这一对因治疗原则的确立和核苷 (酸) 类似物药物的不断推出和广泛应用, 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步, 但此类药物的应用亦有其治疗的盲点和困难, 使大量患者无法得到治疗;还有一些应用核苷 (酸) 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疗效并不理想;另外,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后, 患者病毒变异所导致的耐药而使治疗失败的患者越来越多。此类药物临床应用十年来, 已积累了大量的耐药患者, 使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困难, 均为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慢性乙型肝炎与中医学的肝脏有密切的关系。慢性乙型肝炎所表现的黄疸、肝区疼痛等主要症状, 均为中医学“黄疸”、“胁痛”等病证的主要症候, 与中医学肝脏病证的范畴是一致的。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多数学者认为是内伤湿热为患。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7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将编码抗体的基因插入噬菌体编码外壳蛋白的基因中,使抗体基因与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或基因Ⅷ连接,抗体就会和外壳蛋白融合,以单链抗体(ScFv)或Fab的形式在噬菌体表面表达,从而被特异性抗原筛选出来[1,2,3,4]。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绕过了复杂的杂交瘤技术,将杂交瘤的无限传代变成了基因的无限传代,在生产人源化抗体及对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改造上有明显的优越性。研究采用噬菌体抗体库这一生物学技术构建抗乙肝病毒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库,以期为今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1 材料
总RNA抽提试剂盒,购自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Sigma公司产品;DNA 纯化试剂盒,Promega 公司产品; SfiⅠ和NotⅠ限制性内切酶、Taq DNA聚合酶和T4 DNA连接酶,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M13K07、pCANTAB5E、辅助噬菌体M13K07、E.coli TG1、HRP /抗M13 单克隆抗体、HRP/抗M13噬菌体单克隆抗体,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产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批号为99052),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2 方法
2.1 VH 和VL 基因的PCR 扩增
提取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中的总RNA, 用Oligo(dT)引物通过逆转录酶反转录合成cDNA。
2.2 人源抗体VH 和VL 基因的PCR 扩增
引用参考文献[5]中报道的引物, 上游引物为VH1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GTGCAGTCTGG-3′, VH2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CAACTTAAGGGAGTCTGG-3′,VH3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GTGGAGTCTGG-3′,VH4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CAGGAGTCTGG-3′,VH5af 5′-ACTGCGGCCCAGCCGGCCCAGGTGCAGCTGTTGGAGTCTGG-3′,VH6af 5′ -ACTGCGG-CCCAGCCGGCCCAGGTACAGCTGCAGGAGTCAGG-3′,ScFvf 5′-ATCGACGCTACTGCGGCCCAGCCGGCCCAGGT-3′, 下画线部分为Sfi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为Jκ1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TTCCACCTTGGTCCC-3′, Jκ2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CTCCAGCTTGGTCCC-3′, Jκ3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ATCCACTTTGGTCCC-3′, Jκ4r 5′-GCGTCAGAGTGCGGCCGCACGTTTGATCTCCACCTTGGTCCC-3′, scFvr1 5′-ACGGCTGCGTCAGAGTGCGGCCGCACGTTT-3′; Jλ1r 5′-GCGTCAGAGTGCGGCCGCACCTAGGACGGTGACCTTGGTCCC-3′, Jλ2r 5′-GCGTCAGAGTGCGGCCGCACCTAGGACGGTCAGCTTGGTCCC-3′,Jλ3r 5′-GCGTCAGAGTGCGGCCGCACCTAAAACGGTGAGCTGGGT-CCC-3′, ScFvr2 5′-ACGGCTGCGTCAGAGTGCGGCCGCACCTA-3′, 下画线部分为NotⅠ酶切位点。引物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合成。
以合成的cDNA 为模板,PCR扩增VH 和VL 基因。VL基因的PCR 反应条件:95 ℃ 10 min;94 ℃ 60 s,66 ℃ 30 s,72 ℃ 30 s,共30个循环;最后72 ℃ 10 min。VH基因的退火温度为65 ℃,其他反应条件同VL基因。PCR 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切胶回收目的基因片段。
2.3 ScFv基因的构建
通过SOE-PCR方法将VH 和VL 基因拼接成ScFv 基因。 取纯化的VH 和VL 基因片段经 94 ℃ 40 s,55 ℃ 1 min,72 ℃ 1.5 min,10个循环后加含有酶切位点的引物;94 ℃ 30 s,66 ℃ 45 s,72 ℃ 90 s,共35 个循环。取PCR 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并回收。
2.4 单链抗体克隆载体的构建
纯化的ScFv 经SfiⅠ和NotⅠ酶切后,与同样经酶切的载体pCANTABE按照3∶1的比例混合,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并转化感受态E.coli TG1;涂于2×YT-AG培养平板(含100 mg/L 氨苄西林),于30 ℃培养过夜;加入适量的2 ×YT 培养基刮下细菌, 取部分菌液用2 ×YT-AG培养基稀释至OD600值为0.3,于37 ℃振床培养1 h;加入1×1012 cfu 辅助噬菌体M13K07,继续振床培养1 h, 离心,取沉淀;用含100 mg/L 氨苄西林和50 mg/L 卡那霉素的2×YT-AK培养基重悬后,于37 ℃摇动14~16 h,离心取上清液;加入200 g/L PEG-8000 和2.5 mol/L NaCl 沉淀噬菌体,于4 ℃、10 000 r/min 离心15 min;用2 mL 0.02 mol/L PBS(pH值为7.2)重悬沉淀, 重悬沉淀即为噬菌体ScFv库。
2.5 抗体库的扩增、重组率测定和酶切鉴定
取适量抗体库接种在20 mL 2×YT-ATK培养基中振摇培养至OD600值为0.68;加入辅助噬菌体M13K07于37 ℃静置60 min,离心取沉淀重悬于20 mL 2×YT-ATK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离心取上清液用PEG/ NaCl 进行沉淀,再离心取沉淀用适量的 PBS重悬,然后离心得上清液即为噬菌体抗体库,检测库容。用SB 培养液对所制备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10 倍系列稀释,分别加入E.coli TG1在室温条件下感染,涂于SOBAG 平板过夜培养,次日计数噬菌落形成单位(cfu),计算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4 ℃保存,备用。
从SOBAG平板上随机挑取12个单菌落进行PCR 扩增,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ScFv的重组情况;提取单菌落的质粒,用SfiⅠ、NotⅠ进行双酶切,采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图谱。
2.6 抗体库的多样性分析
随机挑取抗体库共12个单克隆,PCR 扩增ScFv基因片段,电泳回收后用BstNⅠ酶切,采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图谱。
2.7 噬菌体ScFv 库的富集筛选
参照参考文献[6]进行噬菌体ScFv 库的富集筛选。用0.03 mol/ L PBS(pH值为7.2)稀释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包被96孔酶标板, 每孔60 mL,于4 ℃过夜;次日, 用30 g/L BSA-PBS 于37 ℃温箱孵育封闭1 h;弃封闭液,每孔中加入70 μL 噬菌体抗体库,37 ℃孵育2 h;弃去孔中未结合的噬菌体,用PBST 洗液洗涤10~20次;最后再用去离子水洗2遍, 每孔中加入50 μL 甘氨酸-盐酸洗脱缓冲液(pH值为2.2), 室温孵育10 min;加入 2 mol/L Tris 3~5 μL,使溶液的pH值在7.2 左右, 以中和洗脱下来的噬菌体溶液;立即向洗脱的噬菌体中加入2 mL 新鲜制备的OD600值为1.0 的E.coli TG1,室温孵育20 min;向上述菌液中加入10 mL SB-A(SB 培养基, 含 20 mg/L氨苄西林),立即取10 μL菌液涂于含氨苄西林的SOBAG(100 mg/ L)平板上, 以滴定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计算产出的克隆数。其余部分转入三角烧瓶中,于37 ℃振荡培养1 h;依次加入100 mL SB-A(SB 培养基, 含50 mg/ L 氨苄西林, 于37 ℃培养1 h)、1×1012 cfu 的辅助噬菌体M13K07及卡那霉素70 mg/L (37 ℃培养14~16 h)。同上制备噬菌体上清液, 如此再反复富集4 轮。
2.8 ScFv的特异性鉴定
将第5轮筛选后洗脱的噬菌体感染E.coli TG1涂于SOBAG平板,培养过夜;随机挑选细菌菌落,接种于4 mL含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SOBAG中,37 ℃振荡培养过夜;从中取200 μL加至4 mL 含同样量抗生素的SOBAG中,37 ℃振荡培养2 h;加入40 μL M13K07培养2 h;再加入卡那霉素至70 μg /mL,30 ℃振荡培养过夜;次日离心收集上清液,即为单克隆噬菌体抗体,4 ℃保存。将待检噬菌体抗体与等量1% BSA 混合,室温孵育20 min,加至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包被和BSA封闭的ELISA平板中,于37 ℃温育2 h;用PBST洗涤4 次、PBS 洗涤2 次后,以HRP 标记的M13 噬菌体单克隆抗体进行结合反应,TMB 显色。
3 结果
3.1 抗体可变区的RT-PCR结果
以提取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后,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分别扩增抗体基因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取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别在300~400 bp之间出现条带,见图1。
M.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1.VH片段;2.VL片段。
3.2 SOE-RCR结果
采用SOE-PCR方法将抗体轻链、重链可变区基因组装成ScFv片段,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组装后的ScFv基因在700~800 bp之间出现条带,见图2。
M.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1.ScFv基因。
3.3 抗体库的库容、重组率测定及酶切鉴定结果
构建的初级抗体库经(库容= 涂板后生长出的菌落数目/涂板菌液量×涂板菌液稀释的倍数)计算,库容量为3.6×106。随机挑取20个菌落,经PCR鉴定表明,重组率为(15/20)80%, 故次级库的库容量为2.7×106。提取PCR鉴定为阳性的克隆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结果在770 bp处出现清晰亮带,见图3。
1.双酶切产物;M.100 bp DNA Ladder Marker。
3.4 抗体库的多样性分析结果
随机挑取12个单菌落,经PCR 扩增ScFv 基因片段,电泳回收后以BstNⅠ酶切,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抗体库中抗体分子的多样性良好,见图4。
1~12.随机挑选的单个菌落;M.DL-2 000 Marker。
3.5 噬菌体抗体库筛选的结果
对抗乙肝病毒抗原噬菌体抗体库进行5 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可知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噬菌体抗体的收获率增加,经过5轮筛选增加约145倍,表明噬菌体抗体库得到富集,结果见表1。
3.6 ScFv的特异性鉴定结果
从第5 轮筛选得到的菌落中随机挑选20个菌落,制备噬菌体抗体,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18个菌落对重组蛋白呈阳性反应。
4 讨论
HBV感染可引起肝炎,全世界HBsAg阳性者约3.5亿人,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HBV感染的相关性疾病,占所有疾病死亡原因的第9位。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2亿HBV携带者。HBV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乙肝的理想药物。无可置疑,进行乙肝防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ScFv是一种新型的基因工程抗体, 它将VH可变区和VL可变区通过一段短肽连接起来,具有相对分子质量低、穿透力强、血中半衰期短、抗原结合特异性强、异原性低、容易操作、能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易于大量生产等优点,并且可以用化学耦联或基因工程方法构建成与其他靶分子连接的融合蛋白,有利于药物、毒素、放射性同位素导向治疗,这些小分子抗体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病毒性疾病的鉴别研究、肿瘤的影像分析和导向治疗或基因治疗、新型药物设计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8,9,10,11],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12]。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8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高发地区,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根据我国1992~1995年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我国人口的9.75%[1,1],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感染较常见。抗结核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功能损害,尤其原有肝病基础的患者。为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我院对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肺结核并乙型肝炎患者67例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病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8年中国结核病分类法的标准[2]观察组(1)初治涂阳。(2)HBs Ag(+),HBe Ag(-),HBc Ab(+),HBe Ab(+)者5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16~56岁,平均32.5岁。HBs Ag(+),HBe Ag(+),HBc Ab(+),HBe Ab(-)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4~63岁,平均29.8岁。(3)无心肾疾患,无精神病、糖尿病史,治疗前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对照组70例,乙肝病毒标志物5项均为阴性,初治涂阳,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13~75岁,平均38.2岁,无心肾疾患,无精神病、糖尿病史。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含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为主的化疗方案,即2-3HRZE(S)/4-6HR(E)(EB:乙胺丁醇,SM:链霉素)INH 0.3,口服,1次/d,RFP 0.45,口服(空腹)1次/d,PZA 0.75,口服,2次/d,EB 0.75,口服,1次/d,SM,0.75,肌肉注射,1次/d。治疗期间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全部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口服肌苷0.4,一天3次治疗。
1.3 观察方法
肝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清为血清总胆红素(TB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TBL>20 umol/L、ALT>40 u/L,为肝功能损害,化疗前及化疗初2个月内每2周查一次肝功能,以后每个月查一次肝功能。若患者有异常症状和体征,随时复查肝功能。
2 结果
从附表可以看出,观察组出现肝功能异常者37例(55.2%),对照组出现肝功能异常者11例(15.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前2个月多见。肝功能损害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肝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肝脏易受药物损害。肝脏的结构特点:肝为窦状结构,肝内膜为有孔内膜,此结构特点扩大了肝脏的表面面积,使药物与肝脏有充分的接触;肝脏血流特点:肝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25%,静脉给药时肝血药浓度高,口服给药时,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必须经过肝的首过代谢才能进入体循环,此外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可再次通过肝脏,故肝脏比其他器官更多地暴露于药物的高浓度下;药物进入肝脏后,很快与肝脏的转运蛋白结合,从而限制了药物向肝外的反向扩散而被转运至肝内质网代谢或经肝小管膜分泌入胆汁。因大多数药物为亲脂性,必须经过肝脏转变为亲水性物质才能经尿液和胆汁排泄,这种转变过程使药物对肝脏产生潜在的毒性作用。
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研究是临床结核科医师的工作重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因多种药物组合而相应增加,其中肝功能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尤其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细胞内外、繁殖期和静止期状态的结核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药物联合应用和持续治疗是结核病化疗的特点。随着结核病化疗疗程的推移,抗结核药物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尤其以肝脏毒性反应最为显著,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甚至出现致命性的急性肝坏死和肝功能衰竭[3,3],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特别是“三阳”患者的肝脏容易发生损害[4,4,5],主要由于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机体通过酶系统与非酶系统产生自由基,后者能攻击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可引起细胞膜及线粒体膜的脂质过氧化、线粒体膜的Ca2+-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内及线粒体内钙离子过多,致使细胞变性进而坏死,导致肝脏毒性发生[6]。
药物性肝损害80%发生于开始治疗的头2个月[7]。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胸部疾病学会)在2001年修改的美国治疗结核病的指南中指出[8],在采用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方案强化期治疗结核病时,不能与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应用,因此在治疗结核病前要检查肝功能,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第2、4、6周要复查肝功能。
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寻找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对减少结核病的死亡率及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中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9]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从以上两组的结果看,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肝损害出现的时间早,在第1个月的强化治疗,患者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比第2个月出现的多,需要恢复的时间长,易形成慢性化,延误肺结核的治疗。因此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对抗结核药物耐受性差,应尽可能选择无肝损害或对肝损害较轻的抗结核药物,以免诱发急性肝坏死。亦可以在肝功能化验未出现异常之前加用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药物护肝治疗,避免肝损害的发生。一旦发生肝损害,经过护肝治疗后肝功能还是能够恢复正常的。在预防应用护肝药物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原方案抗结核治疗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志澄,祁国明,主编.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调查(上卷)(1992-1995)[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9-59.
[1]DAI ZC,QI GM,editor in chief.Virus Hepatitis in China:Sur-vey of Blood Serum Epidemic(supra-volume)[M].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1997:39-59.Chinese
[2]Phthisiology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tu-berculosis grouping[J].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1998,21(12):716-717.Chinese
[3]郭英江,崔德健.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98,21(5):308-309.
[3]GUO YJ,CUI DJ.Antituberculosis drugs result in hepatic lesion[J].Chinese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1998,21(5):308-309.Chinese
[4]刘腊香,钟鸿剑.抗结核药物对HBVM阳性结核患者的肝功能影响及分析[J].临床荟萃,1999,14(17):796.
[4]LIU LX,ZHONG HJ.Analysis of effect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on liver function in tuberculosis patient with HBVM masculine[J].Clinical Focus,1999,14(17):796.Chinese
[5]LI GY,LI ZP,ZHANG JF,et al.Clinical observe and analysis of antituberculotic medicines on liver function[J].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2006,14(1):53-57.Chinese
[6]ZHANG RL,WANG ZX,LI R,et al.Effect of Rifampicin on Pharmacokinetics of Isoniazid and its metabolin-acethydrazide in rat[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92,13(6):493-496.Chi-nese
[7]TELEMAN MD,CHEE CBE,EARNEST A,et al.Hepatotoxicity of 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under general programme condition in Singapore[J].Int Tuberc Lung Dis,2002,6(8):699-705.
[8]Infection and Revisions in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CDC Rec-ommendations_United States,2001[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4(7):1319-1320.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9
仿制药是怎么回事
大众医学:在中国已上市近5年的恩替卡韦(片)是一个高效、低耐药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价格较贵,理应成为仿制的热点,为什么恩替卡韦的仿制药2010年才上市?
邵志高:仿制药是相对于原研药的一个概念,两者具有相同的化学名,它们被称为通用名药。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在原研药专利期满后,允许研制化学名相同的通用名药。恩替卡韦原研药(商品名:博路定)具有高效抗病毒、病毒耐药发生率低等特点,是仿制的热点。
目前,我国新批准上市的是恩替卡韦分散片和胶囊剂这两种剂型的仿制药。在我国已经上市的通用名相同的仿制品,审批程序如下:如果不改变给药途径,则只需要通过临床生物等效性试验,其结果表明生物等效,即可审批上市。如果像新药需要通过Ⅰ期和Ⅱ临床试验方可上市的话,恩替卡韦仿制药还需更晚一些才能上市。
仿制药不能简单等同原研药
大众医学:通常,原研药价格比较高,仿制药价格要低一些甚至低很多。那么,除了价格差异,仿制药和原研药还有其他差异吗?
邵志高:原研药由于在研发阶段的巨大投入,上市后通常定价较高。仿制药的上市对患者有利,比如恩替卡韦仿制药的价格是恩替卡韦原研药的70%左右。不过,要考察药物的价值不能只看价格,以恩替卡韦为例,还需考察:抗病毒疗效,不良反应情况,耐药发生率水平,患者依从度等。如何证明这些价值?国际通用的做法是凭借循证医学证据。恩替卡韦原研药已积累了5~7年的疗效、耐药率、安全性和肝脏组织学改善循证医学研究等方面的数据,如恩替卡韦核苷初治HBeAg阳性患者,治疗第5年达到HBV DNA<300 拷贝/毫升患者比例高达94%。对核苷初治患者,6年的累计耐药率只有1.2%。长期治疗可逆转肝脏纤维化、肝硬化,并保持良好的安全性。
恩替卡韦仿制药要获得有力的临床研究数据,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加以积累,而不能简单套用原研药——博路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数据。
手性分子“拉开”药学价值差距
大众医学:不同企业生产的通用名药,会因制药工艺和剂型的差异而在药学价值上存在差异吗?
邵志高:制药工艺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通用名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恩替卡韦为例,由于恩替卡韦化学物结构中含3个“手性中心”,8个异构体,且只有1个异构体有效。要获得有效的异构体,而且对其杂质限量水平控制,这就对化合物的合成及纯化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由于恩替卡韦原研药每片的有效剂量只有0.5毫克或1毫克,要确保剂量的精准,对称量和混合工艺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仿制的恩替卡韦能否拥有与原研药同样的品质,有待于其在上市后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证实。
抗乙肝病毒药物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乙肝后肝硬化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 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 (38例) 和观察组 (52例) 。对照组男20例, 女18例, 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 (50.55±7.15) 岁,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 (2.5±0.3) 年;观察组男27例, 女25例, 年龄34~72岁, 平均年龄 (50.52±7.15) 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 (2.6±0.4)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与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针对患者判定合理饮食计划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行出院后跟踪护理, 包括:①用药护理:随访人员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门诊随访1次/月, 详细了解患者服药依从性, 并督促患者遵医用药;密切关注患者服药后病情变化情况, 及时上报, 以便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②复诊护理:提醒患者按时到院复诊, 告知其具体复查项目, 详细记录复诊结果;③心理护理:随访人员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 给予心理支持, 使其主动参与到临床治疗中, 并对其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 随访6个月后, 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治疗依从性[2]:自制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遵医服药、定期复诊与良好生活方式等, 采取3分制形式, 1分表示偶尔做到, 2分表示基本做到, 3分表示完全做到, 满分27分, 得分与依从性成正比。依据SDS及SAS评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3], ≥53分表示存在抑郁、焦虑心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评分为 (25.15±1.76) 分, 对照组为 (20.65±1.20) 分,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SDS与SAS评分分别为 (28.40±6.85) 、 (24.85±7.02) 分, 对照组分别为 (45.30±8.62) 、 (41.15±9.32) 分, 观察组评分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常于病程后期合并肝硬化, 乙肝后肝硬化易引发消化道出血, 病死率较高;乙肝后肝硬化治疗关键在于抗病毒, 且此疾病需长期治疗, 有效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改善预后[4]。为寻求口服抗病毒药物对提高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护理方法, 本研究对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行出院后跟踪护理的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与心理状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情况, 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为 (25.15±1.76) 分, 高于对照组的 (20.65±1.20) 分, 表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行跟踪护理对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高, 能够提高患者遵医用药与定期复诊等依从性。考虑可能因为随访人员注重用药护理, 每月均进行门诊随访, 对患者服药依从性予以详细了解, 可以针对性予以指导,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此外, 随访人员提醒患者按时到院复诊, 告之复查时具体项目, 并给予其心理支持, 调动患者参与治疗积极性, 形成良好生活方式, 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5]。
通过分析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情况, 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DS与SAS评分分别为 (28.40±6.85) 、 (24.85±7.02) 分, 均比对照组的 (45.30±8.62) 、 (41.15±9.32) 分低 (P<0.05) , 表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行跟踪护理可取得显著效果, 能够改善不良心理状态。考虑可能因为随访人员在对患者予以跟踪护理时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予以心理支持, 并及时疏导其不良心理情绪, 有利于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有效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制约, 本研究未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行跟踪护理满意度的评分情况进行分析, 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补充并做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 跟踪护理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起积极影响, 能够提高患者遵医服药、定期复诊等依从性, 并改善不良心理状态, 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邦艳.优质护理服务在乙肝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护理效果.安徽医学, 2013, 34 (10) :1558-1559.
[2]华琳, 史洁, 沙莉, 等.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提高慢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2) :124-127.
[3]赵光斌, 张宇妮, 何晓娟, 等.健康管理式教育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心理和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 (6) :435-437.
[4]王麦换, 焦娇.乙肝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体会.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 22 (z1)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