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过敏原检测

2024-09-23

血清过敏原检测(精选8篇)

血清过敏原检测 篇1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该病病因复杂,它可以随着环境因素、饮食结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1]。该病除与患者自身过敏体质相关外,其主要病因是由于过敏原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相应特异性IgE抗体产生,引发变态反应,常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哮喘、鼻炎和皮炎等。为了解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常见过敏物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笔者对中心皮肤科2008年以来应用德国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对186例患者进行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例变态性疾病患者来自于市疾控中心皮肤性病门诊,其中男91例,女95例;年龄1~81岁,平均32岁,病症主要有慢性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皮炎、痒疹等。患者静脉采血3 ml,分离血清待测。

1.2 仪器和试剂

仪器由德国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试剂为德国Mediwiss医疗诊断有限公司生产的过敏原组合试剂,包括户尘螨粉尘螨、矮豚草蒿绿草、猫毛皮屑狗毛皮屑、蟑螂、霉菌组合(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树花粉组合(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鸡蛋白鸡蛋黄、牛奶、鱼虾蟹、牛肉羊肉、腰果花生黄豆、芒果、小麦等。

1.3 方法

用清洗液湿润硝酸纤维素膜,在检测板上加入250μl的血清标本,在混匀器上室温孵育45 min,然后用清洗液冲洗,手持反应槽上下翻转让清洗液充分流过;加入250μl抗体,在混匀器上室温孵育45 min,加入250μl冲洗,加入250μl链霉亲和素标志物,在混匀器上室温孵育20 min,用清洗液冲洗;加入250μl底物,在混匀器上室温孵育20 min显色,最后流水冲洗,终止底物酶反应,待完全干燥读数。

2 结果

186例患者中总IgE阳性为165例,占88.7%。其中对一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者33例,占17.7%;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者90例,占48.39%,186例阳性患者的血清特异性过敏原分布见表1。

注:霉菌组合包括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交链孢菌;树花粉组合包括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

3 讨论

因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症状复杂,种类繁多,危害广泛且难以根治[2],因此,尽可能的查出过敏原,使过敏者避免与其接触等,是预防和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举措。IgE抗体存在于过敏体质个体的血清,因此,可采用检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来判断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及体质。

通过对186例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检测,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高于对一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者,结果与朱威等[3]报道相一致,其中有5例对6种过敏原同时呈阳性反应,有2例对7种过敏原同时呈阳性反应,说明大多数患者已被多种过敏原致敏。本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吸入性过敏原占主要地位,以户尘螨粉尘螨最常见,阳性率为37.09%(69/186),其次为蟑螂、霉菌组合24.29%(45/186)、8.06%(15/186)。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尘螨的两大因素,17℃~30℃为尘螨生存的最适温度[3],闽北地处南方,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9℃~21.2℃,常年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尘螨、蟑螂、霉菌滋生散播。食入组过敏原以牛奶6.99%(13/186)最高,其次为牛肉羊肉4.30%(8/186)、鱼虾76%(7/186)等。这可能与闽北近年来牛奶产业发展迅速,牛奶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食品有关,提示牛奶成为本地区主要食入性过敏原。本研究的检测结果提示:对于吸入性过敏性患者要注意保持室内流通,重视居室环境清理保护,减少和防止室内尘螨生长。开花季节患者可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与各种花粉、霉菌接触,对于食物过敏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综上所述,应用Mediwiss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对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可以为临床确认过敏性体质、寻找相应过敏原,了解本地区主要致病过敏原分布情况,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和总IgE,为更好地诊断和防治过敏性疾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德国Mediwiss敏筛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对186例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检测。结果 186例患者中总IgE阳性为165例(88.7%)。吸入组过敏原阳性率以户尘螨粉尘螨为最高;食物组阳性率以牛奶为最高。结论 对血清过敏原检测可确认过敏体质和找到过敏原,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指导意义,本地区户尘螨粉尘螨、蟑螂、牛奶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过敏原。

关键词: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特异性IgE,总IgE

参考文献

[1]王毅侠,张红,李鸿,等.121例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IgE检测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3:96.

[2]聂凌鸿.食物过敏原研究进展.生命的化学,2002,2(2): 474-477.

[3]朱威,赵威,赵琛.慢性湿疹和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2):93-94.

检测过敏原 找出致敏元凶 篇2

体内试验

1.皮内试验

通过体内注射过敏原,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的反应,根据皮肤反应的情况确定是否对这种过敏原过敏。

2.点刺试验

点刺试验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皮内试验,其方法是先将点刺皮试液滴在皮肤上,然后用点刺针穿过液滴,刺入皮内。皮肤的点刺液仅为皮内试验的万分之一,安全性较高。由于皮损小,患者无痛苦。我科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抗原——德国阿罗格点刺液。(1)吸入性过敏原包括螨虫、霉菌、艾蒿、榆柳杨树、动物皮毛、花粉等。

(2)食物性过敏原包括鱼虾蟹、、猪牛羊肉、奶、蛋、豆、花生、调味品等。均为15分钟出结果。

3.斑贴试验

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接触性皮炎的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试剂贴在皮肤上观察一段时间后,根据皮肤对接触物的反应判断是否对这种物质过敏。我科采用欧洲标准化斑贴试剂,检测精确。包括药物、橡胶制品、护肤品、防腐剂、玩具、家装材料、 染发剂、印刷品、纺织染料、漂白剂、金属饰品、香料等工农业及日化产品等二十大类数百种小类的过敏原。

4.化妆品过敏检测

通过封闭式斑贴法、光斑贴法、水疱疱液检测法、划破实验法等准确检测出过敏原与过敏的化妆品,并指导患者选择适合的化妆品。光斑贴试验(photo-patch test)通过在皮肤表面直接敷贴,并同时接受一定剂量适当波长紫外线照射的主法,检测光毒性与光变应性皮炎的光敏剂以及机体对某些光敏剂的光毒性或光变应性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患光线过敏性皮肤病时为了证实有无光感物质存在应作光线斑贴试验。特别对外因性光敏物质有用;方法和一般的斑贴试验一样,首先将被检物贴敷在患者背部或前臂屈侧,同时照射UVB(280-320nm)和(320-400nm),测定其最小红斑量(MED)。24-48小时后以3/4MED的光线照射贴敷物的一半,再过48小时观察结果,如果仅在贴敷物+照射部位发红,浮肿或发生小丘疹(有时发生小水疱)时为阳性反应,被检物质即是光感物质。

体外试验

1.德国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

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是一技术先进,具有创意的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它将科研用途的免疫印迹技术应用于实验室日常诊断,使用针对不同疾患的过敏原特殊组合。可进行众多疾病抗体的筛选检测,系统方法可信,特异性与皮试相近,并与常规体外单项过敏原检测试验结果相符。主要针对I型变态反应检测IgE,只需要一滴血清就可以轻松的检测出过敏原,其特点是准确率高。

2.食物不耐受检测

临床证明许多慢性疾病都与食物有关,在去除有问题的食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检查也是唯一针对食物过敏的迟发反应(IgG)检测手段。腹泻、口腔溃疡、荨麻疹、痤疮、偏头痛、易疲劳、忧郁、气喘、睡眠障碍、磨牙等慢性症状,如查不出病因,都应做食物不耐受检测,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血清过敏原检测 篇3

关键词:过敏原,湿疹,荨麻疹

随着工业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1], 该病病因复杂,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该病的首要原则, 脱敏治疗是唯一一种国际公认的能改变过敏性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 而这首先需要通过过敏原检查明确特异性的过敏原。 该研究回顾分析了该院2011 年1 月—2015 年5 月590 例湿疹、 荨麻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血清总Ig E和特异性Ig E ( s Ig E ) 检测结果, 探讨新乡地区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的种类、分布情况, 并比较不同病种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过敏原有无差异, 为新乡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 年1 月—2015 年5 月在该院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590 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个月~70 岁, 平均年龄 (30.05±15.26) 岁, 男202 例, 女388 例, 按疾病分为湿疹组和荨麻疹组, 其中湿疹患者292 例, 男100 例, 女192 例, 年龄2 个月~69 岁, 平均年龄 (29.86±14.12) 岁, 荨麻疹患者298 例, 男102 例, 女196 例, 年龄3 个月~70 岁, 平均年龄 (31.16±16.32) 岁, 上述疾病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 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按年龄将病例分为儿童组:0~14岁, 共276 例, 其中荨麻疹140 例, 湿疹136 例, 成人组:15 岁及以上, 共314 例, 其中荨麻疹158 例, 湿疹156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检测前1 周未服用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2 试剂与方法

釆用德国Mediswiss公司生产的Allergy Screen过敏原检测系统进行检测, 应用免疫印迹定量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和血清总Ig E。 具体方法:根据试剂盒说明, 将标有特异性过敏原的硝酸纤维素膜置于反应槽中, 加入患者血清, 37 ℃孵育45 min, 洗涤, 加入标记了有生物素的抗人Ig E, 37 ℃孵育45 min, 洗涤, 加入结合有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 37 ℃孵育20 min, 充分洗涤后加底物显色, 将结果导入软件系统计算各种过敏原特异Ig E浓度并分级。过敏原检测分吸入性和食入性, 吸入性过敏原7 种分别是: 螨虫 (户尘螨、粉尘螨) 、猫狗毛皮屑、蟑螂、霉菌组合 ( 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 、树木组合 (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 、矮豚草蒿、律草。 食入性过敏原7 种分别为:鸡蛋白鸡蛋黄、牛奶、鱼虾蟹、牛羊肉、腰果花生黄豆、芒果、小麦。

1.3 评价标准

定量检测总Ig E及每种过敏原Ig E浓度 (IU/m L) 。总Ig E判定标准:正常为<100 IU/m L, 超过100 l U/m L为异常。 过敏原特异性Ig E含量结果分为7 级。 0 级<0.35IU/m L;1 级0.35~0.70 IU/m L;2 级0.70~3.5 IU/m L;3 级3.5 -17.5 IU/m L;4 级17.5 ~50 IU/m L;5 级50 ~100IU/m L;6 级>100 IU/m L。 0 级为阴性, 1 级及以上为阳性, 级别越高表示患者体内该种过敏原特异性抗体越多, 对此种过敏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阳性结果

590 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 482 例血清总Ig E阳性, 阳性率为81.69%, 468 例特异性Ig E ( s Ig E ) 阳性, 阳性率为79.32%。 食入性过敏原阳性者398 例, 占67.46%, 其中出现1 种过敏原阳性反应的140 例, 阳性率23.73%;出现2 种阳性反应的148 例, 阳性率25.08%;3 种及以上阳性反应者110 例, 阳性率18.6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372 例, 占63.05%, 其中出现1 种过敏原阳性反应的152 例, 阳性率25.76%;出现2 种阳性反应的136 例, 阳性率23.05%;3 种及以上阳性反应者110 例, 阳性率14.24%;食入性与吸入性过敏原都有阳性反应者206 例, 阳性率34.92%。 各种过敏原的检测结果见表1。

食入性中阳性率最高的为牛奶, 其次依次为鸡蛋白鸡蛋黄、牛羊肉、鱼虾蟹、腰果花生黄豆、芒果、小麦。吸入组中阳性率最高的为螨虫 (户尘螨、粉尘螨) , 其次依次为霉菌组合 ( 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 、树木组合 (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 、猫狗毛皮屑、矮豚草蒿、蟑螂、律草。

2.2 不同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阳性率结果

湿疹患者食入性、吸入性、及食入性+吸入性阳性率分别为68.46%、64.43%和36.24%, 均略高于荨麻疹患者的阳性率, 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同年龄阶段的过敏原阳性率结果

590 例患者中儿童组276 例, 食入性及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59.78%及40.22%, 成人组患者314例, 食入性及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分别为42.04%及57.96%, 两组之间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之间食入性+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3。

从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大, 螨虫 (户尘螨、粉尘螨) 、霉菌组合 ( 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 等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牛奶、鱼虾蟹、牛羊肉、等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近年来, 过敏性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升高, 剧烈的瘙痒和反复出现的皮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过敏性疾病病因复杂, 难以找出明确的病因, 给疾病的预防、治疗带来困难。 过敏原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病因, 对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指导意义[3]。

该研究通过采用Allergy Screen过敏原检测系统对590 例过敏性皮肤病进行血清总Ig E和s Ig E测定来探讨新乡地区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的种类分布情况, 并比较不同病种及不同年龄阶段的过敏原有无差异, 从而对新乡地区湿疹、 荨麻疹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提出指导性意见。 该研究证实了过敏因素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590 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 468 例s Ig E阳性, 阳性率为79.32%。 食入性过敏原是最重要的过敏原, 食入性过敏原阳性者398 例, 占67.46%, 研究还提示很大一部分患者的发病可由多种过敏原参与, 两种及以上s Ig E阳性反应者298 例, 阳性率50.51%, 这可能也是很多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不能彻底规避过敏原, 致使病情容易反复的原因之一, 因此临床上有必要全面检测, 才能尽可能多的检测出变应原[4,5]。 该研究检测到的14 种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在荨麻疹、 湿疹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 且多数患者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过敏原阳性, 提示湿疹、荨麻疹的发病可由多种过敏原参与, 同种过敏原可引发不同的过敏性疾病, 临床表现也不同。该研究的7 种食入性过敏原中, 牛奶、 鸡蛋阳性率最高, 共占63.55%, 高于鱼虾蟹, 符合新乡地区的饮食结构,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6]。 该研究显示户尘螨、 粉尘螨是新乡地区过敏性疾病最常见的过敏原, 在吸入性过敏原中占39.66%, 与国内其他地区研究接近[7,8], 可能与新乡地处北方, 沙尘天气、气候干燥,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悬浮不易消失形成致敏原有关。该研究还发现, 儿童组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成人组, 而成人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儿童组, 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接近[5], 考虑可能与儿童期以食入性过敏原为主, 随着年龄增长, 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逐渐增高, 分析可能是由于气道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器官, 随着年龄增长, 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 吸入性过敏原的阳性检出率也提高。

综上所述, 该研究结果提示对新乡地区的湿疹和荨麻疹者来说, 注意室内通风, 保持生活环境清洁, 勤洗、勤晒衣服、被褥, 防止螨虫滋生, 避免接触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 是治疗和预防湿疹和荨麻疹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春梅, 邓云峰, 赖荷, 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多种过敏原特异性Ig E分析[J].广东医药, 2015, 36 (7) :1037-1039.

[2]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733-741.

[3]张雪, 肖春才.变态反应性疾病573例过敏原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8) :51-52.

[4]张燕, 史学娟.808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敏筛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10) :1142-1145.

[5]李静, 兰凤荣, 赵利媛, 等.5种过敏性皮肤病患儿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6028-6031.

[6]陈戟, 程颖.儿童湿疹872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4 (3) :148-150.

[7]尧荣凤, 姜培红, 许国祥, 等.过敏原检测对湿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意义[J].检验医学, 2015, 30 (5) :457-460.

血清过敏原检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2例荨麻疹病人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男101例, 女91例;年龄1~20岁32例, 21~40岁107例, 41~60岁38例, 61~80岁15例;病程1~18年, 其中<6周53例, 6周~1年63例, >1年76例。除外因压力、日光、寒冷、运动等物理因素和药物所致的荨麻疹, 无其他过敏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 测定前4周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取受检者的肘静脉血3~5ml置于加盖试管中, 3000r/min离心, 分离血清待测。

1.2.2 检测方法

选用由上海领检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德国MEDZWISS公司生产的“敏筛”过敏原检测专用试剂盒。过敏原包括食物类 (鸡蛋白、牛奶、鱼、蟹、虾、牛肉、羊肉、芒果、腰果) 、吸入类[户尘螨、屋尘螨、猫毛皮屑、狗毛皮屑、矮豚草、桑树、蟑螂、霉菌组合 (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 、草粉组合 (栎、榆、梧桐、柳、三角叶杨) ]及总IgE, 采用免疫印迹方法定性检测人血清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步骤:加样孵育, 冲洗加抗抗体孵育, 冲洗加链霉素亲和素霉标物孵育, 冲洗加底物显色, 通过与标准对照板对照判断结果。

2 结果

血清过敏原反应检测结果:192例患者血清过敏原IgE阳性的有161例, 阳性率为83.9%, 其中对1种过敏原阳性反应64例 (33.3%) , 2种过敏原阳性反应者50例 (26.0%) , 2种以上阳性者47例 (24.5%) 。吸入组中户 (粉) 尘螨95 例 (49.5%) , 蟑螂 65例 (33.9%) , 猫毛、狗毛皮屑30例 (15.6%) , 矮豚草15例 (7.8%) , 霉菌组合13例 (6.8%) ;栎、榆、梧桐、柳、杨10例 (5.2%) , 律草9例 (4.7%) 。食入组中鱼、虾、蟹90例 (46.9%) , 腰果/花生/黄豆为68例 (35.4%) ;牛肉/羊肉12例 (6.3%) ;牛奶8例 (4.2%) ;芒果5例 (2.6%) , 鸡蛋白/蛋黄5例 (2.6%) ;小麦4例 (2.1%) 。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 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多种因素引起, 其中变态反应在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变应原的检测在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一般来说, 致敏原通过4个途径 (食入、吸入、注入、接触) 进入人体, 与体内的抗体结合后致敏。其中由食物、吸入物为过敏原诱发速发型变态反应产生免疫复合物, 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胺、白三烯等递质而发生荨麻疹是主要病因之一[2]。

本组检测结果显示, 19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83.9%, 吸入组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为户 (粉) 尘螨95例 (49.5%) 、蟑螂65例 (33.9%) ;食物组中阳性率依次为组合鱼/虾/蟹90例 (46.9%) 、腰果/花生/黄豆68例 (35.4%) 。说明高蛋白食物和海鲜可能是本地区引起过敏性疾病的主要食物, 这与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和居民饮食习惯有一定相关性[3,4]。被检测者中, 21~40岁阳性率最高, 应与中青年人生活习惯、活动范围广泛、饮食习惯多样性等有关。通过对本地区过敏原的检测, 一方面可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特异性的脱敏治疗, 对患者治疗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其他未进行检测的患者也有借鉴作用, 对指导本地区慢性荨麻疹的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Kaeser P, Revelly ML, Frei PC.Prevalence of IgE antibodies specific forfood allerge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of unexplained etiology[J].Allergy, 1994, 49 (8) :626-629.

[2]徐世正.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 (译文)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56-157.

[3]史同新, 王国英, 汤占利, 等.慢性荨麻疹病人生活质量的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0, 36 (2) :112-113.

血清过敏原检测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54例, 双肺闻及喘鸣音, 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肺炎、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哮喘等, 除外由于心脏疾病、异物吸入、肺结核等因素造成喘息发作。其中男38例, 女16例, 年龄5~96个月, 平均 (23.6±16.4) 个月, 38例进行了血清Ig E检测。

方法:首先采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Ig E;其次, 选择上海提供的皮肤过敏原试剂, 包括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胺阳性对照、粉尘螨、屋尘螨、花粉、蟑螂、狗毛、猫毛、鱼、虾、牛奶、鸡蛋白、西红柿等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及其他过敏原组点刺液, 所有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前7天均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组胺药物。采用皮肤点刺法, 选择患儿左前臂掌侧皮肤进行点刺, 深度以不引起出血为度, 1分钟后擦去皮试液, 15分钟后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判断结果。

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分析。

结果

用皮肤点刺试验进行食入和吸入过敏原筛查试验结果:吸入过敏原阳性共48例 (88.89%) , 食入过敏原阳性共46例 (85.19%) 。

婴幼儿血清Ig E与吸入过敏原和食入过敏原关系, 见表1、2。

讨论

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 喘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可能是儿童哮喘的早期表现, 也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目前的研究显示, 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 有些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喘息, 其中一部分疾病的病程要远比支气管哮喘短, 如病毒相关性喘息[2]。轻度RSV感染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但患儿日后发生过敏原皮肤点刺检测的阳性可能性增加, 或血清特异性Ig E明显增高, 与健康儿童相比较, 食物或吸入性抗原更容易引起此类患儿发生过敏反应, 造成反复喘息和哮喘[3]。

注:血清Ig E与吸入过敏原比较, χ2=4.2667, P<0.05。

注:血清Ig E与食入过敏原比较, χ2=3.3684, P>0.05。

又有研究表明, 大约1/3的儿童在9岁前会出现至少一次喘息发作, 148例首发喘息患儿治疗好转后, 对其进行随访, 结果显示98例 (66.2%) 喘息反复发作6~10次, 最终诊断为哮喘[4]。目前, 哮喘病因仍不清楚, 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和环境有关, 其中, 过敏原接触、病毒感染及被动吸烟等是导致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有遗传背景、过敏体质、感染因素和被动吸烟等是婴幼儿哮喘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清Ig E检测是体内免疫反应的一项指标, 喘息性婴幼儿常具有高水平血清Ig E, 主要是过敏原进入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 而皮肤点刺试验则是常用的检测过敏原特异性的方法, 因此, 机体Ig E的水平与过敏原检测结果密切相关。儿童对外界过敏原形成的变态反应, 随年龄增长而不同, 婴儿期主要是食物过敏, 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期呼吸道过敏原反应增多。本文54例患儿, 平均月龄 (23.6±16.4) 个月, 试验结果显示88.89%喘息患儿吸入过敏原检测阳性, 79.17%轻度过敏, 阳性率最高的过敏原是粉尘螨和屋尘螨, 这与国内外研究一致。同时, 血清Ig E水平对喘息发作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朱美华等人曾对252例婴幼儿喘息患儿随访分析, 其中Ig E患儿至学龄前期喘息基本停止发作, 而Ig E阳性患儿至学龄前期仍有1/3喘息反复发作[5]。本研究通过对比婴幼儿血清Ig E与吸入过敏原和食入过敏原的关系, 得出结论:吸入性过敏原较食入性过敏原更易导致机体的高Ig E水平。因此, 在生活环境中如何避免吸入过敏原是婴幼儿喘息防治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分析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过敏情况, 以利于早期干预。方法: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和皮肤点刺试验对54例喘息性疾病婴幼儿进行过敏原检测和血清IgE检测。结果:血清IgE检测与吸入过敏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食入过敏原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入过敏原较食入过敏原更易导致机体的高IgE水平。

关键词:过敏原检测,血清IgE,婴幼儿喘息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余蓉, 陈伟民, 何颖慧, 等.婴儿第一次喘息发作与哮喘的关系分析[J].海南医学, 2005, 16 (7) :120.

[2] 张海邻, 张正霞.对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再认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6) :474-476.

[3] 牟京辉, 陈慧中.病毒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6) :1212-1214.

[4] 楚和平.婴幼儿喘息与哮喘148例临床报告[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 2000, 12 (5) :36-37.

血清过敏原检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病门诊,包括荨麻疹148例,湿疹41例,皮炎54例,过敏性紫癜等17例。其中男138例,女122例;年龄16~78岁,平均43.6岁。病程6 d~22年。

1.2 试剂与方法

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待检。试剂由德国MEDIWISS公司提供。按过敏原来源分为食入组和吸入组。食入组过敏原包括鸡、牛奶、鱼、蟹、虾、牛肉、贝、羊肉、芒果、腰果,吸入组过敏原包括户尘螨、屋尘、猫毛皮屑、狗毛皮屑、矮豚草、桑树、蟑螂、霉菌组合(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树木组合(栎、榆、梧桐、柳、三角叶杨),检测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结果判定:总IgE<100 I U·ml-1为阴性,100~200 I U·ml-1为阳性,>200 IU·ml-1为强阳性;特异性IgE(sIgE)<0.35 IU·ml-1为阴性。

2 结 果

2.1 血清总IgE测定

260例患者中血清总IgE>200 IU·ml-1的有97例;总IgE 100~200 IU·ml-1的62例。阳性数共159例,阳性率为61.1%。其余101例患者血清总IgE<100 IU·ml-1。见表1。

2.2 血清sIgE测定

260例患者血清中sIgE阳性例数为174例,阳性率为66.9%,具体结果见表2。检测结果显示,有些患者不止对1种过敏原反应,可对2种或3种以上过敏原均有反应,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 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皮肤病中发病机制最为复杂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因多种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接触到敏感物质而引起,常见表现为皮炎、湿疹、荨麻疹等。其病因不明且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不便。接触因素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环境接触过敏是发病的重要原因[3]。这类患者主要通过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以了解患者过敏的变应原。过敏反应除了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关外,过敏原的作用也很关键,因而找出可能的过敏物质,使患者尽可能减少接触,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我们通过对2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的检测发现,总IgE阳性率为61.1%,特异性IgE阳性率为66.9%,两者基本一致,阳性率与蔡秀玲等的报道相似[4]。通过分析过敏原种数发现,有4种过敏原反应的阳性率最高达15.0%,其次是3种过敏原反应的阳性率13.5%,其他为2种(12.0%)、1种(11.2%)、5种(7.7%)、6种及更多种(7.7%)。可见患者若存在过敏体质,容易对多种过敏原产生反应[5]。

本组特异性IgE检测结果显示,吸入性过敏原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在吸入性过敏原中以户尘螨(47.7%)最多,其次为屋尘(35.8%)、狗毛皮屑(20.8%)、蟑螂(16.2%)等,与苏腾良等[6]的报道相似。食入性过敏原以蟹(12.7%)最多,依次为牛奶(10.8%)、羊肉(7.7%)、腰果(6.54%)、牛肉(6.15%)等。该结果比较符合本地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南京地区比较温暖潮湿,每年都有较长的梅雨季节,适合螨虫以及蟑螂的滋生和繁殖。且在夏季和冬季,空调使用频繁,门窗紧闭,空气不易流通,也是螨虫和蟑螂大量存在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蟑螂变应原与户尘螨和动物皮屑的变应原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室内变应原[7]。南京近年来进行大量城市基本建设,工地很多,空气质量不高,导致灰尘很大,所以屋尘也成为一种主要的过敏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豢养宠物的家庭明显增加,狗毛皮屑也成为了主要的过敏原。因此,经常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多开窗多通风,少用空调,可以的话远离宠物,将有助于患者减少接触过敏原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质量。南京地区的梧桐树种植较多,但在本组中其阳性率并不高(4.62%),这可能与梧桐扬花时节很多人都戴口罩或使用其他防护品有关,可见提前准备,尽量不接触过敏原是可以达到很大的预防效果。食物过敏原种类与所处地理位置、饮食习惯有明显关系。经研究发现,产自不同地区的食物蛋白成分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8]。在食入性过敏原中蟹和牛奶的阳性率较高,可能与本地区人的饮食喜好有关。

在本组中患者血清特异性IgE的阳性率不是很高,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新的食品、化妆品、建筑材料、药品、染料等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大量新的致敏原,故在实验室检测上尚需开发新的致敏原检测品种,在临床诊疗上则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摘要:目的: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分析,以了解过敏原的种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6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及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进行检测,检测分为吸入组和食物组。结果:61.1%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增高,66.9%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增高。变应原特异性IgE吸入组以户尘螨阳性率最高,屋尘其次;食物组以蟹为最高,其后是牛奶。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率高于总IgE阳性率。结论:过敏原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有一定相关性,因此过敏原的检测对其诊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特异性IgE

参考文献

[1]张云璧,瞿幸,任映,等.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急性皮炎及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3):62-65.

[2]王长华.180例敏筛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5):390-391.

[3]LF L,GUO J,WANG J.Environmental contact factors in ec-zema and the results of patch testi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amodified European standard series of allergens[J].ContactDermatitis,2004,51(1):22-25.

[4]蔡秀玲,李安生,仇宁,等.南京地区1105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血清IgE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1):73-74.

[5]陈君,康云平,徐昊,等.3种常见过敏性疾病过敏原IgE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5):1163-1164.

[6]苏腾良,张佳贞,罗愈世.慢性荨麻疹过敏原测定及脱敏治疗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2003,31(3):204.

[7]GRUCHALLA R S,PONGRACIC I,PLAUT M,et al.Innercity asthma study.Relationships among sensivity,allergen ex-posure and asthma morbidity[J].Allergy Clin Immunol,2005,115(3):478-485.

血清过敏原检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320例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WHO关于荨麻疹的相关诊断标准[3], 男124例, 女196例;年龄13~45 (28.97±15.96) 岁;病程0.1个月~35年, 平均 (12.47±11.76) 年。抽取其中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 检测系统组成情况:检测系统组成主要包括12块独立检测条, 1瓶洗脱液, 1瓶链霉亲和素 (经碱性磷酸酶标记) , 1瓶抗Ig E抗体 (经标记生物素) , 1瓶BCIP/NBT底物以及12个100μL的加样吸管。 (2) 标本采集与具体实验步骤: (1) 常规采集患者血样, 并对其进行离心处理以得到血清。 (2) 检测时, 将血清标本取出并在20℃~22℃环境中复温。 (3) 按照1:25的比例使用蒸馏水稀释洗脱液, 并使用稀释后的洗脱液浸湿检测板上的硝酸纤维膜。 (3) 在洗脱液中加入250μl血清标本, 并在混匀仪中室温孵育45min, 随后用流水冲洗洗液。 (4) 将250μl抗Ig E抗体加入到洗液中, 室温在混匀仪中孵育45min后冲洗。 (5) 将250μl被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加入到洗液中, 室温下混匀仪中孵育20min后冲洗。 (6) 将250μl底物加入到洗液中, 室温下混匀仪中孵育20min后冲洗并终止反应。 (7) 待被洗液浸湿的硝酸纤维素膜干燥后, 使用电脑阅读仪对测试板黑色反应带进行扫描;根据着色深浅判断各种过敏原的阳性率及总Ig E阳性率。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百为坦氯雷他定片 (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g/d, 治疗4w。对照组采用开瑞坦氯雷他定片 (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g/d, 治疗4w。

1.2.3 观察指标

(1) 患者风团数目、最大风团直径以及瘙痒情况等症状积分。 (2) 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时统计复发情况。 (3) 以SF-36量表[4]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1.2.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判断治疗效果[3]:痊愈:指数不小于90%;显效:小于90%但不小于60%;有效:小于60但不小于20%;无效:小于2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荨麻疹过敏原分析

分析发现, 常见导致荨麻疹的前三种过敏原有屋尘、户尘螨以及榆树、梧桐等树木, 其阳性率分别为33.75%、31.25%、15.63%;见表1。经血清Ig E检测发现:320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总Ig E阳性率为24.06% (77/320) , 见表1。

2.2 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3。

2.4 两组复发分析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4w的随访, 随访中观察组复发2例, 复发率为4.00%;对照组复发1例, 复发率为2.00%,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2.5 两组生活质量

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为 (53.6±5.8) 分、 (67.2±8.5) 分;观察组为 (54.8±5.7) 分、 (74.3±8.9) 分, 两组经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 ;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作为常见皮肤疾病, 荨麻疹会因多种过敏原引起, 病因复杂, 以致其治疗受到影响, 并发展成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荨麻疹患者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发现:320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总Ig E阳性率为24.06%。且经过敏原检测发现, 屋尘、户尘螨、榆树及梧桐等树木是最容易导致荨麻疹三种过敏原。

临床常用氯雷他定药物治疗荨麻疹, 氯雷他定为第2代抗组胺药, 该类药可拮抗外周H1受体, 且还可起到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炎症介质分泌、抑制白介素 (常见类型为白介素 ̄6, 白介素 ̄8) 的产生等作用。百为坦及开瑞坦均属氯雷他定类药物, 是治疗荨麻疹的两种常用药物, 本文对两种药物疗效的研究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而认为荨麻疹使用以上两种药物治疗后, 均能得到预期效果。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充分表明百为坦及开瑞坦两种氯雷他定类药物在荨麻疹治疗中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卉.对28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行血清特异性Ig E过敏原检测结果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21 (5) :176-177.

[2]刘琳, 麦涛, 陈艳.306例荨麻疹患者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 E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13 (9) :797-798, 800.

血清过敏原检测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2岁~14岁)为观察组,均有皮疹,为初次发作,未用过药物及抗凝治疗。健康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岁~12岁)。过敏性紫癜患儿组按照有无尿的改变、肾功能的异常分为2组,A组:肾型12例(男5例,女7例);B组:非肾型25例(男14例,女11例)。

1.2 方法

HSP患儿入院时即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抗凝剂(采用肝素),给予D-二聚体定性试验。Latex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以抗D-二聚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后者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大于0.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当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小于0.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不发生凝集,呈现阴性反应。对照组于健康体检时采血进行D-二聚体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行χ2检验。

2 结果见表1、表2。

χ2=31.45,P<0.01,2组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6.28,P<0.01,2组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感染原和过敏原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激发B细胞克隆扩增,导致Ig A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病理变化以广泛的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为主,亦可波及小静脉和小动脉。血管壁可见胶原纤维肿胀和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有血栓形成。病变累及皮肤、肾脏、关节及胃肠道,少数涉及心、肺等脏器。在皮肤和肾脏荧光显微镜下可见Ig 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1、2]。D-二聚体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是降解已交联的纤维蛋白所产生的最小片段。通过检测健康对照组与HSP患儿体内D-二聚体,以及HSP肾型和非肾型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HSP患儿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增强及微血栓形成。HSP肾型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型HSP患儿,说明D-二聚体阳性患儿,发生肾脏损害危险性高于D-二聚体阴性患儿,常提示预后不良。D-二聚体可作为临床HSP患儿血液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的诊断和疗效检测指标之一,及临床判断HSP患儿有无肾损害指标之一[3],对判断预后及临床转归有重要价值。对D-二聚体增高的HSP患儿,通过给予肝素治疗,追踪观察D-二聚体动态变化,定期检测尿常规、肾功能、免疫球蛋白A,均取得疗效。近年来,不少文献从多方面证实了HSP患儿存在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增强,如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和血栓素B2浓度测定,以及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CD63定量测定等检测,但这些检查所需设备昂贵,操作多较复杂。通过Latex试剂盒进行静脉血D-二聚体检测,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可方便快捷检测出患儿体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对判断HSP患儿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健康对照组与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D-二聚体,以及过敏性紫癜肾型和非肾型D-二聚体,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健康对照组4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37例,测定D-二聚体的量,将H SP患儿和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作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与过敏性紫癜患儿体内D-二聚体,以及过敏性紫癜肾型和非肾型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增强及微血栓形成,过敏性紫癜肾型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说明D-二聚体阳性患儿,发生肾脏损害危险性高于D-二聚体阴性患儿,常提示预后不良。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紫癜,D-二聚体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8~690

[2]杨霁云,白克敏.小儿肾脏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6~241

上一篇:采购队伍建设下一篇:栈随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