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队伍建设

2024-09-23

采购队伍建设(共12篇)

采购队伍建设 篇1

摘要:随着国际采购理论领域不断深化发展, 采购的战略重要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战略采购降低采购的总成本、整合供应商能力正成为领先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和新兴而有效的工具。主要从战略采购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借鉴地方企业战略采购理论研究经验, 发掘军队采购能力建设机理。

关键词:战略采购,军队采购能力,建设

战略采购主要通过供应市场调节、优化节点分布、固化网络联接和整合网络能力四个环节来推动军队采购部门和市场向网络变迁, 以获取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益持续动态优势, 最大限度提高军队采购的军事经济效益。在具体实施层面上, 战略采购过程主要是外包非核心能力、设计供应商群体、采购整合和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 提高军队采购的竞争优势。

1外包非核心能力

军队采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现有资源的相对不足、发展不完善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大而全”的发展道路, 而应该注重“精与细”的建设, 将那些不太重要的业务外包出去, 而集中去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弥补军队物资采购部门的资源不足, 进一步发挥和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服务和质量并降低军队物资采购风险。

从军队后勤保障活动来看, 军队是执行作战任务的武装集团, 其核心职能是作战, 保障力量与作战力量的比例应该是越小越经济, 保障效能与作战效能的比例应该是越高越好。后勤保障是为作战服务的, 其核心业务应该是保障, 即如何科学地确定军队物资的需求品种、需求数量、需求地点、需求时间, 及时有效地安排物资补给任务和计划。其他具体的、服务于保障工作的业务, 可以交给具有比较优势和效率的地方供应商来完成, 实现社会化保障。因此, 对于从市场到部队这一加工——流通——服务环节中发生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等物流业务, 拣选、加工、分割、组配等配送业务, 以及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维护维修等业务, 在不涉及军事秘密或者满足保密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充分利用供应商在这些方面的产品优势、渠道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 经过军队物资采购部门认证后实行外包, 实现资源取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社会化保障, 解决军队后勤物资保障资源的集约化配置问题。

2设计供应商群体

设计供应商群体是战略采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设计供应商群体包括供应商数量的减少和供应商群体结构的优化。

现代采购管理中供应商选择的目标不是寻求最低成本、最短交货期的供应商, 而是从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出发, 注重选择在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方面提供合作的供应商, 采购管理的趋势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 并与之建立互信、互利、互助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以形成经济采购批量, 简化采购计划、运输和库存管理, 控制采购质量, 降低采购成本。

要减少供应商数量, 则需要军队采购部门进行供应商区分, 提高管理效率。对军队采购部门来说, 与之打交道的供应商较多, 分清供应商主次, 对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 有利于节约军事人力、物力, 提高管理效率, 这里首选ABC分类方法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ABC分类方法即对供应商进行ABC分类, 区分出主次, 对关键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我们可以依据下列比例对供应商进行ABC分类划分:A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10%, 但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60%-70%;B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20%, 其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20%;C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的60%-70%, 但其供应商品的价值占军队采购物资价值的10%-20%;这样划分出ABC三类。A类供应商为军队提供大部分物资, 并且厂家数量较少, 对其重点管理是降低军队采购供应成本的潜力所在和主要方法, 因而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B、C类供应商, 因其提供的物资比重少、数量多, 则可以减少精力的投入作一般管理, 它不是降低军队采购成本的重点。

对于大部分军兵种专用物资和军队特需物资的采购来说, 不断改善和优化供购关系是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手段。供应商的优化策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与优秀供应商和强势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管、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以显著降低采购总成本, 实施有效的采购质量控制, 提高军队保障采购效能;二是将部分保障环节, 如流通环节、配送环节和服务环节, 交给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供应商实行外包。

3发展长期交易合作关系

外包和和设计供应商群体是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的前提, 网络交易认为: (1) 供应商是买方企业的延伸部分; (2) 与主要供应商的关系必须持久; (3) 双方不仅应着眼于当前的交易, 也应重视以后的合作。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 买方企业和供应商致力于发展一种长期合作、双赢的交易关系。采购部门改变一般采购多家比较和短期契约的采购手段, 减少供应商的数量, 向同一供应商增加定货数量和种类, 使供应商取得规模效应, 节约成本;并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契约, 使其不必卷入消极的市场竞争中, 获得资源更高效的利用。在这种长期合作的交易关系中, 供应商对买方企业有相应的回报: (1) 供应商对买方企业的定单要求作出快速的反应; (2) 供应商有强烈的忠诚于买方企业的意识; (3) 愿意尽其所能满足买方企业的要求; (4) 运用其知识和技术, 参与买方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

军用物资采购也是一种交易行为。交易是指一种价值形式的让渡和另一种价值形式的获取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这种交换活动将相关的企业外部资源导向企业的任务。在交换的过程中, 采供双方均追求标的物的成本效用超过让渡标的物成本的目标, 力争取得交换者剩余。由于不同价值形式对不同主体的效用不同, 在交换中交易双方都有可能获得交换者剩余, 因此, 军用物资采购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存在着“双赢”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 威廉姆斯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供应链采购方与供应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逐步提高了战略采购 (strategic purchasing) 这一概念。战略采购指宏观范围内确立采购资源, 建立最优的供应体系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 它使企业重新定义如何与供应商交易, 永久降低成本, 提高供应商的价值供献。战略采购的意图之一就是与关键供应商 (Key Supplier) 建立良好的关系 (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 BSR) 。BSR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战略采购的成功实施。据此, 军用物资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定义为, 为实现战略采购目标, 军用物资采供双方立足军用物资供应链为实现财务状况、质量、数量、交货、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而建立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建立军队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还要求双方信息高度共享, 包括公开成本结构等敏感的信息。前提是彼此间的高度信任, 而要形成这种信任关系, 必须加强经常性交流, 及时处理合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特别是要处理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问题。首先, 供需双方可不定期召开座谈会, 经常就成本、质量控制、市场动态等方面信息进行交流与沟通, 以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便于价格的确定和质量的把关。其次, 军队采购部门应及时将部队所需物资在质量、数量和供货等方面的新要求以及意见建议告知供应商, 以利于供应商能够及时调整生产满足部队要求。第三, 供需双方应该经常互访, 相互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4采购整合

通过融合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边界, 交易双方的动态能力因专有信息和知识实现高度共享而得到共同的提升。采购部门不仅可以引进供应商动态能力, 还可以从双方的动态能力提升中获益。信息和知识传递是采购整合的核心内容。整合网络能力有两个产出:一是提高引进的供应商核心能力与采购部门自有能力的兼容性, 二是创造新的能力。整合网络能力的决策称为采购整合。

战略采购强调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 (如后勤财务部门、军队审计部门等) 之间的整合。采购整合有三个方面: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采购战略目标整合;采购部门和竞争战略及其它职能部门战略整合;供应商、采购部门、其它职能部门间努力最优化。 (1) 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沟通机制。在对抗性的交易关系中, 交易双方的沟通大都由买方主导, 信息流基本是单向的, 双方都不愿意共享信息。在合作性的交易关系中, 双向信息交流非常频繁, 双方经常就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可行性等交换意见, 并针对意见进行不断改进。 (2) 早期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沟通的增加促成了供应商参与军队物资开发。军队可以利用供应商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 在军队科研机构的指导与协调下不断改进军队物资的品质。 (3) 供应商发展紧密的交易关系的另一成果就是军队帮助供应商发展能力。军队采购部门应着眼于长期的军事经济效益, 去改进供应商技术、质量、配送和成本方面的能力和业绩。 (4) 军队采购部门与军队后勤保障战略决策过程相整合。采购整合包括:采购部门参与战略采购计划过的整个过程, 为战略决策提供建议;战略选择时贯穿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采购部门有获取战略信息的渠道;重要的采购决策与军队后勤保障的其它战略决策相协调。

参考文献

[1]蒂莫西.M.拉塞特, 战略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的合作与竞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

[2]徐金发, 卢蓉.战略采购的过程模型及其作用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3) .

[3]卢蓉.企业战略采购的机理及应用研究[J].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储胜.张显东, 供应链管理下战略采购的实施框架[J].物流技术, 2004, (11) .

采购队伍建设 篇2

采购合同

****年**月**日

建设工程设备采购合同

工 程 名 称:

工 程 地 点:

设 备 名 称:

方:

方:

签 订 日 期:

设备采购合同

订货方(以下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 / 职务:

委托人 / 职务:

营业执照注册号:

开户银行 / 帐号:

地址:

邮编:

电话:

供货方(以下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 / 职务:

传真:

委托人 / 职务:

营业执照注册号:

开户银行 / 帐号:

地址:

邮编:

传真:

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管理法》及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为明确责任,协作配合,确保供货质量,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工程概况

1.1工程名称:

1.2工程建设地点:

1.3工程建设规模:

第二条:设备的名称、规格、质量标准

2.1设备名称:

2.2规格:

2.3型号:

2.4设备的包括范围:

2.5质量标准:

各标准之间不一致时,按要求最高的标准执行;

2.6数量:

2.7产品包装要求:

第三条:合同文件组成 3.1合同协议书和合同条款;

3.2中标通知书;

3.3招标文件及其附件;

3.4投标书、承诺书及其附件;

3.5工程技术规范(或技术要求)、标准和设计图纸;

3.6产品说明书;

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本合同所有附件为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条:合同价款支付及结算办法

4.1订货设备的数量和单价

合同总价暂定为人民币

(大写:)

本合同为以功能设备为计量单位的单价合同,详细组成见投标报价表(附件一),结算时将根据实际设备数量及单价调整。4.2本合同单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项内容: A、设备供应价;

B、运输费、设备配件在运输阶段的损耗费; C、保险费; D、工地卸车费;

E、乙方的利润、风险、各种政策性上缴费用和税金; F、系统调试的配合费;

G、现场技术服务人员工资、津贴、补助和差旅费等; H、设备调试费;

4.3凡现场使用该设备所需零配件,无论是否在报价清单中有所注明,均视为已包含在乙方设备单价中,由乙方提供。

4.4 乙方提供的设备应该是完整的、系统的,所需备件、部件、零件、工具都应该配备齐全,并与设备主机相匹配一致,此等费用均已包含在投标单价中。

4.5付款方式:

4.5.1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

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设备价值的 %的预付款;

4.5.2乙方将设备运至甲方指定地点,经甲方、监理、总包方共同检验合格后,付给乙方进场设备价值的 %;

4.5.3设备安装调试合格后,甲方向乙方支付实际安装设备价值的 % ;

4.5.4按甲方要求提交结算资料并在办理完结算后,甲方向乙方支付结算价的 %;

4.5.5扣除结算总价的 %作为设备质保金,甲方在设备保修期(年)满后按保修条款支付给乙方(无息);

4.5.6在本合同下,除了最后的付款外,任何其他的付款都不应理解为是对乙方部分或全部履行合同的认可,任何付款都不应理解为对缺陷工作或不合格品的确认。

第五条:交货规定

5.1交货方式:乙方送货到现场;

5.2交货地点:

5.3交货日期:

,以满足工程总包单位制订的总工期进度要求为准,具体日期由甲方或其授权人指令确定。(附件二:供货进度表)

第六条:安装规定

6.1安装地点:

6.2安装工期:乙方自接到甲方安装通知指令后,日内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以满足工程总包单位制订的总工期进度要求为准,具体日期由甲方或其授权人指令确定。(附件三:安装进度表)

6.3乙方应遵守设备安装验收规范标准,预先制定安装方案和计划,与甲方进行研究协调,做出统一具体安排。

6.4乙方要使用完整的、全新的、系统的安装材料和零部件,在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成品保护和设备零部件的保护工作由乙方负责直至设备安装完成,验收合格交付甲方为止。

6.5乙方在安装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安全规定,若发生人身或财产损失,概由乙方负责。

第七条:甲方权利和义务

7.1向乙方下达设备的进场计划,并组织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对进场设备进行验收。

7.2甲方如中途变更设备品种、规格、质量或包装的要求,应提前通知乙方,乙方应满足甲方的要求。

7.3因乙方不能按合同履约而中途退货,甲方就同意接受并使用的设备向乙方支付价款,如果甲方要求全部退货,乙方应返还已付款。

第八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8.1向甲方提供符合合同规定、国家标准、设计图纸和规范的设备。

8.2乙方向甲方提供的设备必须保证是拥有全部专利权和生产许可手续的合法产品,由于乙方侵占其他机构或个人的专利权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乙方承担。

8.3甲方出于对乙方专业技术知识、经验和实力的信任,向乙方进行订货,乙方应仔细研究甲方提供的设计图纸和工程规范,乙方如发现设计或工程规范不合理或不确切之处,应及时通知甲方和请甲方予以确认,乙方不会因上述问题停工、返工向甲方索要追加费用和工期,任何由于上述问题没有及时提出而造成的甲方工程费用和工期损失均由乙方承担。

8.4乙方自行采购设备加工中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如甲方有需要,乙方应提供材料、零配件的材质证明和合格证书。

8.5乙方主动核对土建、机电等各方专业图纸,确认现有预留预埋、层高、空间等是否能满足设备安装要求,如有不满足,应立刻通知甲方,乙方在合同签订后7天内,向甲方提出关于设备安装所需环境的技术要求,如乙方没有提供,视为乙方无此类要求,由于乙方没有提出要求,造成设备不能被恰当、顺利安装所导致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8.6乙方承担甲方办理正式验收手续前设备的全部保险责任及风险。

8.7为保证乙方供应设备能在工地现场被正确地安装和使用,乙方应派技术人员在工地现场进行技术服务,进行技术交底,解答设备安装和使用单位的技术询问等工作。

8.8设备安装完毕后,现场具备调试条件时,接到甲方通知后48小时内到现场免费进行调试。

8.9乙方免费提供设备的有关安装工艺、保养说明、操作说明和注意事项等资料负责培训甲方现场操作人员,由于乙方未提供上述资料或未培训造成甲方或甲方下属承包商施工错误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最终客户使用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乙方承担。

第九条:设备质量保证

9.1乙方保证为本合同所提供的设备是优质的、全新的、未曾使用过的、全套齐全的、无损的、符合本合同的技术规格和质量的产品。

9.2乙方保证为本合同所提供的设备质量符合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行业标准。

9.3乙方在设备进场时同时提供有关的国家权威部门的检验报告、厂家的材质证明和设备的出厂合格证(一式

份)。

9.4如果乙方运至甲方工地的设备有质量缺陷或不符合甲方进场计划的要求,甲方有权拒收并通知乙方立即运离施工工地,甲方亦有权要求乙方无条件修复缺陷或调换直至满足甲方要求。

9.5甲方对设备的验收并不会解除乙方在合同上对质量的保证责任,如在设备开始正常运转前的任何时间内及在工程竣工后

个月内发现设备的质量问题,乙方仍然要承担责任。

第十条:违约责任

10.1由于一方过失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时,由过失一方承担违约责任,如属双方过失,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承担各自的违约责任,如属不可抗力因素,双方协商解决。

10.2设备品种、规格、质量、数量、交货时间和安装工期等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本合同规定时,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退货或按合同规定重新供货。由于上述原因致使交货时间延误,每逾期一日,乙方应按逾期交货部分设备款总值的 %向甲方偿付逾期交货的违约金。该违约金可由甲方从给供货商的货款中扣除,由于乙方的违约给甲方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均由乙方承担;

乙方交货期比进场计划逾期7天以上,甲方有权终止该合同,由乙方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费用及损失,同时乙方向甲方承担合同总价

%的违约金。

10.3如乙方未按合同约定将设备运至甲方指定地点,乙方需承担违约责任,如乙方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不能按甲方要求运送设备到工地指定地点,甲方可自行组织工地范围内的搬运,费用可从甲方给乙方的设备款项中扣除。

10.4乙方必须保证进场设备满足设计要求,如乙方违反此款规定,进场设备不符合合同约定或低于样品质量水平,甲方有权退货,甲方重新订货所增加的费用和经济损失由乙方承担,如因甲方使用时间的迫切,不能重新订货时,甲方有权在乙方单价上扣减

%,作为让步接收的价格。

10.5为规范供货商行为,甲方一经发现乙方使用假冒伪劣设备或将订单外包生产,甲方有权立即停止结算一切费用,乙方应向甲方承担合同总价

%的违约金,乙方并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费用及损失。

10.6如由于乙方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承包商和最终客户向甲方进行索赔时,甲方有权停止向乙方支付任何款项,乙方必须赔偿承包商和最终客户的损失。乙方不能积极主动解决质量问题并赔偿损失时,甲方可代为赔偿,但有权向乙方追索该笔赔偿金。

第十一条:保修期

11.1本合同中所有设备、备件和配件的保修期为

个月,保修期从设备开始运行之日起算。

11.2在保修期间内,设备运行如发生问题,乙方须在接到甲方书面或电话通知后 24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保修,甲方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由乙方承担。如乙方未能及时到达现场或设备经过维修后仍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甲方有权指定第三方进行维修,所花费费用从乙方剩余保修款中扣除,如保修款不足以支付第三方维修费用,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补齐不足部分。

11.3乙方在保修期内应对产品本身的任何原因造成的缺陷免费进行修补或更换。

第十二条:不可抗力

12.1不可抗力是指战争、严重火灾、水灾、台风,地震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引起的延误和影响。

12.2当甲方或乙方因不可抗力的影响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时,履行合同的时间将予以顺延,延长期与不可抗力影响期相同但合同价格不因此而改变。

12.3不可抗力发生后,受影响方应立即将不可抗力发生的情况通知另一方,并在不可抗力发生后14天内出具事故发生地区的有关机构证明并取得对方认可。上述情况发生后,双方应努力采取必要措施,密切配合减少不可抗力的影响。不可抗力的影响消除后应立即通知另一方。

12.4甲、乙任何一方如确因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本合同时,应及时向对方通知不能履行或须延期履行、部分履行合同的理由。在取得对方认可后,本合同可以不履行或延期履行或部分履行,并免予承担违约责任。

12.5本条款所定义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对于市场环境变化、乙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及生产安排不周等情形,无论严重程度如何,均不理解为不可抗力。

第十三条:特别条款

13.1本合同一经签订,设备价格不再调整,无论原材料涨价、国家税费调整、运输费用变化等任何条件发生变化,乙方均不得以亏损为由,要求甲方提高价格。

13.2本合同所订一切条款,甲、乙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修改。如一方单独变更、修改本合同,对方有权拒绝生产或收货,并要求单独变更、修改合同一方赔偿一切损失。

13.3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不得将与合同有关或执行合同有关的资料文件、往来信函及合同文本以任何形式传播给与执行合同无关的任何组织或个人。

第十四条:争议

任何因履行合同或与之有关而引起的争议,应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如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则提交合同履行地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解决。

第十五条: 合同生效

15.1本合同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到乙方设备质量保证期满,并按本合同规定双方将最后一笔货款结算以后终止。

15.2双方在本合同签字之日起以往的一切与本合同有抵触的函电和文件随之失效。

15.3本合同在执行期间,如有未尽事宜,需由甲乙双方协商,另订补充协议附于本合同之内,所有补充协议在法律上均与本合同有同等效力。

15.4本合同正本一式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双方各执

份,副本一式

份,双方各执

份。

第十六条:其他约定条款: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盖章或签字)

委托代理人:(盖章或签字)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盖章或签字)

委托代理人:(盖章或签字)

采购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队伍;人才建设;监督;服务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目的,使用公共资金,以法定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活动。由于政府采购对社会经济有着其他采购主体不可替代的影响,它已成为各国政府经常使用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高校政府采购是政府采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政府采购的现状

我国的《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03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采购制度领域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基本大法。十年来,政府采购的工作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节果,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02年为1009.6亿元,2009年则突破7000亿元。2012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将首超1万亿元。政府采购制度不断丰富,采购水平不断提高,采购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大幅提高。我国高校也于2003年度末启动了政府采购程序。采购方式主要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随着采购工作的不断深入,采购规模的持续扩大,采购制度的陆续健全,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在运行过程中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例如:规模偏小、范围不宽、计划性不强、透明度不高,采购人员的素质较差,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管理混乱、官员腐败、国有财物浪费。高校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其采购具有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等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对采购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强化高校政府采购队伍的人才建设成为制胜关键。

二、我国高校采购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整体学历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据统计,高校采购经办者主要是后勤部门的人员,他们大多为大专水平,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专业能力相对较弱。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日益多元,教学研究科技发展项目的多元化导致物资需要的多元发展,所需技术、研究设备的品种越来越多,高校购买的教学和科研设备,技术指标复杂,指标精度高,要求采购人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2)专业技能低,知识面狭窄。我国政府采购人员专业一般都比较单一,知识面较窄,无论从规模还是专业能力上,都远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于复杂仪器设备的性能及应用不熟悉;对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对各种谈判技巧掌握甚少;对政府采购所必须掌握的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3)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能力不强。在采购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服务质量差的状况时有发生,主动服务的意识较为单薄,出现借故拖延办理采购项目,区分对待供求商,工作时漫不经心,借故延长采购周期,不重视高校的实际需要。因而,所购设备的性能质量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也不能满足高校教学研究的实际需求。(4)监督管理不到位,对采购方法程序不够熟悉。在采购工作过程中,虽然高校政府采购也要遵循法律法规,但其遵循的法律与服务目标与市场采购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高校政府采购人员将其工作与市场招标相混淆,对采购的政策理解不够透彻,采购过程不够规范。并且由于高校对仪器设备的高标准要求,导致供货渠道单一,且由于国内生产的仪器质量精度往往不能够满足需求,需要向国外定制。但是,由于采购人员配备问题,对国际政府采购程序、方法、国际谈判知识了解掌握不足,导致最终采购价格偏高,质量低劣,效益较差。而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作为监督管理职能机构,在执行任务是时往往派遣一位经办人员到采购现场巡视,完全不符合其职能要求。此外,由于采购中的委托代理问题,还可能面临采购人员职业道德滑坡,在采购过程中徇私舞弊,个别人员中饱私囊等的状况。

三、强化采购队伍人才建设的措施

(1)培养采购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经办人员业务素养。采购物资质量是衡量采购工作的重要标准,而采购人员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很难对高校设备需求状况进行精确论述,导致采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必须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培训,规范招标采购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业务能力,促进采购人员的职业化建设。2007年由国家人事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联合下发国人部[2007]63号文件《招标采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招标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建立招标采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统一规范了对招标采购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的评判标准,明确了采购人员业务与职业能力。(2)加强采购理论和有关知识的学习,推进采购人员的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集中机构的采购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符合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专业岗位职责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购人员要熟悉采购业务和技巧,善于搜集、分析和运用各种市场信息处理采购业务,做好采购人员的日常培训教育考核工作。同时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只有不断通过新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因此还必须要求采购人员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满足各项业务工作对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在实践中锻炼增长才干,使其实际工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推进其专业知识和采购观念的更新,提高高校采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强化对采购人员相关培训,建设高水平的运作体系。高校采购的高标准,要求采购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为此需加强对采购人员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方针政;采购程序和采购技巧;商业谈判技巧、市场调查;采购物资的性能、技术指标、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培训,作为采购人员,必须了解所购物资和服务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其功能、技术指标等情况必须掌握。(4)强化对采购人员及其工作的相关监督,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法规。由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起步较晚,存在监督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审批、招投标和公告等环节都有漏洞,为一些 “灰色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阳光采购”不“阳光”,甚至滋生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人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内、外部监督制约的有机结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部各项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采购工作的决策和执行程序,明确职责权限。外部也行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堵塞采购操作和管理漏洞。切实贯彻采购的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5)强化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采购人员道德素质。要抓好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物资采购虽然建立有监督管理机制,但是制度需要人去操作和掌握,在实施采购过程中,应该加强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廉政教育。不断对采购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学习,把高效政府采购队伍建设成公平、高效、廉洁、富有战斗力的集体,杜绝权钱人情交易,损公肥私的行为,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采购人员应该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只有其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得到切实有效地的提高,这项“阳光工程”才能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小丽,徐广军,张腊梅,李晓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政府采购队伍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9-20

[2]丁小峰,周晶.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政府采购队伍[J].中国政府采购.2002-12-15

[3]朱文波.军队院校采购与一般国防采购的比较分析[J].企业导报.2010(5)

采购队伍建设 篇4

物资应急采购力量的抽组, 就是从现有物资采购力量中抽取部分专业骨干, 专项负责物资应急采购工作, 是物资应急采购力量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战时保障条令》, 依据军委和总部关于应急采购的有关规定, 我军应急采购力量的抽组, 应针对可能承担的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任务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灵活采用按建制、按区域或按采购对象方式进行。按建制抽组就是将现有综合物资采购机构采购力量, 成建制编组应急采购组织。即由总部和大单位综合采购机构将现有物资采购力量建制转入应急采购组织体系。这种抽组方式适用于物资综合采购机构主要承担物资应急采购工作时的情况。按采购对象抽组主要是指按照现有综合物资采购机构承担采购任务的区分和总部确定的物资采购目录, 分专业编组应急采购力量。即由综合采购机构按照采购对象和任务区分, 编组应急采购力量。这种抽组方式适用于采购的物资相对单一、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情况。总之, 物资应急采购力量抽组方式灵活多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既可采取一种抽组方式, 也可综合运用多种抽组方式, 还可创造性地采用其他抽组方式, 以切实提高应急采购保障效率和采购质量。

2做好物资应急采购机构的编组

物资应急采购机构编组, 主要包括物资应急采购的机构设置、职能区分和人员编配, 是物资应急采购力量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按照物资应急采购力量建设和应急采购等级转换的要求, 物资应急采购机构可大致编成骨架型、简编型和满编型三种编组方式。骨干型编组是指当应急采购任务较轻、采购规模较小时, 原则上在不打乱平时采购运行机制的情况下, 成立由单位业务主管副职、综合计划部门和相应采购业务骨干组成的4-6人物资应急采购组, 专职负责应急采购任务。必要时, 可进一步扩充物资应急采购力量。简编型编组是指当物资应急采购任务较重、采购规模较大时, 可成立由单位军事主官、主管副职、综合计划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急采购领导小组, 下设1-2个采购组、1个储运组等业务部门, 每组编配相应业务骨干2-4人。必要时可进一步扩充物资应急采购力量。满编型编组是指当物资应急采购任务较重、采购规模增大时, 应将现有采购力量全面转入应急采购机制。成立由单位军政首长、主管副职、综合计划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急采购领导小组, 负责对应急采购工作的组织与控制;各业务部门按平时采购分工, 结合应急采购预案需求要求, 密切配合, 全面担负物资应急采购各项工作。必要时, 还可向上级申请加强力量, 扩编物资采购机构, 以便及时、有效地遂行应急采购保障任务。

3加强物资应急采购设施设备的配置

物资应急采购设施设备的配置主要是指物资应急采购机构和人员在开展应急采购工作时所需的装备和器材等的配备, 是物资应急采购力量形成的物质基础。根据遂行应急采购保障任务的需要, 按照物资应急采购业务流程, 主要为物资采购机构和人员配备必要的信息传输与处理设备、物流实现设备和物资勤务设施。一是信息传输与处理设备。即应急采购保障过程中, 接受、处理和发送采购信息所需的各种设备, 主要包括网络通讯设备 (服务器、交换机、电话机、电报机、电传机等) 、文件编制复写设备 (打字机、录音机、录相机、复印机、照相机等) 、数据资料的计算存储设备 (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置) 等的配置。二是物流实现设备。即应急采购保障过程中, 进行物流活动所需的各种设备, 主要包括物资起重设备、物资运输及配套设备、物资计量设备、物资质检设备、物资储存设备、物资安全防护设备、机械维修设备、动力设备、物资保养设备等的配置。三是物资勤务设施。即应急采购保障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 主要包括物资库房、货棚、货场、铁路专用线、库区道路等的配置。

4认真组织物资应急采购演习

为了适应我军多样化军事行动应急采购的需要, 应当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 组织必要的演习活动。一是加强实战演练。为适应物资应急采购保障需要, 应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 组织必要的实战演练, 把演练的要求、方式、方法等内容编入预案。根据预案内容, 敲定假想情况,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必要的模拟演练。同时, 要以练代训, 抓好平时训练。结合每次为部队采购保障物资, 作为检验应急采购保障能力的练兵和考核, 不断提高物资应急采购保障的熟练程度和效率。二是加强虚拟演练。与平时的采购保障相比, 非军事行动条件下应急采购保障具有采购任务难测、采购协调困难、采购需求紧急等特点, 如果组织实施应急采购保障演练, 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由于演练环境的高度复杂性, 难以重复使用。如果进行应急采购保障虚拟演练通过建立不同类型非军事行动的保障环境开展虚拟演练, 不仅能提高采购保障人员的应急采购保障能力, 还能有效节约经费。三是加强联合演练。组织联合演练是落实和健全物资应急采购保障机制的根本途径, 对于熟悉保障预案、完善运行机制、锻炼保障队伍、加强协调配合,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联合演练, 主要是组织部队需求单位、军队采购机构、政府协调机构以及地方供货单位4种类型单位, 熟悉应急预案, 演练保障程序, 疏通采购渠道, 协商采购方式, 解决相关问题。演练可采取联合作业、方案推演、网络采购、实际配送、演练示范等方式实施。

摘要:物资应急采购保障力量是我军实施物资应急采购的基础, 加强对物资应急采购保障力量建设, 对于完成多样化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资采购,应急采购,保障力量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物资采购合同 篇5

(1)当事人双方订立的物资采购合同,是以转移财产所有权为目的。

(2)采购人取得合同约定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款,

(3)物资采购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双方互负一定义务,供货人应当保质、保量、按期交付合同订购的物资、设备,采购人应当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接收货物并及时支付货款。

加强采购管理预防性制度建设 篇6

强化关键职能管理,预防“运动员、裁判员二位一体”

本着“财权与事权分离、执行权与监督权分离”的原则,南昌印钞有限公司对招标采购管理部门与项目实施部门在采购过程中预防性职能设计:即项目使用部门只负责提供项目需求、项目实施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方案及供应商市场调研,而招标管理部门则负责整个招标、询价、谈判活动,最终采购结果则由经理部确定。有效分配需求、方案、供应商、采购组织、决策、供应商评价几大关键职能,规避了“运动员与裁判员二位一体”的现象。且通过招标及其他集中采购方式进行采购,充分利用招标采购固有的竞争性和严格的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管理、风险防范制度,让招标采购活动(包括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方式)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进行,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可能,从而保障采购环节的质量和价格,亦控制了采购环节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

强化供应商管理,预防围标、串标现象

招标采购的优势在于广泛的参与性与公平的竞争性。对于采购方来说,理论上参与供应商的数量越多对于采购人将越有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开招标可能导致的供应商数量过多,存在对投标人资质、信誉及履约能力难以掌控的风险,且采购成本较高。因此,大部分业主单位对于非法定招标范围内项目多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以提高采购效率。如何选择供应商,也是预防性措施控制的重点所在,在公司《采购活动管理办法》中,供应商的提供被描述为由项目实施部门优先从公司合格供应商库中选出,合格供应商数量不足需另行增加的,须由招标采购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拟新增的供应商进行评审、必要情况组织考察。经评审合格并经公司经理部批准后方可参与项目投标。让供应商选择环节的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同时,配套实施的《供应商管理办法》,对于供应商供货品质、价格、服务、不良记录均有严格的评审标准。合格供应商享有在一定期限内同类项目延续直接采购、优先邀请参与符合条件要求项目的投标报价活动、合作过程中免交履约保证金等权利。评价不合格者将列为不宜合作供应商,在未来两年内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公司采购活动的做法,让供应商更加珍惜每次参与竞标的机会,从而降低供应商围标、串标的可能性。这些举措,有效保证了实力强、信誉好的供应商能够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严控单一来源采购,预防采购源头腐败

单一来源采购属于因不具备竞争条件而采用的一种采购方式,该类项目的采购结果往往取决于采购方人员的采购心态(是否能有主人翁的精神)与谈判能力。在没有竞争情况下与特定供应商一对一进行议价采购,这种采购形式过度依赖个人责任心与道德,极易产生不公平及腐败现象。因此,在实际采购活动中对此种采购方式应少用慎用,南昌印钞有限公司针对限额以上项目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的制定了二次论证及动态监测制度:即在年度招标采购计划编制过程中实行第一次论证,严格按照“保密性、指定性、唯一性、延续性、指定性”五种适应条件以判定是否适应单一来源采购。在项目正式实施前,由招标采购部门组织采购准备会对项目适用采购方式进行第二次论证,贯彻同步采购理念,重点从技术替代、新供应商发掘方面进行二次评审,通过动态监测当前市场环境以降低单一来源采购项目数量,尽量从源头上控制、规避使用单一来源采购形式,防范腐败现象。

严控报价程序,防范虚假信息

对于一些产品规格型号明确、市场供应充分的产品,产品的竞争性往往体现在价格上,针对此类项目,采用询价采购的方式将更加方便快捷。在未规范询价采购过程时,一般由采购人员通过电话询价、市场走访的方式进行。为防范采购过程出现虚假信息,公司《采购活动管理办法》规定:询价采购须发布询价文件,由供应商以密封形式提交报价文件,招标办按规定时间组织相关部门在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下对所有报价文件进行开封评审,杜绝、防范虚假报价信息。

(作者单位:南昌印钞有限公司)

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浅议 篇7

(一) 电子化提升采购效率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电子化政府采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政府采购模式由传统的人际交易变为网络交易, 既可以采取发出公告、发售标书、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 又可以签订电子合同, 甚至还可以利用交互式的视频会议进行网上谈判。供需双方只需轻点鼠标, 就可了解采购信息, 整个采购流程的电子化极大地减少了时间耗费, 避免了纸质文件易出错的缺点, 加之配合网络银行实行电子化资金结算, 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促进政府采购资金管理更加规范。

(二) 电子化采购方便快捷

近年来, 我国政府采购规模逐年大幅上涨, 而政府采购电子化则可以将有关采购的动态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到网上, 既方便又快捷。仅是对同一个项目频繁地发布招标公告、中标公告、成交公告, 电子化就能省下许多人力和费用, 与传统的纸质采购方式相比, 一般可节约高达30%左右的采购成本。电子化采购方便快捷, 省时省力省钱。因此, 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广泛的采用。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政府绝大多数的货物采购也都在网上进行。

(三) 电子化采购规范透明

它是政府采购实现公开、透明、公平交易的手段, 其程序规范明确, 信息发布公开透明, 评标标准统一, 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使当事人在公平、规范、安全的网络系统模式下产生公开、透明、公平的结果。同时,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可以跟踪网上采购的全过程, 实现网上监管, 社会公众也可以方便地实现网上监督, 更加有效地防止暗箱操作和预防腐败, 使政府采购成为真正的“阳光采购”。

二、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法制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涉及电子政府采购的法律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 至今未出台一部指导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也没有颁布相关政府采购电子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国家标准。新兴的电子化采购手段如网上订购、反拍等程序规定更是缺少统一范本和规范口径。法制不健全将引发电子化采购中出现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 电子化政府采购在具体操作上缺乏法律统一的依据, 虽然个别法规涉及到了政府采购电子化, 但相对滞后, 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差。这使得很多地方不敢迈大步子, 各部门、各地区在摸索中前进, 走了不少弯路, 存在一些风险。其次,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针对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规定, 对于相关当事人的制约也没有涉及网上采购部分, 对监管而言, 无疑也是管理的新课题。第三, 各个法律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之处。

(二) 电子化平台建设有待改进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直辖市拥有自己的政府网络采购平台, 由于存在着不同的体系, 管理混乱, 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问题凸显, 而且各地只关注本地区平台建设, 各自为政, 忽视电子化平台之间的统一与对接, 因此, 信息共享程度低, 数字认证机构不能互通互认, 信息孤岛严重, 对此应该尽快加以改善。只有实现信息间的转换和互通, 才能真正发挥电子化便捷高效的作用, 实现节约化采购的目标。

(三) 地区发展不平衡

尽管政府采购电子化已获得了普遍的共识, 但是各部门、各地区发展良莠不齐、阶段不一, 呈现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同时, 由于各地政府采购改革情况不同, 电子化的侧重点和应用的广泛程度也不一样。还有一些地方从政府采购管理入手进行尝试, 主要是将采购预算和需求、采购计划审批和下达采购计划等程序实现电子化, 实现管理手段的变革, 比如昆明、北京等。

(四) 人力财力紧缺

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 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应具备专业的网络操作技术等, 同时, 电子化政府采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软件, 后期维护也是一笔很大的财政支出。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 推行和发展电子化所需经费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就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和应用而言, 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升级维护难, 个别地区还存在人才资金双双不足等问题。

三、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对策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电子化采购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 政府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法律制度, 形成一套周密的法律体系, 逐步统一各级、各地区的政府采购法规, 以规范政府网上采购行为和采购双方的法律地位, 保障电子化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避免由于缺乏适合的法律保障体系而增加网上采购风险。另外, 还应注意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平衡。

(二) 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采购管理平台

本着由国家投入、共同参与、集中处理、共同管理的原则, 由财政部门牵头推进, 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执行机构联手, 通盘考虑,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建设, 减少低水平重复开发和浪费, 搭建起一个统一的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的采购管理平台, 实现不同部门在同一平台上运转, 并通过整合资源, 加快专家库、供应商库、商品信息库的建设, 实现采购业务交易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平台的电子交易同步监控系统, 使财政部门、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监督部门实现在线监督。

(三) 建立健全采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对政府采购流程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抓紧制定电子化政府采购具体实施办法, 优化操作程序, 统一技术、信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在机制建设上要考虑整体规划协调的问题, 特别对跨部门的总体规划, 如谁来规划, 谁来负责规划的执行, 谁来监督规划的发展, 以及谁对规划的失误承担责任等等。此外, 还要建立多层次、严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

(四)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资源可以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 它不仅能开发自然资源, 而且能够通过其特有的高层次的能动性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现有物质资源的不足。因此, 应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既要大力培养一支专业精通、操作规范、服务热情的业务团队, 又要培养出一批精通网络知识、了解业务规范、善于系统维护的技术型人才, 为电子化采购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采购队伍建设 篇8

1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的意义

①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是新形势下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迫切需要。多样化军事行动保障任务往往事发突然, 难以预测, 军队应急采购时效性、针对性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由于保障对象多元, 既要保障部队应急需要, 还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军队物资采购保障难度大。因此, 建立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体系, 就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优势, 形成政府采购力量对军队物资应急采购的支援保障关系, 以弥补军队物资采购力量不足, 最大限度地形成军地采购保障合力。

②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战略目标。军队物资采购改革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内容之一, 必须在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物资采购体系。要本着“三军一体, 军民一体, 利军利民”的建设原则, 突破部队建制体系对采购工作的束缚, 不断深化创新采购组织方式, 把军事单位的采购需求相对集中起来, 共同面对市场, 共享规模采购、集约配送所带来的价格优惠、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 实现物资采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提高军队物资采购综合保障效益。

③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是顺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势的合理选择。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商品市场日益繁荣, 市场行为日益完善, 这为军队物资采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随着我军集中采购的深入开展, 军队物资采购品种种类日益增多、数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对市场依存度日益增强, 供应商选择更趋严格, 必须寻求到企业规模大、生产效能高、服务质量优的供应商, 达到军队物资采购保障“稳定、安全、效优”的根本目标。建立军民融合军队物资采购保障体系, 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军地合作做好采购机构网点配置和采购资源优化利用, 实现采购供需方的有效对接, 实现市场与战场的有机结合。

2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①实现物资采购保障组织的融合。应着眼应急应战一体化保障需要, 加快整合军队物资采购体制与地方政府动员应战体制, 从职能定位、机构编成、指挥关系、职责任务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提高军队物资采购保障效率和效益。具体而言, 应重点加强战略、战役两级采购组织一体化建设。战略级采购组织应由总后司令部、总后相关事业部门和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领导及主管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由总后司令部牵头, 负责对战役级组织进行业务指导, 经费保障, 审计监督, 协调落实国家政策支持, 向战略采购机构下达采购任务, 实施采购管理, 调用战略储备等工作。战役级采购组织应由战区大单位、区域内各省 (市) 经动办领导和业务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负责向战略级组织请示汇报, 协调工作, 收集部队需求信息, 筛选并提供优质供应商资源, 指导战役采购机构、野战兵站、建制部队开展应急采购, 实施采购管理, 协调军地采购保障力量的使用, 协调战略应急采购保障、储备支援保障等相关事宜。

②实现物资采购保障信息的融合。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 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国家信息基础平台, 建立军地衔接、综合集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联动便捷的采购保障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 建设包括通信、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物流技术四个模块的军地一体采购平台, 主要功能应主要包括组织指挥、资源掌握、保障能力掌握、物资筹措、动态控制、业务处理和辅助决策。通过这个信息平台, 军队物资采购部门能及时准确地获取物资保障需求、保障资源和保障过程的有关信息, 对保障链上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各环节, 全程实施管控, 资源动态可视, 需求及时掌握, 状态适时调控, 实现物资“精确保障”。

③实现物资采购保障模式的融合。要按照“军队主导、政府协同、企业响应、社会参与”的建设思路, 在物资采购保障手段、保障设施、保障队伍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整合优化军地采购保障资源。要把应急储备和应战储备结合起来, 对粮油、药品、生活用品和普通车辆、船舶等军民通用物资, 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依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储备设施、设备实施储备, 并签订应急采购保障协议, 满足部队多样化军事行动物资采购保障需要。要打破军队与地方之间的界限, 在依托军队物流力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地方保障力量辅助作用, 采用军民混合、单独编组、配属加强等形式, 确保应急物资采得到、供的上。

3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体系建设需重点把握几个环节

①要加强物资采购保障预案建设。要按照任务牵引、突出重点, 立足自身、充分准备, 军地融合、平战结合, 密切协同、整体联动的要求, 从组织指挥与力量编成、保障任务及职责区分、采购保障能力分析、供应商资源分析、采购保障方式及程序、采购保障关系协调等方面, 科学编制物资采购机构保障预案;要重点完善军队物资应急采购保障预案, 制定与预案相配套的协议供应商紧急供货、物资紧急调用、战备储备物资紧急发运、装备器材紧急维修保障、物资采购人员动员补充、物资应急采购经费保障、协调供应商应急生产、物资应急采购质量检验验收、地方采购力量支援保障等实施方案, 实现军队采购系统与国家经济动员体系的有机融合。

②要建立健全采购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法规,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事采购行为进行规范, 是保证军事采购活动优先优惠和安全顺利的重要措施。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 加快军事采购有关法规的研究制定, 明确军事采购享有优惠的各种权利, 以及军队、政府、供应商在军事采购方面的职责、义务和权益。对为军队提供军品及服务的供应商, 实行一定幅度的税收、税负优惠, 以及资金、土地使用和原材料供应方面的优先保障;对因保障部队应急需要而产生亏损或在其他方面付出较大代价的, 事后应给予适当利益补偿;对不承担义务和违反合同的供应商, 应制定执行严厉的惩戒措施。

采购队伍建设 篇9

一、美军装备采购法规建设的主要经验

美军重视装备采购的立法, 建立了较完备的装备采购法规体系。

1. 重视法制建设, 做到事事有法可依。

先立法而后行动, 已经成为美国武器装备采办 (1) 管理的法定程序。1947年, 美国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是一部带有全局性的基本法, 是规范美国防务活动的基本依据。一方面, 奠定了防务政策基础;另一方面, 确立了国防部长对三军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 并规定了国防部范围内有关武器装备采办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1947年制定的《武器部队采购法》是美国三军和国防后勤局管理武器装备采购工作的基本法律, 规定了军事采购的基本政策和程序。

2. 装备采购法规体系完善, 层次分明。

美国国防采办立法分为4个层次:国会—总统及其行政机构—国防部及有关部局—三军部。这4个层次颁布的采办法规的效力不等、范围不同、内容不一。第一层是国会立法, 对装备采办活动中的宏观的、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范, 涉及国防科研、生产与后勤保障的主要法律, 其效力仅将于宪法。第二层为行政部门颁布的法规, 包括联邦政府有关条例 (如《联邦采办条例》等) 和行政命令 (如《联邦采办工作改革》和《国防动员计划》等) , 是对国会立法的补充和细化, 是装备采办遵循的行动指南。

3. 装备采购法规既相对稳定又及时修订。

装备采办立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不允许朝令夕改。可是, 装备采办计划及其管理工作庞大复杂, 受国际形势、军事、科技进步和经济能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 因而采办立法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但又要及时修订。《国防生产法》是1950年针对朝鲜战争的背景制定的, 但一直每两年修订一次坚持至今, 国际形势虽已发生巨变, 作为一部战时动员和储备方面的基本法仍保持着生命力[2]。

4. 装备采购法规明确、具体, 便于操作。

美军采办法规, 内容和条款明确、具体, 便于有关部门操作、实施。行政部门制定的条例与规章如此, 国会颁布的法令也如此。如《国防生产法》、《国防计划授权法》和《国防拨款法》等, 不仅阐明科研生产计划的宗旨、目标与方针原则, 而且还规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方法、步骤、保障条件、完成日期、进展情况报告和对违法或不执行规定者的处罚等等[3]。

5. 重视立法的论证, 确保立法的针对性。

立法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 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论证, 以确保立

(1) 国防采办 (Defense Acquisition) 一词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 后由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引进, 目前已经在我国国防经济理论研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 装备采办管理工作日益复杂, 法规的内容日趋专业化, 这就大大增加了立法工作的难度, 为此, 美国国会设立了立法咨询与研究机构, 参与立法的研究与论证工作。例如, 国会技术评价局就是一个有关科技、生产方面的决策参谋机构, 对国会的立法工作有相当的影响。最常见的做法, 就是为一立法问题, 成立临时性的专题调查委员会, 研究和写出解决问题的报告[4]。

二、我国装备采购法规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 我国装备采购法规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 装备采购法规建设滞后。

现行的装备采购法规大都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和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制定的, 虽然基本上保证了前一时期装备采购工作的需要, 并促进了装备建设的健康发展, 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装备采购较多的实践问题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

2. 装备采购法规针对性不强。

首先, 缺少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装备采购法律。由于装备采购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涉及军队和地方相关单位, 仅由中央军委发布的《装备采购条例》规范军队行为是不够的, 还需要一部规范军队和地方双方、指导装备采购法规体系建设的装备采购法律, 即《军事装备采购法》, 以此规定装备采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 使装备采购法规效力更高。其次, 缺少对装备采购全过程进行系统规范的法规。装备采购涉及装备科研、购置、维修保障等一系列活动, 虽然中央军委制定了诸如装备科研、采购、维修工作条例等法规, 对做好装备采购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现行法规基本上是按科研、购置、维修保障分阶段分部门进行制定的, 与《政府采购法》对采购货物和科研维修服务的系统规范和各项采购活动的有机衔接相比, 还不完全对应。另外, 对装备采购是否适用诸如《合同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国家法律, 也没有明确规定。当发生纠纷时, 是否使用仲裁方式, 如何使用诉讼方式, 都存在不少难以定论的环节。

3. 装备采购法规约束力不够。

目前, 我国的装备采购法规建设由于缺少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统一协调, 科研、购置和维修保障立法各自为政, 彼此缺乏衔接, 上下不配套, 不仅影响法律效力的发挥, 也影响了装备建设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效益。在装备采购各阶段, 缺乏有效的审查、评估、监督、调解、仲裁方面的法规, 影响了装备采购工作的依法管理。另外, 装备采购工作涉及面广, 由于立法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一些装备采购法规的规定不具体、不规范、不严密, 原则性条款、弹性条款和随意性条款较多, 法规适用的具体条件、程序等规定欠缺或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约束力差[5]。

三、建立健全我国装备采购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我国装备采购法律制度,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国家和军队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 借鉴美军装备采购法规建设的有益经验, 立足国情、军情, 建立起以军事装备采购基本法为龙头, 以装备采购条例、装备发展与保障相关条例和作战装备保障条令为主干, 以各项装备采购规章为基础的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采购法体系。

第一, 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军事装备采购法》。它是统领装备采购的基本法律, 是根据《宪法》和《国防法》制定的指导装备采购的基本法。《军事装备采购法》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 应当与《政府采购法》保持一致。其主要内容包括装备采购调整的对象和范围, 装备采购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装备采购当事人, 以竞争为核心的装备采购方式和程序, 装备采购合同, 装备采购的质疑和投诉, 装备采购的监督, 违反采购规定的法律责任等。该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政府、军队企业和个人在装备采购中的地位与作用、职责与分工、权利与义务等等。

第二, 国家行政和军事机关共同制定的军事行政法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有权依据宪法或法律, 联合或分别制定装备采购法规。如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可以共同制定《国防采购条例》。它的适用范围可以扩大到装备的预研、研制和生产采购以及维修保障的全系统全寿命过程。还可规定相关的法规, 如《国防产品质量管理条例》、《驻厂军事代表工作条例》、《军品价格管理条例》等。

第三, 军队装备机关和政府行政部门制定的装备采购规章层。国务院的部委和军委各总部依据国家法律或法规, 联合或分别制定相应的配套规章, 主要是为了保障装备采购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其表现形式为规定、办法、细则、指示、指令、通知等, 也是装备采购活动顺利进行的要素规范[5]。具体可包括《装备采购合同信息管理规定》、《装备采购人员资格认证和培训管理规定》、《装备采购方式和程序管理规定》 (范围可扩大到装备科研、采购、维修保障全过程) 、《装备采购合同管理规定》、《法律采购审价管理规定》、《装备采购经费财务管理规定》、《装备采购合同监督管理规定》。

第四, 军兵种对分管装备制定的装备采购规章。军兵种或各大军区依据国家和军队有关装备采购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结合本系统装备和企业特点制定本系统装备采购的具体措施, 其表现形式为规定、细则和通知。但它们的效力要低于军队装备建设管理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 一般只在本系统内有法律效力, 不得与军队装备建设管理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发生抵触或冲突。如果存在抵触或冲突, 要以军队装备建设管理机关的法律规范为准。

摘要:美军重视装备采购立法工作, 建立了较完备的装备采购法规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 我国装备采购法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 借鉴美军经验, 对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装备采购法律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装备采购,法规体系,美军立法

参考文献

[1]解放军报评论员.深化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N].解放军报, 2005-12-19 (1) .

[2]邹国晨.武器装备采办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365-367.

[3]张连超.美军高技术项目的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52.

[4]邹国晨.武器装备采办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367.

采购队伍建设 篇10

1.政府采购规模增长迅猛

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681亿元,2007年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413.2亿元,比上年增加1422.3亿元,增长23.7%,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8%,占当年全国GDP的2.2%,资金节约率11.5%,预计2011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见表1)。

注:数据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2.法律体系建设基本成型

按照法的层级效力,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级别是法律,主要有两部:一是2000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个级别是法规,主要有2000年5月3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对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第三个级别是部门规章,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对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规定,政府采购工作主要由财政部负责监督和管理工作,部门规章级别的文件比较多,财政部几乎每年都有发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4年9月11日起实施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2004年9月1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办法》,2007年1月10日施行的《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管理实施办法》,2007年4月3日起施行的《财政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以及2007年7月27日起施行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等。第四个级别是地方性法规,主要指的是各省自治区等发布的法规,比如《北京市招投标条例》、《天津市招投标条例》等。

可以说,我国在加入WTO之初,国内关于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还是非常不健全的,但是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构建起以《政府采购法》为核心,由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协调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

3.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学习借鉴和试验,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电子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地方实现了政府采购管理与操作的电子化,建立了不同层次和内容的电子系统,政府采购电子化系统功能日趋完善,电子化操作基本覆盖了采购的全部程序,从预算、审批、采购、支付、信息发布到供应商管理、专家管理、商品行情管理,再到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监督等都可以通过电子化操作完成,个别地方还实现了网上竞价、网上询价等功能。

2009年,财政部大力推动全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建设,并成立了电子化政府采购业务系统建设工作组,开展系统建设的前期工作。财政部先后建立起了“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及计划管理系统”、“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系统”、“中央单位变更政府采购方式审批管理系统”、“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系统”、“标讯自主发布系统”、“中直机关采购中心协议供货交易系统”、“节能、环保清单产品查询系统”,不仅提升了电子化采购水平,提高了采购效率,而且增强了信息统计分析、预警提示、考核评价等功能,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4.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基础显著增强。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益提高,“低碳、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社会责任、节能、环保、绿色”等关键词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话题。

二、《政府采购协议》的要求

1979年4月在日内瓦签订的《政府采购协议》 (GPA) ,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单项贸易协议,是各参加方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以及实现政府采购国际化和自由化的法律文件。该协议目标是促进成员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国际贸易,其主要强调三个原则:(1)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2)公开性原则,(3)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该协议只约束签字接受它的世界贸易组织缔约方,而未加入该协议的缔约方则无需承担协议所规定的义务,我国于2007年底启动了加入GPA谈判,但目前仍未加入该协议。加入GPA谈判涉及市场开放范围和国内法律调整两个方面。其中,政府采购市场开放范围由各参加方以出价清单的形式,通过谈判确定。出价清单包括5个附件和1份总备注。其中,附件一至三是采购实体开放清单,分别载明承诺开放的中央采购实体、次中央采购实体、其他采购实体及各自开放项目的门槛价;附件四和五是采购项目开放清单,分别载明各采购实体开放的服务项目和工程项目;总备注列明了执行GPA规则的例外情形。

三、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是必然趋势

加入GPA无疑会对我国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带来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采购资金外流,国际收支失衡、加大失业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产品、价格和服务等方面均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综合分析,加入GPA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将有助于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一,成为GPA正式会员后,国内的企业(供应商)在海外会获取更多的销售机会,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第二,我国从2001年开始已经将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向国外厂商放开,如果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也不是第一次。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累计招标金额达1959亿美元。以2009年为例,2009年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总金额244.31亿美元,中国产品中标金额为38.5亿美元,占比15.7%(低于台湾27%的比例),国外产品中标占比84.3%。

第三,成为GPA正式会员,有利于我国产业转型及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从长期看来对经济增长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四,加入GPA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入GPA能够促进我国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可以利用《协议》中创立的争端解决机制,有理、有据、有效地解决政府采购活动中发生的双边或多边争端,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四、建议措施

目前GPA谈判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按照承诺,2011年还将提交第3轮修改出价,且修改出价的频率将不断加快。尽管加入GPA是必然趋势,但也要认识到目前很多条件还不够成熟,需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加入实现与国际接轨。

第一,继续完善政府采购法规体系,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并积极研究制定《政府采购非公开招标管理办法》、《中央单位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办法》、《中央集中采购工作规程》等制度办法,填补制度空缺。

第二,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使用统一软件统计采购信息,建立和夯实评审专家管理系统,实现政采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第三,逐步实现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和信息统计口径与GPA谈判的承诺范围协调一致,逐步实现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和信息统计中的产业、商品、产地等分类标准与GPA商品分类标准趋同,以满足今后政府采购市场对外开放管理需要。

此外,要加强采购风险的防范控制,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和预算执行监督、健全预算公开机制、增强预算透明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富国.政府采购法主体之比较研究.法学, 2000;7

[2]于安.WTO〈政府采购协定〉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 2001;2

[3]吴彬.论政府采购问题.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5

[4]金碚.2010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10 (第八届) 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

采购队伍建设 篇11

一、夯实基础,适时推进全面目标责任管理工作

政府采购工作正由初创起步转入规范发展期,急需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中心牢固树立“和谐采购,服务财政”的观念,注重与采购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协作配合;财政厅采购处对中心严格要求,加强监管,全面锻炼和提高了中心的采购能力。中心每年确定一个管理主题,不断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

中心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将自身建设的视角由平面转为立体化多角度,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全面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包括项目采购、内部管理及基础工作、创建及宣传工作三个方面,体现了系统和全面的特点。

二、抓好重点工作,推进采购中心自身建设

(一)突出规范管理,推进反腐倡廉。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项目评审现场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规范性管理办法被省监察厅选为“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备案的制度。二是严格询价采购程序。2008年中心发布采购信息1500多条,其中询价项目信息近900条,信息发布透明度超过有关法规要求。三是坚持执行特邀监察员和公证监督制度。2008年邀请公证人员46人次,邀请省级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91人次。

(二)突出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调研能力,组织家具、医疗器械知识等多场专家讲座。二是提高采购执行能力。中心年初分解任务到各部门,考核项目办结率、采购操作天数和资金清退效率,每季度通报执行情况,切实提高采购工作效率。三是提升紧急采购能力。中心与采购监管部门联动,建立应急采购制度,2008年完成全省5亿元小麦良种采购等多项紧急采购任务。

(三)突出服务创新,提升采购效能。一是严格考核项目办结率,提升采购效率。二是鼓励上门服务,强化跟踪问效。对少数重要项目,财政厅领导带领政府采购处和采购中心一起上门协调解决问题。三是加强合同履约监督。中心2008年对采购单位发送了32份“政府采购项目催办函”,向190多家中标供应商发出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合同的通知。

(四)突出政策功能,促进经济发展。中心努力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服务经济发展。一是中心制定鼓励采购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强制或优先采购实施措施,写入项目采购文件,扶持一批国产品牌发展。二是组织采购单位到中小企业实地考察,增进对中小企业的了解。三是对中小企业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他们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三、注重实施效果,营建和谐采购环境

以上重点工作搭建起中心目标责任工作体系的框架,实现了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和易于对比考核。

从实施效果看,极大地调动了部门和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各项工作质量均有明显提升:2008年中心办结采购项目747个,项目办结率为92%,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人均完成采购预算从上年的9400万元提高到1.15亿元;项目平均采购天数比上年缩短5天,公开招标项目采购天数比上年缩短9天。今年一季度,中心已完成112个项目,采购额5.05亿元。

采购队伍建设 篇12

房地产行业、建设工程招投标、有形建筑市场三者都是我国改革开放,迈入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现行有形建筑市场运行体制、房地产企业招标采购模式都有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新问题。住建部于2014年5月4日颁布了:《关于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由原来“注重审批,减轻监管”的思路转变为对行政管理前置事务进行简化,如何抓住这一变革的契机,充分利用好现有各方面资源,能得以较大程度解决房地产企业采购本身存在问题,以及有形建筑市场与房地产企业采购的监管矛盾突出问题,对此,有了本文关于构建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新型招标采购体系的研究。

2 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招标采购现状

从198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建筑业暂行规定”起至今,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招投标这一采购模式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2.1 建设工程采购在房地产行业中的重要性

建安、前期工程、市政公共配套则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内涉及工程采购最大的三个成本科目。在地产行业成本科目设置内,总开发成本一般被分为:直接开发成本和间接开发成本;建筑安装工程成本大约能占到总开发成本的40%;前期配套工程成本主要是指:方案规划、建筑设计、地质勘查、三通一平、可行性研究、各类型咨询报告等费用,大约占总成本的6%,市政公共配套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20%左右。以上三项成本科目占据了房地产开发总成本的过半比例,无疑,房地产采购成本及采购成本质量控制适宜,会是房地产项目利润提升及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关键点之一。

2.2 地产企业招标采购与有形建筑市场监管模式下的并行现状

从管理职能部门设置来看,我国的房地产企业通常都会设置专门的采购管理部门;也有的公司采购部门与成本部门合立;或者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但无论采购部门如何设置,我国各类型房地产公司均具备该部门。

从采购模式来看,我国房地产地产企业的采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团采购模式;另一种是以单个项目进行的采购方式。集团采购的模式在大型房地产企业应用较多;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目前还是以单个项目采购模式为主。

3 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招标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供应商来源相对单一及垄断

无论大型或是中小型房地产商,供应商来源相对单一垄断这个现象应该均会面临。这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首先,尽管房地产企业的供应商的供应链管理程度并不复杂,但它的采购标的物类的数量和繁复程度远超于一般的制造业;其次,房地产企业往往跨区域经营,很多供应商资源会属于属地性极强的企业;其三,即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保护,甚至是内部的徇私舞弊。

3.2 违规收取过高的保证金及标书费用等的现象

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完全自主招标时,时有发生过度收取投标保证金、标书费用和图纸押金的现象,甚至个别单位以此作为缓解自身资金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有的项目招标时划分多个标段,每个标段出售标书,一份标书费用甚至高达上万元;收取高额投标保证金,并在达成退款条件时,迟迟不予退还,这样的行为,给投标单位造成极大的负担,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自主招标时,完全脱离合理的行政监管,背离市场规律、破坏招投标市场。

3.3 评标专家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房地产企业采购多且杂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大型房地产企业,抑或是小型房地产企业,都较缺乏评标专家资源。在一个房地产企业内,往往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总包招标,都会出现评委基本全部为内部人员,并且往往固定的现象,此举由于评标专家的受限,这既不利于评标水平的提升,更有可能造成评委暗箱操作评标结果的可能性。

3.4 工程量清单的使用不规范现象

尽管,国家已在大力推广工程量清单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的使用,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也逐渐开始接受工程量清单招标的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工程量清单不够标准和缺乏准确清晰的技术文件;招标时使用清单的计价模式,实际合同模式却却采用固定总价的合同模式;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技术文件要求内招标范围、界面划分、技术要求不清晰等。

4 建立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新型招标采购体系

4.1 用信息化手段做保障推动新型招标采购体系建立

采购平台建立必须以互联网为基础;采购平台建立主体为行政主管部门,现行最为合适的建立主体即为:有形建筑市场;采购平台建立须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平台,再分区域设置区域平台,不再各省市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采购平台需是专门为房地产行业建设工程采购设立,或者单独为房地产企业设置通道入口,其流程设置、监管环节等,需与使用国有资金或其他性质的采购分开。

4.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供应商来源

建立全国性、统一权威的互联网采购平台。由有形建筑市场推动这一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供应商数据库由行政力量推动建立,比传统自行搜集、报名、广告等方式均有效;在新的采购平台下,通过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系统对接,实现施工类企业资质年审、资质升级、新资质申请、异地备案等通过统一平台入口进入;在新的采购平台下,供应商资源将原来的地域限制打破,甚至可以对房地产企业供应商资源的来源进行适当的合理干预。

4.3 充分使用评标专家资源

评标专家资源库同样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手段,整合至新的采购平台下,后台的分属管理再由行政部门内部职责进行划分即可。评标专家资源的使用通过如此整合,甚至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再加上电子化评标的推进,使得异地专家评审也变得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马涛,王大为.浅谈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的必要性[J].建筑与预算,2009,23(03).

上一篇:知识处理方式下一篇:血清过敏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