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2024-11-18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共10篇)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篇1

一 订单、合同的定义

采购订单是企业根据产品的用料计划和实际能力以及相关的因素,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采购订单计划,并下达至订单部门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订单进行跟踪,以使企业能从采购环境中购买到企业所需的`商品,为生产部门和需求部门输送合格的原材料和配件。

采购合同是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经济合同。合法有效的合同有法律约束力,其对合同双方当事人有法律效力,可以强制执行,违反合同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合同

加诸于双方当事人的义务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的地位上,依各自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可以确实约束控制双方的行为、保护双方的利益。

二 订单、合同的条款内容

订单条款是依据合同条款制定的,合同条款约定订单条款的内容。订单是合同生效、实施的体现载体,订单更多的是某一时间购进一批具体的产品,合同是约定产品质量、付款期限、售后服务、违约责任等双方权利、义务的内容。

三 订单、合同的时效

一般来说,合同的时效为合同约定期限内,如一年、两年、五年等,订单则短于合同期限,在完成订单的整个周期后就终止,如15天、30天等。

2016.11.28

采购合同编号要求,

1、a ,物料采购合同开头用WL,b, 行政采购合同开头用XZ,

C ,物流采购合同开头用WL1,d ,技术采购合同开头用JS.

2、a ,大宗原材料 合同开头用 01,b, 物料采购合同开头02,

C ,设备 购合同开头用 03,d , 工具、配件合同 开头用04

3、数字年月日编号,如;2015081001

4、采购合同编号形成,1+2+3, 如下;

采购合同编号;1、物料采购合同编号,WL012015081001

2、行政采购合同编号,XZ2015081006

3、物流采购合同编号,WL1022015081008

4、技术采购合同编号,JS20150805

王万生

2015.8.10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篇2

一、领导与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其载体是组织;其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资源;其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资源;其职能包括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引导人们行为,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地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的艺术过程。由此定义可见,领导的本质是以一种影响力引导人们行为;领导是一个艺术过程:领导者要面临变化着的内外环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身份不同,经历、教育、文化背景不同,进入组织的目标和需要不同,所以越是高层的领导行为,其所面对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就越高,艺术的成分也就越高;领导的目的是使人们心甘情愿地、热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而努力,让人们情愿而非无奈、热心而不是勉强地进行自己的努力。

二、领导和管理的联系

领导和管理是合为一体的,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才开始分化,二者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活动,如领导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理论的产生适应了管理学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需要等等。具体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

如前所述,领导是管理四大职能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在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组织环境愈发的不确定,具有推进变革的领导才渐渐的从管理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项重要的独立的职能。当管理者从事影响一群人达到目标的活动时,他们是在进行领导;当领导者行使计划、组织、人事和控制职能时,他们在进行管理。这两个过程否包含着引导一群人中的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二)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综合性

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承担了领导工作,如中层管理者,对上,是作为某一级管理者角色出现的,主要承担着执行上级领导决策的任务;对下,则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对部门的发展承担着决策者的角色。因此很难将领导活动与管理活动从一个管理者的行为中严格地区分出来。另外领导与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活动的目标只有在有效的管理之下才能实现;而管理能够出效益也只有在正确的领导决策之下才能达到。

(三)管理活动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领导行为,领导行为的强化与完善又不能脱离管理实践

从我国各级各类企业发展的实践分析,管理活动目标的制定需要高素质的领导者来完成,在制定目标之后又需要各级领导者用自身的领导行为与艺术去实现这一目标。从这一角度分析,管理活动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领导行为。同样,由于社会环境的外在因素复杂多变,迫切需要各级领导者不断地在变化中强化和完善自身的领导行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立足于管理实践活动之中。如果离开了管理实践的锻炼,离开了管理过程中外在环境的影响,领导行为的强化与完善也是很难做到的。

(四)管理活动离不开高素质的领导者,领导者的素质又在管理实践中丰富完善

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分析,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高素质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的素质能够很好地驾驭管理活动,其所表现的领导水平较高,那么管理活动就会呈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领导者的素质不能很好地驾驭管理活动,就会在管理中顾此失彼,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和混乱。同样,在目前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领导者自身素质的不断强化与提高,又离不开管理实践活动。市场经济活动所要求的领导者必须是学习型的领导者,能不断地吸纳管理活动中的新知识,自主地研究和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在管理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不断深化的管理实践活动,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就会成为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管理和领导同时作用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互相补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只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自主地加以把握,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虽然管理和领导具有以上的联系,但是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领导的主要职责是产生变化和运动。管理寻求秩序和稳定;领导寻求适应性和建设性的变化。下面将从管理和领导的只能入手,分析管理和领导的区别。

(一)计划决策方面

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对本组织的方向、任务、目标规划和大政方针等重大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即在高一层次上谋求全局性整体的发展,处理好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同内外环境和条件等各种关系;而管理则是在这类全局性大问题明确之后,不断地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调整等观测执行过程,即在低一层次上解决组织内部的协调和配合,以保证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总体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决策,即决定全局的方向目标,从整体需要出发做长远考虑;而管理则是通过内部各项活动和各种资源的协调,高效率地实现目标。

(二)组织人事方面

在组织人事方面,管理的焦点在于为个体的工作设计组织系统,构建组织中工作人员的相互关系,设置公所的无纸化宁,它包括给员工安排合适的工作,制定正常开展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对领导来讲,组织和人事则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与员工交流远景,引发他们的承诺,和他们一起建立团队和联盟以便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使命。

领导者将人力资源转换为生产力的人,主要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注重人的首创精神,注意发挥人的才智。管理者坚持按章办事,关心财和物,发挥财和物的配置效率。领导者注重的是民众和员工,“以人为本”,相信世间一切事务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善于吸取民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意见。管理者注重处理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问题,关注厂房,资金和设备的合理利用,精打细算地考虑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三) 在控制和解决问题方面

在此方面,管理着重发展激励系统,以激励员工、解决问题、监督目标实施进展、活动偏离轨道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与此相对,领导强调激励和鼓励员工、授权给员工、鼓励他们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在对待变革态度方面

领导者渴望变革,敢于挑战时势,打乱旧秩序;管理者惧怕变革,接受现状,维持现有秩序。领导是一种变革力量,不变革就谈不上领导。领导是通过人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引导组织去进行变革,而管理则是一种基于现实条件的程序化的工作。管理的职责是从混乱中建立秩序,让一切活动都能够井井有条地进行。当组织不需要变革时,管理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

四、领导和管理的协调

领导带来变革,管理维持秩序。变革离不开管理,有效的领导行为只有与管理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有秩序的变革过程。另一方面,秩序离不开领导,高效管理与有效领导相结合,将有助于产生必要的变革,同时使混乱的局面得以控制。如果我们把企业比作一辆马车,管理就是车轮,而领导是马。缺乏领导,马车可能无法前进,但至少可以维持现状,原地踏步。而缺乏管理或者管理不善,企业根本无法立足,更不要说前进了。

一个组织要发展,需要领导,但也离不开管理,当遇到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最需要的是领导。没有正确的领导,组织内部的管理越完善,遭受失败的危险就越大;当方向问题解决以后,需要理顺内部秩序,以便全力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时最需要的是管理,领导和管理有时会发生冲突, 但他们应该是互补的, 从领导的需要看, 可能要破除现有的秩序, 从管理的要求看, 会阻碍现有秩序的破坏, 但是当方向已经确定, 加强管理就是必须的了。

摘要:管理维持秩序, 领导推进变革。管理和领导分别是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核心范畴,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只有在充分认识到领导和管理的区别和联系之后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实施领导和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定义, 进而分析领导和管理的联系, 最后详细论述了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关键词:领导,管理,联系,区别

参考文献

[1]、彼得·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第二版)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刘银花, 姜法奎.领导科学 (第二版) [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荣秋.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乐夫.管理、领导概念异同辨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 (3)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篇3

【关键词】绩效 管理 评估 区别

前言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提出,已经不算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绩效考核的实施应该从2006 年算起.2006 年9 月20 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把中央企业的绩效管理实施细则进行了统一规范,这也标志着国有企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资本运营特征融入了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不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些单位将将绩效考核或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显然,这是概念上的错误,两者之间是有所不同的.绩效评价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

一、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是促进员工进行改善,帮助员工成功达到目标取得优异业绩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首先需要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协议并保证完成,在协议中应对下面有关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期望员工完成的实质性的工作职责;员工的工作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工作绩效如何衡量;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

绩效管理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使管理者不必介入到所有正在进行的各种事务中(过细管理);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决策,从而节省管理者的时间;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减少出现当管理者需要信息而没有信息的局面;帮助员工找到错误和低效率的原因,从而减少错误和差错(包括重复犯错误的问题)。

概括起来,绩效管理是一种让员工完成他们工作的提前投资。通过绩效管理,员工们将知道管理者希望他们做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样的决策,必须把工作干到什么样的地步,何时管理者必须介入。这将为管理者空出大量时间去完成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节省了时间。绩效管理要求定期举行提高工作质量的座谈会,以便使员工得到有关他们工作业绩和工作现状的反馈。有了定期的交流,到年底时他们就不会再吃惊。由于绩效管理能帮助员工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它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权力大小,从而提高日常决策的能力。

总之,员工将会因为对工作及工作职责有更好的理解而受益,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他们将会在其中尽情地发挥。

二、绩效考核的概念

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估)出现很早,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工业领域。罗泊特·欧文斯最先于19世纪初将绩效评估引入苏格兰。美国军方于1813年开始采用绩效考核。简单而言。绩效考核是组织对组织内的成员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目标等进行考核,是前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同时考核结果为相关人事决策(晋升、解雇、加薪、奖金)等提供依据。绩效考核实际上是管理控制的一项内容。绩效考核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局限是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传统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中的组织目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其他背景因素相脱离。而这些背景因素对 于成功地实施绩效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传统的绩效考核对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绩效的作用非常有限,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作用也不大,才导致了绩效管理的发展口。

三、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1.对人性的假设不同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做出决策、采取何种方式或手段必然受到其管理患想的束缚。而不同的管理思想有赖于管理者或管理思想家对人性的不同假设。绩效考核的人性观是把人看作经济人,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在利益一定的情况下追求个人成本的最小化。这种人性观认为员工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尽量少做工作或降低工作质量,而督促员工为企业做贡献的办法就是利用考核,通过考核这个“鞭策”之鞭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崇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经营与管理成人,而不是当成任何形式的工具或手段,人是世间的最高价值,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恰恰体现了这种思想。人不再是简单地被控制,更多的是信任、授权和被激励。

2.管理的宽度不同

所谓管理宽度,是指管理环节的个数,用以评价管理程序上的完整性。如上面所谈,绩效管理是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由五个环节组成,即管理宽度等于5。同时,绩效管理又处在人力资源管理这根链条上,它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安置、薪酬与福利、培训开发等环节共同构成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对绩效管理整个体系来讲,绩效考核仅仅是冰山一角。要使得绩效考核变得真正有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忽视。它与其它的四个环节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

3.管理的目的不同

由于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连接绩效实施和绩效反馈与面谈的环节,因此,它从绩效实施过程中获得员工实际绩效的证据与事实, 同时,绩效考核的结果成为绩效反馈与面谈的主题。显而易见,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从一其作为绩效管理环节这一角度出发的,即是对照既定的标准、应用适当的方法来评定员工的绩效水平、判断员工的绩效等级,从而使绩效反馈与面谈有针对性。与绩效考核相比,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从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角度而谈的,它服务于其它环节,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绩效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人员的内部供给计划提供较为详尽的信息;为更有效的职位分析提供依据:为员工薪酬调整提供信息;为制定员工培训与开发计划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4.管理者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绩效考核环节,管理者的角色是裁判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身份是多重的,即辅导员+记录员+裁判员。绩效考核是对员工一段时间内绩效的总结,管理者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给员工的绩效表现做出评价,公平、公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管理者更像裁判员,根据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绩效水平。在绩效管理中,管理者除了是裁判员,也是辅导员和记录员。绩效目标制定以后,管理者要做一名辅导员,与员工保持及时、真诚的沟通,持续不断地辅导员工业绩的提升,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绩效目标。另外,要想做名合格的判断员,管理者要先扮演好记录员的角色,记录下有关员工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的文档, 以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公平公正。

结论

为提升的整体绩效而实现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是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管理意识,通过树立事前控制的责任意识、事中控制的服务意识和事后控制的偏差分析真正将绩效制度和员工的考核结合起来,使绩效考核科学化、绩效制度合理化,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提升公司绩效的有利武器。

【参考文献】

[1]胡竞.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

[2]董玲.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J].大众科技,2005,(8).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篇4

1.经营是市场功,管理是内功,要外抓市场,内抓企业。

2.具体内容不同:经营指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管理指制度管理,机制管理,企业文化。

3.搞好两者的关键和重点不同:经营以时常为纲,管理以人为本。

4.产生根源不同: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上百年的历史;管理是计划经济就有的,集体劳动的产物,从原始社会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

5.在学科上,管理包容经营;在企业内,经营包括管理。

6.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天天在变;管理不能天天变,相对稳定。

7.经营是保密的,不能照搬,更趋向艺术;管理有模式,不保密,可以买得到,更趋向科学。8.经营是经济法人,企业家要考虑的,管理是一切组织共有的。

9.经营解决的是方向,战略,市场,效益,管理解决次序,纪律,积极性,效率(人,财,物)。

10.经营研究市场,是为了创造利润,赚钱(开源);管理研究降低成本,属于省钱(节流)。11.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在经营上,方向性错误绝对不能犯;在管理上,犯错是局部问题。

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区别 篇5

(一)领导与管理的性质和对象不同

第一,领导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它是以被领导者的自愿追随和

服从为前提的,而管理则明显地具有强制性特征。正如卡茨和卡恩所阐释的那样:所谓领导就是“在机械的服从组织的常规指令之外所施加的影响力”。领导与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领导则是一种以非强制性为特征的影响力。

第二,领导影响力的实现可以不依赖于法定权,而实施管理则必

须以获得法定权为前提和保证。就组织中的领导而言,人们可能会对某些权贵俯首帖耳,却并不见得这些权贵就有领导能力,并且实施和实现了领导。没有法定权,管理者必将无法进行管理,但有了法定权却并不一定就能产生领导影响力。

第三,领导的对象是人,而管理的对象则是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构成的“资源系统”。所谓领导就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特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管理则是管理者把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要素统合起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要素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资源系统”。而“人”却是领导的唯一要素。(摘自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23卷第5期)

管理能力并不等同于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包涵了管理能力。管理是一种过程,是通过对各种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效果与效率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整个过程。而领导是运用组织与个人的影响力来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所以,管理与领导是有所区别的。有时,很多人对管理与领导这两个内涵轻易地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

下面我介绍一下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

管理者。1管理者一般要学习管理方面的必要技能。2关注中心点是关注员工所处的生理、心理、工作环境的状态。3管理者以高瞻远瞩的角度视察环境。4对组织的流程改进与调整、修正、诊断起指导作用。5要处理比较复杂的管理事务,在工作任务中招扮演决策者和执行者的角色。6通过洞察力以发现各种事件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7管理重心关注效率,以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8权威性来自于管理职位与所拥有的权限。9遵从企业组织的目标。10内省性与思维性主要以现时的观点看问题。11通常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主要角度是方式方法。

领导者。1与生俱来就拥有能起管理作用的一些领导特质。2关注中心点是把员工们带到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高度。3管理者以激情与言行来激励员工,影响员工。4在组织中认别人才、发现人才,任

用人才,并对员工们的工作表现进行认可。5处理问题的焦点是放在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的事件中,以作正确的决策与决断。6在决策中是制定者的身份。7以榜样性的言行举止来赢得员工们与利益相关者们的尊重。8是组织游戏规则的创造者,主要以建立新的标准为主。内省性与思维性主要以未来的观点看问题。11通常是做正确的事,主要角度是事情与事务。

在管理中如何提升领导能力呢?

通过选择领导风格来提升领导能力。领导风格主要看当领导者是任务导向还是员工导向。把领导风格按任务导向与员工导向分为四类;一类是高度关注任务,也高度关注员工。二类是高度关注任务,关注员工少。三类是关注任务少,而高度关注员工。四类是关注任务少,也关注员工少。在不同领导风格下,员工们的生产率受领导风格的影响。由于企业组织千差万别,文化环境也是各不相同,这就要求领导者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领导风格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有三种领导行为;独裁型领导行为、家长型领导行为、员工参与型领导行为。独裁型领导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与影响流动。家长型的领导是相互作用的信息与影响流动。员工参与型领导也是相互作用的信息与影响流动。在员工受教育程度低或者员工比较喜欢命令的方式工作的组织环境中用独裁型的领导风格比较好些。在员工受过普通教育或者员工创新思维比较低时,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用家长型的领导风格比较好些。在员工

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员工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比较高时,在这样的环境中用员工参与型的领导风格比较好些。微软、IBM等国际型企业为什么给予员工高自由度,就是因为员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比较高,所以才给予他们高度自由,采取放任式管理,因为创新意识是在自由与不受约束的环境中悟出来的。在很严格的管理环境与封闭式的土壤中是产生不了创新思维的。因此,领导者要在不同的组织文化范围中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好比谋,领导能力好比勇。既要有勇也要有谋,而者兼备,方可百战百胜!若二者非要比一高低的话,我看管理能力更重要些。因为凡事要靠智取!

我想他这指的领导是指的是对人事的管理,而管理者是对事情的处理,这样分析过后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事情孰轻孰重了,我就用一个典故和你说下,当年刘邦问韩信,他们2者谁可以带的兵多,谁能打仗,韩信的回答是他带兵多多益善,再多都没关系,但刘邦不行,而刘邦的长处是善用人,任何公司的领导也好,老板也好,不能之人善用,而只知道自己的能力要比员工强那样是不行的,你如果是老板,你底下有财务总监,有营销总监,设计总监,公关等等专业能人,难道你也要去精通这些么?当然不是,你只要会以点就是领导他们做好事情,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即可,人领导好了,事自然就管理好了,而且任何好的个人都是背后有个优秀的团队的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说,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是其有效开展工作必不可缺的两种能力,深刻认识两种能力的相互关系,对推进领导学、管

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其实,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差别源于领导和管理的差异。因此,在比较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之前,笔者首先对领导和管理之间的差异展开分析。(摘自“管理能力提升篇:领导能力”)

我认为,管理能力是结合自身拥有的熟悉的业务技能,和资深的工作经验,去正确的引导员工,对各项条例和规定的实施。是发挥手中权利管理好员工工作的质量,维系好上下关系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问题。而领导能力就是拥有做好对内对外都能够产生模范作用,对外来说,要不断的发掘机遇,还要让企业看到未来的方向和前景。对内,不仅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干,还要发掘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定改进的计划。

一个不好的经理,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利,欺压员工,不真正的发掘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是做些表面的工作。不能正确的引导员工和企业走向成熟,处理问题没有条理,导致问题最终一团糟。

我认为一个好的经理就是要做到:

一、维系好和业主、顾客、员工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使各项

工作能够畅通无阻的进行。

二、定期制定目标和计划,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让企业可

以很好的运转下去。

三、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并组织安排员工的培训

和学习,使企业的服务更专业,技能更熟练。

四、不能一尘不变的硬式管理,根据不同情况要多灵活变通。

五、多接触新鲜事物,发掘和寻找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系统,为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六、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更好的开展工作。

七、游刃有余,该严肃时严肃,该俯身时俯身,多深入基层了

解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篇6

委托物业管理是指发展商在房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由发展商(或国有资产)通过招投标或协议招标的形式,先行选定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对该物业进行前期管理(包括顾问公司)。如:戴德梁行、仲量联行、大正物业等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世邦魏理仕管理康田企业园、渝高物业管理留学生创业园、渝海物业管理的重庆机场、大正物业管理的政府物业等。

自建自管是指发展商在房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由发展商自己建立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其物业项目进行管理。开发商为了项目的持续式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只能自建物管公司自行管理,以补贴式物业管理,向购房者提供售后服务。如龙湖地产下属新龙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金科地产下属金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曙光都市工业园下属重庆宏景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

一、委托管理的优势

如果选聘社会上有实力、有经验、品牌的专业管理服务公司(如五大行),既能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又能使业主们一开始就享受到高水平的管理服务,带动后期房屋销售。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减少开发企业的管理难度; 2,人员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素质较高; 3,服务理念与意识相对较强;

4,前期介入可站在业主角度提出对发展商合理且促进销售的专

/ 10

业建议;

5,对企业及物业品牌形象能起到提升作用; 6,对消费者购买具有促进作用;

7,树立良好业主口碑,促进后期销售工作;

二、委托管理的劣势

开发企业通过委托的形式实施专业化管理,通过专业化、集约式经营希望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开发企业及消费者的需求,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外包服务质量难以控制

一般委托管理都是通过招标方式进行,一旦决定了合作方,实际质量是难以控制的,加之现有专业化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人员素质不等。开发企业通常只能控制对方的管理者或代表,基层员工是较难控制的,质量在第一现场难以控制。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专业化公司的员工并不一定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导致专业化的服务停留在较低水平,而达不到企业原来的期望。即使把服务要求写在合同上,要求专业公司按合同来进行,这种做法容易使专业公司把合同条款当作最终的工作目标,而不能与企业的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宗旨一致。

2、委托管理往往较难体现公司的形象及文化

3、管理成本较高

开发企业应支付物业公司以下几种费用:(1)前期开办费:4-5元/m2,按建筑面积计算;

(2)空置费:从首套房屋约定交房时间起,未销售房屋(未到接

/ 10

房期限)按50%计收物业管理费;

(3)专有部分物管费:属开发企业自有产权(如车库);(4)销售中心物管费:按建筑面积计算,价格在20-30元/m2;(5)水电能耗费:开发企业自有资产产生的水电费用及公摊;(6)物业费补贴:按重庆物价局778号文相关规定,在开发项目基础设施没完善的情况下,物业费应作30%的下调。这部分费用物业公司将向开发企业收取。

4、物业服务费用较高

高端物业管理公司有着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标准较高。写字楼物业服务费在5-10元/m2,大多数购房者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后期销售有一定的影响。

5、在经营模式上难与开发企业达成一致

所有专业化物业公司经营均是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其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从人员的配置,物品材料的使用上都会考虑成本因素。以次充好,以少充多,降低服务标准,不能满足开发企业的要求。

三、自建自管的优势(1)管理成本较低

开发企业组建自有物业公司可减少开办费、空置房管理费、专有部分管理费、销售中心物业费、物业费补贴等多种费用,可以节约较大成本。

(2)在经营管理思路上能够与开发企业达成一致

物业公司是开发企业的下属企业,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开发企业

/ 10 的要求,在经营理念及经营方式上能够与开发企业保持一致。

(3)服务意识较强

物业公司作为开发下属企业,员工从入职开始接受公司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能够与开发企业始终保持一致,全心全意的为开发企业服务。

(4)对客户负责的表现

减少管理环节,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开发企业相关遗留问题,树立企业良好口碑。

(5)创造效益

物业公司的主要收入包括:公共性服务费(物管费)、专项服务费、特约服务费、多种经营收入(广告)、杂费等。一般情况下,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费利润在7-10%。

四、自建自管物业的劣势(1)管理难度较大

物业企业成立之初,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在人员配备、物资配备、操作流程的熟悉、员工的配合等方面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增加企业管理难度。

(2)管理事项复杂

物业公司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各个职能部门及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事项复杂。(3)管理服务经验不足,盲从性较大。(4)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 10

物业公司在物业服务过程中主要有安全风险(灾害、偷盗)、资金风险(恶意欠费)、停车场责任风险、设备风险(电梯、供配电设施)。

通过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从产品定位、经济效益、后期发展等方面考虑,自建自管方式较为适合本项目。

附:物业公司组建相关流程

物业公司组建流程

一、成立物业服务公司

工商注册登记

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doc

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doc

内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应提交材料:

1、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全体股东签署的《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

应标明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办理事项、权限、授权期限。

3、全体股东签署的公司章程;

4、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件复印件; 股东为企业的,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股东为事业法人的,5 / 10

提交事业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股东为社团法人的,提交社团法人登记证复印件;股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提交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复印件;股东为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件复印件;其他股东提交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资格证明。

5、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6、股东首次出资是非货币财产的,提交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的证明文件;

7、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提交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或其他相关材料。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签署,董事会决议由董事签字。

8、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及身份证件复印件;

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提交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或其他相关材料。股东会决议由股东签署,董事会决议由董事签字。

9、住所使用证明;

自有房产提交房屋产权证复印件;租赁房屋提交租赁协议复印件以及出租方的房屋产权证复印件。有关房屋未取得房屋产权证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竣工验收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属非城镇房屋的,提交当地政府规定的相关证明。出租方为宾馆、饭店的,提交宾馆、饭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使用军队房产作为住所的,提交《军队房地产租赁许可证》复印

/ 10

件。

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属城镇房屋的,还应提交《登记附表-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表》及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的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文件;属非城镇房屋的,提交当地政府规定的相关证明。

10、《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11、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

12、公司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提交有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许可证书复印件或许可证明。

注:

1、依照《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以外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设立登记适用本指南。

2、提交的申请书与其它申请材料应当使用A4型纸。

以上各项未注明提交复印件的,应当提交原件;提交复印件的,应当注明“与原件一致”并由股东签署,或者由其指定的代表或委托的代理人加盖公章或签字。

3、以上涉及股东签署的,自然人股东由本人签字;自然人以外的股东加盖公章。

二、税务申报

三、物业企业资质申报

/ 10

1、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等级申请表 原件3份

物业企业资质申报表.doc

2、营业执照 复印件3份

3、公司章程 原件3份

物业公司章程范本.doc

4、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复印件3份

5、注册资本验资证明文件 复印件3份

6、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复印件3份

7、管理和技术人员职称证书(需验证原件)复印件3份

8、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劳动合同(市或区两级劳动社会保障局印制的规范性合同)复印件3份 受理条件:

(1)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注册资本人民币是否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

(3)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类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是否不少于10人,其中,具体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是否不少于5人,工程、财务等业务负责人是否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4)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 10

(5)是否有委托的物业管理项目;

(6)是否建立并严格执行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企业管理制度和标准,是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系统;(7)是否具备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条件。

其中,新设立的物业服务企业不需审查第(5)、(6)项内容。

四、前期物业合同备案

开发建设单位与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自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订立之日起15日内(预售许可证办理前)向物业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物业管理企业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经规划部门批准、标注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具体位置和面积的规划详图。

(三)签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

(四)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五)《业主临时公约》

(六)住宅项目建筑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提供重庆市物业管理招投标《中标通知书》或《议标结果通知书》;建筑规模小于2万平方米的提供区、县物业办出具的物业协议招标备案证明;

(七)普通住宅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费收费等级和中标价格标准。以上第1、2、7、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经核对内容无误后,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专用章。

五、物业管理用房备案

/ 10

江北区社区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协议书.x

物业管理用房申报确认表.xls

六、物业服务费申报

1.物业服务收费申请 页

2.重庆市物业服务收费申报表

3.物业服务收费测算资料 4.前期物业服务委托合同 5.业主公约 6.物管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7.物管企业资质证书(复印件)8.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9.绿化单项验收资料 10.申报硬件图片资料 / 10

物业服务费申报表.页 doc物业服务成本测算.页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篇7

1.1 传统的人事管理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指运用某种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 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1]。它主要是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 比如说记录员工的出勤、员工的酬劳、员工职位的迁升以及岗位变动等等方面的情况, 彻底贯彻实施人事制度, 是国家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且是核心部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事为主, 按事分配人;强调单方面的管理;局限于当前, 就事论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按计划办事;以及无创新性等等特点。

1.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把人、或者说是人力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视人的潜力发挥。所谓人力资源, 就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等等进行控制, 使人力与物力保持在最佳比例, 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1]。现代人力资源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 遵循市场规律, 有计划的开展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参与决策活动, 是企业最主要的决策部门之一, 把人潜力的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2.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异分析

2.1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之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他们在管理上有着共同之处, 具体表现在:第一, 管理对象一样。不管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传统的人事资源管理, 都是以人作为管理对象, 其核心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第二, 管理任务一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管理任务来看有着相通的地方, 比如说在员工的招聘、考核以及出勤等等, 这些工作既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也是传统人事资源管理的工作;第三, 管理目的一样。不管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来说, 二者的管理目的从大方向来说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力, 为社会创造财富。

2.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 他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管理观念不同。现代人力资源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最有用的资源, 只要合理、充分的开发利用, 就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将人作为一种生产成本, 他们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 因此各个企业都会想尽办法降低投资在人力方面的资金, 以此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性资源, 而且更重要的是资本性资源, 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一样也要投资以提高产出率[2]。就是在得到这样的共识后, 许多西方的企业不再疯狂的降低人力资源的投资, 而是瞄准了人力资源巨大的市场价值, 了解到人力资源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便开始了持续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这一重要的资源。第二, 管理模式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 是一种主动地发展模式, 呈现出主动开发的特点, 不管是从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晋升还是考核奖惩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以员工为核心, 开发员工的潜能, 但与之相反的是, 传统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 是一种被动的发展模式, 呈现出保守被动的特点, 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仅仅是根据员工的业绩水平去管理。第三, 管理侧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事, 重事轻人,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侧重于人, 重人轻事。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强调人的适应性, 他们只是想着给员工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岗位, 而不考虑对人的潜力的开发利用, 忽视了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便是以人为中心, 把人看作是推动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企业员工提供各种条件, 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的方法

3.1 转变观念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首先要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企业必须将“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概念根深蒂固, 充分认识人才的形成规律, 将这种规律性知识运用于企业自行培养各类人才, 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尤其是员工的智力开发, 从而实现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3.2 决策者综合素质提升

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企业有必要提升决策者的综合素质, 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及工作方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决策者不仅仅具备应有的管理能力, 还要求他们必须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知识, 最终在企业中尽可能的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企业决策者, 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3.3 重视人才开发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战略, 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开展适合自己企业员工发展的活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 重视在企业内部人才的开发, 为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都有适合的人才。

3.4 建立并完善考评标准

企业应该制定并完善一套科学的员工考评标准, 比如说员工的奖励制度、业绩考察标准。这套考核标准可以对员工的品德、业务水平、以及素养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 让所有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

结语

总而言之, 虽然传统人事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因此, 必须理解区分传统人事和现代热力资源管理间的差异, 突破传统思想, 从更宏观的角度、更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 使之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在我国悄然崛起, 现今得到了大力发展, 在各个行业都有着重要作用。明确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的区别, 并逐步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这对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出发, 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最终提出应该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参考文献

[1]张瑜, 孔烨.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 (25) :129-130.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篇8

关键词:公共管理;工商管理

一、浅谈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公共政策学派首先提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促使公共管理产生是因为传统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是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等公共部门应该关注公共服务的结果和产出,而不是提供服务的过程和规则,进而认为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巧,对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由一定好处。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在建设公共管理学科方面,虽然完成了将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是由政法专业转型而来的研究者群体,导致在独立性和成熟度上整个学科的研究队伍还有欠缺。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更多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强调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市场化的就业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都还比较缺乏。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的运行提供了部分的程序自主和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对学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具有有效刺激。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应结合我国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反思,真正实现教授参与大学管理,权力和主责主体多样化,建设性地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二、也谈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概念。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把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做目标。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道德素质,掌握一两门外语,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扎实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进人大学后,从一年级开始设计实践活动,并全方位地展开,以思想品德课的道德实践为起点,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公共课。大二开始接触初步专业知识,经管类专业基础课里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进入大三后将陆续开起系列专业课,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工商管理未来就业问题。新的时代挑战与历史背景下,高校的管理中构建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也都随之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市场价值为导向,要提高学生在新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管理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开放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征作为基本教育原则。其次,要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兼具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一)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大门类,各大门类内容又包括若干细分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商务、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虽然同属于管理学科,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标函数的差异、产权约束的差异、组织性质的差异、信息偏载程度差异等。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尽管营利性组织中也有行政管理问题,不属于公共管理的本质。公共管理与政治直接相关,这完全不同于工商管理。当代新公共管理学派较多地借鉴了工商管理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

(二)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二者都是管理学的范畴,都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工商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四、浅谈解决措施

管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不但要求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要掌握管理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足够的管理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否则,其毕业后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容易纸上谈兵,所制定的管理方案或措施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导致管理工作的低效或失败。此外,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求高校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上,不但要让大学生系统学习诸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课程,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结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针对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高校定位上的盲从性,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偏离,在课程体系上权重失衡,在培养方式上缺乏实践,在师资队伍上结构单一,在评价系统上不够完善。以期能有效改善或解决我国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有效提升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改善就业窘境和职业生涯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 岑洁玲,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0,(3):15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篇9

长期以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许多人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许多方面均有着不少的差异。

一般来说,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系统而有效地记录、分类、汇总仅限于财务方面的交易和事项的过程,以及解释其结果的一种应用技术。根据作用的不同,会计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其中,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是为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客户等)、专业咨询机构、股票交易所提供信息,又称为报告会计。财务会计是以用货币形式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数据作为基本投入,以账户体系为基本的分类框架,以财务报表为基本的产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构成基本的财务报表体系。

外部使用者由于远离企业的生产经营实体,因而主要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获得有关信息。因此,财务会计要求其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地反映情况。为此,财务会计要求从日常的账务处理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必须严格遵循符合国家法令和社会公益要求的规范化程序和规则,以取信于企业外部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企业利益相关者。

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是位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又称对内报告会计。它利用会计以及某些非会计信息,运用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采购管理与采购的区别 篇10

摘要: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人们做过深刻的研究,然而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学术界并未做过多研究,本文将以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为对象,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会计这门原很单一的课程,也在不断的发生和变化。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用户提供财务报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工作的汇总,进而编制财务报表的工作。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使得管理层可以据此进行正确的决策,也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决策起到依据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控制制度,编制提供企业内部管理会计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观念和技术来处理企业个体的历史或预测性的经济资料,以达到预期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的目的。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正规、有序的财务管理可帮助企业从价值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其次,财务管理是现实环境的要求。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趋于成熟,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体制,就不可能达到利益方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最终只能导致企业在规范的市场政策环境中无法生存发展。所以,必须让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财务会计信息与国际接轨。最后,财务管理是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要求。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分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对策研究,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二、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分析

1、有利于健全企业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来完善,而会计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建立审批、审计制度,建立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运营更为规范化、制度化,使企业由上至下接受财务监督,并且有效的杜绝了违法违纪的行为发生。

2、有利于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企业可以从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出发,运用会计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对比,立足于企业发展全局筛选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如将预期投资结果与投资总额进行比对,并通过运用净现值法对投资方案进行动态分析测算一系列指标,得出投资收益率是否满足预期投资目标,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3、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管理型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会计工作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不但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把过去一段时期内企业经济业务的情况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它改变了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工作模式,使会计信息变成动态、具有实效性的信息,并且实现了会计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等管理环节的交融,为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企业会计管理优势分析

相比于其他管理手段,会计管理的优势在于以下两点:

会计管理是一种量化管理量化管理包括管理过程的量化和管理结果的量化。 一直以来, 管理的难以量化成为影响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掣肘。 随着会计学科的发展以及会计实践活动的深入,会计逐步从简单的提供相关信息的信息系统发展为集信息提供和管理咨询的管理信息系统 MIS。 由于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使得会计管理将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予以了量化,使得量化管理成为可能。

会计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会计管理的综合性建立在其量化性的基础上。 正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量纲不同,不利于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而会计管理则通过统一量纲、货币计量的方式,将企业供、产、销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涵盖了价值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所有方面, 会计管理从根本上来讲是价值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效果,提升了管理品质。

四、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区别

(1)从两者的概念上看,管理会计也称对内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本确定和成本计算、决策规划分析、计划预算的编制、执行预算并对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达到控制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两者从概念上看均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决策规划、计划预算、执行控制为主线,来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以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而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财务关系包括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同其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同其债务人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由此,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3)从两者的研究对象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管理会计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

(4)从两者的方法来看,管理会计通常在财务会计基础上进行技术处理,吸收和借鉴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的现代数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其特征主要是分析性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管理会计通常采用差量分析的形式进行研究。财务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时可以利用统计和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如投资组合理论、期权估价模型等。且财务管理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进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现代的财务管理学,是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的,是在总结财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数学、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等理论与方法,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研究现代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5)从两者的服务对象来看,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而企业的目标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或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或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等,但不论何种目标,都能界定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它也为企业外部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服务。

(6)从两者的新发展来看,管理会计的历史较短,萌芽于20世纪初,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如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计算、实施生产系统、质量成本和质量管理等,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越多越多的企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那么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将不可分离,又如社会责任也将是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需要考虑内容。

结束语:

上一篇:饭店春节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酒店主题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