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2024-08-02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共8篇)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1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阐释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微观社会最好的体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建设,必将促进社区建设全面跨越式发展。

现在社区工作量大,涉及的面宽,事情复杂;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加。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任务非常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本职工作当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实现科学发展,共筑和谐社区。

一切工作的改善和提高都离不开人的素质和水平的提高。社区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同样离不开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社区工作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社区工作者,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素质。

二、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社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社区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社区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形象。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社区工作者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

五、端正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工作热情。社区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容易让人产生烦躁情绪。只有端正工作态度,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将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要实现社区科学发展,社区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端正工作态度,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完善,塑造社区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社区工作的科学发展,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区。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2

当前, 扶贫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如何以全新的理念, 把扶贫开发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摆在各级扶贫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讲话, 本人认为, 要抓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 必须“突出六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

突出六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整村推进水平的提升。整村推进是“十五”扶贫开发以来, 解决重点村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突出水平的提升。要坚持“落实政策扶真贫、统筹发展促和谐”的理念, 从市情、民情出发, 因地制宜, 开拓创新。在群众参与式扶贫上, 增强氛围抓宣传;在组织项目实施上, 协调配合抓落实;在资金项目管理上, 严格纪律扶真贫;在工作检查验收上, 规范程序抓考核, 提升整村推进水平。

二是要突出移民扶贫难题的破解。移民扶贫是一项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的民生工程, 但在实际工作中, 难题较多, 要抓好工作落实, 必须千方百计破解难题。要按照“抓规划落实, 促整体搬迁;抓资源整合, 促基础设施;抓社区管理, 促长效机制;抓督促检查, 促全面落实;抓宣传报道, 促典型推广;抓后续扶持, 促生产生活”的“六抓六促”工作思路, 坚持科学移民, 以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为重点, 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突出“雨露计划”成效的体现。“雨露计划”是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促进收入增长的有效方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成效。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返工潮”的实际, 加大自主创业培训、转移工作力度, 充分利用本地农民创业优惠政策, 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同时要积极探索创业培训、就业的好形式、好方法、好途径。

四是要突出社会扶贫机制的创新。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一项最有潜力的工作, 如何挖掘工作潜力, 重点要突出机制的创新。除继续做好单位定点扶贫、干部结对帮扶等工作外, 要进一步引导和加强企业帮村带户工作, 积极动员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到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 兴办公益事业, 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致富。要加强对外联络, 拓宽合作领域, 还要健全完善社会扶贫工作监督、奖惩机制, 努力发现、培植、宣传社会扶贫典型经验。同时要创新开展“赣南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 提高社会力量的扶贫捐赠水平。

五是要突出项目资金管理的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成效。今后工作中, 首先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到村财政扶贫资金和到户贷款项目管理台帐, 强化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十项制度”建设;其次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与其它资金统筹使用力度, 积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再次要加强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管, 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和项目检查验收制度, 推进全市扶贫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

六是要突出“学教活动”成果的转化。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 结合机关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 围绕政令畅通、履职尽责、服务群众、廉政勤政等要求, 进一步做好“学教活动”成果的运用转化工作, 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落实解决工作问题的办法, 切实通过学教活动的成果转化, 全面提升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强扶贫系统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正确把握形势、深入研究问题和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

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扶贫工作机制要有新的突破。实践证明, 工作机制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特别是扶贫开发, 工作涉及面广, 因此, 首先是协调机制要有新的突破。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搭建工作平台, 规范协作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其次, 资金管理机制要有新的突破。要坚持群众参与的扶贫方式, 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议事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 扶贫资金真正向贫困群众倾斜,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和扶贫宣传, 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更有效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如何形成贫困村自我投入机制、如何加强乡镇扶贫专干管理、如何强化典型宣传推广等方面上有新的突破。

二是扶贫产业发展要有新的突破。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直接举措, 一直以来产业化扶贫都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后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要大力加强扶贫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 提高组织、服务和覆盖带动功能, 强化贫困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努力探索和完善村级互助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机制, 有力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实现增收。积极支持县级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小额信贷资金合作试点, 拓宽贫困乡村贫困群众筹资渠道。要提高贫困群众瞄准率, 探索小额到户贷款贴息使用管理新模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

收稿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张东虎(1975-),男,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副处级,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高校学生生活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其本质上虽然还是属于学生宿舍区,但在居住主体、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的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会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学生社区里学生主体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中,社会化、商品化的学生住宅不断涌现出来,社区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显现明显。

一、基本情况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表现最真实、最活跃的场所,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层。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区通过学校投资、后勤自筹资金和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社区的住宿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变。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社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投入的有限、人员素质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发展只考虑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特别是社区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滞后。如何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社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党团建设工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塑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流育人环境,从而在社区建立强有力的党支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党建工作缺少有力的抓手和工作载体

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基本上是由系党总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党员辅导员参与,形成院系和班级一条线的工作体系。但现在各种学生社团群体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使得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思政与党建之间、学工部和团委(学生会)之间条块分割的缺陷进一步突出。基层党组织对学生社区党建缺乏指导和帮助。安排党员教师担任的学生社区入党联系人,有些工作不到位。

(二)党建内容不够明确,实际工作定位较低

党建工作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应有其自身的重点和特点。但现在学生社区党员的活动与党外活动脱节,与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缺少联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定位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区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贫乏,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而思想的交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

(三)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整体影响尚不明显

社区学生党员应该在群众和集体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总体上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在“进口”上把握较严,但有些学生入党后在群众和集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学生社区党组织的整体影响也不明显。

(四)工作方式和观念陈旧,对培养现代型优秀人才思考不够

社区党组织应该吸引现代型的优秀人才入党。但部分社区党建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对主动适应社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抱有成见。他们的“优秀学生”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优秀、听老师话、朴实稳重等。

(五)考察重点把握不准,发展导向存在偏差,发展数量偏低

在社区生活中,较少有机会考验发展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大学生入党的考察较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三、对策

解决如上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高校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利契机,在落实整改过程中从组织上、内容上、活动等方面全面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党组织机构

高校学生社区是集住宿、餐饮、休闲活动、学习等一体的特定区域。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是加强学生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大学生社区建立党组织最初是在2000年6月李岚清同志到重庆交通大学视察,充分肯定该校学生社区党员接待室的做法,并指示在全国推广。2002年12月,陈至立同志在《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报告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学生公寓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上可见,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是必须的、要加强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组织保证。大学生社区应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建工作。在学生社区组织机构建设上,目前基本有两种模式:一是把每一个学生宿舍楼作为一个支部来划分管理,一个支部再划分若干党小组;二是在学生社区成立“社区党建工作办公室”,在学生宿舍的不同楼层成立若干个党小组。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各种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协调好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与各二级院(系)党建工作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学生社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关系,等等。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消除社区党建和二级院系党建工作的“两张皮”现象,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和二级院系党建工作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加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与各项服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社区的党的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及核心作用,同时尽可能发挥学生社区内学生组织的工作优势,密切配合院系党组织,形成多方面的工作合力,起到协调、整合社区组织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社区党建制度方面,更要形成一套系统性强、操作性好的学生社区党建体系。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党建工作目标。

学生社区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积极参与学校文明建设活动。如寝室卫生工作是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工作的一个难点,要实现创建文明示范社区的突破性进展,使学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达到较高程度,需要通过各种类型寝室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来大力倡导寝室生活的文明化,包括改善寝室的凝聚力、学习气氛、文化格调等,并在寝室文明的建设中促成人格、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等学生活动,增强组织活力,使社区党组织扎根于学生社区。

在学习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和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学习内容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主线,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通过以往的党的知识答疑、日常事务咨询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指导延伸,进一步拓展了指导的辐射面。依托学生社区网站和QQ群,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并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建立互通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数字化虚拟空间的育人功能,积极培养学生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

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学生社区活动室或办公室接待同学的来访或咨询,做好接待记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帮助那些思想方面存在困惑的同学指明方向,提供帮助,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党员形象工程,在各个公寓门厅设立党员明示牌,这一制度将方便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和党员同学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最终实现高校党建工作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充分彰显出党建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邱刚.创建网上党校 推动党校教育现代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2]黄炯华,孔燕群.再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J].党史文苑,2008,(12).

[3]李万仓.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1).

[4]郁顺华.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J].经济师,2008,(01).

[5]王永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6]吴文辉,宋丹萍.大学生党建三进工作新途径探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7]唐艳.树立科学发展观 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8]徐建军,谢群.加强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9]施福新.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S1).

[10]吴晓梅.以党建工作为龙头 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11]吴文辉,宋丹萍.大学生党建三进工作新途径探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4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 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根据社区党总支学教活动总体安排,参加了教育、培训、专题学习和自学,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领会,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要求,现通过联系本人工作实际,就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谈谈学习体会认识。

一、深入学习领会,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一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必须做到深入学习领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面、准确、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对于科学发展观,不能只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从而不愿深钻细研,这是影响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障碍。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既是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全面、准确、深刻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必须做到追根溯源悟深透。学习科学发展观,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理论之根,溯实践之源,在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中体悟其真谛。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刻体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三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必须做到联系实际求实效。学习理论,要本着

求真的精神,深入钻研原著,但更重要的是本着务实的态度,深入社会生活,紧

贴工作实际。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就必须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结合自己从事党务工作、社保工作,文明创建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二、努力实践落实,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

一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协调水平。要建立和谐的协调环境和关系,首先是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政治上要合格,政治合格,廉洁奉公既是社区人员政治素质的体现,也是搞好协调工作,为民服务工作的前提保障。胸怀要宽广,社区是个大家庭,接触的人多,处理的事杂,容易形成各种矛盾的焦点。因此,工作中要有宽广的胸怀,谦虚有礼,言谈适度,容人长短,异中求同,与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

二是要摆正位置,积极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社区为民服务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没有一点方法和水平,就很难做得好。社区工作者要善动脑筋,克服困难,对上级部署的工作,变被为主动,只要勤动脑,多用心,没有做不好的事。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既要大胆,也要严格把握好“度”。

三、结合实际,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今年下半年,我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作为总支副书记,扎实开展好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注意收集各种软件资料,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街道社区学习培训工作计划 篇5

培训工作计划

根据***【2012】**号《关于印发<**街道社区干部 学习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街道社区干部队伍,全面加强*社区干部“ ”学习,强化各族干部学习“ ”的意识和抓好“ ”的责任,增进民族团结,有效掌控社情,维护社会稳定,推动 **县“稳中求进再跨越、变化变革创一流”,结合 **县街道社区干部队伍现状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自治区和地区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加强街道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为主线,通过强化街道社区干部 学习培训,提升街道社区干部 能力,促进街道社区干部更好地发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作用,夯实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为推进街道社区工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总体目标

一是全面落实大规模街道社区干部 培训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健全街道社区干部 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街道社区干部 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大党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师资资源,不断改进和创新 培训方式方法,提升街道社区干部 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构建完善的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重实效的街道社区干部 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基层干部的“ ”培训。不断加大“ ”培训力度, 以街道社区45岁以下在职国家干部为重点。通过 学习培训力争2012年全县50%以上街道、社区年轻在职国家干部都具备基本的 能力:即汉族干部能够用少数民族语言与群众直接交流,少数民族干部能够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日常办公,与群众直接交流。在年底 水平摸底测试中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国家干部身份居委会主任合格率达到70%以上。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培训。各街道、社区要制定干部“ ”学习培训方案,明确领导责任,确定工作目标,制定考核标准、水平要求并限定期限,通过开展脱产学、结对学、走访入户学、挂职学、岗位自学等措施,要把提高基层干部“ ”能力情况作为考核街道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懂“ ”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条件。

(三)主要任务

一是建全机制抓规范。各街道要坚持把“ ”学习作为提升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社区党组织建设重点工作来抓,将其纳入少数民族聚居党建责任制,各街道要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街道社区干部“ ”学习培训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干部“ ”学习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认真做好“ ”学习培训工作的通知》等,对推进“ ”学习全面系统安排,明确要求与“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县、街道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把培训情况和水平考试成绩纳入干部个人档案,作为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岗位调整、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目前,社区已形成“ ”学习工作一个抓一个、一个带一个、一个促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是以 专题培训促提高。把社区领导班子及驻社区单位及领导干部等纳入“ ”学习培训的范围,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抓紧抓实培训工作。借助领导干部、党校教师、专业教师,精通 干部等力量,采取分班、分时段等形式,在县委党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党支部书记、社区领导班子及汉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等为主体的“ ”培训班,不少于6期,每期7天,培训结束并进行严格测试。在培训中,创新落实“两学三为主”(结对帮扶学、交流互动学,以日常用语为主、以短句子为主、以确保学习质量为主)培训机制,为学员发放印制简便实用的维语言学习速成教材,通过集中授课、情景对话、交流互学等形式,积极引导并激发参训学员学习热情。社区按照县、街道各级党委统一要求,逐一部署和落实,探索创新学习培训机制,普遍通过召开动员会、举办“ ”培训示范班等形式,切实抓好落实。

(四)抓测试考核求实效。各街道要将工作落实情况与社区党组织抓党建工作责任制、评先选优等挂钩,作为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的重点内容,社区组织向街道党工委汇报述职的重要方面,考察考核社区党组织书记、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和领导班子的重要项目,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县委组织部将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查暗访与抽样测试等相结合的方式,狠抓督促、检查、指导工作,推动工作扎实落实。街道、社区党组织重点要针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部分工作,专门对社区所有少数民族干部进行测试。社区要积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社区领导班子“ ”水平考核办法,推行月考、季考、年考等模式,以考促学。近期,还将社区领导班子“ ”学习辅助教材发往各工作人员手中,明确社区45岁以下领导干部至少要达到 口语水平能听懂能较好表达水平,尤其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各族干部 成绩统一由街道、社区汇总形成动态台账,以实时动态掌握“ ”学习成效。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街道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 按照分级分类、全员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街道社区干部的 教育培训,引领和推动全员培训目标的实现。以大力开展组织调训和脱产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县级培训与街道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等方式,全面完成街道社区干部 培训、大幅度提高街道社区干部 水平。按照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有效处理复杂局面、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协调利益关系、知人善任、务实创新等能力的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服务群众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一)领导干部。把“加强脱产培训、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鼓励干部在职自学”结合起来,重点抓好街道、社区书记、主任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宏观决策、驾驭全局、综合协调的能力。

(二)后备干部。突出理论武装、实践锻炼、党性修养等环节,加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选派后备干部到民族聚居村(社区)、重点复杂村(社区)、艰苦地区、重要岗位挂职,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三)社区干部。充分利用地、县市党校、行政院校等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等渠道,加大以社区干部为主体的社区基层干部和以街道干部为主体的城市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部会同街道党工委,认真制定培训规划,以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为重点,将街道、社区干部轮训一遍,着力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重视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着力培养街道、社区干部依法办事、做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事业等方面本领。

(四)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培养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级党校、行政院校主体班的培训和挂职锻炼。对女干部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教育,引导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对非中共党员干部注重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培训,提高他们政治鉴别、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和合作共事的本领。注重选调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参加脱产培训。

(五)行政事业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分级分类开展 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社区国家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学习创新、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六)重点领域干部的培训。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和重点领域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从服务群众和维护政治大局稳定出发,重点抓好社区政法干部、群团干部、民族宗教统战干部、意识形态领域干部和机关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把社区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和驻区单位中高层领导干部、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统一纳入县党校主体班培训计划。

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保障措施,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以《干部教育条例》为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干部 教育培训工作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申报制度、参训人员审批制度,实行干部教育培训情况总结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和干部调训情况通报制度。注重及时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转化为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权益保障、竞争择优、考核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培训机构建设。逐步构建以党校、行政院校为主体、其它培训资源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加大对县、街两级党校建设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按照 “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的目标,推进整合培训资源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地、县、街党校联动机制,盘活现有资源,使培训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培训重心要向县乡基层倾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持。积极探索加强街道党校培训资源的整合路子,围绕社区党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工作需要、特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和电教设备等载体,播放通俗易懂,科学适用的“乡土教材”。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6

(第3期)

宝安区民治街道开展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8年10月25日

目录

民治街道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会议……………….1 民治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指引(机关事业单位)………………………………………………………………2 民治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指引(驻街各单位、各中小学校)…………………………………………………3

民治街道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会议

10月24日下午,宝安区民治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二楼会议室举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会议。街道机关事业单位、驻街道各单位、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及办公室成员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伟文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

会议首先由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赖东艳作活动指引的讲解,之后,陈伟文同志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提出了要求,他要求一是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工作实际,按照“五个一天”(即读一天、听一天、访一天、讲一天、谈一天)和“五个一次”(算一次账、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看一次点、问一次计)的要求开展有关工作和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各单位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开展好各项工作;三是各单位要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思考问题、查找问题,进而把学习调研逐步引向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民治街道领导小组成立后,已迅速成立6个指导检查组,加 1 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印发了《民治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指引》和相关学习资料。

(宣传科 黄慧慧)

深圳市宝安区民治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指引

(街道机关事业单位)

1、各单位开展这两项活动可结合学习必读书目、听取专题报告、召开务虚会、整顿干部思想作风、挂点联系社区、调查研究等活动和工作,按照“五个一天”和“五个一次”的要求开展有关工作和主题实践活动。

2、“五个一天”“五个一次”活动要有机结合,可适当合并穿插进行。其中“访一天”和“讲一天”可结合进行,“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和“问一次计”可结合进行。

3、开展“五个一天”活动。读一天——发放学习材料《科学发展观教育读本》、《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读本》等(届时发放给各单位),集中至少一天时间通读学习材料,精读重点篇目,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听一天——由各单位自行安排。根据工作实际,各单位也可以联合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访一天——联系职责分工,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走访党员群众,听取基层意见;讲一天——各单位到挂点社区作专题辅导报告。谈一天——组织召开交流座谈会,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会进行交流。

4、召开一次务虚会。各单位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就落实科学发展观召开务虚会,广泛交流意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5、开展“五个一次”活动。算一次帐——围绕科学发展,结合本单位的职能和党员干部岗位职责,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算一次帐;办一次事——根据本单位部门的职责,进行一次换位体验,从第一道程序开始去办一件事,全程体验在本单位办事的效率、服务质量和办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一次意见——在办一件事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基层单位、服务对象对改进本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看一次点——到本单位挂点社区进行调研,解剖“麻雀”,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问一次计——各单位开展“科学发展金点子”征求意见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为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深圳市宝安区民治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指引

(驻街道各单位、各中小学校)

一、精心组织开展“五个一天”“五个一次”活动

1、各单位开展“五个一天”、“五个一次”活动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找准活动支点,从不同层面、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各单位开展这两项活动可结合学习必读书目、听取专题报告、召开务虚会、整顿干部思想作风、主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等活动和工作,按照“五个一天”和“五个一次”的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有关工作和主题实践 3 活动。

2、根据市区街道有关精神,“五个一天”“五个一次”活动要有机结合,可适当合并穿插进行。其中“访一天”和“讲一天”可结合进行,“办一次事”、“听一次意见”和“问一次计”可结合进行。

3、“读一天”活动要求做到“四个一”:精读一次必读书目,包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单位领导班子还要对《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至少精读一次。学习一批重要文件,包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全会其他文件、省委《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深发„2008‟5号)、《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深发„2008‟8号)以及整顿干部思想作风等重要文件。通读一批学习资料,包括市委、区委、街道编发的有关学习资料。推荐一本好书,各单位“一把手”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向党员干部推荐一本对本单位科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书籍,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学习必读书目的工作要在学习实践阶段启动,但学习和读书的任务应当贯穿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

4、“听一天”活动由各单位自行安排。根据工作实际,各单位也可以联合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

5、深化调研环节的参与主体为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求 主动联系实际,开展专题调研,可结合“深入学习”环节中的“访一天”活动一起进行。在认真学习和深化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一次领导班子务虚会,原则上班子成员要全部参加讨论,街道指导检查组要列席讨论。务虚会可邀请专家学者、民主党派人士、群众代表等参与讨论。

二、结合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开展问题案例分析和问题现场剖析

要把思想作风大整顿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一项具体行动,使二者能够有机结合,互相促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对象各单位的广大干部。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反思,重点围绕“三个为什么”主题,结合当前中心工作,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重从干部队伍思想工作作风中查找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反思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对困难问题“视而不见”、“绕道走”或相互推诿的现象;在工作中是否存在工作漂浮、不负责任的行为等等。要围绕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干部反思会或者撰写反思材料等形式,列举出个人的具体实例,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思想根源,深挖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隐患。要组织开展好思想作风整顿的问题案例和问题现场剖析活动,选好问题案例和问题现场,用“解剖麻雀”的方式从细微之处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把问题案例和问题现场剖析活动与下一阶段组织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衔接起来。街道学习实践办和各指导检查组要严把质量关,对各单位查摆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登记,并给出限期整改的意见建议,及时固化、细化责任。对能解决问题而不解决的,发现了主要矛盾而避重就轻绕道走的不能 “过关”。

三、开展“五个一次”活动。

开展“五个一次”活动。算一次帐——围绕科学发展,结合本单位的职能和党员干部岗位职责,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算一次帐;办一次事——根据本单位部门的职责,进行一次换位体验,从第一道程序开始去办一件事,全程体验在本单位办事的效率、服务质量和办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听一次意见——在办一件事的过程中,认真听取服务对象对改进本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看一次点——到社区进行调研,解剖“麻雀”,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问一次计——各单位开展“科学发展金点子”征求意见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为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四、做好自选动作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7

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最本质的区别是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地依靠群众的力量把罪犯管理教育好。坚持群众路线为基础, 通过吸收社会力量, 促进公众参与, 运用来自社会的教育资源、岗位资源、纠纷调处资源、法律资源等, 共同构建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机制, 是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实践。

群众路线是我党革命制胜的法宝, 推动着我党在现代非监禁刑罚制度上的探索与尝试。在新中国革命史上,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革命根据地建设中已有假释的法律规定, 同时在监所工作中大量实行了回村执行、保外服役及战时假释的监外执行措施。 (1)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中,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与完善了体现社区矫正主要内容的缓刑、假释等相关制度。我党在刑事政策上的探索与创新, 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就是我党群众路线在刑事制度设计上的最直接反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各国都在不断进行刑罚制度的创新, 社区矫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面对这一世界刑罚制度发展趋势, 面对我国市民社会尚未成熟、社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重刑”思想浓重等等种种不利因素, 我党坚定选择试点先行逐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并不搬不套、大胆实践创新中国特色, 这一决定的基础之一就是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工作基础。社区矫正发展中的每一步、创新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为民服务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讲, 目前, 社区矫正“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就是我党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以监督管理为例, 我国以维护群众安全为基点建立健全了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机制, 包括:推行审前调查制度与假释环境评价制度, 切实提高适用社区矫正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强化“无缝”衔接工作机制, 从源头上防止脱管漏管现象发生;通过重新犯罪风险评估, 科学测评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社区矫正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采用无线网络技术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实时定位监控等。截至2010年底, 全国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为0.22%。 (2) 这些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都是以维护社区安全为基本目标的。

八年的发展历程证明, 正是群众路线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三大步的跨越。2003年7月10日, 我国6个省 (市) 率先试点。2004年司法部提供信息, 公众对社区矫正的支持率逐步提高, 支持者由试点初期的25%上升到80%以上。 (3) 2005年, 河北、内蒙古等十二个省 (区、市) 被列入试点工作, 随后, 又有9个省 (区) 主动加入到试点中。2006年, 北京市司法局委托零点公司调查发现, 67.8%的居民接受社区矫正制度, 40.3%的居民愿意成为志愿者, 85%以上的人认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4) 2009年10月, 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截止10月底, 全国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志愿者320054人, 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下, 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底, 全国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9.8万人, 累计解除矫正32万人。 (5)

二、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的原动力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矫正工作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进一步发挥群众工作原动力, 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 完善“网络化”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模式

充分发挥群众原动力必须有一个主体。“十二五”时期,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主体是经过七年实践初步形成的“县级专门机构—司法所”的“网状化”工作主体。这一工作主体模式是在充分依靠司法所社区组织力与司法体制改革现状之间做出的博弈选择。通过实践证明, 即便司法所全部实行了收编直管, 政法编制配备配齐配足, 仍然不能离开县级社区矫正工作中心为一线工作主体。因为, 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具有自身的特点, 社区矫正奖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均要体现与充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集中化的工作中心来承担司法所所无法承担的职责, 这也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发挥好这一工作主题模式在群众工作的作用, 首先是县级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的规范化。规范化是中心建设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保证。中心一般包括监管、集中教育、心理矫正等多项功能, 规范各项功能的合理、协调运作是规范化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县级中心与司法所之间的职权配置。县级中心承担着集中教育、心理矫正等多项不易在司法所操作的矫正职责。司法所在一些职责上调后, 更多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社区群众上, 吸收、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矫正中, 真正发挥社区凝聚力对服刑人员的矫治作用。另外, 县级工作主体与司法所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是保障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不论司法所是否实现了收编直管, 中心与司法所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应当以有效的平台予以保障, 以此,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单位的整体高效。

(二) 探索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

目前, 我国社区矫正中社会力量参与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社会志愿者大部分停留在登记簿上, 实际参与度不够, 另一个是社会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程度较低。一般认为, 社会志愿者作用未得到发挥的原因, 一方面是大的环境来看, 我国缺乏完善的社会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是从微观上看, 缺乏对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激励机制。对于社会自治组织而言, 大的社会语境来看, 是我国社会自治组织尚未成熟, 市民社会有待进一步培育, 而从微观上看, 是缺乏有效地引导、管理社区自治组织的协调机制。我们认为, 这些原因并不是制约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根本原因, 社会志愿者本身就带有志愿、无偿的工作性质, 近年来, 我国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并没有因为缺乏激烈机制而影响社会志愿者参与其中。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社会志愿者问题, 根本上还是在于对犯罪的认识、对社区矫正的认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 从社区矫正工作自身出发, 解决社会志愿者对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理念认识问题比激励机制更为根本, 也更为长效。至于社会自治组织, 同样不能归结于市民社会的成熟度, 我国社区矫正本身就是在市民社会培育过程中探索发展的, 完善协作机制, 前提是从社区矫正工作本身上下功夫。因此, 我们认为, 当前, 解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迫切问题, 应当是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 将社区矫正工作立足社区, 植根群众的基点打得更为牢固。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 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社区矫正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不是无重点, 相反, 是有重点、有目标, 以重点带全部的系统化工作对象。社区服刑人社会关系人、被害人及社会关系人、社会志愿者、社区自治组织是工作的重点, 也是构建评价机制指标体系的主体内容。其次要建立完善评价机制的运行主体与运作规程。县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当对属地社区的资源状况具有系统的掌握。最后, 建立社区资源利用评价机制还要明确督导奖惩措施, 对于利用资源不足的应当给予严厉的惩处, 确保真正发挥社区矫正工作的最大优势。

(三) 探索建立社区矫正执行监督制度

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我党工作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依靠群众, 更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工作, 在接受检察院监督等法律监督外, 还应当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执行的群众监督机制, 以此形成较为完善地社区矫正执行监督制度。一是完善社区矫正人大代表联席机制。社区矫正工作应当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 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主动与同级人大机构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应当建立人大代表监督栏, 重要事项应当实行人大代表联席机制。二是建立社区矫正执行监督人制度。“要让亲友、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加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建立社区矫正执行监督人制度。” (6) 对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个案应当确定明确的监督人, 以使监督社区矫正过程真正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渠道。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救济机制。救济机制一方面是对社区服刑人员权利的保障, 另一方面也是对监督结果的落实。社区矫正的执行过程, 尤其是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均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救济机制, 确保群众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机遇期。这一时期, 我国社会自治组织、市民社会的培育度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抓住机遇, 完善工作主体模式, 探索社区资源利用工作机制, 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依靠群众, 充分发挥社区矫正自身工作优势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将群众工作真正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之中, 发挥群众工作的原动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必定成为世界刑罚制度中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①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2月, 第一版, 第68页.

②司法部网站:http://www.moj.gov.cn/sqjzbgs/node_24068.htm.

③司法部基层司司长王珏在2004年上海“对轻刑犯的非监禁矫治措施中英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社区矫正制度介绍》。转引自冯卫国等:《社区矫正的中国实践:现状、问题与对策》, 载《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2期, 第138页.

④《郝赤勇同志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载《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第40页.

⑤司法部网站:http://www.moj.gov.cn/sqjzbgs/node_24068.htm.

街道社区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8

一、情为民所系是以人为本的前提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真心诚意而不是虚心假意地关心群众生活、体恤群众情感、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群众愿望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实践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要依靠群众,首先是要情系群众。其次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前提。

二、利为民所谋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基础所在。

三、权为民所用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党员干部是实践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能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达到权为民所用,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郑重回答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权为民所用,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为小集团和个人谋私利。做到权为民所用,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的观念,自觉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可靠保证。

四、益为民所护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凸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争取享有充分人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显著特征。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人权是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包括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经济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生产活动、劳动报酬、财产所有、物质利益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它关系人的生计和生存质量,是最根本的权益;政治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意愿和见解等方面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社会权利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民权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广义上讲,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最根本的要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上讲,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只有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而有效地保护,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五、质为民所提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心理和健康素质的提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六、绩为民所享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最好诠释。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切实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更要清醒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部门和单位、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终目的

[结合实际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结合实际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结合实际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共2篇)]得体会

结合实际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前提。

二、利为民所谋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基础所在。

三、权为民所用是以人为本的保证

党员干部是实践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能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达到权为民所用,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郑重回答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权为民所用,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为小集团和个人谋私利。做到权为民所用,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的观念,自觉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可靠保证。

四、益为民所护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党的十七大要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凸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争取享有充分人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显著特征。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

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人权是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包括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经济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生产活动、劳动报酬、财产所有、物质利益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它关系人的生计和生存质量,是最根本的权益;政治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意愿和见解等方面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社会权利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保障人民权益,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广义上讲,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最根本的要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上讲,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只有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而有效地保护,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五、质为民所提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心理和健康素质的提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六、绩为民所享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最好诠释。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切实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更要清醒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部门和单位、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终目的篇二:结合工作实际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结合工作实际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前一阶段支部组织的学习和##副院长对我所的专题辅导研讨,重点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我所来说,人力资源与其他各种资源相比,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和保持我所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是关系到我所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所里要舍得投入,并且长抓不懈。要在所内形成重视、关心、爱护人才的氛围,合理使用各种人才,使得人尽其才。要敢于提拔重用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团队,并且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核心团队的战斗力。

3.完善制度、机制。坚持、并进一步完善我所的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在各人的岗位上多作贡献[结合实际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共2篇)],鼓励多劳多得。建立岗位竞争机制,鼓励职工公平竞争,做到人员流动规范、有序。

4.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信息平台是搞好信息服务的基础,也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把信息平台列入工作重点。要提高主动性,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的步伐。

上一篇:毕业开题报告下一篇:特岗教师结构化面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