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2024-07-29

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通用11篇)

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篇1

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科学发展

中共**********局党组

****局组建近两年来,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明确“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带学习”的工作思路,以“强基固本、凝聚人心、提高素质、服务民生”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主题。多措并举抓学习,强基固本保民生,有力地推动了曾都**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坚持制度管学,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约束力 为了使我局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步入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局党组始终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明确局党组书记和各支部书记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突出主要领导责任和表率作用,规定每季度研究一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情况。我局结合区委关于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局党组中心组2011年理论学习计划》,对全年的学习工作进行了部署,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督导机制和评估机制。

二是目标明确到位。在学习中我们总结出“一个转变、两个重点、三级联动、四个落实、五个提升”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即:促使“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让大家真正从自身的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两个重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局党组、分管领导、各支部齐抓共管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主要领导抓全局、分管领导抓具体、各支部抓落实的局面;学习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实现了“四个落实”,促进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经常化;提升了全局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三是结果运用到位。我们坚持把学习结果作为对单位、党员干部进行评先、奖惩的重要依据,在今年底对系统各单位、科室的定量考核中,对各单位、科室干部职工中有学习缺勤、学习笔记达不到要求的实行扣分,评选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时对在学习中被扣分了的同志实行了“一票否决”。在区直部门换届中我们对推荐提拔重用的同志首先考核的也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对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成绩不突出的个人,局党组在开会研究时作出了不予推荐的决议。强化结果的运用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实现了从“逼着学”到“自觉学”,进而做到爱学、勤学、深学、善学的转变。

二、坚持领导带头,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牵引力 针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参与人多、面广、同步的实际,局党组坚持“全员参与、领导带头”的原则。要求局党组成员和各支部书记做到“三个带头”,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一是领导带头学。局主要领导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作为一项推动**工作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全年组织了20课的中心学习组理论、时事、法规和业务学习,局党组成员和各支部书记除正常开会和出差外,到课率达98%以上,党校在职干部培训到课率100%。年内局领导班子人均学习笔记本4万字以上,写心得体会6篇以上。

二是领导带头讲。2011年我们要求党组成员带头讲课,走向讲台,全年党组成员亲自备课授课11次,我本人亲自备课以“谈学习”为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方法,任席义局长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题为**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吹响了“战斗的号角”,通过学习催发干部职工“想干事、敢干事、干好事”的斗志,营造创先争优的积极氛围。

三是领导带头写。年内,局班子成员每人都在区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1 篇以上,其中任局长在今日曾都上发表了《围绕三个转变、推进**工作跨越式发展》、我本人发表了《农民的三喜三盼三称赞》,为**系统党员干部带了好头,全系统2011年在区以上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150余篇,全系统新闻稿件报送采用量全区排位第三。

三、坚持实践创新,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创造力 为提升全局干部职工谋划科学发展的能力,我们在全系统大力推进了“三个创新”,使我们的学习内容更结合实际、提高了学习对工作促进作用。一是理念创新,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软件”建设,2011年我们组织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保险法》等三个大的专题学习,增强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体现了**部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的根本宗旨。

二是内容创新,解决“学习什么”的问题。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们精心挑选学习内容,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深入开展“三学”,即学理论。我们组织学习了《党的基础知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等课程,通过学习保持了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做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法律。结合**工作实际,着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与就业与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工作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我局被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授予“2006-2010年度随州市法律六进活动学法用法先进单位”称号;学业务。要求工作人员成为政策通,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区医疗保险局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为“2008-2010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单位”。

三是机制创新,解决“怎样学”的问题。一要带着思考学。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我局窗口单位多,服务项目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局各窗口单位推行“一站办结”、“限时办结”、“跟踪办结”、“登门办结”等四类服务模式,实现顺民意、促和谐、促发展的目标;二要带着问题学。在学习中,我们要求学习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2011年我们多方协调,重点在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待遇上下功夫,为15716名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进行了调整,为近3000名原集体企业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三要结合工作学。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2011年我们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破解民生保障难点下功夫,积极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农民工专场招聘”等活动,累计为4000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学习凝聚力量,学习推进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事关各级党组织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推动,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巩固成果、细化措施、创新载体、突出特色,确保学习创建活动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篇2

近年来,涪陵区农委狠抓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突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建成了榨菜、蔬菜、畜牧、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极大地推动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3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7.37亿元、增加值45.53亿元,绝对额居全市第五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998元,分别超全国、全市平均水平102元、666元。

榨菜产业已成为涪陵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全国县域范围内单一蔬菜品种种植规模最大的地区。青菜头(榨菜原料)种植涉及全区23个乡镇(街道)、16万农户60余万农业人口。2013年,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2.7万亩、产量144.3万吨,其中鲜销基地面积22万亩,农民青菜头种植纯收入10.7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573元。涪陵有榨菜生产企业3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年产成品榨菜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有“涪陵榨菜”、“乌江”、“辣妹子”、“餐餐想”4件“出国驰名商标”,有“浩阳”等21件“重庆市著名商标”,“涪陵榨菜”品牌价值达123.57亿元,居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二位,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涪陵还大力发展“涪陵青菜头”冬季蔬菜品牌,2014年涪陵青菜头外运鲜销量达52万吨,涪陵已成为全国冬季蔬菜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之一。

同时,涪陵的蔬菜、畜牧、桑果等也飞速发展。涪陵区于2008年1月通过重庆市无公害蔬菜基地整体认定,认定面积65万亩。2013年,蔬菜总量达188.5万吨,位居重庆市蔬菜产销量第一;畜禽肉类总产量达7.3万吨,出栏生猪81.4万头、牛羊3.8万头(只)、家禽725.5万只;发展桑园面积7万亩,年发蚕种8.5万张,产鲜茧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9163万元,蚕种发种量、产茧量、蚕农收入在西部县市区中位列前茅。

多措并举 推动园艺特产业发展 篇3

1.1抓组织 搞好规划

榆树市在机构改革中,加强了园艺特产办公室建设。将原来的多种经营办公室改为园艺特产办公室,并赋予新的职能,理顺了与上级园艺特产局的关系。在规划上,榆树市通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平原粮食主产区的特点,制定了操作性更强的近期、中期、长期园艺特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乡(镇、街道)也都制定了符合本地的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纳入乡(镇)经济发展考核指标。

1.2抓投入 强化建設

榆树市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到园艺特产业发展中,重点用于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如八号镇2007年镇、村两级和农户发展烤烟总投入5911.9万元,建设了两处集温室育苗、集中烘烤、投入品供应于一体的标准化烤烟生产服务区。弓棚镇由镇政府筹资2000多万元投入到标准化蔬菜大棚建设。

1.3抓政策 加强引导

在园艺特产业发展中,制定了“三项优政策”。优惠用地。对农户建设大棚,集中连片发展园艺特产业用地,由乡(镇)、村组织协调农户串地,提供给用户。对建设大棚、温室免费办理临时建筑占地手续;优惠贷款。在贷款中,协调银信部门按最优惠政策给予扶持。有条件的乡(镇)由财政给予贴息;优惠技术。发展园艺特产业所需技术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各乡(镇)针对本地主导产业聘请技术员,指导农户。弓棚镇高薪聘请了我国赴乌兹别克斯坦蔬菜专家组的技术人员指导标准化蔬菜大棚生产。大岭镇由政府开支专设2名甜瓜技术员,为甜瓜种植户提供生产技术。

1.4抓规模 建设园区

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进行整合,在蔬菜生产中,通过整合重点建设了“四带两区”、“五纵三横”公路沿线和五棵树、弓棚蔬菜园区。

1.5抓培训 搞好服务

在培训方面,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由市政府出资,组织园艺特产办公室和重点乡(镇)的技术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提高现代科技技能。另一方面,市、乡(镇、街道)两级对农户进行培训,培训不收费,并为参加人员支付差旅费和务工补贴。在服务上重点抓了两项。一项是投入品供应服务。各乡(镇)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对原材料、种子、化肥和农药统一供应。另一项是信息服务。市园艺特产办公室和各乡(镇)建立了信息网,对各地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不定期向农户和合作社、经纪人公布。

1.6抓流通 打造市场

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榆树市着力打造市场,建立批发市场。在五棵树的进步村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处占地200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集散市场;在土桥镇以原集贸市场为基础,整合组建了一处干、鲜、野产品集散市场;在大岭镇的怀家村整合组建了一处甜瓜原产地配发市场。建立运输体系。以弓棚为例,整合扶持运输业,发展重型运输汽车1000多台,中小型运输车1500多台,由中小型运输汽车到产地进行集中,重型汽车外运。带动周边乡(镇)蔬菜生产,运销全国各地。

1.7抓龙头 带动农户

在发展特色经济中,根据资源优势上项目和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办龙头企业。“摒弃”两头在外(即原材料、产品市场在域外)的发展状况,根据特色农产品招商引资,建立加工企业,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发展。金源淀粉公司落户榆树,带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凭借特色产品资源进行广泛域外联姻,寻求加工合作伙伴;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深加工进行改制,资源整合,发挥其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作坊式生产方式。围绕大豆深加工,在全市范围内扶持3000多个豆腐房,实行小规模大群体大豆加工,促进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1.8抓特色 分区发展

根据地各乡镇区位优势和群众生产习惯科学定位。实行园艺特产业专项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重点建设了4大类产业基地。以土桥、黑林、新立、向阳、城发、保寿6个乡(镇)的烤晒烟生产基地;以五棵树、刘家、闵家、先锋、弓棚、八号、环城、大坡、恩育、太安10个乡(镇)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弓棚、育民、红星、八号、秀水5个乡(镇)的肉葫芦生产基地;以育民、太安、八号、红星、大岭5个乡(镇)的花生生产基地。

2.园艺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扶持不到位

国家在园艺特产业扶持方面,未能把园艺特产业生产纳入补贴范围。县(市)级财政除了帮助协调贷款外,没有政策性扶持资金。

2.2产品标准低

园艺特产业项目多、品种杂,在生产中多以传统方式生产,没能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生产,尤其是有些出口产品,不了解出口国的检验检测标准和要求。

2.3组织化程度偏低

榆树市园艺特产业基地化生产、园区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尚属初级阶段。一些小中级园艺特产业项目,基本还处于自由式种植、松散式发展、地摊式销售,难以集中服务、难以批量外销、难以保证质量、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4现代化水平低

温室电热电脑控温、节水自调式滴灌、以秸秆为原料炕洞式增温大棚,在露地蔬菜生产中实行振频灯、遮阳网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还没有全面普及。

2.5人才匮乏

主要是市、乡较高级技术人才匮乏。榆树市园艺特产业技术人员多是在农业系统调剂转行人员。

2.6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是示范园区建设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一些好项目的示范、试验、引进、推广资金匮乏。

3.园艺特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大投入 提高产品质量

要使园艺特产业做大做强,就要加大投入力度,调动积极性,对园艺特产业产地进行集中认定,对名牌产品包装推介,打造品牌。对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项目示范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投资,保证引进、示范、推广的有效实施。在现有免费测土的基础上,要把服务范围扩展到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领域。

3.2开展调研 制定优惠政策

为做大做强园艺特产业,增加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要通过较深入的调研和考察,进行不同类型蔬菜大棚建造及蔬菜品种种植试验,在抗寒、增温、保暖、增光、抗病害、季节性均衡生产、优良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切实促进榆树市园艺特产业的快速发展,要站在榆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切实制定符合园艺特产业发展实际的优惠政策,认真规划好基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暖棚建设方面,对打井、上电、建棚、铺路等项工作,通过组织市直相关部门、乡(镇)规划发展小区和示范区,纳入农村经济考核范畴,促进其发展。

3.3强化队伍 完善服务网络

要彻底改变服务队伍人员老化、技术滞后的现状,对近年来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采取聘任制的方式,择优充实到园艺特产服务系统。恢复完善市、乡(镇)、村农技三级服务网,真正使其发挥作用。做到机构合理、人员配置优化、职能作用强。还将采取集中利用现代化手段构建信息、销售、技术、市场等网络系统,统一为农业生产的产、供、销、储、运、加提供全程服务。有条件地方根据“一乡一品”发展情况,建设销售专业市场,直接服务生产者。

3.4风险防范 强化产后服务

建立人工防控自然风险体系,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人工防雹、降雨自然风险的防控能力。加大园艺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创造条件,逐步把所有园艺特产生产列入政策保险范围。强化产后销售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创建绿色通道为手段,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售后服务体系,转变农产品无序松散状态,加快园艺特产品物流速度。

4.发展建议

4.1把园艺特产业纳入补贴范畴。

4.2建立园艺特产风险防范机制,扩大政策性自然灾害保险范围。

4.3帮助市(县)与大专院校建立协作关系,采取委培、定向招生等方式为市(县)培养园艺特产的现代高级人才。

4.4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拿出一定比例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园艺特产业标准化园区、示范区建设。

​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篇4

xx乡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突出采取五项措施,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类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优先从具备条件的农民经济人、能人大户、回乡人员、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持续优化结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流动党员参与乡村治理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党领导下的农村自治组织架构和民主决策议事机制,执行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农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强化镇纪委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衔接,加强农村财务会计核算监督和审计监督。聚焦村级重大决策、物资采购、财务收支、集体资产、村民救助和保障、阳光村务、民生工程、组织和党务工作等8类村级管理事项,加大对村级“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健全完善“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增强镇村干部法治观念、树牢法治意识,提高群众法治素养,把农村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力量,通过预约、微信、上门等形式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以乡村综治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网格化”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推进“雪亮工程”,在乡村人口聚集地、治安复杂区,安装视频监控,以村组、小区为单元组建治安巡逻队,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打好情、理、法组合拳,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迈进,建立惩治和防范农村“黄赌毒”“村霸”长效机制;持续全面排查整治农村各类安全隐惠。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送戏(图书、广场舞)等下村”活动,推动农家书屋、村民广场、农民文化乐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发挥作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动全镇旅游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农村传统美德,开展“听党话、感党思、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化脱贫攻坚“五大教育”活动,褒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精神,引导群众抵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五美庭院、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好少年等评选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平台,让身边典型讲述身边故事、教育身边群众。

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篇5

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党委班子其他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督促、协调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证。

强化任务落实。镇党委、政府充分酝酿,因人而宜制定了干部分工,夯实了每名同志的工作责任,要求工作流程到位,工作目的到位,进一步完善了责任追究机制,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庸、散、懒”人,将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形成抓工作落实的高压态势。春节后,镇党委政府领导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行了专题学习,要求全体 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带头抓好学习,带头落实惠民行动,在作风整顿中促工作,在工作推进作风整顿。

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篇6

当前,如东县非公经济发展迅猛,已有非公企业29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5家,日益成为如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典型示范、机制助推的作用,实现了党的建设与非公经济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推动了非公企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推行资格认证,依靠人才领跑,激活推进非公企业党建科学发展的强力引擎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为此,我们通过推行资格认证制度,采取社会化运作、多样化培训、有效化使用的方式,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党务工作者脱颖而出,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社会化“选”,确保谋事有人。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作用发挥、有利于组织管理”的总体要求,以“善党建、懂经济、会协调”的选拔标准,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组织面试、公开答辩、组织考察、双向选择”等程序,吸引了近3000人报名,共有2317人通过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被评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实现了100%的党务工作者上岗,100%的规模以上企业有党务工作者,其中150人到县内上市企业和亿元企业从事党务工作,并把获得资质的人员注册建档纳入“如东县非公企业党务干部人才库”,随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查询及信息服务。

二是目标化“育”,确保干事有才。采取组工干部“领”、党务专家“带”、友邻同行“帮”等方式,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熟悉党务工作,提升综合素质。做到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由县级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培训,每位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每年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3天。特别是针对全球金融危机,举办大规模讲座,重点开设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共渡难关方面的课题。在此基础上,组织了100多名党务工作者和部分业主到浙江、上海、山东等学习参观。去年来已举办各类规模讲座25期,培训非公企业党务干部1700多人次。

三是激励化“用”,确保成事有底。通过提高政治、经济待遇以及加强人文关怀,让非公企业党务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工作。在经济保障上,制定了《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保障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募集资金200万元,解决因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关停并转而下岗失业或因突变因素导致家庭困难等六大问题;在政治待遇上,规定非公企业党务干部至少享受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待遇,同时,拿出部分县、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定向在优秀党务工作者产生;在人文关怀上,通过定期召开民主恳谈会,加强交流沟通,了解学习工作情况,并以座谈会、联谊会的方式加强与业主的联络协调,提供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

二、实施先导工程,坚持实践带路,打造推进非公企业党建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石在于先进典型的培树和带动,在实践中发挥辐射和导向作用。为此,我们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统筹共建,整体提高”的思路,实施党建“先导工程”,着力创建非公企业党建示范集群。

一是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围绕班子强、队伍优、硬件优、机制新、载体新、业绩新“一强两优三新”的目标,在先导工程示范点的创建中,将实施单位作为县级领导的联系点,并选调了42名优秀同志作为指导员,实行包干负责、责任到人,坚持“四定工作法”,即定期研究、定期通报、定期会办、定期督查,充分发挥宣传联系协调服务作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积极落实镇(区)党(工)委党建责任制要求,按照“谁辖区、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形成了各级党组织书记亲自抓、党组织成员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结对帮扶,统筹互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实施意见》,推行“机关+企业、企业+企业”党组织的“统筹共建”活动,并针对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展“共克时艰,迎难而上”、“百名机关干部进企业”、“我为企业献一策”等主题活动,搭建互帮互助平台,实现“弯道超车”,抱团取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1200多件,帮助协调各类资金累计达400多万元。

三是推进引导,示范促动。通过每季度组织一次先导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带领全体指导员和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进行现场观摩,结合观摩情况开展辅导培训,使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在此基础上,年底,进行推磨式检查,评选先导工程先进单位。广泛宣传报道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事迹以及党建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对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深度报道,推动和促进企业的党建工作,增强影响力和向心力。

三、构建预警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健全推进非公企业党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在管理。因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部分非公企业生产经营自顾不暇,党组织作用名存实亡,为此,我们既重视党组织的“出生率”,更重视党组织的“成活率”,通过建立动态管理体系,加强了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的预警防瘫,全程监控,有力地推动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反馈回访机制。通过个别访谈、座谈讨论、查看档案资料等方式,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帮助建立健全制度,理顺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每年进行2-3次回访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建立健全分析评估机制。县两新组织工委专门成立了非公企业党建预警防瘫工作中心,每季度向各镇(区)企业党组织发出《党组织运行情况报告单》,要求报告组织建设、活动开展、重大事项、制度执行等方面的情况,并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评估,将非公企业党组织界定为先进状态、中间状态、后进状态、瘫痪状态,对后三者分别拉响蓝色、黄色和红色警报,要求限期整改。

三是建立健全分类指导机制。坚持县、镇(区)、企业三级联动,分工负责,做到因企制宜,对症下药,使强的更强,并使中间状态和后进状态的党组织尽快跻身于先进行列。重点是整治瘫痪状态的党组织,做到辨症施术,对由于“散”造成瘫痪的,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重新凝聚党组织力量;对由于“缺”造成瘫痪的,派驻党务工作者或迁入党员,摆脱由于党员不足而“塌”的局面;对由于“倒”造成瘫痪的,做好“转”字文章,及时帮助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到其他党组织。

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老小区物业管理 篇7

一、政策引导, 优先扶植, 为准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众所周知, 老小区无论是基础设施状况, 还是居民群众的总体经济承受能力, 实施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条件尚不成熟。 为了保障老小区日常运行的基本需求, 维护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秩序, 我市在学习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业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大背景下, 深入调查研究, 多方征求意见, 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除了认真落实省《若干意见》外, 着重明确了老小区准物业管理服务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财政逐年安排老小区物业管理专项补贴, 并分为物业服务补贴和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大修补贴, 纳入财政预算;二是物业服务业征收的营业税的地方所得部分返补物业服务;三是适当安排物业服务奖励资金, 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对从事老小区物业服务的企业, 在新小区物业管理招投标中予以加分, 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从事老小区物业服务若干意见的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小区物业服务长期亏损的局面,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 老小区的物业服务将有稳定的机制保障。

二、明确责任, 完善体制, 为准物业管理构筑健康的机制

首先, 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根据老小区基础设施欠账多、收费低的特点, 政府将应当或可以由专业部门负责的管理事项予以明确, 凡属营运性项目一律由各营运单位负责, 市政公共项目全部由公用事业部门负责, 垃圾清运由环卫部门负责。同时, 明确了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项目。

其次, 深化完善管理体制。在认真总结老小区物业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去年以来, 着重深化完善了四方面的机制;一是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物业管理协调小组, 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协调解决老小区准物业管理的重大问题;二是完善了物业管理纠纷综合调解机制, 通过整合法院、司法、建设、城管、街道等部门的职能优势, 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市、区两级物业管理协调网络;三是调整了专业服务工作机制, 对尚未开展物业服务企业专业服务的42个老小区, 统一由市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承担准物业管理服务;四是调整了行业监管机制, 将原由市住房建设部门直接监管调整为区政府社会管理部门监管, 同时, 街道、社区予以配合, 使监管体系更加贴近居民群众。

三、统一标准, 量化考核, 为准物业管理提供监管的依据

在老小区准物业管理服务中, 全面实行了标准化管理, 集中推出了“四个统一”:即统一服务内容, 按照保障必需的基本要求, 准物业服务的内容为物业维修、环境保洁、秩序维护、绿化治草等四大方面;统一服务标准, 明确各项服务内容的深度、广度、次数、质量等;统一收费标准, 封闭式、半封闭式小区准物业服务费为0.25元/平方米·月, 开放式小区为0.2元/平方米·月;统一物业服务合同文本, 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了格式合同文本。

在标准化管理中, 着重体现量化考核。在众多的量化考核指标中, 满意度测评最具综合性, 全面反映准物业服务的持续满意程度, 面向业主每半年开展一次测评工作, 我们追求的满意度目标为95%。维修及时率最引人注目, 按照“急修项目半小时内赶到现场, 维修项目当天完成, 大修项目7天内安排妥当”的考核指标, 维修及时率指标时刻经受考核。在统一标准下的量化考核, 不仅规范了服务行为, 而且也为行业监管提供了依据。

四、专业运作, 持续改进, 为准物业管理交出满意的答卷

以高度的事业责任感, 以准物业也要做出大文章的信心, 围绕“业主满意, 政府放心”的工作目标, 一手抓老小区接管, 一手抓服务质量, 赢得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以现代物业服务理念, 全面推进准物业服务工作, 着力采取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把业主满意作为首要目标。在准物业服务中, 紧紧围绕业主这个中心, 研究业主的需求变化,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第一要务, 尽最大努力让业主满意;二是把规范服务作为关键任务, 明确服务标准, 细化服务内容, 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 同时, 十分注重专业团队的培训教育, 把规范服务真正成为各岗位的实际行动;三是把体系完善作为主要手段。深化完善质量管理系统, 把现代物业服务理念不断注入质量管理体系, 注重业主意见、社会评价和舆论监督, 建立了即时反映服务过程控制的考核评价体系;四是把持续改进作为永恒主题。通过内控体系与外部评价, 有效控制缺陷, 快速地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在稳定的过程控制中, 彰显持续改进的巨大魅力, 使准物业服务质量不断实现稳中有升。

参考文献

[1]谢家瑾.物业管理概论.中国物价出版社.

[2]张桂英.关于我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的研究.

[3]施元忠.物业管理法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多措并举 推动煤炭行业脱困 篇8

一、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着严重困难

今年以来,煤炭行业延续了前两年的下行态势。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矿库存1.1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煤价大幅下降,市场供过于求态势明显。1—8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近70%,部分省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一些企业经营严重困难,资金周转十分紧张。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下降、供求失衡,也有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滞后、相关领域改革不到位、税费负担与历史包袱较重等因素,但最为突出的是产能结构性过剩,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建设生产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当前形势下,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如果煤炭行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将给安全生产和长期煤炭供应带来严重隐患,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引发更多社会问题。一是安全生产风险进一步加大。企业严重亏损使得正常的安全生产投入难以保证,安全工程和设备、设施欠账增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足,“三违”现象明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安全生产隐患增加。二是局部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在产能过剩、产量供大于求、全行业亏损的形势下,在建的煤炭项目投产后无法实现盈利,投资成本难以回收,将形成呆坏账并引发局部金融风险。三是对关联行业形成不利影响。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与下游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息息相关,如果煤炭行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对其他相关产业安全和正常运行带来系统性风险,甚至影响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四是影响职工生活和社会稳定。目前一些煤炭企业减发欠发职工工资,矿区职工生活水平下降,困难职工范围明显扩大,导致人心不稳,维护矿区稳定的压力加大,特别是一些衰老煤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

二、多策并举推动煤炭行业脱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行业面临的严重困难和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国务院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煤炭行业脱困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以及有关部门,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煤炭行业脱困,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不安全生产,着力化解过剩产能、限制劣质煤的流通和使用、推动煤炭结构调整、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改进国有企业考核机制等。概括起来讲,就是“做到‘六个严格、六个到位,落实六项配套工作”。

(一)坚决做到“六个严格、六个到位”

——严格制止违法违规建设生产,手续不全煤矿必须停建、停产到位。要求各产煤省(区、市)对辖区内所有未经核准建设投产、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一律责令停产。凡未停建停产的要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并通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金融、用地、办理许可证照等方面实行联合惩戒。组织对辖区内煤矿建设项目进行登记造册和排查认定,由国家有关部门实行分类处理。

——严格制止超能力生产,产能核定和公示必须到位。要求有关部门、各地区认真执行新颁布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及核定标准,抓紧开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确保现有生产煤矿全部具备法定能力。所有煤炭企业必须通过中国网和能源局、煤矿安监局、煤炭工业协会网站完成煤矿产能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政府部门核查,并认真履行不超能力生产的承诺,严格按照公示的产能组织生产。

——严格制止不安全生产,关闭不安全煤矿和核减不安全产能必须到位。对存在安全生产隐患和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煤矿,依法实施一定期限的停产整顿,对发生过较大以上事故的9万吨及以下煤矿采取关闭措施。抓紧组织开展对安全隐患大的煤矿产能核减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524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矿井能力核减任务。

——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安置职工挂钩必须到位。要求各地加快煤矿关闭淘汰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关闭煤矿800处、力争1000处的目标。同时,实行煤矿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今后一定时期,凡新建煤矿项目和新增产能,必须按一定比例淘汰落后产能,并相应安置关闭煤矿职工。

——严格煤矿准入标准,事中事后监管必须到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一律停止核准新建30万吨/年规模以下煤矿、90万吨/年规模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资源整合煤矿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规模。新建煤矿和核增能力煤矿必须达到井下生产布局管理和技术装备相关要求。督促各地认真落实煤炭生产要素采集核查制度,加强煤矿生产过程监管。

——严格遏制劣质煤使用,质量检验、环保监督和失信惩戒必须到位。主要煤炭用户特别是发电企业,要按照近期发布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新的质量标准组织采购,禁止高硫高灰煤使用。环保、质检等部门加强对使用劣质煤排放达标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责令整改,并给予严肃处罚。

(二)切实落实六项配套工作

——完善煤矿退出机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继续加大对资源枯竭、灾害严重、安全隐患多、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国有煤矿破产力度。督促地方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妥善解决国有老煤矿历史遗留问题。做好关闭煤矿和兼并重组企业的职工生活安置。

——坚持有扶有控,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金融政策,对有竞争力、有效益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严格控制涉及超能力生产的信贷发放,通过减少资金供应促使其降低生产强度。对于长期亏损、无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在维护银行债权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债务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摸清企业税费负担底数,清理规范各种收费。加大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工作力度,对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等突出问题进行查处。加快推进涉煤清费立税工作,做好资源税改革方案出台实施的准备工作,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合理确定煤炭企业负担水平。

——改进考核机制,引导企业理性组织生产、调整结构、优化重组。研究改进国有企业考核制度,调整考核指标,引导企业合理组织生产。研究建立国有企业管理提升对标制度,引导企业推进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加快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创新交易模式,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生产,加强合同履行检查,惩戒违约和兑现率偏低行为。鼓励大型煤炭、电力企业签订中长期供货协议,稳定供需关系,化解价格风险。鼓励煤炭企业及下游企业优化整合,进行资产重组。

——完善相关技术依据和国家标准体系,强化行业自律。制订出台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管理规定、煤炭生产技术与装备政策导向,加快制定商品煤质量国家标准,严格行业准入,依法控制劣质煤的使用和生产销售。发挥煤炭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市场形势分析,及时发布煤炭生产、销售等相关信息;加强与重点产煤省区和中央企业的沟通协调,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合理安排生产。

——加强煤炭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舆论引导。制订出台煤炭企业信用记录建设管理办法,将煤矿按登记产能生产情况纳入记录范围。在有资质的社会征信机构建立煤炭企业法人和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建立违法违规生产、超能力生产、不安全生产、控制产量不力的煤矿黑名单并通过媒体公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使企业依法生产、合规生产和安全生产,为煤炭脱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上述措施中,最为关键的是遏制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不安全生产。据有关部门推算,目前全国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不安全生产的产能达几亿吨,相当一部分产量已流入市场,冲击煤炭市场秩序。各地如果能把不安全、不合法、超能力的产能产量压下来,严格依法依规组织生产,就可以很大程度缓解煤炭供大于求的问题,进而推动煤炭行业困难局面的改善。

需要强调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将更加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强调依法加强对煤矿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和不安全生产行为的治理,规范煤矿建设和生产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依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改善政府调控的有效手段,也是从源头上控制非法产量、缓解供大于求的重要举措。可以肯定,政府将不会再沿用一些过去的行政色彩浓厚的手段,而是更加强调对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更加注重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比如制定完善质量标准、加强市场主体监管、建立煤炭企业信用体系等。同时,煤炭工业协会也将从加强行业自律出发,积极引导重点产煤省区和煤炭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大量使用高硫高灰等劣质煤炭,加剧了环境污染,这种情况必须尽快遏制。研究制定《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从源头上控制劣质煤生产的必要举措,也是促使煤炭企业减少劣质煤生产、采用先进适用的洗选掺配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在落实《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政府将做到一视同仁,无论国内企业销售的商品煤,还是进口煤都坚持一个标准。不可否认,随着新的质量标准实施,将加大对劣质煤的流通和使用限制力度,希望国内用户、进口企业积极加强与国外出口商的沟通,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近期煤炭行业脱困重点工作

煤炭行业脱困各项措施的落实,关键在地方和煤炭企业。近一时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全面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行业脱困已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煤炭产量、进口和价格出现了积极变化。但也应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建设煤矿和生产煤炭问题严重,一些未批先建、批小建大以及手续不全就擅自组织煤炭生产、超能力生产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煤矿未按照有关部门核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不安全生产时有发生,一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扰乱正常的煤炭生产秩序,增加了安全隐患,而且加大供过于求矛盾,加剧了行业困难局面。为此需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集中力量控制煤矿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和不安全生产行为,将其作为近期推进煤炭脱困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

多措并举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篇9

今年以来,宜都市民政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局工作大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民政事业发展,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一、健全党建工作机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一是理清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全局工作大局,以服务“两个率先”为目标,坚持“以党建促民政”的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把党建作为推进一切工作的抓手,用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二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了《市民政局党委成员党建工作责任制》、《市民政局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六个二级单位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局党委成员,基层党支部成员抓党建和廉政建设的职责和任务。并建立了党委成员分工联系指导支部建设的制度。三是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并将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学习、纪律作风、文明创建等纳入效能建设考核内容。使党建工作贯穿于本部门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落到实处,发挥龙头作用。

二、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的龙头作用

一是强化中心组理论学习。坚持定期集中学习制度,坚持学习理论,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研讨,解放思想拓思路,促进工作的学习方

法,努力提高局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定期召开局党委会、每月召开局务会研究部署工作,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一律集体研究决定,坚持集思广益,集中班子成员智慧,创新工作思路。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班子成员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民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中,定下来的事情雷厉风行,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四是狠抓廉政建设。班子成员坚持做人有准则,处事有原则,工作有规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时刻严于律己,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加强管理监督。经班子集体共同努力,党委的职能得到全面有效发挥,牢固树立了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科学发展强服务、凝心聚力促和谐”为主题,以“五个基本”和“七个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创建“六型”机关、开展“三服务”活动为载体,切实抓好局属单位党支部建设。一是狠抓支部班子建设。通过系统培训学习,着力强化各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提高抓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健全基本制度,局党委统一制定下发了《党支部工作职责》、《党支部议事规则》、《理论学习制度》、《党务公开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

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的组织生活考勤制度》,用制度规范支部工作,保证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落到实处。三是完善活动阵地。指导各支部建立了规范的党员活动室、党员关爱站、党务公开栏,配备了党旗、党徽、电教设备、档案柜和图书资料,保障党组织活动经费。四是规范组织活动。紧紧围绕业务工作科学发展开展组织活动,使组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灵活高效。通过“五个好”创建活动,健全了“七个体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局党委和军休所党支部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争先创优活动为主体,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推动率先发展”为主题,在全体党员中大力开展争当学习提高的先锋、爱岗敬业的先锋、科学发展的先锋、促进和谐的先锋、廉洁自律的先锋“五个先锋”活动。一是抓学习教育,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分析发展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开展我为“两个率先”做什么的大讨论活动,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形成了推动全市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五种意识,用好五种力量、运用五种方法、完善五大体系的“四个五”的共识。二是明确标准,细化环节,组织全体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当“五个先锋”。首先是分类设岗。针对民政工作头绪多、关联度低的特点,分类设置党员先锋岗,明确岗位要求,为每一名党员确定一个先锋岗位。其次是公示明岗。采取党员挂牌上岗、党员形象公示等形式,向服务对象公开党员先锋岗具体标准,接受群众监督。其三是实践履岗。组织党员在本职岗位

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四是考核评岗。组织党员按照先锋岗考核评价标准定期进行述职和民主评议。三是评比表彰,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在“七一”期间,经过述职评议,层层遴选推荐,局党委授予7名同志“党员先锋示范员”称号。他们中有爱岗敬业的机关干部,有无私奉献的一线职工,有兢兢业业工作的主任科员,有扶弱济困的军休干部。通过举办党员先锋示范员事迹报告会,事迹宣传栏,大力宣传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表现,极大的激发了全体党员的工作热情,在全局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

五、以党建促业务工作,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扎实有效的党建工作,为全市民政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思想保障,有力促进了民政工作科学发展。一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运行更加规范,保障更加有力。深化了新农村建设“星光工程”,开展了“感恩厉行”文化建设,农村福利院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大病医疗救助力度,建立了大病救助网上审批即时结算平台。健全了市、乡、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网络,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加大了临时困难救助力度。大力实施“惠民安居工程”,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二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开展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创建活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在全省领先,探索开展了社会组织“三个五好”创建活动。三是优抚安置工作明显加强。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提高了城乡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抚恤优待补助金全额按

时准确发放。加大了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工作力度。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经验,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和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篇10

宋文豹

2010年第6期 ——党的建设

近几年来,宜都市委认真落实省委部署,始终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项资源,倾力抓好扶持,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2009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无“空白村”,全市8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有12个村过50万元、2个村过100万元。

一、强化考核,注重激励引导

一是坚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在2008年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在研究制定效能建设考核方案时,逐年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考核权重。对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坚持每月组织一次自查,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每年进行一次排队。

二是坚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推荐、提拔使用;对发展不力的,进行谈话帮助或者调整。两年来,全市优先推荐1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明确了副县级待遇、2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党总支书记担任乡镇长助理,对12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力的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调整。

三是坚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评先表优的重要标准。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奖”,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突出的乡镇、村分别给予5万元、1万元奖励。当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能按时结账兑现的,乡镇、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村党组织不得参与先进基层党组织申报表彰。两年来,全市共拿出10万元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先进村进行表彰奖励,取消23个村的评先表彰资格。

二、优化环境,凝聚发展合力

一是大力优化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财政扶持、项目倾斜、税后返利、土地流转等六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政策。建立了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先后为13个城中村、园中村兴办集体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整合低丘岗地开发、低产林改造等农业发展项目,优先扶持63个山区村开发8000多亩高效经济林;为6个城郊村引进的13家民营企业返还利税20多万元;配合项目征地、“迁村腾地”,为村兴办集体企业预留或置换用地500多亩。

二是大力强化配套帮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实施“领导干部联村、市直部门包村”活动,配套推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承诺制、项目公示制、跟踪督办制和评先淘汰制。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困难较大的村,坚持派大员上阵、派重要部门帮扶。全市有36名市级领导干部、90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村,57个市直机关、66家企事业单位包村,通过资金支持、人才支持、项目支持、信息支持,帮助联系村发挥优势,找准发展路子。两年多来,在联村领导和部门的对口支援下,123个村新上或扩建、转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53个。近两年,市财政局联系陆城太保湖村,帮助新上项目12个,使该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市广电局联系红花套镇鄢家沱村,通过下放有线电视管理权,支持办起有线电视接收站,村集体年收入因此净增5万元。

三是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先后拿出50多万元,分期分批组织200多名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到江苏无锡、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在市级层面设立“两江讲坛”,在乡镇、村层面设立“乡村论坛”,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专题研讨和建言献策。同时,在全市大张旗鼓地开展以“党组织创业、党员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双创”活动。目前,全市每个村都办起了1至3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共创办集体经济发展示范企业10个、示范基地50个。

三、加强管理,实现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分类指导。坚持尊重规律,区别对待。对集体经济积累相对雄厚、土地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城中村、园中村,重点支持其创办带有集体性质的加工业、服务业、流通业;对矿产、水面、山林等资源相对丰富,但缺乏流动资金的城郊村、山区村,重点支持其发展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农业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对各方面优势均不突出的城郊村、后进村,全力支持其通过招商引资、异地办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两年来,全市共探索出借势补链、租赁承包、合股分红、招商返利、产业服务等五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1万多亩集体山林、水面、果园、茶园、土地,107家村办企业,53幢集体房产对外租赁。枝城镇环城村投资兴建占地1.7万平方米的综合市场,每年上交纯利95万元。阳和岭村吸收100多名农民工成立装卸运输公司,对外统一开展劳务服务,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五眼泉镇鸡头山村一手抓矿粉厂规模扩建,一手抓农业综合开发,年收入达14.8万元。

二是强化民主理财。大力加强村级民主自治体系建设,指导123个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使村级集体经济的支出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严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举债、不增负”纪律,健全完善了村账乡管、任期审计、财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级财务支出预算制度,使村级财务运行透明化,避免了各村盲目举债、侵占集体资产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是推进持续发展。坚持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实施范围,全市统一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资”台账,制定了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再经过3年努力,力争全市10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50%以上的村年收入过10万元,20%的村年收入过50万元,10%的村年收入过100万元。■

多措并举 强基固本 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篇11

山东莒县招贤镇人民政府 贺方志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现代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状分析

招贤镇现有81个村,7万口人,7万亩耕地。目前,全镇81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403.19万元,有5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万元。其中,村级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7个、15—20万元的村4个、10—15万元的村3个、5—10万元的村15个、1—5万元的村23个。从现有情况分析,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发展呈不平衡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部分离集镇和工业功能区较近的村通过建造店面房出租等,获得稳定收入,最高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0万元,但部分位置比较偏远的村增收途径较少,村级集经济收入还在5万元以下。二是收入增速减缓,支出逐年增加。由于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租金收入减少,加上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政策性收入空间的减小,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同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不断攀升,村庄整治、水利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工程建设支出所占比重增加较快。三是发展路子较为传统,增收渠道不宽。根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来看,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房屋出租收入、丰产林发包收入和机动地发包收入,占村级总收入的87%,主要依靠地域和产业优势,发展的路子较为传统,持续增收困难大,渠道不宽。为此,近年来,我们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组

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有利契机,注重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开发,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主要做法

(一)发展土地流转型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针对农村农民大量外出、土地撂荒的实际,我们开始对村民承包地闲置情况进行定期调查,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证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前提下,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机制,由村集体从农民手中把零散的撂荒田地、山林水面,通过签订有偿合同,集中起来,实行集体经营或集中发包,实现适度的规模生产,推进蔬菜、花卉、食用菌、黄烟、桑蚕等五种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全镇利用土地流转,发展以西黄埠村为龙头的集体花卉基地1800亩,以招贤四村为主体的蔬菜基地5200亩,以招贤三村为中心的蓝菜花基地300亩,以后仕阳为龙头的草莓基地500亩。大河东村地处丘陵,适宜烤烟生产,从1979年引入烤烟种植以来,烤烟面积最多年份达到了800亩。近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老年人想种黄烟又有心无力,一些边远的山岭地一片片抛荒,村里种烟的农户逐年减少。为做大做强烤烟业,从2006年冬天开始,该村党支部抓住全省建设烤烟生态示范村的机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群众自愿转让、代管70岁以上老人和出务工人员的土地、集体代耕新垦、利用无固定收益地及机动地等形式,村里成立曙光黄烟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2008年全村共流转土地1300亩,发展烤烟

1326亩,成为全市植烟第一村。2011年,该村1326亩烤烟为村民增加收入260万元,为村民增加收入27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3.6万元。

(二)发展特色型经济。我镇有袁公河、沭河宜林河滩3万亩,充分利用当地河滩资源丰富的优势,特别是利用村级集体统管的河滩杨树丰产林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集体独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丰产林基地,通过流转发包,增加村集体经营收入。后仕阳村有宜林河滩750亩,近年来,该村在反复征求党员、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拿出100亩河滩,实行集体统一购买树苗、统一栽植、分户管理、四六分成的办法,8年一轮伐,村民每年收入9万元,集体每年增加收入6万元。

(三)发展服务创收型经济。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使村集体在有偿服务中实现创收。目前,全镇组建生猪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3个,会员3500多人。程家庄村抓住与华润五丰包联共建的机遇,在村“两委”牵头下,成立了五福生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华润五丰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探索出了“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为会员提供技术和产销服务,村中生猪价格在市场价与保底价之间优先收购,由公司提供良种及相关种植技术,农户则在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负责生猪的养殖;华润五丰以每头猪返还15元的优惠政策,吸引本村及周边村群众加入合作社,现在已发展会员53人。该项目建成后,既充分利用了该村的闲余劳动力资源,又很好地保障了企业利益,实现了村和企业的双向促进、双向发展,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2万元。

(四)资产开发盘活集体经济。一是依托自身资源。对集体所有的河滩地、无固定收入地等资产,采取多种方式予以盘活。或对外招标承包、租赁,获得租

金收入;或作为股份与其它社会资本嫁接,兴办经济实体;或拍卖暂时不能发挥效益的资产,变现后投资新的项目,以存量换增量。如大河东村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中,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承包开发村集体河滩林地。这样村级集体可以从林地承包经营分成和林木合法有序转让价款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二是将闲置的校舍、村办公用房的门面房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兴办政策允许的各类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招贤四村沿路、临街集体场所较多,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该村抓住省级小城镇建设机遇,兴建了96家商业、服务业门店,仅此一项每年为集体增加经济收入4.3万元。

(五)发展政策扶持型经济。依据各自客观情况,积极争取财政、农业、林水、扶贫开发办、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好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加快发展速度。一是近年来,我们先后争取并完成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土地整理项目、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青峰岭灌渠末级渠系配套项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仕峤灌渠末级渠系配套项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高产稳产粮田项目等7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共改造低产田250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二是用足“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抓住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乡镇的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以奖代补制度,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探索出了一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新路子。2011年,全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155万元,上级财政奖补94.5万元,涉及项目10个,受益人口1.8万多人,全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三是主动和省、市、县相关部门对接,请求他们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搞好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

富,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以实现村级经济加快发展,达到增加村级收入的目的。今年年初,我镇制定了高标准设施农业奖补措施,政策规定:凡成方连片、高标准规划新建的,且单片达到50亩以上100亩以下的,镇财政按照每亩20元的标准给予村主要负责人补贴,同时按照每亩30元的标准给予村集体奖励;凡成方连片、高标准规划新建的,且单片达到100亩以上,镇财政按每亩30元的标准给予村主要负责人补贴,同时按照每亩30元的标准给予村集体奖励,每亩10元的标准给予管理区奖励,同时对道路、渠道建设及高压线路架设也给予资金扶持。全镇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700亩,百亩以上大片16处。其中,设施蔬菜4100亩,设施花卉1000亩,设施食用菌600亩。设施农业总收入1.7亿万元,设施农业人均增收2514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8%。2011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达到403.19万元,每个村平均4.98万元。通过建立村级集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村集体收入收支管理制度和完善村级事务民主监督制度,保证村集体收入反哺农民群众。以大河东村为例,村里给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20斤面、5斤米、1斤油和10块钱。年来,该村建起了农民公寓、村间绿化景观、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大楼等。各村积极完善基础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壮大成果,得到了实惠。其中修建村与村之间连接路43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建设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2处,使村民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新建沼气池2250座,使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等等。

几点启示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选好用好能人是前提。我们觉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把那些有经营头脑、有致富本领、有奉献精神、有民主作风、有群众基础的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有些村集体经济之所以“如火如荼”是因为他们有一批好的“领头羊”、而有些村集体经济之所以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是因为他们没有

选好领头人。所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选准村支部书记,配强村级领导班子。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是关键。因为各村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自身优势和劣势不一样,地域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坚持从村情出发,辩证看待优势劣势,做好扬长补短的基础性工作。

上一篇:小微企业信贷特点下一篇:中学生家庭教育心得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