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疑问题

2024-09-28

探疑问题(通用9篇)

探疑问题 篇1

摘要:创设一个有意义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出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是情境导入;而利用一些情境材料来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才是探疑情境的创设。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是自主学习问题;而需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规律或进行知识前后联系、归纳、升华、综合的问题及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的问题才是探疑问题。

关键词:导入情境,探疑情境,自主学习问题,探疑问题

课改以来,我校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摸索出了 现在的“三 学课堂”模式。所 谓“三学课堂”,主要环节包括自主学、导学、探究学三 方面。如何体现自主学、导学、探究学?我们教师往往都是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设计探究问题来体现。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将导入情境与探疑情境、自主学习展示的问题与探究的问题相互混淆,导致课堂设计环节和操作过程混乱,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浪费了课堂时间。本文就该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与同仁交流、共勉。

一、探疑情境与导入情境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目前盛行的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在教学开始之际或不同问题的提出之际,我们往往会创设一个有意义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而对情境材料本身没有过多的分析或深入的思考,只是将学生引入即将学习的状态中,笔者认为这种情境创设属于情境导入或问题之间的过渡,而非探疑情境的创设。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灾害》》,我们在教学时往往首先展示一些有关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常见的景观图,让学生对自然灾害大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什么是自然灾害?洪灾与洪水有何不同?用一系列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并开始进行自主学习,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检查、检测。这种情 境创设属于新课导入的一种类型,而不是探疑情境的创设。因此,导入情境往往是展示一些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引出要学习的内容,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探究问题。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学生探疑环节,我们往往也会利用一些情境材料来引出要探疑的内容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来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及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疑情境创设。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讲山地垂直分异中影响垂直自然带数目、雪线高低、同一自然带在不同纬度的分布及山地基带类型的因素时,我们往往会展示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分布图,先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上述问题的分布规律,然后提出为什么。这种情境属于探疑情境。因此,探疑情境往往是展示一些与探疑问题有关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引出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案例比较,我们在设计“学生探疑”的情境时,首先要定位好探疑问题,然后围绕探疑问题设置情境材料。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情境材料必须是能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材料或图表,而不是要引出一个知识点或学习内容。最后,这个情境材料不仅要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更要让学生能够依据情境材料对探究问题得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尤其是在分析问题、归纳要点、正确表述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探疑问题与自主学习问题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我们常常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看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归纳和提炼。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学生课前预习到的,看过教材就可以回答的,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这也是我们倡导的自主学习内容的一个反馈。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地理环境的 差异性》一节,在讲地理环境分异规律时,很多教师包括笔者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先展示我国从海南到东北以及从东部沿海到新疆内陆两个方向上的不同景观图,然后,提出这些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哪个分异规律、该规律形成的基础、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这些问题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准确的答案,不必思考,更不必深入 探究。这些问 题只能供 学生自主 学习,没有探究价值。因此,如果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只要阅读教材就可以回答或利用生活经验就可以解决,或在各种材料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就不属于探究问题。

在小组合作中,当教师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做了梳理后,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的提高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一些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规律或进行知识前后联系、归纳、升 华、综合的问题,是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查阅资料、讨 论、证实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探疑问题。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地理环境的 差异性》一节,教材中有一段是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影响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因素和一些具体的现象,但并没有解释具体现象受哪些因素影响及该因素是如何影响的。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非地带性分异现象和影响它们的因素,然后提出具体现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探究影响该现象的因素及原因。这个问题学生在教材中通过阅读找不到具体答案,最多只能感性地回答出因素,对具体影响及如何影响一时间答不出,需要进行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综合分析才可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和研究价值。因此,具有深入研究价值或需要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一定 的途径、方法 才能够说 明、证实、调查研究的问题才属于探究问题,而不是在教材中或根据材料简单地进行寻找、归纳就能回答的问题。

三、探疑问题和探疑情境的设计

我们在设计“学生探疑”的问题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对可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能够探究的问题,选择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其他问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检测问题。其次,要注意探疑问题必须是学生在课堂中经过适当时间的思考能够部分或全部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讨论来讨论去,没有解决一点问题或花费太多的课堂时间而严重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探疑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能提出过分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最后,探疑问题的设计要针对学习的重难点,讲究科学性,能够使学习内容系统化,能够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从而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要找出那些具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通过探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的问题。

探疑情境必须围绕具体的探疑问题进行创设,可以是地理现象,各种图表、文字材料,不仅要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疑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帮助学生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解。

在小组合作教学 中,正确认识 导入情境 和探疑情境,自主学习问题和探疑问题,有利于我们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设计出更合理的自主学习方案和教学方案。

“驯鸽的飞声”探疑 篇2

赏析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老师们都会涉及描绘故都北平自然风物的五幅画面,其中,第一幅画面“清晨静观”最完整且最富层次感。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这幅画面时,关于“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学生提出了两种理解:鸽子咕咕的叫声和鸽子飞行时翅膀拍打发出的扑棱棱的声音。我觉得这两种理解都不太恰当。

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此也没有详细的阐述,只在48贞有一句“……在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从视觉角度分析了这句话,那么,“驯鸽的飞声”具体应该指什么呢?

驯鸽,是经过人工饲养的家鸽,多数白色或瓦灰色,飞行时一般不会发出叫声,所以,学生的第一种理解不恰当。而第二种理解“翅膀拍打发出的扑棱声”应该是驯鸽起飞时近处听到的声音,不太可能是“很高很高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一般情况下,驯鸽系有鸽哨,鸽哨又名鸽铃,属于一种民间风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全国有不少地方都能制作鸽哨,而北京的鸽哨制作水平无论声响效果还是品种类型,都算是化较精致的,这与北京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鸽哨发挥作用,需将鸽哨系在鸽身上,鸽哨的系法极有讲究。选鸽子尾翎的中间四根,在距离臀尖约一厘米左右,用针引棉线平穿而过,打结系牢,这一准备工作俗语叫“缝哨尾子”。哨口朝前,将哨口的有孔哨鼻插入四根尾翎的中间缝隙中。此时,鼻上小孔恰好露在尾翎之下。用长约5cm的钢丝穿过鼻孔,弯成圆圈,两端扣搭成环,以防张开,这样鸽哨就系好了,鸽峭的效果随着鸽子放飞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鸽于自远方归来,回翔时,系哨起到预报的作用。鸽子围绕居所一再盘旋,这时最能体现哨子的作用。鸽群盘旋回转,哨口受风角度不一,哨音也强弱轻重有别,尤其是鸽群向左向右轮番回旋的时候,声响的变化更为明显、悦耳,欣赏哨鸣蓝天是养鸽者和聆听者共同的乐趣。

经过多方了解和认真分析,我认为“驯鸽的飞声”应该是:驯鸽从天空飞过时,鸽哨所发出的尖细、单调的声音,这样,才符合作者在故都民居清晨静观的实际,才感受得出故都秋意的“清、静、悲凉”。

《围城》版本探疑 篇3

关键词:围城,版本,探疑

各种资料显示把上海晨光出版社1947年5月出版的《围城》列为的初版本, 这也无可厚非, 因为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说法完全可以成立, 我们可以称之为图书初版本。但是很快就要涉及的问题出来了, 《围城》在期刊上连载算是怎么回事呢?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得出, 期刊连载的《围城》要比图书单行本早出版了三个月, 这一功劳将归功于唐弢和柯灵先生。唐先生率先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发表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这是不争的事实。民国三十五年一月十日《文艺复兴》就已经在下期要目预告中刊登了“钱钟书:围城 (长篇) ”的目录, 二月开始刊登了《围城》第一章。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归结为的初版本或者是叫《围城》期刊版本。上海晨光出版社1947年5月出版的《围城》可以称为图书单行本或是图书初版本 (图书第一版本) 。因此[文学视界 (http://www.white-collar.net) ]这个网站统计的13种版本还要加上一种就是期刊版本而且是初版本, 更确切地说是《围城》的连载版本, 因此应该说《围城》到目前为止共有14种版本。

1) 《文艺复兴》第一卷第二期至第二卷第六期连载十章, 民国35年2月25日—36年1月1日 (1947年2月25日—48年1月1日)

2)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于1947年5月出版了《围城》初版。

3) 美国印地安娜大学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英译本。

4) 前苏联莫斯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5月出版了俄译本。

5)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10月出版了本书的新版。

6) 法国克里斯蒂安·布热瓦出版社与1987年出版了《围城》法译本。

7) 日本岩波书店于1988年2、3月间先后出版了《围城》日译本上、下册, 书名被改题为《结婚狂诗曲》。

8) 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该书德译本。

9) 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于1989年9月出版台湾版《围城》。

10) 维吾尔文译本于1991年10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1)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阿纳格拉玛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出版了西班牙文译本。

12) 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台湾英文本。

13) 韩国实录出版社于1994年5月出版了朝鲜文版上、下册。

14)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版的《围城》于1996年出版。

在揭示第一个问题之后, 第二个问题《围城》钱先生的序中有一段删节, 这是图书中所看不到的, 我们把书中的原序用黑体标出以示区别, 而期刊中的原序知者甚少。

在这本书里, 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 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 只是人类, 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 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杨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 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 替我挡了许多事, 省出时间来, 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 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佳话, 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 名说交付出去, 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 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 作品总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书, 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 因此罢了。

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重印前记

《围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版, 一九四八年再版, 一九四九年三版, 以后国内没有重印过。偶然碰见它的新版, 那都是香港的“盗印”本。没有看到台湾的“盗印”, 据说在那里它是禁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里对它作了过高的评价, 导致了一些西方语言的译本。日本京都大学荒井健教授很久以前就通知我他要翻译, 近年来也陆续在刊物上发表了译文。现在, 人民文学出版社建议重新排印, 以便原著在国内较易找着, 我感到意外和忻辛。

我写完《围城》, 就对它不很满意。出版了我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以后, 我抽空又长篇小说, 命名《百合心》, 也脱胎于法文成语 (Iecoeurd'artichaut) , 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一九四九年夏天, 全家从上海迁居北京, 手忙脚乱中, 我把一叠看来像乱纸的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兴致大扫, 一直没有再鼓起来, 倒也从此省心省事。年复一年, 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 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也许两者根本上是一回事, 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 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这部书禄版时的校读很草率, 留下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 就无意中为翻译者安置了拦路石和陷阱。我乘重印的机会, 校看一遍, 也顺手有节制地修必了一些字句。《序》里删去一节, 这一节原是郑西谛先生要我添进去的。在去年美国出版的珍妮·凯利 (Jeanne Kelly) 女士和茅国权 (Nathan K.Mao) 先生的英译本里, 那一节已省去了。

一九八0年二月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钱先生提及“《序》里删去一节, 这一节原是郑西谛先生要我添进去的”但是原序中删除的是什么内容呢?这就是我们要予以揭示的问题所在。这一内容也完全可以证明期刊版本存在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证实期刊连载要比图书初版本要早。图书序中删除的内容在《文艺复兴》第二卷第六期的722页我们找到了答案。删节部分如下:

“《围城》序”

“……承郑西谛李健吾两先生允许这本书占去《文艺复兴》里许多篇幅, 承赵家璧先生要去在《晨光文学丛书》里单行, 并此致谢。好朋友像柯灵, 唐弢, 吴祖缃, 卞之林几位先生的奖励, 以及读者的通信, 批评者的谴责, 都使我惭愧。我渐渐明白, 在艺术创作里, ‘伯拉图式理想’真有其事。懸擬这本书该怎么写, 而才力不副, 写出来并不符合理想。理想不仅是个引诱, 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 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以后, 它变为残酷的对照。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原文文字没改动) ”

情境探疑——还学生学习主动权 篇4

一、巧用创设情境设疑立标的方法,把“兴趣”还给学生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就能使他们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

在数学课上,教师教学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只要他们踏进数学大门,就会随时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趣味的数学,就会亲身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的乐趣。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例如,在学习“口算加减法”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板书例题250+470后,鼓励每个人都来当数学家,“创立”自己的解题方法。大家公认谁的方法又好又新,就把这种解题方法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学生们欢欣鼓舞,激起了求知的欲望。积极讨论后,发现学生有多种解题方法,如200+470+

50,250+400+70,(200+400)+(50+70),250+500-30……我在每种正确的解题方法上都端端正正地写下了“某某解题法”。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积极思考,对同一个问题努力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的积极引导,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并从中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会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凭借情境,解疑构建,把“思考”还给学生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把学习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能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解释、应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

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创设了一种新的学习情境——用选号法来进行教学。首先,选出学号数是“9” 号的同学,并让他们说出自己学号数的约数的个数,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这些数的约数的个数可分哪三种情况?有一个约数的是几?有两个约数的是几?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几?学生回答后再打开课本自学,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其次,在巩固练习时,同样用学号数来分析,让学号数是“18”号的同学说出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自己判断,大家来评判,使每位同学在参与的同时掌握了知识。最后,请全班同学共同回答,既不符合质数又不符合合数定义的学号数是几号?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是“1”号,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这种新的学习情境——用选号法来进行教学,摒弃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问题的情境,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凭借情境解疑构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体现了教学的高效性。

三、拓展情境当堂训练,把“创造”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实现创造思维的培养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过去,教师为了学生能学好知识,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的思维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画了一道看不见的圈。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阻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究方向,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当堂对学生进行训练,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教学情境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索之中,有趣地去学习,去探究,去自主地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四、聚焦情境创设竞争机制,评价反思,把“自主”还给学生

竞争机制的适时引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呈现出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竞争的方法激活课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起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再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钉子板、各种三角形、量角器等工具,用活动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是否等于180°,并比一比哪组用得时间少,想得方法多。对第一个想出有突破性验证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此时,教师将自主、探究交给学生,学生们齐心协力、积极思维,个个为小组争荣誉而积极探究。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列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从而证实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和是否等于180°。可见,这是一次成功的亲身体验。思考不再是苦恼的事情,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一份激动人心的快乐。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还给学生。我想“机会”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习氛围的创设,也可以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创造的时间等形式来实现。教师很好地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地探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川区宝积乡周家地小学)

五步探疑鉴赏诗歌 篇5

诗歌阅读教学, 必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五步探疑”:缘何写→写什么→怎样写→有何作用→抒何情。

“五步探疑”是互为联系、辩证统一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鉴赏古诗。

“五步之中, “缘何写”是创作背景, 这可从“注”或设题的“题干”中获得信息;“抒何情”是诗歌的主旨情感, 它附着在创作背景和描写的意象上, 如借景抒情、即事生情、用典寓意等;“写什么”是诗所描写的意象, 包含物象和情感, 如咏物诗所咏之物、边塞诗的边陲风情等;“怎样写”即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 如动静、虚实、侧面描写以及各种修辞格的运用;“有何作用”即艺术表达的作用。有些诗句前人有评价, 现在鉴赏者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要言之有理。命题者设置问题一般不超出上述内容。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 (1) 潘大临 (约1057-1106) :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 (3)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从全诗看, 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此题沿用了前几年的考查形式和赋分, 考查的是一首五律宋诗。学生对问题 (1) 直接作答是“怎样写” (诗歌炼字艺术) 和“有何作用” (鉴赏诗歌的语言, 炼字的妙处) ;学生对问题 (2) 直接作答的要点是“写什么” (诗人写了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怎样写”和“抒何情” (诗人情感倾向) 。但是, 在作答之前须整体感知, 再“五步解疑”。

第一, “缘何写”。读“[注]”可知, 潘大临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苏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 不禁浮想联翩, 感而赋诗。

第二, “写什么”。西山重岭叠嶂, 连绵不绝, 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 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 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 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 建立了盖世功业, 就像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 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 觉得一片明亮, 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 天空是如此的开阔。“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很别致, 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 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静动结合的画。俱往矣, 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 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 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第三, “怎样写”。诗的前两联缅怀古时的英雄;诗的后两联结以归隐之志。

第四, “有何作用”。诗歌意境阔大, 笔力雄健。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 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对仗精工, 诗句凝炼。这只要看“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诗人对历史上建立丰功伟绩的人物是多么景仰, 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 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

第五, “抒何情”。诗人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 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诗人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 发出不平之声———“最羡渔竿客”, 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其中第三步“怎样写”是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以下几种。

1.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 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属于文章语言的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 《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 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 有直接抒情, 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 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 (辞格) 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探疑问题 篇6

情境探疑的实质是“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自学 (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习题等) 。“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中暴露的问题与存在的疑难。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 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但不管这些课堂教学的结构怎么变,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体现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 这是一条明线,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线是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这是一条暗线,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情境探疑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步:“提出目标, 指导自学, 质疑讲解, 练习巩固”。

二、灵活合理使用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顺利自学

(一) 整合教材内容修复思维体系

案例1:“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本将“轴对称”安排在初二第一学期, 内容有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作图, 典型应用等, 内容完整, 结构合理。“旋转对称”和“中心对称”安排在初三第一学期, 内容支离破碎, 如只介绍了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旋转后一对对应点的性质。而练习题中又涉及到了有关旋转的作图;应用旋转变换进行证明;计算;判断某个图形是否旋转图形等的题目。本来“中心对称”是“旋转对称”的特殊情况, 但课本并未提及这两种对称之间的关系。如果让学生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自学, 别说应对中考, 就连课本练习题也无法完成, 如果教师靠课后追加习题课的方式进行弥补, 那也只能起到“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作用,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做了如下的整合。

课前作业:

复习整理“轴对称”这一节所学的各项内容。

自学指导:

第一步:回顾“轴对称”这一节所学的各项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情况进行抽查并作适当的补充, 可用媒体展示有关内容。)

第二步:第一组学生类比轴对称的有关知识点和具体内容, 参考课本和练习册, 用10分钟查找“旋转对称”的有关内容, 把它们写下来。第二组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中心对称”的查找任务。

第三步:把你查找不到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先向同桌或邻桌咨询。

第四步:两组同学的代表向教师咨询查找不到的内容。

第五步:两组同学分别汇报查找到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板书。 (板书设计突出三种对称的鲜明对比) 学生归纳记录。

第六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三种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步:自学教师出示的三种对称中典型的应用题。

第八步:课后查找有关旋转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典型练习题 (类似例题) 。

设计意图:课前作业是为了给同学提供对比分析的材料。课上将学生分组, 安排他们自学不同的内容, 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可以节约学习时间, 关键是能让他们体验向同伴学习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共享资源。教师通过收集两组同学的自学内容, 巧妙地板书内容, 将三种对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查找同类练习题是为了让他们形成解题能力。这样的设计, 旨在用系统的观念, 建构的思想, 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于区别, 修复课本不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 营造自学氛围, 激活求知欲望

案例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本内容在图形特征方面描述的比较详细, 通过“观察”介绍生活中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 通过“探究”揭示了两圆在五中位置关系下公共点的情况, 这样的安排比较适合学生自学, 但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用数量关系描述两圆的位置关系, 只要求学生讨论, 至于从那个方向讨论?具体讨论什么?只字不提, 这种简单内容细说, 复杂内容一笔带过的呈现方式, 会使学生在自学时处于茫然状态, 其结局极有可能是有讨论而无结论。既浪费课堂时间又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 本节课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自学指导:

第一步: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分钟)

第二步:观察:用多媒体演示两圆的运动过程, 注意两圆的位置关系。 (2分钟)

第三步:画图:画出你观察到的两圆的各种位置情况。 (5分钟)

第四步:探究:用线段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 比较两圆半径与圆心距在五种位置下的大小关系。 (10分钟)

第五步:自学课本例3, 注意解题格式。

第六步:当堂练习。

第七步:讨论:圆是轴对称图形, 两个圆是否也组成轴对称图形呢?如果能, 找出对称轴。 (教师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

探疑问题 篇7

关键词:传输企业,绩效管理,运营

前言

许多企业在真正能够着手推行绩效考核后, 才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难点, 探其究竟, 主要源于管理者在对考核的认识上存在种种误区, 进而导致了具体实践中的偏差。本人结合在湖北传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对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作出初步分析论证, 并探索出问题解决的相关途径。绩效管理中的问题表现及解决途径。

1 绩效考核“超市化”

把绩效考核做成了包罗万象的超级市场。这是一种贪大求全、资源控制失当的做法, 它忽视了绩效考核的适用范围。湖北传输从2000年成立至今, 维护业务历经了干线、干线加本地网、有线加村村通小灵通、全业务运营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 每一阶段均对绩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每一阶段的考核指标均有大的变化, 在全业务运营以前, 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侧重有线, KPI指标的设立也以此为主, 考核指标比较单一, 考核流程相对简单, 2008年以后, 中国电信实现了全业务运营, 湖北传输的维护职能涵盖了干线、本地网、接入网、村村通、小灵通、CDMSA网络的维护, 员工工作量成倍增加, 企业维护指标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 湖北传输也开始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绩效考核KPI指标复杂化, 并且在关键业绩KPI的基础上, 引入了学习成长KCI指标, 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然而, 如何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 并与绩效计划相结合却考虑不周;考核指标过于细化, 导致企业、员工业绩指标的量化与统计成了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 指标统计需要多部门之间配合, 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延误考核的完成时间。

指标的选取应当遵循smart原则:s代表具体 (specific) , 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 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 (measurable) , 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 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a代表可实现 (attainable) , 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 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现实性 (realistic) , 指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 可以证明和观察;t代表有时限 (time bound) , 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一方面, 指标的选择是针对企业的职能设定的、关键的、少而精的指标。另一方面, 指标确定时要尽量量化, 不能量化的要细化或标准化。如果指标的选取被考核者不可控, 那么考核指标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从湖北传输历年来关键考核指标设置的变化, 可以看出, 2008-2010考核指标过于细致分散, 导致了考核的不可操作、不可掌控, 2011年经过几年来运行的摸索,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正, 仅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了设置, 这样各单位和员工才能做到人人认识到各自的责任和目标, 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 千斤重担人人挑。

2 考核执行中相互推脱责任

绩效管理包括目标设定、绩效监督、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四个环节, 在此过程中, 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负责流程制定、选择工具和方法、进行培训、提供帮助、过程监督并归档。直线经理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责:双向沟通, 完成目标分解;收集信息, 指导员工完成绩效目标;及时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估;反馈结果;实施奖惩、培训, 提出使用建议。员工在绩效管理中的职责:与直线经理共同制订绩效目标 (计划) ;执行效绩合同与工作计划;按期真实提交完成情况;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 确保绩效目标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只有明确了以上责任划分, 并且做好绩效辅导, 使大家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工作的归属, 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就不会再存在推脱责任的问题。

为了明确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湖北传输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出台相关的办法和制度, 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委员会, 对各层面员工进行有区别的绩效辅导, 对各层面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 做到绩效管理工作是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企业管控部门、直线经理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 绩效管理工作应成为常规性的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明确, 互相推诿权责不清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 考核执行难, 考核结果执行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考核基础数据不准确, 绩效考核存在主观误差, 如打分中间化、平衡化等, 考核周期不确定, 考核执行不严格。在结果运用上无明显激励, 导致绩效好的与一般的拉不开距离, 绩效结果与薪酬不能合理挂钩。

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相对单一绩效考核体系不应该是单纯为了奖惩员工而设立和存在的, 它应当成为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的推进器。在绩效考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力和问题, 主要由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健全、层级管理不明确、管理基础薄弱、考核设计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 当这些现实问题出现时, 企业又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进而导致了绩效考核不是流于形式, 就是中途停止, 甚至会耗费大量的企业资源。

湖北传输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的激励运用, 除发放绩效工资之外, 还应用到员工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教育培训、合同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4 考核流程繁琐, 考核方法复杂, 操作性不强

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度较高的管理技术, 绩效考核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科学都会影响其实施效果。湖北传输企业的绩效考核包括月度考核、季度考评、年度综合评定和专项工作考核。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抓绩效考核, 收集资料、统计数据、进行测评、计算结果。月度、季度、年度和专项考核其实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不停的进行考核最后就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折腾,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 也消耗了企业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季度考评其实就是月度考核的平均, 完全没必要再进行一次。专项工作其实就是某项工作一年来的完成情况, 完全可以纳入年度考核。把月度考核作细, 把年度考核做全, 个人以为就可以涵盖个层面各项工作。

考核方法是操作方法, 应该是简单易操作, 这样才能为员工所理解, 知道最后的考核结果如何而来, 如果一个考核方法太复杂, 经过多次的绩效辅导员工都无法理解, 不知道自己最后得到的绩效工资和个人业绩之间的联系, 这个方法应该是有失误的。

员工个人绩效工资与团队业绩和个人成绩挂钩, 简单明了, 员工很容易知道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的关系, 有利于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导向作用。

5 结束语

探疑问题 篇8

1.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沉浸在探究的氛围中, 无疑是将学生的思想和情绪转移到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如在教学《小鸟找家》 (湘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第8 课) 一课中, 笔者设置了如下情境:顽皮的小鸟不听从妈妈的劝告而偷偷地溜出家门, 结果在狂风暴雨中迷失了回家的路。天马上要黑了, 小鸟该怎么回家呀?小朋友们听了这样的故事情境, 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了自己最好的主意, 帮小鸟找回了家。

2.创设激励情境, 增强学生自信心

新课改中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但是很多小学生因“独生”惯了, 与人合作的习惯很难养成, 并且胆子小不敢回答问题或者表演节目。因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大胆去表现自我。如在传授《鸟语花香》 (湘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 一课时, 笔者首先让男同学扮演“鸟”, 女同学扮演“花”, 然后让他们合作上台表演。可以是合唱, 也可以是舞蹈……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鼓励小朋友们在“星光大道”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学生通过表演, 不但培养了合作精神, 而且增强了上“舞台”表演, 展示自我的自信心。

3. 创设实践情境, 锻炼学生意志

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使学生在直观性的情境中掌握技法和要领往往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例如教学《梅竹精神》 (湘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4 课) 一课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名家画竹子的视频讲座, 让学生在名家的指挥中“布阵施战”,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 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4. 创设操作情境,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美术课教学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不仅仅局限于绘画, 还有手工制作等。在某种意义上讲, 美术学科教学使孩子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手脑并用。例如在教学《小动物盖房子》 (湘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第10 课) 一课时, 为了全面地调动小朋友们动手的积极性, 笔者创设了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风刮倒的场景, 小猴子、大棕熊要为小兔子想办法盖房子, 可是办法有限, 让小朋友们为它们出出主意, 想想办法, 替小兔子盖一幢美丽、漂亮的大房子。通过以上的情境设置, 小朋友们纷纷动手, 用香蕉、橘子等物品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

5. 创设主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创设主题情境,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本课的主题而直观地创设一定情境, 并提出与本课主题紧紧关联的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探疑,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 在讲授《小树快快长》 (湘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第12 课) 一课时, 笔者首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棵小树的形象, 并提问:小树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面对老师的提问,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树能够带来新鲜的空气;小树能够阻挡风沙;小树能够防止泥石流;小树能够带来鲜嫩的果实;小树能够美化环境;小树能够让我们乘凉……孩子们对“小树”的探究性回答让笔者感动, 也让笔者震撼, 同时也使笔者受益匪浅。

在美术课的教学中, 还有很多情境值得我们去尝试、去探索、去运用。如:创设民主情境, 激励学生思考;创设探究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等。总之, 让我们用一颗颗“情境”的心, 创设出更多的情境, 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摘要:“情境探疑”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利用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设激励情境, 增强学生自信心;创设实践情境, 锻炼学生意志;创设操作情境,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设主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精神等。

关键词:情境探疑,问题,激励,实践,操作,主题

参考文献

[1]实验教科书编写委员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湘版) 教材一年级上册使用参考[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探疑问题 篇9

一、创设情境设疑立标时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基础上的归类整理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凭借情境,解疑构建时实验探究要遵守实验规则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对一些植物、动物的生长;岩石矿物的观察这样类型的课比较头痛,因为实验材料太难准备了。怎么办?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发挥本地本校的特色,如我们学校有花园,而我校又有专门的花匠师傅,我与他交流了一下,知道他专门种花,于是我请他把种在校园的菊花种子送我一些,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种植,并且告诉学生校园里也种植了同样的菊花。学生在种的过程中就可以随时观察校园里的菊花,看看它们的生长情况,就算学生的菊花没有种成功,但是通过观察校园里的菊花,也可以将菊花的整个生命周期呈现于学生的眼前。

三、 聚焦情境,评价反思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以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荒谬,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却可以鼓励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我们可以表扬那些坐姿好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轻轻的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激励性评价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

四、 优化情境,质疑再探能调动学生处于疲劳期之际的学习兴趣,也为课后的学科综合性实践活动指方向、做引导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但不要拘泥于质疑产生的问题一定要当堂解决,重在思维训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发散、敢质疑、敢创新,可以留有期待。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教育管理中心)

上一篇:创新机构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