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问题,处分问题(精选7篇)
吸烟问题,处分问题 篇1
我们似乎总有一种思维惯性,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行政手段来个强制限定,只是如果学校教育尤其是基本的德育也需要动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完成,实在有一点讽刺。教育机构承担着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任务,这也是其职责所在,最小化来说,学校有自己的校纪校规需要遵守,但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他们的自主性远高于中小学生,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原本就很难实现。如此,高校反倒有了推脱责任的嫌疑,如果发现了学生的性道德问题,学校就采取严厉处分甚至开除学籍,而开除学籍以后呢?除了该学生不再跟本校有任何关联以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将学生抛到社会,就完结了吗?本应圣洁和纯净的校园,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与社会无二?是该感慨高校与社会接轨做得到位,还是感叹社会的力量太过强大?女大学生做二奶的新闻或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甚至羡慕的社会情绪,还有那些让人忧虑的社会现象和风气。如果社会这个土壤不净,高校除了念念紧箍咒以外,似乎也真的难有良策。就像高校作弊,年年提,年年有,警告、记过,甚至留校察看,却依然难以阻挡抄袭狂潮。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
吸烟问题
近几年来,中学生抽烟的问题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了,但学校和家长又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方法。那么用什么办法能解决中学生抽烟这个问题呢?让我们听听来自北京市西城区育华中学的陈建中老师和现场的嘉宾、同学讨论学生应不应该抽烟这个话题。
中学生抽烟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根本不足为奇,如果你不抽烟也许还会被认为太“老土”。几乎每所中学都有学生抽烟,并且还频频在学校旁边比较隐蔽的地方看见聚众抽烟的中学生,里面甚至还有女生的影子。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他们有时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认为抽烟不是一件可耻的行为,是非常帅、非常酷的表现。虽然我们的《中学生守则》中明文告诉学生不能抽烟。但看我们的社会,很多成年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可以随便抽烟。还有少数老师,对师德规范有时也不大遵守,上课铃声响了,还要在教室门口抽上几口,这样的行为无疑给学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他们认为老师不也是这样吗?不是应该为人师表吗?既然老师都抽烟,那我们理所当然可以抽烟了。
一些学校在发现学生抽烟这个问题时,一定会不加考虑的开除这个学生的学籍,但是我觉得单纯的开除学籍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在开除学籍之前,学校一定要有相关的规定:严禁吸烟,屡教不改者作开除学籍处理。对于无视学校规定的学生,我赞同按学校的规定处理,即开除学籍。一些家长对于骄生惯养的子女一宠再宠,认为学校管得太严。在这方面,如果连家长都处处护着学生,那叫学校怎么管教孩子呢?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中均明确规定,禁止中学生吸烟。各烟草专卖局也一直要求每个卷烟零售点,必须在柜台上竖着标有“不得向未成年人售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的牌子。这是君子约定,但当有利可图时,相关部门是无法遏止他们卖烟给学生的。政府部门还有一个关于校园外50米内禁设卷烟零售点的规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禁止学生抽烟,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烟民众寡往往与居住的宿舍环境有关。嗜烟者往往住得较为集中。而且在其周围烟民队伍发展较快。有些人本不会吸烟,也受环境影响,盲目从众了。吸烟的同学因为共同嗜好,较之不会吸烟的同学多了一种联系和沟通,甚至多了一点儿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少数不吸烟甚至反对吸烟的人也逐渐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孤寂之感,因而也会慢慢放弃原先的想法,开始与众人为伍。显然是从众心理在作崇。现在的人头脑中确确实实有这么一种偏颇认识。仿佛一提起男子汉,就不由自主地将其与烟联系在一起。那些影视中金光耀眼的青春偶像,得意时吸烟,潇洒:安静时吸烟,智慧、深沉;愤怒时吸烟,镇静、刚毅,坚强。
学生阶段处于人生的金年龄,是人最注重自我完美化和最具模仿力的阶段之一。他们往往依照自我认同崇拜的形象来塑造自己,所以那些影星的举止行为,常常在他们心中产生巨大影响。还有,影视作品中那些伟人。细想一下,像福尔摩斯的烟斗,马克思的雪茄,毛泽东的“大土炮”,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令人费解的是,影视导演在吸烟动作细节上煞费苦心,极力夸大,仿佛伟人的成就、卓越才华,源于那黄津津的烟草和灰蒙蒙的烟雾。影视片有意或无意的错误导向,导致了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认知念头,使那么多小字辈极力去模仿,不惜节衣缩食,不顾身体之害而吞吞吐吐。
总之,学生吸烟的心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究其原因,一是环境影响,二是学生的认知偏差,再者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也往往是学生吸烟的原因之一。因此,让学生远离烟草,学校和家庭应承担主要责任,社会也应该行动起来,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无烟环境。禁止学生抽烟是一项较难的社会话题,希望能共同加强教育。
吸烟,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技工学校,不论是校内校外,吸烟者不乏其人,不仅男生如此,女生吸烟人数也多了起来。学校对此尽管加大了管理和处罚的力度,但仍然不能将吸烟的现象杜绝。笔者途经某技校附近的小商店不止一次发现,十来平米的商店里,摆设着一些桌椅,桌面上放着一个盆子,盆里已存有不少烟头,地面上的烟头到处都是。七八个身着技校校服的学生坐在里面个个吞云吐雾,谈笑风声。
法断是非:因为吸烟是一种有害身体的不良习惯,而且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如果染上烟瘾,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我国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都对此作了一些相关的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该法将未成年吸烟是作为一种不良习惯加以制止的。该法还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不得吸烟、酗酒。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因此,学校为吸烟的学生设置吸烟室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有关的法律,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严肃处理。
为了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学校和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讲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对影视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吸烟现象应当对学生正确的引导。
*学校的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教师最好能够以身作则,不吸烟或者戒掉烟瘾。如果确实难以戒除烟瘾的话,也应当按照上述法律的规定,不能在教室或其他学生活动场所吸烟,吸烟时应当尽量对学生加以回避。
*学校和教育者应当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具体措施,倡导有关人员积极支持,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规定确实落实下去。
吸烟问题,处分问题 篇2
行政处分制度作为行政机关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 在我国早已确立。如:1957年10月26日, 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 就对行政处分的种类、适用条件、使用权限以及程序等重大问题作了专门规定。此外, 行政处分这一概念还大量的出现在国家制定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中, 这种情况表明行政处分制度在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管理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 何谓行政处分?目前我国的相关立法对此并无明文规定, 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存在着分歧。如有的学者将行政处分定义为: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对于本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对于行政系统的机关工作人员施行的内部纪律上的惩戒措施。[1]还有人认为,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所属人员中有轻微违法失职行为而尚未构成犯罪的人或违反纪律的人所给予的处分。有时也称“纪律处分”。[2]这种观点的最大特点是认为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不限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还包括所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可以说, 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行政处分制度的实际。
本文认为, 目前行政处分制度实施的现状已大大偏离了行政处分的应有之意, 用行政处分的概念反映对各类人员的惩戒措施, 其合理性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 从理论上讲, 要正确把握行政处分的概念就必须了解行政的概念。尽管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的概念见解不一, 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行政的概念应该是与特定的国家机关即行政机关联系在一起的。其次, 从立法实践上看, 除了行政处分概念之外, 我国现行法律中涉及的几乎所有与行政有关的概念都只是与国家行政机关有关。如《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三) 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 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 并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还比如行政处罚、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等行政法上的一些与行政有关的重要法律概念也都是与国家行政机关联系在一起。[3]
由此可见, 行政处分应当是只适用于行政公务人员的专有术语, 把行政处分作为反映国家对各类人员予以组织惩戒的普遍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所以, 所谓行政处分是指行政公务人员因实施行政违纪行为而承担的一种内部的行政法律制裁。
二、违法行政处分的经济救济现状
(一) 违法行政处分的经济救济途径定性错位。
《行政机关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被撤销处分或者被减轻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工资福利受到损失的, 应当予以补偿。”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将违法行政处分的物质救济途径定性为补偿, 然而这种定位却与行政处分的违法性质不相搭配。我们都知道, 补偿针对的损失是由合法行为造成的, 而赔偿针对的损失则是由违法行为造成的。
虽然《行政机关公务员暂行条例》全篇都没有对造成公务员损失的行政处分行为做一个明确的定性, 仅仅在第六章有些地方将它认定为“错误”或“有误”, 比如第五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受理公务员复核、申诉的机关应当变更处分决定, 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机关变更处分决定: (1) 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务院决定错误的; (2) 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情节认定错误的……”, 但是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 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由此可见, 如果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 不具备“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任一要素的, 都应当判定为不合法的行政行为, 即违法的行政处分。这说明《行政机关公务员暂行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承认了错误行政处分的违法性, 那么对公务员造成的损失再适用补偿的规定显然就不合适了。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损失适用赔偿而不是补偿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个别字眼的更改, 它首先彰显了行政机关对自己行为认定的态度。将《行政机关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补偿”修改为“赔偿”, 不仅从正面确认了错误行政处分的违法性质, 而且更有利于进一步套用国家赔偿的原则精神对公务员的损失进行经济救济。
(二) 违法行政处分赔偿范围狭窄。
从《行政机关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看, 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处分对公务员造成的损害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害赔偿, 并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只是在第五十一条规定:“在适当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 然而要实现对公务员精神损害的充分救济, 仅仅为其“恢复名誉”还是远远不够的。从世界范围看, 对国家侵权行为引起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第四章赔偿方式的做法正是迎合了这一价值追求, 《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 致人精神损害的, 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 为受害人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但是我们在认可国家赔偿制度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同时, 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国家机关侵害不同的对象时, 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有很大的不同, 这有违平等原则。按照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 如果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相对人可以在符合《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情形的条件下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然而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处分侵害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导致精神损害时, 公务员却不能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大缺陷。
(三) 违法行政处分赔偿程序缺失。
赔偿程序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国家赔偿责任不可或缺的必要保障, 是对赔偿义务机关行使公权力的有效约束, 也是对赔偿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有效保障。
虽然《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被撤销处分或者被减轻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工资福利受到损失的, 应当予以补偿。”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八十四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公务员处理错误的……造成经济损失的, 应当负赔偿责任。”但是两者都没有规定具体的补偿或赔偿的办法和程序。谁是赔偿义务机关?受违法行政处分损害的公务员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后, 赔偿义务机关做出赔偿决定的期限如何设定?以及公务员如果对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决定不满意, 应当在多少期限内提起复核程序等等一系列重要的赔偿程序问题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法律漏洞。
三、完善违法行政处分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 明确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赔偿请求人的范围。
(1) 受到行政处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有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才能以自己的名义, 以赔偿请求人的身份请求赔偿。自己没有受到行政处分, 而是替别人打抱不平的人, 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亲属, 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作为赔偿请求人要求国家赔偿。若因为特殊情况, 赔偿请求人不是受害人本人的, 赔偿请求人应当说明其与受害人的关系, 并提供相应的证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赔偿请求人请求赔偿的行为必须以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作出, 代表的是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其自己的意志和利益。 (2)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如果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死亡的, 那么该如何认定赔偿请求人呢?本文认为可以参照《国家赔偿法》第六条的规定:“受害的公民死亡, 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这里的“继承人”是指依法享有继承死者在财产上的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分为法定继承人和指定继承人两种。法定继承人包括死亡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作为代位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 对死者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指定继承人又叫遗嘱继承人, 是指根据财产所有人的指定, 在财产所有人死亡后继承其财产权的。“有扶养关系的亲属”中的“扶养”一词包括的范围较广, 包括了长辈对晚辈的扶养、晚辈对长辈的赡养以及同辈之间的扶养等。行政机关违法的行政处分虽然不是针对受处分人的继承人和其有扶养关系的亲属的, 没有直接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 但是他们受到的间接影响最大。如因为行政处分而导致受处分人工资水平降低, 使得其继承人的继承财产减少, 如果行政处分被确认为违法, 继承人的利益就应当因此而得到补救, 决不能因为受处分人的死亡而使其利益得不到补救。因此, 在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死亡之后, 赔偿请求权可以转移为其继承人或者由其扶养的亲属享有。
2.赔偿义务机关。
赔偿义务机关是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行政处分决定一般由任免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作出, 因此, 在行政处分违法, 造成受处分人损害的情况下, 应由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来履行赔偿责任。关于赔偿费用, 笔者认为应该由国家负担。根据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 国家赔偿费用由赔偿义务机关先从本单位预算经费和留归本单位使用的资金中支付。然后再向同级财政机关申请核拨。为了使赔偿义务机关吸取教训, 财政机关在审核赔偿义务机关的核拨赔偿费用申请时, 如果发现该赔偿义务机关是由于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而造成国家赔偿的, 可以提请本级政府责令该赔偿义务机关自行承担部分或者全部国家赔偿费用。[1]
(二) 明确赔偿程序。
对行政处分的赔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 即附带提起赔偿和单独提起赔偿, 所以赔偿程序也可以具体分为两种:附带式和单独式。附带式是指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既要求撤销或者变更行政处分决定, 又要求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81条的相关规定, 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 也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 由受理申诉的机关对其提出的所有请求一并解决。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三) 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由此可见, 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因此, 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能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来解决赔偿问题。
单独式是指受到行政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单独就行政处分的赔偿问题提出申诉。单独式一般发生在违法的行政处分已被确认或者纠正, 但是赔偿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 此时赔偿请求人可以根据其受到损害的不同程度, 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赔偿请求人请求赔偿应当自行政处分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两年内提出。赔偿申请应以书面形式提交赔偿义务机关。赔偿申请书应该包含的内容有: (1) 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 (2) 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3) 申请的年、月、日。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 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 应当充分听取赔偿请求人的意见, 并可以与赔偿请求人就赔偿方式、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进行协商。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 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书面通知赔偿请求人, 如果决定不予赔偿的, 应当说明不予赔偿的理由。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 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的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的, 或者赔偿义务机关作出不予赔偿决定的, 赔偿请求人可以自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 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并且在赔偿请求人申诉和诉讼的过程中, 受理赔偿请求的机关、赔偿义务机关和人民法院不得向其收取任何费用。国家对赔偿请求人取得的赔偿金不予征税。
(三) 增加精神损害赔偿。
从法律的宗旨来说, 只要是权利主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产生精神损害, 除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外, 都应当属于可以赔偿的范围。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五十一条的规定, 我国对违法行政处分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只限定于名誉权和荣誉权, 本文认为, 以后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可以在吸收《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1.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
精神损害赔偿采用什么方式, 依据什么标准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国家与受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权益。因违法行政处分而导致精神损害, 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 一般应以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为主要责任方式, 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为主要救济手段。
2.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对违法行政处分造成的精神损害的金钱和其他物质性赔偿必须有一定的标准才能使赔偿具有可操作性、现实性和合理性。由于民事侵权和国家侵权的主体不同, 因此国家对精神赔偿的标准应区别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应遵循两个标准。 (1) 数额适当, 不应规定上下限。赔偿的标准过低或者过高都是不合理的, 也不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先认为适当的限额会成为充分保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障碍, 设置最低、或者最高数额, 总体上说是弊大于利。 (2) 自由裁量, 综合各种因素确定一个合理的标准。由于精神损害的非财产性、主观性等特点, 对于精神损害所造成的损失, 很难用确切的金钱数额来表现。所以在具体案件中必须依据法律原则、法律精神, 根据一般的法律规定, 并结合经验, 决定是否予以精神损害赔偿并确定损害赔偿金的数额。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 其赔偿具体数额应根据以下因素, 依照自由裁量来确定:①违法行政处分的严重性程度;②受处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年龄、性别等与精神利益相关的因素;③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④违法行政处分的社会影响。
摘要:行政处分制度作为行政机关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手段由来已久, 但是其正确涵义却一直存在着误读, 笔者通过对其理论和立法实践的分析, 力图廓清其本来面目。针对违法行政处分经济救济的现状, 笔者指出了实践当中的几点不足:违法行政处分的经济救济途径定性错位、违法行政处分赔偿范围狭窄、违法行政处分赔偿程序缺失。并提出了完善违法行政处分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违法行政处分,赔偿,救济
参考文献
[1].贾薇薇, 李丹丹.关于国家赔偿中的精神赔偿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7, 11
[2].王小红.行政处分与国家赔偿[J].研究与探索, 2007, 2
[3].陈安明, 沙奇志.中国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2
[4].姜明安.行政法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
中职学生吸烟问题管理 篇3
摘要:吸烟问题是职业学校最头疼的问题。吸烟不仅污染校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是有很多不利的影响。我校通过开办素质提高班,对吸烟的学生集中进行教育和监管,利用课余时间由心理咨询师进行训练,纠正错误。
关键词:中职学生;吸烟问题;素质提高班
【分类号】G715.5
吸烟问题是职业学校最头疼的问题。吸烟不仅污染校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是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一、学生吸烟上瘾的成因
1、来自朋友、同学、同伴的压力。他们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吸烟,互相敬烟。而伙伴的激励作用最容易强化个体不正确的吸烟态度与信念。例如,同学在一起聚会娱乐时,朋友敬烟又不好意思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逐渐形成习惯,心理上、生理上慢慢地都上瘾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青少年在一起时抽烟更厉害的原因。
2、长时间承受较大的生活压力。由于青少年在学习、恋爱、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较多,而知识、经验不足,情绪不稳定,承受和调节能力较弱,这些因素都会促使他们在吸烟行为上寻求心理慰藉,导致持续吸烟。
3、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误导,认为只有抽烟才能显示男子汉的风度和气质,能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吸烟能够摆脱紧张情绪,能够提神、解愁、解乏。抽烟是成熟男人的一种社交方式。许多人都是由于这些错误认识而逐渐形成抽烟行为
二、我校学生吸烟问题的解决对策
我校自2013年9月开办素质提高班以来,共有240余名次学生参加了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我们把吸烟的学生集中在素质提高班,利用课余时间由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每周一次的训练,纠正错误。
1、反复让学生了解吸烟的危害。
第一,吸烟是对生命的危害。吸烟对青少年吸烟的危害比成年人更大。因为青少年正处在身体迅速成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比较稚嫩和敏感,抵抗力不强,而且对各种有毒物质的吸收比成年人要容易,所以中毒更深。青少年吸烟还可能导致早衰、早亡以及影响下一代的发育。
第二,吸烟对心理功能有害无益。长期吸烟会导致注意力和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还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青少年吸烟成瘾,可能引起思维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障碍。吸烟对青少年的智力、个性、心理品质、学业等都有害。
第三,青少年吸烟会助长其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会促成不良交往,诱发不良行为,甚至引发犯罪。为了弄到买烟的钱,不惜偷窃、敲诈勒索、抢劫。
青少年吸烟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吸烟现在已经成为引起火灾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原因。香烟的烟雾会污染周围环境,损害他人健康。通过对吸烟学生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正面疏导,从心理上让他们接受戒烟计划。
2、训练吸烟学生的意志力
在課堂上,任课老师给吸烟学生提供方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理解,为学生树立信心。比如:让 学生高喊口号“戒烟、戒烟,我要戒烟!”、“没有任何借口,不断提升自我”等。每次上课,一声高过一声地连续喊10遍,接着进行跑步、俯卧撑等体能训练。当他们都大汗淋漓时,教师告诉他们这些我们都能做了,戒烟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样下来,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力,慢慢地学生就会由被动戒烟变为主动戒烟,再由主动戒烟到下决心戒烟。
3、教师课后跟踪管理到位
在课后跟踪管理上,任课教师做到查、盯、问、跟。具体方法是:查:定时查、随机查、彻底查。盯:同学盯、老师盯。问:问本人、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跟:跟到班、跟到课堂、跟到车站点。此外教师还创立了QQ交流群,方便师生相互交流。教师还在课余时间利用QQ群讲授知识,督促学生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我校吸烟的学生由每周50人左右降低到每月10人左右,效果很好。如果长期坚持训练,一定能让吸烟的学生把烟戒掉。
附:一名素质提高班学员写给老师的信
刘野老师,您好!
我是13汽驾2班的学生,因为在学校抽烟被“请”到了素质提高班。刚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只是上几节课就能把烟戒掉?而且也很不情愿,别的同学都放学回家了,我却还要在这里上课。但上了几节课后我才知道我真的错了。
您的讲课我感觉非常的实用,您的和蔼可亲让我爱听您讲的每一句话,您的课堂一点也不枯燥。为了增加我们的学习兴趣,您还准备了图片、案例,甚至我开始有点喜欢上素质提高班了。
说实话,以前兜里有烟就总想着去抽,但现在因为您查的勤、跟的紧,我们也不敢带烟了,想抽也没有烟抽,这就大大减少了我的吸烟量。以前如果一会儿不吸烟就特别的不得劲儿,感觉身体里缺点什么东西,所以烟量特别大。现在不说一下子一根烟都不抽了吧,但吸烟的量大大的减少了,而且我也能做到在学校里不吸烟,我有决心一点一点地把烟戒掉。
关于入编及受处分问题的上访材料 篇4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在县政府围墙外等候去咨询,这时候,说实在的,我们也不知去哪里问。但教育局的领导却先我们一步到达了政府。他出来以后说让我们不要找。我们五个人待了一会儿,心想不让找算了。于是我们打算就回去了,几位女教师是当天下午回学校的,我因为在偏远乡镇支教,下午回不去,只能第二天回去。但教育局晚上就把几位女教师带到局里进行审问,因为我当晚没有能到局里,在以后的三天里一直被审问。直到对我们做出行政处理。局里认为我们:无理上访、煽动闹事、影响领导工作、给领导找麻烦、破坏政府工作秩序等等。我被给以记过处分,四位女教师被给以警告处分。
对于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是不对的。在处理完以后,我一直在局里进行反映,但一直得不到正确对待,而这个处分对我的损害是很严重的。因此,我想请您们给评评这个理。
我不能接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我们的行为根本就不能构成上访,我觉得我们挺听话的,不让找就不找啦,怎么还硬要给个处分呢?
2.我们的情况与2007年入编的教师类似,同样是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被录用的,而且,我们考上的时间在先,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入编呢?我们因为此事想问一问,怎么就给扣了个“无理访、煽动、闹事”的帽子
如果您们认为我说的在理的话,请为我们做主,我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废除对我们的处分决定。第二,由有关领导到电视台对我们做出公开道歉。第三,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严肃处理。第四,给我们兑现入编待遇。
希望领导给予调查研究,给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做主。
河北省涞源县北石佛中学教师
郭志
吸烟问题,处分问题 篇5
作者:崔文强
时间:2016-12-07
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共有人按照各自份额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文简称《民法通则》)第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下文简称《物权法》)第九十四条亦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由此可知,按份共有是区别于共同共有的一种共有形式,其按份共有人基于份额而享有的所有权各自独立,不似共同共有彼此混同。
因共有不动产被分割成了一定份额,在实务中不乏部分按份共有人基于处分其占有份额而向不动产登记机构提出不动产登记申请,此种情形较为常见,基于《民法通则》第七十八条第三款的规定:“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故而按份共有人可以自由处分其占有份额,无论其采用何种方式处分或受让对象为谁,均不必征得其他共有人同意。但是倘若部分按份共有人基于处分整个共有不动产而向登记机构申请登记,此种情形可否受理?值得探究。此种情形下受让人多为共有人之外的第三方主体,本文有意就此情形展开讨论。
细究《物权法》以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下文简称《实施细则》)之中的相关规定,不难发现,部分按份共有人其所占财产份额倘若达到一定比例,其处分整个不动产并申请产权登记是有据可寻的。而这个比例被《物权法》和《实施细则》定为2/3,故而笔者将部分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问题分为两个问题,一为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的登记问题,其二为占有份额1/3以下的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的登记问题。
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的登记问题
《物权法》第九十一条有关共有物的处分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另外《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处分共有不动产申请登记的,应当经占有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全体共同共有人共同申请,但共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实施细则》延续了物权法的精神,赋予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权。此处“以上”沿袭民法及刑法的惯例,应含本数,而下文“以下”亦含本数。
通过《物权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不难看出,按份共有人的处分权只要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便可触发,此时部分按份共有人因处分不动产而申请登记当然应予受理。但是有不同观点质疑:倘若受理,一则不利于保护占比例较小的其他按份共有人的权益,同时容易忽视按份共有人之间的约定;另外会对未申请登记的其他按份共有人,即占比例较小且无处分权的其他按份共有人之优先购买权造成损害。基于此种观点,其认为,不动产登记部门在受理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的登记申请时,应对按份共有人之间有无事关处分的约定进行审查,同时登记部门还应审查未申请登记的其他按份共有人是否放弃优先购买权。另有观点则直接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下文简称《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中关于“不得转让的房地产”第(四)项的规定:“共有房地产,未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的。”以此否定了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整个不动产的可能。
针对第一种观点的质疑,笔者认为,按份共有之所以规定占2/3以上份额的共有人有权处分,其初衷基于按份共有份额独立,可灵活分配的特点,旨在增强财产的流动性,并使得财产处分更为便捷,提升效率。同时按份共有因份额登记于登记簿中,其公示效力足以使买受人信赖占有足够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处分,至于共有人之间是否存在有关不动产的处分约定,其为共有人之间的内部约定,并不能约束共有人之外的第三人以及登记机构。换言之,倘若按份共有人之间存在此种约定,比如共有人约定处分不动产必须全体按份共有人同意,即使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亦不产生效力。然而此种约定只是基于按份共有人内部共有关系的约定,并不能对抗因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而获得产权的受让人,纵使其他按份共有人提出异议,受让人因登记簿中公示的按份共有人份额而有理由相信其有权代理其他按份共有人处分其份额,故而其可援引表见代理制度从而获得不动产的产权。至于登记机构,对于当事人之间有无此种处分约定更无从审核,亦无审核义务。
另外,对于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放弃与否,登记机构无能力亦无义务进行审核。对于按份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保护是基于物权共有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共有人的一种权益。此种权益虽因物权处分而触发,但与登记机构并无过多关联,登记机构若要求当事人提供此种放弃优先购买权声明,一则加重了登记申请人的负担,存在过度干预的可能。二则有可能会引发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恶意提高“同等条件”,迫使其他按份共有人放弃优先购买权,从而损害其权益。故而笔者认为,按份共有因其份额的各自独立性,其占有绝大多数份额的共有人在对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乃至处分上拥有较多的优势,同时物权法亦规定了按份共有人可自行约定对共有物的使用及处分,旨在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故而占有小部分份额的共有人亦应承担不能参与不动产处分的风险,并做好不动产随时可能被绝大多数按份共有人处分的心理准备。此种按份共有类似于公司股权结构中大小股东对公司股权的占有,因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不可能使全部股东悉数参与进来,故而占份额绝大多数的股东自然便成了决策的掌握者,权利的行使者。按份共有中亦遵循了此种“绝大多数”原则,其对于效率的提高,财产的流转,是利大于弊的。
至于《房地产管理法》中关于房地产转让需全部共有人同意的规定,笔者认为,其条款创立初衷旨在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以及交易行为,然而纵观其设立时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设立的该条款如今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房地产交易的需要,反而更为成熟专业的《物权法》更能代表物权变动的精神,其关于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处分权的规定,兼顾公平性和效率性,符合现代法制的特征。这也是缘何《实施细则》延袭了《物权法》精神的原因。同时《房地产管理法》该项规定为管理性规范,而非效力性规范,并不能以此规定认定占有2/3份额的按份共有人对共有财产处分合同的效力无效。
另有一种情形,因登记簿记载错误而导致实际占有份额未及2/3的按份共有人达到2/3以上份额而申请处分登记的。此种情形实则与下文讨论的占有份额1/3以下的按份共有人处分问题存在竞合,只不过因登记簿记载错误而使得申请人具备了2/3份额的表征,实则为无权处分之情形。此种情形可能会造成受让人因善意取得而取得不动产权。而倘若因登记机构登记错误而致,则登记机构必然难逃其疚,故而在受理登记申请时,有必要对不动产产权首次登记的原始材料进行复核,避免因登记机构职权所致错误发生。
占有份额1/3以下的按份共有人处分不动产的登记问题及其权利保护的几点思考
占有份额1/3以下的按份共有人倘若申请不动产转移登记,依照《物权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应不予受理。但是存在一种特殊情形,倘若申请人提出按份共有人之间存在约定可以处分的,登记机构是否应当受理呢?
此情形下,倘若其他按份共有人能够到场并在当事人约定材料上签署意见,则并无实际讨论意义,此情形下,全体按份共有人共同申请便可。但是倘若其他占有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无法到场,仅占有份额1/3以下的按份共有人持共有人约定申请登记,应否受理?
笔者认为,此种因申请人一方提交的多方协议或约定,本着审慎性原则,应对其真实的意思表示进行审核,然而介于协议中一方无法到场,建议申请人将此种协议或约定进行公证后再申请登记。因为作为不动产登记机构,其无条件亦无能力审核当事人之间对于财产关系约定的真伪,而通过公证赋予此种约定较强的证据效力,登记机构当然可依此进行登记。
分析此种申请,实则类似于按份共有人之间的一种权利委托,未申请登记的按份共有人通过约定,赋予了其他共有人处分权利,综合《实施细则》关于委托的规定,若不经公证便需当面委托,事后持不动产登记机构鉴证的委托办理。
然而实务中占有份额1/3以下的按份共有人仍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保护其合法权益,笔者有几点浅显的思考:
首先,在首次登记时,按份共有人可通过“约定备案”的方式保护其权益,既申请将共有人关于处分的约定记载于登记簿中,《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三款规定:“不动产登记簿应当记载以下事项:……
(三)涉及不动产权利限制、提示的事项;
(四)其他相关事项”据此可知,对于处分的约定完全在可以记载于登记簿的范围之内。通过此种记载,可达到限制占有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处分不动产的目的。
其次,在登记簿记载份额存在错误的情况下,实际份额共有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及时申请异议登记,并通过诉讼途径保护其权益。登记机构发现错误乃因登记机构失误所致,得立即启动依职权更正程序,纠正登记簿中的错误,保护共有人之份额权益。
吸烟问题,处分问题 篇6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为维护收入分配秩序,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津贴补贴发放工作,现对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一、本解释所称津贴补贴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和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离退休人员补贴、改革性补贴以及奖金、实物、有价证券等。
二、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以及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和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违反津贴补贴管理规定的,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中的共产党员(以下统称有关责任人员),依照本解释追究责任。
三、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一)违反规定自行新设项目或者继续发放已经明令取消的津贴补贴的;
(二)超过规定标准、范围发放津贴补贴的;
(三)违反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公务员 1 奖励的规定,以各种名义向职工普遍发放各类奖金的;
(四)在实施职务消费和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并发放补贴后,继续开支相关职务消费和福利费用的;
(五)违反规定发放加班费、值班费和未休年休假补贴的;(六)违反•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问题的通知‣(中纪发„2006‟17号)等规定,擅自提高标准发放改革性补贴的;
(七)超标准缴存住房公积金的;
(八)继续以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实物等形式发放津贴补贴的;
(九)将执收执罚工作与津贴补贴挂钩,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发放津贴补贴的;
(十)违反规定使用工会会费、福利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发放津贴补贴的;
(十一)借重大活动筹备或者节日庆祝之机,变相向职工普遍发放现金、有价证券或者与活动无关的实物的;
(十二)其他违反规定发放津贴补贴的。
四、以发放津贴补贴的形式,变相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五、违反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的规定核算津贴补贴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六、使用“小金库”款项发放津贴补贴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纪发„2009‟20号)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七、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职务影响,违反规定在其他单位领取津贴补贴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八、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发放津贴补贴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并以发放津贴补贴的形式合伙私分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加重追究责任。
九、在规范津贴补贴工作中不负责任,导致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发生严重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七条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发„2010‟19号)的相关规定追究主要负 3 责人的责任。
十、不制止、不查处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发生的严重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追究责任。
吸烟问题,处分问题 篇7
文/彭婷
在美国,公共场所是不允许吸烟的,一旦被警察抓住,将面临重罚。就算是买烟也必须出示身份证,没到法定年龄是不允许的。随着禁烟范围的逐渐扩大,吸烟者常会遭遇冷眼,在医院更是会遭遇“特殊待遇”。
过去,美国医院会为吸烟者划定“吸烟区”,但自从1995年开始,美国各州陆续开始推行禁烟令。此后,医院吸烟区也随之关闭了,医务人员如果吸煙,会遭处罚;患者吸烟,甚至会影响医保。
在一个寒冬的夜里,一位54岁的住院病人,身穿病号服,手里举着她的输液瓶,在“七棵树医院”外摔倒了,她想抽烟。她吸烟多年,已经上瘾,到医院后,医务人员便没收了她的烟。护士给了她一些有关戒烟的宣传小册子,除了告诉她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对他人的伤害以及如何正确戒烟,最后还郑重声明:在病房吸烟很可能引发供氧系统爆炸,后果很严重。若违反规定,医疗档案上会出现不良记录,影响今后的医疗保险。老烟民将支付更高的医疗保险费,《平价医疗法》将允许医疗保险公司向购买个别保单的吸烟者加收高达50%的保险费。吸烟将会给参保人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所以,从成本和健康角度看,是较为合理的。
对于医院工作人员来说,这个规定也显得很“苛刻”。外科护理部的埃利亚已经在医院工作15年了,她一直有吸烟的习惯。现在想要吸烟,只能跑到离医院几个街区外的地方。因为,医院周围百米内都没有吸烟区。由于吸烟要走的路太远,耽误工作,埃利亚坚持了一周,就决定戒烟了。她对医院戒烟的规定,也从抵触变成了欢迎。
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烟民大幅减少,对减少吸烟医疗费用产生了积极影响。新烟民减少,吸烟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呈下降趋势。尽管戒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为了身体健康和周围人不受二手烟的影响,禁烟是明智的。
瑞士:献血前回答40个问题
文/沈沉
在瑞士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当输血服务机构的流动小组到达一个地方时,场面之热闹不亚于盛大的仪式。许多居民会毫不犹豫地捐献出自己宝贵的鲜血。而这都源于瑞士严格而又人性化的采血制度。
瑞士的血液供应与血浆安全问题由瑞士红十字会输血服务公司全权负责。瑞士曾发现一例输血后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因此,从2000年始,瑞士采取了更严密的防范措施。笔者了解到,瑞士献血的采血过程约为1个小时。献血者在采血前要回答近40个问题。比如,是否有疾病史,是否接受过针灸,是否被利器刺伤过,是否打过狂犬疫苗,是否做过内窥镜诊断,72小时内是否拔过牙等。这样做是为了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
同时,献血机构还会给献血者建立个人献血档案,检查血红蛋白,以消除贫血带来的风险。献血者还要与护士交流,以确定其献血能力。之后,抽取450毫升血液。休息片刻,献血者可以获得回报——一杯咖啡和一块蛋糕。
瑞士要求献血者的年龄一般在18-60岁,体重不得低于50公斤,身体健康,未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等。为防止艾滋病交叉感染,曾在非洲艾滋病高发区长期居住者,在过去12个月里被监禁超过72小时者,以及吸毒者均被排除在献血者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