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现状

2024-09-21

小学语文作文现状(共8篇)

小学语文作文现状 篇1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作者:张佳佳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又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指导方式。如:范文教学,说写指导、观察与实践教学、作文评价等。

关键词:作文、对策、指导、讲评、阅读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时下小学作文教学远远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由于学生受到各种各样条框束缚,作文的内容大多是表达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情感,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状况。

1、表达与育人不能协调统一。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写作是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字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说,写作是学生展现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最佳方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创新,个性化的文章,只讲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内容与思想情感是否真实已不重要,导致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弄虚作假。有些学生写游记其实并没有真实的去参观,却写出“星期天全家去度假”的文章。凡此种种,不得不使人深思。如何才能让学生说出真实的经历,道出内心的情感,是我们老师苦苦寻找的答案,然而路在何方?

2、重视写作知识与技巧的传授指导,忽视了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

在当今各小学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许多老师求功心切,在作文教学时,常常是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如公式般地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有的老师在考试前印制一学期来的习作范文,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等到考试时再生搬硬套。于是在期末测试就出现了全班考卷作文内容完全雷同的怪现象。不料学生作文积极性下降,反而热衷于背范文。毕竟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过程,这种做法,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使学生失去了自我。

3、只注重书面表达,忽略口头训练。

作文教学是由书面表达与口头训练两部分组成的,而且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教科书中在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里的“口语交际”训练忽略不上。还有的习作教学中更不曾让学生“先说后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下降、退化。有的演变成课堂发言结结巴巴,条理不清,发言的同学很紧张,面红耳赤,一旁倾听的同学如在云里雾中,不知其所。

4、注重课堂训练,忽视了让学生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感受和体验。

写作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观察周围不断变化的事物,并且时时刻刻能留心身边的事物。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就是采取封闭式的训练,坐在教室 里稍微指导之后,任由学生在那里冥思苦想,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也有的老师试图走出课堂,最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早早于未然之中。就这样,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了生活之水的灌溉,无所适从,言不由衷,写出来的文章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5、注重指导,忽略讲评。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审题、构思固然重要,但是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的一次全面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师生思想、认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有些学生作文能力太差,使得教师采取了“把苗助长”的做法,即在批改作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帮学生增删文章的内容,原文的痕迹不复存在,弄得面目全非,把学生的感受与情感搁置一旁不顾,完全是老师的意愿;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抄写修改后的文章就大功告成了。熟不知学生一无所获。由于修改详细,讲评时自然简略,没有剖析习作的得与失,没有去寻找可贵的闪光点欣赏,没有鼓励,使他们丧失了信心。

二、对策与研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1、要将“说”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之中。

作文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首先在审题中,让学生说说要求与范围,以反馈学生对题目要求与范围的理解程度,老师给予补充。

2、采用直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作文写“一个小玩具”时,可带一个玩具放到讲台上,把学生分组,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讨论,说说这个玩具的形状、颜色、想象它的用途及惹人喜爱的地方。教师再指出他们说的如何,点拨他们观察与表达的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如何写好一种玩具,最后才让他们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玩具进行写作,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形式多样,各有特色,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3、把学生带入生活,采取“一习作、二指导”。

有些作文是可以通过把学生带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亲身体会,更利于表达。如《记一次野炊活动》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野炊,把学生分组,各选一个组长,让他们自己分工,进行野炊活动,在他们有感知的基础上,回家写好作文初稿,在课堂上再进行作文指导,针对学生作文,回忆活动情景,教师指导起来轻松,又可指导到点子上。这样学生的作文比干巴巴的课堂指导效果好多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也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4、结合课文写作方法的教学,采取课后一练。

让学生结合每单元都有读写例话,每单元有一个训练重点,我们在教学课文中,可根据教学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课后一练,哪怕是写一个片断,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卡罗纳》时,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特点”,依据课文从闰土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写少年卡罗纳的方法,让学生写《我的同桌》,然后组织评议,初步掌握如何写人的方法,为基础训练写人奠定了基础,分散了作文指导的难度。

5、重视作文讲评。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作文指导、修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作文讲评。我们要认真备好讲评课,课前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讲评,使学生懂得如何写好这篇作文。4 如教学写“一个熟悉的人”时,可以把复印的学生作文原文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作文要求,说说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如何修改?再把经过老师修改后的作文及批语发给学生,看老师是如何修改的?再说说还有其它修改的地方吗?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写一个熟悉的人。

6、逐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我们在学生打好初稿后,指导学生对照要求是否切题,选材是否典型,表达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进行全面修改,在讲评时指导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批评与自我批评评语修改。持之以恒,学生的自改能力逐步得到培养,作文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

7、课外阅读是丰常重要的。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环节,好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好的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写作水平的提高;写作则是对阅读中体会到的知识的运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阅读的数量的增加和阅读水平的提高。生活经历不够丰富、学习经验也不高,制约着小学生的阅读量,但我们尽我们所能去课外广泛阅读,去积累有关词句。这样不仅可让他们了解作文,还让他们乐于写作。不知不觉中,他们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渐渐用于写作中。由此,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得到提高。课外活动中的阅读对于还没有自主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可以使他们学会做人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8、练习片断,多记日记。

好的作文都是练出来的,练习要有时间的保证。要是仅仅凭课内写作的时间来练,未必也太少的机会让小学生去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了,好的文章又何从谈起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明确规定了“小学生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样的要求,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使小学生达到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多练习片段,多记日记。练习片段难度相对较低,小学生容易下笔; 多记日记内容相对自由,小学生能从中积累材料。但这两种形式都只能鼓励多写,不能定量定得过于死,要鼓励创新,又不能放任自流,得把握好一个度。比如记日记只要求他们把当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就行,在字数和思想上均不作要求,哪怕只有平平淡淡的一两行文字。时间长了,他们因为经验的增加会有所改变。课外练笔是很重要的。除了每天的日记外,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小练笔呢?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多角度训练,要结合课内作文进行同题材练写,要结合学生生活进行自由练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课外小小的练笔有利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为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9、教师应注重身体力行的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亲自尝试写作,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积累写作经验,思考自己的作文教学。身临其境,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习作从生活中来,从老师的范文中受到启发、鼓舞;以教师的榜样,感染学生,教导学生。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小学语文作文现状 篇2

现状之一:作业过于死板, 机械训练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中, 经常出现过于死板的作业和考试题目。例如, 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万”字的写法, 苏教版要求的笔顺是先横折钩再写一撇, 而人教版则要求先写一撇再写横折钩。其实两种笔顺都是正确的, 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中就出现了一定要先写哪一笔, 而且是反复训练, 更可笑的是在考试中也出现了这类题目。其实像这类题根本就没有意义, 小学生只要能掌握正确的写法就行了。

现状之二:作业缺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作业不应该是孤立的。现在我们发现小学生的作业是孤零零的, 变成了纯粹的语文作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抄字、组词、造句、默写。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抄写, 就使语文作业缺少了很多的趣味性, 也就是把作业沦落到我们经常说的机械抄写, 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只是会写会读, 但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很差。只是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 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 严重的还会使原本活跃的思维变得呆板。

我们可以拿中国孩子的作业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孩子的作业做个对比, 就可以发现, 国外孩子的作业综合性很强, 而且很有应用性, 如美国孩子的作业经常是给自己的朋友写封信, 或者是给科学课的实验写个实验报告等, 这些作业在中国孩子的作业几乎是看不见的。

现状之三:作业中缺少思维性的东西

现在很多小学生作业只限于书面作业, 学生的思维参与被限制了, 很多小学生就只限于会抄写、背书。抄生字、生词是机械性的手工劳动, 根本就不需要动脑, 这样常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背书只是死记硬背, 很多教师只在乎结果, 根本就不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 学生会误认为语文作业就是抄抄生字, 背背书。这种认识就大错特错了。

语文作业应该是形式多样的,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 对学生作业进行改进, 让学生真正喜欢做语文作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让思维参与学生作业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 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作业中也要让思维参与进来, 使作业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给作业以想象的翅膀。孩子的天性是富于幻想的, 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如果在作业中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孩子们该是多么的开心呀。我在有些作业中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如学完了《狼和小羊》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 给故事加个结尾, 《狼和小羊》后来怎么样了?当受骗的乌鸦再次遇到狐狸的时候, 它还会再上当吗?这样的作业孩子非常喜欢做, 同时这样的作业设计给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也提高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2) 记忆作业因人而宜。记忆是一种基本能力, 且每个人的记忆力是不同的。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 它离不开记忆。“死记硬背”虽然能让人记住一些东西, 但并不可取。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 因人而宜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记忆力, 让孩子愿意记, 乐意记。如:有些学生善于联想, 我只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关键词语, 他们就能由此想到彼, 很快地记住整篇文章;有些同学运用能力比较强, 我就把一些文章编成动作, 让他们边做动作边记忆;还有些同学很情绪化, 在他们特别高兴或者特别伤心的时候特别能记住东西, 于是我就在他们特别的日子, 给他们布置一些记忆性的作业。

2. 在生活中完成作业

小学语文作文现状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学生;教学现状;分析;对策措施

作文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组词,造句等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是一项培训少于创造性思维,积极参加实践的活动,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没有更新,害怕学生不能写,不能写好作文,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教师做了这么多,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文生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呢?

一、让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作文教学时,要带领小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走入广阔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我们看到的许多学生作文,都是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好像都来自同一个模子,没有什么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会观察,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发现。少于的生活圈子小,生活面比较窄,周一到周五都是两点一线,从家门到校六,再从校门到家门,即使到了双休日,城市的学生都报了大量的兴趣班,农村的学生家里都给他们安排了农活,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周围的生活。在因此,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事实证明,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二、让学生自己作“文”

小学生作文中的所谓“创造”,并非全部都是自己的构思、想象和内容,只能是从相对模仿方面来说的,在引导小学生自己作文时,不能对他们要求得过于苛刻,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全面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可以通过感悟,也可以通过重组语言进行创作,进行构思,进行“作文”。在学生的作文中,只要是书上没有用过的,只是要别的同学没有用过的,无论是一个句子的叙述,还是一个词语新的用法,都要及时抓住这个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受独自作文、独立创造的乐趣,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作文的信心。特别是对于在課堂上学到的新词语,要多训练,让学生多使用。可以先让学生用新词语造句,再让学生把词语,甚至是自己造出来的句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于那些写作上有一定创新,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当作范文念给学生听,让学生感觉好作文也不难,就在身边,也让好作文的作者更加喜欢作文,更有信心写好以后的作文,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的作文,要让学生在听完后,大胆发言,说说作文中哪些写得好,好在哪里?如果是我们写作文,要如何写?从一系列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创造是什么,要怎样创造。

三、善于运用良性激励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小学语文作业现状及分析 篇4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但在如火如荼的语文教改中,学生的作业却依然沿习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可是学生语文作业的现状是如何的呢?

一、现状分析

1、作业机械化

机械抄写,每教学完一篇新的课文内容,随之而来的是巩固练习,老师把重复抄写新课的生字新词作为学生巩固本课内容的唯一法宝,例如教学结束《槐乡五月》的第一个课时后,一般来说老师会布置给孩子这样的作业:写完本课的习字册或者抄写书中划出的词语几遍。这是最普遍的学生课堂作业,而相应的家庭作业则是把这一课的词语抄写几遍,而对于家庭作业或者课堂作业中有错的孩子来说,订正是难免的事情了,有的老师还甚至要孩子抄十遍或者几十遍,这样孩子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抄写抄写一些课堂上应该掌握和已经掌握的简单知识了。而老师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致使作业含金量极低,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作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2、作业形式枯燥乏味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眼睛只盯着课内、课本,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作业形式局限于做习题,进行抄抄写写的书面练习。很少有其他形式的作业。其实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书面完成作业。是因为这种作业便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易于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在人们的眼光中,口头作业其实算不得作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也就少了。这样一来,在孩子升入高年级后面对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句空话,等于没有作业。

3、作业要求一刀切

教师常常不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管这些内容是不是有的学生已经接受了,有的学生还未掌握,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要求学生大量抄写生字新词,进行大量考题练习,以及重复练习课文后面的作业题,而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练习则相对较少,甚至有些学校就没有这样的作业。而这些统一、单调的作业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做的无用功相对较多。

二、思考

作业布置中出现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自己是辅,而是生硬地把自己愿望机械地施加在一群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身上;

二、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外学习以及课外作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而仅仅把作业看成课堂教学的拾漏补缺;

三、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狭隘地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包括做作业,其目的就只是为了掌握好每一册书上的二十多篇的课文,掌握课本上的生字、新词、句子、片段、篇章,从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概括地说,教师意识中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作业布置中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三、对策 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质这项复杂的工程反映在作业中变得如此简单、乏味,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精神,我们应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应该说,适当的抄写和背诵作业仍就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度,同类型的作业做多了,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也在这样的机械练习中渐渐消失了。作业是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无非是:

一、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

二、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形式应当多样化,并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给学生。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达到字词、句子、篇章的掌握,更要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1、把机械化的作业变为口头实践性作业 在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教师要记住不要去看重结果,要看重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以及学习的方法。这不也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吗?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的作业形式有: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形式。例如学习《小稻秧脱险记》时,由于课文本身是一篇童话故事,我带孩子把它排演成舞台剧;学习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让学生想象一下,编一个关于小红马和小骆驼故事的续集,学了《绝句》我让学生动手根据诗意画了一幅图画„„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较大一些,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常规作业的情况好得多,学生不仅能按时完成,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学生从单一的写中解放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应当成为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首要前提。老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来设计作业,例如把作业设计成为一个阶梯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去有选择的完成作业。例如:最高层的作业是灵活多样,侧重于孩子的理解、想象;中间层相对最高层的要求低一个层次;而最低层的则是一些抄写和课堂知识巩固的作业。如学习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后,课后作业可以这样设计:①动笔写一写爱还可以如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②回家把《爱如茉莉》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觉得爱如什么?③抄写本课词语。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做什么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且,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篇5

当今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热点则集中于课堂教学创新。毫无疑问,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智、有效的选择和捷径,当然的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于是,正视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就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里,我们立足于课本,以课堂大容量,练习大容量和时间加汗水的办法,不可否认的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固有的教学观念,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当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状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老教法,导致教师讲述多,启发少,多元交流更少;讲知识多而讲规律少,讲学习方法更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而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生接受学习机会多而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而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授课方式单一且以单向讲授为主,缺乏灵活多样的方式组合,教师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不顾及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缺乏对学生积极性地调动,很难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于教师的导向上。教师讲得累,而学生思维跟上跟不上,主观上跟不上,教师不了解,实际上也主导不了,全凭学生自觉。课堂的课题目标和课时目标不明确或不能够完成。随意性大,当堂达标的课不多,大多留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在课外,造成

了课业负担重上加重,居高不下,积重难返。

现状二:教学思想落后,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思想设计时为学生的“学会”考虑得多,为学生的“会学”考虑得少,授课缺乏开放性,缺乏知识的联系与编织,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学科知识封闭运行,照本宣科的成分多,缺乏发散思维和灵活的应用。多数的教师授课缺乏艺术性,缺乏热情和激情,精神不振,语调平淡,体语呆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连上、下课的起立都省略了,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松懈状态,思维难以紧张运行,学习效率低下。有的教师要求严,采取高压政策,随堂提问,对答不上者采取挖苦、罚站等惩罚措施,使学生心理过分紧张、压抑,学习状态不佳。

现状三:准备不充分,教学过程脱离主题。

教师对教学效果缺乏细致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后来的教学也就无的放矢,无方可补,无药可救。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无从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取舍讲解内容,不能顾及学生的实际,这种教学的盲目性导致了大量的无效劳动。有的教师滔滔不绝讲解的不少是学生自学完全能够掌握的内容。由于教师不认真备课或备课不到位,课堂上只能信口开河,真正达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或者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就是因为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被合理乃至理直气壮地浪费掉了,这是多么无情的浪费!多么无情的践踏生命!不是误人子弟是干

啥?

现状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大多数学校依然空白。

我们当前的课堂大都是这样的情景:一盒粉笔(几乎是全碎的),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加上一堆破扫帚和麻木不仁的孩子,这是主流。用一点幻灯片的还算是略有“洋气”,应用比较现代教学手段的更是寥若晨星。当然个中原因,师资培训跟不上,教学资源不健全,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力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总之,我们的教学还在以满堂灌、机械运作,重复劳动为主流,还在浪费一代代的未来人才为代价,还处在一种低效益、高强度,慢节奏,超负荷的低效高耗阶段。

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我要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满堂灌,根本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讲授一个模式,评价一个模式;对新课标理解不全面,把握不住学习目标······

教育理论家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21世纪是个社会多元化、学习化、信息化的时代,教育资源、教学时空无限扩展,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语文

个性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不应以教师作为主体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新课程标准推行了多年,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仍有不少值商榷的问题。

一、小语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把握不住学习目标。

就以阅读为例吧!有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流行“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语。一节课先是学生自由地读,然后是读给同桌听,再全班齐读,分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变着花样让学生读,硬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来。这样,学生的感情不仅没有读出来,就连读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无目标。

学生还没读懂课文,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或者,课本上清清楚楚的问题还在不停地追问,似乎课堂热闹、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来了,但只着皮毛,不得要领。

3、教师仍然固守传统应试教育模式。

一切均围绕考试转,教学的目的就是考试,教学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试卷上的分数主宰了一切。

4、不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许多教师总认为,改革是有风险的,尝试是会面临失败的。所以,就算是引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但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任然固守自封,涛声依旧。他们对新课标持怀疑,认为“高效课堂”的时效比不上以往的教育模式。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面临以上的不足,教师应及时加以改正。教师如何来把握语文教学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使其具有独特的态度,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是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充分把握好收与放的度。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误区时,教师就应当适时点拨,给予一定的提示,恰当地发挥自己的组织功能。对于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深入体会,不要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学习目标。

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的活跃性,又要注意不要脱离主题;既要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又要突出学习目标和重点。

3、改变传统观念。

我们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让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才能培养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4、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乌申斯基曾说过:“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发现:用于眼睛注视时间少,用于思维的时间多。因此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按老师的思路一直走下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学边想,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进行细细品味,体现其个性特点。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等个人特点,其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要在学生个性发挥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各自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交流,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由于心智水平、认识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若教师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谈感悟感悟,学生在这种不交流的情况下,感受、体验、理解都常常是迷迷茫茫不知正误。这里需要教师有准确的角色定位,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忘了自己应该是“平等中 的首席”,忘了主导。

其实,好的讲解是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自悟,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设置各种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交流活动,教师只有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大胆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独到见解,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5、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

学习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对文本阐释和反应,应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应。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可能想怎么样学习就怎么学习,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同时,更要强调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尊重课文的背景、人文、现实。当然学生在大量的个性化学习行为的支持下,阅读教学将肯定会从立足文本向超越文本发展,所谓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在鉴赏上,在空白处,在批判教材中,在延伸课文内容里让学生超越文本,体现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小学语文教学之目的。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在贫困山区却是举

步维艰。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绊脚石主要归结于山区的落后。首先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是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变革,评价的模式太过于单一,也阻碍和禁锢了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现实表明,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当务之急,运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是改革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比较实际和有效的途径。

回顾建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说到底就是“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这三中心占统治地位。这种教育思想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传授式,是先生讲学生听,先生念学生记,先生做学生仿。概括起来讲,以三中心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传授式教学有三大弊端:一是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率低下。二是教师机械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三是教学内容封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三中心”教育思想已经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即使有苟延残喘的,已经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要消除以上弊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课堂教学创新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基本出发点是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氛围,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得以能动的、自主的创新性地发展。

对策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本质

努力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路子,力求变“接受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大大提高。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初步构建了“四段六步”创新性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即“自学——探讨——训练——创新”四段式和“导入目标——学前指导——自学质疑——互教促学——巩固训练——应用创新”六个步骤。这种教学程序主张把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先学后教”或“先练后导”,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真正把学生的自学活动和创新发展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切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策二: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学系统的诸个要素,在一定时空中形成的教学实践活动结构。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学程序,然而机械套用教学程序却不是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学模式要求在应用教学程序时,从实际出发,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学模式又三个层次构成:一是理论指导,如教学原则;二是操作程序和师生活动形式;三是策略和方法。

我们提倡建立的创新教学模式暂包含以下五类:

1、接受性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不但不排斥接受教育,而且还要以接受教育为基础,要改变单向传授,被动低效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

2、主体性教学模式。凡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都可以纳入创新模式范畴。

3、活动教学模式。从活动入手,借助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模式。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5、互动交往教学模式。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教与学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总的来说,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解决当前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现状的最有效的途径。鼓励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改革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策三:突出三大策略地实践运用

创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是: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并在实践中论证所得结论,在老师引导下可以讨论,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

效率的合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篇6

北鱼中心小学:黄丽娟

现状之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平时上课前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对本堂课乃至一篇课文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因此,走进课堂,便让学生翻开教材,从读书开始,带领学生漫无边际的提问、回答、讨论、交流、读书、汇报,这种“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并不少见。出现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握教材,没有真正弄清楚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没有真正从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来分析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对其中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的设计,老师们颇感困惑。根据我的认识,所谓“过程和方法”,就像一辆马车,是一种载体,上面装者“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等。例如,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通过角色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等,这其中的“通过抓重点词”“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角色朗读”就是一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另外,学生圈点标画、动作表演、借助资料、质疑问难等等也可以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了这一维度的目标设计,另外两个维度目标的实施就有了保证。

策略:深钻教材,熟读课文

上好课的前提是深钻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我们面前,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一定要查字典,注拼音。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教师必须弄懂。知识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于情感型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要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程度。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教师必须掌握朗读要领,把握朗读基调,上课时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做示范,所以备课时要力求把课文读“活”。可以说,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会出众,“师高弟子强”嘛。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富有情趣的课堂。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上下功夫。

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如《燕子》一文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思呀!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于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教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教师要先做一做。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教师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努力去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先答一答,有时还要写到教案上。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教师一定要先写一写,每一个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要把握准,否

则就写不规范。

现状之二:语言积累不丰富

从三类学校的抽考和小学毕业水平测试试卷中,专家多数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失分较多,如抽考试卷中,学生不会写描写春天的词语;默写古诗要么记不住,要么错字多;说不出喜欢课文中的“谁”及其原因;毕业水平测试中,不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段落学生重视不够,即使是非常优美的段落,学生也记不住。

策略:采用科学的策略,加强语言积累。

实验教材把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列入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的“找找抄抄”、“读读背背”、“读读记记”、“我会填”等,大修订教材也安排了“把你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方面的习题,这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安排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练习,指导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抄一抄,自己再写一写。

(2)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积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积累语言的典范。因此,读文后一定要安排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记诵、摘抄。如读了《泉水》一文,可让学生找一找“火红的杜鹃花”、“尽情地歌唱”之类的短语,背一背,抄一抄。学了古诗,一定要让学生抄一抄,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就熟记的词语、短句分类整理与摘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指导学生加强课外积累。如春天到来之际,可让学生分别找一找描写春天景物的词句;教师出示一些描写小动物外形的优美语句,然后让学生去找一找,记一记;接触到谚语、歇后语、对联之后,让学生搜集身边的谚语、歇后语和对联,定期交流,看谁找得多,背得多。

现状之三:阅读教学无针对性

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阅读教学如出一辙,从揭题到内容分析,课文讲完了也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辛苦,学生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随之消失。

策略:把握年段特点,实现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阅读时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的要求是: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故事梗概,体会顿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那么如何体现年段特点呢?

(一)低段的阅读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照“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细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内容——精读课文,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品读课文,学习语言,加强积累”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收获,真正实现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

(二)中高年级的阅读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采用由“整体——部分——整体”策略组织教学。就一篇课文而言应抓好以下环节。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课前,教师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由课文题目猜想文章内容。然后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在充分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内容没读懂,哪些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必要时可让学生写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感知、领悟和概括能力。

(2)精读课文,探究重点。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探究。或紧扣文中的重词句,理解其意思,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或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揣摩其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读书释疑;或让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或就典型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或挖掘文章的“空白”处,引发学生的想象,补出相应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读的指导,在重点探究的同时,引导学生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培养学生的语感。平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注重讲解,轻视读的指导。其实,我认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3)品读课文,加强积累。

精读之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对全文进行品读,形成整体印象,并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优美句段)反复品读,熟读成诵,然后摘抄下来,必要时还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特点进行仿写,实现由“仿”到“创”的过渡。

现状之四:习作教学缺乏研究

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是习作教学,表现在:一是低段的写话练习抓得不扎实,学生练习少;二是习作教学研究不深入,教学效率低;三是学生不善于作文,习作缺乏个性。如在三类学校的调研测试中,多数学生不能把“六一”那天的活动情况写下来,有的老师抱怨说:学校在搞基建,没有开展庆祝活动。是的,学校没搞庆祝活动,但学生总是度过了这愉快的一天,只要学生把这天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比较通顺地写下来,就能得10分以上的分数。原以为这样的写话练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没想到这一情景创设反而成为学生写话的绊脚石。

策略: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1)紧扣学段目标,扎实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习作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时要对照课标要求,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完成本学段习作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段间的衔接。

(2)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充实、鲜活的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多彩、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因此,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发现。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下来。

(3)加强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实现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探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篇7

一、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有关人士就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 60%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着积极意义, 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而40%的小学语文教师却认为口语交际教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 根本没有必要单独出现, 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就能体现。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很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根本就不重视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对于口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还很片面, 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 认清教育教学的本质, 不重视学生的口语教学。所以, 这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 就会忽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

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存在肤浅性

在平时的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中, 你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倾向,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 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教师会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听说教学。这种解释是相当肤浅的, 因为听说教学的概念是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 注重的是对学生“听”和“写”的锻炼, 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而我们所说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是从学生运用语言的语言交际角度提出的, 与听说教学的概念完全不同, 无法作为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听说能力教学是心理语言教学的一种, 注重对语言的心理表达方式, 是根据语言内部结构的发展变化通过编码、解码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完成的;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是语言行为表达的一种, 注重对语言外部的结构特征的分析, 通过人际交流、对话而到达训练的目的, 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运动状态。所以, 如果认为听说能力直接与语言表达能力是等同的, 这是不正确的, 教师的这种教学认识也是非常片面、肤浅、不科学的。

三、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口语教学却不是这样的, 大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 不能准确把握好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大纲做出了明确规定, 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口语交际能力上的。作为语言教育工作者, 教师有责任、义务指导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话, 在不同的情境模式下, 清楚、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通过反复训练、指导之后,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语言风格, 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

四、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构建存在着盲目性

有关人士对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课堂的调查显示, 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构建存在着盲目性, 课堂构建序列毫无逻辑性, 根本找不到什么科学依据。导致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课堂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口语教学一直不受到人们的重视, 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指导。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 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而口语交际能力的掌握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在日积月累中学会的能力, 所以, 任课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 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从而构建高效的口语教学课堂。

五、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言口语交际课堂中对口语交际的评价缺乏全面性

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的评价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做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全面、公正、科学。通常情况下, 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评价学生的形式, 同时,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过程评价, 对于教学过程评价少之又少。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往往仅限制于口头模式, 很少利用多种评价媒介, 使评价显得枯燥乏味。

六、总结

口语交际是人类交往、对话的特有交流、表达方式。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认清现实, 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 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实现口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桂平.语文学科考试应增设口语交际测试[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11) .

[2]杨寒梅.我国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透视及应对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 现状 对策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模式而不思改革。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念和理解。’对于这些表述,我想可把它归结到一个核心概念上来,那就是‘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对传统的‘被动阅读’、‘为别人(老师和家长)阅读的一种否定,是对阅读功利性的一种颠覆。它强调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人要吃饭、睡觉一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西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的认识方面也存在这一些误区。认为阅读教学没什么好的方法,带领和要求学生读书就是了,学生喜歡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在读的方法和读的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应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不然学生乱“吃”一通吃坏了肚子那就麻烦了。

我们对西部地区(合川区)部分偏远的农村小学三至六年1000余名学生在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阅读材料等方面做过以下的问卷调查:

第一,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另外,从同学们的阅读时间上反映出,同学们平时上课期间的阅读较少。说明同学们学习负担过重,这也应该是同学们不很喜欢的原因之一。再次,同学们交流也很少,作用不大。

第二,阅读数量不够。从我校的情况来看,进行了课外阅读的仅有10%左右。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很感兴趣的课外书,这与本地区的经济环境,语文教师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二是和现在的考试制度关系密切,个别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这也直接的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第三,阅读引导不好。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引导得好的班级学生的阅读就搞得比较好,无论是阅读习惯、阅读范围还是阅读数量,都明显的好于其他班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则小学生阅读能力强,反之,阅读能力就差。而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为了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急功近利,放弃对学生阅读指导的多,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的狭窄。

第四,阅读环境较差。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家长文化素养高,爱看书读报,对学生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影响。所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关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反之,学生家长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沉醉与打牌酗酒,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我国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语文阅读状况实在堪忧,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开思路,想办法,广开阅读之门,搞好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广泛吸纳书中的营养,以积累好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对待阅读的问题上,有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回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我认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

(二)课内外阅读结合

阅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搞好课内的阅读教学,指导好学生对课内经典课文的阅读学习,又要搞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如书籍和学习方法的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课外阅读,从方法来讲,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经常性地对所读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得以巩固,认识得以提高,方法得以改进。从内容来讲,课外阅读,可指导学生读一些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生活类、科普类和文学类的书籍。

为了更好地搞好我们的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责无螃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君 《全新课程改革与校务管理理论实践》下 光明日报出版社? [M]2005/9

[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网上查阅 [M]2000/2/

[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网上查阅 [M]200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网上查阅[M] 1999/6/13

上一篇:我-这就是我作文450字下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