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小学班主任教学心得感悟
【导语】心得是汉语词汇,拼音xīn dé,是指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以下是东星资源网整理的《小学班主任教学心得感悟》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班主任教学心得感悟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来到谈岗小学已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大半年里我和孩子们几乎朝夕相处,看他们渐渐的不太依赖父母,逐渐的适应了校园生活,觉得我的付出有了回报,我爱他们,和他们相处的半年我收获了很多快乐,同时在班主任的工作上也收获很多,就这半年的收获,我写下如下心得,希望和大家分享:
1、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表现为活泼好动,自觉性很差,凡事总得有老师在旁看着。所以我把工作重点就放在我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首先是利用晨会课、思品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其次是让学生养成一些作业、读书的习惯。比如:每天中午给学生布置了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养成先做作业再去玩的习惯。另外我利用班级的读书角,让他们做完作业一起看看课外书,这样既保持教室安静,也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识字量,对读书产生兴趣。还有就是让他们养成晨读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到了教室以后就拿出语文课本读书,不可以离开自己的位子,而且每天都有班长和副班长管理。
2、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这主要就是学校的四项竞赛,结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结合一年级的学生实际,通过每天的晨会课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在校的一日常规,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能做,那些事情不能做,经常给他们讲讲班级的集体荣誉,比如:让他们看看四项竞赛的展示台的红旗,哪个班级最多,我们班做得怎么样,哪些地方不足,是谁损害了我们班级的荣誉,我们应该向哪个班级学习等等,使学生形成热爱班级的感情,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3、培养有管理能力的小干部。
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选拔一个有能力的班干部至关重要。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能力强的也不多,所以我着重培养了3个班干部:班长、副班长和体育委员。除了班长、副班长和体育委员,我还在每天的值日生中选了一个值日组长,他负责管理当天的卫生打扫以及眼保健操的检查,这样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锻炼他们的能力。
4、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本学期我把学生的联系电话全部存进自己的手机,以便随身携带,家长打来电话也一目了然。一开学我把自己的电话也及时地告诉家长,让他们有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询问。当家长打来电话时,我总是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沟通。在平时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家长们也都非常信任、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这点也是我这学期自己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适应了学校生活,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已十分了解,大部分也能够做到,应该说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学生们基本上能按时上下课,作业大都能按时完成,个别调皮的慢慢适应了上课的节奏,能跟上班集体的步伐。班级这个集体运作的还不错。我会把这样的状态保持下去,在工作经验上会不断总结,更好的为可爱的孩子们服务,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篇二】小学班主任教学心得感悟
小学一年级是打基础、发展学生智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今年我在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中,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他们的生理、年龄特点,及时地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级体,总结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体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换点,很多幼儿班的习惯也随之带了过来,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两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的。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聪明的小白兔”和“盲童学画”的故事厖使他们懂得遇到困难要勤于动脑,才能找到的办法:我们要像盲童那样,对学习文化知识充满信心。二十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热爱劳动,我就带头劳动。
总之,班主任工作必须从每件平凡而细小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带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篇三】小学班主任教学心得感悟
陪伴了班上的学生一整个学年了,看着他们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一点一点的成长,我也感到非常的欣慰,刚遇到他们的那一幕我都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的事情,现在他们一年级的学习也已经结束了,我的一学年的工作也结束了,他们成长了很多,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自己的工作也顺利的结束了,等他们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也会更加的努力的去开展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监督和管理他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
回想起刚开始他们刚进入到学校的时候,一个个还都是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对于小学的校园充满了好奇又有点害怕,所以开始的时候,我的工作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自己的校园,班上的同学也都可以慢慢的去熟悉,去了解,为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到自己的班级和小学的学习当中,我也开展了很多有益于他们健康和融入的活动,这些活动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当他们慢慢的爱上了校园之后,我也开始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他们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上面,我清楚的知道他们现在刚进入到校园开始正式的学习,很多的习惯也都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养成的,所以我也足够的注意自己的举止,对他们身上很多的坏习惯也会及时的指出,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去告诉他们这样子做是不好的表现,帮助他们更好的改正自己的毛病,并且养成一种端正合理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也可以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起初,家长也会经常的和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每天都不想来学校上课,每次都需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把他们送到学校来,而现在,一年的时间,他们都可以积极主动的来到学校学习,每天都对自己的新的一天的学习和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这些也都是他们成长的的表现,从不能独立的完成很多事到现在的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离不开他们的成长,当然这也是我自己努力工作的的回报,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变化,也让我感到自己辛苦劳累的一年是值得的,我也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也为他们感到自豪。
未来我也将继续陪伴着他们很好的走下去,完成自己的学业的同时也可以健康顺利的长大成人,我也绝对不会辜负学校以及家长对我的信任,也请自己所有的学生家长放心,我一定会在工作上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好的,也会让这群孩子们很好的成长。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特长得到了发挥,才能得到了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以下几点: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堂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营造出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我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更用心了,学生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识字教学中,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方法的引导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总结识字方法,如在学“心”字时,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记的;“卧钩像个锅,锅里炒蹦豆,蹦出两个剩一个。”他这一形象的联想使所有学生一下子都记住了“心”字。还有一个学生讲“明”字,他走上讲台后,刷刷几笔,画了太阳和月亮,然后指着图说:“如果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那世界该多明亮啊!”简单的一句话、寥寥数笔便将“明”字刻在了同学们心中。这样的教学案例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迸发创造的灵感。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应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学习“上对下”一节识字课时,首先将孩子带入识字乐园———智慧树(学生都非常喜欢看的大风车栏目),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接着提问:你从智慧树上发现了什么(上面的苹果大,下面的苹果小)?然后设计了摘果子这一游戏,并让学生试着认读苹果后面的生字(上、下、大、小)。最后问:谁能将生字卡片又快又准确地贴到智慧果上去?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贴?(了解字意)“进入识字乐园—摘果子认读—粘果子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学习知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改革感悟
1. 评价体制的脱轨。
我们的评价改革,只是小范围的评价改革,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评价体制。在贯彻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和旧的评价体制发生正面的冲突。好像大家都能感觉到原体制的强大,而且似乎有坚不可摧的态势。对于正面的交锋,每一位新课程的实施者都会有思想准备,但课程实施到今天,同是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的课程改革与旧有体制的力量如此不成比例,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会削弱参与者的信心。评价体制的改革,才是改革的关键点。
2. 对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研究型的教师,做反思型的教师。应该说,新课程对教师,尤其是对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文化修养、专业知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为了推进语文课改,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理念,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敬业爱岗。可惜我们的评价机制在越来越重视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这个群体,也许我们总是习惯了要求教师应该如何,却总是记不起我们还应该对教师如何。在新课程越来越强调人文化的同时,我们对教师却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人文精神。
六、问题与困惑
1. 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学生在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 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 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的交流互动。
4. 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在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会和感悟 篇3
第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师驾驭教材是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本变为学本。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通向教材的桥梁。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了解教材的基本特点。使用教材时,教师应对教材做符合学情的处理,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数学学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这是教师教学中时时处处要考虑的,要围绕的,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给学生“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学习前人一些现成的成果,即生活中有用,今后学习还有用的知识,思考学习前人的思考方法,对学生可能终身受用,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此,教师要通览教材,掌握课标,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意义,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所教知识的内容,然后根据知识的内容特点,把知识逐段揉入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中去,反复推敲,认真修改。这样才能抓住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方面,并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保证;要提倡开展行动研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师具备一定课堂调度能力
教师要有营造良好学习气氛的智慧和能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环节教学,努力把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开、展好。要注意抓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堂每个环节的联系,让程序环环相扣,知识层层生辉。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从以往完全由教师讲解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师的责任主要就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因此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合作,灵活机智地化解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多给学生鼓励,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对課堂中突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能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加以解决,决不能敷衍了事。同时,教师还要认真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组织自己的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很好的处理。
三、具有反思能力
一节课下来,首先要好好回忆整节课的过程,给自己打打问号,反思好后,接着在教案后写上一些随笔,记录成功之处,也可以记录败笔之处,还可以写出自己对于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新的构思。在空闲时间可以把这些随笔整理、补充成为教后反思、教学论文。只有多思考多反思,多练笔,才能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模式的调整,研讨产生新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头指导实践。但由于它本身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所以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千篇一律。有些知识虽然性质相同,但具体操作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去做才能产生效果。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节课要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拉”“数”,“剪—移—拼”都是学生的智慧,然后让学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现。所以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测,学生肯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但猜想的结果怎样,这就又激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任何的猜想都要经过验证,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而我在让学生验证的时候通过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一种猜想去验证,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历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四、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交往与合作能力
1、与学生的交往合作。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来讲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知识的理解,上课不是生命的耗费和牺牲,而是自我实现。小学数学教师要与学生很好地交往与合作,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公正、公平与合作共处的意识;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信任、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于自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善于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与其他教师的交往合作。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它需要教师之间更多的更紧密地合作,这样才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之间的综合。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同其它年级、同一年级其它班级数学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与其它学科教师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数学课题,它要涉及语文、科学、历史等其它多种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就需要与语文教师、科学课教师交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之间的合作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题研究的质量。
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过去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做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小学语文课改体会与感悟 篇4
【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处理好四个关系。
【主题词】课改转变关系
【正文】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也发现了存在于老师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做好“三个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即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的学习群体中的“首席”;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
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语文课上我会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例如《翠鸟》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我在课上就问学生:“结合上下文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会结合前边翠鸟的漂亮和捕鱼时的敏捷说到孩子们非常喜欢翠鸟;有的学生会结合下文说他们想捉翠鸟并没真捉,因为他们捉不到;有的学生就会受到启发说,再喜欢也不要捉来饲养,大自然才是翠鸟最喜欢的家;还有的说他们没捉到翠鸟,但他们还是喜欢翠鸟,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学生会抓住文中语言文字去感悟,这样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成为必然,教师只是引导,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二)教学观的转变。在以往的课堂上,总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真实理解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如今新课改正全面展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课改先驱的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语文课上在低年级识字能力的基础上,中年级我采取了自探——交流——检测三个步骤学习,激发了学生兴趣,学到了识字的方法和技巧,识字能力大大提高。要评价一节课,首先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最后才关注知识技能。
(三)学生观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本
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心中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我相信在我们的眼中,就会多一批好学生。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分数=知识?分数=能力?分数=素质?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学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大笨蛋;郭沫若先生上学时,成绩单中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怪乎,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二、处理好“四个关系”,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其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四)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小学生教育心得感悟 篇5
1、行为习惯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我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2、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攀比。自己的学习用品也要摆得整整齐齐。
3、学习习惯
(1)制定计划的习惯。
(2)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3)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
(4)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学生是非常辛苦的,但教师默默的奉献也是有意义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生。我们今天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养教育学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乃至于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小学生读书心得感悟精选 篇6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好书——《吹号手的诺言》。它的作者是美国文学家埃里克.凯利,这本书曾经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它讲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冒险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约瑟的男孩,他非常的机智、勇敢。他每一次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打败凶恶的鞑靼大盗、催眠术士以及魔鬼的黑暗使者……他守护家族世世代代,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塔尔努夫大水晶球这件稀世珍宝,并把它献给卡兹米尔王。
我很欣赏小主人公这种正义、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他遵照许下的,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保护稀世珍宝,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
这本书还启发了我:一个人要信守诺言,这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要对人以诚信,对事以诚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感悟与思索 篇7
1. 引导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思索自己
辩论,是唇枪舌剑的“战斗”,是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辩论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不仅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探讨问题时精力高度集中,而且使学生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课堂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多给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不时鼓励、提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辩论,那么一些勇敢、思维敏捷的孩子就会带动全班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在课堂上得到碰撞,学生的唇枪舌剑将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时,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的争论为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1)提出异议。在学习第一段时,我引领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强调了问的重要性?当时班上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句话,并阐明自己的理由:作者用“金钥匙”和“铺路石”来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意义。这时有一学生提出异议:“老师,我认为应该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因为作者说‘是———也是———’也说明作者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会有创造。(2)反驳观点。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引领学生在默读中画出哥白尼勤学好问的句子。由于文本比较浅显,学生很快就找到“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这个句子。一学生品读后认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哥白尼从小就很好奇。另一学生马上把手高高举起,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我找的也是这句话,但我的观点却和他不一样。我认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哥白尼在问时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可以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3)逆向求异。在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这句话时,有学生提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沈括小时候做事很执著,善于思考,并不能看出他很勤学好问。教室一片静谧,几秒钟过去后,另一学生站起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反驳:“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如果说沈括小时候不知道勤学好问,那么他的问题从哪儿产生?如果没了问题,他又怎么会去主动观察思考呢?所以教师认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沈括小时候是勤学好问的。”在这一逆向思维的引领下,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逆向求异,是对现成结论的不盲从,不唯师。逆向求异可以纠正学生对各种事物功能的固定认识,清除思维上的定势负面效应,克服思想上的思考惰性,破除传统上的因袭理念,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
2. 在课堂中思索生命教育
教育是服务,要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需要生命在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和理解的层面,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生命的在场,其核心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有“具体的人”,要与这个“具体的人”不断地进行对话。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才能发现差异,同时明白理解与尊重差异是多么重要,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前提。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结果,看重班级的平均分,却看不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看不到教师工作的艰难与独特,这样的管理模式简单而粗糙,何谈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呢?生命教育,和所有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一样,都是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对所有生命个体内在热情的激发。生命化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在的温度,感染、启迪了它的探索者,使他们持久地围浸在自己探索与创造的激情之中。正因为我们强调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强调教育的生命在场,所以就必然会更看重教师个体的经验与智慧。好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教师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努力理解学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服务。特蕾莎修女曾经说:“信仰的果实是爱,爱的果实是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一定会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千变万化。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美丽的灵魂。这乐趣与幸福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在于生命与生命的对接过程中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虽然辛苦,但路边的野草、斑斓的花朵,还有翩翩飞舞的彩蝶是对教师最好的馈赠。课堂上,首先教师生命在场了,和学生交流时,老师彻底敞开心扉,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展现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会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才能用自己的生命热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3. 生命课堂个案
3.1 勃发生命备课之激情
用生命备课,不是拼着性命去备课,而是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用心、认真地吃透每一篇课文,将自己融入到内容中,挖掘出更深刻的道理和启迪,并将其用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传输到学生这里。语文教学,不是表面的文字教学,方法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篇语文课文就是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人生海洋中的颗颗珍珠,不断寻找,不断擦拭,才能让其闪光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师手中,所挖掘出的亮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才能思考更多的问题,同时,将这一精神大餐献给学生。当教师将教育置于生命中用心备课时,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知识并不只是固化在书页间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现在,教师将课堂生活化、新鲜化、活灵活现化,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充满青春的律动。知识是经验的固化,但教学不能只给学生固化的经验,而是要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那么,教师的备课必然会将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于是,知识就复活了。能够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给学生鲜活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知识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而是来自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这应是生命化课堂的具体体现。如《梅花魂》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深度阅读———走进灵魂深处”;《桂花雨》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提纲挈领———语言情感共品悟”;《钓鱼的启示》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深文浅学———提高课堂空间高度”;《珍珠鸟》一课,师生可以共享“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课上,在学生的带领下,师生可以共同感受“了解悠久汉字———品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阅读欣赏课上,通过《母爱如歌》诗歌欣赏,师生可以共享“抒怀心灵勃发生命”;习作课上,通过分享突尼斯软籽石榴,师生可以共享“以人为本行走愉悦间”;活动课上,通过简单的报数游戏,师生可以共享《责任,伴随生命同行》……不同的语文课堂,尽享语文给我们带来的生命活力。真可谓是:
语文是生命的写照,拓展着生命的外延;
语文是生命的勃发,洋溢着生命的张力;
语文是生命的升华,提升着生命的幸福。
总之,用语文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认识生命,懂得珍惜与尊重;
热爱生命,懂得欣赏与悦纳;
关注生命,懂得赞赏与豁达。
通过语文学习来影响学生,让生命语文真正成为有生命的语文。用心备课,会发现社会、家庭、环境等都是教学的资源。身边的故事,班级里的小故事,学生的表现,都可以变成教学的资源,为教师的生命课堂敲响生命的警钟。
无论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生活中处处都是教学资源,说明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又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能服务于生活,这不就是生命化课堂的具体体现吗?
3.2 激发生命在场之潜力
站在教育大背景下来看课堂,它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而这一切,只有生命在场才能发生。“在场”就是存在。
那节公开课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时光拉至学期初河南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那节《三次跪拜》课堂:三十个精挑细选出来的班级优秀学生一个个坐得笔挺,两只胳膊沉重而僵硬地放在书桌上,面部神情凝重,眼神似有迷茫,又似有无奈……
这样的课堂我们经常见到,自己也曾受过煎熬。一节课,在老师的提示、要求下,被动地倾听、思考。孩子们一节课知识积累多少,思维开发多少?课后学生的举止神情已做出回答……回到教室,转身板书一个大大的“急”字。
经过一番交流、点拨,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知识积累,思维纵、横向发展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有意识地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一节课下来,学生享受了收获的过程,是喜悦的;学生心灵受到启迪,是悸动的。眼神神采奕奕中透出自信,面带微笑,举止言谈透出儿童应有的烂漫与幸福。
课堂是学生的。评价一节课,学生的状态是主要标尺。
生命课堂, 需要的是生命的激情,生命的脉动,生命的勃发。激发课堂师生之生命潜力,让每节课都有生命,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因为我们的课堂而绽放。
摘要:小学语文课蕴含着灵性、智慧与情感。作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 提出引导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思索自己、在课堂中思索生命教育, 展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索,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永祥.新课程呼唤理性与真实的语文课堂——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干浮躁现象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2) :42-45.
[2]傅建明, 汪波.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1) :48-51.
[3]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1) :12-13.
小学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8
关键词:基础工具;任重道远;爱上阅读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素养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见学好语文有多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能动情地诵读;能够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顺畅地进行书面表达;热爱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写一手漂亮的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我国的书法艺术享誉世界,每个人都应引以为豪并要将其发扬光大。但目前学生的书写质量令人担忧,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电子计算机与手机的普及,使电子书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手写;二是学前教育超前,大多数孩子过早进行书写,导致书写姿势不端正,乱写笔顺。基于这两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从坐姿、握笔姿势开始纠正,从基本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开始练起。按照写正确、写标准、写美观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的范写十分重要,范写可以让学生明确正确的笔顺,掌握书写要领。写字指导要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不能只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教师要逐渐放手,以自学为主,但放手绝不是放任,对于一些难字、易错、易混字仍需进行重点指导。此外,还要多开展一些写字活动,进行“写字之星”“写字能手”的评选,以此激发写字兴趣,促进写字教学的开展。
二、能动情地诵读
语言文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可以感染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传递人的思想。语言文字中的一字一词都是有情感的,有时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有的清新隽永,有的高亢激昂,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文章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最好素材,我们要以此为蓝本对学生进行感情诵读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动情诵读,就说明他们对文章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比枯燥繁琐的分析要好得多,更能体现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三、能够流利地进行口头表达、顺畅地进行书面表达
学习语文就是要为表达服务的,无论字词的积累,还是情感的积淀最终都要应用于表达。表达是检验语文学习的一把尺子。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兴趣,流利、顺畅表达的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要注意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从字词到句段篇,由口语交际到习作,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达之初,要以自由表达为主,只要学生乐于表达就要给予肯定。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出发,表达身边的事及自身的真实感受。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急或过高,要让学生觉得表达不难,不可怕,只要学生不怕表达,让学生爱上表达,进而使表达水到渠成。要关注并接受学生的学习差异、阶段差异,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四、热爱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帮助人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引领人们步入知识的殿堂。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内容,又能丰富学生的积累,还能体现大语文观,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在无形中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如教学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故事或书籍;教学科学小品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教学部分名著中的章节时,则可以借机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名著。仅仅拓展相关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定期开展活动,如:带领学生办读书手抄报;开展“读书之星”的评选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它承载着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重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从简单机械的书写、背诵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畅游书海,在阅读中体会乐趣无穷,收获别样的语文知识;从关注成绩向关注兴趣与能力转变,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
参考文献:
小学生大圣归来观后心得感悟 篇9
精彩的影片终于开始了,我看得津津有味。电影里有一个孩子叫“江流儿”,他本是农夫的儿子,可是在回村的路上,刚巧碰到山妖在抓小孩,农夫的妻子抱着孩子,所以山妖们决定就抓这个孩子。农夫为了保护妻儿,丢失了自己的性命。后来山妖包围了农夫的妻子,她实在没办法,只好跳下了山崖。小孩漂进小溪里,幸亏被一个正在喝水的老和尚发现了。从此,他就和老和尚生活在了一起。江流儿虽然经历了生活中的挫折,但他依然活泼、开朗,一路上不断地给大圣信心和勇气,和大圣一起战胜一个个磨难!不幸地是,最后江流儿为了救孙大圣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大圣归来》主要讲的是孙悟空回归伏魔的故事,但江流儿更加让我印象深刻。他为了大圣,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也要像江流儿一样,做一个勇敢、乐观的好孩子,学习他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我印象中的国产动画电影好像为数不多,平常看的大多数是外国的片子,这次我们国产动画都拍出如此精彩又感人的作品来,我真是开心不己,希望大家都来支持国产动画,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制造出国际水平的大片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 篇10
关键词:兴趣;能力;习惯
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我们的语文教学,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制。而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下面就浅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心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情感逐渐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实践证明,创造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强化阅读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进入意境,激发阅读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教师还可利用优美的导语创造一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气氛,从而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创设和谐氛围,发挥阅读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一句话,就是要尊重孩子,呵护童心。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时时感到”我会读”。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阅读才能。
二、教会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而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是一种兴趣。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徐特立先生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动笔墨不看书”,也就是说,读书必须作笔记,效果才会更好。这里作笔记的方式也有多种,根据阅读的要求,首先是在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读后重点理解或思考,其次,就是对不易理解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做上问号等标记,以便好查考资料,展开讨论;最后就是把书看完后想有什么可记的,即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使得对问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
2、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我先让学生提出预习提示中不懂的问题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看谁能全部理解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可让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读懂的。学生说出了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这时教师就从中指导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学生在读课文后已能理解课后问题。当拓展练习模拟小记者表演时,“作者采访过许多奥运明星,你喜欢其中的哪几位?如果让你和其中的一位畅谈,你准备跟他谈些什么?”学生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谈到刘翔、赵楠、邓亚萍,有的谈到日内瓦尔德等并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奥运主题,深化了思想内容。
三、学会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注意课后延伸,深入理解课文。首先,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时,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使学生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寬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写作都大有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也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阅读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作为导航者,应该积极发现,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找到更好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领学生驶向理想的彼岸。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篇11
一.关于教师教学
1、教师对课标中有关教师角色转变的理念耳熟能详, 但在实际操作中, 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于新旧观念的并存、评价标准的相对滞后, 部分教师对课改有所迟疑、担心, 不敢轻装上阵。另一种倾向则是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面对课堂上学生随意讲话、不守常规, 教师却听之任之, 生怕担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之名。
2、教学策略的变化创新造就了生机无限的新课堂, 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组织活动, 缺乏对活动目的的思考, 课堂看似热闹, 实际效率低下。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 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 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谈不上充分的合作, 更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关于教材
我市小学语文学科选用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通过几年的使用, 老师们感到教材编排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相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不发达地区而言, 一年级实验教材容量过大, 识字量偏多, 有的课文篇幅过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配套作业编排不够精练, 有的练习价值不高;教材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 尤其是配套的音像资料不多, 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关于评价
1、评价环节的操作滞后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
2、有些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启发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二个问题呢?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课标学习。对课标的学习一定要不断深入, 真正领会课标的精神内涵, 更新观念,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其次在教学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之一新。但部分老师有一种错觉, 以为新课程必须与所有“旧”的教学彻底决裂, 在课堂上时时处处刻意求新。实际上, 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新””与“旧”的矛盾。对传统教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二是感悟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 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其实也就是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然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 却容易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只有训练与感悟相融, 才能相得益彰。遵循这一规律, 摆正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坐标点, 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正确运用教材的关系。新课标中“教师是教学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材的神圣地位, 但是, 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抛开教材进行发散, 就会走上另一种极端。譬如在拼音教学时, 学生对教材所提供的儿歌还没有完全读流利, 有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补充了其他形式的儿歌让学生读, 目的是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环节下来后,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课文读不好, 课外的也没读好。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任意拔高训练难度, 使其他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受到挤压。这样的所谓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尺度, 尤其要警惕任意拔高要求的行为。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不偏不颇。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我觉得格林童话爱憎分明,主题鲜明,尤其以颂扬美好鞭打丑恶者多。深受各国小朋友的喜爱。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从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含意。而现在再看次着本书,我有了深刻的领会;做人要善良。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好的品德,是心灵美的表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每每会瞥见如许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反顾的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要饭的人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良的表现。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成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算这个道理。
《格林童》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他,只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修鞋匠)中的修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美,把挣到的钱布施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买卖越做越兴隆。我还听说一件真正的事;有个美丽农家妇女从败家子的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最终,野鸭为那个其实不怎么有钱的农家妇女创造了一笔不少的财富。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昨天晚上,我们班班主任在班级群里下发了学生“五项管理”应知应做问答及给家长的一封信,我和妈妈认认真真的通读了一遍,然后我们又重点研读和学习了关于手机的管理规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可是,这也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今年的我初三了,也算是一个准毕业生了,但是手机的诱惑却无时无刻的不在吸引着我。面对诱惑,我总是在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没关系,不还没有到高中吗,到了高中与手机说再见再好好学习也不晚”,“没关系,我只是玩一小会儿,我能控制好看手机的时间。”
可是,真的能控制得了吗?事实是在玩手机一小时后又会玩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一天。这样的情况,在我和我的同学中普遍存在。
长时间的玩手机,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成绩,还危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导致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脑子昏昏沉沉,更严重的是有些同学还出现了呕吐、颈椎难受的情况。
初三是初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我不能让手机奴役了我的生活,结合学生“五项管理”中的规定,我决定与手机、也与自己做个约定。
于是我和妈妈还共同设计制作了一个存放手机的固定场所,经共同商定,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我们全部将手机放进固定场所,没有经过任何一方同意不能擅自取回手机。手机存放期间,家人可共处、可独处,读书、画画、锻炼身体,共同拥有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我一定会按照管理中的规定来做,我要学会把手机当成我学习上的老师,不会的问题向它求助;在上学期间,晚上尽量不用手机,不得不用的时候,管控好时间,每晚使用手机绝不超过半小时;绝不用手机来沉迷于游戏、网络聊天、看网络小说;睡觉后做到“人机分离”,主动把手机交给家长保管。
我一定能遵守我与手机的约定,让各自都好好的安静休息,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努力学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让自己的青春充满活力,而不再虚度光阴,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4
一、阅读感悟悟出自己真实品味需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是建筑人通晓的道理, 空中楼阁是虚无缥缈的, 只能给人以幻觉, 但那永远也不会成为现实。万丈高楼平地起也应当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 要想让小学生阅读感悟悟出自己真实品味, 感悟到相当的高度, 也应当必须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阅读感悟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我们去做的是什么?我以为首先当是学生的读, 而且就应当是比较实实在在的读。让学生读其关键当是实在, 平时我们都让学生去大声读, 或者都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 其实际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实在在的读。就我们小学生而言, 要想在阅读感悟上达成朗读的高度, 那学生的感悟也应当到了一定的境界。试问, 在小学生还没有能够感悟时, 学生就可以去朗读甚至就能有感情地朗读?应当就是一种意义上的万万不可能, 倘若提出让学生去有感情地朗读, 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因此, 平时语文教学, 首先应当强调的是学生比较实在的读, 让学生去实实在在的读也是一种理想意义上的因材施“读”, 因材施“读”能够促使一个个学生在真实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感悟。例如学习《三袋麦子》, 学生们实实在在地读着, 发现三个小动物对土地爷爷送的一袋麦子分别做出自主性地处理, 第二年土地爷爷再来时, 对一个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都没有去持任何意义上的反对意见, 学生们感到:如果土地爷爷也送我一袋麦子, 如果按照我的意愿去处理这袋麦子, 那土地爷爷也会……
二、阅读感悟悟出自己真实品味需学生品出自己的意念
对阅读, 对作品的感悟, 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人们都崇尚能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念, 说实在的, 一个作品里面能够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比较难以实现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应当出现读者感悟的多个不同。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生阅读感悟需要学生能够悟出自己的真实品味, 那首先就应当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去品出自己的意念。品其实可以说就是能够咀嚼出文本的味道来, 如同品茶一样, 关键是要品。怎样让小学生在阅读感悟文本时也能够品, 也能够品出味道, 需要让学生去咀嚼文字。有成语说“咬文嚼字”, 小学生阅读感悟教材文本品出自己的意念, 需要学生咬文嚼字否?回答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肯定。让小学生去咬文嚼字, 并非就是所有的文字, 应当是比较关键性的语言文字。应当说小学生的阅读感悟, 对必须的咬文嚼字是把握不准的, 有时一些学生所咬的文、所嚼的字根本就是那样毫无咬嚼的价值, 那么学生在具体进行表达交流时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什么意念出来呢?因此,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必须多研究教材, 多研究学生, 找到学生所能够咬的文, 和所能够嚼的字;找到文本中值得咬的文, 值得去嚼的字, 这样就会给学生阅读感悟中的咬文嚼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鞋匠的儿子》, 给学生可以进行咬文嚼字训练的相关语句和段落, 学生们经过一句句的“咬”, 经过一字字的“嚼”, 不仅能“咬出”林肯在就职演说时话语的充满智慧, 而且还能让学生“嚼出”林肯在总统位置上所呈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更为理想的是学生还咀嚼到了其他的许许多多。
三、阅读感悟悟出自己真实品味需学生悟出自己的情感
语文教学建立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识是相当重要的, 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就是掌握一些语言方面的基本知识, 也不仅仅就是形成一定语言运用的技能, 而应当能够悟出属于自己的对教材文本的情感, 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赋予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职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人们还是比较关注学生对教材文本之情感建立的, 尤其都能够从具体的文本教学接近尾声时进行相关主题归纳, 虽然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阅读感悟基础上的归纳, 但往往还缺失一定意义上的儿童语言, 或多或少地有着许许多多的成人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是什么学生情感的真实体现。学生去悟出文本的情感, 还应当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去表达, 最起码有许多的利处。首先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学生去流露自己真实的情感, 就一定能够去真情地感悟;其次, 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 有了展示的可能, 那学生的用心就不完全体现在表达上, 也完全体现在阅读和感悟上;再次, 是学生的表达, 可以对他人进行启迪, 而某种意义上的他人则能获取别人智慧的基础上去形成理想的情感。学生去悟出自己的情感, 应当说也有不少学生自己的理由, 即使是某些不够良好的情感感悟, 作为老师也不需要去求全责备。小学生是极有自尊的, 我们千万不能凭着一时的疏忽和大意去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心。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有不少学生产生不了对杜甫的肯定, 尤其是产生不了对杜甫爱国情感的肯定。教学时, 当学生对杜甫不予肯定时, 没有去简单地一言以蔽之, 而是让学生以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自身知人论世的弥补性工作, 当学生获取到更多资料可以证明时, 学生的情感也就趋向于较为一致了。
小学生阅读感悟悟出自己真实品味, 需要做的事情还比较多, 有时还显得比较复杂。但只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将会有很多的复杂就变成完全意义上的简单。
摘要:阅读感悟最需要学生能够感悟出自己的品味,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感悟, 同样需要学生的品味真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做比较认真地思考。本文对小学生阅读感悟如何悟出自己真实品味的相关思考, 可供人们借鉴。
关键词:阅读感悟,真实品味,策略思考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 2003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生军训体会感悟09-07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点滴07-06
小学数学教学感悟07-04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感悟08-02
捉妖记观后心得感悟小学07-20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感悟07-23
小学老师课堂教育培训心得感悟11-11
小学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及感悟11-14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感悟反思07-23
秋季开学第一课小学心得感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