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2024-07-26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共12篇)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1

语文课充满灵性、智慧、情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情感的自然流淌与汹涌澎湃,可以聆听到智慧的启迪与灵性的表达;在这里,师生分享文化的盛宴,陶醉于语文的魅力中。

1. 引导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思索自己

辩论,是唇枪舌剑的“战斗”,是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辩论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不仅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探讨问题时精力高度集中,而且使学生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课堂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多给学生搭建辩论的平台,不时鼓励、提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辩论,那么一些勇敢、思维敏捷的孩子就会带动全班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在课堂上得到碰撞,学生的唇枪舌剑将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时,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的争论为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1)提出异议。在学习第一段时,我引领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强调了问的重要性?当时班上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一句话,并阐明自己的理由:作者用“金钥匙”和“铺路石”来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意义。这时有一学生提出异议:“老师,我认为应该是‘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因为作者说‘是———也是———’也说明作者强调了‘问’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会有创造。(2)反驳观点。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引领学生在默读中画出哥白尼勤学好问的句子。由于文本比较浅显,学生很快就找到“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这个句子。一学生品读后认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哥白尼从小就很好奇。另一学生马上把手高高举起,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我找的也是这句话,但我的观点却和他不一样。我认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哥白尼在问时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可以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3)逆向求异。在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这句话时,有学生提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沈括小时候做事很执著,善于思考,并不能看出他很勤学好问。教室一片静谧,几秒钟过去后,另一学生站起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反驳:“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如果说沈括小时候不知道勤学好问,那么他的问题从哪儿产生?如果没了问题,他又怎么会去主动观察思考呢?所以教师认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沈括小时候是勤学好问的。”在这一逆向思维的引领下,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逆向求异,是对现成结论的不盲从,不唯师。逆向求异可以纠正学生对各种事物功能的固定认识,清除思维上的定势负面效应,克服思想上的思考惰性,破除传统上的因袭理念,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

2. 在课堂中思索生命教育

教育是服务,要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需要生命在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达和理解的层面,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强调生命的在场,其核心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有“具体的人”,要与这个“具体的人”不断地进行对话。只有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才能发现差异,同时明白理解与尊重差异是多么重要,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前提。现在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结果,看重班级的平均分,却看不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看不到教师工作的艰难与独特,这样的管理模式简单而粗糙,何谈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呢?生命教育,和所有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一样,都是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对所有生命个体内在热情的激发。生命化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内在的温度,感染、启迪了它的探索者,使他们持久地围浸在自己探索与创造的激情之中。正因为我们强调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强调教育的生命在场,所以就必然会更看重教师个体的经验与智慧。好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教师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努力理解学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服务。特蕾莎修女曾经说:“信仰的果实是爱,爱的果实是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一定会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千变万化。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美丽的灵魂。这乐趣与幸福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在于生命与生命的对接过程中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虽然辛苦,但路边的野草、斑斓的花朵,还有翩翩飞舞的彩蝶是对教师最好的馈赠。课堂上,首先教师生命在场了,和学生交流时,老师彻底敞开心扉,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展现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会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才能用自己的生命热情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3. 生命课堂个案

3.1 勃发生命备课之激情

用生命备课,不是拼着性命去备课,而是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用心、认真地吃透每一篇课文,将自己融入到内容中,挖掘出更深刻的道理和启迪,并将其用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传输到学生这里。语文教学,不是表面的文字教学,方法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篇语文课文就是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人生海洋中的颗颗珍珠,不断寻找,不断擦拭,才能让其闪光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师手中,所挖掘出的亮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才能思考更多的问题,同时,将这一精神大餐献给学生。当教师将教育置于生命中用心备课时,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知识并不只是固化在书页间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现在,教师将课堂生活化、新鲜化、活灵活现化,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充满青春的律动。知识是经验的固化,但教学不能只给学生固化的经验,而是要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那么,教师的备课必然会将知识与生活连接起来,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于是,知识就复活了。能够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给学生鲜活的知识,让学生感到知识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而是来自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这应是生命化课堂的具体体现。如《梅花魂》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深度阅读———走进灵魂深处”;《桂花雨》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提纲挈领———语言情感共品悟”;《钓鱼的启示》一课,师生可以共享“深文浅学———提高课堂空间高度”;《珍珠鸟》一课,师生可以共享“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课上,在学生的带领下,师生可以共同感受“了解悠久汉字———品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阅读欣赏课上,通过《母爱如歌》诗歌欣赏,师生可以共享“抒怀心灵勃发生命”;习作课上,通过分享突尼斯软籽石榴,师生可以共享“以人为本行走愉悦间”;活动课上,通过简单的报数游戏,师生可以共享《责任,伴随生命同行》……不同的语文课堂,尽享语文给我们带来的生命活力。真可谓是:

语文是生命的写照,拓展着生命的外延;

语文是生命的勃发,洋溢着生命的张力;

语文是生命的升华,提升着生命的幸福。

总之,用语文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认识生命,懂得珍惜与尊重;

热爱生命,懂得欣赏与悦纳;

关注生命,懂得赞赏与豁达。

通过语文学习来影响学生,让生命语文真正成为有生命的语文。用心备课,会发现社会、家庭、环境等都是教学的资源。身边的故事,班级里的小故事,学生的表现,都可以变成教学的资源,为教师的生命课堂敲响生命的警钟。

无论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生活中处处都是教学资源,说明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又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能服务于生活,这不就是生命化课堂的具体体现吗?

3.2 激发生命在场之潜力

站在教育大背景下来看课堂,它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空间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而这一切,只有生命在场才能发生。“在场”就是存在。

那节公开课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时光拉至学期初河南省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那节《三次跪拜》课堂:三十个精挑细选出来的班级优秀学生一个个坐得笔挺,两只胳膊沉重而僵硬地放在书桌上,面部神情凝重,眼神似有迷茫,又似有无奈……

这样的课堂我们经常见到,自己也曾受过煎熬。一节课,在老师的提示、要求下,被动地倾听、思考。孩子们一节课知识积累多少,思维开发多少?课后学生的举止神情已做出回答……回到教室,转身板书一个大大的“急”字。

经过一番交流、点拨,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知识积累,思维纵、横向发展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有意识地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一节课下来,学生享受了收获的过程,是喜悦的;学生心灵受到启迪,是悸动的。眼神神采奕奕中透出自信,面带微笑,举止言谈透出儿童应有的烂漫与幸福。

课堂是学生的。评价一节课,学生的状态是主要标尺。

生命课堂, 需要的是生命的激情,生命的脉动,生命的勃发。激发课堂师生之生命潜力,让每节课都有生命,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因为我们的课堂而绽放。

摘要:小学语文课蕴含着灵性、智慧与情感。作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 提出引导学生在课堂辩论中思索自己、在课堂中思索生命教育, 展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索,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永祥.新课程呼唤理性与真实的语文课堂——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干浮躁现象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2) :42-45.

[2]傅建明, 汪波.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1) :48-51.

[3]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1) :12-13.

[4]周维莉, 张宜君.试论对学生生命的关照:自由、对话和体验[J].教育探索, 2009 (3) :45-47.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2

让学生得到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权利,并且通过这个权利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使美术教学形成高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美感、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情境,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桥梁。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美术课堂上,运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情感和气氛,能够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如在上《小鸟找家》一课时。我首先创设“故事情境”,绘声绘色地讲述:“小鸟随鸟妈妈搬迁到一个美丽而陌生的地方。好奇心驱使它告别妈妈,和其他的小动物一起玩耍。不知不觉,天渐渐黑了,朋友们都回家去了,可它却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家。”故事讲完后,我引导学生看图思考,互相讨论,并创设“角色表演”情境,请一些同学表演小鸟是怎样找家的。有的学生学着小鸟东奔西窜,有的学着小鸟喳喳叫个不停,还有的学小鸟一边哭,一边嚷:“我要回家。”学生们很快便被课堂气氛所感染,沉浸在“小鸟找家”的情境中,我及时抓住这种有利气氛,顺势引入新课。如何使学生画好,又是个难题。我将一些作品挂在黑板上启发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绘画的工具材料不拘束。在绘画过程中我还将构图注意事项编成顺口溜:“树木稍微画大点,鸟窝画在树杈间,星星月亮不可少,这才看出是夜晚。我们打开各种灯,帮助小鸟回家中。”这样学生边听边在脑海里产生构图的表象。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绘画。通过交流,讲评和启发,学生画出不少有意思的作品,我还亲手将画得好的贴在班上学习园地中,给这些学生发一朵小红花给予奖励。得奖的学生美滋滋,其他学生乐呵呵。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美术课看成是一个负担,而且都很乐于学习美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效应感悟 篇3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常言道:“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体能够折射出他的为人处事。因此,教师工整科学的板书能够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有时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我加压、自我提高、自我规范,从而更加热爱学习与生活,甚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古人云:“有其师,必有其弟子也。”此话虽然不一定全对,但一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加强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即是《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加之小学生处于起步阶段,其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较高,他们最容易秉承教师的书写来确定自己临帖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书写便成了学生字帖和学习的典范。要求学生把字写好,写工整,写漂亮,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前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自我强化,随堂反思,教改相长,只有自己的板书工整、漂亮,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把字写好,同时才能让学生改变陋习。

三、有利于学生对理解、深化与掌握课文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重要内容,不仅需要认真备好课,而且教师的板书还须工整,设计科学得体,突出课文知识点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文本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完成阅读文本的任务,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对话和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体验,领悟文本所要传递的深层信息,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点滴感悟 篇4

一、创建真实语境, 让学生“乐在其中”

就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内容看, 编排就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图片生动形象, 文字短小精悍。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 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为教学服务。源于生活的话题,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譬如在牛津英语4A《Unit 3Wha t a re the s e》这篇课文中, 单词都是学生们平时吃的水果。在上课之前, 我让学生准备好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水果, 模拟和妈妈一起上街卖水果的情景, 让学生去体会卖水果时的所用到的句型, 进而巩固了“what are these/those”“They are…”“How many kilos”“How muc h is it/a re the y”。再平常的事情搬到课堂上, 和大家一起完成, 学生们都感觉特别兴奋。再比如, 在教5B《Unit2A te le p hone c a ll》时, 文中主要讲各种疾病, 我让学生们扮演生活中去看病的情景, 模仿各种病痛的症状, 学生亲身体验病人和医生的角色后, 当然对“What’s the matter”“I’ve got…”等句型掌握得十分透彻, 单词和意思也能对应起来, 并牢牢记住。学生用肢体语言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动作, 在动中学, 在学中用。在表演过程中, 我适时地鼓励和指导,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增强了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学会了新知, 他们会觉得学习没有负担, 乐学, 好学。

二、组建多彩形式, 让学生“乐此不疲”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 巩固单词, 让我的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 使学生保持兴奋的状态。在课上, 我还教一些英文儿歌, 可以利用Chant的形式, 便于说唱和记忆。音乐是语言的翅膀, 通过中英文歌曲、童谣的互译, 培养学生在形成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还可以举行英语单词接龙比赛, 这样学生在获得荣誉感的同时, 唤起了一些可能被遗忘的单词, 适时地得到了复习和巩固。平时在班级里设立英语角, 贴上学生们的英语自我介绍, 在更多地了解大家的同时, 也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或者张贴一些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图片, 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学习一些英语国家的礼仪和俚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办英语小报比赛, 设立奖励机制, 学生常处于英语氛围中, 心理上自然产生了一种入境感、愉悦感和跃跃欲试感。

同时, 我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 以情促学, 充分考虑孩子们的感受, 如:在我和学生初次见面时, 我会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呼“Hi”“Hello”“Good morning”。学生生病时, 一句“Can I help you”或“Are you OK”肯定会拉近温暖师生的距离。每次请学生合作后, 不忘记道一声“Thank you!”“Good”“Wonderful”“Excellent”。常用这些话语适时给学生鼓励, 让学生树立起成就感。赞许的目光, 亲昵的动作, 包容和安慰的话语, 让学生感受的是老师的教学艺术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让他们打心底里喜欢你, 喜欢你上的英语课。

三、回归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形成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学生学得知识要能服务于生活, 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譬如, 我在教5A《Unit8 A camping trip》时, 我并不急于先教授单词, 而是设计一个全家去野营的情景, 给出几个问题“What place is b e s t for our g oing c a mp ing”“Wha t d o we ne e d for a c a mp ing trip”“How ma ny d a ys will we s ta y the re”“Do we ta ke e noug h food for me a ls”。完全从旅行者的角度出发, 一步一步解决生活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哪里是野营的好去处?”“去野营, 我们需要些什么?”“我们将在那呆几天?”“我们带的食物够吃吗?”在讨论完这些问题后, 学生自然获得了新知, 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5

――――德州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12月3日到四日在德州学院礼堂听取了四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他们分别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米”、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和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课后听取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报告,感觉真的是震撼,震撼于他们对课堂的执着追求,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思考,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全力付出,震撼于他们对学生的深度了解,震撼于他们的学识,震撼于他们的课堂,真的不愧为特级教师。现就对他们的课及观点进行归纳以与同仁们共享。相信你读后应该有所收获。

一、对教什么的深度思考。

刘松老师提出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不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但是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技能?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到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对升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进步,对课堂教学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对学生成绩的追求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对教学成绩的过度追求,导致我们越是能正确的方法追求成绩,离教育的目标越远。

二、备课要做文献综述

新鲜吧,早听说过课题研究要做文献综述,还没有听说过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是的,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牛顿说的好,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教师备课往往看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再就是到往往搜索教案,借鉴一番。这是我们普遍的做法。刘松老师的做法是再中国知网上将某一课题的教学成果搜集起来,看一看前人是怎样上这节课的,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怎样做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老路,创新教学设计?他的这种备课方法值得借鉴。

三、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上课的这几为特级教师,都是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他们都进行了教学前测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刘松老师的课 乘法分配率教学的真正难点在哪里,通过课后问卷得出,对8×5+5×2这种分配率的用法是难点,教学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再如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一课,创设情境时出示的挂钟,时针分针都认为是旋转,对于钟摆的运动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旋转,绝大多是认为是平移。正是在这样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让情境创设的更有效。

四、对一节课的打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这四位特级教师在课后的说课和讲座中,了解到,每一节课的成功的背后都做了大量的劳动,基于对学生、对教材、对目标的把握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更新设计的过程。在王彦伟老师的课后报告中了解到,关于“倍的认识”一节课,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是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理念上不断提上,设计上不断改进的过程。相比之下想一想,我们虽然有的上过十年、二十年的数学课,真正能够上好的课有几节呢,我们针对一节课进行过持续的研究吗。通过对一节课的持续研究,积累备课、上课、思考的活动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在课堂打磨、课堂教学思考中积累教学的活动经验,只用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

钱守旺老师和刘松老师还有王彦伟老师都再这方面进行了讲授,看来这是专家们的共同做法。他们有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钱守旺老师讲到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节课时,他进行了一个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对于整数除以分数都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而存在的最大疑惑是“明明是除法为什么要变成乘法来计算”,在算法上也只会用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并没有别的算法,结论是假期学生都上过辅导班,辅导教师仅仅将计算法则告诉学生并且机械训练没有讲解过程,在了解了以上信息后,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刘松老师讲的`那个教师上9+几一节时,学生明明对计算结果已经都学会了,还是要从头开始教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由此看出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就是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是喜欢选择每个单元或者独立单元没有前后联系的内容上课,就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把握的缘故吧。

六、钱守旺老师的20条主张。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2.读懂学生,把握起点3.读懂教材,丰富内涵4.先学后教,少教多学5.教不越位,学要到位6.植入文化,增加广度7.渗透思想,增加深度8.适度拓展,增加广度9.局部美容,增加亮度10。问题引领,增加温度11.几何直观,化难为易12善于举例,深化理解13.裸学裸思,深度参与14.精心预设,动态生成15.让出黑板,天地更宽16.题目变式,思维变活17.四基扎实,后劲充足18.既为经师,又为人师19.洗尽铅华,返璞归真20.跳出数学,感悟教学。

七、要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

这四位特级教师都提到了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全国提倡一纲多本,面对同一课题,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利于我们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本质内涵,钱守旺老师甚至连香港、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参考过,相信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借鉴意义,不同版本的素材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不像我们只研究一种版本的教材,视野狭窄。在报告中王彦伟老师提到,他到全国讲学往往逛一下书店,买一套本地的教材来参考。在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过程中完善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

八、注重体验,注重活动。

四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张东梅老师的米的认识一课,通过四次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一米有多长,不断调整学生一米的表象。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也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体验和感悟,刘松老师的课堂让他学升在动作中体验感悟,课堂非常的精彩纷呈。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6

一、课堂讨论时吵闹、争论不休,老师很难把握

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多缘于问题设计的不合理。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讨论的问题太易,记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体验到讨论带给他们的快乐。“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一个好的问题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使他们立即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去,主动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去,从而避免以上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讨论效果不理想,起不到讨论所要达到的作用

讨论效果不理想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解”之时,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一个好的契机可以迅速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讨论的形式也很重要。讨论的形式有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竞赛式讨论、随机式讨论等等。老师可根据要讨论的内容以及课堂情况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也可以把几种讨论形式穿插起来加以运用;第三、课堂讨论不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它不应该成为教师在课堂中随便运用的教学的点缀,而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活动;是形成“教学共同体的价值认识、经验分享、情感体验、成就激励”的师生对话方式。所以老师应精心设计话题,营造讨论的氛围,创造一个人人有话说、人人想说话、人人乐说话的课堂氛围。

三、怎样有效组织课堂讨论、驾驭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有目的性、组织性和有效性的。怎样有效组织课堂讨论、驾驭课堂讨论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的。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智慧火花碰撞的过程。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当然,还要重视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切忌为了讨论而讨论,不要使讨论成了走形式、摆架子。我们可以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在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

其次,要提出讨论的要求。有时在讨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时,学生易发生争执。或者在讨论时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先讨论完的同学就开始嚷嚷了。此时,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先写下来再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最后,要预测讨论的效果。组织好一个讨论,教师必须针对讨论的问题,对讨论的效果进行先期的预测。课堂讨论设计何种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何种讨论方式、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都要进行先期的考虑及预测。

例如:我在讲三年级语文园地五的口语交际“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我先明确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并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合理的讨论形式。我具体是这样设计的:1.首先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别,如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族文学,饮食文化,民族建筑,风俗习惯等把学生分为六个大组,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传统文化,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及整理。学生前期的资料搜集及整理,我也参与到当中去,及时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做到全盘掌控,了如指掌,这样有利于课堂的有效组织及讨论。2.课堂讨论前创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导游,在座的同学是外宾,你如何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你还能变换什么身份进行介绍?3.安排交流讨论。先进行人人练说,再同桌互说,然后组内交流讨论。4.汇报讨论结果。各组推选代表面向全班介绍。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动脑想,判断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或对别人提出合理的建议。5.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然后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端正学生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课堂讨论时教师干什么

教师要做到宏观调控,整体把握,有的放矢的对课堂讨论加以管理。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要全程、全方位的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要准确的加以判断和评价,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引导,帮助和纠正。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篇7

一.关于教师教学

1、教师对课标中有关教师角色转变的理念耳熟能详, 但在实际操作中, 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于新旧观念的并存、评价标准的相对滞后, 部分教师对课改有所迟疑、担心, 不敢轻装上阵。另一种倾向则是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面对课堂上学生随意讲话、不守常规, 教师却听之任之, 生怕担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之名。

2、教学策略的变化创新造就了生机无限的新课堂, 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组织活动, 缺乏对活动目的的思考, 课堂看似热闹, 实际效率低下。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 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 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 谈不上充分的合作, 更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关于教材

我市小学语文学科选用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通过几年的使用, 老师们感到教材编排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相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不发达地区而言, 一年级实验教材容量过大, 识字量偏多, 有的课文篇幅过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配套作业编排不够精练, 有的练习价值不高;教材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 尤其是配套的音像资料不多, 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关于评价

1、评价环节的操作滞后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

2、有些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启发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二个问题呢?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课标学习。对课标的学习一定要不断深入, 真正领会课标的精神内涵, 更新观念,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其次在教学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之一新。但部分老师有一种错觉, 以为新课程必须与所有“旧”的教学彻底决裂, 在课堂上时时处处刻意求新。实际上, 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新””与“旧”的矛盾。对传统教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二是感悟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 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其实也就是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然而,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 却容易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只有训练与感悟相融, 才能相得益彰。遵循这一规律, 摆正训练与感悟的关系, 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坐标点, 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正确运用教材的关系。新课标中“教师是教学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材的神圣地位, 但是, 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抛开教材进行发散, 就会走上另一种极端。譬如在拼音教学时, 学生对教材所提供的儿歌还没有完全读流利, 有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补充了其他形式的儿歌让学生读, 目的是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环节下来后,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课文读不好, 课外的也没读好。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任意拔高训练难度, 使其他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受到挤压。这样的所谓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尺度, 尤其要警惕任意拔高要求的行为。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不偏不颇。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8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年龄特点来与之交流会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一节课在学习活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进行思考或是实地调研,创设一个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现有水平的,同时又能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消除对学习新知的紧张与排斥。我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设计的主题情境是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课前我先深情地带领学生们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伴随着优美音乐,学生与老师齐唱,他们的感情瞬间充沛了,泪花浸润了又眼,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情境,与母亲有关的诗句、格言,写给母亲的心里话……学生们一节课都沉浸在对母亲感恩的、浓浓的深情中。教师情境的创设成为新知识的一个载体,贯穿始终,自然达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同畅游浏览妙境一样,流连忘返。

二、精心设计一个任务的主体——引出问题

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是不是也可以沿用这一途径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有效的。在主题情境下,教师以和学生谈话,引入作品欣赏,倒叙引导成果观察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我在教学WORD《挑战九九乘法表》一课时,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段,把制作好的表格给学生观察,然后问:“你用已经掌握的关于表格的知识来制作这张乘法表还存在哪些困难?”这样使学生自主发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出同学们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此时会达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效果。教师不是领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习过程的展开是学生迫切的需要,这样的学习过程帮助我们实现了教学“共产主义”的理想。

三、耐心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确定任务以后,教师要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任务问题进行分析,产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独立完成的子任务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类比、推理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有探索的落脚点和突破口,使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我在教学《美化WORD文档》一课时,帮助学生把美化文档这个大的任务分解成了两个子任务:一是利用格式菜单中的字体对话框进行修饰;二是运用格式工具栏中的快捷按钮进行修饰,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四、放心让学生自主协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是如今信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自主协作的组织形式,各组按照学生的异质水平进行组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在引导小组合作时要特别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组里谁先做完做对就自然成为组长小老师),要负责帮助、检查或教会其他团队成员,保障实现着全组过关的目标。我教学的名班级,每个班都有几个我最得意的小组长,他们在课下负责与我沟通,使我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都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学生;课堂上他们是我的得力助手,传授新知识时他们帮我辅导学困生,做练习时他们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帮我及时反馈;在合作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会成为讨论交流的组织者,总之学生们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此时他们自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五、开心给任务画一个完满的句号——实效评价

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爱表现的天性。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寻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完成了学习任务,欢呼雀跃的时候,教师应该地为他们创设展示的平台,并且对他们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升学生自信的同时,为设置下一个任务做好铺垫。

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前精心地去设计“任务”,课上平稳有条理地加以驱动,这种实在又好用的教学方法的确优于其他传统教法,它将单一的探究法与问题教学法有机地进行了融合,大大解放了教师的一言堂,减小了教学问题的模糊程度及难度。

相信如果您也能善用大脑,巧妙地设计课堂任务,那么您的信息课堂必将灵动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晓坤.如何培养小学计算机学习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06期

[2]沈媛媛.为增效而非热闹——浅谈信息技术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渗透[J].教师2011年22期

[3]张小洪.倾听,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精彩[J].考试周刊2009年36期01期

[4]桑周尼玛.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青海教育2005年04期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9

关键词:心灵感悟,小学音乐,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标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帮助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 使学生受益。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 学会感受音乐, 欣赏音乐, 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 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 欣赏音乐, 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晓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娟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教学者应该做

到:假如音乐是清泉, 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 就让它烧得更旺。让学生更好地接触音乐, 更多地参与音乐, 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表明要以音乐审美价值为核心, 使教学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 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的目标, 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基础性的又是终生性的。小学音乐教学, 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不同音乐的欣赏, 能够培养其优良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感受和鉴赏是学习音乐的必不可缺的部分, 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即注重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审美欣赏音乐, 学会用心灵去感悟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逐步培养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取多种课堂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 鼓舞学生勇于发表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和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音乐,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

一、用语言唤醒音乐情感

言为心声, 人类通常用语言来表达情感, 教学语言作为沟通音乐作品的桥梁之一, 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帮助学生更为顺利地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便于孩子们理解。

(1) 用语言展现音乐文本

音乐文本即歌曲的歌词。优秀的歌曲大都赋有优美的歌词, 歌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的质量, 歌词也起着抒发歌曲旋律, 表达情感的作用。例如《小宝宝睡着了》中的歌词:小宝宝, 睡在摇篮微微笑, 摇篮像只船, 妈妈轻轻摇, 摇啊摇啊摇啊, 一摇一摇睡着了。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歌词, 引导学生们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中, 在聆听演唱中感悟歌曲内容。

(2) 用语言引人入胜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通过不同形式语言的引导, 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情境当中。如描绘化的语言, 能够让孩子在优美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进而借助通感效应达到与音乐作品的呼应, 更好地进入音乐情境。比如学习《月夜》时, 可设计如下教学语言:夜幕悄悄降临了, 晚风轻轻地吹着, 星星眨着眼睛, 月亮妈妈望着小宝宝们, 好像在说睡吧, 睡吧, 宝贝, 做个美梦吧。接着可以播放音乐,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中去, 用心灵去体验品味音乐, 体会音乐的宁静、柔和与甜美。

(3) 用肢体语言活跃气氛

古语有:言之不足歌以咏之, 歌之不足舞以蹈之。可见, 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 自己首先要置身其中, 或喜或悲, 陶醉于中, 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享受, 学生可在教师肢体语言的暗示下, 潜移默化地领悟;同时, 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情感的了解, 如手脚并用, 唱跳结合等。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并做到体有所动, 动有所得, 心灵感应, 身心参与, 收获无穷。

二、靠视觉点燃音乐情感

视觉与听觉是相通的。古代名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若不是作者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 是很难创作出这些千古绝唱的。因此, 聆听音乐时, 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 可以帮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体验, 让学生在逼真的视觉情境下点燃音乐情感, 获得美的感受。如欣赏《森林水车》这一名曲时, 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种水车的图片, 让学生熟悉水车并产生对水车的喜爱之情, 随后展示出森林中水车旁的小动物和花草的图片, 同时播放《森林水车》的音乐, 让孩子在视觉的直接感受下, 引发内心情感, 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中欢快、充满朝气的情感。

三、设情节释放音乐情感

情节是吸引人, 激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要素。充满幻想的小学生们对故事情节更是钟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 设计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清洁化教学, 让学生在富有戏剧性的情境中更好的感受音乐。同时,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都蕴含着美丽的故事,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间的感人故事, 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有着小英雄的抗日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设置, 让学生们置身情节当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更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学生得到了身临其境般的音乐体验。

综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好的音乐能拨动人的心弦, 打动人的心灵, 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激发人内心的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 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让学生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提高其审美情趣, 陶冶其情操。

参考文献

[1]孙清.《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之经验》, 陕西西安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10

针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笔者尝试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教学互动、互联、互助、互促。使英语教师成为语言信息的提供者、传输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探索者和主人。

一、互动教学实施策略

1. 鼓励交际互动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孩子的学习发展时期,他们所接受的社会互动的质量和数量都会极大地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而高质量的交往互动,如成人引导下的互动或者与优于自身的同龄人的互动至关重要。布鲁纳将这一理论比喻成“脚手架”,喻示孩子在建造自己能力大厦的过程中,他人的引导和帮助如同脚手架一样必不可少,从而可以使孩子自己“爬上去”。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中介交流互动的机会。

(1)师生互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充分理解教学目标,钻研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模式常以示范模仿、对话问答、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形式出现。师生互动包括老师和学生整体的互动,与学生小团体的互动,同样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教师可以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让全体学生扮演另一个角色或几个角色来进行对话操练。如笔者在教学PEP教材的Storytime时,总是头戴Zoom或Zip头饰,手拿与教学内容相应的道具,先与一位或几位学生作示范表演,再鼓励全班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表演,使全体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在游戏竞赛过程中不断转化师生参与评价的位置来体现游戏的交际性、服务性功能。如笔者与学生同玩BINGO游戏,教师和学生都画好九宫格,完整地填写单词,可以由教师说任意三个单词让学生连线,也可以由学生说三个单词,教师来连线。置换角色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乐意投入;教师还可以参与小组学生关于语言知识的讨论并提供有效帮助。但要强调的是教师不但要在课内与学生充分交流互动,更要在课外多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的知能水平,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是体现交际语言思想,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有效形式,常见的方法有讨论、表演、游戏、短剧、相互提问等。它把有限交流与实践扩大到人人都参与交流和实践,大大增加了实践操练的机会,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力,使学生在情景交流中获得语言知识,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如笔者在教学PEP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C部分故事时,鼓励学生自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已学句型的基础上,用上新句型设计情境表演。各小组在设计构思、编排对话、角色表演中人人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有学生巧妙地把A、B、C三部分课文整合在一起,先表演上学路上遇到新同学,带新同学去参观教室,认识座位,再表演齐心协力打扫教室,最后表演了上课时教室里出现了蜜蜂这一突发事件。构思的巧妙,表演的生动,让教师不得不惊讶于学生的创新与协作能力。尽管小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有限,但在表演中小组成员能积极合作,当交流上有困难时会互相帮助或及时询问老师,就能很好地达成教师预想的目标,体现生生交流、互助互动的效果。

生生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同龄人那里,他们往往能够获取很多不愿或不敢从老师那里讨教的信息,其收效超过了师与生之间单一的操练效果。

(3)教学中介参与互动

教学中介参与互动的形式有幻灯、投影、录像、图片、电视新闻、影视短剧等。教学中介信息源的运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使得教学更生动、有趣,并使学生大大集中了注意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CAI课件与多媒体技术是很普遍的。它可以通过屏幕呈现鲜艳的颜色、逼真的声音和丰富的动画,对学生的感观形成多种刺激,激活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体现教学中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如笔者在教学PEP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动物词汇时就充分运用了媒介的作用,教师借助动画,让学生观看一个动物形象的局部,想象并猜测是什么动物,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活泼有趣。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将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

2. 创设和谐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没有和谐的人际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师生、生生间和谐的、民主的、友好的关系是通向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笔者认为,创设和谐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亲近学生,激情生趣

亲近学生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信任老师、亲近老师,使师生没有拘束、没有障碍、没有代沟。教师如果从亲和力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育首先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与学生的接近度,缩短与学生的身心距离。讲课时多在学生间走动,创造机会与不同的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态度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尽量以表扬为主,多用“Wonderful/Very good/Good job!”等用语肯定学生的所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忘我的学习境地。

(2)民主平等,互相尊重

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三尊重”: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笔者常常把优秀生和学困生分在一个学习小组,针对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智力背景,使他们互相启发、借鉴和补充,既让每位同学表现了自己,又充分发挥了“团体动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更大面”,不要让优秀生独当一面,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这样会阻止另一半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教学真空或残缺,也影响了同学间平等、和睦的交往。

(3)信任理解,体验成功

心理学家盖滋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学习上成功的心理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进一步追求成功的需要,一次成功必将推动第二次成功。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感受成功,感受愉悦。哪怕是一次不明显的成功、进步,教师都应给予正面的鼓励,充分的肯定,以信任的目光、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够体会教师对待他们的情感,增强学习信心,进而巩固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变“不会学”“不善学”为“我会学”。

二、互动教学课堂实例

笔者以教授PEP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SPRING》一课为例来描述互动教学的实施。

Step 1:Warm up

1. Sing a song《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2. Let's do:Bounce the ball.Fly the kite.

(欢快的歌曲与说唱充满动感,让学生放松心情,身心愉悦;Let's do部分各种活动与运动词组的复习,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师生互动

Step2:Presentation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配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欣赏

T:Let's enjoy a song.Who cansay the name of the song?教师肯定歌曲名字是《Where is Spring》.

(教师选择这首歌曲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谈论的话题,让学生明确接下来学习的中心内容就是spring。)←教学中介参与互动

2.(1)教师由歌曲的题目引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spring?

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回答green trees/beautiful flowers/flying kites/happy children/singing birds...

(教师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提问You can see so many things in spring,so 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spring?引导学生得出结论Spring's here.Spring’s there.Spring's coming everywhere.同时完成诗歌第一段落的板书。

(3)教师出示诗歌文本,带领学生朗读第一段。

(在师生自由谈论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第一段诗歌,让学生拥有成功的体验。) ←师生互动

3.(1)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How isspring?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 ng?学生回答各异:Spring is beautiful/Spring is rainy./Spring is waim./Spring is lovely.

(2)教师概括:Spring is beautiful.Spring is lovely.Animals love spring,what do they do in spring?Let's watch.给学生观看卡通片段。

(卡通片是学生的最爱,如果能够把卡通片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去学习,这里教师为学生选择的影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主要内容是春天里的动物。)

←师生互动;教学中介参与互动

(3)结合卡通片上的动物,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和不同的词组:fly back/wake up/come out/grow up,教师用自己丰富的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各个词组的意思并模仿跟读。

(4)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同时朗诵诗歌的第二段,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这一段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1)教师总结:Animals are happy.Are you happy?Let's play,OK?

教师与学生互相击掌,一边打节奏一边说唱诗歌第三段的首句:Spring,spring,please stay.Little children want to play.

(教师给教学内容赋以节奏,让学生在动感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语言。) ←师生互动

(2)延续play的话题,教师询问学生:What can you play in spring?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选择两位学生回答并把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回答有:fly kites/play football…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把词组写在四线格白纸上。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训练学生要规范地书写。) ←生生互动

(3)采用Guessing game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台上学生表演的动作猜测白纸上写的是哪一个词组,教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

教师让学生根据板书共同朗读诗歌的第三段。

(学生提供的一系列活动词组组成了诗歌的第三段,使教师事先准备的文本更加充实、丰富,其中蕴含的是学生的智慧,凸显的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和赞赏。)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5. 师生共同朗诵完整的诗歌《spring》

Step 3:Practice

(1)教师由春天引出其他三个季节,询问学生:Which is your favorite season?Why?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Summer is my favorite season.Because l can swim and play water./My favorite season is winter,because I like snow and I like skate.

(2)让学生欣赏歌曲Four seasons,同时让学生尝试写一篇短小的文章,可以模仿Spring,也可以自由发挥。

←教学中介参与互动;师生互动

三、互动教学结果分析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其主体作用通过语言信息的五通道表达出来。即“听、读、思、说、做”。其中“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说、做”是语言信息的输出过程。“思”是语言信息的处理过程。

第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全面开展语言表达,展示各项综合技能,充分表现个性才能,如流利表演唱英语歌曲、正确模仿课文对话、积极参与游戏竞赛、表演情境对话等。在语言信息交流和与人的交往中,人的性格、情趣、修养等均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较好地控制了语言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速度、节奏、内容、密度。达到信息多、密度高、节奏快、训练广的目的。

第二,教师较好地注意到语言信息交流过程中环节的切换。从一个教学环节转换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从句型教学转移到游戏竞赛,再转移到情境表演,切换自然。

第三,教师能注意观察学生的知能掌握情况,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保证每一环节训练到位;能留意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采用适当的方法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和情绪过分激动,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11

关键词:教学;创设情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48-01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以下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感悟。

一、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二、我们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化情境

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

2、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3、活动化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4、问题化情境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由上而知,创设有效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要遵循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是既妙趣横生,又内涵丰富;三是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袁 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 (18).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 篇12

一、回顾已有体验, 促德形成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 到了小学三年级,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 然而,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 是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因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 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 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现个人品德的建构。所以,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我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生命多么可贵》时, 课前, 我先安排学生找找自己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照片, 和家长做一次亲情交流;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和与之相关的故事。学生课前通过访问家人, 了解了从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孕育开始, 辛勤抚养他们长大等一系列故事。上课时, 请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 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材内容结合成一体, 引出了教学主题。我们交流了“照片里的故事”“毛衣的诉说”“妈妈和我的八个画面”等, 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生动感人。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 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 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 都是他妈妈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 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 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体会到我对家人多么重要, 作为对家人的回报, 我要爱惜自己, 珍爱生命。

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感悟, 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二、展开活动体验, 建构品德

体验载于活动, 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 没有活动作为依托, 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 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机会。这些表现机会就是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制作, 调动全身感官表演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 具体来说, 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如教学《同在蓝天下》时, 我就让学生们表演体会盲人购物、断臂人写字、系鞋带, 下肢残疾人上楼梯……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的难处, 从而更加坚定作为一个健康人, 我们更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孩子们获得的体验是丰厚而深刻的。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如教学《时光老人对我说》, 在“谁把时间偷走了”这一环节, 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 结合平时的实际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 表演起来入情入境, 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 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 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 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 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在教学中, 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让品德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校园红绿灯》, 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 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在《法律保护你我他》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 体验各种角色的心理过程, 增强法律意识, 感受法律的威严, 从而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进一步领悟“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的道理。

三、走进社会体验, 以德践行

教学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丰富学生的体验。

在《我爱我的家人》教学中, 家人们感觉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呢?大家都表示有兴趣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决定做一个小调查。

你觉得在家里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最不开心的事是什么?你对家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最担心的么?你什么时候最想回家?你什么时候最不想回家……在交流的基础上, 同学们最后确定了自己的调查提纲, 经过认真的准备, 同学们回家对家人分别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情况、汇报交流时, 真是笑语不断, 精彩纷呈。

同学们学习着了解他人的想法, 进一步加深着对家人的爱, 虽然每个家庭都不一样, 但浓浓的亲情、感人的关爱、温馨的话语熏陶感染着每一个人。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感染, 更重要的是在与家人的交往、采访、调查的过程中, 孩子们对家与家人的了解在加深。产生教育作用的也不仅仅是调查的结果, 活动的过程才是丰富他们的体验与感悟、促进他们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过程。

体验终于感悟, 以感悟唤醒学习智慧。能够诱发感悟的真正有效的体验, 除了需要兴趣的激发、活动的支撑, 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 开启灵感的窗户, 唤醒思想的活动, 还要给学生热忱的鼓励, 跟学生友好地合作, 让学生勇敢地表现, 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 不仅需要老师的身体力行, 也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

如学习《我们的爱心行动》, 我和学生们一起交流自己身边曾看到或听到的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例, 这不仅感动着学生自己, 更感染着别人。使学生对有困难的人的同情之情喷涌而出。在教学《清晨, 谁在为我们忙碌》时, 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 一起去采访, 采访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体会到劳动的伟大, 体会到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感性材料面前, 通过情感的唤醒, 学生的各种思想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面对的是学生的社会生活, 核心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主体人格。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要随着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但我们也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的体验, 促进有效的学习, 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和发现, 造就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社会化人。

参考文献

[1]张茂聪.品德与生活 (社会) 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003.

[2]黄显华, 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小学品德与生活.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4]张茂聪.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社工专业下一篇:Web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