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法心得体会

2024-09-06

小学语文教学法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小学语文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立足训练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热爱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

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8年,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以读为主 精讲多读”。

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主要是识字;中年级是词语、句子;高年级是段、篇、章。大量的识字,词语、句子的教学,段、篇、章的讲解都要在阅读中进行,故小学语文课又称之为阅读课。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学会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范读课文很重要。要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读得响亮,读出感情来,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老师的朗读要让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在范读的同时教学生字、新词,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学认会生字、在老师的范读中理解新词。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点拨迷津很关键。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朗读技巧的训练是指导朗读的重点,老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语言的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让学生既有情感的认识,又有情理的指导,理解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还语音、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都要根据课文内涵、感情色彩有和语言结构作恰当的明确的指点。学生容易读错、读偏的字、词、句老师要拨教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读正确的、理解的、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才能把学生引入文之中,体会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8课《我不能失信》是篇阅读课文。笔者教学时先提出“《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怎样的一个故事?”“宋庆龄小时候的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什么?”两个问题,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作了些朗读技术指导,并提醒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忘记”和“失信”有什么区别。

读后,将这三个问题提问学生,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举手了。有的说:“这篇课文记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有的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有的说:“‘忘记’是说了的话记不起来了,‘失信’是答应别人的事不去做。” 学生在阅读中,该掌握的词句理解了,该懂得的道理明白了,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文章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讲读课文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书读熟了,文章的意义自然就理解了。小学语文课本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很到位。老师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讲深了学生理解不了,甚至只能是老师越讲越糊涂,学生越听越朦胧。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引导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丰富。

讲读课文,要以读为主,精读多读。可以这样说,课文的思想性,教育意义,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老师在讲读课文时要精讲多读,读讲结合。读中有讲,讲中有读。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语。

南宋教学家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起来。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一课时,笔者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指导学生读。先告诉学生,《灰雀》一课写的是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的事情。提出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让学生带着思考,细听老师朗读课文。接着教学生字、新词,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如何把握好有关的字、词、句,指点哪些地方要用怎样的语气,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布置学生像老师范读课文那样朗读全文。再就提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因这课书对话比较多,为培养学

生的口头发表能力,就组织分人物进行对话朗读。通过这些形式的朗读,学生掌握了字词、学会了对话,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在老师提出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有的说:“诚实做人,知错就改。”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熟读课文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从三年级起开始习作,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唐代诗人杜甫自有感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小学生“读书破万”、“熟读唐诗三百首”,实在没有必要和可能。但熟读课文,积累一些妙词佳句,学会谋篇布局,为写作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作,是引导学生入门习作的最好范文,让学生先“吃透一本”,再“触类旁通”,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就能就能触景生情,就能把文章写好。

所谓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培养学生说话开始,要把读与说,说与写有机结合起来。阅读重在吸收,说话重在倾吐,写作重在运用。读是写的基础,读是写的前提,读是写的培训。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小学三年级语言上册有课《秋天的雨》,作者用诗的语言,诗的感情,描述了秋天的特点,带给人们秋天美的感受。教学时老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带着课文描写了秋天哪些特点,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两个问题读好课文,熟读课文。学生掌握了课文词汇和写作方法,储存在脑子,到时候写类似文章就能运用自如。笔者教学这篇课文后,组织学生到贵港天平山国家森林公园搞了一日春游,回校后布置学生以这次春游为内容,自由命题写篇作文。有个学生以《春风》为题,模拟《秋天的雨》写了一篇文章,写出了春风把温暖带到人间,把温暖送给大自然,把温暖洒向田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描述了春风吹拂,万物生机,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示了春天的美。这虽然是模仿,却也走出了原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了不起的成绩。

综合上所述,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精讲多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进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法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语文习作,教学,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 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 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参与生活, 搜集材料, 注意平时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 积累素材, 必须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观察生活, 变无心为有心, 变用眼为用脑, 养成对周围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闻、仔细摸、仔细品尝、仔细想、认真记的良好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才会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 才能为写出较好的文章打下基础。

1. 日常生活深入课堂。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多参加一系列活动, 如帮助家长做饭、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以体验生活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以及热爱生活的思想。

2. 新闻趣事走进课堂。

每天教室里都会发生一些小事, 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有兴趣或有意义的事记录在本子上, 每天利用十分钟, 让一位学生讲述自己收集来的新闻趣事及其感受, 讲完之后, 让大家对此事进行评议, 让学生感受深刻。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 学困生也在作文中尝到甜头, 增强自信心。

3.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走进课堂。

学校的墙壁上有激励人奋进的成语故事, 教室的图书角有学生喜欢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每周一的班会课我要求学生把这一周学到的、看到的、想到的, 进行复述和谈感受, 由于学生积极参加, 亲身体验, 因此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写日记等增加生活的素材。

二、注重学习的内容, 结合学生本身素质, 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课堂知识有局限姓, 所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是很重要的。四年级上学期学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后, 我班以“爱, 使人间充满温暖”为主题, 举行了一次班会活动, 要求学生为自己最爱的人说几句最想说的话, 这样的描写很感人, 学生也能够说真话、说实话。

三、注重习作的评价

1. 运用肯定式评价,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成长总是需要激励的。教师要毫不吝惜地使用表扬的武器,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 一种肯定。比如我在批改习作时, 这样写:“老师很欣赏你的文章, 语言那么美, 首尾照应让你的文章是那么完整。”肯定式评语,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又融入了师生情。等级评价是富有人情味的“优秀”、“良好”, 几乎杜绝了“及格”与“不及格”的等级。肯定式评价体现了人情味, 使学生增强了自我肯定的信心。

2. 运用接纳式评价, 培养习作兴趣。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在习作批改中, 我实施有差异教育, 实现有差异发展。

3. 运用期待式评价, 促进习作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习作批改中运用期待式评价, 提出具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目标, 让学生树立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此类评语使我班大部分同学心情开朗, 充满自信, 有效地改变他们自我认识的惯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 以及认识动机、风格、技能, 使他们的实际发展比预见的更好。期待式评语的运用,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习作环境。

四、学生习作的批改方式多样化, 保持学生习作热情

对学生习作的批改,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教师批改外, 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批互改, 学生自己修改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先挑出几篇较好的作文进行展评, 让学生把它写在黑板上, 共同进行评改。可以把比较好的好词好句和有毛病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 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批改方法和符号, 同时也欣赏了学生的好词好句, 对提高学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帮助。教师也可以不定时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 以四人一组最好, 可以让学生先集体找出有病句的地方, 再相互探讨, 对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打上问号, 请教教师, 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 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而然会提高。学生互评还可以让学生吸取其他同学的精华,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习作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体会 篇3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学生普遍感到写作文难,教师感到教作文难。很多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很反感,他们对写作文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有“恐惧症”。而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作文写作应试能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通常也只拿一些范文让学生仿写。因此,学生写出的作文事例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意识。这使得作文教学没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对写作文越来越没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写好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写作文有兴趣,学生在写作中就会产生无穷的创意。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刻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的每个角落,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学生在爱上生活的同时,激起学生爱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爱上作文。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去构思文章,从而获取写作的不同思考角度和灵感。如,为了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种情境:下课铃声响起了,同学们纷纷来到操场上,有的跳绳,有的打羽毛球……这时,在篮球场上打篮球的小杰,不小心把球抛到了路过的一位同学身上,把对方的衬衫弄脏了。教师给学生多种假设:假如小杰和对方不认识;假如小杰和对方是同学;假如对方是小杰的师长;假如小杰和对方相识却有矛盾等,要求学生任选其中的一种,分别设想出小杰和对方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让学生上台角色扮演。课下再让学生用假设思维法,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同立意、不同构思的好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作文教学时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适应教改而采取的花哨形式,而是使学生的作文训练回归到正常的程序中来,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多姿多彩的写作情境,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思维潜能,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文时,常感觉无物可写,写得很勉强,所以文章中大多数是写空话,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我们每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人共同难题和由衷的感叹。写什么,怎样写,是我们写作时深感头疼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常常觉得绞尽脑汁怎么也无从下笔。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要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要求学生要有一本专门积累素材的积累本,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三、说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应让学生注意发挥的潜力,大胆发挥想象,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在作文时,给机会让学生先说,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动笔把自己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变得很活跃,很有创意,对写作的兴趣也会大大地提高。

四、鼓励性的评语,增强动力

评语是学生获得作文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评语是一把客观检测的尺子,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杠杆。无论质量如何的作文,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在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多用欣赏的眼光,学生才能对写作感兴趣,增强写作动力,从而最终达到作文教学的最佳实效。只有多用激励性评语,学生才会想写、乐写,写作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让激励性的作文评语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之一吧!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探索,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有耐心,爱心。多鼓励学生练习,多肯定学生的成果,激发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1、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2、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3、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4、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5、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6、好问的习惯;

7、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8、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二、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三、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1、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2、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3、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4、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教学做合一"是xx先生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xx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一。xx"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其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可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做",将教师"教"授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与学生在应用中"学"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整合为一种综合的教学活动。

首先,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语文活动,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各种"做"的活动应当是语文综合活动的基本内容。其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各学科与语文相关的"做"的活动都应该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再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语文综合活动,各种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做"的活动,也应该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下面谈一谈以"做"为中心进行三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一些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6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要使这些识字少,好奇心强的孩子爱阅读,会阅读,进而形成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猜谜、看图、讲故事、设悬念等多种方式,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如教《画》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我话音刚落,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了起来,抢着说谜底。之后我又顺势利导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是写画的?”随即引导读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了诗句。又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也是采用猜谜的形式导入,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被调动起来了,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基础。

除导入外,其他环节也要注意调动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很难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我根据他们爱看图的特点,引导他们会看图说话,看图复述,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的效率。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等课文,让学生看图并稍加启发,学生就能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课文内容通过图画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阅读,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感到轻松。随文识字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之一。还有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乐读。如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表演、男女轮读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注意了劳逸结合,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画一画、动一动等。《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反复读文后,学生的兴致减弱了,我突然想起儿时学到的这首歌,便问他们听过吗?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好奇的说没听过,并示意想听一听,我便轻轻的唱了起来,孩子们一听兴致高起来,让我再唱一遍,于是我就把这首歌教给了他们。这样学生们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此外,我还注重了实施鼓励性语言评价孩子,因为低年级学生好表现爱表扬,发展波动大,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他们走进一个阅读乐园。

二、低年级学生是学读的开始

对儿童来讲初读很难,读好一篇文章更是不容易,所以另一方面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由读准一个音节开始,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到一篇短文,做到严格要求,精心指导。

1、教会学生正音,就是读准字音,用普通话去读课文。在学习生字时,字音读得很准确,但一读课文时,平翘舌音、多音字及变调字、轻声、儿化音等就读不准了,因此,每学一个字,我都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句中进行训练。如学“一”字时,便出示了“想一想”、“算一算”、“一只鸟”、“一个苹果”等词语,让学生感知“一”是变调字,不同的语言环境用不同的音。

2、教会学生停顿。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不知什么是停顿,为什么要停顿,而往往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熟了以后又快如流水,一口气读完。根据儿童特点,我教给他们“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方法,长句子如何断句。如《小熊住山洞》一课中,有一长句,“我们去砍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孩子们读起来很困难,于是我采用看图理解句意,再读词语,最后读句子。

3、教会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我认为读文时,流利和有感情应同步进行。

首先要扫清词语障碍,不理解词语无法读通,读出感情。理解词语时,我一般采用直观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学生对“壮观”一词不理解,我借助录像让他们通过观看画面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的多。

其次,让学生与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自己去体会。我主要采取下面的形式:配乐朗读、师范读、指名读、小声读、默读、分组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引读、齐读、赛读、表演读、讲故事等,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范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如《四季》一课中雪人一段,我让孩子们表演读,边挺着肚子边读文,很快就把雪人顽皮劲儿体会、表达出来了。《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课,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各自用不同的语气读,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在情绪高涨中组成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感情也学会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7

事实证明, 要想学好语文, 仅靠学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便会主动阅读课外读物。 随着课外阅读量的不断增长, 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便能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够, 我便向家长建议, 给孩子买图文并茂的图画书。 起初, 学生只看图不认字, 后来, 他们慢慢愿意接受生字, 尝试利用拼音拼读。

2.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阅读时, 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圈画重点, 又可以用书写读后感的形式及时记录阅读心得。 同时, 教师要教会学生制作文摘卡片, 及时地把精彩语句、片段摘记下来, 并且将这些文摘卡片放在卡片包内随身携带, 利用空余时间随时阅读。 在每月的班级“阅读之星”的评选中, 让学生上台演讲, 分享读书心得。

3.拼音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拼音与多媒体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取部分拼音教学视频、拼音图片等, 在该基础上构建情境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境对拼音进行记忆, 从而提高学生对拼音的了解程度, 增强记忆效果。 教师要依照拼音的特点、形状和发音对多媒体资料进行合理筛选, 尽量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画面和情境, 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拼音, 降低拼音学习难度。 笔者在教学拼音“a”的过程中, 从生活中看病时的情境出发,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看病过程中张嘴发出声音“啊”的场景制成动画让学生观看。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轻松地记住了“a”的发音, 而且在视频学习后能够直接发声, 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4.亲自体验生活, 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 丰富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乐, 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 在教学语文《口语交际》关于“学习采访”的内容后, 笔者组织学生课后认真收集资料, 几天后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了一次真正的小记者采访活动。 活动中, 学生的表现积极主动, 个个采访都有收获, 场面更热烈。 之后, 一段段流露真情的文字跃然纸上。 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 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 从而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5.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如教师在给学生上《长城》、《颐和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等课文时, 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空间的限制, 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 围绕这一专题让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增强语文能力。 帮助学生设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观察、实践、模仿、体验等, 让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 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6.引导自主朗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见,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于朗读学习, 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释放愉悦的心情。 学生的朗读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 课堂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朗读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激发学习兴趣。

7.创设有效情境, 催发情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 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 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文中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如教学《掌声》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投向”“注意”“注视”三个词语, 通过想象再现文中短短几分钟内的场景,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小英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 还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弱小群体的善良心灵。 在学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础上, 我手指一张空座说:“同学们, 你们看, 小英站起来了! 一步, 两步, 三步……近了, 近了, 更近了……她终于走上了讲台! ”在这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下, 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情景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撩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 切实唤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 完成了与文中人物的心灵对接, 让学生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课文所蕴含的情愫, 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找准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8.利用影视资源

8.1影视作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大致在7~14 岁,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喜爱动画片、 电视剧等电视节目。 我国开发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节目。 比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讲述了我国古代先贤勤学的故事。 再如动画片《中华成语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词语, 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8.2广大电视、 电影、 动画制作者应重视影视资源对学生所起的教育意义, 寻找优秀的教育题材, 制作出更多与教材相配套的、精彩的影视节目, 寓教于乐, 让学生收获快乐的同时, 也收获知识和感悟。

9.以文本为中心, 体会语言的魅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体会 篇8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些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课文后,还需在整体上要对课文自觉地进行品评鉴赏,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如读罢课文后,引导学生掩卷深思,从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知识信息等方面自觉地总结收获,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把竞争意识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创新,敢于竞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要教会学生学会竞争,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跟自己竞争,敢于跟同学竞争。在阅读教学中,一是结合有关课文有机进行拼搏进取顽强意志、公正竞争等方面教育。二是开展各种阅读竞赛活動。教师要利用教材因素创设竞争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或超过对方的激情,教给学生正确的竞争方法等。像词语接龙比赛、朗读比赛、辩认比赛、看谁记得快比赛、看谁想得妙比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树立敢于竞争的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可运用成功教育原理创造一些风险不大但成功率较高的环境,让他们参加竞争。如:参加力所能及的竞赛,解答力所能及的挑战性、竞争性的题目,使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顽强拼搏中获得。

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

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学校的阅读氛围。如: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以上的几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的探索,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上,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注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竞赛心得体会 篇9

带着重在参与虚心取经的心态,我参加了这次语文教学竞赛。这次活动与带有作秀和表演成分的“公开课”、“观摩课”截然不同,是原滋原味的民间生态课。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实实在在,很贴地气,能真实地检阅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以素面朝天的自然一面展示给大家,自然的暴露出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此次比赛,我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教学工作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做好教学工作是一名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无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做好教学工作都非常重要。

第二,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新技术与新手段。幻灯片可以展示出使用板书永远无法展示出来的视频与音频文件,这些文件形象、生动,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如果使用得当,就非常有助于学生们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教师讲解深奥的理论知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认真备课非常重要。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教师讲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教师备课的时间要比讲课的时间长的多,甚至是讲课时间的几倍、几十倍。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善于应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大家都关心关注的问题来阐述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备好一门课,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多参考相关教材与专著,而且要把知识点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当中。备好课只是教学工作的初步环节,还要把这些知识以恰当的方式讲授给学生。

第四,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讲授的内容不同多采取的教学形式就有所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教学的形式,但教学形式对教学内容也有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篇10

邹林均

近期,我聆听了刘习红老师、莫莉英老师、曾敏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三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刘习红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曾敏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莫莉英所执教的课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

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三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张老师在处理课文中分别采用了“听”“说”、“读”、“写”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体会 篇11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教学;教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课本剧教学难以开展。目前,我国课本剧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指导不同学校不同具体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因此,能在小学开展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是他们在学习语文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他们从小就喜欢上母语语言的魅力,并达到准确地运用,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本剧编演不能程序化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一种哗众取宠的做秀,要根据实际,课本剧的教学元素与教学目标应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一、教学前导入课本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三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排演课本剧,用来导入新课。表演后教师趁机提出问题:“森林里的百兽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为什么吓得撒腿就跑?”学生通过表演,才真正理解了课文中狐假虎威的含义,比教师系统的讲解半天更有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面以课文《酸的和甜的》编演课本剧:

(以讲台为舞台,狐狸与松鼠出场)

狐狸在葡萄树下转来转去,还跳起来,想摘葡萄吃。可是,一颗葡萄也没摘到。

狐狸: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说完失望地走了,边走边回头看葡萄)

(兔子出场,走到葡萄树下)

松鼠:(对兔子说)狐狸很聪明,他说葡萄不能吃,那一定很酸。

(兔子同意地点点头)

猴子蹦蹦跳跳地跑来,望着树上的葡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不禁地吞口水,上蹿下跳,终于摘到一窜葡萄,迫不及待递到口里,想要吃。

兔子、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猴子:(对兔子说)你吃过吗?

兔子:(摇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猴子:(转过头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边说边抓耳挠腮)

松鼠:(摇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小猴子先尝了一口葡萄,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兔子、松鼠惊讶地望着小猴子。

小组成员将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并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演进行体验探究。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演得活灵活现;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表演与观看表演体验角色的个性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课中安插课本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教学中,课文为突出文中的小毛对雷锋给自己补裤子的感激之情,用“一把抓住了雷锋的手”激动的说出了“又是班长”这句话,然后是满脸的感激之情,在教学时先安排学生对课文的背景进行深刻的了解,然后安插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在那样的情况下有人给自己补裤子是多么的幸运呀!通过动作和语言展示出来,并配合自己的脸部表情把当时的场景逼真的展示出来,对缺乏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感激”提供了现实场景,弥补了文字在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缺点。《狐狸与乌鸦》一文中狡猾的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那块肉时,是怎样进行骗取的?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上台利用课本剧的形式加以展示,把狐狸那种油腔滑调的语调和乌鸦得到狐狸赞美时得意的表情展示出来,学生从直观上就可以理解课文中的乌鸦为什么会被骗以及狡猾的狐狸中的“狡猾”二字的由来。

三、用课本剧总结全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四年级上册的《平分生命》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贝贝抽血前的犹豫、抽血时的微笑、抽血后的恐惧以及医生说他还能活一百岁后的高兴的三个过程,将全文贯穿起来,并深刻地体验到角色的思想感情。教师趁机问:“从表演中,我们体会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体验角色,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纷纷回答:“从贝贝感情变化中,我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学生领悟到其中深刻的情感。

四、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

课本剧中凸显的心理因素、美的因素、艺术因素等决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排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课本剧取材多为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后,又具有了较强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在无形中灌输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无疑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可以变课堂为舞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做人”与“成才”打下坚实的育人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7-44.

[2]周志军,吴小平.浅谈对课本剧的几点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3,(3):56.

[3]杨易.对课本剧走进语文教学的尝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56-57.

[4]徐霜叶.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课本剧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6,(9):26-27.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12

一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享受课堂的愉悦

情境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自主地进行学习。语文课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 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 心理准备充分, 做到“课伊始, 趣亦生”。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 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课件, 在导入新课时, 我采用了电视栏目《地理中国》主持人导入法:“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 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学生立即就被吸引住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 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 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时, 我问学生:“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小组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做, 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多种形式品读课文, 让学生渐入佳境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得美妙, 见解阐述得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善于浓缩课文内容, 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 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品读, 像开展朗读比赛, 组织课外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 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反复诵读, 感悟中华少年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 开展赛诗会, 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 进行具体表述, 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 中心较明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件、音乐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情感, 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 我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 课件显示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场景, 并放音乐《春节序曲》。让学生在隆重、热闹的气氛中品读课文, 感受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无需刻意讲解, 即达到教学效果。

四批判与创造的接受知识, 拓宽视野

课堂上, 营造宽松的环境, 要求学生坚持真理, 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不断论证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 让学生敬佩鲁滨逊的同时, 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因为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种出粮食, 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鲁滨逊是怎样驯化‘星期五’的?”学生谈出自己的设计、想法, 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13

小语种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注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注重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以单元总体目标为统领,各个模块、每节课目标也相对集中。其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把教材课文、课外拓展资源、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高度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成为一个由几个“模块”组成,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透过专题讲座和课堂演示研讨,让我明白到整个教学单元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练习都是围绕着主题进行的。同单篇教学相比,有以下优点:

一、小学语文专题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超越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正如徐万东老师所说,单元整体教学它不看一课树,而是看一片森林。老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个单元的听、说、写各方面的统一,即使是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学习也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不但要看教材,还要看学生。

二、单篇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文本,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的教学更多的是学生向文本传递探究主题。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比较、分析和理解教材中有助于解决自已问题的信息资源,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实际上,它是在实践“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体会 篇14

马敏毅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为推动新课程的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纷纷加强研究、实践、总结、提高,已出现了瓜果遍地香的可喜局面。然而,在这一阶段,在基层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还是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教师为了给课堂润色,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类。

一是游戏型。凡是对话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凡是有故事情节就制道具上台模仿,不分课文的类型,这样不但没完成当堂课的教学知识点,而且还让课堂变得无法驾驭。二是合作型。合作学习是当前老师们教学改革中的一大热点,由于认识上编差,有些教师把合作型学习简单的落实在“合坐”学习,同时,有的老师也不分问题难易、有无讨论价值,通通采用,导致学生座位频频调整,降低了课堂效率。三是朗读型。注重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但读应层层深入,该读时必读,但如果只是为了体现语文特点而采用。追求形式上的合格仍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这里并不是否定这些教学形式要回到传统的教育上去,而是强调这些教学形式的适度运用,绝不能为“活跃课堂气氛”而用之。

在这次“小学课程改革报告会及教学观摩活动”中,我重新认识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杜绝新课堂的形式主义,应返朴归真,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一、朴实、真实、扎实

“朴实、真实、扎实”的常态优质课正是本次活动推崇的精神。在教学中,不追求浮华,讲求实效,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真真切切地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重庆巴属小学 潘德梁 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堂课,潘 老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适时纠正学生字音,达到多练至熟化的目的;抓住重点段落“老天鹅破冰”和“整群天鹅破冰”两个部分进行深入朗读、体会,读得有层次,读得深入,体会也宽而实,让学生不断深入地感觉语言文字的魅力。

再如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实验学校 强洪权 老师执教《中彩那天》,强 老师从第一课时上起,充分让学生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充分重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有层次地读,往往一个不易读好的词就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他十分注重读、写、说、议,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文中的“道德难题”,深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整堂课,就是在朴实的氛围上,让学生去读,去感悟,不作秀,不形式,务本求实的教学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学习语文永恒的主题。

二、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这正是 崔峦 教授所讲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大略经历备课、上课、反馈三个步骤。备课是基础,是对文本的钻研过程,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对整个教学的预设过程,有准备地上课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行色匆匆,为了完成教案而形而上学,应随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结构。几堂观摩课也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教学风格。

我们来看人民路小学 刘燕 老师执教的《牧场之国》,老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文中最美的地方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并体会体会。”然后学生经过一番学习、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谈到自己的体会。这时,教师顺势引导,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调控,当学生提出一个地方,教师就引领他们细细品味,层层深入,使课堂随着学生的步伐前进,“把读书、感悟、交流、练习还给学生。”老师呢?不闲着,“把激趣、启发、引导、点化留给自己。”

又如江苏的 强洪权 老师在执教《中彩那天》一课时,他要求学生:“熟读等 1-9自然段,把心中的想法汇聚在一起,给同学提一个问题,比赛谁的问题最能引起大家思考,甚至争论,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学生兴致勃勃地默默读课文后,每个同学都争先提出自己认为是最棒的问题。老师呢,这时肯定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预先的设计来组织,所以,强 老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当时让学生解决,遇到有价值、有争论的则简明地板书在黑板上,以便继续深入讨论、体会。老师的教学设计因课堂的变化而

灵活调整,充分让学生参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正体现了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三、立足文本,适时延伸

在报告会上,崔峦 教授也指出:“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同时,他也指出了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时间有限,知识有限,母语学习应课内学方法,课外学知识。”是的,我们不能离开文本去建空中楼阁,去追求虚无飘渺的拓展延伸。这一点,在 强 老师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请读课文后再回答”,“好的答案在课文之中”,“从文中找答案”,这充分体现了 强 老师的教学立足文本,立足于字里行间。同时,他也在课文理解透彻之后,将问题引向深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大笔财富。”最后再让学生体会“财富”的含义,就引向了一个大的方面,并且让学生写上自己的感想后附上自己名字作为自己的座佑铭。这些都充分地表现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又要拓展延伸。

回顾我的语文教学,接受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兼而有之,曾一度为了抓质量采取传统的灌输,也曾一度为了走近新课程跟随他人的足迹,没有将新课程作一个真正的定位。新型的语文教学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树立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新的教师观。从备课到教学到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立足于实际,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发展。

上一篇:社区治理专业化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掷一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