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国经济(共12篇)
全球化中国经济 篇1
1 引言
全球化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将全世界的产品和经济金融市场整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据统计资料显示, 从1978年到2008年,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他们很自然地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起促进作用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着的差异。全球化只是与扩大的不平等同时发生, 还是促进了这一现象?
2 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非常激烈。然而, 许多关于全球化和不平等的文献仅关注发达国家, 极少的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区域不平等的影响。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不仅涌现出了大量构造模型的理论文献, 而且也不乏将理论模型付诸于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林毅夫 (1998) 采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中国的地区差距, 发现1986-1990年间, 中国的地区差距上升幅度并不明显, 1990年以后的上升幅度略大。蔡昉, 都阳 (2000) 认为人力资本的初始秉赋, 市场机制的利用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原因。此外贺灿飞等 (2004) 用Theil系数衡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省区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是1978-1990年省区差异缩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扩大。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衡量、形成及经济全球化对其的影响。但是这些文献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研究的时间段基本上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空间范围上大多数集中在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注点在收入不平等上。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市的区域数据,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估计经济全球化和其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分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 到1988年便突破了1000亿美元, 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36000多亿美元。而FDI的流入更是惊人。它在1978年时几乎为0, 到1994年时高达6.03%, 然后到2012年下降至1.36%。中国的外贸和直接投资的激增伴随着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 带来了中国经济在34年里实际GDP超过24倍增长。对外贸易和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成就。以外资的影响为例, 它可为投资地带来资本、技术和就业机会, 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可加强投资地的竞争优势,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 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法规和体制改革等等。然而, 经济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分配到不同地区。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出, 区域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19增到2002年的0.27, 到2005年甚至达到0.49。尽管区域不平等的上升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外贸和直接投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开放度和FDI与区域不平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然而, 我们不能简单推断出原因, 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区域不平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系统的框架来量化诸多因素对区域不平等的促进作用。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面板数据集, 以省级为单位建立了一个间接的方法来量化FDI和经济开放度对增长和区域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 以缓解异方差。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 y是GDP总量;a是截距项;l是劳动投入;KD是国内资本存量;KF是国外资本存量;Edu是教育变量;Trade是贸易占GDP的比重, 即开放度;Post是邮电业务总量, 代表基础设施;βi是要估计的参数。误差项代表对产出的随机冲击, 与其他变量不相关。
4 数据和实证结果
本文数据样本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2年面板数据, 其中, 不包括西藏自治区数据, 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数据分析。本文分析所用的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2年有关各期。进入模型分析中的各统计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劳动投入L:以各省份就业人数代替。
国内资本存量KD, 目前普遍采用的测算方法是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定义t时的资本存量的估计公式为:
其中i指第i个省区市, 式 (2) 涉及以下四个变量:当年投资额I;投资品价格指数, 以便折算到不变价格;折旧率δ;基准年资本存量K。对于当年投资额的选取, 本文参考单豪杰的方法, 即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额, 价格指数Pt是累计价格指数, 是以1978年为基期, 然后根据固定资产的年度价格指数推导出来的。1991年以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本文对于1992年以前的价格指数使用各省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代替。δ为资本折旧率。在分省的估算中折旧率统一取10.96% (单豪杰, 2008) 。基期的资本存量的初始价值, 也参考了单豪杰的研究工作中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
国外资本存量KF, 以各省区实际利用外资额 (FDI) 数据代替,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以美元为计价单位, 在模型分析中, 把以美元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乘以当年人民币汇率均价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FDI。
教育Edu:衡量教育水准的标准很多, 本文以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衡量。教育也作为一种投入是抓住了新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的影响。
开放度Trade:贸易 (进出口总额) 占GDP的比值表示, 其中进出口总额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省区的进口值与出口值之和。
我们先进行回归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值, 同时为了考察2001年加入WTO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无影响, 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制度虚拟变量, 令各省市2001年及以后的数值为1。还引入了一个区域虚拟变量, 把中国省区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 以内陆省份为参照系, 引入沿海虚拟变量Coastal, 重新估算模型, 分别考察了FDI和贸易对经济的区域效应。结果在表1中。
注:括号中的数为t统计量;*** (**、*) 表示在1% (5%、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在模型1中, 我们只考虑了衡量经济全球化的两个变量, 发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 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为正, 但是并不显著, 因此我们认为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区域差距程度也越高。在模型2中, 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劳动投入, 结果与模型1基本相同, 对外开放依然显著, 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符号依然为正, 同时仍然是不显著的。在模型3、模型4和模型5中, 我们依次在上一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资本存量、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三个变量, 结果发现, 三个变量都在统计上显著, 并且其符号均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即国内资本存量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提高;地区越是重视人力资本, 即教育水平越高, 其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就会越低, 即教育会抑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提高。从模型1到模型5,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始终是高度显著的, 符号为正, 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 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度量的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上升。在模型6中, 制度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加入WTO这项制度会减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模型7中, 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开放度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且显著, 表明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不如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模型8中, 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 说明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内陆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 1998, (6) :3-10.
[2]蔡昉,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 2000, (10) :30-37.
[3]贺灿飞, 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 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 2004, (8) :8-17.
[4]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0) :17-31.
全球化中国经济 篇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种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和消费形成了多层次与多形式的交织与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国各地区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作 者:周洁如 作者单位: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副教授 刊 名:上海管理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NGHAI MANAGEMENT SCIENCE 年,卷(期): “”(4) 分类号:F1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篇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在受国际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全球化中国经济 篇4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同时,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市场, 使得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相互融合, 取长补短, 互相借鉴。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和生产力发展以及资本的对外扩张而逐渐形成的, 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指的是某一产品价值链由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共同生产完成。这时, 生产的国家边界被突破, 生产的企业边界也被突破, 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行为延伸到其他企业。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 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技术全球化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世界各国寻求高新技术合作的要求日益增强。
(2) 全球性的经济协调
全球性的经济协调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调节国家间的矛盾。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 经济摩擦和贸易纠纷变得不可避免。这使得国际经济协调成为世界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其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中扮演者最为重要的角色。
3. 经济全球化的属性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属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产生, 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属性反映了世界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属性有利于我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层面思考问题, 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
二、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通过科技进步的创新, 在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和降低能耗、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互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互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互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互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其根本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想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还包括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要想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就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首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要保持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这样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其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再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做到又好, 又快发展, 要把“好”字放在第一位, 不要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最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 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才能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自主创新
(1) 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要素高级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是投入要素的高级化。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物质资源和低技能的劳动, 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容易造成资源、劳动等的浪费。开展自主创新的过程就是推动产业要素高级化的过程。通过自主创新, 可以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 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 促进经济的发展。
(2) 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
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前沿,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推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通过自主创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在全世界的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培育和形成一批新兴产业,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自主创新推动经济体系知识化
在科技全球化的趋势下, 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引领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范围内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建立, 哪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 就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二战后日本的快速崛起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因为知识技术仍然存在, 并没有被摧毁。实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进步的, 持续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才是我国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
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模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计划经济模式, 一种是市场经济模式。当今世界, 所有发达国家都采用的是市场经济模式。在当今世界上, 绝大多数国家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全世界出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一体化的潮流和趋势。
(1) 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 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化高级程度的一种必然趋势, 是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运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所以, 我们要不断进行科学技术革命, 促使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 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 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扫除障碍。
(2)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昭示着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 因此建立了一套有效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也会使得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日益深化, 不断优化国际分工层次,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加快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我国选择市场经济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我国积极主动的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并对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科学分析、借鉴与创新的结晶, 具有鲜明的主体特色。我们要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客服琪弊端, 以创新的理念改革并不断完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又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市场经济模式。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 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持了较好的势头。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 中国率先走出来并快速的回复了发展势头。但是, 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并没有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反而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不仅对中国, 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所取得的成就映射到了世界各个寻求和平发展的国家中, 促使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它将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以及科学技术日益紧密的联系起来, 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 实现了各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可能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选择了与经济全球化密切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将经济模式, 不断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和不稳定性, 增加了经济风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J].科技向导, 2011 (12) :60—61.
《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 篇5
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
●现代大公司目标是全世界
●国家实力体现在企业集团
桑兹卓姆(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全球化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扭转全球化这一趋势,因为促进全球化发展的科技进步无法倒退。实际上,全球化的速度正不断加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弗雷泽(澳大利亚前总理):现在的全球化公司将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其产品和服务也同样如此。它不是将每个不同国家中的民族单位分开,而只有一个统一的销售单位―――全世界。公司活动中的某些方面显然是在地方上安排的,但公司的总框架将在全球的基础上组织,并在全球的范围内,从现有最佳途径中获得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今日的世界上,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满足国际市场的愿望。
诺伦(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管理办公室”高级经济学家):在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每个国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并表现在该国大型企业和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现实中的国际经济冲突表明,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几个大型企业或集团,它就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能占据一个稳固的地位。例如,美国就依靠了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杜邦公司以及其它一批跨国公司。日本依靠6家大型企业集团,而韩国则依靠了10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马西雷(博茨瓦纳前总统):在世界范围内,领导人们正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闭关锁国中生存,没有国际合作就不会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国界的贸易、政治、外交、艺术和文化协作在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司空壹(韩国全球经济研究所总裁及首席执行长官):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即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使亚洲金融危机传播至整个世界的罪魁祸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外汇交易日成交量为2万亿美元,但其中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成交量则微乎其微,其余大部分都是纯粹金融投机的结果。
宫崎勇(日本大和总研特别顾问、日中经济知识交流会顾问):“经济国际化”的背景有三个潮流变化:第一,人们的价值观变化,即人们从关心战争转为关心和平,对经济发展的期待感发生了变化;第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实行现代化改革,使国内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采取贸易、资本、技术等的对外开放政策,其结果是市场经济超越国境,成为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第三,促使第二潮流变化的信息革命的进展。
●学习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
●贫富间不平等正不断扩大
●放任金融系统将导致崩溃
●不平等引发新的国际矛盾
桑兹卓姆:全球化影响每个人,而且与严峻的经济动荡的风险和繁荣与危机的周期性循环密切相连。总的来说,纵观这些循环过程,我们认为全球化对发展和扶贫工作是有益的。另外,全球化是一个需要我们学习如何去控制的过程。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就可以降低经济动荡的风险。各国可以通过本国的政策和制度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动力为贫困人口服务。那些对公平有顾虑的国家不应为此而回避全球化。他们不应否认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益处。现在的挑战就是如何使这些益处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拉曼军(泰国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泰国先锋农业公司董事长):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富裕国家要求进入工业化程度低、经济欠发达国家市场的话题。但我们很少听到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情况。发达国家中以前受保护的接受补贴的行业部门现在仍然受到高度保
[1] [2] [3]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篇6
如何看《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大家可能看过,我也看过。作者弗里德曼,无论是他的文笔还是观察问题的敏锐性都是不错的,所以他这本书已成为一本畅销书。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是从美国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尽管有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美国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德曼做了另样评价,他说:能令人相信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真的或者都是对的。这种评价有他的道理。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大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和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来发展我们的企业,这个问题确实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如何看待中国自己的经验?
首先还是要祝贺我们《中外管理》走过了15年的历程,不论是杂志本身,还是连年共举办了15届的官产学恳谈会,在研究总结交流管理经验上,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有这么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中国企业发展的道路,这是很有意义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离不开行业的特色,更离不开企业原有的文化和各方面的工作基础。所以,一味照搬外国的东西是不大可能搞好中国企业的。中国的企业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和吸收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应该很好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我们自己的管理实践。我在多个场合中讲过:中国的教授们应该深入到企业中去,认真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并将它上升为理论。我认为这项工作大有可为,必有所得。
有人说中国企业的管理乏善可陈,我对此并不赞同。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的,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对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进行案例研究,把它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项工作现在已受到一些企业重视,也有一些企业家自己在做,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从国外看来,一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都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例如:公司再造、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等,就是美国教授调查了大量的企业,通过思考提炼然后写出书来的。另外,人们通常讲的核心能力,也是美国的教授对比了日本和美国的企业之后提出来的。具体说是通过美国GE和日本NEC的比较,才提出来的理论。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做好、做强、做大,必须要认真学习国外的经验,同时更要珍惜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现在各方面都发表了不少的意见,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面,弗里德曼也采访了很多人,记录了很多人的观点和声音。他把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用网络语言描述为1.0、2.0、3.0。全球化1.0是从哥伦布时期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全球化2.0就是到上世纪末为止,主要推动力量是企业。21世纪则进入全球化3.0时代,主要的推动力可能是个人。此外,他还举了很多的例子,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例子。
我个人认为:弗里德曼是经济全球化的热心鼓吹者,但是他是站在美国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他看到的是亚洲新兴国家对美国某种程度的“威胁”,也看到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但他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世界还是很不平等的。我去年在财富论坛上就讲过这个问题,占世界人口15%的高收入国家,占据了全世界GDP的80%,我们希望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平与和谐的世界。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我在《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和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金融为核心;
二是以知识为基础;
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四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经济全球化以金融为核心
第一点,就是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是以金融为核心的。我们已经看到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互动中发展,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五个方面。
一是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货币自脱离了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以后,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虚拟化了。金本位是1820年从英国开始,并逐渐在各国实行的,就是将货币和黄金挂钩。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金本位制已难以为继,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变成了金汇兑本位制,也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储备美元就相当于储备黄金。美国当时承诺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这样就确定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1971年石油危机以后,美国无法保证这个承诺,于是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在这以后,货币就成为以政府信用为支撑的“法币”,而且只能用它的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各国之间汇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一种政策工具,成为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博弈的工具。
二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会因其购买力的变化而产生较大波动。但汇率的变动只影响货币的国际购买力,对其国内购买力影响并不大。
三是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迅速增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进入21世纪后,尽管有9•11事件的冲击,世界资本流动依旧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2004年增速达到27%。
四是金融工具(虚拟资本)交易的规模急剧扩张,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前几天我在金融衍生品大会上讲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的数据,近年来世界金融衍生品发展很快,到2005年年底在外流通的名义金额总量(Notional amount outstanding)达到了343万亿美元,是同期GDP的七倍多。
五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程度不断提高,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将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提出的。我认为知识经济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要成分。
第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有三个要素——资本、劳力和综合要素。所谓综合要素就是与教育、科技、管理有关的要素。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60%以上,而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
第三,知识在生产力构成中发挥重要影响。根据生产力经济学的原理,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知识的影响: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工具在不断改进,由于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应用,使得原来一些不可利用的资源现在也可以利用了,特别是石油价格的暴涨带动了很多替代能源的发展。管理被称为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进行优化配置。
第四,与知识有关的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
由此可见,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原料贸易,16世纪时荷兰和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获取原料,当然也获取廉价的劳动力;第二个层次是产品贸易,就是把原料变成产品后再输出;第三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就是在国外投资牟利;第四个层次是知识输出,就是靠知识赚钱,而且知识应用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就像微软公司,软件开发出来之后,卖得越多盈利越大。
造成财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差距。由于我国现在自主创新不够,拥有的知识产权还较少,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知识包括专利和专有技术,也包括标准、品牌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实物所难以比拟的。例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是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我国的手机,包括第一代的模拟式手机,第二代的GSM手机,2.5代的CDMA手机都是采用国外的标准,这就意味着我国花在买标准上的钱很多。现在第三代移动通讯(3G)时代即将来临,我们要争取有自己的标准,这就是TD-SCDMA。现在它正在和WCDMA和CDMA2000竞争。品牌对于产品的附加价值影响很大。世界的领带之都是浙江嵊州。嵊州生产的领带在国内外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中贴国产品牌的领带高级产品售价是288~588元,而贴国外一般品牌的每条就要售588~888元,贴顶级名牌品牌的,每条要卖到888~1288元。这样巨大的价格差距,是长期形成的品牌商誉造成的。
所以,我国的企业在21世纪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创新,特别要注意掌握标准、品牌和技术,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取得竞争优势。弗里德曼书中讲到,美国把很多工作外包给印度,包括接客户服务电话等低端的职位,在印度也是很抢手的。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躯干国家是接受知识,应用知识。这个例子就非常形象地说明,美国将“回答客户问题的内容”这一知识输出到了印度。
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中央提出的要自主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没有自主创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
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信息技术使世界缩小了,弗里德曼说1.0的时候世界缩小了一点,2.0的时候又缩小了一点,3.0的时候还缩小了一点,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起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使很多事情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很多事情能够远距离运作。《世界是平的》书中描述了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的快速服务:客人开车到第一个窗口,不用离开座椅,在电脑设备上自助下定单、付款,并接受照相;之后开到另外一个窗口接受相片核实后就可以取走食品。这些数据处理的操作是在远离当地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的,不依靠信息技术是难以做到的。当然,麦当劳还要保证及时删除取走食品后的顾客的照片,否则就会侵犯个人隐私。
书中还有一个例子,在印度兴起了一个私人助理的行业。什么是私人助理呢?就是帮你整理资料,制作演示文件。例如:一位美国经理第二天要进行演讲,他就会在当天下班前将有关资料用电子邮件发给在印度的助理,让他制作演示文件,而这个助理在印度白天工作的时间是美国的夜晚。这样美国经理在第二天一早就能拿到演示文件,既可以争取到时间,运用时间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以节约高得多的美国劳动力成本。
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作用就是缩小了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的出现确实引起过很多的争论,特别是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不良行为造成很坏的影响,例如: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转移污染、逃税等。但是从现在看来,一方面,大型跨国公司还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例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实施 “走出去”的战略。
当然,“走出去”并不容易,到国外去投资,对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都要熟悉,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这需要长期、大量的工作。现在我国的企业往往在国外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才是在那里设厂生产,但是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这样的中国企业现在还是很少的,还没有一个像GE这样大的跨国公司。
由此可见,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有些上市公司有了钱后,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当然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模式,但是并购的时候应该特别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最近有一些失败的例子,例如:明基和西门子分手了;TCL并购了法国企业的彩电业务,并购条件看上去很优惠,是零并购,但是接过来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经营不好就会亏损,现在TCL已宣布退出欧洲彩电业务。这个问题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我今天讲这些内容,就是希望大家要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据此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我们一方面一定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否定它、忽视它都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尽可能趋利避害,使我国的企业更好地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影响,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 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就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而言, 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 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 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 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 不但反映了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 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 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 国际贸易规摸庞大, 世界贸易依赖度高。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 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 超越国家疆界,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 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摸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 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三、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 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据统计, 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 (1979—1982年) 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 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 到2002年底, 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 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20年, 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 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 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 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二) 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 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 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 强化经济竞争力。
(三) 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 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 拓展海外市场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 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拓展海外市场,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四) 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尽管发达国家是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 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国际贸易, 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
(五) 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 发挥后发优势,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 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 就能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 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 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 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
1.发达国家部分企业和工人受到外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竞争的冲击。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陷入困境, 失业增加, 工人工资下降压力增大。
2.发展中国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一,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参与全球化能力较弱、自然资源缺乏的低收入国家, 受到发达国家等的挤压。不少国家债务负担加重, 与富国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国内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其二, 新兴市场经济体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 与发达国家的经贸摩擦增多, 经济增长和国内金融市场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存在着金融方面的现实和潜在风险。
3.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发达国家政府可通过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和失业救济等机制缓解全球化对其民众的冲击。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或健全全民社会保障机制, 缺乏规避风险和缓冲压力的能力。更严重的是, 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很小, 无力改变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4.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受益不均问题更加突出。在发达国家, 跨国公司、大金融企业主、高级管理人员等是全球化的赢家, 但部分中产阶级, 如美国中西部传统产业密集的业主和工人没有或很少分享到全球化的好处。全球化不仅使发达国家原有的贫富差距拉大, 还使不少中产阶级沦为新的贫困阶层。在发展中国家, 能适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亚洲中低收入国家已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获益, 低工资、科技传播及进入全球市场等因素使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制快速成长。
5.对全球化进程缺乏有效管理,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权, 并危害其民主进程。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发达国家缺乏有效的调整机制, 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有效的缓冲机制。
五、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对策
(一) 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 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
(二)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 扩大对外贸易, 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 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 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 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 提高竞争意识, 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三) 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 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 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 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总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不断加深, 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 各国经济的依存性变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更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 在全球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律发展 篇8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 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 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 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 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 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 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 市场经济一统天下,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 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 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又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必须应对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学习、引进吸收世界先进国家的法律力度, 因此, 法律移植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就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 我们在正在建设的市场经济体制立即就得融入国际大环境中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场竞争, 并要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 难度之大, 要求之高, 变革之剧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中国法制的发展既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实践, 又要吸纳世界法律文化精华, 通过以符合本国法治发展方向移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某些法律作为自己国家法律的基干, 来构建本国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体现中国法治实现现代化和努力学习国际经验, 以摆脱其落后和封闭状态, 不仅可能, 也是必要。进入21世纪以后的中国, 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等世界发展潮流, 一种世界性的意识被要求植入我们的思维。需要具有世界性的法律意识, 创建一种基于世界意识之上的法学, 这是有别于过去的全新的法律理念。况且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法律中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是没有国界的, 国际社会中各国长期交往过程也形成诸多的国际公约、惯例是没有国界, 理所应当为人类所共同享有。中国作为世界的成员国之一必然会参与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 这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必须与国际法律规则同化。根据世界法律发展的规律来看, 法制的构建和法治的现代化都必然导引其国际化, 即通过法律移植的途径努力借鉴和学习国外法治建设和法制发展的有益经验, 并在一些必要的场合和部位实现其国际接轨, 以充分利用人类法律文化的共同财富, 吸纳世界的已有成就, 从而收到简约中国法制和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行程之功效, 使其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
由于法律移植的研究的不深入和不成熟, 虽然我们说近二十年来中国法律移植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不小的成绩, 但中国法律移植的理论内涵尚未有质的飞跃和升华, 还只是属于浅层次的理论研究。单纯地依循外国的法律思想、照搬和抄袭别国的法律成果是忽略中国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特色的表现。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中国本土的法律文化和历史、国家意识、本国资源等综合因素。否则, 盲目地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移植的外国法律, 并不能发挥预期的效用, 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形同虚设。
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的艰难, 法治建设的最大挑战也就在于法治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于中国目前的法治现代化的建设, 不应先盲目的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 而应先引进西方法律的思想及价值观念, 大力普及法律观念, 法律思想的教育, 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排除西方法治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西方发达国家为人类创造了发达的法律文化, 我们只有大胆地移植其先进的成果, 才能加快中国法制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法治的建构以及以后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观念基础。同样, 没有完备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不仅难以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 还难以实现法律文化的创新。要实现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法律制度建设是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 必须移植世界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法律制度的同时还应改进中国的行政, 司法体制使之相互协调, 也应注重法律制度的国际化, 以完善自身从而使法律顺畅实施, 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建构予以支持和保障。
由于特殊的发展经历, 中国在传统的法律发展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的法治国家, 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中国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中, 有许多不利因素会产生消极的制约作用。经济的全球化, 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动力。中国如何搭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列车, 并进而领先于世界, 是中国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问题。西方国家如今处于一种在整体上的优势, 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这种优势对中国构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应对世界的发展, 吸取外部优秀的因素, 从而促进中国法治国家的实现。任何压力都会成为积极的动力。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法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中国提供了更加频繁的对外交流的机会。现代社会, 法律的发展更离不开国际交流的开展。离开世界的发展是行不通的, 中国必须借鉴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 以与世界同步, 满足国民的发展要求, 才能避免在新一轮的发展竞赛中落伍。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 对中国的法律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这一趋势下把握机遇, 促进法治国家建设, 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离不开对国外法律文化和制度的借鉴。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比较重要的关系。一方面, 法律发展和国家主权的关系。中国的法律发展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又有人提出了法律的全球化问题。由于发达国家的整体优势, 经济全球化必然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在所谓法律全球化的名义之下, 中国也必须正确认识国家主权和法律的国际化问题。不可否认, 国际法意义上的法律越来越对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需要在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上与国际接轨。例如, WTO规定的内容广泛且有很大的法律效力, 其法律规定对成员有极大的约束力, 而且其总协定对各成员方实施WTO的法律也规定了严格的监督程序。这些都要求中国要协调好遵守WTO规则与维护法律主权之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消极作用就是会损及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推行霸权的一种新的形式, 因此, 要提防法律国际化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法律发展与具体国情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发展离不开对国外法律的借鉴, 甚至法律移植, 许多方面必须要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任何法律, 都首先是适应母国的国情, 一种法律制度在母国适用, 并不意味着在他国同样适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其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各国具有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对于在一个发达国家运行良好的法律制度, 要想移植到中国, 就必须认真分析该法律制度的历史形成, 运行土壤等因素, 决不可生吞活剥。
当前有人认为, 要实现中国的法治, 只需照搬西方法律制度即可。这是一种简单化, 理想化的思想, 也是极不负责任的一种理论。盲目移植, 只会给中国的法律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最后, 继承优秀的法律传统文化与法律发展的关系。作为对世界曾经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法系之一, 中华法系也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优秀因素。中国法律发展离不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否则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中华法系博大精深, 内涵深邃, 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鲜明的与民族特性。中国法律文化提倡“礼乐刑政”, 综合为治的精神;追求法律统治的和谐性与整体性等。对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因素, 必须有选择地继承, 一味移植国外法律是行不通的。只有民族的和世界的有机结合起来的法律, 只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 才是真正能促进中国法治发展的法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促进中国经济, 政治, 文化的全面发展, 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在目前, 中国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快解决。法律体系不健全, 部分法律法规存在冲突。完善立法程序, 建立统一、稳定、合理的立法制度, 使各种法律文件都能在一个有序的体制下各自发挥有效的作用, 是使中国实现法治的重要前提。中国提出要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将对中国的法律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 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和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如果不能抓住发展机遇, 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这一道理已经为大多国人接受。中国的发展已经与世界的发展连为一体了。
参考文献
[1]、郭成伟.中华法系的精神[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N].人民日报, 1999-12-11.
[3]、孙国华, 朱景文.法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王贵国.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制兴革的取向[J].国际经济法论丛, 2000 (3) .
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 篇9
1. 波动的多因性。
可能引起波动产生的因素很多, 如自然因素、外界冲击等, 并且相互关联, 常常使我们无法确定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2. 变量量化的模糊性。
经济系统变量的测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并且信息的传播、价值的流动与主体的活动都在同一尺度空间进行, 这些因素决定了对系统中价值等变量的测度是不准确的。
3. 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即一定的原因, 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特定的结果。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次政策调整、一次技术创新等等, 必然会对系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是一定的, 还与其他已知的和未知的环境因素, 以及人们的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4. 时空表现的不规则性 (随机性) 。
每一次波动在时间和幅度上都不尽相同。尽管人们提出了各种周期说, 如所谓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等, 但这不过是一些模糊的推测。主观性很强。波动周期表现时长时短。人们对过去的波动周期和幅度可以尽情评说, 却不能预测未来的波动周期和幅度。
二、全球化经济模型
这类模型主要由小型全球化经济模型和世界经济模型组成。随着国家之间经济来往的增多, 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日益增加和国家财政赤字及贸易逆差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的增加, 以及国家之间不断变化的政治结构与经济关系等等的因素, 都不断促进经济学家对开放形式经济的研究兴趣。这类模型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主要是由汇率的日益变动与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的货币问题所推动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兴趣转移到了财政问题上来;近来研究的兴趣主要是宏观增长, 贸易的不稳定性以及税收体制问题。无疑, 国际交易本质上的风险性使得把随机模型引入成为非常必要的工作。
三、经济增长的内涵
就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而言, 经济学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将经济增长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 经济增长最常见的定义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 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 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库兹涅茨把一国的经济增长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 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及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一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 而不是实际的生产。对于世界各国, 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高度关注的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 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而且具有伦理学上的价值。因而无论是在规范分析还是在实证考察中, 经济增长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世界各国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无一例外的都将经济增长作为一项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
四、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模型解析
1. 全球化经济中Wiener过程
设平稳独立增量过程ω (t) 有性质:ω (0) =0;t>0, ωt~N (0, σ2t) , σ是正参数, 则称ω (t) 为Wiener过程或Brown运动;当σ=1时称ω (t) 为标准Wiener过程。
一般地, 如果一个随机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就可用Wiener过程来描述: (1) 在互隔的时段内系统状态的改变互相独立; (2) 系统状态的改变依赖于时段长度; (3) 系统的运动导因于大量微小因子独立的叠加, 因而由中心极限定理, 系统状态服从于正态分布。
在一个大经济体中运行的个体经济变量, 如消费、投资等, 其状态明显地接近于具有上述特点, 因此可用Wiener过程来近似地描述。
2. 随机最优化
(1) 引理。下面用到的所有函数均考虑一维情形, 对于多维的函数, 可得类似结论。如随机过程x (t) 能表示成:, 则约定以下记号:
并称dx (t) 为随机过程x (t) 的微分或随机微分。其中ω (t) 为强度为σ>0的Wiener过程, x (a) 为随机过程。
假设y=F (x (t) , t) 为一个关于x二次可微的并且关于t连续可微的函数, 其中随机过程x (t) 服从 (公式1) , 则可以得到:
(公式1) 代入 (公式2) 化简得到:
两个常用的结论:
(2) 随机最优化。在考虑风险的宏观经济模型中, 代表性消费者 (或家庭) 经常面临如下的随机最优控制问题:
其中, x与u分别为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 它们都是随机过程;dω是期望为0方差为σ2dt的Wiener过程, ρ>0为贴现率或时间偏好率。
可以按以下步骤给出此随机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2) 写出V (·) 应满足的随机Bellman方程:
(3) 由Bellman方程得出如下的一阶条件:
另外, 问题 (公式6、公式7) 还应该满足横截性条件:
利用方程组 (公式10~13) 未必能求出问题的解, 但方程组 (公式10~13) 已经蕴涵了足够多的信息, 可以对它进行某些定性分析。
五、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模型的应用
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随机现象。经济中完全确定性的简单的理想行为也可能导致经济系统的不确定行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学知识综合与渗透成为科学进步的一种趋势, 随机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混沌、分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为经济系统复杂行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将运动分为两种类型, 确定性运动和随机性运动。在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自然科学家认为, 一个确定性的系统在确定性条件下, 响应也是确定性的, 只要建立了方程, 就可以根据初始条件来确定随后的运动。但后来发现有些系统, 特别是随机系统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类似随机的行为, 无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确定系统将来的状态, 于是就把这种行为称为混沌。随机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混沌、分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已逐渐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的有力工具,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开始把随机科学中的成果应用于经济学, 产生了随机经济学 (也称混沌经济学) 。这些研究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经济系统中的某些复杂性和多样性很有可能是系统中包含的随机因素的产物, 而且难以做出经济长期预测的麻烦, 极有可能是来自经济系统自身的随机特性。因为对于随机运动来说, 只要初始条件有微小的变化, 系统的状态随时间演变的轨线就会以指数速度分离, 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 完全掩盖了系统的真实状态, 从而导致系统的长期演变的不可预测性。
在连续时间的随机经济增长模型中同时考虑政府开支的生产效应和福利效果, 得出了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最优构成, 随机经济确定了政府消费性开支的最优平均份额, 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平均份额依赖于消费性支出的平均份额及其最优值。分析了产出或政府支出的波动对均衡经济增长率及消费倾向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 (风险厌恶系数σ>1) , 产出或政府支出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消费-资本比负相关。对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 政府消费性支出的确定性的部分与经济增长率是负相关的, 而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确定性的部分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六、结论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研究经济过程在长期内的运行方式, 作为消费者和中央计划者就是希望找到刻画经济运行过程的消费路径和资本积累路径, 以使经济朝稳定增长方向和最优方向运行。随机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为经济增长理论带来了新的活力, 人们纷纷采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各种问题, 讨论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
参考文献
[1]张陶新:经济增长的一个随机模型及其动态分析.集团经济研究, 2006/24
[2]马本江:一类随机决策模型的期望最优解及其经济意义.系统工程, 2004/01
全球化中国经济 篇10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 顾名思义, 就是全世界的经济有变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全世界的经济活动, 比如资本流动、对外贸易、技术转移等, 通过相互联系和依存来发展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整体。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是生产要素在跨越国家和地域的鸿沟, 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全球市场统一, 也就是各国各地的经济相互流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另一方面是在建立经济行为规则的基础上运行经济全球机制。经济全球化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新起的产业越来越五花八门, 经济政策的主流已经变成了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1)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吸引外资。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很多发达国家提供了市场。中国能成为在新兴市场上主要的外资接收国, 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增加投资。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有利于国内资本需求的满足, 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提供, 促进了中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吸引来大量外资企业的时候, 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是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推动,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促进。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中国的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便是对外经济贸易。中国作为全球的第一大出口国, 对外贸易顺差从1994年开始连年增长, 2009年, 中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在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任然名列前茅,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 有实力的企业更新换代, 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3)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劳动力的分配。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 中国农村的大量人口就变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随着外资企业的入驻, 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被大量的吸收, 有利于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和中国工业化的实现。
2. 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 不仅对中国的经济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和问题。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受发达国家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国际经济规则, 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他们在世界市场上投资之后, 打着贸易自由的幌子来保证自己的超额经济利益, 然而当他们的市场受到中国产品的抨击之后, 又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来阻止中国廉价商品的进入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发达国家为了保障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和保护国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不被破坏, 将发展中国家作为他们的生产基地, 为他们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 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而中国为了参与国际竞争, 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为发达国家提供大量价格低廉的产品, 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问题还有环境问题。
三、针对经济全球化, 中国应做出的策略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 中国不能躲避, 只能接受挑战, 勇于面对。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优势, 尽量削减甚至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不断的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强大起来。
1. 应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不够完善,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真正的做到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 加快速度转变政府的职能, 让政府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资产的完善重视起来。企业的经营机制要从本质上进行转变以适应规范、科学的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场体系, 还需我们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市场环境。
2. 中国应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贸易大国, 不仅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国际市场经济。在发展经济的时候, 将外商资本的吸引重视起来, 更要将国际投资质量的提高重视起来, 想方设法将中国的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激发出来。为了给予企业追求新技术更大的动力, 中国应当加大国内的部门和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力度, 从而使企业管理的方式有进一步的完善, 使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在国际市场上使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降低我国的经济运行成本, 有效地将国际市场利用起来, 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原料、半制成品以及制成品,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将我国的自身能力有所提高和创新, 将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到一定高度, 自力更生。我们要在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走向世界, 向国外扩展, 更好更快速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
3. 注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就业等都被国际产业转移所影响, 这些影响是负面的, 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都关注着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影响, 及时分析及时避免, 从而改变中国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的位置。密切关注国际游资, 扩大开放规模, 加强经济监管, 避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有漏洞出现, 导致中国的经济出现不良现象。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贸易大国却有着非常高的外贸依存度, 这是与经济大国的本范相违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将我国的国内市场的开拓加大力度, 将我国国内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升我国的供给能力和有效需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目前而言, 中国的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的比重, 这种良好的经济前景势必会遭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我们抢占先机, 守住国内市场的地位, 在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好坚实基础的情况下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
4. 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 而不断创新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因此, 中国应坚持科教兴国, 加快速度发展科技, 提倡科技的创新, 提高科技的技术含量, 增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理应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使中国的技术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四、结语
上述文章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策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的影响有三个方面:有利于中国经济吸引外资、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劳动力的分配, 消极影响有:使中国经济受发达国家的制约、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针对经济全球化, 中国应做出的策略有:应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应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注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问题、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入手,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针对经济全球化提出了完善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关注产业转移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四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青春岁月, 2014 (6) :457.
[2]崔冀.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0) :6.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中国新对策 篇1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8-01
随着肯德基的遍地开花,耐克鞋满地走,因特网进入可千家万户,或许我们对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很了解,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都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面对浩浩荡荡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重要趋势和历史潮流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自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意味着历经三十年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已经结束,全球经济和贸易结构正面临着新的调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将经历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笔者试图对这种新趋势及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做一分析,供参考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过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全球化。
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都是充分的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例如从上个世纪末以来,爱尔兰、芬兰、瑞典等国家的自主创新都是建立在国际化基础之上的,实现了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中的科学技术全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影响巨大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的大发展。
(二)信息世界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世界信息化成为了新的潮流。因特网走入到每一户家庭,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到了6.2万亿美元,而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创造也为人们办公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对于世界经济和人们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国际化。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单单是国家的事情了,每一个人、公司、消费者和地区都可能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些重要区域和中心城市成为本国最具活力的先导地区,能够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成功的典范。
二、经济全球化新对策
我国目前是以工业化为主,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上我国已经落后了很多。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只能顺应,并形成互动。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这决定了我国在制定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对策时既要顺应大趋势,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又要趋利避害,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先天上处于后发的地位,容易受制于人。但是后发并不能代表劣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独特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缩短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西方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先实现工业化再进而实现信息化,这是一条正规的道路但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国完全可以将西方先进的信息化与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弥补工业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又可以与先打先进技术知识对接,进而提高我国工业的质量。二是我国一方面可以借用新一轮高科技及产业化发展的形式,运用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从而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和水平。虽然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后来居上的故事也充分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心,后发也能成为优势,也能有效的促进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中。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目前我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等方面。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主要着重三个方面:一是仍旧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发展新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来积累资金和技术,为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国内的产业机构升级,同时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加快推动制度创新。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我国自身的潜在优势,为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得一份利益保驾护航。
既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回避的现象,那么我们只能去迎接面对它。我们无法改变全球化,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来适应全球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的完善,对外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这对我国国内当前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造成实业的扩大,既得利益的消失,经济转型的不适应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重新设置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向我们走来,并给我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们要重视每一环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06)
[2]陈莺.浅析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时代金融,2012(09)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探讨 篇12
一、探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使其经济交易过程愈发呈现全球性特征, 尤其在市场、技术及经济等形式上面, 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减少地方性、民族性等特征[1]。如此看来, 经济全球化可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一, 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经济来往, 以及促使各国国内经济规则维持一致, 进一步优化世界经济发展。第二, 不仅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 还使得以往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体制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一体。第三, 促使各国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渐加强, 并且对世界经济形成强有力地约束和规制。总的来说,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 并形成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其生产与发展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增长与各国对贸易活动的干预逐步增强而形成。
二、探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的联系
最近几年, 由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日益显著。所以, 这便要求各国之间在进行经济贸易来往时, 既要考虑到自身利益, 还必须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利益[2]。鉴于此, 我国《民法通则》中就有明确法律规定, 同时为了更加符合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形式, 在此基础上国际经济法也作出了相应的改进, 其中包括: (1)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不仅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还促使各方经济活动及交易更加和谐及稳定。因此, 在没有特殊要求下, 不应随意调整经济活动, 以免制约其他经济活动。 (2) 当前, 国际经济法不再受到其他体制的影响, 且其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 从而使得国内及国际法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变。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的变化
(一) 促进国际商法统一进程日益加快
众所周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商人的经济交易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并且速度惊人, 因此为了保证交易顺利进行, 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使得国际商法的统一化刻不容缓[3]。据目前形式来看, 国际商法的统一有了一定的发展, 其中国际商会逐步确定商人间的习惯法, 并将其制定成全球商人交易行为的相关规定制度, 从而有助于商人们跨国行商的行为更具便捷性。另外, 国际商法的统一, 促使各国国内立法中, 全方位的考虑到与国际相连, 进而制定出诸多得到认可的法律法规。
(二) 弱化各国经济主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 各国的经济主权逐渐形成相对趋势, 并且一些非国家行为体也逐渐参与进本属主权国家内部管辖的事务当中, 尤其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跨国公司等影响最为显著[4]。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国际经济组织的制约范围逐步扩大, 并深入至各国国家的经济实体内部, 以及形成相对深远的影响。
四、探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新趋势
国际经济法作为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有效手段, 必须跟随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同时, 随着国际组织功能的不断扩大, 国际经济法应当得到逐步完善, 并且不断适应当今新的挑战。总的来说, 国际经济法遇到的外部挑战主要为:新旧两种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趋同性增强后如何确保国家经济独立。因此,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 国际经济法必须在新矛盾及挑战中逐渐完善自己, 从而保障经济全球化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 必须重视国际经济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 需要各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 应当强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另一方面, 合理利用国际经济法, 使其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 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则必须强化国际经济法, 并且根据国家国情制定出科学的经济策略, 从而实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相互融合。
摘要:现如今,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又伴随着巨大的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中, 国际经济法是受其影响最深的法律部门, 但在当前发展趋势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国际经济法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及新的问题。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 并针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以期借鉴。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学,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珊.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4) :43-45.
[2]王广辉.浅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J].市场研究, 2014 (09) :38.
[3]薛亦飒.简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J].法制博览, 2015 (09)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