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分析

2024-10-18

经济全球化分析(共12篇)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缓解这种压力, 确保国家经济的安全, 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 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有其必要性。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展开紧密的交往与合作, 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了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雏形 )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以后,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 其发展迅速更是突飞猛进, 具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二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 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三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政治障碍;四是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实行, 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五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迅速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贸易的全球化;二是生产的全球化;三是资本的全球化;四是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的国际化。在经过以上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另一方面, 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正如我们所知经济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其中,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使得他们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成为最大的经济受益者,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带来的既是机遇, 同时更是一种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而位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也不例外。

总之,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机遇表现为有利于资本、知识、技术、人才的流动, 促进经济发展;挑战, 加剧了南北贫富分化, 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巨大挑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的发生, 一步步演化和扩大, 最终成为了一场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危机, 各国政府积极应对, 中国政府更是这场危机中的主角, 因此, 中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 大体表现以下几点:首先,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是无法阻挡的, 需要政府以及相关人员采取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 化解危机, 接受挑战, 变危机为机遇。其次, 中国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我国的具体的国情, 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并且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第三, 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以及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风险, 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第四, 中国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团结, 一起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共同斗争, 使得当下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得到改善。总之,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 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迎接挑战, 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方法和对策

1.立足于我国国情, 加速我国经济改革

首先, 我国要认清自己的经济实力, 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主宰世界经济, 认真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从中发现我国经济体制中, 以及经济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优势,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并且要依靠发达国家的力量, 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 要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进行分析, 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 加强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 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第三, 利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这一优势作用, 分析我国贸易总协定中存在的缺陷, 设立法律性强制措施, 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 全面解决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中的贸易纠纷, 实现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第四, 在运行我国经济过程中, 要基于规则而非强权的基础上,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采取“完全协商一致”的方式,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健全经济体制, 扩大对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经济要想在世界经济中生存与发展, 就一定要健全经济体制, 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流,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要完善各项经济体制, 保证我国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与世界贸易体系相吻合;同时, 还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争端解决机制, 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往来中发生纠纷, 提供公平合理的和建设性的解决贸易纠纷方案, 在经济往来中, 不能因为畏惧经济纠纷而退缩。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多边贸易, 根据我国的经济的发展需求, 逐渐取消贸易壁垒, 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更广泛的贸易往来, 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发展, 通过贸易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其次, 政府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 至“十五”末期, 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已达到72.3%, 私营企业法律单位600万家,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80%, 个体企业吸收就业人员占新增就业人员的3/4以上。而这些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刺激, 因此, 需要我国在此基础上, 要加强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往来, 带动和刺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实力。

3.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 逐步发展中国市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其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弊端是, 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受到国外经济的巨大冲击。有利之处就是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 中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其优势作用, 扬长避短,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另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需要将其优势作用与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系统性核心工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这也是解决我国其他社会问题的关键。同时, 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到经济发展, 认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出发点, 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4.提高风险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 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 建立各种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 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改善人民生活,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发挥其优越性, 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要通过经济的发展, 保持我国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 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 实现我国更好更快发展。其次,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认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因此,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还要运用科学的发展理念, 做到以人为本,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处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科学地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为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才能推动我国社会走上全面和谐发展道路。第三,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 要全面解决好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努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积极创立民族品牌, 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风险意识, 勇于挑战, 同时, 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 不能过于依赖发达国家, 采取有效措施, 维护我国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 使我国屹立于世界经济的领头地位。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疏通了渠道, 但同时, 也对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本文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背景,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明辉.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9.

[2]陈辉.崇阳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3]刘维华.全球化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D].黑龙江大学, 2009.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2

关砖词:短济垒球化;利苴}问逆;挑战 中时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问题》2002年第6期

经济呈球化的利弊分析

于茂荣,曲建忠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91)

文章编号:l004—972x(2002)06一0017—0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理趋势。所谓经济 佥球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索等大规模地跨国滴动,技 术与信息在国际间的迅速传插,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各种

资獗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经济出理

4.经济全球化培发展中国挛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1996年联合国贸 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 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理象。20世纪90年代 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 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规模不断 扩大.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

动性增强。

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

其中,48个攮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人量也增加了 56%。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寡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 的漉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

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加快了 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断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

一、经济垒球化的利益

1.经济全球化为资源在垒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了

新的有利备件。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备个国家,可以发 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在囤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懈 央。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 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寡。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他和 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在总体上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2.经济垒球化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 的整体,客观经济规律将在全球范辟内发挥作用。在统一的 大市场中,各国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努力改善生产 经营活萄,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生产。选一切都会有效地扩大世界的总产出水平。同时.激烈的国 际竞争还会j阱澈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科技成果在世界范 围内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刺激全球经济的增长。

3.经济垒球化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两个方面韵相互 作用和相互促进。导致世界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秤升 级。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

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加速发展本国经济。

1.经济奎率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首先,各国对 外贸易依存度普遍提高t一般国家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 高达50“~60%,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在这种情况 下,任何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较快地引起其他国家甚至全世 界的经济波动.造成外部失衡,甚至导致危机。反之亦然,即 外部失衡转而造成内部失衡。其次,世界金融市场迅速扩大,金融宦l}新工具不断出现,世界金融体系使各国经济紧密地联 系在一趣。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往往会酿成破坏性极大的 金融危机,进而波及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 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尤其是国际游资往往成为全球经济不稳 定的祸根,促使金融危机蔓延。20世纪80年代柳的拉美债务 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年的墨西哥汇率

蜘晴B船:2002一04—10

伟音嚼!舟:于茂萦(1 064).再.山牵理工大学经济学肫讲师。

17

万方数据

于茂荣.曲建忠:万方数据

危机以及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几乎每次都能感受到

国际游资的强大破坏力。尽管可以尝试各种有效的资本监管 措施来减少经济波动,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不仅不可 施,而且也是发展趋势所不允许的。

2.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经济主权受到冲击。在国家经济 独立性因主动让渡(如同意世界贸易组织降低关税的要求、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经挤的政策等)和被动侵蚀(如 跨国公司对东道崮经济政策的抵制、国际资本对资本流人国 经济利益的损害等)而下降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如何维护本 国产业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目标的实现,就更复杂了。这就要 求各国政府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增强本国 的经济实力,以保护国家利益。各国都在寻找在日益具有跨 国性的环境中执行“民族”政策的是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 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 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际经济组织为 全球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制度、规范和秩序,有其 台瑚、公正的一面,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 要求.且往往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而言,当今的“国际游戏规则”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 其规则是合理的,在现阶段就可以接受.并按其规则行事;二 是其规则尽管是合理的。但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马上接受 尚有田难,将分阶段逐步接受和采纳;三是其规则是不合理 的.有害于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对此,不仅不能接受,而且 要加以反对,通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去加以修正。

4.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短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 大。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 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 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d年变

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 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 原因等,但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 益分配不均衡。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 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 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 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 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接时获取更多的利 盏。二是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众所周知,竞争 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 神。各个国家都鸯各自的_橱萃畸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 会稳定。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

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 18

经济垒球化的剃弊分析

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经挤全球化为以发 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 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人差距在拉大。

5.国际经济豇织的改革问题。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全球

化进程舶深入发展.以IMF、IBRD、wTO为代表的国际经济 组织在对全球经济运行的调节及规则的制定方面将拥有更 大的权利,事实上它们过去所制定的国际经济关系规则,客 观上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运作,这些制度和秩序已越来越不适应 新的形势和要求,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资源在全 球范围内有救配置及合理流动.需要就竞争规则、资源流动、环境保护及垄断行为等进行规范,建立公平的运行规则。人 们寄希望于这些机构能够担当起民族国家正在失去的一些 职能。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机构既缺乏民主监督.又没有公 众合法性的压力,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进自由 化和削弱民旗化。现存的国际经薪组织,或者缺乏应有的权 限,或者缺乏行动能力.或者被少数几个大国把持。世界各 国.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目家对它们的怀疑、失望与批评与 目俱增。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也回避不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 的世界,谁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我 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 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 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 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防范 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M].北京:中国社 会出版社,1999.

[2]文富德.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9,(4).

[3]薛荣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J].世界经济。1998,(4).

[4]张宝珍,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口].世界经济,2000.(9).

(责任编辑:韩克勇)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于茂荣,曲建忠 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91 经济问题

2002(6)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3

2006年钢铁业的并购势头大大强于2005年,和以往相比,2006年的并购有着明显的特点。

(一)真正意文的全球化。此次钢铁行业合作真正跨越了国界,过渡到完全国际化的阶段。20世纪初摩根建立美国钢铁集团,占据世界头号钢生产厂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行业合并;70年代新日铁成立并成为世界头号厂家为第二次钢铁业的大规模合并,但这两次并购基本属于“内战”。而米塔尔并购安赛乐、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及塔塔钢铁与巴西CSN竟购Corus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国界。

(二)存在敌意收购。在米塔尔收购安赛乐之前,钢铁行业的兼并包括持续不断的小型合并和零星进行的大型收购,.而多数大型合并是成熟协议性质的合并而并非敌意收购。如英钢联和荷兰霍高文合并建立Corus集团、日本NKK与川崎钢铁公司合并为JFE公司以及欧洲三家主要钢铁公司合并为安赛乐集团等并非敌意收购。而2006年的安赛乐收购加拿大多法斯科及米塔尔对安赛乐的收购均属敌意收购。

(三)强强联合。米塔尔并购安赛乐、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及塔塔与Cours的合并均属跨国企业的高市值、高产能合并,这些企业在原料供应和销售中,大多签署一年期的供货合同。目前来说,钢铁行业的合并意义在于规模的扩大。米塔尔与安赛乐合并后,钢年产量达到1.27亿吨,占到世界粗钢产量的近11%,这种规模是以往所未有过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将通过合并产生数家产能超过5000万吨甚至超过1亿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安赛乐米塔尔还将至少再收购2至3家钢铁企业,使年产能达到1.5亿至2亿吨,从而达到控制原材料及成品价格的目的。

(四)企业自身资金收购。尽管钢铁行业的并购一浪高过一浪,但并购仍局限那些拥有足够现金流的钢铁企业,而并非资本市场的借人。参与收购的花费是极其昂贵的,要收购一家利润率较高的钢铁企业的花费通常是其市值的1.2-1.5倍,其他企业要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并购并非易事。在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公司以及米塔尔收购安赛乐的两宗案例中,这一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国内钢铁市场并购重组情况

(一)国内钢铁行业现状

从大跃进时代确立“以钢为纲”赶英超美的奋斗目标开始,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40年的发展,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然而全球钢铁行业的格局已今非昔比。在米塔尔钢铁集团并购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阿塞洛之后,跨国钢铁巨头的体量变得大得惊人。相形之下,中国钢铁行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处境越来越不利。钢铁企业数量众多而单个企业的规模又相对偏小,一方面是整体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单个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弱。整合迫在眉睫。

实际上,钢铁行业内最近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极速整合”,快得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2005年8月,鞍山钢铁集团与本溪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为东北的鞍本集团;同年武汉钢铁集团整合鄂城钢铁集团及广西柳州钢铁集团,立志打造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集团;2006年2月,河北省内的唐山钢铁集团、宣化钢铁集团和承德钢铁集团宣布三方联合,新唐钢集团平地而起;到2006年8月,山东济南钢铁集团与莱芜钢铁集团联手共建山东钢铁集团,欲一跃成为全国重量级钢铁企业。而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集团也一直在将橄榄枝抛向诸多中小钢铁企业。

然而,雄心勃勃的极速联合远未形成实质性整合的功效。“不仅跨地区的联合重组遇到的障碍比较大、进展缓慢,就连主要产钢省市范围内钢铁企业的联合也出现一些困难。”中国钢铁协会改革调研组调研员杨大毅说。主要原因是在这场快速并购的洪流中,政府力量是推进整合的主导力量,但是国家、地方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短期内却很难靠行政力量去调和。这最终形成了国内钢铁企业重组的“貌合神离”。只有理清这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才能找出真正提高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出路。

(二)国内钢铁业重组所面临的问题

谈起中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所遇到的阻力,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由于所有权归属,集团或个人利益冲突以及认识不到位等原因。一是管辖关系复杂。既有中央企业,又有省属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复杂的利益关系给重组带来很大障碍。二是税收问题。企业重组直接关系到地区财政收入,存在一个综合协调问题。三是人员安排复杂。重组后由于所有权变更,对劳动力需求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量冗员的去留安排也是整合的一大难点,而高层变动更关系到管理人员的利益。实际上,国有或者国有控股钢铁企业占到中国粗钢产量比重的75%左右,并购重组的重点在国有企业、难点也在国有企业、工作核心在国有企业、希望也在国有企业。既然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都处于中央政府的管制之下,甚至一些钢铁企业还是国资委下属企业,所以管辖权问题、税收问题、人员安置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国家意志来解决的。问题在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官本位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下的利益取向对重组构成了严重障碍。

(三)民营钢铁企业重组的启示

作为钢铁行业的主体,2006年国有钢铁企业在此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若干实质性突破。如2月28日,在河北省政府推动下,唐钢、宣钢、承钢三大钢铁集团合而为一;5月12日,在安徽省政府的撮合下,马钢完成了对本省合肥钢铁公司的收购。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国有钢铁企业在并购与重组方面总体上进展缓慢,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虽然前几年宝钢收购步伐迈得有点迟缓,但近来已有不少动作,先后与马钢、太钢、八钢、韶钢结成战略联盟,并与包钢、重钢、济钢和莱钢或多或少有过接触。另外,宝钢还通过其资产运营部门频频在二级市场出手,购买邯钢等中等以上规模钢厂的股票。然而,从2006年就开始酝酿整合国内钢铁业的宝钢,却还没有实质性地并购一家钢铁企业。即使是国内的“鞍本”合并,至今仍然貌合神离。8月初,虽然山东省政府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积极策划以济钢和莱钢为基础组建山东钢铁集团,但由于双方主要领导无法妥善安排,原本计划10月底前基本完成组建和挂牌的时间表只得无限期推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钢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25%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则是“一枝独秀”,其主导的并购重组触及到钢铁主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3月23日,邯郸的文丰钢铁、邢台的德龙钢铁两家民营企业与邯钢签署《建立战略联盟全面合作协议》。6月8日,沙钢出资20亿收购了产能为200万吨的淮钢91%的股权。到2006年底沙钢产能1500万吨,预计不久后将达到1800万吨:6月25日沙钢集团和上海复星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龙钢铁集团人股通钢、控股新抚钢、新建双鸭山建龙、重启宁波建龙项目,加上河北的三个建龙公司,预计去年其钢产量规模在1500万吨,明年将达到2500万吨。8月9日,建龙钢铁与浙江舟山市政府签署协议,正式并购舟山最大的造船企业——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杀人造船行业。此外,由于民营企业利益主体单一,更多规模较小的企业要么相互间实行联合,要么加入更大一些的企业,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说此前的鞍本合并、柳钢与武钢联合重组乃至马钢重组合钢背后行政的力量若隐若现的话,那么,由民营钢铁企业间的重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重组。

(四)国有钢铁企业战略重组的出路

基于中国国情和前期的成功经验,企业重组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国家意志推动的原则。中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要走先形式、后内容,先地区内、后地区外,先由大并小、后强强联合更为合适。就是遵循渐进性原则。这个渐进性实际上是给利益纷争找空间,为“人和”争取时间。重组真正的融合需要解决文化冲突,而从相对成功的河北省北部钢铁企业的重组中可以观察出“人和”先行的必要性。

必须看到,中国任何一家大的钢铁企业都有一个主宰企业的“美猴王”,而这些“美猴王”在成就了一个大企业的同时,在新时代会成为中国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阻力。因此,对急于推进的地区内实力相当的大企业重组,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意志来解决“美猴王”的问题,在合适的时间内采取“换首”行动,由一个更为明确体现国家意志的“美猴王”来统一执掌大权,注入并形成新的文化内涵。这可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但对企业重组最为有效的方法。

供应链全球化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篇4

全球供应链是在科技不断进步,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

(一) 生产方式的改变

供应链属于流通环节, 它的作用范围的上游连接生产。因此当今生产方式的改变是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经济背景。

生产方式从手工作业到机器作业, 从作坊到形成工厂, 从单件生产方式到大量生产方式的发展, 无疑是供应链这种新型管理产生的背景条件。

本世纪初期, 美国人亨利·福特找到了克服单件生产方式所固有问题的方法, 福特的新生产方式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这种方法被福特称为“大量生产方式”低成本是大规模生产的前提。福特反复强调:“我们从不认为任何费用是固定的。因此, 我们先把价格降到我们认为可以大量销售的价位, 然后我们努力去做, 努力把价格降到这点。[1]”

这种倒逼成本的管理方式, 使得企业内部的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千方百计地为降低成本而努力。员工努力开展技术革新, 改进产品设计, 调整工艺规程, 以此实现技术上的先进性与财务上的合理性的有效统一。而且, 成本控制工作要渗透到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运输、库存、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去, 从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加强管理, 降低成本。供应链便自然地顺应这种经济背景产生了。

(二) 贸易政策的转变

供应链的下游环节为销售, 当发展到全球化时便涉及国际间进出口贸易, 因此, 当今贸易政策的转变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经济背景。

供应链全球化趋势涉及到产业结构的问题。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催化和比较利益的诱导下, 正在变成为世界产业结构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 不仅考虑本国国情, 而且也充分考虑到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 以便能及时抓住机遇, 更好地参加到世界分工的行列中, 以获取比较利益。在近来蓬勃发展的“外包”与加工贸易, 正是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其中, 各国政府对加工贸易的鼓励政策起了极大的作用[2]。

二、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条件

(一) 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1.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是供应链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根据产品的工序的不同或者零部件对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比例的投入要求的差异, 将不同的零部件或工序在空间上分散到不同的区域或国家进行, 各个区域或国家按照工序的不同或零部件的不同进行专业化生产或供应。产品内分工是分工突破了产品的界限, 深入到了产品生产过程之中, 是国际分工的新形式, 是国际经济化的展开结构, 与经济国际化是紧密相连的。

产品内分工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之间的分工来进行, 包括分布在不同国家的附属企业之间的分工, 也可以通过分布在不同国家的独立的厂商之间的分工来进行, 也就是同时包含企业内和企业间分工二种形式。企业内分工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并购国外某些企业进行。企业间分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如代工 (ODM) ”和“贴牌”生产 (OEM) 。

可以说, 没有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就不可能有供应链的出现。

2. 国际贸易理论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

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角度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传统的产业间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用以解释行业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而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 分工已经深入到产品内部, 不再仅仅以产品作为分工的界限。发达国家以外包或合同分包等形式把很多产品内的工序分散到不同的国家, 特别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进行, 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其供应链中的一环。作为基于国际分工深化的产品内分工而发展起来的全球供应链现象, 其出现带来了大量的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跨国界贸易。我们在此分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供应链产生基础的产品内分工的情况。

比较优势理论下全球供应链与国际分工的相互作用

(1) 分工贸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供应链是连接各个生产环节和消费者的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供应链既考虑生产成本的节约, 又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利益为目的。同时, 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物流环节。供应链的运作不但考虑了资源禀赋等传统比较优势, 而且还充分考虑了物流等可能性条件, 把分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 供应链不仅是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并且促进了比较优势理论下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2) 企业是分工贸易的主体。比较优势理论以产品间分工为基础, 分工的主体是国家, 是产业。而供应链是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 分工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企业。主体不同, 考虑的因素和重点也就不同。比较优势理论关注国家这个主体单元, 而忽视了企业这个主体单元或细胞。因此, 从供应链现象来说, 也就有不同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地方。

参与分工的考虑因素不一样。国家作为参与分工的主体, 主要依据的是资源禀赋、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或相对优势, 需要考虑贸易互利, 对就业的影响, 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对福利等的影响。而企业作为参与分工的主体, 参与国际贸易与参与国内贸易的机理是一样的, 作为“理性人”的企业, 其目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对企业来说, 只有盈利的考虑, 不会因为有比较优势就一定要参与国际分工, 从事国际贸易。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比较饱和, 为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拓展国外市场, 或者在国外市场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投资回报或利润的情况下才会参与国际分工。企业对比较利益并不十分关心, 只会对市场需求、生产成本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出反应, 而比较利益却是国家或政府必须考虑的事情。

(3) 比较优势的利用不再局限于本国国内。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下, 构建全球供应链的发达国家的核心企业不再局限于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 可以通过把节点企业安排在不同国家来利用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都可以被其利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劳动成本的优势或资源的优势不再是本国企业独享, 而是要被供应链, 尤其是被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所分享。劳动或资源优势国家成了构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全球竞争战略安排的一部分, 是其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节点, 是核心企业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这种分工交换和利益分配方式已经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分工贸易和利益分配有很大的差别。

2.从规模经济理论角度分析。从全球供应链视角看规模经济理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作为全球供应链出现的基础的产品内分工不同于行业内贸易的产品间分工, 而且作为利用产品内分工的一种组织形式, 供应链有着自己的一些特征。如下我们根据全球供应链的特点, 来分析规模经济理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1) 对外部规模经济的再思考。供应链中, 各节点企业按照产品内分工的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 各节点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和优势, 通过专业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对于最终产品规模经济的取得却不是完全通过自己的内部规模经济取得的, 而是也包含从自己本身外部的节点企业取得的规模经济, 从这个意义上说, 是“外部规模经济”。

我们在克鲁格曼模型下论述供应链的外部规模经济时, 主要从产业的地理集聚效应方面来展开的。但是, 供应链在构建过程中, 各节点企业的资源的互补性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有形资源、品牌、商标等无形资源以及商品供求、价格、技术、信息等资源都可以被整个供应链所共享, 突破了传统企业资源的限制, 使各节点企业能在短期内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同时, 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和相互交流信任的加强, 尤其是那些以经验和技能等形式存在的意会知识, 比单独的企业在产业集聚的情况下更能获得知识外溢的外部经济。另一方面, 供应链内部学习和交流的增多, 又能够比较有效地阻止、降低或延缓知识和技能等外部效益向供应链以外的其他企业的外溢, 供应链在各成员的资源优势互补中获得了整体规模经济优势。

(2) 公司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一个在使用上容易引起混乱的概念, 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词汇[3]。

克鲁格曼只论述了由于市场限制, 厂商不能达到最佳生产规模, 而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 使厂商扩大生产, 实现规模经济利益。因为仅具有生产上的规模经济, 如果被企业效率低下的管理所导致的高成本抵消掉的话, 企业仍然没有体现出利润。换言之, 生产规模经济是提高企业效率的条件, 但不是唯一的提高效率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还需要管理的规模经济[4]。

首先, 全球供应链采用的是全球供应链战略管理, 链条中各节点企业是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共享的基础上进行运作, 而且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具有专业化的优势;其次, 供应链影响决定产品市场包括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对供应链这种组织形式来说, 各成员或节点企业虽是服从供应链战略的统一安排, 但就各自的专业化生产和管理而言, 却是相对独立的, 比起原来包括了各种从供应到消费者全过程的经营管理来说, 管理范围反而缩小, 因此不会出现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报酬递减现象。在各成员企业管理报酬递增的条件下, 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报酬也就不会出现递减现象。综上所述, 供应链出现管理规模经济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也就清楚了。

(3) 供应链一体化规模经济。随着分工的深化, 尤其是产品内分工的出现, 通过供应链, 交易各方有效解决了目标冲突, 降低了单位交易成本。同时, 各节点企业从组织的角度形成了对整个链条资产的虚拟共同占有性, 使专用资产成为共同资产, 降低资产专用性的交易成本。供应链正是这样一种虚拟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这种类似于因产权配置效率上的考虑而导致企业之间的一体化, 就产生了另一种形态的规模经济, 即一体化规模经济 (ScaleEconomicsofInte r-firmInte gration) , 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资产专用性及其产权配置密切相关[5]:当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所涉及的专用性资产之间存在着高度互补关系时, 企业的一体化就成为产权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而企业间的一体化则导致单个企业组织的规模扩张, 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形态, 即一体化规模经济。

供应链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高度紧密合作, 构成了一体化组织。恰如前面论述的一样, 单个成员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 从而整个供应链的规模也相应扩大。单个企业的边界或许缩小, 但整个供应链的边界扩大了, 因而是一种新的规模经济形态, 以此来加强国际分工在各成员企业的推广。

摘要: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供应链正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向全球化趋势发展。文章首先从经济视角出发, 对供应链全球化趋势的产生发展及内部成因进行分析, 进而运用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理论阐述了供应链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深化这一经济现象的互动作用, 并对这两个理论在全球供应链模式下提出新的补充。站在经济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供应链这一新型管理模式, 以期更好把握供应链全球化在物流乃至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球化,供应链,比较优势,国际分工,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

[2]王厚双等各国贸易政策比较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21-337

[3]林汉川研究规模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财贸研究2004 (6) :105

[4]保罗.克鲁格曼等著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7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5

088322131陆倩菁

摘要: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必须要清楚而全面地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本文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和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入细致地分析。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汽车工业,影响

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产业,汽车工业依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产品发明、产品发展、产出迅速扩大和以更新需求为主的市场成熟阶段。从整体上讲,世界汽车工业已经步入以更新需求为主的成熟市场阶段,但部分市场还处于产出迅速扩大的市场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就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一、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汽车生产国际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国际化

为了绕过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从全球的角度来制定经营战略,选择最合适的地点进行生产,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2.产品国际化

许多具有共性的产品,为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已失去了民族性,追求的是国际性、通用性和竞争能力。

3.市场国际化

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进出口量都很大,是世界汽车市场的主体。跨国公司为将市场延伸到世界各地,根据市场开发产品,根据市场组织生产,市场成为组织经营生产活动的源头和核心。

4.资本国际化

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在汽车生产上进行合资、合作或当地设厂生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相互持股,分别在对方国家设厂。

5.技术合作国际化

技术互补和技术转让是表现技术国际化的两个方面。跨区域、跨系统、众多

企业同时参与的电子开发,将会不断扩大企业合作关系,缩短开发时间和经费。

此外,大的汽车制造商已经不再将技术保密作为垄断市场的唯一手段,而是让技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流动,通过技术转让直接获取利润。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足够大的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都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真正主宰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就是市场,形成生产能力、产品开发、技术水平等一切都围着市场转的局面。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近十多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加之人口众多,汽车拥有率明显偏低,市场潜力巨大。从长远来看,亚洲将是汽车最大的目标市场,也必然成为众多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即少数汽车生产厂家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形成,是汽车工业成熟的标志,是企业间激烈竞争和一系列兼并的结果。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产量越大,越有利可图。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由于汽车工业在各汽车生产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各汽车生产厂家都十分重视提高生产能力。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而全世界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速却十分有限,甚至有时出现负增长,造成严重开工不足。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兼并浪潮愈演愈烈。跨国集团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是实现战略性互补等原因,纷纷向以前的竞争对手张开了怀抱。零部件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将对世界零部件供应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开始。

二、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产品发展趋势

随着环保、节能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后发展地区汽车消费量的增加,以及在汽车消费市场成熟而且人口稠密地区停车泊位的日益紧张,小型车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扩大小型汽车的生产是汽车生产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改善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并及时投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各公司都对内部开发体制、与配套厂家有关协作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平均来说,汽车底盘的开发费用约占整个车辆开发总费用的80%。因此,采用通用底盘是在全球竞争中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的关键因素。大力推行通用底盘,扩大通用底盘的生产规模,另外也将加剧底盘、发动机等配套厂之间的竞争。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在一辆汽车的制造成本中,零部件成本要占60%—70%,因此同零部件厂家共同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零部件标准化和共享相关零部件,整车厂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来降低成本,一般整车厂在长期配套或是大量配套时都要规定成本压缩计划,而零部件厂家则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满足整车厂的要求。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在动力性和提高燃油效率方面,材料构成,行驶安全与提高舒适性方面,环保和节约能源广泛采用新技术。

三、结语

从目前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大跨国公司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汽车产品开发周期进一步缩短,汽车生产规模小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为了生存必须和其他企业联合,这就导致了汽车产业全球范围的兼并与重组。所以说,我国已经失去了独立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国际环境。如果我们还再一味强调自主开发独立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和满足日趋严格的法规要求,无法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抗争。只有充分吸纳各国技术所长的合资合作才是降低研究开发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增强竞争力的现实有效途径。与汽车生产跨国集团合资合作,是当前汽车工业后发展国家谋求发展的最好形式。

参考文献:

[1]袁木.《管理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6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正在经虏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商品出口、外汇储备、金融市场和企业投资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正面影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一些机遇。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应对。

[关键词]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与世界各国尤其与美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贸出口减少

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2008年后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国经济衰退,不断减少从国外进口商品,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元贬值,造成人民币相对升值,我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丧失,从而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保护主义升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必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冲击。2008年的前10个月,我国实际出口总额还是增长速度下降,至11月已转为负增长,同比为负2.2%,这是多年来我国对外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内有些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扛不住压力,已经纷纷破产倒闭,外向型企业面临严重困境。

2外汇储备缩水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采取放松银根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些政策在刺激美国经济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到2008年底,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资产达1.9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将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额造成非常巨大的存量损失,我国积累的财富将因美元的贬值而大大缩水。随着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投机泡沫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必然降低。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

3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前期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投资回报率高,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降低了投资成本,由此导致热钱加速流入,并进一步推高了我国股市和房市价格,造成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趋势更加严重。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国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投机性资金将可能重估在我国的投资风险,将资金撤回国内,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必将对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在华的一些外资银行的分行或子行,在金融危机使其总行或母行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紧缩分行或子行的信贷,从而可能对国内那些依靠从外资银行借贷的企业的资金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4加大境内企业境外投资风险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低迷不振,投资者纷纷从其中撤资,股市和债券市场融资困难,我国计划到境外上市融资的企业将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例如,从2008年元月到2月中旬为止,我国企业在新加坡市场只有3家IPO,募得资金283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新加坡市场IPO的融资金额为2.83亿美元,两者相差10倍。我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现状更加不尽人意,所募资金由上年同期的6.59亿美元降至现在的3740万美元。以上实际情况显示,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企业到国外融资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

5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人口众多,本来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包括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一些外出农民工返乡。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我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失业人数将会有较大增幅。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金融危机使很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市场低迷,而我国由于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且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因此,我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与发达国家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另外,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经济地位相对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2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倒闭和破产威胁,企业价值大幅下降,导致了跨国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为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提供了良好机遇。对于实业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和全球布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可以在危机时期购买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股权,通过参股形式进入其内部,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机。

3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导致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接不到订单,只能停产。为摆脱困境,很多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改变经营思路,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从过去简单代加工,到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还有一些企业低成本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并进行大规模并购,获取生产的规模经济,夺取更多的市场定价主导权。

4促使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注意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更加重视潜在风险,未雨绸缪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制度防范新的风险产生。美国金融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衍生金融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得还很不充分,因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金融危机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及早进行规范和监管。这些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

我们应该做好防范准备:加强风险管理,对金融创新进行

重新审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要加强对金融活动的日常监管和调控,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扭转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

2扩大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靠外需拉动,外贸依存度高达70%以上。在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条件下,靠外需拉动是不行的,必须多管齐下扩大内需。首要的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释放居民购买力存量。其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谨慎消费的传统。再次,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大力推动服务业投资来刺激内需,出口企业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此外,政府还要创造条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逐步增加欧元、英镑、瑞郎、加元、澳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抓住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地转换为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资产,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

4改善产品和产业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暴涨,为规范行业运行、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了有利时机,迫使我国企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走集约发展和提高科技含量的道路。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注重依靠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此次金融危机从外部给我们提供了4-转型的动力。

5增强投资者信心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联手注巨资救市并制定相应对策,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道琼斯指数和日经指数分别创出11.08%和14.15%的历史最大单日涨幅。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资本市场却仍低迷不振。投资者惊慌惊恐。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加大救市治市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调节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金融避险工具,解决“大小非”遗留问题等,全面树立投资者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宇,火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9(2)

[2]王晓红,李耀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3)

[3]户海印,苏星,王军,董方军,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7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 原有的传统产业分工格局和发展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式与过程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 从而使其具有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1. 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

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不同, 各国产业优势也不同, 一国的产业结构并不是齐全的。因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联系。同时, 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各国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相应提高。开放的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 对各国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 农业基础不断加强,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的优质产品率, 并逐步降低粮食作物所占比率, 提高种植业中蔬菜、水果和花卉业所占比率,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以畜牧业发展为重点, 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分工, 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3. 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产业结构的高信息化、高科技化和高服务化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随着高技术的发展, 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深化, 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大, 服务业比率大大提高。

4.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产业的国际转移并行。

随着全球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加速发展微型电子工业、生物工程、光纤通信、激光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新产业, 将一些有利于节约本国自然资源、有利于保护本国环境的产业, 以及能充分利用国外廉价劳动力和市场, 节约劳动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为此,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伴随着产业的国际转移, 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

5. 产业结构“软化”,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 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 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生产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 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同时在所有产业结构中, 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 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 尤其是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

二、对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基本分析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低下,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 三次产业比较粗放和落后。

首先, 农业基础不稳, 结构升级缓慢。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的生产技术管理落后,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物质基础上十分薄弱, 土地的负载力沉重, 劳动生产率低下,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其次,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比较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传统加工工业产业素质低下,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如纺织、轻工、煤炭、传统机械制造业等“成熟产业”市场供过于求, 生产能力闲置的问题十分突出;支柱产品和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 没有起到“领头”的作用, 严重影响了其他行业的结构升级。最后,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但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质量不高。因此, 我国要与发达国家成熟规范的第三产业相对接, 不仅差距太大, 难度更大。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首先, 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很低。2000年~2004年, 我国年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9113.84元/年人, 年均增长率为11.74%,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其次,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总体上看, 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低、单耗高、浪费大, 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污染严重。据估计, 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国际水平5年~10年, 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 资源利用率低20%, 成本高30%。另外,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 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缓慢, 严重制约了产业技术进步。最后, 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速度及质量亟待提高。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 这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扩散, 对于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结构升级都将造成严重阻碍。

3. 产业结构虚高度化。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急于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 因此实现产业政策的倾斜, 偏重发展一般加工工业, 导致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虚高度化产业结构一方面表现为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存在矛盾, 基础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 原材料工业的供给不能适应加工工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水平偏低。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 而技术知识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化比重低。从国际制造业结构演进的趋势看, 技术密集度高的机电产业是不断上升的, 因其是生产率较高的部门, 所以其增值比重也是不断上升的。而我国机电产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偏低, 不能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 不利于加工工业中技术集约化的发展。

4. 产业集中度偏低, 产业地区结构趋同化严重。

我国除垄断性行业以外, 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 产业集中度低, 产业进入过多, 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 在生产、市场、研究和开发等方面都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不仅造成规模偏小、利润下降, 而且导致资源配置不经济、浪费严重, 产业集中度长期以来不能得以提高,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民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 由于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低、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进入壁垒低, 同类企业分散化、小型化, 因此重复建设严重, 产业地区结构趋同化突出。各地区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 重复盲目布点, 企业间争原材料、争能源、争市场, 造成产业结构的大体雷同, 影响了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三、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我国必须适应世界潮流,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 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继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增强我国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

1. 继续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首先,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以优质、生态、现代绿色、无公害农业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来保持农业比较优势,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次, 努力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和,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鼓励和支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托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增强自主制造、研发和创新能力。最后, 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 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

2. 立足于高起点, 制定和实施高效的产业技术政策, 提高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随着产业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国际竞争的焦点是技术基础、技术能力的较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开放条件下面临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 必须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强化我国产业技术基础,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改善产业的整体素质。一方面, 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技术创新, 从而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又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升级。另一方面, 要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 审时度势, 选择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 抢占一些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占领这些产业和技术的制高点, 培育这些产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3. 构筑新型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我国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构筑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基础产业为支撑, 制造业发达, 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从而不断改善产业整体素质,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 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兴起,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国际竞争力。首先, 通过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和相关产业, 大大促进以信息、知识为重要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各地区之间、与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 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业, 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和流程,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 普遍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各产业整体素质的目的。

4. 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是一个产业体系完整但产业技术结构多层次的大国, 生产制造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要争取主动, 赢得市场, 就必须把一部分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以新技术武装起来,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 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同时, 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 发挥后发优势, 打破对国际比较优势条件的被动适应和对产业结构的被动调整, 强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逐步实现比较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增加资本要素禀赋结构中的丰富程度, 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物质技术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新国等:开放经济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2]韩小威:以全球化思维调整我国产业结构[J].当代经济研究, 2003年第8期

[3]沈志渔罗仲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组织调整[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年版

[4]孟耀马衍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 2005第6期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8

1 经济全球化下,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2014 年,河南省获得洛阳市洛龙区牡丹芍药种苗花卉、汤阴县鸡肉、温县四大怀药等8 个食品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建成8 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河南省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增长到了14 个。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河南省的第一产业2013 年的产值4058. 98 亿元,为全国第一产业总产值的7. 1% ,在河南省内,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仅为5. 9% ,不及第二产业贡献率的1 /9,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长期以来不足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2% ,农产品出口仍存在薄弱环节,农产品出口现状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同步等严峻的现实。

2 河南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河南省的农产品贸易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 1) 出口市场力求多元化

2014 年,在河南省出口的20. 93 亿美元的食品农产品中,出口东盟7. 45 亿美元,超过全省食品农产品贸易额的35% 。本着力求市场多元化的原则,河南省还在大力同日本、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关系,并努力开发欧盟、拉美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 2) 产品出口结构日趋改善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由品种比较单一逐渐发展为出口包括蔬菜水果制品、熟肉制品、食品添加剂、动物鬃毛类、木材类、保鲜蔬菜类、粮食制品、罐头等结构丰富的农产品。

( 3) 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2015 年河南省提出启动沿黄区域绿色奶牛发展专项规划,支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持续建设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现代畜牧产业化集群,打造高效农产品基地布局。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连年增长,并屡创历史新高,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河南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存量还很小,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 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对突出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更加重视 “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安全问题也更加引起公众的关注。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自身品质不高,这方面受到产品品种,天气、气候条件,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影响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则为产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法分子售假卖假牟取暴利等方面。

3. 2 特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不明显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最佳选择,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然而河南省的特色农业发展程度仍然比较低,特色农业区域少,知名度相对较小,有待进一步开发。

3. 3 绿色贸易壁垒

国际上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具有统一的规定,但是由于各国生态环境不同,农药的生产、使用水平也有所差异,各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都非常的不同,各国为了本国的贸易利益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农药残留标准,无形之中成为了我省农产品贸易中的一个绿色贸易壁垒。

3. 4 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链较短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河南省现有三全、思念、双汇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适当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也对河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是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偏小,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深加工,造成效益低下,竞争力弱的问题。

3. 5 农产品配套体系建设落后

造成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配套体系建设落后,配套体系的落后直接导致贸易纠纷增加和企业的市场份额被挤压。配套体系包括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出口服务体系:

( 1) 技术标准体系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滞后造成农产品生产不够专业化和标准化,直接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不高或者不符合发达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是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一个关键因素。

( 2) 出口服务体系

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药物残留检测检验体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和农产品外贸信息不畅通也会导致不必要的贸易纠纷的增多和企业对市场预估不足等不利于企业对外贸易的情况发生。

河南省的农产品贸易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与其他农产品贸易强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应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和贸易政策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品生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知名度,逐步加快发展速度,迎头赶上,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关乎其发展的根本,而且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甚至国家的粮食安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农产品贸易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体系不完善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需要积极应对以改善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河南省农产品贸易,贸易现状

参考文献

[1]赵玉莲.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4-19726.

[2]王元福.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的河南农业发展战略探析[J].中国商贸,2014,3(7):200-202.

[3]梁岩.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9

一、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环境的SWOT分析

财务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各种条件或因素。外部环境主要指政治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规模、组织机构、竞争地位及资源条件等。因此, 中小企业必须面向全球, 对内分析优势和劣势, 对外分析机会和威胁。

(一) 财务环境的优势 (S) 。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 对内投资规模比较小;组织结构简单, 管理成本比较低。因此, 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存在经营成本比较优势, 此其一;其二, 中小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 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比较强, 企业发展潜力大。

(二) 财务环境的劣势 (W) 。

一是资金短缺, 筹资能力弱。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表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如企业缺少现金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等。财务制度不完善, 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 财务管理效率低下;受经营规模、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限制, 组织结构往往采用以职能为中心、纵向管理、逐级负责的形式;财务机构不仅规模小, 而且简单, 管理职能单一, 具有较强的“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管理”的倾向, 弱化了财务分析功能和为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三是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三) 财务环境的机会 (O) 。

在经济全球化下,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工具品种不断增多, 融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融资方式呈多元化发展, 为中小企业筹资、投资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以财产所有权为形式的财务资本, 而且还包括可转换为财务资本的非物质形态的知识资本。企业资本内涵的扩大, 直接拓宽了中小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范围。

(四) 财务环境的威胁 (T) 。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中小企业面临国内国外双重竞争。中小企业成本优势和体制优势逐步丧失,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赢得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前提, 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此其一。其二风险加剧。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使企业在筹资、投资上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 随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由单一的国内投资, 转变为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并存, 投资风险也将与日俱增。

二、财务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战略的要求

(一) 财务战略必须与财务环境相适应。

财务环境不仅是财务战略制定的依据, 而且还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保证。因此对财务战略选择应该与企业财务环境分析结合起来, 企业财务环境在分析、预测的内容方面也可以借鉴企业环境分析方法。在分析企业环境时, 应当根据财务战略的目的与要求, 对影响企业财务活动及其财务关系的环境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其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 财务战略成为培育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科学筹集和有效配置财务资源, 为使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财务支持, 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内容包括财务战略管理能力、财务控制执行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如果财务战略缺损, 企业的财务活动就没有计划, 就会很容易受到内外不利因素的侵扰, 这种现象在投资上表现为:要么盲目扩张, 投资失控;要么瞻前顾后, 错失良机。其结果只能是财务控制无效, 更谈不上财务创新了。因此, 中小企业应当立足于财务环境, 站在战略高度开展财务活动, 不断加强财务管理, 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财务支持。

(三) 财务战略有利于企业加强风险管理。

复杂、多元、多变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竞争环境, 加大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因此, 中小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 如果能够运用SWOT分析法, 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面临的机会和危胁, 就能提高财务战略的科学性, 增强财务活动的可行性, 增加财务收益, 同时, 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减少财务损失, 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三、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

(一) 筹资战略。

1. 创新筹资结构。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这种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度、大容量的经济渗透和融合, 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 随着知识和信息技术对现代企业的渗透力日益增强, 企业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多, 为此, 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广义财务资源融资机制, 创新筹资结构, 以筹集财务资本为主逐渐向筹集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为主转变, 以便利用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来使财务资本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 创新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 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不断增加, 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投资、参股或控股已经成为普遍的经济行为。因此, 中小企业应当立足于全球战略的高度, 以全球的眼光拓展筹资渠道, 设计科学合理的筹资方式。企业可放眼于国际资本大市场,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如采用并购、借壳上市等筹资渠道, 运用典当融资、动产融资、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价值链融资、生产代理权融资、集合票据融资等筹资方式。

3. 创新最佳资本结构。

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结构, 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因此, 企业筹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满足资金短缺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企业更有效的配置资源,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需要。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该是能使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二) 投资战略。

1. 规范投资决策程序。

投资决策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行为。中小企业常常由于决策过程的“一言堂”, 导致决策结果过于集中、独断。同时, 受决策者主观因素影响, 往往导致投资盲目, 风险加剧。因此, 中小企业应当规范投资决策程序, 投资项目应当经过提出、可行性论证、决策、实施、再论证等过程, 以提高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降低风险, 从而提高投资成功率。

2. 注重内涵投资。

企业内涵投资是为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 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投资, 包括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 企业制度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等方面所进行的投资。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差异性、专用性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的根本保障, 也是财务核心能力持续增长的前提。在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中, 应当加大以知识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商誉、产品创新、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等无形资产的比重, 无形资产将成为中小企业投资的重点, 以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 营运资金战略。

营运资金主要包括流动资产, 是中小企业的一项重要财务资源, 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营运资金管理成效取决于其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平衡。为此, 中小企业必须制定流动资产投资和融资战略, 并确立一个框架用来评估营运资金管理中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平衡。

1. 流动资产投资战略。

企业必须选择与其业务需要和管理风格相符合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可选择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包括:紧缩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和宽松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如果企业业务量少、上市和短期借贷较为困难, 通常采用紧缩的投资战略。反之, 如果企业业务量多、上市和短期借贷较为容易, 则采用宽松的流动资产投资战略。

2. 流动资产融资战略。

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融资是流动资产融资战略重要内容。临时性流动资产是指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流动资产, 如季节性存货、销售和经营旺季的应收账款;永久性流动资产是指企业一直需要保留的、用于满足企业长期稳定需要的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融资战略可以分为:配合型融资战略、稳健型融资战略和激进型融资战略。如果企业临时负债筹资计划严密, 现金流动与预期安排相一致, 在季节性低谷时, 没有增加其他流动负债, 则采用配合型融资战略;如果企业临时性负债任何时候都要求小于临时性流动资产, 其余部分流动资金和全部永久性资金由长期负债和权益性筹资取得, 则采用稳健型融资战略;如果企业临时性负债不但能融通临时性流动资产资金的需要, 而且还能解决部分永久性资金的需要, 则采用激进型融资战略。J

摘要: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小企业应当在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 科学确定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 并正确选择财务战略, 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阐述了财务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战略的要求, 提出了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选择方案。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小企业,财务环境,财务战略

参考文献

[1]唐丰收.成长型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问题调查分析[J].企业经济, 2007, (1) .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10

一、我国知识产权问题出现的弊端

( 一) 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意识不够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与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单位对自己的成绩并不特别重视, 在取得的科技成果研发上的专利申请也少之又少, 甚至仅有百分之十左右, 这样会导致我国企业的科技成果被国外的企业所抢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 我国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再加上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体制也不完善, 还有就是国内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所在。但随着现代的发展, 知识产权问题国内的企业单位也意识到了其自身的重要性, 大部分企业也在对知识产权进行着整改。国家有关部门要做的不仅仅要完善知识产权问题的相关机制, 更要保护好国内企业的切实知识产权利益[2]。

( 二) 缺乏相关的人才

目前在我国国内并未设置专门针对知识产权的问题机构, 所以管理这方面的人员的负担会特别的重, 而且很多都不是这方面专业人才。面对这样的情况, 就会时常出现我国对外贸易的诸多问题, 在面对专业知识占全的问题上, 我国的企业单位难以在有效地时间里寻求到国家的帮助, 再加上知识产权问题的专业人才不足, 企业内并未设立有关这方面的部门。因此, 当企业面对这方面的诉讼时, 往往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这就回事企业消极的应诉。

( 三)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政府部门应该要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 应跟上世界的脚步, 现有的法律中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一些漏洞。此时, 有些国外的企业会利用这方面的漏洞进行垄断, 另一方面, 由于国内自身法律的不健全, 很多国内企业由于这方面问题与国外发生纠纷的话是很不占优势的, 也无法利用相关法律来有效及时的对自身合法利益进行保护, 这样就会导致了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经济垄断, 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切实有效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的策略

( 一) 国家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策略

第一, 国家应提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 制定相关的保护策略, 要提高对科技的研发和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视, 最大限度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 营造出良好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氛围, 为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上增添动力, 还应提高奖励制度, 为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增加平台和展现的机会, 引起一些企业的积极响应。第二, 国家相关部门要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机制进行完善, 法律的制定一般是被相关立法者认识到才会被实施制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 国际上的经济情况日益紧张, 国内知识产权问题的漏洞也被他国所利用, 成为了国外企业的利器, 所以, 国家不仅仅要对科技创新重视, 还应对知识产权问题加以重视。第三, 要加大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专业人, 对人才的正确运用能使企业保持者市场的竞争力。但现在大量的人才都被国外的企业发掘, 导致国内企业单位人才的匮乏, 如果国内的企业继续对人才不加以重用, 将会导致其在市场经济地位的降低, 所以, 国内企业应该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对人下加以利用, 侧重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第四, 根据国家自身的特点进行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完善, 每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发展趋势也就不同, 而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上, 国家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 不要忘记突出自身的特点。

( 二) 企业要开展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

企业应切实加强知识产权问题的具体策略, 第一步, 可以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数据网, 使科技研发技术与相关信息结合起来, 让相关人员进行探索与分析,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力, 但要注意对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促进产业的经济发展。企业还应提高对科技的创新, 加大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保护力度, 设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 激发起企业的无限潜能。

保护问题在国际上越来越被重视, 我国也应跟上世界的脚步, 进一步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保护, 完善法律机制, 最大程度的避免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损失, 并对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合理的利用起来。国家的有关部门号可以加大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宣传, 来提高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问题的合法保护, 尽全力的弥补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不足, 来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使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进行诉讼时能够积极地应对, 并保证自身的知识产权利益, 进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地位。只要国家对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强化, 就可以达到维护企业合法利益的目的。

摘要: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也不断的在发展, 而这个时候, 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 而在国际上的竞争最终也只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了各国保护的问题, 它始终是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的, 在企业单位的保护及拓展市场都是关键性的所在, 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国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开始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但它并不仅仅只关系到国内经济展, 还联系着国际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所以它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肖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商情, 2013, 21.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11

2009年11月16日,伯克希尔公司三季度末最新股票投资组合公布。

巴菲特股票组合三季度末总市值为565亿美元,与二季度末相比,增长15.51%。

分析三季度投资组合变化,有以下特点:

继续长期投资

巴菲特三季度新买入4只股票,增持2只股票,买入股份季末市值合计15.11亿,占组合总市值的2.67%。

三季度减持5只股票,清仓2只股票,卖出股份季末市值合计7.1亿美元,占组合总市值的1.26%。

增持和减持的股份市值均不足3%,二者相抵后相当于增持8亿美元,仅占组合总市值的1.41%。可见巴菲特股票组合总体上略微增持,绝大部分维持不变,继续长期持有。

三季度末共持有股票43只,比二季度增加了2只,平均每只股票市值13亿美元以上。巴菲特前10大重仓股占86%,比重与二季度相同,可见巴菲特继续高度集中投资。仅前5大重仓股就占总市值的64%。

各行业持仓比例变化不大,继续重仓消费品、金融和工业三大行业,三季度末这三个行业市值占组合的83.4%,消费品和金融两个行业市值占组合的68.3%,比重均略高于二季度末。

继续对行业、个股进行微调

1.消费品从37.7%降至36.4%。

买入雀巢食品340万股,季末市值1.45亿美元。在2008年大幅增持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后,2009年又开始买入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全球经济衰退之时巴菲特加仓食品行业举动值得关注。

2.金融业从29.3%增至31.9%。

一是增持富国银行1075万股,增持比例3.55%,增持股份季末市值3.03亿美元。巴菲特目前以6.71%居第一大股东。巴菲特说过,如果他只能全仓买一只股票的话,他就会买富国银行,可见其对富国银行之看好。

二是减持穆迪878万股,减持股份季末市值1.8亿美元。信誉是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金融危机之后,公众对金融评级公司的信任度大幅下降,甚至给予严厉谴责,这也许是巴菲特减持穆迪的主要原因,而不能简单归因于穆迪在一季度曾经警告要降低伯克希尔公司的信用评级。

三是减持SunTrust银行12万股,减持股份季末市值0.028亿美元。

3.工业从16.7%降至15.1%。

三季度清仓2只工业股,卖出股份市值合计1.7美元。

一是清仓Eaton公司。Eaton是一家多元化的电力系统管理公司,2008年销售额达154亿美元。巴菲特2008年买入,过了不到1年就全部清仓,可见对该公司看法发生很大变化。但巴菲特清仓后,11月16日股价创出一年新高。

二是清仓WABCO公司270万股,卖出股份季末市值0.567亿美元。WABCO主要从事汽车控制系统业务,受全球商用车行业大幅衰退影响,公司三季度收入和盈利分别同比下滑42%和47%,按照过去12个月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为1136倍。但巴菲特清仓后,11月11日股价创出一年新高。

4.消费服务业从4.7%增至6.4%。

增持沃尔玛1789万股,增持比例近90%,增持股份季末市值8.78亿美元。公司三季度收入和盈利同比基本持平,按照过去及未来12个月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分别为16倍和14倍。

5.石油天然气从5.5%降至4.7%。

一是继续减持康菲石油。三季度减持康菲石油706万股,股份减持比例10.85%,减持股份季末市值3.19亿美元。巴菲特连续三个季度减持,与2008年年末相比减持28%以上。2009年5月最低股价只有2008年6月最高股价的三分之一左右。看来巴菲特发现犯错后也会割肉,而不是死等解套。

二是买入全球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128万股,季末市值0.88亿美元。尽管买入资金量很少,但表明巴菲特再次回归经济衰退和股市低迷之时投资行业龙头的长胜之道。埃克森美孚过去三年用于分红和回购的资金是其资本投资支出的2.4倍,这一比率是康菲石油的4倍。

6.公用事业从0.7%降至0.6%。

减持NRG能源120万股,减持股份季末市值0.34亿美元。巴菲特2008年买入720万股,持有3个季度后减持17%。最近一年公司股价上涨10%。

7.保健行业从5.3%降至4.9%,持股没有变化。

投资组合变化的一些启示

第一,绝不是僵化地在买入后一动不动长期持有。

仅在三季度,巴菲特对前10大重仓股中的4只进行调整:最大的动作是巨资并购伯灵顿铁路,增持富国银行3.55%,减持康菲石油10.85%,增持沃尔玛近90%。

第二,绝不是全部股票都长期持有。康菲石油、NRG能源、Eaton 公司等都是持有不到一年就减持。其实巴菲特早就说过,值得长期持有甚至终生持有的股票只是极少数。更准确地说,巴菲特抱着长期持有的态度买进,但随着经济形势和公司发展情况变化,不断修正对公司的看法,相应调整持股。

第三,很少短期内大进大出,大部分股票是持续进行微调,两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季度和三季度增持富国银行,连续3个季度减持康菲石油。

第四,投资首选并非股票,而是收购。巴菲特以360亿美元收购伯灵顿铁路公司。相对而言,在一对一的收购谈判中,巴菲特以其庞大的资金实力和长期投资的承诺,可以得到更优惠的条件,也有机会做出更大规模的投资。而在股票投资上,随着他买入量的增多,价格会更高,而且买入一定比例后就得公告,跟风者蜂拥而至,把股价过度抬高,让他失去重仓的机会。

第五,在美国经济严重衰退之后收购美国最大的铁路公司伯灵顿,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增持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富国银行,在美国消费数据大幅下滑之后,反而大比例增持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买入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巴菲特再次实践他的投资原则: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而且是贪婪地大量买入他最看好的公司,这些公司无可争议是行业内最优秀的公司。巴菲特收购伯灵顿时明确表示,他是在大赌美国经济的未来,其实他也是在赌全球经济的未来。■

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12

关键词: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经济失衡

1 引言

近几年来, 全球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严重且持久的失衡, 一方面是美国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截止2006年美国贸易赤字/GDP达到198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6.15%。若非美国经济衰退, 美元大跌, 这一比重在2007年及以后还会维持高位;另一方面, 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贸易盈余和手中所持有的美元资产不断增加。截止到2008年第一季度, 这些国家的官方机构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已达到6.87万亿美元。

显然, 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日益成为美国外部赤字的融资方。他们持有的美国国债增量已经足以为2001年以来美国财政赤字的结构性恶化和2004年以来美国私人储蓄的恶化提供融资。正因为如此, 这一严重且持久的全球经济失衡奇迹般的维持了下来。

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Dooley、Folkerts-Landau 和Garber ( 简称DFG) 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 他们的解释是亚洲经济体和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开始盯住美元, 构成了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此支撑了过去十年的全球经济失衡。

2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简述

2.1 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回顾

旧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外围国家欧日和中心国家美国共同组成。外围国家人为低估汇率, 对资本自由流动实行管制, 积累外汇储备。美国作为金融中介向外围国家的金融系统出借可信度。

然而, 这一体系随着战后欧日的经济复苏走向了破裂。出于管理和使用本国外汇储备的需要, 他们普遍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和不限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发展策略。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再具有以出口导向型增长作为其主要目标的外围国家。

但国际货币体系从未改变, 只是货币体系中主要国家的目标随时间发生了改变。走向浮动汇率制的国家离开了, 奉行固定汇率制和被管制的金融市场的新兴国家成为了新的外围国家。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未消亡, 只是重新装载了外围国家。

2.2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作机制

我们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进行实用性的划分, 除了中心国家 (美国) 外还可分为贸易帐户区 (新兴国家, 主要在亚洲) 和资本帐户区 (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大部分拉丁美洲) 。前者所涵盖的国家大多早期处于封闭状态, 国内存在着过剩劳动力, 金融系统的发展长期以来被抑制, 资本积累量很少, 产品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他们主要出于增长动机来运作资金;后者包括的国家则主要出于投资动机。中心国家美国, 是整个体系的中介, 它不管理汇率水平, 也不收集储备资产。

(1) 在贸易帐户区, 一些国家通过对美国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进而迈向工业化。出口所得的经常账户盈余又促使他们不考虑收益/风险特征的情况下大量购买美元债券。他们对以官方储备为主要形式的金融资产无限制追求以支撑出口增长。所以他们人为的限制货币对美元升值;另一些, 如日本, 虽然不符合我们之前所描述的特征, 但日本在日元号称浮动的前提下仍积累了大量以美元计值的储备资产, 所以我们也将它归入贸易帐户区。截止到2002年, 中国大陆、日本、我国台湾这三个地区为42%的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提供融资 (489billion) 。

(2) 在资本帐户区, 十多年间, 现金流为私人投资者们所驱动, 他们主要关注自己国际投资头寸的收益/风险。多年来, 这些地区维持着浮动汇率制, 政府立于国际资本市场之外, 10年间官方储备几乎没有变动。在美国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仍在不断上升的现状之下, 美元相对于欧元呈现出弱势状态,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 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升值趋势不断明朗。在此情况下, 美国应提高投资回报激励越来越勉强的投资者。但是美国国内的真实情况是:投资工具的收益率不升反降。这是因为, 亚洲在不断输送大量出口到美国, 并接受大量的美元债券, 如此一来, 美国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将不会提升。也就是说, 即使失去资本账户区私人投资者的资本流入, 亚洲官方的资本流入也足以支持这一体系的运转。

(3) 长期来看, 亚洲会选择继续向美国出口, 并为他的经常项目赤字提供融资。因为面对自己的结构化问题和吸纳东欧经济的困难, 欧洲难以吸纳如洪水般的商品。即使是面临金融困难, 美国采取从紧的商业政策, 亚洲官方仍不会向以欧元计价的资产转移, 因为这会影响他们同美国的关系。事实上, 在可预见的未来, 美国正由亚洲国家保证提供资助。结果是, 美国尽管拥有一个很大的贸易赤字, 但一个平衡性的官方资本正从亚洲流入美国。

若欧洲和其他资本帐户区国家剧烈减少他们的美元资产, 欧元及其他资本账户国货币将更剧烈的升值。之后美国, 更可能是亚洲必须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 所得的贸易盈余将大致等于资本账户区所减少的资产。也就是亚洲将提供额外的官方资金为各方融资, 进而产生一个多边的经常账户平衡。最终, 资本账户区的货币升值, 对美国出口将被亚洲国家挤出。

3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持续性分析

对于DFG的分析, 持支持意见的经济学家并不多,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卢比尼 (2007) 认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不是全球失衡的最佳解释, 存在更加契合2000年至2004年数据的其他解释; 同时, 多数新兴市场并不是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 即使在亚洲, 盯住美元的货币也并不多, 并且还在减少。并且盯住美元的国家面临金融、货币和真实经济的扭曲, 多数国家在维持固定汇率过程中不得不放弃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的独立性。这将为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巨大隐患。Morris Goldstein and Nicholas R.Lardy (2005) 认为DFG夸大了美国市场对亚洲国家的重要性。同时, 在巨大贸易盈余面前维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更会吸引大量热钱流入, 央行的调节能力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周先平 (2007) 提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即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缺乏制度保障。一方面, 在新体系下单个国家的利益不会服从于整体外围的利益, 也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行动集团, 因此即使存在新体系, 这个新体系也不会持续太久。另一方面, 在新体系下, 美国对世界美元储备的实际价值没有提供任何保值承诺, 美国可以任意地执行国内外政策, 而不管这些政策会带来多少融资需求。外围国家维持新体系的制度约束也很弱, 东亚国家 (地区) 的货币甚至没有正式和美元挂钩, 也没有制度约束来维持美元储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短期内可以运转, 长期内不可维持。

4 结语

事实上, 文中所主要描述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较之以前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即使它使得世界经济在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仍顺利运转, 但这种运转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未能躲避的经济危机恰好证明了这一体系内在的巨大问题和极大的不稳定性。

面对现在的局势, 虽然以欧洲为首的国家提出了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主张, 但这些国家相对分散, 各自为政, 而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的经济地位现阶段依旧牢固, 美元仍是国际经济结算中的主要货币, 所以围绕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 必然会再有一番争端和权衡。

参考文献

[1]Dooley, Michael P., 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Garber.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J].NBER Working Paper9971 (September) .Cambridge, 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3.

上一篇:无线信息传输下一篇: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