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一标”认证

2024-11-07

“三品一标”认证(通用12篇)

“三品一标”认证 篇1

摘要:现阶段, 人们从以前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 逐渐向安全、优质、生态、高质量的农产品的需求转变, 对“三品一标”农产品需求量逐年增加,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应对农产品市场需求、满足农业生产目的、增加农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昭通市昭阳区到2015年12月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81个, 认证实物量47.999 2万t, 但推广认证和获证后监督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昭阳区实际分析问题成因, 探讨“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昭通,昭阳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苏丹红、毒豇豆、三鹿奶粉、瘦肉精、农药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人们从以前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 逐渐向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需求转变, 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三品一标”应运而生。“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统称, 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目的是推行“标准化产生、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措施, 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 对产地环境实施连续的环境监测评价和环保措施, 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 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 是适应市场需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三品一标”认证现状

1.1 昭阳区农业生产概况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 地处东经103°08′~103°56′, 北纬27°07′~27°39′;冬季气温较低, 夏季气候凉爽, 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20 d左右, 年平均气温11.6℃, 年均日照时数1 902 h, 年均降水量736.5 mm;常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6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8.7万hm2、经济作物播种1.94万hm2, 肉蛋奶总产量8.9万t;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55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4家。分别经营苹果、蔬菜、马铃薯、大蒜、生猪、牛干巴、火腿等优质农 (畜) 产品, 其产品远销四川、广东、深圳、贵州、湖北、上海、香港、澳门, 并出口至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及认证实物明显增长

2007年以前, 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仅通过1.4万hm2无公害产地认定和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9月至2015年12月, 昭阳区围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大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昭阳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登记) 。到2015年12月底, 昭阳区累计有91%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 93%的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大户通过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种植业无公害产地认定5.51万hm2, 畜牧业无公害产地认定6 155 t, 无公害渔业产地认定1.28万hm2;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2家、认证产品64个, 其中:畜牧业认证11个产品、认证实物量3 704 t, 种植业认证42个产品、认证实物产量31 370 t;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11个, 认证实物量188 t;累计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家, 认证产品10个, 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 888 hm2, 认证实物量43 750 t;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 认证原料基地2 067 hm2, 认证产品6个, 认证产品实物量980 t, 产值1 150万元;成功申请登记“昭通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登记面积1.43万hm2, 登记产品实物量40万t。

1.3 逐步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机制

为提升“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品牌形象、社会公信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鼓励支持“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稳步发展, 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了2010年度昭阳区朝琼养殖场等6家“三品一标”先进工作单位, 并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到现在, 昭阳区“三品一标”生产企业获省政府、市政府奖励85万元, 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获市政府奖励37万元, 有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进程。

2“三品一标”认证存在的问题

2.1“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

自2002年以来, 云南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昭阳区2007年以前只通过了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累计到2015年12月底也只有8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昭阳区是云南农业生产大县 (区) , 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占全省认证数、认证实物量及全区农作物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百分比偏低, 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1]。

2.2 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及组织化程度较低

2.2.1 区域内制定、修订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较少, 阻碍标准化生产快速推广。

地方标准是规范本地农产品生产行为, 从基地环境选择、栽培管理到施肥、用药、采收等都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程序, 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和质量,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昭阳区到现目前只制订《苹果生产质量标准》和《马铃薯生产质量标准》, 农产品生产基本处于无标生产状态, 农产品生产主体缺少适合昭阳区实际的参照生产标准, 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

2.2.2 运营模式管理较为松散, 投入品使用随意性大。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采收、包装、储运等, 可现在认证主体的生产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运营, 管理较为松散, 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 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生产记录规范程度较差, 生产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规范化生产程度低[2]。

2.3 涉农企业规模较小, 缺乏“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意识

昭阳区涉农企业多数起步晚、规模较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 在创业闯市场中, 单打独斗、各自为阵, 缺乏“合作经营、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 同时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 经营者没有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品牌观, 培育品牌意识观念淡薄, 在生产、销售中不注重品牌宣传, 有部分企业报着“为认证获奖金而认证, 为认证拿证书而认证”的思想, 认证后企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得不到提升, 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

2.4 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三品一标”认证速度

昭阳区大部分涉农企业规模小、引进外资注入少、银行贷款困难且利息高、企业承受力有限, 企业发展总体上缺乏资金, 企业多数不愿拿出较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政府投入“三品一标”的资金也比较有限, 目前, 省政府仅从产品化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做得好、规模大”且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 昭通市政府也断断续续地奖励了部分通过“三品一标”企业, 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奖励机制。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也没有专项资金, 难以支持企业品牌培育和开展“三品一标”产品公益宣传。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一方面制约产品再生产投入和产品销售市场开拓, 另一方面制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产品品牌培育。

2.5 获证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生产质量涉及产前、产中的投入品, 产后的包装、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 执法部门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 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条款比较原则, 规范性文件约束效力差, 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 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有问题产品召回、退市、追溯等制度尚未明确规定, 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投入品管理、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等规定不具体,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3]。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认证和监管水平

一是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 健全认证监管机构。昭阳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是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 但仅有6个人的编制, 其余人员都是从其他单位借用, 工作人员存在不稳定因素, 制约“三品一标”认证、监管经常性、长期性开展, 需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 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编制, 稳定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 “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实行检查员、核查员负责制, 检查员、核查员素质的高低对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质量的控制起关键作用, 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 促进“三品一标”工作的开展有质量、有成效。三是开展企业内检员督导工作, 强化内检员职责, 督促企业按照企业质量控制措施组织产品生产, 规范产品追溯制度, 稳步提升产品质量[4]。

3.2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 提高“三品一标”认证进度

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应紧紧围绕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发大蒜、花椒、莲藕、葡萄、苹果、蔬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 加快认证进度。2011—2016年昭阳区打造昭通苹果、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培育了多个认证主体, 在项目区开展了蔬菜、苹果、核桃等农产品品牌认证, 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推广和农业品牌创建添砖加瓦。

3.3 逐步改变农产品生产运营模式, 优化生产基地建设

近年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模式, 管理较为松散, 存在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 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 需要通过改变“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生产运行模式为租赁耕地建自有基地的运营模式, 增强基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3.4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三品一标”良性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等传媒载体, 广泛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 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 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种养、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三品一标”良性发展营造社会氛围。

3.5 争取资金扶持政策, 保障“三品一标”产业优化发展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扶持, 支持企业科技更新、科技研发,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增加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 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结合昭阳区农业生产实际,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政策, 强化监管, 以“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为推手, 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基础, 推广“产生标准化、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等技术措施, 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促进昭阳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字朝华.积极培养绿色食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J].云南农业, 2011 (8) :5.

[3]加强证后监管提升“三品”公信力[J].云南农业, 2011 (9) :5.

[4]沙玉圣, 于福清, 王树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与认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三品一标”认证 篇2

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

认证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现就加快我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途径,是确保我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建“三品一标”示范县的需要。县局将加大推进该工作的力度,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企业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提高认识,要明确专人负责,协同推进。

二、明确农产品认证工作的目标

按照《湖南省“三品一标”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湘农业绿„2014‟27号)和生态县建设的要求,我县建设目标是:年新增农业 “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0个以上;全县“三品一标”总数达200个以上;“三品一标”实物总量超过全县农产品商品总量的6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三品一标”种植面积与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值≧60%。具体到各镇(街)、各产业见附表。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

(一)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局市场信息科(绿色食品办公室)是“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牵头单位,负责“三品一标”宣传、组织、申报和复查工作,协调粮食加工企业的申报工作。粮油站、蔬菜站、经作站等产业站需将“三品一标”的创建纳入到产业发展的总思路和总规划上,加强对企业申报“三品一标”的宣传、督促、指导。农环站要加强对产地认证的指导、服务工作。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把申报“三品一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做好本辖区的申报规划,组织申报事宜,完成申报任务。

(二)强化要求,提高企业的主动性

“三品一标”是衡量农产品的质量的一个标杆,申报“三品一标”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企业通过认证提高品牌,带动销售,提高效益的唯一正确途径。各企业必须将创建工作作为保证质量的最起码要求,纳入企业的生产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要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系列法律和规章的要求组织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加快申报进程,取得认证。

(三)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认证经费的补助力度 农产业发展必须与产品质量同步,县级资金中将优先对获得“三品一标”企业的产业扶持。

凡在我县注册登记的农业种植和加工企业(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首次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并通过认证的都将获得补助。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蔬菜补助申报费的100%,获得绿色产品认证的补助申报费70%,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在产业发展 资金予以优先安排。粮食、经济作物申报费用在产业发展资金中一并安排

(四)加强检查、复查、监查,确保认证的真实性 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市场信息科,以及各产业站室要了解申报的进度,加强对获得认证单位的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视和督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达标,确保证书名副其实。

“三品一标”知识简介 篇3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始于本世纪初,是在适应入世和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推出的,农业部为此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食品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是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背景下推动起来的;而有机食品又是国际有机农业宣传和辐射带动的结果。农产品地理标志则是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推进地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部门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各地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无公害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普通加工食品相关卫生质量标准要求,经政府相关部门认证合格、并允许使用无公害标志的食品。这类食品不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是对食品的最起码要求,我们的食品均应符合这种食品的要求,所以无公害食品是指无污染、无毒害、安全的食品。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如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无公害产品安全要求》和具体到每种产品如黄瓜、小麦、水稻等的生产标准。

标志涵义:全国统一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标志图案主要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麦穗代表农产品,对勾表示合格,橙色寓意成熟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标志图案直观、简洁、易于识别,涵义通俗易懂。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优质、营养食品,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可,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产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和我国通常都冠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称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中档食品,我国已有多家企业生产绿色食品,是人类食品在不远的将来要达到的食品。绿色食品分为两级,即A级绿色食品(生产条件要求较低的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要求质量较高,与有机食品要求基本相同。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相继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绿色食品生产农药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生产化肥使用准则》等。

标志涵义

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的图形来表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有机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生产过程绝对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色素等化学物质和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方式生产、销售过程受专业认证机构全程监控,通过独立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证书,销售总量受控制的一类真正纯天然、高品味、高质量的食品。有机食品是食品的最高档次,在我国刚刚起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一些高收入、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人士所追求的食品。

标志含义

有机产品标志由两个同心圆、图案以及中英文文字组成。内圆表示太阳,其中的既像青菜又像绵羊头的图案泛指自然界的动植物;外圆表示地球。整个图案采用绿色,象征着有机产品是真正无污染、符合健康要求的产品以及有机农业给人类带来了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

地理标志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审查和专家评审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农业部设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家评审。申请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称谓由地理区域名称和农产品通用名称构成;产品有独特的品质特性或者特定的生产方式;产品品质和特色主要取决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产品有限定的生产区域范围;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农产品地理标志是集体公权的体现,企业和个人不能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新宁县“三品一标”发展探讨 篇4

1 新宁县“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

1.1“三品一标”认证数量逐步扩大

自2006年以来, 新宁县围绕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优势,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截至目前, 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5家、产品14个 (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4个、地理性标志1个) , 实物总量194 360 t, 产值66 269万元。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85%, 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6.844%, 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 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50%。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 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1.2“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 新宁县借鉴外县市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 拓展“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 全面实施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为重点的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示范后推广的指导方针, 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脐橙、水稻、玉米3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 全部使用统一设计的标识牌和质量控制记录册, 示范区“三品”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崀山”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2]。

1.3“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与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 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活动, 围绕“三品一标”专项整治, 强化各项制度。县农业局连续6年与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签定了“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质量安全承诺书”;同时结合专项检查和农业“三品”年检、抽检, 每年抽检农业“三品”14个, 抽检合格率均达100%, 每年进行“三品”生产及经营规范性检查、标志产品检查各3、14次[3]。

1.4“三品一标”宣传培训与品牌推介成效显著

近几年, 新宁县为了营造“三品一标”良好社会发展环境, 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工作, 多次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来指导授课, 每年举办3~5期农业“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管培训班, 培训各乡镇“三品一标”工作业务骨干逾150名。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和信息媒体加强对“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宣传, 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法律、法规及各地动态信息、知识逾1.2万条次。品牌展示推介方面, 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划出专项资金, 组织3~5家“三品一标”企业的4~6个产品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湖南博览会, 其中2012年有2个产品获畅销产品奖。

2 新宁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环境好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自2006年以来每年财政投入“三品一标”推广及工作经费5万~30万元, 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 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逾200万元, 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 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 发展空间大

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消费安全问题是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最主要任务。目前, 新宁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85%, 认证产品总量还不到全县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36.844%, 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不足10%。按照农业部的要求, 新宁县将通过5~10年的努力, 力争使全县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产品总量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比例分别扩大、增加到70%、60%。从数量规模上看, “三品一标”发展空间较大。从功能作用上看, “三品一标”发展潜力巨大, 需要加大力度, 继续推进[4]。

2.3 推进基础实

现阶段, 新宁县明确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基本条件, 这无疑推动了“三品一标”的发展。从2013年新宁县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三品一标”纳入了新宁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并加大了资金投入。新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地域特色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等措施, 推动全县“三品一标”工作, 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

3 新宁县“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

新宁县部分农业工作人员、生产人员、消费者缺乏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导致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新宁县应依托优势资源, 打造名牌产品, 实施品牌战略, 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2“三品一标”认证滞后, 覆盖面不够

新宁县农业“三品一标”数量虽有所增长, 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品实物总量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编制仅3人。认证经费制约明显。“三品一标”队伍建设及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目前,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较低, 缺乏规范, 覆盖面小[5,6]。

3.3 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企业、种植基地等, 重开发认证, 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部分农产品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流通环节等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违规、违法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3.4 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

“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 组织化程度低, 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 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3.5 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 但新宁县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 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7]。

3.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 新宁县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易导致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参与产品认定申报积极性不高。

4 加快新宁县发展“三品一标”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围绕新宁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 工业强县, 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 实施“绿色农业工程”, 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继续推进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切实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与队伍体系建设, 确保“三品一标”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4.2 工作目标与重点

4.2.1 抓好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标准化基地面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复查换证率、规范用标、续认证率、有机食品认证等要有新突破, 同时推进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可追溯体系建设。

4.2.2突出重点抓好“三品一标”认定认证, 依法加强“三品一标”质量监管。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 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 同时抓好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组织“三员” (“三品”质量安全检查员、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 培训逾800人次。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 积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三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 通过企业现场检查和市场抽查的形式加大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力度。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 强化企业自律意识, 规范用标管理, 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突出认证重点环节审查, 加大企业内检员培训力度。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 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杜绝重大“三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同时结合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 加大“三品”认证推进力度, 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4.2.3抓好“三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县内“三品”企业参加农业部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 积极培植湖南“三品一标”农业品牌。

4.2.4抓好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三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重点将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疫病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 集成运用到“三品”生产中, 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新品种和配套的新技术。

4.3 创新机制, 强化措施

4.3.1 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制。充实认证队伍, 将“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培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 且具备体系健全、业务精通、管理规范、职能充实、科学公正、运转高效的素质。与此同时, 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强化检查员现场检查责任,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 保障认证检查现场评估报告的准确性[8]。

4.3.2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县公共财政预算, 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

4.3.3实施品牌战略, 调整产品结构, 加快认证步伐。以举办“崀山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鼓励生产认证企业举办和参加区域性展销会[7,8]。宣传“三品一标”产品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政府推动, 市场拉动、协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 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 做到在认证“数量上从紧, 质量上从严, 服务上从优”。要通过增加认证品种、扩大生产面积、提升产品质量规格、加强市场营销服务, 全面提高认证产品市场份额, 带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4.3.4加大标志监管力度, 做好专项整治。强化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风险意识。在加快认证的同时, 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 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 杜绝有问题和有风险的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阵营[6,7,8]。做好“三品”质量安全的分类风险评估, 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证后监管工作, 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深入专项整治。

4.3.5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 支持企业发展, 做好企业和市场对接。企业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扶持企业开展生产, 引导企业规范生产, 诚信经营, 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4,8]。

4.3.6以项目为抓手, 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 快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逐步形成公司带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标准化技术的培训、生产服务的指导和农产品品牌的创建, 带动更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5,8]。

4.3.7要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1)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必须达到10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进入市场产品贴标率达100%;示范区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2) 提高示范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保障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的基地建设辐射范围。 (3) 提高标准化生产效益。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提高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4)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根据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 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 强化质量管理。一是重点落实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标准, 同时要结合新宁实际, 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切实将标准的内容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是推广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的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加工档次, 重点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加工技术。 (5)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包括生产加工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关键技术措施、原料来源与使用、生产加工与产品销售日志等。 (6) 积极争取增加标准化生产投入[9,10]。早做方案, 力争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投入, 增加对示范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加工转化及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投入。

新宁县传统品牌农产品虽资源丰富, 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起步较晚, 按照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优先把品牌知名度高、人文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地方政府重视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 把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相互推动, 互相促进。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 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 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促进新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3) :22-25.

[2]吴愉萍, 吴降星, 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4) :18-19.

[3]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4]中合.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 2011-06-21 (A1) .

[5]李培贵.宁夏“三品一标”发展状况[J].宁夏农林科技, 2010 (2) :63-64.

[6]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9) :295, 298.

[7]陈涛.“三品一标”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N].粮油市场报, 2013-04-16 (B02) .

[8]彭亚琼.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3) :360, 362.

[9]邓小银.抓好农业标准化与“三品一标”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J].热带农业工程, 2012 (5) :13-16.

三品一标工作汇报 篇5

通道县农业局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全县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3万人,农户4.5万户。耕地面积28.4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9.1万亩。境内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6%,侗族人口占78.3%,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全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下面就“三品一标”工作汇报如下:

一、我县“三品一标”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拉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进我县 “三品一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先后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通道侗族自治县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及通道侗族自治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把“三品一标”工作提升到县级战略,把每年“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进行量化,纳入各级各部门的政绩考核,如今年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三品认证分别纳入了创建工作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目标管理。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我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为减轻企业和种植大户负担,农产品认证的费用也全部由县财政负担。通过政府增加投入,引导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产品认证,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今年结合厅市合作共同推进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我县安排30万元用于蔬菜标准化生产,其中10万元专门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的认证。

(三)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根据省绿办的工作部署,根据我县生态自然优势,围绕特色农业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县认证“三品一标”企业或合作社6家、产品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分别是艺莲农业技术开发中心的无公害萝卜和红茄,金福大米厂和军粮供应有限公司的无公害大米,振昌牧业有限公司的无公害生姜,瑞庆薯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无公害紫心红薯,通道县地马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有机香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6万亩认定,认定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12.7%。

(四)强化“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根据省厅的部署和要求,2012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围绕“三品一标”开展专项整治。县农业局组织监管站和农产品检测中心,深入企业、生产基地及市场,加大了“三品”生产、经营规范性监管,共检查市场5次,检查农业“三品”标志产品36个次,抽检合格率达100%。全县未发生重大“三品”质量安全事件,切实维护了“三品”品牌公信力。

(五)开展“三品一标”宣传培训。为了营造“三品一标”良好社会发展环境,2012年,我县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工作,举办1期全省农业“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管培训班,培训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长21名;组织三品认证企业5名内检员参加全市内检员培训班培训。积极举办科技三下乡活动,散发“三品一标”资料800多份,宣传“三品一标”知识,为我县“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品一标”认证开发的覆盖面还不够。农业“三品一标”数量每年稳步增长,但三品数量较少,产地认定占全县耕地面积的比重仍然偏低。

二是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由于目前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认证不认证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有些认证企业根本不使用标志。

四是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三品一标”认证 篇6

马爱国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期间“三品一标”工作成效,并从中央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4个角度阐述了“三品一标”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三品一标”工作应作为满足城乡居民更高消费需求的重点工作来抓,应作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示范来抓,应作为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来抓,应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

马爱国局长指出“三品一标”工作要以“促发展、严监管、创品牌”为目标,强化从严意识、品牌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管控、开放交流、互利共享的原则,提升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能力,发挥好“三品一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实现“三品一标”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马爱国还就加强自身发展、严格监管、打造好品牌、加强改革创新、发挥好体系作用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刘新录强调,2016年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履行分级审核把关职责。二是要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检查督导和服务指导。三是要加大证后监管力度。四是要加快追溯体系建设。五是要强化工作支撑保障,重点加强培训和注册管理、检测目录的跟踪评估和标准制度修订以及检测机构考核管理。

王运浩指出,“十三五”时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加强品牌建设,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强调,“十三五”时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要在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增强全程管控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升品牌市场价值4个方面着力推进,重点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审查,防控风险,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二是创新机制,加强监管,努力确保品牌公信力。三是扩大宣传,促进流通,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四是巩固基础,拓展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建设队伍,提高能力,增强工作整体合力。

“三品一标”认证 篇7

本报讯 (记者高文) 记者从3月2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上获悉, 截至“十二五”末, “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10.7万个, 比“十一五”末提高37.7%, 产品产量、生产面积、获证主体数量等方面也均有大幅度增长, 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表示, “十二五”时期“三品一标”发展成效显著, 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会议指出, “十三五”时期“三品一标”工作要以“促发展、严监管、创品牌”为目标, 强化从严意识、品牌意识和大局意识, 坚持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管控、开放交流、互利共享的原则, 提升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能力, 发挥好“三品一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 实现“三品一标”发展再上新台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审核及监管体系、标准及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和体系建设队伍能力明显加强,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良好,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水平和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初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生产主体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可追溯。“十三五”时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要在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增强全程管控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升品牌市场价值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加强品牌建设, 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作出新的贡献。

“三品一标”认证 篇8

1 新疆“三品一标”事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品一标”是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公共品牌, 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在新疆已基本形成“整体推进、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特别是2012年全区通过扎实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以来, 全面加大了规范认证和认证后监管力度, 在保持产品稳步发展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公信力, 成效显著。截止到2014年底, 全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企业、合作社368家, 产品数1 184个, 实物总量942万t。其中, 无公害农产品781个, 实物总量415万t;绿色食品277个, 实物总量242万t;有机食品69个 (农业系统认证) , 实物总量0.97万t;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57个, 实物总量284万t。全区有效期内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3个, 面积46.60万hm2。已批准创建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个, 总面积49.73万hm2, 实物总量527.9万t。基地覆盖25个县市、251个乡镇 (场) 、51万个农户, 83家龙头企业与基地对接。各类绿色农业面积73.57万hm2, 占耕地面积 (与2010年耕地面积453.67万hm2相比) 比例为16.2%。建设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已完全覆盖粮、油、糖、肉、蛋、奶、菜、瓜以及红枣、枸杞、番茄、辣椒、蜂蜜、薰衣草等特色作物和一些初、精深加工产品。

2 主要做法与措施

近年来, 新疆“三品一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高位推动, 顺应了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基础在于地州市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与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了事业长效发展机制。

2.1 着眼长远, 健全体系机制

2.1.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加快推进各项工作。

2000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食品是21世纪的食品, 很有市场前景。”2004—2010年,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2010年, 中央9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2011年, 《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提出, 到2015年、2020年绿色农业比重分别达到30%、50%。2014年, 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 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讲话指出“要打好新疆绿色牌, 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中央、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 是我们奋力推进工作的根本保证。

2.1.2 狠抓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从自治区层面, 进行了机构职能整合, 成立了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新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 负责全疆的“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工作;从地州层面, 针对地域广大、条件艰苦、“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 给“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的现状, 近几年来, 相关人员从建立健全各级工作机构入手, 结合新疆实际, 积极探索、完善发展模式[3]。经过2~3年的努力, 通过不断加强宣传和引导, 积极采取汇报、调研、对接服务等各种措施, 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三品一标”事业的高度重视, 各地州农业行政部门开始设立“三品一标”工作机构。目前, 14个地州市都以单设、挂靠、内设的形式建立了“三品一标”工作机构, 都配备了2~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区、地2级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县级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进一步夯实了新疆“三品一标”事业的发展基础。

2.1.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重点是对各地州、县市“三品一标”检查员、监管员以及获标企业内检员的培训。先后与自治区畜牧厅、林业厅等部门协调、合作, 举办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水产业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28期, 累计培训人数近4万余人次。目前, 全区获得农业部注册的种植业无公害检查员408人、地标核查员123人, 有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131人, “三品一标”企业内检员达1 000余人。针对新疆地域广大、交通不便、工作周期长、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 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个中心的支持, 增加委托检测机构数量, 以提高检测机构服务能力。目前, 全区同时具备“三品一标”检测资质的机构已有4家。地州、县市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以及检测机构的增多, 在组织产品申报、开展现场检查、指导以及证后监管等方面, 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技术支持。

2.1.4 改进工作与提高效率结合, 加快事业发展。

一是进一步将“三品一标”申报材料初审、现场检查以及获标企业年检等工作下移至地州级工作机构逐步开展, 自治区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业务重点转向对各地州市的业务指导与服务, 同时, 不定期组织部分地州工作机构的检查员到自治区开展“三品一标”申报材料的文审工作, 加强针对性练习, 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责任意识、风险意识, 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缩短认证流程、认证周期;二是监管重心前移至县市, 加强获标企业属地管理责任, 从源头上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细化职责分工, 强化考核评价,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的应急机制, 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 防患于未然。

2.1.5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在以往工作基础上, 2014年7月, 农业厅、林业厅、畜牧厅、水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区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制定下发了《自治区绿色食品企业年检实施工作方案》《自治区绿色食品企业市场监察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认证管理制度, 着力推进认证监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 把“三品一标”纳入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 强化政府监管职责, 落实属地责任, 逐步建立起“以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属地管理工作为基础”的监管体制机制, 认真按照统筹好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 稳中求进, 稳中求好, 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 有力地推进了“三品一标”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4]。

2.2 着眼源头, 严格认证管理

认证是保证“三品一标”质量和监管的源头, 新疆地区一直把严格认证审核作为监管的第一关。

2.2.1 严格标准, 切实保证“三品一标”质量。

重点严把“三关”。①严把文审关。严格按“三品一标”各项技术标准准则要求, 严谨、科学、负责地做好咨询、文审工作。②严把现场检查关。按照“三品一标”认证审核工作程序要求, 严格检查员注册和签字负责制, 做好现场实地检查工作。③严把检查监测关。严格按照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程序、技术要求, 确保检测监测工作的严肃性。三方面严格把关, 努力做到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5]。

2.2.2 明确发展重点, 防控认证风险。

按照自治区十二五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自治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规划的要求, 明确“三品一标”的发展重点, 坚持发挥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原则, “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相结合的原则, “龙头企业+基地+品牌”的认证模式原则进行有序规范的发展。同时, 对认证风险程度高的产品, 积极争取国家2个中心的技术支持与帮助, 并聘请专家, 进行现场授技。

2.2.3 规范操作, 实现可追溯。

严格落实“一查二核”企业年检制度和市场监察方案, 强化地州级工作机构在年度检查和市场监察中的主体地位, 每个企业的年检实地检查任务落实到专人和检查时间, 把企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包装标识等作为年检的重点, 规范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标志使用。着力推行“三品一标”企业“三上墙、两规范、一手册”制度建设, 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三上墙, 生产记录、农资管理两规范, 监管巡查要有手册”生产主体规范性建设, 全面建立“三品一标”企业诚信体系。

2.3 着眼宣传, 树立精品品牌

2.3.1 为了营造良好氛围, 全区各地各级全面组织动员, 加强了“三品一标”宣传培训工作,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近年来, 在全区14个地州市, 每年均举办2期培训班, 制作发放了“三品一标”宣传 (册) 单300余万份。各地州市制定发布“三品一标”标准、种植规程近1 000项, 制定发放各类手册、宣传板近3 500万份。积极参与新疆电视台、新疆广播电台、新疆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等宣传媒体活动近300次。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培训活动, 大大提高了“三品一标”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健康消费”意识。

2.3.2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

近年来,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开拓,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市场运作、形成体系,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要求, 以名优特新、精深加工的“三品一标”农副产品为切入点, 以搭建外销平台、培育流通主体、建设流通体系、注重品质品牌、建立长效机制为战略重点, 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农产品市场开拓工作的总体思路, 加大了工作力度, 优先打造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三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展销平台, 逐步在华北、华东、华南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 以此推动新疆瓜果、畜禽、特色等大宗农副产品长期稳定进入国内外大市场。

2.3.3 大企业、大集团主动参与, 树立了农产品精品品牌形象, 增强了示范带动效果。

以“三品一标”为主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已成为新疆农产品精品品牌形象。特别是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公司、新疆麦趣尔有限公司、新疆巴口香实业有限公司、中储粮新疆公司、新疆香梨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已成为获标企业的骨干企业, 获标产品已成为中国著名商标、驰名品牌以及自治区农业名牌产品。天山面粉、麦趣尔牛奶、“红旗坡”糖心苹果、库尔勒香梨、“天山蜜王”淖毛湖哈密瓜、“皮亚曼”石榴、“楼兰”红枣、“和田”骏枣、“乡都”葡萄酒、“巴口香”牛肉等一大批新疆农业名牌产品, 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商家青睐、市民赞誉、媒体认可, 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摘要:经过多年探索推进, 新疆“三品一标”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已成为农产品精品品牌形象, 为广大消费者认可、接受。该文介绍新疆“三品一标”事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对“三品一标”工作的现状及主要做法进行了认真分析, 以指导新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三品一标,成效,做法,措施,新疆

参考文献

[1]郑娜, 王艳.加快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J].区域经济, 2012 (3) :23-25.

[2]张磊.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5) :113-114.

[3]刘英杰, 郭新正.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0 (4) :26-28.

[4]杨玲.新疆“三品一标”工作现状与展望[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3 (2) :29-30.

“三品一标”认证 篇9

“三品一标”指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 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性工作。陇南市“三品一标”发展起步较晚, 2004年底, 全市仅有徽县、康县完成了1.7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 武都县完成了一个绿色食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尚为空白。“十一五”以来, 特别是近两年来, 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已基本覆盖全市九县 (区) , 认证涉及粮食、蔬菜、果品、油料、茶叶、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菌类、蜂产品等品种, 88个产品, 形成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

㈠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态势

1. 认证规模逐年扩大。

以2006年和201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较, 2006年年底, 陇南市共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29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9个, 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2个, 绿色食品认证6个, 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到2010年底, 陇南市共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认证132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9个, 比2006年增长1.5倍;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45个, 比2006年增长22.5倍;绿色食品认证18个, 比2006年增长3倍;有机农产品认证12个, 比2006年增长4.5倍;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17个, 走在全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前列。认证产品数量也比2006年增长了4倍。

2. 认证总量逐年增多。

2006年年底, 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实物总量10.6011万吨, 2010年底, 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实物总量达到113.5128万吨, 比2006年增长10倍以上。

3.“三品”认证面积逐步扩大。

2006年年底, 陇南市“三品”产地面积认证104.25万亩, 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668.71万亩的15.58%, 占粮食作物总面积499.08万亩的20.88%, 截止2010年底, 全市“三品”产地面积认证180.29万亩, 占全市农作物总面积668.71万亩的27%, 占全市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6.24%。

㈡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态势近两年来,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主体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多。2006年陇南市仅有3家农业企业参与“三品一标”认证申报, 到2010年全市有12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参与了“三品一标”认证申报, 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户的28.6%。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新生力量, 2006年,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只有2个, 到2010年底, 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个, 增长5.5倍。在“三品一标”认证产业化发展上, 实现了由单一蔬菜作物向农、林特产品、多种经营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多品种认证申报转变;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认证申报转变。“三品一标”认证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 加快了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进程, 截止2010年底, 全市已注册农产品商标230件, 其中获名牌产品称号47个, 省级14个, 市级33个。特别是近年来, 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通过参加各类大型农展会, 如世博会、农博会、绿博会、农高会和农产品展销会等会展活动, 进一步提升了认证产品知名度。油橄榄、茶叶等绿色食品企业分别在兰州市和省内各市州设立了专卖店, 在陇南市大型超市设立了营销专柜。通过多种方式, 有效拓宽了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的营销网络和流通渠道。

㈢形成了法制化监管的态势近年来, 陇南市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 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实施, 狠抓了“三品一标”保真打假和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依据《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细则》、《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制定了市场准出入暂行管理办法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指南, 形成了“属地监管、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目前, 市、县 (区) “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已全部成立, 乡 (镇) 级农产品监管机构建设已启动实施。陇南市有“三品一标”监管工作人员32人, 获得国家、省级“三品一标”质量安全检查员、内检员证书的14人, 陇南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监管格局正逐步形成。

二、问题分析

㈠在认识方面从领导层面分析, 一些县的政府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对“三品一标”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 发展意识不强;从社会层面分析, 有80%以上的人们不知道“三品一标”的具体含义, 对“三品一标”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认知不足;从认证成果层面分析, 还存在政府角色不明、企业定位不清、推进方式不当的问题。

㈡在覆盖面方面目前,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规模比较小, 实力不强, 技术含量低, 在认证企业上, 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占得比重较大。在认证的产品结构上, 主要还是以种植业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 特别是畜、水产品认证申报比例非常低。2010年全市牛、羊、猪、鸡存栏508.1万头 (只) , 通过认证43万头 (只) , 认证覆盖率仅占8%, 不能达到国家、省上“三品一标”认证养殖覆盖率35%以上的要求。绿色食品认证率低, 2010年陇南市绿色食品认证达3.7万亩, 仅占陇南市农作物总面积668.71万亩的0.05%, 占陇南市粮食作物总面积499.08万亩的0.07%;有机食品认证率更低, 陇南市认证面积仅为10531亩。陇南市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规模和总量都达不到国家和省上要求比例。

㈢在效益方面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由于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化运作不够和产销衔接滞后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三品一标”产品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一些认证企业重产品开发轻市场销售, 随风抢注商标, 没有形成地域优势, 造成“三品一标”市场体系难以形成。有些认证产品生产销售缺少有形市场载体和中介环节支撑, 造成品牌杂而乱, 认证产品互相拆台, 销售渠道不畅的局面。有些认证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无法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 “三品一标”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 不能真正体现优质优价, 品牌效应难以充分释放出来, 造成“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效益不高。

㈣在监管方面陇南市“三品一标”产地监管还不到位, 存在重基地建设轻认证管理的情况。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在划定上涉及村庄多, 界限不清, 划定面积大, 但实际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小, 种植、养殖分散, 有些产地没有生产记录, 标准化生产落实不到位, 产地源头和生产过程管理缺位。相当一部分认证基地是政府出面申报完成, 申请人同农户无利益关系、无经济来源, 造成管理上无人员、无手段、无经费支持的情况。由于陇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正在建设中, 力量弱、装备差、经费缺, 也造成“三品一标”监管力不强的情况。

㈤在进展方面

1. 从区域布局分析。

九县 (区) “三品一标”认证进展不平衡, 文县、礼县、西和、宕昌四个县认证数占到全市认证数的60%以上, 个别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还是空白。

2. 从认证质量上分析。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比例高, 绿色和有机认证比例低。

3. 从认证品种上分析。

品种杂而乱, 涉及种植、养殖、林果、加工等多类品种, 能形成规模、品牌效应的特色农产品认证占有率低。

4. 从投入经费分析。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投入严重不足, “三品一标”认证费用主要是由主管部门筹集和认证企业自筹为主, 市、县 (区) 政府投入较小。甘肃省大部分市州都有“三品一标”认证经费支持, 但陇南市没有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扶持政策和相关工作经费。

5. 从认证宣传上分析。

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的宣传力度不强, 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还不够, 特别是“三品一标”市场化、品牌化宣传还非常滞后。

三、对策建议

㈠形成共识, 强化政府推动陇南市“三品一标”工作能否快速发展, 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层面提高认识。市、县 (区) 、乡 (镇) 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能为“三品一标”发展注入极大动力, 要切实把发展“三品一标”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层层靠实责任, 充分调动和利用好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和技术力量, 形成各级组织领导重视、政府推动、部门支持、企业联动、社会关注, 共同推动“三品一标”发展的新格局。

㈡突出重点, 强化认证标准陇南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等大宗农产品, 如蔬菜类等;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 如茶叶等;有机农产品发展的重点为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如中药材和油橄榄等;“三品一标”认证发展要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等结合起来, 特别是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示范区内大宗农产品必须100%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导产业示范园、精品园区的主要农产品和省级名牌农产品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示范区, 创建一批有规模、标准化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和绿色食品示范企业。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为重点发展“三品一标”认证,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设一批蔬菜、林果、畜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成为“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主体。要紧紧围绕“创品牌, 保质量, 增收入”这一主题开展基地与企业对接, 企业与商家对接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市场, 设立“三品一标”专柜、专店, 做到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开拓市场, 提高“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市场占有率。

㈢优化服务, 强化体系建设在“三品一标”认证发展上要重视工作机构建设, 切实加强工作力量, 改善工作条件。目前, “三品一标”工作大部分还集中在省级工作机构, 基层工作机构还存在职能不明确, 职责不清楚, 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由此自上而下的工作体系急需强化完善。要加强队伍培训, 培养一批懂政策、精业务、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强化覆盖面大的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和质量监管工作。要加大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解决“三品一标”生产前沿检查监督力量薄弱问题, 进一步完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资质考核、注册制度, 不断提高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的业务能力, 提高认证和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加强对“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和农户的标准化技术培训, 落实“先培训、后申报”制度, 提高“三品一标”认证水平。

㈣树立品牌, 强化证后监管着力推行和打造全市“一品一牌”甚至“多品一牌”。一品一牌是指同一生产环境和生产地域内的同一农产品都打同一个商标, 一品一牌有利于把农产品地域优势发挥到最大化。集中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 改变陇南市“三品一标”小、杂、乱牌子的问题, 引导各类企业、各类产品向知名企业、知名品牌靠拢, 发挥名牌效应, 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要依托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依托国家和省上举办的一些大型展会作为平台, 展示自己的展品, 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形象;依托媒体提升扩大品牌影响力, 不拘形式全方位地运用各种媒体推介“三品一标”品牌, 提升知名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三品一标”品牌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 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提升和维护品牌公信力, 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在“三品一标”保真打假上逐步建立起“以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属地管理工作为基础”的监管机制。严格落实“三品一标”例行抽检、企业年检、市场监管制度, 加大风险预警力度, 强化淘汰退出机制, 对在监管中发现的质量不合格产品、管理不规范的单位, 要进行退市处理。要不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规范“三品一标”标志使用, 依法严厉查处假冒伪劣、超范围用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㈤加大投入, 强化政策扶持目前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还没有成型的政策性投入渠道。要加快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 市、县 (区) 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是关键:一是市、县 (区) 要将“三品一标”发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市级不少于20万元, 县 (区) 级不少于10万元;二是借鉴甘肃省一些市、县作法, 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 通过地理标志认证的每项奖5万元~10万元, 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每项奖3万元~5万元, 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每项奖3万元, 通过无公害认证的每项财政补助1万元;三是设立市“三品一标”发展基金, 市、县 (区) 财政在特色产业扶持发展资金中专项列支用于“三品一标”认证发展, 市级不少于100万元, 县 (区) 级不少于50万元;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和专合组织加大投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五是不断探索, 开拓渠道, 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对“三品一标”进行立项扶持。

“三品一标”认证关系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加大“三品一标”认证能使更多更好的特色农产品获得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市场准入资格, 直接关系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发展虽然困难较大, 但前景广阔, 作为市级“三品一标”管理单位, 需认真履行职责, 扎实做好技术服务、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证后监管工作, 紧紧围绕“努力确保陇南市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目标不动摇。一手抓发展, 一手抓监管, 加快陇南市“三品一标”认证步伐, 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消费安全。

摘要:针对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现状、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陇南市农产品“三品一标”的对策建议, 从而充分发挥其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确保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消费安全。

“三品一标”认证 篇10

1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

自2002 年井研县首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来, 13年来累计总产地认定及“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59 个, 其中认定的无公害产地7 个, 无公害农产品32 个,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2965.4hm2, 产量32733.5t, 绿色食品19 个, 产品实物总量20170t, 有机产品2 个, 有机生产资料1 个。

截至目前, 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还在有效期使用认证标志的有:无公害15 家, 涉及种植、水产、畜产等32 个产品;绿色食品4 家, 涉及加工、种植4 个产品;有机产品2 个, 认证产品为大米、蔬菜。

2存在的问题

2.1 无公害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1) 虽然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获证多为专业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龙头少, 生产基地规模小、规模少、资源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分散的管理生产体制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生产要求, 不利于农产品资源的整合和优势品牌的形成。 (2) 缺乏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 已认证的农产品只有千佛镇台柚协会申请的柚子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其它的如周坡团山牌蜜桔、锦橙在管理中出现质量问题, 已经停止用标。 (3) 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大多数为生鲜农产品, 不易用标和包装, 易于一般农产品混淆, 不能体现其产品应有产品的价值。

2.2 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

(1) 目前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 (专业合作社) , 主要集中在种植加工业, 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产品、水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几乎没有, 认证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多元化的消费要求。 (2) 井研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专业合作社) 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 规模小, 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资金有限, 导致营销上的局限, 其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 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3) 绿色食品从申报到认证所需时间长, 花费不菲。作为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在认证起步阶段, 有国家一定的扶持政策, 发展较快, 后期随着财政投入的减少, 产品认证、年检、续展费用的增加。加之部分专业合作社对自身发展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井研县绿色食品的发展。

2.3 有机食品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 发展有机食品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快速, 有机食品的认证则是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 且认证产品为有机转换产品。

2.4 高科技需求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的矛盾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在生产过程中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都要求禁用或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是一个低化学的投入过程。在土壤生态培肥和地力维持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产技术方面;生物农药、生物肥、有机肥等生产资料的要求和使用上都有较高、严格的要求。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良莠不齐, 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差异较大, 标准化生产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出现施肥用药技术不够规范、农药化肥品种不尽合理, 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情况存在, 使农产品存在安全风险和隐患, 虽然是少数, 但对产品也有一定的影响。

3对策

3.1 加强对“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与监管工作的支持

采取实际的政策措施, 从资金、科技、人员投入等方面对获证企业给予倾斜, 重点扶持有实力和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通过高科技农业研发、产品卖点开发等措施, 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通过规模效益带动企业发展, 农民增收。

3.2 加强对申报主体的监管

对已获证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 深入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要求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证书使用时效到期及时复查换证。同时对获证、申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产地环境、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要求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在生产中严格按照“三品一标”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保证农产品质量。

3.3 调整产品认证范围

根据井研县实际情况, 结合市场、消费者需要, 调整认证产品范围,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认证产品, 增加禽肉农产品、水产品的认证数量。

3.4 加强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 宣传“三品一标”相关知识, 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认识。组织开展“三品一标”知识培训, 抓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引导。将电商平台 (京东、拍拍、淘宝、一号店、TMALL) 、独立平台展示资源、O2O平台 (美团、糯米、微信订阅服务号) 和传统的销售渠道 (超市、商业综合体、餐饮、酒店直供) 相结合, 不断完善销售网络, 提高井研已认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5 加强培训服务

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 在生产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三品一标”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等制作成通熟易懂的简明操作手册, 通过科技入户、阳光培训等形式发放给生产者, 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能力和水平, 保证农产品品质。

3.6 指导安全消费

利用“3.15”、“12.4”、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 宣传“三品一标”基本知识和消费常识, 消除群众认识上的偏差, 为“三品一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宁芳.浅议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及防治[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04 (4)

[2] 黄辉金.左江、右江及邕江水污染事故分析与对策[J].水资源保护, 2004 (4)

“三品一标”认证 篇11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农业大省,河南今年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现代化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两大工程,加快推进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那么,作为新型农业现代化重要支撑和内容的品牌农业,在奔涌而来的农业发展浪潮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又该如何开拓前行?日前,就此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

记者: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如“双汇”“好想你”等品牌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河南形象。我们如何看待农业的品牌效应?推进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品牌农业发挥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朱孟洲: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农产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特别是国外知名农业企业和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国门也得面临国际竞争。而消费者的成熟,又已经促使品牌成为农产品市场经营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和决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成败的一种核心力量。因此,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品牌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视作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始终把鼓励支持创立和发展农产品品牌作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简称“三品一标”)公共品牌认证登记为主导品牌农业发展,加快了全省农业品牌化进程。

尤其是去年10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指示,要给原阳大米“起个好听的名字”和集中打造“信阳红”茶业后,再次增强了河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信心和动力,也使河南农业品牌效应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渗透和扩散。除了你们提到的“双汇”“好想你”外,又有一批新兴的品牌农产品,在带动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河南形象方面显现出强劲的势头,如“信阳红”茶业已带动当地综合产值达到25亿元。

农产品品牌化的过程也是现代农业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产品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作为农业大省,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赋予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以品牌特征,使之形成比较优势,并逐渐成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上竞争的主旋律,既是转变农业根本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全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河南农产品品牌效应,还只是近年来河南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探索中,累积能量的初步喷发,总体上讲,还处于现代农业品牌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今后发展潜力巨大、要做的工作也很多。

记者:请您简要谈一下河南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品牌农业的兴起给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

朱孟洲: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近年来,河南农业系统始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关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总要求,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品牌化推进标准化、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以“三品一标”为主导的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推动品牌农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首先,品牌示范效应明显增强。截至去年年底,河南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9个,获证单位1281家,面积达到2323.11万亩,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1690个,获证单位1063家,产品总产量2027.64万吨;有效绿色食品389个、面积262.6万亩、产品总产量125万吨,有效有机食品62个、面积2.8万亩、产品总产量3.6万吨;累计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47个,总面积483.5万亩,产品总产量682.6万吨,产品涵盖粮食、瓜果、蔬菜、水产品等多品种。

目前来看,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三品一标”申报主力军,70%无公害种植业产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管理,每个获证单位平均带动农民1000人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

其次,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由于“三品一标”管理规范,质量过硬,获证产品效益不断增加,也带动了农民增收。一批农产品因获得“三品一标”金字招牌后而名升价增、产品相继在全国市场打响。除大家熟悉的新郑的“好想你”大枣产品外,武陟的“菡香米”在先后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价格一路攀升、涨了10倍左右,卖场也一路由焦作到郑州再到北京;还有像固始“顺兴莲”大米、原阳“原甲”大米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后价格翻了两番,鲁山“张良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后价格也实现翻番。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人还是那群人,田还是那片田,因为有了金字招牌,带动了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的直线上升。

记者: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品牌农业的发展水平如何,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朱孟洲:虽然河南以“三品一标”为主导的品牌农业取得持续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既落后于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与四川、内蒙等中西部省份也有差距,和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但河南具有丰富的优势农产品资源亟待开发,发展潜力大、后劲足。

河南的北部、中部、东部平原地区,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明显优势;淮河两岸、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另据“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结果,黄淮平原经济区土地质量总体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标准,“中国粮仓”是安全粮仓、绿色粮仓。

此外,河南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农耕文化传承悠久,开发浓郁地域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区位优势明显。可以说,河南就是一座农产品品牌资源的金矿。深挖细掘这座金矿能够促进品牌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靠千家万户创立农产品品牌、提升品质,推进农业现代化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挖掘资源优势为前提、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手段、以发展“三品一标”为抓手,推进河南品牌农业发展。

记者:如您所言,“三品一标”是河南品牌农业发展的主导,围绕“三品一标”,请您谈谈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朱孟洲:发展“三品一标”是已经证明了的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的方向。各级各地都应当把发展“三品一标”纳入“十二五”乃至更长期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与地方优势资源开发、支柱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一并考虑,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品牌农业稳步发展。

创立和培育一个农产品品牌,离不开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分散的农民,即使是一些农民合作社或农业公司,也常常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兄弟省份经验,尽快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托“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创名牌。同时,应继续把“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作为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审批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评定的主要条件,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和它们的互补优势,促进协同发展。

发展“三品一标”是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河南将尽快健全“三品一标”机构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完善,为“三品一标”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国家公共品牌的优秀品质和权威性,使“三品一标”真正成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追求、消费者的首选。积极探索创新“公司+基地+品牌、合作社+农户+品牌”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使之更有利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运作。努力实现通过发展“三品一标”国家公共品牌推动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三品一标”认证 篇12

1 发展现状

1.1 发展优势

安岳县全县幅员面积2700km2, 其中耕地9.16万hm2, 年平均气温17.5℃, 年均日照1046.7h, 年平均降雨量1033.8mm,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安岳是全国绿色名县、全国柚类主产区、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红薯淀粉粉丝生产基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这些基础条件对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1.2 发展历程

1.2.1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产品认证

自2002年农业局首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来, 至2012年, 无公害农产品 (基地) 获得认证9个:即通贤水果生产基地、石羊粮油生产基地、石羊水稻生产基地、立昇粮油水稻基地、团结蔬菜生产基地、鼎新蔬菜生产基地、长河蔬菜生产基地、岳新大豆生产基地、兴农技术推广服务部水果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即通贤柚、紫竹大米、莴笋、生姜、麻竹笋、芝牌大米。2013年, 安岳县有8.96万hm2耕地已取得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证书;2014年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9个 (大埝李、茄子、稻谷、玉米、小麦等) ;已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1个待认证, 已认证和待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33万hm2 (涉及安岳县四季红红提专业合作社、安岳县菜香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15个专业合作社) 。

1.2.2 绿色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

自2006开始申报以来, 安岳县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3个, 面积3.11万hm2:2008年获得绿色食品原料 (水稻) 生产基地认证6900hm2、2009年获得绿色食品原料 (柠檬) 生产基地认证10000hm2;2010年获得绿色食品原料 (红薯) 生产基地认证14200hm2。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家, 认证产品7个:资阳市荣华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的“柠都香米”、“柚乡大米”;资阳市维纳斯食品有限公司的“九韶红薯粉条”;安岳县瑞发食品有限公司的“瑞发牌淀粉”、“瑞发牌粉丝”;安岳县薯霸食品厂的“薯霸牌全薯鲜粉”、“薯霸牌全薯淀粉”。

1.2.3 有机转换认证基地及产品

有9个公司和9个专业合作社取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基地转换认证面积606.67万hm2。分别是四川省安岳县绿峰柠檬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柠檬”;安岳县荣玲商贸有限公司的“柠檬”、四川佛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柠檬”;安岳县天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柠檬”;四川省陆洋农牧有限公司的“通贤柚”;资阳市尤特薯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红薯”;安岳县莹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青花椒”;四川华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黄桅子”“玉米”;四川金天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柠檬”;安岳县普州紫金柠檬专业合作社的“柠檬”;安岳县福华柠檬专业合作社的“柠檬”;安岳县四季花香柠檬专业合作社的“柠檬”;安岳县佛生硕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佛乐橙”;安岳县横庙乡大月山黄花专业合作社的“黄花”;安岳县鑫粮仓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稻谷”;安岳县吉丰特色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鲫鱼”;安岳县双桥支强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黑麦草”;安岳县德坤特色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鲶鱼”和“草鱼”。

1.2.4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

2010年获得“通贤柚”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以后“安岳柠檬”和“周礼粉条”相继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3 发展措施

1.3.1 成立领导和工作班子

2009年县农业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主要履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申报、标识管理、抽样检测、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1.3.2 出台和落实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措施

2014年安岳县出台了《安岳县2014年度有机产业发展以奖代补办法》 (安委办发[2014]38号) 。一是在对柠檬、通贤柚等有机转换3年期水果, 认证面积6hm2以上, 一次性补助10万元;水稻、红薯、黄花等有机转换2年期大宗作物, 认证面积5.33hm2以上, 一次性以奖代补8万元;黄桅子等有机转换2年期中药材, 有机转换认证面积6.67hm2以上, 一次性以奖代补10万元;鲫鱼、鲶鱼等有机转换2年期水产, 有机转换认证面积0.67hm2以上, 且产量150kg/667m2以上, 一次性以奖代补15万元。二是在基础设施及设备配置方面, 对获得有机转换认证的基地按照2hm2配备1盏杀虫灯, 配备30张黄 (蓝) 板, 20hm2配1台除草设备;建立安岳县有机产品质量可追溯电子查询系统、实时可视监控。三是在试验示范方面, 统一组织开展农药、肥料试验, 根据试验报告及工作量, 给予实施主体以奖代补每年3~8万元。落实市里出台的奖励措施, 资委发[2011]1号《关于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对获得绿色、有机品牌认证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 一次性给予不超过3万元的奖励。

1.3.3 更新添置检验设备

2010年争取了省农业厅300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的建设项目, 购买了“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检测设备, 为部分乡镇和专业合作社添置了“农残快速检测仪”, 改善了检测条件, 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检测范围的扩大和检测准确度的提高。

1.3.4 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

县农业局在原有检验检测站和农业执法大队的基础上, 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每个乡 (镇) 在农业服务中心内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的牌子, 并落实1名专职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求每个村设立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逐步形成了县、乡 (镇) 、村的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 有力地促进了安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

1.3.5 强化标准化建设

一是为各个基地制作标牌, 向社会公示农业标准化示范内容,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二是坚持试验、示范、推广良种的原则, 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示范区严格按照“五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 并向基地发放了生产档案记录本, 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溯源数据;四是加大示范基地农产品产业开发力度, 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 龙头企业负责对基地产品组织收购、加工、销售,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 提高基地效益。

1.3.6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不定期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进行培训, 主要内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农业投入品的购买使用、“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通过经常化学习和培训,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为打造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奠定了基础。

1.3.7 扩大品牌影响力

积极组织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交会、西博会等, 以提高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知名度, 扩大品牌影响力。

1.3.8 加大基地的监测力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对基地产品进行抽检, 合格率均在99%以上。

2 存在问题

当前存在的“三品一标”认证基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 认证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 已成为安岳县品牌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1 重认证、轻管理现象客观存在

通过我们年检、续展发现, 个别企业基地管理松散、生产档案记录不完整、标志使用不规范, 甚至存在超范围用标现象。

2.2 品牌创建意识不强

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 当前许多生产者满足于传统营销模式, 对打造品牌缺乏应有的认识, 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不高, 观念滞后, 认识不到位, 创建品牌主动性、自觉性不高、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看作是影响自身长期发展的资源, 认为品名、商标、标识等品牌要素是外在形式, 是无关大局的东西, 不懂得品牌是生产者和产品走向广阔市场和获得消费广泛认知的通行证。

2.3 生产基地规模小、档次低, 示范作用不明显

“三品一标”基地规模小, 散户多, 集中成片成规模的标准化基地少。封闭式发展, 一家一户生产, 产地分散, 产品没有统一的品牌标识, 不能形成集聚效应, 市场竞争力不强。

2.4 农产品加工包装滞后

农产品大多集中于原材料、初加工等传统产业, 初级产品比重大, 加工企业规模小, 产品大众化, 产品不“特”, 科技含量不高, 制约了“三品一标”的建设。

2.5 农产品“三品一标”奖励政策薄弱

对于农业品牌, 安岳县目前只对有机产品有奖励政策, 由于农产品品牌的获得具有一定难度, 不仅从外观、内在质量上要过硬, 还要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进行严格要求, 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更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和标准。现行政策不足以弥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申报农业品牌中所做的大量工作, 难以调动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报的积极性。

2.6 农产品“三品一标”销售渠道单一

产品销售是打造产品品牌的主要手段, 在传统的农产品营销观念影响下, 县农产品销售多数仍然保持着“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传统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销售渠道已不适应农产品的建设与发展。

3 对策

3.1 树立品牌意识, 选准品牌定位

农业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要树立品牌意识, 充分认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 尤其是企业家和农产品生产者的品牌意识如何, 关系到品牌建设的力度和深度。

3.2 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的理念, 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以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镇 (乡) 建设, 逐步解决“小而全”问题, 推进大型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科学管理、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 打造过硬的“三品一标”品牌。

3.3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每季度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和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开展培训, 采取室内与田间、理论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灵活培训, 培训内容要丰富全面, 涵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的购买使用、产品包装、标识管理等内容。

3.4 加大对“三品一标”的扶持力度

政府加强引导, 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农产品品牌的奖励扶持政策。采取政策鼓励、宣传倡导、财政补贴、产品评比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 千方百计把各级出台的激励“三品一标”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增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的信心, 积极推进安岳“三品一标”创建工作。

3.5 拓宽“三品一标”品牌传播渠道

积极组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加有利于农产品品牌传播的对接会, 以建设“农超对接”、直销专卖、定单营销、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观光农业和知识营销等渠道, 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 提高品牌知名度, 扩大品牌影响力。使生产者尝到使用认证品牌农产品的甜头, 增强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的信心。

3.6 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实行市场准入制, 设立品牌专柜, 真正体现产品的优质优价, 从根本上调动企业、专合社及生产者的积极性。

3.7 依托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 打造地域品牌

安岳县在发展柠檬、通贤柚、周礼粉条、大宗粮油等优势农业项目中要充分依托并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 培育主导产业, 使其形成规模, 提高档次, 培育地域品牌。

3.8 加大检测力度,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上一篇:肾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下一篇:全球化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