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2024-06-23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共8篇)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篇1

改革开放的30年, 中国企业用几十年时间走完欧美发达国家近260年的工商业文明之路,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 中国企业的上榜数目逐年递增。但与此同时, 无法回避的是, 日益强大的中国企业一直未能解决跻身“世界500强”, 却不能跻身“世界品牌500强”的尴尬。如麦奎尔所言, 目前世界上有30%以上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 而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世界品牌前200位中却没有中国品牌的身影。而品牌的国际化, 不仅是未来企业市场扩张、扩大规模的必由之路, 同时国际化品牌的多少、强弱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力表征。因此, 充分认知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障碍、问题, 探求我国品牌国际化的可行性路径, 就显得尤为关键与必要。

一、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的障碍与问题

1. 国家形象品牌的背书障碍

中国品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由两个力的合力决定, “一个是中国众多自主品牌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的推力, 另一个是中国政府向国际消费者宣传中国品牌正面形象形成的拉力。”在国际品牌的塑造与选择过程中, 有一个著名的产品来源国效应, 即产品的国家来源会影响购买者的认知, 换言之, 产品来源国信息本身即是对国家自有品牌的价值诠释, 如法国的红酒、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军刀、北欧的家居等等, 消费者往往会出于对国家自身的认同而去选择产品, 从而简化在购买决策中的信息处理过程, 减少购买风险。这就意味着, 国家形象品牌本身会对国际消费者的产品品牌认知构成强力的引导。

中国国家品牌在历史的长河中, 曾经因为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而被世界所认同,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美味中餐、中药、中国功夫等, 一直为外国人所称道。但在向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 长久以来沿用旧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品牌形象, 使得中国品牌与“新技术、生活质量、娱乐和时尚脱节”, “古老的中国”形象难以支撑现代化的消费品牌认知。再者,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对中国是落后国家的刻板印象, 使得海外消费者往往不相信中国能够做出高品质的品牌。再加之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以量求利, 不注重品牌效应, 很多企业因为品牌没有名气而长期充当国外大品牌的加工厂, 以低溢价或零溢价的价格战维持产品的生存与发展, 在此过程中, 因出现过大量的“中国制造”的假冒、伪劣产品, 使得“中国制造”成为国际市场廉价、低劣的代名词。中国品牌不仅因为其技术能力品质无法保证而受到怀疑, 同时也因为其不堪的声誉而不为消费者所信任, 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品牌国际化困难重重。

2. 企业实力与持久力的考验问题

品牌建设在美国、西欧市场非常昂贵, 有些甚至需要花费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而对于没有足够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 不仅进入市场晚, 还要面对成熟的国际品牌的竞争, 这对中国企业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与挑战。同时, 在品牌建设的具体层面, 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 经验型的品牌理念亟须更具国际视野的品牌哲学的理论指导。中国企业普遍品牌观念淡薄, 品牌定位模糊, 无法将准确的产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 从而造成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障碍。与此同时,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品牌同质化倾向严重, 使得品牌特色不明显, 个性不突出, 并最终导致品牌附加值开掘无策, 品牌核心价值模糊。没有了核心价值的品牌, 自然不会对消费者构成内在价值的必然选择。

(2) 本土企业缺乏有效的战略性品牌运营、品牌管理的理念。长期以来, 我们的大多企业只重视开创品牌而忽视品牌管理, 品牌运营缺乏战略性、专业性、科学性。同时, 中国企业在品牌管理上缺乏管理机制, 有品牌管理意识的寥寥无几, 尤其在人力资源的选择与营销运作的现代管理方面与国外品牌还存在许多差距。

(3) 本土企业品牌营销与品牌推广的意识亟待提高。由于海外市场的深层文化、社会习俗、法律法规、媒体习惯等与我国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对上述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而我国企业品牌营销起步晚, 在国际市场上, 大部分厂商还未能树立全效品牌营销观念, 营销手段单一, 不能很好地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战略战术, 多手段、多时机进行品牌的国际化推广。

(4) 本土企业缺乏长期投资意识

国际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 要树立一个国际品牌需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两百年的时间, 中途可能有短期的负债、暂时的不顺利, 但惟有坚持, 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然而中国的企业往往眼光锁定眼前利益, 看事物不够长远, 短期负债经营的勇气与耐力欠缺。在这方面, 海尔与联想是令人敬佩的。张瑞敏是有远见的, 联想的兼并则显示出极大的勇气, 他们都负了不小的债务, 但负债并不等于失败。现在的持续经营正说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

二、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解决路径及对策

1. 树立现代化国家品牌, 发挥正向产品来源国效应

(1) 对外:主动形象展示, 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

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 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提升。而要进一步确立国际地位, 成功地树立国家品牌, 单靠经济手段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要用文化手段进行潜移默化。当务之急, 是要改变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误解, 以传播消弭中外文化冲突, 让中国文化快速融入世界。在这方面, 中国政府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 2008年借北京奥运会之机, 国家花费近700亿美元, 重振国家形象, 让世界了解现在的中国。2009年以来, 中国实行外扩式的媒体发展计划, 预计耗资450亿元人民币打造强势国际传播媒体, 推动中国主要媒体机构向国际发展, 从而扭转中国对西方国际“信息逆差”的劣势地位, 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音量, 让中国的声音传得更远。2009年底, 商务部开始启动“中国制造”的海外宣传, 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投放30秒系列广告, 广告围绕“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的中心主题, 强调中国企业为世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中国制造”的第一次品牌传播即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时隔不久, 2011年1月,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意在展示“当代中国、当代精神”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开始面向全世界观众播放。对于企业而言, 有日益明晰且强大的国家品牌作为背书, 自然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可以由此更快地走上国际舞台, 如同当年的日本制造一样获取到更多的机会。

(2) 对内:优化环境, 提供政策支持, 助力中国品牌快速走向世界

首先, 优化国内市场环境。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经济秩序, 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 打击假冒伪劣, 营造维护品牌质量信誉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 打破市场管制, 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为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 健全法律法规体制。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工作, 提升本土企业商标保护意识, 加大力度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同时对我国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三, 鼓励企业创立品牌, 制定政策引导、给予政策倾斜, 并在资金、技术、经验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2. 企业做大做强, 树立全球品牌意识, 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1) 建立清晰的品牌定位, 明确品牌独有价值

企业要有建立名牌的品牌意识, 将品牌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远规划品牌的发展。首先, 企业要明确品牌定位。通过制造差异化, 构筑产品个性, 使产品能在众多“好产品”中脱颖而出, 使消费者由喜欢产品到构筑品牌忠诚。现代消费的主要趋势是“少而精”, 摒弃诉求产品无所不能的百宝箱模式, 而应该遵照USP理论精神, 选取独特的一点作为本品牌的定位, 避免定位不足、定位不准、或者是过分定位的现象。

再者, 企业要构建品牌文化, 明确传达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 要贯穿于整个生产营销过程, 从产品的命名、生产、包装、销售、宣传都要将品牌的独特文化元素贯穿其中。

(2) 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提高品牌辐射力

国际化经营战略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本土化经营,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国际化, 亦即行销的本土化, 即把之前中国产品主要通过出口进入国际市场的行销方式, 改换为直接在国外投资办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言:“本土化可以缓解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三个难题:消费者对外来品牌的抵触心理、进入国的非关税壁垒和国内企业国际商务人才的极度匮乏。”依仗行销本土化, 许多国际品牌都成为赢家。中国企业在迈向国际化市场、追求行销本土化过程中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如海尔1/3海外设厂、当地销售;康佳已将研究院设在了美国, 等等。

二是研发国际化。研发国际化是实现品牌跨国经营的最重要的支撑点之一, 全球化的营销要求品牌要具有全球化的、代表国际技术先进水准的产品品质。在当今全球的许多行业中, 少数寡头垄断的跨国公司所掌握的技术无形中成为全球消费者所共同感知和认可的行业标准, 譬如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办公软件、苹果公司的图形设计操作系统就是如此。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土企业必须要走研发国际化的道路, 比如不少企业不惜重金聘请国外专家严把技术关, 长虹则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组建九大联合实验室等等。

三是资本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作为品牌国际化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能为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资金, 更重要的是, 它为品牌国际化提供了一种资金运作机制保障, 以及由股东背景构成的全球化资源和视野。除了围绕产品、市场的国际化, 金融资本市场的本土化将使中国企业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国际化。一个成功的企业, 不仅要善于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本与技术, 更要重视利用国际人力资源, 包括聘请国外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咨询专家等。中国品牌国际化最大的障碍, 是缺乏跨国管理经营的高级人才以及对国际化规则的了解。因此, 要想成就一个国际化品牌, 中国企业一个必要的功夫就是培养出一个具有国际化运作与管理经验的团队。

五是营销国际化。为了塑造国际品牌形象, 海外的本土化营销推广和销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在一个多元与快节奏的社会, 消费者的媒介选择日渐增多, 对媒介的注意力趋于碎化与分散, 这就要求品牌推广也要随之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以当地市场消费者最易于接受的媒介组合、营销组合努力打造传播的最大效果。

(3) 适时适度地进行品牌国际化传播与推广, 增强品牌的影响力。

有效的品牌传播与推广是构筑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前提。在此过程中, 应着重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 了解文化差异, 注重品牌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品牌国际化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树立强势品牌的过程, 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品牌国际化必然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这就要求品牌创建者在传播之初对于目标市场文化心理的充分调查与了解, 摒除语言、消费习惯、禁忌、品牌间文化冲突对品牌国际化的影响, 遵循“思考全球化, 行动本土化”的思路, 在品牌命名、品牌定位、品牌价值诉求等方面型塑独到且能够为当地消费者所青睐的品牌精神。例如我国一些成功的品牌名, 海尔品牌在进行英文命名时, 巧妙地运用了单词“HIGHER”的发音, 海信 (Hisense) 则被赋予“high sense”的联想, 美的 (Midea) , 则意指my idea, 这些品牌名都深入考虑了文化背景的因素, 做到了发音简单独特, 富有意涵, 且能够清楚传达产品定位, 因此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 运用整合营销, 在品牌专属领域进行有效而持久的传播。

深入的品牌推广需要有效而持久的传播, 这样才能使消费者由认知品牌精神达成对认同品牌态度的转变。在当前任何单一的媒介传播都不足以达成很好传播效果的时代, 中国企业必须尽快领会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以所有传播媒体与工具的协同去达成最大的传播效果。此外还要注意的是, 在品牌经营的传播与推广过程中, 其核心诉求应始终围绕品牌专属领域进行传播与推广。以“万宝路”为例, 尽管其品牌广告形式多种多样, 但它们始终执着地固守与其领袖气质相称的专属领域, 对一些推广活动的赞助也都有一些共同的标准:比如活动必须与特定的目标群体的利益与兴趣相关, 活动必须有广泛的影响力, 全球性的覆盖面;活动应符合公司所期望的行业领先的声望需要等。只有在专属领域的持续传播推广, 才能不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 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品牌, 而不至于造成对品牌核心价值的模糊与误读。

第三, 借助一切时机进行品牌国际化推广。

推广品牌的方法和时机很多, 除了广告传播、公关传播、销售推广等, 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不断延伸品牌的传播手段。例如利用各种各样的国际会展、国际体育赛事及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互访等机会, 或者通过一些慈善、公益活动, 都可以服务于企业公众形象的宣传与推广。

(4) 建立畅通的国际销售渠道, 稳扎稳打, 持续经营。

渠道是使品牌知名度转化为实地的落实路径。作为营销环节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通路, 渠道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何有效地控制终端,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成活与否。对于刚刚进入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 由于信息不畅、当地分销商不熟悉本企业的品牌以及竞争对手故意阻碍等原因, 构造稳定通畅的国际销售网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 企业可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或将自己的品牌产品通过国外有影响力的经销商全权代理, 借经销商的营销网络进入市场, 获取市场的消费认知与许可;或者与国外有相当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或合作的方式, 在让出部分国内市场的同时, 借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网络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再者, 还可以顺应网络营销的趋势, 开展网络直销业务, 利用不断积累的网络直销经验, 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占得先机。

此外, 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受不可抗拒因素很大, 盲目跨入国外市场必然承担很大的风险, 品牌建设需要在开拓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品牌自身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 因势利导。在产品层面, 时刻关注市场变化, 关注消费者需求, 实施品牌创新战略, 保持品牌活力。如海尔在中国市场根据顾客的需要, 制造了既可以洗衣服又可以洗土豆的洗衣机, 赢得农民客户的认可;在海外市场, 制造了契合空间、适用于学生宿舍的小型洗衣机, 同样赢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机制方面, 也要不断地机制创新, 为品牌注入活力。机制的创新, 要求企业决策层充分发挥领导力优势, 不断检视自己, 使管理的发展跟上企业的发展, 跟上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 企业要搭建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 通过企业流程的再造, 为企业内部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 如此, 企业才能使其品牌拥有持续经营的执行力与原动力。

综上, 国际化品牌的传播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有理由相信, 经过自信、主动的“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宣扬, 再加之中国自主品牌自身的执着追求与奋斗, “中国品牌”这个招牌总有一天一定可以绽放异彩。所需的只是时间与努力问题。■

摘要: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品牌的国际化步伐依然艰难。本文认为,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主要受到国家形象品牌的背书障碍、企业发展实力制约等两方面的影响, 相应的, 解决路径则是一方面要树立现代化国家品牌, 发挥正向产品来源国效应, 另一方面, 相关企业自身需要做大做强, 不断完善全球化品牌传播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品牌,全球化传播,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志起:《中国品牌如何走向世界?》, 《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10.1。

[2]米尔顿·科特勒:《中国国家品牌缺失的原因何在?》, IT TIME WEEKLY, 2009.3。

[3][4]谢春林:《中国品牌国际化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江苏商论》, 2005.3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篇2

10月,我们在“超前预警:中国经济出现滞胀幽灵”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真正的商业周期在中国首次出现,并据此对20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预测年经济增长将进入8%以上的通道,但在此后将面临滞胀压力,2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7.5%甚至更低而物价会明显上升.

作 者:赵晓 高辉清 钟伟 巴曙松  作者单位: 刊 名:财经界 英文刊名:MONEY CHINA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篇3

在英国伦敦举办的《007:幽灵党》全球首映礼上, 索尼4K放映机真实再现了电影里的每个细节, 给观众带来了令人兴奋的逼真体验。英国皇室剑桥公爵、公爵夫人及哈里王子, 电影主演丹尼尔·克雷格以及索尼集团总裁兼CEO平井一夫出席首映礼。首映礼利用两台索尼SRX-R320放映机组成的一个双投影系统进行放映, 展现了业界领先的清晰度、色彩和对比度。

《007:幽灵党》是第二部作为一个4K DCP (数字电影包) 被灌录和发行的邦德电影。4K达到了全高清电视和传统影院2K投影的四倍分辨率, 为观众奉上极致清晰度体验。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根据摩尔法则,信息技术革命使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每一代新产品(主要指“新芯片”)的生产成本降低一半。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近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高两低”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在总数已达7万亿美元的庞大基数上,连续123个月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平均失业率为4%、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创造了世界奇迹。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全球化的质量和水平。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地域正在被网络取代,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区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之中,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分离。这种分离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条件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迅速融于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国际化的精辟论述。但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有市场就有竞争。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

果。各主权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加入WTO,积极参加APEC的.活动,适应了这一要求。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结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原来曾是竞争对手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以对付新的竞争对手。如美国IBM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电脑记忆芯片,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欧洲第二大汽车厂商菲亚特公司相互成为对方的销售代理,欧洲跨国公司每年缔结的合作协定成倍增加,许多中小跨国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竞争对手。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结盟也日趋活跃。目前,跨国公司广泛结盟已成为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反映丁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跨国公司广泛结盟的同时,全球跨国并购如火如荼。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测算,在过去里,跨国公司的全球跨国并购增加了4倍。其中,美国、欧盟的企业跨国并购最为迅猛,电信、医药和化工产业是主力军。全球跨国并购使一个个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因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凭借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的竞争称之为“超强竞争”。“超强竞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谁最大胆、最迅速地打破旧秩序,谁就能获胜。用迅速大胆的行动打乱竞争对手的心态和阵脚成为获取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总额的重要途径。对手越茫然不知所措,“超强竞争者”就越有时间在对手明白过来或作出反应之前赚钱。“超强竞争者”主要在对手处于惊愕莫名或陷于瘫痪的时间内保持其优势。当对手明白过来并作出反应时,“超强竞争者”原有的优势就可能丧失。“超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竞争各方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行最科学的管理、利用最佳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巨大的新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平衡―相对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相对平衡”的互动史。每一个周期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都使世界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使世界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产生一次新飞跃。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个由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注: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版,第12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回避。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信息技术的“数字鸿沟”在加深,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的加剧,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据世界银行《/20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20个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20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37倍,而40年前仅18倍;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人均收入为最穷的20%的人口的98倍,而40年前仅30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历程中,却更加相对贫困,有的国家陷入极端贫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资源的配置和收益分配主要靠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所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不是“社会公平”。收益分配多寡的要素排列顺序是先资本、技术和知识,后土地、资源和劳动。发达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本、垄断着高新技术和新知识,必然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获得微薄的收益。这是收益分配严重失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世界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原理”,以新的视角解释了地区间、国家间收益分配失衡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平等和水平差距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并且有积累性。地区间和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就是由这种“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关系”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摆脱这种“循环和积累”,只会扩大差距。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管理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发展中国家很难在竞争中获胜。在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国家依靠巨大的竞争力抢占和扩大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向上的、越来越强的“循环和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不断被挤占,工农业生产逐渐衰落,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下降的、越来越弱的“循环和积累”。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扶强抑弱”的作用,必然导致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

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竞争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相同制度下不同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日本式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之间的竞争。美国经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它强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发明、个人创造、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鼓励创造、发明和创新;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种模式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性和创新性。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张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与私有企业并存,政府调控与自由竞争相互补充,效率与公平兼顾,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辅相成。尤其是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企业决策进行诱导和干预,依靠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官民协商、政企交流扶持财团发展;强调工人个人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相结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趋于市场化、自由化的条件下,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处于优势地位,其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而强调政府主导和调控的国家包括西欧国家、日本等国则长期处于经济低迷状态。美国模式的创新性使其抢占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大发展,从而拉大了与日本和许多欧美国家高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差距,连续数年雄居国际竞争力排名之首,日本等国的位置则大大后移。据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30年代的3%提高到90年代的4%;同期,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从4%降到1.4%,欧盟15国中荷兰、丹麦、芬兰、瑞典的GDP增长率有所提高,而德、法、英、意等国都在下降。这使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有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如东欧诸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等,它们都坚定地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

制。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改革开放的政策各异,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中国、印度、智利、韩国等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菲律宾、巴基斯坦、阿根廷、非洲国家、东欧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有的国家还呈现负增长,因而差距在不断拉大。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成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愿望,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质变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及矛盾运动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如果我国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及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对性、有限性和多样性。如果我国五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可能受制于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样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据此,我国必须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和策略,趋利避害,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自己。

(一)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参与日趋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企业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比较弱,与世界上的大跨国公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必须把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主要战略任务来抓。其中,在国家层次上,主要是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还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为企业科技进步奠定稳固的基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好信息化建设、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创建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依靠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二)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我国许多省市和行业都已制定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今后,应坚持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观念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先导,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但企业应树立全新的观念,而且政府也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制度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抓制度创新,重点抓好宏观制度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灵魂,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永恒课题,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全面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和内动力,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机制,搞好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产品创新是全面创新的载体,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必须不断改造传统产品,研究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宣传名牌产品,依靠名牌打天下。市场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归宿,必须确立自身的科学创新模式,实现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的转变。

(三)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意味着国际分工更细,更细的分工要求更紧密的合作。我国已经成为WTO正式成员,应遵循WTO的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与WTO其他成员加强经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四)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但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最主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会灵活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特别是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发展和保护自己;二是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卓有成效地化解和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五)保证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从许多方面损蚀着国家经济主权,给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信息战愈演愈烈,直接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经济主权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而国家经济利益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侵犯;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紧密相连,不允许受侵害。我们必须制定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策略,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

(六)努力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控制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越战越强。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衡,主要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强弱差距,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的策略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当前的急需,因此,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国外招聘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比培养和招聘人才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应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版。

(2)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3) 卢新德:《信息传播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战略》,人民出版社版。

(4) 联合国贸发组织:《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版。

(5) 余永定:《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评析》,载《世界经济》年第3期。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篇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技术革命步伐的加快, 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个以快速经济发展及超竞争为特点的商业环境。中国, 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也在很多方面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同时, 中国本土市场, 也如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成为了许多外资企业理想的训练场地。这些跨国企业带着雄厚的资金、全球知名的品牌、丰富的管理经验、成熟的营销技能等竞争优势大量、迅速地涌入中国市场, 这必然给我国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很多人都惊呼“狼来了”。那么, 为了避免中国市场被单纯的沦为外资企业的狩猎场, 中国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将提出几点战略性的思考和建议。

1 超越低成本措施

长期以来, 低成本措施作为一个主要竞争优势,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和壮大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本土企业互相之间以及与外资企业竞争中都采用这一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电视、冰箱、空调等产品的价格战中就能看出这一点。然而, 长期、持续地采用低成本措施是中国本土企业对抗外来竞争的有效方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 低成本或者是低价格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受损, 继而影响到企业的研发投入, 使企业困在低价值的生产活动中, 最终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其次, 外资企业很快也可以通过使用低成本生产技术和海外采购等措施来降低它们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因此,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讲, 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 长期使用低成本措施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竞争策略, 而是应该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 在价值链中努力的往上爬, 争取从OEM (原始设备生产商) 向ODM (原始设计生产商) 转变, 最终成为OBM (原始品牌生产商) 。

2 品牌建设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讲,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成功的品牌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销售活动和渠道铺设的分割, 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的保护, 以及企业自身缺乏品牌建设和维护意识等等, 这就给那些具有全球知名品牌并且质量上乘的外资企业的产品带来了可乘之机。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一方面只有采取相同的反制措施, 也就是说, 在中国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建立起公众认可和信赖的品牌。首先, 企业家要有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和本土品牌的强烈意愿;其次, 品牌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来加以稳固, 最后, 中国本土企业应充分重视和保护自己的商标价值。例如今年WOWO超市商标与泰国国旗近似案件在经历了2年多的波折后, WOWO超市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成功逆转, 赢得了这场商标的“保卫战”。因此, 在同外资企业的竟争中, 中国本土企业一定要利用品牌这一有力的武器。当然, 从地方品牌发展到全国品牌以及到国际乃至全球品牌是需要时间的。

3 学习同外资企业同台共舞的生存之道

这一点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首先, 中国本土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跨国企业。外资企业不能被单纯地认为是合作伙伴或是竞争对手, 而是在合作中去竞争的一种关系。也就是说, 同外资企业的竞争是为了实现一个平等的和双赢的合作, 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相应地是为了创造一个有效的、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 中国本土企业应思考如何去学习这些“全副武装”的跨国企业。孔子曾说, 一个人获取智慧有三种途径, 一是反思, 这是高尚的;二是模仿, 这是最简单的;三是通过亲身经历, 当然这是最痛苦的。这句话传递的实质对中国本土企业就非常有价值。基于这个理念, 第一, 中国本土企业可以通过转变西方的先进理论并将起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 并且不断构建具有适应能力的营销战略。当然, 这要求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具备一定资历的领导者以及有实力的团队来配合完成, 一些新兴的中国跨国企业如海尔、联想、华为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第二, 中国本土企业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正如一位经理人说过, 模仿是革新的一个有效的方式。但是, 本土企业在模仿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时一定要注意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因为适应国外的不一定适应中国市场和企业。最后, 通过亲身的实践来学习虽然过程是艰辛的, 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来源, 中国本土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找准市场定位, 与外资企业同台共舞甚至超越它们都是可能的, 因此, 不要有畏惧心理, 要勇于参与竞争, 杭州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4 结语

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 给中国的本土市场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冲击, 很多中国本土企业才逐渐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和“大”, 才开始体会到市场经济的复杂性, 以及本土企业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性。聪明的中国企业都知道今天的成功不能保证明天的生存, 因此, 在动态的、复杂的、超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定要保持灵活。经历了与外资企业数二十年的竞争后, 缺乏经验不再是竞争失败的借口, 中国本土企业要抓住契机来挖掘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重建和优化企业结构, 做出正确和适宜的战略决定, 不仅在国内市场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展露度。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缩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从“世界工厂”到“世界企业”的转变进程!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本土市场, 不仅使中国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竞争更为激烈, 同时给中国的本土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战略挑战。从中国本土企业的角度出发, 分析其在超竞争的市场环境中, 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巩固竞争地位以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应该着重从超越低成本措施、品牌建设以及学习如何同外资企业同台共舞的生存之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革新, 这些战略思考对中国本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壮大都极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本土企业,外资企业,竞争,营销对策

参考文献

[1]Steinfeld, E.S.Chines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Integration[M].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2002.

[2]Tse, E.The Shifting Nature of Chinese Industry[M].Booz Allen Hamilton Inc.2007.

[3]Ma, C.G.The Countermeasures of Resisting Foreign Brands Crushing in Chinese Markets (Chinese) [J].Journal of Liaoning Young People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Vol.1, 2000.

[4]Schlevog, K.A.The Branding Revolution in China[J].China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2000.

[5]Wang, Z.L.Foreign Investment,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M].China and World Affairs, 2004.

[6]Rugman, A.M.and Li, J.Will China’s Multinationals Succeed Globally or Regionally?[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October, Vol.25, No.5, 2007.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篇6

关键词:茶叶,出口,国际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茶业贸易进程不断加快, 成果喜人。2012年, 全国范围内收获了175万吨的茶产量, 占据世界首位。不过, 隐藏在骄人成绩背后的是频频发生的行业瓶颈问题, 造成产业优化和行业发展的诸多障碍。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

2012年, 我国海关对茶叶出口项目作出了数据统计, 结果表明, 上半年出口格局脱离了价量齐增的良好趋势, 15.3万吨的茶叶出口量, 与2011年同期相比降低了4.89%, 每吨的平均售价为3197美元, 共获取了4.9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 与201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 增幅分别在13.41%和7.87%。出口市场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日本、俄罗斯、美国和摩洛哥是历年来的茶叶主销市场, 但在2012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削弱状态, 摩洛哥作为我国茶叶的第一出口市场, 出口比例竟然下降了20.74%之多, 形成主要的出口低迷障碍;2010年, 俄罗斯是我国茶叶的第三出口市场, 2011年, 出口比例下降了15.89%, 2012年, 继续降低17.80%, 出口市场规模降为第六。出口类型方面也呈现出普遍下降的态势, 仅有普洱茶停止下跌, 恢复增长, 其余茶类仍是令人不安的走低状态。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制约了我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前景堪忧。

当面我国茶业的出口贸易必须面对以下几项挑战:其一, 经济形势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呈现失衡态势, 货币压力剧增, 欧元与美元不断贬值, 拉低了市场创新发展的动力, 直接阻碍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销售;其二, 部分国家频频加大贸易壁垒的强度, 再加上国际农残针对茶叶方面屡次提高标准, 对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形成严重制约, 尤其是主要市场国家的农残检测程序, 若与国际标准相一致, 就会加大我国茶叶的出口难度;其三, 人民币不断升值, 造成茶叶成本的大幅度提升, 而市场需求对产品质量越来越严苛, 以致于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降低, 往日强盛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 利润也将随之剧减, 国内的茶农必将受到生产积极性方面的挫败, 茶业企业也会对出口贸易形成怀疑心理;其四, 科研机构参与较少, 茶业企业没有树立起创新意识, 并不重视研发新品种的重要性, 技术的缺失也注定其不能迎合新时代的市场偏好, 产品做不到适销对路, 不符合国际消费需求和饮茶习惯。对此, 我国茶业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刺激消费, 推动出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增益, 然而理应得到强化的茶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却受制于各方面的不良因素, 根据现状进行估计, 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情况还将再创新低, 比2012年更加不乐观, 为了保证出口总值的增长, 务必要使相关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主, 实行生产上的创新, 结合国际货币价值走向, 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 使经营风险得以大幅度降低。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问题

1. 茶叶质量较差附加值较低

首先, 茶叶出口在商品结构方面呈现出单一趋势, 不仅品种得不到更新, 质量更是逐年下降。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较为分散化, 不具备精良齐全的加工设备, 也没有适合产品精进的一流技术, 缺少贴近国际标准的检验水平, 大肆削减成本导致包装粗陋, 这些都是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企业规模不大, 实力不强, 面对风险的抵抗力较弱,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往往靠采购原材料、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缩减来投机取巧, 有时甚至根本不对低价原材料的来历加以调查, 也不做农药残留测试, 这为茶叶成品的质量埋下了严重隐患。其次, 较低的科技含量拉低了产品附加值。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无法形成品牌, 散装外销形式也只是为国外品牌提供发展基础。例如, 英国自身并不是产茶国, 但立顿品牌享誉国际。我国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较为初级, 创新意识差、科技水品低, 消费群体也没有太高的购买力, 大部分企业只在低层次价格竞争中得一席之地。

2. 安全卫生标准同国际有差距

我国茶类繁多, 茶叶标准不一而足, 行业标准多达140个, 光是技术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就让人混乱不堪, 更不用提几百个地方标准。标准体系混乱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过于老旧, 标龄长又不更新, 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厂家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并未重视卫生条件, 不符合出口标准, 尤其是原材料的农药残留量往往大于国际平均标准, 在国际市场中留下不良印象。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很大一部分茶树农药没有经过品种登记, 即使是已登记的农药品种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 特别是甲氰菊酯、扑虱灵和氰戊菊酯最容易超标。M R L标准制定工作起步晚, 发展慢, 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标准, 欧盟、美国和国际食品委员会分别有28689项、7400项、2522项M R L标准, 但中国仅有386项, 连零头也不及。

3. 出口对象集中引发贸易壁垒

我国的出口贸易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国家有着很强的集中性。就拿福建省来说, 它作为一个茶产量非常高的省份, 会将其中的很多茶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以及日本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显示出极强的集中性。而集中性过高, 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 比方对相关出口国产生很高的依赖程度, 贸易活动中的摩擦也逐渐攀升等等。还是以福建为例, 其所产的乌龙茶是我国总产量的85.7%, 而其出口量达到了福建总出口的八成, 然而, 这些茶叶的主要销售地都是日本。由于日本在进口方面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 导致福建茶叶出口量锐减。这种壁垒主要针对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控成分设限。因为产茶活动多呈个体运营模式, 导致相关农药技术无法充分普及, 残留量也不能统一管控。此外, 国内并未将茶叶方面的安全用药知识手段充分灌输给茶农, 因为资金方面存在缺陷、保护组织不完善, 再加上生产体制的落后性, 导致很多茶园依然采取错误的农药技术进行生产。比方:农药混搭现象严重, 随意性高, 药不对症, 治理延迟, 量度和程序不规范等等, 这些都导致有些茶叶被检测出了较高的农药残留。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对策研究

1. 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

首先, 研发全新的茶叶品种, 对茶叶的生产运营进行规范。它要求尽量缩减新品上市的周期, 深入发掘茶叶潜能, 根据市场需要打造对应的产品文化, 扩大产品类型, 提升产品档次;此外, 还要着重打出本土的“名牌”产品, 采取多元化手段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选择品质高、前景好的本土名牌产品, 通过规范、标准的流水线进行生产, 并采用一致性的营销模式, 以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在这一过程中, 要全面监控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 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程。以确保其品质及安全程度的一致性, 达到均衡的国际市场供需状态。同时, 随着茶品标准的上升, 其自身品质也会不断变好, 在国际领域里也更具优势。其次, 打造出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现在, 消费者在开展消费活动时, 更为注重产品的品牌。市场中, 知名品牌往往比普通品牌的价位要高出二到四成。这也意味着当前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然而, 我国很多地方的茶叶虽然名号响亮, 但却没产生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不少顶尖原茶采用的是普通的生产方式, 并被草草包装, 批发销售。对此, 政府必须大力扶植优秀的茶叶企业, 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中打出品牌, 并严惩假冒伪劣行为, 为提供和谐、有利的社会氛围。而相关企业也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改进技术, 增强品质, 提高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 在世界市场中做大做强。

2. 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首先, 立足于根源, 对生产过程强化管理。着手于根源, 切实把好产品的质量关。现阶段, 我国从事茶叶生产的时候, 主要的模式就是农户分散种植, 其整个生产过程严重缺乏规范性, 因此很难切实提高茶叶质量, 存在着各种问题。所以, 企业一定要迅速地找到合理的种植方式, 注重基地化, 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 发展成龙头企业。其次, 对种植茶叶的方式加以迅速地改进, 在生产茶叶的时候, 注重其无公害性。对科技投入加以重视, 完善茶园管理, 切实治理茶叶种植的具体环境, 生产期间, 务必要坚持国际上推行的统一标准, 尽可能地采用无机肥,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推行生物防治, 对无公害生产加以广泛地推广。再次, 要对毒害物质加强检测, 不断地深化研究。发达国家, 诸如日本, 还有欧美地区规定了不少的农残限量指标, 同时对此进行了严格地实施。现阶段, 我国的不少农药尚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的检测方法, 难以获取部分农药标准品。所以, 当前应对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有毒害物质加以严格的检测。最后, 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坚持国家还有相关行业协会的引导, 企业要致力于生产标准的提升, 向国际标准靠拢, 注重茶叶产品的无公害性, 包装也要绿色化, 积极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

3. 增强政府对茶叶出口支持力度

首先, 当前, 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 因此可以对相应的权利加以充分地行使, 积极利用成员优势, 依据《TBT协议》, 还有《SPS协议》所规定的透明度的基本原则, 通过“W TO/TB T-SPS通报机制”, 对组织成员的相应技术标准, 以及评定程序加以及时地评议, 同时要注重其建议的提出。此外, 通过仲裁机制, 如果国外没有按照W TO所规定的相关条款执行, 那么就可以针对技术壁垒进行申诉, 尤其是在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 就通过了M R LS技术标准的情况, 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申诉。此种做法有助于有效地应对国外所采取的相关技术壁垒手段, 有助于维护我国利益。其次, 我国需要从国际上所实施的茶叶贸易规程出发, 确立起相应的“预测警告系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点, 对于信息的收集还有管理, 政府一定要构建起专门的渠道, 同时要进行相应的研究, 加以消化, 从而确保能够对国外茶叶行业所出现的动态加以及时地发布, 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相应的对策, 打破壁垒的限制。第二点, 政府要迅速地构建相应的数据库, 成立信心中心, 对于驻外经商机构, 还有经贸研究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加以充分地发挥, 对国外茶叶行业的动态加以及时地把握, 了解我国茶叶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 以此为依据, 向对应的部门加以及时地反馈。第三点, 针对受绿色壁垒限制, 无法出口的现象, 政府还要同企业加以积极地配合, 对其原因加以明确,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第四点, 如果外贸易中发生了实例问题, 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 特被是茶叶出口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发出预警通知的情况。

四、结论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应该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茶叶出口企业两方面下手, 政府对茶叶出口提高支持力度, 利用W TO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企业则快速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 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大力促进中国茶叶出口。

参考文献

[1]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 (2)

[2]尹思璐, 石佳.云南省茶叶出口竞争优势与其发展对策研究[J].西江月.2013 (12)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篇7

全球化思潮对人们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对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关键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是对社会思潮最敏感的群体, 总体来说, 全球化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客观上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竞争意识。

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明显增强, 对外援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在世界上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全球化浪潮下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使大学生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奥运会成功举办、应急事件恰当处理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要事, 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将进一步激励当代大学生锐意创新, 进而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法则, 十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顽强拼搏, 使他们明白今天的努力是为明天积蓄竞争的实力, 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维权意识。

当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更加突出了各国利益的一致性, 这些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携手来完成。这种全球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从人类整体利益考虑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同时,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市场经济的法则带给我们许多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 竞争、效率等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全球化浪潮下, 大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与开放, 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增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维权意识, 他们更加懂得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更加关注未来、关注世界。

3. 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自由和开放, 更关注国际

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和革新。

全球化使得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全球化的开放性使大学生思想更为活跃和自由,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全面开放和国际化逐渐成为现实, 有利于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 进而推动我国大学的现代化建设, 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与革新。

(二) 消极影响

全球化思潮在为我国高校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文明和成果的同时, 也使中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碰撞更为激烈, 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1. 给大学生的“三观”带来一定冲击。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全球化时代,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其政治经济体制、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通过“信息霸权”的方式强加给中国, 随心所欲地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西方意识形态和不良信息无疑对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行为和“三观”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遭到冲击, 造成传统权威价值观缺失, 价值取向处于多元化和无主化状态。在其影响下, 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开始出现困惑, 把有利、有用、方便、实惠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实用主义人生态度开始泛滥, 人生观更具个性化和功利性。他们在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逐渐转变到更关心个人的机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 对社会政治理想和长远目标的追求却相对单薄。学生中讲究实用, 重视现实利益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也逐渐增多。

2. 少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受到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发展、国际媒介的介入, 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开始向我国渗透, 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突变和分裂, 表现为漠视传统, 转而尊崇西方的道德标准、道德内容和道德取向。一些大学生认为西方的道德标准是与先进的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 其重视物质利益、强调个人索取的道德取向是与时代相一致的, 这严重脱离了我国传统的“先公后私”、“见义勇为”等道德标准, 导致了他们的道德迷失。部分大学生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 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 具体表现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等若干方面。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少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心呈现下降的趋势。

3. 淡化了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代大学生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变化, 以“民族国家终结论”为首的西方思潮的渗入使部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了模糊的认识, 扭曲了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 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全球化问题的解决方式, 以及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作用的日益增强, 都从事实上和观念上给国家主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削弱了国家政府的权威性, 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归属感的淡化。

4. 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排斥感, 改变了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少数大学生对低品位文化信息通常采取被动而麻木的接受方式, 可能会极大地弱化道德情感和理智感, 阻滞理性分析判断和逻辑能力的发展, 导致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狭窄化和浅薄化, 个别学生情感放纵、思维惰怠。另外, 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渠道, 改变了大学生的娱乐方式, 同时也对他们的自制与自律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产生影响。

在部分大学生的人格构建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十分突出。西方国家大肆张扬青年人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一面, 使得偏爱西方文化的部分学子以此为美, 走向狭隘的个人主义, 具体表现在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个人权利、轻他人权利;重外表打扮、轻内涵发展。

二、因势利导, 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观念创新。

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情况, 树立和弘扬教育的人性化观念和终身教育观念。

1. 坚持人性化观念, 就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帮助

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找到学生个人兴趣、能力与职业的结合点, 尊重他们的创造性, 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 促进其健康成长。

2. 坚持终身教育理念, 就是面向学生建立终身教育

机制, 用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为人才培养和长期成长服务, 为学生将来投身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 不断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

(二) 内容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 高校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容, 要增强时代感, 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1. 要把握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大力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文化, 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更好地承担起传承文明的使命。

2. 要注重学生的时事和形势政治教育, 帮助大学生

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积极投入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去。

3. 要在继续加强“三观”教育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科

技观、成才观和就业观的教育, 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4.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资源整

合,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出的新情况,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三) 形式创新

高校要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由单纯地灌输知识向多角度地培养能力转变。

1. 注重学生参与, 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比如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 组织课堂辩论、分组团体训练、学生辅讲、案例分析等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敢讲心中所思, 乐言心中所想。以切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准则, 提高学生自觉实践的能力。

2. 创新教育载体技术, 搭建网络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文化变成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应主动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诚信, 利用网络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错误信息和观点的免疫力, 构建起立体的、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3. 重视道德践行, 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鼓励大学生多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更好地了解社会及其对自身的要求, 以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 强化道德情感, 丰富道德经验,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并锻炼意志、陶铸人格、增长才干, 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鞠躬尽力。

总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准确把握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 我们也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方式方法, 与时俱进, 善于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为做好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努力。

摘要:全球化思潮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以建立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前提, 研究全球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影响,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全球化思潮,中国大学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

[2]丁银河.全球化思潮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 (1) .

[3]查国平.全球化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1) :121.

[4]徐志军.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44.

[5]王健民.浅析全球化对我国大学生道德形成的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 2006, (9) :84.

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 篇8

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一)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 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 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一国的角度看, 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 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 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 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 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经济建设中资金的不足, 同时还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 促进本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 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 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 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 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 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 各国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 同时又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 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 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 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局面。此外, 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 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2]。

(三) 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 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 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 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分工会进一步加深, 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科学。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后果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消极后果, 具体表现在:

(一)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使贫富差距拉大

根据联合国的有关统计显示, 最不发达的国家, 十年前是36个, 五年前是42个, 现在增至48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 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 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 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这种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 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几乎被遗忘角落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目前, 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共有48个, 这些国家大都远离世界或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 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远远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3]。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并没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它反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 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 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 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 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 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 发达国家的产业的转移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加快其工业化进程, 但发展中国家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 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

(三) 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1. 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涵, 又有政治和文化的内涵, 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政治现象。政治全球化意味着各国之间在政治价值的政治制度上的认同趋向, 这首先表现在对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内容的民主价值的趋同和保障自由、平等、人权充分实现的民主制度的普遍化。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看, 政治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的民主化。发展中国家独立之后为发展经济, 普遍采取的步骤是对外开放, 加强与外部经济交往, 因而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全球经济事务。战后几十年来, 经济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独立前和同期发达国家, 一些国家跃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 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2. 考验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

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被动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由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过早地撤除了经济方面所有的自我保护屏障, 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就目前而言, 在国际生产体系中, 发达国家大多位于上端, 而发中国家多数位居下端。这样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经济互动中越发被动越边缘化。他们在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后不得不沦为发达国家的打工者, 为发达国家提供一些原料、简单加工品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结果, 发展中国家每年向发达国家出口天文数字的低端产品以换回一些他们必须的工业品。这样, 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3. 撞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

当下西方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强势地位正向全球蔓延。扩张性的商业文明借全球化之力狂烈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 如商业文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化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微软芯片、好莱坞的大片和麦当劳的薯片已经肆无忌惮地在经济全球化所到之处游荡, 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都以能和这些扩张性文化符号接触为荣, 对于自己的古老文明却毫不在乎地抛弃。

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 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挑战, 又是可以利用的机遇。因此, 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必须冷静思考, 沉着应付, 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措施。

1.对经济全球化要端正认识, 积极参与, 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保证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主动面对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在采取主动态度的同时, 一定要克服盲目性, 增强风险意识。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 自主规划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时间表, 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市场, 并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 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 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2.借经济全球化契机,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 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 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并能提高本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 就能增强贸易创造价值的功能。在国内进行结构调整:一是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 包括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是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全面参与国际贸易。

3.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主权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西方经济发达大国之所以没有经济主权被侵犯和经济安全受威胁的忧虑, 就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 并具有以此为基础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4]。

总之,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它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参与, 同时又要慎重, 趋利避害。不仅要不断完善国内的各项政策及制定正确的开放战略, 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 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但如此, 发展中国家还要加强团结与合作, 增强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的地位和实力, 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与调整, 只有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才能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廷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全球化[J].暨南学报, 2002, (5) .

[2]陈军.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J].百家论说, 2010, (8) .

[3]诰火星.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 (7) .

上一篇:基坑维护下一篇:资源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