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能力

2024-06-23

资源配置能力(精选12篇)

资源配置能力 篇1

引言

由于城市中不断建设以及人口集中, 土地利用性质也在逐渐变化, 随着建筑物的逐渐增加, 地下水管网以及道路的建设导致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 这对于原有的自然系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致使水资源系统出现了较大改变, 很多新的水问题渐渐浮现[1]。同时,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废污水, 这些情况的变化对于水循环、水的时空分布以及水环境、水的理化性质等都会造成影响[2]。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水环境污染以及城市水资源紧缺等严重的后果。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 所以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效果也不是无限的。而水资源能够支撑的社会规模到底有多大, 如何确保城市水资源始终维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3]。

1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

1.1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能力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资源和环境系统, 最早出自于《生态学》一书中。最近几年以来, 很多学者针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 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 虽然在表述上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究其核心内容还是差不多。水资源承载能力可以简单的定义为:一定地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 水资源系统能够承载的最大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通常情况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且只有一个值, 而是由代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一系列数据构成的集合, 比如工业产值, 人口数量, 城市面积, 农业产值等。从概念上来看, 水资源承载能力具备时间属性以及空间属性, 地区或者时间不同的时候承载能力也不一样。此外, 水资源还会受到水资源利用率、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制建设以及管理体制的影响。

1.2 模型方程

按照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概念,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其计算思路可以简单描述为:以水资源的转换关系作为基础, 以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作为控制目标, 反过来求出水资源可以承受的最大城市经济规模, 这种思路叫做“控制目标反推模型”方法 (用COIM来表示) 。下面对该模型进行详细描述:

(1) 水资源的转换关系方程

对人类活动-自然的综合作用下水资源系统的转化关系可以用如下方程进行定量描述:

式中:WLast表示水资源的总用水量;WIndu表示工业用水量;WArg表示农业用水量;WUrban表示城市生活用水量;WRural表示农村生活用水量;WEn表示生态环境用水量。

式中:QCan表示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Q地表水表示可以利用的地表水量;Q地下水表示可以利用的地下水量;Q外调表示可以利用的外调水量;Q污水回收表示可以利用的污水回收水量。

式中:ΣW排水表示用水总排放量;μIndu表示工业用水排放系数;μUrban表示城市生活用水排放系数;μArg表示农业用水排放系数;μEn表示生态环境用水排放系数;μRural表示农村生活用水排放系数。

式中:QIn表示调入或者流入本区域的水量;Q地表表示地表取水量;△W地表水表示地表水的总变化量;W地表水表示该地区地表水量;E表示水的蒸发量;△W补地表示地表水对于地下水的补给量。

式中:△W地下水表示地下水体总变化量;W地下水表示地下水补给量;Q耗表示非抽水造成的排泄水量;Q地下表示地下取水量。

(2) 水资源和农业-工业-人口关系方程

可以用如下方程组来表示水资源和农业-工业-人口关系:

式中:XArg、XIndu、XRural、XUrban分别表示有效灌溉面积、为工业产值、农村人口、城镇人口;αArg、αIndu、αRural、αUrban分别表示农业灌溉定额、工业万元产值利用水资源量、农村人均用水量、城市人均用水量。

(3) 农业-工业-人口互相约束关系方程

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 其规模往往会受到农业-工业-人口互相约束的影响, 人口数量决定了农业和工业规模。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当中有必要对其进行定量表达出来, 可以记为:

(4) 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以及总量计算方程

针对一个城市而言, 可以按照其生态环境或者水环境具体情况来确定控制目标和控制断面。在该计算模型当中, 需要对水质浓度以及污染物总量进行计算:

式中:Cm和Qm分别表示控制断面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径流量;C1和Q1分别表示假设的排放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以及水量;K表示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WWD表示排放的污染物总量。

(5) 控制目标方程

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 浓度控制。应该要求在控制断面位置某污染物浓度不得超过标准Cs。具体方程为:

(2) 总量控制。要求整个城市区域流出去的污染物总量必须小于标准值Ws, 具体方程为:

(3) 符合生态用水目标。确保河流水量不得低于标准值Qs, 具体方程为:

(6) 水资源承载程度约束方程

1.3 变量的选择

上述所有方程构成了用来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方程组, 用来计算并判别水资源承载能力。但是这个模型只是一个控制性判别模型, 无法进行直接计算, 也不可以进行优化, 因为这个模型中既存在不等式方程, 又存在等式方程, 但是又没有目标函数。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关概念以及计算思路可以知道,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反映的实际上就是水资源可以承受的城市社会经济最大发展规模, 所以, 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哪些指标能够用来表征城市规模。如果只是简单的用“人口总数”这么一项指标来表征, 那么目标函数就可以取“人口总数最大”, 在此基础上建立优化模型。然后对优化模型实施求解, 能够获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 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关系

如果只是从所建立的模型看来, 所谓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指的就是一个优化模型。然而从模型中所表现出来的水资源配置思路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从传统水资源优化配置层来说, 虽然并没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但是它仍然会用到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但是那时候所建立起来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级别不会很高, 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 无法全面综合地表示综合效益最大的目标。即便是这样, 它所建立的配置模型也可以说是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水资源承载能力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 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如果将“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这一约束方程加入进去, 那么所建立起来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就是符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标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和传统的模型相比较而言, 环保理念上更上一层楼。

但是“可承载”准备只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将“可承载”条件加入到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还无法完全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 要想将可持续发展观念完全体现出来, 有必要建立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那么这个模型和只是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标准的优化配置模型相比在观念上又上升了一步。

基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

(1)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只是简单的对于水资源配置问题而搭建的优化模型, 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观念以及不同的因素可以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优化模型。

(2)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有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优化模型, 即无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 也无法符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标准。但是如果我们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或者是“水资源承载能力”标准考虑进去, 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或者是“水资源承载能力”标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所以, 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 能够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细分成很多种, 比如“面向可持续发展”、“承载条件下”、“不承载条件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在水资源的现实研究过程中, 这几个不同层次的配置模型都会碰到。

3 结束语

人类在城市中的活动强度非常高, 在水资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城市规模, 这个问题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都有着相互之间的影响, 本文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全香.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郑州大学, 2005.

[2]张相忠, 孙永健, 毛子龙, 等.青岛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优化配置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9 (04) :75~79.

[3]邓亚东.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大学, 2013.

资源配置能力 篇2

近期,北京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接受了某集团公司的委托,对其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了大盘点,借《中外管理》,就本次盘点的过程和方法向大家做个总结介绍。

盘点背景

该集团公司有24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5%,目前有五大业务板块,采用准事业部制模式进行管理。以来,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加剧,赢利能力迅速下降。新兴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尚在培育之中。入世带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为此集团公司制定了新的业务发展战略,但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做支撑,才能够顺利实现新的战略目标。

盘点思路

1、围绕新的业务发展战略及其要求的核心竞争能力,重点盘点关键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对该集团公司来讲,哪些人是恢复老业务的关键人才,哪些人是新兴业务迅速增长的关键人才,谁就是本次人力资源盘点的重点。

2、能力盘点比单纯学历、职称盘点更重要。传统的人力资源盘点主要是员工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人事信息的统计工作,这些信息很重要,但是这种静态盘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往往不奏效。年龄表明什么?表明一个人的经验?但是象该公司的新兴业务板块,技术都是全新的,整个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有3年以上经验的人都找不到几个。学历表明什么?如果一个人毕业3年内不去充电,那么他很可能就落伍了。只有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实力的唯一具有说服力的指标。

3、盘点人力资源的同时要盘点人力资源政策。该集团公司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我们有理由假设,目前核心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其根源可能在人力资源政策和机制,

只有解决了政策和机制问题,人力资源盘点才会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次人力资源盘点,我们屏弃了传统的人事信息统计法,尝试了新的方法,着眼于能力盘点,是对人力资源能力进行的动态分析。所用的具体方法如下表所列:

其中,潜能测评是本次盘点的重头戏,所运用的主要工具为:准结构化面谈、心理测验和情景测验,现场施测时间为3个小时。潜能测评不同于业绩调查,它关注的是人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和能力特征,而个性和能力对一个人业绩的影响是最根本的因素,也是影响企业核心能力能否持久并不断创新的基础因素。

通过业绩调查,除了分析关键人才的综合能力表现之外,同时能够发现业绩不佳背后的根源,为改进人力资源政策提供一手资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进行业绩调查时,不仅仅查阅了员工的业绩档案,还对经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员工的能力,我们还运用了360。反馈技术,征询员工周围同事的反馈,获得了大量的、很有价值的信息。

盘点结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盘点报告终于提交。盘点报告包括每一个关键人才的综合能力分析报告(管理风格、人际与沟通能力、职业发展定向等),并对整体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为更好地说明问题,现把整体盘点结果要点做些介绍,列表如下:

案例点评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软”盘点(能力)比“硬”盘点(学历、年龄等)更有价值,更能把人力资源和企业经营战略真正结合起来,“软”盘点实际上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盘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增值因素的企业而言,特别是在战略转型期,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人力资源盘点是人才竞争致胜的首要工作,也是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本案例所应用的盘点方法突破了传统人事信息统计的方法,综合运用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技术,紧密结合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并对人力资源政策和机制进行了盘点,对国内企业进行管理再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传日期:-07-02

资源配置能力 篇3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入手,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足够的创造性的教学智慧,理智对待突发的生成资源,灵活地调整组织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列为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但并不是每一个幼儿的生成性问题都是可以利用的,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如何运用自身的素养来解决活动中那些不可预知的动态资源?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1.捕捉生成性资源类型的研究

幼儿是自主能动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都带着各自独有的已有经验来到幼儿园。在与幼儿园的环境、材料、同伴、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的或外显或内隐的各种体验,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之下,孩子的体验也不经相同。正是这些不同的体验构成了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让活动过程不断有启发、交流、碰撞,让孩子们在新的发现、新的启发、新的收获、新的尝试、新的体验中获得新经验。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生成性资源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类型多样,具体有哪几类资源?有哪些资源又是能为我们所利用的呢?经过研究我们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类:错误资源、差异资源、问题资源、意外资源(包括预设之外的新方法、新知识点、新兴趣点等突发性资源),这些资源都是老师们在活动过程经常会碰到的。

2.筛选生成性资源的研究

虽然了解了活动中大致会出现的资源类型,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我们所用,究竟哪些资源可以进入我们的活动,并能为教学服务呢?如何凭借自己对情境和文本的独特解读,判断什么资源是有价值的,什么资源是次要的、不重要的,把无关的因素与可能有效生成资源或事实区别开来。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依据活动目标选取

活动最终指向的是孩子的发展,孩子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活动,高质量的活动离不开适宜的活动目标。因此,当生成性资源出现时,如何选用,首先是要依据本活动的目标,但这里的目标不是眼前的本次活动目标,而是着眼未来的,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是当这些奇思妙想,当这些错误性的、差异性的资源瞬间生成时,老师要能瞬间根据教学目标做出价值判断,智慧处理,创造性在生成性资源与活动目标中架起连接的桥梁,使活动在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中动态性的达到活动目标,演绎活动的精彩,使活动高潮迭起。

(2)根据幼儿的需求选取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幼儿,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方向等情况筛选资源,能使活动的开展具有灵活性、生动性及鲜活性,提高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直接效益。假如大部分孩子对某一活动感兴趣,那老师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将幼儿的兴趣点融入活动中。但光有兴趣没有价值也还是不行,老师需要站到更高的起点,从幼儿的兴趣中挖掘教育价值,让幼儿乐有所获。如:在教学活动《香香的肥皂》中,孩子每人拿了肥皂感知肥皂的特性的时候,有孩子失手将肥皂掉落到了地板上发出了“咚”的声响,其他幼儿听到也纷纷效仿把肥皂扔到地板上,让其发出“咚咚”的声音,而即时给出音乐引导幼儿用肥皂敲击地面为其伴奏的环节。

3.有效利用幼儿资源的时机把握的研究

生成性资源受活动目标、幼儿经验、活动材料、活动有效性等因素的影响,对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有时是即时的,如课堂上的错误性资源,差异性资源;有时需延迟利用,如一些意料之外的新的关注点、幼儿的兴趣点,老师可在幼儿适当谈论之后将其作为后续活动开展。如教学活动中《想看冬天的小熊》,幼儿关注的有关动物冬眠资源;再如绘画《蚂蚁》中,幼儿谈到的有关白蚁的话题等,由于幼儿的经验资料等受局限,我们都采用了延迟处理生成新活动的方法,请小朋友回去后收集有关的资料,生成活动。

4.把预设与幼儿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使之高效地发挥作用的研究

预设与生成关系,预设是贯穿一个活动的一根轴,没有轴的连接,活动就像一盘散沙,有精彩但不知道活动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因此对于活动来讲,一定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但太拘于预设又使活动显得流畅有余而生气不足。预设与生成在今天已演化为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究竟教师要如何把预设与幼儿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和,使之高效地发挥作用。

(1)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

(2)就是要淡化预设,注重长远的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淡化活动知识目标,让生成性资源有生根发芽的土壤,不生搬硬套,将预设与生成性资源相结合。看到不同生成性资源表象背后形成的原因,将矛头直指目标的核心,自然地将预设转化为生成,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使预成与生成相一致,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在过程中把握好生成性资源,更能使其高效发挥作用。

着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篇4

一、远教应用与涵养教师素质的有效融合

远教应用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训练有素、具备先进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艺术的新型教师队伍, 再好的设备, 再优质的资源, 再高速的网络, 都只能是一堆摆设,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抓好远教应用, 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应用观念和应用能力入手。只有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了远教应用的优势作用, 在实践应用中, 真正尝到了应用带来的甜头, 才会把远教应用真正融入常规教学, 形成一种自觉行动, 才会整体推动学校远教应用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 整体提升教师自觉应用的素养, 需要经历一个由行政强行推动到制度制约, 再逐步形成自觉行动的艰苦过程。

加大力度, 用行政推动。国家投巨资抓远教工程, 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必须把远教应用当做政治责任来看待。为此, 我们在抓好设施设备的配套完善、网络建设, 建设县校两级资源库, 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 抓好资源优化整合和教师的应用技能培训。2 0 0 4年开始, 连续五年相继投资2 5万元, 采取全县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学校组织二级培训的培训模式, 每年利用暑期, 分期分批对全县初中、小学的3 7 5名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了设备网络操作、课件制作、应用教研、课堂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激活机制, 用制度约束。在行政推动的基础上, 必须有有效的机制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一方面建立健全县校两级远教应用领导机构和远教应用教研机构, 完善远教应用工作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定培训指标、建培训档案、上示范课和汇报课、包校督查、过程考核等措施, 狠抓各校的培训工作。通过机制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应用的积极性, 使教师从思想认识、设备操作, 到资源的优化整合应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养成习惯, 用效果印证。要真正使远教应用成为广大教师一种自觉的行动, 必须让教师感受远教应用的效果。通过示范引领, 实际体验, 使教师在实践中感悟, 感悟中领会, 领会中印证。只有切实感受到远教应用的教学效果, 远教应用才能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 实施远教应用与涵养教师素质的有效融合是推进远教应用的根本途径。

二、远教应用与优化教研方式的有效融合

长期以来, 由于常规教研形式的单一性、条件的局限性以及教师教研能力的差异性, 常规教研在教研内容、教研时效、教研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从研究开发适合教情、学情的学科资源和研究课堂应用的最佳方法两个方面突破。如今, 远教资源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网上资源浩如烟海, 同一个教学内容有很多种资源可供选择, 各个学校、各个教师、各班学生的教情学情千差万别。通过下述途径可以实现远教引用与优化教研方式的有效融合。

光盘教研, 解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观看专家名师的示范课、优质课、应用方法讲座等光盘资源, 让教师开阔视野, 学到好的教法。灵石县王禹中心校通过光盘教研, 形成了领导“看、议、研、听、评、思”, 教师“看、议、研、备、上、思”双六字光盘教研模式。

网络教研, 解决教师教研的时效性问题。网上教研一般有校际教研、教师博客教研和远程互动教研三种形式, 校际教研和教师博客教研更为普遍。网络教研的高效快速, 大大地缩短了教研周期, 方便了教师交流, 提高了教研的速度和效率, 能有效保证教研的时效性。灵石县段纯中心校每月都要对教师登录博客的次数和时间进行汇总考核。南关中心校为解决学校点多面广、组织集体教研费时费力的实际困难, 购置了远程双向视频教学教研系统, 初步实现了全镇1 1所小学网上视频互动交流教研。

资源整合教研, 解决资源的优化和适合教情学情的问题。采取集体备课方式, 立足教情学情, 筛选网上资源, 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高质量的整合应用电子教案。要求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图片、电子教案、课件等资源的系列化整合。灵石县坛镇中心校通过整合教研, 形成了“钻研、浏览、下载、修改、应用、反思”六环节电子备课模式, 效果比较好。

“难点开发”教研, 解决教材难点突破的问题。常规教学的资源在网上都可以撷取, 结合自己的学情, 一些难点问题用现有的资源难以突破, 为此我们将向基层学校征集的难点内容、难点问题集中疏理, 请教学高手和专家进行集体攻关。组织全县学科骨干教师集中教研, 共克难关, 形成本地资源, 通过县教育局网站“难点开发”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如2 0 0 8年灵石县就将初中、小学征集到的1 9 4 4个难点内容, 集中1 6 5名学科骨干教师, 分学段分学科进行了6次集中教研开发, 并对开发过程中仍有困难的3 3 2个难点内容, 精选5 0名“精兵强将”, 利用暑期聘请专家进行攻关指导, 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不同形式的应用教研, 不仅优化了资源配量和课堂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水平, 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应用教研与常规教研的有机融合。

三、远教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远教应用的主渠道是课堂, 关键是教师如何将整合优化的资源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 也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同时还可以将大容量的知识点系统化、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 课堂应用既是技术, 又是艺术, 抓好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开展应用活动来实施有效融合。一方面,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自主活动, 如推门听课、上汇报课、观摩课、评教评学等, 精心打造优质应用课, 有效提升课堂应用水平。另一方面, 组织县优质课评选、示范观摩等活动来实施有效融合, 从而全面促进课堂应用水平。

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打造精品课, 实施有效融合。现场会是一种有效的推动形式, 我们相继采取抽签确定和划片组织的方式, 每学期组织一次远教应用现场会。由于现场会的强力推动、精英荟萃的精品课展示, 课堂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因地制宜, 创设多种课堂应用模式, 实施有效融合。远教应用工作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创设灵活多样的应用模式, 如空中课堂、U盘化资源应用、网络化资源应用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师课堂应用技能和课堂应用质量, 实施远教应用与提高课堂效率的融合, 是远教应用深化提升、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篇5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真正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优先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全面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掌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才的动态发展,保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规划的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具体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辈出的重要前提。要着眼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各类人才的头脑,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要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特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改进方法,丰富载体,增强实效,引导各类人才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企业资源能力评估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企业资源理论价值链理论企业能力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资源和能力评估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企业资源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企业能力评估。“资源基础理论”(RBT)以“资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思考逻辑中心和出发点,以“资源”连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成长决策。RBT基于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非完全流动性”。RBT的实质是以企业为分析单位,着眼于分析公司拥有的各项资源,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探讨独特的资源与特异能力,达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获取超额利润(supemormal Returns)的目的。RBT的提出对战略思考有很大的转变,资源变成企业重要的分析单位,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资源基础理论学派

资源基础理论学派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开创人物Barney(巴尼),他在1991年发表的论文“企业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标志着资源管理学派的诞生。除了Barney之外,还有Grant(格兰特)等著名学者对其进行了发展。

1、企业资源有形论

Barney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企业资源进行了界定,“企业资源包括为公司所提空的各种资产、能力、组织过程、公司特性、信息、知识等,这些事公司实现和运用其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果。他把企业资源分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三类。

Barney认为竞争优势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企业拥有异质性以及不可流动性的资源中,有部分的资源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等特性。Barney把企业竞争地位的差别归结为企业所拥有资源形态的差别,竞争优势是构建在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上的。企业间的竞争就可以看作是异质性资源层面的竞争,如何独占某些资源或打破竞争对手对资源的独占成为竞争的焦点。

2、企业资源多元论

Barney在研究企业资源的时候仅仅把企业资源限定在企业已有的有形资源上,之后的Grant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将无形资源引入了企业资源之中。

Grant认为,公司资源和能力是企业长期战略计划的基础,有两点原因:一是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为企业战略提供了基本方向。二是企业资源与能力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Grant认为有六大种类的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商誉资源、组织资源。Grant突破了从投入要素分析资源的角度,扩大了资源的范围,把商誉等无形的东西也纳入资源的范围,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企业资源的新角度。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ner)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它提出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各个职能之间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对企业产生影响,应该将企业的各个职能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企业的资源能力。

它描述了顾客价值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可以形成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作业(Activity)而形成的。波特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他将企业的作业分为两大类:基础作业和支持作业。基础作业由投入到产出的转化、交货和售后服务直接构成,是产品或服务在实质上的创造,并把它传给买主和一些售后服务。而支持作业支持基本作业和其它辅助作业,由企业员工来完成,如图1所示。

三、企业能力理论

“资源基础观”是基于静态性分析,强调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特定的“企业资源”。而“能力基础观”是基于动态性分析,他们认为“能力”是在完成任务或活动过程时对资源组合、配置与利用中体现的特殊方式或技能,集中反应在资源相互作用中的知识和能力上,强调适应顾客的“价值性”和“差异性”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现代经济学中对企业能力的讨论起源于潘罗斯1959年《企业增长理论》。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则是理查德森(1972)。此后,不同学者从静态、动态、组织和学习的角度对企业能力进行了研究。

1、企业能力静态论

C.K.Prabalad和Gray Hamel(1990)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谈到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开辟了认识企业能力的先河。他们把企业的核心能力及其组成比喻成~棵大树,形象说明了核心竞争力和其业务单元、企业产品的关系。C.K.Prahalad和Gray Hamel认为,评价企业是否具有核心能力,要根据三个标准进行评判: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

Mansour Javidan(1998)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发展,认为企业能力是横跨战略业务单元的。“对企业资源、能力、竞争力的详细分析有助于较好地理解竞争优势的来源。这种深刻的理解可以使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更好地匹配,因为企业一旦知道其力量存在的领域,就能够在外部环境中寻找可能的方法以更好地开发这些能力”。Mansour Javidan没有给核心竞争力精确的界定,但它指出了核心竞争力复杂性和群体性,“核心竞争力是横跨战略业务单元的。他们来源于不同战略业务单元里的企业能力的相互关系。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战略业务单元共享的技术和知识领域,起源于战略业务单元里企业能力的整合和协调”。

2、企业能力动态论

动态能力概念和理论于1990年提斯、匹斯安欧、舒恩在《公司能力、资源和战略概念》中首次提出,并经过1994年提斯、匹斯安欧的《静态规则与动态能力》、1997年提斯、匹斯安欧、舒恩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斯、匹斯安欧、舒恩将演化经济学的企业行为和能力模型引入能力理论,建立并发展了动态能力理论。所谓“动态”即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应具备适时学习、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技巧与意向;而所谓“能力”,即强调在企业整合、重组内外部资源,构建自身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要时将能发挥战略性管理效用。动态企业能力理论框架中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路径。(1)组织过程。组织过程在企业运行中有三个作用:协调与整合、学习和重构与转变。(2)位置。企业在行业竞争与对外服务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些先天或后天的“根本性差异”,使得企业追逐特定的战略定位,并界于市场的特定位次。企业的战略“位置”不仅取决于组织过程,还取决于“特定”资源。(3)路径。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动态企业能力理论将重点集中于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内生创造上,强调企业战略选择在静态时点的有限性,坚持竞争优势来源于嵌入在企业内部运行的、由组织过程和位置决定、演进路径塑造的高绩效的惯例中。

3、企业能力组织论

Eisenhardt和Martin(2000)指出所谓企业动态能力就是“企业为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化,整合、重构、获取并释放资源的一系列过程。动态能力是组织和战略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当市场开始出现、碰撞、分裂、变革和最终消失时,企业可以重新构建资源。”他们认为企业资源与动态能力密切相关,资源是培养动态能力的基础,而动态能力又促进资源的构建和有效利用。动态能力的功能是可以在企业间进行复制的,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价值主要在于构建资源而不是能力本身(Win—ter,2000),一旦被复制就可能失去它的价值。但由于一个企业的动态能力依赖于过程、地位和路径,这也给复制造成相当难度。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要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具备动态能力以有效整合资源。

4、动态能力学习论

关于动态能力的形成问题,Zollo和Winter(1999)认为,动态能力是三个相关的学习机制的结果。这三个学习机制是隐性经验的积累过程、知识外在化和知识编码活动,后两者是学习的认知行为,通过它们企业形成动态能力。

组织与管理者的因素也决定着企业的动态能力。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双向学习型组织,较一个传统的层级式组织更能够适应动荡的环境。企业将自身的能力与外部可利用的能力结合一起的能力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企业可以运用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构建企业外部网络,从而利用外部资源与能力超越自身能力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成长摆脱过去的阴影。隐藏在动态能力理论后面的战略态势,是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扮演了领先者的角色。

资源配置能力 篇7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

本研究选择山东 (A、B、C) 、宁夏 (D、E、F) 各3个县, 选择原则是已开展新农合试点, 经济水平有一定梯度兼顾地理分布, 当地政府自愿参与研究。

1.2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包括现有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

现有资料: (1) 各项目县最近3年 (2004- 2006年) 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情况, 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情况; (2) 各项目县新农合开展以来与新农合管理机构相关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年度总结报告和规章制度。

现场调查资料:采用定性调查在6县的新农合管理机构中分别选取1名负责人和1名工作人员、卫生局分管领导1人进行知情人深入访谈, 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的人员构成情况、设备构成情况、办公经费的数量和来源以及职能发挥情况。现场调查为2006年5月。

1.3 分析方法

现有资料与文件汇总整理, 定性调查笔记与录音资料文字录入, 根据研究目的和调查资料制定分析框架, 结合现有资料和现场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6县新农合管理机构名称和性质

6县都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 , 管委会发挥宏观领导的作用, 主要负责方案审批、行政动员等工作。具体的管理事务工作如报销比例测算、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等由新农合管理机构承担。

6县新农合管理机构的名称和性质有所不同, 其中只有E县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其余5县称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合管办) 。A、B、D和E 4县合管办为卫生局下属的独立事业单位, 但A、B、E 3县合管办名义上为独立机构, 实际等同于卫生局的内设科室, 卫生局书记或副局长兼任合管办正、副主任。C县合管办是管委会的下设机构, 属政府部门, 由卫生局代管。F县合管办是卫生局的内设科室。

2.2 新农合管理机构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2.2.1 新农合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缺乏, 结构不尽合理。

6县新农合管理机构都普遍存在人手紧张、编制不足、专业人才紧缺、人员临时抽调和人员不固定等问题。6县管理机构人员配置现状见表1。

E县管理中心主任将本机构的人员数目和工作量与城镇医保局作了比较:“城镇医保的管理对象为1.5万人, 编制15个, 在岗人员27人;新农合管理对象为18.1万人, 编制5人。工作量差距明显, 从报销情况看, 城镇医保一年住院人数1 500人, 新农合按照2006年情况住院人员有9 000人, 工作量两者相差5倍。从筹资方面看, 城镇医保筹资是国家强制, 新农合要动员村上、乡上、组上的干部, 走村入户逐户收缴。”

D县合管办主任反映了目前县合管办人员构成存在的很多问题:“有一个从乡镇调上来的工作人员, 不懂专业;有2个学医的, 在读专科;办公室没有统计分析人员, 目前只有5- 6人, 尚缺3- 4人”

2.2.2 新农合管理机构工作经费缺乏, 没有长效机制保证。

6县新农合管理机构都属全额拨款单位, 在编人员的工资财政能够保障, 借调人员的工资仍由原单位负担。办公经费的具体拨付情况见表2。

在调查中, B、C、E 3县都反映合管办常规办公经费没有保证, 部分人员的人头费都还是由借调单位支付, 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合管办反映, 以前拨的经费大多是在启动阶段用于机构成立、大量宣传工作。E县管理中心主任指出“工作经费长期考虑的标志是列入政府预算, 不列入预算经费是永远没有保障的”。

2.2.3 新农合管理机构硬件设施来源渠道多样, 硬件条件比较落后。

6县的合管办5家设在卫生局, D县合管办设在县医院内, 由于条件所限, 合管办或多或少都依赖于所在机构的硬件设备。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各县解决方法各异, 如B、E、F县3个合管办的微机设备都由新农合经费所在银行提供, C县合管办自行解决微机设备、打印机、联网费用等。山东3县总体配置较宁夏好, 特别是电脑和信息网络, 能实时审核报销。

C县合管办主任抱怨:“合管办设在卫生局, 依赖于卫生局的硬件设施, 而且设备比较落后。合管办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 与其他部门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该合管办主任将合管办和城镇职工医保局作了个对比:“医保局的资产配备中仅计算机软件设备就要70多万, 而合管办的服务器及管理系统只投资2万多。”

2.3 新农合管理机构资源配置不足对管理能力的影响

新农合管理机构承担了多项职能, 包括新农合方案的起草和实施, 基金的管理和偿付, 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和监管等。任何一项职能的发挥都需要一定数量并且具有相应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工作人员, 并且配备必要的经费和硬件设施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调查发现:由于人员数量少、兼职人员多、工作量大, 不能实现财务、审核和医疗机构监管等职能的正常分工, 使得机构内部无法形成相互制衡的监管体系, 实际工作中都是一人审核, 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监管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审核人员必须具有医学背景和较高学历层次, 但6县合管办人员数量和结构皆不能满足监管的需要, 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力不从心。信息化建设的落后降低了工作效率, 特别是报销、审核、结算工作, 尤其宁夏3县反映:由于经济相对落后, 新农合管理没有联网, 不能实行实时审核与报销, 很多工作人工进行, 一方面工作量大, 另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百姓的方便。

3讨论和建议

3.1 因地制宜设置新农合管理机构的岗位并配备适宜数量和质量的工作人员

根据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卫生部新农合研究中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指南》 (2007年版) (以下称《指南》) , 按照新农合管理机构的职责, 一般应设置以下岗位:管理、审核、督查、会计、出纳和信息管理。人员编制以10万参合农民为基数 (包括10万以下) , 人员编制为5人, 其中:管理、审核、督查、会计和出纳各1人, 信息管理可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每增加10万参合农民应增加1.2个编制, 主要增加审核人员, 兼顾其他岗位[2]。按照这一原则, A、B、C、D 4县分别缺编1~11人, 与目前实际工作人员数比较还缺1~8个人员。同时由于信息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现有职能要求, 特别是宁夏3县 (D、E、F) , 很多工作手工完成, 需要更多的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

人员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新农合管理机构职能的发挥, 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一问题, 尽快解决合管办的设置和编制标准, 配备适宜数量和质量的工作人员, 并对岗位设置和岗位描述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同时, 坚持因事设岗, 以岗定人, 严禁把成立合管办作为安排人员的机会, 要坚持公开选拔录用, 特别要注重任用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工作作风、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等, 构建一支由医学、财务、计算机和管理等多方面人才构成的新农合管理团队。特别要加强人员培训, 包括新农合政策、财务知识、计算机操作、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费用审核、信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 还要掌握一些医疗保险、补偿测算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能够全面把握本地区农民就医、医疗费用和基金使用的总体情况, 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

3.2加大经费投入, 保证新农合管理机构必需的办公条件

按照《指南》提供的县级管理机构管理成本测算方式如下:一般县是1.1+0.45×参合人数 (万人) +0.35×工作人员 (人) ;西部和山区交通不便县是0.6+0.55×参合人数 (万人) +0.35×工作人员 (人) 。

分别计算得到6县所需的县级新农合管理机构管理成本 (单位:万元) , 具体见表3。

从表2和表3可见, 除A县以外, 合管办所需的管理成本远远超过了政府对合管办的实际经费投入, 其中有4个县的合管办没有常规经费保证, 时有时无或看情况解决一些。

财政部门应制定新农合工作经费补助标准, 列入年度预算如期拨付, 扭转年年、事事申请和经费不足的被动局面。同时要加强合管办的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尽快实现网络化管理[4]]。

(致谢:感谢山东、宁夏2省卫生厅和6县卫生局及合管办等单位相关领导的协助, 感谢被访人员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金侠, 李士雪.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监管的思路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1 (25) :26-28.

[2]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 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指南 (2007版) [R].北京:卫生部, 2007.

[3]项莉, 汪孔亮, 周小圆, 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启动成本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25 (9) :20-23.

巧用插图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篇8

一、插图预测,激发阅读兴趣

预测是阅读前教师带领学生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进行猜测和想象的过程,是阅读活动中“设疑布阵”的策略。利用插图开展有效的预测,不仅能在课伊始就让学生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的陌生感,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让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同化和建构。

例如,笔者在教学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 6“At the snack bar”中的Story Time板块时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1)歌曲吟唱:首先教师播放一首朗朗上口的英语儿歌《Pat a cake》,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同时在吟唱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的食物单词,一举多得。(2)Talk Show:师生展开自由交流Do you like hamburgers...What do you like?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英语交际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英语交流和表达。(3)插图预测:出示Story Time板块的插图,结合Talk Show活动中的话题询问What can you see?然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有效引出本课主题“At the snack bar”,并用What are they doing?Do they like hamburgers?What do they like?这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测,引起他们对故事的好奇,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中,教师通过“预测”引发学生对Story Time板块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心向往之,激发其对即将展开的学习活动的强烈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插图引导,培养略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技能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略读则是学生运用策略和技巧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Story Time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插图展开略读教学,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略读活动。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时,笔者结合故事内容巧用插图展开略读。(1)Guessing Game:组织“影子”游戏让学生猜一猜What’s this?不仅迎合小学生喜欢富有挑战和竞争的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英语课堂中来,同时也“润物无声”地将故事中的新词汇渗透其中,减少学生阅读的障碍。(2)I Can Say:出示故事插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说一说,进行图片的描述,I can see...引导学生展开故事的预测,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和阅读兴趣。(3)插图排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进行插图的排序,让学生带着任务展开略读活动,让其“有章可循”,在为插图排序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顺序。

案例中,教师通过“插图排序”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略读活动,让他们在自主阅读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厘清故事的梗概,获取主要信息,为后续的细读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插图理解,提高细读水平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相应的语言知识,同时更要教授相应的阅读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巧妙运用插图不仅让英语课堂更形象生动,同时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于学生理解板块内容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细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1“Cinderella”时,笔者巧妙利用插图展开教学活动。(1)话题:教师出示故事主要人物,让学生通过主要人物猜一猜故事的名字,让他们开展故事的前测,激发其好奇心。(2)动画感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让他们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进行插图的排序,让其获取对文本的整体感知。(3)细读获取信息:首先出示阅读任务Read and choose,让学生展开合作阅读寻找Why are the sisters so excited?Why isn’t Cinderella happy?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文本细读,选出正确的答案;接着组织Read and circle的活动,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Who helps Cinderella?Can she go to the party now?最后开展Read and fill的任务活动,让学生结合插图和文本进行理解填空,让他们借助插图有效理解文本,寻找本文的相关信息。

案例中,教师利用插图层层推进任务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的细读活动,不仅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策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借助插图所提供的视觉信息,让阅读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探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发展战略,开发管理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性资源。在当代, 人类经济的发展己经从主要依靠物的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智力的投入人力资源己经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 人力资本己经高于物质资本国家间的竞争, 企业间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在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和提升工作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信息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企业更加认识“人”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 走人才强企之路, 才能使国有企业抓住机遇、赢得挑战, 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实力, 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对人才开发则相对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高。要达到人才与先进技术设备相匹配, 则需要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使企业的软、硬件开发趋于同步, 达到资源的有效配制和利用, 实现企业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如今, 选择一个最佳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 对企业目前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和规划, 保证企业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各种所需的人才, 从而在数量和质量、结构和配置上, 要与企业发展和经济相适应, 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人力资源对策

在企业指导战略措施上, 要以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为指导,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 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强化培训为手段,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 重点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操作技能人才三支队伍, 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 实现人力资源从数量发展型向素质提高型, 从应用型向复合型的战略转变。首先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就是从市场、从高校聘用优秀人才, 为企业服务。其次是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吸引拔尖人才, 建立灵活的用工机制。第三是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 完善用人机制, 造就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员队伍。同时完善培养机制, 打造技术精湛的操作人员队伍。第四是要建立度绩效反馈评价体系, 实施度绩效考评, 进行反馈面谈。第五是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 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最后是建立激励机制。员工激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 只有对员工实行了充分的激励措施,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同时可以建立非经济型激励机制、核心骨干员工激励机制、对经营管理者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对科技骨干实行项目提成奖励、完善人才福利待遇制度等。

四、建立企业培训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培训的重点在于如何将企业内的知识转换为绩效, 这就需要通过对人的培训来实现这种转换。随着知本的价值超过资本, 职业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要做好企业培训资源的拓展与整合, 只有用好企业和社会两种培训资源, 开拓企业培训新局面, 实现培训资源的多元化, 才能开拓企业培训新局面。

五、强化管理、分级培训

要建立人力资源部门牵头, 业务部门指导, 培训实体组织实施的培训工作管理体制, 分级管理, 分级培训。包括对新员工职前培训、对企业高、中、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对操作、服务人员的培训。同时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等方式开展生产技术运动会等活动, 把技术竞赛与岗位培训相结合, 进一步锻炼队伍, 提高培训效果。

六、建立培训激励制度

建立培训激励制度的关键是把培训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将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培训成绩如何与物质奖惩、工资等级升降和“先优模”选树联系起来, 或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

七、实施人本管理

面对全球竞争, 在管理方略上要靠“以人为本”的管理, 简称“人本管理”。这也是当今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潮流。首先就是以人作为企业的基础。其次, 就是要树立企业文化。大体上说, 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文化管理就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让全体职工树立一种共同的理念, 并共同为这个理念而奋斗。第三, 就是要善待员工。第四, 就是实施民主管理。第五, 就是要不断地学习, 创建“学习型组织”。最后, 就是企业在贯彻人本管理时, 一定要注重服务社会。

八、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己成为企业提高效率、保证自身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武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仅是人事管理专家, 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参与者、变革的推动者、员工的激励者。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真正为企业的战略与业务服务, 就必须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 建设人力资源持续发展, 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剑: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2]湛新民武志鸿:人力资源规划.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3]崔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范文[M].天津南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 2004

挖掘文本资源,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篇10

关键词:文本资源,读写能力,提高,策略

所谓读写结合, 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通过读写训练, 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课文教学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基本途径和中心环节, 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主要平台。因此, 英语教师必须以课堂为阵地, 以文本为资源, 以课文教学为依托, 以读写结合为抓手, 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一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得多, 学生读得少。许多教师是把课文素材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主要载体, 其主要表现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词汇、语法为主线, 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文章所表达的信息,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些词汇、语法等知识, 忽视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正是英语课程改革所要直面的主要问题。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忽视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阅读就是阅读, 作文就是作文, 互相割裂, 没有融会贯通。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文本中的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 找准读写结合点, 让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二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

1. 立足文本挖掘资源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第一, 介绍背景知识, 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根据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 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例如高一Book 3 Unit 3, 其中讲到了Mark Twain, 但只是一个notes, 许多学生对Mark Twain还不是很熟悉。教师就可补充介绍人物的相关阅读材料。

Mark Twain left school when he was twelve.Though he had little school education, he became the most famous writer of his time.He made millions of dollars by writing.His real name was Samuel Langhorne Clements, but he is better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as Mark Twain, his penname.

Mark Twain was born in 1835 and he was not a healthy baby.In fact, he was not expected to live through the first winter.But with his mother’s tender care, he managed to survive.As a boy, he caused much trouble to his parents.He used to play jokes on all his friends and neighbors.He didn’t like to go to school, and he ran away from home from time to time.He always wen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nearby Mississippi.He was nearly drowned (淹死) nine times.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in 1847, Mark Twain began to work for a printer, who only provided him with food and clothing.Then, he worked as a river-boat pilot and later joined the army.But shortly after that he became a miner, during this period, he started to write short stories.Afterwards he became a full-time writer.

In 1870, Mark Twain got married.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he wrote many books including Tom Sawyer in 1876, and Huckleberry Finn in 1884, which made him famous, and brought him a great fortune.

Unfortunately, Mark Twain got into debts in bad investments (投资) and he had to write large numbers of stories to pay these debts.In 1904, his wife died and then three of their children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70, his hair was completely white.He bought many white suits and neckties.He wrote nothing but white from head to foot until his death on April 21, 1910.

通过对此类补充材料的导读, 能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兴趣, 而学生不仅对Mark Twain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而且学到了不少新词汇、新句型, 丰富了语言知识。课后还可以布置写作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写一篇关于Mark Twain的人物简介 (词数:100~120) , 如:

马克·吐温 (1835~1910) , 生于美国Missouri。他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家乡位于密西西比河畔。成年后, 他曾在密西西比河的船上当水手。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 由水文测量标上“两个刻度 (two marks) ”而得。他写过很多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 (Tom Sawyer)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深受世界读者喜爱。

有了阅读材料的铺垫, 学生们写起来就会顺手许多。此外, 名人的励志故事也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可谓一举数得。

第二, 精读文本, 积累核心词汇。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很多学生虽然在背单词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效果依然不太理想。原因在于他们只记住了单词或词组本身, 对其用法并未掌握。其实所有的语言知识点都能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句子中, 尽管句子千变万化, 但其中所包含的语法不会变。所以, 记下阅读材料中典型重要的句子往往比背熟单词和枯燥的语法要容易并有效得多。因此, 阅读课结束, 我都会要求学生做单词与短语造句练习。以下便是我们在学了Book 3 Unit 3所做的练习:

如果有人给我一张百万英镑, 我不知怎么描述我的感受。 (describe)

I don’t know how I could describe my feelings if I were given a million pound note.

这部电影因为描述的是普通人及他们的处事方式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description)

The film is popular with the people for its description of common people and the way they deal with things.

他很喜欢赌马, 但每一次都输。

He is fond of making a bet on horses, but he loses every time he does so.

我想知道你是否介意我问你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

I wonder if you would mind me asking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老实说, 事故发生时我碰巧在现场。

To be honest, I happened to be on the spot when the robbery happened.

经理就要离开时, 他的秘书叫住了他。 (be about to do)

The manager was about to leave when his secretary called him back.

画线部分就是阅读课中的重点单词与短语。此类练习,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回顾课文都能自己解决。这样, 学生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遣词造句也是为了写作的开始。

2. 立足文本挖掘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材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最主要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案例。英语课文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难易程度适中, 适合学生做缩写、仿写、改写、续写以及写读后感等练习。这些练习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的课本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我们可以立足英语教材, 挖掘写作素材, 以教材为中心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写作能力也能大大地提高。结合教材训练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 依文本主旨进行缩写练习。课文摘要是在保留原文体裁、题材、主要内容、结构顺序、人称角度等的前提下概括原文内容、压缩篇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简明、语言简练、中心突出的短文。课文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炼语言的能力。

第二, 抓文中佳句进行仿写练习。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 还要多模仿。仿写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的体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 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所用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 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具体可包括:

仿写句式。模仿文中的句式进行写话练习, 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选修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中, 下列几个句子可以提炼出几个句型:

It is likely that Native Americans were living in California at least fifteen thousand years ago.

句型提炼:It is likely that…

[仿写]她有可能昨天晚上九点钟时在家里看电视。

It was likely that she was watching TV at home at nine o’clock last night.

It is believed that before long the mix of nationalities will be so great that there will be no distinct major racial or cultural groups, but simply a mixture of many races and cultures.

句型提炼:It is believed that…

[仿写]据认为这位老师对他的学生很严格。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eacher is very strict with his students.

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达技巧, 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仿写段落。段落是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写作的基础, 课文中有许多的经典段落是值得效仿的。例如:Book 2Unit 3 Computers中有这样一段:

片段回放:As time went by, I was made smaller.First as a PC and then as a laptop, I have been used in offices and homes since the 1970s.

句子结构:First, then, later…

[仿写]毕业以后, 他先是做一名工人, 接着做一个商店的经理, 后来做了一个工厂的老板。

After graduation, he first worked as a worker, then as a manager of a store and later as boss of a factory.

这样的句子结构在说明文的写作中是非常实用的。

仿写文章。在New Zealand课文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素材的, 让学生掌握对地理位置的描述, 对气候、环境、资源、历史以及人口、风俗习惯的描写, 使学生学会对有关国家、城市、旅游景点的写作方法。然后以Taiwan Island, China, Our City等为题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第三, 照文本内容进行改写练习。改写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策略, 课标也要求能根据课文改编短剧或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改写是在保持原文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语言、结构等方面。尤其是, 对短文与对话改写时要注意语言、时态、时间表达等方面的改变。例如, 在学习了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一文后, 要求学生从剧中不同人物的角度, 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将这出小短剧改写为一篇叙述文体的短文。教材中可改写的地方很多, 或整体或局部, 这些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 细心挖掘。通过对课文的改写,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第四, 扣文中情节进行续写练习。续写就是用创造性的思维丰富课文, 即对课文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给原本没有结局的故事加上一个合理的, 或出乎意料的结局。如A Sad Love Story (Book 3 Unit1) 一文, 当Li Fang得知为什么会与Hu Ji擦肩而过时, 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因此,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 What will Hu Jin say when she finds out later that the flowers and chocolate are gone? (2) If Li Fang’s problem is solved, will he be happy or sad?然后要求学生续写。学生们想象的结局不一而足, 很有创意。续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

立足课本资源 提升写作能力 篇11

【关键词】积累语言 积攒素材 积淀情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语文分数,而且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利用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作文教学的任务完全放到作文课上,而忽略了语文教材中这个学生最宝贵的习作资源。他们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匆匆学习完课本内容后,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作文的训练。殊不知,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还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语文课文与写作文关系不大。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忽视对语文教材的研读、领悟,降低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事实上,语文课文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就如何在课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课文中积累丰富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能给读者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相反,若语言干瘪、罗嗦,即使是构思新颖、取材典型的文章,也失去了让人欣赏的价值,毕竟“红花还需绿叶衬”,文章也需要丰富的语言来衬托。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赏析课文中的好的词语的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语言。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段描写了月下荷塘之美,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其中动词“泻”、“浮”、“洗”、“笼”、“画”以及形容词“静静”、“薄薄”、“淡淡”、“参差”、“斑驳”、“弯弯”、“稀疏”等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教师可让学生细加分析,并能举一反三,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形容词或动词描写自己熟悉的景象,这样就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也自然会养成在写作中准确运用词语的习惯。

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在写作时才有词可选,才能将所要描写的东西生动地描写出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更应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资源。

二、从课文中积攒海量的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写作文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拼凑起来,像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毫无美感。这除了缺乏生活经验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狭窄,储存的写作素材少。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作文,必须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这“生活积累”就是他们的作文材料。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在讲读课文时,笔者对症下药,注重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例加以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并运用素材。如教学《鸿门宴》时,笔者就梳理出了一些写作素材,并挖掘其思想。

素材①:项羽攻入函谷关后,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下,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的谢罪,其傲慢轻敌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挖掘:轻敌思想要不得,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

素材②:范增向项羽进谏,击杀刘邦。项伯却劝项羽,要“善遇之”。项羽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挖掘: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待不同的意见要有主见。

素材③: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

挖掘: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利用课文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能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心中有了素材,写作时就可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三、从课文中积淀丰厚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很多都包含着浓浓的深情。学生通过学习、感悟,会积淀很多的情感因子,教师只要再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引导学生重新研读文本,定能从中收到启发,滋生情思。如可引导学生感受胡适《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恩,李密《陈情表》中的眷眷孝情,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坚忍深沉……

例如,有学生重新研读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中充满温情的那段想象,联系自己在外上学的经历,想象父母亲切的叮咛,情思泉涌,写下《我最爱的人》:你们的关爱与叮咛始终温暖着我那幼小而孤独的心。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才能获得幸福,每个醒来的清晨,那熟悉的电话铃、那关切的问候语总会给予我最真的感动。就算跌倒千百次,我都会笑着抖落异地的风尘,因为你们的爱定会抚平我风雨后的伤口。短暂的分离阻隔不了长久的相思,为了我最爱的人,我会付出所有的奋斗与努力……学生读这段文字时潸然泪下,也让其他同学眼眶湿润了好久。

语文教材所选诗歌中的意象所滋生的深厚的情感,也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借鉴。如以流水抒发时光易逝之感,以明月抒发思念之情,以梅花表达凌寒傲雪之志……另外,了解作家的身世、作品及写作特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总之,通过对课文中情感的挖掘,学生就可积淀一定的情感,在写作中喷涌而出,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厚,真实感人。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文学书籍浩如烟海,教师是讲不完的。而阅读与写作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挖掘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攒素材、积淀情感,培养他们通过阅读提升作文水平的能力,他们才能受益终生。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研究 篇12

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就是指资源型城市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及城市全面转型的目标任务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看, 要实现成功转型, 单靠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内力难以实现, 必须依靠上一级政府的外力推动。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估

(一) 转型能力比较基准及权重分析

在选定的18个地级资源转型试点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 (见表1) 基础上, 我们通过对变异系数赋权, 确定了选取的各指标在转型能力模型中的权重。38号文的出台是从国家层面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开始, 政策出台后, 虽然资金的拨付在2008年, 但财力性转移支付实际指标发生在2007年, 所以, 政策效果应在2007年就有所显现 (主要发生在年底) 。基于此, 我们选定2006年为基期年, 通过2007—2009年的数字进行比较。

2007—2009年各年主要经济指标及权重、转型能力得分情况详见附表。首先从各指标的权重角度进行分析 (见表2) , 从中可以看出, 在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组中:GDP的权重稳定在0.10以上, 而GDP增速和人均GDP的权重之和也超过了0.1 (2006年例外为0.08) , 这较好地缓和了单一绝对量指标对测算数值的绝对影响。从经济结构的指标组看, 2007-2009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权重分别均为0.12和0.1, 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贡献率的影响, 2007-2008年达到了0.17, 2009年为0.19。综合来看, 经济结构指标体系的权重达到了0.39甚至2009年的0.41, 应该说, 产业结构及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该区域的转型能力的测算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也正是一个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2007-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组的权重为0.14, 而财政能力指标组中, 各年财政收支的权重均在0.21以上, 2006-2008年甚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组, 从中可以看出, 财政能力指标在自我转型能力测算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也和资源型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条件下, 市场主体的发育不健全、社会资金较为缺乏有一定的关系。

(二) 从样本城市的转型能力分值看, 政策拉动效果显著

通过对样本城市的各指标分值及权重的综合计算, 我们得出了18个城市的转型能力分值 (见表3) 。从转型能力分值及单项指标看,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大部分城市在政策受惠期, 转型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从综合得分情况看, 5分以下城市个数由2006年的5个 (阜新、伊春、万盛、铜川、七台河) 减少到2009年的2个 (伊春、万盛) , 政策推动转型能力提升明显。具体来说, 第一批转型城市中除盘锦、白银外, 2007年转型能力均明显提升, 其中阜新、辽源、白山、石嘴山转型能力更是连续提升, 到2009年, 能力指标比2006年提升幅度均超过18%。第二批转型城市中,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仍比2007年转型能力增强的有淮北、抚顺、铜川、七台河和景德镇。归结其原因:一是经济总量规模相对小的城市, 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其对外部推动力的承受效果更为显著;二是以木材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较其它煤炭、金属矿产资源为主的城市的转型能力更弱, 也就是说其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 如伊春市的转型能力排名基本是在末位。这与其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基础和未来自身的产业选择相对狭小直接相关。三是在近年来煤炭、石油价格较高的市场条件下, 以这些资源为主的转型试点城市的资源还有一定的作用空间, 那么其转型能力的提升相对也较为明显。

第二, 从财政自给率上看, 以2006年为基期, 2008年所有样本城市财政自给率均有所下降, 样本城市中有13个城市2009年财政自给率低于2007年水平。分析原因, 主要应与38号文出台后, 各地方政府积极行动, 加大了生态修复、矿山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转型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相应地扩大了地方财政支出有关。此时, 虽然有一定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 但财政收入增速仍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速。

第三, 从固定资产投资乘数的因素看, 38号文政策实施以来, 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呈逐渐减弱的态势 (见表4) 。这很可能与这些区域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有关, 具体表现为:产业链短、产业间关联度低、波及作用小, 这种产业基础不利于吸引外部资金, 同时, 从区域内看, 主要以资源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市场体系, 对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不明显。

资料来源:规模以上工业GDP来自《2007年区域统计年鉴》, 其它数据来自《2007年城市统计年鉴》, 注浅绿色标注的为第一批转型城市。

第四, 试点城市转型能力差异较大。从测评结果的比较看, 即使同属转型试点城市, 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以及财政收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转型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我们按分值大小把18个转型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转型能力分值高于10分的城市:包括枣庄、焦作、盘锦、抚顺、黄石五个市, 属于自我转型能力较强城市。第二类城市是转型能力分值低于10分但高于5分的城市, 主要包括阜新、辽源、萍乡、白银、石嘴山、白山、辽源、铜陵、淮北、铜川、七台河、景德镇十一个市, 属于自我转型能力一般的城市。而万盛和伊春转型能力分值低于5分, 特别是伊春2009年只有2.75, 属于自我转型能力较弱的地区。而与同处地级市的其它地区相比, 万盛区转型能力分值较低的原因更多的与其转型基础差、经济总量小有关, 但可喜的是, 从纵向看, 近年来, 万盛的转型能力从2006年的1.38已提升到2009年的3.38, 提升达145%, 应该说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

二、结论与建议

从试点城市的转型效果看, 各地转型能力虽然有一定提高, 但是转型任务依然繁重, 财政自给率低, 反映出短短几年的政策实践, 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雏形虽然已经初步构建, 但只是处于涵养财源的初期, 更多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整体的结论就是, 虽然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 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生动力还没有形成。基于此, 下一步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

(一) 政策着力点应转向培养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动力

在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初步解决的条件下, 继续解决好现有资源型试点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 如塌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等问题, 应结合前四年的工作基础, 制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和期限, 限期完成。与此同时, 适时把政府支持的着力点转向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生动力。与其它综合性城市相比, 资源型城市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 较为明显地表现为资源产品市场化改革难以实现, 区域内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在发展中受历史包袱、发展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动力相对不足。而且在未来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任务, 作为内生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市场考验。在这种市场环境条件下, 内生动力的培育是一个较为迫切而艰苦的任务。政策的具体着力点具体应包括: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的形成, 如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县域经济、城镇经济的繁荣;符合区情的重大项目的产业布局, 如对拟设立的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煤化工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等给予政策倾斜, 在项目审批、立项、投资贴息贷款、降低地方配套资金上给予优惠;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优先考虑资源型城市这一区域等。

(二) 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国务院38号文明确提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由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 专门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管”的原则, 加强对准备金的监管。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提取后, 由企业使用, 由政府监管。但是, 生态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 它不是企业单独能完成的目标, 实践证明,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关闭后的善后工作, 也不能要求企业直接完成。否则, 会造成任务实现不到位, 企业负担加重的双重不利局面。为此, 我们建议, 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提取按企业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 作为专项基金纳入征收所在地政府的国库由政府统筹使用。仍然是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后, 环境治理等可持续成本纳入产品成本核算范围,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顺资源价格传导机制, 以更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 继续延长并调整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

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的增强仍需较长一个时期, 四年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尚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所以继续延长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年限是必要的。但是在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上, 有可进一步调整优化的空间。具体建议:一是对转型支付资金进行动态调整, 对转型基础好、自我转型能力强的地区应适当递减。二是应给予自我转型能力弱的城市以及转型能力提升快的城市更大规模的转移支付资金。转型能力弱的城市一般经济总量小, 产业结构单一的特征更为明显, 这种地域完全依赖其自我转型难度较大, 这时外力的推动相对更为有效。转型能力提升快的城市则主要表现为其转型动力强、外部环境有利, 对这类城市加大支持力度, 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政府加快转型的意愿, 为下一步成功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 结合测算及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现状, 在试点城市中, 以森工资源为主的城市下一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其它资源类型城市更大, 特别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所以应加大森工城市的转移支付资金规模。

(四) 在资源型城市推进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改革

改变以GDP为主的地方干部考核机制, 制定符合资源型城市特点的干部考核机制。否则, 还是按传统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等目标来考核干部的话, 就会产生为了增长继续以资源环境为代价, 片面发展以资源为主的带动GDP能力强的产业结构, 事实上, 现在已有这种苗头, 如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产业规划中仍是以煤化工、煤电化等高耗能、耗水为主的产业选择, 不可否认, 有些城市有一定优势, 但很多城市还是观念以及考核等问题决定了其产业选择, 在这一条件下, 很有可能会以“二次转型”为代价。所以, 在资源型城市推进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的改革非常迫切。对明确以转型为主要目标的城市, 其考核内容就应把解决失业问题、消除贫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棚户区搬迁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等工作纳入考核指标, 并把它作为一项中长期任务来执行。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试点的目的一方面是要解决资源枯竭城市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另一方面, 就是为其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 除了试点城市之外, 还有一些资源型城市自身转型能力弱, 需要外部政策的推动, 所以, 下一步可考虑将试点城市的政策适用范围扩大, 以利于推动资源型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摘要:转型能力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保障, 本文定量分析了2006-2009年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地区的自我转型能力, 提出了政策着力点转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凤芹.转型重在活力建设 (N) .中国经济导报, 2009-12-15.

[2]2007—2009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

上一篇:全球化幽灵与中国对策下一篇:工程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