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的论文

2025-01-09

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的论文(精选10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的论文 篇1

试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时代特征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哪位学者使用,是什么含义上使用的,目前无法考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Theodre・Levitt在1985年的《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1]。它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整个经济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但全球化一步入学术殿堂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来,频频出现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及人类学诸研究领域中。学术界对一个概念或问题作多视角的探讨,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但我们不应该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原本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扩大化。把远古已在进行或目前可望不可及的遥远的梦想如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文化一体化以及全球性问题等通通囊括到全球化之中,似嫌牵强,又难以把握。窃以为“全球化”从提出的最初本意、从其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亦即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进程和现象。正如在1990年第一次完整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Ostry)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展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还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继续发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1.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的跨国公司又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体力量。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在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上,1994年来,世界性的企业并购浪潮规模不断扩大,一度震惊世界的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奔驰――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并等消息很快被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事件所淹没。初美国沃达丰公司以560亿美元吞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9个月后,这家新公司又被美国大西洋贝尔电子公司收购。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与沃特兰伯特公司宣布了总值709亿美元的合并计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加拿大阿尔坎铝公司、法国佩西纳公司和瑞士铝隆察集团合并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铝公司,年销售量216亿美元。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微波通讯公司宣布以近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电话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年底,英国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以1480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企业的兼并额从的1.14万亿美元增加到的2.5万亿美元,19更达3.4万亿美元。企业的跨国兼并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实现了规模效应;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全世界已有6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60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而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仅1.5万家,境外机构仅3.5万个)[3]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0%、2/3的世界贸易、80%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一项最终产品,它的零部件制造、它的不同生产阶段,可以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不同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还表现为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产业分工从一国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发展成为范围广泛的以现代工

[1][2][3][4]

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的论文 篇2

我们对“全球化”并不陌生, 它是一种强势观念, 揭示了西方媒体的宣传造势力量。布什指出, “全球化”这个词是取代“现代化”一词在美国被炒热起来。

历史上, 都是强者向弱者, 或强国向弱国宣传、推销“自由贸易”和“世界主义”的。西方强国今天向全世界宣传“全球化”, 也是出于同样的历史逻辑——将强者的游戏规则和有利于强者的模式强加给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 制造出一个统一而规范的模式, 从而是以美国为首的价值观的盛行。

新自由主义发源地是资本主义老牌英国和美国。本来在西方, 就数“自由”传统源远流长的英国和美国“国家”意识最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英国的撒切尔首相和美国的里根总统, 推行“国师”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在大西洋两岸打起“以市场代替福利国家”、“私有化”的旗帜。这两人当政后, “美英两过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而美国经历了克林顿新经济时代及布什执政以后, 这个自由主义国度的社会两极分化仍然触目惊心。目前的“金砖四国”和发展中国家也在跟随美英后尘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金融全球化已经把世界各国的资金都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流入, 支撑了全球化的美国新经济模式,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近期持有美国国债已近8000亿美元, 成为美国在海外最大的债权国。

当今世界的国际资本市场, 是以汇率、股市、证券等形式的金融投机为主要特征。无硝烟的“金融战争”, 越来越成为西方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快捷而有效的手段。有人称始于1997年由西方金融炒客挑起的亚洲金融危机, 是一场新型的特殊战争, 吸干了泰国、印尼、韩国等过的外汇储备, 使当地经济遭受重创,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中国, 幸亏尚没有“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 幸亏人民币尚不是完全可兑换的国际性货币, 有幸躲过了这次金融风暴的袭击。危机后十年, 当东亚区域国家刚刚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之时, 又遭遇本次美国为首的引自金融机构“次贷”引发的流动性危机。本次美国引发的金融风暴, 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救市“法则仍旧是向市场输入”流动性“这将加快美元的贬值, 引发进一步的通货膨胀以其在未来几年通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效应而传播、扩散出去。这不仅是以往历史做法, 也是当今以美国为主的“主流”国家对于经济危机的态度与圣经式的“救赎”方式。

所以, 我们对于全球化的认识应该站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展开:

首先, 金融体系尚不成熟, 金融调控机制尚未健全, 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使我国金融安全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

其次,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危机爆发频繁, 使我国现行的宏观金融监管面临挑战。中国加入WTO后, 金融利益市场化和国际化将使金融监管部面临更加复杂。金融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速大大加快, 资本的非法流动严重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

再次, 参照发展中国家普遍于上世纪展开的在不同程度采用开放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进程做法, 我国要慎之又慎地有序地开放资本项目。

二、中国金融安全体系现状及系统风险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联度不断加深, 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 我国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和资金循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 与全球化收益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目前运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英等国在国际金融的游戏规则的“话语权”过大, 而且是上世纪政治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 这与中国经济在近20年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四强的现实严重不符。2009年G20会议上我国就呼吁国际社会就建立跨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展开改革。

中国经济正转向相对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都依然在扩大。如同金融市场顽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中国经济增长如影随形, 从2001年~2007年,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年平均增长20%以上, 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 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4倍之多, 加上热钱涌入与居高不下的信贷数据, 更是很容易让人得出经济过热、应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论。

正如一些经济学家预言, 如果中国经济过热, 会促使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动荡的几率加大, 进而影响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金融体系这种风险累积过程也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 我们要客观而全面看待形成我国金融体系风险的各种因素。

1. 金融体系风险特征及其成因

根据中国银行业体系风险特征, 可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经济主体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遭受资产或收入损失的可能性。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数理金融的角度来研究, 我们定义系统金融风险包括: (1) 利率风险, 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利率变动不一致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 货币风险, 是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 (3) 政策风险, 是指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 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4) 国际收支风险, 是由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 (5) 国际化风险, 国际化过程可能出现本币被囤积﹑过度升值等。

从金融业经营主体的微观角度, 可将中国银行业风险分类为: (1) 信用风险。客户风险一方面表现在中国银行业贷款中不良资产比例甚高;另一方面表现在银行国际业务的客户群主要集中在外贸企业, 这类企业自有资金率很低; (2) 干预风险, 指因政策性因素、政府行为、法律因素和司法行为等因素的变化而可能直接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政策性因素导致的风险主要是银行发放政策贷款和行业性政策亏损; (3) 管理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运作的过程中因账务设置不合理、组织分工不当、制度和操作规程不严谨及操作手段落后等内部管理原因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4) 市场风险, 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如利率下调时银行利差收入增加, 利率上调时银行利差收入减少。人民币外汇汇率波动可能带来银行的损失; (5) 流动性风险。这类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不匹配;二是资本充足率不高;三是资产流动性较差, 实际变现能力不强。大量流动资金被企业占用不能周转, 持有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受交易条件限制不能担负起二级储备的作用; (6) 金融诈骗风险。国内金融诈骗主要集中在票据业务和银行结算方面。如国际结算业务的远期信用证诈骗等。

在整体的金融风险中, 金融安全体系中由中国银行业涉足的金融风险占据较大比重。这一体系风险产生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 但其结构性而言根源是在中国经济转型中被转嫁的。具体理由是 (1) 经济转型中被转嫁的风险: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曾向金融领域转移, 银行承担财政职能等, 银行业资本金不足问题很突出; (2) 银行业自身体制性原因如直接融资比例小、企业长期过于依赖银行业融资; (3) 我国经济周期性较常出现宏观经济过热、资本非对称流入等也是成因之一。

2. 提高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立法意思

应对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 我们应理性分析外部条件与我们自身的问题症结。在苦练内功中努力增强国内金融实力, 尤其是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谨慎、稳妥地逐渐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做到趋利避害, 未雨绸缪, 为有效地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提供保证。

具体来说, 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之一。尤其是金融市场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 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 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金融安全体系。

金融法规是实施金融监管, 保障金融安全制度保障。我国目前金融立法应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 填补金融业业务立法在这些重要领域的空白, 使之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相适应。我国应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实行以建立科学严密的自我约束机制为目标资产负债比例, 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 提高抵御金融风的能力。

三、金融安全体系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需求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储蓄率和投资率偏高, 消费率偏低。这种高消耗、高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一方面使得能源、资源供给瓶颈依然突出, 与以提高增长质量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 更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模式始终要为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代替。

1. 利率、汇率制度深度制度、资本项目逐步开放是制度设计主线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在原来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基础上, 要进一步建设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现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 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外汇占款增多, 以及容易导致货币过量发行引发通货膨胀。

随着政府要求直接融资方式改变, 地方政府“发债”也提到各级政府日程上来。包括由政府提供担保可能带来类似“准国债”风险。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风险、银行经营与国企经营风险等都有可能向财政转移风险。虽然目前财政赤字不是很高, 但财政综合负债数额较大, 特别是社会保障资金不足, 若地方政府债务大增累积金融支付风险将影响未来金融稳定。

2. 加快金融市场结构调整

我国金融结构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融资结构上:第一,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 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 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风险;第二, 人民币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比较突出, 贷款投向过于集中, 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而潜伏的流动性风险;第三, 在直接融资中, 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 国家财政债券比重高, 企业债券比重偏低等。在金融安全体系监控中要对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和恶意经营行为展开监管。在风险处置中如何既维护金融稳定又防范道德风险,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稳定金融体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我们可以定义“国家金融行为”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一国经济发展要立足于利用本国资源, 求得储蓄与投资﹑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这是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发展, 维护金融安全的前提。

“国家金融行为”是贯彻国家金融战略的实施手段与步骤, 以国家金融运行免受国际非对称性冲击为目标, 达到稳定金融, 抵御金融风险,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目的, 有效阻拦来自外部国家金融机构出于某种非善意目的 (以市场套利﹑套汇等牟利及政治企图﹑扰乱中国金融市场正常秩序行为) 达到监管宏微观金融、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金融行为在概念上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一, 在一定时期如未来中国50年, 规划强国金融发展战略为社会中远期转型﹑人民币国际化制定长远战略做出规划;第二, 为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设计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第三, 构建国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实施对金融市场的安全监控, 并具有自身免疫体系, 能组织实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 (如国家大型结算体系) ;第四, 组织国家级力量开展研发, 培育在未来金融工程的定价模式等领先领域具备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行为模式能力的精英体系。

我们相信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 随着金融体制不断创新, 我们能利用自身条件尽快建立起适应全球化需求的、具有自身安全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 我们翘首以待。

摘要: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是当今商业世界的普通范式。本次因流动性危机为特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刚刚凸现出来。金融市场通过地球村效应起到配置金融资产的同时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输入金融风险。面对国家累积性金融风险, 文章指出中国金融安全是系统性问题, 在这个带有“自适应”体系中, 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动态监管, 必须在建立国家金融安全体系基础上, 纠正金融行为风险范式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机。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杨子健:我国金融风险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城市金融论坛, 1998 (1)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年1月

[3]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年11月

[4]夏斌:中国: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金融体制改革, 1990年第5期

[5]夏斌:转轨时期的中国金融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3月

[6]向松柞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五卷.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全球化;中美关系;贸易失衡;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137-02

中国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两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处于竞争状态,互补与合作是中美两国经济的又一主题。从中美两国贸易关系来看,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是中国,而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美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两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无数就业机会。但随着中美两国贸易进程的深入推进,贸易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失衡问题更加严重。

1 经济全球化与中美贸易的失衡现状

1.1 中美服务贸易的失衡状况

商品贸易失衡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体现,中国对美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相反,美國则处于顺差状态。中美商品贸易失衡中,必须关注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中美服务贸易逆差情况。近年来,美国对华投资大多转移到服务行业,这种对华投资重心的转移直接促进了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的增长,也直接促进了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扩大。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额与其从中国进口额相差为23.53亿美元,2009年,这一差额来到74.41亿美元,百分比上升了316.23%。第二个核心问题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美服务贸易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并未大幅波及中国服务行业,但却大幅波及美国的服务行业,因此,美国对华的服务贸易额度不降反增,而中国对美国服务贸易额度却持续降低,这也间接拉大了中美商品贸易的失衡状况。

1.2 中美的制成品贸易也处于失衡状态

中美商品贸易失衡的重心是制成品贸易失衡。在非制成品的贸易额度来看,美国对华贸易处于顺差状态,而非制品则处于逆差状态,即美国更多从中国进口制成品。具体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美国的应对策略更倾向于将大部分原材料用于加工贸易,并倾向于将加工贸易转移到发展中国,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美国自然而然会选择将原材料出口到中国,并从中国购买制成品。据美国官方统计,1989年到2011年22年间,美国对华制成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并且这种贸易逆差状态还在持续扩大,并且与1989年的贸易逆差额相比,这一数值在22年间上涨了将近48倍。这种贸易逆差状况主要由美国对华的双边制成品贸易结构导致的,美国对华制成品逆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机器和运输设备,第二是杂项制成品,第三是材料分类而成的制成品。这三个因素综合导致了美国对华制成品贸易的逆差状态,也内在决定了制成品贸易失衡是中美商品贸易失衡的重心。

1.3 中美贸易失衡规模加速扩大

虽然中美在外贸统计上有分歧,双方对贸易失衡的统计会出现差异,但无论哪一方的数值统计都表明,中美贸易存在失衡,而这种失衡规模由持续扩大趋势。除了美国对华的服务贸易顺差外,美国对华贸易额大多处于逆差状态。据美国官方数据统计,1989年至今,37年里美国对华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种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时这种贸易逆差状态得到放缓,但金融危机过去后,这一逆差数值迅速飙升,并无明显下降趋势。虽然中国的统计口径与美国有差异,但中国的统计也显示,从1993年开始(比美国统计晚4年),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出现逆差,并延续至今。因此,中美贸易失衡已经持续了20多年,具有历史性和长期性。

①中美贸易失衡的长期性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综合导致:随着经济全球化,美国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

②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之间的分工逐渐明晰;

③中国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强势崛起,用于加工贸易的原材料迅速流入中国,而制成品持续从中国流出;

④中国的国内经济结构是出口导向型结构,鼓励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只要这一增长结构不改变,中美贸易失衡状况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长期性特征明显。

2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分工

从近些年来中美贸易失衡情况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商品贸易进出口上差别较大,中国主要对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贸易),而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的高新技术受到美国的强力管制,这种技术保护政策极大影响了美国对华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溢出效应。因此,中美两国的贸易竞争并非处于同一水平,理论上是国际分工的结果,能够优势互补,但由于美国的政策保护,中美的比较优势均没有得到互动和交融,优势互补的国际分工也遇到了实际困境,中美贸易失衡出现并加剧。

2.2 美国增加在华的直接投资

中美贸易失衡掩盖了中美之间的经济格局差异,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更多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而中国制造则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衬托。究其根本在于,美国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实现在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导演了“贸易逆差”的戏份。美国通过向它们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输送零部件,进而避开关税壁垒,生产出来的成品再通过较低的价格输送到批零企业,进而赚取巨额利润,而中国则只赚到了少许的加工利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主要以粗放型产品为主。

因此,美国跨国公司通过在华子公司将原来由本国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转移到海外子公司,进而人为地扩大了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这种贸易格局安排加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格局。

2.3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产业转移,生产要素的配置跨越国界,各国都在试图迎接全球化,抓住全球化机遇调整本国的产业发展政策。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外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外资本的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转入,外加上中国低价的劳动力优势,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中国逐渐凭借制造优势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产业的转移标识着贸易差额的转移。

具体来看,东亚地区首先对中国实行产业转移,这直接导致东亚地区(新加坡和日韩等国)原来对美贸易额直接转移到对话贸易额,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额的转移直接减少了美国对东亚地区的贸易额,这些被转移的贸易额增加了中国和美国贸易额的差距。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中国内地的转移,中国制造充分继承了东亚地区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中国继而继承了东亚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逆差。此外,美国也直接将本土企业转移到中国,特别是将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转移到中国,再通过子公司将成品“返销”回美国。

3 解決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相关建议

3.1 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从中美贸易失衡来看,中国在美国贸易中占得位置远低于美国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贸易依存度很高,这种依赖性容易导致外贸高风险。因此,中国应该鼓励国内企业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采取这种策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中国从单一的美国贸易市场中解救出来,降低中国对美国贸易的依存度和风险。我国近几年开始尝试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例如10+1、10+3、中韩自贸区、中澳自由贸易区等经济合作,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能够享受关税优惠,促进国内企业开拓更多的出口市场,降低外贸风险。

3.2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技术贸易,促使美国放松出口 限制

美国相较于中国的优势是高科技产业,但由于美国的出口限制,美国高科技产品技术并未大量出口到中国,进而使得中美贸易互补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中国倒是互补了美国的贸易需求,但是美国却没有互补中国的贸易需求。

因此,中美未来的贸易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技术贸易,通过多种方式促使美国放松对华高科技技术出口的管制,尤其是军民两用技术设备的出口。美国放松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不仅有利于促进中美贸易互补优势的发挥,强化中美贸易合作关系,也能够促进美国高科技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技术贸易,促使美国放松出口限制,是未来中美贸易逆差调整的一大努力方向。

3.3 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推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

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性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同时为企业做好咨询与信息提供的宏观指导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缓解贸易不平衡,而且还可以通过投资设厂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另外,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组建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其国外直接投资行为,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的专业化。

4 结 语

经济全球化虽然促进了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但中国在这种表明“贸易逆差”中实际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更多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反而阻挠了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导致的风险应引起各界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但我们在深化开放的同时,也应关注开放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因此,中国秉持正确的贸易理念,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借助经济全球化机遇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技术贸易,充分缓解美国对中国贸易的逆差拉大趋势,这是未来调整中美贸易失衡结构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2] 陶建武.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与过程[J].重庆社会科学,2015,(9).

[3] 刘光溪,陈文刚.中美贸易失衡的最大得益者:美国企业和消费者[J].国 际贸易,2006,(7).

[4] 唐皇凤,陶建武.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现代演进——基于 历届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词频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6,(4).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 篇4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合理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主要有: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3.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

4.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2.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发展中国家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但前提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 ,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 (替代国 )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 ,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 (轻工、纺织、工艺等 )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3.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升级,提升全球化质量经营理念。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最突出的是质量与标准体系,未来国际贸易已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新理念。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实施全球化质量经营战略,首要的就是要提升质量经营战略理念,以质量经营打破技术壁垒。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一方面,质量必须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新要求,取得国际权威技术论证和进口国特殊技术许可。另一方面,则要强化满意度质量意识,即努力使产品与服务达到进口方国家、消费者、经营代理者与社会等方面的认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满意度。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篇5

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资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科技全球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物流业 篇6

中国政府已经将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定在7%左右,表示要实现一种新常态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虽然速缓,但质更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7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随着国务院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中国开始形成由南到北四个自贸园区的布局。自贸区使得中国对外更加开放,对国内外市场都是一个发展契机。

2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报告。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物流业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物流行业呈现“增速趋缓、质量提升”的基本特征,全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平均值为54.8%,反映出我国物流业总体仍处于平稳发展期,相较于2013年的LPI平均值53.1%有所增长,但增速放缓。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3年逐月回升的状态转为2014年的投资持续扩大,表明投资环境出现较大改善。

3 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认为物流行业要想实现大的突破需要考虑得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的物流行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优胜劣汰,市场会变得更加有条理化,优秀的企业才能从中脱颖而出,而一些小企业必定会被淘汰掉。

其次随着中国四个自贸区的形成,对海路运输的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物流业要适应中国政策的变化,制定出符合政策的发展策略,为对外贸易和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网购的日益强大,物流业能否应付也是物流业面临的困境,对于如何提高效率是物流业能否适应市场的重中之重。

4 未来中国物流业应该做出的举措

(1)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竞争和不断地创新。要想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经济要不断革新自身的体制。物流行业需要一批具有建设性的人才对物流行业做出系统的设计,使中国的物流行业步入正轨。无论是前期的发货、中间的运输、最后的签发和事后的保障都需要建立完整的市场规则。只有对物流行业做出规范,才能使整个市场排除恶性竞争,使一些具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脱颖而出。

规则的创新设计不仅要对物流行业提出严格的规范,还需要对消费者的权益做出说明,比如物品损坏之后如何赔偿要做出更加明确的标记,无论被运输的东西价值多少被损坏,消费者就有资格要求被赔偿。

对物品性质进行更加明确地分类也是必要的。越有能力的物流公司要将分类做得越精确才能使效率更高,也会淘汰一些能力较差的小公司,使市场规则更加明确。

(2)中国四个自贸区的成立对海上的“丝绸之路”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对海上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码头的管理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物流公司强大的能力。

第一,加强互联互通设施建设。特别要在港口、口岸、物流和信息设施等领域努力与沿线国家就合作方向、重点内容和共建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谋划,要更加注重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和集疏运体系建设。

第二,提升海运便利化水平。注重深化与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多边和双边磋商,尤其注重在海运会谈政府合作机制下,努力促进和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多层次交流与合作。推动便利化运输,关键要推进“一站式”通关,切实解决好“一站式”通关的标准、规范、机制、信息化等问题。

第三,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加强航行安全、海上搜救和应急处置、船舶防污染、新能效船舶研发、海事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尤其注重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和制度建设,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打造区域海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推进国际物流体系建设。要与沿线国家积极发展物流业,建立以“一单式”多式联运为标志的区域物流体系,融入全球物流网络。深化我国重要港口与国际重要港口的合作,加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依托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物流信息共享合作。

5 借鉴其他国家物流行业的经验

(1)美国的物流中央化———物流中央化的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市场营销方面,物流管理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在流通和服务方面,物流管理过程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

从美国的物流管理的经验看,我们可以建立局部区域的物流网。例如某个区所有的超市形成一个网络,人们从网上直接对超市里的东西下单,可以使不方便购物的人群得到新鲜的食物,对局部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也同样可以一个社区进行团购,价格便宜并且速度快。

(2)日本的高效配送中心———物流过程是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废物的再利用及生产资料的补足和再生产)。在日本,物流是非独立领域,物流(少库存多批发)与销售(多库存少批发)相互对立,必须利用统筹来获得整体成本最小的效果。物流的前提是企业的销售政策、商业管理、交易条件。销售订货时,交货条件、订货条件、库存量条件对物流的结果影响巨大。流通中的物流问题已转向研究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问题方向。

一些大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物流部门,方便管理,并且效率高。直接将自己工厂的货物运输到消费者手中,省去了许多步骤,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节省成本,虽然没有大批量的订购,但是也相当于一个地区接着一个地区的完成订单。

6 其他方面应该如何配合物流业的发展

(1)物流行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物流业与运输息息相关,随着中国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中国政府将会对汽油、天然气等燃料进行创新,使得排放的有害气体减少的同时也降低运输成本。

(2)中国的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向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企业学习,不断对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为物流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如果质量不过关,突破不了创新,便保持不了长久的合作,也就无法保持物流业的长久发展。

(3)码头运输是中国加强与国外贸易的重要手段,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对港口运输做出系统的规划,制定完整成熟的管理方案,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

(4)电子商务也要为物流行业的发展积极创新。就网购化妆品来说,一些网站开辟了海淘的市场。“海淘”顾名思义就是在海外淘货,与国外的一些知名品牌合作很好地拉动了两个企业之间的互动,同时为物流行业的速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高等教育要为物流专业输入相应的人才,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办法。为中国物流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硬件支持。相关的软件开发也要不断革新,跟上经济市场的变化。

中国物流业在未来要迎接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压力,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同样需要中国的物流,虽然我国的物流业没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系统成熟,但是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优势,我们对物流行业也足够重视,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物流业必定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杨长春.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7.

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的论文 篇7

关键词:工业气体企业;全球化;产业链发展;延伸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会对工业气体企业的市场增长率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工业气体企业所在的国家或者是地区的产业市场增长率一般会达到国家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5倍左右,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和探究全球化视角下工业气体企业产业链发展延伸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球化视角下工业气体企业发展战略趋势

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大部分的经济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发展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仍然会持续增大。2008年的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到今天,国际经济呈现出良好的稳定发展趋势,美国国内消费总值在稳步上升,经济增长率趋于稳定,欧盟经济在短暂下降之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新型工业国家的经济与过去相比仍然持续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对全球工业气体企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工业气体企业都在我国投资建立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据相关部门统计,国际工业气体企业在我国同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左右,对我国本土的工业气体企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我国工业气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因此,要积极分析工业气体企业在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链发展延伸战略,提高我国工业气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工业气体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主要跨国工业气体公司的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

(一)林德集团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

在工业气体行业中,林德集团的主要业务是增强世界大型工业气体业务为主的,作为国际知名的工业气体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林德集团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例如在东南亚,林德集团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化工行业方面,而在拉丁美洲、印度以及我国,林德集团在钢铁行业投资规模在逐步扩大,其中印度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翘楚,其经济增长形势较好。林德集团产业链发展战略可以归结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新型业务开拓。随着经济形势的稳定,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增长稳步前进,以及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林德集团近年来不断拓展工业气体氢气业务的发展。

(二)普莱克斯集团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

创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能源价格不断升高以及新型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这些都是普莱克斯集团发展的重要机遇。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普莱克斯集团成功的秘诀,通过与其他行业公司签订长期的供气合约,普莱克斯集团获得持续盈利。当前普莱克斯集团的发展已经覆盖北美地区、南美地区、欧洲地区以及亚洲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工业气体的集中运营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增加普莱克斯公司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普莱克斯公司紧紧抓住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未来将会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

(三)美国空气化工公司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美国空气化工公司的产业链发展战略主要集中在三个主要方面。首先,在大型管道工业气体业务发展方面,美国空气化工公司将继续履行之前签订的供气合同,并且在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波动的情况下实施最小用气量条款,以保证公司的利益。其次,在气瓶工业气体方面,美国空气化工公司将贯彻执行短期供气合同,并且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适度拓展地区的新型供气业务,并采取措施对公司支出费用进行节约优化。最后,美国空气化工公司还在电子行业领域开拓了相关业务,积极发展气体液态业务以及新兴业务等等,例如对控制器的产业价值链进行优化、拓展半导体工业材料业务等等。美国空气化工公司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丰富企业经济利润获取途径,将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获得良好发展。

三、全球化视角下工业气体企业在我国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

(一)法液空集团的本土化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

法液空集团在工业气体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雄厚的资金、优良的管理策略以及敏锐的市场感知力长期在工业气体行业占据领头地位,良好的资源优势以及丰富的经验使得法液空集团在我国的工业气体行业中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作为获得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之一,法液空集团能够积极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强化集团与当地政府之间良好合作关系,并且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争取大型工业气体项目的发展机会,并且在项目实地调研、项目行业现状调查、项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及项目市场调查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了解与项目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盈利点,并且将相关数据传回法液空集团总部,由总部战略发展高层决定项目是否会对公司的长期延伸发展带来机遇、项目的可行性、获利点以及需要的投资等等,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之后,最终做出相关决定。这种契合实际、综合考虑的产业链发展延伸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了法液空集团把握投资的机会,并且在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范围拓展等方面获取更大的优势。

(二)林德集团本土化产业链发展延伸战略分析

林德集团在我国的发展是在收购了原BOC集团后进行的,并且在原BOC集团比较成功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在企业管理模式、企业运营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调整,而这些调整给林德集团带来了好的一面,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不良的一面。首先,林德集团的调整产生了管理机构庞大、执行力降低以及决策速度变缓等弊端,这些都对林德集团在我国的工业气体业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由于丰富的管理经验,林德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管理方式以及决策方式本土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这使得林德集团在业务开展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优势。

(三)普莱克斯与美国空气化工的本土化产业链发展战略

普莱克斯与美国空气化工在我国的产业链发展延伸战略极为相似,两家跨国公司都拥有强大的管理团队,这首先保证了管理的科学性。其次,这两家公司在进行本土化产业链发展战略的时候,都综合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包括政治发展局势、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加大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最后,有步骤、分层次是两家跨国公司在我国产业链发展延伸的主要战略,充分融入到当地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划中,有计划、稳步的推进公司的本土产业链延伸发展,逐步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推进公司的发展。

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作为强有力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各大跨国工业气体企业产业链发展延伸的主要选择,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各个跨国工业气体企业在我国的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都有所不同,但是相通的一点是跨国公司都要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我国实际情况决定的。通过分析各个跨国工业气体公司的发展,希望能为我国本土的工业气体公司的产业链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作者单位:浙江海天气体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楚天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J].中州学刊,2010,(2)

[2] 钱俊杰,张宇飞,郑汝楠.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2,(3)

[3] 刘奕含.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产业结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

[4] 胡小兰.全球化背景下工业气体企业产业链发展延伸的战略实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3,(13)

试析经济落后地区的化学教育 篇8

1.4学校化学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化学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教学方法的陈旧,大部分教师还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二)教学的指导思想偏离素质教育,错误地认为应考是化学教学的唯一目的.(三)对实验重视不够,很大一部分教师。只在课堂上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忽视了化学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四)教学过程中,只侧重检查课堂上作业完成的量,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解决化学教育落后的途径夏对策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化学教师在没有充分的实验设施条件下,想开展丰富、生动的化学实验和结合实际改进化学实验,实在是无能为力,所以,添置足够的化学实验设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具备充分的化学设备的条件下,化学教学才能得以正常健康的稳步的开展.针对以上提出的在现今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有一个解决的途径和对策.除引起学校、社会对化学的重视和重新认识外,还应加强实验设施和化学教学自身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在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的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与构建一种新的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与完善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化学课教学创新谈些粗浅的看法.“

2.1建立符合实际的有效的教育评价标准.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现在教育评价注重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注重评价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失去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只注重评价教学结果,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使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火花长期受到压抑而泯灭.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加以引导,教学方法上改变以量化为手段,注重在课堂及作业完成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上,找出学生的优点及闪光点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给学生创新留有足够的时问和空问.

2.3充分重视化学实验,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任何实验或多或少地都具有一定的验征性和探究性.探究性实验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拟定方案,分组探究,集体讨论,完成实验报告或论文,作出评价,整个过程都在开放中进行,教师只起到咨询、帮助、引导、参与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2.4渗透工农生产、日常生活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针对各种广告,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辨其真伪.如剖析。点米成金、。水变燃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营养品等等伪科学或不科学的广告.再如防止漏气,在液化气中掺的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H3C SH),汽油中掺入乙醇,可减少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手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具有新型、多能、质轻等特点,这些知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体会到化学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觉形成探求新知识的意识.

经济全球对民营企业的启示 篇9

一、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特征

1.民营企业贸易活动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国际贸易量的迅速增长,我国民营企业的贸易活动已经跨越了国界,正在与各国的企业、市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贸易往来必会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会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2.民营企业生产加工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了跨国流动,这就使得各国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各国企业的生产活动日益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并使国际分工得以细化和深化。以波音公司为例,其生产的波音787客机,如果按照价值计算,该公司只负责生产大约10%(尾翼和最后组装),其余部分的生产由遍布全球的40多个企业完成,机翼由日本企业生产、起落架由法国企业生产、碳复合材料由意大利企业生产,其余数以万计的部件则由韩国、南非、墨西哥等国家的企业生产。可以说波音787客机并非完全是美国公司制造,准确地讲是多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从世界各地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采购,通过这种全球化生产加工模式来降低经营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民营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投资所在地的企业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并且都会制订全球战略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民营企业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逐步与世界接轨,客观上要求这些企业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模式来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提供很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作为整个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使得市场经济在各国家之间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贸易、科技等在各国间的流通,很多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产品的成本,往往会选择在人工费用较低、生产资料较丰富的地区或国家来进行投资,这为我国民营企业吸引外资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2.为我国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良好的机遇

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特别是对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技术的发展速度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主动权,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能够以较小的代价从发达国家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这些技术和经验如果靠企业自己研发和积累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经济全球化能够为我国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良好的机遇。

3.促进我国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我国的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内民营企业在追求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时往往忽略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产业较弱,第三产业滞后,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与竞争,这就要求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投资与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民营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降低成本,帮助这些企业获得更多利润,进而促进其发展。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外贸出口,使民营企业可以面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样我国民营企业可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虽然经济全球化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但是这也促使我国民营企业加速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这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为我国民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我国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营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1.使我国民营企业遭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扩张提供了良好契机,这些大型公司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得到加强,他们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会对我国的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凭借其控制的先进技术以及所提供的良好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直接与我国民营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容易加大我国民营企业同世界先进企业间的差距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这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抵抗商业风险和投融资等方面处于劣势。现在仅仅依靠消耗资源、以低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这就使得技术相对落后的我国民营企业

处于不利地位,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民营企业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差距将会进一步增大。

3.使我国民营企业更容易遭受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市场和金融机构有了紧密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国的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已逐步形成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种资本的国际化也带来了资本风险的国际化,一旦某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可能就会波及到其他国家甚至是造成世界范围的危机。经济体系这种特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容易引起国际经济的连锁反应。这会使我国民营企业更容易遭受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

四、我国民营企业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1.我国民营企业应坚定不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浪潮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民营企业应顺应这种发展,把握机遇。历史证明,过去的闭关锁国,造成了国内民营企业未能将眼光投到世界领域,未能及时了解所处行业的世界发展水平,国门洞开后,根本无法抵御来自世界企业的竞争冲击,有了这样深刻的历史教训,我国民营企业更应该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挥现有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遇到风险时保持清醒的认识,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发展战略。

2.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制定合理措施管控风险

首先,民营企业应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力度,建立起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其次,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现代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不仅仅局限于厂房和设备,还应包括研究成果及知名商标、商誉等知识财产。学习并利用好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利用我国的法律制度保护自身的权利,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3.我国民营企业应重视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日趋明显。国际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需要不断地研发市场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或者是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保持优势。

4.我国民营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并形成学习型的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正逐步处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环境中。目前企业间的竞争正由产品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企业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实现发展目标的首要资源。企业需要根据其发展战略来制定长远、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才的培养工作贯穿于企业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将企业建立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型组织,企业内部应重视人才培养,杜绝形式主义,真正提升员工的能力水平。

5.我国民营企业应转变企业管理理念

全球经济的“零”时代 篇10

美国、日本、欧洲同步进入衰退已成定局,而且上半年的经济萎缩可能远远大于预期,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笔者认为可以用007来形容。

第一个“0”是全球零增长

全球范围内的银行惜贷现象仍在蔓延,正常的投资、消费、贸易多无法进行,而这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显现。就业市场迅速恶化,最终需求的不景气将影响企业盈利和投资者信心,反过来制造新的银行坏账,加重信贷收缩。新兴市场国家中一半因商品价格暴跌而陷入困境,另一半则因出口下滑而不景气。

面对非常的经济挑战,多国政府纷纷推出非常的刺激经济手段。央行们史无前例地联手大幅降息,并向银行体系大笔注资。这些行动一方面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另一方面制造出巨额的流动性。各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扩张之大、行动之快,乃近代史上之罕见,截至2008年底,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财政刺激计划已超过5万亿美元,超过全球GDP的3%。当财政措施渗透到经济的各个角落后,笔者预期GDP增长会有一个重大反弹,但这是一个人造的增长,一个质量不高的增长,一个对多数企业盈利帮助不大的增长。靠公共部门“增杠杆”来抵消民间部门的“去杠杆”,有助于舒缓经济增长压力和就业压力。不过,这种模式不可能持久,经济真正的复苏仍有赖于民间商业活动的重新启动。

第二个“0”是全球零利率

世界在滑向通缩,不仅能源、商品、农产品价格暴跌,需求下降势必带来制造业、服务业价格的下降,产能过剩不可避免。通缩的危害程度最终取决于工资和收入收缩幅度,鉴于各国政府、央行的反应速度和政治意愿,笔者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轻微和短暂的通缩,而不是1929年大萧条的翻版。

从来没有如此多的当局比赛着向货币零利率区间冲刺。金融体系的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发展,迫使各国央行快速反击,大幅降息。估计至今年年中,主要国家的利率水平均接近于零。数量扩张已经开始成为贯彻货币政策意图的主要工具,央行们通过买卖各种债券(而不仅仅是国债)来影响不同资金市场和债券收益曲线,以达到降低市场利率的目的。

零利率和数量扩张带来流动性的泛滥,也为新一轮资产泡沫埋下了隐患。不过笔者认为,任何真正的牛市,一定要建立在银行信心恢复、经济复苏在望、企业盈利前景改善的基础之上,目前股市的反弹,未必能持久。另一方面,处理雷曼兄弟倒闭的教训,必然会令决策者在没有看清楚形势之前,不敢过早回收流动性。

中国经济带来最大变数

“007”中的“7”是指中国的经济增长,真正的意义是“保7”。中国上一轮经济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出口、投资、消费、地产以及经济结构升级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五驾马车,现在只剩下财政扩张一驾马车,即使力量再强大,也难以和五驾马车相提并论。

中国经济过去五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这种高增长是依靠两个超级因素拉动,第一个是WTO,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度上升;第二个是城镇化房地产热,带动了50多个产业飞跃性的发展。目前,这两个超级因素不复存在,在新的超级因素被找到之前,中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也难有大作为。

中国今天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考虑自己是不是赢家,而是要尽量想办法不使自己成为输家,金融海啸已经传导到美国和中国的实体经济,将来有可能再波及中国的金融体系,我们处于传导链上的末端,现在的感受还不是太强,首要的工作是确保实体经济、就业、社会安定、金融稳定,不要出现太大的冲击。我相信今后三年、五年、十年经济的格局会变,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事情做好了的话,后面的事情就自然而然了。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增长引擎。在发达国家陷入衰退之时,世界的目光自然投向中国。目前的民间增长动力不超过5%,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将经济增长稳定在7%~8%。对于中国,就业才是经济以至于社会安定的关键,至于GDP增长为7%或8%,并不重要。

[编辑 陈 艾]

上一篇:医师多点执业协议书下一篇:优秀:邮政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