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物流专业群(精选6篇)
商贸物流专业群 篇1
摘要:专业群建设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校中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最佳模式, 本文将两者结合,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物流专业群为例, 从专业群顶层设计、校中企平台规划、配套教改举措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校中企,专业群商贸物流,融合平台
当前, 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建立校中企这种方式来加强某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也为许多院校所广泛采用。然而, 校中企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放大, 通过组建多个相互关联的校中企构成一个平台, 还能充分整合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实训设施等各类资源, 发挥资源整合的聚变效应, 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群的融合和发展。然而, 关于高职院校“校中企”的研究一般多限于单专业的建设, 在专业群建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商贸物流专业群为例, 开展一整套建设方案的实践探索。
1 可行性研究———基础条件
专业群建设必须将待建设的相关专业归并到一个院 (系) 部, 且要求有龙头专业。我院在成立商学院时, 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调整在一起, 其中物流管理专业是龙头专业, 在生源、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实力最强。初步具备了商贸物流专业群的建设基础, 使得这种聚变效应具备了软条件。
此前各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 多停留在顶岗实习这一低水平层面。随着我院物流国家级实训基地的建成, 具备了深入开展内涵建设, 深度校企合作的硬基础。
2 顶层设计———专业群建设规划的整体思路
要建设一流专业群、特色专业群必须立足长远, 以龙头专业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 围绕创新做文章。我院以物流国家级实训基地为基础引企入校, 以校中企为专业群整合平台, 构建一横一纵, 十字构架的专业群。
2.1 一横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龙头, 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为两翼, 打造紧密结合的商贸物流专业群。无论是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担负商贸流通纽带职能的角度, 还是从专业规模、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角度, 物流管理专业都具备担任专业群核心的能力。在专业群建设中, 各专业应共同探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起来, 共享师资及实训资源, 利用校中企逐步建立多专业分岗位的实训课程。
2.2 一纵
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纵向专业体系。在条件具备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将来向上延伸至本科、工程硕士。首先, 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角度, 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发展阶梯, 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学历进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其次, 从市场需求来看, 当前物流行业中职层次的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口很大, 专科层次人才供需较为平衡。最后, 我院当前完全具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中职的条件, 中职的开设也将为高职生源提供有力保证。
3 校中企专业群融合平台规划
若仅采取相关专业归集, 课程简单衔接的方式, 专业群建设将只是停留在表象, 缺乏实质性的支撑和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因此, 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是围绕顶层设计和发展目标搭建校中企专业群融合平台。
3.1 整体思路
以龙头专业为核心,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 循序渐进, 引、建结合, 逐步建立功能各异的商贸物流校中企, 分阶段打造专业群融合平台, 为一纵一横专业群规划提供有效支撑。校中企专业群融合平台将是后续教改举措的基础, 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材校本化、创新性教师培养机制等举措将围绕着这一专业群融合平台来推进。
3.2 具体方案
第一步, 引入一家规模电商企业落户物流实训基地, 将物流和电商两个专业衔接起来形成初步的横向整合。引入电商企业而非物流企业的原因在于, 没有商贸的物流如同无源之水, 将很难开展。物流与电商联系密切, 且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第二步, 以电商校中企为孵化器, 由教师和创业学生创建快递中心和淘宝工作室。快递中心将是物流专业中职、高职纵向专业体系建立的纽带。淘宝工作室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能够给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环境和创业平台。最终, 电商企业、快递中心、淘宝工作室共同构成模拟的物流电商大生态圈, 进一步完成物流和电商两个专业的横向和纵向的体系整合。
第三步, 引入一家连锁经营企业或将校园超市加入校中企平台, 通过连锁配送和实体店销售将物流与市场营销衔接起来, 模拟物流与实体经济生态圈。
4 配套教学改革举措
4.1 站在专业群角度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往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由于基础条件和视角的局限, 都是各专业独立进行, 以小修小补、微调为主。这种修订方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商贸物流人才的要求, 也无法有效衔接专业群。通过校中企平台的搭建, 具备了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深化实践技能培养的条件, 使得全面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有据可依, 有基可施。具体思路为:
4.1.1 专业群和校中企专家共同讨论调整方案。
以企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关联性为基础, 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起来, 将实践技能课程同校中企、实训基地设施衔接起来。
4.1.2“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柔性模块化设计。
“基础平台”是根据专业群人才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 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专业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 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 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 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
4.1.3 调整学期安排和顶岗实习方式。
修订后的方案将砍掉原来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关的课程, 腾出教学课时, 将专业课程前移。学生在1-3学期学习“基础平台”课程, 第4学期学习“专业模块”课程, 第5学期校中企实习, 第6学期校外顶岗实习。
4.1.4 以校中企为课堂, 建立多专业、分岗位、全流程的综合性实训课程。
4.2 实施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4.2.1 限于条件, 原来有些专业课程并未开展实质性实训或实训内容同岗位工作联系不紧密。
现在可利用校中企, 针对岗位按照流程来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如开展货物学、包装、分拣、配送、快递、服务营销等实训项目。第5学期安排学生进入校中企实习, 学生承担具体工作, 在工作中完成课程获得学分, 还能够获得补贴。在校中企里, 可以让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环境, 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方向性。
4.2.2 建立专家课堂。校中企平台使得引专家进课堂更具操作性, 部分实训课程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4.3 实施专业课教材全面校本化
校本教材是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自身实际条件充分结合的产物,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教师将同校中企的专家共同讨论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使教材内容同岗位需求完全匹配。专业群应制定出校本教材建设规划, 争取以每年2-4门的速度实现全部专业课程教材的校本化。
4.4 教师与校中企专家共同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
由专业群教师和校中企专家组成教学团队,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群各专业争取以每年两门课程的速度, 用三年时间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精品资源共享课, 使全部核心课程精品资源化, 并形成良好的院、省、国家三级申报、建设梯队。
4.5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
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 校中企平台正好能将三大功能聚集于一身。短期培训、进修, 假期顶岗实践等传统方式, 并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双师型、复合型要求, 在教师培养模式上必须有所创新。通过安排教师在校中企担任具体工作, 组织专业教师和创业学生共同组建企业实体等方式, 既能发挥教师专业知识服务于企业和务社会, 又能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实际企业运作来培养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能够形成一个长期的、稳定的, 产、学、研互哺的教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
[2]刘延明, 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8) .
[3]郄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1) .
商贸物流专业群 篇2
摘 要: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教育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物流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领域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管理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培育专业人才以及利用核心优势发展专业群这一过程中,需要客观分析当前局势,并且结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加快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
人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而教育就是这财富的推动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行各业都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欣欣向荣,物流产业就是其中之一。高职院校是教育和社会的链接者,它一边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人才,一边又利用人才的培养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发展专业,一是因为近些年来市场经济中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二是因为想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群优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它办学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念,但是它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看重实际应用。所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理论和实际的综合运用。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强,物流管理专业是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一门专业性学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学生可以掌握物流管理的最新理念,以及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物流管理专業的基础知识设计和规划未来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还涉及了其他学科的关联,例如会计、贸易和法律知识。所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实用性的社会之需。
2 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简单的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精神,两种专长,三种方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利用共同的教材设施和优良的教师团队,再加上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社会行业的实际支持,希望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专业群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因为一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专业,他还需要其他专业的配合。专业群是指,利用一所大学或者多所大学的某一个或者多个就业率较高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为中心,结合其它与之相关的专业或者是技术领域,从而组成一个更高层次的专业学科。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群是围绕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再加上其它与之相近的学科,共同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业研究。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大的方法面来说,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自身优势建立专业群,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建立何种专业群,培养怎样的优秀人才都是需要高职院校准确定位的,即立下一个目标。俗话说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学校先确立一个培养计划和目标,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才有据可循。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教学计划,还要熏陶学生们自己建立物流管理的学习和就业计划,只有共同目标的一起建立,才能双管齐下的创建好专业群和人才培养模式。
3.1 一种专业精神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是首先培育学生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掌握不同的种类,例如运输型、仓储型、身为工作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物流管理的难题。如果在社会中一遇到难题就放弃,别说是为社会的物流经济做出贡献了,就是自身养家糊口就很难。所以说,以实用性为本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在学校就定下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目标。只有学生在学校就具备了专业的钻研劲,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持之以恒,才能在工作中埋头苦干,这些都是社会所需之才。
3.2 两种专长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育物流管理专业群,培养专业人才,必然要让学生在物流管理的学习中有一技之长。并且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企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技多不压身。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起码要树立两种专长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可以适应物流营销中销售员、客户服务人员等。我们以此为例子可以说明,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特长和交流沟通合作能力的特长,才不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
3.3 三种方法的培养人才目标
三种方法和物流管理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联,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方法,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路向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校虽然订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学生能否成才关键还是要依靠自己。所以说,学校在建立专业群的过程中就应该把三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三种方法第一是认真学习,第二是结合实践,第三是打破传统。学生熟悉这三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方法,可以自学许多知识。人才不是一时的,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才是永远的人才,老师不可能时时教授学生,只有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才能引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潮流。
4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复杂的学科,而专业群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物流管理专业是这几年兴起的火热专业,高职院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大力开办此类专业。但是某一些高职院校在此专业的教学问题上没有相关经验,所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只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敢于面对问题的所在之处,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寻求解决办法以此来培养专业群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1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职院校以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打造专业群的过程中,出现了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具体的来说,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社会中物流行业的所需人才之间出现了矛盾。虽然高职院校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但是有些老师陷入了概念教学的怪圈。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的课程都是专业教学课,实践课程非常少,学生把物流管理的概念背的滚瓜烂熟,却不会实际操作。这样的课程设置明显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人才不相符合,也违背了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建立起来的培养目标。
4.2 教学不够先进性
我们要知道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面向社会发展的,它为社会输送此类专业人才是企业希望学生一入岗位就可以创造财富的。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学不够先进的问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三维式的培训,但是教学的落后性却成了平面式的教育。社会的物流产业管理日新月异,管理方式思维千差万别,基本上依据地区之间人口密度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区别等这些地方特色而实事求是的制定物流管理方案。但是,某些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只以某个地区为中心,显然这样不够先进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4.3 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自身师资力量的问题,招生人数过多,专业教师不足,教师的能力也有所差别,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专业教师过少导致学生课程的开设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知识储备就较少。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照本宣科,自身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积极性。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的问题也妨碍了物流管理专业设备的应用和专业群的建立。
5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我们在上文中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群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出现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有良好有效的方法,才能尽早疏通各个教育教学环节,才能满足社会对院校专业人才的需求。
5.1 采取敦促主动学习的方法
首先,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谨记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概念教学应该减少,实践教学应该增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敦促学生主动学习的办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老师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只把一些较难的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向大家讲解,然后就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力。在实践课堂中,利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地,让学生体验现场教学和实战式教学。并且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应该以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分数为准,这样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就会主动的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5.2 采用现代化教学
高职院校在建立物流管理专业群的过程中应该选取现代化教学的办法。
首先,学校要和物流企业公司进行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有利于物流专业信息知识的交换,企业可以把近期来公司所需的人才和物流管理的缺口告诉学校。学校从物流企业给予的信息中大力培养缺口人才,那么这样的人才一旦走入社会就成为了物流管理领域中“香饽饽”。
其次,学校可以邀请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为学生做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趣。
最后,学校可以请求企业给予一定的实践工作岗位让学生体验实践式的物流管理工作。
再或者是,学校利用企业的资助在学校建立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科技设备,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这种现代化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专业群和人才的培养。
5.3 打造專业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并且建立专业群也需要师资力量的大力支持,所以,学校应该大力打造师资力量。
首先,在招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时,应该聘请有培养人才精神和专业素质过硬的老师,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所需聘请与之相符合的教师。
其次,在教师的管理中,应该采用科学化的管理体系,给予老师分配教学任务以及合理的待遇,让老师可以安心物流管理教学工作。
最后,对老师也要加强培训,每年选取不同的老师外出进修,这样老师的知识就源源不断并且比较先进,再把这些进修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也会在此方法中受益。
6 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对之提出了专业群建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我们勇于发觉教学中的问题,积极提出措施建立良好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建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和培养人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付出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内物流行业人才缺口大 物流专业毕业生紧俏[J].教育与职业, 2011(31).
[2]黄有方,冉宝松.回望十年物流教育之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13).
[3]吴静激.以市场为导向的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0(28).
[4]戴晋.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0(04).
[5]李霄鹏.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建构[J].职教论坛,2010(01).
课题项目:
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物流商贸城:专业市场的最终幻想 篇3
专业市场的趋势
从商业地产的角度看,国外房地产界持有商用物业的理念也为市场所接受,除了一向被自行将有的购物中心业态以外,原来用住宅模式销售的专业市场商铺,也开始被开发商自行持有了。在这里我们简单归纳了一下专业市场现有的集中形式(见表一)。
点状、线状和立体是商业的传统形式,不管是专业市场还是综合市场,其中立体专业市场受到租金和规模限制,往往只配备较少的仓储空间以备临时周转;产业链整合式的专业市场,脱胎于“前店后厂”的营销方式,根据其规模,定位于城市或范围更大些的区域,但由于其较高的专业性,以及营销的缺乏,主要面对批发的客户。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被称为“物流商贸城”的形式,是脱离于专业市场的四种一般形式而演变的新形式,国内的义乌小商品城经过数年的运营可以算作具有了一定雏形,在商品展示、交易、营销等方面比较成功,欠缺的是与物流地产结合得还不是非常紧密。
物流商贸城突破了国外Shopping Mall以及Outlets(大卖场)的形式,实质是一种多专业市场的复合,将商业与物流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主要也是分布于城市中心区以外,尤其是城市副中心、新城、大型居住组团、工业区、交通枢纽等附近,兼顾批发和零售,多栋物业按照不同的专业市场类别分成若干片区,每个片区内又具备交易、展示、仓储、运输、办公、营销、旅游等功能,可以被看成是专业市场的最终形式。
良性发展的两大催化剂
1. 物流地产的机会
早在前两年,物流地产由于其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受到了市场的关注,被纳入到开发商和投资商的发展计划中,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有些很快选择了退出,只有少数坚持了下来。在参与者的现状中,我们主要看到政府下属企业和外资专业物流企业的身影,前者是将物流当作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后者则是将国外模式复制到国内,使国内市场进入其全球的物流网络。
从(图1)中可以看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零售商品,对于商业来说,如果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对于吸引客户是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的。这也给物流商贸城带来了发展的机会,简单来说,通过建立物流地产的优势,降低商品在物流环节的成本,给入驻企业带来价格优势,并通过商贸城的规模效应吸引更大范围的客户,达到多方共赢。
2.城市发展的郊区化
在我国城市发展郊区化的初期,郊区开发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在近两年,部分一线城市中心区各种物业价格大幅提高,造成投资和消费成本的同步提高,随着郊区化的逐步成熟,交通和生产、生活配套趋向完善,就有了郊区化的主动性。
同时,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一次次的政府土地招拍挂中越来越体现出来,能够获得土地已经成为开发商生存的关键,在市中心没有合适的新增供应时,各类物业的选址也由市中心逐步往郊区转移,投资和消费就只能被动接受郊区化的趋势。
在主动抑或被动的郊区化进程中,又出现了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副中心、新城、新镇等被赋予了不同的城市职能,这些都促进了物流商贸城的发展。从投资者角度,对于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尝试成为可能,从消费者角度,则习惯了非城市中心的消费模式。
物流商贸城的五大难题
1.前期选址不当,缺乏物流支持
要发展物流商贸城,除了要有专业市场的需求,还要有较好的物流基础,即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如靠近港口、铁路、高速等,否则不但会增加物品的物流成本,还会增加消费者的交通和时间成本。好的物流支持可以消除其他的影响。
缺乏需求支持。这里的需求是指贸易的需求、中转运输的需求、城市配套的需求等。即使有了物流的支持,但是如果所产生的需求不足以支撑所开发的体量,那么物流商贸城还是难以存活,事先必须对需求进行较准确的预测。
2. 产业定位不准
任何区域都有其产业优势的,如何发挥优势,进行物流商贸城的定位,是最核心的问题。很多时候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发展了不适宜的产业。这里面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发挥现有区域的产业优势,选择了一个不具产业优势的专业市场方向,如该区域优势产业是纺织,但是却选择发展家具市场,另一种是虽然选择对了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但是在产业链上却选择了较弱的环节,如该区域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却要将汽车整车放入物流商贸城。
3. 功能分析不细
交易空间设计不合理。交易空间是整个物流商贸城的核心,根据产业的不同,交易空间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同时物流商贸城主要是面对批发消费者,但是可以看到有的物流商贸城没有考虑产业对交易空间的影响,有的用零售市场的经验来做,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导致后期招商的困难。
展示需求未充分考虑。要将物流商贸城的影响力最大化,展示功能是最能体现的。从运营角度来说展示空间没有直接租金的,同时面积过大也会造成能源的耗费较大,因此许多物流商贸城都尽可能的缩减展示功能面积,但这样的结果会造成购物环境的品质降低,同时整个项目的低端化。
配套未根据规模的扩大进行调整。物流商贸城虽然是在物流基础之上的,但却是依靠人流促使其成功的,还是需要考虑消费者在其中的消费感受。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物流商贸城已经意识到了配套的重要性,在物流商贸城配备了酒店、餐饮街等,但是物流商贸城有巨大化的趋势,配套的过于集中会造成消费者的部分即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除了集中的餐饮休闲功能配套以外,还要考虑消费者在整个购物过程中的其他需求。
仓储面积比例过少。许多物流商贸城将注意力放到了交易环节,忽视了仓储对整个商贸物流成的影响。根据产业的不同,物流商贸城的定位不同,商品有不同的周转期,仓储面积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仓储面积小了,无法满足物流商贸城的商品存储,仓储面积大了,会造成空间的浪费。
4. 规划设计不精
规划设计是物流地产开发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难题,也是物流商贸城开发中的难题,这虽然被极大重视,但却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要求对前期经过分析得到的各功能进行最合理的布局,使各功能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并最大程度上发挥整个园区的集聚效应。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本项目与周边的交互性。例如刚才提到的仓储面积,即可以通过与周边工业地产的有效互动,将部分功能和成本外化,从而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率。
5. 后续运营不佳
商贸物流专业群 篇4
1 专业群与港口物流团队
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 连云港是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港口城市, 将更加需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来为经济的发展、“港、产、城联动”发展带来充足而必要的人力资源。这个千载难逢的政策资源给连云港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其中之一就是专业群的构建, 围绕新兴市场主要产业群构建专业群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港口物流产业群正是在连云港新形势下出现的朝气蓬勃的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也是高校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 唯如此, 高校与地方才能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与高校的科学发展。所以, 江苏沿海高校构建港口物流专业群迫在眉睫。
1.1 物流专业群
在物流教学课程体系当中, 物流专业指的是将若干个共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课程、物流知识以及在物流技术领域当中比较邻近的专业共同构成的一个群体, 在进行物流教学的过程中, 一般会将某一个特定专业作为物流专业群当中的建设核心。在进行物流专业的过程中, 通过建设物流专业群, 能够使物流教学工作形成集群优势, 并且能够将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将理论教学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融合, 能够在培养高端人才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高素质物流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 在物流人才培养中, 通过专业群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 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高端物流人才稀缺的现状。
1.2 物流专业团队
一般而言, 专业的团队具体指的是在相同的专业中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同理想的人员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团队进行分工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团队当中每一位团员的能力以及其优势, 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共同目标而组成的一个团体。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 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通过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不断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港口物流教学的工作效率, 港口物流教育工作正在形成团队分工、协作模式, 正在由传统的个体完成教学工作向着团队之间相互协作, 更好地完成物流教学工作。这样也从对个人能力的注重逐步发展到注重培养物流教育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的转变。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 江苏一些高校特别是沿海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港口物流产业群正在成为市场经济的新兴产业, 并从专业布局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多家学校近几年新增专业为港口物流、报关与国际货运等, 虽然从专业设置上体现了港口专业特色, 但是, 没有明确提出港口专业群概念, 也没有设计港口物流专业群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 物流专业教师还处于分散教学的传统范式, 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物流专业教学团队, 但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物流专业上, 而不是港口物流专业群, 并且呈现出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教师实践能力较差, 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教学团队整体意识不强, 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教师培训力度较弱, 教学团队缺乏竞争机制等缺点, 这些决定了研究港口物流专业群及教学团队建设具有紧迫性。
3 港口物流团队建设的特征分析
3.1 核心建设
以全面提升港口物流专业群团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 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 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团队,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物流专家讲授的机制。以教学工作为主线,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区级、院级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为目标, 以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 构建以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团队。
3.2 高效合作
高效率的港口物流教学团队必须是有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和专职教师组成的, 每一个物流团队中的组成队员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相互合作。高效率的物流团队不仅需要具有十分丰富的物流专业知识, 并且每一个队员自己的职业能力都是不同的, 通过团队协作能够切实解决物流团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物流团队除了要具有丰富的物流知识外, 还应该具有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相互协调的能力。有精湛的物流技术的人才在物流教育中能够如鱼得水, 而高效率的物流团队中还要求队员能够和谐处理团队关系。
3.3 长期目标
以区级教学团队建设为长期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使团队的专业结构更加优化, 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形成结构合理、学术氛围浓、协作精神佳、创新精神强的教学团队。提高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团队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提高专业群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促进专业群的迅猛发展。
3.4 团队沟通
在教育成为一项服务时, 那么在提供服务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企业和学生也会参与到物流教学方案设计、物流教学方案设施以及评价过程中来。因此, 港口物流教学团队不可避免的要与企业进行沟通, 并与上下游环节岗位工作进行了解, 这也是当前团队必须具备的特质。此外, 在团队中健康的信息反馈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 有助于对团队成员行动进行管理, 促进其更加有效地工作。
4 基于物流专业集群的物流团队建设分析
4.1 选择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明确指出, 在团队当中, 团队领导对于发挥整个团队潜力, 帮助团队解决突发事件和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难题, 确保物流教学团队对学生的服务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物流团队建设的过程中, 正确地选择团队负责人十分重要。在现代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模式当中, 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与物流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学生的知识面也更加广阔。在进行物流团队负责人选择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负责人有着十分专业的物流专业知识, 同时, 也必须认识到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 团队负责人一般负责与企业以及学院进行交流, 为此团队负责人还必须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港口物流教学团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团队工作效率有必然关系, 而一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以及团结程度则与团队负责人有着直接关系。因此, 在进行团队负责人选择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其具备有专业的物流知识, 良好的沟通能力, 同时也要求负责人有很好的领导能力以及人格魅力, 能够确保团队成员在其影响下形成一个纪律鲜明的团队。
4.2 合理的配置教学团队成员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深化, 社会分工也在不断细致, 因此, 传统的依靠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更多的是依靠团队, 通过合理的分工, 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港口物流教学团队正式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形势而提出的。因此, 在进行物流团队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要明确不同团队成员的不同教学工作合作完成。这样在进行教学团队组建的过程当中, 才能根据岗位的需要招聘校外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 在进行人员安排的过程中也必须综合考虑到团队成员的性格特质等因素是否与其团队工作要求相符合, 这样才能建设高素质、高效率的物流教学团队。
4.3 在团队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在物流团队当中, 高效率的物流团队除了拥有很高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执行能力和合作能力之外, 也要求物流团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工作的过程中, 要求物流团队成员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 对自己的团队忠诚。只有在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 团队工作人员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 逐步对自己的团队形成归属感, 这样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团队成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在物流团队工作的过程中, 整个团队就像一个机器, 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机器中的一个零件, 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则能够将这些零件进行连接, 充分发挥出机器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物流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团队成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4.4 企业基地建设
物流企业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 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物流企业专家认为, 职业定位——重视第一份工作、求职态度——正确看待晋升机制、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品质, 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可以提升物流管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学院始终致力于行业引导的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建设规划, 坚持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 深化校企合作,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适应江苏区域经济新常态和港口产业新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物流技术人才。
5 结语
港口物流专业群为核心物流团队建设中, 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团队培养路径、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团队校企结合产学研有效, 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区级、院级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为目标, 以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 构建以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团队。对于提升港口物流教育, 提升经济效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当前港口物流教学团队在建设中由于对物流管理教育工作的具体需求认识不足, 导致物流团队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影响港口物流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本文主要以物流专业群建设为指导, 详细分析了如何加强港口物流的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安宁, 覃慧芳.北海职业学院港口物流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市场论坛, 2013 (05) .
[2]范飞飞, 招耿春.港口物流教学团队建设与社会服务的相关研究[J].时代金融, 2012 (18) .
[3]顾波军.港口物流供应链及其柔性化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03) .
[4]胡碧琴.宁波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港口经济, 2014 (04) .
商贸物流专业群 篇5
关键词:职业素养,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目前, 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 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员工的职业素养, 这就要求在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以应付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的考验。随之, 如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成了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当笔者以“职业素养、物流管理”作为关键词, 输入中国期刊网加以检索, 搜到的所有切题的文章只有两篇, 并且都是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训方面培训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东营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 所以研究如何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1 职业素养内涵解析
大部分人对于职业素养的认识是:职业素养是指本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从事该职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1.1 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职业素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用于规范或约束自己行为的职业道德、道德情操、道德品质、职业品质、行为原则等的总和, 属于自律范围。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既可以理解成是行业的行为规范, 也包含了行业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的体现主要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
(2)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人们从事某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所要求具备的知识, 包括公共、职业知识。物流管理专业的公共的知识包括公共经济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 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知识包括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专业理论和知识, 培养对物流业务管理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等等。
(3) 操作能力。操作能力通常指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手段是通过专项教育训练获得, 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形成, 此项能力的高低依赖于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训练的环境、训练的时间长短等方面。
另外, 在研究职业素养的过程中, 有人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两类。显性素养主要包含可以通过一些介质或手段很容易实现量化的素质, 如拥有的资质、技能就可以通过一些机构进行鉴定, 获得一些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来证明其显性职业素养的水平高低。另外就是隐性素养, 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指标, 只能通过行业和社会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的约束, 比如职业意识就无法通过物流实体直观地表现出来。
1.2 职业素养培养目前存在问题
在之前,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企业员工培训都非常重视显性素养培训, 诸如各类证书获得等。比如有些学校就采用“双证书”毕业的制度, 其中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其中的一证。从企业来讲, 我们国家还没有严格的实行“职业准入制度”, 没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也可以上岗, 更进一步说, 很多的行业、专业根本没有规范的认证。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种情况, 流行的“物流师”系列证书在考试的过程中就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很多的培训机构抓住这一契机,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满足社会的需要。表面上看这些培训机构的工作效果还可以, 但实际上是治表不治里, 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严格来说, 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到企业亲自体验而后获得。一般学校对于学生赴企业顶岗实训等理解成纯粹的是技能的提升, 其实则不然, 学生在企业获得的不仅是技能, 还有如员工意识、岗位意识等隐性的素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顶岗实习实际上是提高职业素养的好渠道。
2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分析
2.1 物流管理专业简介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类学校开设大多已经超过10个年头,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基本可以做这样的描述: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主要面向仓配、制造、货代领域 (或企事业) , 从事采购与供应、国际货运代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掌握物流管理 (基本) 理论, 具备物流管理、物流管理能力,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实质上,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应当成为首要的培养目标。而职业竞争力的获得主要是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方面, 应该说某一个职业的专项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获得并熟练运用, 但是职业素养则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能获得, 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人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2.2 物流企业及岗位情况分析
我国物流行业真正地被重视也就是20年的时间, 现有的物流企业也大部分是以前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 企业规模小, 人才需求层次低。从近几年看, 物流行业中的就业岗位中仍然集中在诸如理货员、司机、仓管员、分拣员等操作岗位。但是也可以看到, 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配送、报关与国际货运等迅速发展, 各大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也开始升温:如具备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仓管员、订单处理员、国际物流销售员、物流营销员等。
2.3 就业情况分析
《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中说, 物流企业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 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能力, 即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 这个比例达到66.41%;物流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 比例都超过70%;物流中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90.27%的企业认为这一能力非常重要,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 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为提高学生的职场判断力, 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多元化、全面发展;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学生各个层面密切配合, 共同参与,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有效地职业素养教育格局。构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提升就业优势, 增强职业竞争力。
3.1 实施职业素养提升工程
引进CCEP项目, 通过案例、情境、模拟、拓展等学习环境, 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和职业环境要求, 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素养提升工程方案。
3.2 实施大学生德育创新工程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围绕“一条主线”、建设“两支队伍”、搭建“三个平台”、办好“四项活动”, 即以德育为主线, 建设专职和兼职德育队伍;搭建校内课堂、校外基地、网络媒体三个德育平台;办好春之舞、秋之韵、手工制作、创新教育四项活动。
3.3 高职学生导师制工程
本专业将坚持“手牵手, 高职学生导师制工程”, 教学团队每一名成员都与本专业的学生签订导师制协议, 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从学生的政治思想、专业学习、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
3.4 走出校园, 提升社会能力
本专业将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实施心连心, “爱心奉献社会”工程。通过爱心奉献、企业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奉献精神
3.5 大学生创业与创新工程
结合专业特点, 营造科技创新教育氛围, 通过实施班级项目活动, 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重视学生潜能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4 职业素养教育活动课程设置
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设计了包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9个模块的学习活动课程。详见下表。
总之,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这一任务的进行, 需要多方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希望本文所讲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 .
商贸物流专业群 篇6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双证书制度,课程模块化
1 高职物流专业群的教育现状
1.1 专业群的含义
专业群是指社会、学校根据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同特点,设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各种相关专业为辅助,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群体。它针对企业所需要的不同岗位设置,能够极大的降低建设实验室的成本,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度。因此,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主要标准,专业群建设目标必须明确,即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①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②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③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本质在于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依赖程度,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将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作为各个专业群建设的首要问题,势必会取得极大的功效。
1.2 物流专业群
青岛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大力发展区域大物流、重点发展董家口港建设项目,在物流业发展如此大好背景下,为进一步为青岛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技能型应用性的高素质人才,青岛黄海学院针对各专业教学计划于2011年对部分专业进行了整合,把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市场营销、港口业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归结于物流管理,并大胆提出建设物流专业群的设想。物流专业群围绕港口物流的各个环节,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港口物流不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物流专业群建设更加具有了与社会经济、当地生活、现实无缝隙、零距离接触的特点,因此更彰显了其服务社会的特殊功能。
1.3 物流专业群的现状
近年来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虽然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规模发展迅速,但随着本科与中职毕业生数量的上升,高职生无疑成为了“夹缝一族”。
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目前,物流人才需求市场存在着一种怪现象:一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很难招聘到令自身满意的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一面是全国各大高校每年有大批物流专业毕业生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不得不从事与物流相关度不大的职业,并且即便是已经在物流相关岗位上就业的失业率和再择业率也相当之高。一面是企业急切需要用人,一面是物流专业毕业生渴望能够顺利地在物流相关岗位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应该是“供需两旺”才对,可实践中却出现“两头喊渴”的尴尬局面。究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供需“口径”的不一致,也就是说学校所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探讨物流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应怎样整合,课程体系应如何设置才能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是我们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实施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因
2.1 学科本位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如今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能很好的体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特点,结构存在问题。课程组织过程相当一部分在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学了三年课程到头来不知道真正能做什么,即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呈现出传统的“学科本位”特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没有。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就应在专业培养计划中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实践课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面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转变。
2.2 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方式上的利益化表现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在规模与数量上的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急剧上升,由此引发的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解教学资源紧张状况,有的院校将通识课程的教学全部安排为大班课,听课的学生多则几百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弥补了师资、教室等教学资源的短缺,降低了教学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秩序差、学生参与性低,无益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等。
2.3 课程设置太细,不注重不同专业的相同学科交叉
单以物流专业为例,物流是一项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物资的整体供应链条,每一个环节都和其他环节相互交替。但目前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基础课太窄、专业课又太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十分局限,不能很好的拓展学生视野,更达不到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效果。例如物流仓储管理这门课,它就和商品采购、物流配送管理、商品养护等知识有很多交叉。在课程设计上就可以设计仓储综合管理这样一个实训项目,把相关学科融合起来。以此类推,物流专业群中各专业的交叉学科也可进行统一整合,不仅可解决课程的师资综合利用问题,也可达到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一专多能的人才的目的。
2.4 教学模式单一、实践课时形同虚设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群的课程设置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还是沿习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的教学过程,学校也多以知识传授的数量和精确度来衡量教学成果,实践课时即使设置也很难保证真正开课。这与目前企业所注重的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不相一致的。因此,在保证专业基本理论教育的前提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配套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当务之急。
3 进行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举措
3.1 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促成学生就业为根本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物流管理专业群学生培养方案、建成集教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实现该目标,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
①坚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定位。
课程设置要以物流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应用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技能为培养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专业群整体优化、定向选择、统筹兼顾和合理排序。
②坚持将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要求相衔接,实行“双证书”制度。
必须以毕业证与职业技能证相结合的“双证书”制为框架,即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考证与教学有机链接,既完成了教学计划的技能达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物流师证、报关员证、叉车证等)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③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
在课程设置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专业本身,而应以专业群所有专业为整体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尽可能的吸收教师参与变革的讨论与修订工作,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坚持以“火车开的快,全靠车头带”的理念,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进而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专业群不同岗位需求的人才。
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人才培养过程自始至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以“自学、动手、表现、创新”等机会。保障学生在参与教学、教学相长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促成学生爱校、爱本专业进而爱学习的主动学习模式的形成。
⑤坚持以技能大赛内容为校内实习主干课程的原则。
通过研究技能大赛(如全国物流大赛)组委会发布的文件,下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等途径、方式学习比赛项目的内容,邀请企业专家来现场指导,这更清楚的表明了高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实用操作技能,明确教学内容的教授程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⑥建好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物流专业群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场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如通过建立校内“海信班”、“阿里巴巴班”等方式拓展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通过与相关企业签到校企合作协议等方式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这样不仅可极大的督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使理论转化为实践,可更进一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加快与就业岗位的衔接性与适应性。
3.2 实施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模块化是指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必须、适用、实用的原则,对物流专业群有关知识、技能和情感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合等特点,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它可以根据社会对物流相关职业的要求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重建新课程,进而为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多种目标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和复合性的要求。
另外,课程模块化也是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的重要手段。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优势,便于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也便于学生自主灵活地进行选修。因此专业课程模块化既是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要求,也是实现课程体积小型化的基本手段。
4 实施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预期效果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确立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理念的依据。其课程内容应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课程改革必须以对专业群的行业特点分析为前提,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从而达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之功效。因此,努力加强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改革,尽早尽快的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物流执行性与操作性人才,不断提高物流专业群学生的就业率,是我们高校物流相关专业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2]靳荣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物流技术,2009,(6).
[3]郭强,张福双.民办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
[4]方晓霞,范明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
【商贸物流专业群】推荐阅读:
区域商贸物流05-31
商贸物流发展研究08-09
商贸物流园建设思考09-13
豪德商贸物流城简介05-12
商贸物流发展规划08-02
兰山区商贸物流业典型材料10-19
商贸物流招商引资工作方法探析范文08-03
商贸流通专业06-12
商贸专业论文08-18
电子商贸专业自荐书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