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2024-11-07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精选7篇)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篇1

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降低运作成本,国际设计业务也在慢慢向亚洲和中国境内转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内需市场的持续扩大,国际设计界开始持续关注中国,各类国际设计资源已开始向国内集聚,谋求新的发展。德国红点奖机构主席彼得·扎克一年内先后4次来华访问考察;日本国宝级设计大师喜多俊之也是三顾广东工业设计城,并最终设立个人设计工作室,他甚至预言,中国将在未来10年内成为工业设计大国。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教学培养优秀工业设计人才,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空间形式是核心。

一、职业院校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构成

(一)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构成

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按照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的职业可以分类为:工业设计专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此类型专业是围绕工业设计行业职业岗位和学科本身发展特点设置的专业,反映了工业设计类行业主流和本质特征,是工业设计专业体系的主体和骨干。

工业设计专业立足于本地区,面向各类中小型工业设计企业,为工业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和三资企业等外向型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现代产品造型思想,能够结合消费需求、市场流行趋势,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造型创新设计,服务于工业设计行业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这类专业主要有产品造型设计、雕塑艺术与家具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玩具设计与制造、染织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皮革制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及专业方向。“工匠精神”是工业设计之本,是打造高质产品的唯一途径。在当代语境中,工匠精神更多指的是一种坚定、专注、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即使在规模化的生产时代,设计师也要传承工匠精神。工业设计师是真正的手工艺人,因此,要求在工作室和实验室里,对职业院校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手工技术的彻底训练,是艺术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学校为作坊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没有教师和学生,而只有师傅、工匠和学徒。教学方法也随作坊的特点而定:避免一切僵化;创造性至上;个性自由,但学习纪律严格;学生参与到师傅工作中去;为学生找工作;全体师傅和学生大合作,以求得逐渐使组成工业产品的所有的构件和部件达到和谐;和国内手工业和工艺的领导人物保持经常的联系;通过举办展览会和沙龙活动同公共生活保持联系,并解决专业上的相关问题。

(二)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特点

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特点:

1. 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能力。

能熟练使用Photo shop进行图像处理、产品设计、包装设计,运用Corel DRAW10进行平面印刷排版设计制作,运用犀牛进行产品设计制作,运用3D MAX进行三维制作,设计产品效果图。

2. 产品造型设计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产品策划、设计、制作知识技能,对企业产品进行系统规范系列策划设计、制作。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专业性工业产品创意设计工作。

3. 产品模型制作能力。

能根据市场策略、产品造型目的、产品样本,产品造型进行系统规范系列策划设计、制作。

4. 产品造型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业设计的手绘表达能力,工业设计的电脑效果图制作能力。

5. 产品营销能力。具有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策划、产品销售、产品生产管理能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维和新战略

中国高等职业工业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维和新战略,关键是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工业设计行业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明确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面向的职业岗位,参照企业各个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依托须校企合作平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整个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操作,所以专业按照岗位技能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解与重构,并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

工业设计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对职业能力的发挥以及发展个性都有重要作用,是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工业设计职业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是在适合新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三、产学研模式下的工业设计职业院校教学空间的设计思考

职业院校注重职业方向的培养,理论课程比较少。办学目的上注重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职业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该更注重开放和互动性,小班上课和引导型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调动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小班的空间形式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空间模式。

(一)基于原有传统教学楼的空间改善

原传统教学空间大多还是参考20世纪初欧洲的教学空间模式。对称式的布局,规范方正的教室空间。此类的空间可以体现教学的严谨,但对当今提倡学生动手、动脑为主的主动学习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过大的理论教学空间不能为后排的学生提供更多和教师互动的机会。可以考虑对大教室进行适当的分隔,把固定座位变为可移动座位,减小授课班型,使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

(二)几何型平面空间

动态的几何型空间平面。从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学习知识,变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师到学生中来,发现问题与之共同讨论解决。教师授课的状态发生变化,教学空间的形态也需要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矩形空间。扇形或多边形、圆形可以使空间更活泼自然。

围坐的教学形式。在新的工业设计专业建筑中,教室空间的平面上可以采用弧线形式分隔,围合成扇形、多边形或圆形的小型理论教学空间。像路易·康提出的在树下讨论的围合形态,教师在教室的中间,周围有学生围坐,形成自然融洽的气氛。采用阶梯形教室,学生坐在较高的位置参与讨论、学习。

(三)非直线型立面

在立面上可以采用传统的直立墙面进行分隔,或采用倾斜的墙面或不规则形状墙面。由于现代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室也需要配备电子设备、投影等,过大的窗口容易影响观看投影,所以可以考虑在立面中部开设窗口进行局部采光,室内照明主要通过人工光源进行控制。教室内的颜色可以选用比较有活力的色彩,或者动感的图案进行装饰,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四)非直线型的立面

整个空间采光设置柔和的光线,并保证操作界面有足够的采光。由于较大的开窗会使电脑显示屏幕上产生眩光,此类教室可以采用较低位置,长窗的开口方式,在白天时可以提供室内一定的照度,并且起到通风的作用。

(五)特殊数字界面创作教室

比如摄影棚、录音室,对于空间私密性设置要求较高,属于比较特殊的数字界面创作教室。此类教室需要考虑到密闭性、隔音性、控光良好等需求。需要设计较小的空间,可以根据教室内的需求确定教室的平面形状,多边形的平面布局方式也适合此类教室使用。

2012年12月9日,国家领导人参观考察广东工业设计城,并给予了“希望下次来时,能见到8000名设计师”的殷切期望,这是对佛山设计产业和广东工业设计城建设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寄予的厚望。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体系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性。因此,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要认真研究工业设计教学空间,而且要把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空间作为学校企业合作的核心,且符合工业设计这一行业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培养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院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对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诸如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名称、课程设置、教学特点、人才特色、就业优势、办学模式、教育教学体系等相关课题逐一进行归纳、总结、规范和提升,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业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摘要: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中,引导了创新,促进了商业成功,给人们提供了更好质量的生活。对职业学院工业设计教学空间形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空间形式

参考文献

黄贤强.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篇2

1 基于职业发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具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常规模式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按时序设置课程,追求本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种设计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应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同时,融入必要的实践教学,把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校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极其重视。2014年,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和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础技术,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以及创新,能从事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科研与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强调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但重视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突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各类教学环节,强调解决最短时间上岗的问题,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晋升和相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工业工程(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修环节[3],对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2 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4,5,6,7],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 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实验

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 实验设施不够完备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 实践、教学分散 不成体系

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

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2],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

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8]

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

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4 结束语

实践是工程技术人才成功之本[9],缺少了实践性就不能称为是工业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中要重视实践教学,以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改革为基础,基于工业工程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和课外实践部分的三部分实践体系。实践表明,通过较为全面的实践训练期望工业工程毕业生,不仅能在毕业时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也能有利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成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从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阐述了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实践教学不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篇3

一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推广现状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 自2010年起广东省与浙江省先后开展了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工作, 该工作结合本省工业设计实际, 以行业分类为基础, 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 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形式, 建立起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对接的评价标准, 形成“评价+培养”的人才队伍建设导向。该工作的实施不仅为该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和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而且在提高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实现“地区制造”向“地区创造”转变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以资格证书引导实践教学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工业设计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 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形于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是共同构成工业设计教育的培养要素。

1. 构建课程体系, 开发与职业标准衔接的特色教材

第一,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共同探讨职业所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 划分学习领域, 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打造特色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第二, 考试形式与考证形式衔接。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特点, 有效安排专业教学内容, 为考证做好准备。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美学绘画课程和构成设计的知识与基础技能, 第三、四学期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度渗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培训课程, 如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创意设计表现等;第五学期, 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体系, 加强综合工业设计项目训练, 全力做好通过认证考试的准备。在技能考核方式上, 采用职业资格认证中采用的达标式考核体系, 使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

2.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为了更好实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要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改革, 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第一,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了更好地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形态设计等课程特点及职业技能要求, 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法, 建立3D创新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实践教学体系, 把企业搬进实训室, 把技能鉴定站放入高校, 充分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要采用现场教学、项目驱动、实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掌握工业设计专业的技能, 使学生逐步达到职业岗位的国家培训标准, 为今后鉴定取证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 以赛促训,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创新技能教学与设计大赛相结合, 以设计大赛为契机, 带动创新能力训练, 突出技能培养。在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相衔接的实践中, 我们除按教学计划要求外, 还将设计大赛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高等院校大赛考评活动扩展训练内容,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工业设计大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 带动创新能力的训练。

第三, 加强企业实践,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调研, 确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联合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企业中真实感受企业的管理与岗位要求, 更重要的是了解真实工作环境的要求, 接受真实工作技能的训练,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结束语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 目的在于真正贯彻“服务社会、服务企业,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根本”的高等教育精神。学校可通过完善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建设实训基地、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师资建设等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所学专业, 通过考取从业资格证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岗位需求融入职业资格上岗证书等级考核以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目的, 使高校通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架起市场需求和工业设计师技能培养的桥梁, 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多层次、高质量、广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度。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设计类行业更趋于专业化、技术化的快速发展, 及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 给工业设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但毕业生就业也给高校办学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将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培训融入高校教育, 满足学生就业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篇4

截至目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已经有十一届毕业生, 十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总结下来, 发现了很多问题。除了选题盲目、范围大、泛泛而谈、内容空洞、抄袭拼凑等一些原则性问题外, 资料陈旧、数据过时、语句不通、段落不连贯、格式混乱、观点模糊混乱的情况也较多出现, 再加上毕业生更多关注就业, 导致同期安排的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进展困难。

1.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偏离高职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的、职业素质高的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在陕西工院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教学环节中发现, 不管是专业课程设置还是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 大多都是借鉴或从普通高等教育中直接拿来的, 教师指导也大多强调的是理论性和创新性。对于高职学生来讲, 本身理解能力有限, 再加上理论学习期相对较短, 要求毕业设计 (论文) 的理论性其能力根本达不到, 长此以往, 只能让毕业设计走形式, 失去它真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毕业设计 (论文) 走过场

教育部[2004]14号文《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 要求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 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的管理, 决不能降低要求, 更不能放任自流”。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乐观。

⑴选题盲目。我院的毕业设计参考题目通常由教研室统一提供, 再由学生选择, 部分学生会通过联系教师共同选定, 而一小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脱离了教师的指导, 盲目性很强。而高职教师课程负担重压力大, 很少有时间去了解企业实际或亲身实践。所以可供选择的题目大多来源于网络, 出现题目陈旧、范围大或与专业发展实际不相符合多个情况 (如表1) , 导致毕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培养目标。

⑵写作过程脱离指导。不少教师认为高职学生重在实践, 而毕业设计 (论文) 重理论,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不应为难学生, 因此对学生要求不严, 也导致部分学生从写作大纲编写完成后, 就与指导教师失去联系, 直到最后催促定稿时, 才匆忙拿出一篇文章来, 其设计 (论文) 质量可想而知。

⑶答辩流于形式。网络的普及, 使得毕业设计 (论文) 抄袭拼凑现象严重。相当部分学生在答辩时对自己论文中的观点、论据不清楚, 最新数据不知道, 回答问题前后矛盾。由于这类学生较多, 答辩组教师又怕影响学生就业找工作, 只能让其过关。

3.监管政策及其力度不大

一是学校的就业政策导向的偏差。多数家长们都抱有共同的心态:好学校———好专业———好工作。一些高职院校摸准了这种心态, 过分看重就业率, 在招生宣传时就业率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筹码。毕业时又追求高就业率, 对招聘单位不加过滤, 甚至还将就业率作为衡量系部、学工系统、班主任工作优秀的指标。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与教职员工心中, 故在毕业设计与就业发生冲突时自然而然偏向就业, 也由此导致抄袭、剽窃等现象屡禁不止。二是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和规范缺乏针对性、适应性。由于陕西工院以理工科为主, 机械制造、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等大系是主流, 而文科如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文秘等专业因为学生较少, 重视不够, 到目前学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文科毕业设计 (论文) 操作规范, 有的仅仅是论文写作格式与要求, 它既没有毕业设计 (论文) 内容、写作方法等的引导, 也没有成绩评定事项, 更没有对指导教师的规范要求, 只从形式上对学生的设计 (论文) 进行简单要求。三是对指导教师管理不够。随着高职年年扩招,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酒店管理专业5名专业教师、3名兼职教师承担着2010级到2012级7个专业班级300余学生的教学任务, 每个教师要教2-4门课程, 还要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 时间、精力上都很难保证。而管理部门多年来对此一直持默认态度, 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及管理体制照旧, 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依旧, 致使学生对学校的规范与指导教师的要求应付了事, 再加上网络的触手可及, 导致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一年比一年差。

毕业设计 (论文) 革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 毕业设计 (论文) 的改革非常有必要。如何改?一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建议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论文, 还有人提出取消毕业论文。当然, 更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一定要改进高职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 他们认为“高职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 对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是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重要测评, 也是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重要评估”[1]。早在2006年北大姜国华教授承认本科生要写出像样的有价值的论文都有些强人所难, 所以更别说高职专科学生了。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 酒店专业又是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 以目前学生的水平, 毕业设计 (论文) 根本无法提供多少实用方面的训练。所以要改革, 就要更多考虑毕业设计 (论文) 的形式和内涵是否能满足高职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 毕竟高职不同于本科也不同于中职, 文科不同于理科, “用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 让文科高职学生去反复操练某一个公文格式或管理模型, 是培养不出一流的管理服务者的[2]。”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委员会委员、太原大学原校长聂嘉恩如是说。

鉴于此, 笔者认为, 高职毕业设计 (论文) 写作除了基本理论的“够用”之外, 更应该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知识为基础,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才可能让设计 (论文) 更有价值。要做到此, 首先可以从校内课堂交流、讨论、汇报、理论课写小论文开始, 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是校内实践、校外兼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所得的实习报告、周记等 (需要企业师傅、学校教师过程控制) ,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最后从论文内容、形式、写作过程和表现效果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从内容上, 选题要简单、实用、时代性;从形式上, 可以改为某酒店 (岗位) 发展策划案、调查报告、主题宴会设计及造型等;从过程上, 可以从第一年专业基础课学完之后就开始布置设计 (论文) 事宜, 指导教师实时跟踪, 了解进展;从效果上, 口头汇报、PPT演示、实物展示、文字描述可共用, 还可根据情况组织评优, 参加设计大赛等。从学生本身来讲, 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选择毕业方案, 这种革新可能更受欢迎。

思路实现的途径

1.加大师资力量建设, 给教师减负, 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为在校教师提供多样学习、进修、企业实践机会, 提高其理论与实践能力。可以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例子, 每年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 没有通过企业专家对实践效果严格考核和评价的教师不再续聘[3]。这种方法使教师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 真正具备了双师素质。只有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了, 对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引导和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才可能更有效果。

2.完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 加强过程控制

管理体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及时制定相关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和规范, 如《毕业设计 (论文) (文科) 工作实施方案》、《毕业设计 (论文) (文科) 指导与写作手册》、《毕业设计 (论文) 教师工作手册》、《毕业设计 (论文) (文科) 质量评价体系与管理办法》等, 还可以引进网络管理平台, 实现学生选题、教师批改、成果传送等实时效果, 对写作过程加强控制, 确保设计 (论文) 各环节的质量[4]。

3.改进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方法

作为高职教师, 面对的是高考落榜的学生, 他们的心态与本科生、中小学生完全不一样, 有人破罐子破摔, 有人还想再拼一把, 因此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性情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注意传统与新型教学方法的结合, 不摒弃传统, 但也不盲从新型, 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注重其思考、表达、动手能力的训练, 建立一种探索、互动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当这种模式逐渐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时, 不只是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会提升, 学生就业的质量和竞争力也会提升, 而此正是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结果的呈现。

总之, 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和教师在管理、教学各个方面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日常实践能力, 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摘要:高职文科毕业设计 (论文) 多年来一直存在多方面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革新的思路在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知识为基础, 从平常课堂训练抓起, 校内外实践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 (论文) 的内容、形式、写作过程和表现效果等, 从学校和教师方面提升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真正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毕业设计 (论文) ,革新

参考文献

[1]刘金霞.高职毕业论文的问题、反思与改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18) .

[2]文科高职VS理工高职:同一标准仅陷遭遇尴尬[EB/OL].新华网, 2011-7-25.

[3]赵明威, 赵居礼.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7) .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篇5

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项目是广东省“九五”及2010年人才规划重点工程,也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目标是建成集新职业和高技能人才强化实训、鉴定,组织技能竞赛,促进企业用工需求和培训接轨于一体的示范性项目。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基地位于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南海基地A地块。

方案设计遵循“高起点定位、高规格设计、高水平管理、培养高精尖人才”,现代化、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落实汪洋书记对该项目“将来可形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培训产业”的重要批示精神和黄华华省长有关“整合粤港两地人才和产业优势,促进粤港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工业设计培训学院。

项目包括位于A地块的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及位于B地块的国家职业能力建设研发基地。

二、设计理念

基地自然风光优越,以“梁山”水库为主要景观元素,周围有保留山体绿地,天然形成基地内部一道峡谷景观地带。也许,这个场地的代言者就是石头。通过营造“峡谷”中以石头为主题的景观带,在这块和谐的土地上涌“石头”把场所精神,功能内涵强调出来。

继续对石头内涵的挖掘,我们提炼出“源”这一设计主题。

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类通过对原石的加工,创造出人类最早的产品——“石器”,标志着设计文明的萌发。继而,设计的不断发展,创造了今天绚丽多彩的世界。

源——寓意根源,本源,源头,设计之源。本案试图从设计本源出发,以“原石”为基本概念,勾起对设计本源的重新思考,激发设计的源动力。在规划布局上,把梁山水库与基地西侧保留水体连通,结合原有山体,形成天然的峡谷,建筑以“原石”为原形,沿河洒落,塑造出一道优美生动的峡谷景观带。同时,建筑规划自然形成星形布局,配合穿越起中的峡谷,我们称之为“红星谷”;隐喻我国工业设计领域中最高殊荣红星奖。寓意我们的学员在行业中能取得显赫成绩,培养出更多创新设计红星奖人才,提升学院总体形象。

三、规划设计

用地被梁山水库分割成A、B两个地块,为顺应自然环境,整合两个地块成为统一的整体,我们建立了“一轴两核”的规划结构。首先在A、B地块中心位置建立各自的结构核心,形成有功能和场所凝聚力的规划格局,同时两个核心应用统一的构图语言,遥相呼应,形成自然舒展的轴线,像一个舒展的脊椎,将两个地块凝结成整体和谐的规划布局关系。

功能分区设计通过统筹地块特点、功能组成和相互关系、近远期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在两块用地上进行了功能明确,条理清晰、活力高效的分区布置:A地块内临近佛山一环路的西侧为技能实训区;西南角部为预留发展用地,近期作为运动绿地;南侧为工业设计培训区;东北侧为生活区。B地块较为独立,将完全作为国家职业能力建设研发中心。

交通设计遵循条理、高效、安全等原则。为了将A、B两个地块的交通整合成紧密联系的整体,我们在基地内设置一条顺应地形的干道联通两个地块的核心,并且两端接入信息大道支路,分别形成各地块的主入口。基地二级道路从干道发散,环绕各功能区边缘布置,满足日常运输、消防安全等需要,功能区内以步行交通为主。

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将四个被孤立保留的生态绿地和三块水面重新整合,结合开合有致的建筑形体布置,营造一个连续、开放、充满活力的生态景观系统,奠定一个高水准的基地景观环境框架。这样,开放的绿点构成了建筑组群的景观中心,并且相互呼应;水库与其他水面以叠水连通,结合架空广场等人造环境,共同塑造基地的景观主轴。在此景观框架上再进行岭南风格景观的细化设计。

四、结语

在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与国家职业能力建设研发基地方案设计过程中,对基地现状条件,自然环境,建设现状,使用要求,未来规划发展的分析和理解,以水景作为贯穿场地的空间景观轴线,展开学院的功能布局,自然与建筑实现完美的融合。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与

国家职业能力建设研发基地

项目地址:佛山一环狮山段东侧,广东南海软件科技园,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基地内

项目用地面积:353500 m2

项目总建筑面积:247725 m2

绿化面积:145942 m2

建筑层数:最高7层

设计时间:2009.10

竣工时间:(一期)2010.6

设计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设计师:陈少光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篇6

一、基于战略目标的高职院校关键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 高职院校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关键绩效管理

早在20世纪中后期,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就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 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 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职业教育自创办之初, 就与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办学定位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密切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工作过程, 因此, 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的建构就需要融入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而且, 学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雏形”, 其管理涉及教学、师资、学生、经费、科研等各个方面, 由于管理的复杂性和非线性规律, 需要引入关键绩效管理, 通过定期考核和回顾关键绩效指标的实施情况, 学校领导能清晰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绩效参数, 及时诊断和采取相应措施,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 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的推行需要关键绩效管理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占地面积、在校生数、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校多园”“万人高职”的现象。面对急剧扩张的办学规模, 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日趋复杂的管理现状, 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显然以往的一级管理模式已难当此任。高职院校纷纷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 推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 “下移管理重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管理活力、提高管理绩效”, 而建立一套“目标体系科学、责任分解清晰、考核评价客观、责权紧密挂钩”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最终实现学校从以往的一级管理模式向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变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三) 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落实需要关键绩效管理

关键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基于战略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关键绩效指标法是衡量组织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方法, 是把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的工具。其指标的特点就是具体、可测量、行为化和可操作化。换言之, 指标规定的内容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因此, 关键绩效指标可以使学校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和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并以此为依据, 明确各单位和个人的业绩衡量指标;也可使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和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明确自身工作职责, 集中精力处理具有最大战略意义的事项, 最终确保学校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战略目标的高职院校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设计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学校教育事业、学校“一校两园”的办学实际需要,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探索基于战略目标的高职院校关键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 到目前为止已历时4年多, 经过不断学习、探索、实践, 不断集思广益、多层次多方位的对学校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论证、修改, 已基本形成一套相对合理、科学兼具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 关键绩效管理流程的建立

学校的关键绩效管理流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 即关键绩效指标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实施、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和考核结果反馈 (如下图所示) 。

1. 关键绩效指标制定

关键绩效指标制定需要对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其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国家的宏观政策要求、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各职能部门工作计划等, 指标设计上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 辅以适当的定性测量指标。为保证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对编制程序进行严格要求, 其基本程序主要有材料研读、初稿编制、征求意见、形成审议稿、论证研讨、修改定稿、校长办公会审定、发文出台等, 这些程序都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制定的权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2. 关键绩效指标实施

美国管理学者波奈玛说过:“一个合适的战略如果没有有效的实施, 会导致整个战略的失败。”关键绩效指标实施是将发展战略目标和愿景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为保证实施成效, 学校将关键绩效指标分两步实施和落实。首先是明确职责任务。将学校的绩效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 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再根据各自的部门情况和教学单位的专业特点分解到管理人员和教师个人, 从纵向上形成一个目标逐步落实、职责逐步明确的实施体系。其次是强化过程控制。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年度目标过程控制的手段主要包括中期检查、月工作计划上报、专项检查、督察督办、监督审核等。

3.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

每年年底, 学校要对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考核的内容、材料主要依据包括部门年度工作总结, 部门负责人年度工作总结、民主测评、现场工作汇报等。为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做到考核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 在考核进行过程中, 相关考核单位要与被考核单位进行多次的解释、沟通和协调, 直至考核结果没有争议。

4. 考核结果反馈

考核结果若不进行及时、有效反馈, 考核效果将大打折扣。考核结果将首先运用于年终考核奖励的发放, 对考核优秀者给予精神和额外的物质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者则给予一定的惩罚, 真正起到考核的导向激励功能。其次, 对考核过程中诊断到的问题, 考核部门积极将问题反馈给被考核单位, 并帮助其积极检查、查找和分析原因, 指导制定整改措施, 帮助其提高管理绩效。最后, 要对考核结果反映出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归纳、分析和总结, 为下一年度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以利于提升下一年度指标体系制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及权重设计

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采用分解评价目标的方法, 可以通过把组织发展战略规划的总目标分解为次级目标 (或称一级指标) , 再将次级目标分解成二级指标。由高到低逐层进行, 越是下一级的指标越是具体、明确、范围小, 直到分解到指标可以测量、观察、可操作, 形成末级指标为止。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发展目标细分到每年度的发展目标中, 构建起了学院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体系。现以“二级教学单位2015年主要工作绩效目标”为例, 其评价内容结合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分为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党建与思想政治、学生工作、安全稳定工作、效益指标9个要素指标, 另外一个“其他”观测点如下表所示。

确定评价指标内容之后, 还需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是表示某项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数量标志。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学单位主要工作绩效目标满分为80分, 而处于学校重点工作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各占18分和8分, 学生工作占到12分, 这说明这些工作在年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确定后, 要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确定指标欲达到目标程度的要求, 是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评价的客观性因素是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的内容比较具体和清晰, 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向何处努力的作用。如在师资队伍高职称比例的考核中, 指标权重为两分, 指标评价标准细化到可测量、可操作的具体表述为:≥30%且≤35%, 得2分;≥25%且<30%, 得1.5分;≥20%且<25%, 得1分;≥15%且<20%, 得0.5分;<15%, 得0分。

三、意见和建议

(一) 提高认识、加强培训, 确保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经过4年多的关键绩效考核工作, 发现目前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引起这些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认识上的偏距, 无论是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的管理人员还是被考核的二级教学单位、教师, 对绩效管理理念和重要性上认识还不到位。因此, 为改变这种困境, 应加强学校各级人员对于绩效管理的培训。对绩效指标制定的管理人员而言, 加强绩效管理理念、绩效指标制定的技能技巧、绩效评价的沟通和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而对被考核的各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师而言, 加强其对绩效考核的认同度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用等方面的培训, 使绩效管理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二) 立足战略、重视过程, 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来自于组织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目标管理能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取得预期的成效, 首先取决于目标的制定。所以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要紧紧立足组织战略目标, “目标犹如大海中的灯塔, 使船帆在茫茫大海中不至于迷航”。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为考核而考核, 而是为管理而考核, 因此, 要重视绩效管理中的过程管理, 尤其应加强考核方和被考核方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沟通应该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而不仅仅是年初方案制订的沟通和年末考核的沟通。此外,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与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也非常重要, 这些都关系到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 借助外力、科学论证, 确保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高等教育界引入关键绩效考核管理的思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一些办学规模大和办学实力强的本科院校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关键绩效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在探索建立关键绩效指标考核过程中, 完全可以借鉴本科院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高职院校在制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中, 也可以参考国外关键绩效考核模式和一些成功企业的做法, 并且可以邀请绩效考核方面的专家、管理人士和高职教育专家学者共同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通过借助外力和利用内力相结合的方式, 确保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注释

1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22 冯旭芳﹒高职院校发展战略规划[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33 王瑾.高职院校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2) .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篇7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正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进程中在职业教育制度上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由于兵团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极为匮乏,各地区、各学校职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教育集团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笔者对教育集团的发展进行研究后,认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教育集团化存在的问题

1.1 集团化办学中自主发展与政府推动的问题

职教集团是借鉴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综合性教育组织;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相关企事业,经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的非营利性组织。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其本身来讲,是学校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协调性组织,为激发学校和企业的自主发展的意识与潜能,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事实上,职教集团的创建与发展又一直与政府推动密不可分,政府要将隶属不同部门的学校整合到一体,架构集团的组织体系和运行基本规则,并保持一定的政策、资金持续激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实现持续、优质、快速、和谐发展,仅靠牵头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制度,加强调控,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协调机制。当前,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自主发展的紧迫感不强,对集团建设的活动和工作参与不够主动与积极参与。集团化办学既要政府持续有效的推动,更需要注意发掘和培养集团各个学校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内在要素。

1.2 观念和认识问题

首先是教育产权的问题,它的存在将影响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和壮大。组建高职教育集团,目的是要借用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生产率,而事实上,目前高职教育集团在教育产权方面尚未触及,集团内成员学校内部的产权不清问题,仍然存在。各成员学校除了归国家、团体或个人所有以外,其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还没有明确的相应主体来承担,产权的分解没有明确界定。集团运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风险承担、资本转移都涉及产权问题。产权不清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利益分配不公,风险责任不明,资本转移不顺,内部管理结构混乱,最终挫伤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将严重阻碍集团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其次,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进行深入认识的过程。职业教育界对学校和企业关系的重要性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组建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兵团教育史上尚属探索阶段。以往各个职业院校单兵作战,现在是在尊重各职业院校法人资格、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以集团的力量作战,很多人会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必然产生多种议论,甚至发牢骚。这就需要加强教育与宣传,并在今后的实践中把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尽快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1.3 集团化办学的利益关系问题

我国地方政府主导职教集团的成员主要是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多数是软资源的合作。但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都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寻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实现,缺乏内在的、长期的利益驱动机制。如何在非营利基础的前提下,强化整个集团的利益关系的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政府应在制度建设层面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集团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在管理层面转变原有的职能分工,发挥其协调、管理、指导等功能以引导集团的发展。政府还应在专项支持层面上通过税收调节、政策优惠、严格资格准入等措施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办学要素的办学潜力和组合效应,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终实现集团的整体利益,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1.4 集团化办学中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推进职教集团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组建兵团高职教育集团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兵团职业技术院校、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但现有的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并不令人满意。由于职业教育集团和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集团具有本质的差别,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契约和集团章程行事,集团和成员之间以及各成员之间协作非常松散,缺乏强有力的利益约束机制,集团效益不高,应用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往往出现集团成员合作“集而不团”的局面,一些成员有可能选择消极应付或从集团退出等情况。因此,加强集团内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行业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当而且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紧密合作,否则,无法办出优质的职业教育。

1.5 创新机制的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强职教集团内部管理,创新职教集团管理体制,就成为最迫切的工作。要使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更为顺畅,就必须要优化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状况,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想适应的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协调好参与各方的利益,提高市场化运行的效率,用利益杠杆来促进集团的建设。

2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和探索

2.1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引导和投入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转型,政府在治理社会和管理经济的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全面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为主的管理。政府职能转变引起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和部门运行模式的变化,最终引发政府功能的再定位和重新思考。由于教育是国家政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必然不同于对经济的管理。但是,由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经济属性,最终又会有企业来分享实施成果,所以,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在职能转变上有其复杂性。理清政府在这一领域的管理职能的内容和要点,是确定政府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进行管理和引导的一个出发点。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引导,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政府、院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如有些地区的专业集团是以专业为纽带,属松散型办学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原有的法人地位、管理体制等不变,只是受《章程》的规范和制约,处于一种比较脆弱的合作状态。加入集团后,企业和学校双方仍然没有根本的核心利益相关联。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集团的组成和企业、行业的参与都需要政府大力推动。为了试办阶段的顺利进行,政府除了制定相关项目、给予适当投资处,更需要政府加大统筹、指导、监督和支持力度,避免集团的重复成立,资源的重复设置,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2.2 深化校企合作,促使集团化办学效益最大化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从世界集团化办学的经验来看,政府如何调动行业、企业投入职业教育,如何帮助行业、企业在集团化办学中获益,如何使得集团化办学效益最大化,这些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教集团,关键在于找准企业的利益关注点,同时明确企业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承担的义务,保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能够实现,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兵团职业教育集团的一般应限于两方面的类型,一是以行业为纽带的类型。它的目标是把兵团重要行业的主要企业吸引到集团中来,构成稳定的结合纽带。兵团的专业集团正处于初始阶段,应联合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在当地有名的企业甚至外地的大型企业加入到集团中来。二是区域性集团,这类集团的目标是依托区域经济,把区域内的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重要企业吸收为集团的会员,这就使职教集团有可能利用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与行业、企业的特殊关系来加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推动职业教育贴近产业,提高发展能力,这一点往往是单独的职业学校难以做到的。

2.3 增强吸引力,吸纳集团外机构加入

职教集团的发展需要多元主体参加,包括政府、职业院校、普通院校、企业、行业、集团公司、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行业学会、社区、研究机构等,这些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吸相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同时,可以影响政府决策,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其次,行业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可以制定行业标准,沟通校企合作并提供服务性工作,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这些多元类型实体的丰富性形成了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整体活力。从成功的经验来看,政府给予集团内实体具有倾向性的、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更具实力的办学条件,就能够吸引集团外的机构纷纷提升自己的水平争取加入,这是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4 协调好各实体间的关系,增强职教集团内部凝聚力

协调集团内部相关利益、均衡各实体的社会责任、增强职教集团内部凝聚力是决定集团化办学能走多远的关键。从各国和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个案来看,有些集团能生存和发展几十年,有些集团只能维持很智囊团的时间,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是否处理好集团下各实体的利益分配和责任分工。

2.5 凸显特色,强调规范

各国及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多样、实体多元、特色纷呈。对兵团而言,首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兵团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组建教育集团,因地制宜,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其次,要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集团化办学具有的突出特色,办学过程中,不能将其等同于企业完全推向市场。它不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而是力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教育集团。再次,注重规范,政府在倡导的同时也制定相应的规范,规范往往是确保集团化办学方向的办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要坚持目标一致的原则,即集团化办学目标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建兵团职业教育集团是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能够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在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一定会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走出一条发挥自身优势、适合兵团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路。

摘要:职业教育集团化是突破单一教育办学体制、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职教育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并迅速成长起来,但兵团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尚在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兵团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试探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为兵团高职教育集团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兵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R].(教高[2006]14号).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兵团日报,2011-05-03.

[3]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4]石伟平,匡瑛.《境外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经验及启示》[OL],人教网,2010-01-10.

上一篇:转换工具下一篇:肉鸡慢性呼吸道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