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的名词解释

2024-10-06

工业设计的名词解释(精选8篇)

工业设计的名词解释 篇1

《工业设计史》

哥特式

哥特式又称高直式,它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这种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后来被人们用来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代名词。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它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

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洛可可(Rococo)

洛可可(Rococo)的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水晶宫博览会

1851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伦敦举办了 19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 ——水晶宫博览会。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玻璃和铁架结构,博览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根本影响,各种思想争论对设计界形成强大冲击。终于在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莫里斯。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其特点有: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

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

5、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根源是当时艺术家们无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企图逃避现实,退隐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特时期。运动否定大工业与机械生产,反对机器美学,导致它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要风格,从意识形态上说这场运动是消极的。但是它的产生去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尝试典范,影响遍及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拉斯金的思想

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

威廉?莫里斯

他是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他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为大众,希望振兴工艺美术的传统,一方面否定机械化、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特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二,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采取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强调

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具有鲜明的特征,同“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代表作有自己在伦敦郊区的住宅“红屋”。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有许多相似处:都是对维多利亚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反映;都旨在恢复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都放弃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自然的装饰动机;又同时受日本装饰的影响。但二者又存在区别: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放弃了任何的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突出曲线,有机形态,装饰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在意识形态上是一次知识分子在面对工业化和过分装饰风格泛滥双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设计的企图。虽然新艺术运动在各国间有很大区别,但在追求装饰,探索新风格尚是一致的。它为20世纪伊始的设计开创崭新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10年前后,逐步被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取代,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间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霍塔旅馆

维克多-霍塔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大师 ,霍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经常使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这种线条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它起伏有力,并成为了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

巴黎地铁设计

吉马德(Hector Guimard,1867-1942)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法国新艺术运动受到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追求华丽、典雅的装饰效果。

吉马德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所有地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柱全都采用起伏卷曲的植物纹样。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最有名的戏称 —— “地铁风格”。

高迪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以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为代表,他吸取了东方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形式,以浪漫主义的幻想,将极力软化的曲线趣味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巴赛罗那的米拉公寓是一个典范。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麦金托什

麦金托什、马克奈、麦当娜姐妹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其设计的探索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一个极具特点的插曲。他们主张直线、主张简单的几何造型,讲究黑白等中性色彩计划,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主张相反。这种探索恰为机械化、批量化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础,这种探索在德国青年风格和奥地利分离派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麦金托什将有机形态和几何形态混合采用,其简单而又具高度装饰意味的平面设计特征与奥地利分离派极为相似。他受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前奏等多种风格影响,是工艺美术时期与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环节式人物。麦金托什设计了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大楼及室内陈设,获得了极大成功。这座建筑的外观带有新哥特式的简练、垂直的线条,体现出植物生长垂直向上的活力。麦金托斯设计的大量家具、餐具和其他家用产品都具有高直的风格 ,世界闻名的高靠背椅就极具代表性。

奥地利分离派

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批设计家公开提出与正宗的学院派分离,他们组织的团体自称分离派。口号为“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他们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德国青年风格近似,对当时德文国家流行的曲线风格产生了严重冲击,成为一股新的设计运动力量。分离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华格纳和霍夫曼等。华格纳是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建筑设计应为人的现代生活服务,以促进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为目的。霍夫曼设计上与华格纳原则一致,风格也较接近,代表作斯托克列宫是向现代设计发展的里程碑式建筑。

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称谓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于1897年后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运动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相似的探索,从简单的几

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早期受新艺术运动影响,也有类似于分离派的探索。他以慕尼黑为中心进行设计试验,其功能主义和采用简单几何形状的倾向都表明他开始有意识地摆脱新艺术风格,朝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方向发展。对米斯?凡德罗和科布西耶等人影响巨大。代表作有德国电器集团的厂房建筑(现代主义幕墙式建筑的最早模式)。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它是于 1920年在巴黎首度出现的。装饰艺术风格是一种明确的现代风格 ,它从各种源泉中吸取了灵感,包括新艺术,俄国芭蕾、美洲印第安艺术。

艺术装饰运动传入美国,与美国的大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爵士摩登”风格。它豪华、夸张、迷人、怪诞,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两方面。在建筑设计上,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都是艺术装饰风格的产物,如克莱斯勒大厦等,这些建筑一方面采用了金属、玻璃等新型材料,一方面采用了金字塔形的台阶式构图和放射状线条来处理装饰。

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初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场对传统意识形态革命,成为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主要是设计师为找寻代表新时代的形式,为改变设计观念,开始在设计观念、风格、形式及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而集中在德国(始于工业同盟,包豪斯为高潮)、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进行试验,在30年代中期取得惊人成就。设计上体现的现代主义内容分为: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现代主义是由小批精英知识分子发动的,对设计长期服务于权贵阶层的一种反动,具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虽不提倡为精英服务,但提倡精英领导。设计形式包括: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中心,不再以形式为出发点,讲究效率、科学性。

2、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立体主义影响。具体特征表现:A、六面建筑。B、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结果是幕墙结构的产生。C、标准化原则。D、反装饰主义立场。E、中性色彩计划。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特别是整体设计的考虑。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二战期间,欧洲大批设计家流亡美国,从而将欧洲的现代主义与美国丰裕的具体市场需求结合,在战后造成空前的国际主义风格高潮,现代主义逐渐变为了形式化的外壳,走向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其局限性在六七十年代受到质疑,垄断的、近乎单调的风格受到挑战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

俄国构成主义运动

构成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一次前卫艺术运动。由于受到斯大林的扼杀而没有达到德国现代主义的影响,俄国构成主义热衷于科学技术,把结构当作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原则。构成主义强烈提出设计为政治服务。俄国设计家开始探索的最早的建筑方案是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它的象征性与实用性很强。

第三国际纪念塔

构成主义是一战前后俄罗斯的一个先锋艺术流派。构成派艺术家力图用表现新材料的空间结构形式,雕塑家塔特林是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构成主义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建筑师塔特林创作于 1919年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按照设计,这座塔塔高 400米,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出一半。纪念塔完全采用钢铁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上升的几何形状,表达了一种坚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风格派

风格派(De Stijl)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1917年 10月,一批荷兰的设计师,艺术家发行了一本叫“风格”的杂志,风格派由此得名。这个组织以杜斯博格(Theo Van Doesburg)为领导,风格派认为艺术应该用几何形象的构图和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宇宙的基本法则 ——和谐,在建筑、产品、室内等各个设计领域,风格派都使用着一种和谐的几何秩序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抽象的倾向,对后来的艺术和设计有着持久的影响。

风格派艺术以一种几何和精确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精神支配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胜利,以及寓美于纯粹与简朴之中的思想。里特维尔德(Cerrit Rietveld)的红蓝椅揭示了风格运动的哲学精髓,他的《红蓝椅》、《柏林椅》和茶几成为现代设计史上经典之作。

包豪斯(BauHaus,1919-1933)

“包豪斯”一词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两个词的词根构成。创始人是格罗佩斯 ,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材。包豪斯是一所设计学校,开设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包豪斯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 “基础课程 ”的教育 —三大构成。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设计教育的参照系统,包豪斯的思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

格罗佩斯

20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参加组织了工业同盟。他的思想历程很复杂,特别是在对机械的态度和政治立场上。他曾是贝伦斯设计事务所的一员,在建筑上提倡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为功能服务,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其早期设计思想认为设计上的标准化原则会扼杀个人的创造性、造成单调的、无特点的作品。一战对他的影响很大,对机器的迷恋消失,非政治化变为具有社会主义立场的新人。他将其通过设计改造世界的乌托邦思想通过创建包豪斯体现出来。他希望艺术与手工业不是对立的,能通过教育改革将二者和谐的结合,强调工艺、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他一生为包豪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其代表作有包豪斯校舍等。

伊顿

瑞士画家,他为在包豪斯的第一阶段带来许多积极的因素,成为第一个创造现代基础课的人,也是最早引入现代色彩体系的教育家之一。要求学生严格掌握色彩肌理与平面、立体形式。但他往往将宗教和科学混为一体,对学生又有双面的影响。他和马科斯、费宁格是包豪斯最早的担任基础课的全职教员,他们的教学都是个人化的,不成体系的。

莫霍尔?纳吉

包豪斯教员,出色的设计家。纳吉受构成主义强烈影响,特别是塔特林和里西斯基。他否定过分的个人表现,强调创造能为社会接受的的设计,将强烈社会性的设计观念灌输入教学中,对于包豪斯发展方向的改变起到了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其作品全部是绝对抽象的作品,体现了简单的结构力量和理性特征。

米斯?凡德洛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少则多的原则,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受贝伦斯影响很大,主张少则多甚至达到违反功能的地步,是国际主义产生的重要人物。政治上它是非政治化的代表。虽然晚期的包豪斯在环境上极度恶劣,但米斯仍努力维持正常的教学,直至纳粹政府关闭包豪斯。

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设计。国际主义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米斯的西格莱姆大厦,庞蒂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现代主义被称为国际风格的开端是约翰逊认为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风格会成为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而称这种理性、冷漠的风格为国际风格。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少则多原则影响较深,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80年代以后国际主义开始衰退,简单理性、缺乏人情味、风格单

一、漠视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满是国际主义式微的主要原因。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技术风格”(High-Tech)是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高技术风格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直接表现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游击队”风格,即军用通讯机器风格,以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与 50年代末以电子工业为代有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rd Rogers)于 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是其中最为轰动的作品。

波普设计

波普设计出现于 20世纪 50年代,又称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新达达主义 ,代表着流行与大众化的品味。它的鼎盛时期是本世纪 60年代,主要活动中心在英国和美国。它代表着 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波普风格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如美国电话公司就采用了美国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来设计电话机 ,意大利的波普设计则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如把沙发设计成嘴唇状,或做成一只大手套的样式。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抗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在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地体现。后现代主义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 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文丘里的建筑理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他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他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1925-)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孟菲斯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是意大利成立于 1980年 12月的“孟菲斯”(Memphis)的设计师集团。孟菲斯原是埃及的一个古城,也是美国一个以摇滚乐而著名的城市。设计集团以此为名含有将传统文明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意思。

“孟菲斯”成立于 1980年 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Ettore Sottsovss)和其他 7名年轻的设计师组成,以后设计队伍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集团。代表人物是索特萨斯 ,他与其它一些反现代同仁们成立了“阿尔其米亚”设计室,开始了取代现代主义的艺术运动(新设计运动)。孟菲斯作为设计小组的名称,标志出索特萨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设计奇才”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出现了一些对抗功能主义的设计师,他们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设计的趣味性。被人称为“设计奇才”的科拉尼(Luigi Colani,1926-)就是这一时期对抗功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在 科拉尼的许多设计方案中,他都用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将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思想与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与新的严谨的理性主义并行,创造了自己鲜明特色。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自然材料的欣赏等。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设计文化,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批优秀的设计大师当然功不可默,如汉宁森、克兰特、阿尔托等。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他设计还有 芬兰 设计文化显著特征 ,如皱叶甘蓝花瓶。这个花瓶的设计是他受到了芬兰峡湾海岸线的启发,他的产品设计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

汉宁森

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的成名作是他于 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这件作品于 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好评,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 PH 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色。PH灯具的重要特征是:所有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

光刺激眼睛;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 1902-1971)

雅各布森 是丹麦著名设计师,他的三个经典的椅子设计,世界闻名。即 1952年为诺沃公司设计的“蚁”椅,1958年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和“蛋”椅。这三种椅子均是用热压胶合板整体成型的。

流线型设计

流线型 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冰箱、汽车的设计都受其影响。这种外形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呈现出一种流线型,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大的速度。流线型设计 最早是用在 20世纪交通技术上。如轮船,飞机,汽车,以此来解决高速运动中的流体动力和气体动力性能。它不仅运用于功能改进上,还用在家居产品上,从电熨斗、电冰箱乃至所有的家用电器,都采用了这种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这些产品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它的象征意义,而无功能上的含义,流线型在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师手中,体现了流线型作为现代化符号的强大象征作用。

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设计。国际主义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米斯的西格莱姆大厦,庞蒂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现代主义被称为国际风格的开端是约翰逊认为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风格会成为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而称这种理性、冷漠的风格为国际风格。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少则多原则影响较深,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80年代以后国际主义开始衰退,简单理性、缺乏人情味、风格单

一、漠视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满是国际主义式微的主要原因。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技术风格”(High-Tech)是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高技术风格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直接表现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游击队”风格,即军用通讯机器风格,以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与 50年代末以电子工业为代有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rd Rogers)于 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是其中最为轰动的作品。

波普设计

波普设计出现于 20世纪 50年代,又称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新达达主义 ,代表着流行与大众化的品味。它的鼎盛时期是本世纪 60年代,主要活动中心在英国和美国。它代表着 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波普风格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如美国电话公司就采用了美国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来设计电话机 ,意大利的波普设计则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如把沙发设计成嘴唇状,或做成一只大手套的样式。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抗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在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地体现。后现代主义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 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文丘里的建筑理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他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他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1925-)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孟菲斯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是意大利成立于 1980年 12月的“孟菲斯”(Memphis)的设计师集团。孟菲斯原是埃及的一个古城,也是美国一个以摇滚乐而著名的城市。设计集团以此为名含有将传统文明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意思。

“孟菲斯”成立于 1980年 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Ettore Sottsovss)和其他 7名年轻的设计师组成,以后设计队伍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集团。代表人物是索特萨斯 ,他与其它一些反现代同仁们成立了“阿尔其米亚”设计室,开始了取代现代主义的艺术运动(新设计运动)。孟菲斯作为设计小组的名称,标志出索特萨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设计奇才”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出现了一些对抗功能主义的设计师,他们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设计的趣味性。被人称为“设计奇才”的科拉尼(Luigi Colani,1926-)就是这一时期对抗功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在 科拉尼的许多设计方案中,他都用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将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思想与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与新的严谨的理性主义并行,创造了自己鲜明特色。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自然材料的欣赏等。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设计文化,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批优秀的设计大师当然功不可默,如汉宁森、克兰特、阿尔托等。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他设计还有 芬兰 设计文化显著特征 ,如皱叶甘蓝花瓶。这个花瓶的设计是他受到了芬兰峡湾海岸线的启发,他的产品设计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

汉宁森

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的成名作是他于 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这件作品于 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好评,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 PH 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色。PH灯具的重要特征是:所有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 1902-1971)

雅各布森 是丹麦著名设计师,他的三个经典的椅子设计,世界闻名。即 1952年为诺沃公司设计的“蚁”椅,1958年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和“蛋”椅。这三种椅子均是用热压胶合板整体成型的。

流线型设计

流线型 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冰箱、汽车的设计都受其影响。这种外形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呈现出一种流线型,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大的速度。流线型设计 最早是用在 20世纪交通技术上。如轮船,飞机,汽车,以此来解决高速运动中的流体动力和气体动力性能。它不仅运用于功能改进上,还用在家居产品上,从电熨斗、电冰箱乃至所有的家用电器,都采用了这种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这些产品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它的象征意义,而无功能上的含义,流线型在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师手中,体现了流线型作为现代化符号的强大象征作用。

国际主义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设计。国际主义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米斯的西格莱姆大厦,庞蒂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现代主义被称为国际风格的开端是约翰逊认为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风格会成为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而称这种理性、冷漠的风格为国际风格。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少则多原则影响较深,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80年代以后国际主义开始衰退,简单理性、缺乏人情味、风格单

一、漠视功能引起青年一代的不满是国际主义式微的主要原因。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技术风格”(High-Tech)是与新现代主义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高技术风格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直接表现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游击队”风格,即军用通讯机器风格,以表现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与 50年代末以电子工业为代有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rd Rogers)于 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是其中最为轰动的作品。

波普设计

波普设计出现于 20世纪 50年代,又称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新达达主义 ,代表着流行与大众化的品味。它的鼎盛时期是本世纪 60年代,主要活动中心在英国和美国。它代表着 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波普风格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 ,如美国电话公司就采用了美国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来设计电话机 ,意大利的波普设计则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如把沙发设计成嘴唇状,或做成一只大手套的样式。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抗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在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地体现。后现代主义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 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文丘里的建筑理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他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他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1925-)设计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孟菲斯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是意大利成立于 1980年 12月的“孟菲斯”(Memphis)的设计师集团。孟菲斯原是埃及的一个古城,也是美国一个以摇滚乐而著名的城市。设计集团以此为名含有将传统文明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意思。

“孟菲斯”成立于 1980年 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Ettore Sottsovss)和其他 7名年轻的设计师组成,以后设计队伍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集团。代表人物是索特萨斯 ,他与其它一些反现代同仁们成立了“阿尔其米亚”设计室,开始了取代现代主义的艺术运动(新设计运动)。孟菲斯作为设计小组的名称,标志出索特萨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设计奇才”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出现了一些对抗功能主义的设计师,他们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设计的趣味性。被人称为“设计奇才”的科拉尼(Luigi Colani,1926-)就是这一时期对抗功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在 科拉尼的许多设计方案中,他都用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将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思想与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与新的严谨的

理性主义并行,创造了自己鲜明特色。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自然材料的欣赏等。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设计文化,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批优秀的设计大师当然功不可默,如汉宁森、克兰特、阿尔托等。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他设计还有 芬兰 设计文化显著特征 ,如皱叶甘蓝花瓶。这个花瓶的设计是他受到了芬兰峡湾海岸线的启发,他的产品设计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

汉宁森

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的成名作是他于 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这件作品于 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好评,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 PH 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色。PH灯具的重要特征是:所有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 1902-1971)

雅各布森 是丹麦著名设计师,他的三个经典的椅子设计,世界闻名。即 1952年为诺沃公司设计的“蚁”椅,1958年为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和“蛋”椅。这三种椅子均是用热压胶合板整体成型的。

流线型设计

流线型 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冰箱、汽车的设计都受其影响。这种外形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呈现出一种流线型,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大的速度。流线型设计 最早是用在 20世纪交通技术上。如轮船,飞机,汽车,以此来解决高速运动中的流体动力和气体动力性能。它不仅运用于功能改进上,还用在家居产品上,从电熨斗、电冰箱乃至所有的家用电器,都采用了这种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这些产品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由于它的象征意义,而无功能上的含义,流线型在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师手中,体现了流线型作为现代化符号的强大象征作用。

工业设计的名词解释 篇2

解释结构模型法(简称ISM方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基本方法是先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各种已知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运算、推导来解释系统结构的特点。本设计即在用户得到邻接矩阵的情况下,根据其邻接矩阵完成解释结构模型的核心逻辑直接将结果以图形化的形式返回给用户。

1程序功能及界面设计

主界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邻接矩阵及按钮组。按钮组中包含如下5个按钮:初始化、增加变量、删除变量、计算关系、退出程序,如图1所示。程序的主要功能设计可分步骤描述为:

首先,用户向系统添加变量并命名,此时程序直接根据用户输入变量的名称及个数初始化相应的数组。然后用户在主界面中根据其需要输入邻接矩阵,在此期间用户可以修改变量数量及名称,甚至直接通过初始化按钮将界面中的内容清空。最后,当用户确定输入正确的邻接矩阵以后,通过点击计算关系按钮程序将运算并返回相应的层级图的图形化表示形式,如图2所示。

2系统类设计

整个系统自定义实现了五个类(不包括JFrame类),其中按各类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归为以下3个层次:

(1)实体类

VarPair类:用来定义有因果关系的变量对,包含一个String类型的“起点”变量及所有该起点的可达终点队列;

Matrix类:用来定义矩阵,并在类中包含了部分矩阵自身的运算功能,包括矩阵自乘运算、计算可达矩阵运算等,该类设计如下:

用于表示初始化后的邻接矩阵 ,纵向为自变量,横向为应变量

(2)逻辑类

逻辑类只有一个,即ISM类,用来进行所有ISM相关运算,在该类中包含了系统的核心逻辑部分;包括进行分层、绘图等功能都包含在此类中,该类设计如下:

(3)界面类

界面类用来以可视化形式呈现程序接口,包含两个继承自JFrame类的子类,即作为主界面的ISMFrame和绘图界面的PaintFrame类,这其中ISMFrame类又实现了ActionListener接口;PaintFrame重写了paint函数以实现窗口大小变化时能够保持图形不变,该类设计如下:

3结束语

尽管ISM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应用面十分广泛,但是它还是存在如下一些不可否认的不足之处,如只能将系统内部的联系简化成递阶关系,只知道元素之间有无关联,但无法知道这种关联的强弱,等等。虽然ISM 存在这些缺陷,其价值不可抹杀,价值体现于可以快速和比较准确的建立系统结构关系。

摘要: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本设计将用JA-VA来完成ISM的核心逻辑,能够实现ISM运算的程序及其相应的设计文档。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系统工程,JAVA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工业设计的名词解释 篇3

关键词:WCET;抽象解释;多层Cache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1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抽象解释技术的多层Cache分析”。该分析方法按照程序中循环的嵌套关系,首先将程序划分成若干个层次。之后,按照传统基于抽象解释技术的分析手段,针对每个层次对应的循环体,分别进行分析,探索程序的局部Cache访问特性。最终,根据各个层次的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整数线性规划的编码,并计算出更加精确的WCET估计值。

1 系统总体设计

图1为WCET分析工具总体分析框架,展示了WCET分析工具完整的工作流程。其中绿色的模块表示的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工作在整个工具中所处的位置。

在本工具中,待分析的程序为C代码编写,通过面向SimpleScalar平台的gcc交叉编译器,可以将源程序编译为PISA指令集的可执行程序,这个可执行程序就是WCET分析工具的直接输入。程序读入工具之后,分析工具将可执行程序进行反编译,提取详细的指令信息,并生成程序的CFG。程序的CFG表示了程序的流程结构,这一信息将成为处理器行为分析的输入。处理器行为分析目前主要包括Cache分析。Cache分析的结果主要是判断程序的指令或数据在Cache中的命中情况。循环变量、不可行路径等信息可以由用户手工输入,这些输入为“功能性约束条件”,根据下一步计算的需要,这些约束条件将被映射为不同模型中所需要的形式。

在程序流程、处理器行为分析、以及功能性约束等信息都齐备以后,需要采用某种手段计算求解程序的WCET。蓝色线条部分表示的是基于隐式路径枚举的计算方法。根据计算需要,程序流程信息、处理器行为信息、功能性约束等分别被转化为线性约束描述的“控制流程约束”、“处理器行为约束”以及“映射后的功能约束”等,这些约束与目标函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整数线性规划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交付商业的求解软件(如CPLEX)或开源的数学规划求解软件(如lp_solve)进行求解,最终得到程序的WCET值。在另外一条分支上,可执行程序可以交给SimpleScalar模拟器进行模拟执行,用以获得程序的WCET观测值,它通常用来和WCET估计值进行比较,以粗略的分析后者的精确程度。

本文主体工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原来的分析流程完成了“路径分析”并得到了程序的控制流程圖(CFG)之后,本文的工作增加了一个功能,就是对程序的整体CFG进行分析,获得依照嵌套循环来划分的程序的层次结构。第二,在已经存在的基于抽象解释的Cache分析模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能够有效的分析局部程序对应的局部CFG。第三,扩充原有的“处理器行为约束”功能,使得分层次Cache分析得到的结果能够被建模到ILP描述中,并参与WCET计算,最终获得更加精确的分析结果。

2 基于抽象解释的Cache分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2.1 基于抽象解释的Cache分析基本思想

通过对程序执行过程的静态模拟,分析出由于程序的执行而造成的Cache中内容的变化情况,并从中提取出在此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访存操作在Cache中的命中情况。在抽象解释技术中,用一个抽象的Cache状态(Abstract Cache State)来表示一系列具体的Cache状态(Concrete Cache State)。同时,他们还为抽象的Cache状态定义了一些抽象的Cache动作函数,这些动作函数是Update函数和Join函数,其中Update函数是用来对抽象Cache状态中的内容进行更新的,而Join函数则是用来合并两个抽象Cache状态中的内容的。这些抽象的Cache动作函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由于程序的执行而对Cache中的内容所造成的影响。因此,抽象的Cache状态以及这些抽象的Cache动作函数能够在抽象空间内对Cache的具体行为进行完整的描述。在对程序执行过程的静态模拟过程中,抽象Cache状态中的内容将会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函数而发生变化。

基于抽象解释技术的Cache分析方法针对抽象的指令Cache状态主要采用三种分析,它们分别是Must分析、May分析和Persistence分析。Must分析是用来确定哪些指令在指令Cache中一定是命中的;而May分析则能够确定出哪些指令在指令Cache中是可能命中的,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判断出那些在指令Cache中一定不命中的指令。Persistence分析能够识别出那些一旦被载入到指令Cache中就不会再被替换出去的指令。

Must、May和Persistence分析都是根据程序的控制流程信息来对抽象的指令Cache状态进行分析的,并且这三种分析所对应的分析过程都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当这三种分析都各自收敛到一个固定点(Fixpoint)的时候,这三种分析便可以结束对抽象的指令Cache状态的分析。此时,根据此抽象的指令Cache状态中的内容可以确定出此程序中每条指令在指令Cache中的命中情况,从而可以得到关于这些指令的分类情况。

2.2 多层Cache分析的主要过程

根据Must,May,Persistence分析的目标,在本文的多层Cache分析中,拟采用如下的分析方法:(1)对于最顶层的循环,也就是程序本身,分别进行Must,May和Persistence分析;(2)对于非最顶层的循环,只进行Persistence分析。

在本文的实现中,采用了文献[2]中的Must、May和Persistence分析方法。由于三个分析的流程是类似的,因此仅以本文所用到的最主要的Persistence分析,介绍抽象解释对一个循环体进行分析的主要算法。Must和May分析是类似的。

Persistence分析算法

功能:给定一个循环体,对其进行Persistence分析

函数名称:Persistence_Analysis ( loop )

输入:mloop_t类型的循环体——loop

输出:每条指令的Persitence分析结果,记录在相应的指令信息中

3 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建模

通过对多层Cache分析,得到了程序每条指令在各个层次上的Persistence分析结果(在最外层,还有Must和May分析的结果)。例如一条指令A位于第三层次的某个循环体内,那么指令A一定也属于某个第二层次的循环体以及某个第一层次的循环体。指令A在这三个层次对应的循环体中,都有相应的Persistence分析结果。

利用这一结果将程序的WCET计算问题,用一个整数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描述。

3.1 目标函数

计算程序的WCET,就是用整数线性规划的方式将程序的执行时间加以表示,然后让整数线性规划的求解器来求这个表达式的最大值。因此需要设计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公式(1)的形式。

其中,Ci表示每个基本块执行一次的执行时间,Xi表示每个基本块执行的次数。将各个基本块的总的执行时间求和,并求其最大值,便可得到程序的WCET。其中,Ci又可以表示为三个部分,CAM、CAH、CFM分别对应于当前基本块中,所有AM、AH、FM指令对应的执行时间。由于本文对程序进行多层分析,因此CFM可以进一步被表达为公式(2)的形式。

对于所有被判定为FM的指令,必须区分它是在哪一个层次上被判定为FM的。假定在第j层次上,有mj条指令被判定为FM,那么用 表示这mj条指令失效的次数,用 表示这mj条指令命中的次数。因此,所有的FM指令最终的执行时间表达式可以用公式(2)来表达。

3.2 路径信息约束

为了求解这个整数线性规划的问题,还需要一些约束。在研究WCET分析问题中,第一类约束是路径信息约束,如公式(3)所示。

公式(3)表明,一个基本块的执行次数,等于它对应的所有入边被执行的次数之和,也等于它对应的所有出边被执行的次数之和。

3.3 循環次数约束

还需要一些约束来表明程序的循环最多会执行多少次。假定对于某个循环体,Xi是循环体的尾节点(Tail),Xj是循环体的入节点(Entry),循环最多执行p次,那么可以知道,循环体的入节点每执行一次,循环体的尾节点最多可以执行p次。为了表达这一信息,引入了循环次数约束,其形式如公式(4)所示。

3.4 基本块失效总次数约束

在公式(2)中,描述一个基本块中,所有被判定为FM指令的执行时间。对于其中的失效和命中次数变量,还需要根据其所在的层次,施加必要的约束。以一个位于某个第二层循环体的基本块Xi为例,假定它所属的第一、二层的循环体的入节点分别为X1,X2。那么,可以有公式(5~8)的一些约束。这些约束描述了在某个特定循环层次上,被判定为FM的指令,其失效次数的上限,以及失效次数和命中次数之和为多少。

将上述的目标函数和所有的约束组合成为一个整数线性规划的问题,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所表达的极值问题,可以求解出程序的WCET。

4 结束语

通过对6个测试程序进行实验,可以看出,通过多层Cache分析,可以有效的提高WCET的分析精度。实际效果,根据程序自身的特性不同而不同。对于那些循环体很小的程序,多层Cache分析的精度收益不大;但是对于外层循环体很大(难以完全装入Cache)而内层循环体很小的程序,采用多层Cache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分析精度。

参考文献:

[1]Jane, W.S. Liu. Real-Time Systems. Pearson Education,2002.

[2]Ferdinand C, Wilhelm R. Fast and Efficient Cache Behavior Prediction for Real-Time Systems [J].Real-Time System, 1999,17(2-3):131-181.

[3]Yau-Tsun Steven Li and Sharad Malik.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bedded Software Using Implicit Path Enumeration [A].in Workshop on Languages, Compilers and Tools for Real-Time Systems [C].1995,456-461.

作者简介:毛金玲(1974-),女,辽宁海城人,设备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软件开发。

机床夹具设计名词解释 篇4

2、主运动:主运动是由机床提供的主要运动,它使刀具和工件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使刀具前刀面接近工件并切除切削层。

3、进给运动:进给运动又称走刀运动,是由机床提供的使刀具与工件之间产生附加的相对运动,即进给运动是切削过程中使金属层不断地投入切削,加上主运动从而加工出完整表面所需的运动。

4、切削速度: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主运动的瞬时速度称为切削速度。切削速度vc单位为m/min。

5、进给量:刀具在进给方向上相对于工件的位移量称为进给量。

6、背吃刀量:背吃刀量是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单位为mm。

7、积屑瘤:在中速或较低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一般钢料或其它塑性金属材料而,又能形成带状切屑时,常在切削刃口附近粘结一硬度很高的楔形金属块,它包围着切削刃覆盖部分前刀面,这种楔形金属块称为积屑瘤。

8、磨钝标准:刀具磨损到一定限度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个磨损限度称为刀具的磨钝标准。

9、刀具耐:刀具耐用度(又称刀具寿命)是指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的切削时间,以T表示,单位为分钟。

10、刀具总寿命:一把新刀从开始投入切削到报废为止总的实际切削时间,称为刀具总寿命。因此刀具总寿命等于这把刀的刃磨次数(包括新刀开刃)乘以刀具耐用度。

11、材料的切削加工性:金属材料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称为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12、负倒棱:在粗加工钢和铸铁的硬质合金刀具上,常在主切削刃上磨出一个前角为负值的倒棱面,称为负倒棱。

13、过渡刃:连接刀具主、副切削刃的刀尖通常磨成一段圆弧或直线刃,他们统称为过渡刃。

1.装夹:机床上加工零件,为保证加工精度,必须现使工件在机床上占据一个正确的位置,即定位,然后将其夹紧。这种定位与夹紧的过程称为工件的装夹。

2、夹具:用于装夹工件的工艺装备就是机床夹具。

3、六点定位原理:要完全正确定位工件的位置,就需要按一定的要求布置六个支撑点(既定位元件)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其中每个支撑点限制相应的一个自由度。这就是工件定位的“六点定位原理”

4、工件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被完全限制了的定位。

5、不完全定位:满足加工要求的前提下,工件的六个自由度没有被完全限制的现象。

6、欠定位:根据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而没有限制的现象。

7、过定位:工件的某个自由度被重复限制的现象称为过定位。

8、基准: 工件图、实际零件或工艺文件上用来确定某个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点、线、面,称为基准。

9、设计基准:设计图样上所采用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

10、工艺基准:在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称为工艺基准。

11、装配基准:装配时用以确定零件在部件或产品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12、测量基准:测量时所采用的基准。

13、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后的尺寸、形状、位置的基准。

14、定位基准:在加工中确定工件的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15、粗基准:用未机加工过的毛坯表面作为定位基准的称为粗基准。

16、精基准:用已机加工过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的称为精基准。

17、基准不重合误差: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所产生的加工误差,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

18、基准位移误差:一批工件定位基准相对于定位元件的位置最大变动量称为基准位移误差。

19、夹紧装置:保证加工精度和安全生产的装置,称为夹紧装置。

1、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2、工艺过程:生产过程中为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3、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4、.工步:在加工表面或加工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内容,称为工步。

5、进给:在一个工步内,若被加工表面需切除的余量较大,可分几次切削,每次切削称为一次进给。

6、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道工序,称为安装。

7、工位: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部分,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元件)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称为工位。

8、生产纲领:企业在计划内应生产的产品量(年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生产纲领。

9、生产类型:生产类型是指企业(或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

10、工艺规程:规定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称为工艺规程。

11、工步顺序:工步顺序是指同一道工序中,各个表面的先后顺序。

12、时间定额:时间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

13、基本时间:基本时间是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表面状态或材料性质等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

14、工序余量:工序余量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是被加工表面在一道工序切除的金属层厚度。

15、工序尺寸:每道工序加工应达到的尺寸。

16、尺寸链:在机器装配或零件加工过程中,互相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封闭尺寸组合,称为尺寸链。

17、工艺尺寸链:由单个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各有关工艺尺寸所组成的尺寸链,称为工艺尺寸链。

18、封闭环 :工艺尺寸链中间接得到、最后保证的尺寸,称为封闭环。

19、组成环 :工艺尺寸链中除封闭环以外的其它环,称为组成环。

20、增环:增环是当其它组成环不变,该环增大(或减小)使封闭环随之增大(或减小)的组成环。

21、减环:减环是当其它组成环不变,该环增大(或减小),使封闭环随之减小(或增大)的组成环。

22、加工精度: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几何参数与理想零件几何参数相符合的程度,它们之间的偏离程度则为加工误差。

23、工艺系统:机床、夹具、工件和刀具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称之为工艺系统。

设计的解释及造句 篇5

设计造句:

1、他对设计的每一细节都加以挑剔。

2、我们不得不仰仗着他来进行这项设计。

3、这幢大楼是按那位建筑师的设计建造的。

4、在他的设计中,悬臂梁伸出太多,不能平衡。

5、不是因为设计本身,而是其想要达到的目标。

6、我喜欢他的这些新房子的设计。

7、他们自己来设计和制造。

8、你是如何设计你的生活的?

9、没有人知道怎样设计软件才能做到有主观意识。

10、在已设计的轿车中,它能够成为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11、所以不需要将对该策略的变更引入到分析模型中,而是引入到设计模型中,在该模型中变更所产生的影响最大。

12、她带领我们参观了由她自己设计的工厂。

13、我认为至少一部分球员应该已经适应了这种足球在颜色和设计上的变化。

14、但是这些主意的大部分仍然需要加以讨论,并通过一个设计过程。

15、在分析和设计期间,这是一个较好的特性,但对于您的需求实现来讲,并不理想。

16、我已经用此设计对用户进行了测试。

17、没有人从分析层级上设计或者建造。

18、对于从需求到设计以至开发和测试的每个开发生命周期阶段采用最新的工具。

19、当你开始设计事物时,你会感觉到这点.20、设计基础事故,我们讲过了其中的一些。

21、为了提供最好的准备,我将讨论每个设计决策。

22、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会看到如何将此设计决策转化为真正工作的代码。

23、在为此行业做设计时,你应当使用能刺激食欲的颜色。

24、谁设计了它们?

25、在这些情况下,通常我们能采取的最好做法就是围绕它们来做设计。

26、如果我们想要为了用户体验而设计,那么我们需要理解用户体验是什么。

工业设计的名词解释 篇6

1.生活活动 2.区域活动 3.教育活动 4.学科课程 5.综合主题式活动 6.集体活动 7.小组活动 8.个体活动 9.接受式学习10.体验式学习11.探究式学习12.合作式学习13.全园活动 14.亲子活动 15.幼儿园课程 16.幼儿园教育活动 17.幼儿园教育总目标 18.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19.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20.思想教育性原则 21.科学发展性原则 22.趣味性原则 23.启发探索性原则 24.主题活动性原则 25.全面渗透性原则 26.艺术创造性原则 27.分解教育目标 28.幼儿园活动计划 29.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 30.讲述法 31.描述法 32.实践类方法 33.练习法 34.操作法 35.表达法 36.记录法 37.发现法 38.游戏法 39.语言类方法 40.演示法 41.直观类方法 42.幼儿园环境 43.适宜性原则 44.参与性原则 45.开放性原则 46.经济性原则 47.活动区 48.分类: 49.基数: 50.序数: 51.数的组成 52.科学 53.数学 54.X光画法 55.透明式 56.展开式 57.夸张性 58.拟人化 59.讲述活动 60.导入技能 61.讲解技能 62.观察技能 63.提问技能 64.演示技能 65.评价技能

高中名词性从句教学设计 篇7

本课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教师引导、类比归纳、任务驱动等方法,重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带着任务通过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教师将自己的活动容入到整个教学中,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认识名词性从句,并能顺利完成相关练习

【学习重点、难点】宾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学法指导】1.积极思考,即学即练。2.总结经验和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感知

读并分析出下面句子成分,请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什么从句,划出句子的成分,再标出是什么从句,加油!

1.We heard 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d won.

2.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can get in touch with her.

3.What he wants to tell us is not clear.

4.Who will win the match is still unknown.

5.I want to know what he has told you.

6.The fact is that we have lost the game.

7.I had no idea that you were here.

8.I think that English grammar is not that boring.(二)合作探究

大家一起来总结:

什么是名词性从句?

(三)达标测评

请判断下列句子是什么从句,并且划出引导连词。

1.Whether he can come to the party on time depends on the traffic.

2.I am thinking about whether I should quit my present job.

3.Whether there is life on the moon is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4.Everything depends on whether we have enough money.

5.I know(that)he studied English last term.

6.I have no idea when he will come back home

7.What he wants to tell us is not clear.

8.We heard 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d won.

9.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true.

The news that he was married is not true.

(四)合作探究

(1)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有哪些?(2)引导词在从句中做什么成分?

1.注意:

一、观察与思考:that与what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What you need is more practice.

2.That he needed a lot of money made us surprised.

3.Energy is what makes things work.

4.China is no longer what it used to be.

5.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at he was always patient with children.

7.Word came that our team won the game.

2.归纳:

1.that和what都可以引导名词性从句。

2.w h a t是连接代词,引导名词性从句,在从句中有____,必须担任____,不能_________.

3.that是连接词,本身无______,仅起_____作用,不在从句中担任______;引导宾语从句时可以省略,但引导多个宾语从句时,只有第___个that可以省略。在引导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时that一般__________。

二、观察、体会与总结:if和whether用法

1.Whether we’ll go camping tomorrow depends on the weather.

2.Her ability has never been in doubt—the question is whether he is prepared to work hard.

3.It depends on whether we will have enough money.

(五)小结:

名词性从句只用whether的几种情况:1.主语从句置于___________________.2.引导________从句时,不用if.3.做______的宾语从句时.4.与______和______连用时.

【巩固检测】

1. _____we need more practice is quite clear.

A.When B.What C.That D./

2. _____I accept the gift or refuse 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A.If B.Whether C.Even if D.No matter when

3. _____knows the truth about it will tell you.

A.Who that B.That C.Whoever D.That who

4. _____he is doing seems quite difficult.

A.How B.That C.Which D.What

名词数的概念迁移解释 篇8

【关键词】概念 认知 名词数 迁移

一、引言

概念迁移研究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最新方向,根据Jarvis & Pavlenko(2008)理论,概念是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涉及跨语言影响的八个基本领域,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任何语言都有数的范畴,数有单复之分,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名词数形态句法运用的不同,通常将语言分为量词语言 (classifier language) 和非量词语言即名词类语言 (noun class language)两大类。量词语言如日语和汉语普通话,这些语言在句法和词法上缺乏数的标志,但有复数概念。非量词语言如英语和法语是典型的单复数语言,有明显的复数标记。本文将从名词数的分类以及數的概念范畴进行概念迁移解释。

二、概念迁移理论概述

“概念迁移”这一术语由Aneta Pavlenko于1998年首次提出。异于语言迁移(Odlin 1989)主要侧重于研究其他任何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语言与目标语之间异同点所产生的影响,概念迁移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处,即概念这一层面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影响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Jarvis & Pavlenko(2008)提出涉及跨语言影响的八个基本领域,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

国内概念迁移研究刚刚起步。在理论方面主要注重概念迁移的理论介绍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如:姜孟,2009;李锡江,刘永兵2013;等)。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对空间介词,动词,名词等词汇概念迁移的研究(如:张会平,2013)。

三、名词数的概念迁移解释

1.物体名词 (count noun)与物质名词 (mass noun)。语法上通常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概念上将其分为物体名词与物质名词。物体名词指那些在外形上有完整边界的物体,在概念表征上主要突出物体的形状及可数性,在形态句法上有数的标记,例如“book-books”。物质名词则指在外形上没有完整边界的物质,在概念表征上突显的是物质的材料,例如 tea, coffee, water。这些名词没有复数,但是前面可带有非限定量词(indefinite quantifiers),例如,little,much。然而,在一些语境中不可数名词也可以标记复数,例如,“beauty(美丽),beauties(美人)。”

2.“数”的概念范畴。根据概念迁移理论,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在语法现象上的分类方式,从而在语际之间产生迁移。由于英汉两类语言在物体数量的句法标记上要求是不同的,名词类语言如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习惯有形态标记,在他们的思维里,复数概念范畴和复数标记大部分是对等的。量词类语言如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则无需形态标记,仅有“们”这个后缀词可表示复数,如“人们”。在表达复数概念时可以借助某些限定词,如“很多(人)”或重复某些量词,如“一辆辆(车)”。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时会本能的为名词添加复数标记,而汉语中虽然也有数的概念范畴,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由于其语法概念表征的不同,常会在形态句法上标记名词的数时出现偏误,出现表证丢失的情况。汉语者在学习英语时,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语法概念系统,否则容易出现概念迁移,表现在语言的句法层面依据母语中标记某物体与物质的标准,来标记英语中对应的物体与物质,如英语中“chalk”是不可数名词,而汉语中的“粉笔”则可数,可以表示为“几支粉笔”。

然而同为名词类语言,在一种语言中被看作可数的名词,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会被标记为不可数名词。例如在英语中,news(新闻)属于不可数名词范畴,但在法语中却被标记为可数名词nouvelle(s),在这种情况下,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学习对方语言时,也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概念。

四、结语

在二语习得中,母语是量词语言的人们在学习名词类语言时,由于概念的不同,他们常会在形态句法上标记名词的数及使用相应限定词时出现偏误,出现表征的丢失。这种迁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句法迁移,最根本的是概念范畴的迁移。因此,无论在学习或是研究时应从更深层的概念角度挖掘名词数习得偏误的原因。

参考文献:

[1]Aneta Pavlenko.SLA and acculturation:conceptual transfer in L2 learnersnarratives.Paper presented at AAAL,Seattle,WA,1998:1-19.

[2]Jarvis S.The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ual transfer[A].VIAL,2007(4):43-71.

[3]Jarvis,S.& Pavlenko,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Routeledge:New York,2008.

[4]Odlin,T.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66-171.

[6]李锡江,刘永兵.从对比分析道概念迁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1 -104.

上一篇:EPC会议制度下一篇:青春点亮中国梦征文